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龐統死於意外 司馬懿老婆

(2007-06-19 10:03:29) 下一個
龐統死於意外 司馬懿老婆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裏(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家、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舞陽侯。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晉宣帝。

《晉書》包括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誌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晉書》的內容,包含西晉、東晉以及與東晉同時存在的北方“十六國”的曆史。它記事的年代,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即《晉書》本紀中的宣帝)早年的政治活動,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以宋代晉。這部新的《晉書》同以往諸家晉史著作相比,內容上“甚為詳洽”,詳盡而廣博。 《晉書》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兩個特點。一是作者的眾多且都隊伍精良。《晉書》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主要作者中有房玄齡、令狐德棻、敬播、李延壽、李淳風等極為優秀的史家,這在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見的。另一特點是體例的創新。《晉書》有“載記”三十卷。載記是記述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統治者建立的政權即“十六國”史事的形式,這是《晉書》在紀傳體史書體例上的一個創造。早先,東漢班固曾經寫過載記,但並不是用來記少數民族政權的史事,也沒有把它作為一部史書的組成部分。《晉書·載記》作為全書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紀傳體史書的體例,而且對於表現多民族國家曆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曆史麵貌有深遠的意義。  

卷三十一列傳第一

宣穆張皇後,諱春華,河內平皋人也。父汪,魏粟邑令。母河內山氏,司徒濤之從祖姑也。後少有德行,智識過人,生景帝、文帝、平原王幹、南陽公主。宣帝初辭魏武之命,托以風痹,嚐暴書,遇暴雨,不覺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見之,後乃恐事泄致禍,遂手殺之以滅口,而親自執爨。帝由是重之。其後柏夫人有寵,後罕得進見。帝嚐臥疾,後往省病。帝曰:“老物可憎,何煩出也!”後慚恚不食,將自殺,諸子亦不食。帝驚而致謝,後乃止。帝退而謂人曰:“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魏正始八年崩,時年五十九,葬洛陽高原陵,追贈廣平縣君。鹹熙元年,追號宣穆妃。及武帝受禪,追尊為皇後。

--------------------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襄陽人,名士司馬徽稱其為鳳雛,與伏龍諸葛亮齊名。東漢未年本為群雄孫權名將周瑜的郡功曹,後成為劉備的重要謀士,曆任耒陽令、治中從事,官至軍師中郎將,死後追賜關內侯,追諡為靖侯。

家庭

兄弟
龐林,龐統之兄,以荊州治中從事加入黃權征吳,後夷陵之戰大敗,隨黃權降魏,封列侯,官至巨鹿太守。其妻因賢淑聞名。


龐宏,剛直簡樸,傲視尚書令陳袛,為陳袛所抑,卒時任涪陵太守。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齋

時樸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統弱冠往見徽,徽采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襄陽記曰: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德公,襄陽人。孔明每至其家,獨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德操嚐造德公,值其渡沔,上祀先人墓,德操徑入其室,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向雲有客當來就我與龐公譚。”其妻子皆羅列拜於堂下,奔走供設。須臾,德公還,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德操年小德公十歲,兄事之,呼作龐公,故世人遂謂龐公是德公名,非也。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為魏黃門吏部郎,早卒。子渙,字世文,晉太康中為牂牁太守。統,德公從子也,少未有識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見德操。德操與語,既而歎曰:“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後郡命為功曹。性好人倫,勤於長養。每所稱述,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統答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誌者自勵,不亦可乎?”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及當西還,並會昌門,陸勣、顧劭、全琮皆往。統曰:“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張勃吳錄曰:或問統曰:“如所目,陸子為勝乎?”統曰:“駑馬雖精,所致一人耳。駑牛一日行三百裏,所致豈一人之重哉!”劭就統宿,語,因問:“卿名知人,吾與卿孰愈?”統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吾不及卿;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劭安其言而親之。謂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蔣濟萬機論雲許子將褒貶不平,以拔樊子昭而抑許文休。劉曄曰:“子昭拔自賈豎,年至耳順,退能守靜,進能不苟。”濟答曰:“子昭誠自長幼完潔,然觀其臿齒牙,樹頰胲,吐脣吻,自非文休敵也。”胲音改。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績、劭謂統曰:“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深與統相結而還。主

