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揚州十日記》是日本人偽造的(4.0)
(2007-06-02 22:12:19)
下一個
鮮為人知:日本學者的書引起中國大屠殺
----《揚州十日記》是日本人(汪精衛?)偽造的
摘要:
王秀楚《揚州十日記》記載了明末清初一場人類慘劇,清軍屠殺十日,80萬人死亡,而數百年後,日本在民國的首都南京,用熱兵器屠殺數月,死亡不到30萬,常識上就可推翻此書,內容上更是自相矛盾錯誤百出。因為缺乏有力的史料佐證,有人竟然把匯集明朝末年野史的《明季南略》篡改。《揚州十日記》的政治意義遠遠大於曆史價值,當年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因為《揚州十日記》,被掩蓋的震驚慘劇被揭露,讓當時很多漢族人對滿清充滿仇恨,也導致了清朝和平退位後,革命黨對滿族在全國報複性大屠殺三日。本文先給出支持《揚州十日記》的資料,再進行反駁,結論是,《揚州十日記》是日本人偽造的,意圖是瓦解和分裂中國。二百多年都沒發現,偏偏在革命黨聚堆的日本橫空出世地“發現了”這一本書?曆來的造反者在起事前,都要製造輿論,什麽魚肚藏書,石人一隻眼等等,革命黨人腦袋也沒進水,這類事兒玩兒起來肯定也會掄圓了,因為此次革命有其特殊性 ,即參雜著民族革命的成分在裏頭,所以要製造仇恨,要以驅趕統治民族為號召,來喚醒廣大被統治民族的革命熱情,為了革命成功,這也是姑且為之的權宜之計。然而,即便是始作俑者革命黨革命之後,也立即宣布了五族共和。現在,中國要穩定和諧,而某些主張漢服的人士,卻不斷揭開滿漢之間的傷疤,因此,特寫此文澄清事實真相。
顧誠(1934年11月28日-2003年6月25日),曆史學家,明代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代表作是《南明史》及論文多篇,《南明史》曾獲中國國家圖書獎。顧誠是我尊重的曆史學家之一,我最喜歡的是台灣的柏楊。顧誠的《南明史》也並非完美,比如,他也把《揚州十日記》當成信史引用,盡管他在注釋中質疑80萬數字屬於誇大,“古代典籍記載兵員數字和被屠殺人數往往誇大,揚州城內當時未必有這麽多居民。”,但他還是相信了《揚州十日記》的細節描寫,他在正文中說,“王秀楚依據親身經曆寫了一本《揚州十日記》對清軍自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 初一日在揚州的暴行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非常遺憾。連敢於說真話的顧誠都如此,其他中外曆史學家就更不用提了。
一。網上流傳的支持揚州大屠殺的史料
揚州十日記 明·王秀楚
西元1644年,清兵在多鐸的率領下,分兵亳州、徐州兩路,向南推進,勢如破竹,迅速佔領了徐州、亳州、盱眙,並乘勢下淮安,奪泗州,渡淮河。四月十九日,明將許定國引多鐸師至揚州,揚州被清國水陸各路重圍。守將史可法統率軍民,堅守弧城,同時,向弘光小皇帝求援,弘光不應,揚城告急,四月二十一日,明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拔營出降,形勢更為危急。史可法等堅守至四月二十五日,終因彈盡糧絕,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刎不果而被俘。在多鐸百般的誘降時,史可法斬釘截鐵地說道:“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態不可屈!”結果被慘遭殺害。史可法的部下在這種情形下,仍率餘部繼續鏖戰,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清軍佔領揚州後,縱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稱“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記》就是這段歷史的忠實記錄,是清兵屠殺中原人民的罪惡見證,它永遠地將野蠻和罪惡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且看經過屠殺的這片土地上的血淋淋的場景:“..行過一溝一池,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至一宅,乃廷尉永言姚公居也,從其後門直入,屋宇深邃,處處皆有積屍..”整個文本採取雜記形式,筆者自身亦被記錄於筆端,和歷史事件整個地融為一體,在文體上有些近似於筆記小說。在當時看來,則有似是“新聞”。所有這些,似乎與嚴肅的史學著述不太相同,很難列入史地奇書之中。事實上,這種形式的靈活性並沒有影響到所記事實的客觀性,相反,這樣慘無人道的殺戮,由於是筆者的親聞目睹,更增加了它的真實性、可靠性,亦即歷史性。全文就像是一部目擊記。正因為此,《揚州十日記》才成為史地著述中的一“奇”。
以下,是《揚州十日記》外,部分證實揚州十日的史料:
《揚州城守紀略》“初,高傑兵之至揚也,士民皆遷湖瀦以避之;多為賊所害,有舉室淪喪者。及北警戒嚴,郊外人謂城可恃,皆相扶攜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長號,哀聲震地。公輒令開城納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亟收公(史可法)遺骸,而天暑眾屍皆蒸變,不能辨識,得威哭而去”
《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
揚州屠城後,目擊者的敘事詩:
明末吳嘉紀有一首詩《過兵行》,描寫了揚州浩劫以後的慘狀:
《過兵行》
揚州城外遺民哭,遺民一半無手足。
貪延殘息過十年,蔽寒始有數掾屋。
大兵忽說征南去,萬馬馳來如急雨。
東郊踏死可憐兒,西郊擄去如花女。
女泣母泣難相親,城裏城外皆飛塵。
鼓角聲聞魂欲死,誰能去見管兵人。
令下養馬二十日,官吏出遏寒栗栗。
入即沸騰曾幾時,十家已燒九家室。
一時草死木皆枯,骨肉與家今又無。
白髮歸來地上坐,夜深同羨有巢鳥。
二。揭穿揚州大屠殺的謊言
(一)。《明季南略》被別有用心的人篡改
計六奇(1622年—?),字用賓,江蘇無錫興道鄉(今前洲、玉祁)人。家境清貧,二次鄉試不中,康熙二年(1663年)後以教學為業,並開始撰寫《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書。《明季北略》共二十四卷,記錄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努爾哈赤堀起東北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季南略》凡十六卷,上起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止於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記述南明史略與鄭成功事跡。《明季南略》與《北略》是同時期編寫的,二書資料來源廣泛,單是標明出處的史料就有《野乘》、《野記》、《江陰野史》等七十餘種。清代抄本由中華書局於1984年出版。1944年甲申年,郭沫若在重慶著述《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即大量參考《明季南略》與《明季北略》二書,要求中共高幹記取曆史教訓,不能重蹈李自成覆轍。
下麵是《明季南略》關於揚州之戰的全文:
史可法揚州殉節
四月甲戌 大清兵渡淮如入無人之境 二十四日 大清兵猝至揚州 圍攻新城 可法力禦之 薄有斬獲 恐益急 可法書寸紙馳詣兵部代題 請救不報 丁醜 可法開門出戰 大清兵破城入 可法拔劍自刎 原任兵部尚書張伯鯨被執不順 身被數創 自刎死 妻楊氏媳郝氏從之 伯鯨標下遊擊龔堯臣被執不屈死
甲乙 史雲大清兵渡淮是曉 猝至揚州 破新城 史可法在舊城 大清??若好讓城不戮一人也 可法不為動 丁醜 大清兵詐稱黃蜚兵到 可法縋人下城詢之雲 蜚兵有三千 可留二千在外 放一千入城 可法信之 時大清兵在東門約 以西門入 及進而反戈擊殺 可法立城上 見之即拔劍自刎 左右持救 乃同總兵劉肇基縋城潛去 或雲引四騎出北門南走 沒於亂軍中 或雲大清兵銳攻北門 可法震大砲擊之 死者甚眾 再震而愈聚攻益銳 已破西門入矣 擁可法見豫王長揖不屈 遂遇害
予思甲戌渡淮 是晚 猝至揚州未必如此之速 則疑丙子為是 至於史公死節其說不一 然豫王入南京 五月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 優恤其家 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縋城潛去之說非也 更聞江北有史公墓 康熙初年予在淮揚見公生祠謚為清惠」 父老猶思慕焉憶 順治六年仲冬予入城應試 有浙之嘉興人同舟 自言久居於揚問以大清兵破城事 彼雲我在城逃出 稔知顛末初 揚人畏高傑淫掠鄉民 避入城後 水土不服 欲出城 江都令不許 遂居於城 四月十九日 大清豫王自亳州陸路猝至揚州 兵甚盛 圍之時史可法居城內 兵雖有能戰者少 閉城堅守不與戰 大清以砲攻城 鉛彈小者如杯大者如罍堞墮即修訖 如是數次 而砲益甚不能 遽修將黃草大袋盛泥於中 須臾填起 大清或令一二火卒偵伺守兵獲之 則皆歡呼請賞 可法賜以銀牌 殊不知 大清兵甚眾 可法日夜待黃得功 至圍至六日乃丁醜也 忽報曰黃爺兵到望城外旗幟 信然 可法開門迎入 及進城猝起殺人 知為大清人所紿大驚悉棄甲潰走 百姓居新城者一時譁叫不知所為 皆走出城 可法不知所終 史公短小精悍 麵黑 在軍中茹麥粞飯食不二味 眾共憐之
予按 宋恭帝時 元右丞相阿傑圍揚州日久無成功 築長圍困之城中 食盡死者枕籍滿道 明太祖將繆大亨克揚州 止餘民十八家 然則宋元迄今 揚民三罹劫矣 豈繁華過盛造化亦忌之耶
鼓吹揚州大屠殺的人說:《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 這句話是偽造的,其中的“廿五日”和“屠殺甚慘”是偽造的,隻有“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
入”是真的。如此篡改曆史,如果不檢查原文,很容易被欺騙。
《明季南略》基本是野史的大雜燴。但如此詳盡的野史裏麵,也沒有說有揚州十日屠殺,而別有用
心者卻冒充作者,偽造文章,足見揚州十日的論據有多麽的單薄。其中,記錄了揚州破城時,一個目擊者的敘述,戰爭過程很生動,但是,沒有提他的家人或者鄰裏被屠殺的事。在明朝遺民手抄本的野史中沒有所謂的揚州十日,在明朝遺民另一個遺民談遷手抄本曆史《國榷》中也沒有所謂的揚州屠殺。注意,這裏說的是手抄本,也就是說,這些資料清朝沒有碰過,是純潔的。
談遷(1593年─1657年),明清史學家。明諸生。浙江海寧棗林(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傭書為生。談遷於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開始撰寫《國榷》,至天啟六年完成初稿,以後仍陸續修訂。清順治二年(1645年),又續訂明崇禎、弘光兩朝史事。順治四年(1647),全稿遭竊,又發憤重寫,新寫《國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萬字,內容比原書更精彩。其著作尚有《棗林雜俎》、《北遊錄》、《棗林集》等。
(二)。 筆記小說 乙酉揚州城守紀略 清·戴名世
戴名世(1653年~1713年),安徽桐城人,人稱為南山先生。桐城派文學家之一,著有《南山集》,四十五年舉應天試,四十八年,中進士第一,殿試中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編修,參與明史館的編纂工作。時過兩年,即因行世已久的《南山集》中錄有南明桂王時史事,並多用南明三五年號,被禦史趙申喬參劾, “妄竊文名,恃才放蕩,前為諸生時,私刻文集,肆口遊談,倒置是非,語多狂悖,逞一時之私見,為不經之亂道,……今名世身膺異教,叨列巍科,猶不追悔前非,焚書削板;似此狂誕之徒,豈容濫側清華?臣與名世,素無嫌怨,但法紀所關,何敢徇隱不言?……” ,以“大逆”罪下獄,又兩年後被處死,死年六十歲。此案株連數百人,震動儒林。這就是著名的“清初三大文字獄”之一的“《南山集》案”。 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殺於市。同族人戴衡搜集整理遺文,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編成《戴南山先生全集》14卷,光緒時刊行傳世。
《弘光乙酉揚州城守紀略》讚頌史可法守衛揚州、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並對清兵在揚州城破後屠城七日的罪行加以揭露。 但是,戴名世的說法並不可信,因為,史可法是寧死不屈,但要說他有什麽英雄氣概就誇張了。揚州是曆史上有名的堅城,可是,清朝進攻一天不到就陷落了,不是七天,也不是十日。同時期的其他小城卻可以堅守83天。而且,他手下將領大批投降,史可法自殺竟然不成,清兵入城,他又大喊“我是史可法”,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實在有做秀的嫌疑。有人問,有用自己姓名做秀的麽?當然有,所謂人各有誌,人的醫生,有人為錢,有人為女人,有人為權力,也有人為名聲。
退一步說,所謂的最有權威的《揚州十日記》,聲稱作者是親身經曆,也沒說屠殺七日,而是五天,書中雲“是日(破城後的第五日),聞封刀之語,眾心稍定……初二日(破城後第七日),傳府道州縣已置官吏……初三日,出示放賑。”因此,戴名世的“凡七日乃止”和《揚州十日記》相互矛盾。此外,這種“肆口遊談,倒置是非” 有明顯傾向的人寫的曆史,可靠程度又有多少?
值得一提的是,《南山集》案是震驚天下的大案子,但他的文章依然保存下來,甚至在光緒時代發行,而影響不大的《揚州十日記》為什麽卻在中國消失了呢?是真的消失了麽?
(三)。此文也沒提到揚州有屠殺,卻記錄了明朝軍民之間的自相慘殺
弘光朝偽東宮偽後及黨禍紀略 桐城戴田有著
揚州城被攻陷:
四月丁醜,大兵破揚州,史可法死之。五月丙戌,趙之龍密遣使賫降書,請大兵渡江。使者遭大風,舟幾覆。庚寅,京師晝晦,大兵抵南岸。壬辰,上如太平,幸得功營,阮大鋮隨之。馬士英奉太後如杭州。明日日中,姦民數百人破中城兵馬司獄,出王之明,稱皇太子,奉之入宮。宮中金帛器玩,掠之幾空。有太學生徐踽,手執表,號召軍民,入宮勸進,無應之者。趙之龍執踽,殺之。乙未,保國公朱國弼入宮,執之明出,幽之別室。大兵至,獻之,不知所終。或曰:主兵者遣之明去,之明不肯,遂留軍中,效僕隸之役焉。百姓又相聚殺士英故所部黔兵及其姻黨,破人家,劫財物。之龍捕數十人,斬之,城門晝閉。帝之出奔也,群臣自盡者十餘人,而吏部尚書張捷、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楊維垣,阮、馬黨也,晚節自盡,人皆異之。錢謙益,本東林黨魁,文章氣節名天下,先帝時為邪黨擠之幾死;及上即位,起禮部尚書,乃與諸邪黨合。大兵之至也,謙益降,且獻阮氏及妃嬪數人於豫王為贄。阮氏者,諸生阮晉之女,謙益選為帝後,與諸妃嬪皆未入宮。至是,獻之;豫王以阮氏賜孔有德。謙益授內院學士,未幾罷歸。乙未,豫王幸於郊壇,之龍率群臣出迎。己亥,豫王入南京,降將劉良佐引兵至蕪湖劫駕如大兵營,黃得功死之。丙午,上至南京。甲寅,北狩。順治丁亥五月初六日,上崩。
(四)。吳嘉紀(1618年—1684年),江蘇泰州人,詩人。出身於一個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其生活近於貧苦的農民和鹽民,他工詩善書,曾從事抗清的愛國文學活動。晚年隱居東淘(安豐古稱)海濱,以詩歌為武器,揭露社會矛盾。所居老屋,破敗得難蔽風雨,自稱“陋軒”。一千零九十一首詩歌結集即名《陋軒詩》, 曾被清廷列入禁毀書之列(見《清代禁毀書》)。吳嘉紀在《難婦行》、《挽鮑念齋》、《我昔五首效袁景文》、《過史可法相國墓》等詩中,描述了一批愛國婦女、愛國少年、愛國將士的形象。妻子是王睿,是女詞人。
《揚州十日記》的80萬已經被證明是謠言,吳嘉紀的冷兵器時代,幾乎沒什麽抵抗的揚州,卻殺了一百四十萬。熱兵器時代,日本南京大屠殺才不到30萬。吳嘉紀造謠太離譜了,難怪《明季南略》沒有收錄。宣傳揚州屠城的有心人,也覺得這個數字太嚇人,因此,隻引用了《過兵行》,而不敢提他的《李家娘》。實際上,吳嘉紀的詩,應該算文學作品,連野史的價值都不如,有人卻把文學作品當
作曆史證據。這裏請讀者特別注意,他的詩詞被列為禁書,卻得以流傳下來,明朝遺民修的《明季
南略》等書也流傳下來了,為什麽單單《揚州十日記》在中國消失,後由革命黨人從日本帶回中國的呢?《揚州十日記》是真的在中國消失了?還是日本人偽造的,再傳入中國?
吳嘉紀的《李家娘》: 城中山白死人骨,城外水赤死人血。殺人一百四十萬,新城舊城內有幾人活?
(五)。“話本,則有《中國小說總目提要》所收之石成金著《雨花香》,此書全名為《揚州近事雨花香》,40卷,今藏上海圖書館。石成金(1659—1736?)字天基,號惺齋,清江都人,話本作家。”
揚州的“曆史學者”把反清的小說文學創作當曆史,小說是小說,小說不是曆史。
(六)。詩篇,由《揚州曆代詩詞》所收,不下50首。如“兵戈南下日為昏,匪石寒鬆聚一門。痛殺懷中三歲子,也隨阿母作忠魂。”(清黃宗羲《卓烈婦》);“深閨日日繡鳳凰,忽被幹戈出畫堂。弱質難禁罹虎口,隻餘夢魂繞家鄉。”(張氏《絕命詩五首》之一);“明日還家撥餘燼,十三人骨相依引。樓前一足乃焚餘,菊花(婢女名)左股看奚忍!”(清蔣士銓(焚樓行》)等等,均令人不忍卒讀。
評:哪些詩詞是寫揚州的麽?而且,詩詞這種文學創作是曆史證據麽?“外援四絕誓死守,十日城破非人謀。” ,這個詩不符合史實,揚州一天不到就破城了,不是十天 。
(七)。圖畫,史可法紀念館藏有一幅《追遠圖》。以“追遠”二字題圖,乃“慎終追遠”之意,指“祖先雖遠,須依禮追祭”。此圖所追祭之祖先,為圖中葆兒的母親,揚州宛虹橋史母張孺人,“揚州十日”中“澄潭盡節”的烈婦,因而此圖又名《澄潭盡節圖》,嘉慶、道光間,安徽女詩人汪 有《題揚州宛虹橋史母張孺人〈澄潭盡節圖〉,為葆兒作,並序》,《序》說:“孺人,秦蒲城望族,歸史君似蘭,有懿德。夫賢早逝,遺孤 臣甫十歲。孺人年廿七,夫喪未葬,遭甲申之變,懼為兵辱,攜孤哭夫柩側,夜投澄潭。
臣赴水救之,孺人沒而遺孤獨活,天之不絕節婦後也。既而 臣求得父一扇、母一梳,如見親容,繪圖紀事,讀者無不淚下雲。”葆兒為 臣幼名。《序》中故意把乙酉年改作“甲申年”,以避清廷文字獄也。但圖中揚城烽火連天,慘烈異常,清兵旌旗搖曳,劍拔弩張,宛虹橋、地藏庵、藏經樓曆曆在目,讀此詩對此圖,圖畫所示曆史情景,令人明白無誤。
評:那副畫是什麽時候做的?哪首詩詞又是什麽時候題的?有人考證過麽?就算上述都是真的,也無法證明“揚州十日記”不是偽書。而且,藝術作品不是史料。
關於牧野的文章:“揚州十日”豈容否定?,“揚州十日記”不僅是偽書,也是孤證,而此文的所謂不是“孤證”,是以小說詩詞這類文學作品來當作“證據”的,而文藝創作不是史料,作者自稱自己不是“曆史研究專家”是實話。
總之,揚州的“曆史學者” 或者“曆史愛好者”,除了煽情,不惜拿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作畫來當證據,缺乏起碼的曆史研究常識。
三。明清之際人口到底減少多少?
