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元朝民族政策好 16個多民族名臣

(2007-06-30 12:51:13) 下一個

元朝民族政策好  16個多民族名臣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仔細一看,元朝時代的民族政策很好啊,丞相裏麵漢人,藏族人,蒙古人,契丹人等等,都有,現在我朝,少數民族不過是點綴。有人卻攻擊元朝民族歧視。

更有意思的是,蒙古人當時有的即信奉伊斯蘭教,也同時信奉佛教和道教。

1

耶律楚材(1189年-1243年),契丹族人,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又號玉泉老人。博學能文,生於燕京,為遼東丹王突欲的八世孫。蒙古軍破燕京後,1218年成吉思汗於漠北召見,甚為讚賞,為左右員外郎,太宗時,拜中書令。1219年隨成吉思汗大軍西征。勇略過人,正直廉潔,在朝廷內外威信很高。生前要求葬在甕山泊畔,乃頤和園的昆明湖。耶律楚材墓在明朝時被毀,清乾隆時修複,改建為祠。耶律楚材祠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岸,文昌閣之北,內有乾隆皇帝禦詩墓碑,巨塚是耶律楚材及夫人合葬的墳墓。

成吉思汗定燕,召為相,曆事兩朝,凡蒙古陋風,悉為改革,元立國規模多出其手定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曆、醫卜及釋道之學,並善詩文。著有《湛然居士文集》、《西遊錄》。

青年時代任金朝開州同知。金宣宗遷都後,完顏複興留守中都,辟為左右司員外郎。蒙古軍破中都後,成吉思汗於漠北召見,甚為讚賞,稱為“吾圖撒合理”(長髯人)。次年即隨軍西征。後在窩闊台汗時期長參與議論軍國大事,為窩闊台定君臣禮儀,立課稅製度,使蒙古國粗有儀製和法製、國用充足。廢屠城舊製,保全攻占諸地人民。設編修所、經籍所、印儒家經典,開科取士,漸興文教,召用儒者。官至中書令。窩闊台卒後,乃馬真皇後當政,朝政多亂,力爭不得,悲憤以終。卒贈廣寧王,諡文正。


2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蔑裏乞氏,字大用,蒙古族。幼養於伯顏家,從浦江吳直方學。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禦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除伯顏。後改伯顏舊政,複科舉取士。曾參加鎮壓徐州芝麻紅巾軍起義,執意屠城,軍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師。至正十四年(1354年),討伐高郵(今屬江蘇)張士誠起義軍,被士誠擊敗。十五年(1355年),被流放雲南,後被元順帝派人毒死。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複官。至正三年(1343年),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3

伯顏(?-1340年),是中國元朝末年的軍事和政治人物。伯顏的祖父曾隨元憲宗伐南宋,父親是隆福太後宮中宿衛的統領。元成宗時,伯顏被派為元武宗的侍從,1299年參與對海都汗的討伐,因功元武宗賜與伯顏拔都兒的稱號。元武宗即位後,任吏部尚書等高官,泰定帝去逝,權臣燕鐵木兒欲從江陵迎立武宗之子懷王(即元文宗),伯顏時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全力支持並護送懷王北行。文宗即位後,屢昇官至中書右丞相,元順帝時燕鐵木兒之子唐其勢、塔剌汗兩人涉嫌謀反,被殺,使伯顏得以逐漸獨攬軍政大權,大量引用親信為高官,包括其侄子脫脫,但後來順帝對伯顏有所不滿,便聯合脫脫,於1340年發動行動,將伯顏治罪降官至河南,同年再降至廣東,後死於途中。

4

阿合馬(?-1282年),回回人,元世祖忽必烈時的近臣之一,出生於費納喀忒(今烏茲別克境內),官至宰相。早年生平不詳,隻知史載世祖中統2年(1261年)阿合馬出任上都同知,3年領中書左右部,兼都轉運使。至元元年(1264年),升至中書平章政事,主政十多年。阿合馬在位期間主要掌理財政,他以清理戶口、推行專賣製度、發行鈔票(時稱交鈔)等方式來增加收入,元平南宋之後,他又在江南實行發鈔和藥材限製專賣政策,使元初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但他種種財政措施,引起其他大臣不滿,武官王著聯絡僧人高和尚,趁世祖北往上都(今內蒙古境內)時,假傳太子之命召喚留守大都的阿合馬,然後設計,把阿合馬刺殺。

