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是回教徒,曾想綠化中華!
http://www.huizucn.com/bbs/forumdisplay.php?fid=6
朱元璋民族身份探討小結
其他——
■朱元璋的家鄉鳳陽縣城南是回族聚集區,居民多姓朱,而朱元璋家正居城南。
■1344年鳳陽蝗災旱災,他的父母哥哥相繼去世,均用布包起來安葬。當時的平民買不起棺木,一般漢人用蘆席掩埋,朱家貧窮且連逝幾人,不用蘆席,而用布裹屍掩埋正是曆來的回族習俗(明教、伊斯蘭教皆如此)。《明史》記載:“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裏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關於“克葬”海外史學家黎東方博士所著之《細說明朝》中說朱元璋是在鄰居的幫助下,與其二哥朱興盛一起將其父母和大哥朱興隆的遺體,用白布裹起來而下葬的。
■朱元璋的妻子馬高皇後也是回族,其後裔至今仍是回族,回族的傳統是“回女不外嫁”。
■許多對明政權忠心耿耿出生入死的重要將領都是回族。比較著名的就有十大回回開國元勳、航海家鄭和、兵部尚書鐵鉉、史部尚書馬文升、工部尚書趙榮等等。
■明王朝使用的是回回曆法。
■朱元璋曾禦製詩篇道:“一教元元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洪武元年在南京敕建清真寺賜名為靜覺寺,並撰寫《至聖百字讚》,全文如下:乾坤初始,天籍注名,傳教大聖,降生西域,授受天經,三十部冊,普化眾生,億兆君師,萬聖領袖,協助天運,包庇國王,五時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惠窮民,拯救患難,洞徹幽冥,超拔靈魂,脫離罪業,仁覆天下,道觀古今,降邪歸一,教名清真,穆罕謨德,至貴聖人。
■明代回族婚姻律令真相:http://www.huizucn.com/bbs/dispbbs.asp?boardID=6&ID=18668&page=1
■波斯旅行家賽義德·阿裏·阿克巴爾·哈塔伊於1500遊曆中國,於1516年在當時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語寫成《中國紀行》一書,作為禮物奉獻給土耳其素丹賽利姆一世。該書全麵介紹了當時中國社會各方麵的狀況。書中以較多的篇幅著重介紹了明朝王室情況,說:“宮廷內有皇帝專用的清真寺,有宣禮員,主麻日(星期五)皇帝到城外的清真寺做聚禮,以及回回文臣武將對明朝開國的貢獻、皇帝對他們的重用等。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布。這是因為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規定的。阿裏阿克巴爾的描述是他親眼所見,與中國民間的傳說《大明英烈傳》等相吻合。
■朱元璋稱帝後之所以諱言自己為回族,其原因是“因言回民,不足以號召廣大漢族民眾也。”(薛文波《明代與回族之關係》)。
■金庸、古龍等海內外著名作家都有著深厚的曆史知識功底,在他們的作品中,有大量對明代回回人物和波斯明教的描述,絕不是空穴來風。
■台灣學者馬明道參照《中國紀行》一書及明正史、野史、史學家的評述、回族口碑傳說, 對明朝王室的族屬和宗教信仰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考證, 於1973年寫出《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書。 確認朱元璋、馬皇後及其家族和親戚均為回族。
■朱元璋後代明正德皇帝、燕王朱棣、建文帝、明武宗等事跡、遺物等具有回族特點。如朱棣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的《諭米裏哈隻》寫到:“早從馬哈麻之教,篤誌好善,導引善類,又能敬天事上,益效忠誠,眷茲善行,良可嘉尚,今特授爾以敕諭護持,所在官員軍民一應人等,毋得侮慢欺淩;敢有故違朕命,侮慢欺淩者,以罪罪之”。其上蓋有“永樂之寶”玉璽,用漢、波斯、蒙古3種文字書寫。西安和泉州、福州、蘇州等地的清真寺內都有此敕諭石刻。明武宗朱厚照有一個回回的名字,叫作妙吉敖蘭(mejid-Allah),意思為安拉的榮耀。
朱元璋是不是回族人,與是否信仰伊斯蘭教無關。回族人本來就有多種信仰,在明代以前更是如此。
朱元璋以及當時部分回族人很有可能信仰的摩尼教(明教)。
摩尼教於公元三世的紀波斯人摩尼所創始,是一門已有1700多年曆史的古老宗教。該教以拜火教為基礎,吸收猶太教、基督教和古巴比倫的宗教思想而創立,到中國後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摩尼教崇拜光明,提倡清淨,反對黑暗和壓迫(也有齋月)。摩尼教傳入中國的途徑有兩個:
一是“陸道”,唐代武則天年間由陸上絲綢之路傳入長安。大曆三年(768年),唐代宗準許信仰摩尼教的回回在長安建摩尼教寺,賜額“大雲光明寺”。771年,又在荊、揚、洪、越等州建摩尼教寺(形似中國傳統的佛廟)。
二“海道”,通過海上交通傳入,登陸的地點在泉州。何喬遠《閩書》中記載:“會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授侶三山,遊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可見,至遲在唐會昌年間,泉州已有摩尼教活動。
摩尼教的服飾
根據摩尼教文獻,摩尼教的出家僧侶應“並素冠服”,則是要戴白帽,穿白袍。至於一般信徒,則無此要求。從史料推斷,宋元以秘密會社為形式的明教徒,即使不出家,也崇尚白色,故也多有著白衣者。金庸小說中稱明教徒穿白袍,袍上繡一紅色火焰應該就是拜火教習俗的遺留痕跡。
摩尼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明教,也許是朱元璋用“明”定為國號的原因。著名的曆史學家吳晗在一九四一年發表過一篇很出名的文章《明教與大明帝國》,其中就認為明朝與明教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著名學者梁廷枏(1796—1861)在其《基督教難入中國說》,這樣敘述:“合觀諸說,則末尼(摩尼)本同回回,而回回本同景教,是二是一,似皆從耶穌而來,仍與耶穌相混,其變亂於後人耳目,同而實異,異而實同,未可為之一一剖其端而理其緒矣。”
-----
《百歲老人周有光答客問》一文(載《中華讀書報》2005年1月22日)中,周有光老先生說“現在新的考證說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漢族而是回族,這已經證明了”,引起轟動。
現在注意:
“他(周有光先生)跟記者解釋這是他看國外的資料得到的片麵觀點,他輕信了。為此他請親戚在網絡上申明‘感謝罵我的人,糾正我的錯誤’,還把他的道歉和感謝言語打印成字條交給記者,囑咐記者把這段加入文中。”
以上文字摘錄自2006年13期《讀者》雜誌的第14頁第1節。
周有光先生百歲高齡,德高望重,其知錯就改的作風真正值得我們敬佩。
---------
周有光的原話是這樣說的:“遼、金、元、明、清這五代的1000年,都是外族打進中原來加以統治的。 其中遼、金、元、清是外族,大家都是同意的, 明朝是不是外族呢? 現在新的考證說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漢族而是回族,這已經證明了。 ”
至於周老先生後來又否認的事情,就算是真的,也說明不了朱元璋不是回族,反而證明了曆史學界依舊回避朱元璋民族身份問題的曖昧態度。
蒙古屬於色目嗎?請初步了解一下元代曆史。
陝西有一坐“黃帝陵”,曆史各代凡是漢人做皇帝的都要去祭拜,題字並立下碑刻。就連近代的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沒有例外,都親手題文立碑。去看一下那些石碑有沒有朱元璋和他繼位後人們立的?
朱元璋留給回族人的不是什麽好印象,他是回族,以他的所作所為,恐怕廣大回族人也不會把他稱為民族英雄,充其量是個曆史重要人物。但應該探究延續曆史的真相,不是嗎?
------------
中國漢人最多,任何一個人當中國的皇帝都不能忽視漢人官員的要求和百姓的情緒,滿清的康熙皇帝不也去了麽。朱元璋是在登基四年以後才派人去的,派去應該是漢族官員。
據地方誌記載,明代南京人口總數接近五十萬,而回回幾乎占了十之一、二(陳作霖;《元寧鄉土誌》卷5)。
南京以及周邊地帶的很多回族人後來因隨遷都和燕王掃北而北上,形成了華北、京津一帶的回族聚居區。
------
就算周有光老先生出爾反爾這件事情是真的,也說明不了什麽,也不必去想他為什麽要這樣,他的言論並不重要,有與沒有都沒什麽意義。
完全讚成這個說法,是的,周有光的說法並不重要,過去我就這是這樣想的。現在仍然如此,任何人的說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證據。
-------
朱元璋是回回是科學論證的得出的結果
那幫漢網的狗子連裹腳這個陋習都不敢承認,非說是清朝時候推開的,這種黑白顛倒的事情居然堂而皇之的寫在上麵,操它們奶奶的(抱歉說粗話)
漢高祖為什麽要“鳥盡弓藏”,唐太宗為什麽要“玄武們之變”,趙匡胤為什麽要“杯酒釋兵權”,駐地為什麽要“靖南”
既然都是漢族,張獻忠和李自成為什麽還要起義?
---------------
所以你們把重心轉向明朝了,可是要是證明朱跟回回有密切的關係,看你們還吹什麽?
-----
摩尼教的創始人摩尼於216年出生在美索不達米亞,摩尼出身於波斯貴族,卻在一個深受基督教影響的宗教熏陶之下長大的,從小就有神童之稱。摩尼曾到過印度,接觸過佛教、瑣羅亞斯德教和基督教。他二十四歲時創立新宗教,承認瑣羅亞斯德、釋迦牟尼和耶穌是真正的先知,但又聲稱自己後來接受了一種比他們當中任何一個都更為全麵的啟示。
摩尼教含有佛教和基督教的成份,但其核心還是來自於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摩尼教導說,世界並不是由一個獨一無二的神來統治,而是兩種勢力之間不斷鬥爭的場所。其中一種是罪惡勢力,用黑暗和物質來鑒別,另一種是善良勢力,用光明和精神來鑒別,善良勢力和罪惡勢力在實力上旗鼓相當,這些都是來自瑣羅亞斯德教,而救世主拯救世界和信徒死後進入天堂的思想又來自於猶太教或基督教。
在安史之亂後,由於唐朝向回回國求援,摩尼教也隨著回回軍隊進入了中國,在長安建立了摩尼教的寺廟,有來自國外的僧侶和修女。但由於唐朝與回鶻關係的惡化,加之華夷思想的抬頭,在會昌年間,所有從外國傳來的宗教都遭到毀滅性打擊,摩尼廟被拆毀,僧侶和修女被強迫還俗,一些不願還俗者自殺。但這一事件也使摩尼教徹底切斷了與外國的聯係,深入中國民間,發展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化宗教—明教。由於摩尼教與佛教有很多聯係,明教的表現形式也逐漸有些佛教化,“彌勒降生,明王出世”就是明教的救世主思想。明教非常適應下層民眾的團結和反抗,所以自從其產生後就成為統治者鎮壓的對象,但隨仆隨起,最後在蒙元後期,終於由明教發動了紅巾大起義。而朱元璋通過加入紅巾軍,一步步消滅對手,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在這一過程中,朱元璋認識到明教的力量,為了爭取明教信眾的支持,將國號定為大明。但他也認識到明教的組織能力及反抗意識對朝廷的威脅,所以也以禁止邪教為名,消滅明教。
-------
北京三裏河清真寺石碑上記載,明代東廠錦衣衛的官員為回族。回族在線論壇V
明朝官員當然是各族都有,這說明不了什麽問題。
嗬嗬,對漢族不利的資料當然說明不了什麽問題了。
反之,重要是對漢族方有利的,則不管是胡攪蠻纏還是無中生有,那都是相當的能說明問題,很有分量啊。
---------
東南亞有很多伊斯蘭教國家。難道是阿拉伯人騎著駱駝遊過去的嗎?這個和鄭和下西洋有密切的關係,
---
鄭和是回族無可爭議
---------
--------
朱元璋禁胡服、胡語,鎮壓禁止摩尼教(明教)後在回族人推行伊斯蘭教是真的,至於讓色目人不準相互嫁娶則純粹是某些人炮製的謊言而已。
Zoj#\
g2qn`
1M.Nsm-};jB0kx4a`回族風俗|回族文化|回族交友|回族人的網絡家園曆史的謊言:明代回族婚姻律令真相 http://www.huizucn.com/bbs/viewt ... &extra=page%3D1回族 m'}{k(p&Z
------
朱元璋說的“族非我類,其心必異”, 不知道他說的族是指回族還是漢族? 回族@&d"k X'a
IT
$U[ ]iG&X t{ yr回族在線 回族人的網絡家園回族在線論壇3^D/A&tb:X
www.huizucn.com8Qc5HO(_1B Qj
朱元璋開國六公爵,李善長韓國公 李文忠曹國公回 常茂(常遇春的兒子)鄂國公回 馮勝宋國公回 徐達魏國公回 鄧愈衛國公回回族0t#O(K6A }"s
^f
回族在線論壇b+l6YH2rw
朱元璋在位冊封的九個公爵,隻有徐達回、常遇春回、李文忠回、湯和回、鄧愈回、沐英回六人得以保全,死皆封王。www.huizucn.com6n sHZZJ)xm
回族在線 回族人的網絡家園
x~/@z#me
聯係漢族在中國的人口比例,再扳著手指點一下朱元璋開國六公爵中漢族的個數,其所占的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8T#uzGAO}^+v7Ewww.huizucn.com
$eH'Lz-rN~{回族在線論壇綜上所敘,朱元璋說的族是指回族還是漢族不言自明了。
----------
誰說回族不能喝酒了?難道當今你們漢族人都與和尚一樣吃素才是漢族?友|回族人的網絡家園/Pe%k0m2x
這個版麵中那麽多關於回族曆史(包括波斯摩尼教、明教,祆教、景教等等,以及中國酒類的起源)的帖子,都沒敲開你那被魔鬼封閉的心靈。不要告訴人們你是睜眼瞎,要不屬於裝蒜充楞,我隻能以弱智來理解你的行為了。www.huizucn.com,CmzW"A
回族在線論壇論壇守則第五條說的很清楚:回族風俗|回族文化|回族交友|回族人的網絡家園?;J-Zln0w
7Dq&r\6oiY z
⑤ 不論回族成員來自何地,信仰何種宗教或無神論者,都是平等的。禁止把“回族”與“穆斯林”混為一談,禁止以宗教為借口侵害任何人的民族感情和自尊,禁止以信仰為借口或標準非議各代回族曆史人物。
-------------
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蘭教,在其在位期間(1506—1521),曾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各個宗教進行過評述,他認為:“儒者之學雖可以開物成物,而不足以窮神知化。佛老之學,似類窮神知化而不能複命歸真。蓋諸教之道各執一偏,唯清真認主之教,深源於正理,此所以乘萬世與天壤久也。”可見其對伊斯蘭教的推崇。
他還親自寫了許多讚美伊斯蘭教的詩,後來被編輯成了《禦製尊真主事詩》。在這裏,舉其中一首作為例子,詩曰:“一教玄玄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
明武宗朱厚照還有一個阿拉伯文的名字,叫作妙吉敖蘭(mejid-Allah),意思為安拉的榮耀。
明武宗有段時間曾下令全國禁食豬肉
“至元癸巴三十年(一二九三年)十二月內,村落間忽
偽傳官司不許養豬。於是所有悉屠而售之,其價極廉,不知
何祥也?”(《癸辛雜識》)。此段說明事實頗不肯定,有
似謠傳。日人桑原隱藏謂色圖族人之作用,色圖族中多回民
也。
“正德十四年九月,上次保定,禁民間畜豬,著為令”(清
傅維麟《明書?武帝本紀》)。此段較為具體證據。《皇明
實錄》之《武宗實錄》所記者益為可考:
“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
者,悉投諸水”(《武宗實錄》卷一百八十二)。
明末沈德符之《野獲編》卷一所載:
“兵部左侍郎王三,抄奉欽差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
後軍都督府太師鎮國公朱鈞帖;照得養豕宰豬,固尋常通
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
便。為此有諭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將豕牲不許喂養
及易賣宰殺。如若故違,本犯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鎮國公朱”,乃武宗之假稱。此令乃正德十四年十二月在南京所發。
清俞正燮《癸巴存稿》,對於武宗禁殺豬條有所解釋:
“其豹房實多回人……慫恿之,托雲國姓朱,武宗亥
生,故有此鈞帖。”
回族內部一直傳乘一個故事--十回保一明
明太祖也是信仰YSL的
明太祖在起義前曾到皇覺寺出家為僧的說法與史實不符,皇覺寺原是一座清真寺,出家為僧乃是在清真寺裏做“海裏凡”(經堂學生,西北地區稱“滿拉”),皇覺寺這一名稱則是朱元璋登基稱帝後所賜的名稱,意為皇帝在此寺中覺醒。
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是一座坐西向東的寺院。根據中國傳統,凡儒、佛、道教的寺廟、觀均坐北向南,而中國的清真寺一律坐西朝東,因為中國穆斯林做禮拜時,須朝向位於中國西方的麥加天房,皇覺寺正好坐西朝東,且其建築形式與我國清真寺建築形式雷同,這不可能是偶然的。皇覺寺的方向和建築形式就是回民父老傳說正確的佐證。:
明朝皇帝就是回族人 這個在回網是公認的
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大哥朱興隆,在幾天內相繼去世,家裏的現款極少,買不起三口棺材,更買不起墳地,幸虧有鄰居劉家心好,準他和二哥朱興盛把父母和大哥三人的屍首用白布裹起,埋在劉家墳地的一個角落。”
-------------------------------------------------------------------
大明皇陵之碑孝子皇帝元璋謹述
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陰侯吳良督工興建皇堂.
予時秉鑒窺形,但見蒼顏皓首,忽思往日之艱辛.況皇陵碑記,皆儒臣粉飭之文,恐不足為後世子孫戒. 特述艱難,明昌運,俾世代見之,
其辭曰: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 傍徨.俄而天災流行,眷屬罹殃,皇考終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喪.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裏惆悵.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黃壤.殯無棺廓,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既葬之後,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計不張.孟嫂攜幼,東歸故鄉.值天無雨,遺蝗騰翔.裏人缺食,草木為糧.予亦何有,心驚若狂.乃與兄計,如何是常. 是“殯無棺廓,被體惡裳”,朱元璋說是用破衣服,不是用白布,樓主硬說是白布.
