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赫赫我祖 來自昆侖”是說華夏來自西方

(2007-06-18 20:12:01) 下一個

“赫赫我祖 來自昆侖”是說華夏來自西方

華夏是來自西方, 至少部分來自西方的中亞


漢代曾經把祁連山稱為昆侖山。我覺得三代以前的先烈們可能把整個高聳的青藏高原東部稱為昆侖!


中國古籍中寫得清清楚楚,"赫赫我祖,來自昆侖",而且漢藏語係也從語言學上證實了中國人來自中亞,"出非洲記"裏也對中國人的來曆寫得清清楚楚.

西北少數民族有兩個是印歐語民族,其餘除了回族藏族以外,都是阿爾泰民族。語言上哪來的更密切? 藏緬語是舉世公認的漢語親屬語,而350多種藏緬語的分布區就是集中在從西藏一直南下到中南半島的那塊區域。

那為何還有那麽多學者認為中國人來自東南亞?這是事實.真的很難讓人接受.

東南地區的馬來人種應該來自東南亞。古籍產生於什麽時候?幾千年前吧?原始人從中亞遷來中國應該不隻幾萬年以前。

中國人人種複雜,原始人很可能同時從幾個方向進入中國。

我們的祖先以東南亞為起點沿著橫斷山脈進入青藏高原東部(昆侖山東緣)和渭黃之間。也就是說既來自東南亞,也來自昆侖山,隻是先後順序問題,兩者並不矛盾。赫赫我祖來自昆侖和東南亞起源說是不矛盾的。

 

分時期看

3~5萬年前的時代,東亞人群和東南亞人群(包括中國人)都是從中亞人群中分化出來的,這些可以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來證明。

0.6~0.5萬年前,分布在黃土高原—渭河流域的漢藏語先民延著不同方向開始向南向東擴散,這些可以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來證明。

0.31萬年前,原來居住在”甘肅天水“的一個部落向東南遷徙到”陝西周原“,憑借著從西方兩河流域學來的車戰方式,迅速統一了中國北方,《逸周書·世俘》裏說周武王滅商後,帶領5000虎賁300戰車用了三年時間滅掉了200多個方國,俘虜了650萬人。周族的語言為“雅語”,從此通行全國,也就是後來的漢語。周族人以自己為“華”(意思為高貴的人),以自己居住的地方為“夏”(意思是區域廣大),後期我們把中央各諸侯國叫“諸夏”“中國”,管這些居民叫“華胄”“國人”“貴胄”,周圍的異族人的就被稱為“諸夷”“蠻狄”“非類”“化外”,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兩字的來曆,這些可以用文字記錄來證明。