清軍從北向南揮師而來,這其中多少明朝的舊軍隊?滿清軍隊加上蒙古八旗入關的總共也就60萬人。明朝各部大致都如疾風偃草,開門迎降。 因為不少清軍(王師),都是前明軍。嘉定三屠,即為明降將李成棟一手策劃實施。 無論蒙元還是滿清,殺漢人再多,也沒有漢人自己殺漢人多。一個張獻忠,刀下多少鬼?26史,少數民族當政的不過幾朝,算算帳就知道,自己不把自己人當回事的禍害更大。
誇大清朝殺人的文章說,清初人口下降1億。而明代實際人口無法確認,隻有學術界目前的估算1-2億,就低的一極來說,明代人口隻有1億,與清初1億多的人口差不了多少,何來1億人減員的講法? 所謂1億人減員,是隻取明末人口的最高一極2億為基數;但為何拿2億人為基數?這個中間的論證也沒有,如何讓人信服?隻拿2億人的數字來確認明末的人口,如何交代過去? 下麵的資料來自武漢大學張岩的“對清代前中期人口發展的再認識 ”:
在人口行為一以貫之的情況下,對明末人口估計數字較高,而對清初人口估計或推算突降,且時間跨度為50—100年, 這是以短時段現象推測中時段的結果,因而是不恰當的。 如果中國人口在明末(1600 年左右)已攀升1—2億是基本可信的,那麽清初(1700 年左右)人口在此基礎上即使沒有增長,至少不會大幅度降低,保守地估計,1700年左右的人口總量至少在1.5億左右(同何炳棣說),這就是清代前中期人口發展的基數。
清初人口與明末人口基數直接相關。明末人口經過西方學者的深入研究,已基本令人信服地推翻了明代官方統計數字5000—6000餘萬的可靠性,學者們根據各自研究,推測出早在明代中晚期(萬曆年間,1600年左右),中國人口就已愈億,數字在1.2億—2億之間(注:參見高王淩:《明清時期的中國人口》(《清史研究》1994年第3 期)和葛劍雄、曹樹基:《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估計》(《中國史研究》1995 年第1期)。)。
由於明末農民起義和明清鼎革,清初的人口數字成為一個無法科學計算的難題。中國學者的估計略為保守,一度傾向於“以丁折口”的學者,分別將清初丁、口比例大致定為1∶4、1∶5、1∶6等,從而根據官方對“人丁”的統計數字1063萬(順治8年,公元1651年)分別推算出清初人口當為4000餘萬、5000 餘萬和6000餘萬,這種推算法現已基本為學界否定。
程賢敏先生根據康熙末年至雍正十二年間的人口年均增長率逆推出順治八年的人口當為7000餘萬(注:程賢敏:《論清代人口增長率及“過剩問題”》,《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3期。),但由於其根據的基數仍是“人丁”數, 所以推測數字顯然偏低。高王淩認為康熙20年代(1682 年左右), 中國人口約有7000—8000萬,到1700年大約有9000萬至1 億左右(注:高王淩:《清代初期中國人口的估算問題》,《人口 理論 與實踐》1984年第2期。)。以何柄棣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因早已認定清朝前期的丁數隻是賦稅單位,不能代表人口數或成年男子數,所以對清初人口的估計相對樂觀,他們普遍認為,清初人口(17世紀中期至17世紀末,1650—1700 )當在1億—1.5億之間(注:參見高王淩:《明清時期的中國人口》。)。
人口學原理及人口發展史已經證明:人口發展速度是有“惰性”的,即長時期內形成的人口增長速度及其基數,會持久地依慣性向前運行。而在人口史研究中,人們仍然容易過高估計 社會 動亂或朝代鼎革之際所造成的人口損失。事實上,戰爭在某些地區對人口雖然有較大力量的損傷,但同時在當地和其他地區依然有大量新的人口出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著減少了的人口。即使這種彌補不能使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至少在50年至100年的時間長度內,不會出現驚人的倒退, 短期的損失能夠在一段時間內得到恢複。
將時間從清初推後2個世紀, 從晚清到民國近一個世紀的動蕩社會可以幫助我們證明這一判斷。從鹹豐元年(1851年),人口衝至清代最高值4.3億,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內戰結束, 中國社會曆經百年浩劫與滄桑: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和撚軍等部的起義戰爭、八國聯軍入侵中國、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八年抗日、三年內戰……大的戰爭曆曆在目,小的戰爭不計其數,尤其是洋槍、洋炮等新式武器的運用大大加劇了戰爭中的殺傷率,若按人們以往的邏輯推斷,100年後的20世紀50 年代左右,中國人口應銳減至3億、2億甚至更少。幸虧近代經常性的人口統計為我們保存了更接近曆史真實的寶貴資料。據內務部的統計,1912年的中國人口為4.058億,排除統計數字中的隱漏、 不實因素, 可以說, 從1851年至1912年中國的人口總量至少沒有減少;從1912年至1949年,戰爭的頻率、波及麵及武器裝備的 現代 化程度均大大增強,葛劍雄先生對此有過簡要論述:“這期間大小戰爭不斷,如護國戰爭、北洋軍閥間的混戰、北伐戰爭、蔣桂戰爭、中原戰爭、五次圍剿與反圍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些戰爭直接造成的傷亡就相當大,如在八年抗戰中中國的人員傷亡至少有2000萬;從1946年7月1日至1950年6月30日, 國民黨軍隊死傷171萬,解放軍方麵死傷131萬,失蹤19萬,平民的損失尚無統計。至於戰爭對人口增長所造成的間接損失就更大。”災害是扼殺人口的另一張巨手,這期間 自然 災害的殺傷亦不容忽視, “如1928 年的大旱,1931年和1935年的長江大水、1932年的華北大旱等都曾造成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1931年長江大水造成的 經濟 損失達12.89億元, 受災人口有253萬戶;1935年的洪水又使7300萬畝農田被淹,1400 萬人無家可歸,湖北漢川縣29萬人中有22萬人死亡……”(注: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第258—259頁。)。但就是這樣多災多難的37年,中國人口依然在頑強增長,194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人口的統計數字甚至直衝5.4億人的新高峰(注:見《中國經濟年鑒》(1981年), 經濟管理雜誌社1981年版,國家統計局:《1949—1979年經濟資料選刊》。1953年中國大陸第一次進行真正的人口普查,公布數字為5.826億。)!把這種現象簡單解釋為“人類抗災能力和社會組織水平的一種進步”(注: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6頁。)是不夠全麵的。 試想如果曆史沒有留下如此豐富的人口統計資料,我們會作怎樣的猜測呢?
明清交替比起以前換代的死亡人數,在人口比例上算小的了。這些死亡人口中多少死於當時流行的瘟疫,多少是滿人幹的,多少是農民軍幹的,還有明軍幹的,已不可分了。康熙掌權後很多漢人進入了權力中心,而且很多是江南人。
四。史可法做秀,《揚州十日記》是偽書
弘光帝朱由崧(1607年—1646年,1644年—1645年在位),是福王朱常洵的兒子。洛陽被李自成的農民軍占領以後,朱常洵因體胖不能翻過城牆,而世子朱由崧卻在大臣的護老略匠嵌?櫻?斐d?簧焙螅??老?M蹙粑弧C魎甲讜詒本┥係踝隕焙螅??諛暇┍揮盜⑽?實郟??旰擰昂牘狻保??乓讕晌?懊鼇保?煩啤澳廈鼇薄T諼?年,與清軍作戰中被叛將田維乘出賣,後來被押送至北京斬首。弘光帝是一個十分昏庸腐朽的皇帝,整日隻知吃喝玩樂,沉湎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弘光元年(1644)除夕,當清軍南下之際,他卻在群臣麵前感歎“後宮寥落,旦新春南都無新聲”,下令廣選美女。由於縱欲無度,還命人替他捉蛤蟆配製春藥,南京的百姓叫他“蛤蟆天子”。南明政治十分腐敗,內訌不斷發生,風雨飄搖的弘光小朝廷內,又鬧起了一些宮廷疑案,如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等,加速了其滅亡。而弘光帝身邊全是些隻會阿諛奉承的奸臣和宦官,如馬士英、阮大铖等。
史可法(1601年—1645年),崇禎年間進士。授西安府推官。曆任戶部員外郎,郎中。崇禎八年(1639年),隨盧象昇鎮壓各地農民起義。十年,被張國維推薦升任都禦史,巡撫安慶,廬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廣部分府縣。崇禎十四年總督漕運,崇禎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書,參讚機務。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權建立後,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稱“史閣部”。時議設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江北四鎮,以可法為兵部尚書,督師揚州。清兵入關後,曾主張與之議和,共討李自成的農民軍。後被馬士英等人排擠,於是督師淮揚,竭力協調江北四鎮將領,以抵禦清兵。 順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數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除馬阮”,馬士英竟詘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隻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以致淮防空虛。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良玉嘔血死,全軍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繼續抵抗清兵。
清朝將領多鐸部由陝西出潼關,直趨揚州,其主要對手是高傑部、劉良佐部、黃得功部明軍。三月間,多鐸奏報:二月十四日已派遣部分兵馬抵達河南,“招降流賊鎮守河南偽平南伯劉忠,旋得平定江南之諭,即於三月初五日率師南征”。四月初五日,多鐸統大軍從歸德府(今商丘)南下,沿途州縣望風歸附。十三日清軍至泗州(今安徽泗縣),明守泗總兵率部南逃,清軍遂在這天晚上渡過淮河。
史可法驚惶失措,應廷吉記載,當時一部分南明軍隊駐於高郵,史可法一天之內三次發出令箭,上午令邳宿屯田道應廷吉“督一應軍器錢糧至浦口會剿”左良玉部叛軍;中午令“諸軍不必赴泗,速回揚州聽調”;下午又令“盱眙告急,邳宿道可督諸軍至天長接應”。應廷吉對諸將說:“閣部方寸亂矣,豈有千裏之程,如許之餉,而一日三調者乎!”
史可法本人在四月十一日趕赴天長,檄調諸軍援盱眙,忽然得到報告盱眙守軍已經投降清朝,他對部隊幾乎完全失去控製,“一日一夜冒雨拖泥,奔至揚州”。十七日,清軍進至距離揚州二十裏處下營,次日兵臨城下。史可法“檄各鎮援兵,無一至者”。實際上史可法節製的劉良佐和原高傑兩藩的將領就在這幾天裏不戰而降。四月十九日高傑部提督李本深率領總兵楊承祖等向清豫親王多鐸投降,廣昌伯劉良佐也率部投降;二十一日總兵張天祿、張天福帶領部下兵馬投降,隨即奉多鐸之命於二十四日參加攻取揚州。
揚州城裏隻有總兵劉肇基部和何剛為首的忠貫營,兵力相當薄弱。由於城牆高峻,清軍的攻城大炮還沒有運到,多鐸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揚總督衛胤文,遭到拒絕。
二十一日,甘肅鎮總兵李棲鳳和監軍道高歧鳳帶領部下兵馬四千入城,兩人的意思卻是劫持史可法,以揚州城投降清朝。史可法說:“此吾死所也,公等何為,如欲富貴,請各自便。”李棲鳳、高歧鳳見無機可乘,於二十二日率領所部並勾結城內四川將領胡尚友、韓尚良一道出門降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們出城投降恐生內變為理由,聽之任之,不加禁止。
當清軍初抵城下時,總兵劉肇基建議乘敵大眾未到,立腳未穩,出城一戰。史可法卻說:“銳氣不可輕試,且養全鋒以待其斃。”在城守方麵,“舊城西門地形卑下,城外高阜俯瞰城下,勢若建瓴,且為興化李宦祖塋,樹木陰,由外達內,絕無阻隔,枝幹回互,勢少得出。諸將屢以為言。公以李氏蔭木,不忍伐也。且言,諸將以此地為險,吾自守之”。
二十四日夜間,清軍用紅衣大炮轟塌城牆,“城上鼎沸,勢遂不支”。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多鐸勸降他,但史可法不從,史可法被俘後瞿選?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和文人墨客受明清門戶之見的影響,對史可法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偏愛,不顧史實髁斯?值匿秩盡J房煞ǖ囊簧??謖?齔珈蹌曇洳⒚揮卸嗌僦檔貿圃薜囊導ǎ凰?牡匚緩兔??杆偕仙?竊諍牘饈逼凇W魑??渭遙??誆吡⑿戮?戲噶酥旅?拇砦螅?賈攣浣?勻 岸ú摺敝?Γ?筧ㄅ月洌蛔魑??錄遙??蘊錳枚絞Ω蟛康納矸誌???苯??荒輳?姆蚜舜罅康娜肆Α⑽锪Α⒉屏Γ?匆懷錟?梗?廖拮魑?V鋇角寰?髁δ舷攏???諡頻慕?煬?蠖嗍?垢暉督擔?涑汕宄?鞣?廈韉木⒙謾?揚州戰役,史可法沒有組織有效的抵抗。某些史籍說他堅守揚州達十天之久,給清軍重大殺傷,不符合事實。史可法自己在四月二十一日寫的遺書中說:清軍於十八日進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多鐸下令攻城以前,史可法即已“自覺憒憒”,把軍務交幕僚處理。二十四日清軍開始攻城,不到一天揚州即告失守。史可法作為南明江淮重兵的統帥,其見識和才具實在平凡得很。比起江陰縣區區典史閻應元、陳明遇率領城中百姓奮勇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何止千丈。
順治十年(1653)談遷路過揚州,曾經專程到梅花嶺尋謁史可法衣冠冡,回首往事,不勝感慨,寫道:“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廣陵,城堅濠廣,四野曼延,正利步騎,雄聞晉唐,今西門摧頹,豈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 惋惜之中也指斥了史可法的無能。
關於史可法,有幾個奇怪的地方,他指揮錯亂,無心防守,手下投降他也不製止,他身為一個武將自刎怎麽會不死?難道他所做的一切是在做秀,以便千古留名麽?如果是這樣,他的目的達到了。後世的儒教文人大肆表彰他,乾隆更會做秀,親自給史可法題詞,以拉攏儒教信徒為他“愚忠效命”。 今天的人繼續作秀,曆史就象是一個玩具。但是,史可法的一生值得肯定:他居官廉潔勤慎,在最後關頭寧死不屈。
清軍攻克揚州前後,江北明朝官軍毫無鬥誌,一矢未發即倉皇投降。高傑部官軍在其子興平侯世子高元照、提督李本深、總兵李成棟等帶領下先後降清;廣昌伯劉良佐也率部投降。東平侯劉澤清在清軍南下時,“將原管淮陽十四州縣土地、人民、兵馬、錢糧留交總兵柏永馥”代理,自己同山東總督王永吉、總漕都禦史田仰等帶著一批文武官員乘船逃往海上。這時南京已經陷落,清固山額真準塔統偏師由山東南下,五月十八日占領徐州,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接管了邳州、宿遷、睢寧、沭陽、桃源、清河等縣,二十八日柏永馥率部投降,淮安失守。六月,準塔和清朝委任的巡撫願P橋扇順質樾磐?I險薪盜踉笄宓熱恕A踉笄寮叢諶蛄?露??娜嶄盎窗餐督怠?據多鐸向清廷奏報,來降的南明總兵多達二十三員、副將四十七員,馬步兵共計二十三萬八千三百名。僅這一批在江北投降清朝的南明兵員數目就超過了多鐸、阿濟格兩路兵力的總和。何況還有左良玉之子左夢庚帶領麾下十五員總兵全軍降清;黃得功部將田雄、馬得功的叛變投降。弘光五大藩鎮這樣望風而降,並不是兵將不堪一戰,而是他們憑借“定策”等原因形成尾大不掉的勢力集團,有挾製朝廷之心,無忠貞報國之誌。他們所關心的既然隻是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一旦強敵壓境,自然以歸順“敘功”為上策。後來展開的曆史場麵表明這五藩下的總兵李成棟、李本深、金聲桓、李國英、田雄、馬得功、徐勇等人都擁有相當的戰鬥力,他們為清廷征戰時往往發揮出超越滿軍的作用。
弘光朝廷依賴籠絡藩鎮而立,又以藩鎮叛降而亡,實在很五奈,如果崇禎當年不顧儒教大臣的反對,如南宋的高宗一樣南下,明朝不會敗亡的如此之快。
也因為南明大批的投降兵將,明清易代也是中國曆史上流血最少的一個,所謂滿族入關的屠殺,說來說去就揚州,江陰,嘉定,這些屠殺大部分是漢人自己幹的。至於王秀楚所著《揚州十日記》上說的殺80萬,完全是謊言,因為揚州一天就陷落了,而不是七天或者十天,更有 張德芳的“《揚州十日記》辨誤 ”等書駁斥,此書由中華書局出版。 清朝修的正史和著名明朝遺民私人寫的手抄本曆史,比如談遷的《國榷》,都沒有提到“揚州十日”。揚州根本沒有什麽頑強的抵抗,大批軍兵投降,一天不到就破城,而且,清朝軍隊還有下一個更最重要的進攻目標南京,為了一統中國,清朝根本沒理由沒必要搞所謂的大屠殺。此外,有人說,因為頑強抵抗而清朝軍隊屠城,也是謊言,江陰縣典史閻應元、陳明遇率領城中百姓奮勇抗清八十三天,怎麽沒有所謂的屠城?
五。《揚州十日記》是日本人偽造的
(一)。明末清初,揚州有王秀楚這個人存在麽?
王秀楚身為史可法的幕僚,為什麽大量的南明史料沒有他生死年月日記載?
