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爆笑:伍子胥 pk 汪精衛 (組圖)

(2007-06-06 20:21:29) 下一個
爆笑:伍子胥 pk 汪精衛

伍 子 胥



《魚腸劍》楊寶森飾伍員
伍子胥逃出昭關,遇魚丈人求渡江(劇名《蘆中人》),遇瀨女乞飲食(劇名《浣紗女》),且囑勿告追兵,二人皆投江,以死明之。至吳國,吹蕭行乞,見專諸,勇而孝,納為兄弟。一日之市,適說吳公子闔廬出遊,伍員隨身隘巷,以簫聲動之。公子聞簫聲,知非常人,呼出與語。見其狀魁梧奇偉,深相愛悅,載至府中,委以重任。並命專諸之刺王僚,卒破吳國,霸中原,皆伍子胥之力也。









伍子胥(前526─前484年),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楚國人,他的老爹伍奢被為太子太傅費無忌所害,被囚禁,楚平王以伍奢為人質,要脅伍子胥與其兄伍尚相救,否則殺死伍奢,伍尚去相救也被擒。伍子胥沒去救他老爹,自己逃出楚國,來到楚的仇敵吳國。這裏有個疑問,如果伍子胥和他兄長一起去見楚平王,他老爹還會被殺麽?

在吳國,伍子胥受到公子光闔閭重用,吳國擊敗楚國,攻打下了郢都,占領了大片楚國領土,殺死了大量楚國百姓,伍子胥掘楚王墓,鞭屍三百下。後來,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吳王不聽“聯齊抗越”的主張,前484年便賜劍令伍子胥自盡。

伍子胥死前留下遺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城門上,看越國軍隊怎麽滅吳。吳王夫差知道了這個事,十分憤怒,五月初五把他的屍首用鴟夷革裹起來,扔到錢塘江中,有人說,端午節的由來是因為此事,早於楚人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投江自盡,我個人反對這個說法,相信所有越國的後裔也不會讚成這個觀點。前473年,吳國被越王勾踐消滅,越又滅於楚。

伍子胥的偉大祖國,最後一代帝王是赫赫大名的西楚霸王項羽( 前206年至前202年),是滅秦的重要力量,可以說,流氓皇帝劉邦揀了個便宜。

楚國人到哪裏去了?一般認為,這個民族部分和其他民族融合了,有的則成為現在的苗族人,楚人與苗族先民是“同源異支”。今天姓苗的人,部分是楚國王族的後代。公元前547年,楚國大夫伯芬的兒子賁皇逃到晉國,晉國封他於苗邑(今河南濟源縣西), 賁皇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名為姓。

回到主題,伍子胥的一生是複仇的一生,美國有個“自由女神”,伍子胥也許該叫中國的“複仇男神”。

司馬遷對伍子胥的評價非常的高:“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誌豈嚐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其大意是,伍子胥不去救他老爹是對的,最終為父親兄長報仇雪恨,成就了不朽之名。怎麽理解這個評價呢?

有個網友提出伍子胥是楚國的賣國賊。然而,他的說法受到質疑,反對的理由是,當時的周天子還在,嬴政尚未統一中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各諸侯化家為國,層層分解,但大家心裏並沒有大中華概念,而是象扶桑國那樣向領主盡忠義,一旦上下級之間有了血海深仇,則報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春秋征戰是民族內戰爭,楚隻是一諸侯國,屬周之下,算不上真正的國家概念,當時各諸侯國間的“人才交流”很頻繁,沒有一定效力於哪個諸侯國的說法,因此,不能說伍子胥是楚國的賣國賊。


反方說法看起來史實清楚,邏輯正確,但並不完全成立。

當時,儒家隻是百家中的一個,而且不是最強的一個,其他學派也有辦學,能力比儒家還強,孔子當時是個“喪家狗”,孔子自己這樣承認的。因為儒家學說遠遠不是主導地位,忠君愛民也就沒有市場,更沒有“漢族”“漢奸”這些說法,所以,有諸侯國間的“人才交流”頻繁現象。

但是,從楚這個諸侯國的國家利益來看,伍子胥是賣國賊是成立的。他勾結吳國來打楚國,國王死活在其次,養育他的楚國百姓被殺戮奸淫。盡管當時國家民族觀念沒有那麽強,但是鄉土觀念總該有吧?

