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明朝出兵越南,越南首鼠兩端

(2007-06-05 13:18:22) 下一個
明朝出兵越南,理由倒是冠冕堂皇:“吊伐”,出兵之前,明朝的的策略是“罪人既得,即擇立陳氏子孫賢者撫治一方,班師告廟,以次定功。”當然明朝實際也是為了安定自己的南方邊陲。幾百年以來兩國間的摩擦不斷,越南統治者首鼠兩端,早就失去了中國的信任,無論陳朝恢複與否,征服越南都是中國的希望。
  中國史書說越南的士紳一千一百多人聯名上書安南總兵張輔,請大明對越南進行直接統治:“惟陳氏子孫向被黎賊殲滅已盡,無有遺類,莫可繼承。安南本古中國之地,其後淪棄,溺於夷俗,不聞禮義之教,幸逢聖朝掃平逆孽,軍民老少得睹中華衣冠之盛,不勝慶幸,鹹願複古郡縣,庶幾漸革夷風,永沾聖化。”而以安南明軍統帥張輔為首的明軍將領,因為在對安南的軍事行動得到了當地某些士紳歡迎而產生了驕奢的情緒,他們直接認為在安南實行直接統治是可行的,縱有反叛也能輕而易舉地彈壓下來。再說他們也想為國家開疆拓土青史留名。隨後,張輔等明軍將領也隨之上書永樂,希望在越南“必合開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以總率郡縣,撫揖兵民。”但是,後來的事實說明明朝太自信了,不管入侵者有多先進、仁慈,哪一個國家的人民是甘願做亡國奴的?寫這一段我尤其遲疑,不敢不慎。
  此時的大明,重複安南的呼聲可謂大勢所趨,胡朝既滅,陳氏繼承人死了,群臣紛紛“複以開設三司及郡縣為請。”自以為可以順水推舟把它納入天朝直接統治。雖然解縉等少數官員極力反對,但他們絕無法與朝野主流對抗。而永樂本人也是個以武功著稱的皇帝,對於領土的開拓自然是不遺餘力,再說,他極有可能也想借此來擴大在統治階級中的威望,以盡快平息靖難之役所帶來的負麵後果。於是永樂六年明朝詔告天下,改越南為交阯,設三司:以都督僉事呂毅掌都司事,尚書黃福兼掌布、按二司事。次年於其地設交都指揮使司、交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交等處提刑按察使司。黃福負責處理安南政務。而英國公張輔則執掌安南軍務。
  孰料由春至秋,僅曆半年,越南複亂。先是明軍至越南,陳氏故官號稱陳藝宗之子的陳簡定因越南平定,不複立陳氏後,心中不服,乘間脫逃至化州,聯合強盜鄧悉等,自稱日南王,國號大越。明朝命沐晟為征夷將軍,統雲南、貴州、四川軍四萬人,由雲南征討。沐晟大敗,呂毅及參讚尚書劉俊死都戰死了!永樂七年,敗書才傳到中央,想必是沐晟本來還想翻本,但終於全軍覆滅了。大明朝廷又發南畿、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廣西軍四萬七千人,由英國公張輔統帥再征之。
  陳簡定為號稱陳藝宗孫的陳季擴所逼,將王位讓與陳季擴,自稱上皇。張輔將簡定檻送京師,至即伏法。再進軍追陳季擴等,至凍潮州,生擒季擴黨羽範友、陳原卿等二千人,悉數坑死,築屍為京觀。季擴窮蹙,奉表乞降。成祖以師勞日久,姑從所請,諭令季擴為交趾右布政使。季擴陽為受命,陰仍四掠,乃複令張輔往討。陳季擴出走老撾,都指揮師祐躡跡窮追,攻破老撾三關,陳季擴及妻妾數人,生縶以歸。輔命囚解至京,雙雙斬首。據《明太宗實錄》和永樂《交總誌》載,永樂十三年共有交州、北江、諒江、諒山、新安、建昌、鎮蠻、奉化、建平、三江、宣化太原清化、義安、新平、順化、升華等十七府。廣威、嘉興、歸化、寧化、演州等直轄州和其他散州計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縣。由於升華府地為占婆國所控製,故實際管轄範圍約當今越南廣南──峴港省以北的地區。
