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盛世多少年???十幾年
盛世是人口興旺,國土擴張。而唐朝先期是人口太少比不上楊廣時代,後期人口上來了,但版圖又縮小。因此,嚴格說,唐朝盛世不存在。放鬆標準,以人口論,唐朝盛世也就十幾年。
唐朝盛世在貞觀和開元時期,分別是公元627--649和713--754,因為755年即爆發了安史之亂。774年已經是唐代宗大曆年間,安史之亂雖被削平,但中央政府已經失掉了對河北等地區的控製。
唐朝盛世多少年???
唐朝盛世也就十幾年,因為,直到開元時期,唐朝人口才恢複到隋朝楊廣時代的水平,之後,很快就安史之亂了。如果人口比不上萬惡的楊廣,可以稱為盛世麽?唐朝是儒教弟子意淫出來的偉大。
1
馬周上奏唐太宗說:“理天下者,以人為本。欲令百姓安樂,惟在刺史、縣令。”唐太宗也說:“比見吏部擇人,惟取其言詞刀筆,不悉其景行。數年之後,惡跡始彰,雖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貞觀政要集校》卷3《論擇官第七》] 可見貞觀盛世亦並非沒有貪官。
值得注意者,後世人們羨稱的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當時人卻未曾自誇為盛世。漢朝文景時代其實是個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積蓄國力的時代。漢文帝時,賈誼形容時政為危局,說:“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漢書》卷48《賈誼傳》] 直到漢景帝時平七國之亂,漢朝統治方得以穩定。即使是粗線條地觀察,漢文帝和漢景帝顯然有失政之疵。
唐朝與漢朝不同,武德七年(公元624),隋末的大規模戰亂方才平息,貞觀之治有明顯的休養生息的意味。貞觀六年(公元632),魏徵說:“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貞觀政要集校》卷2《直言諫爭附》] 魏徵此說反映了當時廣大關東地區尚未恢複到隋朝全盛期的水平。 唐太宗說“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貞觀政要集校》卷1《政體第二》]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魏徵上奏,以“漸不克終”告誡皇帝。[《貞觀政要集校》卷10《論慎終第四十》] 貞觀末年,宮女充容徐惠上疏諫唐太宗,仍強調“業大者易驕”,“善始者難終”,希望皇帝“守始保末”。[《貞觀政要集校》卷9《議征伐第三十五》] 可見,魏徵等人,甚至如宮女徐惠,所關注的是力圖矯治國病民瘼,犯顏直諫。
2
蔡東藩先生所寫的《中國曆代演義》很詳盡地演義了各代曆史,本人對其在唐史中的評論覺得很有意思,取出來大家共評!
蔡先生開題便對各代特點作一總評,很有特色,他說:“漢經學、晉清談、唐烏龜、宋鼻涕、清邋遢”。
至於為什麽說“唐烏龜”他首先說道:相傳龜與蛇交,非偶相從,因此世間做丈夫的,縱妻外淫,往往被人喚做烏龜。
“縱妻外淫”又做何解呢?