汪精衛大家都知道,當時他也有試圖保護他手下百姓的記錄,他是公認的漢奸。伍子胥比汪精衛有過之而無不及,都為敵國的江山貢獻出“寶貴”的生命。奇怪的是,很多現代人對這兩個人的評價完全相反。我認為,兩者都是不容辯駁的大賣國賊。


怎麽解釋一些現代“愛國者”吹捧伍子胥呢?我想是思維定式,別人說他好,他就是好,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問題來了,是誰最先讚美賣國賊伍子胥的呢?是孔子,是司馬遷的“史記”。

孔子為什麽高度評價伍子胥?因為在孔子眼裏“春秋無義戰”,就是說,戰國時代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都在破壞大周的和平穩定,諸侯國王都是亂臣賊子,而哪些殺死諸侯國王的就是英雄,甚至是大忠臣的楷模。因此,從“大義”的角度看,伍子胥的賣國和殘害楚國百姓都可以忽略不計,大周的利益壓倒一切。此外,越國在孔子眼裏屬於“苗蠻”,周王朝對各封國都有曆史記載,楚國史名《(木壽)杌》,魯國史名《春秋》。孔丘對魯國史重予編纂,用的是著名的“春秋筆法”,他的主要目的不是真實的記錄曆史,而是把其當成一個武器,一個意淫的工具,充分張揚他恢複傳統秩序的政治理想,竭力抗拒新興事物,隱瞞或曲解周朝貴族的罪行。楚部落建國已三百年,但孔子拒絕稱它的君主為國王,而稱為子爵,孔子試圖用精神勝利的法寶來否定現實。後世的儒林弟子對“春秋筆法”更是大大發展。最有趣的是,和其他一些宗教信徒類似,儒教弟子對孔子刪改的《春秋》當成可“聖經”,字字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這還不夠,儒教門徒為了讓剛入門的儒林幼子更好的掌握祖師爺神聖又深奧的最高指示,還把僅僅上萬字的《春秋》擴展,有三部著作 《左傳》、《公羊傳》、《榖梁傳》,就是專門解釋孔子1萬字的《春秋》,這有點象基督徒製造的“舊約”和“新約”。擔任這項宏偉工程的人就是中國最偉大的曆史學家司馬遷。

司馬遷身為儒林弟子,自然奉行孔子的說法。不過,也不全是這樣,司馬遷繼續編造曆史,比如,大家熟知的伍子胥為了給父兄報仇雪恨,把楚平王的墳墓給挖了,鞭屍三百下,這就是個謊言,是司馬遷篡改曆史。證據如下:

司馬遷的鞭屍: 《史記·吳太伯世家》雲:“子胥、伯黼鞭平王之屍,以報父仇。”《史記·伍子胥列傳》曰;“及吳兵人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真相:《呂氏春秋·首時》記載,伍子胥“親射王宮,鞭荊平之墳三百”。《彀梁傳·定公四年》說,“撻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訓》和《越絕書·荊平王內傳》也說伍子胥鞭墳,而沒有鞭屍。孔子的《春秋》等,成書早於《史記》一百多年,是可信的。這樣,伍子胥隻是鞭墳三百,沒有掘墓鞭屍。

吳國軍隊攻人楚國郢都,孔子還在世,孔子沒提這個事。此外,《公羊轉·定公四年》記載伍子胥忠君不報私仇:“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複父之仇,臣不為也。”


因此,從史料提供的客觀和主觀上看,司馬遷所說的伍子胥鞭屍在曆史上不存在。


司馬遷為什麽不尊從儒教的祖師爺孔子的意見,而要編造伍子胥鞭屍的故事呢?個人推測,司馬遷不隻是同情伍子胥,而且,把伍子胥當成自己的化身,掘楚王墓,鞭屍三百,哪個楚王是指漢武帝,誰讓漢武帝把他閹割了呢?

