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聖靈的律,單單屬於耶穌基督一人,從聖靈揭開天地的真智慧奧秘

主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詭計;因為耶和華知道人的意念是虛妄的
正文

主題:讀書的結果

(2010-12-05 01:05:35) 下一個

 

讀了多,我忽然覺得自己一無所知

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實際上包含了許許多多的含義。這幾天,我總是不斷地回憶我所讀過的任何思想著作,想為自己所懂得尋找一個結果,但是老實地說,我真的一無所知。當我回憶人類曆史上有影響力的人物所說的話,以及他們的思想,然後再反問自己數千篇,嚴格來說,我真的不知道人類到底在追求什麽。說什麽柏拉圖的本體論色彩,亞裏斯多德的邏輯學,笛卡爾的思維存在論,甚至後現代主義所反對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等等,這些“說”出來後意味著什麽呢?如果我們不是按照主義或觀點的形式來為自己的問題尋找一條出路。我想,我所說的意味,實際上已經“侮辱”了全人類的尊嚴。換句話說,我們所謂的文化,所謂的哲學,所謂的曆史學,隻不過是人類在人生的過程中所“實踐”出來的一種策略。甚至後現代以來各種“主義”所謂的“話語”,也是在這種“策略”之中。


我所謂的策略,是一種心理含義;正像我們在忙碌的工作中想為自己尋找一係列的喘氣的空間,例如打麻將,喝咖啡,找朋友聊天,上色情網站,做夢,拍拖,開玩笑,寫帖子,花錢享受,逛街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自己的文化成果中唯一有自己“結果”的精神消費。可是與其說是“消費”,倒不如說是“策略”。是一個對待自己的策略。我們在這些有形無形的策略中肯定自己,建構自己,為自己的生命或心靈種下一點點的安慰獎。在這些策略中,我們說話,我們行動,也有我們的休息。講的通俗一點,所謂的策略,正如我們所說的“計劃”——但是難聽一點的,就是所謂的“吃蛇”或“旁門左道”。也許你們會憤憤不平:畢竟除了計劃這個詞是中性之外,其餘的似乎在貶低你們。但是我要告訴你們,如果你以為這些詞匯是在“貶低”,這些色彩,也算是一種策略。因為是你們自己的思想為這些詞“注入”了某一些的肥料,才會讓你們在不經思考的情況下,“本能地”自動反映。可是這樣也可以話說回來;如果你讀了這麽多的書,如果你在社會上或者在自己的人生中有了這麽多的“經驗”,那麽為什麽你的反應還是屬於“初級階段”——本能地呢?這不意味著,無論你有多偉大,無論你是知識分子或首相,甚至是“曆史人物”,你的內在行為還不是一樣是按照“初級階段”來思考和實踐?這樣說來,你給人類到底是什麽“結果”?而人類到底給予你什麽樣的“結局”呢?


我們一直以來都是忙忙碌碌。不論是躲在大學裏的知識分子,或者是在媒體麵前說話行事的政治家或評論家,甚至是為了三餐而奔波的張三李四,他們都在忙忙碌碌。這樣的忙碌,在中國被意識形態為“勞動”,在馬來西亞被稱之為“賺錢”,在新加坡被譽為“自我增值”,在西方就被獎勵為“自我創造”。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稱,叫做“現代化”。然而諷刺的是,難道隻有現代化才會有“忙碌”嗎?在古代,所謂的道統,政統;或者所謂的中央集權,君權神授,民主科學等等,這一係列的“專有名詞”那一個不是通過“忙碌”而來的?可是我們在忙碌中到底得到了什麽?還不是換來了一場“大屠殺”。每一次的成果,還不是用“血”,用“體力”或“精力”換來的。既然這樣,為什麽市麵上的“著作”(書),為什麽還一直想要用“學術名詞”來愚弄百姓與偉大人物的思想呢?為什麽我們總是忙忙碌碌地“創造稱謂”呢?我們到底用多少文字來包裝自己的“血氣”,以及自己的愚蠢呢?


