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西漢 《讀通鑑論》王夫之

(2007-07-04 15:18:29) 下一個
 

西漢 《讀通鑑論》王夫之

 

●卷二

○漢高帝
【一】
    有天下者而有私財,業業然守之以為固,而官天地、府萬物之大用,皆若與
己不相親,而任其盈虛。鹿橋、钜台之愚,後世開創之英君,皆席以為常,而貽
謀不靖,非僅生長深宮、習奄人?陋者之過也。滅人之國,入其都,彼之帑皆我
帑也,則據之以為天子之私。唐克西京,而隋氏之有在唐;宋入周宮,而五代之
積在宋;蒙古遁,而大都之藏輦而之於南畿。嗚呼!奢者因之以侈其嗜欲,儉者
因之以卑其誌趣,赫然若上天之寶命、祖宗之世守、在此懷握之金貲而已矣。禍
切剝床,而求民不已,以自保其私,垂至其亡而為盜資,夫亦何樂有此哉!
    漢王之入秦宮而有豔心,見不及此。樊噲曰:“將欲為富家翁邪?”英達之
君而見不及噲者多矣。範增曰:“此其誌不在小。”豈徒一時取天下之雄略乎!
以垂訓後嗣,而文、景之治,至於盡免天下田租而國不憂貧,數百年君民交裕之
略,定於此矣。
    天子而斤斤然以積聚貽子孫,則貧必在國;士大夫斤斤然以積聚貽子孫,則
敗必在家;庶人斤斤然以積聚貽子孫,則後世必饑寒以死。周有大賚,散之唯恐
不速,故延及三十世,而亡之日,上無覆宗之慘,民亦無凍餒攘奪之傷。後之王
者,聞樊噲富翁之誚,尚知懲乎!
【二】
    韓信數項羽之失曰:“有功當封爵者,印元刂敝,忍不能予。”繇斯言也,
信之所以徒任為將而不與聞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終者,胥在是矣。封爵者,因
乎天之所予而隆之,非人主所以市天下也。且爵賞亦豈必其足榮哉?榮以其難得
而已。人主輕之,天下獵之;人主重之,天下榮之。宋藝祖許曹彬下江南授使相。
彬早知不得而安焉,故封爵不侈而彬服。非然,則更始之侯林立,而不救其亡,
期於必得之不足歆也。羽不惜屈己以下人,而靳天爵,何遽非道而必亡乎?漢高
天下既定之後,侈於封矣,反者數起,武帝奪之而六寓始安。承六王之敝,人思
為君,而亟予之土地人民以恣其所欲為,管、蔡之親不相保,而況他人乎!以天
下市天下而己乃為天子,君臣相貿,而期報已速,固不足以一朝居矣。
    抑信之為此言也,欲以脅高帝而市之也。故齊地甫定,即請王齊,信之懷來
見矣。挾市心以市主,主且窺見其心,貨已讎而有餘怨。雲夢之俘,未央之斬,
伏於請王齊之日,而幾動於登壇之數語。刀械發於誌欲之妄動,未有爽焉者也。
信之言曰:“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
可有是語。況乎人主之固不可以是心市天下乎!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宋祖之慎,
曹彬之明,保泰居盈之道得之矣。奚必踐姑許之言而褻天之景命哉!
    若夫項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信之說,不如陳平之言之允也。陳平
曰:“項王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故羽非盡不知人,
有蔽之者也。瑣瑣姻亞,踞?無仕,持大權,而士惡得不蔽?雖然,亦有繇爾。
羽,以詐興者也;事懷王而弑之,屬宋義而戕之,漢高入關而抑之,田榮之眾來
附而斬艾掠奪之。積忮害者,以己度人而疑人之忮己。輕殘殺者,大怨在側而怨
不可狎。左顧右ツ,亦唯是兄弟姻黨之足恃為援。則使輕予人以權,己且為懷王,
己且為宋義。惴惴栗栗,戈戟交於夢寐,抑惡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無救也。
為漢王之腹心者項伯也,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剄者呂馬童也,其故人也。從之於
大敗之餘者三十餘騎,而兄弟姻亞不與焉。懷慝求援,而終以孤立。非元刂印不
與者?己而賊之,其親戚之叛已久矣。
    不疚於天,則天無不?;不?鬼於人,則人皆可馭。正義以行乎坦道,而居
天下之廣居;無所偏黨,而賞罰可以致慎而無所徇;得失之幾,在此而不在彼,
明矣。不然,舍親賢,行誘餌,賤名器,以徇遊士貪夫之競躁,固項羽之所不屑
為者也。
【三】
    名義雲者,因名以立義,為可繇不可知之民言也。不知義矣,為之名以使之
顧而思,抑且欲其顧而思而不但名也,況君子之以立民極而大白於天下者哉!謂
董公說高帝為義帝發喪為漢之所以興者,率天下後世而趨於偽,必此言夫!
    忠孝非人所得而勸也。如其勸之,動其不敢不忍之心而已。心生而後有事,
事立而後有禮,禮行而後有名。名者,三累之下。天下為之名,而忠孝者不欲自
居。高帝無哀義帝之心,天可欺乎?人可愚乎?彭城之敗,幾死幾亡,而縞素之
名,不能為之救;則塗飾耳目以故主複讎之名,無當於漢之興,明矣。
    雖然,以此正項籍之罪,使天下恥戴之為君長也則有餘。何也?籍者,羋氏
之世臣也。援立義帝者,項梁之以令諸侯者也。劉氏世不臣於楚,其屈而君懷王
也,項氏製之耳。高帝初無君懷王之心,則可不哀懷王之死。為天下而討弑君之
賊,非人弑己君而有守官之責者也。故發喪之後,高帝亦終不挾此以令天下;而
數羽之罪,不嫌以背約不王己於秦為首。則董公之說,亦權用之一時,而高帝亦
終不以信諸心。嗚呼!貌為君子者,日言心而以名為心,日言義而以名為義,告
子惡得不以義為外而欲戕賊之乎?
    秦滅六國,互相噬而︹者勝耳。若其罪,莫甚於殄周。楚幸不亡於秦,而楚
且為秦。非其世臣,非其遺胄,抑何必戴楚以為君。戴楚者,項氏之私義也。漢
亦何用引項氏之義以為己義乎!此義不明,但有名而即附諸義焉。李嗣源,夷裔
也,名為唐而唐之;李?,不知其為誰氏之子也,名為唐而又唐之。有名而無義,
名為義而義不生於心,論史者之亂義久矣。中國立極之主,祖考世戴之君,明明
赫赫在人心而不昧;臣子自有獨喻之忱,行其不敢不忍者,而豈但以名哉!
【四】
    毒天下而以自毒者,其唯貪功之人乎!酈生說下齊,齊已受命,而漢東北之
慮紓,項羽右臂之援絕矣。黥布盜也,一從漢背楚而終不可叛。況諸田之耿介,
可以保其安枕於漢也亡疑。乃韓信一啟貪功之心,從蒯徹之說,疾擊已降,而酈
生烹,曆下之軍,蹀血盈野,諸田卒以殄其宗。慘矣哉!貪功之念發於隱微,而
血已漂鹵也。
    龍且亦猶是也,軍於高密,客說以深壁勿戰,令齊王招散民,反漢而歸己,
漢客兵不容於久留而必潰敗,以全三軍奠楚勢而保齊,豈不賢於浪戰以死亡乎?
且則曰:“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雖其後勝敗不同,而且之心亦信之心
也。信以其毒毒齊,而齊民駢死,田氏以亡;且以其毒自毒,而濰水湧流,楚軍
大覆,田氏不救。舉人之宗社人民存亡生死之大,而不滿忮人之?壑,毒螫人而
蜂蠆亦死。信幸破齊以自請王齊,而未央之誅已伏於此,且亦以其身斃於濰水之
上。然則貪功而毒人,亦自讎其項領而速之?也。悲哉!愚不可瘳已。
    李左車下全燕而燕不叛,隨何收九江而黥布無疑。善用人者,亦何利有貪功
之人,以賊天下而多其釁哉!漢雖有齊而力已疲,楚覆救齊之兵而項王大懼,忮
人不黜而能定天下,未之有也。
【五】
    韓信下魏破代而漢王收其兵,與張耳破趙而漢王又奪其兵,何以使信帖然聽
命而抑不解體以?去哉?此漢王之所以不可及也。製之者氣也,非徒氣也,其措
置予奪之審有以大服之也。結之者情也,非徒情也,無所偏任,無所聽熒,可使
信坦然見其心也。吾之所為,無不可使信知之矣。信固知己之終為漢王倚任而不
在軍之去留也,故其視軍之屬漢也無以異於己。無疑無怨,何所靳而生其忮?乎?
假使奪信軍而授之他人,假使疑信之反而奪其軍以防之,項王一印之元刂而信叛,
三軍之重,豈徒一印之予奪乎!
    心不可使人知者,以柔用之而敗,以剛用之而速亡。有所偏聽、怙黨而疑人
者,不能製之而死於其人,能製之而其人速叛以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
同心同德。”十人之同乎武王,武王同之也。
【六】
    漢王甫破項羽,還至定陶,即馳奪韓信軍,天下自此寧矣。大敵已平,信且
擁︹兵也何為?故無所挾以為名而抗不聽命,既奪之後,弗能怨也。如姑緩之,
使四方卒有不虞之事,有名可據,信兵不可奪矣。奪之速而安,以奠宗社,以息
父老子弟,以斂天地之殺機,而持征伐之權於一王,乃以順天休命,而人得以生。
且信始不從蒯徹之言與漢為難者,項未亡也。參分天下,鼎足而立,蒯徹狂
惑之計耳。昔者韓嚐以此持天下之縱橫,然吞於秦而不救,其覆軌矣。信反於齊,
則張耳扼其西,彭越控其南,鼎足先折而徒為天下蟊賊。信知其不可而拒徹,計
之深也。項王滅,漢王倦歸於關中,信起而乘之,乃可以得誌。徹之說,信豈須
臾忘哉?卞莊子小死大斃一舉而兩得之術,俟時而發,發不旋踵矣。其曰“不忍
背漢”者,姑以謝徹耳。削王而侯,國小而無兵,尚欲因陳?以發難;擁三齊之
勁旅,西鄉而虎視,尚誰忌哉?
    或曰宋太祖之奪藩鎮也類此。而又非也。信者,非石守信、高懷德之儔也。
割地而王,據屢勝之兵,非陳橋擁戴之主也。故宋祖懲羹吹齏而自弱,漢高拔本
塞源以已亂,跡同而事異。其權不在形跡之?也。
【七】
    漢王初即皇帝位,未封子弟功臣,而首以長沙王吳芮、閩粵王無諸,此之謂
“大略”。二子者,非有功於滅項者也,追原破秦之功而封之。以天下之功為功,
而不功其功,此之謂“大公”。楚、漢爭於北,而南方無事,久於安則亂易起,
立王以鎮撫之,此之謂“製治於未亂”。以項羽宰天下不公為罪而討之,反其道
而首錄不顯之績,此之謂“不遐遺,得尚於中行”。若此者,內斷之心,非留侯
所得與,況蕭何、陳平之小智乎!量周天下者,事出於人所不慮,若迂遠而實協
於人心,此之謂“不測”。
【八】
    秦、項已滅,兵罷歸家,何其罷歸之易而歸以即乎安?古者兵皆出於農,無
無家者也,罷斯歸矣。漢起巴蜀、三秦之卒,用九江、齊、趙之師,不戰其地,
不擾其人,無閭井之怨,歸斯安矣。後世召募失業之民,欲歸而無所歸,則戰爭
初息而遣歸之也難。善師古者,旁通而善用之。則漢抑有“民相聚山澤不書名數
者,複其故爵田宅,教訓而優恤之”之詔,是可為後世師者也。無所侵傷於民,
而禁其仇殺;非有官爵田裏,而為之授以隙地;寬假以徭役,而命為稍食之胥卒。
以此散有餘之卒,熟計而安存之,奚患亡術哉?高帝甫一天下,而早為之所。國
不糜,農不困,兵有所歸。下令於流水之源,而條委就理,不謂之有“大略”也
得乎!
【九】
    以大義服天下者,以誠而已矣,未聞其以術也;奉義為術而義始賊。義者,
心之製也,非天下之名也。心所勿安而忍為之,以標其名,天下乃以義為拂人之
心而不和順於理。夫高帝當窘迫之時,豈果以丁公為可殺而必殺之哉?當誅丁公
之日,又豈果能忘丁公之免己而不以為德哉?欲懲人臣之叛其主,而先叛其生我
之恩,且囂然曰是天下之公義也。則借義以為利,而吾心之惻隱亡矣。
    夫義,有天下之大義焉,有吾心之精義焉。精者,純用其天良之喜怒恩怨以
為德威刑賞,而不雜以利者也。使天下知為臣不忠者之必誅而畏即於刑,乃使吾
心違其恩怨之本懷,矯焉自誣以收其利。然則義為賊仁之斧而利之?也乎?故赦
季布而用之,善矣,足以勸臣子之忠矣。若丁公者,廢而勿用可也;斬之,則導
天下以忘恩矣。恩可忘也,苟非刑戮以隨其後,則君父罔極之恩,孰不可忘也?
嗚呼!此三代以下,以義為名為利而悖其天良之大慝也。
【一○】
    留侯欲從赤鬆子遊,司馬溫公曰:“明哲保身,子房有焉。”未足以盡子房
也。子房之言曰:“家世相韓,為韓報讎。”身方事漢,而暴白其終始為韓之心,
無疑於高帝之妒。其忘身以伸誌也,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臆於雄猜天子之前。
且曰:“願棄人間事,從赤鬆子遊。”視漢之爵祿為鴻毛,而非其所誌。忠臣孝
子青天皎日之心,不知有榮辱,不知有利害,豈嚐逆億信之必夷、越之必醢,而
廑以全身哉!抑惟其然,而高帝固已喻其誌之貞而心之潔矣,是以舉太子以托之,
而始終不忮。
    嗚呼!惟其誠也,是以履虎尾而不疚。即不幸而見疑,有死而已矣,弗能內
懷忠而外姑為佞也。曹操之?毒也,徐庶懷先主之知,終始不與謀議,而操無能
害,況高帝之可以理感者乎!若夫未忘故主,而匿情委曲以避患,謝靈運之所以
身死而名辱。“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孰聽之哉?
【一一】
    中國夷狄之禍,自冒頓始。冒頓之闌入句注、保太原,自韓王信之叛降始。
信失韓之故封而徙於太原,其欲甘心於漢久矣。請都馬邑,近塞而易與胡通;數
使之胡求和,陽為漢和而陰自為降地;畜不逞以假手於冒頓,不待往降之日,而
早知其誌在胡矣。
    非韓信則冒頓不逞,非石敬瑭則邪律氏不橫,求如郭子儀與吐蕃、回紇有香
火緣而無貳心者,今古無兩人。然則以狡焉不逞之︹帥置之邊徼,未有不決?是
焚林以殘劉內地者也。饑鷹犭製犬,不畜之樊圈,而軼之?飛?走之地,冀免禍
於目前,而首禍於千古。甚哉高帝之偷也!
【一二】
    魯兩生責叔孫通興禮樂於死者未葬、傷者未起之時,非也。將以為休息生養
而後興禮樂焉,則抑管子“衣食足而後禮義興”之邪說也。子曰:“自古皆有死,
民無信不立。”信者,禮之幹也;禮者,信之資也。有一日之生,立一日之國,
唯此大禮之序、大樂之和、不容息而已。死者何以必葬?傷者何以必恤?此敬愛
之心不容昧焉耳。敬焉而序有必順,愛焉而和有必浹,動之於無形聲之微,而發
起其莊肅樂易之情,則民知非苟於得生者之可以生,苟於得利者之可以利,相恤
相親,不相背棄,而後生養以遂。故晏子曰:“唯禮可以已亂。”然則立國之始,
所以順民之氣而勸之休養者,非禮樂何以哉?譬之樹然,生養休息者,枝葉之榮
也;有序而和者,根本之潤也。今使種樹者曰待枝葉之榮而後培其本根。豈有能
榮枝葉之一日哉?故武王克殷,駕甫脫而息貫革之射,修?祀之典,成象武之樂。
受命已未,製作未備,而周公成其德,不曰我姑且休息之而以待百年也。
    秦之苛嚴,漢初之簡略,相激相反,而天下且成乎鄙倍。舉其大綱,以風起
於崩壞之餘,亦何遽不可?而非直無不可也;非是,則生人之心、生人之理、日
頹靡而之於泯亡矣。唯叔孫通之事十主而麵諛者,未可語此耳。則苟且以背於禮
樂之大原,遂終古而不與於三王之盛。使兩生者出,而以先王安上治民、移風易
俗之精意,舉大綱以與高帝相更始,如其不用而後退,未晚也。乃必期以百年,
而聽目前之滅裂。將百年以內,人心不靖,風化未起,汲汲於生養死葬之圖;則
德色父而誶語姑,亦誰與震動容與其天良,而使無背死不葬、捐傷不恤也哉?
    衛輒之立,亂已極矣。子曰:“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民無所措手足。”
務本教也。漢初亂雖始定,高帝非輒比也。輒可興而謂高帝不可,兩生者,非聖
人之徒與?何其與孔子之言相剌謬也!於是而兩生之所謂禮樂者可知矣,謂其文
也,非其實也。大序至和之實,不可一日絕於天壤。而天地之產,中和之應,以
瑞相?答者,則有待以備乎文章聲容之盛。未之逮耳。然草創者不爽其大綱,而
後起者可藉,又奚必人之??於習而物之給於用邪!故兩生者,非不知權也,不
知本也。
【一三】
    蕭何曰:“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示威。”其言鄙矣,而亦未嚐非人
情也。遊士之屨,集於公卿之門,非必其能貴之也;蔬果之饋,集於千金之室,
非必其能富之也。釋、老之宮,飾金碧而奏笙鍾,媚者匍伏以請命,非必服膺於
其教也,莊麗動之耳。愚愚民以其榮觀,心折魂戢而熒其異誌,抑何為而不然哉!
特古帝王用之之懷異耳。
    古之帝王,昭德威以柔天下,亦既灼見民情之所自戢,而納之於信順已。奏
九成於圜丘,因以使之知天;崇宗廟於七世,因以使之知孝;建兩觀以縣法,因
以使之知治;營靈台以候氣,因以使之知時;立兩階於九級,因以使之知讓。即
其歆動之心,迪之於至德之域,視之有以?其目,聽之有以盈其耳,登之、降之、
進之、退之、有以詒其安。然後人知大美之集,集於仁義禮樂之中,退而有以自
愜。非權以誘天下也;至德之榮觀,本有如是之洋溢也。賢者得其精意,愚不肖
者矜其聲容,壯麗之威至矣哉!而特不如何者徒以宮室相誇而已。
    不責何之弗修禮樂以崇德威,而責其弗儉。徒以儉也,儉於欲亦儉於德。蕭
道成之鄙吝,遂可與大禹並稱乎?
【一四】
    國無貴人,民不足以興;國無富人,民不足以殖。任子貴於國,而國愈偷;
賈人富於國,而國愈貧。任子不能使之弗貴,而製其貴之擅;賈人不能使之弗富,
而奪其富之驕。高帝初定天下,禁賈人衣錦綺、操兵、乘馬,可謂知政本矣。
    嗚呼!賈人者,暴君?吏所亟進而寵之者也。暴君非賈人無以供其聲色之玩,
?吏非賈人無以供其不急之求,假之以顏色而聽其?煌,複何忌哉!賈人之富也,
貧人以自富者也。牟利易則用財也輕,誌小而不知裁,智昏而不恤其安,欺貧懦
以矜誇,而國安得不貧、民安得而不靡?高帝生長民間而習其利害,重挫之而民
氣蘇。然且至孝文之世,後服帝飾如賈生所譏,則抑末崇本之未易言久矣。
【一五】
    婁敬之小智足以動人主,而其禍天下也烈矣!遷六國後及豪傑名家居關中,
以為︹本而弱末,似也。遣女嫁匈奴,生子必為太子,諭以禮節,無敢抗禮,而
漸以稱臣,以為用夏而變夷,似也。眩於一時之利害者,無不動也。乃姑弗與言
違生民之性,就其說以折之,敬之說惡足以逞哉!
    富豪大族之所以︹者,因其地也。諸田非勃海魚、鹽之利,不足以︹;屈、
昭、景非雲夢澤藪之資,不足以︹;世家非姻亞之盛、朋友之合、小民之相比而
相屬,不足以︹。棄其田裏,違其宗黨,奪其所便,拂其所習,羈旅寓食於關中
土著之間,不十年而生事已落,氣焰沮喪。曹子桓雲:“客子常畏人。”諒矣哉!
畏人者尚能自︹以為國︹邪?固不如休息餘民而生聚之也。故貧民尚可徙也,舍
其瘠土而移其窳俗,可使疆也。豪傑大族,摧折凋殘而日以衰。聚失業怨谘之民
於輦轂之下,弱則靡而悍則懟,豈有幸乎?而當時之為虐甚矣。
    匈奴之有餘者,猛悍也;其不足者,智巧也。非但其天性然,其習然也。性
受於所生之氣,習成於幼弱之時。天子以女配夷,臣民狃而不以為辱,夷且往來
於內地,而內地之女子婦於胡者多矣。胡雛雜母之氣,而狎其言語,?至戾如其
父,慧巧如其母,益其所不足以佐其所有餘。故劉淵、石勒、高歡、宇文黑獺之
流,其狡獪乃淩操、懿而駕其上。則禮節者,徒以長其文奸之具,因以屈中國而
臣之也有餘,而遑臣中國哉!
    凡斯二者,皆敬之邪佞,以此破之,將孰置喙?而徙民之不仁,和親之無恥,
又不待辨而折者也。
【一六】
    陳?之反,常山郡亡其二十城,周昌請誅其守尉,高帝曰:“是力不足,亡
罪。”守尉視屬城之亡而不效其死力,昌之請誅,正也。雖然,有辨。寇自內發,
激之以反,反而不覺,覺而匿不以聞,不為之備,不亟求援,則其誅勿赦也無疑。
寇自外發,非其所激,非所及覺,覺而兵已壓境,備而不給,待援不至,其宥也
無疑。故立法者,無一成之法,而斟酌以盡理,斯不損於國而無憾於人。陳?之
反,非常山之所能製而能早覺者也。故周昌之按法,不如高帝之原情。雖然,止
於勿誅而已矣,其人不可複用也。所謂“近死之心不可複陽也”。
【一七】
    叔孫通之諫易太子也,曰:“臣願伏誅以頸血?地。”烈矣哉!夫抑有以使
之然者:高帝之明,可以理喻也;呂後之權足恃也;留侯、四皓之屬為之羽翼,
而詭隨者憚高帝而不敢競也。通知必不死,即死而猶有功,何憚而不爭?嗚呼!
以麵諛事十餘主之通,而犯顏骨鯁也可使如此。上有明君,下有賢士大夫,佞者
可忠,柔者可︹,天下豈患無人材哉!匪上知與下愚,未有不待獎而成者也。 
 

 ○惠帝
【一】
    曹參因蕭何之法而治,非必其治也,唯其時之不得不因也。高帝初崩,母後
持權於上,惠帝孱弱而不自振,非因也,抑將何為哉?魯兩生曰:“禮樂百年而
後興。”唯惠帝之時言此為宜爾。周公之定禮也,流言未靖,東郊未定,商、奄
未殄,不遑及也。參非周公之德而值其時,乃欲矯草創之失以改易一代之典,則
人心不寧而亂即於此起。易於益之初曰:“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無吉而後
無咎,利者非其利也。風淫於上而雷迅於下,其吉難矣。
    夫飭大法、正大經、安上治民、移風易俗,有本焉,有末焉,有質焉,有文
焉。立綱修紀,撥亂反正,使人知有上下之辨、吉凶之則者,其本也。緣飾以備
其文章,歸於允協者,其末也。末者,非一日之積也。文者,非一端之飾也。豫
立而不可一日緩者,其本質也。俟時而相因以益者,其末文也。
    高帝之時,不可待也,而兩生之說非矣。無以植其本,則後起者無藉也,而
錮人心風俗於簡略慢易之中,待之百年而民俗益偷。雖有其誌而無其征,雖有其
主而無其臣。故迄乎武帝,僅得董仲舒之疏漏;而曲學阿世之公孫弘者且進也,
不足以有為矣。此高帝不夙、兩生不出之過也。
    惠帝、曹參之時,不可不因也。有周之遺文,六國之遺老,雖有存者,可與
?定蕭何之法、叔孫通之禮,以折衷三代,昭示來茲;而母後悍,權奸張,內難
且作,更張未幾,而禍發於中,勢將指創製顯庸為釁端,天下抑且以修明製作為
戒。其弊也,詩書道圮,俗學苟容,人心趨靡,彝倫日ル,漸漬以益流為偷薄,
所必然矣。
    嗚呼!方正學死,而讀書之種絕於天下,則漢之猶有賈、董、臧、綰以存古
道於百一者,非曹參有以養之乎?故唯曹參者,可以因也,時也。前此而為高帝,
當敦其質,後此而為文、景,必致其文,時也。兩生傲而不出,文、景讓而不遑,
違乎時,違乎道矣。
【二】
    語曰:“明王有道,守在四夷。”製治保邦之道至矣。書曰:“迪惟有夏,
乃有室大競。”競以德也,非競以兵也。詩曰:“邦畿千裏,惟民所止。”民所
止也,非兵所聚也。易萃之象曰:“除戎器,戒不虞。”萃聚二陽於四五,而分
四陰於上下。陽,文德也;陰,武功也。近九五者陽,而屏陰於外,內文外武而
不虞以戒矣。
    漢聚勁兵於南北軍,而兵積︹於天子之肘腋,以是為競王室、鞏邦畿、戒不
虞之計焉。然天子豈能自將之哉,必委之人。而人不易信,則委之外戚,委之中
官,以為?匿我而可無虞者。乃呂祿掌北軍,呂產掌南軍,呂後死,且令據兵衛
宮以遂其狂逞,而劉氏幾移於呂。其後竇、梁、何進與中官迭相握符,而恣誅殺
以脅天子者,蹀血相仍。即其未亂也,人主之廢立,國事之措置,一聽命於大將
軍,而丞相若其府史。使利器不操於其手,則三公九卿持清議於法宮之上,而孰
敢恣睢以逞乎?天下散處而可以指臂使者也。兵者,衛四夷而聽命於帥者也,近
在肘腋而或製之矣。周勃亻危得而成,竇武亻危失而敗,人主贅立於上,而莫必
其操縱,則亦危矣。
    唐當天寶之前,無握禁兵於輦轂者,故撲二張、諸武如縛雛之易。借曰不競,
然且安、史犯闕而旋踵以平。貞元以後,魚朝恩、吐突承璀、王守澄、劉季述所
挾以驕,而廢主弑君如吹枯而振槁,其所恃者,豈非天子所欲聚以自競之兵乎?
垂及五代,郭氏攘於前,趙氏奪於後,不出郊關而天下以移。究所以禦夷狄而除
盜賊者,又不藉此也。則天子未能有兵,聚兵以授人之亂而已。
    邊徼之備不修,州郡之儲不宿,耀武於法宮明堂之側,舍德而欲以觀兵,棄
略而欲以?勇,天子之服天下,豈以左矛右戟、遙震遐方而使?乎!唯兵在外而
守在夷也,則外戚奄宦、遼遠而不相及,利不足以相啖,威不足以相灼,怵然畏
天下之議其後而無挾以爭。即有逆臣猝起以犯順,亦互相牽曳而終以潰敗。推而
大之,舜、禹之舞幹而三苗效順,亦惟不與天下競勇而德威自震,胥此道焉耳矣。
嗚呼!聚兵於王室以糜天下於轉輸,隻以召亂而弗能救亡,豈非有天下者之炯戒
哉! 
 