  可是,不幸的是,明政府帶給交趾的地方官員大多是來自鄰近的廣西、廣東、雲南三省低級小吏,素質低下,在內地根本不值一提,他們冒險深入蠻荒,目的隻有一個:發財。而在政府之外還有宦官監軍馬騏,是事實上越南太上皇,他對軍政都有幹涉大權。對人民施展不堪負荷的勒索,僅孔雀尾一項,每年即要一萬隻,數目不足時,就對交趾人逮捕拷打,極盡殘酷。(明朝喜用宦官作欽差、監軍乃至直接讓他們負責征稅開礦。因為宦官愛財如命,與愛惜名譽的士子出身的官員意趣大不相同,投皇帝所好,此乃明朝最大的弊政。)
  1418年清化府俄樂縣土豪巡檢黎利舉行藍山起義,稱平定王,反抗中國明朝的郡縣統治,黎利初從陳季擴,充金吾將軍,季擴就擒,利歸降明軍,令為巡檢,邑邑不得誌。黎利最初集結兵力時,交趾兩位參政馮貴、侯保,動員軍隊征討,本來可能撲滅,但馬騏不願看到他們勝利,而把精銳部隊留著自衛,隻撥給他們數百名老弱殘兵,結果二人戰死,黎利的勢力途不能控製。明廷聞警,遣榮昌伯陳智為左參將,助李彬出剿,轉戰有年,才得削平亂黨,惟黎利逃匿老撾,屢捕未獲。嗣李彬應召還京,由陳智代任,監軍亦另易中官,名叫山壽。山壽貪財好貨,與馬騏相似。黎利乘間納賄,潛自老撾遁還寧化州,詐言乞降。山壽得了賄賂,遂替他奏請朝廷,求赦黎利。
  黎利自1418到1428轉戰10年,雖然用計謀擊敗明軍數次,但仍不能和明軍抗衡,曾三次逃歸至靈山,幾次危急(創業艱難)。但屢戰屢起,屢次逐退明軍。尤其收得阮薦為之出謀劃策,更是如虎添。黎利製定軍憲,號令整齊,軍紀嚴明,群眾敬畏,受到越南大眾支持。
  1426年,成山侯王通為征夷將軍,在交州府應平縣寧橋遇伏,死二萬餘人。一戰而敗,心膽皆喪,舉動乖張,不奉朝命,擅割清化以南地予黎利,盡撤官吏軍民還東關。惟清化知州羅通不從,利移兵攻之不下。賊分兵萬人圍隘留關,百戶萬琮奮擊,乃退。
  二年春,黎利犯交州不利,太監黎秘及太尉、司徒、司空等官以下被斬首級萬計。黎利破膽奔遁,諸將請乘勢追之,王通卻逗留三日。黎利知其怯,複立寨浚濠,四出剽掠。黎利以昌江為大軍往來要道,發眾八萬餘人來攻,都指揮李任等力拒,殺賊甚眾。閱九月,諸將觀望不救,黎利懼升大軍至,攻益力。夏四月,城陷,李任戰死。時黎利圍交州久,王通閉城不敢出,黎利覺得糾纏下去局勢可能變化,於是致書請和。王通欲許之,集眾議,按察使楊時習曰:“奉命討賊,與之和,而擅退師,何以逃罪!”王通厲聲叱之,眾不敢言。中國援軍安遠侯柳升在倒馬坡(越南同登),也遇伏,柳升戰死,七萬餘戰士全部被殺。
  王通惶恐失措,還沒有等到呈報中央批準,就向黎利求和,允許退出交趾。黎利接受這個提議,雙方築壇盟誓。黎利也知道王通隻是私自求和,所以又向明政府發動政治攻勢,用陳朝後裔三世陳暠hào的名義,上奏章給中國皇帝,自稱是陳姓王朝的近親,請求冊封。中國剛受到嚴重挫敗,又聽到王通私自求和消息,再說中國本是為維護陳氏王朝正統而戰,於是皇帝與楊士奇、楊榮等大臣商議後決定放棄,冊封陳暠當越南國王,撤銷交趾布政使司,惟蹇義、夏原吉以為不可。然帝意已決,廷臣又不敢爭。
  這個新省回到中國隻二十一年,到此再度脫離,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當黎利即將獲勝時,非敢立即稱帝,對明朝還有後顧之心。看到明朝撤得如此爽快,真是喜出望外。翌年,黎利統一國內,宣德二年(1428)十二月底,廢陳暠自立,後脅迫其自盡。越南自己的史書載“順天元年(1428年)十月,陳暠飲毒卒。”或言“太祖(黎利)密言:我以百戰得天下,而暠居大位。暠畏懼,走至古弄隘,太祖令人追殺之,投屍入叢棘中。”可見,黎利為了帝位,玩弄種種手段,掩蓋眾人。黎利上奏章說陳暠已死,請求改封他自己。中國明知道他在耍花樣,但已無力再發動戰爭,隻好冊封黎利當越南國王。黎朝,亦稱後黎。國號大越,但仍尊奉中國為宗主國,邦交看似更為敦睦,大明好像沒吃虧,但實際從此越南上下內心再也不尊重中國了。竊以為用毛澤東批赫魯曉夫製造古巴導彈事件先是冒險主義後是投降主義倒挺合適的。
  ------------------------------------
  在此,我們暫且先回顧一下中國在將近一千年與越南有關的優秀人物吧。
