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晚清也是國際強國--用數字說話--中國擊斃西方侵略軍最多的戰役

(2007-06-29 16:36:30) 下一個
 

晚清也是國際強國--用數字說話--中國擊斃西方侵略軍最多的戰役
 

 一。經濟
  康雍乾盛世不提,道光年間(1821─1851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仍居世界之首,高於整個歐洲的 總和,1700─1820年間的經濟增長高於日本。
  
  清史稿 誌一百 食貨六 :
  光緒十七年,戶部奏更定歲出歲入,以光緒七年一年歲出入詳細冊底為據。言:“統為歲入八千九百六十八萬四千八百兩有奇。”
  
  據安格斯·麥迪森的統計,1820年中國GNP(國民生產總值)是歐洲的1.22倍,1890年中國GNP是日本的5.28倍;中國的GNP增長率從1700至1820年間一直領先於歐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後的20年即1840年,中國卻被英國在鴉片戰爭中打敗,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又被日本打敗。
  
  
  二。軍事
  陸軍: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從裝備上看,大清陸軍都是世界數一數二。 大清國在與西方軍隊以及洋槍隊(常勝軍)共同剿滅太平軍的過程中,開始認識到用洋槍洋炮來改進部隊裝備的重要性,首先在部隊中組建洋槍隊,次年又組建了洋炮隊,逐漸淘汰了舊式武器。此後,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不僅淮軍、湘軍、練軍以及部分綠營兵和八旗兵,均裝備了從歐洲進口或中國軍事企業仿製的近代槍炮。 70年代以後,西方更為先進的後膛槍炮開始輸入我國,導致淮軍裝備的又一次更新。英國的馬梯尼、士乃德、法國的哈乞開司、德國的老毛瑟、美國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槍種,均進入淮軍部隊。 90年代部分部隊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後膛連發槍,主要槍種有奧地利的曼利夏、德國的新毛瑟和中國江南製造局仿造的快利槍等。如趙懷業部即"皆係一色快槍"。還裝備了新式毛瑟槍和克虜伯炮。即使一些內地省份如江西、貴州、雲南的練軍,也都在70-80年代,裝備了近代槍炮。清軍還是亞洲第一個裝備了七連發槍和十三連
  發槍的國家。
    在炮兵裝備上,有英國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魯森式和德國的克虜伯式後膛炮。僅1871年至1873年,大清就購置了德國克虜伯後膛四磅鋼炮141門,到1884年淮軍配備的後膛鋼炮已達370多門。自1886年起。廣東又陸續撥解北洋鋼炮100多門,其中"光緒十二年(1886年)粵解八生脫鋼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粵解七生脫鋼炮一百二尊,十八年粵解八生脫七鋼炮三十尊"。這期間北洋自購者尚不在內。另外,至1904年,江南製造局共造出後膛大炮145門,大部分用來裝備了淮軍。淮軍火炮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魯森式鋼炮還是西方80年代末才發明的快炮(速射炮)。由此可見,淮軍的裝備無論是質與量,都是堪稱世界一流的。
  對比鄰國日軍裝備,至1904年其陸軍使用的主要是國產的青銅炮和村田式單發槍,性能上遠不如中國進口的西方新式連發槍和後膛鋼炮,其全軍擁有的野炮不過300門,數量更比我軍少得多。 1895年冬季漢陽兵工廠開始仿造德國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槍(仿的是Mauser M88 Commission Rifle。 德國最好的兵工廠[如: Loewe,Schilling和Steyr]指定生產的1888式毛瑟步槍被稱為Mauser M88 Commission Rifle),因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為88式, 其全稱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槍。 使用圓彈頭。 同時生產子彈, 每月能生產十三萬粒。
  
  海軍:1875年,清朝政府開始重視海防建設,任命直隸總督李鴻章出任北洋大臣,創設北洋水師。1875年,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曆史。其後,先後訂購定遠、鎮遠等多艘艦艇。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
  
  三。外交
  總理衙門的設立,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歡迎,英國公使魏妥瑪聞之“甚為欣悅”,法國公使布爾布隆更稱讚這是“中外各國永敦睦好之最妙良法”。 1902年,英國與日本結成同盟,在遠東找了一個“小弟”。德國人的設想則更大膽,打算與中美結成同盟,抗衡英國。 1906年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親自召見了清朝新任駐德公使孫寶琦,提及德國想要和中美結成三角同盟,“維護世界和平”和中國的“獨立”。
  
  
  四。版圖
  清朝版圖達1200多萬平方公裏,疆域西起巴爾喀什湖和蔥嶺,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東至海,包括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南起南海諸島,西南到廣西、雲南、西藏,包括達拉克,北至漠北和外興安嶺。
  
  五。中國第一次君主立憲製
  據費行簡《慈禧傳信錄》載,早在變法之初,慈禧即對光緒說:“變法乃素誌,同治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製械,以圖富強也。”“苟可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製也。”光緒得到慈禧的同意,就和幾個書生行動起來,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務在一個禮拜之內便大功告成。因為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更因為康有為等,卻試圖把中國和日本合並,也就是賣國,還要夥同袁世凱綁架或者刺殺慈僖,把改革變成了政變,結果被鎮壓。
  
  但是,改革並沒有停下來,慈禧說,“前因中外積弊過深,不得不因時製宜,力加整頓。而宵小之徒,竊變法之說,為煽亂之謀。業經嚴拿懲治,以遏橫流。至一切政治有關國計民生者,無論新舊,均須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廢食。” 可惜的是,此時義和團運動爆發,之後是八國聯軍侵華,慈禧西逃,回京後開始了清末“新政”, 與戊戌變法相比較,清末“新政”實際上是一場更具現代化性質的改革。政治上,設立外務部、商部、學部、巡警部、郵傳部等新的政府機構;經濟上,肯定了戊戌變法時獎勵工商、發展實業的各種措施,而後頒布《商人通例》《公司律》、《破產律》《商會簡明章程》等多種經濟法規;軍事上,用現代化軍隊建製編練新軍,軍隊組成、武器裝備和指揮水平明顯改善;文化教育上,廢除科舉製度,大規模地開辦新式學堂和派遣士人出國留學,並參照日本模式製定出中國最早的學製,《欽定學堂章程》以及《奏定學堂章程》。
  
  遺憾的是,在中外勢利的逼迫下,慈禧在實行新政不久即轉入憲政改革,也就是犯了改革大躍進的錯誤,導致權力下放,政局不穩。當然,後者正是國內外別有用心者所期望的,否則,怎樣奪權?怎樣分裂中國呢?
  
  1906年,清朝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回國,端方等人在《請定國是以安在計折》中,便奏請實行君主立憲,設立責任內閣和議會。奕匡認為:“首分權以定限。立法、行政、司法三者,除立法當屬議院,今日尚難實行,似暫設資政院以為預備外,行與政事則專屬之內閣各部大臣。”這一奏折得到慈禧的同意。
  
  1907年9月,清政府下令設資政院,於1910年10月3日上午舉行開院典禮,攝政王,軍機大臣,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皆蒞議場,奕匡向議員宣讀了宣統皇帝的諭旨,載灃勉勵議員“殫竭忠誠,共襄大計,擴立憲之功用,樹議院之楷模”。這次會議以民選議員為主,資政院討論了許多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及社會風習等方麵的議案。
  
  光緒三十四年八月一日(1908年8月27日)憲政編查館和資政院將《憲法大綱》《議院法要領》《選舉法要領》及《逐年籌備事宜清單》上奏,當天即經批準公布。清政府於1908年8月27日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憲法性文件。 慈禧和光緒還聯名發布了《九年預備立憲逐年推行籌備事宜諭》。上諭中說:“至開設議院,應以逐年籌備各事辦理完竣為期,自本年起,務在第九年內將各項籌備事宜一律辦齊,屆時即行頒布欽定憲法,並頒布召集議員之詔。”
  
  這裏提一下楊度,1874-1931年,字皙子,號虎公,湖南湘潭人,他捉刀代筆,為載澤、端方等清五大臣的出國考察民主體製寫過考察報告,《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清政府關於“立憲”的文件多出於楊度之手,朝廷要搞“法治”了,號召王公大臣都要“學法”,於是,楊度被委任為高級“講師”,得以出入頤和園,為這些王公大臣們“惡補”法律常識,並開設了憲法講座。
  
  盡管清朝的君主立憲最後因為和平退位而破產,但不能不說,清朝是中國曆史上最民主的時代。如果慈禧不早早過世,哪怕多活十年,袁世凱就不能得逞,中國的今天就很有可能是英國和加拿大的政治體製。
  
  至於民國的孫文和老蔣,名字是民主共和,實際上是獨裁專製,不過是用美國的“總統”和中國特色的“訓政期”包裝了而已,連袁世凱都不如。袁世凱盡管比慈禧的本事差,但卻遠比孫文有才能,但袁的命運已經無法自己控製,這就是半殖民地國家的悲哀。在日本等列強和其支持的革命黨的聯手運作下,袁世凱的君主立憲(稱帝)也滅亡了,之後是外蒙古的丟失,洋人七分中國的陰謀部分得逞,中國進入
  了最黑暗的時代。
  
  
  六。晚清那麽強,為什麽有八國聯軍和甲午之敗?
  通常人們認為是腐敗或者體製問題,這是錯誤的。戰敗的根源是太平天國運動,造成人員直接或者間接損失上億,更可怕的是,導致清朝對地方政府和軍隊的控製削弱,也就是形成了軍閥割據。甲午之敗的根源,見“英國海戰史學家揭開甲午戰爭的真相”。
  
  八國聯軍怎麽失敗的呢?和甲午戰爭失敗一樣,不是因為裝備和軍隊素質問題,而是因為軍閥割據。甲午戰爭時期,因為李鴻章的保船政策而失敗,八國聯軍入侵,李鴻章故計重演,這次,不隻是李鴻章,還有擁有上萬精銳部隊的袁世凱也不參戰,成立了所謂的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指中國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之役期間,中國南方各省違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國開戰的事件。不參戰的有,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鐵路大臣盛宣懷,和閩浙總督許應、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他們不但不參戰,反而鎮壓當地的義和團。這就是中國人的劣根性,極端喜歡窩裏鬥,如果他們都是左宗堂,情況完全不同。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的窩裏鬥再次得到充分的體現。當然,中國雖然盛產漢奸,也有抗日英雄,也有抵抗八國聯軍的熱血好漢。
  
  八國聯軍攻克北京後,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1900年10月率領兩萬德軍到中國,除開俄國派到東北的軍隊,德國是八國聯軍中出兵最多的國家,瓦德西任聯軍統帥,向東占領山海關、秦皇島。向西打到紫荊關、淶源。往南打到正定,向北打到張家口,蹂躪整個華北平原。在1900年10月到1901年4月間,瓦德西組織了四十六起“討伐隊”,其中三十三起為德軍,按當時教徒的記載,“南至正定,北至張家口,東至山海關,均在聯軍勢力圈內,往來逡巡,足跡踏遍。凡拳匪巢穴,無論官衙民居,遇則焚毀,
  往往全村遭劫。”
    1900年7月27日時,德皇威廉二世針對中國發表一個臭名昭著的演講,中文摘譯如下:“……你們應該對不公正進行報複。象中國人這樣,悍然置千年固有的國際法於不顧,以令人發指的方式嘲弄外國使節和客人的神聖不可侵犯性,這樣的事件,在世界史上還沒有過先例。...你們如果遇到敵人,就把他殺死,不要留情,不要留活口。誰落到了你們手裏,就由你們處置。就象數千年前埃策爾國王靡下的匈奴人在流傳迄今的傳說中依然聲威赫赫一樣,德國的聲威也應當廣布中國,以至於再不會有哪一個中國人敢於對德國人側目而視。”德國軍隊在華北的行為,充分貫徹了威廉二世的主張,其行為比沙俄在東北的暴行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張家口保衛戰中,義和團首領大阿吾曾率眾設伏於城北煙筒山處,殺死德軍指揮官約克上校,導致了德軍搶劫明陵計劃破產。但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山西娘子關一線,清軍將領劉光才,李永欽指揮忠毅軍及武功、晉威各營,自光緒二十六年十月至光緒二十七年二月,連續擊敗上萬德軍,法軍的多次進攻,並殲滅其一部,關於此戰役,清方資料記載甚多,但不被人所重視。
    據2000年訪華德國學者提供的資料,在1900年10月到 1901年4月間,德軍在中國死亡近3000人,其中近半是在進攻山西中損失的。也就是說,在娘子關戰役當中,僅僅德軍就被擊斃1400人以上!這也是自明朝末年西方殖民者來華侵略到朝鮮戰爭爆發,中國軍隊一次擊斃歐洲侵略軍最多的數目!
   在娘子關,東天門一線的保衛戰中,清軍僅有數千兵力,卻阻擋華北聯軍主力數萬德法軍隊幾個月之久,擊斃敵軍上千人,確實是個驚人的奇跡,但最後的結局,卻是那樣的無奈,這說明了中國人並非沒有戰鬥力,不到一萬的中國軍隊能夠抵抗當時歐洲最精銳的德法軍隊幾個月之久,已經充分表明了中國軍隊的素質。
  

 

 
  從中國秦王朝建立到明王朝,盡管有規模遠比西方巨大的社會動亂頻繁發生,中國還是獲得了遠比西方快得多的發展。即使到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1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仍居世界之首,高於整個歐洲的總和,而1700—1820年間的經濟增長也高於日本和歐洲。1820年中國GNP是歐洲的1.22倍,1890年中國GNP是日本的5.28倍;中國的GNP增長率從1700至1820年間一直領先於歐洲和日本。
  
  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遠未來》,楚序平、吳湘鬆譯,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第57-58頁。
  
  
  
  由此可以說明中國近現代的失敗並不在於GNP及其增長速度不夠或不如西方,與一百多年前的俄國彼得大帝(1672—1725)以及同時代的日本明治天皇(1852—1912)、美國西奧多·羅斯福總統(1901—1919)相比,清政府缺少的就是像他們那樣將製海權思想轉化為堅定不移和具有攻勢的國家戰略的國家意誌。
  
  
  甲午戰爭前,清政府造艦47艘,購艦59艘;從1867年至1911年,清政府官辦海軍各類學校共培養各種骨幹人才1799人。
  
  張墨、程嘉禾:《中國近代海軍史略》,海軍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174頁。
  
 


  太平天國---秀才也造反---依靠西方基督教
  
  太平天國開創了中國曆史上的許多特例,例如以西方宗教名義組織勢力,或是中國官方認定之“中國農民起義”且“第一次遭到中外勢力共同鎮壓”。
  
  太平天國戰爭確實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大悲劇,它持續之長,規模之大,損失之慘,影響之遠,在中國曆史上都是史無前列的。單就人口損失,以及雙方的殘酷性和破壞性來說,在世界曆史上也絕無僅有。
  
  在這場大悲劇中,究竟死了多少人,至今仍是個謎。1883年,一個美國傳教士稱:太平天國戰爭造成中國人口的損失為5000萬。而當時的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則估計太平天國戰爭導致的人口死亡數為2000萬。這是當時在中國的外國人所作的估算,沒有多少事實依據。中國當代人口史學者在確鑿的史料基礎上,對此進行了重新估算,形成了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根據太平天國前後《戶部清冊》所載的戶口數,認為從1851年到1864年中國人口銳減40%,絕對損失數量達1.6億;第二種意見則將戰前的人口數據與1911年宣統人口普查資料進行對比研究,認為太平天國戰爭僅給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就至少達到5400萬,如果再考慮到其它戰場湖南、廣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損失,那麽太平天國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人口損失至少在1億以上,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達7000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僅造成了5000萬的過量死亡。
  
  1860年太平天國鬧的正歡的時候,有兩個強盜去咱老北京去燒園子去了。
 

 

 

  三元裏大捷,英軍隻死了四人
  
  國學大師王國維治古史創兩重證據法,即地下出土文物與中國既有文字材料二重證據相較,而真相自明。這方法在近代史上不很實用,但仍可憑其原理修正後應用,那就是新的“兩重證據法”:取彼外人著作、文件材料與中國既有著作、文件材料相對較,而真相自明。
  
  在近代史方麵,讀老外的著作不可謂不是一種享受。首先他們態度比較端正,一般很少修改曆史來適應意識形態(當然有時候也會為己類開脫一二,比如在下麵將提到的著作中,英人就喜歡將在中國強奸搶劫的罪行都推到“素質更差”的印度人身上),其次他們比較注意大局觀,空間及時間上均注意其相互起轉關係,很少割裂,讀起來流暢,明白,視野寬,最後他們很在乎細節問題,講究曆史中的趣味與嚴謹並存,甚至不惜筆墨描寫一些在我們傳統中決不登大雅之堂的場景或故事,但正是這一點,使外人的曆史著作更有生氣。
  
  下麵我就要摘錄一些細節,而這些細節,在中國著作裏頭相對稀缺,因此尤顯可貴。這些細節來自美人著作《鴉片戰爭——一個帝國的沉迷和另一個帝國的墮落》(三聯書店2005年版,國內容易買),這書實際上是本通俗著作,所取材多來自傑克·比欽 1975年的著作《中國鴉片戰爭》,道格拉斯·赫爾德1967年的《弓箭戰爭》,彼得·費伊1975年的《鴉片戰爭:1842-1844》,亞瑟·維利 1958年《中國人心目中的鴉片戰爭》。遺憾的是,後四本第一手性更強的著作在國內目前似乎均沒有譯本。不過,從《鴉片戰爭——一個帝國的沉迷和另一個帝國的墮落》中,已可窺出其餘著作的不少材料。
  
  ·1816年,英國第二次派往中國的使者安赫斯特同其前輩馬戛爾尼一樣,遭遇到厄運。上一次,因為叩頭問題,乾隆沒有理會馬戛爾尼代表英國的外交及貿易請求,還把後者的禮物堆到廁所裏去。這一次,嘉慶的手下則展開了更有中國特色的處理辦法:
  
  中國官員主動提出,可以讓安赫斯特向皇帝的空椅子磕頭。但後者拒絕把臉放在地上,當然也不願意磕頭9次之多。中國官員決定再想點辦法。像歌劇中的喜劇場景一樣,他們在半夜叫醒大使,陪他來到皇帝的空椅子前,希望大使能因為睡得昏頭昏腦而不再拒絕。在大使半睡著彎下一條腿時,中國一位大臣按住他的頭,希望能迅速放到地麵上去。大使還很困,眼看就要磕頭,可是一位隨從及時將他扶住,頭最終沒磕成。當然,英國第二位中國大使安赫斯特也就沒能見到嘉慶。
  
  ·1834年虎門戰役,虎門60個炮台在短時間內被全部摧毀——由於大炮固定在水泥台上不能瞄準,發射的炮彈要靠運氣很好才可能落到英國戰船上。當時一位英國人事後回憶:那更像煙花而不是大炮。
 

作者:AVP 回複日期:2007-3-20 0:17:24   
  ·1840年,外交大臣巴麥尊擊敗了反對黨議員格拉斯頓的道德譴責,後者反對鴉片戰爭的提案在下議院以262對271票落敗。
  
  ·1840年7月,舟山定海之戰,中國死亡2000多人,英國隻死了19人。但是隨後,英國人遭遇了他們最大的死亡使者。
  
  這個死亡使者是他們的自己人,英軍定海戰隊的首領,中校喬治·布勒爾。他擔心軍隊入城會破壞居民的房子,所以駐紮在一個充滿瘴氣的稻田裏。此外,當時溫度已經高過30多攝氏度,這位嚴於律己的中校卻命令士兵必須扣緊厚厚的毛嗶嘰製服最上麵的扣子。因此,英軍駐紮期間共有500多人死於痢疾或瘧疾。
  
  後來,一位軍官在家信中寫:我們在戰爭中遊戲,可是,隨後我們又在遊戲中死亡。
  
  ·1840年,在廣州,英法教士常會在街頭拉住中國老百姓,進行一番即興說教。中國人會禮貌地停下來,但是會轉換話題,詢問西方服裝的價格,並且評論說,和中國人比起來,西方人的鼻子太大了。
  
  (另外,有清朝官員堅持認為夷人在陸地上將不堪一擊,因為“他們的腿上都穿著衣服,因此筆直僵硬而不能彎曲,一旦上岸,他們摔倒後很難爬起來”。)
  
  ·1840年9月,一艘英船在寧波一處沙灘擱淺,船上28名人士被中國俘虜送往監獄。
  
  俘虜受到區別對待,歐洲俘虜可以在走出籠子的時候除去鐐銬,印度人則始終帶著。這是因為,中國獄吏很看不慣印度人用手抓米飯吃。
  
  不知為何,中國方麵堅持認為被俘虜的船長夫人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妹妹,於是給她安排了仆人與華貴的臥室。中國人對於等級製度的尊重即使在監獄中都充分體現。
  
  被俘虜的船長則利用自己的幽默與畫畫特長贏得中國官員的好感,他們都追著讓這位畫家為自己畫像,作為報酬,每畫一張給一打豬肉餅。
  
  ·1841年《穿鼻草約》簽署當天,皇上命令琦善停止談判,因為內地增援部隊在楊芳的指揮下正開往廣州。但是這個70歲的大元帥是個不合時宜的選手,他已經完全失聰,隻能靠文字下達命令。
  
  (此外,楊芳還崇拜巫術,相信狗血和穢物能使英軍的大炮爆炸。後來,廣東有劇名“琦侯爺痛哭龍亭,楊參將廣收馬桶”正是歌詠此事)
 

  ·三元裏大捷的神話,實際上隻有4名英軍死亡,20多人受傷的成績。而且主要原因是當時突發大雨,英軍該支隊被困稻田中槍支受潮不能開火。了解到情況後,英軍總司令傳話給當地長官餘葆純,如果不解除義勇包圍,主力英軍將攻打並盡屠廣州城。餘葆純清楚雙方實力,也知道英軍的槍炮不會永遠受潮,於是勸退義勇,避免廣州被屠,從此擔上賣國賊的惡名。
  
  之後,名聲掃地的餘葆純擔任一次主考時,被愛國考生將墨汁潑到臉上,於是他提前退休,鬱鬱而終。
  
  ·幾千年來,為了政治目的,為了挽回麵子,中國人總是改寫曆史。
  
  1839年九龍戰役後,中國船上的司令官報告林則徐,中方大勝,擊沉幾艘英國船,並造成英軍50多人的死傷。(事實上英軍此役無任何人員或船隻的損傷)
  
  1840年8月,英國隻費了4名傷員的代價就攻占了澳門。中國官員對皇上的報告卻說:“我們打死的英國人不計其數,他們破爛的船隻的骸片,阻擋了我們船隻的正常行駛”。
  
  1841年3月,在中國海軍接連敗退後。林則徐在日記中卻寫:“我們的常規軍擊沉了他們兩艘船,粉碎了一艘戰艦的主桅杆,後來他們就撤退了”。
  
  1842年,鎮海戰役,270隻中國戰船在鎮海外徘徊一個月,卻始終沒有接近鎮海的英軍。後來,他們撈起海中一些中國戰船的殘骸,送往北京,證明中國海軍大勝。但是,被宣稱完全被打敗的英軍,還是穩當地駐守在鎮海。
  
 

中國盛產漢奸
  
  八國聯軍怎麽失敗的呢?和甲午戰爭失敗一樣,不是因為裝備和軍隊素質問題,而是因為軍閥割據。甲午戰爭時期,因為李鴻章的保船政策而失敗,八國聯軍入侵,李鴻章故計重演,這次,不隻是李鴻章,還有擁有上萬精銳部隊的袁世凱也不參戰,成立了所謂的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指中國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之役期間,中國南方各省違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國開戰的事件。不參戰的有,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鐵路大臣盛宣懷,和閩浙總督許應、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他們不但不參戰,反而鎮壓當地的義和團。這就是中國人的劣根性,極端喜歡窩裏鬥,如果他們都是左宗堂,情況完全不同。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的窩裏鬥再次得到充分的體現。當然,中國雖然盛產漢奸,也有抗日英雄,也有抵抗八國聯軍的熱血好漢。
  
 

  
  為什麽現在沒人指責賣國賊
  而清朝時期,媒體人員大罵下麵這些人漢奸呢?
  