再看“細說明朝”:海外著名史學家黎東方博士所著的細說中國曆史係列中《細說明朝》記載:“他是貧農家庭的安分守己的子弟,在他十七歲的一年,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旱災,蝗蟲與瘟疫先後降臨到他的家鄉,濠州鍾離縣(安徽鳳陽),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大哥朱興隆,在幾天內相繼去世,家裏的現款極少,買不起三口棺材,更買不起墳地,幸虧有鄰居劉家心好,準他和二哥朱興盛把父母和大哥三人的屍首用舊衣服裹起,埋在劉家墳地的一個角落。” 黎東方博士原文的“舊衣”也被“不小心”改成“白布”。
朱元璋在“皇覺寺”當“和尚”
《明史》卷一載:“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黎東方的《細說明朝》記載:“就這樣,從陰曆四月挨到九月,九月裏他進了皇覺寺,受戒當和尚。” 但是,皇覺寺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佛道教的寺廟,而是一座清真寺,朱元璋出家為“僧”實際上是在清真寺裏做“海裏凡”(經堂學生,西北地區稱“滿拉”),皇覺寺這一名稱則是朱元璋登基稱帝後所賜的名稱,意為皇帝在此寺中覺醒。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是一座坐西向東的寺院。根據中國傳統,凡儒、佛、道教的寺廟、觀均坐北向南,而中國的清真寺一律坐西朝東,因為中國穆斯林做禮拜時,須朝向位於中國西方的麥加天房,皇覺寺正好坐西朝東,且其建築形式與我國清真寺建築形式雷同。
------------------------------------------------------
朱元障自己說了是:“空門禮佛,出入僧房.” 還有洪武諱“光”的典故。清真寺裏也剃頭嗎?清真寺也叫空門嗎?龍興古刹,又稱大龍興寺,俗稱龍興寺,位於鳳陽縣城北麵“第一山”下。它的前身是於皇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出家禮佛於此,為朱元璋的發祥地。 龍興古刹建於明興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朱元璋親自寫了《龍興寺碑》碑文,禦書“第一山”碑,製定了一部《大龍興寺律僧法》。龍興古寺已經明確指出來了,有名有實。請堅持朱元璋入的是清真寺的朋友給大家指出所謂的皇覺清真寺到底在哪裏,找不出來,怎麽說都是白搭。
波斯旅行家賽義德·阿裏·阿克巴爾·哈塔伊於1500遊曆中國,於1516年在當時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語寫成《中國紀行》一書,作為禮物奉獻給土耳其素丹賽利姆一世。該書全麵介紹了當時中國社會各方麵的狀況。作者出於穆斯林的宗教感情,以較多的篇幅著重介紹了明朝王室與伊斯蘭教的關係,說:“宮廷內有皇帝專用的清真寺,有宣禮員,主麻日(星期五)皇帝到城外的清真寺做聚禮,以及穆斯林文臣武將對明朝開國的貢獻、皇帝對他們的重用等。說:“從皇帝的某些行為看,他已信奉伊斯蘭教了,然而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布。這是因為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規定的……。”阿裏·阿克巴爾的描述是他親眼所見,與中國民間的傳說相吻合。
---------------------------------------------------------
《明武宗實錄》第64卷記載的很清楚,明武宗“佛經、梵語無不通曉”,阿裏·阿克巴爾著的 〈中國紀行> 1988年版本的第40頁也說正德皇帝是佛教的信徒“中國皇帝認為自己是釋迦牟尼的信徒,這是他信仰的唯一的真主。他稱釋迦牟尼為先知,稱穆罕默德為聖人,即最好的人。"中外史料相互印證正德皇帝是佛教徒,他禁止民間養豬是在正德十四年,已經吃了十四年豬肉,這有〈明會典〉第116卷為證,正德皇帝興趣廣泛,對古蘭經也有所了解,對伊斯蘭教評價也頗高。
正德皇帝是明代第十個皇帝,你問這個問題大概是想通過正德的伊斯蘭信仰來證明他的十代先祖也是穆斯林,這在邏輯上就不能成立,《古蘭經》並沒有規定漢人之後就不可以信伊斯蘭。正德皇帝對當時的各種宗教都有所涉獵,不過了解最多的顯然還是藏傳佛教,而不是伊斯蘭教,他精通佛經和梵文,封自己為大慶法王西覺道圓明自在大定豐盛佛
弘治、正德(武宗)皇帝信仰佛教,陷於影響朝政的地步,以至於與朝臣發生衝突。這顯然超過了某種作作姿態的程度,而是發自內心的崇信。
關於朱元璋的民族
鳳陽城為一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小城,西門直對東門,兩門之間為一長街,將風陽城分為南北兩部分,稱南城與北城,北城居民幾乎全部都是漢民;而南城居民全部為回民,其中絕大多數姓朱,有清真寺一所,位於南城中央偏西。朱元璋生於南城朱姓群內,按常理推,朱元璋應為回回。
----------------------------------------------------------------------
“ 明朝初年,伊斯蘭教傳入風陽。清乾隆年間,山東、河南遷來一部分伊斯蘭教徒,在府城建成全縣第一座清真寺。”
安徽省鳳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鳳陽縣誌》北京 方誌出版社 1999年09月第1版 732頁
第一,朱元璋家並非鳳陽本地人。根據《明史》:“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鍾離。”,鳳陽皇陵碑碑文“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傍徨.”。朱元璋的父親的時候才遷入朱元璋的出生地濠州(鳳陽)。因此,鳳陽地方的民族分布情況如何,對於探究朱元璋的民族身份,缺乏意義。
第二,朱元璋全家務農為生,應該住在鄉下而非城內。
第三,根據鳳陽政府網站上有關回族的資料如下: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全縣少數民族有回、壯、滿、蒙古、朝鮮、土家、黎7個少數民族,共4772人,占全縣總人口543623人的0.87%。在少數民族中,回族4750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9%。”
“在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城鄉各占一半。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表明:城鎮回民主要集中在府城、臨淮關兩地,共有2357人,農村回民主要在李二莊、梅市、江山、黃泥鋪、五裏廟、城西、大溪河等鄉,共有2393人。”
“少數民族中來鳳陽定居最早的是回族,有600多年的曆史。明朝初年,由河南、山東兩省遷來部分回民。清乾隆年間又陸續遷來一部分,江山鄉安莊回民生產隊安姓和梅市鄉鎖、李、王三姓回民均在太平天國時期部分由山西省燕子窩和安徽亳州遷入,府城鎮樓西街常姓回民是從懷遠遷入,臨淮關部分回民是從五河縣遷入的。”
可以看出,鳳陽地方回族人口隻占0.8%,而且居住分散、城鄉各異。根本不足以構成擁有鳳陽城之半的人口比例。雖然馬明道是在1935年前往鳳陽做的調查,但鳳陽屬於中小城市,人口流動並不顯著,雖經半個世紀,人口變化也不應如此之大。
又根據鳳陽政府網站列出的鳳陽回族大姓:安、鎖、李、王、常。朱姓不在其中。因此馬明道所說“其中絕大多數姓朱”令人懷疑,有敘述失實之嫌。
而且根據鳳陽政府網站的說法,鳳陽回民均為明朝以後才遷入鳳陽。
因此可以結論:朱元璋家絕非鳳陽回民。
朱元璋的菜單。 “參加第10屆明史學術討論會的台灣“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邱仲麟先生首次公開了他從明人筆記中發現的這張菜單。 “胡椒醋鮮蝦、燒鵝、燌羊頭蹄、鵝肉巴子、鹹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麵、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這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6月某天,明太祖朱元璋的午餐菜譜。
-------------------------------------------------------------------
同一次會議,同一個人,同時還提供了朱元璋的早餐菜譜:邱先生又向記者展示了一份同一天的朱元璋早餐菜譜:羊肉炒、煎爛拖韭鵝、豬肉炒黃菜……誰能說這由12道菜組成的早餐不是天下珍饈呢?通過研究,我們非常鄭重地得出結論,朱元璋愛吃羊肉,但也吃某肉。
明朝皇帝禁止養豬,記載的有:“九月,上次保定(河北省清苑縣)禁民間養豬,著為令。”《明書武宗本紀》; “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明實錄武宗實錄》
-------------------------------------------------------------
正德禁豬是因為他姓朱,又屬豬。而且禁豬令誌持續了很少時間就廢止了。正德因為自己的屬相就禁止民間養豬殺豬,不過在曆史上不是第一回,宋代皇帝也幹過類似的事,據宋人朱弁《曲洧舊聞》卷七記載,宋代那位後來被金人俘獲的宋徽宗趙佶即發布過類似的命令,不過他不是禁豬,而是禁狗。崇寧初年,宋徽宗接受了一位叫範致虛的大臣的建議,下令天下禁止殺狗,告發者賞錢最高可達兩萬。原因是趙佶生於元豐五年,時年為壬戌年,其生肖為狗。 (各位注意,曆史上是正德皇帝禁豬,而且正德都什麽時候了,前麵的皇帝、後麵的皇帝怎麽沒動靜)
問:朱元璋的父母死後“殯無棺槨”,並非出自回回的習俗,而是由於當時朱家太窮,窮得連墳地都沒有,更不要說置辦棺槨衣衾的銀兩鈔幣了。幸得鄰居劉繼祖給了一塊墳地,朱元璋和二哥、大嫂才得以為雙親換上洗幹淨的破舊衣服,將他們草草埋葬。朱元璋稱帝後,為他們修建高大壯觀的皇陵,在《皇陵碑》中還無限悲傷地寫道:“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高皇帝禦製文集》卷14)此外,明朝的陵墓,從江蘇盱眙的祖陵、安徽鳳陽的皇陵到江蘇南京的孝陵和東陵、北京的十三陵和景泰陵、湖北鍾祥的顯陵,碑刻都隻有漢文而沒有阿拉伯文字,雕飾也都是傳統的漢族風格而非伊斯蘭風格,陵製也都是在唐宋陵寢製度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與伊斯蘭風格的回族墳墓迥然有別。
答:朱元璋稱帝後寫的碑文不足信。因言回民,不足以號召廣大漢族民眾。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布。這是因為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決定的。
---------------------------------------------------------------------------------------
還是老毛病,無法反駁後,就說朱元璋是刻意隱瞞自己的身份,反正這一招最好使,屬於萬能回答,拿到什麽地方都管用。但人們要看的是事實,是你能駁倒曆史的依據,不是空口談出來的猜想。
朱元璋手下回民將領之多,是其他開國領袖不能比的。而元末時,政治空氣是很敏感的,為什麽一個回民集團會團結在他周圍呢?朱元璋的夫人姓馬,不曾纏足,這幾乎說明了一切,十個回民九個姓馬,回民女性皆不纏足,那時回民不大可能與外族通婚。安徽地區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間又有十回保一朱的說法,分指常遇春、胡大海、馮國勇、馮勝、丁德興、藍玉、沐英、華雲、李文忠等人。被朱棣篡位後梟首的兵部尚書鐵鉉就是色目人。
-----------------------------------------------------------------
朱和尚家境貧寒,馬皇後也一樣啊。大腳就是回人?漢族地區大腳婆娘有的是吧。十個回回九個馬,偏偏保一朱那十個回人裏一個姓馬的也沒有,豈止是一個姓馬的也沒有,連一個回族十三大姓的也沒有,是不是偶然得太厲害了?
常遇春 安徽懷遠人,據《懷遠縣誌》所載
“ 伊斯蘭教,舊稱回教。清鹹豐年間由風台縣太平集回民趙x x傳入我縣,隨趙遷入我縣
者7戶、50餘人,定居於現回漢鄉。清同治三年(1864年),回民在磚橋西(現教門莊)建清真
寺一所,公請趙x x為阿旬。”
懷遠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懷遠縣誌》 1990年12月第1版 573頁
常遇春的族屬在曆史上沒有記載,據《懷遠縣誌》所載,安徽懷遠清鹹豐年間才開始有回民居住,
不過不排除常遇春的後人有入伊斯蘭教的,於是附會其先祖是回回
藍玉 常遇春妻弟,安徽定遠人,早期經曆不詳,其族屬史書無載
打敗元主脫古思帖木兒後,將元妃占有,似不符合伊斯蘭教義,藍玉最後被滅族,
沒有後人傳世,家譜無存,其族屬已不可考
沐英 安徽定遠人,父母早亡,8歲流落討飯至濠州時, 被當時起義軍將領朱元璋發現並收養,《明史》未提其族屬。沐氏係孔子弟子端木賜之後,原複姓端木, 沐氏可考的一世祖為向春公,定雲南後把俘獲的三萬多回族少年全部閹割,鄭和即在其中。明亡後沐氏後裔大部遷回安徽定遠沐家村,自清朝開始,沐英的後代在沐家村一直過著
“養牛耕田、養豬過年”的生活。不知為何沐氏竟被說成是回族姓氏,沐英也被說成是回回。 沐英現在的後人告訴大家, 沐氏先宗墓裏有大量佛飾品,可以斷然否定回族說。
馮勝,馮國用兄弟安徽定遠人,史書未載其族屬,據《定遠縣誌》,定遠回回的姓氏有
穆、馬、揚、米、忽,王,安,杜,並無馮氏
丁德興也是安徽定遠人,其族屬《明史》也未栽,他有三個兒子,
“德興有三子。忠,授龍江衛指揮使,世襲。浩、昶恩賜守塋。”
據《定遠縣誌》記載,定遠回回並無丁氏
胡大海 生年不詳,安徽泗縣人,早年經曆不詳,據說炸過油條,絕後,家譜無存。關於胡姓回族
“據《元史·氏族表》載:贍思丁三子忽辛,納速刺丁四子忽先的後裔有以忽為姓者,也有改為虎姓和胡姓的。又據金吉堂《回教民族說》稱:
“胡山……之後裔姓胡。《棗林雜組》:長安縣儒學訓導胡山……長安回人眾多,而胡姓在明清間為大族。
再有,清代內務府的回回人喀爾迪克,後改姓胡,遂為胡姓回族的又一支。胡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天津、
南京和陝西。”胡大海的族屬已無法考證。
---------
朱元璋原來是回人穆斯林
【圖文】海內外數位學者證明:明朝的朱元璋是“回回”人(附:朱元璋的菜單)
1。先糾正一個概念,回紇不完全等於回族,其中少部份成了後來的回族。有人把回紇(Huihe)當成唐朝(618-907)的一個郡,這是錯誤的,回紇是和唐朝並列的一個國家,回紇,吐番和突厥並不屬於唐朝,隻是通過和親等,曾經和唐朝有過友好關係,但那也是暫時的,後來吐番還攻入唐朝的首都長安。
2。和唐朝(618-907)並列的回紇不完全等於回族,回紇或者又叫作回鶻,其中少部份成了後來的回族。除了回紇外,回族還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西北“大食”。回族是因信奉伊X斯蘭教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不像其他民族之間那樣在著血緣基因上的區別。 公元651年伊斯蘭教才正式傳入中國的,當時信奉此教的人不多,所以,回紇人不都是回回,信奉伊斯蘭教的才是回回。
3。唐宋時期,我國隻是有了回回之稱呼,回族主要來源是在元朝(1206-1368)的13世紀初葉,大量被迫遷來中國的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後來不斷同漢族人、維吾爾人、蒙古人融合,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在元朝(1206-1368),回回人數眾多,遍布全國各地,在農、工、商、學、兵等各階層都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力量。他們不僅在經濟、政治上,而且在學術上都有了立足的基礎和自下而上的條件,這就是形成民族共同體的前提條件。他們雖然社會地位、職業身份、成就影響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伊斯蘭教徒。
4。現在已經由多位學者證明,明朝(1368-1644)的皇帝是回族穆斯林。明朝是回族穆斯林發展最快速的時期。
5。回族稱呼的來源:從651年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大批穆斯林商人陸續由海路來華,在廣州、西安等城市定居,建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禮拜寺,當時他們被稱為蕃客或土生蕃客,至元代被稱為回回蕃客或南蕃回回,成為回回人的一部分。回回一詞初見於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和南宋彭大雅《黑韃事略》中,主要指蔥嶺東、西處於喀喇汗朝統治下的回紇人。元代回回是對伊斯蘭教信仰者的通稱。明代稱伊斯蘭教為回教,稱其教徒為回回人。清至民國年間凡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統稱回或回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各民族確定了自己的族稱,回回成為回族的通俗稱呼。
一。民間的傳說,正史,野史
朱元璋手下回民將領之多,是其他開國領袖不能比的。而元末時,政治空氣是很敏感的,為什麽一個回民集團會團結在他周圍呢?朱元璋的夫人姓馬,不曾纏足,這幾乎說明了一切,十個回民九個姓馬,回民女性皆不纏足,那時回民不大可能與外族通婚。安徽地區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間又有十回保一朱的說法,分指常遇春、胡大海、馮國勇、馮勝、丁德興、藍玉、沐英、華雲、李文忠等人。被朱棣篡位後梟首的兵部尚書鐵鉉就是色目人。 在民間文學《大明英烈傳》中宣揚他們的武功業績,形容他們為“剛烈之回民”。這樣一個回教色彩濃厚的集團在戰亂的情況下有可能拱衛一個漢人登基麽? 自明清以來,中國民間,尤其回族聚居區流傳著明朝開國大帝朱元璋、馬皇後及扶助朱元璋開創明朝天下的文臣武將多為回族,在起義前不但彼此相識,而且是拜把為兄弟的回族. 近年來,穆斯林史學家從他們的出身、思想言論和行為以及他們的後裔中考證出他們的族屬和宗教信仰,確定他們是元代來自西域,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其中多數為回回。
1。朱元璋十七歲時的“特殊”葬親儀式:
《明史》載:“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裏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 《明史》沒有說明是如何克葬的。海外著名史學家黎東方博士所著的細說中國曆史係列中《細說明朝》記載:“他是貧農家庭的安分守己的子弟,在他十七歲的一年,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旱災,蝗蟲與瘟疫先後降臨到他的家鄉,濠州鍾離縣(安徽鳳陽),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大哥朱興隆,在幾天內相繼去世,家裏的現款極少,買不起三口棺材,更買不起墳地,幸虧有鄰居劉家心好,準他和二哥朱興盛把父母和大哥三人的屍首用白布裹起,埋在劉家墳地的一個角落。” 按漢族的傳統習慣,富戶人家所用棺材一般以杉木製成;中等家庭則使用普通木材製成;貧戶人家庭則使用薄皮棺材;赤貧者則使用蘆葦包卷,抬往曠野埋葬。朱氏一家如是漢族,為何一反漢族的傳統習慣而改用白布呢?況且白布的價格比薄板、蘆葦昂貴,朱氏一家屬赤貧,為何舍棄廉價之物不買而去買昂貴的白布呢? 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亡者須穿“克凡”(白布殮衣)後土葬。由此可以推斷朱家並非窮得買不起最簡單的棺材才用白布,而是按伊斯蘭教的規定處理喪事。
