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西巡回鑾始末/卷6

(2007-06-15 17:11:10) 下一個

西巡回鑾始末/卷6

目錄
1 諸國來往國書鈔
1.1 日本答複中國國書
1.2 德皇答複中國國書
1.3 中國致俄羅斯國書
1.4 俄廷致中朝國書
1.5 華廷致俄廷國書
1.6 中國致法蘭西國書
1.7 中國政府賀英國嗣君登位電
1.8 俄人請退駐兵原函
1.9 美廷答複俄廷原函
2 各國政府及中西大員來往電文
2.1 奧國弭兵社男爵蘇德乃致駐俄楊公使書
2.2 駐俄楊公使複奧男爵蘇德乃書
2.3 蘇男爵再複楊公使書
2.4 英使致西提督乞援電
2.5 又
2.6 又
2.7 赫總稅司德致天津西官電
2.8 鄂省某太史致溥侍電
2.9 又致閩督許皖撫王陝撫端電
2.10 又致甘藩岑電
2.11 又致某巨公電
2.12 江督劉致盛京卿電
2.13 鄂督張致劉峴帥盛京卿電
2.14 赫總稅司乞援電函
2.15 又
2.16 榮相電複各督撫書
2.17 袁中丞致煙台各領事電
2.18 袁中丞致江督劉電
2.19 某省派駐保定坐探委員電
2.20 又
2.21 袁中丞致駐煙美領事電
2.22 某省派駐保定坐探委員電
2.23 英公使致駐津英領事書
2.24 鄂督張致盛京堂電
2.25 又
2.26 駐滬某西官致晉撫毓中丞電
2.27 又
2.28 又致陝督魏製軍電
2.29 日本公使致駐津領事電
2.30 江督劉致英水師提督西摩爾電
2.31 美廷複李中堂電
2.32 英政府致駐滬各領事電
2.33 英使臣致英政府密碼電
2.34 法公使致駐滬法總領事電
2.35 鄂督張江督劉致駐滬英德法俄美日六國領事電
2.36 鄂督張致英總領事電
2.37 直藩致東南督撫電
2.38 榮相致東南督撫電
2.39 李中堂致某省疆臣電
2.40 美外部海約翰致李中堂電
2.41 美政府又電
2.42 上海德國總會致德親王侯亨絡熙電
2.43 慶親王致各督撫電
2.44 東撫袁致各督撫電
2.45 李相致俄國外部大臣電
2.46 俄外部大臣答複李相電
2.47 美廷致德國政府電
2.48 德政府致各國電
2.49 美廷複德政府電
2.50 又複俄廷電
2.51 又複中國政府電
2.52 英沙侯致德政府電
2.53 劉張兩製軍公致駐滬各事總領電
2.54 鄂督張致駐滬各領事電
2.55 鄂督張致駐滬某西員電
2.56 駐滬英領事致浙撫惲電
2.57 瓦統帥致各國提督函
2.58 瓦德帥致德使穆函
2.59 瓦德帥致德穆使函
3 北京官商呈請回鑾函稟
3.1 北京滿漢大小官紳致敬尚書公函
3.2 北京商民公遞敬止齋尚書呈請奏懇回鑾稟
4 和議中各員往來函稿
4.1 直藩周方伯奉傳相諭傳知蔭副都統昌往謁瓦帥商酌三事
4.2 華曆正月十一日德國參謀處總辦
4.3 正月二十三日直藩周方伯致瓦大帥函
4.4 瓦帥複周方伯函
4.5 二月初二日周方伯又致瓦大帥函
5 另摘譯阜平鈔來稟稿
5.1 東撫袁中丞複法國駐天津領事運鹽公文
5.2 聯軍統帥致東撫袁中丞電
5.3 北京全權大臣致於蔭帥電
5.4 於中丞複電
5.5 黃仲蘇大令上江督劉製軍書
5.6 又
5.7 江督劉批
5.8 英教士李提摩太上李傅相書
6 譯英國藍皮書所載各種信函
7 李中丞通飭各府州縣設立教務公所劄
8 山東滋陽縣徐賡熙稟呈袁撫台公牘節錄
9 董福祥上榮中堂稟
10 東撫袁慰帥批東昌府洪太守稟
11 景州王檢予刺史通稟各上台稿
 


 諸國來往國書鈔
  中國致日本國書大清國大皇帝問大日本國大皇帝好。敝國與貴國相依唇齒,敦睦無嫌。月前急有使館書記被戕之事,應深惋戚。一麵緝凶懲民間,而各國因民教仇殺,致疑敝國袒民嫉教,竟占大沽炮台。於是兵釁猝起,大局益形紛擾。因思中外大勢,東西並峙,而東方隻吾兩國支持其間。彼稱雄西土虎視耽耽者,其注意豈獨在中國乎?萬一敝國不支,恐貴國亦難獨立。彼此休戚相關,亟應暫置小嫌,共維全局。現在敝國籌兵禦匪,應接不暇,排難解紛,不得不惟同洲是賴。為此披忱布臆,肫切奉書。惟望大皇帝設法籌維,執牛耳以挽回時局。


  並希惠示德音,不勝激切翹企之至。

[編輯] 日本答複中國國書
  大日本國大皇帝複大清國大皇帝陛下。杉山書記生被戕之事,前已傳聞,未得確耗可據,頃接貴國來電,始悉其事的確,良深悲歎。邇來北方團匪日益猖獗,妄動亂舉,無所不至。駐京各國欽差暨各署員等,竟被圍繞攻擊,甚至某國使臣聞已被擊而亡。貴國所派官兵,既不能救護使臣,又不能彈壓匪徒,殊不知公法有言。外交官之身尊而無犯之理。若於使臣之身稍


  西巡回鑾始末•199•


  加冒失,已屬有違公法,況於殺害使臣乎!當此之時,貴國政府如果實力剿平匪徒,救護現存各使臣,則餘事自將易辦。是仍大皇帝目下對中外應盡之責,斷不可躊躇而不為。自上月以來,各國將大兵派往天津,敝國亦不得不調派兵員,協同辦理。


  惟此舉實係為彈壓匪類,救護使臣起見,此外別無他意。是以貴國政府倘能趁早將各國使臣救出重圍,即足見貴國政府不願與各國開釁之實據,自應減少貴國禍端。敝國與貴國素敦睦誼,苟有實為緊要事,敝國亦不敢辭勞。今貴國政府如能迅賜彈壓,以表救護使臣實據,即日後與各國議和之際,敝國自應從中出力以保貴國利益也。茲特具電肅複,惟大皇帝鑒之。


  明治三十三年七月十三日

[編輯] 德皇答複中國國書
  大德國大皇帝敬複大清國大皇帝陛下。承荷電傳國書,知大皇帝以朕使臣死事甚慘,特按照貴國立教禮節,賜祭一壇以慰忠魂而謝敝國。惟朕雖躬膺大寶,亦一信教之人,斷不能謂僅予賜祭,即可謝我戕使之大咎也。況除朕使臣外,尚有各項教士教民及婦稚等等以傳教故而亦慘遭橫死,言念及此,能不淒然!且該教士等之教,即朕所奉之教也。攻圍使署一節,朕亦非敢以大皇帝獨任其責,所以然者,乃貴國執政諸臣及戕教各官也。安可靦然無罰哉?如大皇帝能將此等罪魁置之於法,自不獨朕心欣慰,即一切奉教之國,當亦無不滿意者也。再朕甚願大皇帝早得返蹕京師,已敕令統帥瓦德西以皇帝禮恭迎乘輿,並由其所部保護。至議和一節,朕亦甚願。惟既和之後,尚望竭力設法,務使外人之來貴國者,其性命產業可以永保無虞,並使人民等仍可各奉其願奉之教,然後有所裨益耳。


  耶蘇降生一千九百年九月三十號


  西巡回鑾始末•200•

[編輯] 中國致俄羅斯國書
  大清國大皇帝敬問大俄國大皇帝好。喜音遠來,欣悉大皇帝已經康複。朕因行在遠離海口,前此大皇帝抱恙,朕一有所聞,即電飭楊儒傳旨祗候。蓋自敝國近遭大難以來,一切重荷鼎力援助,是以大皇帝起居更與敝國休戚相關也。前聞大皇帝宣播德意力保敝國土地之權,近更於滿州地方一意重使太平,並準將東三省交還敝國官吏,俾仍治理地方。查東三省為敝國本朝發祥之地,祖宗陵寢所在,故朕尤覺喜溢五中,感銘肺腑。


  今大皇帝有此聖明正公之舉,關係大局良非淺鮮,實足增大皇帝盛世之光,且可乘此機會,使吾兩國鄰邦交誼益臻親密。仰托昊天降佑,吾兩國定能永享升平之福,俾以後信義相孚,緩急相助也。


