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聖靈的律,單單屬於耶穌基督一人,從聖靈揭開天地的真智慧奧秘

主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詭計;因為耶和華知道人的意念是虛妄的
正文

主題:社會學的心理學

(2011-01-18 01:06:03) 下一個

 人類的曆史是一場夢;是在過度饑餓,也就是病態中做的夢。過度饑餓的原因乃是因為他們找不到自己的影子。人類總是在虛空中度過自己的苦悶心理。當人類作為一個嬰兒誕生在世界上時,虛空就成為了每個人的心裏象征,也成為了一種曆史。因為個人一方麵是與自然相聯係,但是另外一方麵他又是超越自然的。在這兩者的衝突或張力中,嬰兒第一次感到孤獨——就是這份孤獨,逼使每個人在出生的時候去尋找自己的避風港。地位,金錢,權力,性欲等等的追求,就是個人在無法認識自我存在的情況下,去“塑造”出來的心理象征。之所以是心理象征,乃是因為那是從每個人的內心裏“投射”出來的幻想,借著個人的身體語言而建構起來的。這種幻想,這種身體語言,構成了人類追求的避風港。因為他們是在無法認識自己的存在價值的情況下,以放棄自我的存在意義而“投身”在外在的形式中。也就是以一個外在的“自我建構”來尋找自己的存在價值。於是,他們無須麵對一個孤獨的內心世界,也無需在孤獨中去承受無法認知的自我本相。他們終於投身到自己的“依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的曆史從一開始就是逃避自己的內心孤獨感而在充滿虛空中以“投身”的方式來“投射”出自己的避風港。這就是人類力量的根源:一切的力量都是在“虛空”中斷裂出來的心理病;因為它們都是靠著人與人之間的“投射”關係而假想出來的。是當人失去自我的時候,幻想出來的空間或“世界”。正如佛洛姆曾經說過“一個人去追求權力或權威,說明此人無法依賴自我生存下去。由於喪失了自己的真正力量,就鋌而走險去追求第二種力量”。


我們這個社會是一個工業化的社會,也是一個商業化的社會。在經濟至上的理念下,商業化的結果就是都市化,科層化,官僚化,大眾化等等——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社會化。而社會化的基本目的就是為了塑造出一個不同於自己的“主體形象”。為什麽會有這種“主體形象”呢?那是因為這實實在在地證明了我們都是以喪失自我為生存本能的原則。由於我們喪失了自己的力量——也就是我們無法靠著自己的堅信或創生性力量——而隻能以忙忙碌碌的“本能”來作為我們對於一種依賴感的把握。換句話說,在“人是個體獨立”之意義(而非原則)下,我們總是放棄了獨立思考,而改以用依賴大眾的心理來塑造自己的“主體形象”。可是這種形象的本質就是“符號”——純屬象征意義,毫無實在意義。用平常話來說,這種形象是以犧牲思考,獨立的自由為根本的目的。看看我們周圍的社會環境就能夠曉得。人們在經濟方麵取得的成就是令人興奮的,然而人們生活在這樣一種經濟製度中,每一個特別好的收成往往意味著經濟上的災難,即經濟危機;人們限製農業生產力,以便穩定市場,盡管世界上千萬的人所匱乏的急需品,正是這些被限製的東西。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人們至少百分之九十都是“文化人”。我們有廣告,電視,電影,人人每天都有報紙看。然而,這些時尚傳媒並沒有給我們介紹一些存在性的真實問題或思想,而是在商人的操縱下,到處充滿了垃圾式的廣告,連傻子都懂得的泡沫劇,還有那些性感撩人的讓你熱血沸騰的漂亮女人的肉體,即使你被勾引得欲火中燒,也隻能在自己的空洞之幻想中自己做愛;但是人們還是高高興興地認為,熒幕上沒有“不道德”的東西。如果有誰主張,政府應該資助電影和廣播節目的製作,以便產生一些高雅的能夠啟迪人心的節目,大家必定以自由和理想主義的名義加以抗議——這些抗議的人竟然是那些連自由主義的哲學著作都不曾去認真了解的人;他們隻是用自己的幻想來定義所謂的自由和理想主義。然而結果卻是,他們所謂的自由或理想主義隻不過是自己欲望的無窮化身。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缺乏思考的現代人,他的生命就是占有。一個不以自身為基礎的現代社會裏,必然將自身“投射”在自身之外的任何力量——這種力量從心裏的根本意義來說,就是“占有”。這種占有,是與這個世界是統治的世界相聯係。從生命的哲學上來說,人是一個完整的獨立個體;但是從現實意義的心理活動來說,人是一個被統治的“它者”。為什麽會出現這種反差呢?因為人類早已經將自“身”賣給了現實,依靠了現實的占有欲。從“心裏市場”來說——也就是從一個心理反映的商業活動價值來說——現實就意味著占有:占有他人的一切尊嚴。正如我們拚命地讀書就是為了“依靠”文憑一樣,我們每一天的忙忙碌碌不僅僅是為了三餐;乃是為了自身以外的力量:名利,地位,榮譽,夢想(也就是幻想),品牌,風格以及統治他人的願望等等。我們就是如此地“依靠”這些虛幻的象征符號,我們甚至將這種象征符號“代表著”真我或自我,以為這就是自己的真實需要;豈不知這些所謂的自我都隻不過是在虛幻中真實地在瘋狂中自我占有他人“尊敬”的形式化意義罷了。換句話說,我們為了讓別人尊敬自己的外在形式,而迷戀著這些“依靠性符號”。要不然我們就不會用憤怒或不擇手段的方式來“懲罰”那些對我們“無禮”的小人物。——所有的無禮都是針對小人物而言的。我們在喪失本真的自我的情況下,還刻意要求別人尊重自己,這就是人類虛空的證據。這種虛空導致了各式各樣的虐待傾向。我們一方麵否定自己的虛空感,否定自己作為個體意義的孤獨感,可是另外一方麵我們又渴望在超越他人的意義上聯係於他人;所以我們一方麵以自己的方式來表現自我,可是另外一方麵我們又希望我們能夠活在“無形的大眾”之中——以便享受一個在沒有自我之情況下建構另外一個自我的大眾形象。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表現出一定的性格分裂:一方麵不斷地尋找豬朋狗友,可是另外一方麵又在他們麵前渴望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一方麵我們希望別人不會打擾自己做事,可是另外一方麵我們又是常常打擾別人,例如“請求”(名義上是“邀請”)他們出來喝茶聊天等等。總之,我們一切有理由的正常的活動,都是在沒有一定的自我的情況下迷失了方向,迷失了本我。換句話說,我們總是在虛空的徘徊中說話與做事。這種徘徊正是內心孤獨,沒有自我的寫照。