  中國進步了,還是後退了?
  
  中國盛產漢奸:
  
  兩江總督劉坤一、
  湖廣總督張之洞、
  兩廣總督李鴻章、
  鐵路大臣盛宣懷,
  閩浙總督許應、
  四川總督奎俊、
  山東巡撫袁世凱。
  
 

  
  從中國傳統史學(包括《二十五史》和《通鑒》的觀點來看,滿清二百六十八年實在是中國史上最值得稱頌的一個朝代。
  
  論武功,它開疆拓土、四向擴張,幅員之廣闊在中華民族史上是沒有前例的。乾隆時代東南亞“香料群島”一帶(今印度尼西亞東端)有些小國如蘇祿等等,被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海盜嚇慘了,乃向北京上表“求內附”作藩屬,乾隆爺還下詔以“險遠不許”呢!這與西方和日本的帝國主義作風,如何能比?
  
  論文治,則清初康雍乾三朝一百三十餘年(一六六一~一七九五)的國泰民安,製度上軌道、政治有效率,真是“三代以下無斯盛”!——滿清也是我國曆史上(包括國共兩黨的政府在內),唯一沒有全國性“徭役製”的一個朝代。(見《皇清通考》)。若論政府對人民的剝削,清朝實在是最少的啊!
  
  
  徭役,亦稱力役,是領主或國家強製百姓承擔的無償性勞動。領主強加的徭役表現比如說是農奴每月一半時間天用自己的生產資料在自己的耕地上勞動,其餘一半時間則在主人的田莊服徭役。而國家強加的徭役包括宮殿、陵墓、府第及軍事工程等等,典型者如修秦代長城。
  
  
  論經濟,康雍乾三朝,人丁劇增、民豐物阜也不在同時歐洲之下,縱遲至“鴉片戰爭” (一八三九~一八四二)前夕,我們的一個資本家浩官伍敦仁(一七六九~一八四三,廣州十三行主東之一),他個人的財富,據美商估計也比與他同時最富有,也是第一位搞壟斷貿易的美國財閥約翰·亞斯特(John Jacob Astor,1763~1848),可能還要富上好幾倍。
  
  亞斯特財團也是紐約市最早、最大、最豪華的“華爾道夫大飯店”的擁有者。李鴻章於一八九六年訪問紐約時,即下榻該飯店。亞斯特本人也是靠對華皮貨貿易(fur trade)起家的。
  
  古代的廣州城對外貿易商館區在廣州舊城的西城外,即位於今天廣州市東至仁濟路,西至杉木欄路,南至珠江邊,北至十三行路的一片地區,這一帶也就是清代廣州對外貿易商館區的遺址。因最初有十三家對外貿易的洋行,故民間稱對外貿易商館區為十三行。電影《紐約黑幫》海報上有這樣一句宣傳語:“美利堅是從一條街道上誕生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與廣州和十三行之間的關係有點類似。
  
  學術文化, 中國那時更是獨步全球。乾隆皇帝於美國革命時期在北京開館修《四庫全書》。其分量還大於當時全世界其它各國現存書籍之總和!舉一反三,其它的成就,就不用多說了。
  
  
  近百年來它卻為中外史學家糟踏得不成個樣子,實在是很不公平的。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6:59:37   
  作者:AVP 回複日期:2007-3-20 0:18:36 
    ·三元裏
  ================
  
  不清楚你的數字是否準確
  
  但是,至少兩個事件發生的時間差別太大
  鴉片戰爭後, 清朝經過洋務運動,八國聯軍時期的武器裝備和戰績完全不同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7:07:09   
  鴉片戰爭, 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庚子年),開始總人數約3萬人。
  戰爭中,俄國侵占中國東北全境,為日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7:56:45   
  http://ypzz.china1840-1949.net.cn/zzjg.htm
  
  一八四○年,英國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曆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鬥爭的曆程。
  
  一八三八年十二月,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
  
  
  虎門銷煙過後三個月(一八三九年九月),義律帶著兵艦和武裝商船,向九龍發動進攻,遭到了中國水師和海岸炮台的英勇還擊。英國的一艘雙桅船被擊沉,水兵被打死十幾個,義律隻得帶領軍艦向海口退去。但他並不死心,從十一月起,繼續帶領兵艦到廣州附近挑釁。林則徐組織軍民堅決還擊,先後取得七戰七捷的勝利。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和反抗英國強盜的鬥爭,表明了他不愧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位民族英雄和傑出政治家。
  
  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英國資產階級立即叫嚷:中國禁煙“給了我們一個戰爭的機會”,這種機會“是不能輕易放過的”,並誣蔑中國禁煙是對英國的“侵略行為”。一八三九年十月,英國政府決定向中國出兵。一八四○年二月,任命懿律為侵略軍總司令和全權代表,義律為副代表。組成一支擁有軍艦十六艘,運輸艦二十八艘,武裝汽船四艘,載炮五百四十門,士兵四千人的“東方遠征軍”。於同年六月初向我廣東、澳門進犯。6月28日英艦封鎖珠江海口,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7:58:47   
  第一階段:從英軍封鎖珠江口到《穿鼻草約》的簽訂。英國艦船到達澳門海麵以後,按原定侵略步驟,封鎖珠江口。林則徐立即調整布署,積極備戰,並張貼告示,號召民眾奮勇殺敵。在林則徐的號召下,廣東軍民群情激昂,隨時準備給來犯之敵以迎頭痛擊。
  
  盡管沿途人民英勇抗擊,殺死很多英軍,但由於清政府執行不抵抗政策,英軍很快竄到天津大沽口。當時大沽口的清軍隻有兩百多名,天津也不過八百。英國侵略者按照予定計劃,向清政府遞交照會,提出包括鴉片貿易合法化、賠款、割地等一係列無理要求。本來對禁煙就不堅決的道光皇帝,這時慌了手腳,急忙派琦善去天津海口與英軍談判。奴顏婢膝的琦善,在談判中將一切推為林則徐的“罪過”,保證要重治其“罪”,還私下向懿律保證,隻要英軍退回廣東,一切問題都可以在廣州談判中獲得滿意解決。於是,從九月開始,英軍由天津海口南撤。昏庸的道光皇帝,竟認為琦善退敵“有功”,九月十七日,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繼續和英軍談判。十月三日,又將林則徐、鄧廷楨撤職查辦。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夭折了。十一月末,琦善趕到廣州。他為了取得侵略者的歡心,一反林則徐在廣州的作法,把海防工事完全拆毀,把組織起來的民團、鄉勇統統解散,對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活動嚴加禁止。英國侵略者看到琦善已經自動解除武裝,便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琦善幾乎全部接受。隻是對割讓香港表示不敢作主,答應向道光皇帝代為“請求”。可是,侵略者卻沒有這份耐心。琦善想和,義律(這時懿律已生病回國)就越要打。一八四一年一月七日,義律派兵突然襲擊大角、沙角炮台,守將陳連升等力戰犧牲。接著侵略者直撲虎門,關天培發炮抵抗,並派專人到廣州求援。賣國賊琦善置之不理,偷偷派人去穿鼻洋向義律求降。一月二十日琦善和義律秘密簽訂了《穿鼻草約》,私許割讓香港,開放廣州,賠償煙價六百萬元等。草約簽訂以後,英軍退出虎門,占領了香港。至此,戰爭的第一階段結束。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7:59:58   
  第二階段:從清政府對英宣戰到《廣州和約》的簽訂。道光皇帝原以為懲辦林、鄧,開放煙禁,英國就會交還定海,終兵息戰。然而事態的發展,遠出他意料之外。一月二十七日,英軍攻占大角、沙角炮台的消息傳到北京,道光皇帝大為惱火,感到既失地又賠款,嚴重損傷了“天朝皇威”,決定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調集各省兵士一萬七千名,前往廣州作戰。二月,琦善私訂《穿鼻草約》被揭露後,氣得道光大罵琦善“辜恩誤國”,下令立即逮捕,並沒收其全部家產;同時令奕山迅速“意進剿”。
    道光皇帝對英宣戰,目的僅在“示以聲威”。義律一知情況有變,便先下手為強。二月下旬,他率領軍艦十八艘進攻虎門炮台。水師提督關天培身先士卒,率兵死戰,多次擊退英軍。戰鬥持續到第二天下午,關天培負傷多處,血流如注,仍然鎮定指揮。士兵們奮不顧身,同敵人血戰到底。但是,琦善卻一直不發救兵,終因寡不敵眾,關天培和官兵四百餘人,全部壯烈犧牲。虎門陷落後,英軍乘勝闖入內河,廣州的門戶完全敞開了。
    在虎門陷落兩個月後,奕山才帶兵到達廣州。到廣州後,他不思軍務,不整頓軍備,反認為“防民甚於防寇”。為了開銷軍費和報功領賞,五月二十一日,他草率決定,分兵三路冒險夜襲英軍,企圖僥幸取勝。結果被英國侵略軍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慌亂逃回城內。城郊重要據點四方炮台不戰而陷。英軍居高臨下,由四方炮台炮轟廣州城,晝夜不息。二十六日,集中炮火猛轟城南奕山一夥的住所。奕山等人嚇得失魂落魄,急忙在城頭豎起白旗,派人向義律乞降。一八四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奕山接受義律提出的五項條件,簽訂了可恥的《廣州和約》。和約規定:一周內交付英軍贖城費六百萬元,商館損失三十萬元,奕山率清軍退駐廣州城外六十裏的地方。這一仗,前後打了七天,奕山莽莽撞撞出戰,最後以失敗投降告終。
    投降派跪倒在侵略者腳下,人民卻舉起了抗英的大旗。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元裏人民的抗英鬥爭。當英國侵略軍占領四方炮台、炮擊廣州後,四方炮台附近的三元裏人民怒不可遏。五月二十九日,英軍闖入三元裏肆虐,當地人民奮起反擊,打得英軍抱頭鼠竄。為了防備敵人的報複,群眾乘勝在三元古廟中集合,推舉菜農韋紹光為領袖,以廟中三星旗作“指揮旗”。對旗宣誓:“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表示了誓死抵抗的決心。隨後,又聯絡附近一百零三鄉的群眾,商定了誘敵牛欄岡聚殲的戰法。三十日清晨,由幾千人組成的群眾隊伍,向英軍占領的四方炮台挺進。正在吃早飯的英軍,聽到殺聲震天,伸頭一望,見是手執大刀、長矛的群眾,立即傾巢出動,直撲過來。群眾且戰且退,誘敵深入。當英軍進入丘陵起伏的牛欄岡時,早已埋伏好的近萬名武裝群眾一躍而起,展開肉搏。附近一百零三鄉的群眾也從四麵八方趕來,呐喊助威。殺得英軍膽戰心驚,狼狽逃竄,“乞命之聲震山嶽”。這一仗刺死英軍校官一名,俘虜十餘名,打死二百餘名,傷敵無數。迫使英軍慌亂逃回四方炮台。群眾隊伍又將四方炮台層層圍住。三十一日,番禺、南海、花縣、增城、從化等縣四百餘鄉的數萬群眾也趕來參加戰鬥,其中除農民外,還有當地的練織工人和打石工人,可見當時人民的初步覺醒和鬥爭力量的深厚。英國侵略軍在人民群眾包圍之中,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派出奸細,混過重圍,向清朝官府求援。此時,賣國賊奕山為討好洋人,立即派廣州知府餘保純等出城,為英軍解圍。這場鬥爭最後終於被賣國的清朝官員和動搖的地主士紳破壞了。從此,民間流傳著“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歌謠。它真實反映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中國人民敢於鬥爭的英雄氣概。三元裏人民的自發抗英鬥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人民群眾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第一個光輝範例。它揭示了“鬼子不足怕,敢鬥能勝利”的真理。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8:00:54   
  第三階段:英軍的擴大侵略和《南京條約》的簽訂。侵略者的野心是無止境的。當義律將《草約》送到英國後,英國政府大為不滿,認為義律在戰勝的條件下,勒索到的東西太少了。因此,決定召回義律,改派在印度幹了四十年侵略勾當的殖民老手璞鼎查為侵華全權代表,決定擴大戰爭,用大炮從清政府手裏奪得更大的權益。
    一八四一年八月二十五日,璞鼎查率軍艦二十六艘、陸軍三千五百人突然襲擊廈門。二十六日,鼓浪嶼、廈門相繼失陷。九月二十五日,英軍再攻定海。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率五千守軍英勇抵抗,與英國侵略軍血戰六晝夜,最後英勇犧牲。史稱“定海三總兵”。十月一日定海再陷。接著鎮海、寧波也先後被英軍占領。英軍占領這些地方後,到處燒殺搶掠,僅在寧波府庫中,就搶走十二萬元現金和紋銀,可供侵略軍兩年食用。還有大量絲綢和瓷器。此外,還向市民勒索一百二十萬元“犒軍費”。由於侵略戰爭進展順利,璞鼎查竟狂妄地向英國政府建議:“女王陛下可以宣布,中國的某些港口、或者某些沿海地區,將並入英國的版圖”。
    浙東連失定海、鎮海、寧波三城,道光皇帝指望的“靖逆”已成泡影。十月十八日,又任命另一個皇侄奕經為揚威將軍,前往浙江收複失地。這個所謂的“揚威將軍”,也是一個沉溺酒色的紈袴子弟,一路遊山玩水,對百姓耀武“揚威”,根本不做收複失地的準備。次年一月二十五日,奕經做夢,忽見洋人偷偷上船,竄出大洋,以為吉兆,便盲目下令,分兵三路,進襲定海、鎮海、寧波,結果大敗,狼狽逃往杭州,不敢再戰。
    道光皇帝聽到戰敗的消息,十分驚慌,立即派耆英和伊裏布趕到浙江去向英國侵略者求和。清政府越是磕頭乞降,侵略者越是氣焰囂張。英軍為了進行更大的軍事訛詐,決定入侵長江,切斷運河,直撲南京,掐住清政府稅糧和稅銀兩大要道,脅迫清政府接受全部侵略要求。六月,英國從印度派來增援的大小船隻百餘艘,陸軍士兵萬餘人,陸續開到中國。璞鼎查有了這支援軍,侵略氣焰更加囂張,立即向長江進犯。六月十六日,英軍進攻長江門戶吳淞口。守衛吳淞口的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將陳化成。他親自登炮台,手執紅旗,指揮士兵發炮轟擊,打沉打傷好幾艘敵艦。陳化成雖然身負重傷,鮮血浸染了戰袍,但他還是奮勇抵抗。最後由於孤軍作戰,吳淞口炮台終於失守,陳化成和守衛炮台士兵全部英勇犧牲。吳淞口一失,上海、寶山跟著失守。接著英軍沿江西上。七月十五日,英軍艦隊開到鎮江,副都統海齡(滿族)率官兵奮勇抵抗,經過激烈的巷戰,直打到最後一人,鎮江失守。恩格斯在讚揚鎮江守軍的英勇戰鬥時指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①八月,英軍艦隊抵達南京江麵,侵略軍耀武揚威地擺開陣勢,架起大炮,宣稱要開炮攻城。這時,清政府完全屈服了,派耆英、伊裏布趕到南京議和。至此,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
    注釋: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190頁。
  
  選自《中國革命史常識》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8:04:10   
  以上就國內官方對鴉片戰爭的看法
  其中把林則徐樹立為大大的英雄
  而把道光皇帝和琦善說成是小醜,賣國賊
  
  真實的曆史如何呢?
  
  先看看外國人怎麽看鴉片戰爭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8:09:31   
  The First Opium War or the First Anglo-Chinese War was fought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the Qing Empire in China from 1839 to 1842 with the aim of forcing China to import British opium. It is often seen as the beginning of European imperial hegemony toward China. The conflict began a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suspicion of Western society, which still lingers today in East Asia.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強行向中國推銷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結束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8:15:05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trading in goods from China was extremely lucrative for Europeans and Chinese merchants alike. Due to the Qing Dynasty's trade restrictions, whereby international trade was only allowed to take place in Canton (Guangzhou) conducted by imperially sanctioned monopolies, it became uneconomic to trade in low-value manufactured consumer products that the average Chinese could buy from the British like the Indians did. Instead, the Sino-British trade became dominated by high-value luxury items such as tea (from China to Britain) and silver (from Britain to China), to the extent that European specie metals became widely used in China. Britain had been on the gold standard since the 18th century, so it had to purchase silver from continental Europe to supply the Chinese appetite for silver, which was a costly process at a time before demonetization of silver by Germany in the 1870s. In casting about for other possible commodities, the British soon discovered opium, and production of the commodity was subsidized in British India. Between 1821 and 1837 imports of the drug to China increased five-fold, as the demand for the equalizing of the trade balance reversed a previous decision by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to respect the Qing government ban on the drug, dating from 1729. British importation of opium in large amounts began in 1781. The drug was produced in India under a British government monopoly (Bengal) and in the Princely states (Malwa) and was sold on the condition that it be shipped by British traders to China.
  
  
  清朝自康熙以來一直收緊外貿政策,僅允準番商“將來隻許在廣東收泊交易”.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批準兩廣總督提出的《防範外夷規條》,規定武器、米糧、硝磺、鐵鍋、廢鐵和各種鐵器不準出口。蠶絲、綢緞也有出口數量規定。
  
  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出超)。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
  
  為了擺脫貿易逆差,英國從其殖民地印度走私鴉片來華。由於吸食鴉片會上癮,故中國曆代亦嚴格控製其入口。清廷於雍正年間已明令禁煙。但鴉片販子不顧禁令,賄賂清廷官吏,勾結國人,在廣州對出的零丁洋利用特製快艇進行鴉片武裝走私。由於走私鴉片利潤甚豐,鴉片走私來華日益嚴重,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1839年)間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令英國出超,並反使中國入超。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8:18:09   
  Alarmed by the reverse in silver flow and the epidemic of addiction (an estimated 2 million Chinese were habitual users[1]), the Qing government attempted to end the opium trade. The effort was initially claimed to be successful, with the official in charge of the effort Lin Zexu, who wrote a letter to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 in an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stop this illegal trade, which had poisoned thousands of Chinese civilians. In one isolated incident, in 1818, the Laurel carried word to Sydney of a US ship laden with Opium and treasure which was invaded by Chinese pirates. The crew of the US vessel had all been killed, but for the escaping first mate, who later identified the pirates to the authorities. Lin Zexu eventually forced the British Chief Superintendent of Trade in China, Charles Elliott to hand over all remaining stocks of opium (20,000 chests, each holding about 120 pounds) for destruction in May 1839.
  
  
  
  “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六百萬兩,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出現通貨膨脹,令清廷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貿易嚴重更敗壞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時更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
  
  由於鴉片的危害日趨嚴重,使得朝野上下,禁鴉片的呼聲日趨高漲。1838年底,清朝道光帝頒布禁煙命,並派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毀。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8:22:53   
  However, in July 1839 rioting British sailors destroyed a temple near Kowloon and murdered a Chinese man Jin how, who tried to stop them. Because China did not have a jury trial system or evidentiary process (the magistrate was the prosecutor, judge, jury and would-be executioner),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in China wanted "extraterritoriality", which meant that British subjects would only be tried by British judges. When the Qing authorities demanded the guilty men be handed over for trial, the British refused. Six sailors were tried by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in Guangzhou (Canton), but as the court had no legal authority they were immediately released. Charles Elliott had been told b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that without authority from the Qing government he had no legal right to try anyone.
  
  
  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凶手, 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 此事因而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8:26:44   
  The Qing authorities also insisted that British merchants not be allowed to trade unless they signed a bond, under penalty of death, promising not to smuggle opium, agreeing to follow Chinese laws, and acknowledging Qing legal jurisdiction. Refusing to hand over any suspects or agree to the bonds, Charles Elliot ordered the British community to withdraw from Guangzhou and prohibited trade with the Chinese. Some merchants who didn't deal in opium were willing to sign the bond, thereby weakening the British trading position.
  
  
  清朝讓外國商人簽訂契約,以後不許走私鴉片,要遵守中國法律,否則,會被處死。英國和其他販賣鴉片的商人沒簽,但沒有販賣鴉片的商人卻簽訂了這個契約。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8:29:46   
  Preparing for war, the British seized Hong Kong (then a minor outpost) as a base on August 23, 1839. In late October the Thomas Coutts arrived in China and sailed to Guangzhou. This ship was owned by Quakers who refused to deal in opium, and its captain believed Elliot had exceeded his legal authority by banning trade. In order to prevent other British ships from following the Thomas Coutts, Elliot ordered a blockade of the Pearl River (China). Fighting began on the 3rd of November, when a second British ship, the Royal Saxon, commanded by General Jared Hindman, attempted to sail to Guangzhou. Then the Volage and Hyacinth fired a warning shot at the Royal Saxon. The official Qing navy's report claimed that the navy attempted to protect the British merchant vessel and also reported a great victory for that day. In reality, they were out-classed by the Royal Naval vessels and many Chinese ships were sunk. The next year, the British captured the Bogue forts which guarded the mouth of the Pearl River — the waterway between Hong Kong and Guangzhou. By January 1841, British forces commanded the high ground around Guangzhou and defeated the Chinese at Ningbo and at the military post of Chinghai.
  
  By the middle of 1842, the British had defeated the Chinese at the mouth of their other great riverine trade route, the Yangtze, and were occupying Shanghai. The Qing government proved incapable of dealing with Western Powers on an equal basis, either politically or militarily. The First Opium War signalled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the Manchu monopoly on the human resources of China,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war finally ended in August 1842, with the signing of China's first Unequal Treaty, the Treaty of Nanjing. Gen. Sir 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 led the Royal Marines during the Opium War as a young officer, and as the 'Grand Old Man of the Army', was awarded two knighthoods by Queen Victoria.
  
  
  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3]:
  
  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國通商關係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向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
  
  10月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雖然依據中國法律英國人無權在中國領土上存放鴉片。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的機動艦隊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麵,標誌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英國出兵的深層原因據羅茲·墨菲的分析,則是為了擁有與巨大的中國市場自由貿易的機會,從而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市場。並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夠承認英國是平等國家。而中國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遭受輕視或忽視和遭受排擠,中國的態度在當時已經進入近代世界的國際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英國將中國的拒絕看作是落後的表現,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種必要時訴諸武力把中國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認為這對雙方都會帶來利益。正是雙方的自大,導致了正麵衝突的爆發。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8:33:09   
  The Treaty of Nanjing committed the Qing government to nominal tariffs on British goods as well as granted the right of extraterritoriality. Hong Kong Island was ceded to the UK, and the Treaty Ports of Guangzhou, Xiamen (Amoy), Fuzhou (Foochow), Shanghai, and Ningbo were opened to all traders. The Qing government was forced to pay reparations for the British opium and war costs. There was also a most-favoured nation clause, stating that Britain would automatically be entitled to any rights the Qing government granted to another nation.
  