王秀楚,明末清初揚州人,曾任史可法的幕僚,《揚州十日記》作者。“其間皆身所親曆,目所親睹,故漫記之如此,遠處風聞者不載也。” 查焚屍薄載其數,前後約計八十萬餘,其落井投河,閉戶自焚,及深入自縊者不與焉。”《尚書》、《左氏春秋》、《山海經》、《史記》、《漢書》、《水經》、《大唐西域記》、《資治通鑒》、《百夷傳》與《揚州十日記》被評為“史地十大奇書”。蕭一山《清代通史》,中華書局1986年版,此據台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影印。 [美]司徒琳《南明史》,李榮慶等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顧誠《南明史》,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二)。《揚州十日記》為什麽是革命黨從日本帶回來的?上述的種種禁書禁詩,為什麽沒有在清朝失傳?揚州十日的記載主要來自《揚州十日記》,這是一本僅八千字不到的小書;但此書長期被清廷禁止無法流通,導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對此屠殺事件一無所知。直到清末有心人士將此書由日本帶回,“揚州十日”事件才廣為世人所知,陳天華在《獅子吼》寫道:“有當時一個遺民,於萬死一生之中,逃出性命,做了一本《揚州十日記》,敘述殺戮之慘。”可說是為辛亥革命的成功造就了輿論準備。《揚州十日記》在史學界影響很大,一些書籍如:《清代通史》、《辭源》、《辭海》,《中外曆史年表》、《清史編年》等皆予引用。
(三)。1894年,日本人幫我們“驅除靼虜、恢複中華”
1894年
6月11日——清軍指揮官葉誌超不戰而走,致使日本軍隊占領平壤。
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是中日甲午戰爭的開始。
11月24日——孫中山在夏威夷檀香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革命政黨--興中會(即今日中國國民黨之前身)
很多日本資料中,包括間諜報告,都有如何利用滿漢矛盾的詳細分析和計劃。日本和清政府談判中,甚至不同意清政府用中國自稱。 甲午戰爭,日本一則安民告示《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
“先哲有言曰:‘有德受命,有功受賞。’又曰:‘唯命不於常,善者則得之,不善者則先哲有言曰失之。’滿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朱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當時豪傑武力不敵,吞恨抱憤以至今日,蓋所謂人眾勝天者矣。今也天定勝人之時且至焉。
熟察滿清氏之近狀,入主暗弱,乘簾弄權,官吏鬻職,軍國瀆貨,治道衰頹,綱紀不振,其接外國也,不本公道而循私論,不憑信義而事詭騙,為內外遠邇所疾惡。曩者,朝鮮數無禮於我,我往懲之,清氏拒以朝鮮為我之屬邦,不容他邦幹預。我國特以重鄰好而敬大國,是以不敢強爭焉,而質清氏,以其應代朝鮮納我之要求,則又左右其辭曰,朝鮮自一國,內治外交,吾不敢關[聞]。彼之推辭如此也。而彼又陰唆嗾朝鮮君臣,索所以苦我日本者施之。昨東學黨之事,滿清氏實陰煽之而陽名鎮撫,破天津之約,派兵朝鮮,以遂其陰謀也。善鄰之道果安在耶?是白癡我也,是牛馬我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我國之所以〈舍〉樽俎而執旗鼓,與貴國相周旋也。
抑貴國自古稱禮儀國,聖主明王世之繼出,一尊信義,重禮讓。〈今〉蔑視他邦,而徒自尊大,其悖德背義莫甚〈矣〉。是以上天厭其德,下民倦其治,將卒離心,不肯致心,故出外之師,敗於牙山,殲於〈豐〉島,潰於平壤,溺於海洋。每戰敗衄,取笑萬國。是蓋滿清氏之命運已盡,而天下與棄之因也。我日本應天從人,大兵長驅。以問罪於北京朝廷,將〈迫〉清主麵縛乞降,盡納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後休矣。雖然,我國之所懲伐在滿清朝廷,不在貴國人民也;所願愛新覺羅氏,不及聳從士卒也。若謂不然,就貴國兵士來降者證之。
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切望爾等諒我徒之誠,絕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革命軍,以逐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托大業,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複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應乞於宮〈而〉聚義。故船載糧食、兵器,約期赴肋。時不可失,機不複來。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而]受其咎。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此後,日本繼續兜售“驅除靼虜”的靈丹妙藥。
(四)。日本學者:中國第一大偉人嶽飛
先介紹一個有趣的香港民間習俗:斬雞頭
斬雞頭又叫“燒黃紙”,是曾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種民間發毒誓的形式。儀式開始,訴訟雙方跪在神案前,而對神像,點燃香燭,頂禮膜拜。然後,雙方手執一張黃紙,上麵寫著賭咒誓言,他們高聲吟誦誓言,“清心直說,並無虛言”、“若有戲言,不得好死,斷子絕孫”之類。接著,廟內執事取出早已準備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雞一隻,一刀斬下雞頭,讓雞血灑在寫有毒誓的黃紙上,再將黃紙焚燒,方為了結。 此俗起源於民間,後來法庭處理一些無頭案時,利用民眾愚昧的民俗心理,也采取這種形式,土洋結合,“斬雞頭,斷疑案”。而且也偶有成功。1918年曾有兩個大商人打錢債官司,雙方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法庭調解多次不能化解,於是隻好讓他們到文武廟去“斬雞頭”。師爺、律師同時前去“監斬”。到了廟中,原告不肯先跪下發誓,被告也不肯跪下發誓,於是斬雞頭沒斬成,回到法庭,法官因原告不肯先下跪發誓,說明他心虛、理虧,反判原告有罪,被告無罪。此案當時轟動了整個香港。此種裁決形式雖然已成為了曆史,但將賭咒習俗搬上法庭也實為罕見。
1903年,日本學者世川仲郎寫了一本《中國第一大偉人嶽飛》的著作,刊行量相當大,被留日清國留學生看見,如獲至寶,於是革命黨借機再鑄國魂,各種民族主義組織紛紛而起。如安徽中學教員陳仲甫(獨秀)搞的嶽王會,江浙陶成章等的龍華會,都以嶽飛為精神領袖,他們的會章:“凡入會,必供少保忠武王嶽爺爺神位於中央,左首列楊將軍再興之神位,右首列牛皋之神位,左下列王將軍佐之神位,右下列施義士全之神位,供三牲...刺左臂,歃血盟,祭文(黃紙寫),四起四拜,誓畢,斬雞頭....” 每次行事,都要重複以上程序。全世界的民粹組織,如當年薩拉熱窩的塞爾維亞黑手黨,哈馬斯等恐怖組織,都有類似行為,不同隻是模拜不同的神。 這樣,經過明朝偽造“滿江紅”等的第一次神化高峰後,嶽飛第二次走上神壇。 日本學者成功的挑撥起中國留日學生的民族矛盾。你可以說日本人陰損,但是,如果你站在日本人的立場上,你不能不由衷的讚歎,日本人的利害,不服氣不行。
民國初年,韃虜被驅除,當年的革命同誌,排排坐,吃果果,沒功夫接這個茬,嶽飛再一次下崗。 後來日寇入侵,嶽飛再次出山。“9。18”之後,周承忠,江蘇嘉定人,文字學家。立馬把嶽飛之《吊古戰場文》碑拓中“河水滎帶,群山糾紛”一句裏的“河”,“山”二字摘出,又取“秦沒而還”中的“還”字,“奇中有異於仁羲”中的“羲”下半截“我”字,配上嶽飛圖章,編成“還我河山”四字,地理學家,嘉定同鄉童世亨立刻將此刊出,配合《滿江紅》一詞,傳遍全國。(這就是著名的“還我河山”四字”由來,滿江紅也是明人所作,不過當時是管不了那麽多了)國民政府自然也順水推舟,讓這把火燒得再旺一點。明令將嶽飛列入先哲類神祀饗祭(另外幾個分別是伏羲,神農,黃帝,嫘祖,倉頡,後稷,大禹,孔子,孟子,嶽飛,關羽,公輸班,排職稱的話,為什麽連木匠也入選,女媧姐姐反而沒有,待考)。
中國最偉大的人,無論文治武功,嶽飛都派不上第一,這是稍有些曆史常識的人都可以明白的道理,而日本學者卻別有用心的製造出了這個神話。 由此推斷,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揚州十日記》也最有可能出自日本學者之手,目的就是搞亂中國。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假如二戰期間,德國不貿然進攻地大而寒冷的蘇聯,假如日本在大慶找到了石油而沒有招惹美國,今天的中國相當大的土地將屬於日本,至少日本在中國會有兩個附屬國。我沒有任何貶低中國自己的抗日實力和成績,但是,熱兵器時代打的是鋼鐵,老蔣的不抵抗丟失東北,等於把中國的礦產和工業基地給了日本,而國民黨後來製造子彈用的鋼鐵都要靠美國的進口幫助,國民黨如此的基礎要打敗日本是可能的,但十分困難這本書在民國初年挑起了空前的種族仇恨,八旗子弟在全國範圍內被大量被屠殺,其中有滿族人,也有漢族人(漢八旗),蒙古人(蒙八旗)。而當時,清朝剛剛宣布和平退位,全國興的殺戮持續三天,才勉強被製止,最慘烈的是廣州,長沙,武漢和西安。西方人寫的毛澤東傳,裏麵的描述是人頭滾滾。這些曾經為中國開創國土1300萬公裏的將士們,就這樣冤死於日本人的離間計。
(五)。在日本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牽線下中國同盟會成立
1905年7月孫中山回到日本東京,在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8月20日,中國(革命)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後避免日本政府反對,改名為中國同盟會。其前身是湖南華興會(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和廣東興中會(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等),除此之外還有江浙光複會(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科學補習所等多個組織參加。中國同盟會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
黑龍會,日本軍國主義組織,成立於1901年,解散於1945年。1901年2月23日,內田良平等人在原玄洋社基礎上於東京組織成立黑龍會,目的在於謀取黑龍江流域為日本領土,其會名即從黑龍江而來。內田自任首任“主幹”,聘頭山滿為顧問,創建會刊《黑龍》。早年目標是與俄國開戰,霸占中國東三省,並逐步控製蒙古和西伯利亞。在此目標下,黑龍會一度與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展開合作,圖謀推翻中國清朝政府。1905年7月30日,在黑龍會的斡旋下,各派中國革命組織在東京黑龍會總部共同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日俄戰爭之後,黑龍會與日本軍方的合作日趨緊密,先後發動或參與了對米騷動的鎮壓和關東大地震後對朝鮮僑民的屠殺。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改組為大日本生產黨,支持軍部,鼓吹戰爭。1934年,內田良平因卷入昭和神聖會事件而被迫淡出黑龍會,改由頭山滿主持黑龍會。二戰結束後,被定義為極端右翼組織,而於1945年9月13日遭美國占領當局取締。
(六)。為什麽稱中國人為 “支那” 是對極大的侮辱
“支那”這個名稱的起源是古時印度知道東方有個來自契丹,其旗幟是狼。狼的發音是Cina。 由此可知,“支那”其實是把外文再次音譯過來而成的一個詞。本來沒有褒貶的意思。到了晚清,甲午戰敗,日本軍國主義橫行,從此“支那”的稱呼就帶上了愚昧無知的含義。近代日本人不忿叫我國做“居四夷之中”的中國,實行改稱“支那”,把侵略中國叫做“膺懲支那”。
日本稱中國人為支那人,是支那這個詞語帶有貶義的始作傭者,從 荷蘭人出版的1901年的荷蘭大百科通用辭典中可以查到這樣的文字—— 支那:中國的貶義稱呼,常用於日本語,亦指愚蠢的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當時的中國比較貧弱,中國人受到歧視,外國人稱中國為支那,帶有侮辱的性質。定居在外國的華僑也飽受歧視,比如美國在1882年通過排華法案,那以後61年,華人都不能入籍,配偶 也不例外。一直到1943年,這條法案才被廢除。 美國俗語用“支那人的機會”來形容一個絕望的情形,即是說完全沒有機會的意思,這是何等侮辱及輕視華人;又有嘲笑華人的市謠:“清清支那人,坐在柵欄上,想從十五分裏找出一塊錢。”這是嘲笑華人願意做辛苦而又工資低微的工作,由此可見華人當時在美國所受的輕視及欺淩。所以,現在有一點愛國心的中國人,聽見“支那”二字,都會十分反感的。
“ 支那 ”被賣國賊梁啟超章太炎使用
1871年 清穆宗同治十年;日本明治天皇明治四年 辛未年(羊年)
1月18日——德意誌帝國建立,德國統一。
5月10日——普法戰爭結束,根據法蘭克福條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
5月15日——德國頒布第175條,開始了德國迫害同性戀者的曆史。直至1994年條例廢除之前,因此條例而受害或被殺的同性戀者數以萬計。
8月14日——愛新覺羅載湉,即光緒帝出生(逝世1908年)
9月13日——《中日通商章程》在天津簽訂。
12月24日——朱塞佩·威爾第的著名歌劇《阿依達》在埃及開羅的歌劇院(Khedivial Opera House)首演。
《中日通商章程》為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於1871年(同治十年)簽訂的條約。1872年(同治十一年),日本提議修改此條約未果。1873年(同治十二年),清朝政府派李鴻章與日本使節在天津進行換約。1871年7月29日,大體上按中國的方案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其主要內容是:兩國互不侵犯領土,互不幹涉內政;一國受他國侵略時須互相支援;互派駐外使節;各通商口岸派駐領事,等等。這是近代史上中日兩國簽訂的第一個對等條約。19世紀中葉,中國和日本都受到歐美列強的侵略。1871年,兩國簽訂《修好條規》,正式建立了國家關係。就在這時,日本已在策劃侵略中國。當時日本剛開始明治維新,對外要"開疆拓土",海上向南擴張的目標就是琉球和台灣。中日《修好條規》隻是日本侵略中國的一幌子。
中日兩國談判《中日修好條規》,日本代表團不同意清政府在條約中自稱 “ 中國 ” 。 “ 中國係對己邦邊疆荒服而言 ” ,要求隻寫 “ 大清國 ” 。中國代表則力爭: “ 我中華之稱中國,自上古迄今,由來已久,即與各國立約,亦僅隻約首,書寫大清國字樣,其條款內容皆稱中國,從無寫改國號之例 ” , 後經李鴻章親自出麵,與日本欽差全權大臣伊達宗城約定: “ 漢文約內則書中國日本,和文約內則書大日本、大清 ” 。 但日本代表團在謄正時,在其所持漢文本內,依舊用 “ 大清 ” 而非 “ 中國 ” ,導致中國代表團提出嚴正抗議。日本則辯稱,其漢文本中的 “ 大清 ” 是和文譯文, “ 不必與貴國正本漢文並視而論 ” 。李鴻章息事寧人,未再堅持。 (以上引自《日本外交文書》第四卷, 226-245 頁。轉引自《中日甲午戰爭全史》第一卷)
其實,早在清初,日本支持鄭成功抗清 —— 國姓爺有一半日本血統,他的日本母親就是被 “ 侵華清軍 ” 奸殺的 。
甲午戰爭,日本充分利用了滿漢矛盾。 《日清戰爭實記》 有日本 陸軍大臣山縣有朋大將親率的第一軍,在東北發布的 《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 告示: “ 切望爾等諒我徒之誠,絕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革命軍,以逐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托大業,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複三代帝王之治。”
檄文出自著名的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 (1864-1923 年 ) 之手。作為中國通, 宗方小太郎為日軍在甲午戰爭中的勝利貢獻頗多,受到日本天皇的召見。宗方對日本利用滿漢矛盾謀劃極深,在他於甲午年所撰寫的 《中國大勢之傾向》 中,分析道: “ (滿清)前之叛亂者殆無義名而叛,今之叛亂者無不以恢複明祀為名義。其故何在?曰: ‘ 恢複明朝 ’ 一語最易煽動民心,又為民心之所向故也 …… 方今中國之形勢頗似元朝末運。彼因起於滿州異族,奪取明之天下,正如元之於宋,出自異族而統治中國則一也。故目今背叛朝廷者多為人民飽嚐弊政之餘而開始種族競爭者也。徵之該國曆史,自古以來凡由異族起而奪取天下者,常於人種之競爭中被奪回。 ” 他認為, “ 此時若有非凡之士,其於草澤之間,收拾以上各黨派 (指造反的哥老會、白蓮教等)成一體,以大義名分明示天下,誠心誠意代天行道,普救蒼生,乘機而起,覺羅氏之天下不知所歸也 ” ,期望日本成為這個能凝聚中國人心的 “ 非凡之士 ” 。
同年,著名的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在 《對華邇言》 中分析道: “ 今愛新覺羅氏之天下百弊叢生,已瀕於陽九之末運,岌岌之勢有如敗屋之將傾倒,殆已呈不可收拾之勢 ” 。在認為歐洲必然會對中國進行瓜分之後,他說: “ 歐洲各國對中國之深謀遠慮既已如此,一朝中原鼎沸之日,豈能止於徒手旁觀乎? ” ,要日本 “ 製天下之機先,一朝有事之際,方可淩駕歐人,使之不能呈其欲望於中國中原也。是不特中國之幸,亦日本之所以自守,保持亞洲體麵之要務也 ” , 並十分具體地要求日本政府重視在華占領區的民政,還引用了孟子的名言: “ 當今之時有能行仁政者,民悅之如解倒懸 ” ,希望占領當局 “ 施行大道 ” 、 “ 待民如子 ” ,並且指出 “ 新占領地之統治者,責任至重,其人選非最慎重不可也 ” 。 (《宗方小太郎日記》)
保皇的 “ 維新派 ”根本就沒安好心,其目的是架空光緒皇帝,同時散布日本人偽造的《揚州十日記》等書。梁啟超自己就說,當年他和譚嗣同、唐才常等人主持湖南時務學堂期間,即 “ 竊印《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書,加以案語,秘密分布。 ” (《清代學術概論》,《飲冰室合集 專集三十四》)。
甲午戰爭後,日本日益成為革命者的庇護所,同盟會、光複會等組織都是在日本組建,得到了日本官方或半官方的支持。那時日本社會已經開始流行用 “ 支那 ” 稱呼中國。中國的很多革命者,來到日本後,一是剪辮子表示不再效忠清廷,二是直接借用日本式稱呼自稱 “ 支那人 ” 而非 “ 清國人 ” 。 “ 支那 ” 這個在後來引起中日間很強烈感情衝突的詞匯,在甲午後、二戰日本戰敗前,幾乎是日文中指代中國的唯一名詞。 1902 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 (指甲申年明亡於清) ,喊出了 “ 光複漢族,還我河山 ” 的誓言; 1904 年,宋教仁在東京創辦了名叫《二十世紀之支那》的雜誌,後成為同盟會黨報《民報》。即使非革命派的梁啟超,也用 “ 支那少年 ” 為筆名,康有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詩中稱 “ 我是支那第一人 ” 。
辛亥革命後,滿漢矛盾消失,日本依舊用 “ 支那 ” 。 革命黨人賣國自己侮辱自己,成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槍手,被日本人任意玩弄使用,而梁啟超章太炎宋教仁這些人渣後來卻成了中國的偉人!
“ 五四 ” 運動,學生受到革命黨人的鼓動,上書北洋政府,抗議日本政府使用 “ 支那 ” 和 “ 支那共和國 ” 。 北洋政府為此專程向日本提出,認為 “ 支那 ” 一詞 “ 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係,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寫 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 ,中文須大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本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 。 而日本人認為 “ 中華 ” 一詞暗藏著對日本的輕蔑。當時有讀者投書《東京朝日新聞》,對中國政府要求日本使用 “ 中華民國 ” 提出不滿,認為: “ ‘ 中 ’ 及 ‘ 華 ’ 之語,是自古以來支那對夷狄傲慢的自稱 …… 今日對外擬用 ‘ 中華 ’ 之名,其實含有鄙視列國為夷狄之意,可謂無禮之極。故此,在討論使用不使用 ‘ 支那 ’ 稱呼之前,實宜先行以適當文字,取代 ‘ 中華 ’ 二字的稱呼。 況且,支那政府並不能判明 ‘ 支那 ’ 一語的起源。此語自遠古時代使用以來,並無包含侮辱之意。就法理而言,支那政府理論上可決議正其國名為中華民國,而不作支那。惟堅決拒絕一切習慣使用之稱謂,態度未免太過激烈。尤其中華民國本身寫做英文名稱作 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 ,其中的 China ,敢問難道不是支那嗎? ”
本來的確隻是音譯的中性詞 “ 支那 ” ,在甲午中國戰敗後,就成了日本貶低中國的代名詞,後來,更有梁啟超章太炎宋教仁等漢奸人渣推波助瀾,這些國賊自己就叫自己支那,為了推翻北洋政府,這些無恥的賣國賊又鼓動學生向北洋政府抗議,結果,又是自取其辱。日本從來沒對中國安好心,所謂蔑視和瓦解清朝和北洋政府,都不過是七分中國的環節之一而已。最可恨的是中國人的敗類,甘願為日本人效力,後來,這些垃圾搖身一變,成了偉大的革命家和大儒。
六。《揚州十日記》錯誤百出
1. 最致命的錯誤是,王秀楚身為史可法的幕僚,《揚州十日記》說,“四月十四日督鎮史可法從白洋河失守,踉蹌奔揚州”。但是,史可法當時並未到白洋河。應延吉《青磷屑》卷下。
2. “揚州十日”被清兵屠殺八十萬人的由來,此說極不可信。
到底有多少人死於揚州屠城?
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第四,五卷說:
蕭一山分析道:“人民之遭兵者,兵民莫辨,凡十日間,查《焚屍簿》所載,已有八十餘萬之多。其被擄與落井投河,閉門焚縊者,不與焉。”①如此算來,可能有百萬之眾。顧誠則認為這一數目有可能誇大,當時揚州城內未必有這麽多居民②。可是,蕭一山引揚州守將史可法城陷後被俘時所說的一段話,可為佐證: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劈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州百萬生靈,即屬於爾,當示寬大,萬不可殺。揚州人口可能多達百萬。《明季南略》卷3稱:“揚州煙爨四十八萬,至是遂空。”指的是城市常住人口,不應包括守城的軍人及其家屬,以及逃難人城的人口。看來,根據《焚屍簿》記載得出的80萬死亡人口的結論是大體可信的。
在嘉靖年間的抗倭戰爭中,揚州城曾因其城牆高大而得以保全。在明末清初的戰爭中,鄉村居民總想憑藉城牆獲得庇護。有記載稱:“初,高傑兵之至揚州也,士民皆遷湖瀦避之,多為賊所害,有舉室淪喪者。及北警戒嚴,郊外人皆相扶攜人城,不得人者,稽首長號,哀聲震地。公輒令開城納之。”③然而,以往的經驗這次卻行不通了,清兵憑借紅衣大炮很快攻破城牆。人城的鄉民多死於屠城。在本書第四卷中筆者曾經指出,在明代末年的戰爭中,河南地區的百姓也總是遷入城中避難,結果釀成了開封城數十萬人口死亡的大慘劇,也釀成華北,尤其是河南地區許多類似的屠城慘案。
①蕭一山《清代通史》,第290頁。
②顧誠《南明史》,第186頁。
③戴名世《揚州城守紀略》,中國曆史資料研究叢書,上海書店1982年版,第32頁。
但是,複旦大學曆史地理中心主任葛劍雄的《中國人口史》相關內容,主要引用“揚州十日記”,戴名世《揚州城守紀略》上文已經討論過。順便說一下,葛劍雄的《中國人口史》一書錯誤百出,以宋朝的農業技術和土地麵積,宋朝不可能人口過億,葛劍雄卻給我們來了個現代版的人口“大躍進”,已經被海內外學者嚴厲批評。
揚州城中多少人
我們隻需估算當時揚州城內有多少人,就知道《記》的真偽。
古代典籍極少揚州城市人口統計,但可以肯定,在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體製下,城市人口不多,《萬曆江都新誌.食貨誌》記載,全江都縣洪武九年(1376)是64872人;萬曆九年(1581)是111384人。滿打滿算,到順治二年(1645)全江都縣的人不會超過16萬,假如全部躲進揚州城,再加上守城軍人不會滿20萬。
明清揚州城內的麵積應是4.78平方公裏。當時城內和城郊最多8平方公裏,要住80萬人,每平方公裏要住10萬人。上海市盧灣區是上海人口密度較高的中心市區。據盧灣區地方誌發布的資料,1993年底,全境人口近42萬,麵積8.02平方公裏,每平方公裏住5.24萬人。盧灣區高樓林立,顯然,明代的揚州不具備這規模。
據《〈揚州十日記〉證訛》》作者考證,揚州城當時人口不會超過十萬人(作者羅列詳細的數據和圖表);吳子輝著《揚州建置筆談》(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中,有專門介紹曆代揚州府縣人口的篇目,其中萬曆六年(1578年)揚州各州縣的總人口為81萬人,當時揚州所轄州縣十座。明末揚州城池不大,容納不下80萬人。
結合《揚州府誌》所刊揚州府城池圖,複製當時揚州府城池的示意虛線內為舊稱宋大城處,原來周長2280丈,經明朝張德林改築後為周9裏,計1757丈5尺,即稱為府城處市河東部為新城區,係明嘉靖乙卯築以防倭寇者,周長約10裏, 計為1541丈9尺。府誌提供了城的周長,城池圖提供了城為四邊形的,但未說明邊長。在四邊形中以正方形麵積最大。按照正方形進行計算,其結果是:府城區麵積約2144760.25平方米。新城區麵積約1651255平方米。整個揚州府城的麵積約為3795985.25平方米。
按照城池圖估算,城內的民房、官廨、寺廟、學校、廳堂樓閣、園院場橋等建築物及河渠所占地約為60%。假如王秀楚所記被殺人數“八十萬餘”是實,不把清軍、揚城生存者及其他方式死亡者計在內,這“八十萬餘”人的人均占有土地麵積僅4.7平方米,如將建築物所占麵積減去,則人均僅占有土地不足1.9平方米。這些人在生前,要摩肩擦背,死後要象柴禾一樣地碼起來。人在這樣環境裏是不能夠進行生存活動的。更何況揚州的實際形狀不是正方形的,其麵積平方米數必定要小於上述數字,而人口采用了“八十萬”這個最小數字。如果把城內麵積數字減少而把“八十萬”以外的數字加上,那麽在清軍入城前,揚州府內人一個挨一個也容納不下了,這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揚州府領屬三州七縣,它們是高郵州、泰州,通州,江都縣,儀真縣、泰興縣、寶應縣、興化縣、如皋縣、海門縣。縣附府治揚州府和江都縣在同一境內。 自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迄萬曆六年(1578年)的185年中,揚州府所領三州七縣的編戶丁口,除成化十三年外,變化都不大。無論整個揚州府還是江都縣一縣的編戶數與人口數的比例,基本是在1:5這個數字上下浮動。這和我國的多數比較發達地區編戶丁口人數的比例基本一致。
萬曆六年(1578年)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近百年內,揚州全府丁口減少約42萬人。萬曆以來,災禍頻仍,崇禎以來,戰亂加劇,人民死走逃亡,人口大量減少是必然的。由於揚州府衙始終和江都縣在同一處,就人口數字而言,府縣為一。從江都縣一縣的登記來看,康熙前期和洪武時期的丁口數字基本持平而稍稍低於成化、嘉靖二朝。約減少了三萬左右。
百年左右時間裏,江都縣減少人口約三萬,揚州全府在百年左右時間裏減少人口約42萬。揚州府所領三州七縣共十個單位,平均起來,每個單位減少約四萬人。江都縣所減少的人口數字也是接近的。
自洪武以來,全府丁口最多時是萬曆六年(1578年),也僅有81萬餘人。揚州府和江都縣同在一城,府屬除政府機構外,並不另有自己直轄編戶丁口。就人口而言,府縣為一,而江都縣全部人口(包括郊外)從未達到過十萬。
王秀楚在《記》中記述的是揚州城內的大屠殺,不是揚州府全境的大曙殺,而揚州城內從來沒有過這麽多人,也容納不下這麽多人,這是明明白白的。所以,即使把全城殺光,也不會超過十萬人,更何況事實上不可能殺光。
3. 《揚州十日記》一文自身的矛盾; 滿人怎能說漢語
《記》中講到的清軍士兵大都簡單的用“卒”字,這既可以理解為滿人,也可以理解為漢人。不過有幾處明顯是滿人。《記》中說:紅衣者熟視予,指而問曰“視爾非若儔輩,實言何等人?”予念時有以措大而獲全者,亦有以措大而立斃者,不敢不以實告,紅衣者遂大笑謂黃衣者曰:“汝服否?吾固知此蠻子非常等人也。”王秀楚、紅衣者、黃衣者之間毫無語言障礙,這就離奇了。
《記》中有幾處明確寫道:“自相奮擊,內一卒勸解,作滿語。”清軍於1644年入關到攻占揚州,時間上隻有一年,他們是軍人,沒有時間學習漢語。廟堂之上的滿漢官員尚且語言不通,何況一般小民百姓,這樣的記載能使人信服嗎?