  光緒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二日

[編輯] 俄廷致中朝國書
  大俄國皇帝敬問。大清國皇帝聖安。頃由貴國出使大臣惠來賜書,其詞摯而且實,恰獲我心。此次貴國內亂,敝國一切辦理,重顧邦交,已在知己洞鑒之中。敝國亦曾明白宣布,我俄之辦東方事件,不變宗旨,要唯不外保我鄰邦之自主。大皇帝賜書中深明此意,謹當申謝。唯無稽謠傳,謂滿洲之事改變初議,有惑聖明,深以為異。然實大不然。各統領所奉訓條,一如敝國所屢聲明之語。敝國政府與貴國全權大臣所商議各項,正欲尋二百餘年之鄰好愈見加篤,並不欲稍礙大皇帝之主權,且急欲以滿洲全歸貴國之吏治,一切悉照俄兵未據以前辦理。


  唯詳細情節,自應訂明,以便貴國官吏次第複舊,免再滋變,擾我邊疆。以上情節,此次均應訂明。發給訓條於貴國全權大


  西巡回鑾始末•201•


  臣,務使所商之事易於成功,使於貴國大有益之舉速見施行,是所至盼。貴國經此事變,恢複舊規,永保太平,及兩國曆久不渝之交誼益加堅固,不勝厚望之至。惟大皇帝鑒諸。

[編輯] 華廷致俄廷國書
  大清國大皇帝問大俄國大皇帝好。前因中國民教相仇,亂民構釁,掣動大局,曾肫切致書,由電交楊儒轉呈,計蒙察覽。


  現除天津一帶已成戰事外,其各直省通商口岸所有貴國商民,仍明發諭旨飭令各省督撫照常保護,均一體相安。並竭力保護駐京使館,幸漸平安無恙。惟黑龍江吉林兩省,與貴國壤地相接,昨據該將軍等奏報:“呼蘭一帶亂民糾結鐵路夫役滋事,俄官兵乘夜潛逃至大嶺南北陸路,當即飛飭防營妥為保護,送之出境,一麵電知阿穆爾再發兵,乃廓米薩爾用船帶兵前來,槍炮齊發,當即還擊,互有傷亡。”等語。該將軍等責在守土,堵禦外兵,乃兵刃互作。惟中國實不欲大開邊釁,已嚴諭壽山,隻準保守疆土,不得越界尋戰。亦望大皇帝一體諭飭疆臣,各保疆界,勿再另構釁端,是為至幸,其天津時局,並望大皇帝查照前書,解此紛擾,俾中外如前敦睦,彼此同享升平。不勝翹企之至。

[編輯] 中國致法蘭西國書
  大清國大皇帝敬問大法國大伯理璽天德好。敝國於貴國睦誼素敦。今因亂民肇釁,致各國鹹疑敝國袒民嫉教,各懷憤怒,群起而攻,遂有占據大沽炮台之事。時局至此,幾已不可收十。


  敝國既為時勢所迫,排難解紛,不得不惟貴國是賴。況敝國與貴國於廣西雲南邊界一切交涉無不通融辦理,諒已早邀睿鑒。


  為此開誠奉懇,肫切致書。務望大伯理璽天德設法維持,執牛


  西巡回鑾始末•202•


  耳以挽回大局。並望惠複德音。不勝激切翹盼之至。


  光緒二十六年六月日

[編輯] 中國政府賀英國嗣君登位電
  大清國大皇帝欣稔大英國大嗣君主誕登寶位,慶忭良殷。


  深惟大嗣君主天亶聰明,久深欽仰。今茲承先嗣統治,功□德化,自必日進無疆。而我兩國和睦如初,永敦舊好。遙企崇墀,莫名喜頌。特先電致賀忱,當即飭專派使臣恭齎國書,以達欣賀之意,惟大嗣主鑒察。

[編輯] 俄人請退駐兵原函
  大俄國皇帝敬致書大美國大總統閣下。敝國雖隨同各大國進兵北京,實無索取中國土地之意。所求者,不過保安敝國駐京使署,並助中國剿匪而已。在東三省用兵,亦隻保護敝國邊界,並非別有所圖。若占據牛莊,則又專為北省用兵起見。事平之後,各國苟不與敝國為難,敝國亦必即時將戍兵撤回。目下中國政府既不在北京,敝國使臣自無庸仍駐京師,已飭令帶同各隨員一律離京。其敝國師徒之駐紥京城者,亦將飭令退出。


  俟中國政府願與各國議和時,敝國可再派專使前來。以上各言,實係敝國本意,深願貴政府與敝國亦有同心也。

[編輯] 美廷答複俄廷原函
  大美國總統敬複大俄國大皇帝陛下。接讀來函,知貴政府無意向中國索取土地,隻欲救護貴國駐華使署,及助中國剿匪,足見與他國具有同心。聞命之下,曷勝欣悅。貴國所布德音,既與他國意見相同,他國自亦無向中國索地之意。北京圍解後,自應再將此節聲明。各國如能協同合議,則與中國結束一事,


  西巡回鑾始末•203•


  當不甚難。既與中國結束,則各國約章內一切應有權利,以後必能永遠保安。權利既保,產業更可無虞,惟已經被毀者必須得有抵償耳。聞中國各行省大半安逸,且亦極欲保護外人身命及其產業,已有數省督撫竭力剿除團匪。故歐美各國已令駐華各領事及水師官等激勸之矣。目下各國使署既皆救護,當日應辦各事為:外人身命產業及一切應得權利在中國各處者,均須一律保護;中國未亂各省亦須先事預防,如力量或有不及,各國理宜助之,並設法使中國永遠安靜,更須保安中國土地以免紛爭,其國政則仍歸中國人主持;各國約章應有權利,悉宜保護,使環球各國地可與中國各處通商互市。至來函所言貴政府刻據牛莊實為北省用兵起見,一俟地方平靜,他國苟無出而與貴國為難,貴國即可將兵撤退雲雲,敝國深為感激,亦斷斷不肯與貴國為難。況敝國所立政策已定,已迭次布告天下各國,俾令周知,貴國幸勿疑焉。


  公曆一千九百年月日


[編輯] 各國政府及中西大員來往電文

[編輯] 奧國弭兵社男爵蘇德乃致駐俄楊公使書
  去歲荷都幸瞻風采,心企莫名。近者中外兵釁,凡我同社,憂心如焚。鄙意各國如肯和商,不難持平議結。但各國辦事之人,好兵喜事者居多,吾輩誌在保和,人數不足以相持,為可惜耳。雖然,豈敢坐是氣餒,遂作壁上觀乎?惟有循名核實,我盡我心而已。奉詢數事如下:一、公奉使歐美,遍曆諸邦,於各國政府辦事了如指掌,且公經濟夙有本原,此次釁端,尊意究竟若何?一、現在中外究竟因何啟釁?一、中外交誼如何


  西巡回鑾始末•204•


  可以複舊?卓見若何,統乞示複。某現有拙著,內詳保和之事,倘蒙惠玉,其為功保和,實非淺鮮。謹啟。

[編輯] 駐俄楊公使複奧男爵蘇德乃書
  客歲荷都快承雅教,欣幸奚如。閣下係弭兵社友,值此時事艱難,尤深向往。頃奉月之八號惠函,循誦再三,無任感佩。


  所稱持和之人為數寥寥不足抵製,不知天下各國,端賴諸君子默化潛移。日者,易兵車以衣裳,化幹戈為玉帛,和光普照,萬國鹹熙,豈非諸君子宏議征言,有以致之耶?所望不憚煩勞,不遺餘力,以救世而利民,何幸如之!承詢各節,條答如下:一、仆奉使美,日,秘,俄,奧等國,並遊曆英,法,德,日本,荷蘭,及南美諸邦,見其文化,武備,商政,農功之製不同,亦各臻其美善,心佩奚深。其中措施,視中國者互有異同,均一一默識,以期擇善而從。惟是雄才遠略,不無爭競之心,則美哉猶有憾矣。但願各國囂淩悉化,永固邦交,庶環球常享升平,是所厚望。一、此外中外啟釁,實因彼此誤會,均非真欲失和。蓋中國官員辦理不善,各國將帥好大喜功,以致成此局麵。若不早釋猜嫌,速敦和好,恐不獨各國且因此互爭,益滋謀國之憂,尤非全球之福。一、此次中國亂事,實因民教不和。奈教士來華,原欲勸人為善,其意甚佳。無如中國善良之輩,均不願舍己從人。其不可強之奉西教,猶各國人民不可強之奉孔教也。大凡入教者多係無賴莠民,皆恃教為護符,爭訟攘奪,欺壓平民,積怨成仇,匪伊朝夕,一旦憤發,不可遏抑。


  鄙意商務不妨日事擴充,而奉教則宜各行其是,庶幾兩不相擾,永息爭端。猥辱芻問,敢布鄙辭。

[編輯] 蘇男爵再複楊公使書
  西巡回鑾始末•205•


  接準惠函,辱蒙示複周祥,曷勝感謝。見示各節,通達透徹,實為弭兵藥石之言。亟登報端,以誌欽佩。特此鳴謝。


  公曆八月二十三號

[編輯] 英使致西提督乞援電
五月十三日下午六點鍾


  西摩爾軍門鑒:使署勢已急,請遣援。

[編輯] 又
同日七點鍾


  西軍門鑒:遣援至少須備二千,遇急即電告。

[編輯] 又
同日八點鍾


  西軍門鑒:援兵請速來。刻下已恐大遲。

[編輯] 赫總稅司德致天津西官電
十四日


  使署仍無恙,惟危急。

[編輯] 鄂省某太史致溥侍電
  拳匪為亂,公宗臣誌士,亟宜疏陳拳匪是亂民,非義民,其力斷不能敵各國,請亟下詔痛剿以定大計。能約宗室滿洲諸君子尤佳。某君最忠憤,請麵商一切。勿執成見,奏不可遲,遲必不及。

