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劉邦讓韓信享受被“玩”到高潮的喜悅

(2007-07-16 18:41:43) 下一個

劉邦讓韓信享受被“玩”到高潮的喜悅

韓信被呂後用布裹起來用竹簽戳死的 不是蕭何要殺 是呂後要殺 再說具體點是劉邦要殺 沒有劉邦的授意,誰敢殺韓信? 韓信如果能多一些霸王氣概,三國時期早已在劉邦,項羽,韓信三人之間演義,他太菜了,搞得呂稚恨鐵不成鋼。

項羽很正直,很直白,還不是讓劉邦玩死了。說實話,實在人是不適合政治的 搞軍事的不太適合搞政治吧。韓信在齊國的時候怎麽不反?劉邦讓韓信,英布,彭越,項羽都充分享受到了被玩弄到高潮的喜悅。想起項羽霸王別姬就感到蒼涼啊,還有最後不肯過江東,自刎烏江。一個流氓式的小人物登上皇位最怕的就是別人把他從這位置上拉下來,為鞏固他的皇權他當初的兄弟一個個害死了.典型的隻能共患難不能共享天下的人.史家和人民群眾對劉邦的評價是寬厚長者,大仁大義的政治家!劉邦是老板,韓信是給老板打工的.一個打工的千萬不能眼紅老板賺的多.擺正位子很重要.對劉邦的推崇的人,不值得去深交。就算是患難過後,這種人說不定哪天就能把你賣了。前提是你有韓信的本事.劉邦殺他,是因為韓信有威脅他帝位的能力,其他象滕公灌嬰之類的他反而重用.

韓信之結局,讓人欲語淚先流。導致韓信之悲慘結局,是在於他缺乏政治領域的謀略,對於自己功高震主、實力之強、處境之敏感,更缺乏清醒的分析和估計。
  
劉邦的用人之術,是一套將人擺布於生死之間的封建權術;當時他將軍勢盛極一時的韓信玩弄於股掌之中。
  
韓信這個人並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他比較重實利。在他母親死後無錢下葬,自己找了一塊荒地將母親掩埋了。他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封個萬戶侯,母親墳地旁可以“置萬家”。可是他哪裏知道,封建君王對“賢將”的要求,隻能有“赴死”的忠誠,不能有“言利”的欲望。在劉邦看來,打出的天下都應無條件歸他個人所有。
  
劉邦“玩”韓信,是從攻打齊國開始的。這也是韓信命運的轉折點。在之前韓信已創造了一係列輝煌的戰跡,威名在外。而劉邦在正麵戰場上一再受挫折,很不順利。兩相對比,劉邦對韓信的軍事才能產生了一些妒忌,對他執掌的軍事實力也有了一些疑慮,於是在行動上開始關注韓信。當時,劉邦正被項王圍困在滎陽;韓信打下趙國後駐紮在修武休整,與滎陽隔黃河相望。劉邦由部將夏侯嬰陪同,在深夜喬裝打扮,渡過黃河潛入韓信營賬,奪走印信,調走了他的精銳部隊。又回傳命令,讓張耳留守趙國,讓韓信收拾殘部前去功打齊國。韓信將隊伍整頓一番,向齊進發,不料,途中得到一個消息,劉邦已派人前往齊國招降,不費一兵一卒,齊國的問題已經解決。他有意讓韓信陷入一次“無功而返”的局麵,另一方麵為自己擔當的正麵戰場找回一點平衡。
  
韓信算是一個勝利者,卻不是一個清醒的勝利者。他在軍事領域深知兵法玄奧,在政治領域卻連“知已知彼”的常識都沒有。他全然不知劉邦在怎樣地疑他、忌他、防他。因為他不知道決定自己命運的要害在哪裏,不知道什麽可為,什麽不可為。
  
在韓信的鼎立襄助下,劉邦取得了楚漢相爭的勝利,定都彭城,後遷都鹹陽。建立大漢王朝的劉邦最擔心的還是軍權旁落。為遏製韓信,劉邦利用政治手腕剝奪韓信的兵權,削封為楚王。在劉邦的壓製下,韓信決定和陳豨聯合反漢。事情暴露後,劉邦讓夫人呂雉在宮中對付韓信。呂後在宮中設宴幾次請韓信前來,韓信不敢入宮。呂後命蕭何親自前往,念及蕭何有恩於自己,韓信堅信蕭何不會加害於己。誰知進入宮中卻中了呂後的殺身之計,冤死於長樂宮中,徒留一段“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慨歎。
  
韓信輔佐劉邦成就了一方霸業,打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可見功莫大焉。但是天下到手,劉邦覺得韓信“用”起來再不像原先那麽順手,於是將這位軍事上的蓋世奇才—— 一隻猛虎,牽在手裏轉場子賺錢,最後在權術的遊戲中將韓信“玩”死。這就是封建帝王,他們有時是人,更多的時候是鬼。一是一,二是二,耿直不阿之人,也許是做不了皇帝的。
  