看著我房間裏一排排的書本,有時候我在笑自己——為什麽要讀那麽多的“思想”?為什麽還要陪著人類(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與文字像跟屁蟲般在打轉呢?以前我每一次想起這些問題的時候,總是為自己找借口,說什麽是興趣咯,或者說是因為想了解人到底在想什麽或者追求什麽。可是每當空虛的時候,我知道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在責問我自己的“無知”。這種無知的“感悟”,對於一個肯麵對自己靈魂深處的人來說,可是讓他從一個快樂,愛表現,愛喧嘩的性格,頓時變成一個“徹底安靜”的人。而這種無知的“感悟”,可以給任何一門的學科引以為豪的成就,來一個內部瓦解的“清算”。但是好笑的是,當我在小學中學甚至是大學讀到了語言的用處時,那本教科書上一直彈唱的那一句“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這樣的一句話,實際上已經給任何一門以語言為首的學科種下了一顆“巨大的炸彈”。因為既然連語言都是工具,那麽不論你說了多少的話,寫了多少的字或文章,到最後你不是在“敘事”,也不是在“創造”——到最後,你隻不過是用“工具”來製造更多的工具罷了。於是這意味著,我房間的書本,多並不代表我厲害,反而是透過書本擺在那裏實實在在地“譏笑”我已經成為語言的“物化”了。對,就是這個物化,就是這樣無形的物化,讓我看透了思想,看透了人類的文字構型,也看透了人類。如果語言隻不過是一種工具,那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建立在這種工具的基礎上。工具,這不單單是一個詞,也是一個“形”——看看我們四周圍的“建造類型”及其結果:從房屋,車輛到馬路,再到房間裏的擺設和“物品”,哪一樣不是“工具”的外化?再來看看我們身上的“裝飾品”(包括衣服款式),哪一樣不是“工具”的具體化?人類之所以有物化,並不是因為別的原因,乃是因為我們將自己的言語也當作了“工具”所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物化與工具,兩者都是“同一”的——這種同一也包含著“互為關係”的含義在裏麵。這樣看來,人們在自己中,在別人中,在語言中到底得到了什麽益處呢?還不是製造工具給自己給別人帶來“統治”?如果說話是工具,如果邏各斯的基本含義就是說話/話語,那麽後現代真正要反對的邏各斯中心主義,並不是那些建立在邏各斯上的理論或觀點,乃是那些靠著嘴巴來行事的“說話”。人不可以夠說話,也不可以“用”文字——這才是真正的後現代主義,才是真正的反邏各斯中心主義。


(一)


可是好笑的是,以上的評論,實際上已經是用“人類的方法”來反對人類的任何成果了。我就是用人類的語言來為自己建構一個“理論場”。但是等等,如果你認為我以上所寫的,隻不過是一種“理論”——隻不過是眾多理論中的一種理論,那麽我告訴你們,你們到現在還不懂得自己到底做了什麽。人類在文字上到底做了什麽?這樣的問題值得我們去“品嚐”和“咀嚼”。因為如果你能夠看透這個問題背後的答案,我想你會對人類的文化“絕望”。因為眾多的文化,不僅僅逃離不了文字的“囉嗦”,也實際上說明了文化總是逃離不了任何形式的“紙張”。也就是說,眾多的紙張“造就”了一大群所謂的“文化”。紙張就是意味著“滋長”。人們總是帶著自己的虛空,在紙張上書寫了一些列的“有意義的文字”:理論的,觀念的,實踐的,政治學的,曆史的,文化的,口語的,行為的——但是所謂的“有意義的”,平心而論,到最後還不是一樣是:文字+自己的意思?人有文字,人會說話——就是這樣的日常生活,一個不會自我懷疑的生活意識,讓人們在從口頭上到紙張上“大肆發表”了自己的激情或主張。但是到最後,嚴格來說,人類所說的,最終還是一張“虛空的文字”。——這樣的結論,不需要大費周章,也不需要一篇理論,就能夠道盡人類曆史上所有的文化根基及其內部“結構”。也就是說,虛空的人類生產了虛空的文字或“說話”,從而產生了虛空的文化。人類曆史最偉大的成就,到最後還不是一樣要落入“文”的下場?可是人類竟然花上一輩子的光陰來追求這種“文”的下場,豈不怪哉?看來不是人類操縱文字,乃是文字操縱了人類的“下場”。


於是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人類不切實際。即使像實用主義所說的“有用就是真理”,這樣的主義,其根基還是一樣不切實際。因為到底什麽樣才算是“實際”,到現在人類從來沒有發生過。我們隻有忙忙碌碌,我們隻有虛空的心態以及虛空的文字。也許可以這樣的表白:隻有虛空,才是人類最基本也是最大的“實際”。可是人類從來沒有真正地麵對過自己的虛空感,我們總是憑借虛空“本能地”發泄出來,然後接著文字來抒發自己的激情或主張。這樣說來,虛空才是人類文化的根本。隻要你們看看自己房間裏的“著作”,再來看看你們四周圍的形形色色,還不是說明了:世界上從來沒有文字,隻有人類的行動及其背後的“心聲”(或心機),導出了許許多多虛空的文化。為什麽有虛空?也許是因為我們隻會建構自己——自己卻不認識自己;也也許是因為我們始終都是斤斤計較——但是對於自己的生命生態卻不如此執著;更也許是因為我們從來不曾放下自己的“本能”——我們隻有有一天過一天,用文字來包裝自己的狼狽。但是無論如何,問題的根源都是來自於自己的內部問題。隻有虛空的心靈才會產生並生產虛空的人生。——而曆史從來就是在虛空中渡過。這樣看來,如果人類還是那樣執著於“文”的下場,我們說再多的話,寫再多的文字,到最後我們還是一樣是“無知”,到最後我們隻能夠在虛無縹緲的“結構”中繼續自己的文字遊戲而曆史再怎麽樣地變化,“實際”而言,最後還是文字遊戲的變化罷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的曆史從來沒有變化,因為所變化的,隻不過是自己的文字聯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