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78)
2021 (119)
2022 (123)
星期天是一年一度的春節。在美國,春節不是公共假日,除了亞裔,基本沒人慶祝,更不用說放假了。假日如果沒有成為公共假日,基本就會比較冷淡,沒有氣氛。在國內,改革開放前的聖誕節就沒人慶祝,像沒有一樣。
出國之後,對國內的春節也差不多忘了。小孩要上學,大人要上班,基本沒有時間。有的人請幾天假,在家慶祝,尤其是看春晚。我對這些都沒興趣,春節等於普通的一天。隻記得,當時網絡還不發達,看春晚需要購買小耳朵收看。網絡發達後,恐怕沒人用小耳朵了,想看到油管即可。
幾十年過去了,可以說對國內的春節已經成了回憶。80年代的春節有啥特征呢?我對現在國內的春節沒啥概念,隻能趁自己沒有完全忘記,在此回憶一下。
上大學前,我一直是在大院裏長大的,吃基本靠大院食堂。逢年過節,食堂都要加菜,主要是有更多的肉吃。平時是以蔬菜為主,稍微有一點點肉點綴,不過癮。單位還專門殺豬慶祝節日,每家都能分到幾斤肉。有時候還到外麵買活雞,賣給單位職工。 單位的後勤非常重要。市場供應及其有限。買公家的平價肉需要肉票。自由市場倒是不需要,但價格貴。從大城市下放到縣城的總是大喊便宜。大城市的工資普遍比縣城高不少。下放並沒有減少太多工資。事情未必都是負麵的。沒吃沒喝,留在大城市也沒啥好處。那個時候沒有投機倒把活動,是被禁止的,否則大城市的供應也不會那麽緊張。
春節的前幾天,當地的副食品商店就有到大院賣過節的食品,油炸的東西比較多,有像手指頭的油炸麵,還有油炸的大米餅,這些平時都買不到的。單位也賣冰凍魚,柚子等水果。冬天水果不多,菜也長得慢,市場的菜總是比其它季節貴。
雜貨店也增加了煙花。記得是東莞出的,上麵印了很多英文,大概是出口的。 煙花做得像各種玩具,有青蛙,坦克,軍艦之類的,小孩很喜歡。 買鞭炮是肯定的。記得八分錢就可以買二十個,啞炮不少,不是很響。響的還要加錢升級才行。吃肉,放炮,放煙火基本是改革開放前春節的活動。
其實每個單位,家庭具體都不一樣。我印象最深的是單位的所謂茶話會活動。這個活動小孩也可以參加。活動吃的比較豐富,有橘子等水果,還有瓜子,花生,糖果,都是小孩喜歡的。 大家連吃帶拿,桌子上的東西幾分鍾就消失了。茶話會裏沒人講話,都在忙著吃,吃完拿完就走人,時間不長。那個年代,吃比其它都重要。人們見麵,打招呼,常用的話是,吃了嗎?
大學後就徹底離開了大院生活。其實大學也跟大院差不多。不過我從來沒有在大學裏過寒假和春節。 大學後的春節都是在廣州過的。從火車下來就能感覺到廣州的氣溫遠比北方的舒服。火車站附近的幾顆紅棉樹更是讓人難忘。 回家的第一頓飯就能感覺南方的蔬菜真是多啊。在北方,幾乎天天都是大白菜,來晚了還沒有。南北差別太大了。
春節前幾天是最忙的。家裏要做油餃,是一種裏麵有各項餡料的甜餃子,做好後進行油炸。在那個時候是必須的,而且做好後還送給親朋好友。後來,這個油餃就不時興了,做起來太麻煩,而且不健康。有笑話說,自己做的油膠送禮後,轉了一圈,最後又回到自己手中。現在恐怕已經消失了。
包餃子過年不是南方人的習慣。吃的不在乎是雞鴨魚肉。雞鴨魚可以到市場去購買,非常方便。還可以到街邊的檔口去買叉燒,燒鵝,燒鴨等燒臘製品。由於供應充足,吃肉已經不是什麽困難的事情,感覺也沒有過去那麽興奮。 再好吃的如果天天吃也沒味道。
去花市,公園是肯定的。這時候周邊的農民都會入城賣花,也就是傳統的花市。老百姓一般都會買些橘子,梅花,桃花,水仙等放在家裏,慶祝春節。 我的單位也有賣花的,有盆裝茶花等等。 燒鞭炮也是很普遍。
記得當時有年初二回娘家的習慣。對於大家庭來說,是非常熱鬧的。我家的祖屋是在沙麵附近的大同路,現在已經不存在了,變成了商場,地鐵站。那個祖屋有三層,跟北美的townhome差不多,跟其它房子連在一起。每次聚會都有幾十人,三層都用上了。菜還是雞鴨魚肉。這個時候,不少人已經對肉飽和了,吃的不多。吃不完,大家打包帶走。現在恐怕都是到外麵去吃了,畢竟在家裏做太麻煩了。
可以說,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過年還更有盼頭,更有滋味。現在的過年真是沒啥意思,都是商人在炒作。來美國後發現,那麽多的節假日其實都是商人在折騰,在促銷。除此之外,感覺不到什麽其它的東西。你認為呢?
像菲兒所說,我到了江南後,春節裏的素什錦、煮幹絲、酒釀圓子和熏魚,是我心頭愛。
1)您行文有如流水 - 隨興所之,當止即止,恰到好處。
2)1-2段及末段最佳 - 形散而神不散。
3)“現在的過年真是沒啥意思,都是商人在炒作。” - 可能吧;不過,您還是不曾忘了做文章以誌紀念。
4 “來美國後發現,那麽多的節假日其實都是商人在折騰,在促銷。” - 至真至智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