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78)
2021 (119)
2022 (123)
女兒今年報考美國醫學院。她的secondary全部都交上去了。前幾天已經拿到排名前15的醫學院麵試邀請。我們的孩子基本都是放羊式的教育,從小到大不需要太多的幹預。老大比較晚熟,最後決定讀博,拿到了NIH的獎學金,在某名校就讀,很快就要畢業。女兒的成績更是學霸級的。除了積極實習,疫情期間也不中斷,還參加不少學生會的活動,拿到了不少獎。她學校的顧問說,她肯定是能進入前20名的醫學院。
自從她報名之後,我也開始好奇去調查一下報考醫學院是怎麽回事。都說非常難。油管上有不少關於報考醫學院的錄像,不需要到子壇都可以。現在的子壇關於電腦,收入,婚嫁的話題太多。學醫周期長,遠不如學電腦。學電腦工作機會多,錢也不少,對數學好的老中比較合適。相比之下,學醫除了工作比較穩定,一生的收入未必能跟電腦相比,似乎跟投入不成正比,不大劃算。但是,不少人都說,寧可讓自己的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不需要考慮錢的問題。有錢人似乎都這樣,他們可能有錢,不需要在乎錢的多少,而喜歡可是有錢難買。
報考醫學院的程序大概是考MCAT(醫學院入學考試)。能考到528分的是滿分。考到520的已經在98%以上。名校基本在520附近。不少人說能考到520以上,基本沒有什麽差別。也就是考到528跟521差別不大,需要看其它的申請材料。美國醫學院錄取跟中國的高考大不一樣。不少發展中國家,考分絕對是入學申請當中最重要的因素。記得我高考的時候,有一高年級的同學,平時也就一般般,結果人家範進中舉,進入了清華。很多人不服氣,這不是投機取巧嗎?但也很無奈,高考就是憑總分,你沒運氣,人家有狗屎運,說明錄取過程有問題。要是在美國,他未必能進入類似的學校。
醫學院申請也差不多。有人MCAT滿分的,連麵試都沒有得到。有麵試基本有40%的錄取機會。具體百分率有多少,因人而異。那麽滿分為什麽沒有麵試機會?通過分析,發現是他參加診所醫院的實習太少。此人是移民,可能被誤導,認為分數夠了就可以無條件被錄取。其實分數隻是一部分,人家需要錄取經過考驗的,不容易半途而廢的。實習就是一個長期磨練的過程。想拿快錢的學醫應該不是首選,不如學電腦,搞金融來的快。
也有本科GPA連3.0都沒有的的白男被芝加哥大學醫學院錄取,專業是整形手術師。他的MCAT沒提,估計也不高。按理說,他是沒有任何麵試的機會,但通過打電話,說服了對方,得到了麵試機會。一星期後得到了錄取通知書。這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他的理由是,剛上大學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麽,所以成績比較差。後來確定方向後,就比較認真。除了積極參加醫院診所的實習,還積極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估計打動了學校的錄取人員。不知老中的子女通過電話是否能有類似的機會,估計也不會去申請。現在醫學院女生比男生多。從油管的態度來看,白男有感覺自己被歧視。
我看了一下她們大學報考醫學院的統計數字,還是非常不錯的。有兩年,他們每年有7個同學被霍普金斯錄取,而且從2014開始每年都有被這所學校錄取。其它名校的年錄取紀錄有,UCSF (4), Penn Med (5), NYU (10),Columbia (4), Harvard (2)。州大能有這樣的成績應該是非常驕傲的。