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十二日,大學士馮銓、洪承疇因皇上“一日之間,萬機待理,必習漢文曉漢語,始上意得達而下情易通”,遂奏請選派滿漢詞臣向皇帝進講六經。昭連在《嘯亭雜錄》卷二《啟心郎》條記載說:“國初滿臣不解漢語,每部置啟心郎一員,以通曉國語(按即滿語)之漢員為之,職正三品,每議事坐其中。”這都反映了清政權在北京建立之後,實行全國範圍的統治,在語言文字上遇到的困難。1644年以前,清軍雖曾數次入關,但停留時間都比較短暫,滿漢語言障礙不可能迅速超越。迨豫王大兵進入江南地區,戰事緊迫,沒有學習漢語的條件,而且清軍從未到過江南地區,江南(揚州)話比北方話更難於聽懂,即便是講漢語,用漢文的漢人,也不易聽懂,更何況剛過淮河的清軍。另外一方,即揚州人,多數人聽北方話也會感到困難,時至今日,在南方和北方人之間,不是仍然存在著互相聽不懂的情況嗎?,更何況清軍講的是“滿語”呢!王氏卻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聽“滿兵”講話和他與“滿兵”對答如流的講話情節。如“一騎獨指予呼後騎曰:“為我索此藍衣者”。“卒固囑我於諸婦曰:“看守之,無使逸去。””王秀楚不僅能聽懂滿語,並且能和“滿兵”相問答,現將這段話摘抄如下:
紅衣者熟視予,指而問曰:“視爾非若儔輩,實言何等人”?予念時有以措大而獲全者,亦有以措大而立斃者,不敢不以實告,紅衣者遂大笑謂黃衣者曰:“汝服否?吾固知此蠻子非常等人也。”(引者按:清朝服飾製度,普通人是不準也不敢穿黃色,包括明黃、杏黃和金黃的衣物的,這裏卻是說是穿黃色衣服,豈非大謬)複指洪嫗及予問為誰,具告之。紅衣者曰:“明日王爺下令封刀,汝等得生矣,幸勿自斃。”命隨人付衣幾件,金一錠問:“汝等幾日不食?”予答以五日,則曰:“隨我來”。
從這段流暢的對話中,怎能感覺到這是“滿兵”用“滿語”於江南人第一次見麵時的直接交談呢!揚州人講的話,不但清軍將官可以聽懂,“滿卒”也聽得懂。如記一“滿卒”對其兄進行敲索時,其兄哀懇曰:“吾有金在家地窖中,放我,當取獻。”又如在“滿卒”汙辱婦女時,被辱婦女說:“此地近市,不可居”。在他妻將受辱時,他對“滿卒”說:“婦孕多月,昨乘屋墜下,孕因之壞,萬不能生,安能起來?”而這個從未到過江南地區的“滿卒”對各類內容的揚州話都聽得懂,是令人難以理解的。諸如此類的談話,還有多處,不一一例舉。
此處須說明一點,《記》中所能講漢語的“滿兵將”係指滿州旗之兵將而非漢軍旗之兵將。因原著通篇未涉及漢軍旗兵將,同時《記》中多處明確寫道:“領此者三滿卒也”,“突遇眾騎至,中一與卒滿語一、二,遂舍予婦去”、“自相奮擊,內一卒勸解,作滿語”等。
4. 揚州城破後,南明總兵劉肇基曾率兵進行巷戰,史書不乏記載。而王秀楚根據自己的“目睹”記二十五日城破時情況是:“予複至後窗窺城上,則隊伍(指清軍)稍疏,或行或止。俄見有擁婦女雜行,闞其服色皆揚俗。”緊接著他從家中出來,又看見“北來數騎皆按轡徐行,遇迎王師者,即俯首若有所語……迨稍近,始知為逐戶索金也。”在硝煙彌漫、喊殺震天的戰鬥之際,清軍競攜帶婦女從容地走在城上,將士們挨戶索錢,這是有悖情的。
按軍事常識論,清軍既奪取揚州,戰役的目的已達到,自然應彈壓保守之,而王氏在記敘五月初一的情形時,除描述了清軍的搶殺外,並記有:“是日,興平兵複入揚城而寸絲半粟盡入虎口。”到初二日,府州縣均已任命了官吏,而記述初五日情形時,城內仍然是“往來打糧者日不下數十輩……,初不知為清兵為鎮兵為亂民也。”勝利之清軍競能容忍“興平兵”和土匪之流任意進出府城,對其肆意搶掠也不聞不問,這也予情理不合。
5. 王氏在其書中有三處提到清軍將領,記敘亦頗詳明。其一,四月二十八日,記其兄之遭遇時雲:“伯兄亦來,雲是日被動雲負擔,賞以千錢,仍付給令旗放還。”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清軍並非毫無軍紀的野蠻之師。其二,在同一天裏還發生了另外一件事:“複聞有王姓將爺,居本坊昭陽李宅,以錢數萬日給難民。”還些清軍既是強盜--任意搶殺,又是菩薩--救貧賑災,先當強盜,後做菩薩。以搶來的錢再施舍給原主。這樣的記載不禁使人懷疑。其三,二十九日與他談話的紅衣青年將領,曾勸慰他“幸勿自斃”,還給他“幾件衣服”和“金一錠”,當知道他家人已五天未吃飯後,就親自將他帶到一宅院,命人給他家燒魚做飯,他吃飯後,還允許他把魚和飯帶走去喂受傷的哥哥。這又叫人怎麽理解呢?
6. 王氏在四月二十六日記事中引用“滿卒”話說:“我輩征高麗,擄婦女數萬人,無一失節者”。這裏不談他何以能如此透徹的理解滿語,就征朝鮮一事,史書記載頗詳,後金(清)與朝鮮共發生戰爭二次。第一次是在天聰三年(1627年)正月,由貝勒阿敏率兵遠征,距1645年已十八年,第二次是崇德元年(1636年)十二月,這次是由清太宗親征,兩次征戰,均無“擄婦女數萬人”之事,即《李朝實錄》也無此記載。且當時稱“朝鮮”,不稱高麗。
7. 自古以來,兵火相連。揚州烈火,王氏屢屢述及。令人不解者,如此空前的兵燹之後,城中竟然還存有“督鎮(史可法)所儲軍糧,如丘陵,數千石。”未受任何損失,供清軍用它來賑濟災民。《記》中甚至還有這樣記述:“自念五日起,至此已五日,或可冀幸遇赦,乃紛紛傳說洗城之說。城中殘黎冒死縋城昔大半。舊有官溝,壅塞不能通流,至是如坦途,夜行晝伏,以此反罹鋒,城外亡命利城中所有,輒結伴夜入官溝盤詰,搜其金銀,人莫敢誰何。”觀此,給人印象是清軍隻在城外活動,隻是在白天活動,夜晚競無守城之兵,城外不知為誰家之天下,競會有人在清軍“屠殺”的時候,夜入城內送死。這哪裏是戰爭尚未完全結束的揚州城?
8. 王秀楚不是揚州人
王秀楚自稱是揚州人,是清軍在揚州大屠殺的目擊者,但是細細品味這本書的內容,我感覺他非但不是揚州人,而且沒有到過揚州,甚至對揚州的間接了解也很少。
《揚州十日記》(以下簡稱《記》)中說:“先是督鎮以城狹,炮不得展,城垛設一板,前置城徑,後接民居,使有餘地得便安置。”揚州城頭上果真這樣狹窄嗎?
《乾隆江都縣誌》卷二說:“(揚州城牆)厚一丈五尺,高倍之。”《揚州畫舫錄》卷九說:“今之舊城,即宋大城之西南隅。元至正十七年丁酉,僉院張德林始改建之,約十裏,周圍一千七百七十五丈五尺,高倍之……”自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到1951年,揚州城是今南通路、泰州路、鹽阜路和省揚中西側的南北平行線以內範圍的揚州市區,這就是當年史可法扼守的揚州城。
記憶中,揚州城牆頂部很寬,和今天南京保留下來的城牆差不了多少。今天史公祠中陳列一件1951年拆城牆時從牆體內獲得的鐵炮。這尊大炮長不到3米,清初的大炮應當和清中期的大炮相當,何況炮口還要伸出城牆之外。書中說由於城牆上過於狹窄,炮具無法放置,這是錯誤的。
9.他在記大屠殺第二天的行蹤說:
行過一溝一池,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
唯旁門有巷可通後門,而巷門已有長鐵釘錮。
疾趨後門,即為城腳,時兵騎充斥,前進不能,即於喬宅左鄰後門挨身而入,凡可避處,皆有人,必不能容。由後而前凡五進,皆如是。直至大門,已臨通衢,兵丁往來絡繹不絕,人以為危地而棄之。
街前每數騎過,必有數十男婦哀號隨其後。
揚州城內的一溝、一池、一塘、一巷、一街,或城腳,或通衢,都是有名字的。假如真是揚州人寫的,一定要寫出許多地名來,而書中的地名似是而非:
南關:今天的南通路上曾是揚州南城牆,在今南通西路和汶河路南端偏東舊有安江門,俗稱南門,習慣上沒有人稱它為南關。
缺口關:今泰州路曾是揚州東城牆,在泰州路與廣陵路交會處曾有通濟門,俗稱缺口,習慣上沒有人稱缺口關。
東城:揚州城過去以小秦淮河劃分,其西稱舊城,其東稱新城,沒有稱西城、東城的。
官溝:大屠殺的第五天提到這地名。說官溝是護城河,有一段“壅塞不能通流”,城中人“冒死縋城去者大半”,而城外的亡命之徒搶劫外逃者的金銀財物。要知道揚州城自明朝開國到1951年,揚州城外“四水關六吊橋”,沒有一處“壅塞不能通流”的河段;其次,揚州城中的人已經逃掉大半,10天下來還被殺80萬,那麽原來揚州城中不是要住上200萬人嗎?這可能嗎?再者,護城河中,西麵有頭道溝、二道溝,或稱頭道河、二道河。北麵稱草河(今稱北城河),東、南的護城河是大運河,大運河在古代有許多名字,《乾隆江都縣誌.山川》說:“運河,在城東、南。一名漕河,一名官河,即古之邗溝也。”沒有一條稱官溝的啊!
何家墳:這地名在《記》中出現的頻率最高,作者在這裏避難,最後得以活下來。他把這地方描寫成有墳地、有農田、有草房、有農戶、有溪水、有樹林的廣闊而且荒僻的處所。何家墳真如書中描述,那麽接下來的問題是,揚州城內能住得下上百萬人嗎?
關於何家墳,黃湘、五格編修的《乾隆江都縣誌.坊鋪》中有“徐凝門何家墳”6字。這就明確告訴我們,何家墳的位置在揚州城的東南角徐凝門內,是一條有店鋪的巷子。要知道,明嘉靖三十五年建新城的目的是為了防範倭寇入侵,把揚州的新興商業區圍在城內,假如這裏是農村和農田,建新城時是不會把這地區圍入城中的。從明朝到清朝的數百年裏,大鹽商和一些富人就住在徐凝門內的南河下(街)、北河下(街)、康山街。無論如何,明代末年這裏如王秀楚所說那樣廣闊和荒野,那揚州城中怎能住得下100多萬人呢?
一個把揚州城中地名說得亂七八糟的人會是揚州人嗎?
10. 王秀楚說“予住宅新城東”,又交代“予廳後麵城牆”,他的“左右皆富賈”。因此可以圈定他居住在揚州新城東城牆腳下的北河下。他居住在這方位,照理是見不到史可法敗走時情景的。
史可法守西門,西門失守,明軍隻有往南跑,因為江南有他們的國都和廣大土地,其時,清軍還沒有到達揚州城南麵的瓜洲,瓜洲是揚州城失守後半個月陷落的(五月十日)。《明史.史可法傳》說“一參將擁可法出小東門,遂被執。”從西門往小東門敗退,會被住在北河下的人看到嗎?但是他記載史可法敗走時說:“忽數十騎自北而南,奔馳狼狽,勢如波湧,中擁一人,則督鎮也。蓋奔東城外,兵逼城不得出,欲奔南關,故由此。”由此可知這段記載是不合情理的。
無名氏《鹹同廣陵史稿》記太平天國軍隊進入揚州後第18、19天的行動說:
(鹹豐三年三月)初八、九日,賊探得大兵將至,因將城內外周圍二十餘裏民房、鋪戶燒毀成空地,並將東路五台、北來、禪智、山光等寺,南路文峰、福緣、靜慧、寶輪等寺,西路觀音山、平山堂,北路碧天觀、天寧、重寧、龍光、建隆等寺,以及行宮、東園焚毀,無一瓦全。
這樣的文字才是地地道道揚州人的手筆。把地名、方位、路線交代得清清楚楚。反觀《記》說得混亂不清。隻能有一個結論,作者不是揚州人,也沒有到過揚州。
11.王秀楚不是明末清初人
當清軍越過淮河後,據《明史.史可法傳》記載,揚州城中人恐慌不已,傾城逃亡,衝開守城軍士的攔阻,有的選擇陸路逃命,也有從水路逃命,水路逃命的百姓把運河上的船隻租用一空。不過,據戴名世《揚州城守記》說“郊外人皆相扶攜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長號,哀聲震地。公輒令開城納之。”兩種說法不管哪一種正確,作為親身經曆的作者一定會把這件事記入書中,可是他沒有。
《記》中除了記載一個史可法是曆史人物之外,沒有出現第二個曆史人物,今天史公祠裏供奉著40多位跟隨史可法轟轟烈烈死難的烈士,作為當時目擊者,能不記下一二位的事跡嗎?《青磷屑》記載,扼守揚城東麵的是同知曲從周和他的兒子(貢生),《記》中沒有說及曲從周,說到的是一個姓楊的人,他似乎率領很多士兵,這就奇了。從四月二十一日總兵李棲鳳率領所部出城投降這天開始,文官都上城頭防禦,而姓楊的武官卻天天有妓女陪著彈琵琶喝酒,這就更奇怪了。
二十四日白天清軍一顆炮彈落在揚州府署的大堂上,全城官民人人自危,王秀楚不寫這顆炮彈引起的恐慌,而寫當晚竟然還和姓楊的軍官“滿擬縱飲”,這不荒唐?
二十四日夜裏,已經有兩個清兵攀上了城牆,接著擴大戰果,到二十五日,清軍已經全部占領了揚州城。可以想象,從昨天夜裏到第二天,城內沸反盈天,一片喊殺聲,在這生存與死亡的關頭,他還記載有瓜洲的親戚從安全地區跑進死亡場所,這太荒唐了。
西門在揚州城的西北角,清兵上了城牆後,首先要清除城牆上的明軍,他們在城牆上的進攻方向應當是由北而南和由西而東。但是王秀楚看到的是:
予廳後麵城牆,從窗隙外覷見城上兵循南而西,步武嚴整,霖雨亦不少紊,疑為節製之師,心稍定。
從邏輯推理看,《記》中講述的清軍進攻方向完全錯了。
破城時,記下死難者名字或有姓無名的共40餘人,其中有軍職的是:都督同知劉肇基、義士莊子固、副將乙邦才、樓挺、江雲龍、李豫,參將陶國祚、許謹、馮國用、陳光玉、李隆、徐純仁,遊擊李大忠、孫開忠,都司姚懷龍、解學曾,他們都在巷戰中犧牲。破城時,王秀楚眼中看到的明朝士兵是:守城的兵丁全都拋棄兵器和盔甲軍服,紛紛從城牆上跳下逃命。王秀楚果真是生活在這個年代裏,他不會不看到劉肇基、乙邦才、莊子固和其他將領在城中巷戰的壯烈場麵。他沒有記載,證明他不是這個年代的人,也不知道這段曆史。
12. 近幾年,北京民俗學會的趙書先生,曾經做過調查,所有的史書都沒記載大屠殺之後可能發生的瘟疫和流行病。趙書質疑楊州十日的真實性。
13.清軍的軍紀
2004年到2005年,清史專家、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坐課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述《清十二帝》、《清十二帝疑案》、《清代興盛的曆史經驗》等一係列清朝曆史專題。為什麽60萬的滿族能夠征服1萬萬的漢族,他歸結為6個字:“天合、地合、人合。”在人合方麵,其中之一是少殺人。“嘉定三屠”、“江陰屠城”是因為當地長時期、反複多次的反抗才有這樣的慘劇。在揚州,攻城戰、巷戰在一天內結束,一般說沒有必要大屠殺。戴名世說“以大炮擊之,大兵死者數千人,”當時的大炮是沒有這樣的殺傷力的,由此引起的報複也就沒有根據。清軍在進關之前,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三日,多爾袞與諸將誓約:“今入關西征,勿殺無辜,勿掠財富,勿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多鐸在征服南京後沒有大屠殺,為什麽要在揚州大屠殺呢?誠然,勝利者做出越軌的事在所難免。但殺如此多的人,殺如此長的時間,且如此之慘烈,是不可能的。
14. 2006年第一期《揚州史誌》刊登了朱誌泊先生的文章《〈揚州十日記〉是偽書》,文章長達1萬多字,作者從清軍火炮與城牆的關係、史可法行走路線、書中所載與正史之間的矛盾、當時揚州城的人口數字、清軍的軍紀、書中人物的民族語言問題等諸方麵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並作出“《揚州十日記》是偽書”的結論。
全書,矛盾重重,破綻百出,這樣的記錄,怎能成為嚴肅的史料?