2。朱元璋在“皇覺寺”當“和尚”
《明史》卷一載:“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黎東方的《細說明朝》記載:“就這樣,從陰曆四月挨到九月,九月裏他進了皇覺寺,受戒當和尚。” 但是,皇覺寺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佛道教的寺廟,而是一座清真寺,朱元璋出家為“僧”實際上是在清真寺裏做“海裏凡”(經堂學生,西北地區稱“滿拉”),皇覺寺這一名稱則是朱元璋登基稱帝後所賜的名稱,意為皇帝在此寺中覺醒。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是一座坐西向東的寺院。根據中國傳統,凡儒、佛、道教的寺廟、觀均坐北向南,而中國的清真寺一律坐西朝東,因為中國穆斯林做禮拜時,須朝向位於中國西方的麥加天房,皇覺寺正好坐西朝東,且其建築形式與我國清真寺建築形式雷同。
朱元璋稱帝後,對“僧”、“光”、“禿”等的同音字非常忌諱。尉氏(河南尉氏)縣學教授許元,在奏章上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這兩句話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卻解釋說:“法坤與‘發髡’同音,發髡是剃光了頭,諷刺我當過和尚。藻飾與‘早失’同音,顯然要我早失太平。”於是許無被處斬。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的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等語,朱元璋牽強附會,說文中的“光”指光頭,“生”是“僧”的諧音,徐是在借進呈表文罵他當過和尚。德安府訓導吳憲的表文中有“望拜青門”之語,朱認為,“青門”是指和尚廟。這些犯了忌諱的,都被“誅其身而沒其家”在朱元璋的淫威之下喪了命。 朱元璋為什麽如此的忌諱和尚? 原因很明顯拉。
朱元璋對待佛教的態度。 按常理說朱元璋的"和尚"經曆應該讓他對佛教有種特別的好感,但是明朝的法律卻極力限製佛教的發展:廢除大量的佛教寺院,每縣最多保留一座大觀寺;逼迫大量的僧尼還俗,並規定男40歲以下,女50歲以下不得出家。 而對於當時勢力並不太強大的伊斯蘭教和回族卻采取懷柔政策,敕建了很多清真寺。
朱元璋登基後敕建清真寺於南京、西安及滇、閩、粵等地區。南京清真寺賜名“淨覺寺”落成後頻臨幸,並禦製至聖《百字讚》賜清真寺,《百字讚》讚頌了真主和穆聖,並褒揚了伊斯蘭,如果對伊斯蘭沒有感情和深刻的認識,寫不出如此傑作。《百字讚》收錄於清代劉智著作《天方至聖實錄》內,其全文如下:“乾坤初始,天籍注名,傳教大聖,降生西域,受授天經,三十部冊,普化眾生,億兆君師,萬聖領袖,協助天運,保庇國民,五時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誌窮民,拯救患難,洞徹幽冥,超拔靈魂,脫離罪業,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歸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貴聖人。”另外還依據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在位)對各宗教的評論和《禦製尊真主事詩》。武宗評論各宗教日:“儒者之學雖可以開物成物,而不足以窮神知化。佛老之學,似類窮神知化而不能複命歸真。蓋諸教之道各執一偏,唯清真認主之教,深源於正理,此所以乘萬世與天壤久也。”《尊真主事詩》日:“一教玄玄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
3。朱元璋的出身和出生地考證
明太祖洪武帝姓朱,名元璋,字國瑞,原名興宗,生於安徽鳳陽縣,古稱濠州,其周圍各縣,如定遠、壽縣、懷遠、臨淮等為曆史上回回聚居區。父名朱世珍,母陳氏,生兄弟四人,元璋排行第四,長兄興隆,次兄興盛,三兄興祖,全家務農,地僅數畝,頗貧寒。鳳陽城為一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小城,西門直對東門,兩門之間為一長街,將風陽城分為南北兩部分,稱南城與北城,北城居民幾乎全部都是漢民;而南城居民全部為回民,其中絕大多數姓朱,有清真寺一所,位於南城中央偏西。朱元璋生於南城朱姓群內,按常理推,朱元璋應為回回。1935年,馬明道先生隨其兄馬宏道先生(1899一1968)到鳳陽考察訪問,當時所見所聞和當地回民父老所說與上述情況相符。
4。明朝還有刻有伊斯蘭教教義經文的宮廷禦用瓷器散落於民間, 在CCTV的鑒寶節目裏出現過, 這件珍品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鑒定認可。
二。鄭和七下西洋: 經常有人問這個問題,鄭和與哥倫布,為什麽鄭和七下西洋,而哥倫布卻比鄭和有名?類似問題一直在爭論,其實,這個爭論可以結束了,因為明朝的皇帝是回族穆斯林,鄭和七下西洋,是和伊斯蘭教的聖地聯係,當然不會發現什麽美洲了,美洲哪個方向沒有伊斯蘭教的聖地,而元朝的時候,中國人已經知道伊斯蘭教的聖地在那裏了。不僅如此,鄭和七下南洋途中, 在東南亞的傳X播伊X斯蘭教,東南亞本來是佛教為主的,但因為明朝而變成了今天的伊斯蘭教基地,在世界人口中信徒人數最多。試問:明朝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如果沒有皇帝批準,鄭和敢在東南亞傳播伊斯蘭教麽?中國的曆史,,,,,,
而元朝時期,中外交往頻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寫下《馬可波羅遊記》一書,生動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榮景象,激發了歐洲人對中國的向往。 哥倫布深受此影響,哥倫布是做發財的夢。
鄭和七下南洋不是去經商和搞殖民地的,而是去追尋其回回阿拉伯老祖宗的遷移史,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的肖憲論證. 鄭和七下南洋途中在東南亞的傳播伊斯蘭教。鄭和航海之前的中國,伊斯蘭已有很大的發展。中國穆斯林嚴格遵守信仰,建立了經常教育製度,發展了中國穆斯林的文化教育,並在各地建起了許多宏偉、體現中阿藝術融合的清真寺。而同時期的東南亞,由於受印度文化的影響,還流行印度教和佛教,伊斯蘭在大多地區仍無影響,隻有極少數地區的人信仰伊斯蘭。 當鄭和遠航經過東南亞諸國時,每到一地都要與其隨從穆斯林馬歡、郭崇禮、哈三等舉行儀式並宣傳伊斯蘭教義,並建立華人穆斯林社會區以傳播伊斯蘭。隨著鄭和在東南亞對伊斯蘭的宣傳,使得東南亞地區,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伊斯蘭迅速地發展起來。 之後,鄭和七下南洋的資料被明朝自己銷毀。明朝為什麽自己銷毀?
三。19世紀,在土耳其發現了旅行家賽義德阿裏.阿克巴爾哈塔伊
於1516年(即回曆922年,明武宗正德十一年) ,用波斯文寫的《中國紀行》一書。 全書共2l章,用較多的篇幅介紹了明代中國伊斯蘭教的情況, 特別記述了明代王室與伊斯蘭教的關係。中國張至善、張鐵偉、嶽家明三人以英、德譯本和新波斯文本為依據, 編譯成漢文本,並附有國際上對該書研究之論文13篇,照片和圖表7幅,1988年,由三聯書店出版。
波斯旅行家賽義德·阿裏·阿克巴爾·哈塔伊於1500遊曆中國,於1516年在當時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語寫成《中國紀行》一書,作為禮物奉獻給土耳其素丹賽利姆一世。該書全麵介紹了當時中國社會各方麵的狀況。作者出於穆斯林的宗教感情,以較多的篇幅著重介紹了明朝王室與伊斯蘭教的關係,說:“宮廷內有皇帝專用的清真寺,有宣禮員,主麻日(星期五)皇帝到城外的清真寺做聚禮,以及穆斯林文臣武將對明朝開國的貢獻、皇帝對他們的重用等。說:“從皇帝的某些行為看,他已信奉伊斯蘭教了,然而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布。這是因為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規定的……。”阿裏·阿克巴爾的描述是他親眼所見,與中國民間的傳說相吻合。
四。台灣馬明道參照該書及明正史、野史、史學家的評述、回民口碑傳說, 對明朝王室的族屬和宗教信仰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考證, 於1973年寫出《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書。 確認朱元璋、馬皇後及其家族和親戚均為回回。 明太祖洪武帝姓朱,名元璋,字國瑞,原名興宗,生於安徽鳳陽縣,古稱濠州,其周圍各縣,如定遠、壽縣、懷遠、臨淮等為曆史上回回聚居區。父名朱世珍,母陳氏,生兄弟四人,元璋排行第四,長兄興隆,次兄興盛,三兄興祖,全家務農,地僅數畝,頗貧寒。鳳陽城為一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小城,西門直對東門,兩門之間為一長街,將風陽城分為南北兩部分,稱南城與北城,北城居民幾乎全部都是漢民;而南城居民全部為回民,其中絕大多數姓朱,有清真寺一所,位於南城中央偏西。朱元璋生於南城朱姓群內,按常理推,朱元璋應為回回。1935年,馬明道先生隨其兄馬宏道先生(1899一1968)到鳳陽考察訪問,當時所見所聞和當地回民父老所說與上述情況相符。
五。 周有光 ,我國德高望重的著名語言學家 ,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員、語言文字應用委員會研究員,他的話可是有份量的 ,以他的年齡和身份沒必要嘩眾取崇的。他說: 遼、金、元、明、清這五代的1000年,都是外族打進中原來加以統治的。 其中遼、金、元、清是外族,大家都是同意的, 明朝是不是外族呢? 現在新的考證說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漢族而是回族,這已經證明了。
六。陳梧桐,著名明史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兼任中國明史學會理事、朱立璋研究會顧問。 他對周有光上麵的話反駁, 但他的反駁軟弱無力,基本都是推測或者主觀上的。 這從反麵證實了周有光的觀點。
七。白壽彝先生, 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先後執教於雲南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致力於中國民族史、中國史學史及中國通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學步集》、《回族人物誌》、《中國史學史教本》、《中國通史》等,視野恢宏,器識卓越,是著名的曆史學家。在1946年出版的《中國伊斯蘭史綱要》一書中,有條腳注提到過“父老相傳,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係赴天方朝覲。又頗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蘭教)”(《民族宗教論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頁)。
八。朱元璋的菜單。 “參加第10屆明史學術討論會的台灣“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邱仲麟先生首次公開了他從明人筆記中發現的這張菜單。 “胡椒醋鮮蝦、燒鵝、燌羊頭蹄、鵝肉巴子、鹹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麵、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這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6月某天,明太祖朱元璋的午餐菜譜。
九。明朝皇帝禁止養豬,記載的有:“九月,上次保定(河北省清苑縣)禁民間養豬,著為令。”《明書武宗本紀》; “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明實錄武宗實錄》
最後,現在的學術界所謂持審慎的態度,正如吹捧唐朝貶低清朝一樣,是為了一些人的所謂大漢族自尊心,是怕更多的少數民族皇帝開創中國曆史的事實,這個對一些漢人脆弱的自尊心打擊太大了 。中國的曆史學者什麽時候會擺脫成見,做個名符其實的學者呢?北京某大學教授周思源的唐朝疆域是現在版圖的一倍,這麽瘋狂吹捧唐朝的話,什麽時候會消失呢?中國五千年的文明,證據在哪裏呢?
常見問題解答:
一。問:明正史為什麽沒有提及朱元璋的族屬和宗教信仰,也未載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丁德興、華雲、沐英等武將的族屬和宗教信仰?
答:1. 按回民傳說,朱元璋稱帝後,諱言自己為回回,沒有公開宣布自己的宗教信仰,“因言回民,不足以號召廣大漢族民眾也。”(薛文波《明代與回民之關係》)。
2. 而阿裏·阿克巴爾在《中國紀行》中說:“從皇帝的某些行為看,他已轉變成信奉伊斯蘭教了,然而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布。這是因為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決定的。”阿裏·阿克巴爾的分析看法與回民的傳說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他說,中國皇帝“已轉變成信奉伊斯蘭教了”。這一點與史實不符。明朝皇帝不是“轉變成信奉伊斯蘭教了”,而是他的家族原來就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回回。如果沒有這個家族傳統信仰的基因。在儒、佛、道思想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國,一個對伊斯蘭教並無淵源,且十分陌生的漢族封建皇帝改信伊斯蘭教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的。
3. 清朝統治者掌握的史料一定更多,也聽到百姓關於明朝皇室是回回的傳說。但為什麽清康熙朝張廷玉等人所編撰的《明史》刻意回避,幾乎沒有任何明朝皇室是回回的痕跡呢?我想,這是因為明朝是回回最興盛的時代,如果清朝揭開明朝皇室是回回的謎底,那麽,大量的回回就會加入反清複明的行列中,這不利於清朝的穩定和統治。既然明朝皇室自己回避自己是回回,清朝就順便在明史中徹底消除這類記載,免除可能帶來的麻煩。有一個外國史學者說過,正史隻能相信其十之三,這個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回回在明朝最興盛,而在清朝則是相反。
4。明史的編輯,是雖然生活在清朝但原來屬於明朝的學者。這些學者為了保護明朝的皇室名聲,故意把明朝皇室是回回的痕跡抹掉。
二。問:明太祖壓抑來華的西域穆斯林蒲壽庚後裔。蒲壽庚在宋時任泉州提舉市舶,蒙古軍南下時,蒲降元。明太祖對蒲壽庚的叛宋降元極為不滿,對於蒲後裔頗為壓抑。《閩書》載:“皇朝太祖禁蒲姓者不得讀書入仕。”《宋元通鑒》載:“我太祖皇帝禁泉州蒲壽庚、孫勝夫之子不得齒於士,蓋治其先世導元傾宋之罪,故禁夷之也。”《日知錄》載:“明太祖有天下,治宋末蒲壽庚、黃萬石子孫不得仕宦。”
答:關於明太祖壓抑蒲壽庚後裔,其因是蒲氏的叛宋降元,這是出於政治的分歧,並非因為蒲氏是穆斯林。曆史上和現今,由於政治觀點不同,同室操戈者大有人在。
三。問:朱元璋在起義前曾在皇覺寺當過“和尚”。《明史》卷一載:“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
答:關於朱元璋在起義前入皇覺寺為僧,乃是在清真寺念經做“海裏凡”
四。問:朱元璋漢族觀念極深,起義初,以種族革命一“驅逐胡虜,恢複中華”號召天下,目的是推翻元蒙,恢複漢族江山。因元代漢族備受壓迫,握有權勢者首為蒙古人,次為色目人。因此,明太祖疾恨蒙古人、色目人等外族,並采取種種壓抑措施。
答:朱元璋要在漢族占絕大多數的中國建立帝業,如不依靠漢族,就很難來維持當時的局麵。元末明初的回回與唐宋、元初有所不同。這時的回回,除保持伊斯蘭教基本信仰外,已吸收了漢族的不少傳統文化,接受了漢語、漢姓;在服飾、生活習慣上與漢族略有不同,已開始中國化了,而且,朱元璋的主要革命目標是推翻蒙古人的統治。因此,他的口號“驅逐胡虜,恢複中華”及“凡蒙古人、色目人,聽與中國人為婚姻”的提法與他的身份並不矛盾,是符合情況的。
五。問: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諭檄北中國曰:“自古帝王臨禦天下,中國居內,以割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古雲: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皇明通紀》卷二)。“明太祖的漢族觀念從中可見一般。”
答:1, 4
六。問:明太祖禁止蒙古人、色目人自相嫁娶,而迫使他們與中國人(漢人)通婚,是歧視、同化包括回回在內的外族。《明律》卷六載:“凡蒙古人、色目人,聽與中國人(漢人)為婚姻,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
答:關於明太祖禁止蒙古人、色目人自相嫁娶,聽與中國人(漢人)為婚姻一事,馬明道先生認為:從表麵看,此禁令意在同化回族、蒙古族,實則回化漢族。明太祖是十分了解伊斯蘭教法的,知道伊斯蘭教禁止穆斯林與非穆斯林通婚,除非改奉伊斯蘭教,而蒙古人並無這種嚴格的規定。明太祖提倡回漢通婚,其深層用意在於擴大回族人數,發展伊斯蘭教。
七。問:政治人物的出身並不重要,關鍵是他代表的利益集團。就算朱是回回。So What? 不知你想說明什麽問題?
答:就算朱是回回?朱是回回已經早有專著和曆史文獻發表了. 而我們為什麽對此回避?發現朱是回回是曆史愛好者的興奮點哦. 另外, 看看網上有多少誣蔑清朝狂捧明朝的帖子. 證明朱是回回, 是對哪些搞狹義民族主義者最沉重的打擊嘍.
八。問:明朝皇宮禦膳房裏不乏豬肉吧。有明一代的宮廷禦膳,負責置辦禦膳的光祿寺,每年要用30100頭牲口,其中就有豬18900頭(萬曆《明會典》祭祀祖先太廟,洪武二十六年定議,所供祭品需用“豕十九”,萬曆初年又規定時享用“豕三十一”,袷祭用“豕三十五”
答:明朝皇宮禦膳房裏是不乏豬肉,但那個豬肉是給皇帝吃的麽?見上文的朱元璋的午餐菜譜。下麵還有垛子羊肉和朱元璋的故事,還有明史的記載。明史的記載中,除了有豬肉外,每次還有羊肉。這裏明人筆記中發現的那張菜單,是最有說服力的。因為,無論是那一部正史,都有修史的官方或者參預修史人的主觀因素在裏麵。而明人筆記,或者其他私人筆記則不然,比如一個當年地主的日記支持張獻忠的屠殺四川人等等。
1。見明太祖朱元璋的午餐菜譜.