○文帝
【一】
    誠以安君之謂忠,直以正友之謂信,忠信為周。君子周而上下睦,天下寧矣。
周勃平諸呂,迎立文帝,而有德色;非有罔上行私之慝也,不學無術而忘其驕耳。
袁盎與俱北麵事君,尊卑雖殊,固有同寅之義;規而正之,勃豈遽怙而不改。藉
其不改而後廷折之,勃過不掩而文帝之情亦釋矣。乃弗規弗折而告文帝曰:“丞
相驕,陛下謙讓,臣主失德。”斯言出而釁忌生,勃之禍早伏而不可解,險矣哉!
    帝之謙,非失德也,尊有功而禮大臣,亦何非太甲、成王之盛心;而導之以
猜刻,此之謂不忠。諒其心之無他,弗與規正,而行其讒間,此之謂不信。盎之
險訁皮,推刃晁錯而奪之權,於勃先之矣。小人之可畏如此夫!
    乃抑有奸不如盎者,淺而躁,褊迫而不知大體,擊於目即騰於口,貽禍臣主,
追悔而弗及,非盎類而害與盎等。故人主之宜遠躁人,猶其遠奸人也。則親親尊
賢之道,其全矣乎!
【二】
    易曰:“謙亨,君子有終。”君子而後有終,非君子而謙,未有能終者也。
故“?”也、“鳴”也、“勞”也,而終之以“侵伐”。雖吉無不利,而固非以
君子之道終矣。君子之謙,誠也。雖帝王不能不下邱民以守位,雖聖人不能不下
芻蕘以取善。理之誠然者,殫心於此,而誠致之天下。見為謙而非有謙也,而後
可以有終。故讓,誠也;任,亦誠也。堯為天下求賢,授之舜而不私丹朱;與禹
之授啟、湯之授太甲、武王之授成王,一也,皆誠也。舜受於堯,啟受於禹;與
泰伯之去句吳、伯夷之逃孤竹,一也,皆誠也。若夫據謙為柄,而“?”之,而
“鳴”之,而“勞”之;則姑以此謝天下而不自居於盈,則早已有填壓天下之心,
而禍機伏而必發,故他日侵伐而無不利。黃、老之術,離誠而用偽久矣。取其
“鳴謙”之辭,驗其“侵伐”之事,心跡違,初終貿,抑將何以自解哉!故非君
子,未有能終其謙者也。
    有司請建太子,文帝詔曰:“楚王,季父也;吳王,兄也;淮南王,弟也。”
諸父昆弟之懿親,宜無所施其偽者。而以觀其後,吳濞、楚戊、淮南長無一全其
軀命者。尺布鬥粟之謠,取疚於天下而不救。然則詔之所雲,以欲翕固張之術,
處於謙以利用其忍,亦險矣哉!且夫言者,機之所自動也。吳、楚、淮南聞斯語
而歆動其妄心,則雖欲撲之而不得。故曰“火生於木而焚生火之木”,自生而自
克也。文帝亦何利焉?至於侵伐而天下亦殆矣。君子立誠以修辭,言其所可行,
行焉而無所避,使天下洞見其心,而鬼神孚之;兵革之萌銷於心,而機不複作;
則或任焉而無所用謙,或讓焉而固誠也,非有偽而托於“鳴”者也。何侵伐之利
哉!
【三】
    漢興,至文帝而天下大定。賈誼請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斯其
時矣。魯兩生百年而後興之說謬矣。雖然,抑豈如誼之請遽興之而遂足以興邪?
武帝固興之矣,唐玄宗欲興之矣,拓拔氏、宇文氏及宋之蔡京亦皆欲興之矣。文
帝從誼之請,而一旦有事於製作,不保其無以異於彼也。於是而興與不興交錯,
以凋喪禮樂,而先王中和之極遂斬於中夏。
    夫誼而誠欲興也,當文帝之世,用文帝之賢,導之以中和之德,正之於非僻
之萌,養之以學問之功,廣之以仁義之化,使涵泳於義理之深。則天時之不可逆,
而正朔必改;人事之不可簡,而服色官名之必定;至德之不可ル,而禮樂之必興;
怵惕而不安於其心,若倦於遊而思返其故。抑且有大美之容,至和之音,仿佛於
耳目之間,而迫欲遇之。則以文從質,以事從心,審律呂於銖?之間,考登降於
周旋之際,一出其性之所安,學之所裕,以革故而鼎新,不待曆歲年而燦然明備
矣。誼之不勸以學而勸以事,則亦詔相工瞽之末節,方且行焉而跛倚,聞焉而倦
臥,情文不相生,焉足以興?故文帝之謙讓,誠有歉於此也,固帝反求而不容自
誣者也。禮樂不待興於百年,抑不可遽興於一日,無他,惟其學而已矣。
    或曰:成王幼衝,德未成而周公亟定宗禮,何也?曰:周公之自定之也,非
成王之能也。迨其後成王日就月將而緝熙於光明,乃以用周公之所製而不慚。誼
固非周公,藉令其能如周公,而帝以黃、老之心行中和之矩範,自顧其不類而思
去之,又奚能以終日乎?
【四】
    文帝罷衛將軍軍,不欲使兵之冗集於京師也;罷太尉官屬丞相,不欲兵柄輕
有屬也;合將與相而一之,故匈奴侵上郡而灌嬰以丞相出將。以是為三代文武同
塗之遺製與!抑論之:罷衛軍,罷太尉,未嚐不宜也。天子者,不待擁兵以為威;
假待之以為威,則固不可更授其製於一人。乃若合將相於一,而即相以將,則固
不可。灌嬰者,可將者也,非可相者也;其可相者,則又非可將者也。故三代之
製,不可行於後世者有二:農不可兵,兵不可農;相不可將,將不可相也。
    且夫古之將相合一者,列國之事爾。楚之令尹,楚之帥也;晉之將中軍,晉
之相也。所以然者,何也?列國無議禮、製度、考文之事,無百揆、四門、大麓
之典;其執政者,不必有變陰陽、興教化、敘刑賞之任。而其為帥也,亦鄰國之
不輯,相遇於中原,以一矢相加遺,而猶有禮焉;非如後世之有天下者,與夷狄
盜賊爭社稷之存亡也。其謂之將相者,今一郡之ヘ判而已;又其小者,一縣之簿
尉而已。若天子,則吉甫、山甫、方叔、南仲各任其任而不相攝。然則三代且不
然,而況後世統萬方之治亂,司邊徼之安危者乎!
    蓋相可使之禦將,而不可使為將;將可與相並衡,而不可與六卿並設。宋之
以樞密司兵而聽於相,庶幾近之矣。以樞密總天下之戎務,而兵有專治;以宰相
司樞密之得失,而不委以專征。斟酌以仿三代之遺意,而因時為節宣,斯得之與!
閣臣督師,而天下速斃。嗚呼!殆矣夫!
【五】
    審食其之死,文帝傷淮南王長之誌,赦而弗治,亦未為失也。漢廷之大臣,
無有敢請治之者,國無人矣。張釋之為廷尉,雖在食其已死之後,而追請正邢侯、
?子之刑,抑非事遠而不可問;姑市其直於太子、梁王之行馳道,而緘口於淮南。
則其直也,蓋“見可”“知難”之直,畏︹禦而行於所可伸者也。天子詘於情,
而廷臣挫於勢,故其後王安欲反,而謂漢廷諸臣如吹枯振落之易。其啟侮於諸侯
久矣。張釋之其尤乎!
【六】
    以一人之譽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毀而遣季布,天下將窺其淺深。雖然,何病?
人主威福之大權,豈以天下莫能窺為不測哉!布之悻悻於罷去,而仰詰人主以取
快,其不足以為禦史大夫,明矣。使酒難近之實,自露而不可掩矣。文帝之失,
輕於召布也,非輕於罷布也。慎用大臣而不吝於改過,聞人之言,遲之一月,而
察其非誣,默然良久,而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所以養臣子之恥也,
非慚也。如其慚邪,抑以輕於召布而?鬼其知人之不夙也。
【七】
    賈誼、陸贄、蘇軾,之三子者,跡相類也。贄與軾,自以為誼也,人之稱之
者,亦以為類也。贄蓋希誼矣,而不能為誼,然有愈於誼者矣。軾且希贄矣,而
不能為贄,況乎其猶欲希誼也。
    奚以明其然邪?誼之說:豫教太子以端本,獎廉隅以善俗,贄弗逮焉。而不
但此,傅梁懷王,王墮馬斃,誼不食死,贄弗能也。所以知其不能者,與竇參為
難之情,勝於憂國也。顧誼之為學,?角而不純,幾與贄等。而任智任法,思以
製匈奴、削諸侯,其三表五餌之術,是嬰稚之巧也;其削吳、楚而益齊,私所親
而不慮貽他日莫大之憂,是仆妾之智也;贄之所勿道也。故輔少主、嬰孤城、仗
節守義,以不喪其貞者,贄不如誼;而出入紛錯之中,調禦輕重之勢,斟酌張弛
以出險而經遠也,誼不如贄。是何也?誼年少,憤盈之氣,未履艱屯,而性之貞
者略恒疏,則本有餘而末不足,斯誼與贄輕重之衡,有相低昂者矣。
    若夫軾者,惡足以頡頏二子乎!酒肉也,佚遊也,情奪其性者久矣。寵祿也,
禍福也,利勝其命者深矣。誌役於雕蟲之技,以聳天下而矜其慧。學不出於揣摩
之術,以熒天下而讎其能。習於其父儀、秦、鞅、斯之邪說,遂欲以攬天下而生
事於平康之世。文飾以經術,而自曰吾誼矣;詭測夫利害,而自曰吾贄矣;迷失
其心而聽其徒之推戴,且曰吾孟子矣。俄而取道於異端,抑曰吾老聃矣,吾瞿曇
矣。若此者,誼之所不屑,抑贄之所不屑也。絳、灌之非誼曰:“擅權紛亂。”
於誼為誣,於軾允當之矣。藉授以幼主危邦,惡足以知其所終哉!乃欲推而上之,
列於誼與贄之間,宋玉所雲“相者舉肥”也。
    王安石之於誼,似矣,而誼正。誼之於方正學,似矣,而正學醇。正學淩誼
而上之,且不能以戢禍亂,而幾為咎首。然則世無所求於己,己未豫圖其變,端
居臆度,而欲取四海而經營之,未有能濟者也。充誼之誌,當正學之世,盡抒其
所蘊,見諸施行,殆可與齊、黃並驅乎!贄且不能,而軾之淫邪也勿論已。故抗
言天下者,人主弗用而不足惜。惟贄也,能因事納忠,則明君所銜勒而使馳驅者
也。
【八】
    文帝除盜鑄錢令,使民得自鑄,固自以為利民也。夫能鑄者之非貧民,貧民
之不能鑄,明矣。奸富者益以富,樸貧者益以貧,多其錢以斂布帛、菽粟、?漆、
魚鹽、果?,居贏以持貧民之緩急,而貧者何弗日以貧邪!耕而食,桑苧而衣,
ㄜ池而魚鱉,圈牢而牛豕,伐木藝竹而材,貧者力以致之,而獲無幾;富者雖多
其隸傭,而什取其六七焉。以視鑄錢之利,相千萬而無算。即或貸力於貧民,而
雇值之資亦僅耳,抑且仰求而後可分其波潤焉。是驅人聽豪右之役也。
    故先王以虞衡司山澤之產而節之,使不敢溢於取盈,非吝天地之產,限人巧
而使為上私利也。利者,公之在下而製之在上,非製之於豪︹而可雲公也。推此
義也,鹽之聽民自煮,茶之聽民自采,而上勿問焉,亦名美而實大為荑稗於天下。
    或曰:鹽可詭得者也。茶之利,猶夫耕之粟,而奚為不可?曰:古之耕也以
助,今之耕也以貢。助以百畝為經,貢以戶口為率。法圮於兼並,而仍存其故。
茶之於民也,非賴以生如粟也。製於粟而不製於茶,即有?山之勞,而亦均於逐
末。故漆林之稅,二十而五,先王不以為苛。惡在一王之土,食地之力,可任狡
民之舍稼穡以多所營,而不為之裁製邪?抑末以勸耕,獎樸而禁奸,煮海種山之
不可聽民自擅;而況錢之利,坐收逸獲,以長豪黠而奔走貧民,為國奸蠹者乎!
    金、銀、鉛、錫之礦,其利倍蓰於鑄錢,而為爭奪之釁端。乃或為之說曰:
聽民之自采以利民。弄兵戕殺而不為禁,人亦何樂乎有君?
【九】
    鑄錢輕重之準,以何為利?曰:此利也,不可以利言也,而利莫有外焉矣。
如以利,則榆莢線繯尚矣,ゾ雜鉛錫者尚矣,然而行未久而日賤,速敝壞而不可
以藏。故曰此利也,不可以利言也。
    且夫五穀、絲苧、材木、魚鹽、蔬果之可為利,以利於人之生而貴之也。金
玉珠寶之僅見而受美於天也,故先王取之以權萬物之聚散。然亦曰以是為質,可
以致厚生之利而通之,非果以為寶,而人弗得不寶也。然既僅有僅見,而因天地
自然之質也。銅者,天地之產繁有,而人習賤之者也;自人製之範以為錢,遂與
金玉珠寶爭貴,而製粟帛材蔬之生死;然且不精不重,則何弗速敝壞而為天下之
所輕。其唯重以精乎!則天物不替而人功不偷,猶可以久其利於天下。
    故長國家者,知天人輕重之故,而勿務一時詭得之獲。一錢之費,以八九之
物力人功成之,利亦未有既也。即使一錢之費如一錢焉,而無用之銅化為有用,
通計初終,而多其貨於人間,以饒益生民而利國,國之利亦溥矣。一錢之費用十
之八九,則盜鑄無利而止。錢一出於上,而財聽命於上之發斂,與萬物互相通以
出入,而有國者終享其利。故曰不以利言,而利莫有外也。則“五銖”之輕,不
如“開元”之重;ゾ雜鉛錫,不如金背漆背之精;通計之而登耗盈虛之數見,非
淺人所易知也。以苟且偷俗之情,與天地之德產爭美利,未有能勝者也。
【一○】
    淮南王長反形已具,丞相、禦史奏當棄市,正也。所謂“人臣無將,將則必
誅”者也。文帝赦而徙之,與蔡叔、郭鄰之罰等,臣子法伸而天子之恩紀不靳。
長憤恚不食而死,“怙終賊刑”,免於討,足矣。袁盎請斬丞相、禦史,忄僉人
之心,不可窮詰,有如此者!或者其欲以恩私外市諸侯而背天子,挾莊助外交之
心,以冀非望,未可知也。抑或憎妒大臣之軋已,而欲因事驅逐,以立威於廷,
而攘人位,未可知也。文帝避殺弟之名,置盎不譴而參用其說。盎之無憚以逞,
麵欺景帝,迫晁錯而陷之死,終執兩端,與吳、漢交市,而言之不衷也顯矣。盎,
故俠也;俠者之心,故不可致詰者也。有天下而聽任俠人,其能不亂者鮮矣!
【一一】
    嗚呼!自漢以後,治之不古也有自矣。太甲、高宗、成王之姿,非必其軼文
帝而上之;然而伊尹之訓,傅說之命,周公之告,曰“無安厥位惟危”,曰“不
惟逸豫,惟以亂民”,曰“所其無逸”,未嚐貶道以誘之易從也。豈其如賈生之
言曰:“使為治,勞誌慮,苦身體,乏鍾鼓之樂,勿為可也。樂與今同,而欲立
經陳紀,為萬世法。”斯其為言,去李斯之言也無幾。何也?以法術製天下,而
怙以恬嬉,則其法雖異於秦之法,而無本以立威於末,勞天下而以自豫,其能以
是一朝居乎!使天下而可徒以法治而術製焉,裁其車服而風俗即壹,修其文辭而
廉恥即敦,削奪諸侯而政即鹹統於上,則夏、商法在,而桀、紂又何以亡?
    夫文帝而幸非縱欲偷樂之主也,其未免於田獵鍾鼓之好而姑以自逸,未有以
易之耳。得醇儒以沃乃心,浸灌以道義之腴,建中和而興王道,諸侯奚而不服,
風俗奚而不移,廉恥奚而不崇?而先導諛以冀讎其說,文帝幸不為胡亥耳,文帝
而胡亥,誼雖欲自異於李斯也不能。乃後世或猶稱之曰“善誘其君以興治”。下
惡得有臣,上惡得有君哉!
【一二】
    賈生之論教太子,本論也。雖然,尤有本焉。士庶之子,杯酒之耽,博弈之
好,奪其欲而教之,且反唇曰“夫子未出於正”矣。況天子之子,淫聲曼色交於
前,婦人宦寺羅於側,欲有與導,淫有與宣;為君父者,忘誌慮之勞,憚身體之
苦,逐鍾鼓馳驅之樂,徒設嚴師以閑之於步履拜揖之間,使其聽也,一偶人之威
儀耳。成帝穆穆皇皇,而淫荒以滋亂。況其聞風誌蕩,徒怨君父之我奪,而思快
於一旦乎!
    成王幼而武王崩,無所取儀型也,則周公詠豳風,陳王業之艱難;作無逸,
舉前王之乾惕;遙立一文、武以為之鵠。亦惟文、武之果可以為鵠,而後周公非
徒設以冀其觀感。如其以逸樂為德,以法術為治,以聲音笑貌為道,以師保傅之
諄諄為教,此俗儒之徒以苦人,而父子師友之間,相蒙以偽,曾不如文帝之身治
黃、老術,而以授其子之足使信從也。故賈生之論,非立教之本論也。
【一三】
    等賢而上之,則有聖人;等貴而上之?蠐刑熳印9適σ簧普擼?Jブ??玻?br /> 敬公卿大夫者,尊王之積也。此陛尊、廉遠、堂高之說也。郡縣之天下,夷五等,
而天子孤高於上,舉群臣而等夷之,賈生所以有戮辱太迫、大臣無恥之歎焉。嗚
呼!秦政變法,而天下之士廉恥泯喪者五六矣。漢僅存之;唐、宋僅延之而訖不
能延之;洪武興,思以複之,而終不可複。誠如是其笞辱而不怍矣,奚望其上憂
君國之休戚,下畏小民之怨ゥ乎!身為士大夫,俄加諸膝,俄墜諸淵,習於訶斥,
曆於桎梏,褫衣以受隸校之淩踐,既使之隱忍而幸於得生。則清議之譏,非在沒
世而非即唾其而,詛咒之作,在窮簷而不敢至乎其前,又奚不可之有哉?
    雖然,為士大夫亦有以致之矣。蕭何出獄而仍相,周勃出獄而仍侯,不能禁
上之不以囚隸加己,而何不可禁己之無侯以相也?北寺之獄,廷杖之辱,死諍之
臣弗避焉,忠也。免於獄,不死於杖,沾沾然自以為榮,而他日複端笏垂紳於堂
陛,是亦不可以已乎?如鄒爾瞻之複為九卿也,於虧體辱親之罪奚避焉?人主曰:
是嚐興囚隸同撻擊而不以為恥者也,是惡足改容而禮乎!上弗獎之,下安受之;
下既安之,上愈賤之。仁宗之寬厚,李祭酒之剛直,且荷校而不能引退,斯則賈
生所宜痛哭者也。
【一四】
    子之於父母,可寵、可辱,而不可殺。身者,父母之身也。故寵辱聽命而不
慚。至於殺,則父母之自戕其生,父不可以為父;子不能免焉,子不可以為子也。
臣之於君,可貴、可賤、可生、可殺,而不可辱。刑賞者,天之所以命人主也,
貴賤生死,君即逆而吾固順乎天。至於辱,則君自處於非禮,君不可以為君;臣
不知?鬼而順承之,臣不可以為臣也。故有盤水加劍,聞命自弛,而不可ㄏ。抑
臣之異於子,天之秩也。人性之順者不可逆,健者不可屈也。
    賈生之言以動文帝,而當時之大臣,抑有聞而?鬼焉者乎?微直當時,後世
之詔獄廷杖而尚被章服以立人之朝者,抑有?鬼焉者乎?使詔獄廷杖而有人自裁
者,人君之辱士大夫,尚可懲也。高忠憲曰:“辱大臣,是辱國也。”大哉言乎!
故沈水而逮問之禍息。魏忠賢且革其凶威,況人主哉?
【一五】
    漢初封諸侯王之大也,去三代未遠,民之視聽,猶習於封建之舊,而怨秦之
孤,故勢有所不得遽革也。秦政、李斯以破封建為萬世罪,而賈誼以諸侯王之大
為漢痛哭,亦何以異於孤秦。而論者若將黥刖秦而揖進賈生以坐論,數十年之間,
是非之易如水火。甚矣夫論史者之忄昏忄昏也!
    誼之言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以為是殆三代之遺製也與?三代之眾建
而儉於百裏,非先王故儉之也,故有之國不可奪,有涯之宇不可擴也。且齊、魯
之封,征之詩與春秋傳,皆逾五百裏,亦未嚐狹其地而為之防也。割諸王之地而
眾建之,富貴驕淫之子,童心未改,皆使之南麵君人,坐待其陷於非辟,以易為
褫爵。此陽予陰奪之術,於骨肉若仇讎之相逼,而相縻以術,誼之誌亦奚以異於
嬴政、李斯?而秦,陽也;誼,陰也;而誼よ矣!漢之剖地以王諸侯,承三代之
餘,不容驟易。然而終不能複者,七國亂於前,秦革於後,將滅之鐙餘一焰,其
勢終窮,可以無煩賈生之痛哭。即為漢謀,亦唯是鞏固王室,修文德以靜待其自
定,無事怵然以驚也。乍見封建之廢而怵然驚,乍見諸侯之大而怵然驚,庸人之
情,不參古今之理勢,而唯目前之駭,未有不賊仁害義而啟禍者。言何容易哉!
    至其論淮南之封侯,而憂白公、子胥、?專諸、荊軻之事,則周公之封蔡仲
也,曰:“爾尚蓋前人之愆。”將亦憂蔡仲?刃以衝成王之胸乎?於是而誼之刻
薄寡恩,不可掩矣。淮南之終叛也,皆以為誼言之中也。誼昌言於廷曰:“安且
為白公、子胥。而安能無以白公、子胥為誌哉!然則淮南之叛,誼導之矣。淮南
王長之廢,國法也;其子受封,親親之仁也。淮南終得國,而長猶然文帝之弟,
安猶然文帝之從子,白公、子胥也乎哉!不引而親之,顧推為讎而慮之,以殺機
往者以殺機報,為天子司天下之生殺,日取天下而慮其讎,蔑不讎矣。甚哉,誼
之不聞道而隻為術也!
【一六】
    賈誼畏諸侯之禍,議益梁與淮陽二國之封,亙江、河之界,以製東方,何其
言之自相背?也!誼曰:“秦日夜苦心勞力以除六國,今高拱以成六國之勢。”
則其師秦之智以混一天下,不可掩矣。乃欲增益梁、淮陽而使橫亙於江、河之間。
今日之梁、淮陽,即他日之吳、楚也。吳、楚製而梁、淮陽益驕,而使橫亙於江、
河之間以塞漢東鄉之戶,孰能禦之哉?己之昆弟,則親之、信之;父之昆弟,則
疑之、製之;逆於天理者,其報必速,吾之子孫,能弗以梁、淮陽為蜂蠆而讎之
乎?
    夫封建之不可複也,勢也。雖然,習久而變者,必以其漸。秦惟暴裂之一朝,
而怨滿天下。漢略師三代以建侯王,而其勢必不能久延,無亦徐俟天之不可回、
人之不思返,而後因之。七國之變未形,遽起而翦之,則亦一秦也。封建之在漢
初,鐙炬之光欲滅,而姑一耀其焰。智者因天,仁者安土,俟之而已。誼操之已
蹙,而所為謀者,抑不出封建之殘局,特一異其跡以緩目前爾。繇此言之,則誼
亦知事之必不可以百年,而姑以憂貽子孫也。封建之盡革,天地之大變也,非仁
智不足以與於斯,而誼何為焉!
【一七】
    晁錯徙民實邊之策偉矣!寓兵於農之法,後世不可行於腹裏,而可行於塞徼。
天氣殊而生質異,地氣殊而習尚異。故滇、黔、西粵之民,自足以捍蠻、苗,而
無逾嶺以窺內地之患。非果蠻、苗弱而北狄強也,土著者製其吭,則深入而畏邊
民之搗其虛也。
    雖然,有未易者焉。沿邊之地,肥磽不齊,徙而授以瘠壤,不逃且死者寡。
吏失其人,綏撫無術,必反而為北狄用。此二患者,輕於言徙,必逢其咎,而實
邊之議,遂為永戒。錯之言曰:“相其陰陽之和,嚐其水泉之味。”始事之不可
不密也。地誠磽矣,雖有山?之險,且置之為甌脫,而移塞於內,無憂也;我所
不得居,亦彼所不能據也。若夫吏人之得失,在人而不在法。然法善以待人,則
人之失者鮮矣。後世之吏於邊者,非羸貧無援之乙科,則有過遷補之茸吏;未有
能入而為台諫郎官者,未有擢而為監司郡守者。以日暮途窮衰颯之心,而僅延簪
紱之氣,能望其憂民體國而固吾圉哉?若擇甲科之選,移守令課最之賢者以為之
吏,寬其法製,俾盡其材,以拊循而激勸之,輕徭賦以安之,通商賈、教樹畜以
富之,廣學宮之選以榮之,寵智能豪雋之士以勵之;則其必不為北狄用以乘中國
之釁者,可以保之百年,邊日以︹,而坐待狄之自敝。故曰:錯之言偉矣。
    特其曰:“絕匈奴不與和親,其冬來南,壹大治則終身創矣。”此則未易言
也。非經營於數十年之久,未能效也。羈縻以和親,而徐修實邊之策,或不待大
治而自不敢南犯。其不悔禍而冒昧以逞與,大治之,無慮其不克矣。
【一八】
    入粟而拜爵免罪,晁錯之計,亦未失也。其未為失計也,非謂爵可輕而罪得
以貲免也,謂其可以奪金錢之貴而授之粟也。輕齋折色,有三易焉:官易收,吏
易守,民易輸。三易以趨苟簡之利便,而金奪其粟之貴,則寧使民勞於輸,官勞
於收,吏勞於守,而勿徇其便。此參數十世而能純成其利,非俗吏之所知也。
    雖然,入粟六百石而拜爵上造,一家之主伯亞旅,力耕而得六百石之贏餘者
幾何?無亦︹豪挾利以多占,役人以佃而收其半也;無亦富商大賈以金錢籠致而
得者也。如是,則重農而農益輕,貴粟而金益貴。處三代以下,欲抑︹豪富賈也
難,而限田又不可猝行,則莫若分別自種與佃耕,而差等以為賦役之製。人所自
占為自耕者,有力不得過三百畝,審其子姓丁夫之數,以為自耕之實,過是者皆
佃耕之科。輕自耕之賦,而佃耕者倍之,以互相損益,而協於什一之數。水旱則
盡蠲自耕之稅,而佃耕者非極荒不得輒減。若其果能躬親勤力,分任丁壯,多墾
厚收,饒有贏餘,乃聽輸粟入邊,拜爵免罪。而富商大賈居金錢以斂粟,及疆豪濫
占、佃耕厚斂多畜者不得與。如此,則奪金之貴而還之粟,可十年而得也。充錯
之說,補錯之未逮,任牧民於良吏,嚴拜爵免罪之製於畫一,乃不窒礙而行遠。
不然,輸粟之令且變而為輕齋折色,天下益汲汲於金錢,徒以亂刑賞之大經,為
敗亡之政而已矣。
【一九】
    肉刑之不可複,易知也。如必曰古先聖王之大法,以止天下之惡,未可泯也;
則亦君果至仁,吏果至恕,井田複,封建定,學校興,禮三王而樂六代,然後複
肉刑之辟未晏也。不然,徒取愚賤之小民,折割殘毀,以唯吾製是行,而曰古先
聖王之大法也;則自欺以誣天下,よ孰甚焉。
    抑使教養道盡,禮樂複興,一如帝王之世,而肉刑猶未可複也。何也?民之
仁也,期以百年必世,而猶必三代遺風未斬之日也。風未移,俗未易,犯者繁有,
而毀支折體之人積焉,天之所不?也。且也,古未有笞杖,而肉刑不見重;今既
行笞杖,而肉刑駭矣。故以曹操之忍,而不敢嚐試,況不為操者乎!張蒼之律曰:
“大辟論減等,已論而複有笞罪,皆棄市。”嚴矣。雖然,固《書》所謂“怙終
賊刑”者也。故詳刑者,師文帝之詔、張蒼之令,可也。
【二○】
    漢有殺人自告而得減免之律,其將導人以無欺也與!所惡於欺者,終不覺而
讎其慝也。夫既已殺人矣,則所殺者之父兄子弟能訟之,所司能捕獲之,其惡必
露,勢不可得而終匿也,而惡用自告為?小人為惡而掩蔽於君子之前,與昌言於
大廷而無怍赧也,孰為猶有恥乎?自度律許減免而覬覦漏網者,從而減之,則明
張其殺人之膽,而惡乃滔天。匿而不告者鼠也;告而無諱者虎也。教鼠為虎,欲
使天下無欺,而成其無忌憚之心,將何以懲?故許自告者,所以開過誤自新之路,
而非可以待凶人。凶人而自匿,民彝其猶有未ル,不較瘥乎?
【二一】
    什一之賦,三代之製也。孟子曰:“重之則小桀,輕之則小貉。”言三代之
製也。天子之畿千裏;諸侯之大者,或曰百裏,或曰五百裏,其小者不能五十裏。
有疆場之守,有甲兵之役,有幣帛饔飧牢餼之禮,有宗廟社稷牲幣之典,有百官
有司府史胥徒祿食之眾,其製不可勝舉。聘義所雲:“古之用財者不能均。”如
此是已。故二十取一而不足。然而有上地、中地、下地之差,有一易、再易、萊
田之等,則名什一,而折衷其率,亦二十而取一也。
    自秦而降,罷侯置守矣。漢初封建,其提封之廣,蓋有倍蓰於古王畿者,而
其官屬典禮又極簡略,率天下以守邊,而中邦無會盟侵伐之事。若郡有守,縣有
令,非其伯叔甥舅之交,而饋問各以其私。社稷粗立,而祀典不繁。一郡之地,
廣於公侯之國,而掾史郵徼,曾不足以當一鄉一遂之長。合天下以贍九卿群司之
內臣,而不逮周禮六官之半。是古取之一圻而用豐,今取之九州而用儉,其視三
代之經費,百不得一也。什一而征,將以厚藏而導人主之宣欲乎?不然,亦奚用
此厚斂為也!
    文帝十三年,除田租稅;景帝元年,複收半租,三十而稅一;施及光武之世,
兵革既解,複損十一之稅,如景帝之製;誠有餘而可以裕民也。封建不可複行於
後世,民力之所不堪,而勢在必革也。
【二二】
    漢文短喪,而孝道衰於天下,乃其繇來有漸也;先王權衡恩義之精意,相沿
以晦,而若強天下以難從也。禮曰:“事親致喪三年,事君方喪三年。”方也者,
言乎其非致也。嗣君之喪,致喪也。外而諸侯,內而公卿大夫,方喪也。苟其為
方喪,則郊可攝,社稷五祀可祭,會盟征伐可從事,於臣也奚病?弟子之喪師也,
群居則?,出則否;以意通之,然則臣為君喪,有事焉而攝吉以行,可矣。昏禮
之辭曰:“三族之不虞。”君不與焉,則冠昏且得行矣。天地社稷,越紼而行事,
則祭固不廢矣。文帝之詔曰:“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蓋秦
有天下,尊君已侈,禁天下以嚴,製天下之飲食,絕其祭祀,失先王之精義,而
溢分以為物情之難堪,非三代之舊也。
    抑文帝之詔,統吏民而壹之,則無差等也。禮有之:“諸侯為天子斬衰。”
惟諸侯也。“公士大夫之眾臣為其君斬衰,布帶繩屨。”傳曰:“近臣,君服斯
服矣。”是從服也,非近臣則殺矣。“庶人為國君齊衰三月。”國君雲者,對在
國之民而言,於天子則畿內之民也,不施及天下明矣。統天下之臣民,禁其嫁娶、
祠社、飲酒、食肉,皆秦之苛法也。秦統而重之,文帝統而輕之,皆昧分殊之等,
而禮遂以亡。
    唯夫嗣君者,雖天子,固子也。達於庶人,性之無可ル,一也。同姓之諸侯
王,爵則古諸侯也,自漢以下,無民事焉,無兵事焉,尤其可伸者也。宰輔以下,
至於外吏之卑者,一也,皆臣也。吉凶雜用,推布帶繩屨之禮而通焉。特非氵位
祀,則降采而素焉可矣。郡縣之天下,無內外之殊,通庶人三月之製,施及天下
可矣。
    唯是“諒ウ”之禮,舉兵戎刑賞之大政,皆總己以聽於塚宰,抑有難行於今
者。非但塚宰之難其人而僭亂為憂也。古之天子所治者千裏之畿爾,四夷之守,
藩衛任之。︹臣內擅,諸侯得而問罪焉。外內相製。而諸侯之生死予奪,非朝廷
所得意為恩威,則塚宰亦不得以意亂之。郡縣之天下,統四海之治,總萬方之賦,
兼四裔之守。監司守令,刑賞聽命,而莫有恒經。是非交錯,恩威互致,塚宰孰
敢以一身任之?非但無伊、周之德也,與百僚同拔於貢舉資格之中,望自不足以
相氵位也。故欲行商、周之製,伸孝子之情,定天下之誌,體先王之精意而無有
弊,非窮理盡性以適時措之宜者,未易言也。沿三代之遺文於殘闕之後,矯嬴政
之過,而不內反諸心、外揆之時,達於事之無不可遂。則文帝之短喪,遂以施行
於萬世,而有誌者莫挽,不亦悲乎!
    夫文帝猶有古之遺意也。已下棺,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纖七日,未
葬以前,固皆斬衰也。禮:“天子七月而葬。”虞?卒哭,將已期矣,期而小祥,
古有受服焉。大功小功者,受服之變也;纖,礻覃服也;雖短之,猶未失古之意,
而促已甚。文帝以己亥崩,乙巳葬,合而計之,四十三日耳。景帝速葬而速除,
不懷甚矣。以日易月,非文帝之製也,愈趨而愈下也。
【二三】
    文帝崩年四十有六,閱三年而吳王濞反。濞之令曰:“寡人年六十有二。”
則其長於文帝也,十有三年。當文帝崩,濞年五十有九,亦幾老矣。詐病不觀,
反形已著,賈誼、晁錯日畫策而憂之。文帝豈不知濞之不可銷弭哉?賜以幾杖而
啟釁無端,更十年而濞即不死,亦以衰矣。趙、楚、四齊,庸劣無大誌,濞不先
舉,弗能自動。故文帝籌之已熟,而持之已定。文帝幸不即崩,坐待七國之瓦解,
而折?以收之。是誼與錯之憂,文帝已憂之。而文帝之所持,非誼與錯所能測也。
    吉凶之消長在天,動靜之得失在人。天者人之所可待,而人者天之所必應也。
物長而窮則必消,人靜而審則可動。故天常有遞消遞長之機,以平天下之險阻,
而恒苦人之不相待。智者知天之消長以為動靜,而恒苦於躁者之不測其中之所持。
若文帝者,可與知時矣。可與知時,殆乎知天矣。知天者,知天之幾也。夫天有
貞一之理焉,有相乘之幾焉。知天之理者,善動以化物;知天之幾者,居靜以不
傷物,而物亦不能傷之。以理司化者,君子之德也;以幾遠害者,黃、老之道也;
降此無道矣。庸人不測,恃其一罅之知,物方未動,激之以動。激之以動,而自
詫為先覺。動不可止,毒遂中於天下,而流血成渠。國幸存,而害亦よ矣。嗚呼!
謀人家國者,可不慎哉!自非桀、紂,必有懷來,有一罅之知者,慎密以俟之,
毋輕於言,而天下之禍可以息。 
 


