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永樂皇帝為什麽要七下南洋? 為什麽派一個回回去?

(2007-07-04 10:36:45) 下一個

永樂皇帝為什麽要七下南洋? 為什麽派一個回回去?

鄭和7次下西洋的開支幾千萬兩白銀

“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

鄭和下西洋的花費主要包括如下幾項:

 

(1)要建造上百艘的海船,此項開支需銀100萬兩以上,此外由於船隻毀損,每次出發都要重新建造一批;

(2)各種名目的賞賜費,其中主要是鄭和到西洋諸國賞賜給當地國王、酋長及其隨員部下的賞賜,再者是各國使臣來華明成祖的賞賜以及皇帝對鄭和及其隨員部下的賞賜,三項開支動輒幾十萬兩,甚至上百萬兩;

(3)是鄭和一行的生活費用,其中包括各國使臣數百人、上千人來華朝拜的食宿車馬及皇帝的宴請費用;

(4)是曆次下西洋所采購的物料費;

(5)是船舶修理費用,除此之外還需大量工匠夜以繼日的辛勤勞作;

(6)下西洋過程中鄭和部下傷亡的補償費、家屬撫恤費用等,以上幾項累計起來據估算,需耗資幾千萬兩白銀。如此龐大的財政開支,遠遠超過下西洋攜帶歸來的寶物和各國使臣朝貢物品的價值總和,財政上長期入不敷出,長此以往肯定是難以承受的。明成祖時,就因為下西洋活動花費巨大,遭到很多大臣詬病,但因為皇帝的堅定支持,因而每次都能排除阻力成行。成祖去世後,由於一些大臣的堅決反對,加之財政上出現的危機,宣德皇帝在派遣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之後,下令永不出海。

1

明朝違背經濟貿易原則的西洋貿易

明成祖認為“商稅者,國家以抑逐末之民,豈以為利。信夷人慕義遠來,乃欲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多矣”。對各國朝貢實行“厚往薄來,”高額回賜,以懷柔遠人。永樂年間,貢使“相望於道”絡繹不絕。

“厚往薄來”違背經濟的公平交易、雙贏的原則。鄭和並未真正的擴大海外貿易,增加國家財力,充實國庫,使其海上成為國家和人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鄭和的每次出使耗資巨大,國家和人民難以負擔。

 

鄭和每次出使,明朝都要花費大量資金,製造若幹艘當時世界第一流的海船,采買無數的綾羅綢緞、瓷器等手工業品。使團每到一地,首先以“采幣”、“綿綺紗羅綾絹等物”贈與番王貴族。另外還要維持出海龐大的海軍開支,這是政府難以負擔的。

鄭和出使時進行了大規模的貿易活動,所得番物無數。如果這些番物用來博賣,能抵消部分下西洋的開支。但是,番物異寶被帶回國後,絕大部分被皇室貴戚們玩賞揮霍掉了,縱然有部分用於博賣,所獲之利與下西洋的費用相比,也不過杯水車薪。

鄭和出洋貿易的成果,明朝因之“庫藏為虛”。結果鄭和被反對派斥為“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的罪人。到鄭和航行的後期,朝野內外一片反對,反對的勢力大大超過了支持航行的力量,反對航海的理由種種,歸納起來就是一條: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得不償失。


2

“海禁”

中國曆來是一個自給自足分散的農業大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勿需發展海外貿易,明朝的統治者仍然沒有跳出這一個傳統觀念。他們甚至還怕這種商品交換,因為這些沿海的活動給他們的統治帶來了威脅,所以他們不但沒有擴大海外貿易,卻進行了長年的“海禁”政策。 中國的人民並沒有養成對海洋的依賴性,整個社會的經濟來源根本地是來自土地,而不是海洋。他們並沒有發現海洋的重要價值,沒有價值的東西當然也就不會受到重視,更談不上發展。封閉海洋即可保安全。所以明統治者放鬆了對海防的治理和投入,海軍開始衰落。

明朝政府實行這種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是為海防之需,但是他阻礙了中國人民的商貿和中國航海事業,把中國與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場隔絕開來,明代我國封建社會內部已經產生的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幼苗不能迅速成長,古老的中國依然是一個封閉的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長期占統治地位。





