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用了微信, 生活也稍微地發生了變化。早上很早起來催促女兒上學, 就會趕上跟國內晚間閑聊的朋友遇上。
再送兩個兒子去了學校, 回來已經是國內的午夜, 我會回籠一覺, 等起來吃了早點, 還有國內的夜貓子在那裏說再見。
白天的時間, 網上說話的主要是美國"同胞", 但主要就是生活中瑣事的分享, 一般話題都比較輕鬆。
到了美國下午的時候, 尤其是三點以後, 有時候是我還在學校教課的時間, 國內的朋友鑽出被窩了, 微信開始熱鬧起來。回家的路上, 往往是他們最活躍的時間, 群裏的講座有時候就是這個時間, 我可能因為路上耽擱了時間, 並不能及時主持講座,要回家再補課。
晚上吃過飯, 還是中國白天的時間, 即使看看電視, 或者跟家人聊天, 也會開著手機, 有些笑話和視頻倒是現成的甜點。
我組織的群, 最主要一個是藝術方麵的講座群, 有熱心的朋友做了一個專門的電台, 把語音整理了發布上去, 到現在估計有二十多集了。(網站是:www.sroo.org
這個講座群滿員500人, 但其中既有專家也有聽眾, 不是講座的時候, 群友也聊天貼畫, 很自由的交流場所。這個群有幾個分群, 分別命名為逍遙閣, 嬋娟閣, 麒麟閣, 琅琊閣。主群的信息都會分享到分群, 它們也會為主群提供替補的成員, 並各有特點側重。
能夠支持這個講座群的活動的, 其實仰賴一個專業群的幫助, 這個專業群集中了海內外200多實名的藝術家, 設計師和理論家/策展人。其實剛開始的時候, 這不過是一個三四個人的聊天群, 我暑假回北京的時候, 顏磊和王健,顧欣請我吃飯, 但他們搞錯了時差, 他們等在飯店吃飯的時候我還沒有登機呢! 所以這個聊聊天群裏我不是老大, 我最後一個到, 這時候王健回西安了, 顏磊和顧欣每天約我吃飯, 所以群記錄裏都是飯店的名片帖子。
回到美國以後, 我把群擴張了, 加入了美院的同學, 繼而不限什麽學校和國家, 變成今天的樣子, 但我並不是正式的群主。
除了這個專業群, 我也根據我注冊的絲路國際藝術家組織的需要, 建設了一個百人會群, 這個群人數不到60個人, 卻是我期望發揮實際功能的工作群, 我們的目標是形成支持藝術家成長和交流的有效機製。
其實我是很開放的人, 我絕對不是為組群而組群, 跟很多專門組群的人不同, 我會拆自己的台, 我去其他有興趣了解藝術的群眾群做講座, 也推薦專家去, 我和我的助手用中英文在其他的大群都做過多次講座, 也被製作成帖子分享出去, 很多群友參加了一些就近的藝術工作室學畫, 尤其是很多藝術少年, 他們急切地尋找好的老師, 我盡可能介紹畫家給他們。
但是我自己不收任何學生, 因為我已經有點忙了, 全職教授也不應該做別的生意。"既然你自己不賺錢, 搞這麽多事兒為了什麽?" 有快人說出了快語, 我好像無法回答, 我確實沒有個人的目的, 但這種沒有目的的努力, 才保證了行為的本來性質, 我這樣想。
有個國內很出名的策展人, 他在自己的帖子裏嘟噥: 。。。我隻是想跟同道聊得開心而已,我要的是誌趣相投的社群,整天去跟知識水平和價值取向相差甚遠的人去協調幹嘛?我不是很同意他, 說: 你的文化和眼界如果跟其他人有落差 就正是你改變他們的機會 文化是用來教育和帶動的。
實際上社群當然不是從來平安無事的, 有時候衝突起來會天地變色, 但協調和包容還是最基本的原則, 現實中的君主們可以用槍杆子砸爛你們的頭腦, 而網絡世界最可貴的一點東西, 也無非是這一點公平, 任何人在這裏都隻有一張嘴, 何必要怕人說話呢? 現實中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 可以在網絡中先曆練這一點素質, 不要因為你是誰就不屑待見別人; 或者說, 要的就是作為一個品性純厚的人的一點無私付出。
對我來說, 給大家一些高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