[編輯] 又致閩督許皖撫王陝撫端電
  拳匪為亂,京師危甚,望速電奏請剿。

[編輯] 又致甘藩岑電
  拳匪為亂,望速請魏製府電奏速速下詔痛剿。遲則不及。


  西巡回鑾始末•206•

[編輯] 又致某巨公電
  拳匪為亂,密邇京師,恐驚聖駕。不剿拳匪不能阻洋兵,不劾剛相不能剿拳匪。公素忠直,敦請速電奏。遲恐不及。

[編輯] 江督劉致盛京卿電
  保護中外人民產業,已電商香帥,得複即辦。頃接羅星使複電,稱:“遵告沙侯,據雲:‘英政府注意保安人民產業,絕無侵占之意,水師隻在口外,不致分兵喧擾,承示竭力保護,殊心感。’雲雲。”

[編輯] 鄂督張致劉峴帥盛京卿電
  來電均悉。請即刻飛飭上海道與各領事訂約:上海租界歸各國保護,長江內地均歸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保安中外商民人命產業為重。並請聲明敝處意見相同。杏翁思慮周密,敢懇幫同與議,指授滬道,必更妥速尤感。但恐各領事必須敝處派員,擬即派陶道森甲迅速赴滬與議。惟請告上海道及盛京堂,先與速議,不必候陶。

[編輯] 赫總稅司乞援電函
  駐津各領事,官兵鑒:京中情形已十分危急,請火速發兵援救。公曆六月二十四號晨八點鍾發。信到即付來人銀五百兩正。赫鷺賓啟。

[編輯] 又
同日


  天津各國統帶官鑒:旅京西人俱受困於英使署內,勢甚危急。火速!火速!公曆六月二十四號下午四點鍾發。赫鷺賓啟。


  西巡回鑾始末•207•

[編輯] 榮相電複各督撫書
  李欽差,劉製台,鹿製台,王撫台,鬆撫台,俞撫台均鑒:來電敬悉。以一弱國而抵十數強國,危亡立見。兩國相戰,不罪使臣,自古皆然。祖宗創業維艱,一旦為邪匪所惑,輕於一擲可乎?此不待智者而後知也。上至九重,下至臣庶,均以受外欺淩至於極處,今既出此義團,皆以天之所使為詞。區區力陳利害,竟不能挽回一二,因病不能動轉,假內上奏片七次,無以免。力疾出陳,勢尤難挽。至諸王貝勒群臣,內對皆眾口一詞,諒亦有所聞,不敢贅述也。且兩宮諸邸左右,半係拳會中人,滿漢各營卒中亦皆大半,都中數萬,來去如蝗,萬難收十。雖兩宮聖明在上,亦難狃眾。天實為之,謂之何哉!嗣再竭力設法轉圜,以圖萬一之計,始定總署會晤,似可稍有轉機,而是日又為神機營兵將德國使臣擊斃,從此則事局又變。種種情形,千回萬轉,至難盡述。慶邸仁和,尚有同心,然亦無濟於事。區區一死不足惜,是為萬世罪人,此心惟天可表。慟慟!本朝深恩厚澤,惟有仰列聖在天之靈耳。時局至此,無可如何,沿江沿海勢必戒嚴,尚希密為布置,各盡各心。祿泣電複。

[編輯] 袁中丞致煙台各領事電
公曆七月二十號


  各國領事官鑒;今晨十點鍾接到總督十八號飛遞公文,內有美公使密電一件,已為轉遞華盛頓。敢告。

[編輯] 袁中丞致江督劉電
華曆六月十九日


  劉製台鑒:聞各使及眷均無損害,惟各使館合圍甚急。消息隔絕,雖迭經□探,竟無十分確耗。


  西巡回鑾始末•208•

[編輯] 某省派駐保定坐探委員電
六月初九日


  憲台鈞鑒:都中兵丁已占踞兵部署西什庫,聞英使署被攻甚急。月朔,天津製造局不守,外兵乘勢修接鐵路,我兵斷陳家溝橋以止之。團匪紛紛攜帶炮火劫搶軍械,頭目王姓以無顏見人,吞煙自盡。靜海團張德成有眾二萬,擬報效,非奏明不可,直督允其請,將擇精壯者為十營。河東南門一帶盡成灰燼,城內官商有向英緩頰之議,未識何如。省城附部教堂二日前均焚,洋人死十餘。臬司近奉廷寄,□□。

[編輯] 又
九月初十日


  憲台鈞鑒:內趣合肥入覲,發國書於俄英日修好。董軍已發津,初五日以後未戰,留張春發,陳澤霖,會同直臬剿□□□□□□□。藩司初九奉旨來京陛見,臬司兼署藩篆。

[編輯] 袁中丞致駐煙美領事電
公曆六月二十號


  貴領事鑒:頃接京信,知公曆本月十一號各處依舊平安,惟亂兵意在殺教,故仍力攻東城。

[編輯] 某省派駐保定坐探委員電
華曆六月十二日


  初八日未接戰,因兩軍兵士均勞苦之故。現在馬軍十三營駐河東,練軍駐馬家口,每夜彼此遙擊,未分勝負。團民三萬餘,衙署廟宇公所悉被占據,詢其何日出仗,僉稱時未至,不輕舉。□□□譚文煥,徐國祥為心腹,良言難入。近聞有不肖巡道拜團首為師生。京城各宅大半為董軍所劫,前門內外死人數萬。英使館環擊兩旬,堅不可破,現已深溝高壘以困之。

[編輯] 英公使致駐津英領事書
公曆六月二十日


  西巡回鑾始末•209•


  昨日下午四點鍾,各公使接到總署公文,內開“北洋大臣接到駐申領袖領事官來文,稱明晨二點鍾之前如不將大沽炮台讓出,洋兵定必攻取等因。據此顯見各國果有瓜分中國之意,為此奉函,照請貴公使等限於二十四點鍾內一律離京,逾期恐為匪徒所傷,敝政府實難保護”雲雲。細閱來文,華人之欲戕害外人,其意已在言外。但不知領袖領事究竟有無發此公文?


  如果屬實,則責任甚重,各使館應宜早為預備。今日更決意先令婦稚等數百人來署避匿,並議定各使署如至萬難支持之際,亦均來此躲避。隨後,各公使公複總署雲:“來文所稱各節,本大臣等均無從索解。即開戰一節,亦隻據貴署所言,諒各領事萬不能有此舉動。一切務請端慶兩邸麵議為禱。”此文去後,並無回文。遂由德公使帶同參讚 此處闕文亦受重傷。彼時逆料四點鍾後華兵必來攻擊,因此即將英國大旗高懸。刻尚不知有無救兵來京,即有,亦不知刻在何處。信到時,即望發給投書人洋一百元。

[編輯] 鄂督張致盛京堂電
七月初一日


  鄂境一律平靜,營勇均聽約束,武漢並無猜忌洋人之事。


  前月漢口洋人曾有炮對漢口之謠,妄誕可笑,旋邀英領事過江麵與解說,現在均已釋然。祈告各領事,囑將西報更正,並以後切弗刊刻無稽謠傳為禱。

[編輯] 又
七月初三日發


  近日洋人自漢回滬者,多係山陝河南教士礦師,路過此間,皆雲一入鄂境深蒙地方官保護周妥。於帥自北方事起之時,以安靖地方,慎重保護,通飭屬員。裕帥於過境洋人,皆派馬隊護送,可見並非不認真保護。近來南陽市教,或因邊遠,猝不


  西巡回鑾始末•210•


  及防,然各洋人早已由豫回漢,當不致傷損。至湘省初聞津郡訛傳,人心不免搖動,致有衡澧之案,經敝處將京津確情及保使保商諭旨轉知,俞帥亦極認真彈壓。長江上遊,斷斷不致有事。所可慮者,滬上造謠之人太多,中西各報輾轉鈔譯,大半失實,甚至毫無影響,搖惑觀聽。惟望於見領事稅司及中西官商時,告知此處實情,而勿輕信謠傳為禱。

[編輯] 駐滬某西官致晉撫毓中丞電
  太原有畢姓教士,與其妻若子,又友一人,共四人,如能送到漢口或上海者,其家屬願謝英金五千鎊,合洋五萬元。一經送到,即由本署照付。

[編輯] 又
  山西全省教士共六十餘人,如被戕害,當惟貴巡撫一人是問。

[編輯] 又致陝督魏製軍電
  蘭州泰州等處,共有教士三十餘名,請速飭地方官護送至四川,再由四川派人護送至漢口,所需費用,本署均願認還。

[編輯] 日本公使致駐津領事電
公曆七月二十三號發


  董軍不時前來攻擊,某等惟竭力死守,並由本處武隨員統率水師兵暨民團等奮勇接戰。至天津所派專差已至,得悉日本第五隊兵月盡當可至京。此時某等雖可支持,然殊不易。華軍自十七號起,未來攻擊。今將所死傷之數列下:計死者武弁兩人,義兵一人,水兵五人;受傷者參讚一人,學生一人,水兵六人,其餘稍受微傷者甚多,則均不在此列。


