“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是一句我國悠久曆史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可是俺卻認為這句話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問題,吃不到葡萄為什麽不能說葡萄酸?
首先,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是對心理失衡的一種自我調節。你這吃葡萄,俺沒得吃,在一邊瞅著,就像大冬天你有棉襖,俺沒有,俺餓的時候你有個饃,俺沒有,俺急著上茅房,就一個坑兒,你還占著!我當然就會心理失衡了,怎麽辦呢?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這葡萄是酸的,不好吃,不值得一吃。這樣就能填補心裏的缺憾,不至於產生嫉妒心裏,傷了大家夥的和氣。通過這種心理暗示,使我忘掉這些葡萄和心裏的不愉快,散散心,說不定還能撿到芒果、西瓜什麽的。其實這就是一種阿Q精神。雖然俺不提倡,但偶爾用一用對心理健康是很有幫助的。
再說,難道吃不到葡萄時還要說葡萄甜?俺沒有葡萄吃,你正得意著呢。俺要是再說:“葡萄真甜!”你會愈發的得意,並且吃的愈發起勁,所以吃不到葡萄反說葡萄甜,除了能夠進一步打擊自己外,沒有別的任何益處。
在沒吃到葡萄時,盡管不能說“葡萄酸”是對的,但也不能說“葡萄酸”是錯的。酸、甜的幾率各占50%。如果葡萄是甜的,沒關係。說葡萄酸隻是一種猜測,就像科學家猜測存在史前文明一樣,假如不存在也不會造成任何損失的。如果葡萄是酸的,看你齜牙咧嘴的樣兒,俺也用不著去找心理平衡了,這回輪到你了。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存在對方棄葡萄而走的可能,盡管可能性很小。但也不是不存在的。就像吃不到葡萄反說葡萄甜的人也是有的。別內疚,咱不是什麽欺負弱小,這不關你的事,是他自身的問題。你的話權當是雷聲吧,雨還沒下下來,他就跑了。實在不行了,你就這樣安慰自己。他隻不過是自我保護過度罷了。該幹嘛幹嘛去,等會兒,不對,應該是,想幹嘛幹嘛去。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你平衡了,他失衡了。別介意,歪著嘴角,皺著眉頭,斜著眼睛,甚至翻著白眼。他說:“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他那也是為自己找平衡啊!想想,吃不到葡萄為什麽不說葡萄酸?既然有諸多好處,那麽,何樂而不為呢?
唉!人一閑下來就會胡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