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戰爭真相
中越戰爭什麽原因引起的?個人認為是鄧要統一軍權,同時向美國表示友好
中越戰爭是於1979年2月17日至1979年3月16日爆發在中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之間的一場戰爭。中國稱之為對越自衛還擊戰,越南稱之為在北部邊界打敗侵略戰爭。在短暫侵入越南北部之後,中國軍隊在一個月之內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使中、越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到最低點,並使大量華裔越南人繼續逃亡。
在與法國開戰的第一次越南戰爭初期,中國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有著很緊密的關係。雙方都反對在越南的統治者法國殖民政權。在戰爭期間,中國和蘇聯都向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者。
1969年3月中蘇爆發珍寶島戰爭,進入七十年代,冷戰後期中國與蘇聯持續處於敵對狀態,蘇聯在中國北方陳兵近百萬達44個師,隨時有可能再次爆發大戰,而中美關係則開始正常化。1978年6月29日,越南加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COMECON。蘇聯出於牽製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擴張。
越南在蘇聯的默許下,為了阻止紅色高棉對越南僑民的大屠殺,入侵了中國的盟友之一——民主柬埔寨,並推翻了毛澤東主義的紅色高棉政權。同時中國認為越南在國內大規模“排華”;越南方對中越邊境的陸地、海洋提出主權要求,宣布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範圍,出兵繼承了越南共和國(南越)對南沙群島部份島嶼的占領,並與中國發生了邊境衝突。中國政府方麵聲稱“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而發動了“自衛還擊戰”進入越南。而當時國際上大部分西方國家及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認為是中國侵略了越南,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也指責中國入侵越南,亞洲大部份國家如日本、印度和蒙古等國也要求中國自越南撤軍,雖然這一出兵得到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暗中鼓勵,朝鮮與紅色高棉則站在中國一邊。
紅色高棉亦稱為赤柬,成立於1950年,於1975年至1979年間統治柬埔寨,期間實行高壓恐怖統治,有一百二十萬至三百萬人遭到屠殺,當中包括20萬華人(當時高棉華人約有四十五萬),占當時柬埔寨總人口約五分之一。赤柬於1979年1月7日遭越南推翻。
由於越軍的進攻,方使得赤柬統治下生活的百姓能有重見天日的機會,因此在越共炮聲接近的同時,柬國百姓為免再度遭受戰火波及,自發的以越南國旗中的五星作為樣板,以竹、紙等材料製成五星,並懸掛於家門口,以代表歡迎越軍的解放,這樣的儀式,一直到目前仍有多數柬國百姓於特定節日時習慣性的會將星星放置於門前。
中國的戰前準備
1978年12月8日上午,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作戰命令,稱“無論戰果如何,我軍攻克高平和諒山後不得戀戰,即行撤回”。另外一種觀點是,中國本來打算占領河內嚴懲越共以後再撤回。同時,與蘇聯、蒙古接壤的沈陽軍區、北京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均進入臨戰狀態,這四大軍區的乙種步兵師補充人員裝備擴編為戰時甲種師,各野戰軍離開營區進入野戰地域(參見63軍大事記、16軍大事記)。
廣州軍區於1979年1月8日上午完成戰術準備:4個野戰軍、3個地麵炮兵師和高射炮兵師、鐵道兵3個團、1個通信團、1個防化團、航空兵13個團另6個大隊全部進入待命地點。(另空軍高炮和地空導彈部隊也同時完成戰術部署;海軍南海艦隊在川島以西各港口集結各型艦艇一百二十餘艘和作戰飛機一百七十餘架。)
昆明軍區臨陣易帥,楊得誌司令員1979年1月7日中午抵昆明上任,8至10日軍區擴大會議研究作戰部署預案。12日總參、軍區、軍、師各級領導赴邊境調研。同時參戰的11軍、第13軍、第14軍和雲南省軍區邊防部隊,以公鐵輸送緊急開進,至1月10日淩晨完成戰役展開,2月9日深夜完成了作戰準備。