曆史的結果,還能總說是合乎正義的嗎?事實上,在曆史上能夠取得成功的,都是那些堅忍狡詐、藐視一切道德準則的人;至於那些信守固定的行為規範、多少有點浪漫情調的人,都是失敗者居多。難怪有這樣的諺語:善良是無能的別名。也不難理解詩人是這樣寫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曆史是難以用日常的道德原則加以解釋的。那麽,曆史的深處,到底隱藏著怎樣奇怪的法則?在追求成功和道德完善之間顯然存在著衝突的情況下,人應當作怎樣的選擇?是選擇成功?還是選擇道德?有的時候,我真的很迷茫。
  

韓信下魏破代而漢王收其兵,與張耳破趙而漢王又奪其兵,何以使信帖然聽命而抑不解體以颺去哉?此漢王之所以不可及也。製之者氣也,非徒氣也,其措置予奪之審有以大服之也。結之者情也,非徒情也,無所偏任,無所聽熒,可使信坦然見其心也。吾之所為,無不可使信知之矣。信固知己之終為漢王倚任而不在軍之去留也,故其視軍之屬漢也無以異於己。無疑無怨,何所靳而生其忮惎乎?假使奪信軍而授之他人,假使疑信之反而奪共軍以防之,項王一印之刓而信叛,三軍之重,豈徒一印之予奪乎!
心不可使人知者,以柔用之而敗,以剛用之而速亡。有所偏聽、怙黨而疑人者,不能製之而死於其人,能製之而其人速叛以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十人之同乎武王,武王同之也。
漢王甫破項羽,還至定陶,即馳奪韓信軍,天下自此寧矣。大敵已平,信且擁彊兵也何為?故無所挾以為名而抗不聽命,既奪之後,弗能怨也。如姑緩之,使四方卒有不虞之事,有名可據,信兵不可奪矣。奪之速而安,以奠宗社,以息父老子弟,以斂天地之殺機,而持征伐之權於一王,乃以順天休命,而人得以生。
且信始不從蒯徹之言與漢為難者,項未亡也。參分天下,鼎足而立,蒯徹狂惑之計耳。昔者韓嚐以此持天下之縱橫,然吞於秦而不救,其覆軌矣。信反於齊,則張耳扼其西,彭越控其南,鼎足先折而徒為天下蟊賊。信知其不可而拒徹,計之深也。項王滅,漢王倦歸於關中,信起而乘之,乃可以得誌。徹之說,信豈須臾忘哉?卞莊子小死大斃一舉而兩得之術,俟時而發,發不旋踵矣。其曰“不忍背漢”者,姑以謝徹耳。削王而侯,國小而無兵,尚欲因陳豨以發難;擁三齊之勁旅,西嚮而虎視,尚誰忌哉?
或曰宋太祖之奪藩鎮也類此。而又非也。信者,非石守信、高懷德之儔也。割地而王,據屢勝之兵,非陳橋擁戴之主也。故宋祖懲羹吹齏而自弱,漢高拔本塞源以已亂,跡同而事異。其權不在形跡之閒也。
   

淮陰侯韓信之死
項王亡將鍾離?末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敗,?末亡歸信。漢怨?末,聞在楚,詔楚捕之。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有變告信欲反,書聞,上患之。用陳平謀,偽遊於雲夢者,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末謁上,上必喜,亡患。”信見?末計事,?末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末在。公若欲捕我處媚漢,吾今死,公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於陳。高祖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信。至雒陽,赦以為淮陰侯。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稱疾不朝從。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嚐過樊將軍噲。噲趨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上嚐從容與信言諸將能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辦耳。”上笑曰:“多多益辦,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後陳豨為代相監邊,辭信,信挈其手,與步於庭數匝,仰天而歎曰:“子可與言乎?吾欲與子有言。”豨因曰:“唯將軍命。”信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反,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信之,曰:“謹奉教!”
漢十年,豨果反,高帝自將而往,信稱病不從。陰使人之豨所,而與家臣謀,夜詐赦諸官徒奴,欲發兵襲呂後、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書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後。呂後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帝所來,稱豨已破,群臣皆賀。相國給信曰:“雖病,強入賀。”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不用蒯通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漢書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
鳥盡弓藏 韓信在項羽手下的職位
韓信在項軍內僅任炊事兵與守門官

韓信(?—前196年),淮陰(今江蘇淮安)人,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卻也因此引起劉邦猜忌,項羽自殺後,其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由於被控謀反被呂雉(即呂後)及蕭何騙入宮內,處死於長樂宮鍾室。曆任齊王、楚王、淮陰侯等。

韓信還是平民時,既當不了官,也無法經商過活,經常寄食於他人,為眾人所厭。後來加入項梁軍,西元前208年項梁死後便成為項羽部下,曾經數次向項羽獻策,但項羽沒有采用。韓信在項軍內僅任炊事兵與守門官,認為沒有前途,於是西元前206年,漢王劉邦進入巴蜀時,韓信逃離楚營,投奔漢王劉邦。