《揚州十日記》是孤證。曆史研究講究“孤證”不為證,這和自然科學研究類似,要有可“重複性”。但是,中外史學家竟然集體失明,曆史是為政治服務的,這話應用到這裏實在最合適不過了,太對了。醜化清朝,激化民族矛盾是外國人分裂中國的目標;而民國的國民黨要講究政治正確,更要宣揚革命就是好,就是好。《揚州十日記》這個文章被捧為經典,也就可以理解了。《揚州十日記》的錯誤實在太多了,遠不止上麵提到這些,有興趣的可以研究一下,相信經過互連網真假文章洗禮的網友們,一定會發現《揚州十日記》偽造的有多麽拙劣。
據說,《揚州十日記》幸好傳到東鄰日本,並得以保存,清末留日學生才在東京和大阪的圖書館裏發現了它。於是那些滿懷愛國熱忱的留日學生便埋頭把它抄寫下來,在東亞和南洋一帶自費大量出版,然後冒死運回國內,散發給廣大民眾,使之成為革命的助產士。《揚州十日記》在經過漫長的沉寂之後,終於以新的價值和麵貌重現於世。 自那以後,《揚州十日記》開始了它問世以來最為炫目的時期。光緒年間國內出版的《明季稗史匯編》,收錄了包括《揚州十日記》在內的晚明史料十六種,也即《烈皇小識》、《嘉定屠城紀略》。這些史料成為革命黨人的號角。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記載,《明季稗史匯編》版的《揚州十日記》,就有光緒十三年(1887)尊聞閣刻本、民國二年(1913)中華圖書館影印本和商務印書館印本等。《揚州十日記》的版本還有國學扶輪社的《中國內亂外禍曆史叢書》本,上海書店的《中國曆史研究資料叢書》本,上海西風社的英漢對照本,以及陳恒和書林的《揚州叢刻》本。晚清時代的《揚州十日記》,通常與鄒容充滿納粹種族主義思想的《革命軍》一道刊行,激發民眾的反清情緒。
七。17歲的鄒容真的是《革命軍》作者麽?鄒容被革命黨誘騙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名炳麟,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章太炎參加強學會,又到上海任《時務報》撰述。1898年戊戌政變後,遭到通緝,避地台灣,任《台灣日日新報》記者。1899年夏天,東渡日本後返回上海參與《東亞日報》編務工作。1902年再次逃亡日本,與孫中山正式結交。1903年與鄒容、陳天華等人一同在《蘇報》發表文章,因“蘇報”案入獄三年,鄒容死於獄中。章太炎經常作出驚世駭俗的言行,被世人稱作“章瘋子”。章太炎晚年潦倒,曾和上海青幫首領杜月笙有了所謂“平生風義兼師友”的交情,以一代樸學大師的身份,為杜月笙修定家譜。
鄒容(1885年—1905年4月3日),1902年自費赴日本留學,1903年因與同學張繼、陳獨秀等人一同剪去清政府留學生監督姚文甫的發辮,事後被迫回國。至上海後,與革命誌士章炳麟、章士釗等人結為摯友,積極參加拒俄運動與愛國學社的革命活動。是年出版《革命軍》,亟言排滿反清,號召人民起來革命,誅殺清帝及滿人。鄒在關押二年後病死於獄中,年僅20歲。革命軍內容錯誤百出,隻是他這麽小就死,而有煽動作用而已。不過,他死時20歲,寫這個的時候大約17,18歲,這麽小的孩子能寫那麽長的涵蓋古今中外曆史文化的書?真的是他寫的麽?原作者是章太炎?“章瘋子”到底有什麽驚世駭俗的言行?
《蘇報》是日本人1896年在上海辦的報紙,後來,由中國人陳範接管主持。請注意,這裏又是日本人。據說,是日本“轉賣”給這個湖南人的,而湖南是革命黨的搖籃。
陳範是湖南人,當過江西鉛山知縣,因為舉報自己的上司,被革了官職,隨後退出官場,搞起了媒體,以發泄心中不滿。陳範為了網羅寫手,每月資助愛國學社100元大洋,要求學社領袖蔡元培、吳稚暉、章炳麟(太炎)等每天輪流給《蘇報》寫篇文章做回報。後來又看上了章世釗,想把女兒嫁給他,於是招其主筆《蘇報》,這樣一來,《蘇報》就成了反清排滿、鼓吹革命的報紙了。
《蘇報》刊登了許多鼓吹革命的文章,公開抨擊政府,指名道姓地罵街,說光緒皇帝“載小醜,未辨菽麥”(章太炎),要與“愛新覺羅氏相馳騁於槍林彈雨之中”(鄒容)。自然引起清廷的注意,清廷下旨對這些革命黨人進行抓捕。一幹“亂黨”,章士釗、蔡元培、吳稚暉、章太炎、鄒容等等在租界和華界之間出沒,稍有風吹草動,就溜到租界去。由於章太炎們罵得也忒出格,西方列強同意查辦這些革命黨。
由於《蘇報》在租界,緝捕任務遭到租界工部局的阻攔,一時無法進行。隨後,兩江總督魏光燾派候補道俞明震到上海,協助上海道袁樹勳辦理此案。俞明震到上海後,先和陳範聯係,未果。後聯係上吳稚暉,約在茶樓見麵,俞向吳出示了抓捕名單。清廷與租界方麵多次交涉,答應由租界巡捕執行抓捕並交租界審押,抓捕工作才開始進行。
有趣的是,辦案的江蘇候補道俞明震,跟這些黨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暗示這些人趕緊開溜,此公後來做了礦務學堂的總辦,給學生出國文題,有“項羽拿破侖論”這樣的好名目。這個學堂最有名的學生叫周樹人,即後來的魯迅。 章士釗、蔡元培、吳稚暉,很識趣地走開了,隻有罵了皇帝的章太炎不肯走。
1903年6月29日上午,多名巡捕來到《蘇報》館,拿著個七人名單見人就問,承認是名單上的人就帶走,不承認的也不追問,報紙的老板陳範即以“陳範不在”的托詞而逃避了被捕。第二天,巡捕又去愛國學社抓人,當時章太炎在場,並主動承認,幾乎是自投羅網似的被捉了進去。章太炎入獄後,主動寫信給藏在日租界一個英國教士家裏的鄒容讓其投案自首,共赴大義。7月1日,鄒容投案。
案件審理拖了一年,被捕的六人中有四人先後被釋放,隻餘章太炎、鄒容二人。1904年5月21日法庭判決,章太炎監禁三年,鄒容監禁兩年,不引渡,在租界服刑。鄒容在監獄中身患重病,於1905年4月3日病死,時年20歲。中華民國成立後,孫文追認鄒容為大將軍。
鄒容的死,章太炎應該心中有愧。章太炎事後的文章裏也承認了對鄒容的“大義感召”。
章太炎所說的“大義感召”,到底指的是什麽?
有種說法,是置疑章太炎的人品,章太炎有時間逃跑而未逃,當是自己的“英雄情結”使然,但是,為了自己的“英雄情結”一定要搭上別人的性命嗎?
而我卻認為,章太炎所說的“大義感召”,完全是個陰謀。鄒容是被章太炎欺騙進監獄的,而不是“講義氣的鄒容不忍心讓老大哥獨自坐監,也投案自首”。據說,鄒容是病死的,但是,如果鄒容死於革命黨或日本人的謀殺,我不會驚奇。民國第一“名記”不就是被孫文派人在美國暗殺了麽?
黃遠生(1885-1915),原名黃基,字遠庸,遠生是他的筆名,曾在兩年內連中秀才、舉人、進士三榜麵文名大噪。民國初年的輿論界領袖,“新聞界之巨子”,著名記者,所寫專欄“遠生通訊”在當時政界有極大影響。他對政界各種內幕和醜惡現象大加笞伐,得罪了不少要人,於1915年遠避美國,卻於當年12月27日被人暗殺於舊金山。一時輿論大嘩,均認定這是袁世凱指使,因為袁氏稱帝,黃遠庸批評得非常厲害。前有宋教仁一案,這次輪到黃遠生了,袁世凱實在無以自解。1980年代,當年的凶手在台灣臨死前道出真相,刺殺竟是中華革命黨美洲支部指使,由後來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直接指揮,命令則出自中華革命黨黨首,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孫中山為何要暗殺區區一記者?原來,黃遠庸的報道不止批評袁世凱,對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活動也冷嘲熱諷,加上黃遠庸文筆了得,影響廣泛,孫中山大恚,必欲去之而後快。結果袁世凱為他背了七十多年“黑鍋”。
為了政治利益,政客什麽都幹得出來。17歲的鄒容並沒有真的寫了《革命軍》 ,不過,因為他是個孩子,又“慘死”,更有煽動蠱惑作用。
納粹(Nazi)是德語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sozialismus)或Nationalsozialist(民族社會主義者)一詞的縮寫詞, 納粹這個詞在德語中的含義是指“社會的,民族的”,納粹主義者通常是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雙重支持者,納粹主義主張權利集中化即法西斯主義或極權主義。目前仍有納粹主義者即新納粹在各國活動,否認和淡化大屠殺及其對其他納粹行徑進行宣傳,並努力美化納粹政權的政策和行為,並以極端民族主義為主要宣傳內容。法西斯主義鼓吹民族沙文主義。
種族清洗,指的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的強勢集團,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對特定的一個或者若幹個民族的所有成員實施的無差別屠殺或強製遷徙的活動。
《革命軍》中,提倡“皇漢”,殺滿人和驅除滿人,是否和納粹類似?
蘇報案的“重罪”(按大清律是要淩遲處死的)輕判,對於後來輿論界的形成,起了很正麵的作用,遊蕩於租界內外的知識分子實際上受到了鼓舞,從那以後,輿論界一發不可收拾,形成了對清政府改革(新政)的巨大壓力,主持改革的政府,稍有不慎就會被罵得狗血淋頭。
總之,鄒容的死是他自己嚴重違反當時的法律,他的言行在現在的中國和美國都是要受到懲罰的,他是病死在監獄的,與清朝政府無關。另一個被革命黨大肆宣傳的人,陳天華是對自己國人失望而死,他是反對激進革命的,也被革命黨歪曲利用了。
八。百年前蹈海的陳天華是為了反對革命
摘要:陳天華通常被稱為革命家,對其自殺的解釋是因為反抗日本文部省頒布的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並被國民黨大肆宣傳。但這是謊言,根據陳天華的遺書,陳天華是對自己國人失望而死,因為他深感當時留日學生道德卑劣,為了貪圖功名甚至出賣國家利益,他希望中國人要依靠自己奮發自愛,他反對激進的流血革命。非常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試圖用自己的死來告訴同胞的道理,非但沒有達到任何效果,反而被革命黨人歪曲利用,為後來的流血革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完全違背了他的遺願。更可歎的是,直到今天,依然很少人人直到他到底為什麽而死,更有人試圖繼續歪曲他的死因,以實現其個人目的。
日本報紙說中國留日學生“放縱卑劣”,當時留日和留歐美中國學生比,素質是最差的。到底有多差?明明日本人稱清朝為支那,是對整個中國人的侮辱而不是特指清朝或者滿族當權者,因為支那一詞,日本一直使用,直到二戰失敗才停止。但是,我們的偉大“革命家”們,卻公開稱自己的是支那,其中包括陳天華自己,1904年,他與宋教仁等一起創辦了《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1905年由黃興提議將《二十世紀之支那》作為同盟會機關報,後來改名《民報》,主要由陳天華編輯。。他們的自辱行為難道不算卑劣麽?他們的自賤會得到日本或者任何其他國家人的真心尊重麽?不可能的,這就如今天你身為中國人卻拚命歪曲誣蔑中國而得不到別人的敬重一樣。陳天華的死是反省自己和他的革命同伴的言行,他已經看穿日本政府支持他們的革命並沒安好心,他悔悟自己過去的暴力革命行動不是真的有利於國家,因此,他的死是愛國的,盡管被後人歪曲利用。孫中山稱讚其為“熱心血性的革命黨”,影響“較之章太炎《駁康有為政見書》及鄒容《革命軍》有過之無不及”(馮自由《革命逸史》)。
(一)。國際背景
1905年 乙巳年(蛇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日本明治三十八年;越南成泰十七年
1月2日——日俄戰爭:被圍困157天後駐紮旅順口的俄羅斯軍隊向日本投降。
1月22日——俄羅斯軍隊在聖彼得堡血腥驅散三萬人的和平遊行。
2月21日——日俄戰爭:奉天會戰開始,經過三周後俄羅斯敗北。
3月5日——日俄戰爭:奉天會戰,俄軍在三天內喪失了十萬士兵,開始從奉天撤軍。
3月10日——日俄戰爭:日軍占領奉天,奉天會戰結束。
3月10日——《申報》首次使用記者這個名詞。
5月7日——在日托米爾(當時屬俄羅斯,現屬烏克蘭)爆發對猶太人的迫害,整個事件持續三日,許多人死亡。
5月27日——日本艦隊在對馬海峽海戰中擊敗沙俄艦隊。
7月30日——孫中山等在日本東京召開“同盟會”籌備會,17省代表參加。
9月2日——清朝廢除科舉製。
9月4日——複旦大學成立。
9月5日——日俄戰爭:樸茨茅斯和約結束了日俄戰爭,在日本導致了日比穀燒討事件。
9月24日——清朝派出考察立憲的五大臣在北京正陽門車站遭到自殺性炸彈襲擊。
11月26日——孫中山在《民報》創刊詞中首次提出三民主義。
12月8日——陳天華,華興會、中國同盟會會員,因參加反對日本《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則》的鬥爭,留下絕筆書,投海自盡。
12月22日——日本和中國簽署《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及附約》(《滿洲善後協約》)。
(二)。陳天華的遺書
陳天華(1875年-1905年),早年就學長沙嶽麓書院,1903年留學日本,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和國民教育會,從事反清活動。1904年與黃興、宋教仁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策劃武裝起義,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民報》編輯,以通俗的說唱體著《警世鍾》、《猛回頭》《獅子吼》等文,同年12月日本《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則》,12月8日晨,在日本大森灣投海自盡。
誰相信,陳天華是對自己國人失望而死;誰相信,陳天華還認為,他要是不自殺,十年後他的國家還是會被人家滅亡,還是一死,與其晚死,不如早死,還可能喚醒睡著的人.這就是陳天華死因的真相。
如果陳天華活在今日的中國,他的肉體不會去自殺,他的精神必會去自殺一過了。
陳天華的遺書後來發表在11月出版的《民報》第二期上。陳天華真正的死因,陳本人在他的遺書中是這樣說的:
近來每遇一問題發生,即群起嘩之曰:此中國存亡問題也。顧問題有何存亡之分?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者?惟留學而皆放縱卑劣,即中國真亡矣。豈特亡國而矣,二十世紀之後有放縱卑劣之人種,能存於世?鄙人心痛此言,欲我同胞時時勿忘此語,力除此四字,而做此四字之反麵:堅忍奉公,力學愛國。恐同胞之不見聽而或忘之,故以身投東海,為諸君之紀念。諸君而念及鄙人也,則毋忘鄙人今日所言。但慎毋誤會其意,謂鄙人為取締規則而死,而更有意外之舉動。須知鄙人原重自修,不重尤人,鄙人死後,取締規則問題,可了則了,切勿固執,惟須亟講善後之策,力求振作之方,雪日本報章所言,舉行救國之實,則鄙人雖死之日,猶生之年矣。
陳明確告訴我們“慎毋誤會其意,謂鄙人為取締規則而死”,陳天華直言他“原重自修,不重尤人”,將自己的死因歸因於他人,不是他的作風。他對日本文部省的取締規則,持的態度是“可了則了,切勿固執”。
陳說“近該國文部省有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之頒,其剝我自由,侵我主權,固不待言。鄙人內顧團體之實情,不輕予發難”。中國留學生“團體之實情”,部分中國留日學生“學問未事,私德先壞,其被舉於彼國報章者,不可縷數”,私德不謹而曝光於日本社會,使當時日人對中國學生的觀感極壞,因此《朝日新聞》罵中國學生“放縱卑劣”。此罵,觸及陳天華靈魂深處,內憂外患的方方麵麵的問題,以及國人對此危機的應對方式及省思,如何地不對路,長此下去,中國除卻必亡之命運,沒有其他結局,對此問題的危機意識,以及激切於喚醒國人的意識,使陳天華有自殺之舉。
陳之死,非死於日人,而死於國人,死於國人之“放縱卑劣”而不見省。
陳說:“中國去亡之期,極少須有十年,與其死於十年之後,曷若於今日死之,使諸君有所警動,去絕非行,共講愛國,更臥薪嚐膽,刻苦求學,徐以養成實力,丕興國家,則中國或可以不亡”。 如果國人不警醒,中國按照當時的情形持續下去,將在十年之內亡國,而救國之道,在方法得當,當時革命黨人盛倡革命,陳天華也講革命,但陳之於革命,“有與人異其趣者,則鄙人之於革命,必出之以極迂拙之手段,不可有一毫取巧之心”,在陳看來,革命在當時應當“惟有使中等社會,皆知革命主義,漸普及下等社會”,要使人皆認革命為必要,如果做到這樣,就可以一紙書通過,而無須流血。如果多數人不明此義,而實行,“恐未足以救中國,而轉以亂中國”,當時革命黨人的革命就攙雜了太多的功名心,為革命而革命,“已力不足,或至借他力,非內用會黨,則外恃外資”,自己力量不足,就利用黑社會或外國勢力,這樣的革命和陳天華異趣。
“鄙人以為二者皆非也”,親日以賣國固不可,為什麽不可排日呢,排日的理由是日本要亡我,可是“吾無可亡之道,彼能亡我乎?”所以問題的關鍵在對內如何自強,是在我們也能像日本治國一樣治理我國。他反對為了革命不惜賣國的行為。
遺書最後,“凡作一事,須遠囑百年,不可徒任一時感觸,而一切不顧。一哄之政策,此後再不宜於中國矣。如有問題發生,須計全局,勿輕於發難。” 與康有為主張激進變法的同時,有王照(小航)先生的《賢者之責》一文,末段中曾言“朋友朋友,說真的吧!”,這八個字曾經使胡適受了很大的感動。王先生在義和團運動爆發之前的兩年即1898年就有“國人知能遠遜彼族,議論浮偽萬難圖存”的反省言論。1930年,王作《實心救國不暇張大其詞》一文,主張根本之計在於普及教育,他講了一段故事: 戊戌年,餘與老康(指康有為)講論,即言“我看止有盡力多立學堂,漸漸擴充,風氣一天一天地改變,再行一切新政。”老康說:“列強爪分就在眼前,你這條道如何來得及?”迄今三十二年矣。來得及,來不及,是不貼題的話。
總之,陳天華和王照都試圖用各自的方法來表達發展“教育”才是救國的根本,而激進的革命對國家有害無宜。 事實也證明了這些愛國人士的遠見,如果二戰的勝利者是日本德國方麵,我們今天的中國是個什麽樣子?這些真正的愛國先行者用生命警告國人注重教育,我們今天又做的如何?!
附:
大型電視係列片《往事中國》第一集:《魂兮歸來·陳天華》
主持人:阿憶,嘉賓:沈渭濱(複旦大學教授)、饒懷民(湖南師大教授)馮祖貽(貴州省社科院副院長)
嘉賓:複旦大學曆史係沈渭濱教授
嘉賓:湖南師範大學曆史係饒懷民教授
沈渭濱:20世紀之初,革命黨人對時局的普遍看法是:國家日喪,你我偕亡。因此烈士輕生激揚聲名成為一代人的士風。他們或坐以待斃視死如歸或坐穿牢底矢誌不渝或自殺成仁打算以流血撼動國人,因此陳天華的靈柩運回上海並沒有引起上海人的特別反應。
馮祖貽:陳天華是出生在一個比較貧寒的家庭,他父親是一個私塾的老師所以陳天華小時候需要提籃叫賣,就是提著一個竹籃子裏麵放一些瓜子、花生去變賣一些東西來貼補家用。他的母親早死,從小他跟父親讀了一點書但是很早就失學了,但是他失學並沒有防礙他渴求知識,所以他利用了各種閑暇的時候讀了大量的曆史書籍,他特別喜歡看的書就是像《三國演義》、《水滸傳》還有民間流傳的各種各樣的唱本。
阿憶:陳天華去日本留學的時候,他已經20多歲了。在當時的那種社會環境下,他已經是“大齡青年”沒有結婚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馮祖貽:在湖南長沙嶽麓書院和求實書院讀書的時候,還發生這樣一件事情,由於他文章寫得好非常有見解所以在長沙已經非常小有名氣了。他當時二十六七歲正是青春年少的時候,但是他沒有結婚。在舊社會,二十六七歲的男孩子而且已經學有所長了還沒有結婚這是一件大事,所以很多的親朋好友紛紛地要給陳天華提親,而當時很多富商大賈很有名望的家庭也希望招陳天華做女婿。當時就有一個縣令,他就很想把自己的愛女許配給陳天華。就托人給陳天華做媒跟陳天華講,但是陳天華一口就回絕了。他的講話是這樣說的:方今國家多難。的確清末我們國家是受苦受難,在這個時候,我絕對不能因為兒女的私情來拖累我,隻要國家國難不解決我就一天不結婚。陳天華事實上也是這樣他終生未娶。
20世紀之初,由於美國沒能解決好排華法案問題,中國留美學生銳減為130名而8000名留學生轉而去了一水之隔的日本。當時,美國駐上海領事館敏感地指出清朝的未來有兩條路,一條是改革,美國可以為之培養出一大批審時度勢的改革家。另一條是革命,日本正在為顛覆清朝培養暴力革命家。不過並不是所有留學生都熱衷於革命,相當一部分人隻是為了混飯、鍍金、投機,這使陳天華感到相當失望。這部分人也為日本人所不齒,但日本人采取的斷然措施又讓陳天華感到深深的國恥。
阿憶:陳天華選擇投海自盡的這種方式,他的直接原因是什麽?