  ●卷三

○景帝
【一】
    甚哉名義之重也,生乎人之心,而為針?劍刃以刺人於隱者也。故名以生實,
而義不在外。苟違乎此,疑在肘腋而先戰乎心。夫欲有所為,而無可信之人,必
危;有可信之人,而固不敢信,必敗。吳太子之諫王濞曰:“王以反為名,此兵
難以借人,人亦且反王。”以此疑田祿伯,不遣循江、淮入武關,而坐困於下邑。
其不信祿伯而因以敗也,則太子任其失。藉令假祿伯以兵,而祿伯且反也,亦未
可知。是兩窮之術,而姑保其可疑。太子固曰“王以反為名,兵難以借人”。名
不正,義不直,浮鼓其忿欲以逞,其中之?刃,常不去於肺肝。是以無名無義而
欲有為於天下,即以之攻無道而不克,況以之犯順哉?故自疑者必疑人,信人者
必自信也。自不可信,人不可保,疑之而隳功,信之而禍亦起。苻堅以不疑而亡
於慕容垂,安慶緒以不疑而亡於史思明。吳太子之言,固天理顯露之一幾,以震
小人而褫之,惡能強哉!惡能強哉!
【二】
    文帝且崩,戒景帝曰:“即有緩急,周亞夫可任將兵。”則文帝未嚐須臾忘
製吳也。故幾杖之賜,欲以銷其雄心而待其自敝,非玩也。中有所恃,則可靜以
待動,而不為禍先,無已,則固有以勝之矣。柔而不陷於弱,本立焉耳。黽錯者,
焉知此!迫而無以應,則請上自將而身居守,有亞夫之可恃而不知任也,身之不
保,宜矣哉!故柔而玩、競而不知自強之術,兩者異出而同歸於敗。
【三】
    周亞夫請以梁委吳,絕其食道,景帝許之。梁求救而亞夫不聽,上詔亞夫救
梁,而亞夫不奉詔。於是而亞夫之情可見,景帝之情亦可見矣。委梁於吳以敝吳,
而即以敝梁。梁之存亡,於漢無大損益;而今日之梁為他日之吳、楚,則敝梁於
吳而恃以永安。亞夫以是獲景帝之心,不奉詔而不疑。景帝之使救也,亦聊以謝
梁而緩太後之責也,故可弗奉詔而不疑也。
    嗚呼!景帝之心忍矣,而要所以致之者,太後之私成之也。帝初立,年三十
有二,太子榮已長,而太後欲傳位於梁王。景帝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探
太後之旨而姑為之言也。竇嬰正辭而太後怒,則景帝之?梁久矣。亞夫委之敝而
弗救,與帝有密約矣。不然,兄弟垂危,詔人往援,不應而不罪,景帝能審固持
重如此其定哉?後愈私之,帝愈?之,梁其不為叔段、公子偃者,幸也。
    故兄弟之際,非父母所得而與。親者自親,愛者自愛,信者自信,猜者自猜。
全中人於不相激,而使賢者得自伸其恩義,則以養子孫於和平坦易之中,而無隱
情以相傾。太後婦人,不足以知此,為君子者,尚其鑒諸!
【四】
    國無人而不可與立,彝倫ル也。韓安國泣請於梁王,而羊勝、公孫詭伏誅;
田叔悉燒獄辭,而梁王之罪解。以誠信行於家國骨肉之間,彝倫危而得安;漢之
人才,所以卓越乎後世也。鄒陽見王信而讎其說,策士之小慧耳。假天性合離之
權於閨房,陽之智與勝、詭等;自詫其巧,而不知適成乎亂。安國也,叔也,守
貞以全仁孝之大者也,非佞人之得有功也。
【五】
    法嚴而任寬仁之吏,則民重犯法,而多所矜全。法寬而任鷙擊之吏,則民輕
犯法,而無辜者卒罹而不可活。景帝詔有司讞不能決,移讞廷尉,讞而後讞不當,
讞者不為失,立法寬矣。乃郅都、寧成相繼為中尉,則假法於殘忍之小人,姑寬
為之法,以使愚民輕於蹈阱,而幸其能出而終不免也。且也讞不當而不為罪,無
論失入之よ也,即數失出而弗譴,亦以導賕吏之鬻獄,而淫威之逞,冤民且無如
之何也。於是而高帝寬大之意斬,武帝嚴酷之風起矣。嚴之於法而無可移,則民
知懷刑;寬之以其人而不相尚以殺,則民無濫死。故先王樂進長者以司刑獄,而
使守畫一之法,雷電章於上,雨露潤於下,斯以合天理而容保天下與!
【六】
    算資十而得官,景帝減而為四,爭之於銖兩之間,亦惡足以善風俗乎!應劭
曰:“古者疾吏之貪,衣食足,知榮辱,貲盈十萬,乃得為吏。”劭所雲古者何
古也,殆秦人之法也。舉富人子而官之,以謂其家足而可無貪,畏刑罰而自保,
然則畏人之酗飲,而延醉者以當筵乎?富而可為吏,吏而益富,富而可貽其吏於
子孫。毀廉恥,奔貨賄,薄親戚,獵貧弱,幸而有貲,遂居人上,民之不相率以
攘奪者無幾也。自非嬴氏為君、商鞅為政,未有念及此以為得計者也。
    嗚呼!亦有自來矣。世之亂也,一策行而取卿相,一戰勝而有封邑。故草野
貧寒之子,忘軀命,遊於刀鋸鼎鑊之下,以弋獲官邑。於是而如餒者之得食焉,
快貪饕而忘哽噎。於是天下苦之,人主厭之,而矯之以任富人之子,以是為愈於
彼也。雖然,豈必無以養天下之廉恥而需此哉?矯枉者之枉甚於所矯,而天下之
枉不可複伸。為君子者,清品類,慎交遊,遠挾策趨風之賤士,以使人主知所重
輕焉。何至貽朝廷以菲薄賢智、輕側陋之心,問居贏而揖進之哉?
【七】
    班固敘漢初之富庶詳矣。蓋承六國之後,天下合而為一,兵革息,官吏省,
饋享略,置郵簡,合天下而僅奉一人,以一王而府天下,粟帛貨賄流通,關徼弛
而不滯,上下之有餘宜矣。嗚呼!後之天下猶漢也,而何為憂貧孔棘,而上下交
征之無已也!班固推本所由,富庶原於節儉。而曰:“高帝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
重租稅以困辱之。孝惠、高後雖弛其禁,然市井之子孫,不得仕宦為吏。量吏祿、
度官用、以賦於民。山川園池市井租稅,自天子至於封君,皆取其入為私奉養,
不領於經費。”知言也夫!
    尤要者,則自困辱商賈始。商賈之驕侈以罔民而奪之也,自七國始也。七國
者,各君其國,各有其土,有餘不足,各產其鄉,遷其地而弗能為良。戰爭頻,
而戈甲旌旄之用繁;賂遺豐,而珠璣象貝之用亟;養遊士,務聲華,而遊宴珍錯
之味侈。益之以驕奢之主、後宮之飾、狗馬雁鹿ㄚ服殊玩之日新,而非其國之所
有。於是而賈人者越國度險,羅致以給其所需。人主大臣且屈意下之,以遂其所
欲得,而賈人遂以無忌憚於天下。故窮耳目之玩、遂旦暮之求者,莫若獎借賈人
之利;而貧寒之士,亦資之以г濡。賈人日以尊榮,而其罔利以削人之衣食,陽
與而陰取者,天下之利,天子之權,倒柄授之,而天下奚恃以不貧?且其富也不
勞,則其用也不恤,相競以奢,而殄天物以歸糜爛。弗困弗辱,而愚民榮之,師
師相效,乃至家無鬥筲,而衣絲食粲,極於道?堇而不悔,故生民者農,而戕民
者賈。無道之世,淪胥而不救,上下交棘而兵戎起焉。非此之懲,國固未足以立
也。高帝之令,班固之言,洵乎其知本計也。
    人主移於賈而國本凋,士大夫移於賈而廉恥喪。許衡自以為儒者也,而謂
“士大夫欲無貪也,無如賈也”。楊維楨、顧瑛遂以豪逞而敗三吳之俗。濠、泗
之遷,受興王之罰,而後天下寧。移風易俗,古今一也。 
 