  東漢末期的黃巾等動亂時期,中國大批優秀的知識分子,如劉熙、許靖、許慈、袁徽等一代名士還遷移到越南避難。由於他們都是攜家帶口並且常常是一村人的集團性避難,所以人數眾多。大批的中原人士帶去了大批中原本土文化,提高了當地的文化水平。這些事跡受到了越南人的稱讚。
  即使在那樣的動亂之中,當時駐越南(交趾、九真)的太守士燮及其兩個弟弟仍然奉漢王朝為正朔。「大越史記全書」發言者吳士連對士燮極為稱讚,評論道:「我國通詩書,習禮樂,成為文明之邦乃從士王始」。
  曾任當地刺史太守的官員,雖有貪官惡吏,但也有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那塊土地耕耘者。例如賈琮除了采取減輕賦稅等措施外,還選派良吏配置到各郡縣。於是深受當地民眾歡迎。為此還寫讚歌頌揚他的德政。
  大唐初期在越南設置了交州總管府,624年改稱都督府,679年又改為安南都護府。從此交州便正式被稱作安南(早在三國時代,吳的孫權就任命呂岱為安南將軍)。安南都護府地址在現在的河內。雲南的南詔國,經常侵犯唐朝邊境。858年以後,還屢次侵犯唐朝國土安南。860年還攻陷了州城,迫使都護敗走武州(今廣西宜山)。863-866年繼續進犯終於占領了河內,段酉遷成了「安南節度使」。
  堂堂天下大唐竟然兩次敗於異族的軍隊,使得很多將士血灑疆場,這給交趾居民帶來極大震驚、恥辱和悲痛,至少此時越南人還是希望中華保護自己。有詩為證:
  「不擇南荒吏,致我交趾覆。連綿三四年,致我交趾辱。雄雄許昌師,忠武冠其族。去時疾如風,停成川中肉,時有殘卒歸,千門萬戶哭。哀聲動閭裏,怨氣滿山穀。誰能聽鼓聲,不忍看金鏃。念此堪淚流,悠悠穎川流。」
  唐任命名將高駢為安南都互經略招討使,於866年打敗南詔軍隊,奪回府城,殺段酉遷。唐於該年在安南設立靜海軍代替都護府,高駢為靜海軍節度使。高駢為加固多次落入敵手的府城守備,構築外城。為確保安南和廣東間航路的安全進行了許多工事。在任五年間留下的很多功績直到後世仍為當地居民所稱讚,他的遺跡一直保存在河內。
  …………
  -----------------------------------------------
  黎利雖受敕命,其居國則稱帝,紀元順天,效法中國對首都稱“京”的習慣建東、西二都,分十三道:“曰山南、京北、山西、海陽、安邦、諒山、太原、,明光、諒化、清華、晙安、順化、廣南。(另一說為東西南北海西五道,各置衛軍,設總管掌握軍民簿籍)各設承政司、憲察司、總兵使司,擬中國三司。東都在交州府(越南名升龍,今河內),西都在清華府。置百官,仿明製度定爵秩典,為九十三位功臣封候,實行均田法,鑄順天通寶,設學校,以經義、詩賦二科每三年各地舉辦一次鄉試,在京城舉辦一次會試取士,參加者多達千人,彬彬有華風焉。僭位六年,1433年去世,私諡太祖。現傳有《藍山實錄》三卷,學者多認為大都出自阮薦之手。(阮薦又名阮廌(1380~1442)越南詩人。又名黎廌,號抑齋。通漢文,河東省(今河山平省)人,出生於升龍。1407年胡朝抗明失敗,阮的父親阮應龍(飛卿)為明軍所俘,押往中國流放,阮送其父到鎮南關(今友誼關)後返回東關(今河內)時,被明軍逮捕,軟禁多年。1418年,他投奔在越南中部清化省蘭山地區起義的黎利,為其運籌帷幄,起草文告,黎利稱帝(1428)後成為黎朝開國功臣。黎太祖賜他國姓,並封為冠服侯。曾鎮壓越境內少數民族。黎利死後,阮曾辭官歸隱昆山清虛洞,後重被起用。1442年,他受命赴關上時,黎太宗在出巡歸途中過其家後夕即暴亡。臣、宦官誣陷阮廌與其妾氏路共謀毒死皇帝,因此被夷三族。黎聖宗時,冤案得到昭雪,阮被追封為金紫榮祿大夫。阮廌的主要作品有《藍山實錄》、《軍中詞命集》、《抑齋詩集》、《抑齋輿地考》等。他的《國音詩集》收入254首字喃詩,是越南現存最早的一部字喃詩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