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是很善於研討、辯論的,他們都以哲理的學說形成自己的觀念、理論。我的意識裏於是出現了以下的話,請讀者耐心讀之:
其一,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對於老子所說的人、地、天、道這四大,有一篇論文如此解釋:這是老子關於世界存在的四個層次的劃分。老子所說的人、地、天是世界實體存在,而道是虛體的存在。什麽是道?道是人們對於世界運動的一些規律和法則,顯然道是作用在人的頭腦之中的思維一類的東西。
老子還認為:道是無聲無息,沒有形狀,循環運轉的狀態。“有物混成”,是說道是物質混合而成的。在老子那裏,盡管道是先天地而生,但是道也是與天地一樣是物質,在其本質上與天地萬物沒有什麽兩樣。這是老子自然主義世界觀對於世界存在的基本表述。我們的世界不管是如何廣闊和渺小都是物質的。實體的物體是物質,人們的思想以及思維的準則道和法這些虛體的東西也都是物質。
其二,中國的易傳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實體之物稱之為器,思想理念之類的東西稱之為道。
易傳又說:“一陰一陽謂之道”。
其三,《星雲法語》指出:我們聽到釋迦牟尼佛,就會覺得是有道者;聽到耶穌,也知道是有道者;甚至孔子、孟子、諸大聖賢,都是有道之人。什麽是“道”呢?有以下四點:
第一、慈湣好學謂之“道”。心能好學,會有力量督促自己進步、增上;有慈湣心,會有悲願促使自己升華、擴大。經過日積月累,就會把自己打造成有“道”之人。第二、正心善行謂之“道”。所謂“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一個人能持守正心,不揚己善,不做害人之事、不說傷人之語,時時自我省察,正心誠意而行善,“道”便會在你的心中滋長。第三、覺己利人謂之“道”。每一天中,心裏都要挪出一個位置來自我反觀、反省,你可以覺悟到:我要變成什麽樣的人?我應該負什麽責任?我怎麽樣說話與人有利、做事與人有利?如何去幫助別人、服務別人?對社會國家盡心盡力?能如此覺己利人,這就是“道”的養成。第四、升華淨化謂之道。一個人如何生活?吃飯,良田萬頃,你日食幾何?睡覺,華屋千間,夜眠不過八尺,生活中的行住坐臥,真是有限。曆史上,明朝於謙“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唐朝劉禹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都叫人欣羨不已。假如你也能夠把自己人格升華、道德增上、慈悲善心擴大,這就是所謂“道”。
以上這些理論語,都富有哲理意。雖然筆者引用似有掉書袋之嫌,但要如仙妹之要求進行“論道”,就不得不如此,並非借虎皮作大旗,故作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