前98年,李陵投降匈奴,漢武帝當然很憤怒,當時普遍認為李陵的全家都該殺掉,奇怪的是,司馬遷卻為李陵辯解,漢武帝對此震驚,於是下令,把司馬遷給閹了。對此,司馬遷說,“禍莫大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出獄後,司馬遷任中書令,說明漢武帝做的不是很絕,要是換成明朝的朱元璋,別說司馬遷難免一死,他的女兒說不定也會被送到妓院。無論如何,司馬遷運氣不算太壞,繼續完成其早先就在篡寫的史書,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清代曆史學家趙翼這樣評價,“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係時事,八書以詳製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匯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李陵投降匈奴,這無疑是賣國行為,不知道司馬遷為什麽要為中國第一個正牌“漢奸”辯護?

總之,自從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編造了伍子胥掘墓鞭屍故事,謊言千遍就成了真理,故事就成了“真實的曆史”,並被改編成很多戲曲和傳奇小說,在民間廣泛流傳。行筆至此,不能不感歎儒教史官操縱人生死的偉大力量,皇帝的權力隻是對活著的人,儒教則掌控死人的名義,英雄和賣國賊,在儒教史官的筆下可以變魔術一樣的任意變幻。當然,這也不全是壞事,在今天儒教不在一統天下的時候,揭穿儒教製造的謊言,是一項不錯的娛樂活動。




一夜白頭 名將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前484年),名員。襄樊穀城冷集沈灣(原光化富鄉村,1949年劃歸穀城)人。

    他有兩件流傳千古的故事:一個是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急白了頭。子胥乃楚國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師。後平王聽信少師費無忌讒言,奢被殺。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畫影圖形,到處捉拿子胥。子胥先奔宋國,因宋國有亂,又投奔吳國,路過陳國,東行數日,便到昭關(今安徽省含山縣北)。昭關在兩山對峙之間,前麵便是大江,形勢險要,並有重兵把守,過關真是難於上青天。世傳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急白了頭便是此地。由於名醫扁鵲弟子東皋公的巧妙安排,更衣換裝,伍子胥便混過了昭關,到了吳國。在吳國輔佐吳王闔閭,富國強兵。伐楚,攻破楚都郢(現湖北江陵紀南城),時平王已死,子胥掘其墓,鞭屍三百以泄其憤。吳王夫差即位之後,子胥為大將,又大敗越軍於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建立不世之功。

    一個是伍子胥勸夫差停止伐齊。吳勝越敗之後,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勸告,中勾踐美人計,同意越國求和。子胥退而對人說:“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意即吳宮室將廢毀為沼池,見《左傳》)吳將伐齊,越王勾踐率文武朝見夫差,並賄賂吳王及其左右,吳人皆大喜,惟子胥獨懼,說:“豢(養)吳也!”並勸夫差停止伐齊,夫差不理,並聽信讒言,賜子胥自盡。子胥死前對人說:“剜其眼,懸國東門(今江蘇蘇州城胥門),以觀越滅吳。”後9年,果如子胥言,越滅吳。    

    成語故事:倒行逆施

    春秋時,楚國大臣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殺害了。伍子胥逃到吳國,發誓要為父兄報仇。後來,伍子胥率領吳軍攻破楚國首都郢。那時,楚平王已經死了,伍子胥還不肯罷休,他挖出楚平王的屍體,狠狠的鞭打了三百下,總算解了心中之恨。他的好朋友申包胥看到伍子胥為報私仇而把自己的祖國滅了,還要在死人身上出氣,就派人去對他說:“虧你還是楚國人,你太過分了!”伍子胥對來人說:“我已經老了,日子有限,我急於報仇,沒有別的辦法,隻好做這樣違背常理的事!”


楊(寶森)派老生代表作。伍員投吳,因昭關畫圖緝拿,不敢過關。遇隱士東皋公,藏之於家,一連七日,伍員心內憂愁,須發皆白。東皋公乃使已友皇甫納喬扮伍員,假作出關,先被關吏擒獲,伍員乘隙逃出昭關。又遇大江阻路,幸遇漁丈相助,渡之過江。伍員贈劍,並囑漁人勿泄,漁人投江。伍員渡江後饑餓乏食,路遇浣紗女乞食,女進食後亦因伍員囑勿泄露,投江明誌。伍員逃至吳國,妨知專諸孝義雙全,乃與結拜。又吹簫乞食,遇公子姬光,光本吳王之子,吳王死後,本應嗣位,而王僚仗勢自立為王。姬光為求複位,素聞伍員智勇,乃收為賓客,並薦專諸於姬光,用魚藏劍刺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