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宗教初期:伊斯蘭的征戰

(2007-07-10 06:55:36) 下一個
參考6,參考7,參考22

伊斯蘭的冒起,存在和發展,以致對外擴張,稱霸,戰爭都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聖戰是最具推動力的因素,將穆斯林驅向全世界

公元622年6月20日穆罕默德從麥加遷往麥地那,他集軍政教大權於一身,創建神權統治的公社製度,為鞏固政權,他組織了穆斯林武裝

穆罕默德以刀劍宣揚伊斯蘭的各場戰爭(參考6)

公元 月 戰役 古蘭經
624 3 白德爾之役 3:13,123;8:5至19;41至44
625 3 烏呼德之役 3:121,122,140,165至172
627 韓特迦之役 33:9至12,25至27
628 3 烏第比爾之役 48:1至3,22至27
629 穆達之役,與拜占庭之戰 2:191至193
630 侯奈因之役 9:25至27
630 特巴之役 9:38至40,42至52,65,66,81至83,86,87,90,93,117
630 米迦之役 9:12;28:85;61:13;110:1至3

公元623至630發生過七十多次戰爭。
在麥加時,穆斯林所了解的聖戰是以言語維護他們為少數的信仰,而他們在親屬的保護下仍然安然無恙,沒有族群的奴隸則受到野蠻的對待,這些人成了穆斯林首批的殉道者。在麥地那,聖戰的觀念改變了,從這些被動的苦難中興起有計劃性的攻擊行動,從積極的自衛升級到有組織和激進的發揮每一個可能性的攻擊,如此戲劇性演變的決定並不合乎伊斯蘭社區的教理,穆斯林從一個冥思,被動和祈禱,等候最後審判的團體,短時間興起成為一個激進的團體,甚至有麵對死亡的決心,在第一次的軍事行動中,穆斯林反對和離棄穆罕默德,他們不要戰爭,要祈禱,他們避免血濺遍地,他們寧可預備自己進入樂園。但是,穆罕默德繼續有係統的洗腦。起初他用神(真主)直接的命令激發跟隨者,他慫恿,同時威嚇,他允諾,同時厲聲咒罵,他用盡方法激發社區奉神(真主)的名進行攻擊,然而,穆斯林仍舊選擇過文明樸素的生活,不要戰爭,當時,穆罕默德隻好自限於那些在他們當中的粗野人,派他們去攻擊來自麥加的人數較少的商隊,如此的攻擊行動並不十分成功,直至朝聖月,當所有的阿拉伯族群簽訂停戰契約時,穆罕默德就敦促跟隨者攻擊那些沒有武器的商隊,當這些強盜帶同掠奪物回到麥地那時,引發了動亂,穆斯林和猶太人責難如此的攻擊行為,不與掠奪物有份,穆罕默德很認識這些人,就吩咐不要卸下駱駝所運載的掠奪物,這些豐厚的掠奪物起了作用,過了幾天,情況有所改變,藉著神聖的啟示,他們可以公開的分配掠奪物,再次的攻擊行動就有八十三個移居者和二百三十一個麥地那穆斯林發動聖戰,如此的洗腦終於起了作用。(參考13)
公元623,624穆罕默德在[為真主而戰]的號召下,武裝襲擊麥加的商隊,殺人越貨,一方麵可以打擊麥加的商業,另一方麵亦可獲得大量戰利品,從而提高公社的實力和聲望。麥加的商隊不甘,由麥加招了軍隊九百五十人來進攻麥地那,在兩城之間的白德爾,穆罕默德以三百二十四人的少數大敗對方,殺死對方七十人,擄去七十人。
公元625,麥加人欲雪前恨,率大兵攻打麥地那,雙方會戰於烏呼德山下,肉搏中穆罕默德受傷,穆斯林敗退,但麥加人未乘勝直入麥地那。
公元627,麥加人會同猶太人一萬二千來圍攻麥地那,穆罕默德環城挖嶄壕灌水抵禦,麥加人包圍十五天後不戰而退,穆罕默德從城中出擊殺死不少敵人。麥加從此不能再與麥地那為敵。
公元628穆罕默德以朝覲為由,率軍至麥加近郊,麥加貴族被迫妥協,同穆罕默德簽訂了[烏第比爾和約],決定雙方停戰十年,而古萊氏族人每年撤離麥加三天,讓穆斯林到克爾白去朝覲。穆罕默德利用休戰時機,向鄰國和半島上的一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節,攜帶國書,向其國王和部落首領宣傳伊斯蘭,以擴大影響;同時派出武裝討伐海巴爾等地聚居的猶太人,以掃除反對勢力的侵擾。
公元630穆罕默德破壞和約,率領穆斯林大軍一萬人,進逼麥加城下,以艾布蘇富揚為首的麥加貴族被迫無條件請降,接受伊斯蘭,並承認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穆罕默德率兵來到克而白,毀壞廟中三百六十座偶像。