蔡老就從唐開國皇帝李淵說起,李淵曾把晉陽宮內的妃嬪,取作侍姬(實為李世民和劉文靜、裴寂等設計),又怕煬帝不願意背著烏龜之名要來問罪,沒辦法在李世民的慫恿下拚死興兵反隋,竟僥幸得了天下。不過天道好還,你要人家去做烏龜,人家亦要你的子孫去做烏龜。
接下來的太宗、高宗時候正是唐朝極盛時代,但宮闈裏已是不明不白了。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事變射哥斬弟,將建成的五個兒子和元吉的五個兒子盡行殺戮以絕後患,卻將元吉老婆收納懷中,是讓他死了的皇弟做了烏龜。高宗取了武則天(李世民的才人)是讓太宗做了烏龜,而武則天廣置麵首,偉岸如懷義、俊美如昌宗、陸續召進宮中,充作幸臣,則真是讓自己做了烏龜。以後是韋後恃寵,也想學武則天,讓中宗皇帝中了烏龜的標,更不用提玉環洗兒(楊玉環是壽王妃,唐明皇讓自己兒子先當烏龜),祿山抓乳,這戴綠帽子借仿佛就成了唐朝李家的家法了。
蔡老笑曰:元緒公竟作秘傳,烏龜烏龜,屢見不鮮。(此事指白居易做《長恨歌》)
李家這綠頭巾戴著,引出了倚勢弄權的宦官、引出了挾權自重的藩鎮,真是內外交訌,李家的天下、唐朝的元氣一天天消耗盡了。
蔡老曰:“不寵壽王妃,何來高力士?不近大腹兒?何有三節度?龜奴龜子,玩弄朝綱,執掌兵權,於是此行彼效,你爭我賽,樂得依樣畫葫蘆,去挾製那烏龜皇帝。”這樣曆久相沿,積重難返,閹宦可以謀殺皇帝,將弁可以驅逐統帥。“十軍阿父,勢焰薰天(指宦官田令孜做了皇帝的阿父,軍隊的統帥),三鎮大臣,兵戈犯闕(指王行瑜、李茂貞、韓建等三鎮兵馬不滿削藩政策,攻入長安)。黃巢殺人八百萬,季述數君數十罪。”
唐代後期的皇帝,雖然表麵還是南麵稱尊,但是坐在朝堂上就如傀儡一般,今天被人關,明天被人劫,後天被人廢除謀殺等等。甚至到了皇帝夫婦要委身國賊,江山竟然被曾經是碭山(在今安徽宿州)無賴的朱阿三(指朱全忠)我輕易地奪去了。
蔡老最後說:這一部唐朝演義,好做了三段立論,第一段是女禍,第二段是閹禍,第三段是藩鎮禍,依次產出,終至滅亡。若從根本問題上解決起來,實自宮闈淫亂,造成種種惡果。所以評斷唐史,用了最簡單的三字,叫做唐烏龜,這真所謂一言以蔽之呢。
蔡老的《唐史演義》寫得還是很有特點的,這個唐史也是我們曆史上最光輝的時候,唐太宗的一句“敢犯我大唐天威者,雖遠必誅”正是氣吞萬裏,就這麽一個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臨死時就在他的床邊兒子李治還與媚娘眉來眼去,死後也不免要做烏龜,的確是中國帝王後妃製的一大特色!
3
揭穿“貞觀之治”的謊言
《舊唐書》是唐朝人寫的,讀此書,讓我覺得不很享受,因為文中吹捧李世民太過份了,有過的地方,或者歪曲,比如他殺兄囚父,被篡改成別人要謀害他,人家太子謀害你幹什麽?再有就是敗仗不提,一筆代過,比如其征伐高麗,有時把敗仗寫的比勝仗還榮耀,比如高麗之戰明明失敗了,卻大肆吹噓。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看看宋史,明史,或者清史稿,看看這些曆史中的皇帝傳是否象唐人寫的《舊唐書》這麽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我看到的史書,《舊唐書》是最無恥的一本。
之所以要看《舊唐書》,是因為想核實一下,課本中偉大的“貞觀之治”到底有多偉大。因為是唐人寫的,絕對不會醜化的,而是盡力誇張美好的一麵。很遺憾,我看完了 太宗本紀,“貞觀之治”根本沒有課本和網上一些人吹的那麽神。例子如下:
網上說“貞觀之治”,而書中說的是“貞觀之風”。我認為“貞觀之治”是後人編造的。道理簡單,當時戶口,人口和版圖麵積都不如楊廣時代,如果叫這個“貞觀之治”,楊廣時代是否該叫“大業之治”,甚至叫“大業盛世”?