二人事後被捕殺。但之後眾大臣紛紛上書,力言阿合馬所為多不法,結果忽必烈亦數阿合馬之罪,不但沒收其家產,殺其黨羽,還剖開阿合馬之棺槨車裂其屍。

傳統史家對阿合馬之評價都相當負麵,如《元史》就把阿合馬收錄於“奸臣傳”裏麵,有“益肆貪橫”、“內通貨賄,外示刑威”這些話。然隨著研究深入,後世對阿合馬之評價也不再極端,蓋因阿合馬在任內主要不過是改革稅製,整頓財政。而被指貪汙也不過是當時正值元初,蒙古人並未受漢人信服,以致隻要出任宰相的是色目人,不管證據,都會被視為貪橫暴虐。應注意的是,同時期另一位大臣桑哥也是因掌理財政,而遭遇到與阿合馬一樣的悲劇。《馬可波羅遊記》中也有詳細記載這事,並指出事件是民族、宗教問題引起的。

5

安童(1248年—1293年),元朝政治家,蒙古劄剌兒氏,木華黎四世孫。

安童少年時即隨同忽必烈征戰,忽必烈稱帝後,即任命其為四怯薛之長,掌管宿衛。至正二年(1265年),安童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在任丞相期間,安童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積極協助忽必烈推行漢法,在權力爭鬥中扳倒了阿合馬。至正十二年(1275年),輔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阿力麻裏,防禦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的進攻。次年,部將叛亂,將其綁獻於金帳汗國的忙哥帖木兒,忙哥帖木兒又將其轉送窩闊台汗國的海都,直到至正二十一年(1284年),方才被放還。

被放還後,安童逐漸失去忽必烈的信任。至正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新建尚書省,架空安童,不久又將其免職。至正三十年(1293年),安童去世。元成宗大德七年,追封其為東平忠憲王。

6

拜住,1298年—1323年,蒙古紮剌兒氏,元朝政治家,元初名臣安童之孫。紮剌兒氏為元朝王室世襲貼身侍衛,在蒙古各部中尤有聲望。

元英宗於1320年即位後,任命拜住為左丞相,以與把持朝政的答己太後和右丞相鐵木迭兒相抗衡,不久二人皆去世。英宗遂與拜住等發動改革,任命大批漢族儒生入朝為官,並削減徭役和賦稅,推行大元通製。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開始追查鐵木迭兒貪汙一案,引起一些蒙古大臣不安,禦史大夫鐵失等便於當年八月初五發動南坡之變,刺殺元英宗和拜住。

拜住有一子名篤麟,後投降明朝,以拜為姓,遷居陝西大荔,後裔為當地大姓。


7

楊輦真珈,又作璉真伽、楊璉真珈、楊璉真加,元朝人,西藏喇嘛教僧人。

楊璉真珈乃吐蕃高僧八思巴的弟子,見寵於忽必烈,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任江南總攝。史載楊璉真珈善於盜墓,曾盜掘南宋諸帝諸後卿相陵寢達一百餘座,把盜來的陪葬品用作為修建寺廟的資金。其中在盜掘南宋六陵時,見宋理宗屍身保存完好,將屍體倒掛在樹上三天,結果流出水銀,又以理宗頭蓋骨奉給帝師為飲器,是為骷髏碗。《明史》稱:“悉掘徽宗以下諸陵,攫取金寶,裒帝後遺骨,瘞於杭之故宮,築浮屠其上,名曰鎮南,以示厭勝,又截理宗顱骨為飲器。”

楊璉真珈在正史裏麵帶著了一種負麵的形象,其中尤受指責的乃盜墓舉動。但是官方的曆史學家對他如此強烈地充滿敵意,以至很難確定這種說法的可信程度有多大。為什麽楊璉真加要采取違背和刺激漢人情感的行為,故意地和不必要地激起南方漢人的憤怒呢?這種無緣無故的行為很難講得通,而且簡直不可相信。楊璉真加確實的成就隻能進行推斷。他是一個虔誠佛教徒,試圖提高他的宗教的利益,而且在他的年代佛教的確在南方繁榮發展。到1291年,在這個國家裏有213148位和尚和42318座寺廟,至少部分地應歸功於他的保護。


8

桑哥(?-1291年),又譯作桑葛,藏族人,元朝宰相。出生於多麥(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曾做譯使,通曉多國語言。獲西藏國師八思巴推薦,得到忽必烈重用。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二月,忽必烈設置尚書省,任命桑哥為平章政事,同年十一月升至升任右丞相。桑哥甫上台隨即奉旨檢核中書省,校出虧欠鈔4770錠,昏鈔1345錠,遂上書罷免了中書省長官多人。桑哥乃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擔任中央王朝宰相要職的藏族官員。

出任宰相後,克盡其職,任人惟賢,整頓財政。然而桑哥一係列所為,卻觸犯了蒙古貴族和漢族官僚的利益。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以漢人趙孟頫為首的官員,上書彈劾桑哥“壅蔽聰明,紊亂政事”,以“專權黷貨”罪下獄,將他迫害至死。


