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島:不需要漢語的城市 韓國人輕鬆地享受生活

(2008-03-24 16:49:24) 下一個
在青島市城陽流亭鎮靠近立交橋的重慶北路,一個完全不會漢語的韓國人可以輕鬆地享受他典型的生活方式:購物,進飯店吃飯,晚上到酒吧放鬆,或者泡泡洗浴中心,接近淩晨玩餓了的話,還可以不費力氣找到通宵營業的飯店----這種飯店在韓國很普遍。

這條長僅500米左右的馬路旁,密布上百家店鋪,店鋪內外幾乎全是韓文,屈指可數的漢字也韓國味十足:“高麗參雞湯”、“熱療黃土房”、“金笠子”。服務人員講韓語,顧客絕大部分是韓國人,走在這被當地人稱做“韓國一條街”的地方,恍若行走在韓國的一個普通小鎮,唯有馬路旁標注有中文及拚音的路牌,才讓人驚覺這是中國青島,一個隻需飛行1小時10分鍾就可到達韓國的北方港口城市。

1989年第一家韓資企業落地青島時,韓國人留給青島人的印象是逐利而行的商人,和其他外商沒有區別,但現在他們正以鄰居的姿態走進青島人的生活。一位替韓國人充當翻譯的中國朝鮮族人指著漳州二路中商廣場附近的居民小區說:“這周圍40%的居民都是韓國人。”官方公布的數據是,在青島的韓國企業有 5500多家,常住韓國人有5萬餘人,加上流動人口,這個數據則上升到10萬,而青島的市區常住人口在220萬左右。在青島市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出門碰上韓國人不奇怪,碰不上韓國人才奇怪。”

青島人眼中的韓國人一般是這樣的,他們腳步匆匆,心裏揣著賺錢的計劃,表情嚴肅,大都開著現代或者大宇等韓國品牌汽車,年輕人則愛好在深夜飆大馬力摩托車,喜歡到酒吧狂歡至深夜不散。

“他們很容易被認出來,淩晨一點在酒吧(韓國人在青島最主要的娛樂休閑場所)外活動的一般是韓國人,青島人不喜歡去酒吧,再說這個時候也早睡覺了,何況他們漢語說得不流利甚至不會說,一張嘴就知道底細了。”距中商廣場不遠的香港花園小區居民王女士這樣描述她印象中的韓國人。在這個小區,不乏韓語寫就的租房廣告,有很多房屋被韓國人租走。

青島被稱為最適宜韓國人居住的城市,氣候適宜,交通便利,青島至韓國漢城(現稱首爾)、大邱、釜山三個城市的航班每周達37個架次,與仁川間的輪船每周也有4班以上。

越來越多的韓國人湧進青島。2002年青島常住韓國人為近2萬人,2003年上升至3萬人,2004年則飆升至5萬餘人。“他們往往是全家搬來,丈夫到韓資企業上班,孩子在青島上小學或中學,妻子則一邊照料家庭,一邊到學校學習中文,韓國人把這兒當成了第二故鄉。”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青島代表處代表黃在元說。有韓國人甚至公開稱,居住在青島是“樂不思韓”。

韓國《朝鮮日報》稱,青島正在逐漸“韓國化”。至少有一條韓語專線直通市政府有關部門,企業一般配有韓語翻譯,部分醫院推出韓式服務,部分酒店、飯店和酒吧甚至專為韓國人開放,中國人一走進這些場所無異出國,眼睛所及是韓國人與韓國文字,耳朵所聽是韓語,服務員也是一身韓式打扮的朝鮮族人。現在青島市有一份韓語報紙,一套韓語電視節目。

青島市流傳這樣一種說法,隻要會中文就不會迷路,隻要會韓語就不愁工作。“這是一座無需用漢語談生意的城市。”韓國企業家協會秘書長張五洙這樣公開形容韓國人對青島的印象。

碰撞

數據顯示,韓國人累計為青島帶來了超過50億美元的投資,使33萬人就業,青島出口前20名的企業,韓國企業占近一半。

但普通青島人所看到的並不全是韓國人帶來的好處。

在韓資企業最集中的城陽區,有一個韓國人聚居區悅華園,其環境在城陽數一數二,“裏麵的住戶80%以上是韓國人,其餘是日本人,這裏的房子不租給中國人,”自稱在此多年的一位門衛對記者說,“你想給你的韓國老板租房可以,給你自己肯定不行。”他指了指大門上“涉外商住小區”字樣的牌子說:“這是外國人住的地方,中國人一般也不讓進去,為了安全嘛!”

