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非漢族 鮮卑族的輝煌曆史(狼圖)

(2007-06-30 14:17:42) 下一個

隋唐非漢族  鮮卑族的輝煌曆史(狼圖) 


1


李唐皇帝亂拜祖宗 



 
陳寅恪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開篇即引用《朱子語類》一一六《曆代類》三條的記述:“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隨後他又說,“朱子之語頗為簡略,其意未能詳知。然既簡略之語,亦含有種族及文化二問題,然此二問題屬李唐一代史事關鍵所在,論唐史者不可忽略也......”

這是一個令人驚奇的發現,李淵、李世民、李隆基……這些人都是少數民族之後裔。他們是哪裏來的少數民族?他們是怎樣演變成漢族的?

甘肅省地方史誌學會會長張克複先生說:創建李唐王朝的唐高祖李淵,雖自貫狄道“為涼武昭王李七代孫”。但實際上他是趙郡隆堯人,至今河北隆堯縣還保存著李唐王朝的祖先墳墓和家廟。 在隆堯有李唐王朝四代祖先的墳墓,而四代之前則不可考。

唐以後的學者們認為,李唐本是鮮卑族胡人。長期以來專家學者們對唐王室的生活服飾、婚姻處理、用人策略、同少數民族的關係等方麵進行了考察。認定李唐王室為胡人。

李唐先世為什麽自稱出於隴西李氏?原來這是宇文泰製定之“關中本位政策”。當時為了同北齊等政權抗衡,宇文泰不得不下令人們改姓關中姓氏。隴西李氏為關隴世族,李氏的郡望首推隴西,因此隨宇文泰入關的李淵先祖李虎才開始自稱出於隴西。  創建李唐王朝的唐高祖李淵,在武德年間,追封“隴西堂”,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修“氏族誌”,把隴西李氏列為李氏十三郡望之首、全國姓氏第一。到了唐玄宗時,才徹底完成附宗的。

李唐王朝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輝煌的業績,但也完成了當時最大的造假案———附宗隴西狄道。

千百年來,大量的史料和已出土的李唐宗室墓誌表明:淮安靖王李壽,虢王李鳳,越王李貞,汝南公主李字,長樂公主李麗質,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潤,潞王李賢,雲麾將軍李思訓……都是“隴西狄道人”。但是這些決不可信,因為很多都是附宗隴西狄道人。

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淵及子孫為找一個更為富有號召力的祖先,先是將老子認作第一代始祖,接著又同時宣稱自己的祖籍在隴西狄道,這一方麵記載非常多。

改認祖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李淵開始經過了六代皇帝直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才正式完成這個過程。那時,李隆基下詔改趙郡郡望為隴西郡望,宣布“涼武昭王孫(李)寶以下.......四公子孫,並宜隸入宗正寺,編入屬籍”。由此隴西李氏自然名正言順地成為李唐宗室,李唐王朝也有了一個非常榮耀的祖先。

關於李唐祖先問題《新唐書》、《舊唐書》中有多處自相矛盾的記載。由於皇室都要附宗於隴西李氏,整個唐代,凡是李姓都要自稱為隴西李氏,以顯示其與唐宗室的密切關係。同時,不少來自天竺、大食、波斯的外國人,也被賜為李姓。既然他們歸於李唐王朝,自然也就成了隴西李氏。

李唐王朝的統治階層身上帶有大量的胡人血統,唐代的用人製度和生活風俗習慣上帶有大量少數民族色彩。這是唐代“胡俗”非常流行的原因。

從西晉到北魏,是中華民族空前融合的階段。這期間各個民族之間相互鬥爭,相互交流,不同的文化被融合在了一起。這些新的文化,給中原的漢族文化帶來了新鮮血液,今天我們仍然能看到那次文化融合的影子。 尤其是,當時的婚姻中大量出現了各個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不僅民間非常頻繁,而且皇室內部、達官貴人中不同民族之間也經常通婚。

研究證實,隋唐兩代帝王身上都有非常強烈的少數民族血統。有專家說,隋文帝楊堅的皇後獨孤氏是鮮卑人,唐高祖李淵的母親也是獨孤氏,和楊堅的皇後是姊妹。李淵妻竇氏是竇毅之女,實際上是匈奴人。而竇毅妻宇文氏係出匈奴,李世民也就有了胡人血統。李世民妻長孫氏是鮮卑人,唐高宗李治也帶著少數民族的血統。

陳寅恪說:“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遂能創空前之世局。”

