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林覺民-陳意映-黃花崗-林徽因-林森-冰心】

(2017-05-02 09:14:14) 下一個

Lin Juemin.jpg

 
出生 1887年8月11日
 大清福建省福州市
逝世 1911年4月27日(23歲)
 大清廣東省廣州市黃花崗
配偶 陳意映
運動 黃花崗之役
組織 同盟會
母校 全閩大學堂
慶應義塾大學
影響於 三民主義
著作 與妻訣別書

 

 

林覺民(1887年8月11日-1911年4月27日),福建省福州市人。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02年考入福州全閩大學堂文科;

1907年畢業,考入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文科攻讀哲學;後參加同盟會

1911年的得到黃興、趙聲通知,回國參加同盟會黃花崗起義,4月27日與方聲洞等領先襲擊總督轅門

受傷被捕,從容就義。遺體後被安葬在廣州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他在參加起義之前,給妻子陳意映留下一封著名的《與妻訣別書》。

 

 

 

--------------

 

辛亥革命留給曆史的一長串名字中,寫下《與妻書》的林覺民是特殊的一個。他的被懷念、被吟詠,與被解讀、被研究之間形成了鮮明對比。前者熱烈,後者寂寥。

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十一次革命武裝鬥爭中的第十次。起義原定於4月13日發難,計劃攻占廣州後,由黃興率領一支革命軍衝出湖南,拿下湖北,再由趙聲率領的另一支走江西、攻南京。然而起義前五日,革命黨人溫生才將清廷廣州將軍孚琦刺殺,清政府的警覺和防備陡然加強。又因同盟會的海外募款和購買武器遲遲未到,發難時間一改再改。這場曾被孫中山寄予厚望的廣州起義,此時已幾乎注定失敗,尚未開炮便流露出強烈的悲劇色彩。

24歲的林覺民是一百六十人組成的“選鋒隊”(即敢死隊)中的一員。這支隊伍大半由他這樣的年輕人組成,包括林覺民的福州同鄉、亦是留日同盟會成員的林文、林尹民、方聲洞等。起義前,所有人都給親人寫下了絕筆書。年輕的壯士們大多還沒有成婚,而林覺民,已與陳意映結婚五年,雖聚少離多,卻情深意篤。

於是在《稟父書》之外,多了這封被更長久傳誦的《與妻書》。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雲: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

楊橋巷17號

福州市中心的楊橋東路17號,保存著林覺民的故居。這裏原名楊橋巷,為福州城內著名的三坊七巷的最北端一巷。若問福州城何處最出人才,本地人必定指向三坊七巷。近代以來,這爿格局始於唐宋、院落多建於明清的街區,先後誕生了林則徐、沈葆楨、嚴複、陳寶琛、林覺民,收留了左宗棠,走出了冰心。

lin_3

林覺民 夫婦遺照

1910年廣州起義失敗,同盟會內部被失敗主義情緒籠罩。孫中山卻提出“愈不可為,愈為”,並在當年11月定下了翌年廣州再起義的計劃,電令留日學生、華僑傾巢出動。當林覺民趕到香港跑馬地籌備部機關時,黃興喜不自禁:“意洞(林覺民字)來,天助我也,運籌帷幄,何可一日無君。”當即命令林覺民回福建召集壯士,赴廣州聚義。

這一趟,便是林覺民與老父、妻兒的最後一別。他謊稱是學校放櫻花假,回來幾天便與同學赴江浙春遊。除了召集敢死隊員,林覺民此趟還負有運送炸藥重任。他用出殯儀式把炸藥藏於棺木中,孀婦本就由陳意映扮演,最終因陳意映已懷孕才作罷,改為朋友方聲洞姐姐方君瑛頂替。根據《與妻書》,早年林覺民每趟回家籌劃,陳意映曾哭泣央求:即使今後遠行,也要一同隨行。最後這趟見麵,林覺民曾想告訴陳意映起義之事,然而“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兩人在無法明言的痛苦中,即成永別。

4月27日,黃花崗起義失敗,林覺民負傷被擒。麵對清廷廣州將軍張鳴歧與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根據相關記載,林覺民“侃侃而談,暢論世界大勢,以筆立言,立盡兩紙,書至激烈處,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訴兩人,“隻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則死也瞑目”。