  西巡回鑾始末•211•


[編輯] 江督劉致英水師提督西摩爾電
  前因領事麵言美擬調兵保護租界,英亦不得不調兵。當以美英或有成約,切囑務宜從少。貴軍門為保商務起見,本大臣為保地方起見,皆欲力求安靜,是以遇事無不推誠相商,通融辦理。今貴國調兵來滬,各國既均不欲,是美國並無先欲調兵之意可知。目下滬上民心甚為驚惶,各口亦複因此震動,若各國複援例而來,民間更不知若何駭異。不得不請免調以示鎮靜。


  務望設法妥籌,已行者若何折回,未動身者即行阻止。

[編輯] 美廷複李中堂電
  所請停戰一節,須俟敝國前者所請貴國各款切實遵行後,方能照辦。

[編輯] 英政府致駐滬各領事電
  此次京津開戰,初非意料所及。本國派兵赴華,隻為剿辦團匪起見,並不欲瓜分土地。惟日後須索償兵費而已。上海為中外互保之地,決不作為戰地,務令中西官合力保護。其長江一帶,如有匪徒擾亂,亦須會同華官剿辦,並令各商民切勿輕信浮言。

[編輯] 英使臣致英政府密碼電
公曆八月三號發


  使署台壘刻已加築堅固,署內共有婦稚二百餘人,自七月十六號以後,華兵不時前來放槍攻擊。

[編輯] 法公使致駐滬法總領事電
八月九號發


  如因李中堂為議和大臣之故,致聯軍不能直入北京,深恐


  西巡回鑾始末•212•


  在京西人生死之權,均在華人掌握。

[編輯] 鄂督張江督劉致駐滬英德法俄美日六國領事電
  頃接煙台來電,內開“聯軍十九據通州,擬攻東直門。”


  等語。查現在並未得我兩宮出京確信,如聯軍果攻京城,炮火所至,勢必震驚宮禁。萬一有意外危險,則從此全國人心憤激,自此將不知禍之所止。況南方保護之局,各督撫均係奉旨辦理,倘各國不顧兩宮,則何以處南方之督撫?萬望貴領事飛電聯軍各兵宮,切實詢明,將如何辦法,萬萬不可震驚我皇太後皇上,使南方各督撫及各省民心不致激成大變。務望二十四點鍾內電複。萬急,至盼。

[編輯] 鄂督張致英總領事電
  北方匪亂以來,長江一帶商務大壞,中西鹹受其累。北京自聯軍入城以後,人心不安,各處哥老會匪紛紛起事,借保國為名,擾亂焚掠。雖經三江兩湖各省派兵剿捕,然和局一日不定,即人心一日不靖。貴國通商數十年,沿江沿海各商端口始克有此繁盛,若貴國不早日聯合各國倡議調處,匪亂日甚,擾及各端口,如天津情形,恐非數十年不能複原。甲午中東一役,英不肯早作調人,致讓俄占先手。而今日俄勢至盛,英若遲延觀望,必致事變百出。長江雖經江鄂兩省竭力支持,然久不停戰,各處匪徒乘機而起,則大局將糜爛不可收十,徒遂各國瓜分之計,知非英之所利也。以一中國當七八強大之國。停戰數月何礙?英向重商務,無割我土地之心,且承外部厚意,詢及江鄂兩督意見。美與日本,與英意見相同。近見各國來電,語意尚覺和平,敢請迅速轉電外部,趁此時首先倡議停戰,邀商美日兩國派全權使臣與李中堂即日開議和局,則大局幸甚。


  西巡回鑾始末•213•

[編輯] 直藩致東南督撫電
七月下旬某日


  鑾輿二十一日西幸,世變至此,愧悚憂憤,難安寢饋。收複京城,請還兩宮,實為最先要著。請諸公亟圖之。再以後奏報折件,宜探明行在投遞,切勿遞京。

[編輯] 榮相致東南督撫電
保定八月初四日發


  北地驛都不靖,保定無險可守,各省京餉勢難貯存,宜探明山陝沿途駐蹕之所交割。

[編輯] 李中堂致某省疆臣電
  查各國外部轉複電語,及洋報所述駐京各使詞意,與諭旨間有不符。此事殊難議結。昨已奏請派慶王,榮相,劉張兩製軍會同籌辦。應請我各國駐使委婉向外部解說,從中轉圜。至上海各總領事,除某某並未來晤,似別有意見外,其已晤者,曾囑其電商本國,均稱無在此議事之權,俟稍有轉機,當航海馳赴京津相機會同商議。

[編輯] 美外部海約翰致李中堂電
西七月三十號


  李中堂鑒:如貴政府不使敝國與駐華公使通信,則護送公使赴津之事可毋庸議。再保護各使臣,乃中國政府之責。中國須先能保護各國使臣,並使之與各政府通信,然後可以論及出京一事。

[編輯] 美政府又電
西八月一號


  貴大臣鑒:各使館與其政府通信,乃使館應有之權。中國不能以此求情。須俟各使臣能與其國家通信,中國能保各公使


  西巡回鑾始末•214•


  無險,然後可議他事。

[編輯] 上海德國總會致德親王侯亨絡熙電
  王爺均鑒:旅滬德人聞俄人欲於未和之先將北京駐兵退回。


  如吾國亦仿照辦理,深恐此後吾國商務及民人產業等項將不得安靜。乞王爺代奏朝廷,請為留意。旅滬德商謹電。

[編輯] 慶親王致各督撫電
  洋兵進京,兩宮兩狩,本爵奉便宜行事諭旨,會同李相議和,即須開議,宗社安危,關係重要。希嚴飭各屬竭力保護在華洋人及教士教民。如有匪徒滋擾,立即盡法懲治,勿任再生枝節,致誤大局。奕劻謹電。

[編輯] 東撫袁致各督撫電
  有密旨,令慶邸回京,催李相北上,會同議款。初六日,駕仍在大同。世凱謹電。

[編輯] 李相致俄國外部大臣電
  貴大臣鑒:本大臣能請皇上複辟,而不能保端,剛之必誅。


  再如德國在揚子江一帶生事,敝國必請貴國設法以防。

[編輯] 俄外部大臣答複李相電
  來電已悉。敝國大皇帝已電詢德廷,有無欲在揚子江生事情形,據複,德政府實無此意。

[編輯] 美廷致德國政府電
  此次中國拳匪之亂,吾各大國須合力逼請華政府嚴懲罪魁,


  西巡回鑾始末•215•


  庶免日後禍患。

[編輯] 德政府致各國電
  貴國所請將中國唆使作亂之人置之重典以儆將來事,固甚善,然此等作亂之人究不若仍歸中國自行懲辦為妥。蓋此時必須留一機會,俾中朝得以善自為謀也。惟訂約時,則須議及此次作亂之人如何懲辦耳。

[編輯] 美廷複德政府電
  敝國不欲本國軍隊永駐中國,從事戎行,亦不能與貴國之軍助戰,以聽總統瓦德西之指揮。

[編輯] 又複俄廷電
  目下敝政府尚無遷移使館出京之意。

[編輯] 又複中國政府電
  貴國所派李相為議和大臣,與各國會議一切,敝政府甚為欣悅。刻已派敝國駐京康公使同各國共議和局,言歸於好。

[編輯] 英沙侯致德政府電
  與其曠日持久,為中國越俎謀內治,不如將來列入和約條款,使釀禍者永不得用事,則中國自爾太平矣。

[編輯] 劉張兩製軍公致駐滬各事總領電
  貴領事鑒:聞聯軍欲遣兵入山東內地。如果有此意,此舉萬不可行。況該處內地西人,業經東撫袁帥竭力保護,並無人遭害。境內團匪,亦剿除淨盡。聯軍此行,殊可不必。萬望傳


  西巡回鑾始末•216•


  電阻止是幸。

[編輯] 鄂督張致駐滬各領事電
  各國領事鑒:前接陝撫密電雲,毓確吞金自盡等語,是以奉聞。頃接得陝撫密電,謂毓事近無所聞,前信恐不確等語。


  然聞毓確已離晉,晉撫錫力任剿匪。茲特電達。祈電告貴國外部公使,將前說更正為妥。湖廣總督張。

[編輯] 鄂督張致駐滬某西員電
  新調鄂撫裕長已奉旨開缺,長江互保之約可以始終不渝。

[編輯] 駐滬英領事致浙撫惲電
  單內所開之犯,與本領事指請拿辦之犯無一符合。據敝國政府意,以為上自撫院,下及府縣,既有主使縱庇情事,亟宜從嚴懲辦。總之重在官犯,不在民犯。如前電所致各犯,內有拿獲解省者,請即電告,以便詳報外部。至前撫辦理不善,亦未便使之輕易離杭。

