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與純文學
(2007-06-11 14:21:35)
下一個
純文學這個詞挺有意思,老實說,我現在也沒搞清楚什麽東東屬於純文學,什麽東東屬於流行文化。餘華是作為純文學作家登上文壇的,寫先鋒小說,挑戰人們的閱讀期待,語言和結構的陌生化。即使是令他功成名就的活著和許三冠賣血記也充滿了“人性的思索”。 或者說,他是以一種比較嚴肅的態度進行寫作的。討論專業文人的專業寫作是屬於 “純文學”或者 “嚴肅文學”討論的框架裏的。尤其是,建國以後的中國作家,普遍依附於“中國文聯”“作協”這樣的機構,不太需要和屑於為“稻粱謀”,所以,“為藝術”而創作和“為金錢”而創作,在中國大陸是涇渭分明的。原則上來說,沒有哪個想在收獲,當代,十月上頻頻出現,在中國文聯的各種活動中頻頻露臉的人願意被劃入“通俗作家”行列。嚴肅寫作在中國是一件關乎“名譽” “身份”“地位”的事情。這種簡單的二元對立的“嚴肅”與“通俗”的區分被商品經濟,或者我們說社會變革悄悄地打破了。比如說王朔。他是現而易見的通俗文學作家,可是,我們在討論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學是,哪怕是嚴肅文學,都不能避免提到王朔對文學敘述方式的影響,對中文讀者的改造。個人認為女作家,在模糊嚴肅與流行之間的差距時表現更為突出,比如,方方, 池莉和廣東的張欣。在她們創作初期對故事敘述的極端熱情中已經有很大的“流行”“通俗”的因素,但是,你仍然可以發現對語言的雕琢,對生命理念 (類似於理想,純愛情,個人意誌)的追求,同時,保持和當時社會的距離感。可是,隨著,她們本人地位的確立,經濟在社會上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增加,或者我認為成名人士對金錢理解的深入,通俗寫作在她們的作品中占了越來越多的分量。看了,池莉的口紅和方方的深喉以後,我很難在把這些小說和諸如為了搞點錢寫的通俗作品區分開來。作者沒有欲望描寫深層次的東西,討好讀者很重要,帖近現實很重要。當然, 我寫這篇東西,沒有指責任何一位作者 “退化”“落後”的意思。我想表達的是,嚴肅文學/純文學和流行文化的差別本身沒什麽價值,在文學全麵“衰退”的當代社會,一個人隻用一種方式寫作本身就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