戰爭分別由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省作戰由當時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誌指揮;廣西壯族自治區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總共動用了9個軍29個步兵師(分別為:11軍、13軍、14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及20軍第58師、廣西軍區獨立師、雲南省軍區獨立師、廣西軍區2個邊防團、雲南省軍區5個邊防團)、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兩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以及鐵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種部隊近56萬兵力的解放軍部隊(例如,戰前準備中各個甲種步兵師、乙種步兵師都擴編為12000人以上的臨戰編製),在約500公裏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突襲,由於事發突然,且當時越南主力正規軍皆在高棉戰場作戰,於是便動員雲南(3個師)、廣西(3個師)共六個邊境步兵師、國境警備民兵、地方民兵及後備部隊應戰,至諒山戰役時始有較正規之首都防衛軍第三O八師參戰。戰爭中一度攻占了越南約20多個城鎮和軍事據點。越軍以6個步兵師(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師),十六個地方團及四個炮兵團,總兵力約100,000人應戰。由於當時的越南經過南北戰爭又有經驗、武器裝備也比中國部隊強, 雖然基層指戰員驍勇善戰,但參戰部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且由於越南剛經過越戰洗禮,全民皆有戰鬥能力之故,使中國軍隊損失慘重,於是當時大部份的前線指戰員便下令不論老弱婦孺皆視為敵人射殺。越軍用以退為攻的戰術、當中國部隊撤退時越軍進行反擊戰、這使中國部隊傷亡人數增加。
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
中國政府稱:中國雲南、廣西邊防部隊發動了對越南軍隊的自衛還擊戰;殲滅了以越南境內的高平、老街兩地區為據點的越南國境警備民兵。但中國解放軍傷亡慘重,僅2月17、18日兩天陣亡人數就達4000餘人。
2月17日 中國突襲越南,戰爭開始,中國占領孟關鎮。
2月18日 占領清水,越軍在高平戰線以坑道頑抗,諒山、同登一帶的導彈陣地被摧毀,老街激戰,萊洲越軍退守黑河南岸。
2月19日 中國突襲並占領河鹿縣長白山,中國空軍轟炸海防。
2月20日 攻陷老街、同登,包樂激戰,越南空軍轟炸河口以西的中國增援部隊。
2月21日 高平淪陷。
2月22日 包樂淪陷,越軍開始抽調駐高棉與老撾的精銳正規部隊回防,防守河內的2個師試圖對高平,萊州方麵中國部隊展開反擊,無功。
2月23日 諒山附近高馬山爆發激烈攻防戰,河江淪陷。增援的兩個師在空軍掩護下,進攻芒街、祿平。
2月24日 越軍反擊,與中國部隊在高平、老街發生激烈巷戰。越軍曾試圖滲透進入中國境內,但遭擊潰。柑塘淪陷。
2月25日起 戰情膠著,越軍死守邊防要地諒山。
第二階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攻克了越南境內的軍事要塞諒山市;殲滅了沙巴地區的越南軍隊。但在諒山攻防戰中,負責擔任諒山、高平一線的中國精銳主攻部隊第41、42軍與越南首都防衛軍之第三O八師正麵交鋒,損失慘重,幾全軍覆滅。
3月1日 諒山激戰,越軍自河內增援精銳之首都防衛軍第308師向諒山展開逆襲,並使用化學武器。42軍被擊潰,中國緊急將後方炮兵師拉至前在線刺刀與越軍進行肉搏戰。
3月4日 308師遭中國隨後增援的兩個師由側翼突襲擊退,諒山陷落。
3月5日 中國宣布已達到目的,開始自越撤軍(一說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緬懷2300年前秦始皇統治最南境為諒山)。越南宣布全國總動員令,誓言抵抗到底。蘇聯開始增兵中蘇邊界,中蘇大戰一觸及發。東歐共產國家掀起一片聲討中國侵略的怒吼。
第三階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政府稱:該階段中國軍隊以交替掩護,邊清剿邊撤退的方式,於1979年3月16日全部軍隊撤回中國境內。此期間中國軍隊劫掠了大批民生工礦物資回國,越南之工礦業設備亦遭破壞殆盡。
3月7日起 中國正式撤軍,並開始掠奪民生工礦物資,利用補給車輛載回中國境內。多處越南工礦業設備遭破壞殆盡。聯合國及西方國家紛紛譴責中國的侵略行為。
3月13日 中國繼續撤軍,並在撤退路在線鋪設地雷,以火箭與長程炮火掩護撤軍。越軍無大規模追擊行動。
3月15日22點20分,最後一輛軍車離開越南領土。
3月16日 中國宣布完成撤軍行動,戰爭結束。
中國官方沒有發表傷亡人數。越南官方也沒有正式發表傷亡人數,隻在官方的人民日報上羅列了中國軍隊在撤退時對攻占過的城鎮做出的大規模劫掠破壞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廠礦等。
此戰曝露出中國軍隊在曆經文革十年,戰力受到嚴重損毀:紅而不專結果,形成熟悉馬、列政治教條指戰員領導專業軍人,軍階製因文革廢除導致軍隊上戰場不能層層領導亂成一團,於諒山戰役於山霧裏,中國部隊坦克寸步難行,竟發生捆綁新兵於坦克炮管上指揮方向怪事。經鄧小平深入知悉問題,於此戰後進行大刀闊斧改造軍隊。