沈渭濱:1905年11月初,確實的日子是11月2號日本政府文部省發表了一個取締中國留學生的規則,就是《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這個規則有很多內容,我把它主要的說一下。它主要就是這樣三條,第一條你中國留學生一定要在清朝政府駐日公私和日本學堂登記。你的活動到哪裏去都得要登記出來。第二你的通信一定要登記。你給國內也好給朋友寫信也好你必須要登記。第三你不準住到別的地方去,你隻能住在留學生學校的宿舍或者是提供給你的留學生寓所。這三條在當時中國留日學生中間引起非常大的反感,所以留學生就自發地發動了總罷課。那麽一搞罷課以後大家的熱血都沸騰起來,罷課了怎麽樣呢?下麵你怎麽辦?你要不要複課,你還是根本就不要讀書就回去了呢?罷課以後就發生了分歧,罷課的時候大家心很齊,這種民族感情愛國熱情都上來了,都不上課了,這個可以說是十校九空了。
在這場鬥爭中同盟會在認識上和鬥爭方式上出現了嚴重分歧,激進派以秋瑾和宋教仁為代表,主張全體同學罷學回國。穩健派以汪兆銘和胡漢民為代表,他們主張忍辱負重留在日本繼續求學,兩派鬥爭甚至到了水火不交融的地步。
阿憶:陳天華屬於哪一派?
沈渭濱:這個時候陳天華沒表態,他是看在眼裏痛在心裏。有人讓他參與回國,叫他上台發言,他不說,沒有接受。他心裏有自己的想法,他對這件事有自己的看法,他感覺到同學這種愛國熱忱是好的,但是怎麽樣把這種愛國熱忱維持下去這就是一個問題。現在兩派鬥得很厲害這顯然不行,盡管感情上他支持要回國的人但是理智上他感覺到都必須要冷靜考慮。這時候他有一個思考的階段,但是又有一件事對他非常有觸動,因為留學生分歧事情鬧大了。當時留學生有一個總會叫留日學生總會,就是專門管留學生的都是公選出來的一批幹事,這幫子人在這種形勢之下感覺到沒辦法就推脫了就不負責任了,我也不想幹你也不想幹大家都不想幹,這令陳天華非常不高興。有事的時候你們這批幹事怎麽都推卸自己的責任,不領導大家告訴大家該怎麽辦?
就在陳天華萬分焦慮的時候,日本報紙描述中國留學生是“烏合之眾”。1905年12月7號的《朝日新聞》批評中國人缺乏團結力甚至幹脆說中國留學生是“放縱卑劣”的一群。對於愛國心切的陳天華來說這無疑是火上澆油。
陳天華在12月7號看到這個《朝日新聞》的評論以後,感情極端的複雜。一方麵是非常的憤怒,一方麵又非常的痛心。憤怒是憤怒在日本這樣小看我們中國人,這樣侮辱我們中國人。他作為一個中國人,他這種民族感情上來了愛國精神上來了。另外一方麵麵對現實心裏也非常難過。留學生確實是有一些行為不端,思德不好,自由散漫的這種現象,這樣一種複雜的思想交織之下,陳天華就感覺到要想一種辦法,既反對日本人的這樣一種攻擊又要告誡我們國人要很好地愛我們國家,要很好地端正自己的行為。他想非常的事情一定要用非常的方法,我這個人也沒什麽了不起我遲死不如早死,我可以用我的死來警醒別人。
阿憶:您現在想,他這個死是由於他的一時衝動,沒有想明白一些事情還是長期思考的結果?
沈渭濱:不,長期思考的結果。如果你看一看陳天華寫的《絕命書》,他有一段對自己的剖析。他感覺到我這個人沒有什麽大的本事,隻能夠讀讀書教教書。但是我有熱血,我感覺到人總是要死的與其死在中國亡國以後,不如現在死在這裏用我的死來警醒別人,這完全是一種自覺不是一時的衝動。
阿憶:《絕命書》什麽時間寫的?
沈渭濱:12月7號看了《朝日評論》以後,陳天華非常不平靜。已經想到了要用死的辦法來使得中國留學生能夠一致愛國能夠一致使得自己的行為端正起來,為國家出力。於是當夜他在寓所裏麵開始寫《絕命書》跟他住在一塊的同室的室友以為他在寫稿子,因為他是《民報》撰稿者以為他在跟《民報》寫稿子,也不在意,他隻管自己睡了。陳天華當夜就寫了《絕命書》史料上記載說,他是奮筆不輟。就是不斷地寫,很有感情地把自己對這些問題的想法全部寫在《絕命書》裏。12月7號晚上寫好以後,他稍微小睡了一下。12月8號淩晨他起床了吃了一點早點然後問室友借了兩塊錢出去了,室友也沒有什麽別的感覺,以為他是寫了稿子要去付郵去,沒有郵費問他借兩塊錢付郵費去。但是哪知道他這一去不複返了。
結論:《揚州十日記》是日本人偽造的,如果這本書真的在中國曆史上存在,其內容也被日本人篡改了,因為,數字誇大並不是主要問題,古代對軍隊人數和殺人數量沒有什麽精確的概念,經常誇大,什麽百萬雄兵,什麽張獻忠屠殺四川6億人(六萬萬有奇)。《揚州十日記》的問題是來自對中國一直有野心的日本,其內容不符合事實的太多,比如,作者王秀楚身為史可法的幕僚,《揚州十日記》說,“四月十四日督鎮史可法從白洋河失守,踉蹌奔揚州”。但是,史可法當時並未到白洋河。還有把當時的朝鮮稱為高麗,這些足以證明日本人傳過來的《揚州十日記》是偽書。日本人目的達到了,清朝退位,外蒙古獨立,日本自己在南京進行了真實的大屠殺,卻不認帳。也有人認為,未必是日本人,辛亥時期的好多宣傳資料都是孫中山的禦用寫手汪精衛起草的,讀過汪的文章,文風和“揚州十日記”很像 。無論如何,“揚州十日”是偽造的,這點不容置疑,至於到底是汪精衛或者日本學者寫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和日本脫不了幹係則是一定的。也許, 《揚州十日記》在中國的曆史上存在過,但是,這本出自日本,並被革命黨人帶到中國的《揚州十日記》,無疑被篡改過了。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猶太人被屠殺,人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殺在中國和亞洲可以說是盡人皆知,可在西方卻沒幾個人知道;鄭成功在漳州大屠殺73萬人,史料豐富,我們卻沒幾個人知道。為什麽是這樣的呢?
附:
揚州十日譯文
王秀楚
1645年清順治2年己酉夏4月14日,督鎮(官名)史可法公從白洋河失守,倉皇退卻到揚州,隨即緊閉城門,死守揚州城。
滿洲軍隨後而至,四月24日開始用大炮攻城,當日未攻破城池。此時的揚州城內,守備森嚴,各個城門都有士兵把守。
我家住在西城,屬於一個姓楊的將領所管轄的區域,其手下官員、士卒等散布於各處。左鄰右居都有兵卒進住,我家也住了兩個士兵。可是這些軍人住在他人家裏毫無規矩可言,踐踏禍害無所不為,我每天還要供給他們上千的錢幣。時間一長,漸漸的感覺難以為繼,不得已與左右鄰居商量,一起請他們的楊將領吃頓酒飯。
酒席宴間,我強做恭敬不斷討好這位楊將領,終於討得歡心。這頓飯吃的效果不錯,楊將領指示那幾個士卒離這兒遠點,別再搗亂。楊將領看來還很喜歡聲色之娛樂,會彈琵琶,對我們表示很想找一名高檔次的揚州妓女,最好是當地名妓,以便在軍務閑暇之時休息娛樂。
由於酒喝得融洽,當天晚上,他又回請我一起喝酒。本來一心要縱情歡樂一晚,但忽然督鎮史可法的一張紙條傳到酒席宴上,楊將領展開一看,為之臉色大變,急忙起身登城而去,我們大家也隻好散了。
第二天25日早上,傳出督鎮史可法的告示,裏麵有“此次守城,一切由我一人擔當,不會連累百姓”的話,聞者無不欣慰,無不感激涕零。此時又傳來了巡邏的明軍小勝敵軍的消息,人人都喜笑顏開,互相慶賀。
午後,我的一個娘家人由於躲避投敵叛亂的興平伯(明總兵)高傑的亂兵,自瓜洲逃來揚州投奔我家,(興平伯高傑投敵叛亂,史可法張榜通緝他,所以遠遠逃離揚州)亂世之中久別重逢,與我妻二人相見不禁唏噓不已(我妻當時已有九個月的身孕)。
此時外麵盛傳敵兵已經入城,已有一兩個人專門來告訴我此事。我於是急忙到外麵打聽消息,又聽有人說:“並非敵軍入城,而是靖南侯黃得功(黃蜚)的援兵已經到了。(此時清軍正是假冒黃蜚援軍的旗號騙開城門攻入揚州,史可法輕信上當)”再看城牆上守城的軍隊,仍然保持嚴整不亂,才稍放寬心。但剛到了大街上,已是人言洶洶,一片混亂。眾人正皇皇之際,突然一片塵土飛揚中,披頭散發光著腳的逃難者狂奔而至,問他們,全都心急氣喘誰也無法講清到底發生了什麽。
忽然,有數十騎自北而南奔馳,狼狽逃竄而去,其勢如波湧,人群紛紛躲避。其中眾人護擁著的一個正是督鎮史可法。原來他們是想奔東城突圍,由於滿軍防衛嚴密無法突破,才向南狂奔,欲出南關突圍。由此才知道敵兵入城是無疑的了。正在此時,又有一騎由北而南,撤韁慢步,緩緩而來。馬上之人仰麵哀號不止,馬前二士兵依依拉著馬韁繩不舍離去。此景至今猶在眼前,隻是恨當時未能前往問其姓名。此騎稍稍遠去後,守城的兵丁全都拋棄兵器和盔甲軍服,紛紛從城牆上跳下逃命。有人因此摔碎了腦袋而死,還有摔折了腿骨的。再回頭看看城牆上已空無一人了。
城破之處的情形更為混亂。此前,督鎮史可法由於城牆上過於狹窄,炮具無法放置,令在城垛上設了一塊木板,一頭搭在城牆上,一頭搭在民居上,使城牆寬度擴展,得以放置大炮。而工程一直未完工。在此處敵軍率先登城的士兵揮舞兵器,白刃亂下,守城兵民紛紛奔逃躲避,互相擁擠踐踏。城牆上的道路很快被人流堵塞,於是人們跳上所置木板,匍匐攀援,企圖逃上民屋。但此木板並不堅固,人數一多,隨即傾覆,人如落葉般墜下,摔死的有十之八九;到達了民屋頂上的人,在屋頂上奔走,腳踩瓦裂,鏗然有聲,其聲如同劍戟相擊,又象雨雹挾彈,四應不絕。屋中之居民駭然不已,驚惶萬狀而出。而其客廳、堂室內外以至臥房之中,早已有了從城牆上攀屋而下的守城兵民,全都驚惶失措地尋覓縫隙和隱蔽之處欲潛匿下來,主人大聲嗬斥也無法阻止。此時揚州城全都已經關門閉戶,人人屏息靜氣而待,不敢有任何行動。
我家後廳正對著城牆,從窗隙中向外窺視,見城上滿兵由南向西行進,步武嚴整,即使淋雨也絲毫不亂。我私下合計,認為這是軍紀嚴明且有節製的軍隊,不會對百姓如何。心裏稍微安定。
突然聽到叩門聲急,原來是鄰人相約一起設案焚香迎接滿軍到來,以示臣服和不敢抗拒,我雖然知道這樣做不會有什麽作用,但此形勢下也無法立即改變眾人的決議,姑且唯唯相應。於是眾人換衣服,排好隊列站立,等待滿軍到來。但等待良久也未見滿軍。
我於是又到屋內後廳窗上窺視城牆,見到滿軍隊伍比剛才有些稀疏,停停走走。突見滿軍士兵中間擁有婦女雜行,看其服色,都是揚州本地女子。我才開始大為恐懼,回頭對老婆說:“敵兵入城,倘有什麽不測,你就當自裁以免受辱。”妻悲泣著說:好吧!隨即又涕泣交下,對我說:我以前積攢了好多私房錢,交給你處置吧,若我死了,永無複生人世之可能,留此財物何用?於是把所有錢財盡數拿出交給我。
正在此時,有人進來大聲喊叫:來了!來了!我急忙跑出。遠遠的望見從北來了數騎,都緊拉馬韁緩緩前行,遇到了迎接的隊列,俯首對下邊等待的人好像在說什麽。這時候,揚州全城人人人自危,各自為守,所以雖然相隔不遠但往來消息不通。人們焦急地等待他們靠近,才知道他們正在逐戶要錢。然而也並不十分苛求,稍有所得,就不再多問,即使有不服從的,雖操刀相向恐嚇,尚未傷人。到後來才知道有人捐金萬兩相獻,而頃刻之間遭到殺戮,是因為有當地揚州人做滿人的臥底。
滿兵逐次地到了我家門前,一騎馬滿兵獨指著我對後麵的騎兵說:“給我找這個穿藍衣的人要錢。”後麵的滿兵剛下馬,而我已飛快地逃遠了。滿兵也就棄我不顧上馬而去。我心裏捉摸:“我的服飾粗鄙象個鄉下人,為什麽單單找我要錢?”恰好這時我的大哥、弟弟也來了,於是一起謀劃:“我住的房子左右都是富商,他們是不是認為我也是富商呢,這可怎麽辦?”大家都十分焦急,最終決定盡快轉移。於是托付大哥率領家裏的婦女等人從偏僻小路冒雨來到二哥的住宅。二哥住處在何家墳後麵,左右均是赤貧之人,應該比較安全。我一個人獨自留在後麵以觀動靜。不一會大哥忽前來說:“大街上滿軍已經大開殺戒了,還留在此處何用?我們親兄弟無論如何應在一處,同生共死,雖死也可以無恨了。”
我於是拿好先人神主與大哥一起來到二哥住宅處。當時有我和大哥二哥弟弟、一嫂一侄、懷孕的老婆和五歲的兒子、兩個娘家小姨、一個內弟,共12人同避二哥家中。
天漸漸黑了,敵兵殺人聲已響徹門外,眾多家人都不敢呆在屋裏,心驚膽戰地躲在房頂上。而雨越下越大,十多人隻有一條氈子共蓋,全身都被雨淋濕。外麵哀痛之聲撕心裂肺,懾人魂魄。直到夜深滿兵漸稀,才敢抓住房簷下來,敲石取火做飯。
這時,城中到處起火,近的就有十餘處,遠的更是不計其數。揚州城內火光相映如雷電照耀,辟卜聲轟耳不絕。又隱隱聽到被擊傷未死者痛苦呻吟的聲音,哀顧斷續,其慘不可形容。
飯熟,眾人相顧驚懼,竟沒人能下一筷,也沒人能出一個主意。我妻子取出前麵交我的私房錢,打碎為四塊,兄弟各藏一塊,藏在發髻、鞋子、衣帶內的都有,以備不時之需,或可以救人一命。妻又找了一件破衣服和爛鞋子給我換上,裝扮成窮人。於是眾人整夜不眠,直到天明。
就在這個晚上,有很奇怪的鳥在空中發出笙簧一樣的叫聲,又象小兒在啼哭,似乎就在離人不遠的地方,後來問大家都聽到了。
26日,很快地,城內火勢減弱。天色漸明,大家再次爬高上到屋頂躲避,發現已有十多人伏在房頂與房頂之間的天溝內躲藏。忽然,東廂有一人爬牆上房逃跑,一士兵持刀緊追,也速度如飛般地上了房,一下就看到了我們這些人,隨即舍棄所追之人向我們而來。我當時嚇得惶恐失措,立即跳下房頂,大哥二哥也隨我跳下,弟弟也跟上逃命。我們快跑了百餘步才逃脫追逐。但與其它家人失散了,不知他們的生死。
這時,幾個狡猾的滿兵怕藏匿的人太多不好找,就詭稱紿眾人以安民符節,不再殺人。於是藏匿的人爭相出來跟隨他們,共集中了五六十人,其中婦女參半。二哥對我說:“我們隻有區區四人,若遇到強悍不講理的士兵,肯定不能幸免。不如跟著大家,人多勢眾則容易逃命,即使遭遇不幸,也是大家一起生死相聚,無所恨了。”這個時候,我們都已亂了方寸,更找不到其他的救生良策,唯有默默相許。於是大家一起出來跟隨眾人。帶領這群人的是三個滿兵。他們首先對所有人挨個索要金帛錢財,幾個兄弟都罄盡所有財物給他拿走了,隻我一個人幸運地被他們忘了搜查。突然聽到婦人中有人叫我,一看是我的好友朱書兄的兩個小妾,我急忙製止她們。此二人都披頭散發,衣不遮體,小腳踩入泥中一直到沒脛的深度,狼狽不堪。一妾還抱著一個女嬰,滿兵發覺了,就揮舞鞭子抽打嬰兒,一下搶過來扔到泥中,旋
即把婦人趕走。
一滿兵提刀在前引導,一滿兵橫槊在後驅逐,一滿兵居中在隊伍的左右看管以防逃逸。三滿兵驅趕數十人如驅如犬羊,稍有不前,即加捶撻,或立即殺掉。婦女們還被用長繩索係在脖子上,繩索拖掛,累累如貫珠,女人們由於小腳難行,不斷跌倒,遍身泥土,一步一蹶。此時街上但見滿地都是被棄的嬰兒,或遭馬蹄踐踏,或被人足所踩,肝腦塗地,泣聲盈野。路過一溝一池,隻見裏麵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流入水中,化為五顏六色,池塘都被屍體填平了。
三滿兵把人群趕到了一所宅子的門前,原是廷尉永言姚公的居所。眾人從後門直入,隻見屋宇深邃,處處都有屍體,我想,這大概就是我的死處了吧。眾人又被驅趕逶迤前行到達前屋,出到街上進了另一處住宅,原為西商喬承望之宅第,這裏就是三滿兵的巢穴了。
進了門,見到已有一滿兵看管著幾個美貌女子在裏麵翻檢堆積如山的彩緞服飾,見到三滿兵到,該滿兵大笑,隨即把我們數十男子驅趕到後廳,隻留下女人在旁室中。前廳房中有二方幾,三個製衣女人,另有一個中年婦人正在挑揀衣服。此婦是揚州人,濃抹麗妝,鮮衣華飾,指揮言笑,一副欣然自得的樣子。在其挑揀的物品中一遇值錢之物,就向滿兵乞取,曲盡媚態,不以為恥。我恨不能奪滿兵之刀,斬斷此淫孽。聽滿兵後來曾對人說:“我們當年征服高麗的時候,曾擄掠高麗婦女數萬人回滿洲,其受盡屈辱而無一人投敵變節,何以堂堂中國,竟然無恥至此?”嗚呼,這正是中國所以大亂之原因。
三滿兵隨即命令所有婦女從外到裏,自頭到腳,全部脫光濕衣,並令製衣的婦人以尺量每人的長短寬窄,再給她們換上新服飾。這些婦女由於滿兵威逼不已,隻好裸體相向,隱私盡露,其羞澀萬狀,痛不欲生,難以言喻。換完衣服,幾個滿兵乃挑選婦女左擁右抱,飲酒做樂,嘩笑不已。
不久,一滿兵突然提刀起身,向後廳的眾男子大叫:“蠻子,過來,蠻子,過來!”我旁邊的數人已被縛住不能動,其中有我大哥。二哥說:“勢已至此,夫複何言?”緊握住我的手往前走,我弟弟也跟著眾人走,這時被他們看押的男子共有五十多人,而滿兵提刀一呼,眾人魂魄已飛,無一人敢違抗不往前走的。我隨弟兄出廳,見外麵滿兵挨個殺人,眾人都次第等待著被殺。我最初亦想甘願就死,但若有神助一般,忽然心中一動,趁人不備,潛身後逃,又回到後廳,而所有五十多人都沒有發現。
廳後宅西房還有幾個老婦,不可能躲開她們,所以無法通過。於是由中堂穿至後室,發現裏麵盡是馬匹牲口,也不能從這兒逃走。此時心中愈發焦急,就趴在馬肚子底下,從一匹匹牲畜腹下匍匐而出。若此時驚動牲畜,它們一亂起來,我很快就會被踏成肉泥。逃離此處,又過數間房屋,都沒有逃離之路,隻旁邊有一個屋間的小道可通往後門,而小道上的門已被滿兵用長釘釘死。
我又從後屋來到前邊,聽到前堂殺人的聲音,愈加惶怖無策。環顧左側,發現一間廚房,裏麵有四個人大概也是被抓來做飯的。我求他們把我收留下來,讓我也一起幹點燒火做飯的活,說不定也可以幸免。但四人嚴詞拒絕說:“我們四個人隻不過是抓來幹雜活的,如果滿兵發現增人,肯定懷疑有詐,你會秧及我們!”我哀求不已,他們開始惱怒起來,要把我拉到外邊,我隻好離開。
這時心中愈發焦急,發現台階前有個架子,架上有個大甕,離屋頂不很遠。於是抓住架子往上爬,手剛剛到達甕的位置,架子突然傾倒,身子已經摔到地上,是由於架子重心太高而我用力過猛。
無可奈何,隻好急忙回到小道門處。雙手抓住釘門的大釘子拚命搖撼,怎麽也無法打開。用石頭敲擊,聲音之大一直傳到外庭。怕被滿兵發覺,不得已再竭力搖撼,直到手指裂開,血流不止,血水順著胳膊一直流到到兩肘。這時長釘鬆動,用盡全力往外拔,終於把釘子拔出在手中。急忙拉門閂,但由於木頭門閂遭雨水浸泡而漲,其堅澀難開更數倍於拔長釘。我愈發心急,奮力猛拔門閂,用力之下,門閂未開而門框突然折斷,整個門傾斜倒下連旁邊的牆壁都塌了大一塊,聲音之大如同雷鳴。我急忙聳身跳過爛門,都不知道哪裏來的那麽大力氣,迅速從後門出來。
外麵就是城腳。這裏到處都充斥著滿兵和馬匹。根本無法通過。於是立即又擠身鑽入了喬宅之左鄰的後門,但發現這裏凡可避人處都有人藏匿,而且都堅決不肯容他人進入。由後至前,五間大屋子都無一例外如此,直到大門口,這裏已與大街相臨。
街上滿兵兵丁往來絡繹不絕,可能大家都認為此地很危險所以沒有人在此躲藏。我急忙進入,見裏麵有一床,此床上方有仰頂,於是抓住支柱登到仰頂之上,屈身向裏躺下。喘息方定,忽聽到隔牆我弟弟的哀號聲,又聽到舉刀砍擊的聲音,一共砍了三下聲音才沉寂下來。不一會,又聽到二哥的哀叫懇求,說:“我有錢財在家中的地窖裏,放了我吧!我去把錢取出來給你。”隻聽到一刀砍下的聲音,一切又歸於沉寂了。我此時神已離舍,心若焚膏,眼枯無淚,腸結欲斷,不能自主。
過了一會兒,有一個滿兵挾持一個女子直入此屋中,欲在床上奸淫此女。女子一開始堅決反抗不從,後來在滿兵的暴力脅迫下隻好屈從。完事後,女子說:“此地靠近大街太不方便,有可能被其他人發現,不可在此處久留。”滿兵於是又把她帶走離去。其間我幾乎被發現。
此屋頂上有竹席做的隔斷,不能經受人的重量,但順著它可以抓住房梁。我用手扳住梁上的桁條爬上去,用腳踩住駝梁,下麵有席子遮擋,房梁以上漆黑一團,不易被發現。
後來仍有滿兵前來,用長矛往上搠,發現裏麵是空的,料想無人在上,我才幸運地整日沒有遇到滿兵。然而外麵大街上每有滿人兵馬過,必有數十男女哀號隨其後,被屠殺的有多少人不得而知。
這天雖然不下雨,但也沒有太陽,我躲在裏麵不知時間是早是晚。到了夜裏,街上軍騎稍稍稀疏,左右隻聽見有人悲泣的聲音。想我弟兄四人已經有二人遇難,大哥還生死未卜,我的妻兒還不知在何處。我不能在此久留,必須去尋找他們,說不定能得一見,告訴他們兄弟被殺死的事情。
於是順著房梁慢慢下到地上,躡足走到前街。街中屍體橫陳,互相枕藉,天色昏暗無法分辨死者是誰。在屍體堆中俯身呼叫,漠漠無人聲應答。遠遠地看到南麵有數火炬蜂擁而來,我急忙躲避,沿著城牆而走。城牆腳下屍體堆積如魚鱗般密密麻麻,我幾次被屍體絆倒,跌在屍堆上與屍體相觸。由於到處是屍體,無放腳之處,我隻好趴下以手代步,一有風吹草動即趴在地上裝作僵屍。這樣爬了很久才到達大街之上。
大街上有幾處火光照耀如白晝,有滿兵巡邏。我長時間在街上逡巡等待機會,趁間隙,越過大街,得以到達小路。路上曾遇到其他逃難者,身體接觸互相驚駭。不滿百步之路,自酉時至亥時方到及二哥家。
二哥家宅門緊閉,我不敢立即敲門。一會兒聽到婦人聲,是我大嫂,才開始輕輕敲門,開門的正是我妻。原來大哥已被滿兵釋放先返回了,他尚不知二哥和弟弟的死。我的妻子兒子也在。我與大哥抱頭痛哭,而仍然不敢立即告訴二哥和弟弟已經被殺的事情,嫂問我,我隻好騙她。我問妻子如何幸免,妻說:“開始滿兵追逐的時候,你先跑了,其他人也跟著都逃走了,隻剩下我,我抱孩子跳到屋下幸虧沒有摔死,我妹則傷了腳也趴下不能動彈。滿兵把我們二人帶到一間屋子裏,屋中有男女幾十人都挨個被繩子綁起來了,但沒有把我綁起來,滿兵對幾個當看守的女人交待說:‘看著她,別讓她跑了。’滿兵就持刀出去了。後來,又有一個滿兵進來,把我妹妹劫走了。很久也不見前一個滿兵回來,就紿幾個看守的女人點財物而得以出
來。出門就遇到洪老太,我們相攜來到這裏,所以幸免。”洪老太是大哥的娘家親戚。妻子問我逃跑的經過,我如實相告,我們一起唏噓良久。洪老太拿出點剩飯勸我吃。我哽咽著難以下咽。
外麵又開始四處火起,更倍於昨晚,我難以安定下來,偷偷摸出戶外,隻見附近田中橫屍交砌,一些未死之傷者喘息猶存。遠遠看何家墳方向,樹木陰森,哭音成籟,有父親呼喚兒子,有丈夫呼喚妻子,在草畔溪間,嬰兒呱呱啼哭之聲比比皆是,慘不忍聞。回到大哥住宅,我對妻子說:“今日之事,惟有一死,屆時請讓我先走一步,以免連累了你們母子,有彭兒在,你日後好自為之吧!”