[編輯] 瓦統帥致各國提督函
  西正月二十六號,即十二月初七日,茲有致本國穆大臣兩函,鈔請貴提督查閱。該兩函已煩穆大臣酌核轉交各國欽差大臣查照。貴提督自可於函中各節見本帥按照和約大綱辦理軍務用意之所在矣。

[編輯] 瓦德帥致德使穆函
  西正月二十二號,即十二月初二日,接準本月二十一號來函。茲照複如下:


  西巡回鑾始末•217•


   一通海之暢道,惟有保護鐵路之一法。是以鐵路經過之處,宜設立兵卡為妥。太平時不必每卡駐兵,但相距宜近,由此卡至彼卡必須步行一日可達。黃村,郎坊,楊村,天津,軍糧城,灤州,蘆台,塘沽,唐山各軍站,自應一律占據。其屯軍火之處,則應永遠有兵看守,至少以二百五十名至三百名為率,其中須有五十名騎中國馬者。天津為人煙稠密之區,該處為預防不測事端起見,駐兵應增至極少五百名。


   二各卡應如何各國分駐兵隊之處,須俟第一款定議後,乃確知何國願留兵隊常駐直隸,方能計議。除天津不計外,每卡似宜指定一國之兵駐守為妥。但各卡均有守望相助之責,有事時通力合作,庶不忘駐兵自保之宗旨。遇有變端,且專為變端起見,必須事權歸一,庶各外國人財產性命得保無恙。聯軍總統之任,非勇略兼優者不能勝之,宜於無事時預選人才,俾該員得以隨時考查地方情形而胸有成竹,不致臨時倉卒受任,貽誤事機。惟應於何國選派何人,或有為難之處,不如各國按年輪派。應以天津為該總統駐紥之區。


   三大沽及其他各處炮台,應行一律折毀,由各國派員細心踏看定奪。惟其中亦有各國可留為屯兵之用者,如天津炮台是也。即如天津應留英隊,均可在現在占據之東局內屯紥。

[編輯] 瓦德帥致德穆使函
  西正月二十一號,即十二月初一日,茲照中國全權大臣所請之意,特將鄙見聲明。


  各國聯軍隊撤退之先,中國必須將和約條款各節動手舉辦方可。所謂舉辦之事,我以為各國大臣所索懲辦禍首一節,如果業已照辦,確有證據,而各國所索兵費,亦經如數付給,則北京保定兩處兵隊可以撤退,而該處全省兵隊亦可同時酌減。


  西巡回鑾始末•218•


  惟京保兩處撤兵以後,則天津自為駐兵首要之處。撤兵之期須俟各國運船租妥,調濟能至大沽碼頭為準。而大沽碼頭與別處情形不同,如有大枝兵隊自該處起程,預計其期,非西三月初不可。至天津及其附近之區暨山海關與能通北京之暢道,暫時仍應由各國駐紥重兵,俟下開兩條認真辦妥後始可議及撤減。


  即: 一中國政府必須表明其情願及真能擔保以後直隸全省


  太平守法,並須保護各教堂教民務有實效。 二中國已允賠償之各款,必須將如何付給之法議定章程。當上開兩層尚未議妥之際,及議妥尚未舉行之際,則下開各處應駐紥各國兵隊: 一北京保護使館者二千人。 二天津蘆台大沽一帶約六千人。 三山海關一帶約一千五百人。 四鐵路經過處所應分紥小隊,每隊約三二十人,如黃村,安定村,郎坊,落垡,楊村,唐山,灤州是也。 五北河之河西務馬頭,通州,現有之兵卡仍應暫駐,俟直隸全省撤兵,再行一律撤退;暫行管理之天津都統衙門,於交還該處之先,仍應照舊管理該處地方。


  我以為現在開議之始,即應告知中國政府,如將所索直保撤兵以前之事照辦,各國方能調集運船從京保兩處陸續撤兵。中國應知照允所索各節,皆係於中國有益者也。


  敬祈貴大臣詳加查核,轉商各國欽差大臣。

[編輯] 北京官商呈請回鑾函稟

[編輯] 北京滿漢大小官紳致敬尚書公函
  大塚宰大人閣下:竊聞廷旨召公前赴行在,詢問回鑾事宜。


  都下官民上念我皇太後皇上西巡半載,始慶言旋,如嬰兒之重逢慈母,莫不歡忻鼓舞。蓋關中非久安之地,古所謂我能往,


  西巡回鑾始末•219•


  寇亦能往。京師則聯軍使館互相牽製,莫敢先犯不韙,其地似危而實安。我皇太後皇上固已洞悉情形,無庸過慮矣。我公以宗室大臣,膺茲大任,自必仍以京師危而實安之故,剴切敷陳,以慰慈<廠堇>而孚眾望。惟念我公到秦之日已屆三月中旬,似宜於初次召對時即請宣示啟鑾日期,昭布中外,並仰體皇太後皇上恤民至意,所有蹕路經過之地,屏去一切浮文,自不致多延時日。以四月初旬鑾輅首途,天氣既極清和,道路亦無水潦,庶慈輿安而皇上之心亦安。若遲至端節以後始抵都門,則計時已逾夏至,炎蒸暑雨,皆非所以保衛皇太後皇上聖躬。如欲待至秋涼,則大局關係非輕,聖明亦決不出此。某等私心過計,所願早定回鑾日期者,此也。惟望我公竭智盡忠,無疑無二,以慰臣民等思慕皇太後皇上之心,即以體皇太後皇上思慕祖宗陵廟之心。某等孺慕微忱,私相籌慮,意見皆同。用敢合詞上言,伏祈鈞鑒不宣。

[編輯] 北京商民公遞敬止齋尚書呈請奏懇回鑾稟
  為呈請據情奏懇回鑾事竊商民等,皆在北京經商。近聞行在諭令大人前往,詢問回鑾一切事務,並派充稽查蹕路大臣。


  歡忻微忱,匪言可喻。竊商等食毛踐土二百餘年,感戴皇太後皇上深恩,各安生業,自兩宮西巡以後,瞻望之忱,無時或釋。


  雖洋人入城,尚未十分擾害,全權王大臣及留京大臣辦理交涉,彼此亦無扞格,畿輔數百裏內行旅漸可通行,農民亦思耕作;然水無源則其溷立待,民非後則生業難安。加以目下官糧似有而實無,匪患此消而被起,欲事懋遷而憂疑不定,欲力南畝而不敢還鄉。且也,南漕不到則八旗之生計日艱,京餉不來則市麵之銀根將匱。都下情形,實有兩宮一日不回鑾,則四民一日不安枕者。伏思皇太後皇上平日恫C21在抱,方且視民如傷,


  西巡回鑾始末•220•


  豈當兵燹之餘,乃置數百萬生靈於不顧哉?特以洋兵未退,不易登程,商民等亦何敢善自為計,而不審慎以處朝廷?惟默視時局,遍采風聲,聞各國公使兵頭等人,亦深願兩宮及早回鑾,尚無他意。此時大人到陝,當在三月望後。兩宮若能於四月初間啟蹕,則途次炎天暑雨尚可無虞,此尤商民蟻忱所為私心竊禱者也。以上情形,大人必早鑒及。但商民等依戀微忱,眾口如一,街談巷議,處處皆然。惟有仰懇大人奏對時將商民等下情奏聞,務懇我皇太皇後上俯順輿情,早定回鑾日期,商民等毋任瞻天仰聖,迫切懇禱之至。理合具陳,伏乞大人恩準。謹呈。

[編輯] 和議中各員往來函稿

[編輯] 直藩周方伯奉傳相諭傳知蔭副都統昌往謁瓦帥商酌三事
  一、聯軍未退以前,即現占地方為界限,勿令他出,以免百姓驚擾,有誤春耕。


  二、聯軍與官軍營寨相距甚遠,其中如有土匪擾民,準仍由官軍請聯軍往剿。務必帶同官紳前去:一則易於踩緝,獲匪亦易訊問,不致誤傷良民;二則遠近聞之,皆謂聯軍為我捕匪而來,非有他故,百姓且感激而不致驚逃矣。


  三、各處官紳現在商議賠恤教民之款,除教款賠償款歸官紳商酌,有數可計外,惟教民撫款多有格外需索,至今賠數十倍,數百倍者,並言如不照付,即請洋兵剿滅雲雲。此等恐嚇之詞,原不可據,但小民多有因此破家者。如蒙出一諭,謂聯軍斷不能聽教士教民一言:轉出兵隊,攻打百姓;則官民聞之,不受若輩恐嚇矣。撫恤教民,本地方官紳應辦之事,若聽其教


  西巡回鑾始末•221•


  民訛索太多,又使民心不服,是有心者之隱憂之。

[編輯] 華曆正月十一日德國參謀處總辦
  兼任總兵廈慈闊夫複副都統函敬複者,奉瓦師諭,答複尊函,逐條例下:一、無論如何,從此定不出隊一節,萬難照辦。必須審查情形,以定行止。


