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維迎:中國不融入西方價值觀就死定了

(2015-02-07 18:32:28) 下一個
 張維迎:中國不融入西方價值觀就死定了


我想從大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

順應全球化理念

我們看全球化的曆史,需要知道在全球化之前很久,人類有一個走向全球的過程。我們知道現代人(“智人”)大約是20萬年前在現在的東非出現的,10萬年前人類走出東非,先到了西南亞(中東)這個地方,6萬年前已經到了澳大利亞,4萬年前到了歐洲,也到了中國(到中國的時間也可能在6.8萬年前,但這個時間有爭議),1.3萬多年前跨過了白令地峽,到了美洲。

這樣,大致來講,到一萬多年前的時候,我們人類已經從一個地方走向全球所有適合人生存的地方。之後大冰期結束,冰蓋的融化使得海平麵上升,人類從此被分割在三大不同的世界,即非洲-歐亞大陸世界區、美洲世界區,以及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世界區,這三個世界之間上萬年人類沒有什麽來往,盡管每個區域內還是有交往的,如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但分割一萬多年之後,也就是五百多年前開始,這三個世界開始又相互聯係起來了,開始了一個我們現在叫“全球化”的過程,這個全球化開始的標誌就是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所以,過去的五百年都可以被認為是人類在一萬多年前失散後,重新走在一起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出現與人類理念的轉變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哥倫布不相信地球是圓的,他不會往西航行尋找印度結果卻發現了美洲(但哥倫布至死時仍然認為他找到的是印度),至少這個過程會推遲很晚。所以我相信這裏麵一個很重要的啟示:理念的轉變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不可能孤立進步

至少過去的一萬年裏,人類所有進步全是來自合作,而不是基因的變化。如果不是合作,也許人類早被動物吃掉了,因為人的生物體能是比不上許多動物的。並且,合作的範圍越大人類進步越快,這就是全球化的意義所在。全球化使得人類的合作可以在全球範圍展開,這是人類過去500年進步速度劇烈加快的主要原因。這一點對中國來講是非常重要。我們老在強調中國特色,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的所有的進步都是合作導致的進步。

什麽是中國的?如果從起源講,很少有什麽東西是純粹中國的。我們吃的小麥不是中國培育出來的,是中東來的,我們吃的玉米是美洲來的,甚至可以講青銅器的發源也不在中國,而是從西南亞兩河流域那個地方過來的,青銅器的發明那裏比我們早1000年,而且考古發現證明,越往西考古出土的青銅器越早,意味著絲綢之路之前有一個所謂青銅之路。

全球化在今天是什麽意思?就是利用全人類的智慧,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人相互學習,相互合作。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你中有我,我有中你,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孤立進步。

改變我們的觀念是非常必要的。全球化導致人類更深入、更全麵的合作,從價值鏈看,今天沒有任何一個產品是單獨一個國家自己生產的,隨便一瓶礦泉水都是全球生產的,因為它價值鏈在全球分布。這就是過去人類200年或者中國過去30年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市場是共贏的邏輯

全球化與市場化之間的關係。我認為人類社會的運作就兩種邏輯,一種是強盜邏輯,一種是市場邏輯。所謂強盜邏輯就是,你想幸福,就使別人不幸福。市場邏輯意味著,你自己要幸福,首先要讓別人幸福。

過去500年的全球化,就是亞當·斯密講的市場邏輯在全球範圍的不斷擴展,包括到今天,這個過程仍然在繼續。曆史證明,什麽時候市場的邏輯中斷了,強盜的邏輯主導了,就會帶來人類的倒退。

比如我們看,在1914年之前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但是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市場的邏輯中斷了。之後保護主義一直盛行到二戰結束,包括按照國際貿易衡量的全球化水平一直沒有恢複到一戰之前。二戰之後,人類重新開始了全球化,也就是由市場邏輯主導的全球化。