我知道妻子性格果敢,生死無畏,在這生離死別之際,當夜與妻子竟夜私語,整晚未眠,直到東方發白。
27日,天亮了,問妻子我們應該到何處躲避?妻子拉著我曲折繞行到一個棺材後麵的一片廢墟中。這裏古瓦荒磚,久絕人跡。我蹲在一堆荒草中間,把彭兒放置於棺材上,用葦席覆蓋。婦蜷縮著躲在前麵,我彎腰蹲於後。不敢伸展,上身直起來則露出頭,下身伸直則露腳。也不敢發出任何聲響,屏住氣息,四肢抱緊,身體縮成一團。
剛剛驚魂少定而殺聲又一次逼至。隻聽見附近刀環響處,淒慘悲愴的呼叫聲四處不絕,眾人齊聲求饒乞命的有時數十人,有時百餘人。遇到一個滿兵,可憐的漢人不論人數多寡,全都垂首匐伏,引頸受刃,無一敢逃者。至於紛紛子女,百口交啼,哀鳴動地,其悲慘的場麵更無法描述!將近中午的時候,滿軍殺掠愈甚,積屍愈多,耳所難聞,目不忍視。妻甚至後悔疇昔之夜,誤聽了我的話沒有當時就死掉。然而我們僥幸未被發現,捱到夜幕降臨。
我們小心試探著出來,見彭兒酣睡於棺材上,自早至晚,不啼不言,也不要吃的或渴了喝水。我們拿了一片瓦掬溝水喂他,隻是稍驚之後仍然睡去,於是把他叫醒,抱著離開回到二哥住宅。洪老太也已經到了,才知道大嫂未能幸免又被劫去。我的小侄子尚在繈褓之中,竟已經不知其所在,嗚呼痛哉!隻三天時間而兄嫂弟侄四人已經全失去,煢煢孑遺之人,隻是我大哥、我和妻子兒子四人了!
我們一塊尋找臼中的餘米,但米已經沒有了,隻好與大哥枕股忍饑達旦。當夜妻子差點尋短見而死,幸虧洪老太太救了她一命。
28日,我對大哥說:“今日還不知誰能活過來?偌大哥幸而無恙,求你保護我的彭兒,哪怕隻是苟延殘喘於一時。”大哥也是垂淚勸慰,終於告別,各自逃往他處。
洪老太太對妻說:“我昨天藏在一個破櫃子裏,整天都很安全,今天就跟你換個地方躲避吧。”但妻堅辭不肯,仍然與我一起躲到棺材後麵。
這一天沒多久,幾個滿兵就衝進屋中,打破櫃子,把洪老太劫了出來。他們拳腳相加,對老太太百般捶擊毆打。但洪老太太咬緊牙關,始終沒有供出一人。對此我甚為感激她的大恩大德,後來我把二哥的家產百兩銀子,我家剩下的也有數十的金銀錢財,一起給了洪老太,酬謝她的救命之恩。
之後,滿兵來的越來越多,到我藏匿地點的滿兵前後不斷,接踵而至,但都是一到屋後,看見棺材就走了。忽然,有十數個滿兵恫喝而至,來勢甚猛,瞬間見有一人直奔棺材而來,用長竿搠我的腳。我大驚而出,一看,發現原來是有本地揚州人為滿人當向導尋找藏匿之人,估計是要敲詐錢財。滿人的向導有些麵熟但忘了他的姓名。我使勁向他們求饒乞憐,這些人果然向我要錢,就給他們點錢,他們也不過多為難於我,說:“因為她懷孕,便宜你老婆了。”最後幾個滿兵對其他人說:“暫且放了他吧。”這些人才散去。
我正驚魂未定,忽然一個穿紅衣的滿人少年手持長刀快步直抵我所在處,大叫著要我出來。我隻好出來,他也不說話,舉起兵器對著我。我拿錢給他,他收了錢,還不罷休,看見妻子就要帶走她。妻挺著九個月的大肚子,拚死伏地不起。我再拿給他財物求他:“我妻子已經懷孕多月,昨天從屋頂摔下,又傷了身體,坐起來都萬萬不能,又怎能走路?”紅衣少年不信,於是掀起衣服察看妻的腹部,又看到了先前已經染血的褲子,才悻悻地走開。
我看到這個滿人少年劫持了一個少婦,一個幼女和一個小兒。小兒叫著媽媽要吃的,惹惱了他,於是揮刀一擊,小兒腦裂而死。再押著少婦與幼女離去。
我對妻說此地已經被人發現,不能存身,當再找好的地方躲藏。而妻子堅決要自盡,我實在也是惶迫無主,我們兩人就走出來,在房梁上係了繩子,一起自縊於梁。
但正在半途之中,兩人脖子上的繩索一起斷裂,我倆雙雙跌落於地。還沒起身,許多滿兵又已經衝進了大門,直趨堂上,所幸還沒來得及過兩廊。我與妻急忙逃到門外,奔向一草房。
草房裏麵盡是村間婦女,她們同意留下妻子,但不讓我進去。我急忙奔南首的另外一間草房中,裏麵的草堆積連屋,我爬到草堆頂上,趴下身子藏匿,又用亂草覆蓋在身上,自以為可以無憂了。
但沒一會滿兵就到了,他們一躍而上草堆,用長矛向下亂搠。我隻好從草堆出來乞命,給了很多錢。滿兵拿了錢再搜草堆,又找出數人,都拿錢給他。滿兵於是滿意離去,數人又一次鑽入草堆裏。
我觀察此屋,靠牆有數張大方桌,方桌外圍都是稻草,方桌下方空曠無物,可容二三十人。我強行竄入桌下,自以為得計,不料桌子邊的牆體已經腐朽,突然從半腰高處塌下一大塊牆體,露出一個大洞,外麵正好有滿兵,他們從洞中看見裏麵有人,就從洞外用長矛直刺。正當洞口前麵的人無不被刺傷,我大腿後麵也被刺傷。靠近洞的人不得已隻能從洞中膝行爬出,立即全部被滿兵所綁。我和離洞遠的幾個人急忙向外爬出草堆。
我隻好再次到了妻藏身的地方。妻與眾婦女都趴在柴草堆裏,用血塗滿身體,用煤灑在頭上,沫在臉上,形如鬼魅,通過聲音才找到妻子。我肯求眾婦人,終於得到許可,鑽入草底,眾婦擁臥在上麵,我屏息靜氣不敢動,幾乎被憋死。妻子把一竹筒交給我,讓我用口含住末端,另一端在上麵,通過竹筒才能出氣不被憋死。
當時戶外有一個滿兵,殺死二人,其事甚怪,筆不能載。
草上的這些婦女無不驚恐戰栗。突然聽到外麵哀叫的聲音增大,原來是滿兵開門入室。但隨即滿兵又大步走出,再不回顧。
天亦漸暝,女人們起來,我才能從草中出來,已經是汗如雨下。到了晚上,同妻至洪宅,洪家二老都在。大哥也來到這裏,說是白天被劫去挑東西去了,後來滿人還賞了他一千錢,並放他回來。今日一路上到處見到亂屍如山一般堆疊,血流成渠,慘狀無法描述。又聽傳聞說有姓汪的將爺,住在本坊昭陽李宅,把數萬錢財每天救助難民,其部下殺人,往往勸阻,所以難民保全性命的很多。這一晚悲咽之餘,昏昏睡去。次日,已經是29日了。
自25日起,至此已五日,心中暗暗盼望能有幸遇上赦免。外麵紛紛傳言滿軍要殺光全城,人心更加慌亂。護城河由於壅塞不通到現在已成坦途,於是城中殘留的黎民百姓有一大半冒死縋城而出,夜行晝伏,企圖逃往城外,但因此反遭禍害。城外有很多亡命之徒,眼紅城中財物豐富,就趁火打劫,結伴在夜間難民逃亡之要道設伏盤詰路人,搜刮金銀,逃亡之人誰都不敢起而反抗。
我和妻子合計,還是不應該冒險逃走,大哥也為我之故不忍心獨自離城。到了天明,逃走的念頭就沒有了。
原來躲避的地方肯定不可再留了。由於妻懷孕之故屢屢化險為夷,於是我隻一個人藏匿於池畔深草中,妻與彭兒不再躲藏,隻是裹臥於草堆之上。有數次滿兵來了,把妻搜出,都隻稍給了一點錢就放她而去。
後來,一個十分凶狠的滿兵來了,此人鼠頭鷹眼,其狀令人厭惡,意欲劫走妻子。妻倒地不起,把前麵說過的話告訴他,滿兵不聽,一定要逼妻站起來。妻拖著肚子旋轉於地上,死不肯起,滿兵舉刀背亂打,血濺衣裳,表裏漬透。之前,妻曾告戒我說:“倘遇不幸,我必死無疑,你不可因為夫婦之故出來哀求,這樣還會連累兒子;我死則一定死在你眼前,這樣也就使你死心,不必掛念我了。”所以我遠躲在草中沒有出來。我看到妻死不跟他走,也認為必死於該滿兵之手了。但滿兵沒有殺死她,始終不放棄要把她帶走,他揪住妻的頭發在手臂上繞了數周,把妻拖在地上橫曳而去。這樣反複幾次,曲曲彎彎地由田陌至深巷走了一箭地遠。其間每走數步必然用刀背在妻身上狠擊數下,一邊怒聲嗬斥,這樣一直到了大街上。突遇到許多滿軍騎兵趕到,其中一騎兵與滿兵用滿語說了什麽,滿兵才舍妻而去。妻始能慢慢
匍匐返回,大哭一番,此時已是體無完膚了!
忽然,再次烈火四起,何家墳前後多草房,點燃會立刻燒成灰燼。其間的寸壤隙地尚藏有一兩個漏網的人,被火一逼,無不奔竄四出,但一出來就立即遇害,無人幸免。更有些人則死也不肯逃出火海,一屋之中閉戶自焚的由數口多至數百口,真不知每一間房屋之中有多少冤屈積骨!
偌大的揚州城內大約此時已經無處可避了,也不能避,避則一旦被抓住,沒錢死,有錢也是死;隻有老老實實地出來等在道旁,或與屍骸雜處,生死反而不可預知。我隻好與妻、子並往棺材後麵,用泥塗滿臉和全身繼續躲藏。互相看看已無人形了。
此時火勢愈來愈熾列,墓中的棺木都被引燃,光如電灼,聲如山崩,悲風怒號,令人生噤,赤日慘淡,為之無光。眼前如見地獄中無數夜叉魔鬼馳逐驅殺千百人間生靈。驚悸之餘,時而昏眩,恍惚之間我已不知此身是否還在人世間了。
霎時間,突然聽到腳步聲騰猛而來,慘叫聲震蕩心肺。回頭往牆邊看,原來是大哥又被滿兵抓住。遠遠的看見大哥正與滿兵相持,大哥力大,撇開對手而得逃脫,滿兵在後麵奔跑追趕出田巷,半晌都不回來。我正在內心搖搖,突然看到一人赤體裸體,披頭散發來到我藏匿的地方。仔細一看,竟是大哥,而追趕大哥之滿兵,正是前麵欲劫我妻而中途舍去的相貌凶惡者。大哥因為被滿兵所逼,不得已向我要錢救命。我身上僅剩下一錠銀子,拿出給那個滿兵。而滿兵怒氣未消,拿了錢即舉刀砍向大哥,大哥立即輾轉倒於地上,血水噴射數步之遠,血水與地上的沙土相浸漬。
我五歲的彭兒拉著滿兵的衣服涕泣求饒大哥一命。滿兵停下來拿彭兒的衣服擦拭刀上的血跡,突然又再一次砍向大哥,直至將大哥置於必死之地。隨即又拉住我的頭發要錢,一邊還拿刀背往我身上不斷的亂打。我說錢財已盡,你一定要錢那我隻有一死,但我還有其它財物可以給你。滿兵於是拉著我的頭發走到洪宅。我妻的衣飾放在兩個大甕中,我把它們倒置階下,取出所有東西供其選取。滿兵開始挑揀,凡金珠之類值錢之物沒有不要的,而衣服則撿好一些的拿。挑完,又看到彭兒項下有銀鎖,用刀割去。走的時候,惡狠狠地盯著我說:“我不殺你,自有人殺你。”我才知滿軍欲殺盡全城的說法確實,料想是必死無疑了。
我把兒子放回宅中,同妻急忙出來看大哥。大哥的脖子前後都被刀砍傷,刀口有一寸多深,胸前的傷更重,撥開傷口都可以看到五髒六腑。我們二人把他扶至洪宅,問他,他也感覺不到疼痛,神魂忽瞶忽蘇。安置完畢,我們夫婦再回到原處躲避。
附近鄰人有許多都裝死臥在亂屍之中,忽然從亂屍中發出人語,原來是相熟的鄰人,對我說:“明日必然是最後洗城,所有人都要殺盡,你還是丟下老婆跟我一起逃出城走吧!”妻也堅持勸我與他一起逃走,我念及大哥生命垂危,怎能忍心離去?又想:以前逃命所依的是尚存錢財,現如今錢財一空,料不能繼續生存了。一痛之下我暈倒在地,幾乎氣絕而死,過了良久才蘇醒過來。
大火漸漸熄滅了,偶爾遙聞幾聲炮響,往來兵丁漸少,我與妻、彭兒又找了一個糞窖躲在裏麵,洪老太也過來與我們相依。
後來見到有數個滿兵擄四五個婦女同行,其中兩個年紀大一些婦女的不停悲泣,而兩個年紀小一點的則不以為意,嘻笑自若。有兩個滿兵追上他們要搶這幾個女子。以至幾個滿兵自相奮擊,撕打在一起,後來其中一個用滿語勸解才罷。隨後,一個滿兵將一個少婦抱至樹下野合,其餘二女也被奸汙,老婦哭泣懇求不要,而兩少婦竟然恬不為恥,不加拒絕,被數十人奸淫後,仍與追來二滿兵淫亂,而其中一少婦此時已經不能起身走路了。我認識此女為焦家的兒媳婦,追想其家平日之所作所為,遭此報應並不為過,驚駭之下,不勝歎息。
這時,忽然見一滿人官吏來到我麵前。此人紅衣佩劍,滿帽皂靴,年紀不到三十,姿容俊爽。旁邊一個隨從,穿著黃衣和盔甲,相貌魁梧。後有數個漢人身負重物相隨。紅衣人對我熟視良久,指著我問:“看你並非與這些人同類,老實告訴我你是什麽人?”我心中合計,時常有因為裝大而獲得保全,也有因為裝大而立即斃命的,所以我不敢不以實相告。紅衣者於是大笑著對黃衣隨從說:“你服不服?我就知道此蠻子不是尋常人等。”又指洪老太問是誰?我都以實相告,紅衣人說:“明日王爺(多鐸)下令封刀,你等可以保全性命了!這幾天小心,千萬別自己送死。”命隨人給我幾件衣服,一錠銀子,問:“你等幾日未食?”我答以五日,他於是說:“隨我來。”我與妻子邊走邊感覺疑惑,但又不敢不行。
到了一處住宅,屋子雖小而柴火、魚肉、糧米等物資俱全,裏麵有一個老婦,一個小孩子也就十二三歲。見我們到了,老婦大為驚駭,哀號觸地求饒。紅衣者對她說:“我暫且饒了你的性命,你給我好好伺候這四個人,否則就殺了你,你的這個兒子就跟我走吧。”於是拉住小孩子與我告別而去。
老婦姓鄭,懷疑我與紅衣人是親戚,所以對我們招待周到,認為這樣她的孩子就可以返回了。天晚了,傳來消息說我的妻弟又被一個滿兵劫走,不知生死,妻傷心不已。不一會兒,老婦搬出魚飯給我們吃,此地離洪宅不遠,我拿了食物給大哥送過去。大哥喉傷不能咽食物,隻吃了數口就不吃了,我給大哥梳頭,洗去汙血,心如刀割!