公元630至632他把阿拉伯各部落聯合成為一支龐大的軍隊,為擴展其勢力範圍而發動戰爭,借口替神(真主)征服世界。
公元631有不少部落組成各類的代表團,自願向他納丁稅,用以換取穆斯林的保護。
公元631由穆罕默德的嶽父,阿布伯克帶領信眾,到麥加去朝覲,而侄兒阿裏宣布:四個月後,非穆斯林不準進入麥加。任何阿拉伯部落若不信奉伊斯蘭者,一切與穆斯林的盟約均會作廢。

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於麥地那死。伊斯蘭社區麵臨重大的領導危機,因為穆罕默德沒有指示誰是接班人。新的領袖不能被稱為先知,因為穆罕默德被認為是最後一位先知。穆斯林相信他死後,神(真主)就不會再賜下啟示。因著伊斯蘭結合完整的生活方式,所以早期的伊斯蘭社區看不出宗教和政治的分別,他們也不承認地方上世俗政府的權柄。這種情形成為爭論的關鍵,使麥加和麥地那的穆斯林不和,因為雙方都聲稱自己是接班人。麥加的信徒揀選阿布伯克,他是穆罕默德最親密也最信任的朋友,成了第一任的哈理發。然而,麥地那的信徒則強烈覺得,穆罕默德事實上已指定女婿阿裏為接班人。(參考25)

公元632至634哈理發阿布伯克,阿拉伯半島的政局不十分穩定,曾一度出現動亂局麵。不少偽信的部落以先知去世為借口,不肯再向中央麥地那交課稅,或聲言隻跟從地區的先知,而拒絕中央的統治,出現內部分裂。阿布伯克對拒不投降的叛亂者實行討伐,南征北戰。他命哈立德伊本瓦立德率師出征,製止了麥加與麥地那的分裂,先後擊敗了自稱先知的哈立法族首領賽裏麥。別的穆斯林將領,在巴林,阿曼,哈達到拉毛和也門等地,也獲得了勝利。半島複歸統一,進一步樹立伊斯蘭的權威。在迅速鎮壓了各地的叛亂活動之後,在伊斯蘭的旗幟下,開始了阿拉伯人的對外征服,擴展伊斯蘭的勢力,且延伸至米所波大米一帶。
公元633秋季,阿布伯克派遣三支部隊,向外遠征。阿拉伯軍在死海南邊打敗了拜占庭(君士坦丁)駐巴勒斯坦的總督塞基阿斯,並於加沙附近,幾乎全殲塞基阿斯殘部。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組織反擊,阿布伯克命令正在伊拉克作戰的哈立德伊本瓦立德馳援。哈立德急行軍十八天,在大馬士革附近,包抄到拜占庭軍的後方。
公元634底打敗拜占庭,打開了巴勒斯坦的門戶。

公元634至644哈理發奧瑪,乘著拜占庭與薩珊(波斯)帝國之間延續了半個多世紀的戰事元氣大傷,乘勢發動聖戰,南征北戰,奪取西亞和北非,征服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等基督教城市(公元634至636大馬士革,公元636,637安提阿,耶路撒冷),伊拉克,埃及(公元638至642),波斯(公元640至642),印度(公元640)。他立令,在阿拉伯的土地上,若非阿拉伯人不得入住,都被驅逐出境。而所征服的土地,若非穆斯林,一律需納重的人丁稅;而信奉伊斯蘭的,可以減稅或完全豁免。這樣阿拉伯頓成伊斯蘭化,而各地來歸信的穆斯林也與日俱增。被征服或歸降的城市,後來成了伊斯蘭傳播的基地和伊斯蘭不同支派的文化發源地。公元644,奧瑪正在麥地那清真寺裏禮拜作禱告時,被一名波斯族的奴仆所暗殺。

公元644至656哈理發奧斯曼。他繼續西進征服北非,攻占伯爾克,的黎波裏,迦太基,塞蒲魯斯(公元650);在東部征服亞美尼亞(公元646),重新平定了波斯和呼羅珊地區的叛亂,遠征軍在中亞到達巴爾赫,喀布爾和伽色尼,並促使這些地區的眾多居民改奉了伊斯蘭。他是前麥加統治氏族的成員,排斥聖門子弟,任人唯親,徇私舞弊,分配不公,以致各部落對他的敵意日盛,國內常有亂事,各地紛紛叛亂反抗。公元656他因內部分裂而被殺。這是伊斯蘭內戰的序幕。