?夤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裏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江表傳曰:先主與統從容宴語,問曰:“卿為周公瑾功曹,孤到吳,聞此人密有白事,勸仲謀相留,有之乎?在君為君,卿其無隱。”統對曰:“有之。”備歎息曰:“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獨篤,亦慮此也。孤以仲謀所防在北,當賴孤為援,故決意不疑。此誠出於險塗,非萬全之計也。”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九州春秋曰: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誌。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借以定大事。”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備遂行。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齋

用兵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複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複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習鑿齒曰:夫霸王者,必體仁義以為本,仗信順以為宗,一物不具,則其道乖矣。今劉備襲奪璋土,權以濟業,負信違情,德義俱愆,雖功由是隆,宜大傷其敗,譬斷手全軀,何樂之有?龐統懼斯言之泄宣,知其君之必悟,故眾中匡其失,而不脩常謙之道,矯然太當,盡其蹇諤之風。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納勝而無執,是從理也;有臣則陛隆堂高,從理則群策畢舉;一言而三善兼明,暫諫而義彰百代,可謂達乎大體矣。若惜其小失而廢其大益,矜此過言,自絕遠讜,能成業濟務者,未之有也。臣鬆之以為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宴酣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雲“君臣俱失”,蓋分謗之言耳。習氏所論,雖大旨無乖,然推演之辭,近為流宕也。古

進圍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統子宏,字巨師,剛簡有臧否,輕傲尚書令陳袛,為袛所抑,卒於涪陵太守。統弟林,以荊州治中從事參鎮北將軍黃權征吳,值軍敗,隨權入魏,魏封列侯,至钜鹿太守。襄陽記曰:林婦,同郡習禎妺。禎事在楊戲輔臣讚。曹公之破荊州,林婦與林分隔,守養弱女十有餘年,後林隨黃權降魏,始複集聚。魏文帝聞而賢之,賜床帳衣服,以顯其義節。知
---

龐統死於意外(正史)
《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寫劉備在軍師龐統輔佐下,奪取涪城,斬了冷苞之後,與龐統分兵進取雒城;出發前,龐統馬失前蹄,劉備讓他換乘自己所騎白馬;龐統走小路,行至一地勢逼窄之處,聽說此地名叫「落鳳坡」,大驚,急令退軍,卻被埋伏於此的張任軍認作劉備,亂箭射死。一代英傑,竟然死於非命,年僅三十六歲。這一情節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從明清以來,很多人都以為龐統真的死於「落鳳坡」。

  其實,這一情節基本上是虛構的。據《三國誌˙蜀書˙龐統傳》:「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可見曆史上的龐統並非死於進兵雒城的途中,而是死於攻城之時;不是因為中了埋伏而死,而是因為被流箭射中,死於意外。關於龐統的葬地,史無明文。由於其故鄉襄陽距離遙遠,且為曹操地盤,還葬原籍顯然不可能;而鹿頭山(今名白馬關)距雒城不過數十公裏,而且地勢高阜,背景開闊,可能是劉備進攻雒城的大本營所在地,因此,痛失良佐的劉備將龐統葬於此處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從現存的文獻資料來看,至遲從宋代起,今白馬關一帶已經有了關於龐統墓的記載。宋代大詩人陸遊就寫有<鹿頭山過龐士元墓>的詩,其中有「士元死千載,淒惻過遺祠」,「苔蘚無情報,秋來滿斷碑」等句,可見陸遊經過此地之前,這裏早已有了龐統的祠墓。大概是受到這一事實的啟發,又因龐統有「鳳雛」的美名,羅貫中才虛構了龐統死於「落鳳坡」的情節。

  那麼,羅貫中為什麼要如此虛構呢?這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有意將龐統之死提前,以便諸葛亮及早入蜀,指揮奪取益州的戰鬥(曆史上諸葛亮是在劉備包圍雒城以後才與張飛、趙雲等溯江入蜀,分定郡縣,然後與劉備共圍成都的)。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龐統為劉備奪取益州所起的關鍵作用,對龐統而言未免不大公平;為此,羅貫中又虛構了龐統在赤壁大戰中巧獻連環計、在耒陽半天了斷百日積案等情節,有力地表現了他的才幹,為塑造其忠烈睿智的形象作了補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