○武帝
【一】
    董仲舒請使列侯郡守歲貢士二人,賢者賞,所貢不肖者有罰,以是為三代鄉
舉裏選之遺法也,若無遺議焉。夫為政之患,聞古人之效而悅之,不察其精意,
不揆其時會,欲姑試之,而不合,則又為之法以製之,於是法亂弊滋,而古道遂
終絕於天下。
    郡縣之與封建殊,猶裘與葛之不相沿矣。古之鄉三年而賓興,貢士唯鄉大夫
之所擇,封建之時會然也。成周之製,六卿之長,非諸侯入相,則周、召、畢、
榮、毛、劉、尹、單也。所貢之士,位止於下大夫,則雖賓興,而側陋顯庸者亡
有。且王畿千裏,侯國抑愈狹矣。地邇勢親,鄉黨之得失是非,旦夕而與朝右相
聞。以易知易見之人才,供庶事庶官之冗職,臧否顯而功罪微。賓興者,聊以示
王者之無棄材耳,非舉社稷生民之安危生死而責之賓興之士也。
    郡縣之天下,統中夏於一王。郡國之遠者,去京師數千裏。郡守之治郡,三
載而遷。地遠,則賄賂行而無所憚。數遷,則雖賢者亦僅采流俗之論,識晉謁之
士,而孤幽卓越者不能遽進於其前。且國無世卿,廷無定位,士苟聞名於天下,
日陟日遷,而股肱心膂之任屬焉。希一薦以徼非望之福,矯偽之士,何憚不百欺
百讎以迎郡守一日之知,其誠偽淆雜甚矣。於是而懸賞罰之法以督之使慎,何易
言慎哉!
    知人則哲,堯所難也。故鯀殛,而僉曰試可者勿罪。生不與同鄉,學不與同
師,文行之華實,孝友之真偽,不與從事相覺察,偶然一日之知,舉刑賞以隨其
後,賞之濫而罰者冤,以帝堯之難責之中材,庸詎可哉?其弊也,必樂得脂韋括
囊之士,容身畏尾,持祿以幸無尤。又其甚者,舉主且為交托營護,而レ發者且
有投鼠忌器之嫌。則庸駑競乘,而大奸營窟,所必至矣。
    聞一鄉之有月旦矣,未聞天下之有公論也。一鄉之稱,且有鄉原;四海之譽,
先集偽士;故封建選舉之法,不可行於郡縣。易曰:“變通者時也。”三代之王
者,其能逆知六國︹秦以後之朝野,而豫建萬年之製哉?且其後漢固行之矣,而
背公死黨之害成,至唐、宋而不容不變。故任大臣以薦賢,因以開諸科目可矣。
限之以必薦,而以賞罰隨其後,一切之法,必敝者也。
    封建也,學校也,鄉舉裏選也,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則躓矣。用今日之才,
任今日之事,所損益,可知已。而仲舒曰:“三王之盛易為,堯、舜之名可及。”
談何容易哉!
【二】
    鄉舉之法,與太學相為經緯,鄉所賓興,皆鄉校之所教也。學校之教,行之
數十年,而鄉舉行焉。所舉不當者罰之,罰其不教也,非罰其不知人也。仲舒之
策,首重太學,庶知本矣。不推太學以建庠序於郡國,而責貢士於不教之餘,是
以失也。
    經天下而歸於一正,必同條而共貫,雜則雖矩範先王之步趨而迷其真。惟同
條而共貫,統天下而經之,則必乘時以精義,而大業以成。仲舒之策曰:“不在
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此非三代之法也,然而三代之精義存矣。
何也?六藝之科,孔子之術,合三代之粹而闡其藏者也。故王安石以經義取士,
踵仲舒而見諸行事,可以行之千年而不易。安石之經學不醇矣,然不能禁後世之
醇,而能禁後世之非經。元?改安石之法,而並此革之,不知通也。溫體仁行保
薦以亂之,重武科以亢之,楊嗣昌設社塾以淆之,於是乎士氣偷、奸民逞,而生
民之禍遂極。皆仲舒之罪人也,況孔子乎!若夫割裂ひ?而無實也,司教者之過
也。雖然,以視放言綺語、市心惡習、睨徑竇以徼詭遇者,不猶愈乎!習其讀,
粗知其義,雖甚小人,且以是為夜氣之雨露,教亦深矣。
【三】
    淮南王安之諫伐南越,不問而知其情也。讀其所上書,訐天子之過以搖人心,
背漢而德己,豈有憂國恤民仁義之心哉!越之不可不收為中國也,天地固然之形
勢,即有天下者固然之理也。天地之情,形見於山川,而情寓焉。水之所繞,山
之所蟠,合為一區,民氣即能以相感。中國之形,北阻沙漠,西北界河、湟,西
隔大山,南窮炎海,自合浦而北至於碣石,皆海之所環也。形勢合,則風氣相為
噓吸;風氣相為噓吸,則人之生質相為儔類;生質相為儔類,則性情相屬而感以
必通。南越固海內之壤也。五嶺者,培?婁高下之恒也,未能逾夫大行、ゾ函、
劍閣、龜厄之險也。若夫東甌之接吳、會,閩、越之連餘幹,尤股掌之相屬也。
其民雞犬相聞,田疇相入,市買相易,昏姻相通,而畫之以為化外,則生類之性
睽,而天地之氣閡矣。孟子曰:“吾聞用夏變夷者。”帝王之至仁大義存乎變,
而安曰:“天地所以隔內外。”不亦亻真乎!顧其所著書,侈言窮荒八夤九州之
大,乃今又欲分割天地於山海圍聚之中,“將叛之人其辭慚”,當亦內?鬼於心
矣。
    夫窮內而務外,有國之大戒,謂夫東越大海、西絕流沙也。書曰:“宅南交。”
則交?且為堯封,而越居其內。越者,大禹之苗裔,先王所以封懿親者也,非荒
遠之謂也。新造之土,賦不可均,如安所雲:“貢酎不輸大內,一卒不給上事。”
誠有之矣。且城郭、兵防、建官、立學之費,仰資於縣官,以利計之,不無小損。
然使盜我邊鄙,害我穡事,置兵屯戍,甚則興師禦之,通計百年之利,小而大傷,
明王之所賤,而抑豈仁人之所忍乎?
    君子之於禽獸也,以犬馬之近人,則勒之、?勺之、馴之、撫之而登其用。
顧使山圍海繞、天合地屬之人民,先王聲教所及者,悍然於彝倫之外,弗能格焉,
代天子民者,其容恝棄之哉!武帝平甌、閩,開南越,於今為文教之郡邑。而宋
置河朔、燕、雲之民,畫塘水三關以絕之,使漸染夷風,於是天地文明之氣日移
而南,天且歆漢之功而厭宋之偷矣。安挾私以訐武帝,言雖辯,明者所弗聽也。
【四】
    言有跡近而實異者,不可不察。申公曰:“為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汲黯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於以責武帝之崇
儒以虛名而亡實,相似也。然而異焉者,申公之言,儒者立誠之辭也;汲黯之言,
異端賊道之說也。
    黯之自為治也,一以黃、老為師,托病臥閨ト而任丞史,曹參之餘智耳,而
抑佐以傲忽之氣。其曰“奈何欲效唐、虞”,則是直以唐、虞為不必效,而廢禮
樂文章,苟且與民相安而已。內多欲,則仁義不能行,固也。乃匹夫欲窒其欲,
而無仁義以為之主,則愈窒而發愈驟;況萬乘之主,導其欲者之無方乎。故患仁
義之不行,而無禮以養躬,無樂以養心耳。如其日漸月摩,涵濡於仁義之腴,以
莊敬束其筋骸,益以︹固;以忻豫滌其誌氣,益以清和。則其於欲也,如月受日
光,明日生而不見魄之ウ也,何憂乎欲之敗度而不可製與!故救多欲之失者,唯
仁義之行。而黃、老之道,以滅裂仁義,秕?康堯、舜,偷休息於守雌之不擾,
是欲救火者不以水,而豫撤其屋,宿曠野以自詫無災也。黯挾其左道,非侮堯、
舜,脅其君以從己,而毀先王僅存之懿典,曰:“仁義者,乃唐、虞、三代已衰
之德。”孟子曰:“言則非先王之道。”又曰:“吾君不能謂之賊。”黯之謂與!
武帝之不終於崇儒以敷治,而終惑於方士以求仟,黯實有以啟之也。
    莊助稱“黯輔少主,賁、育不能奪”,恃其氣而已。劉安憚黯而輕公孫弘,
安固黃、老之徒,畏其所崇尚而輕儒耳,非果有以信黯之大節而察弘之陋也。主
少國疑,唯行仁義者可以已亂。周公幾幾於有踐之籩豆,衝人安焉。充黃、老之
操,“?兮其可左右”,亦何所不至哉!黯其何堪此任也!
【五】
    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樂從廣而苦程不識。”司馬溫公則曰:
“亻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論也。以武定
天下者,有將兵,有將將。為將者,有攻有守,有將眾,有將寡。不識之正行伍,
擊刁鬥,治軍簿,守兵之將也。廣之簡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將也。束伍嚴整,
斥堠詳密,將眾之道也。刁鬥不警,文書省約,將寡之道也。嚴謹以攻,則敵窺
見其進止而無功。簡易以守,則敵乘其罅隙而相薄。將眾以簡易,則指臂不相使
而易潰。將寡以嚴謹,則拘牽自困而取敗。故廣與不識,各得其一長,而存乎將
將者爾。將兵者不一術,將將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論也。人主,將將者也。大將
者,將兵而兼將將者也。
    三代而下,農不可為兵,則所將之兵,類非孝子順孫,抑非簡以馭之,使之
樂從,固無以製其死命。則治軍雖嚴,而必簡易以為之本。非春秋、列國馳驟不
出於畛軌,追奔不逾於疆域,賦農以充卒,夕解甲而旦相往來,可以準繩相糾,
而但無疏漏即可固圉之比也。故嚴於守而簡於攻,閑其縱而去其苦,有微權焉,
此豈可奉一法以為衡而固執之哉?
    班超以簡,而製三十六國之命,子勇用之而威亦立。諸葛孔明以嚴,而司馬
懿不敢攻,薑維師之而終以敗。古今異術,攻守異勢,鄰國與夷狄盜賊異敵。太
史公之右廣而左不識,為漢之出塞擊匈奴也。溫公之論,其猶坐堂皇、持文墨以
遙製閫外之見與!
【六】
    王恢言:“全代之時,北有疆胡之敵,內連中國之兵,尚得養老長幼,種樹
以時,匈奴不敢輕侵。”夫恢抑知代之所以安而漢之所以困乎?恢言以不恐之故,
非也。漢窮海內之力,與匈奴爭,而勝敗相貿。夷狄貪鷙而不恥敗,何易言恐也!
全代之安者,代弗係天下之重輕也。匈奴即有代,而南有趙,東有燕,不能震動
使之瓦解。燕、趙起而為敵方新,勢且孤立而不能安枕於代,而覬覦之情以沮。
天下既一於漢,則一方受兵而天下搖。率天下之力以與競,匈奴坐以致天下之兵,
一不勝而知中國兵力止此也,惡得如全代之時,曾莫測七國之淺深哉?西漢都關
中,而匈奴迫甘泉;東漢都雒陽,而上穀、雲中被其患;唐複都長安,而突厥、
回紇、吐蕃乘西墉以入;宋都汴,契丹攻澶、魏,卒使女直舉河北以入汴,元昊
雖屢勝而請和。天子之所在,鄭重以守之,彼即睨是為中國全力之所注,因殫其
全力以一逞,幸覆敗之,則天下若棟折而榱自崩。且京師者,金帛子女之所輳也,
其朵頤而甘心者,非且夕矣。繇此推之,代之所以捍匈奴而有餘者,唯無可欲而
不係中國之安危,故不爭也。
    南蠻之悍,雖不及控弦介馬之猛,然其凶頑?發而不畏死,亦何憚而不為。
乃間嚐竊發,終不出於其域。非其欲有所厭也,得滇、黔、邕、桂而於中國無損,
天子遙製於數千裏之外,養不測之威,則據非所安,而夢魂早為之震疊。中國之
人心亦恬然,俟其懈以製之,而不告勞,亦不失守以土崩。滇、粵可以製南,燕、
代可以製北,其理一也。
    女直、蒙古之都燕,所以遠南方也。中國之全力在於南,天子孤守於北,何
為者乎?代以一國製匈奴則有餘,秦以天下則不足,漢、唐任之邊臣而苟全,天
子都燕,一失而不複收,其效大可睹矣。威以養而重,事以靜而豫,如是者之謂
大略。
【七】
    主父偃、徐樂、嚴安,皆天下之忄僉人也。而其初上書以徼武帝之知,皆切
利害而不悖於道。然則言固不足以取人矣乎?夫人未有樂為不道之言者也,則夫
人亦未有樂為不道之行者也。士之未遇,與民相邇,與天下之公論相習。習而欲
當於人心,則其言善矣。言之善也,而人主不得不為之動。迨其已得當於人主,
而人主之所好而為者不在是;上而朝廷,下而郡邑,士大夫之所求合於當世者,
又不在是;遂與人主之私好,士大夫懷祿結主之風尚相習。習而欲合乎時之所趨,
則其行邪而言亦隨之。故不患天下之無善言也,患夫天下之為善言者行之不顧也。
不患言之善而人主不動也,患夫下之動上也,以諤諤於俄頃;而下之動於上也,
目熒耳易,心傾神往,而不能自守也。
    中人者,情生其性,而性不製其情。移其情者,在上之所好、俗之所尚而已。
使天下而有道,徐樂、嚴安、主父偃亦奚不可與後先而疏附哉!故文之有四友,
惟文王有之也。若夫窮居而以天下為心,不求當於天下之論;遇主而以所言為守,
不數變以求遂其私;此龍德也,非可輕責之天下者也。
【八】
    徐樂土崩瓦解之說,非古今成敗之通軌也。土崩瓦解,其亡也均,而勢以異。
瓦解者,無與施其補葺,而坐視其盡。土崩者,或欲支之而不能也。秦非土崩也,
一夫呼而天下蜂起,不數年而社稷夷、宗枝斬,亡不以漸,蓋瓦解也。棟本不固,
榱本不安,東西南北分裂以墜,俄頃分潰而更無餘瓦,天下視其亡而無有為之救
者;蓋當其瓦合之時,已無有相浹而相維之勢矣。隋、元亦猶是也。
    周之日削,而三川之地始入於秦;漢之屢危,而後受篡於魏;唐之京師三陷,
天子四出,而後見奪於梁;宋之一汴、二杭、三閩、四廣,而後終沈於海。此則
土崩也。或支庶猶起於遐方,或孤臣猶守其邱壟,城陷而野有可避之寧宇,社移
而下有逃祿之遺忠;蓋所以立固結之基者雖極深厚,而?蝕亦曆日月而深,無可
如何也。土崩者,必數百年而繼以瓦解,瓦解已盡而天下始寧。際瓦解之時,天
之害氣,人之死亡,彝倫之戕賊,於是而極。其圮壞而更造之,君相甚重矣,固
有誌者所不容不以敘倫撥亂自責也。
【九】
    主父偃之初上書曰:“蒙恬攻胡,辟地千裏,以河為境,暴兵露師,死者不
可勝計,蜚芻?免粟,百姓靡敝,天下始畔秦。”立論嚴矣。迨其為郎中,被親
幸,乃言“河南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廣中國,滅胡之本。”遂
力請於武帝,排眾議,繕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漕運山東,民勞國虛。同此一
人,同此一事,不數年,而蒙恬之功罪,河南之興廢,自相攻背如此其甚。由是
言之,辨奸者豈難知哉?聽之勿驟,參酌之勿忘,而已曙矣。武帝兩聽而不疑,
其為江充所惑以戕父子之恩,宜矣哉!
【一○】
    分藩國推恩封王之子弟為列侯,決於主父偃,而始於賈誼。誼之說至是而始
讎,時為之也。當誼之時,侯王︹,天下初定,吳、楚皆深鷙驕悍而不聽天子之
裁製,未能遽行也。武帝承七國敗亡之餘,諸侯之氣已??,偃單車臨齊而齊王
自殺,則諸王救過不遑,而以分封子弟為安榮,偃之說乃以乘時而有功。因此而
知封建之必革而不可複也,勢已積而俟之一朝也。
    高帝之大封同姓,成周之餘波也。武帝之眾建王侯而小之,唐、宋之先聲也。
一主父偃安能為哉!天假之,人習之,浸衰浸微以盡泯。治天下者,以天下之祿
位公天下之賢者,何遽非先王之遺意乎?司馬氏懲曹魏之孤,欲反古而召五胡之
亂,豈其智不如偃哉?不明於時故也。
【一一】
    公孫弘請誅郭解,而遊俠之害不滋於天下,偉矣哉!遊俠之興也,上不能養
民,而遊俠養之也。秦滅王侯、獎貨殖,民乍失侯王之主而無歸,富而豪者起而
邀之,而俠遂橫於天下。雖然,逆彌甚者失彌速,微公孫弘,其能久哉?
    若夫荀悅三遊之說,等學問誌節之士於儀、秦、劇、郭之流,誣民啟亂,師
申、商之小智,而沿漢末嫉害黨錮諸賢之餘習爾。曹操師之以殺孔融、奪漢室;
朱溫師之以殲清流、移唐祚;流波曼衍,小人以之亂國是而禍延宗社。韓?胄之
禁偽學,張居正、沈一貫之毀書院,皆承其支流餘裔以橫行者也。
    雖然,郭解族而遊俠不複然於後世。若夫學問誌節之士,上失教,君子起而
教之,人之不淪胥於禽獸者賴此也。前禍雖烈,後起複盛,天視之在人心,豈悅
輩小人所能終掩之乎!遊行之譏,隻見其不知量而已矣。
【一二】
    汲黯責公孫弘布被為詐,弘之詐豈在布被乎?黯不斥其大而レ其小,細矣。
黯非翹細過以訐人者。黯之學術,專於黃、老,甘其食,美其衣,老氏之教也。
以曾、史為桎梏,以名教為蹄衡羈絡,為善而不欲近名,大白而欲不辱,故黯之
言曰:“柰何欲效唐、虞之治。”弘位三公,祿甚多,布被為詐。堯、舜富有四
海而茅茨土階,黯固以為詐而不足效也。弘起諸生,四十而貧賤,安於布被,則
布被已耳,弘之詐豈在此乎?黯沈酣於黃、老,欲任情以遠名,而見以為詐焉耳。
【一三】
    淮南王安著書二十篇,稱引天人之際,亦雲博矣。而所謀興兵者,率兒戲之
策;所與偕者,又童昏之衡山王賜及太子遷爾。叛謀不成,兵不得舉,自剄於宮
庭,其愚可哂,其狂不可瘳矣。
    成皋之口何易塞,三川之險何易據,知無能與衛青敵,而欲徼幸於刺客,安
即反,其能當青乎?即刺青,其能當霍去病乎?公孫弘雖不任為柱石臣,而豈易
說者?起貧賤為漢三公,何求於淮南,而敢以九族試雄主大將之歐刀邪?內所恃
者,徒巧亡實之嚴助;外所挾者,輕亻票亡賴之左吳、趙賢、朱驕;首鼠兩端之
伍被,懷異誌於肘腋而不知。安之愚至於如此,固高煦、宸濠之所不屑為,而安
以文詞得後世之名。由此言之,文不足以辨人之智愚若此乎!
    而非然也。取安之書而讀之,原本老氏之言,而雜之以辯士之遊辭。老氏者,
挾術以製陰陽之命,而不知其無如陰陽何也。所挾者術,則可以窺見氣機盈虛之
釁罅,而乘之以逞誌。乃既已逆動靜之大經,而無如陰陽何矣;則其自以為窺造
化而盜其藏、而天下無不可為者,一如嬰兒之以莛擊賁、育,且自雄也。率其道,
使人誕而喪所守,狂逞而不思其居。安是之學,其自殺也,不亦宜乎!夫老氏者,
教人以出於吉凶生死之外,而不知其與凶為徒也。讀劉安之書,可以鑒矣。
【一四】
    張湯治獄為酷吏魁,而其決於誅伍被也,則非酷也,法之允也。被者,反覆
傾危之奸人,持兩端以貿禍者也。不誅之,又且詭遇於漢廷,主父偃、江充之奸,
被任之有餘矣。被之始諫安也,非果禁安使勿反,稱引漢德,為他日兔脫計耳。
已而為安畫反謀矣,俄而又以謀反蹤跡告矣。“宮中荊棘”之諫,“侯無異心、
民無怨氣”之語,蓋亦事後自陳、規救其死之遊辭,而誰與聽之哉!與人謀逆而
又首告,縱舍勿誅,則讒賊相踵,亂不可得而弭矣。故湯之持法非過,而被之誅
死允宜也。
    嗚呼!為伍被者不足道,君子不幸陷於逆亂之廷,可去也,則亟去之耳。不
然,佯狂痼疾以避之;又不然,直詞以折之;弗能折,則遠引自外而不與聞。身
可全則可無死;如其死也,亦義命之無可避者,安之而已;過此則無術矣。謀生
愈亟,則逢禍愈烈;兩端不寧,則一途靡據。故曰“有道則知,無道則愚”。誠
於愚者,有全生,無用術以求生;有義死,無與亂以偕死者也。
【一五】
    遐荒之地,有可收為冠帶之倫,則以廣天地之德而立人極也;非道之所可廢,
且抑以紓邊民之寇攘而使之安。雖然,此天也,非人之所可強也。天欲開之,聖
人成之;聖人不作,則假手於時君及智力之士以啟其漸。以一時之利害言之,則
病天下;通古今而計之,則利大而聖道以弘。天者,合往古來今而成純者也。禹
之治九州,東則島夷,西則因桓,南暨於交,北盡碣石,而堯、舜垂衣裳之德,
訖於遐荒。禹乘治水之功,因天下之動而勞之,以是聲教暨四海,此聖人善因人
以成天也。
    漢武撫已平之天下,民思休息。而北討匈奴,南誅甌、越,複有事西夷,馳
情宛、夏、身毒、月氏之絕域。天下靜而武帝動,則一時之害及於民而怨ゥ起。
雖然,抑豈非天牖之乎?玉門以西水西流,而不可合於中國,天地之勢,即天地
之情也。張騫恃其才力強通之,固為亂天地之紀。而河西固?、涼之餘矣。若夫
?ζ也、冉也、邛?也、越?也、滇也,則與我邊鄙之民犬牙相入,聲息相通,
物產相資,而非有?至戾冥頑不可向邇者也。武帝之始,聞善馬而遠求耳,騫以
此而逢其欲,亦未念及?柯之可辟在內地也。然因是而貴築、昆明垂及於今而為
冠帶之國,此豈武帝、張騫之意計所及哉?故曰:天牖之也。
    君臣父子之倫,詩書禮樂之化,聖人豈不欲普天率土而沐浴之乎?時之未至,
不能先焉。迨其氣之已動,則以不令之君臣,役難堪之百姓,而即其失也以為得,
即其罪也以為功,誠有不可測者矣。天之所啟,人為效之,非人之能也。聖人之
所勤,人弗守之,則罪在人而不在天。江、浙、閩、楚文教日興,迄於南海之濱、
滇雲之壤,理學節義文章事功之選,肩踵相望,天所佑也,漢肇之也。石敬瑭割
土於契丹,宋人棄地於女直,冀州堯、舜之餘民,化為禽俗,即奉冠帶歸一統,
而黨邪醜正,與宮奄比以亂天下,非天也,人喪之也。將孰俟焉以廓風沙霾噎之
宇,使清明若南國哉!
【一六】
    武帝遊宴後宮閱馬,嬪禦滿側,金日?於數十人之中獨不敢竊視,武帝以此
知日?,重用之而受托孤之命,非細行也。蓋日?非習於君子之教,而規行矩步
以閑非禮者也。不期而謹於瞻視焉,不期而敦其敬畏焉,不期而非所視者勿視焉,
勿曰細行也。神不守於中,則耳目移於外而心不知。讓千乘之國,而變色於簞豆;
卻千金之璧,而失聲於破甑;才足以解紛,勇足以卻敵,而介然之頃,莫能自製
其耳目;豈細故哉!君子︻纊以養目,?瑩以養耳,和鸞佩玉以養肢體,兢兢乎
難之,而恐不勝於俄頃。貞生死、任大任,而無憂惑,此而已矣。武帝之知人卓
矣哉!諸葛公年廿七而昭烈倚為腹心,關羽、張飛所莫測也。武帝舉日?於降胡,
左右貴戚所莫測也。知人之哲,非人所易測久矣。諸葛公之感昭烈,豈僅以三分
鼎足之數語哉!神氣之間,有不言而相喻者在也。乃既有言矣,則昭烈之知益審,
而關、張之疑益迷。日?之受知,非有言也,故武帝之知深矣。衛、霍之見知,
猶眾人之常也。心持於黍米,而可以動天地,自非耳食道聽之庸流,豈待言而後
相知。
【一七】
    武帝之勞民甚矣,而其救饑民也為得。虛倉?以振之,寵富民之假貸者以救
之,不給,則通其變而徙荒民於朔方、新秦者七十餘萬口,仰給縣官,給予產業,
民喜於得生,而輕去其鄉以安新邑,邊因以實。此策,黽錯嚐言之矣。錯非其時
而為民擾,武帝乘其時而為民利。故善於因天而轉禍為福,國雖虛,民以生,邊
害以紓,可不謂術之兩利而無傷者乎!史譏其費以億計,不可勝數,然則疾視民
之死亡而坐擁府庫者為賢哉?司馬遷之史謗史也,無所不謗也。
【一八】
    以名譽動人而取文士,且也躋潘嶽於陸機,擬延年於謝客,非大利大害之司
也,而軒輊失衡,公論猶絀焉,況以名譽動人而取將帥乎!將者,民之死生、國
之存亡所係者也。流俗何知而為之流涕,士大夫何知而為之扼腕。浸授以國家存
亡安危之任,而萬人之揚詡,不能救一朝之喪敗。故以李廣之不得專征與單於相
當為憾者,流俗之簧鼓,士大夫之臭味,安危不係其心,而漫有雲者也。
    廣出塞而未有功,則曰“數奇”,無可如何而姑為之辭爾。其死,而知與不
知皆為垂涕,廣之好名市惠以動人,於此見矣。三軍之事,進退之機,操之一心,
事成而謀不泄,悠悠者惡足以知之?廣之得此譽也,家無餘財也,與士大夫相與
而善為慷慨之談也。嗚呼!以笑貌相得,以惠相感,士大夫流俗之褒譏僅此耳。
可與試於一生一死之際,與天爭存亡,與人爭勝敗乎?衛青之令出東道避單於之
鋒,非青之私也,陰受武帝之戒而慮其敗也。方其出塞,武帝欲無用,而固請以
行,士大夫之口嘖嘖焉,武帝亦聊以謝之而姑勿任之,其知廣深矣。不然,有良
將而不用,趙黜廉頗而亡,燕疑樂毅而僨,而武帝何以收絕幕之功?忌偏裨而掣
之,陳餘以違李左車而喪趙,武侯以沮魏延而無功,而衛青何以奏?顏之捷,則
置廣於不用之地,姑以掣匈奴,將將之善術,非士大夫流俗之所測,固矣。東出
而迷道,廣之為將,概可知矣。廣死之日,寧使天下為廣流涕,而弗使天下為漢
之社稷、百萬之生靈痛哭焉,不已愈乎!廣之為將,弟子壯往之氣也。“輿屍”
之凶,武帝戒之久矣。
    嶽飛之能取中原與否,非所敢知也;其獲譽於士大夫之口,感動於流俗之心,
正恐其不能勝任之在此也。受命秉鉞,以軀命與勁敵爭死生,樞機之製,豈談笑
慰藉、苞苴牘竿之小智,以得悠悠之歡慕者所可任哉!
【一九】
    忠佞不並立。立人之廷者,讒不必憂,譏不可避,而必為國除蟊賊以安社稷,
斯國之衛也。雖然,食其祿不避其難,居其職不委其責,去而隱,屏而在外,則
亦終遠小人而不與為緣爾,非取於必勝以自快也。所惡於佞者,惡其病國而己不
可浼也,非與為仇讎而必欲得位以與勝也。汲黯之惡張湯,允矣。君任之以諷議,
則攻擊之無餘,以報君之知。既無言責,而出守外郡,則抑效忠於淮陽而臣道以
盡。複固請為中郎,補過拾遺,以冀與湯爭榮辱,何為者邪?引國家之公是公非
為一己之私恨,幹求持權,以幾必勝,氣矜焉耳,以言乎自靖則未也。或曰:屈
原放而不忘蕭艾之怨,非乎?曰:屈原,楚之宗臣也,張儀、靳尚之用,楚國危
亡之界也,而黯豈其倫哉??幸?幸然屬李息以攻排,而必快其誌,氣矜焉耳,
非君子之道也。
【二○】
    張湯治囚“導官”,見魯謁居之弟,陰為之而佯不省,奸人詭秘之術也。而
謁居弟以之而怨湯,湯以之而死。詐者卒死於詐,鬼神不可欺,而人不可術禦也。
禍生非所能測矣,奸人挾此術以讎奸,而終以自覆也,固然。曾君子而為之乎?
    周ダ弗擇而以施之王導,遂與湯同受其禍,愚矣哉!王敦之罪,不加於導,
身為大臣,何嫌何疑,不引以自任,而用奸人之詐乎!陽與陰取,欲翕固張,ダ
沈溺於老氏之教,而不知其蹈張湯之回?。為此術者,小以滅身,大以僨國,是
以君子惡夫術之似智而賊智也。節之初六曰:“不出戶庭,無咎。”密也。密者,
慎之謂也,非隱其實、顧反用之、以示不測之謂也。秘而詭,雖無邪而犯神人之
忌,可不戒哉!
【二一】
    樂成侯丁義薦欒大,大詐窮而義棄市。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小懲而大
誡,小人之福也;懲一人而天下誡,國家之福也。義之薦大,非武帝獎之弗薦也。
弗與懲之,繼義而薦者相踵矣。義既誅,大臣弗敢薦方士者,畏誅而自不敢嚐試
也。義誅,而公孫卿之寵不複如文成、五利之ピ赫。其後求仙之誌亦息矣,無有
從臾之者也。故刑賞明而僉壬戢。武帝淫侈無度而終不亡,賴此也夫!
【二二】
    鬼神日流行於兩間,而以?忽無象、搖天下之耳目而疑之。立教者不能矯謂
之無,精意莫傳,淺陋者遂托焉。佛、老之教雖訁皮也,然其始教未嚐倚乎鬼神。
乃其流裔一淫於鬼神,而並悖其虛無寂滅之初心。豈徒佛、老然哉!君子之道,
流而誣者亦有之。魏、晉以下,佛、老盛,而鬼神之說托佛、老以行,非佛、老
也,巫之依附於佛、老者也。東漢以前,佛未入中國,老未淫巫者,鬼神之說,
依附於先王之禮樂詩書以惑天下。儒之駁者,屈君子之道以證之。故駁儒之妄,
同於緇黃之末徒,天下之愚不肖者,有所憑藉於道,而妖遂繇人以興而不可息。
漢之初為符瑞,其後為讖緯,駁儒以此誘愚不肖而使信先王之道。嗚呼!陋矣。
    武帝之淫祠以求長生,方士言之,巫言之耳。兒寬,儒者也,其言王道也,
琅琅乎大言之無慚矣;乃附會緣飾,以讚封禪之舉,與公孫卿之流相為表裏,武
帝利賴其說,采儒術以文其淫誕,先王之道,一同於後世緇黃之徒,而滅裂極矣。
沿及於讖緯,則尤與蓮教之托浮屠以鼓亂者,均出一軌。嗚呼!儒者先裂其防以
啟妄,佛、老之慧者,且應笑其狂惑而賤之。漢儒之毀道徇俗以陵夷聖教,其罪
複奚逭哉!
    蓋鬼神者,君子不能謂其無,而不可與天下明其有。有於無之中,而非無有
於無之中,而又奚能指有以為有哉!不能謂其無,六經有微辭焉,郊廟有精意焉,
故妄者可托也。天下之喻微辭、察精意以知幽明之故者,鮮矣。無已,則寧聽佛、
老之徒徇愚不肖而誘之,俾淫妄者一以佛、老為壑,而先王之道,猶卓然有其貞
勝。則魏、晉以下,儒者不言鬼神,迄於宋而道複大明,佛、老之淫祀張,聖道
之藩籬自固,不猶愈乎!
【二三】
    治河之道,易知而無能行。盤庚曰:“無總於貨寶,生生自庸。”古今之通
弊盡此矣。中國之形如箕,西極之山,箕之膺也;南北交夾,連山以趨於海,箕
之兩脅也;其中為?下平衍,達於淮、泗之浦,箕之腹與舌也。近山者,土潤而
黏以堅;?下而平衍者,土燥而輕以?色。蓋墳散沙塵自高迤下,而積以虛枵,
河出山而徑其中,隨所衝決而皆無滯,若有情焉,豫審其易歸於海之地,而唯便
以趨耳。當堯之時,未出山而先阻,故倚北山之麓,奪濟、漯以入海,其地堅也。
是以垂之千餘年,至周定王之世而始決,因其倚山也。禹乘之而分二渠,疏九河,
紓豫、徐之災。河偶順而禹適乘之,有天幸焉,非禹可必之萬世者也。南岸本弱
也,日蝕日薄而必決,至決而南而不可複北,神禹生於周、漢之餘,且將如之何
哉!漢武之塞瓠子而可塞也,其去決也未久,北河尚浚,而可強之使從也。不百
年而終不可挽矣。則梁、楚、淮、泗之野,固河所必趨之地,雖或強之,終必不
從。至於宋,而王安石尚欲回使北流,其愚不可瘳矣。
    徐、豫、兗南之境,是天所使受河之歸者也。河之赴海也,必有所奪以行,
而後安流而不溢。所奪者必大川也,漯也、濟也、漳也,皆北方之大川也。自河
陰而東,南迤於徐,北迤於汶,水皆散而無大川以專受其奪,則唯意橫流而地皆
可奪矣。顧其地沙鹵磽?色,不宜於稻粱,抑無金錫?便相竹箭桑麻之利,而其
人嗜利懷奸,狡者日富而拙者日瘠,蓋中國之陋壤也。然則河既南而不可複北,
而南山之麓,順汝、蔡以東,帶?、霍而迤於江浦,抑河所必不能?蝕之者,後
世弗庸治也。棄數邑之?壤,並州縣而遷之,減居者之賦,製遷者之產,於國家
所損者無幾,而治河之勞永弛矣。然而不可行者,在廷惜田賦之虛籍,憚建置之
暫費,而土著之豪,肩貨賄、戀田廬以疾呼而相撓也。
    孟諸,藪也;濠、泗之野,牧豕之地也;為萬世之利,任其為河可也。故苟
無貪水利之心,河可無治;如其大有為也,因河之所衝,相其?下,多為渠以分
釃之,而盡毀其?是,神禹再興,無以易此。抑必待泛濫之時,河自於徐、泗曠
衍之浦,蕩滌而有大川之勢,於以施功,尤自然之獲矣。如其未也,姑捐利以釋
河勿治,而徐俟之後世,其猶愈乎!瓠子宣防,數十年之塗飾,為戲而已矣。
【二四】
    旅之象曰:“先王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離,明也;艮,止也;明而慎,
可以止矣,而必求明於無已,則留獄經歲,動天下而其害烈矣。漢武帝任杜周為
廷尉,一章之獄,連逮證佐數百人,小者數十人,遠者數千裏,奔走會獄,所逮
問者幾千餘萬人。嗚呼!民之憔悴,亦至此哉!緣其始,固欲求明慎也。非同惡
者,不能盡首惡之凶;非見知者,不能折彼此之辯;非被枉者,不能白實受之冤。
三者具,而可以明慎自旌矣。居明慎之功,謝虛加之責,而天下絡繹於徽糸墨,
明慎不知止而留獄,酷矣哉!
    且夫證佐不具,而有失出失入之弊,不能保也。雖然,其失出也,則罪疑而
可輕者也;即其失入也,亦必非矜慎自好者之無纖過而陷大刑者也。若夫賕吏豪
民之殃民也,民既受其殃矣,朝廷苟有以暴明其罪,心已忄交矣,奚必廷指之而
後快?其所?削於弱民者,已失而固無望其複得;安居休息,而凋殘之餘,尚可
以蘇。複驅之千裏之勞,延之歲月之久,迫之追呼之擾,困之旅食之難,甚則拘
之於犴獄,施之以五木;是飲堇幸生而又食之以附?,哀我憚人,何不幸而遇此
明慎之執法邪!故台諫之任,風聞奏劾,巡察之任,訪逮豪猾,事狀明而不煩證
佐,其得無留之旨與!法密而天下受其茶毒,明慎而不知止,不如其不明而不慎
也。
【二五】
    治奸以迫,則奸愈匿,而盜其尤者也。盜之初覺也,未有不駭而急竄者也。
當其為盜之日,未有不豫謀一可匿之穴以伏者也。求之愈急,則匿益固,匿之者
亦恐其連坐而固匿之。則雖秦政之威,不能獲項伯於張良之家,況一有司而任數
不可詰之隸卒乎?迨其漸久,而上之求之也舒,則盜不能久處橐閉之中,匿者亦
倦而厭之,則有複歸田裏、翱翔都市而無忌者,於是而獲之易於圈豕。夫不才之
有司,豈以盜之賊民病國為憂哉?畏以是為罪謫耳。
    武帝之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則欲吏之弗匿盜
不上聞、而以禁其竊發也,必不可得矣。秦之亡於盜也,吏匿故也。故高帝三章
之法,唯曰“盜者抵罪”,而責之不急。盜者,人之所眾惡者也,使人不敢惡盜,
而惡逐盜之法,盜惡得而不昌?善治盜者,無限以時日,無寬以赦後,獲之為功,
而不獲無罪,人將唯盜是求而無所憚,盜乃惡得而不絕?嗚呼!上失其道而盜起,
雖屢獲伏法,仁者猶為之惻然。況憑一往之怒,立一切之法,以成乎不可弭之勢
哉!漢武有喪邦之道焉,此其一矣。
【二六】
    善者非以賞故善也,王者以賞勸善,誌士蒙其賞而猶恥之。小人則懷賞以飾
善,而偽滋生,而賞滋濫。乃流俗複有陰德之說,謂可勸天下以善,而挾善以求
福於鬼神,俗之偷也,不可救藥矣。
    陰德之說,後世浮屠竊之,以誘天下之愚不肖,冀止其惡。然充其說,至於
活一昆蟲、施一簞豆,而豫望無窮之利;迨其死無可徼之幸,而又期之他生。驅
愚民,脅君子,而道遂喪於人心。東漢以上,浮屠未入中國,而先為此說者史氏
也,則王賀陰德之說是也。
    賀逐盜而多所縱舍。法之平也不可枉,人臣之職也;人之無罪也不可殺,並
生之情也。而賀曰:“所活者萬人,後世其興乎?”市沾沾之恩,而懷私利之心,
王莽之詐,賀倡之矣。故王氏之族終以滅,而為萬世亂賊之渠魁,以受春秋之?
鉞。史氏以陰德稱之,小人懷惠,壞人心,敗風俗,流為浮屠之淫辭,遂以終古
而不息。近世有吳江袁黃者,以此惑天下,而愚者惑焉。夫亦知王賀之挾善徼天
而終赤其族乎?
【二七】
    漢發七科訁?充戰士征胡,法已苛矣,乃猶有正俗重農之意焉。吏有罪,一
也;使為吏者惜官箴而重自愛也。亡命,二也;使民有罪自伏而不逃亡以詭避也。
贅?胥,三也;使民不舍其父母而從妻以逆陰陽之紀也。賈人,四也;故有市籍,
五也;父母有市籍,六也;大父母有市籍,七也。農人力而耕之,賈人詭而獲之,
以役農人而驕士大夫,壞風俗,傷貧弱,莫此甚焉。重其役者,猶周製賈出車牛
乘馬之賦、以抑末而崇本也。漢去古未遠,政雖苛暴,不忘賤貨利、重天倫、敦
本業之道焉。至於唐,承五胡十六國之夷習,始驅農民以為兵。讀杜甫石壕吏之
詩,為之隕涕。漢即不可法,成周之遺製,甲兵之資取之於商賈,萬世可行之法
乎!
【二八】
    情之所發,才之所利,皆於理有當焉。而特有所止以戒其流,則才情皆以廣
道之用。止才情之流者,性之貞也。故先王之情深矣,其才大矣,以通天下之誌、
成天下之務,而一順乎道。武帝曰:“朕不變更製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
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有是心,
為是言,而豈不賢乎?戒後世以為情,立大法、謹大防以為才,固通誌成務者所
不廢也。然而終以喪德而危天下者,才利而遂無所擇,情動而因濫於他也。因是
而慕神仟、營宮室、侈行遊,若將見為遊刃有餘之資,可以唯吾意而無傷;而淫
侈妖巫之氣,暗引之而流。無他,才無所詘而忘其詘於道,情無所定而不知定以
性也。固其得於天者,偏於長而即有所短。而方其崇儒訪道,董仲舒、兒寬之流,
言道言性,抑皆性道之郛郭,而味其精?,無能儆所不逮,而引之深思以自樂其
天也。
    雖然,武帝之能及此也,故昭帝、霍光承之,可以布寬大之政,而無改道之
嫌。宋神宗唯不知此,而司馬君實被三年改政之譏,為小人假紹述以行私之口實。
則武帝之為此言也,其賢矣乎!
【二九】
    劉屈?之攻戾太子也,非果感於周公誅管、蔡之言而行辟也。武帝曰:“丞
相無周公之風矣。”其詞緩,未有督責屈?之意,則陳大義以責太子而徐為解散
也,豈ム無術?而必出於死戰,此其心欲為昌邑王地耳。太子誅,而王以次受天
下,路人知之矣。其要結李廣利,徇姻亞而樹庶?,屈?之慝,非一日之積矣。
然而屈?旋誅,奸人戕天性以徼非望,未有能幸免者矣。顧孰使險如屈?而為相
也,則武帝狎寵姬、任廣利、而為之左右也。用人假耳目於私昵,而不保其子,
悲夫!
【三○】
    司馬遷挾私以成史,班固譏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
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
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於李緒;迨其後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餘騎追漢軍,
轉戰九日,亦將委罪於緒乎?如曰陵受單於之製,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
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於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
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於不絕,以獎其世業。遷之書,為背
公死黨之言,而惡足信哉?
    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汙,而已緇之素,不可複白,大
節喪,則餘無可浣也。關羽之複歸於昭烈,幸也;假令白馬之戰,不敵顏良而死,
則終為反麵事讎之匹夫,而又奚辭焉?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鬼蘇武而
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三一】
    忠邪亦易辨矣,而心跡相疑,當其前者亦易惑焉。武帝所托孤者三人,而上
官桀為戎首,與霍光、金日?若緇素之別。乃自其得當於帝者推之,其跡顯,其
心見矣。光出入殿門,進止有常度;日?在上左右,目不忤視者數十年;非以逢
帝之欲而為爾也,以自敦其行而不失為履之貞也。桀謝馬瘦之責,而曰:“聞上
不安,日夜憂懼,意不在馬。”言未卒,泣數行下。桀非與國休戚之臣,廄令之
職,在馬而已,其泣也,何為而泣也?慎以自靖者,君子之徒也;佞以悅人者,
小人之徒也。君子知有己,故投之天下之大,而唯見己之不可失;小人畏罪徼寵,
迎人之喜怒哀樂,而自忘其躬。於此審之,忠邪之不相雜久矣。
    唯我為子故盡孝,唯我為臣故盡忠。顧七尺之躬,耳目在體而心函於內,忠
臣孝子,非以是奉君父,而但踐其身心之則。光與日?天性近之,而特未學耳,
桀烏足與齒哉?武帝以待光、日?者待桀,不知桀也,且不知光、日?也。知人
之難,唯以己視人,而不即其人之自立其身者視之也。 
 