日本和德國是兩個顯著的例子。這兩個國家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想用強盜的邏輯來征服世界,我們知道,最後他們失敗了。二戰之後,他們用市場的邏輯征服世界,最後成功了,都變成了經濟強國。這一點對中國有很大啟發意義。

我認為我們一些人思考問題時仍然在用強盜邏輯,大家不要以為沒能力當強盜的人就不用強盜邏輯思維。沒有能力當強盜的人,恰恰經常用強盜邏輯來思考問題,包括我們現在看到好多問題,經常持有零和博弈的觀點,認為你贏了一定是我輸了。

加入WTO談判時,談判代表跟領導報告說,我們要跟中美達成雙贏的協議,這時候有一個人說,中美之間怎麽可能雙贏?這就是強盜邏輯的思維方式。很欣慰,過去整體200年,盡管中間有強盜邏輯,但整體是市場邏輯獲得成功,貿易自由的擴大。

中國是主動全球化的贏家

中國在全球化當中獲得了什麽。有個圖我喜歡用,它描述的是不同地區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相關係數的曆史變化,是我根據麥迪森的數據計算的。1820年之前相關係數接近於1,意味著各國之間生活水平沒有什麽大差距,之後不斷下降,最後達到1973年的0.148,這就是所謂的世界“大分流”。之後相關係數開始上升,2003年達到0.52,預計2030年達到0.73,這可以稱為是大合流、大融合。

這個大分流和大融合都與中國高度相關,其實所謂的大分流,也就是說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相差越來越大,主要是由於中國的落後和停滯。同樣,過去30年人口規模與GDP規模相關性越來越高了,也是由於中國的快速發展。

在第一次全球化過程當中,我們是被動的。從大曆史的角度看,搞洋務運動,我們其實有一定的被動性,當然我們還有其他的問題,我們沒有真正地加入世界。但是第二次改革開放我們是主動的,主動走向世界,主動地利用了市場邏輯,世界市場和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相結合,就成為我們的“後發優勢”。

有人提到楊小凱曾經說到後發優勢可能轉向後發劣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但是不管怎麽講,過去三十多年我們就是利用了這個後發優勢,我們沒創造什麽新的技術,沒創造什麽新的管理方式,但我們的經濟成為世界第二,這就是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東西。

堅持共通的價值

最後一點,我要講一下全球化與人類共同價值的關係,因為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我一開始為什麽講那個大曆史?人類本來就是從一個地方來的,中國人也是人,人類都來自一個地方,這個事實很重要。今天人類所有的文化差異,都是過去幾千年期間形成的,而且這種差異可能遠遠被我們誇大了,我最近在《博弈與社會》這本書裏指出,兩千年前軸心時代的思想家,無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他們為人類製定的遊戲規則許多是共同的,盡管表述方式可能不一樣。

我們要特別警惕在全球化當中的民族主義思潮,社會主義最害怕和民族主義相結合。為什麽呢?社會主義跟民族主義相結合就是“民族社會主義”,也就是“納粹”。

在全球化時代,如果我們不能夠按照世界通行的遊戲規則來行動,也就是不接受人類的普遍價值,就不可能全麵享受人類合作帶來的好處,就相當於開車上路人家靠右行,你非要靠左行,馬上就死定了。

同時要認識到,現在有很多“特色”規則(如官商勾結),這些規則伴隨中國加入世界也在走向世界,我們有些中國企業喜歡用這些規則征服世界,一些外國企業也“入鄉隨俗”,我覺得這是很可悲的事。如果這樣,我甚至擔心,我們加入世界以後,會使得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壞?這是需要考慮的。所以為了人類的未來,也為了中國人自己的未來,我希望能夠按照更一般的、符合人類本性的價值,而不是按照那種特殊的價值觀來行動。我相信隻有這樣,我們才會有個很好的世界。
此文為張維迎教授在天則所二十周年慶典上的發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