桑哥與同時期的宰相阿合馬一樣,都是被傳統史家視為貪官,如《元史》便把桑哥列入“奸臣”的類別。直至後世對桑哥的評價才不再極端。事實上桑哥在任內主要不過是改革稅製,整頓財政。而被指貪汙也不過是當時正值元初,蒙古人並未受漢人信服,以致隻要出任宰相的是色目人,不管證據,都會被視為貪橫暴虐。應注意的是,大臣阿合馬也是因掌理財政,而遭遇到與桑哥一樣的悲劇。


9

郝經(1223年-1275年),字伯常,陵川縣魯山(今屬山西)人。

生於金末亂世,隨父逃難到河南魯山,又遷往順天府(今保定),“家貧,晝則負薪米為養,暮則讀書”。順天府左副守帥機賈輔聘為家庭教師,又在蔡國萬戶張柔府作館師,“二家藏書萬卷,(郝)經博覽無不通”。元如問稱“挺然一氣,立於天地之間蓋亦鮮矣”。官至翰林侍讀學士、國信大使。皇封文館大學士。

中統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讀學士赴南宋議和,為賈似道扣留於真州(治今江蘇儀征)十餘年,獄中“講學不輟”,至元十二年(1275年),賈似道派段佑禮送郝經北還。第二年七月病逝。封冀國公,諡文忠。著《續後漢書》、《春秋外傳》、《周易外傳》、《太極演》、《原古錄》、《玉衡真觀》、《通鑒書法》、《注三子》、《一王雅》、《行人誌》、《陵川集》等。存世的有《續後漢書》與《陵川集》。《續後漢書》收入《四庫全書》,乾隆在《禦題郝經(續後漢書詩四首)》雲:“身充信使被拘留,兩國恰逢建計投;願附魯連未遂誌,空言思托著書酬。”。

10

元明善(1269年-1332年),字複初,大名清河人,元朝政治家。任安豐、建康兩地的學正。後在樞密院任職。元仁宗時,遷翰林侍製。著有《龍虎山誌》3卷,今迭。

11

耶律希亮,字明甫,元初大臣耶律楚材之孫,中書左丞相耶律鑄之子。1246年希亮生於和林。憲宗蒙哥曾派遣耶律鑄到北平核錢糧,耶律鑄帶兒子同行。耶律希亮在北平師事趙衍,九歲已能賦詩。春夏之交,憲宗召耶律鑄還和林,耶律希亮獨自留北平。1258年,憲宗駐軍六盤山,耶律希亮前往晉見。1258年憲宗南征伐蜀,耶律鑄和耶律希亮隨行。1259年,憲宗崩於蜀,希亮將輜重北運回陝西。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弟阿裏不哥反,起兵奪汗位。世祖遣使召六盤山駐軍主將渾都海。耶律鑄遊說渾都海等人入朝忽必烈,渾都海等人不從,耶律鑄於是不顧妻兒,隻身投奔忽必烈。渾都海得知耶律鑄投奔忽必烈,大怒之下,遣一百騎兵追趕不及。渾都海又派百人監視耶律希亮母子,迫脅從行,從靈武過應吉裏城,到西涼甘州。後來阿藍答兒、渾都海為忽必烈大兵所殺,殘兵北逃,叛軍推舉哈剌不花為帥。耶律希亮潛匿甘州北黑水東沙陀中。後因行蹤暴露,為叛軍捕獲,送往肅州。但因哈剌不花與耶律鑄是親戚,又因哈剌不花在蜀生病時,耶律鑄曾召醫師為哈剌不花看病,送酒食, 因此哈剌不花說:“你家父是我的恩人,現在是知恩圖報的時候”,便將希亮釋放。希亮與兄弟徒步跋涉,不火食者數日,抵達沙州北川。同年冬,涉雪逾天山,到北庭都護府。1261年,到昌八裏城。夏,過馬納思河,抵葉密裏城。1262年五月,耶律希亮又為阿裏不哥兵所驅趕,西逃千五百裏,至孛劣撒裏。六月,又西至換紮孫、不剌城。又西行六百裏,至徹徹裏澤剌山,後妃和 輜重都留在此,耶律希亮母及兄弟亦在。耶律希亮單騎行二百餘裏,出布兒城,又行百裏到也裏虔城,而哈剌不花追兵到,希亮又跟從二王興師,到不剌城,與哈剌不花戰,將其殲滅,哈剌不花首級送忽必烈。十月,抵達亦思寬。至元四年(1267年),耶律希亮抵達可失哈裏城。四月,阿裏不哥追兵又到,耶律希亮隨軍出征,至渾八升城。當時希亮母從後在阿體八升山避暑。世祖遣不華到二王所,以璽書召耶律希亮。六月,耶律希亮由苦先城至哈剌火州,出[伊州]],涉[[大漠]。八月,在上都大安閣覲見世祖,世祖賜鈔千錠、金帶、幣帛,命為速古兒赤、必闍赤。至元八年(1271年),授奉訓大夫、符寶郎。

