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李鴻章與李陵;梁啟超與司馬遷(原創)

(2007-06-26 00:31:20) 下一個

李鴻章與李陵;梁啟超與司馬遷(原創)

 

樂知網的史學家司馬遷課程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廣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於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鬥,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讚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麵安慰武帝,一方麵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鳳範。司馬遷痛恨那些隻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誇大其罪名。他對漢武帝說:"李陵隻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二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麵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複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麽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麵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嚐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

知道為什麽某些中國人喜歡撒謊不誠實麽?看看“樂知網的史學家司馬遷課程”就清楚了。明明是一個漢奸國賊,卻被美化成一個英雄,一個為國賊辯護的狗屁文人司馬遷就該處死,他還什麽重於泰山呢,實在令人惡心。他被閹割了完全正確,當時的法律就該閹割他,或者宰了這個敢為漢奸辯護動搖軍心的禍害。

 

事實真相是這樣的。

 

漢朝有個有名的軍人世家,司馬遷的史記是這麽吹的,“善騎射,得士卒心,匈奴畏之”。這就是後來沒有被封候的“飛將軍”李廣,他有個孫子叫李陵。

李陵一家和衛青霍去病不大對付,但是,李陵依舊在升官,司馬遷的史記是這麽吹的,李陵“善射,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無論如何,漢武帝劉徹在李陵成年後不久就被當上了“騎都尉”,在酒泉、張掖駐防, 部下5000。

這個時候,衛青時代結束,接替衛青的是李廣利。

李廣利(?─前88年),他本是個不務正業的浪蕩子,但他有個漂亮姐姐成了漢武帝寵姬李夫人,因李夫人的關係,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武帝封其為“貳師將軍”。


漢武帝聽說西域大宛有汗血寶馬,他命令李廣利率兵攻打貳師城去搶劫汗血馬,這是不義之戰,再加上對方凶悍,幾次搶劫都敗北。

公元前99年,也就是天漢二年,李廣利領軍進攻匈奴,李陵也參與了,他手下是“射士步兵”,也就是說沒有起兵,而是弓兵步兵。

本來,給李陵的任務是“為貳師將輜重”,就是保護李廣利的後勤補給線,任務很簡單。但是,李陵好大喜功,他對劉徹說:“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願得自當一隊,到蘭幹山南以分單於兵,毋令專鄉貳師軍。”,意思是他手下戰鬥力超級強悍,用來保護運輸隊太大才小用了,他要單獨作戰,分散匈奴軍對李廣利的兵力。

對待李陵的請戰,劉徹開始沒答應,“將惡相屬邪!吾發軍多,毋騎予女。”,漢武帝的意思是,現在怎麽都願意當頭頭,而不願意配合作戰,不願意給別人當屬下?這是大戰,沒有多餘馬匹給你。

李陵回答,“我這麽強,怎麽會需要騎兵?我的五千步兵就足夠了!大王就靜候佳音,看我怎麽以少勝多,看我怎樣踏平單於的王宮!”,漢武帝本來也不是什麽好鳥,他比李陵更是好大喜功,他在位期間,把前兩個皇帝的家底折騰一空,人口減少一半,記住,是自己人口減少一半,多可怕的數字,也不知道他是在對別人,還是在殺自己人呢。開疆擴土沒什麽不好,但也要注意平衡,否則就是窮兵黷武了,而他是這方麵的典型,最後他不得不認錯,也就是來個“罪已昭”。我反感漢武帝的不隻是這個,最鄙視此人的還有兩點,一是為了適應其窮兵黷武,把製造兵器的行業等劃為國有,從此,中國的冶金礦山就國有化了,結果是我們這方麵開始落後,秦朝及之前的優等兵器再也見不到了。最最不可原諒的是,他為了其政治穩定,搞
了個“獨尊儒家”,中國從此再也沒有世界級別的大思想家出現,因為,思想家要有其他學派存在,各個派別碰撞才可以有偉大的思想家產生,不僅如此,儒家最輕視科學而注重愚民,中國的科技也開始落後於西方。

回到主題,因為劉徹更喜歡好大喜功,被李陵這麽一忽悠,就答應了。

李陵最終達到浚稽山,與匈奴單於主力開戰,史書說是五千對八萬,“以少擊眾”,匈奴損失約一萬,一直連單於本人都一度打算放棄。最後,李陵軍彈盡糧絕。看到這個五千對八萬,讓我想起了南宋嶽飛的500破金兵10萬,這已經被證實是謊言。但是,漢朝的五千對八萬是否真實呢?因為哪個時候的史料沒有宋朝豐富,難以考證,姑且相信司馬遷吧。

李陵軍陷入絕境,黃昏降臨,李陵穿便衣,獨自出營,告訴手下不許跟隨,聲稱自己要去獨自劫持單於,壯舉!“良久”之後,李陵在匈奴軍營到底幹了什麽,是否劫持了單於,都無史料記載。但是,李陵回來後,大聲說,“我軍已經徹底失敗!我們都死定了!”,他在出發前的“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於庭”的誓言都作廢了。

頭兒這麽說,他手下自然跟進,有的說,投降後再曲線救國,偉大的李陵怎麽會同意呢?他說,“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要以死殉國。