  
  1840年,英軍到達廣州海麵,但被早有在當地駐兵準備的林則徐擊退,之後轉而攻擊廈門,亦被閩浙總督鄧廷楨擊敗,不過沿海各省除林則徐和鄧廷楨外,均未事先備戰,因此英軍接著北犯浙江,順利攻陷定海。道光帝免去了林則徐的職務,派琦善同英國談判,簽訂《穿鼻草約》,但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引起道光帝不滿,道光帝於是派奕山為靖逆將軍赴廣東指揮作戰,英軍隨即進攻廣州,以死9人代價擊敗2萬中國軍隊,奕山掛白旗向英軍投降,不但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8月27日,英軍再次侵入浙江,1842年攻至南京,3月10日中國軍隊反攻失敗後被迫再次和英國談判。
  
  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8月29日,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了英國大多數的要求。
  
  香港島因此被割讓給英國,上海、廣州等五大口岸被迫開放給英國人貿易和居住。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8:39:03   
  The ease with which 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s forces had defeated the Chinese armie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Qing Dynasty's prestige. This almost certainly contributed to the Taiping Rebellion (1850–1864). The success of the First Opium War allowed the British to resume the opium trade with China. It also paved the way for the opening of the lucrative Chinese market and Chinese society to missionary endeavors. The First Opium War was a war that some Chinese political historians feel was initiated by the British in order to make a great profit from the trade of opium. The British government still refuses to apologize to China; rather, this kind of invasion was encouraged by Queen Victoria in the following conflicts in China and the rest of Asia. Such teachings remain a major factor in Asian resentment toward Western countries today.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曆史。
  
  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於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
  
  從曆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以軍事為主的巨大差距。當時隻有極少數人物如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包括朝廷在內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
  
  此外,由於五口通商使得口岸買辦的商人,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
  
  戰爭後中國的對外政策仍是旨在“羈縻”。經濟上,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同時也對外國開放了中國市場。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8:50:32   
  Lin Zexu (Traditional Chinese: 林則徐; pinyin: Lín Zéxú) (August 30, 1785 – November 22, 1851) was a Chinese scholar and official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is also known as Lin Tse-hsu. He is most recognized for his fight against opium smuggling in Guangzhou,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primary catalyst for the First Opium War 1839–42.
  
  Lin's failure to secure a decisive victory against the British led to his replacement by Qishan in September 1840. As punishment for his failures, he was demoted and sent to exile in Ili in Xinjiang. Howev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till considered Lin to be an official of rare virtue and sent him off to take care of difficult situations.
  
  Although he was not seen as such until well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Lin Zexu is now seen as a National hero for Chinese people; he is now one of the symbols of China's resistance to imperialism. No less than three films have been made on his role in the Opium Wars, and his policies are accepted as brave rather than pugnacious, defensive rather than provocative.
  
  林則徐曾多次粉碎英國人到中國海域進行武裝挑釁。雖然不少中國人視其“虎門銷煙”之行為為一次壯舉,但這同時亦是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近因。
  
  
  1830年代,以英國、法國為代表的歐美等國的商人在廣州大量販賣鴉片[30],給中國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白銀外流,主張禁煙和弛煙的兩派官員爭論不休。
  
  雖然隻有少數官員主張禁煙,但鑒於林則徐早已於江蘇巡撫及湖廣總督任內時禁煙,把煙販及鴉片吸食者一掃而空。鑒於林則徐的成功,令道光帝認為禁煙並非不可行,於是道光帝下定決心禁煙。召林則徐入京,一連八日,天天皆召見林則徐商談禁煙;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關防,全國禁煙。
  
  雖然道光帝決定禁煙,但是仍然有許多人不滿。林則徐受到了弛煙派首領琦善的威迫利誘。龔自珍甚至建議林則徐帶兵南下禁煙。
  
  
  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通力合作,發布道光帝聖旨,查封煙館,逮捕煙販,下令處死了中國煙販馮安剛。林則徐最大的阻力是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及寶順洋行的蘭士祿·顛地。威廉·渣甸為阻止林則徐,返回英國,遊說政府對清廷采取強硬行動。林則徐一知道人稱“鐵頭老鼠”的威廉·渣甸離去便高興表示:“鐵頭老鼠,狡猾的鴉片走私頭目,畏懼天朝的憤怒,已經回到煙霧之地。”
  
  
  林則徐限定所有煙商三日內交出全數鴉片,並簽切結書,聲明以後不販鴉片,否則:“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但是收效甚微。於是林則徐宣告:“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8:55:05   
  道光帝對林則徐憤怒交加,在奏折中譴斥林則徐:
  
  “外而斷絕通商,並未斷絕;內而查拿犯法,亦不能淨,無非空言搪塞,不但終無實濟,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看汝以何詞對朕也!”
  
  《籌辦夷務始末》 道光朝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09:03:06   
  To avoid direct conflict, Lin also attempted diplomacy. In 1839, Lin wrote a letter to Queen Victoria, questioning her royal government's moral reasonings for enforcing strict prohibition of opium trade within England, Ireland, and Scotland while reaping profits from such trade in the Far East.[2][1].
  
  Side stepping the moral questions,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d merchants accused Lin of destroying their private property, roughly three million pounds of opium. The British responded by sending warships and soldiers, along with a large British Indian army, which arrived in June of 1840.
  
  Spence, Jonathan D.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2nd ed., pp. 153-155. Maple-Vail, Binghamton.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4 23:55:31   
  總結:
  
  1。中英貿易,先是中國靠高級商品“茶葉”得到大量好處,英國的白銀外流
  2。英國發現“鴉片”這個中國大有市場的東西,中國的白銀外流
  
  
  兩國的正常貿易,互有勝負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0:05:35   
  當時世界上,“鴉片”並不是今天這樣的毒品,當時的鴉片和茶葉一樣,都是“高級商品”。如果說清朝的第一,就是清朝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個把鴉片當成了毒品,也就是說,中國是第一個製定法律禁止鴉片的國家。
  
  在茶葉和鴉片的貿易戰爭中,英國沒有禁止茶葉,沒有銷毀茶葉,英國找到鴉片,在貿易戰上打敗中國。
  
  中國呢,林則徐卻采取了極端簡單粗暴的方法,本來不過是個商業問題,卻被林則徐挑起了戰爭。
  
  林則徐是造成英美衝突的千古罪人,而今天卻被樹立成民族英雄。中國的民族英雄就是這樣愚蠢,不知變通麽?
  
  再說一次,當時世界,鴉片和茶葉一樣,都是正常商品。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0:08:16   
  更正:
  
  林則徐是造成中英戰爭的千古罪人
  
  南京條約的恥辱,林則徐負重要責任,林則徐更不配做什麽民族英雄。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0:15:44   
  做個不恰當的比喻,周恩來和林則徐都是儒教哪種有德無才,知道報效國家,不知道報國的方法。光有德有什麽用? 德再好,能為中國爭取到國家利益麽?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0:24:02   
  對待鴉片的主張:"馳禁"和"嚴禁"
  
   關於"馳禁"的主張,一八三六年六月,太常寺卿許乃濟向道光帝上了一道《鴉片例禁愈嚴流敝愈大亟請變通辦理折》,提出了他的關於解決鴉片危機問題的馳禁策。馳禁策的主要內容的三項:
  
   第一項,鴉片貿易合法,課征關稅。具體辦法是"準令夷商將鴉片照藥材納稅。入關交行後,隻誰以貨易貨,不得用銀購買"。這樣,"夷人納稅之費,輕於行賄,在彼亦必樂從";
  
   第二項,禁官不禁民。即主張對"文武員弁士子兵丁等,或效職從公,或儲材備用,不得任令治染惡習","如有官員士子兵丁私食者,應清予斥革","該官上司及保結轄官,有知而故縱者,仍分別查議";對"民間販賣吸食者,一概勿論";
  
   第三項,準許內地種煙,以土煙敵洋煙。許乃濟認為,洋煙性烈,土煙平和,"若寬內地民人栽種罌粟之禁,""內地之種日多,夷人之利日減,迨至無利可牟"。如此以土煙敵洋煙,洋煙"自不禁而絕"(《黃爵滋奏疏許乃濟奏議合刊》第二一六至二一八頁。)許乃濟"以煙擠煙""以毒攻毒"的"馳禁策",在中國當時的條件下,對於有效的抵製洋煙的"入侵"應該說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因為許乃濟的"馳禁策"是一種麵對現實,積極的"禁煙主張",他既考慮到中英當時嚴重的貿易逆差,也從當中國封閉的實際出發。而許乃濟的主張卻遭到清延內部的一些保守派的攻擊,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朱樽,兵部給事中許球等人反對許乃濟的"馳禁策",由於道光皇帝本身就是保守派的頭目,自然道光帝也反對許乃濟的主張,不久道光帝就否定了許乃濟的馳禁主張。從此朝延內部再也無人敢提馳禁主張,而許乃濟本人也因為提出"馳禁策"與道光帝的思想背道而馳,被道光帝革職懲處,在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許乃濟含冤死去。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0:26:08   
    許乃濟
    
    許乃濟(1777-1839),字叔舟,號青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嘉慶十四年(1809年)進士。曆任禦史、廣東按察使、太常寺少卿等職。
    
    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鴉片輸入日愈增長,白銀大量外流,銀價有增無減的情況下,時任太常寺少卿的許乃濟於這年四月二十七日向道光帝上《鴉片例禁愈嚴流弊愈大,亟請變通辦理折》,提出了馳禁論的主張。他認為:嚴禁鴉片,引起許多流弊,而且越禁越多,不如“仍用舊例,準令夷商將鴉片照藥材納稅,入關交行後,隻準以貨易貨,不得用銀購買”,以防止白銀外流,並主張文武員弁、士子、
  兵丁等“不得沾染惡習”,而“其民間販賣吸食者,一概勿論。因為就他看來,吸食鴉片“不盡促人壽命”,而且“今海內生齒日眾,斷無減耗戶口之虞。”同時他在附片中還提出了除聽任民間吸食外,應讓“內地得隨處種植”的建議,理由是“內地之種日多,夷人之利日減,迨至無利可牟,外洋之來者不禁而絕”.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0:28:36   
  "嚴禁策": 一八三八年六月,鴻臚寺卿黃爵滋向道光帝呈遞了《嚴塞漏厄以培國本疏》奏章,提出"重治吸食"的嚴禁策,主張吸鴉片的人,必須在本年內戒絕,過期不戒者,平民則處以死刑,官吏罪加一等,本人處死,其子孫不準參加科舉考試。同時又提出,五家鄰右互保,舉發者給獎,包庇者治罪。這篇嚴禁的奏折,符合道光帝的心意,道光閱後,令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及各省督撫議論回奏。結果複奏的二十八份奏折中,全力支持或基本同意黃爵滋主張的隻有湖廣總督林則徐等少數八人,其它大部分人對黃爵滋的嚴禁主張的現實性都提出不同意見,但由於道光帝傾向於黃爵滋的"嚴禁策"的主張,自然在禁煙活動中,黃爵滋的"嚴禁策"派也就暫時占據了上風。一八三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道光帝任命當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製廣東水帥,前往廣東實施道光帝的禁煙"嚴禁策"主張,這便後來出現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所謂"禁煙活動"。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0:31:50   
  一八三九年元月,當林則徐開始赴廣東的途中,他就已經開始規劃他的"禁煙活動",他根據事先掌握的情況,開出了一批中國的"煙販",立即通知廣東地方官迅即把他們拘拿起來,他到了廣州半個月後,命令外國商人把運抵海口存在躉船上的鴉片全數繳出,並且要求外國商人具給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鴉片戰爭資料》第二冊頁二百四十三。)而對於外國走私鴉片的商人,林則徐也指名了捉拿了一些,並派兵圍困了外國商館,撤走了在外國商館內服務的中國人,停止外國商館的一切飲食供應,在林則徐的"嚴禁"下,二百多英國商人在當年三,四月間共交出了鴉片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美國在廣州的商人也交出了一千五百四十箱鴉片。英美兩國商人交出的二萬多箱鴉片,合計二百三十萬斤。林則徐從六月三日到二十五日將所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當眾進行銷毀。銷毀的方法是在海灘上挖了個大池子,把鴉片浸泡在鹽鹵水中,再投入石灰,使它沸騰起來,最後引入湖水衝入海中,這也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林則徐"虎門銷煙"。
  
   至此,中國與英美等國的貿易就完全停止。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0:45:40   
  中英貿易,先是中國靠高級商品“茶葉”得到大量好處,英國的白銀外流,英國發現“鴉片”這個中國大有市場的東西,中國的白銀外流。說穿了,就是兩國的正常貿易,互有勝負。
  
    在茶葉和鴉片的貿易戰爭中,英國沒有禁止茶葉,沒有銷毀茶葉,英國找到鴉片,在貿易戰上打敗中國。中國呢,林則徐卻采取了極端簡單粗暴的方法,本來不過是個商業問題,卻被林則徐挑起了戰爭。
    
  皇帝是給了你權力,是讓林則徐禁煙,而不是讓你挑起戰爭。
  
  
  
  重要提示:當時世界,鴉片和茶葉一樣,都是正常商品,隻清朝規定鴉片是毒品。
  
  歐美盡管沒有規定鴉片是毒品,但政府和媒體都提示百姓鴉片的可能害處。 這就和今天的吸煙一樣,美國並沒有禁止吸香煙的法律,但警告很多。中國人呢,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後沒什麽進步,中國吸香煙的人依然是世界第一,悲哀。
  
  如果今天中國政府把西方的香煙全部粗暴的沒收銷毀,後果會如何?聯想到當年,林則徐的作為,算是民族英雄麽?
  
  林則徐是引起鴉片戰爭的千古罪人!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0:49:14   
  美國是一個後起的經濟強國,一七六八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次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後號"到達了廣州,商船在廣州出售西洋人參,賺了三萬七千多元,從而吸引了大批美國商人到中國經商。而美國則是後來者居上,在以後的發展中美國以自己技術,資源,資金等雄厚的力量,逐步取代一些"老牌"的西方強國。
  
   盡管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初,西方各國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美國等國都曾先後不斷的派出大批使者和商人,以及商船隊到中國進行貿易,但是在這三百年間,中國的對外貿易,總是居年年出超的有利地位,這種情況可以從中英貿易關係方麵看出來。(當時的中國對外貿易,英國占據最主要位置,其餘的荷蘭,法國等國的輸華總值還不及英商輸出總值的一半)。見下表:
  
  中英進出口貿易價值及其指數(一七六0至一八三三年每年平均數)
  
  價值單位:銀兩 指數:(一七八0至一七八四年)平均=100
  年度      進口 指數 出口 指數
  1760一64  470286 36·1   979586 47·0
  1770一74  1466466 112·6 2119058 101·0
  1780一84  1301931 100·0 2083346 100·0
  1790一94  5007691 384·6 5843714 280·5
  1800一04  7715556 592·6 7556473 362·7
  1820一24  6525201 501·2 9816066 471·2
  1830一33  7335023 563·4 9950286 477·6
   (參見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就學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第二、三頁。)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0:50:50   
   英國與中國進行貿易,用什麽東西來換取中國的貨物,從輸入到中國的貨物來說,英國本土的出產,實在沒有一件是中國民眾所喜歡的。當時英國本國的王牌貨物是毛紡織品,但是這種貨物既不夠精美,也不夠便宜,在中國找不到什麽主顧;而英國商人(主要是東印度公司),自中國輸出的貨物以茶葉為大宗,其次則為生絲、土布、還有一些零星貨物如大黃、瓷器、糖、樟腦等,向中國輸出毛紡織品,金屬(鉛料,銅及打簧貨),從印度運來棉花;美國從廣州輸出的主要商品是生絲、茶葉、土布三項,向中國輸出的西洋參、皮毛、檀香木等。所有輸往中國的商品,對中國來說可有可無,中國有的是綢緞土布,英國毛呢在中國很難找到銷路,不賠本就賣不出去。如英國從一七八六年到一八二九年,曾八次來到中國推銷棉紡織品,都銷路不佳,多次賠本。一八二一年英輸往廣州的英花呢四千五百零九匹,剪絨與天鵝絨四百一十六匹,在廣州市場上拍買脫手,結果賠本百分之六十。
  
   英國的一些奢侈品,市場需要量很少,印度來的棉花盡管有用,但中國也是盛產棉花的國家,隻有在蘇,浙一帶棉花歉收時,印度棉花才有銷路。在十八世紀末東印度公司自中國輸出茶葉每年約在四百萬兩左右,僅此一項就可以抵消當時英國輸入中國的三項主要商品(毛紡品,金屬品和棉花),中國結實的土布則又暢銷歐,美市場,美商每年從中國販運二、三百萬匹。這樣,當時的英美等國不能向中國提供什麽象樣的商品,而又迫切需要中國貨,所以中國在對外貿易上經常是大量的出超。以中、英間的貿易而論,到貿易戰爭爆發前夕,中國每年出超的價值,高達白銀二、三百萬兩以上,英國必需用白銀(西班牙、墨西哥銀元)來支付,以至當時來廣東進行貿易的外國商船,所帶的貨物不多,而大量的卻是銀元,東印度公司來華的商船,經常要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現銀,商貨不多。所以,東印度公司對廣州的整個進出口生意是無年不賠的。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0:53:30   
  中國與英國之間的貿易差額,以及與其它美國等國之間的差額,這些開始加劇了雙方的貿易矛盾和摩擦。造成當時這些差額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麵:從中國方麵說,由於中國地大物博,有豐富的物產和土地資源,本身的農業和手工業完全可以滿足封閉的自給自足的需要;從西方國家來說,盡管他們的技術先進,產品新異,但是其工業產品規模要達到足以排擠中國的貨物,攻破封閉的中國市場大門並不是十分容易的。比如最早來華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都還不是工業大國,拿不出什麽製造品輸入中國,葡萄牙雖然租借了澳門,但也隻能把中國的絲綢、瓷器、手工藝品等運往南洋,印度和歐洲販賣,而把南洋的香料,藥材等物,以及少量的歐洲商品運銷到中國。這種貿易,中國貨經常出超,他們的支付手段是白銀;西班牙也是經常從墨西哥運載大批白銀到呂宋,而由閩,廣商人販運絲綢等貨到呂宋換取銀元載回中國。這兩個原因說明,像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幾千年悠久曆史和地大物博的古老的大國,並不是可憑一些少量的現代產品就可以打開其封閉的大門,也不可能通過少量的新產品,新技術就能改變中國民眾的消費傳統。見下表:
  
   東印度公司輸華商貨的盈虧
  一七七五至一七九九年每年平均數   價值單位:銀兩
  年度   毛紡品 金屬品  東印度產品 總計
  1775-79  -23788 +7679  +17512 -2831
  1780-84 -22456   +6754  -4849 -23199
  1785-89 -26284   -4443  +24829 -7906
  1790-94  -1061877  +24746 +26703 -62141
  1995-99 -191552 +9772  +20687 -168099
  (參見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第十七、二十頁。)
  
  
 

 

  當時的中國對外貿易中,中國與英國,以及美國,法國等國的貿易是最主要的,特別是中英貿易,英國作為當時的"世界工廠",在許多方麵走在世界的前麵,有許多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但對於這些新技術和新產品,在一個完全以自給自足為主的自然經濟社會裏,大量的新技術和新產品還會促進這種自然經濟的迅速解體,許多新技術和新產品並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被傳統封閉的國家所接受,這就導致了最初時期中英貿易的不平衡,對於英國利用"鴉片貿易"做為彌補這種不平衡的做法,中國當然應該堅決反對,但是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的結果連中英貿易都被宣布中斷,這實際上是在做"倒髒水的時候,連嬰兒都被倒了出去"的錯誤。
  
  
  由於林則徐的"禁煙運動"連中英貿易都被宣布中斷、這樣中英關係就由原來"貿易爭端"變成了一場"貿易戰爭"。中國這個古老的大國開始與當時世界上最強的經濟大國之間處在一種戰爭狀態。本來中英貿易完全可以采取相互競爭和相互協商的辦法解決,即便嚴禁"鴉片貿易",但也不需要在兩國民眾之間發動戰爭,但由於林則徐從一開始解決這一問題,就企圖通過暴力驅逐的辦法,其結果適得其反,不僅沒有解決貿易爭端,而且帶來雙方的戰爭。實際上中國自一八四0年鴉片戰爭以後,"鴉片走私"不僅沒有消除,而且更加猖獗。
  
  世界有許多國家和民族,每個國家和民族都自己長處,不同的民族應該互相交流和學習。但是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看高於別人的國家和民族,這就是民族排外主義。在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眼裏,中國仍然是一個"天朝大國",其國內無所不有,不需要借助於外國,本來國內的一些守舊分子時時都在尋找借口,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助長當時國內民族排外情緒的增長。
  
 

 

 
  林則徐的激進"禁煙運動"中斷中英貿易的作法,對於中國貿易的長遠發展,以及中國與世界的交往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戰爭的危險。
  
  當時的英國政府已感到在中國這個封閉了幾千的古老大國,單靠貿易手段是不能解決問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提供了英國政府使用"炮艦政策"的借口。
  
  一八四0年二月二十日,英國政府任命喬治.懿律和查理.義律為對華談判正副全權代表,四月英議會通過對華戰爭議案,六月,喬治·懿律率領四千英軍,分乘四十餘艘艦船,從印度進入中國廣東海麵,封鎖了珠江口,兩國進入了戰爭狀態。
  
  鴉片戰爭盡管以鴉片為起因,但是雙方卻是代表著不同的文明,英國在技術、武器、裝備等方麵勝於中國,這樣也就自然決定了當時戰爭的發展方向。
  
  此外,當時,清政府並沒有準備和英國開戰,更不了解英國的實力,也是戰敗的原因。據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一書介紹,當時一支清朝軍隊,從鴉片戰爭開始到結束,一直試圖與英國接戰,但卻從來沒看到英國軍隊的影子。因為英國軍隊的機動性好,而清朝當時又沒有火車之類的,軍隊移動速度慢,因此,表麵上清朝軍隊數量和裝
  備可以一拚英國,但是因為林則徐的原因,清朝對此戰沒有充分的準備,在局部戰場,英國的人數和武力是強於清朝的。
  
  我們的民族英雄還有一個笑話,林則徐曾花巨款向美國商人買了一條 1080 噸的大輪船“劍橋號”,並裝上了 34 尊英製大炮在船上。可是,林則徐卻不是命令清軍把這條大洋船開到海上與英艦對轟,而是橫停於珠江口,作為阻礙英艦的障礙物兼作炮台之用,結果,被英國水兵爬上船去,連船帶炮給開走了。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2:07:10   
   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魏源,而不是通常認為的林則徐,這一點,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一書也有論述。關於鴉片戰爭,中國一般士大夫都喜歡虛驕自大,過度地指責外國,但是中國近代史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一七九四至一八五六年)卻與之有不同的評說,他認為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國內政治所決定的,他說:"官無材則國楨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楨富柄強則以之詰奸奸不處,以之治財財不蠹,以之 器器不窳,以之練士則士無虛伍,如是何患於四夷,何憂乎禦侮!"(參閱:《聖武記》,敘。)他把"人心之寐"和"人才之虛"列為兩個根本大害。魏源能從中國本身尋找"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應該說是一種比較現實的態度。
  