隋煬帝被醜化,是李世民的手下幹的好事,以凸顯自己的文治武功,但是,李世民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不如隋煬帝。李世民時代,打不過突厥,簽訂了“渭水之盟”,“空府庫” ,把錢才上貢給突厥。 文治上,李世民時代的人口數字始終未達到楊廣時期的水平,直到李隆基時代,唐朝的人口才可以和隋煬帝時代相比,隋煬帝大業中期人口890萬戶,唐玄宗天寶十四年人口891萬戶。也就是說,所謂的貞關之治,在很大程度上戰亂後人口和經濟的自然複蘇而已,沒有被吹捧的那麽好,注意,是貞關之治,而不是貞關盛世,這就說明問題了。論個人文才,李世民更是拍馬也趕不上楊廣。
楊廣之死,完全是個意外,是死於宇文化及謀殺。如果他不死,所謂的農民起義並不會推翻隋朝。說明這個道理很簡單,李家是隋朝的臣子,甚至是楊廣的親屬,李家是打著給楊廣報仇的旗號起兵的,最後平息叛亂,一統中原。如果楊廣沒被暗殺,李家作為隋朝臣子,本身就可以把起義鎮壓下去了。
大業五年,楊廣親自主持大運河的巨型工程接近尾聲。國家圖書館藏書達三十七萬卷,創中國曆代之最,科舉製正式確立。 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個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個縣,朝廷控製的民戶達八百九十萬戶,全國統計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萬人。東西九千三百裏,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裏。《資治通鑒》說:“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貞觀時代的田地開墾量隻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貞觀十七年的戶口不到三百萬,還不到大業年間的一半。” 《資治通鑒》:“(貞觀十一年)於是唐地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唐太宗貞觀十一年疆域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9510乘以10918等於103830108) 隋煬帝大業五年疆域東西:九千三百裏, 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裏。(9300乘以14815等於137779500)隋大業五年137779500比唐貞觀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
經常看到有人說“貞觀之治”時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在書裏麵是不存在的,相反,你可以看到當時百姓賣兒賣女,當時天災瘟疫,政府不得不救濟。還有各種農民起義和反叛。
這本書最有趣的是,前麵吹李世民如何不信神仙,後麵又記錄其煉仙丹的事,李世民也死於“成仙”之夢。不知道是史官糊塗了,還是故意玩弄李世民一下。 迷信仙道,和秦始皇一樣死於吞金,也就是自殺。唐太宗曾經嘲笑秦始皇和漢武帝用丹藥,現在自己也一樣。
貞觀十年,魏征發現他“漸惡直言”,差點殺了魏征, 唐太宗開始走下坡路。 毀魏征墓碑,這也太惡毒了。賜劉洎自殺。劉洎(?~645) 的資曆和魏相近,唐朝宰相也是敢於講真話的忠臣,性疏峻,敢言,武則天的大周給平反了。
大造宮殿,腐化墮落: 宮中多用金玉裝飾,還大量挑選民女入宮,貞觀十六年,唐太宗下詔,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製,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
附原文:
舊唐書 作者:沈昫等
本紀第二 太宗
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誌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甲子,立為皇太子,庶政皆斷決。
