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不惜代價接近俄羅斯, 用95億美元的巨資為俄羅斯買票!

(2008-03-24 16:49:23) 下一個
2006年6月26日

中國在走向世界大國的道路上需要改變自己的某些過時的外交政策。

最近,中國準備以大約35億美元的最終花費收購一家目前幾乎不盈利的俄羅斯與英國合資的石油公司的子公司,然後將收購的這家公司51%的控股權轉交給一家俄羅斯的國有石油公司,但是這家俄羅斯的國有石油公司並不立刻向中國支付購買51%股權的資金,而是用那家被收購的公司未來的收入償還中國的收購費用。中方僅能獲得大約35%的股權。

無獨有偶。去年,中國也曾向同一家俄羅斯國有石油公司提供了大約60億美元的資金,幫助它強行收購一家俄羅斯的私有石油天然氣公司,而這60億美元據說將在未來十年以俄方向中方提供石油來償還。

中國還不是十分富裕的國家,還有許多實際貧困人口,用95億美元的巨資幫助俄羅斯國有企業收購公司,是不是太大方了?

這95億美元成了中國向俄羅斯購買股權和石油的預付款。但是,按照商業慣例,預付款通常隻是總價款的一部分,全額預付是罕見的,超額預付則是荒唐的。中方的95億美元不僅全額預付了自己的股權款和石油款,而且超額預付了-墊支了-俄方購買51%股權的款項,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俄羅斯是一個經濟不景氣、社會不穩定、法治不健全、政治不透明的國家,從長遠看,用天文數字的95億美元去收購盈利不佳的企業、去預購遙遙無期的石油,是不是風險太大了?

中國聲稱搞市場經濟,但是這95億美元的用法違背市場經濟規則、支持俄羅斯的國有壟斷企業,是不是太言行不一了?

上述兩個事例表明:中國不惜代價地接近俄羅斯。

俄羅斯早已不是超級大國。俄羅斯是一個還在衰落的國家。沒有可靠的跡象顯示在可預見的未來俄羅斯將會複興為一個強盛的國度。中國在成長為新的世界大國的過程中從衰落的俄羅斯那裏獲取不到太多的推動力。

中國從俄羅斯那裏能夠獲取的主要是軍事資源。但是,中國從俄羅斯獲取的軍火越多,民主國家就越難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就越會對中國的國防意圖產生懷疑,就越可能防範中國。中國從俄羅斯獲取軍事資源不僅要向俄羅斯付出經濟代價,而且要向民主國家付出政治代價和安全代價。

俄羅斯不僅自身在衰落,它的國際環境也很不利。越來越多的東歐前共產主義國家已經轉型為新興民主國家,越來越多的前蘇聯的共和國正在轉型為新興民主國家,它們陸續加入或等待加入歐盟(EU)和北約(NATO),俄羅斯在歐洲的處境越來越孤立。盡管俄羅斯是一個歐亞國家,但是它一直無法進入亞洲的中心:美國在亞洲保持著主導地位,日本、澳大利亞等民主國家對俄羅斯進入亞洲起著屏蔽作用。世界民主陣營對俄羅斯的戰略是堅定的:反對俄羅斯蛻變為新的威權主義國家,防止一個威權主義的俄羅斯重新成為一個民族主義的世界大國。因此,俄羅斯在當前和未來的國際舞台都不可能成為一個積極的、得到大多數國家認同的主要角色。中國作為上升中的世界大國,如果堅持同衰落的、觀眾不感興趣的俄羅斯表演“雙人舞”,將會降低中國的國際地位、減少中國的“票房收入”。

中國的外交政策至少應該在俄羅斯與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之間求得平衡。現在中國的外交天平過多地向俄羅斯方向傾斜了。在伊朗問題上,在北朝鮮問題上,在《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的發展上,在白俄羅斯(Belarus)問題上,在委內瑞拉(Venezuela)問題上,等等,等等,中國和俄羅斯的聲音似乎太相像了,步調似乎太一致了,同民主國家的差異似乎太明顯了。民主大國已經開始關切中國和俄羅斯將如何各自行使它們對世界的影響,以及將如何聯合行使它們對世界的影響。

當今四十歲以上的中國人熱愛俄羅斯的很少;當今四十歲以下的中國年輕一代熱愛俄羅斯的更少。因為中國人民希望中國成為主流國家,而中國人民知道俄羅斯不在主流世界之中。不惜代價地接近俄羅斯是一項得不到中國人民認同的外交政策。

不惜代價地接近俄羅斯是江澤民-李鵬-朱鎔基執政時期的外交遺產。那時中國還不是世界大國,需要爭取俄羅斯的支持。現在情況不同了。中國正在崛起為世界大國。中國可以獨立地走進全球劇場,不必為俄羅斯買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