2。垛子羊肉合了朱元璋的口味
關於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史料記載和很多的有趣傳說,他是一個很有傳奇色彩的帝王,人們提起他來,都能說出一兩段關於他的故事來。
據民間傳說,朱元璋的妻子馬娘娘是回民,朝中的文武官員也以回民居多。可朱元璋是不是回民在史料中沒有記載,傳說故事中也沒有提到這一點。但回民一直都說朱元璋是“老表”。
基於朱元璋可能是回民的說法,就有傳說稱,明朝宮廷裏的膳食都是清真的。據說,皇帝朱元璋最喜歡吃羊肉,一天至少要吃上一次。宮廷裏有一幫禦廚專門為他做羊肉,這些禦廚都是從全國各地挑選來的,做羊肉人人都有一套,有的蒸羊肉在行,有的炒羊肉有獨到之處,還有的燉羊肉湯是一絕,朱元璋每天可以吃到不同花樣的羊肉。然而時間久了,這幫禦廚們也不免“江郎才盡”,再也做不出新鮮的口味,難免讓朱元璋失望。看到皇上吃羊肉沒有了興趣,禦廚們誠惶誠恐,生怕有一天朱元璋怪罪下來,他們會受到責罰。
在眾多的禦廚中,有個姓關的中年男子,他本不會做羊肉,是專門炒菜的。當他得知皇上吃膩了“同事”們做的羊肉時,私下裏動了心思,悄悄研究起羊肉的新做法來。關姓男子是回民,家是寧陵縣城東關的。在他老家,人們有用大鍋煮羊肉的習慣,煮出的羊肉味道很好。他沒事的時候,便煮了一隻羊,配上各種作料,熟後取出冷涼,把骨頭全部剔除,對著一堆肥肥瘦瘦的羊肉,他苦思冥想,尋求一種獨特的做法。幾天後,他腦子中忽然靈光一閃,他把這堆羊肉用粗木棒擠壓成厚厚的一坨。之後,他用刀切下薄薄的一片,一嚐,竟有一種特別的味道。他大喜過望,又反複試驗了幾次,並找人幫忙把羊肉擠壓得更結實些。一次,朱元璋用膳的時候,對著麵前的羊肉絲毫沒有動筷的欲望,他瞅準這個時機,把用燒餅夾著擠壓過後的羊肉片呈到朱元璋麵前。朱元璋疑惑地咬了一口,細細咀嚼之後,龍顏大悅,讚不絕口,問是什麽東西,關禦廚把做法詳細一說,朱元璋直誇他有心,當即決定讓其專為他做此種羊肉。
關禦廚為皇上做了10多年的羊肉,中間他不斷改進,增減作料,使味道越來越地道,也因此屢屢得到朱元璋的獎賞。到了50多歲的時候,他告老還鄉,回到了寧陵縣東關老家。閑來無事,他便給家人和親友做成坨的羊肉吃,大家吃後齊聲叫好,問這羊肉叫啥名字。這一問還真讓關禦廚答不上來了,這麽多年他一直都沒給自己做的羊肉起個名字。他略一思索,道:“既然是把羊肉垛起來吃的,就叫它垛子羊肉吧!”
3。明史-誌第二十三-禮一
牲牢三等:曰犢,曰羊,曰豕。色尚騂,或黝。大祀,入滌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大祀前一月之朔,躬詣犧牲所視牲,每日大臣一人往視。洪武二年,帝以祭祀省牲,去神壇甚邇,於人心未安,乃定省牲之儀,去神壇二百步。七年定製,大祀,皇帝躬省牲;中祀、小祀,遣官。嘉靖十一年更定,冬、夏至,祈穀,俱祭前五日親視,後俱遣大臣。圜丘,蒼犢;方丘,黃犢;配位,各純犢。洪武七年,增設圜丘配位。星辰,牛一,羊豕三。太歲,牛羊豕一。風雲雷雨、天下神祇,羊豕各五。方丘配位,天下山川,牛一,羊豕各三。太廟禘,正配皆太牢,祫皆太牢。時享每廟犢羊豕各一。親王配位,洪武三年定,共牛羊豕一。二十一年更定,每壇犢羊豕各一。功臣配位,洪武二年定,每位羊豕體各一。二十一年更定,每壇羊豕一。太社稷,犢羊豕各一,配位同。府州縣社稷,正配位,共羊一、豕一。洪武七年增設,各羊一、豕一。朝日、夕月,犢羊豕各一。先農與太社稷同。神祇,洪武二年定,羊六、豕六。二十一年更定,每壇犢羊豕各一。嘉靖十年,天神左,地祇右,各牲五。星辰,每壇羊一、豕一。帝王,每室犢羊豕各一。配位,每壇羊豕各一。先師如帝王,四配如配位,十哲東西各豕一分五,兩廡東西各豕一,後增為三。府州縣學先師,羊一、豕一。四配。共羊一、豕一,解為四體。十哲東西各豕一,解為五體。兩廡豕一,解為百八分。旗纛,洪武九年定犢羊豕,永樂後,去犢。王國及衛所同。五祀馬神俱用羊豕。
4。明史-誌第二十七-禮五
○薦新
洪武元年,定太廟月朔薦新儀物:正月,韭、薺、生菜、雞子、鴨子。二月,
水芹、蔞蒿、台菜、子鵝。三月,茶、筍、鯉魚、鮆魚。四月,櫻桃、梅、杏、鰣魚、雉。五月,新麥、王瓜、桃、李、來禽、嫩雞。六月,西瓜、甜瓜、蓮子、冬瓜。七月,菱、梨、紅棗、蒲萄。八月,芡、新米、藕、茭白、薑、鱖魚。九月,小紅豆、栗、柿、橙、蟹、鯿魚。十月,木瓜、柑、橘、蘆菔、兔、雁。十一月,蕎麥、甘蔗、天鵝、鶿老?、鹿。十二月,芥菜、菠菜、白魚、鯽魚。其禮皆天子躬行。未幾,以屬太常。二年詔,凡時物,太常先薦宗廟,然後進禦。三年,定朔日薦新,各廟共羊一、豕一、籩豆八、簠簋登鉶各二、酒尊三,及常饌鵝羹飯。太常卿及與祭官法服行禮。望祭,止常饌鵝羹飯,常服行禮。又有獻新之儀,凡四方別進新物,在月薦外者,太常卿與內使監官常服獻於太廟。不行禮。其後朔望祭祀,及薦新、獻新,俱於奉先殿。
(注:豕:豬; 犢:小牛)
九。問:龍興寺:龍興寺的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時削發為僧的皇覺寺,原在鳳陽縣西南6公裏處,後廢於戰火。朱元璋當皇帝後,想起少年為家的皇覺寺,便在日精峰下重建,並改為今名,又親撰《龍興寺碑》文。龍興寺由中都名材營建,雕刻精細,規製宏壯,等級甚高。《大明洪武實錄》載:"(龍興寺)佛殿、法堂、僧舍之屬凡三百八十一間"。寺內原藏有朱元璋畫像、鐵像以及銅鑊、鑄有銘文的鐵磐。明清兩代名人詩詞題刻琳琅滿目,嵌於東西兩廊。龍興寺自興建至今已600多年,現尚存有殿閣20餘間。"龍興古刹"牌坊、"皆大歡喜"牌額、明鑄大銅鑊、銅鍾、明萬曆詩碑以及僧侶做齋飯用的四隻銅鍋等文物,至今完好無損。http://www.dnabomb.blogchina.com/ 這個鏈接說明了龍興寺是個佛寺,而且是朱元璋主持修建的
答:注意,主文說的是皇覺寺,而不是重建的龍興寺。皇覺寺廢於戰火,朱元璋當皇帝後,在日精峰下重建。至於重建的龍興寺是什麽性質的寺廟不重要了,而龍興寺碑是在朱元璋當皇帝後寫的,為了掩蓋朱元璋的曆史,任何改變都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說,龍興寺是什麽性質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皇覺寺坐西朝東,且建築形式與清真寺雷同。
十。問:江蘇鎮江的金山寺其廟門也是朝西的,但金山寺是一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宗教寺廟,大同華嚴寺,門也是向東的。承德外八廟中的安遠廟、普樂寺,是座東朝西的,難道這些寺廟都是清真寺?明擺著不是
答:文中提到的特列都有可以解釋的特殊原因。
1。金山寺是因為要正對江流,才大門西開。
2。安遠廟是因為要團結邊疆各少數民族而建。安複安遠廟建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其建築形式是仿新疆伊犁河畔的“固爾紮廟”,又稱“伊犁廟”。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於當時阿睦爾撒納的叛X亂,達什達瓦寡妻衝破阻撓,曆盡千辛萬苦,舉部投歸清政府。乾隆皇帝為了安撫達什達瓦部落,將他們遷徙到承德定居,並在駐地山岡上建安遠廟,寓意安定遠方,團結邊疆各民族,鞏固北部邊防,維護國家統一。安遠廟落成後,不僅成為達什達瓦部眾進行宗X教活動的場所,也是清王朝用來團結邊疆各少數民族的政治活動場所。 安遠廟占地26,000平方米,其建築布局整齊對稱,中軸線分明,以山門,碑亭,普渡殿,後山門為主體建築,進入山門,有一片空地,是當年達什達瓦部眾舉行“跳步踏”的場所。主殿普渡殿,殿頂全部覆蓋黑色琉璃瓦,形式獨特,具有蒙古喇嘛寺廟中傳統的都綱(講經堂)法式,布局嚴整。
3。上華嚴寺是因為當年契丹族“信鬼拜日”的特殊習尚。 契丹族特別崇拜太陽,把太陽當作神,作為民族的圖騰。在他們的眼裏,草原是太陽給的,鮮花是太陽給的,牛羊是太陽給的,一切都與太陽有關。所以每天早晨都要朝拜太陽,一些宗教禮拜活動也必須朝著太陽,連自己任的帳篷和房屋、宮殿都朝東修建,門窗也朝東開著。修建寺廟自然也不敢違背了這一習俗,所以上下華嚴寺的廟門朝東開了近千年。
4。普樂寺是為了西北各少數民族。 普樂寺建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占地麵積24,000平方米,建築布局和形式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采用漢族寺廟傳統的“伽藍七堂”形式布局;後半部主體建築“旭光閣”是仿北京天壇的祁年殿。 普樂寺的修建主要是供來避暑山莊朝覲清帝的哈薩克、維吾爾、柯爾克孜等西北各少數民族王公貴族瞻禮之用,是清朝政府利用宗教政策團結邊疆少數民族,加強其封建統治的活動場所。乾隆皇帝題名“普樂”則是采用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名句,有“普天同樂”之意。
十一。問:一個虔誠的回民,不會用豬肉來祭祀他的祖先,而朱元璋做了
答:什麽叫政治?什麽叫政客?為了權力,李世民把東宮太子李建成殺了,武則天把她兒子宰了。 為了權力,用豬肉來祭祀他的祖先,有那麽難以理解麽?如果你仔細看一下中國的曆史,哪些“皇帝”有的可以說是流氓頭子,“皇帝”的同夥甚至是流氓集團。舉個例子,孫文今天從日本哪裏弄點錢,明天又向俄國或者西方什麽國家拉點讚助,之後在中國收買一些黑幫,就變成了“革命事業”,奪權了,再把一些黑幫一腳踢開,理由是黑幫的革命覺悟不高。孫文甚至把各界捐獻的錢財私自卷走。
十二。問:朱元璋的父母死後“殯無棺槨”,並非出自回回的習俗,而是由於當時朱家太窮,窮得連墳地都沒有,更不要說置辦棺槨衣衾的銀兩鈔幣了。幸得鄰居劉繼祖給了一塊墳地,朱元璋和二哥、大嫂才得以為雙親換上洗幹淨的破舊衣服,將他們草草埋葬。朱元璋稱帝後,為他們修建高大壯觀的皇陵,在《皇陵碑》中還無限悲傷地寫道:“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高皇帝禦製文集》卷14)此外,明朝的陵墓,從江蘇盱眙的祖陵、安徽鳳陽的皇陵到江蘇南京的孝陵和東陵、北京的十三陵和景泰陵、湖北鍾祥的顯陵,碑刻都隻有漢文而沒有阿拉伯文字,雕飾也都是傳統的漢族風格而非伊斯蘭風格,陵製也都是在唐宋陵寢製度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與伊斯蘭風格的回族墳墓迥然有別。
答:朱元璋稱帝後寫的碑文不足信。因言回民,不足以號召廣大漢族民眾。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布。這是因為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決定的。
十三。問:朱元璋原來信奉明教,是明教五散人中彭螢玉的徒弟.而明教由波斯傳入,實際上就是拜火教.崇拜聖火.而並非伊斯蘭教.明教教徒原來也不吃豬肉,後來在教主張無忌倡議取消了此種禁忌.同時還發明了月餅.後來張無忌離開明教,朱元璋害死小明王韓林兒和光明左史楊蕭當了教主,後來登基為皇帝仍然以"明"為國號。幸虧是朱元璋贏了,如果是丐幫出身的陳友諒當了皇帝,中國就要以"丐"為國號了,全國人民每人發一個碗一個打狗棒。
答:朱元璋實質上不屬於明教,小說之言而已。隻是亂事中身不由己地投入造反大潮中的百萬之眾中的一員而已。
凡讀過金庸《倚天屠龍記》者都熟悉高手雲集的詭異邪派明教,小說中把明教寫成元末的紅巾大起義的發起和組織者,當時的一些真實的風雲人物,像韓山童、彭瑩玉、郭子興、陳友諒、朱元璋等,在書中均被列入了明教信徒行列。到最後,善良而懦弱的教主張無忌因被人誤解而主動攜美歸隱,方使得朱元璋“篡奪”了大權。朱元璋執政後,國號稱“明”,亦有不敢忘本之意,又或者是怕激怒武功絕頂的張無忌,被屠龍刀取了首級,嗬嗬。
小說家言雖不足為憑,但以金庸的深厚曆史人文和社會民俗根底,當不至於因為小說的虛構特性而信口開河。如此,明教之於動搖元王朝的農民起義,之於朱元璋的崛起,究竟是何種關係?
明教,即為曆史上源於波斯,曾經流行一時的摩尼教。據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摩尼教是在唐代傳入中國的,安史之亂後傳入漠北回鶻汗國。回鶻因協助平亂有功,成為內地摩尼教的保護者。公元840年回鶻西遷以後,回鶻人把摩尼教帶入今吐魯番一帶地區。內地的摩尼教雖遭唐政府禁斷,但並未絕滅,主要在東南沿海一帶的民間流傳。因為摩尼教崇拜光明,所以又稱為明教。”(第十三冊,第四節)。從此以後,明教成為了秘密的民間宗教。五代時陳州摩尼教徒曾聚徒起X義,北宋的方□起義也屬明教教徒的組織策X動。
按比較確切的史料,元末的紅巾起義最初源於“白蓮會燒香惑X眾”,從元到清,白蓮教“或充醫卜,或充貿易,遍曆各村,親去傳X徒”,是最為普及和活躍的民間宗教組織。《明史 列傳10》載:“元末,林兒父山童鼓妖言,謂“天下當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江、淮間愚民多信之。鞽州人劉福通與其黨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鬱等複言“山童,宋徽宗八世孫,當主中國”。乃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謀起X兵,以紅巾為號。”這裏麵有兩個值得注意之處,一是造X反的宗旨(也可以理解為策略),乃是“複宋”。後來劉福通扶持韓林兒即帝,國號也是“宋”。二是白蓮教的佛教性質,蓮花和彌勒佛都屬於佛教中的象征物和人物,“明王出世”的宣傳,韓林兒的“小明王“稱號和“大明”國號均可用相關佛教經典解釋,應該是出自白蓮教教義。後來的白蓮教首領唐賽兒,則更直截了當的稱“佛母”。
那麽,這一切都與明教無關嗎?也不是這樣。白蓮教的教義和明教有很多相似之處,“據白蓮教的解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叫做明暗“兩宗”相互鬥爭的勢力,明就是光明,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代表罪惡與不合理。這兩方麵,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在不斷地進行鬥爭。彌勒佛降世後,光明就最終戰勝黑暗。”(TOM網曆史資料庫:《白蓮教的曆史淵源》)而這所謂“兩宗三際”說(兩宗即明暗,三際為青陽、弘陽、白陽),恰恰又是明教的基本教義,隻不過抽象的“光明之父“被實體化了的彌勒佛所替代。此外,白蓮教教徒日常要求禮拜,“教首常於夜間聚X眾拜燈,念靈文。”也非常接近明教儀式。是明教為圖生存而攀附佛道,還是白蓮教借鑒了明教的教義?有待業內行家進一步深入考證。關於白蓮教和明教之間的淵源和關係,本人查閱有關的曆史專題論文標題索引,確有學者對此作過研究,但論文出為六十年初,未曾找到原文。
元末明初之際,明教也並非衰弱到了毫無號召力的程度。據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載:“溫州也是一處摩尼教徒集中的地方。那裏有一所“潛光院”,是一所明教寺院。元末陳高曾經提到它,並指出“甌閩人多奉”明教,教徒們“齋戒持頗嚴謹。日一食,晝夜七持誦膜拜”。有一些知識分子學習明教經典,隱居於此。”這說明當時至少在東南各地的民間,明教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
此外,當時還有一派與白蓮教相呼應,名為彌勒教的秘X密民間組織,也就是縱橫兩湖的紅巾徐壽輝、彭瑩玉部,其教義也大體類似。基本可以說,三教教義有眾多共同點,元末大暴X動與此三教均密切相關。黎東方的《細說明朝》一書也說:““這個革命團體的真正名稱是什麽,今已難考。在外表上,它隻是半公開的—種宗教.有時候被稱為“明教”,有時候被稱為“白蓮教”,有時候被稱為“彌勒教”。它的主要的口號是:“彌勒佛下凡轉世,作人間的‘明王”。它的主要的戒律與活動,是燒香、點燈、吃素、做禮拜。”
元至正十一年五月,“明王”韓山童遇害,劉福通起兵造X反,次年春二月,郭子興與孫德崖等在濠州響應,朱元璋就在那個時候投奔過去的。其時天下大亂,元王朝搖搖欲墜,崩潰在即,割據之勢已成。在這個強豪們招兵買馬,東征西討的當口上,無需再用宗教去收買人心或建立組織,料不會有太多弘揚教義的心思,也不會有太多舉辦禮拜、念X咒X文,燒香點燈等等宗教儀式的空閑。所以說,本質而言,朱元璋不屬於白蓮教或者明教教徒,他隻是為時代推動,身不由己地投入造X反大潮中的百萬之眾中的一員罷了。
當然,朱元璋又不僅僅是普通的一員。從元至正十一年三月投軍,到二十四年正月進吳王位,十三年的時間,朱元璋征服群雄,消滅了勢力最為強大的陳友諒,並屢破張士誠,江南半壁大半已入掌中,帝王之相成型。統一江山,南麵稱尊唯待時日而已。明這一國號如有些人猜測的那樣含有宗教紀念的意味,可能性則不大。因為建國後,朱元璋於洪武三年即下旨禁“左道”,明教與白蓮教同被禁止。 盡管最初朱元璋奉行“緩稱王”的韜諱政策,在元至正二十四年以前,一直尊奉韓林兒的“宋”朝,北麵為臣。但公允的說,名分雖為君臣,實際更像是相互呼應的同盟,朱元璋與韓宋政權在政治、軍事、人事上均無行政方麵的關係,畢竟逐鹿天下靠的是智慧和實力。朱元璋的江山是他憑多年的奮鬥和卓越的政治軍事能力打下來的,與其曾經的隸屬,以及無論是否遵從過白蓮教還是明教的教義無關。白蓮教或明教僅僅是為其提供了一個創造從一無所有到至尊無上的“帝王本無種”傳奇的舞台而已,如《明史》所言,“帝王之興,必有先驅者資之以成其業。”
十四。問:民國時的風雲人物寧夏馬氏家族、白崇禧等,都是回民,堅定的*****,但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反對“回族”這一說法。在他們看來,回民隻是漢族中信仰伊斯蘭教的一支,其差別相當於客家人和北方人的差別。且回民大量散居城鎮(如河南不少縣城都叫“城關回族鎮”就可見一斑),早已同化。但回族最後仍被識別為一個單獨民族。這一情況可與南斯拉夫類比:波黑*****實際上也是塞爾維亞人信仰伊斯蘭教的一支,但鐵托身為一個克羅地亞人,為防範大塞爾維亞主義,將之單獨劃分為一個民族。結果南斯拉失分X裂後,波黑*****與塞爾維亞人這兩個本是同民族的“不同民族”,進行了血X腥的種X族X仇X殺,由此可見人為分割民族的極X端X危X害性。
答:我的文中已經說明,元朝就有了回回這個民族,中國現在也有回族,這些政客出於什麽心裏和目的否認回族的存在,我不想猜測。但是,公元651年伊斯蘭教正式傳入中國,回族在中國唐宋時期的發生和發展,元朝時期形成,明朝時期發展到最高峰,這些曆史,是那些政客所否定或者改變不了的。
明朝是白蓮教起義(紅巾軍)建立起來的,
朱元璋國號叫明主要是因為在白蓮教中流傳(明王出世)的口號朱元璋不想“明王:的名稱被他人利用,就幹脆自己當明王。
至於朱元璋則並無幹係,朱元璋原是和尚,為了混口飯吃加入軍隊,後來發生兵X變,朱元璋依靠淮西集團起家.此乃常識.