在唐朝立國的一百多年間,許多遊牧民族的生活習俗和觀念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如李氏皇族中多次出現亂倫之事,太宗死後,其子高宗以太宗才人武則天為昭儀等等,這與吐穀渾、鮮卑、匈奴諸族的習俗相合。

《新唐書》記載唐代公主再嫁的就有23人,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唐玄宗以前。到了宋代貞節觀念才被推上了一個高峰,理學家們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而且這種貞節觀限製了男女的正常交往,明代這種貞節觀則被推到了極致。

唐朝統治者的少數民族血統,唐代大量重用外族和外國人作為軍事將領。 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畢依朕如父母。” 


 
2

李唐非漢族

劉盼遂的三篇《李唐為蕃姓考》和王桐齡的《楊隋李唐先世係統考》,認定李氏出自拓跋族。

據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記載,李氏自言高祖李淵七世祖為西涼武昭王李暠,唐僧人法琳曾冒喪生之險,當著李世民的麵加以駁斥:“琳聞拓跋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認為李氏是拓跋達闍的苗青,自稱隴西大族李氏之後,實屬假冒。顯然,法琳如果沒有確鑿的證據,決不敢口出狂言。

唐朝劉5束《隋唐嘉話》說,單雄信曾呼李世民之弟李元吉為“胡兒”,李元吉小字亦叫三胡;《舊唐書》也說,李淵曾孫滕王李涉“狀貌類胡”。可見,李氏血統中的確有胡族因素。

按《新唐書·宗室世係表》、《宋書·柳元景傳》等記載,李淵祖父李虎有兄名“起頭”,有弟名“乞豆”,李起頭之子名“達摩”,而李氏在北魏時的先祖叫李初古拔。由此看出,李氏當出自朗族。四,李氏皇族中多次出現亂倫之事,如太宗死後,其於高宗以太宗才人武則天為皇後等,這與吐穀渾、鮮卑、突厥諸族的習俗相合。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跪吮李淵的乳頭為胡俗,可證李氏絕非漢族。

 

劉觫在《隋唐嘉話》記載,單雄信曾呼李世民之弟元吉為“胡兒”,《舊唐書》中也說騰王李涉“狀貌類胡”。 

李淵的祖父李虎有個兄長名叫“起頭”,有個弟弟名叫“乞豆”,“起頭”的兒子名叫“達摩”。(《新唐書》之《宗室世係表》)而李世民在北魏的先祖有叫李初古拔的(《宋書》之《柳元景傳》,《魏書》之《薛安都傳》),這幾個名字都非漢族名字。



唐朝皇族中多次出現亂倫之事,如李世民殺死元吉後曾納其妃楊氏為妃(《新唐書》之《太宗諸子傳》),李世民的兒子李治,是為唐高宗,亦以太宗才人武則天為昭儀(《新唐書》之《後妃傳》)。這幾件事和吐穀渾的“父卒,妻其群母;兄亡,妻其群嫂”,烏桓,鮮卑的“妻後母,報寡嫂”,突厥的“父兄死,子弟妻其群母及嫂”的習俗一模一樣,所以宋人朱熹概括地說:“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朱子語類》之《曆代類三》)  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中早就論證, 唐高祖之母,竇氏為鮮卑人,唐太宗之萋長孫氏也是鮮卑人,他們不以占弟媳,兒媳為恥,不正反映了不同的民族麽?    朱熹雲:“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 唐人突破傳統禮教表現在許多方麵.首先是保留了鮮卑族“母權製時代的遺風”,武則天以女人身份當了皇帝,這在中國封建曆史上絕無僅有。曆史學家們對此有各種解釋。


3

鮮卑族的輝煌曆史 

建立北魏的鮮卑族和後來的蒙古族都屬於東胡,語言有共同的祖源。鮮卑族發源於大興安嶺北麓的鮮卑山。蒙古史權威、原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韓儒林先生說:“據近代學者研究,鮮卑為蒙古族。”



早在東漢和帝時,漢大將竇憲擊敗匈奴,鮮卑乘虛占領匈奴舊地,十多萬戶匈奴人自號鮮卑,加入鮮卑族,同時也把匈奴的文化和原始崇拜帶入鮮卑族,因此,鮮卑族又是東胡與匈奴的融合民族。鮮卑拓跋部極為凶悍。他們有蒙古草原狼一樣凶猛的性格和智慧的頭腦,具有超凡的軍事才能,是五胡中最卓絕的一支。北魏(386年~534年)太武帝拓跋燾(408年—452年)像頭神狼王,神武異常,用了不到十年時間,依靠凶猛的鮮卑騎兵,先後消滅夏國,北燕,北涼,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統一了北方;又擊潰高句麗、柔然、宋,擴地千餘裏。在中國曆史西周以後,開創了由草原民族建立的強悍有作為的朝代。