八月癸亥,高祖傳位於皇太子,太宗即位於東宮顯德殿。
甲戌,突厥頡利、突利寇涇州。乙亥,突厥進寇武功,京師戒嚴。丙子,立妃長孫氏為皇後。己卯,突厥寇高陵。辛巳,行軍總管尉遲敬德與突厥戰於涇陽,大破之,斬首千餘級。癸未,突厥頡利至於渭水便橋之北,遣其酋帥執失思力入朝為覘,自張形勢,太宗命囚之。親出玄武門,馳六騎幸渭水上,與頡利隔津而語,責以負約。俄而眾軍繼至,頡利見軍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懼,遂請和,詔許焉。即日還宮。乙酉,又幸便橋,與頡利刑白馬設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帝不受,令頡利歸所掠中國戶口。
貞觀元年春正月乙酉,改元。辛醜,燕郡王李藝據涇州反,尋為左右所斬,傳首京師。
夏四月癸巳,涼州都督、長樂王幼良有罪伏誅。
十二月壬午,上謂侍臣曰:“神仙事本虛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愛好,遂為方士所詐,乃遣童男女數千人隨徐福入海求仙藥,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歸。始皇猶海側踟躕以待之,還至沙丘而死。漢武帝為求仙,乃將女嫁道術人,事既無驗,便行誅戮。據此二事,神仙不煩妄求也。”戊申,利州都督義安王孝常、右武衛將軍劉德裕等謀反,伏誅。是歲,關中饑,至有鬻男女者。
二年丁卯,遣禦史大夫杜淹巡關內諸州。出禦府金寶,贖男女自賣者還其父母。庚午,大赦天下。
夏四月己卯,詔骸骨暴露者,令所在埋瘞。初詔天下州縣並置義倉。夏州賊帥梁師都為其從父弟洛仁所殺,以城降。
八月,河南、河北大霜,人饑。
冬十月戊子,殺瀛州刺史盧祖尚。
三年遣長孫無忌、房玄齡等祈雨於名山大川,中書舍人杜正倫等往關內諸州慰撫。
冬十一月丙午,西突厥、高昌遣使朝貢。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來奔。癸未,杜如晦以疾辭位,許之。是歲,戶部奏言:中國人自塞外來歸及突厥前後內附、開四夷為州縣者,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
四年春正月乙亥,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大破突厥,獲隋皇後蕭氏及煬帝之孫正道,送至京師。
五年七月甲辰,遣使毀高麗所立京觀,收隋人骸骨,祭而葬之。
六年十二月辛未,親錄囚徒,歸死罪者二百九十人於家,令明年秋末就刑。
七年春正月戊子,詔曰:“宇文化及弟智及、司馬德戡、裴虔通、孟景、元禮、楊覽、唐奉義、牛方裕、元敏、薛良、馬舉、元武達、李孝本、李孝質、張愷、許弘仁、令狐行達、席德方、李覆等,大業季年,鹹居列職,或恩結一代,任重一時;乃包藏凶慝,罔思忠義,爰在江都,遂行弑逆,罪百閻、趙,釁深梟獍。雖事是前代,歲月已久,而天下之惡,古今同棄,宜置重典,以勵臣節。其子孫並宜禁錮,勿令齒敘。”
八月,山東、河南三十州大水,遣使賑恤。
八年七月,始以雲麾將軍階為從三品。隴右山崩,大蛇屢見。山東、河南、淮南大水,遣使賑恤。
十一月丁亥,吐穀渾寇涼州。己醜,吐穀渾拘我行入趙道德。
九年春三月,洮州羌叛,殺刺史孔長秀。
五月庚子,太上皇崩於大安宮。
十年春正月壬子,尚書左仆射房玄齡、侍中魏徵上梁、陳、齊、周、隋五代史,詔藏於秘閣。
夏六月,己卯,皇後長孫氏崩於立政殿。是歲,關內、河東疾病,命醫賚藥療之。
十一年夏四月丙寅,詔河北、淮南舉孝悌淳篤,兼閑時務;儒術該通,可為師範;文辭秀美,才堪著述;明識政體,可委字人:並誌行修立,為鄉閭所推者,給傳詣洛陽宮。
十二年二月甲子,夜郎獠反,夔州都督齊善行討平之。
十三年夏四月甲申,阿史那結社爾犯禦營,伏誅。
十四年二月庚辰,左驍衛將軍、淮陽王道明送弘化公主歸於吐穀渾。
十五年春正月丁醜,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送文成公主歸吐蕃。