3

鄭和的下西洋活動違背了“經濟海權和”“軍事海權”的協調發展原則,鄭和出使西洋是“厚往薄來”的貿易。

馬漢在總結歐洲列強爭奪海洋霸權的曆史經驗時指出:“雖然我們通常總把海權與海軍聯係在一起,但是英國的海權不僅隻在於其強大的海軍。1688年,法國曾有過這樣一支海軍,但是,它像被火烤樹葉一樣枯萎了。海權也不隻是單獨存在於興旺的貿易之中。在我們所談到的這一時期的之後幾年,法國的貿易已相當可觀,但是,最初的戰爭,像克倫威爾時代的英國海軍曾一度橫掃荷蘭貿易一樣,摧毀了法國的海上貿易。海權在於強大的海軍和海上貿易兩者的結合,經過精心培育,英國超過其他各國獲得了海權。”  所以,“經濟海權”必須與“軍事海權”協調發展,片麵地強調發展海運事業和海外貿易,或片麵地強調發展海軍規模都是不行的,必然走入死胡同。而英國則一直把發展海運事業和建立強大的海軍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實現最有效地利用海洋和控製海洋,以致它能夠擊敗一切對手,成了舉世無雙的海上強國,而中國的鄭和下西洋發展了強大的海軍,沒有開發海上貿易,當然也就走上了末路。

4

幽默: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有人問:“如果鄭和下西洋繼續下去,世界局勢將如何發展? ”,這個問題的提出,看出中國曆史教育的失敗,真是誤人子第,毀人不倦啊。鄭和下西洋被吹的太神了,以至於有如此幼稚的問題提出,還什麽世界局勢將如何發展呢。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性質不一樣,他不是為了開辟新的殖民地,更沒有改變明朝朱元璋的禁海祖訓。下麵是鄭和下西洋目的的兩個版本。

“正版 ”:
  一。推動我國古代航海事業達到頂峰,成為十五、十六世紀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
  二。促進海外貿易擴大,帶動了中外經濟交流與發展。
  三。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共同進步。
  四。推行親仁善鄰,鞏固和發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係。
  五。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開放進取、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六。發揚了中華民族重視海洋、探索海洋的科學精神,為振興我國海洋事業提供了重要啟示。
  
  http://img.photoamp.com/i/po3fC.jpg




  爆笑版:
  一。曆史學家的意淫:早在唐朝和阿拉伯帝國戰爭中,有一個唐朝軍官被俘虜,後來乘阿拉伯商人的船回到唐朝,宋朝的航海貿易有60幾個,達到非洲,而元朝的航海貿易有上百的國家和地區,所謂的鄭和下西洋路線  從唐朝到元朝都走過的,仔細看鄭和下西洋路線,不過是沿著前人的路線而已,哪裏談得上探險?差別是明朝的官方行為,200多隻船,超大船就60多個,這種超大船又叫做寶船,人員達3萬。
  二。媒體的談資:中國的曆史學家吹,老外也信以為真,有個英國人還說鄭和發現了美洲,CCTV 也播放了。
  三。宗教傳播:因為鄭和下西洋才使東南亞成為穆斯林的,這就是鄭和下西洋的功勞,明朝的皇族和鄭和都是穆斯林,鄭和下西洋一是傳播伊斯蘭教,二是最後才達到穆斯林聖地麥加,去追尋明朝皇帝的遷移史。
  四。明朝的朱元璋有祖訓,要閉關鎖國,而朱元璋的兒子朱隸違背了祖訓,一次,朱隸修的明朝皇宮無原因的起火,朱隸迷信,以為是祖宗的懲罰,鄭和第四次下西洋被匆忙的招回了,朱隸甚至開始討厭鄭和。
  五。因為明朝整體是閉關鎖國,泉州在元朝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港口城市,但因為明朝的政策而衰敗。談什麽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海上貿易?有興趣的可以到泉州市的網頁看看泉州的曆史,看看哪裏是怎麽評價鄭和下西洋的。
  六。鄭和下西洋,每次都帶了大量的禮品,加上船隊巨大,人員幾萬,幾次下來讓明朝的財政吃緊,大臣們堅決反對,在鄭和到達穆斯林聖地麥加後,明朝也停止了繼續“下海探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