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國共的窩裏鬥
垃圾文章,
//
客觀評論Lovesue等,你有本事就把這幾個問題解答一下 -campcomp- (3047 bytes)
(1153 reads) 7/8/07
你們整天罵共軍不抗日,妖言惑眾. 別有用心謊言千遍變成真理.//
我什麽時候說共軍不抗日?
我的文章都在,共軍抗日是以保存實力擴大勢力為基礎的
妖言惑眾是你這類左棍
我的文章基本國共都是一起批的
國民黨800萬
共軍300萬
卻讓日本占領8年
抗日勝利是美國和蘇聯的主要功勞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軍隊由5萬人擴大到120萬人及民兵近200萬。
39年初至40年末百團大戰結束,共軍爆炸式發展,八路軍達170個團40萬人,新四軍達10萬人。
國共開始出現大規模摩擦。如山西十二月事變,新軍33個團4萬人槍正式並入共軍編製,華中黃橋一役殲滅國軍1.1萬人,繳槍4千餘,華北反擊朱懷冰、鹿鍾麟、閻錫山、張蔭梧等都是萬人規模以上的大戰,繳獲自然不少。有了摩擦所得自然就少了國府友軍接濟,但經費一項直至40年10月才停發。
40年末至43年初。正麵戰場呈膠著之勢,太平洋戰事打響,日軍充分認識到占領區治安的重要,經百團大戰的警醒,下決心肅清後方,發動了治安肅正戰。共軍在日軍的三光政策下損失慘重,軍隊、根據地麵積、統轄人口均有50%的下降。
與國軍摩擦呈北消南長之勢,一方麵華北國軍或投敵或被驅逐,與共軍難以接觸。在華中國共繼續征戰不斷,國軍韓德勤部被徹底襲破,山東也是共軍建立優勢。國府徹底斷絕接濟,共軍損失巨大,冀中等平原地區陷落,轉入貧瘠的山地堅持。
43年至45年7月,恢複反攻期。共軍借太平洋戰事吃緊,日軍漸成頹勢之際,積極恢複發展,至44年已全麵恢複並呈局部反攻之勢。但日軍的殘酷使共軍患上恐日症,消極避戰,避免刺激日軍。這種政策在相當一段時間被認為是正確的,以至各種文件、回憶錄均不避諱。這階段共軍對日軍作戰次數、規模均大為減少,甚至將各戰區主官調至延安整風。
直到45年一號作戰告一段落,日軍國際國內已成必敗之勢,共軍對日作戰又重新積極起來。本階段國軍戰事不順、後方腐敗,不少地方軍閥、不堅定者紛紛投日,成建製者竟達60萬之多。這部分軍隊對國軍作戰尚嫌不足,對共軍卻很是來勁,但畢竟失道在先、士氣不振,被共軍打的完敗。共軍也意識到這點,對偽軍大打出手、文武齊下,既繳槍掠地又算是對日作戰何樂而不為。山東動員10個團多殲偽軍3000人以上的戰例比比皆是。至44年爭取偽軍反正已逾10萬人,45年更是近20萬人,故繳獲偽軍武器成共軍本階段最大來源。
此時共軍雖對日避戰但對國軍卻極其自信,粟裕竟率部躍進至國軍重兵布防之地,以16000人的主力部隊(裝備應是共軍翹楚,輕重機槍、迫擊炮比例可與一般國軍相比)與國軍在天目山作集團軍規模作戰,而隻勉強打了新四軍唯一可稱戰役的車橋戰役,殲日軍500人,對日戰事算是交差。(問題日軍一號作戰如入無人之境,國土人民慘遭蹂躪,而共軍之小打小鬧使日軍放心調兵南下。
毛澤東曾以戲虐口氣於電報裏談起國軍數百官太太被日軍擄獲,難道階級仇真是大於民族恨嗎?難道國軍不是中國軍嗎,難道國統區不是中國嗎,難道官太太被日軍淫辱共軍就高興了?竊以為這是共軍抗戰史中最為不堪之頁。
以當時共軍實力,於日軍席卷豫湘桂之時,以國家民族為重,斷然出擊200個團,其聲勢之奪人、其發心之浩蕩,國內外有識之士簞食壺漿、四海歸心,恐怕用不了三年就取了天下。可惜國共雙方均以私利為重,視人民之苦難如無物,果然引出後來的諸多天災人禍。)
此時共軍爭天下的能力與決心已昭然若揭,對國軍作戰信心極強。山東國軍勢力被徹底清除,山西閻錫山偏安一隅,河北河南國軍有心無力。
共軍武器裝備有所改善,如粟裕、葉飛部大舉進擊天目山國軍重兵集團,幾經交戰勝多負少,要知道那是國軍對日作戰的野戰部隊,據粟裕回憶錄稱,所部輕重機槍、迫擊炮配備齊全。可惜沒有用到對日作戰方麵。山東共軍討逆之戰動輒舉兵數萬,甚至能一次殲敵近萬人,卻依然對日軍大隊級兵力進行躲避,不是戰力不夠而是保存實力爭天下的思想使然。
45年8月後,共軍借勢驟起,掠地繳槍數量之大恐怕要超過以往8年之和,為內戰打了基礎。但這階段戰果能否算入抗戰恐怕大可商榷。
為什麽沒有全力?這出於對戰後局勢的考慮。雙方都有。
此時不作這樣的考慮,那麽作為兩個領導人就都不夠格。戰事之初,敵後武裝的發展和收複失地,國府基本上是支持的。但是以百團大戰為轉折點,限製異黨活動辦法等等,國府開始壓製敵後的發展和收複失地。
毛澤東本人電文中所述及的,如考慮集合10-15萬精兵自陝西殺入四川直搗國府老巢的資料更說明問題。
毛澤東相當反感蘇聯繼續援助國民黨,“蘇聯如再接濟重慶武器甚為不好,請要武官設法停止”,因為“蔣介石反革命是確定了的。”(摘自楊奎鬆著{皖南事變的發生善後及結果}}
1941年1月7-14日左右皖南事變 17日蔣宣布新四軍叛逆,並取消番號。楊奎鬆論文曾提到,毛當時憤怒至極,判斷“蔣介石一月十七日命令是全國性突然事變的開始,是全麵投降與全麵破裂的開始,我們在十二月十七日以前的估計不適用了。”認為蔣會馬上與日聯合反共,“人家已宣布我們叛變,我們決不能再取遊移態度”。
如果認為皖南事變之後共軍放手大打的想法情有可原, 那麽如此推論早在黃橋之戰後國軍就應該停止抗日,全麵攻擊共軍了?
“新四軍南下, 延安給的方針是,協助美軍登陸並收複淞滬地區,是抗戰和戰後地位的雙重考慮,畢竟有一半的目的是抗日”。 那麽為了協助美軍登陸,為了一半的抗日目的,就理所當然調集重兵長途躍進,與國軍大打出手?為了抗日必須殲滅國軍?為了協助美軍登陸必須將離登陸地點更近的國軍趕走並殲滅?那麽為了迎接盟軍諾曼底登陸,就必須事先派兵剿滅法國抵抗力量?
抗戰期間國共對摩擦與內鬥都各有責任罪惡,但國府方麵應該挨的五十大板60餘年已經打得皮開肉綻驚天動地了,而中共應該挨的板子卻小心翼翼高舉輕落,動輒就是禁區。為什麽總有人要拚命要掩蓋什麽澄清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