明教是怎麽傳入泉州,為何走向消亡?
明教的身影貫穿了《倚天屠龍記》,這個神秘的宗教僅在泉州草庵留下了摩尼光佛石刻。史學家認為草庵極有可能是明教滅亡的突破口。明教是怎麽傳入泉州的?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泉州籍研究員黃展嶽說,摩尼教傳入泉州的時間及傳播路線,目前史學界比較認同明代泉州學者何喬遠《方域誌》的記載。他認為,唐代會昌年間,中原大肆壓迫教徒,摩尼教呼祿法師由中原逃難入閩。當時呼祿法師先到福州、福清傳教,隨後又到泉州,死後就葬在清源山下。另有文史專家指出,摩尼教是從海路傳入。宋代泉州是世界貿易港,各色人種匯集,帶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及其他宗教文化,其中很有可能就有摩尼教徒。
10多年前,晉江文物部門在草庵附近發掘出碗底陰寫“明教會”三字的黑釉碗,及60多塊殘片。文史專家認為印有“明教會”的瓷碗,應就是宋代摩尼寺僧眾的專用食具。連食具都統一燒製了,足見當時該教在泉州的規模。
在《倚天屠龍記》中,明朝政權是朱元璋借助明教力量打下的,朱元璋登基後打X壓明教導致明教消亡。對此,文史界人士普遍認為,明教的消亡確實與朱元璋下詔X毀教直接相關,但是朱元璋本身是明教徒尚無足夠的證據。對於明教消亡的原因,目前,文史界較為普遍的看法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害怕秘X密宗X教組織對其統X治構成危X害,下X詔毀X教,明教也受到牽連,導致衰落以致滅X絕。
從近年學者的研究結果來看,朱元璋與白蓮教等秘X密X教派有著密切關係。與朱元璋一道反元起義的各教派,很多吸收了明教的某些教義禮儀,其中也有自命為明教者。但“朱元璋是明教徒”,“大明王朝是明教徒打出來的”,“明朝國號源自明教”,這些觀點都缺乏足夠的證據。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泉州籍研究員黃展嶽認為,中原摩尼教從五代宋元時期開始走向衰落。這個時期摩尼教活動中心由中原轉移到中國東南沿海。此後,摩尼教教徒分化成兩種形式:一種分布於下層社會,與民間秘X密社團或秘密X宗教相結合,成為組織民眾的工具;另一種以道化或佛化的寺院生活為形式,繼承唐代摩尼教的寺院製度,與世無爭,在寺院中自我修煉摩尼之法。以前一種形式出現的摩尼教受到統治者禁X止甚至殘酷鎮X壓。因此,明教的衰亡與統治者的鎮X壓有很大的關係。
明太祖朱元璋禁X止明教,毀佛毀廟。為什麽泉州草庵及摩尼光佛石刻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呢?黃展嶽研究員說,從全國範圍看,摩尼教到明代已全麵衰落,並逐漸消失。但此時,摩尼教教徒仍然在泉州一帶公開宣揚摩尼教教旨,在寺院中過著自我修X煉的生活。現在泉州草庵摩崖上仍然存有明正統乙醜年鐫刻的“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十六字摩尼教的“勸念真言”。
黎明大學馬列部主任陳水德教授認為,泉州的摩尼教在明朝未滅絕,主要的原因在於泉州地處海疆,明王朝鞭長莫及。而且泉州文化具有包容性,無法執行排他性的宗教政策。同時,泉州摩尼教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在危難時刻能得到群眾的保護。
一、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其家族原來是回人而不是漢人
不久前我從一位旅居國外的朋友處得知,中國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其家族並不是漢族,而是回族。我聽後很感吃驚,因為在所有的中國曆史書中從來沒有提到朱元璋是回族人,說得比較多的倒是他出身貧苦,父母早亡,無錢埋葬,隻能用草席裹屍掩埋。他因饑寒交迫而流浪乞討,後來出家到一寺廟當了和尚才算有飯吃。元末農民大起義時他參加了起義軍,作戰勇敢雲雲。可是前幾天我去拜訪一位曾在中國伊斯蘭協會擔任過領導工作的老同誌問及此事時,這位老同誌也說朱元璋是回族人,裹屍埋葬這是回民習俗。而且朱元璋年輕時並沒有信過佛教,也沒有當過和尚,而是因為貧苦無著,曾到一個叫雪裏凡的回民清真寺裏混過飯吃。朱皇帝的老婆馬皇後也是回民,因為回族女人不裹足,所以人稱「馬大腳」。由於朱家皇族是回民,他們所信任重用的也都是些回族人。明成祖朱棣重用並令其七下南洋的太監鄭和本姓馬,也是回民,朱棣之所以要派鄭和七下南洋,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南洋即東南亞地區已是伊斯蘭教盛行的穆斯林天下,同信伊斯蘭教即中國人稱回回教的回民建文帝失敗後很可能跑到那裏混居其中隱匿起來,所以要派一位熟悉伊斯蘭教和回民風俗習慣的親信去那裏調查偵察,以利捕捉。這位老同誌說,關於朱元璋皇帝和其家族是回族的曆史事實,有一位台灣學者曾經研究考證過,確是事實,回族人當過中國的皇帝,建立過一個大朝代,統治過漢族人,這很有意思。
我聽後更感驚訝了,看來包括我本人在內的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始終把朱元璋看成是漢族人和由漢民族占統治地位的鼎盛大朝的認為是大錯特錯了。原來漢族人在被蒙古族人武力征服當了九十年蒙人的奴隸後,雖然經元末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蒙元王朝,趕走了蒙古人,其結果卻又被以朱元璋為首的回族人篡奪去了統治權當了皇帝,漢族人又被回族明王朝所統治。
二、回明王朝的曆史應該改寫和重釋
如果曆史事實果真如此的話,那麽明朝的許多事情也就需要改寫或重新解釋了,比如:
1、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當了皇帝以後,尋找種種莫須有的罪名和借口,采用極端血腥殘暴的手段,將幫他打天下推翻蒙人元朝統治的開國元勳謀士名將們一批批地竭盡殘害而斬盡殺絕,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都是漢族人,他怕他們據功反叛,推翻他的回族明王朝,恢複漢人統治,所以要進行這場翦除消滅漢族功臣們的種X族大X血X洗。也就是朱元璋殺X戮功臣的暴X行中有以回壓漢的民族壓迫和種X族清X洗的內容,而不僅僅是統治階級內X部的權力鬥爭;
2、朱元璋當上皇帝後要查祖上出身,以榮宗耀祖,顯示和抬高自己家族的高貴和當皇帝的名正言順,可是卻始終查尋不到祖上的顯赫者。有人便牽強地把宋朝理學名家朱熹列為朱家祖上,朱元璋卻斷然拒絕,說姓朱者從我算起。朱皇帝這樣做很可能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回人,因此不能認朱熹這個漢人為祖,盡管朱熹有「朱聖人」之稱;
3、明朝初建時,有一年南京有一條街的市民們慶祝元宵節時在燈會的春聯中有諷刺馬皇後的詞句,說她是馬大腳,可能這是諷刺朱皇帝馬皇後是回民。朱皇帝得知後「龍顏」大怒,以文字罪而大開殺戒,即下令將這條街的所有市民和觀燈者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殺光,一個不留。這很可能是因為朱元璋對於漢族人諷刺和瞧不起他們是回族人而所作的民族報複和種X族X鎮X壓,以此警告漢民不許不滿和反對朱家明王朝的回族統治。而朱皇帝因文字罪屠街殺漢,比秦始皇坑殺400多人的儒者更為殘X暴X血X腥;
4、燕王朱棣用武力篡奪帝位後,竟對不願為其寫即位詔書的方孝孺施行滅十族的酷刑,一舉殺盡方家及友、仆、學生等800餘口,這種對漢族文人官員殺十族的血X腥X暴X行,實為中國曆史所罕見;
5、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遷都北京,而朱家皇族又是回族人,所以也就使南京和北京兩市中的回民劇增,非常集中,形成勢力;
6、漢族人在漢朝時就已取消了奴隸社會野蠻落後的活人殉葬,可是明朝的朱家回民皇族卻又一度恢複了殉葬製,這也可表明朱家皇族是落後於漢人文化的回民族。後來入主中原的落後滿清也曾實行活人殉葬製;
7、回明王朝對漢族官員百姓統治的專X製X殘X暴程度在中國曆史上是名列前矛的,錦衣衛、東廠的特務橫行太為發指,這可能也是朱家回族明王朝害怕漢人起來反抗而采取極X端嚴密殘X酷的特務控製和民族X鎮X壓措施;
8、中國四大名著中的兩部即《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都作於明末清初年間,可是在書中卻找不到豬和吃豬肉的任何情節描寫,吃肉全是吃牛肉。有人說這是因為作者施耐庵和羅貫中都是回民,忌談豬和豬肉。其實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明朝因為朱皇族是回族人,所以所有文藝作品中都不允許出現有關豬和吃豬肉的描寫。施、羅這兩位明朝遺民在寫書時很可能仍在沿襲明朝的這個規矩,就像滿清王朝滅亡之後很多漢人仍還不願剪去滿人遺物長辮子一樣;
9、回明王朝被李自成農民起義推翻後,其遺族建立了南明小朝庭與李自成相抗,後又拒絕與李共同抗清。最後敗退逃亡緬甸,被緬王捕捉引渡,入川後全部被清朝所殺,其中有忠於回明王朝的鄧X小平家族的先人。南明朱家遺族之所以要向東南亞退卻,可能是想隱匿於那裏的伊斯蘭教民中(據說朱皇族的另一支逃亡隱匿於湖南邵陽武岡縣);
10、回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和被滿清入關滅亡後,被滿人征服為奴的漢族人雖然進行劇烈反抗,卻很少有進行複明鬥爭的,尤其在台灣鄭氏投降後複明鬥爭更處沒落,隻有少數青紅幫會在暗中活動,這很可能是因為回明朱家對漢族的民族壓迫奴役和迫害要比滿清更加厲害,漢族人寧做滿人的奴才而不願再恢複回明的統治,就像蒙元王朝屠殺殘害漢人太為凶狠,漢人寧做回明奴才,而不願再做蒙元奴隸一樣。
等等。
由此可見,在中國曆史中,原先以為隻有蒙元和滿清兩朝是由非漢族人當皇帝征服和統治漢人的朝代,現在卻又知道原來明朝也是由非漢族人所建壓迫漢人的朝代。從1279年南宋滅亡以後的700多年間,漢族人先後成為蒙、回、滿族統治者征服奴X役的奴隸和奴才。
三、兩千兩百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曆史隻有一個由漢族當皇帝的漢人朝代
然而不盡如此,如果再往上推去,卻可以發現,從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的兩千兩百多年時間裏,漢族人當皇帝和成為統治民族的朝代隻有漢朝一個,其他所有朝代全是非漢族人當皇帝執掌統治權而對漢人進行民族壓X迫X奴X役的異族統治朝代。
比如,秦人所建秦國並由秦始皇滅亡六國而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秦王朝,其秦人和秦始皇家族都不是炎黃子孫的中原華夏族人,而是原先為中原民族也就是後來所稱漢族放馬的外族人,據說他們是從格魯吉亞遷移過來的。人們在看過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後就可知道,這些秦軍將士的臉型根本不是中原人,而是地道的外族人長相。也就是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實際上是非華夏中原人即非漢人武力征服漢族人而建立的外族統治王朝。也正因為外族秦人征服和統治漢族人,所以表現得特別殘酷無情,比如秦人軍隊對六國的軍民殺起來毫不留情,往往是斬盡殺絕。如秦趙長平之戰,秦軍一夜之間坑殺投降趙軍達40萬人,成為世界戰爭史上一天一次殺戮軍隊最多的世界之最,而秦始皇在征服六國的十年統一戰爭中殺死六國士兵達200多萬人,中原百姓死傷者更是不計其數。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被征服六國的統治,其血X腥X殘X暴和嚴X酷程度是過去一千八百年夏商周的華夏曆朝所無法相比的,這其中更多的是包含有外族征X服、民族壓X迫奴X役和種X族血X腥X清X洗的內容,而不僅僅是同民族中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
漢朝分劉邦家族為皇帝的西漢王朝和其後裔劉秀家族繼任漢家天下的東漢王朝,劉邦和其家族當是漢族人,所以西漢東漢的兩漢是由漢族人自己當皇帝的漢民族朝代,可是漢朝以後的各朝就不是了:
1、東漢以後經三國混戰而建立的兩晉,其皇帝司馬家族,據說並不是漢族人,而是古代北方專門從事馬事的遊牧民族後裔。司馬懿為奪魏權,竟將漢族曹操侄孫魏大將軍曹爽兄弟滅三族,誅殺其族人和黨羽700餘口;
2、南北朝後所建的隋朝,其北周大將軍後為隋朝開國皇帝的楊堅家族據說也不是漢族人,而是北方少數民族,其子揚廣即隋煬帝的荒淫無道專製殘暴在中國曆代皇帝中是有名的;
3、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和其子李世民所建的李唐王朝,他們也不是完全的漢人,而帶有鮮卑血統,所以唐朝皇帝特別重用外族人,最後鬧了個安史異族之亂,幾乎毀了中華文明;
4、唐朝滅亡後開始了鮮卑、匈奴、羯、氐、羌五胡鬧中華的五代十國時期,這些非漢胡人紛紛建朝立國征服和統治漢民族,最後被後周大將趙匡贏所篡權奪位建立了趙家北宋王朝。然而據說趙家也不是漢族人,而是五胡之中的一個少數民族。後來北宋被來自東北的遼金族所敗,宋徽宗父子被俘,北宋滅亡,北方地區淪為遼金的女真人之手。趙家皇族的一支敗退江南建立南宋王朝,後被蒙古人所滅,蒙人建立元王朝,把漢族人,尤其是南方漢人列為最末等人,成為蒙人奴隸。而朱元璋利用以漢人為主力的元末農民大起義推翻蒙元王朝建立的明王朝,卻也不是漢族人當皇帝的朝代,而是回族人占統治地位的非漢族王朝。至於明以後的滿清,和蒙元一樣,也是外族征服漢族的非漢族朝代了。
可見從秦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兩千兩百多年時間裏,中國隻有四百多年的兩漢是漢人當皇帝和漢人是統治民族的漢族人朝代,其他各朝都是由非漢族當皇帝、漢民族成為被征服被統治的奴隸、奴才和臣民的民族壓迫朝代。
四、給漢民族的啟發、思考與總結
在這裏,對於中國曆史中的秦人、鮮卑人、蒙人、滿人甚至遼、金人等非漢族征服和統治漢族人的史實非常清楚,勿庸置疑,其他各朝如晉、隋、宋、明等也是由他族人當皇帝統治漢族人的史實還有待曆史學家們調查考證。但是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一方麵對自秦以來的中國曆史是否需要重新改寫需要考慮,另一方麵這給占中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絕對多數的絕頂聰明卻又悲可歎的漢民族又有什麽樣的啟發呢?中國早在北宋年間就已經發展起了資本主義萌芽,可是其後的近千年時間裏其資本主義卻始終得不到發展伸張而被嚴酷打壓和無情扼殺,使中國大大落後於後起的西方;中國人、尤其是漢族人膽小怕事,畏懼皇權和官僚權勢,害怕外國人和外民族,奴性很強,很不團結,漢奸奴才層出不窮,漢奸文化盛行不衰等等,這是為什麽呢?是不是可以從這個先進文化的漢人長期被落後文化的外族征服統治的中國曆史中得到一些深層次的思考和總結呢?如果把這一切說成是民族大融合的偉大成果,這對大部分時間處於被外族征服奴役地位的漢民族來說,以及對於中國社會和中華文明的發展來說,所付出的代價是不是實在太大了呢?