公元656至661哈理發阿裏,他是穆罕默德的女婿,花蒂瑪的丈夫,更是穆罕默德的養子,他也代表著神權貴族。他力圖回複神權政權的原貌,撤銷奧斯曼所作的任命和決定,結果又引致既得利益者的不滿。在第一次內戰,駱駝之役,阿裏打敗穆罕默德的妻子阿伊莎。此外昔日穆罕默德的對頭麥加貴族的遺屬穆亞維亞,亦在敘利亞發難,結果新仇舊敵,導致了穆斯林之間的內戰,出現了彼此對立的政治派別,使阿裏疲於應付。在幼發拉底河與敘利亞之戰是阿裏的致命傷,除了出征無功之外,還因公元660阿裏在優勢下與敵方和談,引起阿裏部下的不滿,結果他們脫離阿裏而成了反對派哈瓦利吉派。他們後來又因內部不和,四分五裂,成為數小宗派,散布在阿拉伯東南部,非洲東岸各地。戰事平息不久又再發生激戰。公元661阿裏被哈瓦利吉派的狂熱者所殺。阿裏死後,其子哈山繼位,但不久哈山廢棄這職務,而其弟胡辛繼位不久,於公元680發生在現今的伊拉克的一場戰役中戰敗被殺,正統的哈理發退出,進入四分五裂的局麵。遜尼派與什葉派分裂。穆亞維亞篡奪王位。

公元661至750奧美雅王朝,在宗教上,采取減免人丁稅,招募軍隊等政策,鼓勵異教徒改信伊斯蘭。武功極盛,在軍事上,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對外擴張。
公元七世紀中到八世紀初,穆亞維亞在大馬士革自立為哈理發,阿拉伯人繼續東進,先後占領了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進入中亞的阿姆河以北地區,並征服了外高加索,控製了中亞的大部,勢力直達帕米爾高原,中國天山南路和印度河流域(公元710),與佛教開始接觸。與此同時,西麵挑戰拜占廷帝國,圍攻君士坦丁堡無效;另征服了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消滅了拜占庭帝國在北非的勢力,直取北非全地,使當地遊牧人柏柏爾人改信了伊斯蘭。
公元711,以北非的柏柏爾人為主組成的阿拉伯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攻西班牙和葡萄牙,經過三年的戰爭,占領了比利牛斯半島八百年,使伊斯蘭傳入了西南歐,影響當地文化,風俗習慣。
公元732大舉出兵向法國南部進軍,離巴黎隻有一百多公裏,結果被法國大將查理馬特率領法國人與同盟軍隊大敗於都爾。
這樣,在奧美雅王朝時期,伊斯蘭的勢力自西歐比利牛斯山起,經過西班牙,北非,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折入中亞細亞,一直擴展到中國和印度的邊境,形成了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龐大的阿拉伯哈理發帝國。
奧美雅王朝末期,帝國內部政治,宗教鬥爭激化,持續不斷的教派爭端,宮廷的奢侈揮霍,王族的爭權奪利,連年的動亂和戰爭造成財政上的枯竭,地方官吏的貪汙腐化和苛捐雜稅,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人民起義。

公元750至950阿巴斯王朝,穆罕默德叔父阿巴斯的子孫,得阿裏子孫的支持,推翻奧美雅王朝,在巴格達建阿巴斯王朝,標誌著阿拉伯人主宰伊斯蘭的終結。在巴格達建都,文化昌盛,但國內因前朝或部落的新仇舊恨,以致戰亂頻仍。
公元821至833,穆斯林在西歐和在東歐都被擊敗。
公元825穆斯林征服西西裏島,並統治該島至公元1050。
公元九世紀中葉後,由於王朝實行封建分封製,各地總督和封建主割據一方,一方麵內亂蜂起,一方麵因前朝留下的部落宿仇與禍根,帝國逐漸四分五裂,開始呈衰弱之勢。在帝國東部地區,先後創建希塔爾,薩法爾,薩曼,伽色尼,花刺子模等地方王朝,在西部地區有阿格拉布,圖倫,伊赫什德等地方王朝,在北非先後創建起哈瓦利吉派王朝和伊德裏斯王朝。

公元950至1258阿巴斯王朝,由軍人主政,哈理發大權旁落,在政治上隻是軍人的傀儡領袖。
公元十世紀時,出現了與阿巴斯王朝分庭抗禮的敵對哈理發,在埃及有法蒂瑪王朝(公元990至1171),在西班牙有後倭馬亞王朝(公元756至1031),而布維西人和塞爾柱人相繼入主京城巴格達。
公元1000伊斯蘭Ghazna的馬哈茂德侵占到印度西北部龐遮普邦,在拉合爾設立穆斯林總督。
公元1055至1194,突厥的土耳其塞爾柱王朝其中一支接管巴格達,又征服東羅馬的領土小亞細亞一帶地方,公元1095攻陷耶路撒冷。但各地群雄爭霸割據局麵,大大削弱了塞爾柱的實力。一時出現了三個伊斯蘭的大帝國:印度北部有莫臥兒帝國,中亞洲有帖穆兒帝國,土耳其有鄂圖曼帝國。
公元1099十字軍占領耶路撒冷,但是公元1169至1187伊斯蘭領袖薩拉丁把它奪回。
公元1206土耳其穆斯林侵入印度北部,在德裏設立[蘇丹]。
公元1220至1258蒙古大軍攻陷巴格達並焚毀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