根據昆明軍區後勤部編寫的《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工作總結》,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廣西、雲南參戰的解放軍、支前民兵共犧牲6954人,傷148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擊斃越軍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擊斃越軍37000人。
根據越南國防部軍事曆史院編的《越南人民軍50年 (1944-1994)》(軍事誼文出版社有中譯本),2月17日,中國出動60多萬軍隊,數百輛坦克裝甲車,數千門大炮,在廣寧至萊州的整個北部邊界全線對越南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經過30個晝夜(2.17-3.18)的戰鬥,越南消滅和重創了中國3個團18個營,擊毀和擊傷550輛軍車(坦克裝甲車280輛),擊毀115門大炮和重型迫擊炮,繳獲了大量武器。越南方麵稱中國傷六萬餘人,還有兩萬被擊斃。
中國的戰後檢討
戰爭期間中國軍隊並無可谘識別之軍階、軍銜製度,導致指揮體係紊亂,戰後中國軍隊全麵恢複文革前軍階、軍銜製度,軍銜再增加大校、大尉成為四級製。
越南方麵的抵抗強度超乎預期,而中國方麵由於缺乏戰車、步兵、炮兵間的協同作戰經驗,導致戰爭期間傷亡慘重。
前線通訊能力不良,炮兵因常發生誤擊友軍事件而無法充分發揮支援效果。
五九式與六二式戰車不利於在山嶽叢林地帶使用,常遭到越南士兵以反裝甲武器攻擊,損失慘重。六二式戰車裝甲太薄,防禦力不足。
步兵缺乏裝甲運兵車或步兵戰鬥車輛輸送,全靠步行作戰,機動力過差。
醫療設備、醫護人員不足,造成兵員死亡比例過高。
工兵設備與技術都不足,尤其缺乏現代化渡河工具,影響攻擊速度。
空軍支援不夠,且缺乏夜戰能力。
前線指戰員無法適應現代化戰爭,仍然使用老式戰術,導致兵員重大傷亡。
後勤補給情況不理想,補給車輛不足,常靠人力進行運補。
部隊訓練不足,且缺乏山地、叢林戰與夜間戰鬥的訓練。
這場戰爭是因邊境糾紛而引發的局部戰爭。但有的學者認為,從其發動背景來分析,可能是一場中國共產黨為了對內凝聚國家向心力以鞏固其政權;對外展示軍事實力和政治決心而發動的戰爭,戰後鄧小平成功取得了國內一切權力,華國鋒被趕下台。學者一般認為,戰爭原因可能有內外兩大因素:
內部原因: 由於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新一屆領導集體開始執政。由於文化大革命對國內人民造成的對共產黨統治階層的信任危機,中國領導人認為有必要發動一場“打擊侵略者”的戰爭,以重新凝聚其國民的民族向心力。 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剛剛掌權,需要用一種方式來減少政治對手對這一代領導集體的威脅。 鄧小平在明知文革後中國軍隊戰鬥力減弱的情況下,還決心與越南一戰,其目的也在於刹一下軍隊的傲氣,給軍隊一些教訓。
外部原因: 由於當時還處在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在全球存在著廣泛的利益衝突,而中國由於與蘇聯交惡和以往輸出革命的策略,導致了其在東亞地區處於相對孤立的局麵。為了與蘇聯爭奪在共產世界中的領導權,並顯示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統治能力和對軍隊的指揮能力,及拓展外部空間並援助其盟友紅色高棉政權,因此趁越南的盟友蘇聯忙於阿富汗戰爭無暇它顧,而美國又開始與中國改善關係之際,發動了此次戰爭。這在鄧小平1月訪美,2月就開戰的順序來看,尤為明顯。對於美國來說,西方國家樂於見到中國教訓一下越南這個蘇聯的盟友。美國還曾經明確的表示,如果蘇聯因此對中國發動核子攻擊,美國將視為蘇聯對美國發動核子戰爭而予以還擊。中越戰爭之後,中美關係進入了近10年的黃金時期,直到1989年6月。
中越戰後鄧小平在國內成功獲得了黨、政、軍一切權力,華國鋒被趕下台,但卻開啟了往後長達十年的老山邊界戰爭,中越兩國海軍並於1980年代初在西沙群島爆發數次海上軍事衝突。這使越南更徹底的向蘇聯靠攏,甚至將戰略要地金蘭灣借給蘇聯作海、空軍基地之用,使中國腹背受敵,此舉為中國所始料未及。戰爭的後果仍在持續著,特別是在越南。今天越南仍然維持著世界上最大的陸軍之一,其中的一些原因就是出於對中國的擔憂。中越雙方的關係直到1990年代早期才得到改善。
這場戰爭還造成在越的華裔繼續受到歧視並被迫移民。他們重新在一些唐人街定居,或移居到澳洲、歐洲或北美的其他亞裔社區,也有部分華裔回到中國境內定居。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越關係開始正常化。在此之後,中越之間人民交流日趨頻繁,對地區和平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政治衝突是一時的,而人類人權的維護和保障是關係東亞和平和發展的核心和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