十六年十二月甲辰,狩於驪山,時陰寒晦冥,圍兵斷絕。上乘高望見之,欲舍其罰,恐虧軍令,乃回轡入穀以避之。是歲,高麗大臣蓋蘇文弑其君高武,而立武兄子藏為王。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右衛將軍、代州都督劉蘭謀反,腰斬。三月丙辰,齊州都督齊王祐殺長史權萬紀、典軍韋文振,據齊州自守,詔兵部尚書李勣、刑部尚書劉德威發兵討之。
夏四月庚辰朔,皇太子有罪,廢為庶人。漢王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並坐與連謀,伏誅。
冬十月丁巳,房玄齡起複本職。
十八年十一月庚子,命太子詹事、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左領軍常何、瀘州都督左難當副之。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麗。十二月辛醜,庶人承乾死。
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親統六軍發洛陽。
六月丙辰,師至安市城。丁巳,高麗別將高延壽、高惠真帥兵十五萬來援安市,以拒王師。秋七月,李勣進軍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師。
十二月戊申,侍中、清苑男劉洎以罪賜死。
二十年三月己醜,刑部尚書、鄭國公張亮謀反,誅。
二十一年夏四月乙醜,營太和宮於終南之上,改為翠微宮。
二十二年二月,中書侍郎崔仁師除名,配流連州。乙亥,幸玉華宮。
五月庚子,使方土那羅邇娑婆於金飆門造延年之藥。
十一月戊戌,眉、邛、雅三州獠反,右衛將軍梁建方討平之。
二十三年四月己巳,上崩於含風殿,年五十二。遺詔皇太子即位於柩前,喪紀宜用漢製。
史臣曰: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誌業則鹹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嚐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或曰:以太宗之賢,失愛於昆弟,失教於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堯不能訓丹硃,斯前誌也。當神堯任讒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顧分崩,變故之興,間不容發,方懼“毀巢”之禍,寧虞“尺布”之謠?承乾之愚,聖父不能移也。若文皇自定儲於哲嗣,不騁誌於高麗;用人如貞觀之初,納諫比魏徵之日。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讚曰:昌、發啟國,一門三聖。文定高位,友於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
5
盛唐的領土是虛空,大片區域統治是不鞏固的。大片土地是荒漠。南方大片領土還處於未開發地區,都沒多少人居住。初唐人口3000多萬,有一大半居住在關中、河南等地區。沙漠荒原和城市農田都是土地,能一樣嗎?上海的土地,和甘肅的土地能一樣嗎?所以宋朝的真實領土純度實力要比唐朝的領土純度強數倍。宋朝再形成之初就一點先天不足,它周邊的所謂蠻夷已經不是停留在遊牧時代,僅僅滿足於掠奪的原始的部落聯盟了,而是真正意義上對等的政權。無論是大遼還是西夏都是高度發達的封建國家。而唐的腐化,致使中原地區馬匹稀少。中原的馬大概都被饑民吃了吧?而戰馬在古代相當於今代的坦克,使“中國”軍隊沒有“坦克”這是誰的錯?西域等地隻是唐朝的軍事影響區而已,正史上叫做“羈糜”,“北風卷地白草斬,胡天八月即飛雪。”這是芩參天寶八年在安西任北庭節度判官時寫的詩句。大詩人李白“胡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木落秋黃草,登高望戎虜。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借問誰陵虐?天驕毒威武。赫怒我聖皇,勞師事鼙鼓。