附錄: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對它的曆史,經過許多前輩學者的開鑿,脈絡漸為清晰、論述也很充分,此不欲複述。僅就近來人們較為關注的民族性格特征問題,從族稱角度略述管見,不妥之處,敬乞指正。
一、回族來源幾說
關於回族的來源,是涉足回族史領域首先遇到的問題,也是回族族稱的相關所在,曆來論者頗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巴種觀點曾經流傳。至於其中有將族稱與族源分別論述、有將二者混合為一的,各人自會分辨,不再一一區別。具體為:
1.回國人說。此說最為流行,認為回族主源為13世紀隨西征蒙古軍東來的中亞、西亞回回人,影響較大。白壽彝、林幹等人均持此說,這也被認為是明代以後“回國教”觀念形成的根源。
2.回絕、回鶻。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最早持此說。屠寄《蒙兀兒史記》進而言“回回”為“回絕之音訛”。清代及其後的魏源、洪鈞、丁謙、陳垣、岑仲勉等均沿續並肯定了這一觀點。但大多又為指證“回回”這詞源,對其族源不一而足。
3.突厥說。徐珂《清稗類鈔》、呂振羽《中國民族簡史》等持此說。其以流溯源之片麵性不言而喻。
4.阿拉伯說。李光廷《漢西域圖考》持此說。回族民間亦有類似樸素說法,甚有“回回”為唐代阿拉伯人“去了又回”和凍來平叛阿拉伯士兵因想家而念叨“回(家)”。“回(家)”這傳說。
5.波斯說。馮承鈞《景教碑考》引王旭語而持此說。其以點概全之誤亦很明顯。
6.九姓胡說。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持此說。後人多以其為誤證。當代學人高郜先先生徊回源流考論》獨鍾情於此說。並為此披波溯源,一探幽證左,獨辟度徑,可為一家之言”
7.大食蕃客說。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持此說;教內學人多有持讚同態者,其將民族上限綿延的做法可以理解。
8.漢回同源說。周開慶《西北剪影》及國民黨內要員多持此說。“這是國民黨政府不承認回族為一單獨民族成份之謬誤的流傳。
以上8種來源說,高嵩先生在其專著《回回族源考論》①中有詳細的評價,此不細述。而關於回族來源近幾年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回族是以元代前後進人中國的中亞、西亞各族人為主體,匯合了唐宋時進人中國經商、傳教、求學等而定居的一部分阿拉伯、波斯人後裔、並融合了中國境內各民族(主要是漢族)成份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民族。至於其族稱之演變,可以令人信服的說法是,“回回”一詞,是從唐宋時期的回給、回鶻音轉而來,元代回回,主要用以稱呼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西亞諸民族,但有時又泛指一切西域人或色目人,要作具體分析;明代回回,既有“穆斯林”之義,又有“回民”之義,要加以區別”清代至民國的“回回”,已有明確的民族意義的劃分,並有將國內各信仰伊斯蘭教民族不準確地區分為“纏回”、“撒拉回”、“番回”、“漢回”等的做法,”“回回”一詞所蘊含之民族與宗教意義開始混淆,因而又普遍有“回教”、“回部”的稱呼;新中國成立後才明確將回族加以確認,“回回”專指這一民族而言。
二由“回”字釋義購的幾個象征意義看民族性格特征
回族一經形成,便以其鮮明的民族性格特征光耀史籍,留下許多感人的佳話。由於多源的民族構成與多彩的民族文化,塑造了回族豐富的民族個性,要全麵概括這種個性顯然是比較困難的,前人也曾嚐試從各種角度,諸如革命史、團結史、交流史、文化史、經濟史等等論及於此。這裏僅以族稱為限,望文主義,闡發回族比較典型的民族性格特征。
(1).《辭源》、《辭海》、《漢語大字典》之“回”釋義。(1)《辭源》之“回”字有9種辭釋。分別為(1)環繞,旋轉《詩·大雅·雲漢》“悼彼雲漢,昭回於天,”(2)掉轉。《楚辭》屈原《離騷》:“回聯車以複路兮,及行迷之未遠。”(3)返回。唐劉禹錫《劉賓客集》二四.《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紫陌紅尖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回”。(4)違背。《詩·大雅·常武入“徐方不回,王日還歸。”(5)邪僻。《詩·小雅·鼓鍾》“淑人君子,其德不回”。(6)量詞。一次叫一回、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二六《上白帝城》詩。“江城含變態,一上一回新”(7)章回小說一章叫作一回。(伊斯蘭教舊稱回教、(9)姓。見《廣韻》,《明史》有回滿住。其詞組中“回回”與回族無涉,唯有“回教”、“回國曆”之詞與回族相關③。
(2)《辭海》中“回回”條之④解釋為“民族名、古國名或信仰伊斯蘭教的人。〔1〕在宋人的《夢溪筆談》和《黑鞭事略》中,指的是回骼;在《癸辛雜識》和《遼史》。中,指的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和國家。〔2〕在《元史》和《元典章》中,主要是指伊斯蘭教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如回回法、一回回寺、回國令史、回國人等八幻在明清兩代的文獻中,主要指回族即回回民族,如回回人(簡稱國人或回民)。有時指伊斯蘭教一,如回”回教門、回回教(簡稱回教)。清代又對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其他少數民族多加稱為‘回’,如稱新疆維吾爾等族為“‘纏回’,稱甘肅東鄉族為‘東鄉回’,稱青海撒拉族為‘撒拉回’,並把新疆稱為‘回疆’、‘回部’等”④。
(3)《漢語大字典》中“回”字之(14)釋義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主要分布在寧夏、甘肅、河南、河北、青海、山東、雲南、安徽、新疆和遼寧。《正字通·口部》:“回,回回,西域大食國種也,陳、隋間人中國”《清會典事例·戶部·屯田·新疆屯田》:“所裁屯兵熟地三千畝,撥給回民耕種,免其交糧,俾回民生計益臻寬饒。”⑤
(1)此“回”字形同古代銅錢。可用以比附回族的商業民族源頭及其擅長經商的民族性格特征。
眾所周知,回族最古的民族源頭與其先民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的遠赴中國經商有關。大量穆斯林商人.旅行者、宗教人士的東來,帶來的不僅是中國伊斯蘭文化的淵源及中國人對它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回回民族後來形成的契機及其商業理念與傳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唐宋東南沿海及內地一些城市商業文化的開創,離不開這些東來穆斯林善客的功勞。值得一提的還有,近年一些研究者提出,從唐開元以後至明代中期,我國東南沿海商業城市的崛起以及明代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都與穆斯林商人有關,是東來的穆斯林商人帶來的商業文化與城市消費觀念刺激了城市大眾的傳統生活方式與社會行為,並帶動起相關的手工業及其它相關產業,因而擴大了城市經營的範圍、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產生了特殊的城市地主階層。從而推動了一些工商業城市的持續繁榮。如果這一結論得到肯定,則這時的穆斯林蕃客的貢獻已不再局限於一般而言的增加國庫稅收 推動商貿交流等領。
正因為有了善於經商的傳統、所以唐宋時定居中國的穆斯林生活水平普遍較高、各地文人記其生活多以侈華而形容。另外,由於善於經營,所以在蒙古興起前,穆斯林商人在北部草原、南部漁疆、東西部交通要道不約而同受到重用,許多人在蒙古統一中國後把持經濟要害,在政治上享有很高地位的同時,在經濟上也享有特權,無獨有偶,蒙語“回回”的漢寫詞“撤爾塔黑台”之原意即為“商人一,雖說回族擅商不一定與此有關,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元代統治者的心目中,回國人多出精明能於的商人。
此外,由於從上而下較好的經濟環境、政治地位,所以元初大部分處在征服與奴役陰影中的廣大穆斯林群眾能迅速振作起來,重新投人欣欣向榮的開拓墾殖、建設家園、創造美好生活環境、參與創造中華文明的道路。這也是造就回回民族作為“個新的人文共同體迅速形成的內在精神動力。所以說元代回族先民曆史是一個奮發進取、充滿向上趨勢的朝氣蓬勃的曆史。又正是因為獨特的商業文化傳統,所以在明代東南沿海對外商貿斷絕的情況下,回族商人轉而對內開拓貿易領域,在促進東南沿海工商業城市繁榮的同時,在西北廣大內陸,也把這種商業經濟發展成一定氣候。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早期回國先民的商業活動,為西北地區帶來了一個新的民族成分。元明清以來的西北回族商業活動,促使了西北地區商業經濟的發展,這對於加強西北地區與內地及沿海的經濟聯係、從經濟基礎上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近代以來西北回族的商業活動深人到西北蒙古、藏族及新疆南北邊疆地區,從客觀上密切了西北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係。酉北地區蘭州、西寧、銀川、西安、烏魯木齊、張掖、酒泉等城市經濟的發展,與曆史上西北回族的商業經濟活動有密切關係。臨夏 夏河、吳忠、同心、寶豐、石嘴山、三營、平涼、張家川等西北重要集貿市場的形成,則是西北回族社會商業經濟的直接結果。”⑦在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的今天,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許多地方甚至把大力發展回族聚居的地區商品經濟寫進了2010年政府發展規劃綱要。
(2)此“回”字形狀還形象地揭示了回族性格特征中“一剛”、“一柔”兩個突出特點。正如馬經先生在《略述雲南四位回族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③中所說的那樣:“所謂剛;包涵智慧、勇氣、誠信、忠義這樣一些品性強,主要指強權,即統治階級或者統治民族中的強霸政治、高壓政策等。所謂柔,意思是寬仁、忍讓、和平、友愛等。弱指的是弱小民族或者弱小國家,也包括處在困難境地的社會底層。”“剛而敵強,柔而友弱”的思想觀念及其行為,充分體現了回族及其文化形成過程中塑造出的民族特性。“剛”是因為既包含了伊斯蘭文化中的強韌、冒險、勇決、坦然麵對生死等特征,又包含了儒家文化中的信、義、誠等道德,因而表現在具體行為中才會果敢、無畏、慷慨赴義不容辭,“柔”是因為回族先民經曆了開放的東西方文化大交流的曆史背景,加之有國破家亡、萬裏遠徙的切膚之痛,又處在重建家園、寬容友好。和平共處的立足環境,經曆了再生的艱難過程,故而具有寬容的胸懷;友好的態度以及對和平的真心渴望。這才有回族人外圓內方、外柔內剛的顯著性格特征,如同錦裏藏針,寬鬆柔和相安無事,相反遇壓愈烈.反抗愈強。這從回族曆史人物、回族群眾為人處事中處處體現出來,不—一列舉。
3。“回”.此“回”字如同兩個城廓的圍成,它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回回民族形成時主要的分布格局與所處的文化環境。從人口分布上來講,雖然回族先民在元代進人中國後。因征戰、駐屯、勞役等原因有小的聚居,主要在水陸要津及交通沿線成點狀布局。但從大的範圍來看,還是處在漢民族的包圍之中.其獨特的文化景觀在漢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如同一個個孤懸的“小島”,雖然奇特但要生存離不開與漢文化交流的一葉“扁舟”。這一個個文化“小島”,要想加強、保持“島”與“島”之間不間斷的聯係,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每個“島”與周圍“海洋”的聯係,換句話說,即回漢之間的文化交流.非如此,沒有前途。這樣,對回族來說,其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難免受漢族大文化的浸潤,這也就形成回族文化的一個鮮明特點——也即是回國民族的一個顯著特征,即與漢文化、漢民族有千絲萬縷的親緣關係,這也可看作是回漢民族關係的一個主流特征。回族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明代的同化政策加速了這種融合與交流,這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實際上,回族中的有識之士早已認識到這一點,近幾年的研究更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回族文化在明代的定型與鞏固也客觀地印證了這一點。這也是我們深刻理解回族文化當代發展軌跡時所必須明確的。
4這兩個同心圓代表了回族對內、對外的兩種凝聚力,其“圓心“始終不離中華熱土這一立足根本。曆史上的回回民族以具有較強的民族凝聚力而倍受注目,無論是說“行資居送,千裏不持糧”,還是說“天下回回是一家”、“同類親厚”、“回回見麵三分親”、“回回心齊”,都表明了這種強烈的抱團意識,心理情感的一致內向性。這一現象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曆史與社會原因。回族先民以外來民族身份客居中原,除開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政治命運等共同因素外。心理感受的一致性是其走向一個民族共同體的重要因素,輾轉千裏、曆經艱辛,進人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與內部成員間互相尋找依靠是自然的心理反映,因而能夠凝結成一個個堅固的群體,這一個個堅固群體就構成了回回民族的強大內部凝聚力,伊斯蘭教的共同信仰、漢語的通用並保留一些外來詞匯、風俗習慣與思維方式的趨同、經濟生活的大致定型等等,義加強了這種凝聚力,使之成為民族經曆艱難險阻的內在支柱,在民族發展中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成為民族性格的特征之一保留至今。
同時,由於回族文化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中誕生、成長,回族又是在中國大地上孕育生成,因而中華文明中先天的向心力又對回族文化施加了巨大的影響;更由於回族廣泛分布於漢族人民中,與漢族人民與生俱來的親緣關係貫穿於民族形成的始終,回族文化中對漢族文化的吸收、消融體現在文化要素的各個方麵共同的政治、經濟命運、相似的文化認同心理、廣泛的社會交往與聯係,促成了回族對外部大環境的依賴性,因而構成了其中與中國主體社會相一致的中華民族大凝聚力,這在祖國利益受到侵犯時回族人民的強烈反映中生動地體現出來。
因而這種對內、對外的兩個凝聚力組成了回族民族精神中的兩個層次;外部象征國家,體現了回族民族精神中的國家性,在今天表現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基礎上的共同進步;內部象征民族。體現了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性,在今天表現為積極開拓進取,振興民族經濟、文化,為社會繁榮而多做貢獻。爭取以新的姿態步人21世紀。
三、由“回”字喻意釋民族性格特征的深層內涵
回族為外界所特別予以關注的某些典型性格特征,與回族源於伊斯蘭教的一些傳統倫理道德觀有很大的關係,這裏僅擇其中與“回”、字有關的一些地方加以闡釋。
《古蘭經》中多次提到“真主使他所意欲者享受寬裕的給養或窘迫的給養。他們因今世的生活而歡喜,然而今世的生活比起後世的生活來,隻是一種(暫時)的享受。”(13:26)
王岱輿在《正教其詮》中解釋“回”字說:“益回者,歸也。由塵世而歸於真一、若鏡之回光”.“夫回光有二:日‘身回’、曰
回族為什麽不吃豬肉
編者按:很多人關於穆斯林不吃豬肉這個問題上產生了許多的誤解,最常見的也是常常被他們詢問的也是這一個問題。其中,一些人認為穆斯林不吃是因為尊敬豬,由此人們又從尊敬聯想到可能豬是他們的祖先吧!又從祖先聯想到可能他們崇拜豬吧?這是典型的中國人的聯想法,因為,咱們中國人最尊敬的就是祖先,然後就是祭祖拜祖。我想,再沒有智慧的人或民族也不會因為不吃一種動物或事物,是因為他們崇拜他。好了,如果依照這樣的邏輯推理,那麽,荒唐之事就太多了。你可以想想,在這個世界上你有多少事物或東西你不吃,難道,它們都是因為我崇拜,我才不吃嗎?豈有此理!
如果你還不理解,那麽看看下麵的敘述,你可能會清楚一些。如果您是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古代稱謂是“正人君子”),那麽我要告訴您,您就不應該吃豬肉,否則,您就是“小人”了。哈哈!我這不是罵人,這可是咱們的古代最有影響的教育家,儒家的第一人孔子的意思。除非您已經忘祖,那就另當別論了。如果,您認為孔子的話還有點道理,那就看下去:備受孔子推崇的古書《禮記》少儀篇上有一句:“君子不食溷豚。”即君子不吃豬肉和狗。孔子一再追求的 “克己複禮”的禮正是以周朝的《禮記》為準則的。看到了吧! 想更多的了解不吃的哲理就請您繼續看!
關於可食用的食物,安拉在《古蘭經》中說:“信仰安拉的人們啊!你們可以吃我所供給你們的佳美食物,你們當感謝安拉,如果你們隻崇拜他。”
關於禁止的食物,安拉在《古蘭經》中說:“他隻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
又說:“信仰安拉的人們啊!飲酒、賭博、拜偶像、求簽屬於惡魔的行為,故當遠離。”
伊斯蘭飲食規定以佳美為原則,所謂“佳美”除一般通常理解的色、形、味或營養滋補外,更主要的是指該食物的“潔淨與性格”穆斯林是講“衛生與衛性”的,正可謂“食以養性”。舉凡食草類動物其性善,其食潔,如牛、羊、駝等。而尖齒、獠牙的食肉類動物或食腐屍、腐食之動物其性貪、惡,其食汙,如豬、狗烏鴉等。
關於禁止的食物,《古蘭經》原則性地提到的有“豬、血液、酒、自死物、誦非安拉之名宰殺的動物”。在此基礎上,先知穆罕默德又進一步地作了具體的闡述,以後的穆斯林教法學家又在此二項基礎上作了些規定,構成了穆斯林的飲食戒律。在此,我們隻闡明《古蘭經》所提出的飲食戒律。
酒。禁止的原因在於酒能使人暫時喪失理智,神經處於麻醉狀態,對自己的言行失去自控能力,從而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危害,這種傷害對穆斯林而言不僅是身體、物質上的,還在於有時因語言、精神失控而導致信仰的喪失,因此《古蘭經》嚴格禁酒,將之和賭博等看作是導致社會危害、引起人與人之間爭鬥、人際關係惡化的惡魔行為。昔日的古代社會是這樣,今日世界也是如此,據一份報紙報道:上海市青少年流氓鬥歐的犯罪案件中百分之六十是因酗酒而引發的。離婚案中也有不少是因一方酗酒而導致夫妻失和、家庭破裂。象一些酒後開車造成的傷害事故更是與酒有關。“酒”正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重大社會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也不斷加大力度宣傳禁酒。而伊斯蘭早已將酒及一切飲用後導致人喪失理智的食品一概禁止,如鴉片、海洛因等。至於有人問到啤酒等一些低度酒或少喝一些的問題,毫無疑問也一並禁止,因為,法律禁止一樣事物是根據其性質本身,量的問題隻是程度問題。
血。血液在一些宗教經典中被視為生命之源而禁止飲用,例如《舊約》。《古蘭經》禁止飲用血液還關係到人身體健康這一方麵。科學的發展、顯微鏡的發明促使了醫學的發展,通過顯微鏡觀察血液,可檢查出無數的各類病菌,小小一滴血可作幾十個項目的化驗、分析,為西醫診斷疾病提供了便利。血液也是疾病傳播的直接方式,如血漿中含有病菌,則被輸血者即刻便會感染。當今愛滋病的傳染途徑之一便是血液傳染。人的血液如此,則飲食、生活習性汙穢、髒亂的動物的血又當怎樣呢?而《古蘭經》早於醫學發現十幾個世紀,這點難道不令人深思嗎?!《古蘭經》說:“真理來了,謬誤便消失”。
自死物。自死物指未經屠宰放血、非正常死亡,如病死、摔死、壓死等。禁食自死物乃因其非正常死亡,血液浸留其體內,或因病而亡,食用後對人健康不利。今日人們無論食用什麽食物都選用新鮮的,蔬菜、魚類如此,更何況家畜、家禽呢?!