 

鮮卑統治北中國長達140多年,這次草原民族對華夏農耕民族的輸血和混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所謂輸血和混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以後在遊牧精神和性格上對農耕民族的深刻影響。所謂“輸血”,也就是遊牧精神的輸入;二是種族混血雜交,增強民族雜交優勢,增加新性格人群的數量。“五胡入中華”造成中原大地巨大戰亂,洛陽焚毀,血沃中原,十室九空,人口銳減。戰亂又造成華夏民族第一次規模巨大的民族大遷徙。據史料記載,中州,也就是中原,大約有六七成的漢人逃往江南,這又進一步地減少了北中國的漢族人口。此後源源不斷來自草原的遊牧民族,尤其是鮮卑族,便填補了空蕩蕩的中原和荒涼的洛陽。《中國通史簡編》說:“照江統《徙戎論》所說,關中人口百餘萬,氐羌和鮮卑等族約占半數。”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到洛陽時,就遷來鮮卑文武百官和軍隊,連同他們的家屬和奴仆,總數不下100萬人。為了學習漢文化和增加人口,鮮卑統治集團親自帶頭實行鼓勵鮮漢通婚的政策。由於居於統治地位的遊牧民族獲得了財產和權力上的優勢,就可以廣泛地通婚納妾多生子女,使得遊牧民族在種族人口繁殖上也取得超過漢族人口增長的優勢。因而,經過十六國和整個北朝長達260多年的民族輸血和雜交混血,北中國以鮮卑族的數量和影響為最大。沒有這一次長期廣泛的輸血和混血,就不會有後來偉大的隋唐。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楊堅廢掉周靜帝,篡奪鮮卑北周王朝而建立隋朝,他便是隋文帝。因此,隋朝實際上是建立在鮮卑國家的基礎之上的。中原民族實際上是由鮮卑民族等遊牧民族和漢族所組成的混合民族。楊堅篡周建隋,鮮卑北周的統治集團也基本被保留。隋朝朝廷充滿鮮卑族官員,連隋文帝的獨孤皇後都是鮮卑人,獨孤皇後是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從隋朝的國家政權的組成和民族的構成上說,鮮卑族的比重極大。


隋煬帝的生母文獻獨孤皇後,是一個連隋文帝都懼怕的鮮卑悍婦。獨孤皇後的家族連她自己在內,出過三位皇後和一位皇太後。她的姐姐是北周周明帝的皇後,她的大女兒是周宣帝的皇後,她的從姐妹是唐朝唐高祖李淵的生母。她的鮮卑家族性格剛勇,勢力強大,深刻影響了北周、大隋和大唐三個朝代。她在皇宮,後宮不敢給隋文帝送嬪妃,她還敢殺掉隋文帝看中的女人。隋文帝時期,中原民族性格強健,文化發達。


唐朝也是鮮卑族創造的,是草原狼性格和華夏文明精粹的偉大結晶,就像“漢承秦製”那樣,唐朝是唐承隋製。李唐王朝繼承了隋朝皇族,尤其是隋皇族女係母統的強悍鮮卑性格。從性格血統上,李唐王朝的開國皇帝和初期君主都是鮮卑。唐高祖李淵的生母、皇後、一個兒媳均為鮮卑人。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生母和皇後是鮮卑人,唐高宗李治的曾祖母、祖母和生母是鮮卑人,而李淵的生母就是大名鼎鼎隋朝獨孤皇後的從姐妹。李世民的太子承乾學胡語,吃胡食,仰慕突厥狼頭軍旗、想解發回草原當突厥人。


漢唐這兩個大朝代,為什麽會出現“環肥燕瘦”截然相反的審美標準?唐朝“以胖為美”,深刻地反映了李唐王朝鮮卑族的血統和印記。蒙古人以胖為美,被牧民公認為美人的蒙古女人絕大多數是豐滿女人。而鮮卑族和蒙古族是兩個有著親緣關係的蒙古草原遊牧民族。漢人一直回避唐朝的遊牧精神和草原血統,實際上漢人很不情願把中國偉大朝代的功績記在草原民族的功勞簿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