   嶽飛精神的流毒影響深遠,就是主“戰”就是英雄,無論結果如何;主“和”就是漢奸,無論為中國得到多大利益。儒教這種觀點實在是害人不淺,中國人在春秋時代聯合叢橫的智慧被儒教消磨光了。對於鴉片戰爭中曆史人物的評價,中國大陸的出版了許多書籍,往往把當時的"主戰派"稱之為"民族英雄",而把主和派稱之為"民族敗類",似乎隻有虎門銷煙的的林則徐是"英雄",而為了國家和平而奔走的清朝大臣則成了"民族敗類",似乎戰爭的失敗就是因為這些議和大臣而造成的結果,如此下去,有誰還再為和平而去奔走。這些主戰派閉眼不去看中國的現實,他們被一種狂熱的"民族"、"愛國"勢心所蒙騙,如果按主戰派的邏輯,中國就不僅僅隻是割讓一個香港的問題,甚至可能一個廣東,或者半個中國。正是因為這些主和派從當時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為和平奔走,才換來了當時中英的和平。曆史應該為這些主和派平反。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2:12:27   
  鴉片戰爭以後,對外貿易開始增長起來。從中國對外出口來看,外國商人進口中國的特產絲茶這兩項的數量都在迅速增加,一八四三年由廣州一口輸出茶一七七二七七五0鎊,一八四四年由廣州,上海兩口輸出的茶增至七0四七六五00鎊,一八四九年兩口輸出茶八二九八0五00鎊,一八五六年上海,廣州,福州三口共輸出茶一億三千萬鎊,十年間增加了八倍;再如絲的出口,一八四三年輸出一七八七包,一八四五年輸出一三二二0包,一八五0年輸出二一五四八包,至一八五六年輸出達八萬包,增長了十幾倍。象絲,茶這種帶有農村副業經營性質的生產,在中國是具有著巨大增產的潛力,一旦市場信道被打通,國外需求迅速增長,絲茶就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在中國對外貿易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外國進口的商品也有增加,如戰前(一八三六年)英國直接輸華貨物的總值為一百三十萬英鎊,一八四一年和一八四二年,因戰爭原因每年下降九十萬英鎊上下,而一八四三年增至一百四十六萬英鎊,一八四四年和一八四五年發展到了最高峰,每年貨物總值達二百三十萬英鎊左右。
  
  《南京條約》規定了五口通商,五口先後開放,廣州最先在一八四三年七月二十七日開市,十一月二日廈門開市,十一月十日上海接著開埠,十一月二十七日和十二月二日寧波和福州也相繼開埠。五市的開市和開埠,促進了當時五市商業的發展,舊日的商業中心廣州和新起的商業中心上海最為繁盛,其它次之,中國也出現了一批大商人如廣州的吳健彰,揚坊等人,這些擁資百萬的商人,盡管有些商人是依附於外國人,但是畢竟是中國較早的具有現代商業意識的商人,他們促進了當時中國商業的發展。
  
  
  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也研究了"鴉片戰爭"的過程,提出了對外關係方麵的幾個原則。第一是"聽互市各國以款夷,持鴉片初約以互市",這就是允許合法貿易,反對鴉片貿易。第二是"師夷之長技以製夷",魏源所指"夷之長技"雖然主要還是指槍炮,但是《海國圖誌》中已指出"量天尺、龍尾車、風鋸水鋸、火輪機、水輪舟、自來水、自轉碓、千斤秤之屬,凡有益於民用者,皆可於此造之"(參閱:《海國圖誌》,敘。)魏源等人的這些主張已成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較早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先驅者,自這以後中國西方的一些先進技術和新產品也開始陸續的進入中國,中國民眾也開始在逐步認識西方世界。 相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2:15:18   
  魏源,Wei Yuan,(1794年—1857年),原名遠達,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漢士,號良圖。清湖南省邵陽縣金潭人(今邵陽市隆回縣金潭)。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的好友。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官至高郵州知州。晚年隱居杭州,潛心佛教,法名承貫。病逝於杭州。
  
  著有《海國圖誌》五十卷,《聖武記》,輯《皇朝經世文編》一百二十卷。《海國圖誌》書中闡述了作者“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抵禦外國的侵略,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近年有《魏源全集》出版發行.
  
  在佛教方麵著有《無量壽經》會集本——《摩訶阿彌陀經》。
  
 


  以下是引用 gaoming5411 於 2007-3-25 8:46:59 的發言:堅決反對樓主,要知道不是鴉片戰爭毀掉了中國,而是清朝的閉關鎖國毀掉了中國,當時的中國表麵昌盛,其實工業早就落後了世界,樓主竟然拿鴉片和煙草,茶葉相比,說成一種貿易手段中互有勝負,樓主太貪圖小利了,這個都不明白,寫那多貼出來幹嗎?我問你,如果鴉片是商品,現在的世界上那個國家把毒品交易合法化了,為什麽才一點毒品怎麽判死刑呢?毒品就是有10000倍的暴利,也不會有國家把它合法話的,因為它能毀掉的不止是一個國家.常識都不懂.
    要我說林則徐救了中國,不是鴉片戰爭的發動,中國永遠閉關鎖國,工業永遠不進步,清朝也很後來難推翻,表麵上中國損失了大量白銀,喪權辱國.不過從長遠來說,如果中國不打開門戶,現在還閉關鎖國呢,那現在咱們不要說對外貿易一定是賠本,(除了茶葉,熊貓還能賣什麽?)也不說什麽八國聯軍咱們一定打不過,就是一個小小的日本,以現在的科技手段打一個閉關鎖國的中國都沒什麽大問題.就是中國閉關鎖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都有可能會被滅國.國家都沒有了,掙錢賠錢的你談個屁啊,就貪圖那些白銀,對個人來說那是天文數字,可是對一個國家來說,那隻是個數字.常識都沒有,還發帖子,丟人不.當時,鴉片=茶葉, 都是高級商品
  -----------------------------
  
  現在,鴉片=香煙, 都有害,
  但是,過去和現在都無法律製定其為毒品,清
  朝是突然的第一個把鴉片當成毒品的,
  清朝是世界第一個製造禁毒法律的國家,先進吧?
  嗬嗬~~

  鴉片大概在唐朝時期就傳入中國了
  清朝自己種鴉片販賣鴉片
  整個清朝自己一直在種鴉片販賣鴉片
  但是,清朝的科學不如英國,因此清朝鴉片質量不如英國人的
  要知道,提純鴉片要點化學科學的,清朝是儒教天下,沒有科學
  因此,清朝是玩不過人家,才無賴的製定鴉片為毒品
  這是為了清朝的國家利益,再加上鴉片確實有害
  但也不過是貿易問題,沒必要沒理由搞成戰爭
  
  總之,
  鴉片並非英國人在清朝搞進來的
  鴉片中國自古有之
  清朝自己一直在製造和販賣鴉片
  而我們的教科書上的觀點:
  我們中國清朝是純潔的,過去沒有鴉片
  我們清朝受了英美帝國主義的毒害
  其實
  曆史事實不是這樣的
  嗬嗬~~~~
  
  gcd反帝反封建的洗腦教育很厲害歐
  教育的結果:
  人們現在沒誰反美反英了
  但仇恨清朝的教育卻是成功的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9:37:02   
  鴉片(阿片,英語:opium),俗稱大煙、阿芙蓉(阿拉伯語:Afyūm)或福壽膏,屬天然麻醉抑製劑;醫學上作麻醉性鎮痛藥,非科學研究或非醫用,則歸類於毒品。作為毒品,傳統用於鴉片的吸毒工具有煙簽、煙燈、煙槍等,一般將生鴉片加工成熟鴉片,然後搓成小丸或小條,在火上烤炊軟後,塞進煙槍的煙鍋裏,翻轉煙鍋對準火苗,吸食燃燒產生的煙;吸毒人員中煙癮不大者每天吸食10~20次,重者每天百餘次;現在吸毒者常直接吞服鴉片小丸,或把鴉片溶於水中直接用針進行靜脈注射,而靜脈注射成為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中國大陸對販賣鴉片,累計重量超過1000克(約合2.2磅)即可判處死刑。
  
  
  鴉片作為藥物使用,長期或過量使用,則造成藥物依賴性;作為毒品吸食,對人體產生難以挽回損害甚至造成死亡。吸食鴉片後,可以初致欣快感、無法集中精神、產生夢幻現象,導致高度心理及生理依賴性,長期使用後停止則會發生渴求藥物、不安、流淚、流汗、流鼻水、易怒、發抖、寒戰、打冷顫、厭食、腹瀉、身體卷曲、抽筋等戒斷症;過量使用造成急性中毒,症狀包括昏迷、呼吸抑製、低血壓、瞳孔變小,嚴重的引起呼吸抑止致人死亡。
  
  
  鴉片是從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罌粟未成熟蒴果經割傷果皮後,滲出之白色乳汁幹燥凝固而得,含多種鴉片生物堿,鴉片分為生鴉片和熟鴉片。
  
  生鴉片呈褐色,有些品種則呈黑色;可製成圓塊狀、餅狀或磚狀;一般表麵幹燥而脆,裏麵則保持柔軟和有粘性,有刺激性氣味——陳舊的尿味,味很苦。生鴉片中除了百分之15至30的礦物質、樹脂和水份外,還含有百分之10至20的特殊生物堿。生物堿可分為三類即,一類是嗎啡類生物堿,其中又包括三種成份,嗎啡—含量10%-14%,可待因—含量1%-35,蒂巴因—含量約為0.2%;第二類為罌粟堿類生物堿,含量為0.5%-1%;三類是鹽酸那可汀類生物堿,含量為3%-8%。生鴉片經加工處理後,成為吸毒者使用的“熟鴉片”。
  
  熟鴉片就是生鴉片經過燒煮和發酵後,製成條狀、板片狀或塊狀;其表麵光滑柔軟,有油膩感,呈棕色或金黃色,通常包裝在薄布或塑料紙中。吸毒者吸食時,熟鴉片可發出強烈的香甜氣味。
  
  
  大量美國財富建築在鴉片貿易上, 包括約翰·約伯·奧斯塔(John Jacob Astor主要靠對華鴉片貿易發家,John Kerry和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的祖上。
  
  
  至少在1729年雍正皇帝就下令禁止鴉片,此後多位皇帝一直強調禁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鴉片基本上被消除了.但是改革開放後,有死灰複燃的跡象。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09:47:13   
  1876年(光緒二年),阿拉善旗劄薩克親王貢桑珠爾默特病卒,享年70多歲。諡號呼比勒罕諾顏,意為“轉生”,祈求轉世超脫,來世成為活佛。
  
  頒布文告 禁食鴉片
  
    唐朝時鴉片從阿拉伯傳入中國,因其具有提神鎮痛、止瀉辟瘴的藥用功能,明末以前列入藥材使用,乾隆以後官僚貴族吸食鴉片之風愈演愈烈。鴉片輸入中國,造成白銀大量外流,京官貴戚、蒙古王公、旗民太監,甚至娼妓優伶和尼姑道士等下層人民也成為麵黃肌瘦的大煙鬼,國運急劇衰敗。地處西北邊疆的阿拉善旗也未能幸免,有些王公台吉和商賈大戶在鴉片巨額利潤的驅使下私販大煙,一些養尊處優的沒落王公、寺廟喇嘛和旗民吸食鴉片,腐敗享樂之風在阿旗蔓延。
  
    1839年,在林則徐虎門銷煙壯舉的影響下,加之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喚醒了進步封建王公的良知。在朝廷的支持下,1848年阿拉善旗劄薩克親王貢桑珠爾默特發布禁煙文告,下令全旗8個蘇木36個巴格以及各寺廟禁止吸食鴉片,並對違禁者給予處罰。阿拉善旗禁煙是虎門銷煙的曆史縮影,反映了阿旗抵製鴉片、抗擊侵略、維護旗政的決心和願望。
  
  踴躍捐輸 會哨巡緝
  
    阿拉善旗在各個年代對清廷都有人力物力支援,表現在親王及其旗民主動向清廷捐獻財物。道光、鹹豐時期,清王朝經曆了兩次鴉片戰爭的沉重打擊和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走向積貧積弱,國庫空虛,財政拮據。1852年,蒙古內外劄薩克汗王貝勒、國公額駙、台吉塔布囊等各級官吏,因軍務未盡,體貼上情,自願捐獻一年俸銀備辦軍需。鹹豐皇帝十分高興,不但沒有接受捐銀,反而被貢親王等王公至誠之心所感動,批準俱各賞給小卷袍料和八絲褂料各一件,由廣儲司撥發。表示了體恤蒙古臣仆之意。1853年(鹹豐三年),貢親王奉命備辦軍需急用駝隻1000峰,派員送往京城。1856年(鹹豐六年),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1月貢親王向清廷捐備駝隻500峰,支援反侵略戰爭。1861年(鹹豐十一年),阿拉善旗設立捐局,勸告商民踴躍捐款,支援清軍作戰。
  
  鹹豐年間,以阿拉善旗鹽商稅款接濟清廷軍餉。1858年(鹹豐八年)鴉片戰爭期間,清廷國庫空虛,經陝甘總督樂斌奏準,將吉蘭太、查漢池鹽湖收歸國辦,招商經辦。在中衛一條山設立鹽店收儲轉運。商家每年繳納白銀1.6萬兩。以貢親王為首的阿拉善旗在抵禦外辱、維護國家主權方麵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1866年(同治五年),陝西回軍首領馬正和、於彥祿、畢得材率部圍攻定遠營不克,出勝全關返回寧夏。1868年,貢親王在援助米麥耕牛支持清軍作戰的同時,積極備戰。1869年(同治八年)四月, 阿旗蒙兵配合清軍在磴口烏蘭木頭下永和薑、上永和薑擊敗回軍。回軍四大營之一的白彥虎率領回軍近萬人攻打阿旗,白彥虎所部董誌原分兵三路直撲定遠營,貢王在協理阿布哩協助下據城固守,堅守待援。阿旗固守孤城3個月,傷亡兵丁100多人,長史疊立格爾、達賴等陣亡。回軍七八千人攻城不下,便將城外王爺祖陵、西花園親王府第、商號民居搶劫燒毀。北寺也被攻破,活佛藏匿山洞,被牧民英雄阿木吉爾嘎拉救出送回定遠營城。匪徒進攻南寺時,60多名喇嘛兵頑強抵抗,殲敵300多名。同年七月九日,寧夏嵩武軍首領張曜派遣部下楊春祥率兵援救貢親王,世祿、坤庫善騎兵、步兵各隊配合助剿,立解定遠營之圍。阿拉善旗親王兵馬隊和清軍乘勝追擊,斃敵甚多。叛軍敗退途中縱火將南寺焚毀,越賀蘭山退至寧夏境內。清軍越賀蘭山乘勝追擊進軍寧夏,平羅、沙金托海、三道河、磴口、石嘴山皆被平定。到1872年,阿拉善旗境內的散匪流寇方被徹底肅清。
  
  
 

  
  鴉片,其實是罌粟的初級產品,而鴉片高度提純後的毒品則叫海洛英。
  
  罌粟,作為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據百科全書介紹,它有28屬,250多種;其主要分布於北半球幾乎整個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據歐洲人在瑞士發掘的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民居遺址中,考古學家們便發現了“罌粟”的種子和果實的遺跡,並且屬於人工雜交種植的品種。到公元前3400年左右,如今伊拉克地盤的兩河流域,已經開始大麵積種植這種作物了。古巴比倫人甚至給它取了“快樂植物(joyplant)”的美名。據世界曆史記載,至少在公元前2160年左右,鴉片已經成為獸醫用藥和婦科藥品。在已經發掘的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墓葬中,“底比斯鴉片”已經屬於高級品牌了。延續到公元前300年前後,古希臘人已經開始把鴉片作為普遍的飲料添加劑而享用。在西方世界的《聖經》與荷馬史詩《奧德賽》中,鴉片被描述成為“忘憂藥”,上帝的信徒們廣泛地使用它已經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了。至少在公元前二世紀,古希臘的名醫加侖(Galen),就記錄了鴉片可以治療的疾病包括:頭痛、目眩、耳聾、癲癇、中風、弱視、支氣管炎、氣喘、咳嗽、咯血、腹痛、黃疸、脾硬化、腎結石、泌尿疾病、發燒、浮腫、麻風病、月經不調、憂鬱症、抗毒以及毒蟲叮咬等眾多疾病。
    
    鴉片幾乎伴隨著有文字記載的人類的全部曆史,不獨是中國的先民們對鴉片情有獨鍾。例如,17世紀的英國醫生、臨床醫學的奠基人托馬斯;悉登漢姆(Thomas;Sydenham)在了解了鴉片的巨大藥用價值後,這樣歌頌鴉片:“我忍不住要大聲歌頌偉大的上帝,這個萬物的製造者,它給人類的苦惱帶來了舒適的鴉片,無論是從它能控製的疾病數量,還是從它能消除疾病的效率來看,沒有一種藥物有鴉片那樣的價值。”他甚至說過這樣極端的話:“沒有鴉片,醫學將不過是個跛子”。這位醫學大師因此也理所當然地獲得“鴉片哲人”的雅號。
    
    曆史記載,至少在公元前139年張張騫出使西域時,鴉片就開始從西方傳到了中國。三國時,名醫華佗就曾使用過大麻和鴉片作為麻醉劑;在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中國就有鴉片進口的記錄,那時,阿拉伯鴉片被稱為“阿芙蓉”;公元973年北宋印行的《開寶本草》中,鴉片被定名為罌粟粟,這後一個“粟”當蒴果解。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11:50:55   
  大約1600年代,荷蘭人通過台灣把北美印第安人的煙鬥連同煙葉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了吸煙者。其吸食煙草的廣泛程度曾令中國的統治者們感到恐慌,崇幀皇帝為之下令禁過煙。那時,就曾經有人把鴉片混入煙草吸食,而初嚐鴉片給人帶來的毒品欣快感。然而,崇禎帝禁煙的舉措帶給中國社會始料不及的結果是,不但煙草在中國沒有被禁絕,而且導致了吸食純鴉片的泛濫。
  
  中國人關於吸食鴉片的完整而又詳細的記載,直至18世紀中葉,才由清朝派駐台灣的官員黃喻普首次記錄,是他最先詳細記載了台灣人吸食鴉片的具體過程。此人了解了鴉片上癮後的危害後曾斷言:“除了殺掉吸食鴉片者,否則無法令其戒除惡習。”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11:52:01   
  雍正皇帝就曾在1729年下令禁止過鴉片貿易。處罰措施還相當的嚴厲,其中,對違禁者的處罰包括打100軍棍、三個月戴枷囚禁、流放新疆直至處死。但是,這種處罰隻針對國內生產鴉片者,而對吸食鴉片者卻免於責罰,同時,也沒有限製鴉片進口的任何規定。朝廷這種隻禁自己人種植和生產鴉片的嚴厲查處,卻不責罰吸食者和禁絕鴉片進口,無異於鼓勵鴉片進口貿易。事實上,僅雍正皇帝頒布禁令的當年,就合法進口鴉片200餘箱。到1767年增加到1000箱,到1790年便達4000箱。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11:53:10   
  直至1868年英國才製定《毒品藥店法案》。就是這個專門管理毒品法案,也隻不過對英國本土的鴉片貿易給予一般性限製而已。英國真正的禁止鴉片法令頒布,一直拖到了1914年。曆史上,英國甚至製造過相當多的含有鴉片成分的產品。例如一種常見的兒童鴉片糖“巴拉高利”(Balagoli),直到20世紀20年代還是使嬰兒安靜的家常藥物。
  
  美國直到1885年,才立法禁止美國本土的鴉片貿易,但禁令並不嚴密。一個典型的事例是,著名的可口可樂飲料直至1903年尚含有微量可卡因。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11:54:45   
  1839年11月4日,英國軍艦與中國水師在穿鼻、官湧海麵開始武裝衝突,至13日,此類衝突共發生六次,雙方各有損失。對這些衝突,連同9月5日那一次衝突在內,林則徐給朝廷的奏報中則稱之為“七戰七捷”,從而完全誤導了清廷的君臣,給道光皇帝及其臣子們虛幻的勝利感。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11:57:42   
  義律在開戰之前,曾向林則徐提出了包括運輸、貿易以及限製鴉片的各種解決糾紛的方案。遺憾的是,林則徐堅持除林維喜案的要求外,其他一概不予理會。這種僵持的局麵一直拖延至1840年5月。此時,抵達珠江口的英國軍艦已達48艘,大炮540門,軍隊25000人。英軍開始有實力反向封鎖珠江口。5月9日夜,林則徐派火舟10艘主動出擊,焚毀英國小艇11艘;而義律並不在防備森嚴的廣州還擊,卻率艦40艘北上,攻廈門、陷定海,於7月12日抵大沽口訛詐清廷。道光皇帝眼瞧英艦威脅京畿,連忙派大學士署直隸總督琦善赴天津大沽議和,並下詔曰:“禁煙措置失當,大皇帝早有所聞,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現已派欽差大臣,定能代伸冤抑。著即返棹南還,聽候辦理可也。”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11:59:44   
  “黃禍”的傳言來曆,其大致情形是:大約從1820年代起,廣東、福建沿海的華工(苦力)便以一定規模開始輸往海外。當時的俗稱是“賣仔”,後來更被貶為“賣豬仔”。他們中約95%屬於契約勞工,其待遇是非人的,在遭受層層盤剝之餘,他們還必須償還國內“蛇頭”的欠款。這些命運悲慘的華工,在流落海外期間,為了解除煩惱,從中國帶去了吸食鴉片的惡習。
  
  雖然在東南亞一帶吸食鴉片,不是華人的首創,卻因大批華人抵達而擴大了這種嗜好。例如,在19世紀後半葉,華人占95%以上的新加坡,一度有三分之一男人吸鴉片上癮;菲律賓有190餘家鴉片館,隻為華人服務;在澳大利亞的華人社區內,吸食鴉片成了廣泛的消遣方式,乃至於導致這些國家的白人排斥華人甚至包括那些親近華人的白人婦女。1888年一艘叫“阿富汗”的船隻抵達墨爾本,當地居民居然自發組織糾察隊不許船上250名華人下船,理由僅為抵製鴉片侵入墨爾本;在美國,因為南北戰爭大量使用鴉片作為醫治傷員的藥物,鴉片已經被廣泛使用。華工的到來使之更趨嚴重。凡中國社區必有中國人開的鴉片煙館,它使華工收入的幾乎一半消費在鴉片煙裏。1885年一項調查顯示,僅舊金山唐人街便有26家鴉片煙館,每館可以同時容納24人吸食。不止吸食鴉片,賭博、賣淫、高利貸都在這些煙館裏蔓延開來;在秘魯,鴉片與華工同時輸入,那些發現暴利唾手可得的中國商人很快就構築了一條把中國鴉片經美國運到秘魯的黃金途徑。
    
    鴉片戰爭一個徹底敗壞中國人聲譽的糟糕結果,是中國從單純的鴉片輸入國居然一度變成了鴉片的輸出國,它與中國苦力同時輸出到世界各地。隨後,這些伴隨著華人而來逐漸成為鴉片消費國的國家,分布於全世界。例如,1888年,澳洲的鴉片輸入便達17684磅,到1890年4月,僅維多利亞一個州,歐洲裔鴉片吸食者便達700餘名;1875年《舊金山晚郵報》統計,全美共計有12萬鴉片的“癮君子”。該報特別聲明:此數據尚不包括華裔在內。1885年輸入美國的鴉片達208152磅。美國之所以一度製定並實施排華法案,中國人到處傳播鴉片如果不是最根本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對此,美國參議院牧師紐曼博士1874年的演說具有代表性:“中國人作為家仆、洗衣工、體力勞動者、礦工等大批到來。我們盡我們所能使他們文明和基督化(我們給他們學習的學校和宗教的殿堂)。但他們到來時都已經虛弱不堪,鴉片使他們渾身無力。我們需要他們做體力勞動者;我們需要他們做仆人;我們需要他們做市民。因為從密蘇裏到金門的廣闊土地上,隻有不到100萬白種居民。我們歡迎他們,但如果他們是鴉片吸食者,我們無法歡迎他們。”
  
 

 
  蔣廷黻評價林則徐。書中摘引了林則徐赴伊犁謫戍途中曾致友人的信函,把林則徐檢討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躍然紙上:
  
  “彼之大炮遠及十裏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後,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無他深巧耳。不此之務,既遠調百萬貔貅,恐隻供臨敵之一哄。況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師始能尾追,岸兵能頃刻移動否?蓋內地將弁兵丁雖不乏久曆戎行之人,而皆睹麵接仗。似此之相距十裏八裏,彼此不見麵而接仗者,未之前聞。徐嚐謂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膽壯心齊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嶽、韓束手,奈何奈何!”
    