誦非安拉之名宰殺。這是指非穆斯林屠宰時口念安拉之名以外的禱詞、誓語、神靈的名字,作為違反伊斯蘭信仰安拉獨一的信條而被列為禁食。為什麽穆斯林在宰牲時要口誦“安拉之名呢?”因為穆斯林認為宇宙中的人、動、植物等一切都來自於安拉的創造,人因稟賦安拉賜予的靈氣、理智而為萬物之靈。大千世界,人可盡享其樂,賞玩、騎乘、食用。安拉允許人們食用一些動物以補充人體營養之需,但不允許人們妄殺、濫殺,更防止人類產生一種唯人獨尊、目無創造之主的狂傲之氣。動、植物與人類一樣均由安拉創造,其身命的結束也應以創造之主的名義結束。這就提醒人類,時時、事事應知安拉的存在與崇高之權威,杜絕滋長高傲之氣,防止產生人是宇宙主宰的狂妄之念,不準誦安拉以外的人杜撰出的任何神靈之名以防止信仰偏差。以安拉的名義方可宰牲同樣蘊涵了自然界中的一切具有神聖性,將這些動、植物也看作是具有靈性的被造物可促成人熱愛自然,對維護生態平衡具有積極進步的意義。這可以從實施宗教教育的社會人們愛護動、植物中看出。相反,否定或忽略動、植物由安拉創造,忽略它們也有靈性則會導致人們虐待、摧殘動、植物及自然界中的一切,濫砍、濫捕、濫殺,甚至包括人的生命。
豬。談到不吃豬肉,今日世界恐怕無人不知這是穆斯林禁止食用的。在中國,隻要人們知道你不吃豬肉則馬上想到你是回民,提到回民則立刻知道你不吃豬肉,不吃豬肉幾乎已成穆斯林的標識,回民的代稱。
事實上,不吃豬肉並不是穆斯林的專利,也不是《古蘭經》首倡禁止。人類厭豬、禁豬的曆史可追述到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埃及。在一幅古代壁畫上,可看到凡是作惡之人的靈魂全送給豬吃。距今有三千年的猶太教經典被基督教視為《聖經》的《舊約》利未篇十一章七至八節說:“……豬因為蹄分兩瓣卻不反芻,就與你們不潔淨,這些獸的肉你們不可吃,死的你們不可摸,都與你們不潔淨。”所以猶太人不吃豬肉,信奉《舊約》的基督教徒也不吃豬肉,如基督教中的“安息日複靈派”。我們也可在《新約》中看到,凡是描寫豬的地方均用極低賤的詞匯去形容,由此足證《新約》也厭豬無疑。
中國是食用豬肉量最大的國家,但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古代社會,備受孔子推崇的古書《禮記》少儀篇上有一句:“君子不食溷豚。”即君子不吃豬肉。孔子一再追求的 “克己複禮”的禮正是以周朝的《禮記》為準則的。
先知穆罕默德在距耶酥六百多年後,奉安拉之名開始傳播伊斯蘭,安拉下降的《古蘭經》涉及到社會人生的各個方麵,禁豬乃屬於繼承以往先知、經典的一條飲食方麵的規定,而非伊斯蘭的全部內容或根本信仰。往上追溯五千多年,綜觀各宗教及文化,人類為何普遍厭豬、禁豬呢?擬從以下幾方麵談起:
豬貌醜、怪異,性貪婪、愚笨。世界各民族語言在形容人貌醜、懶散、愚笨方麵無不以豬諭之。
豬喜汙穢。其生活區域肮髒不堪,食用的飼料也是汙穢的,難與食草類動物相比。
性惡無常。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豬一旦餓極連所聲豬崽也照食不誤。一般動物,即便小鳥也會與飼養它的人建立某種感情,義犬救主等動物助人的故事廣為人知,但豬卻有時連飼養它的人的嬰孩也有拱死吃掉的現象,其性較之虎狼有過之而不及。
亂倫交配。幼豬一旦到發情期,有的會同生養他的母(公)豬交配,繁衍後代無上下、尊幼之分,在一般動物中也鮮有此事。
事實上對穆斯林而言,不僅不養豬、不食其肉,還要在生活習性方麵杜絕汙穢、肮髒、貪婪、懶散、愚蠢等豬及其與之相似的動物所具有的惡習,象以上這些惡習,《古蘭經》無一不加譴責,其它社會文明也同樣唾棄,不吃也就意味著遠離它所具有的惡習。這也就是為什麽穆斯林同樣也不吃凶禽猛獸等怪異、貪婪、殘忍動物的原因。穆斯林可以食用的標準就是“佳美”,正所謂“貌俊、性溫、潔淨”可食,“貌異、性惡、汙穢”不食。
對於《古蘭經》禁食豬肉,有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有一種觀點,即認為“阿拉伯半島缺少水源、氣候炎熱,不宜養豬。”而且還打著客觀唯物主義的旗號,實質是一種主觀唯物論。
首先,文明起源於江海湖泊流域,四大文明古國的文明無一不起源於各自的大江大海。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巴比倫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文明,印度的恒河文明,中國的黃河文明。在早於《古蘭經》幾千年前這些大河文明已有厭豬的曆史記載了,難道這些地區都是因為缺少水源、氣候炎熱嗎?!氣象學的資料表明,幾千年前的地球溫度比今日要低得多。
其次,如果說《古蘭經》禁豬是受客觀環境製約,是因為缺水、氣候炎熱、不適宜養豬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由此便可進一步推測《古蘭經》在其它方麵的戒律也一定會受到客觀環境的製約,否則何以解釋單單隻是禁豬一條戒律受這樣的製約呢?那麽試看看其它方麵的規定可能會幫助我們駁斥這一荒謬的觀點。《古蘭經》規定穆斯林禮拜前必須有大、小淨,夫婦房事後或男子夢遺、女子經期、產期結束後均須大淨(沐浴),在大、小便後必須小淨(用水洗下體及其它肢體)方可禮拜。可是在其它宗教裏均無禱告前清洗身體這一要求,而伊斯蘭傳播初期卻恰恰是在缺少水源的阿拉伯半島,人們平時喝水、用水已經很困難,而每天五次禮拜均須用水,僅此一點,按照所謂客觀環境決定論該作何解釋呢?
再有阿拉伯民族屬遊牧民族好飲酒,且當地盛產葡萄酒,既然是盛產酒的地區,又是好喝酒的民族,《古蘭經》為何要在這樣的地區、這樣的好酒民族中禁酒呢?!按照客觀的地理環境計應鼓勵飲酒才能說得通,不然又該作何解釋呢?!
再有,阿拉伯半島確實氣候炎熱,伊斯蘭傳播前的阿拉伯半島許多地區人們衣著隨意,坦胸露腹,甚至也有女子赤裸上身,包括在一些巡遊天房的重大儀式中女子全裸舉行儀式。而《古蘭經》為何要規定女子遮蔽全身,僅手、臉可顯露呢?!甚至男子也不得裸露臍下至膝蓋的部位。按照客觀地理環境論,應該在炎熱的季節和地區允許人們裸露才符合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象今日西方社會那樣穿著流行的三點式、露臍裝招搖過市豈不涼快,類似的例證太多了,不一一列舉便足可以駁斥那些所謂客觀環境論實質是主觀唯物論者的謬誤觀點。所謂“氣候炎熱,缺少水源,不宜養豬”是純屬主觀想象的謬論。
對於穆斯林而言,不吃豬肉首先一點便是信奉《古蘭經》的教導,我們所作的解釋也隻可能揭示部分奧妙,醫學研究所闡述的一些有關豬不宜食用的研究成果,古往今來有許許多多的相關論述也隻能是一部分證明。總之一點,安拉規定的戒律其中無不蘊涵著深刻的導人於正道、有益於人類生活的哲理。凡追隨安拉的引導去生活的人必享純潔、幸福的人生,即使在飲食生活方麵也應當按安拉 的教導去做,慎重對待,不可隨便。
安拉在《古蘭經》中說:“信仰安拉的人,凡行善事,無論男女,我必使他們過純潔的生活”。
-------
好貼。我信。
當初明史專家吳晗就認定朱元璋少時即信奉明教,著白衣白帽。隻是沒認定其種族宗教罷了。
--
這幾乎說明了一切
這樣一個回教色彩濃厚的集團在戰亂的情況下有可能拱衛一個漢人登基麽?
近年來,穆斯林史學家從他們的出身、思想言論和行為以及他們的後裔中考證出他們的族屬和宗教信仰,確定他們是元代來自西域,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其中多數為回回
由此可以推斷朱家並非窮得買不起最簡單的棺材才用白布,而是按伊斯蘭教的規定處理喪事。
朱元璋生於南城朱姓群內,按常理推,朱元璋應為回回。
周有光 ,我國德高望重的著名語言學家 ,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員、語言文字應用委員會研究員,他的話可是有份量的,以他的年齡和身份沒必要嘩眾取崇的。
明朝皇帝禁止養豬,
------
朱元璋民族身份探討小結
朱元璋和很多古往今來的回族人一樣,不屬於格嚴意義上的穆斯林(伊斯蘭教教徒),甚至有的與穆斯林不沾邊,但他們是回族人這一點不可否認,因為民族與宗教是兩碼事。
同一個人的畫像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有如此大的差別肯定有其用意,那到底是什麽動機呢?無外乎就是想掩蓋些什麽,同時給觀看者留下該人是漢族的直覺。享受如此待遇的不隻朱元璋一個,鄭和也未能幸免——
一些朋友誤以為回族不會有人姓朱,這是錯誤的。朱姓回族在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比較集中的地帶當然也有,如安徽壽縣城內有大量回族人聚居,而且大部分姓朱,因此號稱‘朱半城’。明時中國人對豬的稱謂是:豕、豚,而非現在的豬,更不會是朱。
朱元璋當過僧人這應該是事實,本人也不讚同他是在清真寺裏做“海裏凡”的看法。但是當僧人的經曆並不能否認他的回族身份。曆史上的皇覺寺(龍興寺)其實是明教寺院,明教就是波斯摩尼教——摩尼教於公元三世的紀波斯人摩尼所創始。該教以波斯拜火教為基礎,吸收猶太教、基督教和古巴比倫的宗教思想而創立。摩尼教崇拜光明,提倡清淨,反對黑暗和壓迫(也有齋月),不吃豬肉,無論出家與否皆習慣戴白帽,著白袍,喪葬習俗與伊斯蘭教亦有很多相似之處。公元694年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香料之路到中國後,逐步染上了中國佛教色彩,摩尼教寺的外觀構造與中國傳統的佛教寺廟相仿(至今很多回族聚集區清真寺依然有此特征),為了適應中國環境在宋代改稱為“明教”,並向佛教靠攏,但佛教有些人士卻對明教反感,稱其 “魔教”,取“摩”與“魔”諧言,並對其多有詆毀。再加上明教徒供奉的“先意佛”、“夷數佛”畫象都是西亞或中亞人種,不容於一些中國人士,便認為他們崇拜魔王。著名的曆史學家吳晗在一九四一年發表過一篇很出名的文章《明教與大明帝國》,就認為明朝與明教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是朱元璋建國號“明”的原因。中國著名學者梁廷枏(1796—1861)在其《基督教難入中國說》,這樣敘述:“合觀諸說,則末尼(摩尼)本同回回,而回回本同景教,是二是一,似皆從耶穌而來,仍與耶穌相混,其變亂於後人耳目,同而實異,異而實同,未可為之一一剖其端而理其緒矣。”
朱元璋登上皇位後,受其他回回人影響,覺得伊斯蘭教更適合時代和統治的需要,於是開始在所有回回人中推行伊斯蘭教,隨著伊斯蘭教影響和覆蓋麵的逐步擴大,明教逐漸消亡,但一些習俗仍然在各地回族人中不同程度的保存,如至今一些回族聚居區還有烤火、對燈起誓等習慣,很多清真寺建築也留有明教寺廟樣式和特色。
所以,朱元璋當過僧人的經曆以及成就大業後又有伊斯蘭教信仰痕跡,都在情理之中,與他的民族身份沒有必然關係。
其他——
■朱元璋的家鄉鳳陽縣城南是回族聚集區,居民多姓朱,而朱元璋家正居城南。
■1344年鳳陽蝗災旱災,他的父母哥哥相繼去世,均用布包起來安葬。當時的平民買不起棺木,一般漢人用蘆席掩埋,朱家貧窮且連逝幾人,不用蘆席,而用布裹屍掩埋正是曆來的回族習俗(明教、伊斯蘭教皆如此)。《明史》記載:“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裏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關於“克葬”海外史學家黎東方博士所著之《細說明朝》中說朱元璋是在鄰居的幫助下,與其二哥朱興盛一起將其父母和大哥朱興隆的遺體,用白布裹起來而下葬的。
■朱元璋的妻子馬高皇後也是回族,其後裔至今仍是回族,回族的傳統是“回女不外嫁”。
■許多對明政權忠心耿耿出生入死的重要將領都是回族。比較著名的就有十大回回開國元勳、航海家鄭和、兵部尚書鐵鉉、史部尚書馬文升、工部尚書趙榮等等。
■明王朝使用的是回回曆法。
■朱元璋曾禦製詩篇道:“一教元元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洪武元年在南京敕建清真寺賜名為靜覺寺,並撰寫《至聖百字讚》,全文如下:乾坤初始,天籍注名,傳教大聖,降生西域,授受天經,三十部冊,普化眾生,億兆君師,萬聖領袖,協助天運,包庇國王,五時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惠窮民,拯救患難,洞徹幽冥,超拔靈魂,脫離罪業,仁覆天下,道觀古今,降邪歸一,教名清真,穆罕謨德,至貴聖人。
■明代回族婚姻律令真相:http://www.huizucn.com/bbs/dispbbs.asp?boardID=6&ID=18668&page=1
■波斯旅行家賽義德·阿裏·阿克巴爾·哈塔伊於1500遊曆中國,於1516年在當時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語寫成《中國紀行》一書,作為禮物奉獻給土耳其素丹賽利姆一世。該書全麵介紹了當時中國社會各方麵的狀況。書中以較多的篇幅著重介紹了明朝王室情況,說:“宮廷內有皇帝專用的清真寺,有宣禮員,主麻日(星期五)皇帝到城外的清真寺做聚禮,以及回回文臣武將對明朝開國的貢獻、皇帝對他們的重用等。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布。這是因為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規定的。阿裏阿克巴爾的描述是他親眼所見,與中國民間的傳說《大明英烈傳》等相吻合。
■朱元璋稱帝後之所以諱言自己為回族,其原因是“因言回民,不足以號召廣大漢族民眾也。”(薛文波《明代與回族之關係》)。
■金庸、古龍等海內外著名作家都有著深厚的曆史知識功底,在他們的作品中,有大量對明代回回人物和波斯明教的描述,絕不是空穴來風。
■台灣學者馬明道參照《中國紀行》一書及明正史、野史、史學家的評述、回族口碑傳說, 對明朝王室的族屬和宗教信仰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考證, 於1973年寫出《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書。 確認朱元璋、馬皇後及其家族和親戚均為回族。
■朱元璋後代明正德皇帝、燕王朱棣、建文帝、明武宗等事跡、遺物等具有回族特點。如朱棣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的《諭米裏哈隻》寫到:“早從馬哈麻之教,篤誌好善,導引善類,又能敬天事上,益效忠誠,眷茲善行,良可嘉尚,今特授爾以敕諭護持,所在官員軍民一應人等,毋得侮慢欺淩;敢有故違朕命,侮慢欺淩者,以罪罪之”。其上蓋有“永樂之寶”玉璽,用漢、波斯、蒙古3種文字書寫。西安和泉州、福州、蘇州等地的清真寺內都有此敕諭石刻。明武宗朱厚照有一個回回的名字,叫作妙吉敖蘭(mejid-Allah),意思為安拉的榮耀。
朱元璋後裔證實其祖先為穆斯林的九大證據(中英對照)
明朝皇族是回族穆斯林
不少人質疑朱元璋或者他兒子朱棣的宗教屬性,有的人認為他們是色目人,是正宗的回族穆斯林,而不是“漢人”後來改信伊斯蘭教。
有一個來自台灣的中國穆斯林,他姓張,名字教約瑟夫(Yusuf)。 他認為朱元璋或他兒子朱棣是穆斯林,台灣還有其他學者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書。張先生說,他的祖先娶了明朝的公主,因此,他也算是朱元璋的後裔,也因此了解明朝皇族信仰穆斯林的秘密。
他還提供了令人震驚的證據來支持其觀點,這些證據有:
1。朱元璋小的時候,他的家人在饑荒中死亡,朱元璋用白布包裹屍體,而用白布包裹屍體正是穆斯林葬禮特征。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亡者須穿“克凡”(白布殮衣)後土葬。
注:海外著名史學家黎東方博士所著的細說中國曆史係列中《細說明朝》記載:“他是貧農家庭的安分守己的子弟,在他十七歲的一年,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旱災,蝗蟲與瘟疫先後降臨到他的家鄉,濠州鍾離縣(安徽鳳陽),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大哥朱興隆,在幾天內相繼去世,家裏的現款極少,買不起三口棺材,更買不起墳地,幸虧有鄰居劉家心好,準他和二哥朱興盛把父母和大哥三人的屍首用白布裹起,埋在劉家墳地的一個角落。”
2。朱元璋最親近的文臣武將主要是穆斯林組成,因此,明朝是穆斯林開創建立的。
注: 安徽地區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間有十回保一朱的說法,分指常遇春、胡大海、馮國勇、馮勝、丁德興、藍玉、沐英、華雲、李文忠等人。被朱棣篡位後梟首的兵部尚書鐵鉉就是色目人。在民間文學《大明英烈傳》中宣揚他們的武功業績,形容他們為“剛烈之回民”。
3。朱元璋宣布禁酒令,一次,朱元璋一個親信的兒子違反了這個條例而被處死。伊斯蘭信仰者是嚴厲禁酒的。
4。朱元璋的皇後是馬夫人,她也是穆斯林,她親自為朱元璋準備所有食物,即使朱元璋成為皇帝後,馬皇後依然堅持為朱元璋準備食品。
5。明朝皇族的顏色是綠色,而綠色正是伊斯蘭的象征。
6。朱元璋成為皇帝後,他命令在南京建立清真寺,並親自寫了詩詞《百字讚》來盛讚伊斯蘭和先知穆罕默德,這個至聖《百字讚》意義非常,被穆斯林認為是朱元璋的宣誓(syahada),是朱元璋對伊斯蘭信仰的見證。
朱元璋在西安及滇、閩、粵等地區也建立了清真寺。《百字讚》收錄於清代劉智著作《天方至聖實錄》內,全文如下:“乾坤初始,天籍注名,傳教大聖,降生西域,受授天經,三十部冊,普化眾生,億兆君師,萬聖領袖,協助天運,保庇國民,五時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誌窮民,拯救患難,洞徹幽冥,超拔靈魂,脫離罪業,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歸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貴聖人。”
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在位)有對各宗教的評論和《禦製尊真主事詩》。武宗評論各宗教日:“儒者之學雖可以開物成物,而不足以窮神知化。佛老之學,似類窮神知化而不能複命歸真。蓋諸教之道各執一偏,唯清真認主之教,深源於正理,此所以乘萬世與天壤久也。”《尊真主事詩》日:“一教玄玄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
按常理,朱元璋的“和尚”經曆應該讓他對佛教有特別的好感,但是明朝的法律卻嚴厲限製佛教:廢除大量的佛教寺院,每縣最多保留一座大觀寺;逼迫大量的僧尼還俗,並規定男40歲以下,女50歲以下不得出家。 同時,卻對當時勢力並不太強大的伊斯蘭教和回族卻采取懷柔政策,敕建了很多清真寺。
7。在明朝,很多穆斯林身居要職,一個明顯的證據是鄭和督統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目的地是位於阿拉伯的伊斯蘭聖地麥加(古代稱“天方”),在麥加代替明朝皇族朝聖,因為明朝皇族的穆斯林信仰是個秘密,不能讓非穆斯林信徒指導,因此皇帝無法親自去朝覲(haj )。
注:
(1)哈隻(英語:Hajji),是給予曾經前往阿拉伯天方朝聖者,也就是完成五善功:證信、禮拜、天課、齋戒和朝覲之回教徒的尊稱。哈隻一詞阿拉伯語原意為“巡禮人”、“朝聖者”。
(2) 鄭和七下南洋途中,在東南亞的傳播伊斯蘭教,東南亞本來是佛教為主的,但因為明朝而變成了今天的伊斯蘭教基地,在世界人口中信徒人數最多。試問:明朝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如果沒有皇帝批準,鄭和敢在東南亞傳播伊斯蘭教麽?當鄭和遠航經過東南亞諸國時,每到一地都要與其隨從穆斯林馬歡、郭崇禮、哈三等舉行儀式並宣傳伊斯蘭教義,並建立華人穆斯林社會區以傳播伊斯蘭。隨著鄭和在東南亞對伊斯蘭的宣傳,使得東南亞地區,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伊斯蘭迅速地發展起來。 之後,鄭和七下南洋的資料被明朝自己銷毀。明朝為什麽自己銷毀?