韓信最初未被漢營重用,後來因為涉嫌犯軍法被處斬,在行刑時已有十三人被斬,臨到韓信時,他見到夏侯嬰,便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感到驚奇,釋放了韓信,後來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任韓信為治粟都尉,但韓信並不滿足於這個職位。


登台拜將
韓信與蕭何數次談話,蕭何對他有深刻的印象。到達南鄭一段時間,韓信估計蕭何已經向劉邦推薦自己,卻沒有音訊,感到不受重用,於是離開漢營,準備另投明主。蕭何聞訊,認為韓信這樣的將才不能輕易流失,於是蕭何不及通知劉邦便策馬於月下追韓信,終於勸得韓信留下。

起初,劉邦聽說蕭何逃出,十分驚恐,後來聽說他是為了追韓信,於是問他:“這麽多人逃回東方,你都不追,為何為了韓信?”蕭何於是推薦韓信給他,認為韓信是一個無人能及的人才(“國士無雙”)。劉邦接納蕭何的建議,模仿古代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即漢軍的總司令。拜將後,韓信立刻向劉邦剖析天下大勢,並向劉邦提出其分析和戰略。劉邦同意,並依照韓信的計劃作出部署。


自立齊王
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韓信已奉劉邦詔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通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為由,說服韓信不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田廣得知消息後極為憤怒,烹殺酈食其。韓信擊敗齊軍,田廣引兵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韓信在濰水以水計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平定齊地。前203年,韓信以齊地未穩為由,自請為假齊王,以便治理。當時劉邦正受困於楚軍的包圍下,不得不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諫,封韓信為齊王。

項羽自知形勢不妙,派武涉遊說韓信叛漢,韓信以漢對他有恩為由拒絕。蒯通認為劉邦日後必對韓信不利,多次聳恿韓信把握時機,脫離漢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勢。而韓信自認為勞苦功高,漢終不奪我齊;蒯通則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相勸。但韓信始終抱著漢終不負我的幻想,而不忍叛漢。


助漢滅楚
前203年,劉邦與項羽議和,兩分天下,以鴻溝為界。不久劉邦從陳平之計毀約,出兵追擊東歸的項羽,但韓信及彭越沒有派兵助戰,漢軍在固陵被項羽大敗。劉邦一方麵固守,另一方麵答應韓信及彭越事成後封地為王。韓信及彭越終於帶兵會合劉邦,韓信以十麵埋伏之計大破楚軍,最後迫使項羽撤退到垓下,項羽突圍到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

鳥盡弓藏
項羽死後,劉邦迅速奪取韓信的兵權,並改齊王為楚王,移都下邳。

逃亡部將鍾離眛素與韓信交好,韓信便將其收留藏匿。劉邦得知鍾離眛逃到楚國後,要求韓信追捕,韓信則派兵保護鍾離眛的出入。前201年,有人告發楚王謀反,漢高祖劉邦采用陳平計策,以出遊為由偷襲韓信。韓信有意發兵抵抗,自陳無罪,但又怕事情鬧大,鍾離眛則自行割頸自殺。韓信帶著人頭於陳(今河南淮陽)向劉邦說明原委,劉邦令人將其擒拿,韓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狗肉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後來劉邦赦免韓信,降為淮陰侯。

韓信知劉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稱病不出,長期怨恨不滿。當陳豨升官至巨鹿臨走前,韓信與陳豨約定,陳豨若起兵造反,韓信將助一臂之力。漢十年,陳豨果真反叛,韓信便與家臣密謀從內部襲擊呂後、太子等人,但遭親人告密而走漏風聲。呂後與蕭何密謀,偽報陳豨已死,引韓信前來祝賀;韓信被束縛後,被斬於長樂宮鍾室,並誅連三族。

劉邦平定陳豨返回之後,得知韓信已死,問韓信死前說了什麽,呂後回答韓信後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計。於是劉邦下令捕捉蒯通,蒯通辯稱“當時隻知韓信,不知陛下”而被赦免。

傳說中,高祖允諾隻要韓信“頂天立地”於大漢,絕不以“兵器”殺之。故韓信被殺時,是吊於鍾樓大鍾下,頭為大鍾所罩,腳懸空於地麵,無法頂天立地,並使用竹刀,一說是用桃木劍殺之,以合乎當年的“承諾”。

司馬遷對此評價為:“……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以韓信的典故為名的成語。劉邦曾問他:“你覺得我可帶兵多少?”韓信:“最多十萬。”劉:“那你呢?”韓:“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劉:“那我不是打不過你?”韓:“不,主公是駕馭將軍的人才,不是駕馭士兵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因其成敗也和蕭何有關。
“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是其一生之概括。
韓信早年在家鄉曾忍受胯下之辱,也曾受一位婦人的幫助。今天在淮安還有漢韓侯祠、胯下橋和漂母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