當地人都知道悅華園,戲稱其為“韓國村”,當地人對韓國人的評價最多的是“一般”。韓國企業裏的工人絕大多數是從沂蒙地區招去的,當地人一般不願去韓資企業工作,“去也是通常做管理人員,或者工作一段時間後,出來開一家小店”。

在青島市區,韓國人有時所表現的優越感也引起了一些市民的不滿。在青島有很多韓國人或中國朝鮮族人開的韓國料理、洗浴中心、健身房和酒吧,隻接待韓國人,裏麵的文字全是韓文,“服務員對韓國人熱情,中國人一進去,一說話讓他們發現不是韓國人,服務態度馬上就下來了”。

黃在元在中國呆了六年,雖然來青島隻有4個月左右,但在他看來,韓國人與青島人隻是存在一些不和諧,不存在正麵衝突,“沒有出現中國其他城市的某些社區,韓國人和中國人直接鬧矛盾的事”。

韓國人對青島人有時也心有不滿。年輕的李炳烈2004年9月來到青島,在市南區開了一家輪滑專賣店。最讓李炳烈不舒服的是,大多數中國人對細節不注意,隨地吐痰,上公交車一窩蜂亂擠,找零錢時單手一扔,“這在韓國是很不禮貌的,韓國人遞東西,必須是身體微躬,雙手奉上。為這事我還和中國人鬧得不愉快。”

誰開放?誰封閉?

黃在元對大量韓國人湧入青島喜憂參半,“韓國經濟不景氣,到青島可以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但青島離韓國很近,一些低素質的韓國人也進來了,他們會損壞韓國的形象。實際上,能代表韓國形象和實力的是三星這樣的大企業,它們和青島數量眾多的韓國中小企業不一樣,是真正的國際化大公司。”

李炳烈在談到歧視中國人的韓國人時,說:“他們不了解中國,在漢城有一部分韓國人認為中國還是和過去那樣貧窮落後,有一部分認為中國和原來不一樣了,說什麽的都有,我是想親自過來看看。”

他也表示了自己的擔心,一些低素質的韓國人會損壞韓國人的形象。李炳烈實際上正在向他的中國雇員展示與引起很大爭議的傳統韓國老板截然不同的形象,他穿著寬鬆的休閑服,頭發染成黃色,歪戴棒球帽,坐在樓梯上和員工談話,陪伴身旁的不是虎視眈眈的狼狗而是手機,他不在員工去廁所的時間上斤斤計較,員工甚至可以在他麵前大聲說笑。

李炳烈努力向周圍的中國人和韓國人證明:真正的韓國人應該是文明、有修養、開放而具有親和力的,“隨著新一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逐漸來到青島,這種代表韓國形象的人會越來越多”。

在青島的韓國企業中的有些中國雇員則認為韓國人太抱團,“到中國來就看著韓國人親,買東西就認韓國貨,青島土大力快餐店一包中國香煙15元,外麵一包 5 元,偏偏到土大力賣,因為土大力是韓國品牌。”一位還未畢業的青島大學學生這樣描述他的韓國老板:“辦公產品一律用韓國品牌,日常消費也要到專為韓國人開的社區便利店買,這裏的商品全是韓國進口,比中國同等商品貴兩三倍。”

也有青島人認為,韓國人比較愛國,“這是他們的優點”。

大多數青島人還是認為缺乏了解韓國人的途徑:“韓國人有一份專門了解青島的報紙和一套電視節目,我們卻很少看到韓國人怎樣生活和工作的報道,他們想什麽喜歡什麽我們不知道,我們隻知道他們是被政府招商過來的,是來賺我們錢的,是不是做朋友和鄰居不知道。比如青島的地產市場近一年在打過奧運牌後,開始打韓國牌,去年‘韓國周’有很多韓國人看房,我們的直覺是青島的房價又要漲了,我們本地人買房又更難了。”

李炳烈告誡在青島的韓國人要做好事情,和中國人互相理解,來中國不要給韓國人抹黑。“我在青島賺夠錢後會買房子,但不會在不允許中國人進去的涉外商住區買,我想和中國人交朋友做鄰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