  二、倘大局不生枝節,或無團匪土匪擾害地方,或無華軍前來滋事,則必不再出隊,以符李相之所願。


  三、華軍駐紥若幹處,每處計若幹人,應請李傅相逕達瓦帥。惟無論如何,不可令華軍越過所占之界限,雖小枝隊伍,甚至標兵,均不可使之過境,以免誤事。所有華軍,皆可於聯軍界外用以彈壓土匪。


  四、聯軍在界內倘須出隊剿匪,應隨時察核,如果有所需要,則邀同地方官,俾為尋認匪徒。


  五、賠償一節,業與教士議定,凡教堂或教民應索賠償各款,或由兩造秉公商辦,或由出使人員辦理,以昭公允。耑此敬複。

[編輯] 正月二十三日直藩周方伯致瓦大帥函
  一、聯軍現駐紥之各村鎮,頗稱安靜,然不能不派兵時出巡弋。惟在派兵巡探之時,須派一官弁率領前往,切勿聽兵丁或三或五隨便遊曆各村,使百姓驚疑,致兵官有難於察查之處。


  二、京津糧價漸貴,亟應招商往上海等處販糧來賣,而各商惟恐進大沽口之時有所需索,或不能保護,是以畏縮不前。


  擬請麾下行知天津聯軍各官,凡遇華商運糧之船進大沽口時勿收厘稅,其由津販至京者亦同。庶中外軍民軍民同沾利益矣。


  西巡回鑾始末•222•


  向來天津道收進口米稅,每石收銅錢三十文之譜,遇年荒則免征。今自去年五月以來,糧米百貨俱不進口,似應從寬體恤,以廣招徠。


  三、京城西至保安,正定,東至山海關,不通商電,諸多不便。擬派我商電局到保定,正定一路,並山海關一路,設立電局以通商報。萬一不能即允,或準我派人附在聯軍電房內通報。此事如蒙準行,我當告知總管電務盛大臣派人來京商酌辦法。


  四、地方州縣官,係管理百姓最親之官;地方紳士,係百姓為首董事之人。現在調和民教,供應聯軍,彈壓匪類,全仗地方官紳之力切實辦理。如有過犯,自可達知中堂及兩司道府,查實,或計過,或撤任,彼自無詞。惟請聯軍各官與各州官紳體麵,勿自行派兵拘拿關禁。看官太輕,則百姓亦不怕,地方事不可問矣。

[編輯] 瓦帥複周方伯函
  昨接西三月二十一日函,敬悉一切。內所稱第一第二與第四條各事,均已達知聯軍各統帶,查度情勢,盡力施行。至安設電線一節,容斟酌從緩商辦。倘刻下有明文而非暗碼電報,自山海關至保定府,均可交德國軍電局代辦。若用保定府與正定之電線,須徑與法國提督倭阿隆互商辦理。

[編輯] 二月初二日周方伯又致瓦大帥函
  茲有瑣事奉瀆,臚列於後,務求酌定示複,不勝盼企。


  一、近日為山西軍相遇,觸犯聯軍,中堂已飭山西軍退紥。


  惟前送地圖,以紅線為界而無地名。愚見:聯軍所紥之卡,如能指出地名為界更好,否則或以直隸境地為界。其緊接直隸境


  西巡回鑾始末•223•


  之山西地方,可飭山西軍相離數十裏駐紥,即巡哨亦飭其勿入直境,庶免彼此相犯。務求明示,當即回明中堂,轉告直隸西邊一帶州縣知之,並囑各州縣轉告山西領境文武遵辦。緣國家急盼望和議早定,決無遣軍東犯之理。惟恐彼此不知設卡地段,兩軍巡哨或致相遇,此時損傷士卒,誠屬不值也。


  一、我中堂奉旨來京議和,所有各州縣,凡聯軍巡察所到,務須以禮相待,量力供應。惟近山西一帶州縣,山多地瘠,每苦供應不周,如阜平縣令所稟為難情形,務求體諒。或少駐兵隊,或明定章程,此非愚所敢擬也。

[編輯] 另摘譯阜平鈔來稟稿

[編輯] 東撫袁中丞複法國駐天津領事運鹽公文
  為照會事。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初三日,準貴領事來牘開:“照得去年夏間中國拳匪滋事,直隸天津之紫竹林租界被圍,聯軍北上,華軍及拳匪以長蘆鹽碼為戰濠,本國軍隊被害甚巨。


  經本國提督將此項積鹽充公,案奉本國國家諭令招商發賣。擬俟明年開河後,運往豫東一帶銷售。所有經過地方,船隻囤棧及分設行店懸有法國旗幟,經本總領事蓋印簽字者,務請貴部院妥為派兵保護,料理一切。仍望通飭各府廳州縣一體遵照辦理,並出示曉諭各屬村鎮均須購用此項鹽斤。所有商販,但持本總領事發給運鹽引照,或本國各處招商店蓋用本國發給法文鈐印發票者,沿途關卡軍民人等及舊日鹽商巡勿得留難阻擾。


  倘敢故犯,即須從重治罪。如貴部院有不能約束之處,本總領事不免稟請駐京大臣轉電本國外部。想貴部院鑒及直隸之事,必不致忽略細微,至失兩國和好也。其此項鹽斤運到貴治各處,


  西巡回鑾始末•224•


  所需囤棧行店,請照另單所開地方,預先代為指定,並懸牌附上法旗。所有各囤棧行店應用物件,本總領事早有所聞,請飭勿得移挪一物。租價俊事竣後,再行酌量籌給。所有直省現用引照,及法國招商鹽店經本國國家發給鈐印執照各五十張,請即通飭一體遵照,望勿遲延,致使鹽斤到境之時,各屬未奉諭,殊多未便也。”等因。準此,查本部院與各國官商往來交涉,向按彼此兩國議訂約章辦理。貴總領事擬發給旗照,運鹽赴內地售銷,查各國各項約章均無此條,本部院又未接準本國全權大臣行文知照,礙難轉飭照辦。且東省本係產鹽之區,向非長蘆引鹽應銷之處。沿海一帶,貧民恃熬煮為生業者不下數十萬人,歲出之鹽運銷全省,各州縣,各村鎮,均派定行銷額數,尚恒有積滯之虞。況近年永阜,水利各場池灶一律整頓;西繇,富國,王家岡等場又各增開灘池;是以所出之鹽較前更旺。各商認運之引銷不足數,欠課甚多,正苦無從設法。若照貴總領事來牘,附送囤棧行店清單所開各處,均須強售蘆鹽。從此東省之皂戶鹽商,勢必因而失業。上則於國課有關,下則於民生有損,種種為難,實多窒礙。謹將旗照各件,備文奉繳,相應照會貴總領事,煩請查照,諸希涵諒為荷。須至照會者。


  光緒二十七年正月日

[編輯] 聯軍統帥致東撫袁中丞電
  貴省轄境拳匪絕少,具見辦理認真。敝國人民在東省境內尤能始終保護,毫無危險,實為感佩。以故敝國軍隊決不赴境剿辦,毋庸係念。

[編輯] 北京全權大臣致於蔭帥電
  頃接法畢使函,稱:“現接河南教士信,內稱河北岑道,


  西巡回鑾始末•225•


  滑縣呂令,安陽石令,煽惑居民,地方大亂,拳匪各區遊行,凡教士教民所餘財產複行焚毀,洋人性命深為可慮。應請按照前次所開各官趕緊懲治。內中所最要者,惟岑,呂,石等。並求嚴飭河南撫台立即設法認真保護教士教民,並懇於該教案賠款內先給五萬兩以便修整各處,望為照準。”等因。查畢使此次函內指請懲治三員:內岑道,石令,雖已改調。但另委別缺,仍難甘服;滑縣呂令並未撤換,更嘖有煩言。當此和議開辦之時,未便使有借口,再生枝節,應由尊處從速嚴辦。至撥銀五萬兩一節,除已付交辦結算各款外,實在尚須賠給若幹,應用尊處會商主教,迅速查明,賠還了結。慶李庚電。

[編輯] 於中丞複電
  庚電祗悉。法使函開岑道,呂令,石令三員,刻即分別奏參。滑縣早經委邱令縉往署。河北教案武安一起,現複經印委各員會同司主教議結。俟主教文到,即當奉達。其餘未了之處,已撥銀由馮道帶往即繳。遵諭於前已付交算結外,馮道會同主教查明應我賠若幹,迅速賠償,總期一律完結。並通飭設法認真保護。用慰藎懷。敬祈轉致法使。蔭佳。

[編輯] 黃仲蘇大令上江督劉製軍書
  敬稟者,竊卑職恭讀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上諭,凡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等,當因革條議具奏,實力施行。率土臣民,莫不鼓舞振興,感激奮發。


  溯自乙未歲中東定約以後,中外臣工,紛紛陳奏,條分縷析,幾於闡發無遺。特由卑職愚見論之,所議雖極周詳,而臚列多端,於標本之先後緩急,似尚有未及區別者。


  竊謂舉行新政,必以開民智為先。民智不開,雖意美法良,


  西巡回鑾始末•226•


  究竟信之者一,疑之者十,甚且堅執舊習,陰私阻撓。中國四十年來所設方言格致各館,中西武備各學堂,竭力維持而收效無幾,豈中人之才力竟不及西人哉?民智未開,風氣不變,欲恃此生徒數百人成材效用,馴致富強,此必不可得之數也!泰西言口之家,皆謂“善政如草木,民智如土田”。民智既開,則下令如流水之源,善政不期舉而自舉。且一舉而莫能廢。否則民未開悟,勉強遵行,貌合神離,終為具文,如英國明計學者力持平稅之說,而商民阻撓,久不能行。蓋其理太深,而國人抵死不悟故也。後編纂其說為“理財啟蒙”等書,遍頒學堂習之。至道光中,人人皆知此意,遂阻力去而其令得行,通國蒙其利矣。斯非欲行善政,先明民智之明驗哉?