至元十二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宋,世祖命耶律希亮問宋朝降將,可否征伐日本。宋朝降將夏貴、呂文煥、範文虎、 陳奕等都說可以攻打日本。希亮上奏反對:“宋朝和遼、金攻戰已三百年,現在剛剛太平,人民須要休息。過幾年之後,俟數年,再興師不晚。”世祖認同。

至元十四年(1279年),轉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不久升任吏部尚書。至元十七年(1282年),耶律希亮告病辭官歸田,退居總陽二十餘年。 至大二年(1309年),元武宗訪求先朝舊臣,耶律希亮複出,出任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後出任翰林學士承旨、知製誥兼修國史。泰定四年(1327年)耶律希亮逝世,享年八十一。


12

許衡(1209年~1281年), 字仲平,又稱魯齋先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元代理學家、教育家。

許衡十六歲時,下決心求學,一心研究儒家經典。1232年,蒙古軍攻破新鄭,許衡被俘,但是後來獲釋。6年後科舉中選,遂以教學為業,與當時著名的隱士竇默一起談論學問。1242年,許衡得程頤的《易傳》、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小學》等書,從此以此傳授門徒。1254年,忽必烈置宣撫司,以許衡為京兆教授。1258年還居河內。中統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位,遂召許衡北上。次年,官國子祭酒,不久辭職還鄉。中統三年,複入朝,但因病燕京,至元元年(1264)歸鄉。二年,忽必烈再召,許衡奉命即赴,四年,告病還,不久複召入。七年,官中書左丞。許衡劾阿合馬專權,世祖不聽,於是又請求解職。八年,官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置國子學。許衡致力教學,用小學、四書,及所著《大學直解》、《中庸直解》、《大學要略》、《編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篇作教材。十年,許衡辭職歸懷州。十三年,再召至大都,命與王恂、郭守敬等人商定曆法。十七年致仕還鄉,次年去世。

他的主要業績是奠定元朝國子學基礎和闡揚程朱學說。所以元代有不少人推崇他是朱熹的繼承者。他的著作收在《魯齋遺書》中。

13

劉秉忠(1216年—1274年),元朝政治家。河北邢台人,早年出家為僧,後被海雲禪師推薦給尚未即位的忽必烈,成為其重要謀臣。

忽必烈即位後,劉秉忠被任命為太保,發揮其科技才能,先後參與興建上都、大都兩座城市的工程,並與郭守敬一同訂定授時曆。

劉秉忠提拔許多漢人,如當時的大儒許衡、姚樞等人入仕,元朝的“元”字也是由他提議的。

卒後諡文貞。文集名《藏春集》,今傳五卷。


14

阿裏海牙(1227年—1286年),畏兀兒人。中國元朝初年的軍事家和政治人物。

阿裏海牙自幼聰敏善辯。後隨世祖忽必烈。1258年,隨忽必烈攻南宋。至元五年,簽河南行省事,與元帥阿術等攻宋取襄陽破樊城,後與丞相伯顏、元帥阿術等拔沙洋、新城,降複州、漢口、鄂州、漢陽。至元十二年鎮鄂州,並攻取江陵。至元十三年取湖南,進兵廣西。至元二十三年初,為湖廣行省左丞相,五月,病死於上都。後追封為楚國公。

其子忽失海牙官至湖廣行中書省左丞相。

15

阿難答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孫,封安西王,統轄唐兀之地,信奉伊斯蘭教,但同時也信奉佛教和道教,後在宮廷爭鬥中被元武宗處死。

16

史天澤(1202年-1275年),元朝初期武將。字潤甫,永清(今河北永清)人,史天倪弟。天倪死後,襲為都元帥,收複真定(今河北正定),擊敗金朝大將武仙,殺紅襖軍將領彭義斌。1224年,為真定等五路萬戶。後參加圍汴破蔡戰役。金亡,又參加攻宋戰爭。中統二年(1261年),任中書右丞相,是元朝最早的漢人丞相;同年,跟隨忽必烈征阿裏不哥。三年,領兵鎮壓李璮叛亂。圍攻濟南四個月,攻破城後殺李璮。至元四年(1267年),改中書左丞相。十年,與阿術等破樊城。十一年,與伯顏自襄陽水陸並進,大舉伐宋,任統帥,中途因病還真定而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