    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這位以“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名言傳世的“民族英雄”,居然叮囑他的朋友,不要把這封信給別人看。蔣廷黻以此得出結論:林則徐,是不願意讓別人知道他的真實想法的。所以,蔣廷黻在著作中說:“難怪他後來雖又作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他總不肯公開提倡改革。他讓主持清議的士大夫睡在夢中,他讓國家日趨衰弱,而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鬥。林文忠無疑的是中國舊文化最好的產品。他尚以為自己的名譽比國事重要,別人更不必說了。士大夫階級既不服輸,他們當然不主張改革。”
    
    林則徐這樣的人,居然在當今中國,依然有人把他當民族英雄對待,可見,我們這個民族160多年來,半點長進也沒有,其心態、其氣度、其眼界、其膽識,與林則徐別無二致。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5 12:09:14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政府代表在泊於南京下關江麵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與英國簽署《江寧條約》,又稱《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7月,英艦百餘艘,官兵約九千人,自吳淞口溯長江西上。進攻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叉點的鎮江。意圖截斷南北交通,阻止漕運。駐守鎮江的1500名八旗兵與英軍展開激烈巷戰,死傷慘重,全城遭受焚掠,一片廢墟。道光皇帝遂決定接受英國的條件議和。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給了英軍五十萬元,作為不占領的交換條件。8月4日,英國軍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麵,於是雙方正式簽定《南京條約》。
  
  
  1840年6月,英國發動了侵華戰爭,史稱鴉片戰爭。1842年英軍侵犯南京,清政府被迫在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英國代表璞鼎查,清廷代表欽差大臣耆英在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靜海寺因此成為中國近代史起點的象征。
  
  隨後,法國和美國強迫清政府分別與之簽定《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廈條約》。
  
  真確文本現存於台灣的中華民國外交部,另一份文本則由英國政府保存。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是:
  
  把香港島割讓(文本上用“給予”字眼)大英;
  賠償英國2100萬元“商欠和戰爭賠款”;
  增開廈門、福州、寧波、上海,連同原有的廣州,共計開放五處通商口岸 ;
  兩國平等往來。
  廢除公行製度,可自由選擇商人交易。
  
  
  
  
  當時清朝政府輕易的放棄這些主權,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不了解國際法,並不認識這些條款損害國家主權的嚴重性,反以為有許多便利,不失為一種較公道的解決辦法。如認為劃定租界,可便於防範外人,對中國人的擾亂可以較少;而協定關稅使得中國稅收實際上比較以往還有所增加,得到了實利。
  
  
  1843年至1844年,新開的四個條約口岸:廈門、上海、寧波、福州相繼開埠。廈門、福州、寧波因地理的限製,商務並不繁盛。隻有扼長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產地,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同時是國內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傭的買辦(多為廣東人或寧波人)蜂擁而至,開設洋行。1853年起,上海開始壓倒廣州,成為全國最大貿易港口。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並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後來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為紀念《南京條約》開放上海而被命名為南京路。至於割讓的香港,本為海盜出沒的荒島漁村。英國人在此鑿山填海,大事興建,成為英國在遠東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樞,一度還是鴉片和苦力的集散地。
  
  鴉片戰爭時,在中國約有三十萬的地下天主教徒。基督教(新教)沒有公開傳教,隻有20名英美傳教士在澳門進行一些準備工作,如翻譯聖經,編寫字典。1846年,道光皇帝明詔弛禁天主教,歸還原有教堂,天主教於是轉而公開活動。耶穌會負責江蘇、安徽和直隸東南部的傳教工作。遣使會負責直隸的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會則專門負責福建。來自英美德三國十餘個基督教(新教)差會也紛紛在五口設立教堂、學校、醫院。其中美國歸正會在廈門興建了基督教(新教)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長老會的嘉約翰在廣州接辦中國第一所西醫院博濟醫院。
  
  遺憾的是,當時的中國人沒有重視、反思這場戰爭。戰後,中國人繼續沉浸在“天朝上國”的思想中。 清朝對外關係不善, 加上鴉片戰爭的失敗, 國威嚴重受損, 國際地位相對下降, 清廷之國力及軍事科技方麵弱點盡露, 引發外國侵略, 剝奪之野心. 南京條約之後, 各國亦紛紛援例要求訂約, 向中國提出種種剝削性的要求, 不平等條約遂不斷出現.
 


  
  大約1600年代,荷蘭人通過台灣把北美印第安人的煙鬥連同煙葉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了吸煙者。其吸食煙草的廣泛程度曾令中國的統治者們感到恐慌,崇幀皇帝為之下令禁過煙。那時,就曾經有人把鴉片混入煙草吸食,而初嚐鴉片給人帶來的毒品欣快感。然而,崇禎帝禁煙的舉措帶給中國社會始料不及的結果是,不但煙草在中國沒有被禁絕,而且導致了吸食純鴉片的泛濫。
  
 

 
  總之,林則徐的簡單粗暴,挑起了鴉片戰爭;戰爭中,林則徐謊報軍情,隻誇耀自己的戰功;戰爭之後,林則徐繼續隱瞞中國和英國的科技差別。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林則徐不配成為中華民族的英雄,實質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以往,中外史家把清朝退位歸為清朝腐敗,或者製度落後,等等。
  
  這些觀點是錯誤的。腐敗在中國曆史上哪個朝代哪個時期都存在,當今的腐敗程度,
  在中國曆史上也許排的上號的。腐敗並不會導致亡國,亡國要精英階層有利益分歧
  在會發生,或者有強大的外力入侵。
  
  而清朝退位,是先有強大外力入侵,半殖民地
  同時,清朝的精英自己要當皇帝,要賣國
  
  於是,賣國的漢奸和洋人勾結在一起
  清朝的3歲皇帝當然不管事,清朝退位。
  
  從甲午戰爭說起吧。
 


  
  
  
 
  英國海戰史學家揭開甲午戰爭的真相
  
  關於甲午戰爭,流傳著各種謊言,比如清朝給海軍的錢不夠,沒買新艦艇,沒有買最好的開好彈,清朝實力不如日本,等等。英國海戰史學家揭穿了這些謊言,他說:“大東溝海戰的結果是雙方對海戰理論無知的產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戰理論,就根本不敢挑戰實力更強,擁有堅不可摧鐵甲艦的北洋艦隊;而假如北洋艦隊多了解一下海戰理論,又怎麽可能在擁有大艦巨炮的情況下仍然以0:5的懸殊“比分”慘敗呢?”。下麵我就來看看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吧。
  
  梁啟超稱,自馬江敗後,“群臣競奏請練海軍,備款3000萬……頤和園工程大起,舉所籌之款,盡數以充土木之用”,見《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冊,第40頁,這個說法,與海軍經費籌集的一般規律相差太遠。海署除維持海軍及年撥100萬兩充東北練餉外,要在光緒十四至二十年中另外籌款2000萬兩或3000萬兩(即平均每年另籌300至400萬兩)是不可能的。梁啟超文章目的在於鼓動反對慈禧,言過其實,不能據作信史。 梁啟超製造了很多謊言,戊戌變法,康有為為了掩蓋“圍園殺後”的計謀,逃到日本後軟禁王照,並與梁啟超一同篡改譚嗣同的“獄中題壁”詩。關於中國近代史,基本就是在附會梁啟超的謊言。
  
  
  從光緒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起,慈禧常駐頤和園,說明規模初具。可是工程仍在繼續,並開始籌備慈禧六十壽誕慶典,海軍衙門經費繼續挪用於園工。是年二月十六日奕匡片稱:“查頤和園自開工以來,每歲暫由海軍內騰挪30萬兩撥給工程處應用,複將各省督撫認籌海軍巨款260萬陸續解津發存生息,所得息銀專歸工用。……惟每年撥工之款原屬無多,各省認籌銀兩亦非一時所能解齊。欽工緊要,需款益急,思維至再,隻有騰挪新捐暫作權宜之計。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輸項下暫行挪墊,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效,陸續提解臣衙門分別歸款”。八月二十五日,奕匡、福錕奏:“此次奉報出使經費197萬兩款內,已於本年四月間準總理衙門谘開奏準,暫行借撥頤和園工程銀100萬兩,由津生息項下按年盡數歸還”,見《洋務運動》(三)。
  
  特別指出,挪用於頤和園工程的,是海軍衙門經費,而非北洋海防協餉,而且已經歸還。
  
  就海軍經費方麵來講,清政府投入海軍的經費一點也不比當時日本投入的少!北洋水師從1861年籌建到1888年成軍27年間,清政府一共投入海軍經費一億兩白銀,每年合計300萬兩,占年度財政的4%──10%。日本政府從1868年到1894年3月26年間共向海軍撥款9億日元,折合成白銀才6000萬兩,每年合計白銀230萬兩,相當於同期清政府對海軍投入的60%!
  
  丁汝昌戰前提出在主要艦船上配置速射炮,需銀六十萬兩。李鴻章聲稱無款。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戰敗,他才上奏前籌海軍巨款分儲各處情況:“匯豐銀行存銀一百零七萬兩千九百兩;德華銀行存銀四十四萬兩;怡和洋行存銀五十五萬九千六百兩 ;開平礦務局領存五十二萬七千五百兩;總計二百六十萬兩。”無款的海軍和藏款的李鴻章形成了多麽矛盾的對照。
  
  十四年《北洋海軍章程》製定後,朝野普遍認為北洋艦隊已經成軍,李鴻章說“就渤海門戶而言,已有深固不搖之勢”,見《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戶部於光緒十七年規定南北洋兩年內停購外洋船炮。撇開全局不論,把海軍擴充停滯完全歸咎於慈禧太後,是不符台曆史真實的。

  
  直到大戰爆發前,無論從數量上看,還是從質量上看,北洋艦隊的裝備北洋艦隊都不比日本聯合艦隊差!北洋艦隊的裝甲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日本聯合艦隊。當時,北洋水師與聯合艦隊鐵甲艦方麵的數量比是6:1,中國遙遙領先;非鐵甲艦方麵,8:9,日本略勝一籌。定遠號、鎮遠號的護甲厚14寸,即使是經遠號、來遠號的護甲厚也達9.5寸。日本方麵,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艦,也缺乏北洋艦隊這樣較大規模的裝甲防護。而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綜合了英國“英偉勒息白”號和德國“薩克森”號鐵甲艦的長處設計而成,各裝12英寸大炮4門,裝甲厚度達14寸,堪稱當時亞洲最令人生畏的鐵甲堡式鐵甲軍艦,在世界也處於領先水平。就火炮而言,無論大口徑火炮,還是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均占優勢。200毫米以上大口徑的火炮,北洋艦隊與聯合艦隊的比例是26:11,我方遙遙領先;小口徑火炮方麵,北洋艦隊與聯合艦隊的比例是92:50!隻有中口徑火炮方麵,日本稍稍領先,中日比例是209:141!就平均船速說,日艦每小時比我艦快1.44節,優勢似乎不像人們形容得那麽大。
  
  日本精心策劃了這場戰爭,但礙於北洋艦隊的強大威懾,日本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伊藤博文首相在豐島海戰後對同僚說:"似有糊裏糊塗進入(戰爭)海洋之感"。其大本營製訂了三種方案,為勝敗皆做好準備,最壞打算為日軍慘敗、清軍在日本列島登陸,可見此次戰爭是日本的一次豪賭。所以如此,因為日本也覺出自己海軍力量的不足: 首先,日本從1868年至1894年3月,海軍撥款隻相當於同期清廷對海軍投入百分之六十。 聯合艦隊的組建時間倉促。1894年7月19日豐島海戰前六天,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剛剛編成。此時距黃海海戰也隻剩下六十天時間。其主力戰艦多是1890年以後下水,艦齡短,官兵受訓時間也短。相形之下,北洋海軍自1888年成軍後,艦隊合操訓練已經六年,多數官兵在艦訓練時間達十年以上,這是倉促成軍的日本聯合艦隊無法比擬的。 聯合艦隊艦支混雜,有的戰鬥力甚弱,日方在總噸位上的優勢是貌似強大:如"西京丸"號,戰前剛剛由商船改裝,船體大大高出水麵,不適於作戰,其排水量4100噸,隻有一門120mm火炮,日方稱其為"偽裝巡洋艦",其實僅是一艘武裝商船;再如"赤城"號炮艦,排水量僅622噸,航速十節;“比睿”艦則是一艘1877年下水的全木結構老艦,首尾三根高聳的木桅杆便它看上去完全不像一艘現代軍艦,倒極似中世紀的海盜船。它們均被安排在編隊側後,依靠別的艦支躲避北洋艦隊的直接炮火,日方在海戰中根本不依靠它們的戰鬥力。
  
  
  清朝政府正是基於這種力量對比,才毅然對日宣戰.
  

  
  但問題是李鴻章根本不想打,要保船,戰爭中如果用了威力最大的開花彈,隻"定遠"、"鎮遠"二艦就可以消滅日本艦隊,甚至可以說,把中國和日本的艦隊全部滅掉,根本不必要再買什麽新艦艇。流行的觀點是清朝如何腐敗,如何不給錢買好彈藥,把罪名都加在慈僖頭上,現在把這些謊言都揭穿吧。
  
  
  在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頻繁出現炮彈擊中日艦不炸的現象,而且彈藥不足。在豐島海戰中,濟遠艦用150毫米口徑火炮發射炮彈,擊中日艦速度最快的吉野號右舷,擊毀舢板數隻,穿透鋼甲,擊壞其發電機,墜入機艙的防護鋼板上,然後又轉入機艙裏。可是,由於炮彈的質量差,裏麵未裝炸藥,所以擊中而不爆炸,使吉野僥幸免於沉沒。在黃海海戰中,吉野號又中彈不少,但終未遭到毀滅性打擊。當時在鎮遠艦上協助作戰的美國人麥吉芬(Paul W. Bamford,1860-1897,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畢業)認為,吉野號能逃脫,是因為所中炮彈隻是穿甲彈,參見J.L. Rawlinson,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p.184.。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發射的炮彈有的彈藥中“實有泥沙”,有的引信中“僅實煤灰,故彈中敵船而不能裂”。
  
  
    不僅艦炮發射的炮彈不炸,海岸炮台發射的炮彈也不爆炸。據日方記載,清軍旅順口炮台發射的炮彈,“雖其響轟轟,但我兵因之死傷者甚少,之所以如此,無他,海岸諸炮台發射敵之大口徑炮彈,其彈中大半填裝以大豆或土砂故也”,參見孫克複、關捷:《甲午中日陸戰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2頁。
  
    這些現象表明,擊中不炸,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發射的炮彈本身就是未裝炸藥的實心穿甲彈,隻能穿透船體裝甲,不可能爆炸;二是發射的穿甲爆破彈裝藥有問題,裝填煤灰、土沙之類。這樣的炮彈顯然不適宜於與擁有速射炮的日艦激戰,隻適於平時演習打靶之用。
  
    據一位細心的觀察家統計,在定遠和鎮遠發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徑炮彈中,半數是固體彈,不是爆破彈,參見J.L. Rawlinson,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p.184。戰至最後,定遠、鎮遠彈藥告竭,分別僅餘12英寸口徑鋼鐵彈3發、2發,參見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6-139、343、152、164頁。
  
    為什麽北洋海軍在戰爭爆發後,還把那麽多不適合實戰、隻適於演習用的實心穿甲彈和裝藥不合格的穿甲爆破彈裝載在軍艦上?為什麽不全部換上最具威力的開花彈?
  
    1991年初,煙台海軍航空工程學院的蘇小東先生與海軍有關部門,在北京琉璃廠中國書店購得直隸候補道徐建寅的《上督辦軍務處查驗北洋海軍稟》,稟後附有《北洋海軍各員優劣單》、《北洋海軍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種彈子數目清折》、《北洋海軍存庫備用各種大炮彈子數目清折》,揭開了這個秘密。 參見:蘇小東:《甲午年徐建寅奉旨查驗北洋海軍考察》,見戚其章、王如繪主編《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和世界──甲午戰爭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6-527頁。
  
    根據徐建寅的統計數字,參加過黃海大戰的定遠、鎮遠、靖遠、來遠、濟遠、廣丙7艦的存艦存庫炮彈,僅開花彈一項即達3431枚。其中,供305毫米口徑炮使用的炮彈有403枚,210毫米口徑炮彈952枚,150毫米口徑炮彈1237枚,120毫米口徑炮彈362枚,6英寸口徑炮彈477枚。黃海海戰後,又撥給北洋海軍360枚開花彈,其中305毫米口徑炮彈160枚,210、150毫米口徑炮彈各100枚。
  
    顯然,在3431枚開花彈中,有3071枚早在黃海海戰前就已撥給北洋海軍。“至於這批開花彈為什麽沒有用於黃海海戰,惟一的解釋就是它們當時根本不在艦上,而是一直被存放在旅順、威海基地的彈藥庫裏。由此可見,造成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中彈藥不足的責任不在機器局,也不在軍械局,而在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身上。”在中日雙方開戰後,丁汝昌執行李鴻章“保船製敵”的方針,消極避戰,“仍心存僥幸,出海護航時竟然連彈藥都沒有帶足,致使北洋海軍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與日本艦隊進行了一場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結果極大地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也加重了損失的程度”。
  
    此外,北洋海軍各主力艦都設有魚雷管3-4具,但是,在黃海海戰中,並沒有對日艦實施魚雷攻擊。丁汝昌在匯報戰況時,也隻字未題已方發射魚雷,而隻說日艦對經遠和致遠發動魚雷攻擊。看起來,正象大批開花彈不在艦上一樣,購艦時就配備好的大批魚雷在戰爭爆發後也一直躺在基地的倉庫裏。
  
    至於彈藥中裝填沙土、煤灰和大豆之類,影響炮彈爆炸,原因在於天津軍械局的辦事員被日軍收買,充當了日軍的間諜,故意破壞。 李鴻章和他的親屬們在日本間諜被抓住了,卻釋放了他們。聯想到豐島海戰,方伯謙逃跑時先打白旗再掛日旗,方的日本旗是哪裏來的?是否戰前就受了日本的收買?
  
  總之,英國人的評論是正確的,英國海戰史學家評價:“大東溝海戰的結果是雙方對海戰理論無知的產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戰理論,就根本不敢挑戰實力更強,擁有堅不可摧鐵甲艦的北洋艦隊;而假如北洋艦隊多了解一下海戰理論,又怎麽可能在擁有大艦巨炮的情況下仍然以0:5的懸殊“比分”慘敗呢?”
  
  導致戰敗的原因是太平天國運動,其以基督教名義開始的邪教組織,對中國造成了慘重破壞,文物毀壞無數,人口死亡上億,也同時削弱了清朝對地方的控製,軍隊各自為戰,也就是私兵。當然,也不全是這樣,比如左宗堂就是愛國者,他收複了新疆,還有趙爾豐擴大了西藏的版圖。但遺憾的是李鴻章即不是左宗堂,也不是趙爾豐,李鴻章始終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國家,他的海軍沒了,但他的陸軍卻大致保存下來了,他的實力還在,後來,在八國聯軍入侵時,他憑借這些實力差點當了中國的第一任總統,遺憾的是光緒和慈僖命大沒死,他的美夢破滅了。
  
  但是,一個李鴻章倒下去了,千百個李鴻章站起來了。袁世凱成功讓清朝和平退位,更多的“李鴻章”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戰鬥,這就是波瀾壯闊的民國時代,日本入侵了,繼續內鬥,隻有百團大戰時除外。民國50年的結果,從清朝晚期可以製造萬噸輪船,到50年代的一窮二白。中國和日本的差距不斷擴大。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百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在製造甲午的謊言,在散布謊言.
 

 
    李鴻章是怎麽坐上那個位置的?是什麽讓他脫穎而出?
  -------------------
  
  
  李鴻章和左宗堂一樣,因為太平天國和之後洋務運動起家
  
  但,左宗堂是巨人
  李鴻章是中國第一號賣國賊,第一號漢奸
  
  李鴻章讓中國第一次敗給日本
  大大打擊了中國的自信心
  
  遺憾的是
  今天曆史學界,研究李鴻章和為他辯解的文章很多
  中央電視台和軍事性質的雜誌“艦船知識”都在為李鴻章辯護
  而研究左宗堂的文章很少,網上的文章也很少
  
  
  中國真是盛產漢奸的好地方
  過去如此
  今天也一樣
 


   
  
  
  八國聯軍怎麽失敗的呢?和甲午戰爭失敗一樣,不是因為裝備和軍隊素質問題,而是因為軍閥割據。甲午戰爭時期,因為李鴻章的保船政策而失敗,八國聯軍入侵,李鴻章故計重演,這次,不隻是李鴻章,還有擁有上萬精銳部隊的袁世凱也不參戰,成立了所謂的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指中國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之役期間,中國南方各省違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國開戰的事件。不參戰的有,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鐵路大臣盛宣懷,和閩浙總督許應、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他們不但不參戰,反而鎮壓當地的義和團。這就是中國人的劣根性,極端喜歡窩裏鬥,如果他們都是左宗堂,情況完全不同。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的窩裏鬥再次得到充分的體現。當然,中國雖然盛產漢奸,也有抗日英雄,也有抵抗八國聯軍的熱血好漢。
  
 


  中國近代礦業已開始用機器采煤,僅開平礦務局,至1889年年產量已達247,000噸,有力地抵製了洋煤的進口。1882年輸入天津的洋煤為5,400噸,到1886年便減至301噸。
  
  1890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為了抵製洋鐵入口,開工興建漢陽鐵廠,至1893年全部竣工,該廠設備先進,擁有十個工廠,三千多工人,所生產的鐵除了供應本國外,還出口到美日等國。
  
  1879年,李鴻章在天津成立了電報總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設了電線,總長度達到一萬數千裏,連廈門、台灣之間都架設了海底電纜。輕工業也在此期間得到大力發展。
  
  1880年,左宗棠創辦蘭州織呢局,成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鼻祖。同年,李鴻章也派人創辦了上海機器織布局,中國近代紡織業從上海、寧波、鎮江、武昌等地向全國蔓延來。
  
  1882年,廣州開始有了自來水,稍後,武昌、上海也相繼辦起了自來水廠。近代化的機器繅絲、軋花、造紙、印刷、製藥、玻璃製造等民用工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
  
  
  很遺憾,這些人中隻有左宗棠為了國家,其他人基本是為買辦資本家,為了自己的利益,關鍵時刻全部變成漢奸。
  
  
  
  洋務運動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係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為“洋務派”與“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的工商業的手段來維護清的封建統治。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
  
  
  中央及地方代表勢力
  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總理衙門辦事大臣,恭親王奕䜣成為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勢力。
  
  
  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多數與曾國藩有關:
  
  曾國藩(漢族,道光十八年進士,湘軍領導人)
  李鴻章(曾國藩的門生,漢族,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淮軍領導人,清朝後期的實力派)
  左宗棠(曾國藩的屬下,漢族地主,率領軍隊收複新疆)
  沈葆楨 曾國藩的屬下,進士出身,接替左宗棠創設福建船政,任南洋大臣
  張之洞(漢族,同治二年進士,號稱“香帥”)
  崇厚(滿洲貴族)
  唐廷樞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6 06:31:04   
  洋務運動三十年,當時的清政府的歲入是日本歲入的1.5倍!
  