所以如果說5萬年前,中國人是來自中亞的,從5千年以後說,我們同南方漢藏語係的關係最近。
------------
赫赫我祖,來自昆侖
 
--——西部開發與西部文化談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一項規模宏大的係統工程,也是一項艱巨的曆史任務,是曆史上西部發展的延續,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我國跨入21世紀的重要曆史時期,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審時度勢,繼往開來,作出的重大決策。西部大開發必將為我國西部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一
  中國西部是黃河、長江的源頭,兩河流域的文化孕育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曆史上,從先秦到隋唐時代的漫長歲月裏,西部曾經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之地,創造過無數的燦爛與輝煌。強大的奴隸製帝國西周;第一個掃蕩六合,統一中國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北擊匈奴、南撫夷越、西通絲綢之路的兩漢帝國;世界農業文明與封建政治文化頂峰的隋唐盛世,都是從西部崛起而完成中國統一大業的。成功以後,這些王朝及統治者,均建都於長安或鹹陽,以西部為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來統治全國。
  橫貫於中國西部版圖的昆侖山脈,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且延伸麵積最大的山係。它西起新疆南部,連接西藏北部,向東綿延至青海,全長2500餘公裏,被世人稱為萬山之祖,眾山之王。文化學術界公認,昆侖神話體係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最初源頭。昆侖神話是原始文化、初民哲學,人類處於童年時期的觀念和願望在西部的大匯合。
  在西部先民的想象中,昆侖山是作為男神而存在,青海湖?西海 是作為女神而存在,昆侖為陽,西海為陰,陰陽結合,天地歸一。於是,對昆侖和西海的頂禮膜拜就成了遠古先民們的一種原始宗教意識。後來,當中原文化逐漸進入青藏高原,高原的男神女神觀念便演化成新的神話傳說,昆侖山被說成是軒轅黃帝的九重宮闕,而西海則被說成是西王聖母的聚仙瑤池。
  在《山海經》裏有西王母和昆侖山的記載,第一次出現了黃帝戰蚩尤、升駕於昆侖之宮的傳說,第一次出現了大禹治水、導河積石的故事。在隨後出現的先秦古籍《淮南子》、《穆天子傳》裏,這種以昆侖為地域載體的神話傳說便愈加係統化、具像化。在昆侖神話體係裏,包括了許多廣為人知的故事和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共工怒觸不周之山,女媧造人和煉石補天,以及黃帝創世,羿射九日,嫦娥奔月,誇父追月,造父馭車,穆王西遊,蟠桃盛會……形成了整套具有東方色彩的昆侖神話體係。其中西王聖母和軒轅皇帝構成了昆侖神話的軸心。
  赫赫我祖,來自昆侖。
  有專家學者稱:昆侖山是創世神話、英雄神話和創造神話三位一體的東方奧林匹斯山,如今看來,其意義遠不止此,它是我中華大地真正的脊梁。
  中國西部是歐亞大陸的至高點,也是地球上最精彩的一部分。巍巍昆侖如靈魂般統領著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帕米爾山、阿爾泰山、天山。一座座瑰偉奇特的雪山冰川孕育著一條條充滿激情的生命之河,那是黃河、長江、雅魯藏布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它們順流而下,在地圖上如一條條銀線,連綴起湖泊、草原、森林、田疇、鄉村、山寨、城鎮的顆顆珍珠,使地老天荒的山川大漠成為生命、曆史、文化、人生在漫長時空走廊中的意象。
  二
  西部地區曆史悠久,有著強大的民族文化凝聚力和生存延續力,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上風上水,源遠流長,其中的青藏高原文化、西域文化、秦隴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等又各有自己的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生態多樣、物產豐盈、民族眾多、民風習俗各呈異彩。從簡陋的穴居到獨具特色的民族建築,從充滿浪漫色彩的彩陶到豐富精致的民族器皿,從原始的體飾到五光十色的民族服飾,從神秘的岩畫到富有濃鬱生活氣息的繪畫藝術,從遠古初民的巫舞儺祭到靈動飛揚的近代歌舞,從創世神話到民族史詩,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在悠久的曆史發展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氛圍,在今天,又成為文化振興乃至西部振興的根基。
  西部文化的格局大致可概括為:一個主體、兩種文化圈、三條通道。一個主體,即遊牧文化為主體,使其帶有濃重的浪漫色彩,輕倫理、重自然,輕觀念、重情感,雄渾中透出悲壯,自由奔放而豪邁。兩種文化圈,即藏傳佛教文化圈和伊斯蘭教文化圈。西部民族的宗教信仰曆史悠久,且許多民族自古以來形成全民信教的傳統,宗教發展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而西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由古至今逐步形成的兩大宗教文化圈,有明顯的差異性,這種格局使得西部民族審美文化更是異彩紛呈。三條通道,即絲綢之路及其輔道、唐蕃古道和麝香之路。這幾條曆史悠久的古道的開通,不僅把西部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文化圈連接起來,而且把西部遊牧文化區和中原農耕文化區貫通起來,共同構成了華夏文明的整體。而且把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和歐洲文化這世界三大文化區連接一片,使西部成為世界文化的匯合區和中介場。
