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西毒蛇研究所探秘

(2008-03-16 03:33:53) 下一個
巴西毒蛇研究所探秘

[日期:2008-02-29]

一名身穿白大褂的研究人員手捏毒蛇蛇頭,蛇大張著嘴,露出又長又彎的毒牙,看上去像是能咬穿一本書,牙端還滴著淡黃色的毒液。這是巴西聖保羅布坦坦研究所裏經常出現的景象。

布坦坦研究所據稱是世界上收集蛇種類最多的研究所,其中以毒蛇居多。

法新社記者28日撰文,揭開研究所裏與蛇為伍的一群人的神秘麵紗。

與蛇為伍

受政府資助的布坦坦研究所成立已有百年,以生物學和生物製藥為主。

研究所飼養的蛇都由弗朗西斯科·路易斯·佛朗哥負責照看,而他也把這些蛇看成自己的寶物。他告訴記者,研究所裏最稀有的是4條亞馬孫樹蟒。這種蟒蛇隻產在巴西聖保羅州,已近絕種邊緣,是世界上最稀有的蟒蛇。但目前人類對它們知之甚少。

研究所裏的蛇多數是民眾從自家庭院裏或野外捕獲,少數由科研人員野外考察後帶回。

盡管大多數人對蛇充滿恐懼,但對佛朗哥而言,終日被蛇圍繞是他夢寐以求的工作,他隻求能跟它們離得更近些。

“我一直被它們吸引,”他說,“我現在的工作正是我一直期盼的。那感覺太棒了。”

也會挨咬

41歲的薩維奧·斯特凡尼尼已經在研究所工作了18個年頭。如何與蛇打交道,在他早已是輕車熟路。

待手中毒蛇釋放完毒液後,他迅速把那條響尾蛇放進一個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的罐子。遭遇二氧化碳麻醉,毒蛇失去反抗能力,暫時不具有攻擊性。斯特凡尼尼和助手把給毒蛇釋放毒液的工作稱為“擠奶”。

在斯特凡尼尼和助手工作的實驗室裏,沿牆根擺放著一排箱子。箱子裏是十多條尾部發出響聲的響尾蛇,它們在等待工作人員來“擠奶”。

但即便像斯特凡尼尼這樣的專家,也無法完全避免遭蛇咬傷。回憶起這唯一一次被咬經曆,斯特凡尼尼同樣心有餘悸。“那是2003年一次野外考察時發生的事,”他說,“一條埡拉拉卡蝰蛇咬到我的手指,我的右臂很快腫起來。我們當時帶了抗蛇毒血清,但我還是被送到醫院治療了24小時。那之後,我足足等了6個月,才能讓被咬的那隻手張合自如。”

醫學價值

布坦坦研究所飼養的蛇生活愜意。不“貢獻”毒液的時候,它們都呆在各自的箱子裏,還有人定期用小白鼠喂它們。在研究所的巨大儲藏室裏,還有7.5萬條蛇被製作成標本,作為南美蛇類信息的一部分,泡在裝滿福爾馬林液的大罐子裏。

除了毒蛇,研究所裏還能發現蜘蛛等其他南美洲毒物的蹤影。科研人員收集它們的毒液,用來製造抗毒血清。據說,巴西每年僅被蛇咬傷的人就多達數千名。而注射抗蛇毒血清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

此外,一些外國製藥公司的研發人員也與研究所合作,開發非成癮性強力止痛藥劑。1953年,美國醫學家把眼鏡蛇毒引入癌症治療,發現蛇毒除了有明顯止痛效果,還對部分病例起到阻止腫瘤生長、控製轉移等療效。此後,蛇毒用於治病成為科學界關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斯特凡尼尼說,一種從蛇毒中提煉的止痛劑已被證實療效強於嗎啡,將在不久後推向市場。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