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警告:中日東海起戰火必將燒焦全日本

(2008-03-24 16:49:26) 下一個
美國國會研究部(CRS)於2006年8月出台了一篇研究報告,其中研究了中美之間可能發生衝突的四種情況,同時分析了美國在衝突的四個階段中應如何使用軍事力量。

該報告假設了可能導致中美衝突的四種可能:假設A:大陸特種部隊突襲台灣;假設B:中日海上衝突;假設C:對台灣大規模的聯合作戰;假設D:台灣首先發動對大陸的攻擊。本文僅對中日衝突情況下美方的反應進行分析,因此其他幾種衝突暫且略過不談。

CRS報告對中日衝突作了這樣的假設:中國海軍部署了1艘驅逐艦、2艘潛艇和一些其它船隻在釣魚島附近,用來確保東海石油開發工作的安全。日本則部署了P一3C海上巡邏機、2艘“宙斯盾”級驅逐艦和F一15戰鬥機來監視中國海軍的行動。一個晚上,中國潛艇和日本驅逐艦發生衝突,造成雙方船隻和人員的傷亡。中國驅逐艦向日本船隻發射了2枚反艦導彈,受到了日本“宙斯頓”驅逐艦的攔截。雙方海軍脫離接觸,沒有發生進一步的交火行為。不過,雙方都準備派遣更多的力量前往出事海域。日本駐美大使要求與美國總統會麵,討論美日雙方的安全協定問題。告將美國的反應分為衝突開始前的威懾階段、衝突早期的穩定危機階段、衝突到達頂點時的作戰階段、終止戰爭階段共四個步驟。

在威懾階段。對中日之間發生衝突,美軍部署在日本基地的常規軍事力量具有一定的威懾價值。

在衝突爆發初期的穩定危機階段。由於衝突雙方都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可能使危機進一步擴大。當危機展開時,美國決策者不會有迅速使用武力來解決問題的壓力,美國可以把自己的力量部署在離衝突較遠的地方,等待事態平息下來,使衝突雙方可以采取外交等手段來解決問題。

在衝突不可化解進入高峰,則美國的幹預進入實質作戰階段。在解決中日東海衝突問題中,美國將派出常規力量實現作戰目的,戰鬥烈度較小,不會造成大量的間接傷亡。

終止戰爭階段也即衝突如何收場問題。美國人認為,結束中日戰爭的前景比較樂觀。如果美國展示自己的核力量與常規力量,並強調自己對日本承擔的安全義務,美國就可能扮演一個中止危機的主要角色。這也會使日本得到很多好處。然而,如果美國直接威脅使用核武器,這就顯得十分極端,壓縮了和平解決危機的空間。報告認為,在這個條件下展示美國常規軍事力量來結束戰爭的辦法比較令人信服。

以上是美國戰略智庫國會研究部CRS對中美之間因為中日軍事衝突而引發的直接軍事對抗的評估。從這份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美軍對中日軍事衝突有非常清晰的判斷,同時美軍相信中日衝突不會發生不可控的無限擴大,美軍對美日聯合軍事力量擊敗中國海上作戰力量抱有極大的信心,但是對中美可能發生的核衝突有相當大的心理陰影。作為美國核心智庫之一的CRS,他們的判斷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美軍的決策。美軍參與衝突的行事標準基本上會停留在常規打擊迫使中國談判,而決不主動挑起核對抗。這是美軍協助日本的心理底線,很顯然,美軍並沒有為了日本的利益而甘冒核攻擊的心理準備。

在當代的戰爭活動中,了解對手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這將有利於你做出準確的判斷和做出正確的行動。其實中國古代兵法對於這一點已經有非常多的論述,所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都是這個意思。一個統帥,如果能夠準確把握對手的決心和意誌,往往能夠以較小的代價取得巨大的勝利。

大唐建國初期,隋朝江山土崩瓦解,各大勢力盤踞一方,其中大唐擁有西部關中之地,竇建德的夏擁有河北山東大部分,王世充的鄭則擁有河南中原地帶,三方勢力相當。李世民率領數萬大軍東出潼關進攻王世充,經過一番鏖戰將東都洛陽團團圍住,但是洛陽被王世充經營多年,兵多糧廣,圍攻數月攻不進去。這時候竇建德突然南下,進逼虎牢,並給李世民送去一封信,信上說:我們三家各霸一方不是很好,你幹嗎大老遠來進攻別人,希望你快點回軍,否則我的四十萬大軍到來,你就走不了了。