仗打不下去了,隻好突圍,結果五千士兵幾乎全軍覆沒,最後跑出去的隻有四百人。


李陵呢?他竟然不在突圍的四百人之中,他也沒有殉國,他竟然下馬投降了。

這就是李陵的真麵目,自己反複請戰,彈盡糧絕了,部下希望投降,他卻說,“投降的混蛋,陣亡的是好漢”,部下幾乎死光光了,他自己沒有“玉碎”,而是“瓦全”。

有趣的是,李陵投降的事,劉徹開始並不知道,真的以為李陵捐軀了,他慰問李陵的家屬,但是,李陵的家屬沒有陣亡家屬的悲哀,之後,傳來了李陵投降的確切消息。

李陵的前前後後的言行,自然引起了群臣異口同聲的指責,這就類似清朝的李鴻章的甲午戰敗受到的待遇類似,人人喊打。但是,中國從來不缺少漢奸,更不缺為漢奸辯護的人,梁啟超這個超級騙子就寫了“李鴻章傳”,為其喊冤。

清朝的梁啟超為大賣國賊李鴻章申訴,他不但沒什麽事,而且,梁啟超是名人偉人之流的。漢朝呢?漢朝也有個文人,他也為漢奸李陵喊冤,可是,漢朝當家的是劉徹,不是民國的某某國父,劉徹對待為漢奸辯護的人不手軟,司馬遷於是倒黴了,也就是被閹割了。

據《漢書》記載,司馬遷的辯護詞全文:“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裏,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李陵投降時,司馬遷當然不在現場,他怎麽知道“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而且,部隊被包圍時,曾有部下建議詐降,“將軍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後求道徑還歸,如浞野侯為虜所得,後亡還,天子客遇之,況於將軍乎!”,但被李陵拒絕。

因此,司馬遷的說法毫無根據,李陵要要詐降早就詐降了,何必要等部下幾乎全部戰死?也就是說,李陵投降應該是真心的。

司馬遷 的胡說八道,當然讓劉徹憤怒,逃回來的四百人可是見證,而且,當時有支援部隊,其指揮官陳步樂自殺殉國。司馬遷被閹割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一點都不冤枉。

司馬遷被享受了宮刑,後來繼續寫《史記》,因為司馬遷的拙劣人品,他的《史記》充滿謊言,應該叫“文學作品”更合適,除了史料對證可以指出其大量謊言外,近年的考古學也揭開了其偉大曆史學家的麵紗,比如,秦國的阿房宮根本就沒那麽華麗,隻有地基,哪裏來的華麗?

繼續說李陵。他投降近一年,還沒回國。劉徹試圖派兵救出他來,但行動失敗。後來,李陵一家被流放,這堅定了李陵當叛徒的決心,匈奴對他很不錯,單於把自己女兒嫁給了李陵,還讓他當了右校王,匈奴裏麵還有一個漢奸,就是丁靈王衛律,他的地位和李陵差不多。

李陵當漢奸後,最著名的事跡是勸降蘇武。蘇武在匈奴期間納了“胡婦”生了孩子的,他在漢朝的原配選擇了改嫁而非守寡,《蘇武牧羊》裏那句“白發守空緯”是儒教弟子意淫出來的。

公元前90年,匈奴向漢朝發動攻擊,“入五原、酒泉,殺兩部都尉”,漢朝方麵主將是李廣利,禦史大夫商丘成等。匈奴采用了誘敵深入加堅壁清野,作為主力的李廣利全軍覆沒,他本人投降。李廣利的待遇也很不錯,單於也是“以女妻之”,“尊寵在衛律上”,在匈奴的地位也很高。

這次戰鬥中,和李陵有關係的是禦史大夫商丘成部隊。匈奴誘敵深入,商丘成追不上地理熟悉地理的匈奴軍,一直到了邪徑也追不上,不能無止境的追阿,這畢竟不是漢朝境內,於是,商丘成撤退。匈奴呢?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李陵率三萬多騎兵反過來追擊商丘成。《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餘騎追漢軍,至浚稽山合,轉戰九日,漢兵陷陳卻敵,殺傷虜甚眾。至蒲奴水,虜不利,還去。”

若幹年後,漢朝的皇帝換成了昭帝,主政的大將軍霍光和左將軍上官桀當年都和李陵關係不錯,他們希望李陵能夠回歸漢朝,但是,去匈奴勸說的任立政沒有完成任務,因為,李陵說:“丈夫不能再辱。”,拒絕回到漢朝。李陵在匈奴二十餘年,於宣帝元平元年病死。

“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李家成了賣國賊,隴西李家數代人為國盡忠的名頭,被李陵毀壞。

李陵這個賣國賊稱號,在明朝依舊沒有被翻案,《楊家將演義》,楊業被契丹俘後,堅貞不屈,頭撞“李陵碑”而死。《楊家將演義》是一本意淫小說,吹噓破遼,實際上宋朝對剛立國的西夏都是屢戰屢敗,楊業是絕食三天後傷重而亡,什麽八姐九妹更是編造的。但是,這個小說的這段描寫是把忠良和叛徒對比,突出“站著死”與“跪著生”。

然而,今天,曆史上國賊李鴻章和李陵卻大有翻身之勢,為司馬遷鳴不平的更多了。為什麽這樣?是某些人對曆史無知麽?未必,因為這些平反隊伍中很多是精通曆史的,到底是什麽原因讓中國曆史經常的黑白顛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