  至於開民智之方,其目有四:一、設學堂,二、變科舉,三、譯西書,四、開報館。


  學堂之設,二十四年業已議有章程:縣設小學,府設中學,省設大學,循序遞進,給照為憑;大學卒業學成,乃谘送京師國學,複加課試,量才授官。所學皆實用,所取皆通才,而國家收得人之效矣。且民間識論,恒隨士子為轉移。士子既通中外情形,則轉相告語而民風亦變。舉凡民教之齟齬,中西之畛域,皆可消弭於無形,此尤安內和外之長策也。故學堂不可不先設也。


  然學堂設立而取士仍用時文小楷,所教在此,所重在彼,則誌不定響,必不能專。是宜改用時文。念四年新訂鄉會試章程:首場試以史學,政事;次場以西史,財政;或能兼專門之學者聽□一場,試以四書五經義,隨場去取,俾空疏者不能濫竽。都中各種考試,亦宜盡去詩賦小楷而專取實學,庶天下士民聞風興起,雖窮鄉僻壤皆將實力講求,風氣之開,可以拭目俟矣。故科舉不能不急變也。


  西巡回鑾始末•227•


  欲通西法,當閱西書。近數十年所譯行,惟兵,算二門略備;化,聲,光,電,礦,汽,機等學,雖各有數種,皆非最新之書;而最要之政治法律書譯本絕少,加以中西文義懸絕,翻譯較難,甚或二三年而成一種,未免緩不濟急。惟日本所譯,於泰西各種要籍大略已全,其書漢文居其十七,和文不過十三,譯為華文,費日少而成功速。若必習西文西語乃能多讀西書,則幼童尚可有成,弱冠以後之人何從周觀博覽以期淹貫?此西書之不能不速譯也。


  中國戶口最繁,號稱四百兆,實數尚不止此。學堂雖設,豈能遍教無遺?惟報紙廣行,則未入學堂之人,亦可不出戶而知天下。且已登士版者勢不能伏案讀書,得新報時時閱之,聊可通知中外情勢,遇有交涉,可不至茫無把握,釀成事端。惟近今報館主筆之人,間或褒貶恣情。抑揚任意,荒唐謬戾,淆惑人心。是必先取西人報律翻譯成書,令各報館凜遵辦理。如敢妄言違律,地方官立將主筆提究,報館查封。果係正論危詞,亦毋得吹求文致。如此,則下情易達,公論大明。報館難繁,有益無損,試觀泰西各國最富強者報館最多,其明效已。此報館不能不廣設也。


  凡此四端,乃民智所由開,為變法自強之根柢。更佐以農,工,商,礦諸學,則利源闢而殷富可期。然非各設學堂,則愚民墨守舊法,用力多而成功少,安能與各國競勝,以挽回利權?若事事仰賴洋人,無論糜費太多,並不能廣及;況厚幣聘請,未必果為上等工師。則何如自教其民,俾學成後,展轉相傳,不待假手外人之為愈耶?日本變法維新,未及十年,一切皆由本國主之。以華人之聰明才智,何至遠遜東洋?是在一轉移間而已。若陸軍海軍雖不可無,而今日之急務尚不在此。蓋陸軍訓練必數年而後成;海軍費重事繁,十年尚未必可用。究之一


  西巡回鑾始末•228•


  鐵甲船之費可作通省設學之資,一大炮之值可供數縣設學之用。


  果其財力足以兼顧,原不妨以海陸軍與學堂並行;無如府庫空虛,閭閻凋敝,任舉一事,皆苦乏財,則兩利相形,勢不得不先其所急,與其費巨資以購待人而靈之呆物,何如移此財以造隨處有用之人才?先後緩急之分,一對勘而昭然若揭矣。


  中國辦理洋務五十餘年,一誤再誤,以至屢誤。去年貿然開釁,大局糜爛,幾至無可挽回。借非宮保力保東南全局,殆不堪設想!推原禍始,皆由不學無術,昧於中外情勢,以致上行下效,貽禍無窮。假令十餘年前早設學堂,得數十百通才散布中外,尚可從旁調劑,設法轉圜,何至一唱百和,昏憒無知,以釀此非常之大變哉!或疑方今事勢危迫,甫謀遍設學堂,收效至速亦必逾三五年,未免迂緩不切。不知往不可諫,來猶可追。及今興辦學堂,猶可得力於異日;今猶不辦,並將絕望於後來。況中國士民之眾,念二行省,何地無才?變科目以冀廣收,行特科以期精擇,加以刻意搜羅,破格錄用,後先奔湊,目前尚未至無人。持之數年,奇尤漸出,日新月異,繼起多才,國富兵強,固可趾踵待矣。


  卑職望淺秩卑,才疏德薄,朝廷大政,何敢妄幹?惟夙蒙宮保格外青垂,不以尋常俗吏見待,用敢忘其愚拙,冒昧瀆陳。


  傳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尚希鑒宥而裁擇之,聊為土壤細流之助,又非但卑職一人之私幸也!

[編輯] 又
  敬再稟者,近日傳聞各國和約將有定局,其於教堂一事,必有專條。此後教士教民,自應力為保護。惟是教堂神甫往往遍護教民,不論人之良莠,事之是非,概挾全力以相袒助。地方官受其劫製,不免抑平民以徇教民。鄉民積怨日深,遂致釀


  西巡回鑾始末•229•


  成巨禍。據卑職愚見,宜乘此立約之由,照會各國公使,請其通飭各教士,凡中國民教爭訟,均由地方官持平辦理,不得從中幹預把持。在中國於平民教民本無歧視,秉公訊辦,斷不因其入教而稍有低昂。在教士亦宜確守教規,不得偏袒教民,致激眾怒。凡莠民地棍不得一律濫收。若業經犯罪之人投入彼教借為護符,尤應拒絕不受。此乃泰西之教規,萬國之公法,無論何洲何國,莫不如斯。即中西所訂約章,亦不許教士幹預詞訟。若教士越分把持,激成事變,則咎由自取,不能歸罪於地方官。此實為民教水火之根源,如及是時反複申明,商定兩全之善策,庶後患可杜,民教自能相安。否則民教之勢焰日橫,平民之怨毒逾甚,激而橫決,兩敗俱傷,不特非中國之利,亦並非西人之利也。為此仰懇宮保大人,可否電谘全權大臣,妥為商定,以弭釁端之處,伏候憲裁。

[編輯] 江督劉批
  據稟,舉行新政,必以開民智為最先,此誠至當不易之論。


  所陳設立學堂各節,均與本部堂之意相符。另稟教務一層,尤不為無見,候采擇酌辦可也。此繳。

[編輯] 英教士李提摩太上李傅相書
  伏見近六十年內中國有二難:一、不懂西事之人,勸政府與外國開戰,絕斷來往,每戰中國必敗,敗狀一次甚於一次。


  二、外國人見中國不通西事,漸將中國要害土地占據,於是黑龍江,台灣,安南,緬甸,均歸外國管領。今因愚人主見,欲盡殺外國人,政府被其迷惑,反殺中國人無數,朝廷因而受大難,皇太後皇上僅以身免,實可惜之大者。至於外國人有不願中國自強者,恐中國至能自強時有能殺害人之心:此諸人往往


  西巡回鑾始末•230•


  稱美中國法本善以媚中國,其實乃不欲中國變強。又有人實欲中國自強:因此等人知中國究竟是善人多,能體上天好生之德,與西國善人略等。現有外國之善人勸各國勿瓜分中國,費多少唇舌,各國始經應允。此是上天再佑中國複興之機會。中國若圖複興,有必不可少者二事:其一,安內;其一,安外。


  安內之法:皇太後皇上必應母子相和。大清國曆代先皇帝家法有舊章,能遵家法則治,不遵則亂。此一也。士大夫守舊與維新,亦當相和,不可彼此相阨,各不兼容;守舊維新,各用其長;現在維新諸臣多有革職回籍或斥遂者,應起廢複用。


  此二也。凡此皆安內之大綱也。安外之法:必應斟酌時宜。古時無輪船,鐵路,電報,彼此不相往來可也;現在五洲地球如同一大城,朝出一事,夕已大地盡知,居東城者不欲與西城往來,乃萬不能行之事,明者皆能知之。若不能講和,彼此必且力爭,有欲奪中國土地者,有欲奪中國利源者,有欲奪中國權力者。倘再失和,以前事考之,中國禍不可勝言矣。查失和之由,大抵因不用外人,所有一切議章交涉章程多不妥貼。現今外國聯軍在直隸辦理多不安靜,因不用中國人,所以辦不妥帖。