李準甚至動了惻隱之心,覺得可以留下林覺民為清廷所用。張鳴歧則認為,這個“麵貌如玉、心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稱得上奇男子”的林覺民,如果留給了革命黨,實為後患。

林覺民在廣州天字碼頭被槍殺,年僅24歲。

 

-------------

 

lin_2

謝家買下了林家的宅子,,,,

 

身後寂靜

林覺民被捕的消息傳回福州,林孝凱帶著陳意映等家眷,慌忙變賣宅邸搬家。他們搬到了三坊七巷南頭一條叫早提巷的小巷,買了一間小院,閉門度日。而買下林家老宅的謝鑾恩,也是舉人,他的孫女叫謝婉瑩,當年11歲,一起搬了進來,她就是後來的謝冰心

冰心在後來的散文中數度提及楊橋巷17號的這間老屋。林家原先的西廂房成了冰心的“紫藤書屋”,屢屢出現在筆端。

“周圍三坊七巷的很多曆史掌故,冰心都寫過。但是林覺民、林家,冰心一次都沒有提過。”李厚威說。他對此有些不解,並作了個大膽推測:“林家逃難,謝家以抄底價格買下林家祖宅。或許這讓冰心覺得有些不好說。”

林家的另外一脈更加出名。

林長民,和林覺民是同一個曾祖父的叔伯兄弟。民國時期曆任國務院參議、法製局局長。他的女兒林徽因,才、貌、情都是傳奇,後來嫁給了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林長民和林徽因也一起來過福州,來覺民故居看過。我猜他們兄弟生前沒有見過麵。”

謝家在楊橋巷17號一直住到了1949年前。而曾經也門庭若市的林家,雖還隱居於早提巷,卻已如從三坊七巷中失蹤。林則徐紀念館的原館長官桂銓,曾試圖找出林覺民就義後林家的活動線索,多年無功。直到最近,他才從藏於福建省圖書館資料室殘存的《林孝穎文存》中發現了這位父親在嗣子犧牲後10個多月,曾在《共和》報上發表過一則追悼會啟事,告知1912年2月11日在白塔寺為“亡兒覺民”發喪。

陳意映於抑鬱中誕下次子,取名仲新。按林覺民在《與妻書》中的設想,又是一個男孩,“則教其以父誌為誌,則吾死後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兩年後,陳意映終究鬱鬱而終,依新、仲新由林孝穎撫養。

---------

 

林覺民《與妻書》原文+白話翻譯

 

  你還記得不?四五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曾經對你說:“與其讓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你剛聽這話就很生氣,後來經過我委婉的解釋,你雖然不說我的話是對的,但也無話可答。我的意思是說憑你的瘦弱身體,一定經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給你,我內心不忍,所以寧願希望你先死,讓我來承擔悲痛吧。唉!誰知道我終究比你先死呢?我實在是不能忘記你啊!回憶後街我們的家,進入大門,穿過走廊,經過前廳和後廳,又轉三四個彎,有一個小廳,小廳旁有一間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剛結婚三四個月,正趕上冬月十五日前後,窗外稀疏的梅枝篩下月影遮掩映襯;好我和你並肩攜手,低聲私語,什麽事不說?什麽感情不傾訴呢?到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隻剩下淚痕。又回憶起六七年前,我背著家裏人出走又回到家時,你小聲哭著告訴我:“希望今後要遠走,一定把這事告訴我,我願隨著你遠行。”我也已經答應你了。十幾天前回家,就想順便把這次遠行的事告訴你,等到跟你麵對時,又不開口,況且因你懷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傷,所以隻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當時我內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筆墨來形容的。