(3) 《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誌》:“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但是,至今無人能複製可以實際航行的44丈“寶船”,其真實性受到質疑,木材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做長時間的航行。
8。明朝和穆斯林國家有很好的外交關係。這是因為明朝是穆斯林建立的,明朝皇族是伊斯蘭回教信徒。
9。伊斯蘭日曆在明朝成為官方日曆。
除了上述九點外,明朝還有刻有伊斯蘭教教義經文的宮廷禦用瓷器散落於民間, 在CCTV的鑒寶節目裏出現過, 這件珍品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鑒定認可。
波斯旅行家賽義德·阿裏·阿克巴爾·哈塔伊於1500遊曆中國,於1516年在當時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語寫成《中國紀行》一書,作為禮物奉獻給土耳其素丹賽利姆一世。該書全麵介紹了當時中國社會各方麵的狀況。作者出於穆斯林的宗教感情,以較多的篇幅著重介紹了明朝王室與伊斯蘭教的關係,說:“宮廷內有皇帝專用的清真寺,有宣禮員,主麻日(星期五)皇帝到城外的清真寺做聚禮,以及穆斯林文臣武將對明朝開國的貢獻、皇帝對他們的重用等。說:“從皇帝的某些行為看,他已信奉伊斯蘭教了,然而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布。這是因為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規定的……。”阿裏·阿克巴爾的描述是他親眼所見,與中國民間的傳說相吻合。
台灣馬明道參照該書及明正史、野史、史學家的評述、回民口碑傳說, 對明朝王室的族屬和宗教信仰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考證, 於1973年寫出《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書。 確認朱元璋、馬皇後及其家族和親戚均為回回。 明太祖洪武帝姓朱,名元璋,字國瑞,原名興宗,生於安徽鳳陽縣,古稱濠州,其周圍各縣,如定遠、壽縣、懷遠、臨淮等為曆史上回回聚居區。父名朱世珍,母陳氏,生兄弟四人,元璋排行第四,長兄興隆,次兄興盛,三兄興祖,全家務農,地僅數畝,頗貧寒。鳳陽城為一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小城,西門直對東門,兩門之間為一長街,將風陽城分為南北兩部分,稱南城與北城,北城居民幾乎全部都是漢民;而南城居民全部為回民,其中絕大多數姓朱,有清真寺一所,位於南城中央偏西。朱元璋生於南城朱姓群內,按常理推,朱元璋應為回回。1935年,馬明道先生隨其兄馬宏道先生(1899一1968)到鳳陽考察訪問,當時所見所聞和當地回民父老所說與上述情況相符。
周有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員,他說: 遼、金、元、明、清這五代的1000年,都是外族打進中原來加以統治的。 其中遼、金⒃?⑶迨峭庾澹?蠹葉際峭?獾模?明朝是不是外族呢? 現在新的考證說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漢族而是回族,這已經證明了。
白壽彝主要著作有《回族人物誌》、《中國通史》等,是著名曆史學家。在1946年出版的《中國伊斯蘭史綱要》一書中,有條腳注提到過“父老相傳,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係赴天方朝覲。又頗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蘭教)”(《民族宗教論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頁)。
朱元璋的菜單: “參加第10屆明史學術討論會的台灣“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邱仲麟先生首次公開了他從明人筆記中發現的這張菜單。 “胡椒醋鮮蝦、燒鵝、_羊頭蹄、鵝肉巴子、鹹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麵、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這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6月某天,明太祖朱元璋的午餐菜譜。
附1:
Syahada
In the name of God the most Gracious and the most Merciful, Try to pronounce this:"Ash-ha-du-al La-illa-ha-ill-lal-llah, Wa-ash-ha-du-anna Mu-ham-madar Rasul-lal-llah"
Meaning:There is no other God except Allah and Muhammad is the mesenger of Allah
To be a muslim is easy, just pronounce this syahada after you have purified
yourself. Then learn and follow the five pillars of Islam.
1. Pronouncing the Syahada
2. Praying five times a day (Fajar, Zuhur, Asar, Maghrib and Isha)
3. Fasting in the month of Ramadan
4. Giving alms to the poor and needy (Zakat)
5. Performing pilgrimage to Mecca for those who are capable
附2:
Many people question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Ming emperor, Zhu Yuanzhang or Hongwu Emperor. Some claim that he was a Muslim of Semitic (Semu) origin.
Yusuf Chang, a Chinese Muslim from Taiwan, was one of those who made this claim. He claimed that his ancestor had married a Ming princess and thus he was a descendant of Zhu Yuanzhang and knows the secrets of the Islamic religion of the Ming royal family.
He presented many startling evidences to support his claim. They are:
1. When Zhu Yuanzhang was young, his family perished in a famine and he buried them by wrapping them in white clothes. Wrapping the dead in white cloth is a Muslim custom.
2. Zhu Yuanzhang's closest associates were Muslims. Thus, the Ming dynasty was founded by Muslims.
3. Zhu Yuanzhang passed a strict law forbidding 'wine'. Once he had the son of his close associate killed for breaking the law. 'Wine' is strictly forbidden in Islam.
4. Empress Ma (Zhu's consort) was a Muslim. She had personally cook all the meals for Zhu, even after he had become the Emperor.
5. The royal colour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green, the colour which symbolizes Islam.
6. Zhu Yuanzhang ordered the building of a mosque in Nanjing after he ascended the throne and he personally wrote a poem praising Islam and the Prophet Muhammad. This poem is seen by Muslims as the 'syahada' the testimony of
Zhu's faith in Islam.
7. Many Muslims rose to high rank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One good example was Admiral Zheng He. Admiral Zheng He's fleet sailed to Mecca, Arabia and performed the 'haj'. Yusuf Chang claims that Zheng He was sent by the Ming emperor to perform the 'haj' on his behalf because the emperor was not able to do so as he wanted to keep his religion a secret among the non-Muslim masses. This practice is allowed in Islam.
8. The Ming dynasty established good ties with many Muslim countries. This is because the Ming dynasty is MUSLIM and the religion of the Ming royal family is ISLAM.
9 The Islamic Calendar was made the official calendar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附3:
The Hajj is the Pilgrimage to Mecca in Islam. Every able-bodied Muslim who can afford to do so is obliged to make the pilgrimage to Mecca at least once in his or her lifetime, additional trips being recommended.
除了上述九點外,明朝還有刻有伊斯蘭教教義經文的宮廷禦用瓷器散落於民間, 在CCTV的鑒寶節目裏出現過, 這件珍品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鑒定認可。
央視:明朝皇帝是伊斯蘭教徒
當時的皇宮裏麵竟然有刻伊斯蘭文的瓷器
引用的是朱元璋當了皇帝後的言論吧?
當然不再是“白布”而是“被體惡裳”了。除了最天真最可愛的正德帝外,明朝皇帝都在故意掩飾。
朱元璋在“皇覺寺”當“和尚”
《明史》卷一載:“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黎東方的《細說明朝》記載:“就這樣,從陰曆四月挨到九月,九月裏他進了皇覺寺,受戒當和尚。” 但是,皇覺寺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佛道教的寺廟,而是一座清真寺,朱元璋出家為“僧”實際上是在清真寺裏做“海裏凡”(經堂學生,西北地區稱“滿拉”),皇覺寺這一名稱則是朱元璋登基稱帝後所賜的名稱,意為皇帝在此寺中覺醒。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是一座坐西向東的寺院。根據中國傳統,凡儒、佛、道教的寺廟、觀均坐北向南,而中國的清真寺一律坐西朝東,因為中國穆斯林做禮拜時,須朝向位於中國西方的麥加天房,皇覺寺正好坐西朝東,且其建築形式與我國清真寺建築形式雷同。
1。皇覺寺是否在中國其他省份還有,是否有過,有過多少,這不是要討論的問題。
2。皇覺寺的建築形式這裏是指其方向:坐西朝東。
3。朱元璋及其後裔在遵行伊斯蘭教義基本是秘密的,隻有武宗敢於公開“禁豬”。
4。朱元璋及其後裔在掩蓋自己穆斯林身份,是為了老朱一家的統治方便,是其聰明的一麵,而不是精神分裂。
5。朱元璋的至聖《百字讚》,被穆斯林認為是朱元璋的宣誓(syahada),是朱元璋對伊斯蘭信仰的見證。
6。朱元璋是否穆斯林至少有爭議,比如:
台灣馬明道, 於1973年寫出《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書。
周有光 ,“現在新的考證說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漢族而是回族,這已經證明了。”
最初由 宰予 發布
有點懷疑『糊辣醋腰子』是豬腰子做的,於是上網查。要找的答案沒找到,卻發現對洪武爺同一天的早餐的描寫:『邱先生又向記者展示了一份同一天的朱元璋早餐菜譜:羊肉炒、煎爛拖韭鵝、豬肉炒黃菜……』(http://www.jsgs.gov.cn/Page/NewsDet...px?NewsID=46919)
1。你的報導原文:
您的位置: 首 頁>>稅務文化>>文史博覽>>正文
大明皇帝朱元璋單日菜譜首次披露
www.jsgs.gov.cn 2004年08月30日 09:09:01 編輯:金岡 來源: 江蘇國稅網
中新江蘇網南京8月26日電:“胡椒醋鮮蝦、燒鵝、羊頭蹄、鵝肉巴子、鹹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麵、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看著這張菜單,您一定會胃口大開。可是您也許不知道,這竟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6月某天,明太祖朱元璋的午餐菜譜。
昨天,來寧參加第10屆明史學術討論會的台灣“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邱仲麟先生首次公開了他從明人筆記中發現的這張菜單,並且向記者詳細描繪了大明皇帝的餐桌文化。
菜多規矩更多
“這些菜吃到嘴真的不容易。”邱先生說,在明代直接負責皇帝一日三餐的是光祿寺、尚膳監和尚食局3個機構。光祿寺負責采買,尚膳監專門給皇帝做菜,尚食局則是專門伺候皇帝吃飯的。
根據明代人所著《宮廷睹記》記載,每天早上,光祿寺都將草擬好的菜單交給皇帝過目,通過後轉交尚膳監精心烹調,然後由尚食局的太監宮女們伺候皇帝用餐。“采買和烹調的繁複就不用說了。”邱先生說,“單是尚食局伺候用餐就有許多規矩。”
到了吃飯時間,皇帝易服洗手坐定之後,就開始由太監們傳膳,傳膳可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兒,每道菜出來,要蓋上一層黃絹後放在食盒裏,盒上撐著一把曲柄黃傘,傘上周匝掛著數十個金鈴,太監將食盒頂在頭上,叮叮當當魚貫而入。這覆絹、撐傘、掛鈴鐺都有講究,原來上菜的這一路上,綠樹成蔭,鳥雀啾啾,麵對這色香味俱全的珍饈,保不準會有膽大妄為的鳥雀衝下來先嚐為快,萬一它們排出的汙物落到菜裏,那可更了不得。因此太監們想出這麽個法子,保證菜肴不受“打擾”。
到皇帝麵前,太監們跪進食物,此時還必須用領巾將口鼻掩好,以免呼出的氣息影響菜肴。菜上齊了,就由皇帝親點菜肴,太監夾而進之。
那麽,這張菜單上的菜朱元璋是按照什麽次序吃的呢?邱先生說,大致是先吃“胡椒醋鮮蝦、燒鵝、羊頭蹄”等喜歡的葷菜,中間配以香米飯;吃完後再嚐“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角兒”這些麵食;然後喝一點“絲鵝粉湯、三鮮湯”;接下來就著“椒末羊肉和蒜酪”吃“綠豆棋子麵”;最後再喝點“豆湯”來杯“泡茶”,一頓午餐才算結束。吃完後,朱元璋照例要欽點宮裏的某個地方,走走看看,消化一下。這時被點到處的太監宮女們將十分高興,因為皇帝隻動了一點點的佳肴會悉數賞給他們享用。
“粗菜”製度俱名而已
聽了邱先生的講述,記者禁不住再次琢磨起這張皇帝菜單來。當看到“綠豆棋子麵”時記者產生了疑問。邱先生告訴記者,“棋子麵”在農書《齊民要術》中有記載,有點像今天的寬麵條,是當時農村老百姓最普通的食物。
這種“鄉間鄙夫”的粗菜如何上了皇帝的餐桌呢?原來,每頓必有粗菜乃是出身貧寒的朱元璋立下的規矩,是為了讓後來的皇帝們“知外間辛苦”。本意是好,可是後來的子孫們並沒有都這麽做。比如崇禎皇帝吃青菜,先將青菜放在生鵝肚子裏,放上水悶煮,然後拿出來用酒洗幹淨,再用麻油等佐料調製而成。這種粗菜比普通禦膳更繁複,吃在嘴裏當然起不到警示作用。
更有公開欺騙朱元璋在天之靈的。明憲宗吃飯時有一道粗菜是豆腐,可是這豆腐不是由黃豆製成,而是用百種鳥的腦子釀成,一盤這樣的豆腐,需要近千隻鳥腦,令人咋舌。
禦膳美食飽受批評
朱元璋吃這麽一頓飯要花多少錢呢?明末進士孫承澤在《天府廣記》中記載,崇禎十五年(1642年)3月,光祿寺統計崇禎皇帝禦膳每天花費36兩白銀。崇禎吃飯在明朝皇帝中是比較節省的,對比猜測,朱元璋的這頓午飯大概要花上10兩銀子左右。
不過,皇帝們自以為的人間美味,卻得不到當時美食家的肯定。許多明朝美食家認為,皇帝吃的菜,“以燔炙厚為勝”,菜色單調粗糙,口味太重,營養搭配不合理。對此,邱先生並不認同,他說,這些批評之士都是生活在江南的“專家”,習慣清爽的南菜,對以江淮和北方菜為主的禦膳評論有失偏頗。
邱先生又向記者展示了一份同一天的朱元璋早餐菜譜:羊肉炒、煎爛拖韭鵝、豬肉炒黃菜……“誰能說這由12道菜組成的早餐不是天下珍饈呢?”
----------
2。早於你的報導原文: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tent_749530.htm
朱元璋午餐約花10兩銀子 吃椒末羊肉
金羊網 2004-08-26 09:40:55
www.ycwb.com
單日菜譜首次披露,一頓午飯約花10兩銀子
新快報訊 據《南京日報》今日報道,“胡椒醋鮮蝦、燒鵝、燌羊頭蹄、鵝肉巴子、鹹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麵、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看著這張菜單,您一定會胃口大開。可是您也許不知道,這竟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6月某天,明太祖朱元璋的午餐菜譜。
昨天,來寧參加第10屆明史學術討論會的台灣“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邱仲麟先生首次公開了他從明人筆記中發現的這張菜單,並且向記者詳細描繪了大明皇帝的餐桌文化。
那麽,這張菜單上的菜朱元璋是按照什麽次序吃的呢?邱先生說,大致是先吃“胡椒醋鮮蝦、燒鵝、燌羊頭蹄”等喜歡的葷菜,中間配以香米飯;吃完後再嚐“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角兒”這些麵食;然後喝一點“絲鵝粉湯、三鮮湯”;接下來就著“椒末羊肉和蒜酪”吃“綠豆棋子麵”;最後再喝點“豆湯”來杯“泡茶”,一頓午餐才算結束。吃完後,朱元璋照例要欽點宮裏的某個地方,走走看看,消化一下。這時被點到處的太監宮女們將十分高興,因為皇帝隻動了一點點的佳肴會悉數賞給他們享用。
朱元璋吃這麽一頓飯要花多少錢呢?明末進士孫承澤在《天府廣記》中記載,崇禎十五年(1642年)3月,光祿寺統計崇禎皇帝禦膳每天花費36兩白銀。崇禎吃飯在明朝皇帝中是比較節省的,對比猜測,朱元璋的這頓午飯大概要花上10兩銀子左右。
(金陵/編製)
============
我的評論:
1。朱元璋午餐的報導是在8月26日,給出所有午餐菜譜
2。單日菜譜的報導是8月30日,用省略好代替新聞價值高的“早餐”
為什麽“早餐”用省略號?
1。文中沒有任何解釋
2。自稱是“新華社”稿件,這樣的報導符合新華社的稿件標準麽?
3。質疑:單日菜譜是在午餐的報導基礎上偽造出來的。
此外,
1。海外史學家黎東方的《細說明朝》,在國內出版發行時候,“經作者同意”被上海科技出版社(?)改編。一個《細說明朝》,又不是細說民國,更不是細說新中國,為什麽要“改編”?
改編的結果,不是白布下葬,而是舊衣服裹起
2。“周有光 , 現在新的考證說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漢族而是回族,這已經證明了”。
這個報導在中華讀書報首發,但是,在這個網站,相關文章已經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