●卷四

○漢昭帝
【一】
    金日?,降夷也,而可為大臣,德威勝也。武帝遺詔封日?及霍光、上官桀
為列侯,日?不受封,光亦不敢受。日?病垂死,而後強以印綬加其身。日?不
死,光且憚之,況桀乎?桀之逆,日?亡而光受其欺也。霍光妻子之驕縱,至弑
後謀逆以亡其家,無日?鎮撫之也。光之不終,於受封見之矣。日?沒,而光施
施自得,拜侯封而若不及,早已食上官桀之餌,而為其所狎。利一時之榮寵,喪
其族於十年之後,“厲熏心”,鮮不亡矣。光之咎,非但不學無術也;利賴之情
淺,雖有忄僉人與其煽妻逆子,惡得而乘之?若日?者,又豈嚐學而有他術哉!
【二】
    策者曰:“夷狄相攻,中國之利。”嗚呼!安所得亡國之言而稱之邪!孱君、
懦將、痿Φ之謀臣,所用以恣般樂怠傲而冀天幸者也。楚不滅庸、夔、群舒,不
敢問鼎;吳不取州來、破越、勝楚,不敢爭盟;冒頓不滅東胡,不敢犯漢;女直
不滅遼,蒙古不滅金,不敢亡宋。夷狄非能猝︹者也,其猝︹者,則又其將衰而
無容懼者也。劉淵之鷙,不再世而即絕;元昊之凶,有寧夏而不敢逾環慶之塞,
惟其驟起也。若夫若爝火在積薪之下,日吞其儔類,浸以熒熒,而中國不知。如
或知之,覆以自慰曰:此吾之利也。乃地浸廣,人浸眾,戰數勝,膽已張,遂一
發而不可遏。火蘊於積薪之下,焰既騰上,焦頭爛額而無所施救矣。趙充國藉藉
稱夙將,而曰:“烏桓數犯塞,匈奴擊之,於漢便。”此宋人借金滅遼、借元滅
金之禍本也。充國之不以此誤漢,其餘幾矣!霍光聽範明友追匈奴便擊烏桓,匈
奴繇是恐,不能複出兵,韙矣哉!
【三】
    人與人相於,信義而已矣;信義之施,人與人之相於而已矣;未聞以信義施
之虎狼與蜂蠆也。楚固祝融氏之苗裔,而周先王所封建者也。宋襄公奉信義以與
楚盟,秉信義以與楚戰,兵敗身傷而為中國羞。於楚且然,況其與狄為徒,而螫
嘬及人者乎!
    樓蘭王陽事漢而陰為匈奴間,傅介子奉詔以責而服罪。夷狄不知有恥,何惜
於一服,未幾而匈奴之使在其國矣。信其服而推誠以待之,必受其詐;疑其不服
而興大師以討之,既勞師絕域以疲中國,且挾匈奴以相抗,兵挫於堅城之下,殆
猶夫宋公之自衄於泓也。傅介子誘其主而斬之,以奪其魄,而寒匈奴之膽,詎不
偉哉!故曰:夷狄者,殲之不為不仁,奪之不為不義,誘之不為不信。何也?信
義者,人與人相於之道,非以施之非人者也。
【四】
    嚴延年劾奏霍光擅廢立無人臣禮,其言甚危,其義甚正,若有敢死之氣而不
畏︹禦。或曰:光行權,而延年守天下之大經,為萬世防。延年安得此不虞之譽
哉!其後霍氏鴆皇後,謀大逆,以視光所行為何如,延年何以噤不複鳴邪?光之
必有所顧忌而不怨延年,宣帝有畏於霍氏,必心利延年之說而不責延年,延年皆
慮之熟矣。犯天下之至險而固非險也,則乘之以沽直作威,而庸人遂敬憚之。既
熟慮誅戮之不加,而抑為庸人之所敬憚,延年之計得矣。前乎上官桀之亂,後乎
霍禹之逆,使延年一訐其奸,而刀鋸且加乎身,固延年所弗敢問也。矯詭之士,
每翹君與大臣危疑不自信之過,言之無諱以立名,而早計不逢其禍,此所謂“言
辟而辨,行偽而堅”者也。有所擊必有所避,觀其避以知其擊,君子豈為其所罔
哉? 
 