這天,我把紅衣人的話遍告許多未出城的人,眾人心才放寬了一些。
次日為五月30日,滿兵屠殺之勢雖然稍減,但也不是不殺人,不是不掠取,隻是窮僻之處還稍微安全些。揚州城內的富家大室被搜括一空,其子女由六七歲至十餘歲被盡數擄掠無遺。這天,興平伯高傑叛亂投敵的漢奸兵也進入揚州城內,其掠奪比滿兵更甚,最後僅剩的寸絲半粟,也被搜羅一空,盡入虎口,前梳後篦,真是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五月初二這天,傳來官府公告說府道州縣已設置官吏,有官執安民牌到處告知百姓,不用再有驚懼。又通知各寺院僧人焚化積屍,寺院中藏匿的婦女也有不少,還有很多因為驚餓而死的。查焚屍簿記載的數目,前後共計約八十萬餘,還有落井投河,閉戶自焚,及在偏僻處自縊的都沒有計算在內。
這天,我燒綿絮灰並用人骨灰給大哥療傷。晚上,才把二哥、弟弟的死訊哭著告訴大哥,大哥神誌已經逐漸黯淡,隻點點頭而已。
五月初三,官府貼出布告開倉放糧賑濟災民。我跟洪老太到缺口關領米,米實際是史可法督鎮所儲的軍糧,堆積如丘陵。但數千石轉瞬一空,往來負載領取糧米的人,無不是焦頭爛額,斷臂折脛,刀痕遍體,血漬成塊,滿麵如燭淚成行,碎爛鶉衣,腥穢觸鼻。很多人都手持拐杖,挾著一個草袋,正如神廟中的竄獄冤鬼。有一點樣子能讓人看得進去的倒是那些乞丐。
眾人爭搶糧米之時,你爭我奪,互不相讓,即使是至親知交也絲毫不顧。那些身強而凶悍的人一次次地往來搬運糧米,而弱者竟日也得不到一點糧食。
五月初四,天開始晴朗,道邊的積屍經過雨水浸泡而暴漲,皮膚呈青黑色如蒙鼓皮,血肉在裏麵潰爛,穢臭逼人,再經過太陽暴曬,氣味愈加濃烈。揚州城內,前後左右,處處都在焚灼屍體,即使在屋內,也是煙氣氤氳,結成如霧,腥臭氣味傳出百裏之遠。
嗚呼!此地百萬之生靈,一朝橫死,雖天地鬼神,亦不能不為之愁慘!
初五那天,藏匿於幽僻處的人才開始悄悄走出,每每相遇,都落淚不能說一句話。
我們幾個人雖處境較好,但仍然不敢久居宅內,早上吃過飯,就避到野外,服裝打扮一如前日。因為每天往來趁火打劫的人不下數十人,雖然並不手持兵器,但也明火執仗,威脅恐嚇,敲詐財物,常有人被他們手持木棒毆打至死。這些人一遇到婦女,仍不放過,擄劫奸淫無惡不作,真不知是滿兵是明軍還是亂民?
這天,大哥終於因傷重,刀瘡迸裂而死。傷哉,痛不可言!
回憶我們最初遭難時,兄弟嫂侄妻子親人共八人,今僅存三人,妻之姐妹還沒有算在內。揚州人類似我家之遭遇者知有多少?我們數次瀕臨於死亡,死了也倒是幸事,然而不死,像我與妻子這樣能僥幸不死的應該還算是極少數,而我們仍然還是愁苦萬狀!
自四月二十五日起,至五月五日止,前後十日,其間都是親身經曆,親眼所見,才如實紀錄。如果是從別處風聞而未經證實之事則根本不紀錄於此。我希望後人若有幸生於太平之世,享受無戰亂之快樂生活;如果不加強自身修養,一味暴殄天物、享樂無度,讀了此記應當驚醒警惕了!
附:清宣統三年因革命而殉清者
這是一個王朝的終結,自然會有為這個王朝殉節的人。他們中的漢族,為清朝殉節,我們卻並不會說,他們就是中國的敗類,顯然,中國的意義早就已經不隻是指漢族建立的王朝了。 這屬於正常的朝代交替。他們,隻是殉節於自己的信念。 那麽,這就很奇怪了,為什麽,對待同一性質的事情,我們會有兩種不同的態度呢?
“國亡與亡,義也!” ——李秉鈞
“某今日乃不負大清矣!” ——張景良
“人孰無恥,安有一省大吏求庇外人者?得死,命也!” ——祖世增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中國末代皇朝覆滅。當年為舊曆辛亥年,是時人稱“辛亥國變”,史稱“辛亥革命”。國變間有清殉節者難以記數,然此時已非儒教把持輿論的時代,取代前朝的新政權對表彰死節者毫無興趣,後學竟多不知清朝有如此之多的殉節者。近日讀《清史稿》,大為驚詫。選輯出辛亥年部分殉節者的名單。括號前為姓名(滿人未記氏);括號內為民族;括號後為官銜及殉節方式。為區別旗、民漢人,括號內著明漢族與漢軍。
鬆壽(滿族)總督,自殺。 趙爾豐(漢軍)總督,不屈被殺。
馮汝騤(漢族)巡撫,自殺。 陸鍾琦(漢族)巡撫,不屈被殺。
文瑞(滿族)將軍,自殺。 誌銳(滿族)將軍,戰死。
孚琦(滿族)將軍,刺殺死。 劉鳳山(漢軍)將軍,刺殺死。
樸壽(滿族)將軍,不屈被殺。 黃忠浩(漢族)提督,不屈被殺。
良弼(滿族)都統,刺殺死。 載穆(滿族)都統,自殺。
謝寶勝(漢族)總兵,自殺。 王有宏(漢族)總兵,戰死。
何師程(漢族)總兵,自殺。 張嘉鈺(漢族)總兵,戰死。
譚振德(漢族)協都統,不屈被殺。 恆齡(滿族)副都統,自殺。
張毅(漢族)提法使,自殺。 鍾麟同(漢族)鎮統製官,戰死。
劉錫祺(漢族)協都統,不降被殺。 祖世增(漢軍)布政使,不降被殺
程彬(漢族)巡檢,戰死。 桂廕(滿族)知府,自殺。
存厚(滿族)內務府郎中,不降被殺。 榮濬(蒙古)知縣,戰死。
炳安(蒙古)驍騎校,戰死。 汪錫楨(漢軍)候補縣丞,警察官,戰死。
方祖楨(漢族)巡檢,刺殺死。 駱兆綸(漢族)州吏,自殺。
張曾疇(漢族)候補知府,自殺。 聯森(蒙古)知縣,不屈被殺。
張景良(漢族)新軍標統,不降被殺。 倭和布(滿族)協副將,不降被殺。
周飛鵬(漢族)管帶,戰死。 玉萼(漢族)守營參將,戰死。
鬆興(蒙古)常備軍統領,不降被殺。 鬆俊(蒙古)兵備處提調,戰死。
重光(漢族)隊官,戰死。 色德本(蒙古)排長,戰死。
寶善(滿族)副軍需官,戰死。 德齡(滿族)排長,戰死。
東良(滿族)隊官、戰死。 德培(滿族)排長,戰死。
榮錦(滿族)都司,自殺。 哲森(滿族)驍騎校,自殺。
迎禧(滿族)教習,不屈被殺。 榮勳(滿族)副軍需官,自殺。
榮清(滿族)雲騎尉,不屈被殺。 喜明(漢族)駐防,自殺。
倉生光(漢族)排長,不屈被殺。 澤麟(滿族)聯長,戰死。
誌寬(滿族)協領,戰死。 額哲蘇(滿族)排長,戰死。
依成額(滿族)排長,戰死。 關斌魁(滿族)排長,戰死。
紮勒杭阿(滿族)恩騎尉,戰死。 王榮耀(漢族)隊官,戰死。
多瑞(滿族)防禦,自殺。 金霖嚐(滿族)記名驍騎校,自殺。
赫成額則(滿族)副將,戰死。 德祜(滿族)知府,戰死。
毓嵩(漢族)知縣,不屈被殺。 楊調元(漢族)知縣,自殺。
楊宜瀚(漢族)知州,自殺。 陳問紳(漢族)知縣,不屈被殺。
德銳(滿族)知縣,自殺。 皮潤璞(漢族)典史,不屈被殺。
穆克精額(滿族)守備,自殺。 榮麟(滿族)候補道,榷釐金,自殺。
張存善(漢族)候補知州,自殺。 寶坪(滿族)候補知州,駐防,自殺。
阿爾精額(滿族)州判,榷釐金,自殺。 斌恆(滿族)協領,戰死。
恩瑞(滿族)協領,戰死。 存福(滿族)協領,戰死。
培基(滿族)協領,戰死。 貴升(滿族)佐領,戰死。
特克什肯(蒙古)佐領,戰死。 慶喜(滿族)佐領,戰死。
巴克三圖(蒙古)佐領,戰死。 恆秀(滿族)佐領,戰死。
瑞明(滿族)佐領,戰死。 額哲本(滿族)佐領,戰死。
達朗阿(滿族)佐領,戰死。 興智(滿族)佐領,戰死。
恩壽(滿族)佐領,戰死。 玉祥(滿族)佐領,戰死。
西拉本(滿族)佐領,戰死。 奇徹亨(滿族)佐領,戰死。
恩撤亨(滿族)佐領,戰死。 存喜(滿族)防禦,戰死。
存升(滿族)防禦,戰死。 恩成(滿族)防禦,戰死。
林福(滿族)防禦,戰死。 色清額(滿族)防禦,戰死。
平升(滿族)防禦,戰死。 胡圖靈額(滿族)防禦,戰死。
惠文(滿族)防禦,戰死。 鶴齡(滿族)防禦,戰死。
奇巽(滿族)防禦,戰死。 蘇克敦(滿族)防禦,戰死。
訥拉春(滿族)防禦,戰死。 惠源(滿族)防禦,戰死。
呢克通阿(滿族)防禦,戰死。 哲爾精額(滿族)防禦,戰死。
惠祥(滿族)防禦,戰死。 奎亮(滿族)驍騎校,戰死。
林啟(滿族)驍騎校,戰死。 林璋(滿族)驍騎校,戰死。
都倫太(滿族)驍騎校,戰死。 景文太(滿族)驍騎校,戰死。
薩立善(滿族)驍騎校,戰死。 文昭(滿族)驍騎校,戰死。
伊吉斯琿(滿族)驍騎校,戰死。 智厚(滿族)驍騎校,戰死。
惠慶(滿族)驍騎校,戰死。 惠啟(滿族)驍騎校,戰死。
惠璋(滿族)副官,戰死。 文煥(滿族)鹽大使,戰死。
昌廣(滿族)騎都尉,戰死。 益光(滿族)騎都尉,戰死。
俊亮(滿族)雲騎尉,戰死。 和瑞(滿族)雲騎尉,戰死。
鬆善(滿族)雲騎尉,戰死。 特伸布(滿族)雲騎尉,戰死。
富海(滿族)雲騎尉,戰死。 勝春(滿族)雲騎尉,戰死。
海亮(滿族)雲騎尉,戰死。 多鑾太(滿族)雲騎尉,戰死。
達林(滿族)雲騎尉,戰死。 和順(滿族)雲騎尉,戰死。
忠雲(滿族)雲騎尉,戰死。 玉恆(滿族)雲騎尉,戰死。
培文(滿族)雲騎尉,戰死。 存祿(滿族)雲騎尉,戰死。
倭什琿(滿族)雲騎尉,戰死。 鳳玉(滿族)雲騎尉,戰死。
惠撤亨(滿族)雲騎尉,戰死。 培緒(滿族)恩騎尉,戰死。
鳳山(滿族)恩騎尉,戰死。 恩瑞(滿族)恩騎尉,戰死。
奎德(滿族)恩騎尉,戰死。 貴成(滿族)恩騎尉,戰死。
錫齡(滿族)恩騎尉,戰死。 崇喜(滿族)恩騎尉,戰死。
倭仁額(滿族)恩騎尉,戰死。 圖切琿(蒙古)佐領,自殺。
寶坪(滿族)候補知州,自殺。 德銳(滿族)候補知縣,自殺。
多英(滿族)防禦,自殺。 惠祥(滿族)巡官,自殺。
陸敘釗(漢族)知縣,不屈被殺。 齊世名(漢族)同知,不屈被殺。
奎彰(滿族)知州,不屈被殺。 世泰(滿族)知縣,不屈被殺。
羅長崟(漢族)駐藏左參讚,不降被殺。 曹銘(漢族)道員,署嘉定府,不屈被殺。
章慶(漢族)候補道員,戰死。 徐昭益(漢族)知縣,不降被殺。
曹彬孫(漢族)知縣,不屈被殺。 吳以剛(漢族)知縣,不屈被殺。
奎榮(滿族)駐防,自殺。 王毓江(漢族)管兵備處事,不屈被殺。
劉駿堂(漢族)候補遊擊,不屈被殺。 鍾麟(蒙古)知縣,自殺。
何永清(漢族)典史,自殺。 沈瀛(漢族)營務處提調,不降被殺。
申錫綬(漢族)知縣,不降被殺。 熊得壽(漢族)協都司,刺殺死。
琦璘(滿族)知府,不屈被殺。 毛汝霖(漢族)代行知府事,自殺。
胡國瑞(漢族)知州,自殺。 張舜琴(漢族)教授,自殺。
羅鴻奎(漢族)標統,不降被殺。 張之泮(漢族)副官,自殺。
張恩福(漢族)管帶,不屈被殺。 孔繁琴(漢族)知府,戰死。
張榮魁(漢族)管帶,戰死。 王振畿(漢族)統領,不降被殺。
範鍾嶽(漢族)管帶,戰死。 陳兆棠(漢族)知府,不屈被殺。
馮汝楨(漢族)知縣,不屈被殺。 何承珍(漢族)總稽查,自殺。
白如鏡(漢軍)左營遊擊,不屈被殺。 何培清(漢族)千總,不屈被殺。
黃兆熊(漢族)哨官,戰死。 張德潤(漢族)千總,戰死。
柏某(漢族)遊擊,戰死。 張振德(漢族)統領,戰死。
舒誌(漢族)知府,不屈被殺。 來秀(滿族)知府,自殺。
劉念慈(漢族)知縣,自殺。 李秉鈞(漢軍)知縣,自殺。
王榮綬(漢族)知縣,不屈被殺。 定煊(滿族)管帶,戰死。
長瑞(滿族)駐防,戰死。 巴揚阿均(滿族)駐防,戰死。
森俊(滿族)駐防,戰死。 蘇都裏(滿族)駐防,戰死。
達哈使(滿族)駐防,戰死。 尚阿裏(滿族)駐防,戰死。
桂斌(滿族)領催,戰死。 慶銘(滿族)領催,戰死。
鬆音(滿族)領催,戰死。 鑠欽額(滿族)哨官,戰死。
黃凱臣(漢族)遊擊,戰死。 戚從雲(漢族)千總,不屈被殺。
盛成(滿族)佐領,自殺。 南山(滿族)防禦,自殺。
鬆柏(滿族)防禦,自殺。 恩鈞(滿族)驍騎校,自殺。
寶林(滿族)副前鋒,自殺。 長年(滿族)防禦,自殺。
劉永祥(漢族)教習,自殺。 錦秀(滿族)前鋒,自殺。
富勒渾布(滿族)校長,自殺。 嚴德海(漢族)防禦,自殺。
愛仁阿(滿族)驍騎校,自殺。 榮生(滿族)驍騎校,自殺。
色勒善(滿族)千總,自殺。 廣照(滿族)佐領,自殺。
關秀昆(滿族)佐領,自殺。 果仁布(滿族)防禦,自殺。
汝霖(滿族)隊官,不屈被殺。 彭興(漢族)隊官,不屈被殺。
恩錫(滿族)教練官,不屈被殺。 魁穠(滿族)執事官,不屈被殺。
趙金泉(漢族)驍騎校,戰死。 鵬興(滿族)教練官,戰死。
海祥(滿族)排長,剿饋? 趙壽昌(漢族)砲隊官,戰死。
富有(滿族)千總,不屈被殺。 桂城(蒙古)駐防,不屈被殺。
延浩(蒙古)協領,自殺。 文蔚(蒙古)佐領,自殺。
佘世寬(漢族)協領,自殺。 恩厚(滿族)驍騎校,自殺。
同源(滿族)驍騎校,自殺。 春濤(滿族)佐領,自殺。
延熙(滿族)佐領,自殺。 貴慶(滿族)防禦,自殺。
延福(滿族)防禦,自殺。 錦章(滿族)防禦,自殺。
炳炎(滿族)防禦,自殺。 東皋(滿族)領催,自殺。
德慶(滿族)領催,自殺。 延昌(滿族)領催,自殺。
鬆廷(滿族)領催,自殺。 三元(滿族)領催,自殺。
錫昌(滿族)領催,自殺。 良?(滿族)雲騎尉,自殺。
崇樸(滿族)校長,自殺。 吉瑞(滿族)防禦,自殺。
德霈(滿族)領催,自殺。 鍾祥(漢族)前鋒,自殺。
達邦(滿族)前鋒,自殺。 慶耀(滿族)領催,自殺。
升奎(滿族)領催,自殺。 國能(滿族)領催,自殺。
殿倫(滿族)領催,自殺。 發昆(滿族)領催,自殺。
德尚(滿族)前鋒,自殺。 清泰(滿族)領催,自殺。
榮康(滿族)佐領,自殺。 德興(滿族)佐領,自殺。
普亮(滿族)佐領,自殺。 國棟(滿族)前鋒,自殺。
和庸(滿族)前鋒,自殺。 啟瑞(滿族)前鋒,自殺。
文光(滿族)領催,自殺。 延熙(滿族)領催,自殺。
延本(滿族)領催,自殺。 海春(滿族)領催,自殺。
延章(滿族)恩騎尉,自殺。 西登布(滿族)恩騎尉,自殺。
國權(滿族)排長,戰死。 海靖(滿族)排長,戰死。
文馨(滿族)排長,戰死。 啟貞(滿族)排長,戰死。
炳升(滿族)排長,戰死。 高謙(漢族)縣丞,自殺。
黃為熊(漢族)知縣,自殺。 文海(漢軍)知縣,不屈被殺。
趙翰階(漢族)管帶,不降被殺。 貴林(滿族)協領,戰死。
哈楚顯(滿族)佐領,戰死。 額特精額(滿族)防禦,戰死。
文榮(蒙古)雲騎尉,自殺。 金海(滿族)前鋒校,自殺。
玉潤(漢軍)遊擊,戰死。 勞謙光(漢族)管帶官,戰死。
吉升(滿族)幫帶官,自殺。 張程九(漢軍)知縣,諮議局議員,刺殺死。
王文域(漢族)知縣,不屈被殺。 譚鳳亭(漢族)管帶官,戰死。
春勳(滿族)教練官,不屈被殺。 張傳楷(漢族)知州,自殺。
梁濟(漢族)民政部主事,自殺。 吳寶訓(蒙古)理籓院員外郎,自殺。
簡純澤(漢族)教練官,自殺。 王國維(漢族)名詞館協修,自殺。
劉從德(漢族)巡捕官,不屈被殺。 春勳(滿族)教練官
同源(滿族)驍騎校,自殺。 陳政詩(漢族)巡防,署澤州府,戰死。
德霈(蒙古族)參謀長,自殺。 楊讓梨(漢族)遊擊,不屈被殺。
端方(滿族)侍郎,不屈被殺。 端錦(滿族)知府,不屈被殺。
劉燧(漢族)轉餉官,自殺。 赫成額(滿族)都司,自殺。
錦章(滿族)鎮執事官,戰死。 阮榮發(漢族)督隊官,戰死。
石家銘(漢族)知府,自殺。
參考文獻:
1. 顧誠的《南明史》
2. 《揚州十日記》是真是偽? 原文見《揚州文史》
3. 《揚州十日記》 王秀楚
4. 《明史.史可法傳》
5. 《乙酉揚州城守紀略》清·戴名世
6. 明末吳嘉紀有一首詩《過兵行》
7. 計六奇(1622年—?),《明季南略》
8. 弘光朝偽東宮偽後及黨禍紀略 桐城戴田有著
9. 談遷(1593年─1657年),明清史學家。《國榷》
10. 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第四,五卷中,該部分由曹樹基教授撰寫。
11. 〈揚州十日記〉證訛,作者不詳。
12. 《揚州十日記》不是偽書 今日揚州(2006-05-17 10:38:59) 作者:劉立人 湯傑 顧一平
13. “揚州十日”豈容否定? 作者:牧野
http://news.yztoday.com/11/2006-05-15/20060515-569255-11.shtml
14. 《揚州史誌》刊載的《〈揚州十日記〉是偽書》 作者:朱誌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