陽和變殺氣,發卒騷中土。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胡天” 、“胡關” 、“藩鎮”的意義能等同於“中土大唐”嗎?在唐朝沒有人把那,當作中土大唐。唐人們都清楚那與真正的版圖是兩回事。唐朝沒有向外擴張的動力,中土大唐中國的中心地帶都沒建設好,哪有理由往那窮山惡水土地貧瘠之地跑?因為大漠邊關哪有我中土大唐的土地好?“野雲萬裏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自古大漠邊關,天氣惡劣。中土大唐的人民是不會那遷徙的,那裏沒有戶口管理更沒有有效的賦稅。連唐人也知道那與真正的版圖是兩回事。如果那些都是中土大唐,那盛唐長安成裏的4000多名外國使節從哪來?原來外國人大都是西域人,正說明唐朝的真正的控製範圍,真實的疆域。現在千萬不要自作多情用現代的主權觀念往上套。如果沒有清朝的開墾,即使初唐在西域建立再多的“藩鎮”,也是白搭。因為唐朝中期不止把漢隋開創的西域丟了,而且還把東北、河北、山西、雲南、四川等等之地讓給了外族。中國現代的疆域是繼承了清朝的財富。如果中國現在要是繼承唐朝的疆域,那中國真是太小了……唐朝無能政府一大半時間真實控製區域還沒南宋大。
唐朝的疆域有多大?有些不要臉沒有臉恥、喜歡自淫的曆史學家及學者,完全不顧曆史事實,愣把說成吐蕃、南昭、契丹、渤海、西域等國的土地說成唐朝的疆域。東亞洲有三個民族不懂得尊重曆史,一個是日本,第二個是朝鮮,第三個就是中國。突厥、吐蕃、契丹、渤海、回鶻、南昭等等無論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都歸在外國蠻夷列傳裏,它們的領地根本就不是唐朝的領土。而現在的一部分中國人愣是把這些蠻夷的領土意淫成唐朝的領土。網上不顧曆史事實畫的唐朝疆域比比皆是!你可以說唐朝和突厥、吐蕃、回鶻、契丹、南昭一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你不能說突厥、吐蕃、回鶻、契丹、南昭是唐朝的一部分。《新唐書》:“唐興,蠻夷更盛衰,嚐與中國相抗衡者有四,突厥、吐蕃、回鶻、雲南是也”。唐代中國至少是四國演義,唐朝根本代表不了中國。“隋、唐之間,突厥為大。其後有吐蕃、回鶻之強。五代之際,以名見中國者十七八,而契丹最盛。”唐朝所處的那個時候,中國境內有許多政權國家當時是諸強爭霸的局麵。
唐朝強盛時也是吐蕃統一強大的時候。吐蕃的疆域可比現在的西藏大得多。同樣南昭也比現在的雲南大得多。吐蕃和南昭絕對不是唐朝的一部分。他們和唐朝絕對是不同的國家。唐高宗時期公元670年(鹹享元年)吐蕃發兵滅了唐朝的屬國吐穀渾,唐朝西域四鎮(鬼茲、於闐、焉耆、疏勒)被吐蕃奪去,唐朝派大將薛仁貴率 10萬大軍進攻吐蕃,在青海湖以南大非川被吐蕃大軍打得大敗。公元678年(儀鳳三年)唐中書令李敬玄率兵18萬與吐蕃軍又戰於青海,唐軍再次戰敗。直到武則天時公元692年(如意元年)要靠女人把領土奪回。唐軍是屢次的慘敗在吐蕃手裏。唐朝都打不過吐蕃,看看發展一千年以後的西藏實力如何?就知道唐朝的實力是什麽樣的水平層次了。公元696年(萬歲登科元年),曹仁師等二十八將功契丹,全軍覆滅,大將都成了俘虜。連處在原始階段的契丹都打不過,別說以後的大遼帝國了。公元751年(天寶十年),唐軍八萬人進攻南昭,結果唐軍大敗死六萬人。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大唐又發兵七萬人攻打南昭,結果全軍覆沒。中國曆代很少有軍隊大敗於南方民族的,隻有常不敵於北方民族。可見唐軍的無能。大唐很給“中國”(中原)人丟臉。正是因為唐朝皇帝搞不定外族侵擾才設立藩鎮。河北藩鎮就為防禦契丹、奚等族所設。唐朝後來又重文輕武,所以隻能起用蠻人。所以才重用安祿山,安祿山打不過契丹人,大敗後,看唐上下一片烏煙瘴氣,已經腐敗不堪軟弱可欺,所以開始反唐。最終導致安史之亂。這時單一民族契丹人戰鬥力和以後的由多民族組成的大遼帝國還不可同日而語。安祿山雖打不過還處在原始階段契丹人,但對付軟弱的唐朝卻綽綽有餘。說唐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朝代那是不是自淫?