  在我國西部的西北民族地區,還存在著伊斯蘭教、佛教與漢文化三大文化板塊並存搏弈的文化格局。這三大文化板塊都遠離其文化發祥地?或因主體的移動 ,而使西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具備了邊緣性文化群落特征,因此其文化發展與傳播包含了更多的政治與軍事內容。而且這三大文化板塊以及各板塊內部派係形成的次文化圈,構成了西部民族交流及衝突的文化單位。這種衝突與搏弈的直接後果就是文明的整合與民族的融匯,並逐漸向以漢文化為紐帶的“三元一體”格局演變。除此之外,嚴酷而相似的自然環境又使他們在人與自然、社會的相互砥礪、交融過程中,形成了獨具高原特色與草原風情的文化底蘊,表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聚性特征。如在世界觀上敬天、順天思想以及對“神”的崇敬,在思維方式上長於具象思維,人際交往中熱情好客、質樸坦誠,而性格則內斂敦厚、保守務實等。
  世界各民族文化從源流上看,大致可分為三大係統,即中國文化、西歐文化、印度文化。中國西部是最早將這三種文化聯接起來的關鍵地帶,它在世界文化地圖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從文化學的角度看,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播與擴張,都是從一個文化場進入另一個新文化場的過程,必然要經過新文化場的中介物的過濾和折射,中國西部正是這個“文化場的中介物”。中國文化西傳波斯、阿拉伯、希臘、羅馬乃至整個歐洲。歐洲和西亞文化的東漸,西部是必經之地;中國文化南傳印度、印度文化傳入中國,西部是必由之路。總之,西部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三大文化區域交流的樞紐,從秦漢到隋唐,中原文化曾與中亞、西亞的草原文化以及南亞次大陸的佛教文化進行過頗有聲色的交流。
  西部在文化上的優勢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西部文化借大開發之勢實現騰飛的一個穩固的平台。豐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和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足以令這裏的文化傲視世界,也足可以讓我們西部文化人大顯身手,大有作為,以大手筆寫大文章。
  三
  翻開世界地勢地圖,在亞洲中部,在中國西部的南麵,呈紫棕色的厚重的一塊,就是西藏。她處在青藏高原腹地,亞洲三大文明古國的交接過渡帶。西藏高原,氣勢磅礴,奇崛高峻,景象萬千。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喀喇昆侖山脈和橫斷山脈在周圍環而抱之,以遼闊的高原麵為基礎,縱橫陳列著長達千裏的高山大係,構成西藏高原地形的基本骨架。飛機上透過藍天的盡頭向西望去,一層層山的波峰由低到高,向無極處鋪展成延伸的天梯,鬼斧神工般地切割出千姿百態的地貌,從印度洋吹來的赤道暖流,由孟加拉灣沿各路山口穀進入高原,依不同的地勢,將這裏造化出“一山分四季,十裏不同天”的奇妙景觀,在這片高原上攬括了北半球各氣候帶的不同植被,其動植物的豐富性,使世人理所當然地將這裏稱之謂“天然博物館、物種基因庫”。這裏山河瑰麗、物產豐富。多種多樣的地貌地形,反映出西藏高原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孕育著豐富多彩的礦產資源。在這裏,你想到的,它能創造出來,想不到的,它也會以動輒上億年的曆史,霍然出現在你的麵前。
  西藏文化就產生在這塊神奇的西部高原上,從遠古文明產生伊始,便拉開了自身的發展序幕,層出不窮的文明成果,彌漫並沉潛在多姿多彩的民眾生活之中,以其自身的文化資質及其蘊含的曆史張力,記錄著在與西部民族交往中的曆史風采,吸收並存儲著西部民族的真、善、美情感,成為民族藝術植根的沃土。
  西藏腹心地區的拉薩、日喀則、山南一帶,為一江兩河的?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 中部流域,氣候宜人,物產較豐,城市鄉村密集,寺廟莊園也很集中,自吐蕃以來的幾千年裏,相繼成為西藏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作為藏區傳統文化的主體,向來是藏區的禮儀之邦,各地文化的薈萃之地,這裏有人把它稱為“青稞文化”。
  一列列南北走向的山係橫貫藏東,當由西向東而來的喜馬拉雅等山係行進於此,在橫斷山脈的迎麵攔截之下,奔湧的峰巒匯聚成高山漩流,形成了地理學上稱之謂的奇妙無比的大地的漩流。為這裏孕育出雄美高亢的“藏東文化”。金沙江畔上空扯掛的經幡、飄飛的風馬旗構成的巨幅軟雕塑氣勢宏大,數以萬計的石塊壘成的瑪尼堆成為大地藝術,震撼人心。
  平均海拔5000米,麵積為60萬平方公裏的藏北高原,低山、丘陵縱橫交錯,形成許多網格狀盆地,其中又含有許多向心狀水係,使這片寒漠草原孕育出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更孕育出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千古傳唱的高亢旋律,有人把藏北牧業文化形象地稱之為“犛牛文化”。
  西部阿裏高原,有西藏“上方”之稱 ,山之巔、水之源,皆指此地。這裏地處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漢地文明的交接匯合處,作為一座大陸橋,連接著古代文化走廊。先於吐蕃繁盛的象雄文明源於阿裏,據一些史學家考證,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源於此地。至今這裏古風猶存,其文化形態,給人們許多謎一樣的誘惑。
  青藏高原南部邊緣地帶的喜馬拉雅山麓兩側,是門巴族、珞巴族、僜人、夏爾巴人聚居區,此地由於受惠於印度洋季風的濕潤,山清水秀,是藏區獨具秀麗風格的風景區,其文化有別於腹地文化自成體係,國際學術界稱它為“喜馬拉雅山文化”。
  藏族、門巴族、珞巴族共同開拓、創造了西藏審美文化,如果對解放前這3個民族的審美文化作為“共時”性形態放在同一層麵上進行研究,又明顯地反映出“曆時”性特征,即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曆史類型。珞巴族審美文化是原始型的審美文化;門巴族審美文化是由原始型向階級型過渡的過渡型的審美文化;而藏族文化是完成形態的、成熟的審美文化。這3個民族的文化在同一時間內,各自不同的發生著,完整地反映了西藏文化結構的曆史序列。從某種意義上說,西藏審美文化的多元性,反映了人類審美活動的發生、發展史,這對研究人類文化審美活動的規律具有特殊的意義。
  從地域上講,前麵所說的這種自然與人文相吻合的地理分布而成的五大自然板塊與五大文化板塊交相重疊之奇觀,形成了西藏文化內涵豐富的多元一體格局,使西藏同時兼有了自然與人文的雙重魅力。
  西藏,不僅是一塊自然高地,也是文化高地。(上)
  
  
閆振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