  我確實願意和你相依為命直到老死,但根據現在的局勢來看,天災可以使人死亡,盜賊可以使人死亡,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候可以使人死亡,貪官汙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們這輩人生在今天的中國,國家內無時無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時讓我眼睜睜看你死,或者讓你眼睜睜看我死,我能夠這樣做呢?還是你能這樣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離別分散不能相見,白白地使我們兩地雙眼望穿,屍骨化為石頭,試問自古以來什麽時候曾見過破鏡能重圓的?那麽這種離散比死要痛苦啊,這將怎麽辦呢?今天我和你幸好雙雙健在,天下的不應當死卻死了和不願意分離卻分離了的人,不能用數字來計算,像我們這樣愛情專一的人,能忍受這種事情嗎?這是我敢於索性去死而不顧你的緣故啊!我現在死去沒有什麽遺憾,國家大事成功與不成功自有同誌們在繼續奮鬥。依新已經五歲了,轉眼之間就要長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撫養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兒,我猜她是個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裏非常欣慰。或許又是個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親的誌向作為誌向,那麽我死後還有兩個意洞在呀。太高興啦,太高興啦!我們家以後的生活該會很貧困,但貧困沒有什麽痛苦,清清靜靜過日子罷了。
  我現在跟你再沒有什麽話說了。我在九泉之下遠遠地聽到你的哭聲,應當也用哭聲相應和。我平時不相信有鬼,現在卻又希望它真有。現在又有人說心電感應有道,我也希望這話是真的。那麽我死了,我的靈魂還能依依不舍地伴著你,你不必因為失去伴侶而悲傷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誌向告訴你,這是我的不對的地方;可是告訴你,又怕你天天為我擔憂。我為國犧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辭,可是讓你擔憂,的確不是我能忍受的。我愛你到了極點,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隻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給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我終究不忍心隻完善自己。唉!方巾短小情義深長,沒有寫完的心裏話,還有成千上萬,你可以憑方巾領會沒寫完的話。我現在不能見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會在夢中夢到我吧!寫到這裏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親筆寫。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曉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請她們指教。應當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

林森和黃花崗烈士墓

 

林友華

2014-01-23期06版

 

  修建黃花崗烈士墓是林森精心策劃、認真督建的壯舉。1919年林森在廣州就任非常國會參議院議長期間,鑒於"草葬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骸骨,尚是一堆荒土",雖經"方君聲濤提倡捐築石塚",雖"免風雨暴露之慘",然而還有"牛馬踐踏之虞",從而產生了為先烈樹碑建陵的意願。建築費用以募捐的方式解決,"立意不向各衙署開口",林森認為他們"雖口言護法者,未必與吾黨宗旨相合",因此他"專向海外同誌募捐"建築經費。

  林森詳細籌劃了修建烈士陵墓、烈士題名碑亭及烈士紀功坊等事項後,於1919年2月3日正式向海外發出捐款倡議,還附寄了"圖樣、合同、籌捐辦法說明書,回答通知書以及工程預算詳細清單"以示負責;同時上書中山先生,匯報籌建規劃辦法。中山先生高度讚賞這一舉措,親自發出《致海外各埠同誌囑勸讚助子超(林森)先生建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功坊函》,希望海外同誌"對於林森君此舉,自必樂為讚助,務望協力捐助。"

  在募捐期間,林森親自擔負收款任務,每收一筆捐款必給回函;對未匯款者還發函勸捐:"望早日匯款,今已留石相待。"1920年4月13日,由於桂係軍閥壓迫,林森離粵赴滬以助孫中山"重整旗鼓",但對工程負責到底,"派監工兩人照常在山上督率"。

  在籌建黃花崗烈士紀功坊的同時,林森還於1919年4月29日主持盛況空前的黃花崗烈士公祭活動,並題聯:"拚一死,救眾生,遺恨在黃泉,碧草當香猶怒發;創共和,摧專製,豐功鐫華表,黃花無恙許長開。"

  與此相呼應,林森還編纂了一部《碧血黃花集》。該書分為11部分:(1)林森親自作的《序》;(2)4張陵墓碑坊和公祭圖片;(3)林森所擬公祭程序方式;(4)《祭文》;(5)章兆鴻的《遊黃花崗記》;(6)悼念烈士的詩詞137首;(7)《挽聯》;(8)《唁電》;(9)《雜錄》;(10)《來往函件》;(11)《補遺》。記載了當年公祭烈士的盛況,反映了各界人士對烈士的緬懷和敬仰,弘揚了先烈的浩然正氣。此外,林森編輯了《黃花崗烈士事略》,逐一介紹烈士的生平事跡。還值得一提的是:膾炙人口的《林覺民訣別書》也是經過林森的刊行才得以流傳的。1924年春,林森收到林覺民父親林可山寄來的兩封烈士家書(即《訣別書》),讀後十分讚賞,決定"謹將原書摹印廣布,俾烈士精神長現人間,期振勵國人"。從此林覺民這感人至深、足以使之不朽的《訣別書》廣泛傳播。