○宣帝
【一】
    爵賞者,人君馭下之柄,而非但以馭下也,即以正位而凝命也。辭受者,人
臣自靖之節,而非但以自靖也,即以安上而遠咎也。故賞有所不行,爵有所不受,
而國家以寧。帥昧之始,君與開國之臣,為天下而已亂。迨其中葉,外寇內奸,
不逞於宗社,而殃及兆民,大臣代君行討,底定以綏之,而天下蒙安。斯二者,
君爵之而非私,下受之而無慚,霍光豈其然哉!
    昌邑之廢,光之不幸也。始者廢長立少,不擇而立昌邑,光之罪也。始不慎
而輕以天下授不肖,已而創非常之舉,以臣廢君,而行震世之威。若夫迎立宣帝,
固以親以賢,行其所無事者,非其論功之地也。宣帝紀定策功,加封光以二萬戶,
侯者五人,關內侯者八人。宣帝之為此,失君道矣。己為武帝曾孫,遭家不造,
以賢而立乎其位,所固有也。震矜以為非望之福,德戴己者而酬之,然則覬非望
者,可縣爵賞以貿天下之歸,而天位亦危矣。爵賞行,而宣帝之立亦不正矣,以
爵賞貿而得之者也。光不引咎以謝嚴延年之責,晏然受之而不辭,他日且為霍山
請五等之榮,則光之廢主,乃以邀功而貿賞,又何怪其妻之鴆後而子之謀逆乎?
則抑何異司馬昭、蕭道成之因以篡,苗傅、劉正彥之敢於行險以徼幸乎?
    論者曰:“光不學無術。”學何為者也?非攬古今之成敗而審趨避之術也。
諸葛公有雲:“非澹泊無以明誌。”又雲:“學須靜也。”惟澹與靜,以養廉恥
之心,以明取舍之節,以昭忠孝之誌,純一於天性,終遠於利名。故可貴、可賤、
可履虎尾而不?、可乘高墉而射隼,居震世之功,而不?鬼於屋漏。無他,無欲
故靜。皎然白其誌於天下,流俗不能移,妻子不能亂。君以順天休命而無私,臣
以致命遂誌而不困。光之不學,未能學乎此也。非此之學,而學於術,以巧為避
就。曹操蓋嚐自言老而好學矣,曾不如金日?之顓愚,暗合乎道也。
【二】
    宣帝欲尊武帝為世宗,薦盛樂,過矣。然其過也,所謂君子之過,失於厚也。
夏侯勝訟言訐之,如將加諸?鉞者。子貢曰:“惡訐以為直者。”殆是謂乎!春
秋之法,“為尊者諱,為親者諱”。春秋以正亂臣賊子之罪,垂諸萬世者也。桓、
宣弑立而微其辭,尊則君,親則祖,未有不自敬愛其尊親而可以持天下之公論者
也。
    宣帝者,武帝之曾孫也。假令有人數夏侯勝乃祖乃父之惡於勝前,而勝晏然
樂聽之,其與禽獸奚擇哉!而勝以加諸其君而無忌,是證父攘羊之直也。而天理
滅矣。苟其曰武帝之奢縱而澤不及民。萬世之公論,不可泯也。則異代以後,何
患無按事跡而?功罪者。鯀不以配帝而掩圮族之惡,吾弗從臾以效尤可爾。留直
道以待後人,全恩禮以盡臣道,各有攸宜,倒行則亂。惡武帝之無恩於天下,而
己顧無禮於上,宣帝按不道之誅,不亦宜乎!
【三】
    霍光死而魏相興,此後世大臣興廢,而國政變更、人材進退之始也。霍光非
盡不可與言者也,嚴延年廷劾之而勿罪,田延年所與共廢立者而不阿,悍妻行弑,
欲自舉發,特茬苒而不能自勝耳。上書者以副封先達領尚書者而後奏,光亦懲昌
邑之失而正少主之視聽,特未深知宣帝之明而持之太過耳。相當光之時,奏記於
光,俾去副封可也;昌言於廷,俾宣帝敕光去之可也。為人臣者,言苟當於紀綱
之大,難有所不避,況光之猶可與言而無挾以不相聽從者乎!待光之死而後言之,
相之心不純乎忠。而後世翹故相以樹新黨者,相實為之倡。是殆授興革之權於大
臣,而人主幸大臣之死以行己意。上下睽,朋黨興,國事數變。至於宋,而宰相
易,天子為之改元。因是而權臣有感於此,則戀位以免禍,樹黨以支亡,迭虛迭
盈而國為之敝。斯其為害,三代亡有也;高、文、景、武之世,亦亡有也。故曰:
自相始也。
    抑相之進也,言正而心訁皮,跡貞而行詭,所因者許廣漢也,聽起伏於外戚
而莫能自遂也。司馬溫公奉宣仁太後改新法,而章忄亨、邢恕猶指宮闈以為口實,
況緣外戚以取相乎?君子之慎始進也,枉尺而直尋不為也。春秋之世,不因大夫
而立功名者,顏、曾、冉、閔而已。漢之不因外戚,後世之不因宦寺者,鮮矣。
此風俗邪正、國事治亂之大辨也。
【四】
    路溫舒之言緩刑,不如鄭昌之言定律也。宣帝下寬大之詔,而言刑者益淆,
上有以召之也。律令繁,而獄吏得所緣飾以文其濫,雖天子日清問之,而民固受
罔以死。律之設也多門,於彼於此而皆可坐,意為重輕,賄為出入,堅執其一說
而固不可奪。於是吏與有司爭法,有司與廷尉爭法,廷尉與天子爭法,辨莫能折,
威莫能製也。巧而︹者持之,天子雖明,廷尉雖慎,卒無以勝一獄吏之奸,而脫
無辜於阱。即令遣使歲省而欽恤之,抑惟大凶巨猾因緣請屬以逃於法,於貧弱之
冤民亡益也。唯如鄭昌之說,斬然定律而不可移,則一人製之於上,而酷與賄之
弊絕於四海,此昌之說所以為萬世祥刑之經也。
    夫法之立也有限,而人之犯也無方。以有限之法,盡無方之慝,是誠有所不
能該矣。於是而律外有例,例外有奏準之令,皆求以盡無方之慝,而勝天下之殘。
於是律之旁出也日增,而猶患其未備。夫先王以有限之法治無方之罪者,豈不審
於此哉?以為國之蠹、民之賊、風俗之蜚蜮,去其甚者,如此律焉足矣,即是可
以已天下之亂矣。若意外無方之慝,世不恒有,苟不比於律,亦可姑俟其惡之已
稔而後誅,固不忍取同生並育之民,逆億揣度,刻畫其不軌而豫謀操蹙也。律簡
則刑清,刑清則罪允,罪允則民知畏忌,如是焉足矣。
    抑先王之將納民於軌物而弭其無方之奸頑者,尤自有教化以先之,愛養以成
之,而不專恃乎此。則雖欲詳備之,而有所不用,非其智慮弗及而待後起之增益
也。乃後之儒者,惡惡已甚,不審而流於申、韓。無知之民,苟快泄一時之忿,
稱頌其レ發之神明,而不知其行自及也。嗚呼!可悲矣夫!
【五】
    霍光之禍,萌於驂乘。司馬溫公曰:“光久專大柄,不知避去。”固也。雖
然,驂乘於初謁高廟之時,非歸政之日也,而禍已伏。雖避去,且有疑其諼者。
而讒賊間起,同朝離貳,子弟不謹,竇融所以不免,而奚救於禍?夫驂乘之始,
宣帝之疑畏,胡為而使然邪?張安世亦與於廢立,而宣帝亡猜。無他,聲音笑貌
之間,神若相逼,而光不知,帝亦情奪意動而不知所以然也。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豈徒子之於父母哉。上之使民,朋友之相結,
賓主之相酬,言未宣,事未接,而早有以移民之情。惟神與氣,不可強製之俄頃
而獲人心者也。詩雲:“溫溫恭人,惟德之基。”德之用大矣,而溫恭為之基。
溫恭者,仁之榮也,仁榮內達而德資以行,豈淺鮮哉!子曰:“切切??,怡怡
如也,可謂士矣。”非便辟之謂也。其氣靜者,貌不期而恭;其量遠者,色不期
而溫。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寬以居之,仁以守之,學問以養之,然後和氣中
涵而英華外順。嗚呼!此豈霍光之所及哉!立震世之功名,以社稷為己任,恃其
氣以行其誌,誌氣動而猝無以持,非必驕而神已溢,是以君子難言之也。
    周公處危疑而幾幾,孔子事ウ主而與與,則雖功覆天下,終其身以任人之社
稷而固無憂。夫周、孔不可及矣,德不逮而欲庶幾焉者,其在曾子之告孟敬子乎!
敬其身以遠暴慢,心禦氣而道禦心。有惴惴之小心,斯有溫溫之恭德。雖有雄猜
之主、忮害之小人,亦意消而情得。故君子所自治者身也,非色莊以求合於物也。
量不弘,誌不持,求不為霍光而不可得,豈易言哉!
【六】
    流俗之毀譽,其可徇乎?趙廣漢,虔矯刻?之吏也,懷私怨以殺榮畜而動搖
宰相,國有此臣,以剝喪國脈而壞民風俗也,不可複救。乃下獄而吏民守闕號泣
者數萬人。流俗趨小喜而昧大體,蜂湧相煽以群迷,誠亂世之風哉!
    小民之無知也,貧疾富,弱疾︹,忌人之盈而樂其禍,古者謂之罷民。夫富
且︹者之不恤貧弱,而以氣淩之,誠有罪矣。乃驕以橫,求以忮,互相妨而相怨,
其惡惟均。循吏拊其弱而教其︹,勉貧者以自存,而富者之勢自戢,豈無道哉?
然治定俗移而民不見德。酷吏起而樂持之以示威福,鷙擊富︹,而貧弱不自力之
罷民為之一快。廣漢得是術也。任無藉之少年,遇事蜂起,敢於殺戮,以取罷民
之祝頌。於是而民且以貧弱為安榮,而不知其幸災樂禍,偷以即於疲慵,而不救
其死亡。其黠者,抑習為陰よ,伺人之過而??之,相讎相殺,不至於大亂而不
止。愚民何知焉,酷吏之餌,酷吏之阱也。而鼓動競起,若恃之以為父母。非父
母也,是其嗾以噬人之猛犬而已矣。
    宣帝以刻?稱,而首誅廣漢刻?之吏,論者猶或冤之。甚矣流俗之惑人,千
年而未已,亦至此乎!包拯用而識者憂其致亂,君子之遠識,非庸人之所能測久
矣。
【七】
    蕭望之之不終也,宜哉!宣帝欲任之為宰相,而試以吏事,出為左馮翊,遂
憤然謝病,帝使金安上諭其意,乃就。望之而有恥之心也,聞安上之諭,可?鬼
死矣。
    世之衰也,名為君子者,外矜廉潔而內貪榮寵,位高則就之,位下則辭之。
夫爵祿者,天之秩而人君製之者也。恃其經術奏議之長,擇尊榮以為己所固得;
充此誌也,臨大節而不以死易生、不以賤易貴、以衛社稷也,能乎?處己卑而高
視祿位,攬非所得以為己據,誠患失之鄙夫,則亦何所不可哉!其或以伉直見也,
徒畏名義以氣矜自雄耳,非心所固恥而不為者也。人主輕之,小人持之,而終不
免於禍,不亦宜乎!武帝以此薄汲黯而終不用,黯得以令終,武帝可謂善馭矣。
宣帝溫諭以驕望之,非望之之福也。
【八】
    居心之厚薄,亦資識與力以相輔,識淺則利害之惑深,力弱則畏避之情甚。
夫苟利害惑於無端而畏避已甚,則刻薄殘忍加於君臣父子而不恤。
    張敞,非昌邑之故臣也,宣帝有忌於昌邑,使敞覘之,敞設端以誘王,俾盡
其狂愚之詞,告之帝而釋其忌,複授以侯封,卒以令終,敞之厚也。徐鉉,李煜
之大臣也,國破身降,宋太宗使覘煜,而以怨望之情告,煜以之死。鉉之於煜,
以視敞於昌邑,誰為當生死衛之者?而太宗之寬仁,抑不如宣帝之多猜。鉉即稍
示意旨,使煜遜詞,而己藉以入告,夫豈必逢太宗之怒;則雖為降臣,猶有人之
心焉。鉉遂躬為操刃之戎首而忍之,獨何心乎!無他,敞能知人臣事君之義,導
主以忠厚,而明主必深諒之,其識勝也。且其於寵辱禍福之際,寡所畏忌,其力
定也。而鉉孱且愚,險阻至而惘所擇,乃其究也,終以此見薄於太宗而不得用。
小人之違心以殉物也,亦何益乎!
    有見於此而持之,則雖非忠臣孝子,而名義之際,有餘地以自全。無見於此
而不克自持,則君父可捐,以殉人於色笑。若鉉者,責之以張敞之為而不能,況
其進此者乎?故君之舉臣,士之交友,識ウ而力柔者,絕之可也。一旦操白刃而
相向,皆此儔也。
【九】
    尹翁歸卒,家無餘財,宣帝賜其子黃金百斤以奉祭祀,於朱邑亦然,非徒其
財也,榮莫至矣。故重祿者,非士所希望以報忠者也,而勸士者在此。刻畫人以
清節,而不恤其供祭祀、養父母、畜妻子之計。幸而得廉士也,則亦刻?寡恩、
苛細以傷民氣之褊夫,而流為酷吏,然且不能多得。而漁獵小民以求富者,藉口
以無忌而不慚。唐、宋以前,詔祿賜予之豐,念此者至悉,猶先王之遺意也。
    至於蒙古,私利而削祿,洪武之初,無能改焉。祿不給於終歲,賞不逾於百
金,得百軒︼,而天下不足以治,況三百年而僅一軒︼乎?城垂陷,君垂危,而
問飼豬,彼將曰救死而不贍。複奚恤哉!
【一○】
    漢人學古而不得其道,矯為奇行而不經,適以喪誌。若韋玄成避嗣父爵,詐
為狂疾,語笑昏亂,何為者也?所貴乎道者身也,辱其身而致於狂亂,複何以載
道哉!箕子之佯狂,何時也?虞仲斷發文身,過矣,蓋逃於句吳而從其俗以安,
非故為之也。然而虧體辱親,且貽後嗣以僭王猾夏之巨惡矣。且古之諸侯,非漢
諸侯之比也。國人戴之,諸大夫扳之,非示以必不可君,則不可得而辭也。若夫
玄成者,避兄而不受爵,以義固守,請於天子,再三辭而可不相強,奚用此穢亂
辱身之為以驚世哉!丞相史責之曰:“古之辭讓,必有文義可觀,乃能垂榮於後。”
摘其垂榮之私意,而勉之以文義,玄成聞此,能勿?鬼乎?士守不辱之節,不幸
而至於死,且獄立海騰以昭天下之大義;從容辭讓之事,誰為不得已者?而喪其
常度,拂其恒性,亦愚矣哉!韋氏世治經術,而玄成以愚。學以啟愚也,不善學
者,複以益其愚;則漢人專經保殘之學,陷之於尋丈之間也。
【一一】
    史稱宣帝元康之世,比年豐稔,穀石五錢,而記以為瑞,蓋史氏之溢辭,抑
或偶一郡縣粟滯不行,守令不節宣而使爾也。一夫之耕,上農夫之獲,得五十石
足矣。終歲勤勞而僅獲二百五十錢之貲,商賈居贏,月獲五萬錢,而即致一萬石
之儲,安得有農人孳孳於南畝乎?金粟之死生,民之大命也。假令農人有婚喪之
事,稍費百錢,已空二十石之?積,一遇凶歲,其不餒死者幾何邪?故善養民者,
有常平之廩,有通糴之政,以權水旱,達遠邇,而金粟交裕於民,厚生利用並行,
而民乃以存。腐儒目不窺牖,將謂民苟得粟以飽而無不足焉;抑思無布帛以禦寒,
無鹽酪蔬肉以侑食,無醫藥以養老疾,無械器以給耕炊,使汝當之,能勝任焉否
邪?
【一二】
    趙充國之策羌也,製狡夷初起之定算也。夷狡而初起,其鋒?利,謀勝而不
憂其敗。謀勝而不憂其敗,則致死而不可攖。敗之不憂,則不足以持久而易潰。
其徒寡,其積不富,其黨援不堅,而中國之吏士畏之不甚。是數者,利於守而不
利於攻,不易之道也。
    狡夷之初起亦微矣,而中國恒為之敝。有震而矜之者而人心搖,有輕而蔑之
者而國謀不定。彼豈足以敝我哉?嚐試與爭而一不勝,則脅降我兵卒,掠奪我芻
糧,闌據我險要,而彼勢日猖。黨而援之者,益信其必興而交以固。盛兵以往,
潰敗以歸,而我吏士之心,遂若疾雷之氵存加而喪其魄。故充國持重以臨之,使
其貧寡之情形,灼然於吾吏士之心目,彼且求一戰而不可得,地促而糧日竭,兵
連而勢日衰,黨與疑而心日離。能用是謀而堅持之,不十年而如堅冰之自解於春
日矣。
    雖然,一人謀之已定,而繼之者難也。夷無恥者,困則必降,降而不難於複
叛。充國未老,必且有以懲艾而解散之,而辛武賢之徒不能,故羌禍不絕於漢世。
然非充國也,羌之禍漢,小則為宋之元昊,大則為拓拔之六鎮也,而拓拔氏以亡
矣。
【一三】
    宣帝之詔充國曰:“將軍不念中國之費,欲以數歲而勝敵,將軍,誰不樂此
者?”嗚呼!此鄙陋之臣以惑庸主而激無窮之害者也。幸充國之堅持而不為動,
不然,漢其危矣!
    為國者,外患內訌,不得已而用兵。謂之不得已,則不可得而速已矣;謂之
不得已,則欲已之,亦惟以不已者已之而已矣。何也?誠不可得而已也,舉四海
耕三餘九之積,用之一隅,民雖勞,亦不得不勞;國雖虛,亦不得不虛。鄙陋之
臣,以其稱鹽數米於?圭廚之意計而為國謀,庸主遂信以為憂國者,而害自此生。
司農怠於挽輸,忌邊帥之以軍興相迫,竊敝之有司,畏後事之責,猾胥疲民,一
倡百和,鼓其欲速之辭,而害自此成。茫昧徼功之將帥,承朝廷吝惜之指,翹老
成之深智沈勇以為耗國毒民,乃進蕩平之速效,而害自此烈矣。
    充國之至金城也,以神爵元年之六月,其振旅而旋,以二年之五月,持之一
年而羌以瓦解,則所雲欲以數歲而勝敵者,蓋老成熟慮之辭,抑恐事不必速集,
而鄙陋之庸臣且執前言以相責耳。非果有數歲之費以病國勞民,顯矣。甚矣,國
無老臣而庸主陋臣之自誤也!憚數歲之勞,遽期事之速效,一蹶不振,數十年兵
連禍結而不可解,國果虛,民果困,盜賊從中起,而遂至於亡。以田夫販堅數米
量鹽之智,捐天下而陸沈之,哀哉!
【一四】
    宣帝重二千石之任,而循吏有餘美,龔遂、黃霸、尹翁歸、趙廣漢、張敞、
韓延壽,皆藉藉焉。跡其治之得失,廣漢、敞、霸皆任術而托跡於道。廣漢、敞
以虔矯任刑殺,而霸多偽飾,寬嚴異,而求名太急之情一也。延壽以禮讓養民,
庶幾於君子之道,而為之已甚者亦飾也。翁歸雖察,而執法不煩;龔遂雖細,而
治亂以緩;較數子之間,其愈矣乎!要此數子者,唯廣漢專乎俗吏之為,而得流
俗之譽為最;其餘皆緣飾以先王之禮教,而世儒以為漢治近古,職此繇也。
    夫流俗之好尚,政教相隨以濫;禮文之緣飾,精意易以相蒙;兩者各有小著
之效,而後先王移風易俗、緣情定禮之令德,永息於天下。救之者其惟簡乎,故
夫子言南麵臨民之道,而甚重夫簡;以法術之不可任,民譽之不可幹,中和涵養
之化不可以旦夕求也。
    如廣漢者,弗足道矣。繼廣漢而興,為包拯、海瑞者,尤弗足道矣。至於霸、
延壽、翁歸,循其跡而為之,何遽不如三代?而或以侈敗,或以偽譏,何為其致
一時之感歆,反出廣漢下乎?雖然,亡其實而猶踐其跡,俾先王之顯道不絕於天
下,以視廣漢與敞之所為,猶荑稗與五穀,不可以熟不熟計功也。褊躁以徇流俗
之好惡,效在一時,而害中於人心,數百年而不複,亦烈矣哉!
【一五】
    蕭望之曰:“恩足以服孝子,誼足以動諸侯,故春秋大士モ之不伐喪。”遂
欲輔匈奴之微弱,救其災患,使貴中國之仁義,亦奚可哉?恩足以服孝子,非可
以服夷狄者也;誼足以動諸侯,非可以動夷狄者也。梁武拯侯景於窮歸,而死於
台城;宋徽結女直於初起,而囚於五國。輔其弱而︹之,︹而弗可製也;救其患
而安之,安而不可複搖也。漢之於匈奴,豈晉之於齊、均為昏姻盟會之友邦哉?
望之之說春秋也,失之矣。
【一六】
    蘇威以五教督民而民怨,黃霸以興化條奏郡國上計而民頌之。蓋霸以賞誘吏,
而威以罰督民,故恩怨殊焉,而其為治道之蠹,一也。耕者讓畔,行者讓路,道
不拾遺,傳記有言之以張大聖人之化者矣;而詩書所載,孔門所述,未嚐及焉。
故稱盛治之民曰“士愨女憧”,言乎其樸誠而不詭於文也。故曰:“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禮之不可望庶人,猶大夫之不待刑也。聖人之訓,炳如日星矣。
    孔子沒,大義乖,微言絕;諸子之言,激昂好為已甚,殆猶佛、老之徒,侈
功德於無邊,而天地日月且為之移易也。夫聖人之化,豈期之天下哉?堯有不令
之子,舜有不恭之弟,周公有不道之兄,孔子有不?虧不雕之弟子,[A061]野無
知,而從容中道於道路,有是理哉?以法製之,以刑束之,以利誘之,民且塗飾
以自免;是相率為偽,君子之所惡也。漢之儒者,辭淫而義詭,流及於在位,襲
之以為政。霸之邪也,有自來矣。君子之道,如天地之生物,各肖其質而使安其
分,斯以為盡人物之性而已矣。
【一七】
    耿壽昌“常平”之法,利民之善術也,後世無能行之者,宋人仿之,而遂流
為“青苗”。故曰:非法之難,而人之難也。三代封建之天下,諸侯各有其國,
其地狹,其民寡,其事簡,則欲行“常平”之法也易。然而未嚐行者,以生生之
計,寬民於有餘,民自得節宣焉,不必上之計之也。上計之而民視以為法;視以
為法,則憚而不樂於行,而黠者又因緣假借以讎其奸。故三代之製,裕民而使自
為計耳。雖提封萬井之國,亦不能總計數十年之豐歉而早為之製也。郡縣之天下,
財賦廣,而五方之民情各異,其能以一切之治為治乎?
    然則“常平”之製不可行與?曰:“常平”者,利民之善術,何為而不可行
也?因其地,酌其民之情,良有司製之,鄉之賢士大夫身任而固守之,可以百年
而無弊,而非天子所可以齊一天下者也。壽昌行之而利,亦以通河東、上黨、太
原、弘農之粟於京師而已矣。
【一八】
    宣帝臨終,屬輔政於蕭望之,其後望之被譖以死,而天下冤之。夫望之者,
固所謂可小知而不可大受者也。望之於宣帝之世,建議屢矣,要皆非人之是,是
人之非,矯以與人立異,得非其果得,失非其固失也。匈奴內潰,群臣議滅之,
望之則曰:“不當乘亂而幸災。”呼韓邪入朝,丞相禦史欲位之王侯之下,望之
則曰:“待以不臣,謙亨之福。”韓延壽良吏也,忌其名而訐其小過以陷之死。
丙吉賢相也,則倨慢無禮而以老侮之。且不但已也,出補平原太守,則自陳而請
留;試之左馮翊,則謝病而不赴。跡其所為,蓋攬權自居,翹人過以必伸,激水
火於廷,而怙位以自尊者也。若此者,其懷祿不舍之情,早為小人之所挾持;而
拂眾矯名,抑為君子所不信。身之不保,而安能保六尺之孤哉!見善若驚,見不
善如讎,君子猶謂其量之有涯而不可以任大;況其所謂善者不必善,所謂不善者
非不善乎!
   宣帝之任之也,將以其經術與?挾經術而行其偏矯之情,以王安石之廉介而
禍及天下,而望之益之以侈;抑以其議論與?則華而不實,辯而窒,固君子之所
惡也。主父偃、徐樂豈無議論之近正,而望之抑奚以異?蓋宣帝之為君也,恃才
而喜自用,樂聞人過以示察者也,故於望之有臭味之合焉。以私好而托家國之大,
其不傾者鮮矣。 
 