  1872年,李鴻章主持在上海建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招商局開辦僅三年時間,就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萬兩白銀,這是“經濟改革”的成就,而相比之下,直到1894 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日本政府的總年收入才八千萬日元。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6 06:32:51   
  “1884年朝鮮“甲申事變”後,清政府設立海軍衙門,決定“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
  
  到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建軍,裝備了七千噸級鐵甲巨艦二艘、二千噸級巡洋艦五艘,加上其它大小軍艦,共二十多艘;南洋艦隊也擁有了二千噸級主力艦四艘,千噸級炮艦三艘;廣東、福建艦隊共有千噸級艦艇八艘。
  
  四支艦隊共計大小艦船八十多艘,這支龐大的海軍,居當時世界第四位。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6 06:36:14   
  但這仍遠遠沒有實現李鴻章等人的理想,據他們設想,海軍主力艦要有二十四艘,而當時僅有七艘。
  
  八十年代開始,清政府還以巨資修築了旅順、大連、威海、煙台、吳淞、馬尾、黃埔等海防基地,裝備了最新式的克虜伯自動回轉射擊大炮,以及深水軍港、船塢等配套設施,旅大、威海、大沽等基地的營建,使中國擁有了當時遠東規模最大的軍港、船塢、炮台防禦體係。僅在旅順一地,就裝備了數百門德國克虜伯大炮,成為世界著名軍港之一。洋務運動期間,陸軍也開始過渡為專門抵抗外國侵略的國防軍,這是具有近代化意義的職能轉變。
  
  
  1862年李鴻章到上海後,命令淮軍向洋兵學習西洋槍炮和陣法,僅僅兩年多的時間,就把 6,000多人的淮軍擴充到五、六萬人,洋槍三、四萬支,炮兵六、七個營。淮軍從1871年開始改裝當時最先進的克虜伯後膛鋼炮,到1884年已裝備 370多門。
  
  左宗棠所部湘軍從1863年開始建立洋槍隊,1867年進軍西北後,洋槍比例增加到六成。八十年代以後,全部用西洋槍炮武裝起來的湘、淮等近代化軍隊已經遍布東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數剩左宗棠率軍收複新疆、馮子才在鎮南關大敗法軍等重大勝利,都是與清軍的新式裝備分不開的。
  
  中法戰爭中,出關作戰的滇軍主要裝備是毛瑟槍,另外還配備了哈乞開斯連發槍、克虜伯鋼炮等。陸軍不僅裝備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軍事訓練。許多軍官都經過軍事學校的培訓,軍隊的素質得到提高。清朝政府能在甲午戰爭初期,迅速調集二萬多軍隊開赴朝鮮和鴨綠江邊,說明軍隊的機動性也能得到明顯改善。
  
  在 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七艘,共二萬七千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五艘,共一萬七千多噸。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6 06:42:01   
  甲午戰爭不同於鴉片戰爭,不是大刀長矛對抗堅船利炮的戰爭。
  
  我們不輸在經濟實力,不輸在軍事裝備,更不輸在愛國熱情。
  
  清朝的普通士兵是很英勇愛國的。中日初次交鋒,日艦截住運兵船高升號,船上的清兵寧死不當俘虜,用步槍還擊日軍,最後被擊沉,絕大多數士兵遇難。
  
  在隨後的平壤等戰役中清兵也拚死一戰,日軍往往要集中炮火和成倍的優勢兵力,才能攻克一個陣地。
  
  根據日軍的《清日戰爭實記》記載:“大小炮彈連發如雨,炮聲隆隆震天撼地,硝煙如雲湧起,遮於麵前。在如此激烈的炮擊下,原以為敵兵會立即潰散。然而,我軍前進一步,敵軍亦前進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時,除使炮擊更加猛烈外,亦別無他顧。戰爭愈來愈激烈,乾坤似將為之崩裂。……”
  
  日軍損失慘重,中日的傷亡人數對比是基本相當的。
  
  
  但是,我們中國卻有漢奸李鴻章,中國第一號賣國賊.他的手下基本是按李鴻章的策略,積極保持自己的實力,而不是積極戰鬥.上述提到的英勇事跡,並不是普便現象.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6 06:44:50   
  我們還有一些敗類,如清軍統帥的葉誌超。當日軍拿下平壤外城時,當日戰鬥就戰死189人,傷516人,清兵傷亡人數少於日軍。日軍所帶的彈藥、口糧都已用盡,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處境極為艱難。葉誌超卻喪失了抵抗信心,傳令放棄輜重,輕裝持械,趁夜而退。當時,大雨傾盆,清兵冒雨蜂擁出城。清兵混亂中不分敵我,胡亂放槍開炮,誤傷累累。經過整整一夜,清軍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亂中死傷人數達到二千多,遠遠超過了在戰役中的損失。平壤戰役後,清軍全部退至鴨綠江邊,日軍於是完全控製了朝鮮。
  
  
  
   葉誌超,字曙青,安徽合肥人。以淮軍末弁從劉銘傳討撚,積功至總兵。戰淮城被創,仍奮擊卻之,逐北天長,又敗之汊河,賜號額圖渾巴圖魯。規南樂,戰德、平間,頻有功。撚平,留北洋。光緒初,署正定鎮總兵,率練軍守新城,為大沽後路。後徙防山海關,李鴻章薦其優智略,予實授。十五年,擢直隸提督。越二年,熱河教匪亂,誌超率師討之。平建昌,連克榆林、沈家窩館、貝子廟,釋下長皋圍,進攻烏丹城,擒其渠李國珍磔之,賞黃馬褂、世職。
    二十年,朝鮮乞師,鴻章令選練軍千五百,率太原總兵聶士成頓牙山。誌超遲留不進,鴻章責之,不得已啟行。而日軍已據王京要隘,牙山兵甚單,駐朝商務委員袁世凱數約誌超電請北洋發戰艦赴仁川,增陸軍駐馬坡。鴻章始終欲據條約,恐增兵為彼藉口,勿許,並戒誌超毋啟釁。亡何,高升商輪運兵近豐島,被擊沉。士成謂誌超曰:“海道既梗,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麵江,勢便利,戰而勝,可據以待援;不勝,猶得繞道出也。”誌超從之。日軍偪成歡,士成以無援敗,趨公州就誌超。而誌超已棄公州,間道出漢陽東,士成追及之。當是時,大軍集平壤,乃卷甲而趨之,二日始至。誌超以成歡一役殺傷相當,鋪張電鴻章,鴻章以聞,獲嘉獎,賞銀二萬犒軍,拜總統諸軍之命。
    誌超意甚滿,日置酒高會,徒築壘環砲為守。日軍詗至大同江,為我軍逐去,遂以屢捷入告。時統帥居城中,日軍夾江而陣,兩岸相轟擊。東南二路戰少利,誌超莫敢縱兵,趣回城。日軍乘間以濟,據山阜,左寶貴出禦之,被巨創。誌超將私逸,寶貴不從,以兵監之。寶貴自守玄武門嶺,矢必死,登城指麾,為砲所中而殞。誌超亟樹白幟乞罷戰,日人議受降,請帥兵歸,弗許,乃潛向北走。朝兵銜之刺骨,於其出城時槍擊之,死者不可稱計。日軍複要之山隘,兵潰,回旋不得出,擠而死者相枕藉。諸將盡委械而去,於是朝境內無我軍矣。
    誌超奔安州,士成謂安地備險奧,可固守,弗聽。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裏,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事聞,奪誌超職,鴻章請留營效力,弗許。次年,械送京師,下刑部鞫實,定斬監候。二十六年,赦歸,歲餘卒。
    論曰:甲午之役,海陸軍盡覆,辱莫大焉。汝昌雖有罪,而能以一死報國,尚知畏法。汝貴、誌超喪師失地,遺臭鄰邦,靦然求活,終不免於國典,何其不知恥哉?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6 06:47:21   
  二十年,朝鮮乞師,鴻章令選練軍千五百,率太原總兵聶士成頓牙山。誌超遲留不進,鴻章責之,不得已啟行。而日軍已據王京要隘,牙山兵甚單,駐朝商務委員袁世凱數約誌超電請北洋發戰艦赴仁川,增陸軍駐馬坡。鴻章始終欲據條約,恐增兵為彼藉口,勿許,並戒誌超毋啟釁。
  -----------------
  
  李鴻章,中國第一號賣國賊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6 06:52:45   
  中國軍艦共14艘,其中4艘因太小沒有投入戰鬥,參戰軍艦10艘共31000噸。日本海軍實際參戰12艘軍艦共38000噸。中方勝在巨艦大炮,裝甲厚;“定遠”、“鎮遠”都是遠東數一數二的鐵甲戰列艦。日方強在速射炮多,火力猛。中方各艦管帶不少是由中國留學生擔任的,熟悉船舶。北洋海軍水兵也很勇敢,富於愛國熱情,士氣很高,並不亞於日本海軍。大家都知道致遠號在管帶鄧世昌的帶領下,彈盡艦傷之時勇撞“吉野”,不幸為魚雷所中,全艦官兵共252名壯烈戰死
  。可很少有人知道在同一場海戰中“經遠”號負傷後,管帶林永升(他是一個留學生)臨危不懼,操輪撞擊日艦。不幸,也中魚雷沉沒,全艦270人除 16人獲救外,全部犧牲。
  
  
  我們輸在哪裏?與製度和腐敗沒什麽關係,問題是漢奸李鴻章不想和日本打,戰鬥之前連彈藥都不準備好。否則,日本的主力戰艦“吉野”號, 早就進海裏喂王八了。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6 06:54:50   
  丁汝昌,字禹廷,安徽廬江人。初隸長江水師,從劉銘傳征撚,積勳至參將。撚平,賜號協勇巴圖魯,晉提督。光緒初,留北洋差序,赴英國購兵艦,曆法、德各營壘廠局,還綜水師。八年,朝鮮與美議互市,請蒞盟,汝昌與道員馬建忠東渡監約。既而朝軍譁變,焚日使署,遂率濟遠、揚威二艦赴仁川、漢城護商,而日軍已先至,汝昌還請益師。隨統七艦以濟,薄王京,與吳長慶及建忠謁李應罡,執以歸。九年,授天津鎮總兵。會越南南定陷,乘兵艦往江平及欽州白龍尾,徼循海口,賞黃馬褂。十四年,定海軍經製,命為海軍提督。軍故多閩人,汝昌以淮軍寄其上,恆為所製。總兵以下多陸居,軍士亦去船以嬉,又值部議停購船械,數請不獲,蓋海軍廢弛久矣。二十年,賞加尚書銜。
  
  朝亂朝亂再起,汝昌欲至濟物浦先攻日艦,將啟行,總署電柅之。逮日艦縱橫海上,海軍始集大東溝、鴨綠江口。定遠為汝昌座船,戰既酣,擊沉其西京丸一艘。已,致遠彈藥盡,被擊,總兵鄧世昌戰死。自是連喪五艦,不複能軍。汝昌猶立望樓督戰,忽座船砲震,暈而仆,舁以下。汝昌鑒世昌之死,慮諸將以輕生為烈,因定海軍懲勸章程,李鴻章上之,著為令。旅順陷,汝昌渡威海,是時兩軍相去二百二十餘裏,朝士爭彈之,褫職逮問。鴻章請立功自贖,然兵艦既弱,坐守而已。
  
  逾歲逾歲,日軍陷榮城,分道入衛。汝昌亟以木簰塞東西兩口,複慮南岸三台不守、砲資敵,欲毀龍廟嘴台砲,陸軍統將戴宗騫電告鴻章,責其通敵誤國,不果毀。待援師不至,乃召各統領力戰解圍。會日暮大風雪,汝昌盡毀緣岸民船,而南北岸已失,日艦入東口猛攻,定遠受重傷,汝昌命駛東岸,俄沉焉,軍大震,競向統帥乞生路,汝昌弗顧,自登靖遠巡海口。日艦宵入口門,擊沉來遠、威遠,眾益恐。道員牛昶炳等相鄉泣,集西員計議。馬格祿欲以眾挾汝昌,德人瑞乃爾潛告曰:“眾心已變,不如沉船夷砲台,徒手降,計較得。”汝昌從之,令諸將同時沉船,不應,遂以船降,而自飲藥死,於是威海師熸焉。事聞,諸將皆被恤,汝昌以獲譴,典弗及。宣統二年,海軍部立,舊將請賜恤,始複官。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6 06:56:53   
  衛汝貴,字達三,安徽合肥人。從劉銘傳征撚,累遷至副將,晉總兵。事平,授河州鎮,李鴻章薦其樸誠忠勇,留統北洋防軍。曆授大同、寧夏諸鎮,均未之官,統防軍如故。
  
  光緒光緒二十年,日朝戰起,率馬步六千餘人進平壤。至牙山,退成歡,與日軍相見,尋複趨平壤合大軍,與副都統豐紳阿頓守城南江岸。平壤,朝舊京也,聞我軍至,爭攜酒漿以獻;而軍士多殘暴,掠財物,役丁壯,淫婦女,汝貴軍尤甚,殺義定朝民,眾滋忿。複蝕軍糈八萬運家,軍大譁,連夕自亂,互相蹈藉。時馬玉昆血戰大同江,浮舟往援,敵稍卻。玄武門嶺失,即竄走。鴻章方據葉誌超牒奏捷,俄而安東、鳳凰陷,踉蹌走岫岩,岫岩陷,走奉天。朝士交章糾其罪,詔褫職逮問。汝貴治淮軍久,援朝時年已六十矣。其妻貽以書,戒勿當前敵,汝貴遇敵輒避走。敗遁後,日人獲其牘,嚐引以戒國人。明年,钅巢送京師,按實,論死。
  
  其弟其弟汝成官至總兵。援旅順,六統帥不相轄,汝成與趙懷益爭毆,鴻章函責之。逮日軍至,薑桂題等猶力禦,而汝成已先遁。詔逮治,未蹤獲,乃籍其家。後不知所終。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6 07:05:02   
  侵略中國——日本準備了百年!!!
  
  一、在近代史上,日本對中國和朝鮮抱覬覦由來已久。
  
   早在1868年“明治維新”(同冶七年)以前,日本的封建統治者就已積極準備對中國領土進行侵犯。德川幕府末年,日本長州的改革派藩士領導者吉田鬆陰赤裸裸地叫囂,“現在要加緊進行軍備,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可開拓蝦夷(即北海道——引者),封立諸侯,乘隙奪取勘察加、鄂霍次克海,曉諭琉球……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和古時強盛時一樣。北則割據中國東北的領土,南則掠取中國台灣以及菲律賓群島”。這些話,充分暴露出當時的日本封建統治者對外侵略擴張的野心。
   1874年(同冶十三年、明冶七年)春,在美國公使德龍(C.E.Delong)慫恿下,日本派三千侵略軍乘軍艦進犯中國領土台灣。由於中國人民的英勇抵抗,日本妄圖霸占台灣的野心未能得逞。1874年(同治十三年,明治七年)10月31日,日本在英、美支持下,迫使腐敗的清朝政府與之訂立了《北京專條》。承認日本出兵侵略台灣是“保民義舉”,並撫恤“遇害難民之家”, 並勒索賠款白銀五十萬兩。
   1875年(光緒元年、明治八年),日本以武力進攻朝鮮,1876年(光緒二年、明治九年),逼迫朝鮮封建統治者締結了不平等的《日朝修好通商條約》(即《江華條約》)。1882年(光緒八年,明治十五年)8月30日和1885年(光緒十一年、明治十八年)1月9日,日本又用武力威脅和外交訛詐的手段,逼迫朝鮮政府簽訂《仁川條約》和《漢城條約》,取得了向朝鮮首都漢城派兵的特權。
  二、積極擴充海軍,加緊侵略戰爭準備!
   1885年(光緒十一年、明治十八年)6月,中法戰爭結束後,日本看到腐敗的清政府在戰爭勝利的情況下,同法國簽訂了屈辱條約,主張不給清政府以喘息之機,迅速對華開戰,一舉占領朝鮮和中國部分領土,1887年(光緒十三年、明治二十年),製訂了侵略中國的藍圖——《征討清國策》,提出“以五年為期作為準備,抓住時機,準備進攻”的方案。但當時以伊藤博文為首的“緩進派”,考慮到日本羽毛未豐,擔心挑起戰爭後,沙俄乘機南下;因此,主張先積蓄力量,“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過十年“看中國情形再行辦理”。明治政府采納了伊藤博文等人的意見,一麵加緊擴充軍備,一麵等待時機
   日本海軍創建較晚。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日本基本無軍艦,就連船舶也很少。1868年(同治七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政府開始重視海軍的發展,主張以““海軍為當今第一急務,務必從速建立基礎”,表現了日本明治政府擴充海軍的急切心情。
   1871年(同治十年、明治四年)4月,由三藩的精銳兵士一萬人建立起天皇近衛軍。1872年(同治十一年、明治五年)11月28日,根據“全國皆兵主義”,頒布《征兵告諭》,實行國民義務兵役製,先後設立了海軍學校一所,海軍兵團三處,用以培養和補充海軍軍官。開始了日本向軍國主義道路邁進和向海外侵略的準備。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日本明治政府遵循 “強兵為富國之本”, “耀皇威於海外”的軍國主義方針,加緊了 “富國強兵”的步伐,暗暗擴充軍事實力。
   1878年(光緒四年、明治十一年)底,明治政府設立了參謀本部,重點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在對朝鮮進行侵略擴張的同時,積極策劃對中國的新的侵犯。標誌著日本明治政府在軍國主義道路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日本政府在擴充海軍軍費、製造、購買艦船,擴張海軍的活動中,始終以中國海軍作為對手和假想敵。那時日本海軍有一句口號:“一定要打勝定遠”!甚至連日本小學校兒童作遊戲,也進行以攻擊中國“定遠”、“鎮遠”的戰鬥遊戲。
   日本為對付中國“定遠”、“鎮遠”艦先後設計建造了“鬆島”、“嚴島”、“橋立”三艘戰艦,即所謂“三景艦”。
   為了從炮火和速度上壓倒中國海軍,1892年(光緒十八年、明治二十五年)。日本向英國購買了當時世界上最快的“吉野”號巡洋艦。
   日本在購買世界各國最新式、最先進的武器的同時,在相州橫須賀建造了“規模宏大號稱東洋第一”的造船廠;為了培養海軍人員,日本政府分別在吳港、廣島、橫須賀等地設立海軍兵學校、海軍駕駛學校、海軍造船工業學校、海軍炮術練習所、海軍水雷術練習所等等。1887年(光緒十三年、明治二十年),在東京設立海軍大學校。
  三、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加緊了戰爭準備的步伐。
   一方麵,日本以“強權即公理”的強盜邏輯,大造“侵略有理”的輿論;鼓吹“利益線”和 “殖民”等侵略理論。甲午戰爭前夕,軍國主義分子建野鄉三竟然毫不隱諱地鼓吹“為了使日本國民的注意力從對國內的現狀不滿中轉移出來,我們寧願歡迎反華戰爭”。
   另一方麵,並從思想意識上向士兵和國民灌輸“武士道精神”和推廣軍國主義教育。1882年(光緒八年、明治十五年),天皇睦仁就頒布了《軍人敕諭》,按照“武士道”精神,教育和訓練士兵。同時,通過學校、社會和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向國民灌輸“尊皇”(即尊崇天皇和皇室)思想、“武國”(即軍事教育)思想和“神國”(即崇拜天皇為神)思想。為了實現“全國皆兵主義”,在青少年中推行以“武士道”軍國主義為核心的軍事教育。
  四、以各種民間滲透活動為掩護,秘密開展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情報工作。
   在日本參謀本部次長川上操六直接領導下,大批日本間諜妝扮成旅行家、民間藝人、醫生、教師、商人…等等,以各種民間活動,如教育、文化、經營貿易或開辦“日清貿易協會”,“日清貿易研究所”等作掩護,滲透到中國各個角落,組成間諜情報網,全麵搜集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地理形勢、風俗人情等各方麵情報。
   經過長期精心策劃的間諜情報工作,使日本不僅對中國軍情了如指掌,甚至“比中國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每一省可以抽調多少人出來作戰”。對於地理山川情況,也十分熟悉。例如,日本為發動戰爭而繪製的包括朝鮮、中國東北、山東半島等在內的軍用地形詳圖中,對中國的每一個村莊、每一條道路、每一座小丘甚至水井,都標示得清清楚楚。因此,一個歐洲人評論說:“這份地圖本身,就是日本久已蓄意侵略中國的證據,它駁斥了日本當時是被迫作戰的說法。相反地,那是一次有意圖的、精心策劃的侵略行動”。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日本政府以軍港為中心,將全國海岸劃成五個海軍區。每一海軍區設一海軍鎮守府。計:第一海軍區:橫須賀;第二海軍區:吳;第三海軍區:佐世保;第四海軍區:舞鶴;第五海軍區:室蘭(未定)。
   甲午中日戰爭前,日本海軍艦船的編製是,以鬆島為旗艦,合高千穗、千代田、高雄、大和、築紫、赤城、武藏,編為常備艦隊。其他艦艇則分屬於各鎮守府。
  
  日本為侵略中國在磨刀霍霍!!!
  大清帝國.....李鴻章,中國第一號賣國賊......!!!
 