  林森是深知革命宣傳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的。早在辛亥革命之初,當武昌起義消息傳到九江時,官方報紙均標稱是"土匪"起事,林森則讓人把武漢寄來刊登革命軍起義的報紙公開張貼,讓行人觀看。時值江西清軍援鄂,在九江候船的清軍官兵看了武漢革命報紙,軍心動搖,不願登輪赴漢,隻好撤回南昌,武昌革命黨人的壓力驟然減輕。

  黃花崗烈士墓竣工後,林森特別重視通過紀念先烈的形式來喚起年輕一代的愛國情感。在籌備民國8年陰曆三月廿九的黃花崗大祭時,林森特地寫信給當時廣東省長,請省長諭知學校休假一天,"俾莘莘學子得以趨渴忠墳,同伸瞻仰,既可以資觀感,增諸生愛國熱誠,並可以表敬慕告慰烈士在天靈爽"。

  1936年黃花崗起義25周年時,林森專程赴粵致祭黃花崗烈士,那時抗日戰爭即將爆發,林森以國家元首的身份"慎終追遠,緬懷先烈",他"想起民國締造之艱難,我們後死同誌及全國國民,應該如何的感奮與努力……希望大家一本總理遺教,繼續從前革命的光榮曆史,上下一心,共同完成艱苦的救國工作。"他還強調"救亡圖存,首應崇尚氣節",愈是在時窮勢危的時候,愈要崇尚氣節,勵行忠義,頭可斷、身可殺而誌不可屈。人人能抱定這樣的誌願,當前的危難才能挽救,民族的複興才有把握。因為人人知道崇尚氣節,民族精神才會振作起來,精神一激昂,自然危可以轉,顛可以扶,衰可以興,弱可以強了。

  1940年的黃花崗起義紀念日,林森向全國人民發表《痛斥汪逆偽組織》的廣播演講。通常林主席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都是在元旦和國慶之時,這次在黃花崗起義紀念日發表廣播演講,具有特殊意義。他在演講中指出:"我們在這重要的紀念日應該追念既往、策勵將來"。並嚴正痛斥汪精衛等人的賣國行徑,"希望全國軍隊和人民,無論南北東西,都要各盡各的本能,各守各的崗位,齊心協力,團結精神,堅持抗戰立場,肅清漢奸……不要辜負祖宗,辜負國父,辜負先烈。"同日,林森還作了《革命先烈紀念會的報告》,表示要繼承先烈遺誌,以盡後死者的責任。他堅信:"我中華民族曆史悠久,有自存及自行繁榮滋長的力量",希望"全國英勇將士……堅持抗戰立場,奮鬥到底,不惜任何犧牲,不辭任何艱苦,學著先烈的革命精神,踏著先烈的革命血跡,加倍努力,迅速收複失地,拯救淪陷區的人民,打破敵國軍閥的陰謀,並進行保障中華民國綿延不斷獨立生存的生命。維護世界人類正義與和平。"

  據記載,林森之所以要積極籌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有如下幾點原因。首先,林森對黃花崗起義也作出了特殊貢獻。1911年春,時任同盟會第14支部長的林文準備率部參加廣州起義,但缺乏經費。林森得知後通過福建學生會員、台灣的林薇閣募捐了3000元。於是林文、林覺民他們就依靠這筆經費"作旅費和購械之用",而奔赴廣州參加起義。革命成功後,林森一直認為:"有七十二烈士為國家為民族轟轟烈烈的犧牲,事雖失敗,但從此震蕩了全國革命的情緒,不久即有鄂省辛亥革命的成功。"因此,在"創共和,摧專製"的革命中,"迄今追溯元勳不能不推七十二烈士為螫弧先登也"。然而,迄至林森籌建黃花崗烈士紀念坊時,"環顧國中關於革命史跡,除黃花崗一抔幹淨土外,無一紀念標誌足以喚起國民觀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