○元帝
【一】
    朋黨之興,始於元帝之世,流風所染,千載不息,士得虛名獲實禍,而國受
其敗,可哀也夫!蕭望之、周堪、張猛、劉更生,固雅意欲為君子者也。其攻史
高、弘恭、石顯,以弼主於正,固君子之道也。夫君子者,豈徒由其道而遂以勝
天下之邪哉?君子所秉以匡君而靖國者,蹇蹇之躬,可生可死,可貴可賤,可行
非常之事,可定眾論之歸,而不倚人以為援。若夫進賢以衛主,而公其善於天下,
則進之在已,而舉錯一歸之君。且必待之身安交定之餘,而不急試之危疑之日。
然且避其名而弗居,以使賢士大夫感知遇於吾君,而勉思報禮。身已安,交已定,
道已行,小人已遠,則善士之進,自拔以其匯,而不肖者不敢飾說以幹。於身為
君子,於國為大臣,恃此道也。
    今蕭、周二子者,奉遺詔,秉國政,輔柔弱之主,甫期年耳。元帝浮慕之而
未嚐知之。使二子果以抑群小、清政本為遠圖,身任之,以死繼之,其孰敢不震
疊焉?乃其所為有異是者,鄭朋欲附之,望之受之,周堪聽之,華龍聞其風而欲
附焉。□□□□□□□□□□□□□而楊興、諸葛豐之徒,皆仰望而欲攀倚。以
此思之,則此數子者,必縣朝廷之祿位以引躁進喜事之人,而望其援,訟其直以
擊恭、顯。身為大臣,國是不決,乃借資於浮薄之徒,或激或叛,以成不可解之
禍。嗚呼!四子者,果捐軀以報上,獨立不懼,而奚以此聞聲附和之宵人為哉?
縣汲引以誘人,利則從,害則叛,固其常也。況乎風相煽,訁為相傳,一時之氣
焰,小民之視聽且駭,而況孱主孤立於群小之間乎!
    故朋黨之興,必有敗類以相附,而貽小人之口實。使為君子者,遠爵賞之權,
泯交遊之跡,不歆便佞之推戴,不假新進以攻排,無瑕可求,孤立自任,則敗類
惡得而乘之?狄仁傑且以製諸武之凶,李沆終不受梅詢、曾致堯之惑,大臣之道,
當如此矣。四子而能然也,元帝雖孱,恭、顯雖橫,亦孰與相激,而令宣帝之業
隳於一朝乎?
    申屠嘉之困鄧通,困之而已;韓魏公之逐內豎,逐之而已;何所藉於群不逞
而為之羽翼?司馬溫公任二蘇以抑王安石,而秦觀、張耒以狹邪匪人緣之,以忝
清流之選,故終絀於紹述之黨。楊、左廣結台諫以抗魏忠賢,而汪文言以無賴貲
郎竊附以召禍。浮薄之徒,一得當於君子,而使酒狂歌、呼盧謔傲以嗣蕭艾蘭ぇ
之音,其氣膻,其焰綠。為君子者,可勿豫戒之哉!
【二】
    元帝詔四科舉士,即以此第郎官之殿最,一曰質樸,二曰敦厚,三曰遜讓,
四曰有行。蓋孱主佞臣懲蕭、周、張、劉之骨鯁,而以柔惰銷天下之氣節也。自
是以後,漢無剛正之士,遂舉社稷以奉人,而自詡其敦厚樸讓之多福。宣帝曰:
“亂我國家者,必太子也。”其言驗矣。
    雖然,有自來矣。極重必反者,勢也。文、景、武、昭之世,賢不肖雜進,
而質樸未亡,君子無赫赫之名,而小人亦無難見之惡。氣矜如汲黯,名勝如賈誼,
人主甚器其材,而終不顯。至於逞風采以徼人主之知,動天下之色,如主父偃、
徐樂、終軍、東方朔,以洎刑名聚斂之臣,皆旋用而旋棄。迨宣帝切於求治,以
文法為尚,而天下翕然從之。於是而沽名?直之士,矯為人所不能以自旌,氣焰
足以淩人主,而人主厭其苛?,非但貴戚宦寺之疾之也。魏相以之赤霍氏之族,
蕭望之以之持丙吉之短,張敞以之攻黃霸之私,勢已成乎極重,則其反而相獎以
詭隨也,天下且樂其易與,而況乎人主之與戚宦哉?
    屈伸之理,一彼一此;情偽之遷,一虛一盈。故人主馭天下之人材,不輕示
人以好惡而酌道之平,誠慎之也。畏其流而尤畏其反也。
【三】
    趙充國持重以破羌,功莫盛矣,二十餘年而羌人複反,吾故曰:難乎其為繼
也。當充國時,求戰不得、坐而自困之羌,心灰而不敢競者閱二十年,而皆已衰
老。後起之胡雛,未嚐躬受挫抑,將曰:漢但能自守,而不能有加於我,前人無
能為而受其困,我別有以製漢而漢窮矣。藉令充國未老,天子終以西事任之,抑
必有銳師以繼之於挫折之餘,而辛武賢之徒弗能也。外忌充國之功,而內實私幸
之以偷安。故馮奉世曰:“守戰之備,久廢不簡,夷狄有輕邊吏之心。彡姐驕狂
而驟起,實有由來矣。”於是而奉世之決於進討,功不可泯;韋玄成、鄭弘之固
陋,罪抑不可掩矣。
    羌之初起也,持重以困之而自敝,萬全之道也。過此而彡姐踵亂,非先零比
矣。一起一敗而不能無疑畏焉。已燼之炷,狂焰一?喜而膏不給,勝則前,敗則
降,習先零故事,而無致死之心,是其必當剿除也明甚。故奉世決於大舉,合六
萬人以搗之於初起,蓋與充國之策異術而同功。奉世不可師充國之守,充國不可
用奉世之攻,因時度敵而善其操縱,其道一也。
    夫羌地亙河、湟,南接秦、隴,於長安為肘腋;力雖小而驕之則大,種雖散
而使之相並則合;使其得誌以逞,非但唐之回紇、宋之元昊已也。迨乎東漢,幸
而都雒耳;使都長安,庸臣師玄成、鄭弘之說,茸?以召侮,羌且逼王畿城下而
莫懲,漢其亡於羌乎!奉世翦之於始,張奐、段?夷滅之於後,羌乃不能為中國
腹心之患。其後雖姚弋仲之桀雄,不乘劉、石之餘而不敢起。垂至於今二千年,
秦、隴、河、岷、階、文之間,嚴險甌脫而防閑不設,則二漢之猷遠矣。馮奉世
首建大議以申天討,善體充國之意而通其變,民到於今受其賜,非玄成等偷安一
時之所能知也。
【四】
    貢禹、匡衡之言,其不醇者蓋亦鮮矣。禹曰:“天生聖人,蓋為萬民,非自
娛樂而已。”衡曰:“天人之際,精?有以相湯,善惡有以相推,宜省靡麗、考
製度、近忠正、遠巧佞,以崇至仁。”又曰:“聰明疏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
見者,戒於壅蔽;勇猛剛︹者,戒於太暴;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
戒於後時;廣心浩大者,戒於遺忘。”又曰:“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
正,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又曰:“聖人動靜遊燕
所親,物得其序。”又曰:“佞巧之奸,因時而動,聖人慎防其端,禁於未然,
不以私恩害公義。”又曰:“正家而天下定矣。”讀其文,繹其義,想見其學,
非公孫弘、兒寬之剿舊聞而無心得者所及;亦且非韋玄成、薛廣德之擇焉而不精
者所可與匹儔也。
    論者謂元帝柔而少斷,禹與衡不以為言,而但就帝之長,孜孜以恭謹節儉相
獎,為禹、衡之罪,過矣。元帝所以優遊不斷者,惟其心之不清,幾之不慎,而
中不適有主也。則其所為恭謹節儉,亦唯其名而無其實。天子之尊富,即省之又
省,而以溺其誌者尚多。燕間遊息之下,史高、石顯豈無導侈之為?而特未甚耳。
不然,何知其邪而不能去乎?由是言之,使無禹、衡之正,稱詩、禮精嚴之旨以
防其流,則以帝之柔而益以驕淫,安所得十六年之安,內無寇攘,而外收絕域之
功乎?
    君子出所學以事主,與激於時事之非而︹諫之臣異。以諫為道者,攻時之弊,
而不恤矯枉之偏。以學事主者,規之以中正之常經,則可正本以達其義類,而裁
成剛柔一偏之病;主即不悟,猶可以保其大綱而不亂。故以孔子之聖,告茬弱之
哀公,唯規之以人道政本之大端,而不屑取奔越之禍豫為之防。夫豈不達於時變
哉?以道豫立而變自消也。且衡之言曰:“近忠正,遠邪佞,寡聞少見者戒於壅
蔽,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固已盡元帝之所短,而特不為矯枉之論,導之鷙擊
耳。夫可喻者,則微言而喻矣;不可喻者,則痛哭流涕以談而固不喻也。是以君
子之言,有體有要,而不詭於大常;補偏救弊之術,二子有所不尚,夫亦猶行君
子之道乎!
    論者徒見蕭望之、周堪之死不以罪,咎元帝而因以咎禹、衡。乃石顯之奸惡
不及於天下,而海內晏安,則儒者雍容涵養之功,亦豈可誣哉?漢之中亡也,成、
哀之奢縱成之,非元帝優柔致之也。又奚可以張禹、孔光之罪罪二子也!
【五】
    邪說之行於天下,必托於君子之道。釋氏之言心性,亦君子之言也;老氏之
言道德,亦君子之言也;天下以其為君子之雅言,遂謂其有當於治與道而信之。
故六經之支說,皆以破道而有餘,焦延壽、京房之於易是已。
    易乾、坤之策三百六十,當期之日,取其象之一端大略而言也。屯、蒙以下
之策,老少雜而非三百六十者多矣。期之日三百六十有五而有餘分,不盡如乾、
坤之策也。聖人觀天地人物之變而達其會通,以為是肖其大綱耳;亦猶二篇之策
萬一千五百二十以象萬物,而物固不可以萬計也。故曰:“神無方而易無體”
“周流六虛,不可為典要。”二子者,乃欲限六十四卦之爻以各當一日,無以處
餘四卦,不得已而以震、兌、坎、離居分至之位。則不知二分二至在六十卦之外
而為之綱維邪?抑二分二至一日而二卦以異於餘卦邪?東震、西兌、南離、北坎
者,位也;二分二至之日,時也。時經而位緯,二子取而錯亂之也何居?故延壽
者,筮史日者之流,以小術測陰陽之跡,似不足以知天化而敘治理。房是之學,
乃敢以與人宗社哉?
    其為術也,立典要以為方體,於是而有八宮世應之說。抑自乾至剝而窮,又
不得已而措晉、大有於其末。垂至於今,鬻技之卜師,相因以斷吉凶之大故,而
不能明言其所以然之理,徒以惑民而徼幸。然則延壽與房,雖欲辭為妖妄之魁也
而不得。何也?非天理之自然,則皆妖也。房以是欲與石顯、五鹿充宗競貞邪於
天人之際,吾未見妖之足勝邪也。邪者獲罪於人,妖者獲罪於天,妖尤烈矣。
    或曰:房之按日以候氣,分卦以征事,所言者亦與當時之得失禍福合,何也?
曰:石顯之邪,而君德以昏,國是以亂,眾耳眾目具知之矣。事既已然,取而求
其所以然者,而實固非也。勢已成,形已見,謂天之象數亦然,亦惡從而辨之?
故日月之有災眚,歲時之有水旱,禽蟲[A061]木之有妖{?蟲},人民之有屙?,
山川之有崩沸,吾知其不祥;而有國者弗可不恐懼以修省耳。銖累而分之,刻畫
而求之,幸而弋獲之妖人,以是取顯名、致厚利而惑天下;王製所謂“假於鬼神
時日卜筮以疑眾,殺。”其宜膺天刑久矣。房內挾此以與邪臣競,自殺其軀而邪
益張,宜矣哉!何也?托君子之道,誣聖人之教,矯造化之神,三者皆獲罪於天
而不可逭者也。
【六】
    京房考課之法,迂謬而不可舉行;即使偶試而效焉,其不可也固然。何也?
法者,非一時、非一人、非一地者也。房曰:“末世以毀譽取人,故功業廢而致
災異。”毀譽之不當者多也,然而天下之公論存焉。雖甚拂人之性,亦不能謂堯
暴而蹠仁也。舍此而一以功業程之,此中、韓之陋術,而益之以拘迫,不肖者塗
飾治具以文其貪庸;不逮,則鞭策下吏、桎梏民庶以副其期會,災不在天,異不
在物,而民已窮、國已敝矣。
    先後異時也,文質相救而互以相成,一人之身,老少異狀,況天下乎?剛柔
異人也,不及者不可強,有餘者不可裁,清任各有當,而欲執其中,則交困也。
南北異地也,以北之役役南人,而南人之?色者死;以南之賦賦北土,而北土之
瘠也盡;以南之文責北士,則學校日勞鞭撲;以北之武任南兵,則邊疆不救危亡。
其間損乃以益,殺乃以生,簡乃以備,一視為吏者居心之仁暴、憂國之誠偽。而
唯考課其一切之功能,此王莽所以亂天下者,房為之開先矣。塾師之教童子也有
定課,而童子益愚;耕夫之馭牛也有定程,而牛以敝。梏四海九州︹智柔和於房
一人之意見,截鶴脛以續鳧,其不亡也何待焉?
    蓋房之為術,以小智立一成之象數,天地之化,且受其割裂,聖人之教,且
恣其削補。道無不圓也,而房無不方,大亂之道也,侮五行而?二儀者也。鄭弘、
周堪從而善之,元帝欲試行之,蓋其補綴排設之淫辭有以熒之爾。取天地人物、
古今王霸、學術治功,斷其長,擢其短,令整齊瓜分如弈者之局、廚人之?也,
此愚所以聞邵子之言而疑也,而況房哉!
【七】
    漢之亡。非元帝之咎也,帝弱而寡斷,然而無所傷於天下,石顯僅逞於異己,
而惡不及於民,國之元氣未斫焉。故曰:非元帝之咎也。王氏,元後之族也,王
鳳為大將軍錄尚書事,為篡弑之階。然非元帝之寵後族而早任之,帝崩,成帝乃
假鳳以大權,而帝無遺命。故曰:非元帝之咎也。雖然,其所自來,抑豈非元帝
隱伏之咎肇於不測哉?帝以成帝耽燕樂為不能勝大位,而欲立山陽王,識之早也。
重易國儲,聞史丹之諫而止,亦正也。然知成帝之不克負荷,而不擇賢臣以輔正
之,幸傅昭儀而遲回於山陽,遘重疾而忽忽不定,聞史丹之諫,知命之已促,而
徒有善輔之言,無托孤之遺命,以聽哲婦孺子之自求親信,而王鳳進矣。
    成帝之在東宮也,既為元帝之所憎而孤危甚,搖搖於廢立之間者將十年。匡
衡、史丹亦但以大義規元帝,而非必與成帝為腹心。所竊竊然憂、翕翕然私語而
計者,徒王鳳耳。元後寵衰,而憂禍之及,所與竊竊然憂、翕翕然私語而計者,
亦鳳兄弟耳。人情出危險之中而思故時之同患者,未有不深信而厚倚之。故成帝
一立,而顧瞻在廷,無有如鳳之親己者,豈複憂他日之攘己乎?嗚呼!於是而知
叔孫舍之不賞私勞以殺豎牛,卓乎其不可及已。
    天位者,天所位也;人君者,人所歸也。為主器之長子,膺祖宗之德澤,非
竊非奪,天人所不能違;而翕訾以相保,?沫以相憐,私憂過計,貪天功為己力,
此其人亦何足任而戴之不忘乎?唐玄宗知張說之奸,懷其潛邸之恩而不能遠,以
召均、?之逆;況楊複恭之以家奴而門生天子乎?嗚呼!自非攘功擅權之小人,
孰敢以大寶之攸歸自任為己績者?趙汝愚不欲行內禪之賞,可法也,而猶存其跡
也;丙吉護宣帝於獄而終不自白,故能相天子以成中興之業。然則漢文卻周勃之
私言,世廟罷新都之政柄,不得謂之刻?而寡恩;成帝之碌碌,何足以語此哉!
元帝不能顧命史丹,而使鳳得以私勞惑庸主,亦其?匿愛山陽而憤然不恤之咎與!
故曰:隱伏之咎,肇於不測也。 
 

 ●卷五

○成帝
【一】
    讀杜欽進諫之章,與其奏記王鳳之書,及論王章之事,竟以王氏之篡,歸禍
始於欽之黨奸,非平情之論也。成帝之無道也,足以亡國。王鳳初起,猶修飾而
有類於社稷之臣;其視張放、淳於長、史育之導欲以宣淫者,不若也。五侯之專,
莽之篡,豈欽之所能前知哉?士誌於有為,而際昏庸之主,思有所造於國家,不
得自達於上,不獲已而見大臣之可與言者,因之以效“納約自牖”,而“遇主於
巷”,所謂救失火而不暇問主人者也。故以陳蕃之剛正,而依竇武以行其誌,能
早知自別以遠嫌者鮮矣。至於鳳已成乎專Τ,心知其誤,而卒不能自拔,欽固有
無可如何者,而其情亦可湣矣。
    故君子之愛身也,甚於愛天下;忘身以憂天下,則禍未發於天下而先伏於吾
之所憂也。外戚也,宦寺也,女主也,夷狄也,一失其身,雖有扶危定傾之雅誌,
不得自救其陷溺;未有身自溺而能拯人之溺者也。孔子行乎季孫而魯幾治,非孔
子固弗敢也。聖人之大用,中材所不敢效也。雖然,聖人豈有不測之術哉?齊人
服,後阝、費墮,季斯一受女樂,而即決於行,無所凝滯,而必不與之推移。則
一旦釋然忘前此之功業,而?然以去,無他,純乎道而無私焉耳。聖人不可學而
可學者,此也。鳳之專,王氏之盛,成帝之終不足與有為,威福下移,形勢已成,
欽胡為其荏苒而不去也?能去則去,雖因季斯而不損其聖。事已不可,而尚惜其
位,則欽雖持義之正,而不免於黨奸。雖然,若欽者,固未易言去也;諫鳳不聽
而去之,且無名而為其所忌,故非聖人不能去,不能去而可不早慎擇所從哉?君
子度德以自處。女主也,外戚也,宦寺也,夷狄也,即可與有為,而必遠之夙,
人道之大戒也。賈捐之、楊興、崔浩、婁師德、張說、許衡,一失其身,而後世
之譏評,無為之原情以貸者,皆欽之類也。可勿戒乎!
【二】
    亡西漢者,元後之罪通於天矣。論者徒見其吝璽不予、流涕漢廟、用漢伏臘
而憐之,婦人小不忍之仁,惡足以蓋其亡漢之大憝哉!今有殺人者,流涕袒免而
撫其屍曰:吾弗忍也,而孰聽之?
    漢懲呂氏之禍,不舉國柄而授之外威久矣。霍氏之持權,武帝拔霍光於下僚,
與降胡廄吏等,非緣後族也;其既也,則以廢ウ立明安社稷之功也。宣帝之於史
氏,元帝之於許氏,以恩澤侯而已矣。成帝年已二十,元帝未有屬王氏之遺命焉;
王鳳起自衛尉,一旦而持天下之柄,孰為之邪?五侯並日而封,楊興、駟勝爭之
而不得;苟參以異父弟強成帝以封侯,帝不聽,而猶寵以侍中;劉向諫而不聽,
王章爭而見殺,垂涕不食,以激成帝之誅章;劉向抗疏不已,成帝歡息悲傷,卒
受製而不能決。鳳死而音代,音死而商代,商死而根代,根死而莽代,一以世及
之法取漢之天下,而使相嗣以興,非後之內主於宮中,亦豈能蔓引綿延之如此哉?
    且夫王氏之橫,未嚐不可撲也。成帝察其奢僭不軌,而音、商、立、根藉?
負斧?以待罪;王立結淳於長之奸露,成帝下有司按治,而立殺其子以滅口;計
其為人,非能險鷙於呂之產、祿,武之三思、懿宗也。乃呂氏私其族而終以國事
付平、勃,武氏私其侄而終以國事付狄、婁,元後則籠劉氏之宗社於其ひ?,而
以授之私親。逮乎哀帝之立,姑退莽以脅哀帝,而蠱在廷之心,縱董賢之不逞,
乘其敗以進莽,使恣行其鴆主之毒,晏然處之而不一詰。攝則使之攝矣,假則使
之假矣,豈徒莽之奸足以恣行無忌哉?老妖不死,日蝕月?,以殄漢而必亡之,
久矣。故曰:罪通於天也。
    婦人之道柔道也,反其德而為剛,雖惡易折。大畜之五曰:“<豕賁>豕之牙,
吉。”牙可<豕賁>也,而呂、武以之,周勃、狄仁傑<豕賁>之而吉矣。?後之初
曰:“羸豕孚??躅。”羸雲者,不壯而柔者也,以柔而結人心者也,而??躅
之凶不可禁,元後以之,雖劉向痛哭以陳言,成帝悲傷而懼禍,而無如後之涕泣
者何也!莽已篡,漢已滅,姑以一泣逃天下後世之誅,而誰信之?不然,莽之?
毒,無有於其子,後果有思漢之心,莽其能戴之沒世而生榮死哀以相報哉?女禍
之烈,莫如王氏,而論者猶寬之,??躅之孚,且以孚後世而免於史氏之誅,亦
險矣哉!
【三】
    成、哀之世,天地宗廟之祀倏廢倏興,以兒嬉而玩鬼神甚矣。其廢而複興也,
或以天子之病,或以繼嗣之不立,小人徼福之術,固不足道。其廢也,始於貢禹
而成於匡衡,所持者,三代之典禮也。宗廟遠,有毀而無立者,義也;誠所不至,
不敢黷焉,義所以盡仁也。儒者之言禮,文而已矣;以文而毀,猶之乎以文而立。
夫漢之嗣君,於其所不廢之祀而能以誠格之乎?執是以論,舉凡天地祖宗之祀皆
可毀矣,而何但七世以上興五?之郊也?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宮室之侈,妃嬪
之眾,服膳之奢,樂之淫,刑之濫,官之冗,賦之重,一能汰其所餘以合於三代,
而後議郊廟之毀,未晚也。
    且三代之靳祀於七世,豈徒然乎?抑創法者,自開國之君守約以待子孫之易
盡其情而無偽,非祖宗立之而後王毀之也。自漢以降,百為不師古,禮樂之精意
泯焉;而獨於祧廟致嚴於祖宗之廢興,何其徇末而斫其本也?況古之祧也,於大
?而合食,則雖廢而不忘。後世無?而徒祧,幾於忘其所自出。然則廢五?以伸
上帝之孤尊,古之可法者也。製以七世而毀廟,古之未可遽法者也。君子之言禮,
非但以其文也。
【四】
    進言者極其辭,而必有所避就,非但以遠嫌而杜小人之口實也,道存焉矣。
嫌已遠而小人無閑以指摘,則君之聽不熒,而言乃為功於宗社。劉向憂王氏之勢
盛而移漢,見之遠,慮之切,向死而漢亡,所係亦大矣哉!而於進言有未得者,
故成帝雖感,而終不能庸,小人之黨,且有挾以上搖主聽而下惑人心。
    其言曰:“王氏、劉氏且不並立,宜援近宗室。”斯豈向所宜言者乎?以事
言之,劉氏之賢,無有逾於向者,樞?之任,不歸王氏必歸向矣,未有斥人之奸
而自任者也。且劉氏、王氏豈頡頏而並論以爭衰王者。頡頏而並論,婦人勃?之
說也;且假之以頡頏之名而王氏張。彼將曰:天下非彼則我也。況乎呂氏之禍,
與吳、楚、淮南、燕、廣陵互相盈虛,則外戚反唇而相譏,豈患無辭哉?以道言
之,選賢任能以匡扶社稷者,天下之公也。堯之舉禹、皋,禹之任稷、契,湯之
托伊尹,高宗之立傅說,文王之任閎、散,皆非懿親也。周道親親,而周、召以
庸,管、蔡以誅;師尚父,邑薑之父,且以佐燮伐而位太師。王氏誠不可任,博
求之天下,豈ム無賢;而必曰援近宗室,舉大義而私之一家,又豈五帝三王之道
哉?
    向於是而失言矣。以為獨任,則不可有自請之情:以為博選宗室之賢,則歆
之黨逆,向且不能保之於子,而況他乎?成帝悟而不終,群奸聞而不憚,未必非
向之言有以召之也。故進言者,匪道是循,徒以致寇,而可不慎哉!
【五】
    漢諸王之以禽獸行廢者不一,漢廷無有能據道以處此者,而穀永能言之。其
曰:“帝王不窺人私,而春秋為尊者諱。”此義行,迄乎東漢,穢德不章。永之
言,其利溥矣。夫人之有恥,自恥者也;恥心蕩而刑殺不能止,故知刑殺者,非
可以善風俗、已禍亂者也。漢之於此,既無家法以正之於先,而縱苛察之吏、告
訐之小人、揚之於後。無他,忌侯王之疆,日思翦艾以圖安,而紈?膏粱,卒投
於阱而無從辨。嗚呼!?如是矣,惡得不拱手而授之賊臣哉?以刑製淫而固不可
製,假暗昧以鋤︹而隻以自弱。穀永者,王氏之私人也,而慮能及此,故知永者,
附權臣非有移鼎之心,寵利未忘,規一時之進取而已。漢能用之,亦何遽不為讚
治之臣乎?
【六】
    老之戒在得,至於老而所需於天下者微矣,得奚足以亂其心哉?子孫之情長,
而道義之氣餒,引子孫之得為已得,於是瀕死而不忘。張禹之初,與王根異也,
猶有生人之氣也;慮及子孫,而行屍走肉,遂禍人之宗社,冒萬世之羞,朱雲欲
以齒劍而不慚。夫人為不善而貽怨於子孫,誠不可為也;身之無過,質之鬼神而
不疚,則亦奚患哉?且夫禍福亦何常之有,假令王氏早敗,而按同惡之誅,禹之
子孫,又能保其富貴乎?故禍福者,天也;失得者,人也;老而憂子孫,引天之
吉凶以私之沒世,其愚不可療矣。成帝不輯折檻以旌朱雲,則所以待禹者亦可知
矣。禹且不自保,而況其子孫?
【七】
    穀永非杜欽之比也,永雖無黨王篡漢之遠圖,而資王氏以榮寵,因為之羽翼
焉,與欽之誤合於小人、欲悔而不能也,其情異矣。顧於此得人君聽言之道焉。
永,王氏之私人也,其心,王氏之心也;若其言,則固成帝膏肓之藥石,可以起
漢於死而生之也。夫王氏之固結而不解,帝忌之而不能黜,豈非以躬耽淫侈,畏
昌邑之罰;而內護趙、李,外庇張放、淳於長之私心,有所恧縮,而倒授以權哉?
寵驕妒之妾,飲食亻幸臣之家,加賦重斂以縱遊,而失百姓之心,是持宗社以遺
人之道也。使帝感永之言,悔過自艾,正己齊家而憂社稷,賢臣進,庶務理,民
情悅以戴漢而不忘;權奸之謀自日以寢,而豈必誅戮放廢以傷母氏之心乎?故曰:
“君子不以人廢言。”永之諫不行,雖忘軀憂國之臣與奸賊爭死生而無救於禍敗。
則讀永書者,勿問其心可也。
【八】
    何武欲分宰相之權而建三公,自成帝垂及東漢,行之二百餘年,至曹操而始
革。丞相,秦官也;三公,殷、周之製也。古者合文武為一塗,故分論道之職為
三;秦以相治吏,以尉治兵,文武分,而合三公之官於一相。漢置相,而閫政專
歸於大將軍,承秦之分,而相無戎政之權,大將軍總經緯之任。故何武有戒心焉,
分置三公,以大司馬參司空、司徒之閑,冀以分王氏之權。乃名乍易而實不可更,
莽之終以大司馬篡也,亦其流極重而不可挽也。然而武之法行之終代而不易者,
以防微杜漸之術,固人主之所樂用也。
    若以古今之通勢而言之,則三代以後,文與武固不可合矣,猶田之不可複井,
刑之不可複肉矣。殷、周之有天下也以戎功,其相天子者皆將帥。伊尹、周公,
始皆六軍之長也。以將帥任國政,武為尚而特緣飾之以文;是取武臣而文之,非
取文臣而武之也。列國之卿,各以軍帥為執政,敦詩書,說禮樂,文之於既武之
後,秉周製也。所以必然者,三代寓兵於農,兵不悍,而治民之吏即可以治兵。
其折衝而敵愾者,一彼一此,疆場之事,甲未釋而幣玉通,非有獷夷大盜爭存亡
於鋒刃之下者也。而秦、漢以下不然,則欲以三公製封疆原野之生死,孰勝其任
而國不為之敝哉?則漢初之分丞相將軍為兩塗,事隨勢遷,而法必變。遵何武之
說,不足以治郡縣之天下固矣。特漢初之專大政以大將軍,而丞相僅承其意指,
如田千秋、楊敞、韋玄成、匡衡,名為公輔,奉權臣以行法,則授天下於外戚武
臣之手,而禍必滋。故武之說,可以救一時之欹重,而惜乎其言之晚也!相不可
分也,將相不可合也,漢以後之天下,以漢以後之法治之,子曰:“所損益,可
知也。”
【九】
    成、哀之世,所可任為大臣者,王嘉而已矣。師丹之視翟方進,尋丈之間耳,
皆以其身試權奸之好惡而不能出其樊籠,即有所欲言,而必資以自達也。師丹之
劾董弘,何武之援王莽,屈於時之所尚,而不得不為之羽翼。無他,王、傅二女
主交相起伏,漢已無君與大臣久矣。方進之附淳於長也,欲與王氏忤,而長固王
後之姊子也;長之不類,尤出諸王之上,資之以與諸王抗,而方進之欲不死也奚
能?熒惑之變,駕言移禍於宰相,王氏之嫉也深,雖微熒惑,方進其能免乎?武
與丹浮沈於積陰之閑,一彼一此,小有所效,而俱為女主效妒?冒之功,其不被
顯戮,幸爾。
    嗚呼!至於成、哀之季而無可為矣、君子慎所趨以自全,辭大位而不居,其
庶幾乎!一受其事,則非如王嘉之必死以自靖,而負咎於天人也,必不可浣。莊
生曰:“遊羿之彀中。”謂此時也。遊其彀中而死焉,君子之徒也;遊其彀中而
免焉,小人之徒也;遊其彀中,避死而得死焉,刑戮之民也。慎之哉! 
 