這種沒有自我的情況表現在社會生活上就是,我們幾乎每一天按照一定的社會規律來活動和說話。用我們平常話來說,就是我們每一天幾乎都要問“我到底應該做什麽?”;在忙碌的社會節奏裏,幾乎沒有一個人願意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到底是誰?”。在前者的追問方式下,我們幾乎都是按照一定的方式來說話或行事。正如技術進步了,人們已經將每日的平均工作時間減少到一百年前的一半左右。人們現在能夠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時間,而且所支配的自由時間比我們祖先敢於夢想的還要多得多。但是結果又是怎麽樣呢?自由的現代人反而找不到方向了,他們不知道怎麽樣使用這些新獲得的自由時間,他會把整天的時間花在反複看一個內容膚淺,索然無味的粗製濫造的愛情偶像劇,他會為劇中虛假的愛情的不幸結局而淚流滿麵;他會整天逛百貨公司而樂此不疲。他活著不是為了別的,隻要能把這些節餘下來的時間消磨掉,能打發每一天的時間,他便心滿意足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所謂的自由時間,實際上就是社會時間。是社會上那些供給人娛樂消閑的時間占滿了他的私人空間——然後在熏陶地下,將劇場上的說話方式帶入他的每一天生活和工作崗位上。如果我們事先想象一下,自己接受邀請去參加一個多人聚會,那麽你就會發現,你早已知道別人會說什麽,也會清楚自己將怎麽樣去回答,這樣每個人對自己如何行事,都變成了事先預知和清楚明白的了,身處這樣一個聚會,就會像一個機器人一樣重複著已知的廢話。但是盡管如此,你還是去了,在聚會上表現出活躍的欲望,讓人感覺你是樂意參與的,和別人一樣,來回穿梭於眾人之間,這兒聊幾句,那兒談幾句,有時碰上誌趣相同的人還會激動上幾分鍾。但是當燈火闌珊後,筋疲力盡的你,而覺得身上每一塊肉都是酸疼的。在這種場合,出於應酬你的交談完全是被動的,不能激發你的真正思考,也不會給你帶來新的東西,像一張老掉牙的唱片,永遠重複著令人厭倦的聲音。甚至有時候是刻意遺忘這種厭倦感而無厭倦地重複著自己或別人的談話內容。實際上這並不是談話或聊天,乃是一種“消費”;用社會法則所允許的“內容”來消費出自己的精神用平常話來說,我們個人的社會說話,完全有如辦公室政治的談話內容。因為任何的消費(包括個人言論的消費意義),都是在無形的辦公室政治地下“操縱”著的玩意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