美國的醫學水平能在世界領先,跟嚴格錄取,嚴格把關有一定的關係。做醫生不但要聰明,能夠解決問題,而且對人的態度要好,知道如何跟病人及家屬打交道,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當醫生。申請醫學院需要嚴格的過程是可以理解的。醫學院的資源有限,不嚴格不行。我看國內的就比較差。老爸在ICU的時候,主治醫師很少出來跟家屬交流,而是讓一個實習生來做此事,一問三不知。我記得我高考的時候是沒人想學醫的。那時學醫需要5年才能畢業,而且要值夜班,很辛苦,收入也不高。 現在學醫是怎麽不大清楚,如果按照美國這樣的嚴格要求,恐怕質量會不一樣。一般的病恐怕差別不大,即使不看醫生也自己可以搞掂。真正到了手術,疑難雜症,差別就看出來了。
法學院可不止是律師,文官/政治家,對應的軍官學校是武官的搖籃,難是正常的。醫學院和師範學院難進是意料之中的,醫生救人、教師育人,所以對醫學院和師範學院(中小學教師某一級幼師)道德要求很高——所以‘難進’就對了,這是為了預防德不匹位者混進醫生教師職業中作惡。
CCP的學校製度還是蘇維埃學來的,我們都知道始作俑者的俄國現在成了什麽樣子……
這個的確不假,但也無可厚非,作為兼職教學任務的醫生, 既能看到名校醫學生也能接觸到南美的醫學生, 名校的一眼看去就是“好孩子”,但許多人似乎對醫學並不感興趣,尤其是華裔,相反,那些不入流的醫學院的學生,年齡不等,經曆不同,但是很有幹勁,珍惜每一個實習的機會。。。
-------------------------
現在的人都怎麽了。
------------------------------------------------
哈哈哈。類似的還一大堆。美國拿滿分似乎不太難,尤其是選對老師科目。
------------------------
你沒看懂我的意思。不過,這也不奇怪。能看懂的話,也不會寫出這麽自吹自擂的文字了。
中國則是另一番景象,權力決定個人在社會的位置,亂芋充數占多數。
------------------------------------------------
現在的人都怎麽了。
*******************************************************************************
一年就200多人。大多華人家長還是別想了。
朋友的兒子(不是老中)普林斯頓畢業,去了一個投行(紐約),起薪50萬,幹了半年全組走人。他說壓力極大,公司裏凡是賺他那種錢的員工,沒有哪一個是晚上9:00pm之前下班的,所以他也像其他同事一樣在離辦公室幾條街的地方十幾萬租了一個小公寓。據他說在投行裏根本就不要談工作穩定,大家在乎的是有機會就拚命賺,明天說不一定沒有機會了大家就走人了。
除了很有理想,立誌做醫生,救死扶傷的,那就應該上醫學院。但大部份的孩子,特別是華人家長主要是看中了這個職業以後收入穩定,而且比較高。
看了我周圍的孩子,在原來住的一個中等大的城市,華人孩子想考醫學院的,很多當年就考上了,上的大多是ST.LOUIS的華大,有的畢業後過了一年也進了,所以以為上醫學院嘛,想上就可以上的。但換了個城市,有很多華人孩子想上醫學院,過了3,4年都沒有進的,所以我原來的想法也不對。
自己的孩子也大了,看到的也多了,想的也多了。Tier 1 的孩子我看過的沒有去上醫學院的,Tier 3 的孩子想上醫學院的也比較難的。自己的孩子說如果上州大就考慮去上醫學院,否則不想學醫,孩子最後去了一個自己理想的學校,當然也就不學醫了。孩子學的是經濟,現在在FED實習,在FED工作的經濟學家收入在30W左右,如果去大的公司或投行等私企收入是在FED的2-3倍,工資應該比做醫生要好,也很穩定,工作環境又好。但要做到這個檔次,要在排名前10的學校,甚至前5畢業的PHD,但這些專業每年隻招20-25人,而且是全世界招的。
這是我所知道的,我想一定還有別的專業我所不知道的,孩子以後可以有穩定且收入比較高的工作,但孩子必須足夠優秀。
其實,中國每萬人病人中醫生的比例還是遠不如美國。所以美國醫學院招生人數與中國比不少。
美國醫學院難進關健是收入相對大多數其他職業更高些,醫學院難進也可以保持職業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