當時,唐軍因為屢攻不下洛陽,軍力疲憊,聽說竇建德四十萬大軍前來解圍,基本上大多數將領都認為還是先退軍為妙。李世民說:王世充被圍日久,已經是窮途末路,快要崩潰了,而竇建德和王世充是敵國,並不會真心幫助王世充,不過是因為擔心唇亡齒寒,想擺擺樣子把我們嚇走而已。於是李世民親自率領5千軍馬前去迎戰竇建德,竇建德還在等李世民的回信,滿心以為自己四十萬雄兵陳兵洛河,李世民不敢和他對敵。想不到李世民突出奇兵,一戰把竇建德打得大敗,並俘虜了夏王竇建德。王世充一看竇建德已經成了階下囚,頓時沒了繼續抵抗的勇氣,隻好乖乖的出城投降。李世民十萬大軍,不費什麽力氣就統一了長江以南廣大的國土,完全因為當初李世民對交戰多方的作戰意誌和意願的準確把握。如果當初依照三方力量對比懸殊的形勢判斷,唐軍撤回關中,則大唐盛世的來臨恐怕要晚上好多年了。

目前我們在東海沿線,麵對美日的聯合軍事壓力,使我們不能夠走出黃海,走向太平洋。必須要找到一個突破口,通過一場可控製烈度的局部戰爭,徹底打掉對手的決戰信心,我們才能夠真正確立我國海軍在東海的軍事地位,才能夠走出第一島鏈。

通過美國智庫的文章,我們可以分析日美雙方的決戰意誌。鑒於中國目前所具有的核威懾力,日本方麵並沒有與中國全麵開戰的勇氣,而美軍顯然也不願把事情搞大,這正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的地方。

在東海中日交兵,單從海軍戰鬥實力對比來看,中國處於劣勢。這也是日本時常在釣魚島、東海油氣田惹事生非的原因,日本對戰勝中國的海軍持有足夠的信心,而且駐紮在衝繩的美軍航母艦隊更是日軍的定心丸。在美軍智庫的分析文章中,美軍也是這樣認為的,在衝突初期美軍根本就沒有出動,他們相信日本海軍“九.十艦隊”完全可以應付中國海軍的前幾輪進攻。但是,在衝突擴大以後,美軍卻做出了出兵的假設,為什麽?既然他認為日本海軍能夠應付,幹嗎還要自己出動?原因就是戰爭並不僅僅限於海戰,在海戰吃虧以後,中國的常規反擊可能讓日本海軍遭受滅頂之災。

這部分的軍事分析我不想說得太多,實際上釣魚島遠離日本本土,日本海軍艦隊前往該地區作戰,盡管艦隊整體實力不錯,但是戰區綜合作戰效能方麵日本並不占優勢。這種情況下,美軍設想的結果是航母艦隊出麵幹預中國的進攻,並以此扭轉戰局的優劣勢對比。美軍判斷中國將在一輪空戰和導彈對射以後放棄進一步擴大戰爭的企圖,並在美軍太平洋艦隊優勢兵力的脅迫下坐下來談判,甚至幻想將會簽署有利於日本的停戰協議。應該說這是一個基於常理的判斷,但是顯然美軍忽略了中日之間的一些民族方麵的問題,這將讓美國人做出錯誤的判斷。美軍有意識避開核戰不談(這篇文章在有關台灣的其他幾種假設中,都大談特談中美兩國的核戰爭),我們可以判斷為美軍並不想為了日本的東海利益而與中國打一場核戰。

那麽,如果中國不惜在東海衝突中動用核武,會出現什麽樣的結果呢?

一種可能是美國駐足觀望,看中國如何蹂躪日本海軍艦隊,並評估是否打一場中美核戰的可能性。另一種可能是美軍迫使日本在東海放棄利益,作出重大讓步來促成戰爭的終止。無論如何,這都將變成一場中美之間的交易,而真正受損失的隻有日本。從這個角度而言,中日東海戰爭的目的我們已經達到了。

筆者數年以前,曾經撰文分析過中日海戰的可能性,筆者認為與其打一場收複台灣之戰,不如打一場中日海戰,其費效比將遠遠大於台海之戰。而且這樣一場局部戰爭,所得到的心理收益將類似於李世民擊敗竇建德,台灣更有可能像王世充一樣,徹底失去抵抗的士氣和勇氣。“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解決台灣問題最好的途徑。

中日海戰有幾個原則需要注意,戰場最好處於東海油氣田以及釣魚島海域,必須誘使日精銳艦隊前來決戰,必須將戰火燃燒到日本本土,必須通過適度的核打擊和核威懾迫使美軍壓製日軍作出重大讓步。我們的核心目標是打擊日軍海上有生力量、徹底解決東海以及釣魚島問題、徹底打掉台灣武力抗統的意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