作者:雲上的鋼絲床 回複日期:2007-3-26 7:08:40   
  請談談著名的八裏橋之戰,看看滿清所謂軍事實力到底是什麽回事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3-26 07:09:29   
  甲午另一個敗因:日本間諜買通李鴻章的外甥
  
    晚清,日本派往中國的間諜接連不斷。"玄洋社"大約是最早在中國進行秘密間諜活動的組織,其"實績"之一,是1884年在上海昆山路建起的東洋學館。
    1886年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派荒尾精中尉秘密潛到中國刺探情報。在他之前,雖然日本間諜已經深入到中國的許多城市,但荒尾精是個轉折點,是他第一個理清在華日本浪人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將日本參謀本部與大陸浪人有機地糾合在一起,使日本間諜更加瘋狂,也更具謀略。荒尾精先到上海,他第一個要找的是一位年已53歲的商人岸田吟香。岸田17歲學習中文,1872年任《東京每日新聞》主筆。五年後他辭去報社職務在東京銀座開辦樂善堂藥店,經營赫本博士所贈藥方製成的眼藥水,給它取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精錡水。之後他到上海開設樂善堂上海分店,還經營起印刷廠。他用銅版印製了諸子百家典籍的袖珍本而大受讀者歡迎,並藉此躋身於中國文人之列,成為上海灘炙手可熱的人物。
    岸田吟香對荒尾精指點說:"從上海沿江而上就到了漢口。那裏作為通商口岸,可延伸到四川、雲南、貴州等內陸省份。漢口沒有上海這樣複雜,同時也是日本人勢力未到之地,正等著您去開拓。"當時上海浦東有一家日僑開辦的洋行叫廣業洋行,成為大陸浪人的匯聚之所和實際據點。這些大陸浪人中的多數曾就學於東洋學館。學館停辦後,有的到了岸田吟香的樂善堂;有的就在廣業洋行幹活。荒尾精設法把這批大陸浪人控製到了自己手上,其中的宗方小太郎、井深彥三郎、山內岩等都跟隨荒尾精到了漢口。漢口洋華街那幢臨街西式兩層樓房,便成了一家賣藥兼賣書的店鋪,以銷售精?水的名義進行間諜活動。
    1890年4月,荒尾精回日本述職。9月他帶領從日本各地征召的150名學生來上海開辦"日清貿易研究所"。之後他在英租界四川路與漢口路交界處辦了個日清商品成立所,並取了個中國名字"瀛華廣懋館"。其實,這也是個以經商為名的間諜機構。荒尾精回日本後,這個機構由參謀本部派來的根津一大尉接管。根津一將漢口樂善堂成員在中國各地搜集的情報分門別類整理,編纂成三大冊二千多頁的《清國通商綜覽》,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交通等諸多方麵,是一部有關中國的百科全書。這部書為日本軍政當局侵華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1894年夏季,即甲午戰爭前夕,日本以重兵脅製朝鮮。日軍參謀總長、陸軍大將棲川宮熾仁親王親自召見根津一,令他再次潛往中國,目的是偵察北洋艦隊的動向與實力,作臨戰準備。荒尾精到滬後,立即將宗方小太郎從漢口召回到上海,命他潛入煙台、威海,偵察北洋艦隊的動向。當時為了避免中國方麵注意,日本間諜機構製定了一套周密的暗語係統,如"上等品"代表"旅順口附近兵";"中等品"指"大連灣附近之兵";"穀類"代表"步兵練勇";"雜貨"指"炮兵"等。這次宗方與根津一又研究出新的暗語,"買賣不如意"意為"北洋艦隊不出威海";"草帽辮行市如何"指"北洋艦隊出威海進行攻擊";"近日返滬"指"威海艦隊之防禦移至旅順"等等。
  
  買通李鴻章的外甥 
    甲午戰爭前,清政府已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艦隊。這四支艦隊中,日本人最重北洋艦隊。因為李鴻章向德國訂造的鐵甲"定遠"、"鎮遠"、"來遠"、"經遠"四艦,向英國訂購"致遠"、"靖遠"兩艦都隸屬於北洋艦隊。到1888年,北洋艦隊已經擁有大小艦艇25艘,官兵4000人。同時李鴻章還在威海修建船塢、港口、炮台等,並駐有北洋水師提督衙門。
    宗方小太郎從上海到煙台後,第二天就化裝成農民模樣前往威海。威海是北洋艦隊的主要基地。宗方小太郎在漢奸的幫助下四處搜尋情報,甚至登上了小船到劉公島暗暗了解水師的布防情況。但由於北洋艦隊防備較緊,一時收效不大。與此同時,在天津的日本間諜石川伍一也在積極活動,他表麵看來隻是日本鬆昌洋行的普通職員,其實已是一個老練的軍事間諜。他1884年年僅18歲時來到上海,投到駐華武官海軍大尉曾根俊虎門下,開始間諜生涯。之後與另一名日本間諜高橋謙結伴深入到江蘇、浙江、江西、兩廣和河北、河南、四川、陝西等13個省,進行詳盡調查。1886年兩人經湖南到達漢口,歸入荒尾精門下。此後兩人加入四川支部,完成了一部有關四川的報告並附有詳圖。1893年石川來到天津,以洋行職員為掩護,進行間諜活動。也許命裏注定,1894年是他間諜活動的頂點,卻也是他的終結之日。
    這年二月,一個清兵來兌換英鎊,夥計做不了主,因英鎊在店裏是控製的。石川心想,通過他可以打入軍方,特準換與了他。幾次交往,石川很快與他熟了,知道他叫汪開甲,是清軍駐天津護衛營一個弁目。這小子能說會道,談起軍中情況來滔滔不絕。汪開甲又來時,石川把他帶到一家日本妓院。玩樂後臨分手時,汪開甲出於感激湊上來說:"石川兄,我想帶您去見一個人,有沒有興趣?"石川忙問,"誰?"汪開甲神秘兮兮附在石川耳旁輕聲道:"他的舅舅是咱清朝響當當的人物李鴻章。"
    在汪開甲的引見下,石川當天就見到李鴻章的外甥、時任軍械局書辦的劉芬。一番交談和觀察,石川很快看清麵前的劉芬,同樣是一個色欲、貪欲交織的俗人。接下來石川便精心策劃,他首先得滿足劉芬的貪欲,就帶去一件珍貴的古董,使劉芬喜不自禁。接著石川亦將劉芬帶到那家日本妓院。劉芬以後惟石川之話是從,不斷為石川提供情報,而他每次也能得到想要的色與財。結果,石川不用費勁就順利地得到了援朝清軍的有關情報。日本大本營獲悉後趕緊調整了兵力部署,1894年7月23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海軍中將伊東右亨率艦隊從佐世保出發,駛向朝鮮的海岸,進入臨戰狀態。7月25日豐島海麵發生了清軍運兵船被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秋津洲"艦圍攻的悲慘事件,清軍千餘人全部喪生。護送的北洋艦隊的"廣乙"艦被毀,"操江"艦被擄。
    汪開甲結交日本人的行為引起天津城守營千總任如升的注意。經審問,汪開甲供出了石川伍一。任如升迅即上報天津海關道盛宣懷。石川伍一擔心在天津洋行不安全,悄悄轉移到劉芬家,結果被一直監視他的天津衙門一並抓獲。這是清政府破獲的第一起間諜案。這年9月20日,石川伍一被押赴刑場,"按公法用洋槍擊斃"。劉芬則"綁赴市曹"處決。由於有了這個案例,清政府各級官員對日本間諜才開始有所重視。
 


  支持,如果沒有太平天國,中國可能會是另外一種麵貌。太平天國之亂,江南地區損失人口60%,浙江、江西80%以上的婦女被強暴。
  
 

    
    美國是國際強國,卻沒有亡國?
    ==================
    這是什麽反駁?美國什麽時候亡國了?
  =======================================
  美國當然亡國了,被林肯滅掉了.
  東南互保是正確的.
 

 



 

作者:撫琴小區 回複日期:2007-6-30 1:54:17   
  絕對集權製的基礎,就是合法的民粹主義。
  清朝的文科翰林就是這種製度的依靠力量。
  這些文翰林就是一些隨時準備賣主的食客。
  請看張之洞:
  “如果太後和皇上在西安出事兒,咱們馬上立袁世凱為總統”。
  奸臣就在宮內。
  嘉慶末年,武進士輩出。但道光登基,卻沒有把庫圖佐夫的武翰林安在軍機處,而是讓他們守長城。以至於1840,天津兵不足千。1858,庫圖佐夫隻好壯烈犧牲。因為他毫無戰略安排的權利。
  在合法民粹主義誤國之後的,必然是非法民粹主義的洪水滔天。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6-30 5:50:03   
  庫圖佐夫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1745年9月16日—1813年4月28日),俄國元帥,著名將領,軍事家,1812年曾率領俄國軍隊擊退拿破侖的大軍,取得俄法戰爭的勝利
  
  1759年炮兵工程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
  1761年晉準尉並任連長。
  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俄土戰爭期間,先後在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麾下任職,作戰勇敢,指揮有方。
  1774年在戰鬥中負傷,失去右眼,得名“獨眼將軍”。出國治療期間,考察普魯士、英國、荷蘭等國軍事。
  1782年晉準將。
  1784年晉少將。
  1792年起先後任駐土耳其大使、陸軍貴族武備學校校長、駐芬蘭俄軍司令、立陶宛督軍和聖彼得堡督軍。
  1805年俄、奧、英等國結成第三次反法聯盟後,率俄軍主力前往奧地利,迎擊拿破侖一世統率的法軍。鑒於奧軍在烏爾姆戰役慘敗,指揮俄軍主力後撤400餘公裏,從而保存了實力。奧斯特利茨戰役中,俄軍由於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幹預遭慘敗。
  1806~1812年俄土戰爭中,於1811年出任摩爾多瓦俄軍總司令,采取退避三舍、相機反擊戰法,在同年8月魯什丘克戰役中以少勝多擊敗土軍主力,迫使土耳其簽訂和約。
  1812年衛國戰爭中,在俄軍失利情況下出任總司令,麵對優勢法軍實施戰略撤退和堅壁清野,在博羅季諾戰役中重創法軍後繼續後撤,直至放棄莫斯科。後又指揮俄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進攻法軍,殲敵於別列津納河畔鮑裏索夫地區。
  1813年4月率部向法國本土推進前夕,病逝於西裏西亞小城本茨勞(今波蘭博萊斯瓦維茨)。
  
  -------------
  
  說的有道理,但是,根子在太平天國,這場運動之後,清朝晚期和唐朝晚期類似,屬於“軍閥割據”,其中也有好樣的,但晚清就是太缺少左宗堂這樣的真心愛國之仕了。類似張之洞這樣的奸臣太多,曾國番也不是好鳥,李二先生,袁世凱都想當總統。李二先生甚至認為自己是“革命同誌”。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6-30 5:54:24   
  作者:撫琴小區 回複日期:2007-6-30 1:54:17 
    絕對集權製的基礎,就是合法的民粹主義。
    清朝的文科翰林就是這種製度的依靠力量。
    這些文翰林就是一些隨時準備賣主的食客。
    請看張之洞:
    “如果太後和皇上在西安出事兒,咱們馬上立袁世凱為總統”。
    奸臣就在宮內。
    嘉慶末年,武進士輩出。但道光登基,卻沒有把庫圖佐夫的武翰林安在軍機處,而是讓他們守長城。以至於1840,天津兵不足千。1858,庫圖佐夫隻好壯烈犧牲。因為他毫無戰略安排的權利。
    在合法民粹主義誤國之後的,必然是非法民粹主義的洪水滔天。
  --------------
  
  
  清朝末年和明朝末年也有類似之處,奸臣或者漢奸特別多,文人尤其如此。當年,李自成打到北京,明朝的文人的嘴臉是一絕。見我的“我為崇禎辯護”一文。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6-30 6:06:40   
  作者:撫琴小區 回複日期:2007-6-28 22:38:50 
    幾點評論
    1:馬克思明確指出,太平軍是邪教組織。西方輿論一致否定太平軍。洪秀全六次科舉不中,走上反政府的道路。不存在造反有理之說。--------同意
  
    2:林則徐禁煙有理。但涉外爭議引發戰爭。因此,他的禁煙缺乏戰略考慮。--------同意
  
    3:清朝軍製中,文官帶兵;宮廷中,沒有軍事戰略家的地位。---------同意. 湘軍崛起後,局麵被打破。湘軍興起,文臣、書生紛紛帶兵,由掌握兵權進而掌握地方實權
  
    4:東南聯防體係,隻是地方治安自治。在對外戰爭中,沒有拒兵之理。渤海灣的地位和別省不同。幾次大戰,都在天津,不存在丟了東南怎麽辦。-----袁世凱鎮壓義和團 清朝晚期的特殊現象,集體漢奸行為,因為他們自己有實力,二是有列強在他們後麵。中國最不缺少的就是漢奸。
  
  
    5:清政府應該有打贏1840於京津的戰略準備。
    可以火燒北京,遷都洛陽,誘敵深入。------也許可行,我認為甲午戰爭的時候,如此做,最後擊敗日本的機會很大。
  
  
    6:分權自治,勢在必行。儒家文化,就是封建文化。
    隻有封建的儒文化,才能對抗列強的封建基督教。
    日本給丁汝昌的勸降信,指出清朝科舉重文輕武是清屢敗於日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
    當沙皇宮中站著封建貴族庫圖佐夫,清宮站著湘鄉寒士曾國藩時,中國軍隊怎能抵禦列強?
    張學良說得對:“中國軍隊與日軍比,日軍實在太好了”。
    中日軍隊,是民兵與正規軍之區別。要是慈禧三顧,請孔明、穆桂英、嶽飛的後代領兵,列強可破。-----------張學良時代的民國,比日本差遠了,而清朝時代,和日本軍隊的武器和訓練差別不明
  顯,甚至比日本強,關鍵是太平天國,之後軍閥割據,各自都試圖保存實力,這些人根本不想打,不是實力真的比日本差。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6-30 6:10:55   
  眾善奉行 ,請看大清國兩位高官的善行 “左回回”
  
  “ 濟公”電視劇後又出了“了凡四訓‘電視劇,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教育世人要棄惡從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論深入人心,今後應多拍一些這樣體裁的電視劇,在中國曆史上這樣內容很容易找,很多,我在網上找資料無意中遇上一篇文章,是段真實的曆史,看完很受教育真可是當今教材,現把過長的文章中選一小段介紹給大家。
  
   光緒元年,德宗皇帝愛新覺羅載?,下聖旨命令文勤公四川總督完顏崇實巡視關外各省。然後命他任盛京(今遼寧省)將軍,兼兵部尚書都禦史及奉天府(今沈陽市)府尹,行總督權。
    清朝,“將軍”是八旗中最高長官,由滿族人擔任。不一定是武官擔任“將軍”,文官也可擔任“將軍”。
    “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理一省到二、三省的軍民政務。
    完顏崇實到奉天後,奏請德宗皇帝把左寶貴調到奉天,統帶八旗長矛隊,後改名為長勝營。
    左寶貴先後參與征剿“宋三好”、“高希殄”等人有功。完顏崇實將軍奏請德宗皇帝,賜號為“鑒色巴圖魯”記名提督。
    在清代,提督一般為一省的高級武官,但仍受總督的節製。
    據回族老人回憶:左寶貴所帶之兵,回民居多,軍中立回民灶。操練中,左寶貴傳以拳術,選擇好的教以棍、劍、鞭、槍等武藝。軍紀嚴明,並教兵士以民為親。如果在民眾中有為非作歹者定將嚴懲。這樣頗得民心,上下傳有“左回回”帶兵有方之美名。
    光緒二年(公元一八七六年),盛京將軍完顏崇實去世,,十月,其弟完顏崇厚由兵部侍郎調任盛京將軍。他見左寶貴剿匪有功(史料記載為匪,實際是否是匪,還有待考證),治軍有方,便奏請皇帝,德宗皇帝親賜“黃袍馬褂”,任命為高州鎮總兵,仍留駐奉天。並叫左寶貴選擇合適的地方建造府第。於是,左寶貴在現在的小西路,即鐵路醫院北側建造“左大人府”。
    回族老人座談:在建造左大人府挖地基時,挖出元寶十八缸。左寶貴當時命令把十八缸元寶全部封存,隨後上報完顏崇厚將軍。(沒和領導私分,領導也沒要分點)
    完顏崇厚將軍見元寶太多,不敢擅自處理,便寫呈文上報朝廷。德宗皇帝看後大悅,禦筆朱批:“自身之福,財銀自裁。”
    左寶貴接到聖旨磕頭謝恩後,又朝拜“真主”。決心下扶民眾,為百姓多做好事。
    左寶貴每星期五,乘坐紅罩的騾車到北清真寺作禮拜。伊斯蘭 教稱為“禮主麻”,即是拜“主”之意。朝拜後,左寶貴與趙瑞恒阿訇飲茶暢談。趙阿訇的教義造詣很深,再加上年高心善,頗孚眾望,所以,左寶貴很敬重他。在談話中,左寶貴把建府挖出元寶、皇帝批示叫自用的事情,從頭到尾告訴了趙阿訇,並說把這筆錢想用在民需上……趙阿訇聽後很是讚同,並告勸他:“除惡鏟霸,不拘滿、回、漢,濟貧行善,不分民族異。”左寶貴聽完,覺得很有道理,並叫身旁的侍衛官把趙老的教悔,經常提醒,以便牢記在心。
    有一天,侍衛官轉呈百姓送來的白紙字帖,上麵寫著:“街橫,樓向北,白日霸良女,怨聲載道罵惡鬼。”左寶貴看了半明不解其意,便召見師爺鐵玉川問之。鐵師爺接過字帖一看,沉思片刻,對左寶貴說:“大人請看,街橫乃是橫街之反說,樓向北乃是望北樓之意。望北樓是我軍三營的營地,耳聞駐軍中的滿族官員有強占民女之事。字帖中的惡鬼是否指的是他們,請大人天察。”
    左寶貴聽後覺得有理,便脫去官服換上老百姓衣服,隻帶著隨身侍衛前往北關望北樓三營駐地私訪。正巧,在營門口,看見幾個士兵正毒打一位上了年紀的老漢。老人並不屈服,對著營門口大罵:“坑害人的惡鬼,還我女兒……”周圍雖有觀看者,隻是敢怒而不敢言。因為,剛才有一大漢抱打不平,被如狼似虎的官兵抓進營去遭到毒打。
    左寶貴強壓怒火回到府中,馬上派人去三營捉拿惡官。不一會,就把三營管帶(在清朝末期軍製中,統轄一營的長官為管帶,相當於現在的營長)押進總兵府內。管帶來到堂上破口大罵:“我黃旗滿官,你左回子能把我怎樣?”
    老百姓聞聽左大人捉拿了管帶,都紛紛來到總兵府門前,跪在地上請求左大人為民作主,嚴懲惡官。
    左大人安撫百姓後,開始審問三營管帶,問他霸占良家女兒可有其事?這位管帶根本沒有把左寶貴放在眼裏,他耀武揚威,搖頭晃腦,高聲大喊:“事事全有,霸女屬實,看你左回子膽敢摘掉我大清滿官的黃帶子?”(黃帶子是清朝宗室的別稱,因滿族身係金黃色腰帶故叫黃帶子)左寶貴雖然氣衝牛鬥,憤怒已極,管帶所犯之罪按軍紀應該馬上處斬;但是,站在他麵前罵不絕口的犯罪者,卻是清朝的宗室,享有特殊的權力,怎麽辦?這時,耳邊響起了趙阿訇的聲音,“除惡不拘滿、回、漢。”原來早有所指。左寶貴心想:要剛直不阿,為民作主,就不能怕丟官。於是下令:“斬”!
    老百姓看惡官被斬,眼流熱淚,跪在府門前,口呼:“多謝左大人為民除害……”
    左寶貴又派了一名管帶,前去三營上任,並再三囑咐,一定要嚴加管教官兵,如有再犯者定斬不饒。
    盡管一切處理的合情合理,但被斬的管帶畢竟是“黃旗滿官”,犯罪不能嚴懲;況且左大人不是滿族官員,又未奏先斬……大家都為左大人擔憂。
    左寶貴也知道斬殺黃旗滿官的責任是不一般的,所以自己拔掉花翎,脫去官服,步行來到將軍府請罪。
    盛京將軍完顏崇厚也曾聽說,有的滿族官員行霸作惡。這時守門的衛士來報,說有數百名官兵、百姓要求晉見大人,為左大人求情。完顏崇厚將軍思前顧後:左寶貴戰功赫赫,深孚兵民重望,如果懲辦他,軍民不服……。完顏崇厚將軍三思後,離開座位親自用手扶起跪在地上的左寶貴,並安慰道:“三營管帶作惡多端,有證有據,殺之有餘。你乃是身穿聖上所賜‘黃馬褂’的有功之將,有責任有權力清政憐民,何罪之有。”左寶貴叩謝回府。此後,軍紀更加嚴明,左寶貴總兵的聲譽大振。 原載1983年第4輯《沈陽文史資料》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6-30 6:13:23   
  清朝官階製度[轉]
  
  一、清朝內閣與軍機處的設立
  
  1.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廢除
   清統治者入關前,曾有“議政王大臣會議”,由八旗的諸王和總理旗務大臣組成,凡朝廷的軍國大政,都要由它討論和決策。這說明,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滿洲貴族控製朝政、維護自己利益的特權機構,這必然同封建的中央集權和君主專製發生矛盾和衝突。所以清王朝統一中國後,封建皇帝便通過允許蒙、漢大臣參加議政和設立內閣等辦法,逐步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並最終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明令正式予以裁撤。
  
  2.清內閣的設立
   清朝入關前,朝廷設有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分掌記注皇帝起居、編立史冊、撰寫實錄、草擬國書製敕及為皇帝進講等。內三院設大學士、學士等,可參預國家機要。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朝改內三院為內閣,設大學士,加殿閣頭銜,滿漢各半。並且仿照明朝製度,規定凡各處官員上呈的奏章,先由內閣代擬批旨(替皇帝擬出幾種處理意見),再進呈皇帝;對於皇帝的詔令,也由內閣下達六部等衙門執行。開始時,由於規定大學士僅為五品官,至使內閣的權勢反而低於原內三院。但是由於清朝皇帝利用內閣抑製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勢,使內閣的地位不斷得到提高。雍正時,內閣大學士的官位品級升為正一品,成為朝廷的最高級官員了。不過,自軍機處成立後,取代了內閣的許多職權,內閣官員也隻是處理一些例行公事了,這時的“大學士”也成了文臣的一種榮稱。
  
  3.關於南書房
   南書房在乾清宮的南廡,原是康熙皇帝讀書之處,後來又選召翰林等官入內當值,稱為“南書房行走”。康熙皇帝在閑暇時,便由他們陪侍賦詩作畫等,進而參預機務,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令,一度成為發布政令之所在。不過,南書房隻在康熙帝時才具有這種特殊地位。
  
  4.軍機處的設立
  
  雍正七年(1729年),正值清軍在西北與準噶爾部作戰,為了能及時處置軍情,遂在內廷設軍需房,直接轉達前線軍情及皇帝旨意,這樣既可省去內閣的複雜手續,而且不易泄密。後又稱軍機房,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其職權也擴大為參預全部軍國大政。由於軍機處轉達皇帝旨意、處置政務效率高,使得皇權專製達到最高峰,所以盡管它不是正式官署,卻一直保留下來,並在清朝曆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軍機處設軍機大臣,稱為“軍機處行走”、“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定員,多者六、七人,一般以特選的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充任,清末也有親王入選。領班的軍機大臣叫作“首揆”。
  
   軍機大臣在軍機處輪班值日,準備皇帝隨時召見,商議軍國大政。軍機大臣也要根據皇帝意見擬定諭旨,發布到有關部門,叫作廷寄。當時,內閣發出的各種文件叫“明發”,相比之下,軍機處的廷寄較明發具有勤、速、密的突出特點。
  
   對於資曆淺的軍機大臣,授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其地位稍低,班次在後。軍機大臣的僚屬稱為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主管軍機處的日常文書工作、撰擬諭旨、文稿等。
  
  二、其它中央行政機構
   清朝中央行政機構的設置和職掌,如六部、九卿、五寺、二監等,都和明朝一樣,隻是理藩院為清朝所特設。
   理藩院,設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專門掌管蒙古、西藏及新疆各地少數民族事務。此外,理藩院也分管部分外交、通商事務,如設俄羅斯館等,直至鹹豐時才把外交、通商等職掌劃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三、清朝的都察院
   清朝的都察院同明朝一樣,是全國最高監察機構。以左都禦史、左副都禦史為正、副長官。明朝作為獨立的監察機構六科給事中,在清朝歸並入都察院。
   清朝把全國劃分為十五道監察區,都察院設十五道監察禦史分掌稽核各道的刑名案件等,並且有權稽察在京各衙門事務。
   都察院還在京城設五城察院,分東、西、南、北、中五城,每城設一衙門,以巡城禦史為長官,專察京城地方的機構和官員。
   此外,清朝督察院還設有宗室禦史處,專門稽察宗人府事務;設稽察內務府禦史處,專門稽察內務府事務。
  
