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歌聲——以色列監獄中的中國勞工“臨刑”前最後的呼喊

(2008-03-24 16:49:26) 下一個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的罪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起初隻有一名中國人唱,隨著牢房的鐵門一個個打開,幾十名中國人都跟唱起來,音量之大幾乎要把牢房的房頂掀開。這不是在中國拍攝“渣子洞”電影,這是在以色列納塔亞監獄,時間是2005年6月的一天。在被押送回國前的最後一刻,他們本能地用國際歌發泄滿腔的憤懣。他們委屈、窩火、憤怒,但又求助無門。他們在以色列的經曆簡直就是一場惡夢,由希望變成徹底的絕望,很多人痛不欲生。他們每人的經曆幾乎都相同,來前聽信了來後每月可掙1500美元的欺騙,每人都砸鍋賣鐵般地籌集了5-7萬元交給中介公司,在江蘇的海安縣竟然要交14萬元。可到這兒以後才知上當了,在這裏幹最苦、最累和最危險的活兒,但每月隻掙100-200美元。工頭們怕他們逃跑,扣他們的護照。結果使他們成了沒法證明自己身份的“黑人”。當地的阿拉伯人競敢肆無忌憚地洗劫他們。起初中國人還去報案,但由於沒法證明自己的身份,警方不予受理。2000年以後甚至連案都不敢報,因自2000年以後以色列開始大規模搜捕外籍勞工,報案等於自投羅網。實際上這些勞工自入境後一個月就已變成非法滯留,因他們隻持一個月的旅遊簽證,可工頭們卻欺諞說給了他們一年的勞動簽證。其實來以色列後能有苦活兒幹還算是幸運的。很多勞工一下飛機,帶隊的中方負責人便不知去向,勞工們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據以色列官方公布的數字,2005年全年共抓捕了8700名非法外籍勞工,除了其中的320人以外,其餘全部被押送回國,這其中多數是中國人。我不明白,年年有大批中國勞工被押送回國,可年年仍有大批中國勞工湧入,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兒?我更不能明白,明明是以色列和中國的一些公司在聯手搞欺詐,可是在世界各國廉潔度的排序中,以色列總是名列前茅。

  更令人氣憤的是有些人趁人之危,再撈一把,好象不把中國勞工身上的最後一滴血榨幹不算完。由於這些勞工大多在街上或勞動場所被抓捕,來不及與同伴聯係,沒法帶走住處的私人物品,於是一批打著“幫助”招牌的公司應運而生。這些公司幫勞工打個電話或取件東西收100多謝克爾。如果這8000多名被驅趕的勞工每人隻托這些公司辦一件事,那麽這些公司的年收入就有100多萬謝克爾,合300多萬人民幣。中國勞工就這麽可憐,任人吸食。

  隨著國際歌聲,中國勞工踏著沉重的步伐離開牢房。雖不是奔赴刑場,但比奔赴刑場更難受、更恐懼。許多人來以色列沒多久就被抓了,根本就沒掙到錢。在中國他們是貧苦農民,回國後全年全家的收入隻有千把塊錢。也就是說全家不吃不喝,幾十年後才能還上出國前借下的虧空。他們當中很多人恨不得一死了之,對他們來說回國比死更可怕。

  麵對中國勞工的狀況,中國大使館給了他們極大的幫助,幫他們解決各種困難,幫他們補辦護照(旅行證),甚至幫他們討回公道。但是大使館畢竟隻是個外交機構,不是仲裁機構、不是慈善機構、更不是難民收容所。民工在這裏沒有簽證、非法滯留,觸犯了人家的法律,隻能聽從人家的處置。

  今天我一大早就來到納塔亞監獄,為的是看一位連姓名都沒來得及問的中國勞工。幾天前,我在耶路撒冷中心汽車站看到一名挑小扁擔的東方人在人群中躥來躥去,不用問他肯定是中國南方人。他專往人多的地方擠。起初我以為他有不良企圖,在一旁靜觀了很久未見異常。我上前與他搭話,他的回答令我震驚。他說他已走頭無路。前些日子曾有中國勞工遭自殺炸彈襲擊身亡,他聽說以色列政府賠償每位死傷中國勞工家屬20萬美元。所以他專找人多的地方擠,為的是趕上恐怖襲擊,炸死自己。他說“人人都怕碰上人肉炸彈,可我卻想碰碰不上。老天爺呀,叫我死吧!…”我再也聽不下去了,淚水漸漸模糊了我的視線,看不清他的臉,也漸漸聽不清他在說些什麽。過了一會兒,忽聽有人喊“台烏達-哉胡特!”(希語,身份證)。壞了,肯定是警察來了。我用力擠幹眼淚,才看清兩名警察正向那中國勞工追去,沒幾步就把他抓到了。他期待地看著我,我無助地看著他,什麽也沒來得及說。

  從被押送的人群中終於找到了那位民工。我問他有什麽事要辦。他直愣楞地看著我,突然說“衝我開一槍吧,打死我!”然後頭也不回地踏步向前邁去。隨著眾人的節拍,他邁著沉重的步伐,唱起了悲壯的國際歌。雖然他們不是去刑場,但勝似去刑場,甚至比去刑場更悲壯。

  列寧曾說“無論在異國他鄉感到多麽孤獨寂寞、舉目無親,但隻要聽到國際歌聲就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同誌。”雖然中國勞工在異國他鄉沒能找到列寧定義的朋友和同誌,但他們的歌聲感動了女獄警,她們含淚、咬著嘴唇,目送中國勞工走出牢房。

  在中國的影視中,經常看到革命者唱著國際歌走出牢房。在臨刑前他們高呼口號,隨後是“砰,砰!”兩槍,革命者英勇就義了。如今遠在異國他鄉的中國勞工們渴望“砰,砰!”兩槍,可是找不到放槍人。

  摘自《生活在約旦河西岸》一書。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