突厥是沒有城池的原始部落,他們雖然占據很大地方,但大都是沒有開采的荒漠,就是說這些土地沒有國土性質。大都是屬於自然環境,誰占就是誰的。就是唐朝打到哪,也隻是代表占領一個點,而不代表一個麵。在古代的領土觀念和現代是不一樣的,是有“公陸”(和公海一樣)的就是那土地雖也不屬於誰。如大唐在西域建立軍事管理區域,並不能說從長安到西域就都是唐朝的疆域。不能說唐朝的軍隊到過哪,哪就是中國的領土。要不然漢隋那麽強大,怎麽沒到外國去做戰?漢唐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向現在的美國一樣有拒敵於千裏之外,在異國的土地上建立軍事管理區(如美國現在的伊拉克的所做所為)。
唐朝滅了突厥了嗎?僅幾十年後,突厥汗國就重新建立,蒙古高原就不再屬於唐朝的羈糜區。《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7世紀末葉,唐對邊疆地區的控製有所削弱。從高宗初年起,從塔裏木盆地到高麗,橫跨亞洲的唐軍逐漸退卻,采取守勢。……在680年前後,突厥再度強大起來,並開始重構其草原霸主地位。唐試圖征服高麗的行動以慘敗告終,在東北東部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震(後改稱渤海)。”自天寶年間起,大漠北回紇取代突厥,南詔叛唐後統一雲南。緣邊羈縻府、州也大量撤廢或內移。隨著公元676年安東都護府遷入遼東,唐朝放棄了東北大部分地區。東北邊境外,渤海國興起,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東至太平洋,北接黑水靺鞨,南至新羅,西接契丹和唐之遼東。東北鬆花江、黑龍江流域為靺鞨、奚、室韋諸部。滇西南諸羈縻州之外,為蒲子、金、越等部。西南麵沒有恢複漢朝舊疆,僅領有雲南北部一小塊,唐朝安史之亂前穩定控製的區域隻有五百多萬平方公裏,比西漢要小。安史之後那就更小了,至今曆史學家也不敢繪製一張大部分唐朝真實控製的疆域,隻拿最初十幾年唐軍到達過的疆域坑蒙撞騙。
唐朝皇帝屢次丟下可憐的人民倉皇逃跑,唐朝皇帝逃竄出首都次數創造是中國、世界之記錄。完全是可恥的行為,為中國丟盡了臉。《讀通鑒論》:“天子出奔以避寇,自玄宗始。其後代、德、僖三宗凡四出而卒返……天子有,天下之望也,前之失道而致出奔,誠不君矣;而天下臣民固倚以為重,而視其存亡為去就;固守一城,而或死或辱於寇賊之手,於是乎寇賊之勢益張,而天下臣民若喪其首,而四支亟隨以仆。”《廿二史劄記》:“玄宗避祿山,有成都之行;代宗避吐蕃,有陝州之行;德宗避涇師,有奉天、梁洋之行。迨僖宗走成都、走興元、走鳳翔,昭宗走莎城、走華州,又被劫於鳳翔,被遷於洛,而長安自此夷為郡縣矣。”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唐玄宗逃往四川,長安被叛軍隊攻陷。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唐代宗逃往陝州,長安被吐蕃軍隊攻陷。公元783年(建中三年),唐德宗逃往奉天,長安被涇原叛軍攻陷。公元881年(廣明元年),唐僖宗逃往四川,長安被黃巢軍隊攻陷。公元895年(乾寧二年),唐昭宗逃往莎城,長安被岐州、邠州節度使李茂貞、王行瑜占領。 公元901年(天複元年),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等劫持到鳳翔城。公元904年(元佑元年),唐昭宗被梁王朱溫強迫遷都洛陽後殺死,長安變成廢墟,從此再也沒有作為中國的首都。在唐朝手裏把偉大隋朝興建的兩座雄偉奇跡般的城市長安、洛陽變成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