  四、清朝的地方官製
   清朝的地方行政機構一般可分為省、府(州、廳)、縣三級。省一級的最高軍政長官為總督、巡撫。總督和巡撫在明朝都是屬於都察院的差遣職官,在清朝則成為正式的地方高級官員了。總督一般管轄兩省至三省,但四川總督就隻管四川一省。總督例兼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右都禦史銜,這就使他掌握了數省的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總督又可稱為“製軍”、“製台”。巡撫為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有副都禦史銜,這樣便有權統管全省的行政、軍事、監察等大權了。巡撫又可稱為“撫軍”、“撫台”。督、撫之下設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財賦、民政。布政使又可簡稱藩台、藩司。又設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監察以及驛傳事務。按察使又可簡稱臬台、臬司。
   清代對於督撫、布政使、按察使,可合稱三大憲。清初,布政使下設左右參政、參議,駐守在某一地方,稱為守道;又按察使下設副使、僉事等,可去分巡某一地方,稱為巡道。乾隆時裁撤上述參政、副使等官,專設分守道、分巡道,帶兵備銜,管轄府州,成為省和府州之間一級機構,叫作道員。在名義上,道應是省的派出行政機構。清朝還設立一些專業道員,如負責河務的,負責鹽、茶、糧等。
   省下設府,以知府為行政長官,掌管一府的政務及所屬州、縣的賦役、訴訟等事。此外,順天府和奉天府,分別是京城和陪都,地位較一般府要高,設府尹為其長官。
  還有與府同級的直隸州,直屬於省,以知州為其長官。有屬縣。又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有直隸廳,直屬於省,以同知、通判為長官。府下設縣和散州。縣是地方行政的基層組織,長官為知縣。散州多是因地而特設的,也以知州為其長官。
  
  五、清朝末年的官製改動
  清朝後期,西方帝國主義闖進了中國的大門,他們借口通商,一步步侵奪中國的主權。這時一些人想通過變法維新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新的形勢迫使清政府對封建的職官製度不得不做某些調整。政府部門有增有減,有的改名。但是已經絲毫不能挽回整個封建製度的垂死命運了。
  
  六、清朝的爵祿品級和官員服飾
  1.清朝的封爵
   清朝的封爵分為王爵與世爵兩套。王爵也稱為顯爵,是封給滿族宗室的,最初為十二等,乾隆時增為十四等。當然表中出現的隻是體現了名號上的等級差別,並非實指。另一套世爵是封給功臣貴戚的。這些爵位中,有的又再分為一、二、三等。清朝取消了勳,有些勳名用於爵名了。
   清朝文武官員都分為九品,每品有正、從,共十八級。清朝的文武散官官階也是十八級。由於品級的不同,朝廷授官的規格、使用的授予文書形式也不同。
  
  2.清官的俸祿和服飾
   清朝官員無論滿漢、文武,其俸祿一律按品級定高低,以俸銀和祿米發給。在外武官不支祿米,折合薪銀發給。官員們除了正俸外,還有皇帝賞賜的“恩俸”以及養廉銀等。
  清朝官員的服飾與過去有較大區別,官員的服色不分品級,隻有皇子和特別賜允的親王、郡王可用金黃色,百官袍服一般為石青色或紺(深青帶紅)色。清朝官員服飾的重要區別在於“頂子”和“補子”。頂子是指帽頂上的帽珠。不同品級的官員,所用帽珠的質料也不同,當官員被罷免時,首先要摘去頭上的帽子,因為帽珠是他的身份的重要標誌。清朝官員在袍服外麵要罩一件襟褂,叫作補褂。補褂的前胸和後背各有一塊繡成的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的圖案是文官為鳥類,武官為獸類;禦史監察係統的官員則不分官品,都繡獬豸(xièZhì),因為傳說這種神獸能辨曲直。
   此外,清朝高級官員帽頂後麵還拖著一束孔雀翎毛,稱為花翎。翎上的圓圈狀花紋叫眼,於是又以眼的多少顯示等級,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
  自唐朝以來,明黃色(淡黃)成為皇帝的專用顏色,這是出於五行說以中心屬土,色尚黃的理論。
   由於清統治者信奉佛教,佛教的念珠也影響了清朝官員的服飾。清朝規定,官員在穿朝服時,都要在頸項上佩帶108顆圓珠,稱為朝珠。不同品級官員的朝珠質料與穿珠絲線的顏色也都不同。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6-30 6:14:22   
  清代官階
  
  一、官員的品級:
  清時官階分為九品,每品裏又有正、從之分,所謂“九品十八級”。不能列入九品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末入流”。列表如下:
  
  1、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2、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右都禦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3、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4、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5、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右副都禦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6、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仆寺卿,各省鹽運使,(武)遊擊
  
  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8、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省知州;(武)守備
  
  10、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禦史,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禦所千總
  
  11、正六品——(文)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12、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讚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衛千總
  
  13、正七品——(文)翰林院修編,各部院七品筆貼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知縣,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14、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遊牧副尉
  
  15、正八品——(文)太醫院禦醫,各部院八品筆貼式,外府經曆,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16、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貼式,縣主簿;(武)外委把總
  
  18、從九品——(文)翰林院待詔,刑都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19、末入流——(文)京、外縣典吏,驛丞,河泊所所官;(武)無末入流
  
  
  二、官員的服飾
  品級——頂戴—————————蟒袍————補服(文/武)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鶴/麒麟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錦雞/獅子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鷳/虎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鷺鷥/彪
  七品——素金頂————————五蟒四爪——(溪鳥)鳥和(束力鳥)鳥/犀牛
  八品——起花金頂———————五蟒四爪——鵪鶉/犀牛
  九品——鏤花金頂———————五蟒四爪——藍雀/海馬
  末入流—鏤花金頂———————五蟒四爪——黃鸝/無
  
  
  三、官員的稱呼
  大學士—————中堂
  太子少保————宮保
  吏部尚書————天官、塚宰
  禮部尚書————大宗伯
  戶部尚書————大司徒、大司農
  刑部尚書————大司寇
  兵部尚書————大司馬
  工部尚書————大司空
  左都禦史————總憲
  左副都禦史———副憲
  通政使—————銀台
  禦史——————侍禦、都老爺
  郎中、員外郎——部郎、郎官
  主事——————主政
  總督——————製軍、製台、製憲、督憲、部堂
  巡撫——————中丞、撫軍、撫台、撫院、撫憲、部院
  河道總督————河台、河帥
  漕運總督————漕台、漕帥
  學政——————學台、學院、學憲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東司
  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訪、西司
  鹽運使—————鹽司
  道員——————道台、觀察
  知府——————太守、太尊、黃堂、五馬
  同知——————二府、分府、司馬
  通判——————別駕、三府
  知州——————牧、刺史
  州同——————州駕、州司馬
  州判——————別駕、州司馬
  知縣——————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
  學官——————教官、校官、學老師
  縣丞——————左堂、二尹、捕廳
  主簿——————三尹
  吏目——————捕廳、右堂
  典史——————捕廳、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
  巡檢——————捕廳、巡政、分司
  提督——————軍門、提台
  總兵——————總鎮、鎮台
  副將——————協鎮、協台
  
  
  另:
  
  正一品——文官: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
  
  武官: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文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
  
  都察院左、右都禦史
  
  武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文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武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文官: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
  
  武官:副將
  
  正三品——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禦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武官:參將
  
  從三品——文官:光祿寺卿、太仆寺卿、各省鹽運使
  
  武官:遊擊
  
  正四品——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員
  
  武官:都司
  
  從四品——文官: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
  
  武官:城門領
  
  正五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
  
  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官:守備
  
  從五品——文官: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禦史、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
  
  各省知州
  
  武官:守禦所千總
  
  正六品——文官: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
  
  京縣知縣、各省通判
  
  武官: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讚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
  
  武官:衛千總
  
  正七品——文官: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
  
  外縣知縣、各府學教授
  
  武官:把總
  
  從七品——文官: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
  
  武官: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文官:太醫院禦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曆、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
  
  武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訓導、州訓導、縣訓導
  
  武官: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官: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簿
  
  武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官:翰林院待詔、刑部寺獄、州吏目、巡檢
  
  武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官:京縣典史、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
  
  武官:無
 

作者:lovesue888 回複日期:2007-6-30 6:15:22   
  官員的服飾
  我國清代文武官員穿著補服,在服飾的前胸和後背正中均綴飾一塊繡有飛禽或走獸的絲篩,稱“補子”。它又因絲繡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藝術珍品。
  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綬製和色製,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繡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這種創意一改朝服等級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隻有武官為補服製,而補子可隨意綴織於朝衣、短褂、皮褂、馬褂之上。到了順治九年後,對補服的製作有了改變,幾乎全盤承襲了明朝的定製,隻有個別紋樣有所刪改。各級官員補服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為圓領、對襟、平袖過肘、身長過膝,區別僅在於補子形狀和紋樣的不同。
  
  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型製上。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繡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繡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明代的補子大約40厘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厘米見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繡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繡,色彩豔麗。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多采用花邊,並具有裝飾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繡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繡單隻。
  
  明代的補子隻飾於前胸後背,清代宗室的圓補有的不僅飾胸,還有的飾於兩肩之上。 綴繡在清代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它隻不過是繡工的複雜程度和顏色的差別。補子隨著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製,不能大量製作。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曆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
  
  官員所綴繡的補子圖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采用飛禽飾樣,武官采用走獸圖案,用以顯示出武官的威武氣勢。而官員的元配夫人為朝廷命婦,亦可隨夫婿官階,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綴有補子。
  
  補子分圓補和方補兩種。圓補用於貝子以上皇親者,上為五爪金龍紋,分別飾於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後背。方補均用於文官和武將等官員。
  
  文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雲雁,五品為白鷳,六口若懸河為鷺鷥,七品為(氵+雞)(氵+束+鳥),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
  
  武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繡獅,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品繡彪,七品繡犀牛,八品與七品相同也是繡犀牛,九品繡海馬。
  
  清代的補服製度嚴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堯的兒子因穿了四團龍補服一項,在給年羹堯定罪時,就有這一項:“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順禮也。” 當時,也有官員因自己的職位低,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繡工製作的。加工廠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製作比自己官職高的補子,但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發生。製作這些補子的機構,是皇家專門織造綢錦緞的織造衙門。皇家織造衙門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們用各種繡絲彩料,運用和繼承精湛的織繡技術手法,織繡出了譽滿天下的傳統服飾。這些補子如今已成了珍貴的文物和藝術珍品了。
  
  
  頂戴
  
  清朝皇帝的朝冠有冬夏之分,是皇帝在朝會、祭祀時戴的禮帽。冬朝冠麵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麵為玉草。無論冬夏朝冠皆帽簷上仰,覆以珠穗,正中飾三層金頂,每層間飾以一等大東珠一顆,環繞金頂周圍,飾以四條金龍,龍的頭上、脊背各鑲嵌一顆一等大東珠,四龍口中各銜一顆大東珠,帽後飾一等東珠七顆,皇帝的朝冠上共飾有二十二顆大東珠。
  
  皇後、皇太後朝冠亦以一、二、三等東珠為主要飾物。完頂為三隻重疊的金鳳,鳳間飾三顆一等大東珠,每隻金鳳的頭部、翅膀各飾二等東珠三顆、三等東珠一顆,金鳳的尾部各飾小珍珠十六顆,三隻金鳳的口中各銜三等東珠一顆。朝冠的簷部綴七隻金鳳,每隻金鳳各飾二等東珠九顆、小珍珠二十一顆,貓眼石一顆。冠後部飾金金一隻,貓眼石一顆,小珍珠十六顆。金尾垂珍珠橫二排豎五行共三百零二顆四等東珠。 皇帝、皇後、皇太後、皇貴妃及妃嬪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員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據等級身份不同,朝珠的質地亦不相同。隻有皇帝、皇後、皇太後才能佩戴東珠朝珠,東珠朝珠由108顆東珠串成,每27顆東珠又用4粒紅珊瑚結珠等距間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結珠呈葫蘆形稱“佛頭”。佩戴朝珠時,佛頭垂於背後,並用黃絛帶連接一組玉飾,稱做“背雲”。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紅珊瑚結珠處,分別飾一串和二串綠鬆石珠串,稱為"紀念"。朝珠的構成,有著深刻的含義。108顆東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四個紅珊瑚結珠象征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下垂於背後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複始",三串綠鬆石紀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皇帝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 持兩盤紅珊瑚結珠,以示身份特殊。
  
  清朝官員帽頂鑲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東珠),但珍珠數量有嚴格區別,即官銜愈高,珍珠數量愈多,但最多不超過9顆,具體規定:親王朝冠飾東珠9顆,邵五朝冠飾東珠8顆,貝勒朝冠飾東珠7顆,貝子朝冠飾東珠6顆,鎮國公朝冠飾東珠5顆,輔國公朝冠飾東珠4顆,候朝冠飾東珠3顆,伯朝冠飾東珠2顆,子朝冠飾東珠1顆,其餘非高官厚祿的沒有資格使用東珠。 官員戴的官帽又稱大帽,共有兩種:一為冬季所戴,稱“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涼帽”。根據規定,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後來北洋艦隊則較為特殊,一年四季均為暖帽)。暖帽多為圓形,周圍有一道簷邊,材料多為皮質,也有緞質、呢質、布質,視氣候而變,暖帽中間裝飾有用紅色絲絛編成的帽緯,俗稱“紅纓”。帽緯之上裝有頂珠,按品級而異,無品則無頂。涼帽為圓錐形,用藤、竹、篾席、麥秸等編成,外裹綾羅,顏色多為白色,也有湖色及黃色。涼帽頂上也裝有紅纓、頂珠,製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頂珠之下,裝一支兩寸長的翎管,用來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稱孔雀翎,藍翎則用鶡羽製作。
 

 

 

 
    另外,有清朝官員堅持認為夷人在陸地上將不堪一擊,因為“他們的腿上都穿著衣服,因此筆直僵硬而不能彎曲,一旦上岸,他們摔倒後很難爬起來”。)
    -----------------------
    
    這個搞笑啊
    尤其那個滿清官員自己就是蠻夷(的奴隸),還認為人家是夷ren
  ---------------
  那個官員就是偉大的民族英雄林則徐
  
  林則徐被稱為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道光二十年八月初四,鴉片戰爭馬上就要打起來了,英國人已經出兵了,林則徐給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認為沒問題。英國人來了,我們能打勝他。奏折寫道:
  
  “彼之所至,隻在炮利船堅,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仆不能複起,不獨一兵可刃數敵,即鄉勇平民竟足以製其死命,況夷人異言異服,眼鼻毛發皆與華人迥殊,吾民齊心協力,殲除非種,斷不至於誤殺。”
    
  
  
  他還有兩個“笑話”,想聽麽?
  
  關於林則徐,我們長期將其作為一個“高大全”的曆史英雄來看待,因此,他在“高大全”以外的一些側麵,也有意無意地被人們忽略了。在這裏,我想談談在林則徐在廣州禁煙及隨後的外交、軍事行動中的一些不為人熟知的事情,以勾勒出他的側麵輪廓。如我將在文末闡述的,林公的這些側麵輪廓,也許不很好看,但隻會使他的形象更加全麵、真實、生動。
    
    一、林則徐偏見的側麵
    
    林則徐曾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也確實擔得起這個稱呼。在廣州期間,他組織人手翻譯外文新聞紙,節譯政治、軍事等書籍,甚至首次選譯了當時通行的《國際法》。
    
    林則徐並且相信西醫,1839年,他曾向廣州教會醫療協會求助,看有沒有根治鴉片癮的藥物。但是這所協會也許不是最好的求助地方,因為其第二大董事查頓,就是當時英人在中國最大的鴉片販子。後來,林則徐提議,對在18月內無法戒除鴉片癮的中國人,處以死刑。
    
    林則徐自己還使用西醫療法。也是1839年,他因小腸疝氣而拜訪了一位叫彼德·帕克的傳教士的診所。這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醫師給林則徐安了疝帶,緩解了他的痛苦,而且送給他5條疝帶——這是彼德的全部存貨。
    
    但任何人都難免有時代局限,相對開明的林則徐也不例外。
    
    比如,他認為洋人士兵因為腳上有綁腿而無法彎曲膝蓋。1839年9月,他給皇上的奏折中說:“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製也。”這實際也是當時通行的一種荒謬見解,洋人腿不能彎曲,故隻長於海戰,一登岸就無可作為。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定海淪陷後,林則徐鼓勵軍民奮勇殺敵,仍然認為英國人膝蓋不能彎,“一仆不能複起”,可任大家宰割。對洋人的堅船利炮,林則徐也有著奇怪的幻想:“英國要攻中國,無非乘船而來,它要是敢入內河,一則潮退水淺,船膠膨裂,再則夥食不足,三則軍火不繼,猶如魚躺在幹河上,白來送死”。
    
    基於這些偏見,林則徐相當小看英軍的陸戰能力,他在官湧主持修建的兩座炮台,也根本沒有防禦敵方從側後發起地麵攻擊的措施。結果,戰事一起,英軍很快就在港口戰艦和登陸部隊的夾擊下,陷落炮台。事後,英軍一位官員還很納悶地在一封信裏告訴友人:“真奇怪,這些炮台完全沒有防禦地麵攻擊的設施,就像是歡迎我們回家的擺設”。
    
    更奇特的是,林則徐認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無從我國進口的大黃、茶葉以輔食,將會消化不良而死。在與道光的一份奏稿中他寫道:“況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而在一份擬交英女王的文書中,他又再次強調:“大黃、茶葉、湖絲等類,皆中國寶貴之產。外國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
    
    這些偏見,難免會使林則徐自信心“爆棚”,加上對國際外交慣例的不熟悉,從而做出一些莽撞的事兒來。
    
    二、林則徐莽撞的側麵
    
    在林則徐廣州禁毒的行動中,部分海外史家對其兩個做法略有微詞,認為實在莽撞了。
    
    一是他在禁煙初期,對廣州外國商館進行封鎖,嚴密隔離一切外僑。這種做法實在是一竿子打倒一船人,被隔絕的人中,不少並未染指鴉片貿易。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林則徐此種做法,實際上已釀成了一個不小的外交事故。這就好比如今廣州有一些外人從事販毒,政府卻直接把各國大使館封查,並軟禁所有人員。當然,在林則徐那個時代,中國連專門的外交部門都沒有,更別談外交準則了,林則徐做出如此強項的舉動,出於禁毒心切,也可以理解。
    
    當時的廣州外國商館可謂彌漫著“林氏恐怖”,有個中國船夫僅僅因為身邊帶著一封歐洲文字的信件,就被處死。同時,食品,甚至於一桶水,都不能被帶進商館。封鎖中途,交涉到矛盾激化時,林則徐還找工人去商館周圍砌牆,徹底將商館變成監獄。直到英方商業代表義律妥協,才解除封鎖。
    
    林則徐禁煙主要隻針對英方商人,而不太注意撲殺中國方麵的鴉片走私勢力,對吸食鴉片者也隻有懲戒而無引導之術,結果雖然繳獲了大量鴉片,但並未使鴉片走私絕跡。1839年6月的《澳門月報》記載,就在同年9月,鴉片貿易又再度活躍,且有上萬箱鴉片已經運到中國海麵。
    
    禁毒是一個係統工程,而林則徐的禁毒手法則顯得相對單調、粗暴,沒能取得哪怕暫時的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林則徐另一個莽撞的做法在查繳鴉片後,要外商寫保證書,以後永不夾帶鴉片,違者處死。起先,外商願意個人寫保證書,但是林則徐要求,保證書不但對簽署者有效,對其船上所有人都有效。換言之,船主若簽署這個保證書,等於是替將來所有在他船上的人都簽署了“生死狀”。結果對方拒絕,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
    
    現在看來,林則徐的想法比較樸素,他在一個奏折中稱,外人重信用,所以要求他們簽署“具結”,也就是保證書,可以一勞永逸。他那個時代,當然考慮不到立法的問題,隻能做出如此要求。但其時,外交溝通畢竟不如安琪兒的皮膚般潤滑,一邊是固執到如石頭的地步,一邊是倔強到如牛頭的地步,且各按自己國家的法律條規,風俗習慣等來思考、處理問題,結局自然隻有一拍兩散。
    
    順便說一下,我在這裏使用的“莽撞”形容詞,絲毫沒有貶義,隻是一種客觀形容。事實上,林則徐當年的莽撞,也是出於一腔愛國熱忱,以及對鴉片的痛恨。正如早年對林則徐頗有微詞,但晚年已經有了諒解的曆史學家蔣廷黻所言:“……英國雖不反對禁煙,但反對中國再用林則徐用過的方法。這樣一來,禁等於不禁,因為以中國的國力及國情,用文忠的方法尚有一線之望,不用則全無禁煙的希望”。
    
    三、林則徐遮掩的側麵
    
    中國舊大臣在上奏軍情時往往有種積習,那就是粉飾撒謊,明明是一邊倒的大敗,也要說成“我軍傷亡頗多,然敵方死傷更眾”,以騙取龍顏不怒。
    
    很遺憾,林則徐也不能免俗。
    
    1839年穿鼻戰役後,關天培報告林則徐,中方大勝,擊沉幾艘英國船,並造成英軍50多人死傷。然而,其實英軍此役無任何人員損傷。參與此役的一個英方軍官事後在書信中更刻薄地嘲笑說:“中國炮台上似乎是在放煙花”。按常理,林則徐應該調查真實戰況(當然,也有可能被蒙蔽),卻全盤按照軍方的報告,上奏匯報大捷。
    
    這種做法,當然大大激發了道光皇帝的戰鬥熱情,他在接到林則徐關於九龍山炮戰的報告後,就意氣風發地批示:“朕不慮卿等孟浪,但戒卿等不可畏葸。”意思大約是:好好幹,殺得洋毛子全滾蛋!林則徐等也很配合,不斷奏報大捷,更敞開了說大話,比如“接仗六次,俱係全勝”雲雲,把道光皇帝的胃口吊得很高。
    
    1839年9月,已經清楚雙方軍事實力,明白“扛不住”了的林則徐又上奏說:“英國商人苟知悔悟,盡許回頭”。結果道光皇帝批示道:“不應如此,恐失體製”,弄得林則徐進退維穀。
    
    實際上,1840年時,清朝無論是八旗兵還是綠營兵,將領腐化,裝備落後,完全無法抵擋任一個西方強國的軍隊。如《劍橋世界近代史》所說:“軍隊中貪汙盛行,士氣不振,有的部隊花名冊上隻有極少一部分實有其人;武器隻有老式的火槍、梭鏢和弓箭等;而且中國人一貫尊崇讀書人出身的文官,輕視武夫。因此,中國軍隊毫無準備,在清帝國一旦不得不麵對沉重壓力時,無法擔當起國防的重任”。
    
    對此,林則徐逐漸有了深刻的認識,尤其是雙方軍備的差距,特別是西洋大炮的威力。1842年,在流放伊犁的途中,他給友人寫信中也說:“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嶽韓束手,奈何奈何!”但遺憾的是,他並不想更多的人知道這個現實,這封信他也請朋友不能給人看。此後,林則徐東山再起,又作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卻不曾倡導改革,也未曾公開宣傳過中外強弱懸殊。在後一方麵,林則徐遮遮掩掩,還不如撫夷派的琦善、耆英——他們至少給了懷有天朝大國美夢的士大夫們一瓢冷水——而林則徐卻終身對此緘口。
 

 


     何為賣國,用民族主義為自己的統治提供合法性,這是玩火,在古代或可,但當今中國人的人文素養,不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都喪失了,這時民族主義是危險的.
     晚清有幾億人,優良的裝備,打不過兩億聯軍, 布爾有幾十萬人口,抗擊了40萬英軍.
  =================
  
  
  晚清最大的賣國賊是漢人,是事實,東南互保就是集體漢奸行為。
  
  如果學“布爾”,還沒等清朝勝利呢,列強就會在內地扶持一個“汪精衛”出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