 ○哀帝
【一】
    人之能為大不韙者,非其能無所懼也,唯其能無所恥也。故血氣之勇不可任,
而猶可器使;唯無所恥者,國家用之而必亡。成帝欲用孔光為丞相,刻侯印書讚
而帝崩,是日光於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綬,汲汲然惟恐緩而改圖,一如乞者
之於?番?,唯恐其?之不餘,而遽長跽以請也。張放者,幸臣也,帝崩,且思
慕哭泣而死,而光矯凶為吉,犯天下之惡怒;然且卒無惡怒之者,光豈能不懼哉?
冥然無恥,而人固容之也。
    始為廷尉,則承王莽之指,鴆殺許後,若無所懼也,而實無可懼也;莽為內
主,天下無有難之者也。既則議為傅太後築別宮,力請逐傅遷歸故郡,抗定陶王
之議,奪其立廟京師,若無所懼也,而非無所懼也;內主有人,群臣相保,故師
丹獲不測之禍,而光自若也。恥心蕩然,而可清可濁,無不可為,以得寵而避辱。
王嘉瀕死,猶對獄吏曰:“賢孔光而不能進。”亦惡知光之譖其迷國罔上,陷嘉
於死,機深不測也哉?而嘉雲然者,其兩端詭合以誘嘉,抑可知已。
    拜謁迎送、執臣主之禮於董賢者,光也;莽既乘權,去賢如敝屣者,光也;
拱手以天下授之賊臣,幸早死而不與佐命之賞者,光也;莽既誅,猶無有聲言其
惡以殄其世者,光也。嗚呼!人苟自盡喪其恥,則弑父與君而罪不及,亦險矣哉!
有國者不辨之於早,徒忌鷙悍之強臣,而容厚顏之鄙夫,國未有不喪者也。故管
子曰:廉恥,國之維也。
【二】
    限田之說,董仲舒言之武帝之世,尚可行也,而不可久。師丹乃欲試之哀帝
垂亡之日,卒以成王莽之妖妄,而終不可行。武帝之世可行者,去三代未遠,天
下怨秦之破法毒民而幸改以複古;且豪︹之兼並者猶未盛,而盤據之情尚淺;然
不可久者,暫行之而弱者終不能有其田,︹者終不能禁其兼也。至於哀帝之世,
積習已久,︹者怙之,而弱者亦且安之矣;必欲限之,徒以擾之而已矣。
    治天下以道,未聞以法也。道也者,導之也,上導之而下遵以為路也。封建
之天下,天子僅有其千裏之畿,且縣內之卿士大夫分以為祿田也;諸侯僅有其國
也,且大夫士分以為祿田也;大夫僅有其采邑,且家臣還食其中也;士僅有代耕
之祿也,則農民亦有其百畝也;皆相若也。天子不獨富,農民不獨貧,相仿相差
而各守其疇。其富者必其貴者也,且非能自富,而受之天子、受之先祖者也。上
以各足之道導天下,而天下安之。降及於秦,封建廢而富貴擅於一人。其擅之也,
以智力屈天下也。智力屈天下而擅天下,智力屈一郡而擅一郡,智力屈一鄉而擅
一鄉,莫之教而心自生、習自成;乃欲芟夷天下之智力,均之於柔愚,而獨自擅
於九州之上,雖日殺戮而隻以益怨,︹豪且詭激以脅愚柔之小民而使困於田。於
是限之而可行也,則天下可徒以一切之法治,而王莽之化速於堯、舜矣。
    限也者,均也;均也者,公也。天子無大公之德以立於人上,獨滅裂小民而
使之公,是仁義中正為帝王桎梏天下之具,而躬行藏恕為迂遠之過計矣。況乎賦
役繁,有司酷,裏胥橫,後世願樸之農民,得田而如重禍之加乎身,則疆豪之十
取其五而奴隸耕者,農民且甘心焉。所謂“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者也。輕其役,
薄其賦,懲有司之貪,寬司農之考,民不畏有田,而疆豪無挾以相並,則不待限
而兼並自有所止。若窳惰之民,有田而不能自業,以歸於力有餘者,則斯人之自
取,雖聖人亦無如之何也。
【三】
    成、哀之世,漢豈複有君臣哉!婦人而已矣。彭宣、何武、唐林,皆所謂錚
錚者也,而所爭者,僅一傅喜之去留而已。哀帝之初,傅氏與王氏爭而傅氏勝;
哀帝之亡,王氏與傅氏爭而王氏勝。勝者乘權,而不勝者憤;二氏之榮枯,舉朝
野而相激以相訟,悲夫!
    當傅遷之傾邪,而推喜以抑遷,亦何異乎王根、王立之驕橫而推莽邪?其言
曰:“喜,傅氏賢子,議論不合而退,百寮莫不恨之。”傅氏之賢子,何當於天
下之安危、劉宗之存亡,而百寮何所容其恨?又何異乎王莽、王仁之就國,而天
下多冤王氏者。傅喜幸而未敗爾。莽之廢,吏民叩闕而訟冤,賢良對策而交獎,
偽謙所誘,人心翕歸,而賢者不免,且較喜而彌甚。喜之賢,其孰信之?以四海
之大,豈ム無人可托孤寄命者,唯區區王、傅二嫗之愛憎是爭。嗚呼!率天下而
奔走於閨房之?笑,流俗之溺流而不反如是哉!
    故聖王之治,以正俗為先,以辨男女內外之分為本。權移於婦人,而天下沈
迷而莫能自拔,孰為為之而至此極!元後之陰狡,成帝之昏愚,豈徒召漢室之亡
哉?數十年中原無丈夫之氣,而王莽之亂,暴骨如山矣。
【四】
    曆成、哀、平之三季,環朝野而如狂,所僅能言人之言者,一李尋而已,其
他皆所謂人頭畜鳴也。尋推陰陽動靜之義,昌言母後之不宜與政,豈徒以象數征
吉凶哉?天地之經,治亂之理,人道之別於禽獸者,在此也。婦人司動而陰乘陽,
陽從陰,履霜而冰堅,豕孚而??躅。天下有之,天下必亡;國有之,國必破;
家有之,家必傾。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倫,以之而泯;厚生、正德、利用
之道,以之而蔑。故曰:尋之言,言人之言,而別於禽獸也。婦者,所畜也;母
者,所養也;失其道,則母之禍亦烈矣,豈徒婦哉?
    夫國有君子,國可不亡。尋昌言之無誅,而不能救漢之亡,又何也?尋非其
人也。陰之幹陽,其變非一。女子之幹丈夫也,鬼之幹人也,皆陰之幹陽也。尋
知乾之剛、陰之靜矣,鬼亦陰也,靜以聽治於人者也。顧其識不及此,聽甘忠可、
夏賀良之邪說,惑上以妖,終以貶死敦煌,為天下笑;則亦以陰幹陽,等於婦人
之煽處爾。載鬼一車,而欲懲負塗之豕,奚其可?故陰陽動靜之理大矣,其變繁
矣,其辨嚴矣。立人之道以匡扶世教,無一而可苟焉者也。
【五】
    治河之策,賈讓為千古之龜鑒,而平當之數言決矣。當言“經義有決河深川,
而無?是防壅塞之文”。此鯀所以殛,禹所以興,而以堯、舜之聖,不能與橫流
之水爭勝者也。讓言“古之立國者,必遺川澤之分,度水勢所不及”。殷所以世
有河患,而盤庚奮然依山以避災,無他,唯無總於貨寶而已。細人之情,怙田廬
之利,貪瀕河之土,動天下以從其欲,貽沈沒於子孫,而偷享其利,既古今之通
弊矣。而後世之謀臣,要君勞民以??塞逆五行之敘者,其不肖之情有二焉:其
所謂賢者,竭民力,積一簣以障滔天而暫遏之,瀕河之民,且歌謠而禱祀焉,遂
以功顯於廷,名溢於野,故好事者踵起以嚐試而不絕。其不肖者,則公帑之出納,
浩煩而無稽,易為侵牟;民夫之賃傭,乘威以指使,而乾沒任意;享其利而利其
災,河濱之士大夫與其愚民及其奸胥,交起以讚之,為危詞痛哭以動上聽。宜乎
自漢以來,千五百年,奔走天下於河,言滿公車,牘滿故府,疲豫、兗、徐三州
之民,供一河之溪壑,而一旦潰敗,胥為魚鱉,而但咎??塞之不固也。可悲矣
夫!
    古今之異者,南北之殊流耳,其理勢則一也。繇讓之言而推其利病之原,非
河之病民,而民之就河貪利以觸其害耳。貪退灘之壤,民有其土而國有其賦,鋒
端之蜜截舌,而甘之者不恤也。使能通百年之算,念天下之廣,猶是民也,徙之
而於國無傷,其愈於??塞疲役之貧勞困斃與潰決之漂蕩淹溺也,孰為利害哉?
數千年而不出鯀之覆轍,君不明,而貪功嗜利之臣民,積習而不可破,平當之言,
賈讓之策,縣巨燭於廣廷,而昧者猶レ埴以趨也;不亦悲乎!
【六】
    穀永請諱諸侯王之獸行,以全人道之恥,議之正者也;耿育請掩趙昭儀殺皇
子之惡,以隱成帝之惑,議之不正者也;二說相似而貞邪分,精義以立法,不可
不辨。永之正者,凱風之不怨也;育之不正者,小弁之怨也。淫妒之嬖妾,操刃
以絕祖宗之胤胄,而曲為之覆,天子之子,不死於妖嬖者,其餘幾何哉!春秋成
而亂臣賊子懼,故書“文薑遜於齊”、“哀薑遜於邾”,以昭大義,而不以逐母
為嫌。昭儀之惡,宗廟所不容,況非嫡後君母,而可縱之乎?
    甚哉,育之言訁孛也,曰“知陛下有賢聖通明之德,廢後宮就館之漸,絕微
嗣以致位”。是成帝戕父子之恩以為未然之迂圖,其孰信之?育若曰“昭儀不殺
皇子,則哀帝不得而立”,以蠱帝心而縱妖嬖。是哀帝本不與於篡弑之謀,而育
陷之使入也。春秋嚴黨賊之誅,哀帝不能免,而育之罪不可逭矣。解光問罪之爰
書不伸,趙氏宮官之大罰不正,宮闈肆毒於社稷而莫之問,故元後黨王莽以弑平
帝、廢孺子、而無所顧忌。胡三省者,乃謂其合春秋“為尊者諱”之義。邪說張,
而賈繼春資之以讎其庇李選侍之奸。清議不明,非一時一事之臧否已也。
【七】
    鮑宣七亡七死之章,陳漢必亡之券以儆哀帝,正本之論也。王莽之奸奸而愚,
非有操、懿之才,其於國又未有劉裕之功,輕移於衽席之上而莫之禁,莽其何以
得此哉?唯民心先潰於死亡,而莽以私恩市之也。藉非成帝之耽女寵,哀帝之匿
頑童,縱其鬻吏賊民而蠱民以寇攘,莽亦上官桀、霍禹之續爾,而漢祚奚其亡?
    張放、淳於長,王氏之先驅也;傅遷、董賢,王氏之勸駕也;曹爽、何晏,
司馬懿之嚆矢也;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之前茅也;蔡京、童貫、史彌遠、賈
似道,女直、蒙古之倀鬼也;而非君之溺於寵樂以忘民之死也不成。不然,孔光、
揚雄之流,亦嚐與聞名教;而宗室群臣以及四海之民,豈遽能以片餌誘嬰克而輒
棄其母乎?故宣陳亟救死亡之言,知探本矣,愈於劉向之欲挽橫流而堙諸其下也。
    雖然,宣之言猶有病焉,後世言事之臣,增ウ主之疑而授奸臣以傾妒之口實,
皆此繇也。宣言:“慎選舉,大委任,以儆官邪,而免民於死亡。”是矣。勿亦
姑言賢者之當任,以聽人主之自擇,待有問焉,而後可臚列傅喜、何武、孔光、
彭宣、龔勝之賢以告,未晚也。今乃不然,若天子之左右一唯其所建置,而君不
得以司取舍之權,眾不得以參疇谘之議,則Τ上有嫌,而朋黨之謗興。且喜、武
諸人皆大臣也,自不能邀人主之知而安其位,宣能以疏遠片言取必於同昏之廷乎?
知不可得而故言之,授奸人以背憎之資,石介遇明主而激黨禍,況庸君佞亻幸權
奸交亂之天下哉!進言者不知其道,徒以得後世之稱而無益於時,皆此一時之氣
矜為之也。又況宣所稱者,龔勝而外,吾未見有大臣之操焉。孔光巨奸而與於清
流,宣失言矣。盈廷之士氣,漢室之孤忠,唯一王嘉,而不能訟其屈抑。然則鮑
宣者,亦一時氣激之士,而未足以勝匡主庇民之任者乎!
【八】
    易曰:“伏戎於莽,三歲不興。”不興者,慮其興之辭也。三歲而不興,逮
其興而燎原之焰發於俄頃矣。哀帝崩,元後一聞之,即日駕之未央宮,馳召王莽,
詔諸發兵符節、百官奏事、中黃門、期門兵、皆屬莽。此高帝馳入趙壁奪韓信、
張耳軍之威權,後以一老嫗斷然行之,雷迅風烈而無疑畏;其提攜劉氏之天下授
之王氏,在指顧之間耳。非伏之三歲,爪牙具而羽翼成,安能爾哉?
    甚矣,悍婦之威,英雄所不能決,帝王所不能持,而指麾輕於鴻毛,至此極
也!司馬懿之殺曹爽,劉裕之克劉毅,朱溫之爭李克用,大聲疾呼、深慮陰謀、
?顏流汗、喋血以爭而僅得者,元後偃息談笑而坐收之。故莽有伏戎藏於平蕪蔓
[A061]之中,無有險阻之形而不可測也。三歲伏而一旦興,有國者可不戒哉!
【九】
    何武以忤王莽而死,可以為社稷之臣乎?未也。武與公孫祿謀雲:“呂、霍、
上官幾危社稷,不宜外戚大臣持權。”此漢室存亡之紐也。乃當其時,內而元後
為伏莽之戎,外而孔光為翼戴之奸,武僅以孤立之勢撲始然之火,既處於不敵之
數矣。國之安危,身之生死,徒藉於一言,而言非可恃也,所恃者浩然之氣勝之
耳。公孫祿豈可終保者哉?而與之更相稱說,武舉祿,祿即舉武,標榜以示私,
授巨奸以朋黨之譏,則氣先餒而惡足以勝之!祿惟詭隨,乃以幸免;武不欲為祿
之詭隨矣,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心不可質鬼神,道不可服小人,出沒於寵辱之
中,而欲援己傾之天下,以水濺沸膏,欲息其焰而焰愈烈,非直亡身,國因以喪,
悲夫!
【一○】
    平當、彭宣皆見稱於班固,宣未可與當並論也。當臨受侯封,臥病不起以固
辭之,知世不可為,鬱邑以死,可謂知恥矣。當之在位,丁、傅持權,而史稱帝
雖寵任丁、傅,而政自己出,異於王氏;則當逡巡以死,而不忝無實之封,於自
守之道未失也。若宣者,位司空為漢室輔,王莽殺兩後,誅異己,腹心爪牙交布
朝廷,而元後為國賊之內主,此正宣肝腦塗地、激天下忠烈之氣、以救一線之危
者,而為全軀、保妻子之謀,謝不能以引退,尚足為人臣子乎?龔勝、邴漢且猶
在梅福之下,所任異也,而況宣位三公之重哉?宣者,與董賢、孔光並居台輔而
不慚者也,其生平可知矣。班固曰:“見險而止。”率天下以疾視君父之死亡而
不恤,必此言夫! 
 
 ○平帝

【一】
    元壽二年六月,哀帝崩,明年正月,益州貢白雉,群臣陳莽功德,號安漢公,
天下即移於莽。以全盛無缺之天下,未浹歲而遷,何其速也!上有ウ主而未即亡,
故桓、靈相踵而不絕;下有權奸而未即亡,故曹操終於魏王;司馬懿殺曹爽、奪
魏權,曆師、昭迄炎而始篡天下者,待一人以安危,而一人又待天下以興廢者也。
唯至於天下之風俗波流簧鼓而不可遏,國家之勢,乃如大?是之決,不終旦潰以
無餘。故莽之篡如是其速者,合天下奉之以篡,莽且不自意其能然,而早已然也。
    莽之初起,人即仰之矣;折於丁、傅,而訟之者滿公車矣;元後拔之廢置之
中,而天下翕然戴之矣。固不知莽之何以得此於天下,而天下糜爛而無餘,如疫
癘之中人,無能免也。環四海以狂奔,?濫滔天,而孰從挽之哉?夫失天下之人
心者,成、哀之淫悖為之,而蠱天下之風俗者不在此。宣、元之季,士大夫以鄙
夫之心,挾儒術以飾其貪頑。故莽自以為周公,則周公矣;自以為舜,則舜矣;
周公矣,舜矣,無惑乎其相騖如狂而戴之也。
    當偽之初起也,匡衡、貢禹不度德,不相時,舍本逐末,興明堂辟雍,仿周
官飾學校於衰淫之世;孔光繼起為偽之魁,而劉歆諸人鼓吹以播其淫響。而且經
術之變,溢為五行災祥之說;陽九百六之數,易姓受命之符,甘忠可雖死而言傳,
天下翕然信天命而廢人事,乃至走傳王母之籌而禁不能止。故莽可以白雉、黃龍、
哀章銅匱惑天下,而愚民畏天以媚莽。則劉向實為之俑,而京房、李尋益導之以
浸灌人心,使疾化於妖也。子曰:“無為小人儒。”儒而小人,則天下無君子;
故龔勝、邴漢、梅福之貞,而無能以死衛社稷,非畏禍也,畏公議之以悖道違天
加己也。小人而儒,則有所緣飾以無忌憚;故孔光諸奸,施施於明堂辟雍之上而
不慚。莽之將授首於漢兵,且以孔子自擬,愚昧以為萬世笑而不疑。傳曰:“國
有道,聽於人;國無道,聽於神。”古之聖人,絕地天通以立經世之大法,而後
儒稱天稱鬼以疑天下,雖警世主以矯之使正,而人氣迷於恍惚有無之中以自亂。
即令上無ウ主,下無奸邪,人免於饑寒死亡,而大亂必起。風俗淫,則禍眚生於
不測,亦孰察其所自始哉?
    漢之偽儒,詭其文而昧其真,其淫於異端也,巫史也,其效亦既章章矣。近
世小人之竅儒者,不淫於鬼而淫於釋,釋者,鬼之精者也。以良知為門庭,以無
忌憚為蹊徑,以墮廉恥、捐君親為大公無我。故上鮮失德,下無權奸,而萍散波
靡,不數月而奉宗社以貽人,較漢之亡為尤亟焉。小人無憚之儒,害風俗以陸沈
天下,禍烈於蛇龍猛獸,而幸逸其誅。有心者,能勿伸斧鉞於定論乎?
【二】
    君子之道以經世者,唯小人之不可竅者而已;即不必允協於先王之常道而可
以經世,亦唯小人之所不可竊者而已。君子經世之道,有質有文。其文者,情之
已深,自然而昭其美者也。抑忠信已浹於天下,天佑而人順之,固可以緣飾而增
其華者也。是則皆質之餘,而君子不恃之以為經世之本。於是而小人竊之,情隱
而不可見,天命人心不能自顯,則竊而效之,亦遂以為君子之道在於此而無慚。
然則小人之所可竊者,非君子之尚,明矣。
    封建、井田、肉刑,三代久安長治,用此三者,然而小人無能竊也。何也?
三者皆因天因人,以趣時而立本者也。千八百國各製其國,而漢之王侯僅食租稅;
五刑之屬三千,而漢高約法三章;田畝之稅十一,而漢文二十稅一,複盡免之;
小人無能竊也。何也?雖非君子之常道,然率其情而不恤其文,小人且惡其害已
而不欲效也,非文也。七月之詩,勸農之事也,而王莽竊之,命大司農部丞十三
人、人部一州、以勸農桑,似矣。養生、送死、嫁娶、宮室、器服之有製,禮之
等也,而王莽竊之,定製度吏民之品,似矣。若此類,君子之道蓋有出於是者;
而小人不損其欲,不勞其力,不妨其惡,持空文,立苛禁,一旦以君子之道自居
而無難。則以此思之,君子經世之大猷不在此,明矣。何也?農桑者,小民所自
勸也,非待法而驅也。製度者,士大夫遵焉,庶人所弗能喻,惟國無異政,家無
殊俗,行之以自然耳,非一切之法限之不得而繼之以刑者也。然而竊仿之而即似,
雖不效而可以自欺,遂以施施於天下曰:吾既以行君子之道矣。故文者,先王不
容已,而世有損益,初不使後世效之者也。承百王之敝,而仍有首出庶物之功名,
乃能立高明闊遠之崖宇,而小人望之如天之不可企及。無他,誠而已矣。誠則未
有可竊者也。
【三】
    天下相師於偽,不但偽以跡也,並其心亦移而誠於偽,故小人之誠,不如其
無誠也。誠者,虛位也;知、仁、勇,實以行乎虛者也。故善言誠者,必曰誠仁、
誠知、誠勇,而不但言誠。陵陽嚴詡,當王莽之世,以孝行為官,任潁川守,謂
掾史為師友,有過不責,郡事大亂。王莽征為美俗使者,詡去郡時,據地而哭,
謂已以柔征,必代以剛吏,哀潁川之士類必罹於法。此其?沫之仁,蓋亦非偽托
其跡也。始於欲得人之歡心,而與人相?匿,為之熟,習之久,流於?Й媚者浸
淫已深而不自覺。蓋習於莽之偽俗,日蒸月變,其羞惡是非之心,迷複而不返。
乃試思其泣也,涕淚何從而隕?則詰之以偽,而詡不服;欲謂之非偽,而詡其能
自信乎?
    嗚呼!偽以跡,而公論自伸於跡露之日;偽以誠,而舉天下以如狂,莫有能
自信其哀樂喜怒者,於是而天理、民彝澌滅盡矣。故天下數萬蚩蚩之眾,奔走以
訟莽稱莽而翕然不異,夫豈盡無其情而俱為利誘威脅哉?偽中於心腎肺腸,則且
有前刀鋸、後鼎鑊而不恤者。蔡邕之歡董卓,姚崇之泣武?,發於中而不能自已。
甚哉,誠於偽之害人心,膏肓之病,非藥石之所能攻也。
【四】
    陳涉、吳廣敗死而後胡亥亡;劉崇、翟義、劉快敗死而後王莽亡;楊玄感敗
死而後楊廣亡;徐壽輝、韓山童敗死而後蒙古亡;犯天下之險以首事,未有不先
自敗者也。亂人不恤其死亡,貞士知死亡而不畏,其死亡也,乃暴君篡主相滅之
先征也,先死以殉之可矣。勝、廣、玄感、壽輝、山童,皆挾徼幸之心以求逞其
誌,非其能犯難以死爭天下者也;天將亡秦、隋、蒙古而適承其動機也。二劉、
翟義不忍國讎,而奮不顧身,以與逆賊爭存亡之命,非天也,其誌然也;而義尤
烈矣。義知事不成而忘其死,智不逮子房而勇倍之矣。
    當莽之篡,天下如狂而奔赴之,孔光、劉歆之徒,援經術以導諛,上天之神,
虞舜之聖,周公之忠,且為群不逞所誣而不能白。義正名其賊、以號召天下於魘
魅之中,故南陽諸劉一起,而莽之首早隕於漸台。然則勝、廣、玄感、山童、壽
輝者,天貿其死以亡秦、隋;而義也、崇也、快也,自輸其肝腦以拯天之衰而伸
莽之誅者也。不走而死,義尤烈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