  考滿洲數萬人,如何能治中國四萬萬人?二百五十年之久不生事變,皆由各州縣全用中國人,深明本國情形,所以事皆辦妥。


  再考近六十年中外交涉,何以時時失和?緣京城自軍機處總理衙門以及六部各官從未用一外國人,亦無一中國王大臣遊曆各國能知各國情形者,所以欲其妥善章程而未能也。現時多有外國人能知中國情形者,中國若不用之自助,恐外國各欲請其襄助外國辦理鐵路礦務工作,則中國大利盡為外國所籠取矣,中國豈不難之又難乎?所以欲圖振興,必應請外國明曉中國情形之人並從各外國招延有大才之人相助為理。此安外之大綱也。


  內外皆有人安定,京城必應增加專任責成之權愚見當今應


  西巡回鑾始末•231•


  用五等外國人:首先應請外國能辦學務者助禮部尚書辦理學校,將外國一切有用之學全傳授中國。但學校收效必俟廿年後,所以不得不更請一人會同中國明曉交涉之能臣遍遊各國,本近時各國弭兵會之意,參以此次和約宗旨,使中國列入萬國保護之國班內,能保中國二十年內可以平安無事。所謂萬國保護之國者,歐洲近有諸國無力自保,亦不自養兵,由萬國為之保護,不令他國侵侮。若中國能列入此等國班內,亦交鄰之大利也。


  此是危亂後自立根基之法。根基既立,又必請一外國人助中國外部大臣循用此法,並照各國外部大臣常例辦理一切交涉,使中國不受虧損。既有保中國平安無事之章程,即須更請一人出助中國總理鐵路礦務工作諸大政,使中國國民皆富。欲辦此等大政,若無巨款,萬不能成。又必請一明於財政之外國人參用各國理財法。


  有此五等外國人襄助中國,不但能使中國各省推行善法,並能借外國各等新法權利以補益中國。如此則土地不為人侵害,利源不為人把持,權力不為人劫製。以上諸政,皆相維係,辦則同辦,不能但辦一事,不辦他事:譬如鍾表,各輪相推而運行,若缺一輪,便運行不動。


  能如鄙說興辦,必有大益;不辦,必有大損。中國辦事舊病,遇難辦之事,往往推諉緩辦。此最害事,一緩則興辦無期。


  仆在中國年久,見國家興辦大事,不能勇往則雲暫緩,所以數十年未辦成一要事。此時危急存亡,若欲再緩,恐上天不再與中國以複興之好機會也。

[編輯] 譯英國藍皮書所載各種信函
  駐華英公使薩托於西十一月五號致電沙,侯雲:“李中堂


  西巡回鑾始末•232•


  於本月四號照會各公使,言聯軍占奪保定及殺華官之事,殊屬不合,該處華教民舉動肆橫,作為亦多不采雲雲。英,法,德,意四公使以其該照會措詞不恭,立即交還。他國公使亦多不以該照會為然。”


  又十一月七號鄂督張曾請華倫君電致沙侯,言:“各國以毓賢欲死,□□□□□□,然敝國政府定將毓與董福祥一同嚴辦。”


  又十一月八號英君主亦電達華廷雲:“大皇帝所發西七月


  三號及八月十四號兩次電文,已由貴國駐敝國公使交到矣。朕聞貴國出有慘事,已深為悲悼。繼聞敝國教士及他國教士在山西被戕及所受諸苦,尤覺更為傷懷。惟被殺外尚有婦稚若幹在彼,正不知將來能否可保無虞?朕惟望大皇帝早日能複回實權,將不法者無論其官職大小一律置之重典,並另設善後之法以杜後患。朕深望貴國複見太平。至敝國派兵來華,亦無非為欲複太平起見,和議倘能早了,此後不獨中國複有升平之慶,且令外人之旅居貴國者身命財產亦可永保無虞。”


  又十月六號漢口總領事福利士君致書沙侯,備述鄂督張香帥之言,據雲:“香帥頗望和議速成,餘問香帥雲:‘貴國政府頒懲辦端王及各罪魁諭旨,外人均疑無用,信否?’香帥辦辨雲:“太後已有悔悟之心,定將罪魁懲辦。凡洋人以此諭為無用者,乃不悉中國情形者也。中國政府亦並不以此諭為準,日後尚可更改。緣兩宮現在守舊諸大臣掌握,作事正宜謹慎,而尚能作此諭旨,亦可稱大有膽量矣。’香帥又言,‘洋兵一日在京,兩宮即一日不能回鑾。緣皇太後深恐一經回鑾,其權或為聯軍所削奪也。’香帥又多方為太後辨別雲:‘太後於一千八百六十年所為以及屢次削平大難,華人莫不傾心,即洋人亦多有稱之者。況聽政三十年,從無仇視洋人及憎厭西法之意,


  西巡回鑾始末•233•


  故宮殿中所用之物亦皆以洋式者為多,且頗欲與外國婦女為友。


  觀於一千八百八十九年歸政於光緒皇上,出於心之所願,是可知其非攬權之人矣。後因康有為與其黨借保今上為名,欲圖謀害,太後不得已,複出訓政。嗣是太後乃深恨新黨,以致並及洋人。且以洋人保護康黨,各國報館又從而和之,上海西報尤甚。各西報嚐言中國將次瓜分,斷難幸免。致太後因是生懼。


  旋見膠州,旅順,威海,廣州灣等處,果為洋人所奪,三門灣又為意大利所索,致更深信洋人有瓜分中國之意,故不得已而入於頑固一路,而聽信端王,徐桐,剛毅也。端王與徐桐,除京中事外,餘均無一知者;剛則與皇上本有宿恨,故勸太後拒絕外人,深謀詭計。太後亦無從覺察,直至拳匪及董兵雲集京師,太後始知事危。’”


  又十一月二十號英外務大臣藍斯唐函致駐華公使薩托雲:


  “駐華公使於今日來署拜謁,將十一月十三號華廷所頒懲辦罪魁諭旨給閱,並詢餘意見如何。餘答:‘以此諭頗不妥洽,敝國既斷難允從,恐他國亦未必能應允也。’華使回答:‘予意亦早料此說,故已將諭中不妥之處電告中國政府矣。’該公使謂:‘請君詳察中外情形不同,中國實有無數為難之外。惟江鄂兩督或能力請兩宮回鑾。緣該兩督勢力頗巨,於各省所解餉銀均可截留。’由此觀之,則羅公使亦以懲辦罪魁之法為未然矣。又言兩督可以截餉以要挾兩宮回鑾,何以各國不從其言?”

[編輯] 李中丞通飭各府州縣設立教務公所劄
  照得今日外患憑陵,大抵多由民教不能相安而起。上年夏秋間義和團之變,乃震驚宮闕,乘輿播遷,尤為亙古所未有。


  凡屬中國臣民,皆當疾首痛心,懲前毖後,斷不容狃於故習,


  西巡回鑾始末•234•


  逞匹夫一朝之忿,而貽君國無窮之憂。本部院剔曆各省,所見教案,凡地方官能於起事之初,婉諭教士,約束頑民,堅持條約,秉公判斷,無有不可立時息事者。若一味因循玩忽,不急為平心論斷,則教士必以領事出頭,彼此相持久而愈多糾葛,馴至經年累月而不相下,勢必激成禍變,地方官既不能免於嚴譴,紳民亦複牽連賠累,莫可如何。試問曆年各省鬧教之案,能有一二裨益國計民生,少收安內攘外之效者否?現在和議垂成,所有從前未結教案,固應及早設法清厘,此後遇有民教交涉之事,應隨時妥速了結,庶不致牽一發而全身俱動,貽誤大局,再生變端。邇者迭次欽奉上諭,責成地方官紳保護教堂。


  和約內並有鬧教地方停止文武考試之條,尤不能不格外慎重。


  各該地方官再有仍前玩忽,不將教案速行辦結,或致別釀釁端,本部院惟有據實奏參,執法嚴懲,決不稍從寬貸。除另劄善後局會同洋務局查明各屬未結教案分別嚴催匯報查考外,合行劄飭。劄到,該司即便遵照通飭各屬一體凜遵劄內事理妥辦。將來遇有民教控爭事件,似應嚴定章程,勒限速結,分記功過,用示勸懲。本部院之意,各州縣地方似均可分立教務公所,由地方官選派眾所悅服紳士專駐公所,遇有應行彈壓之事,即責成該紳約束子弟以免群起而爭。其教士教民中如有中國素著名望之人,即不妨延入公所,俾各相習而無相妨,自更易於就我範圍,地方官遇事傳入訊問,亦不致毫無頭緒。向來各屬均有團練保甲公局,派紳坐局辦事而官責其成,公所之設即可略師其意。惟公所應辦之事,仍須定明限製,聲明隻為調和教務而設,一切地方事件均不得幹預,以防流弊。本部院係為安輯民教起見,其餘地方情形能否協洽,有無窒礙,仍應詳查核定。


  或公所可設,而紳士難得其人,亦不必拘泥濫派。總以事有實濟為主。該司道等並即通飭各屬因時製宜,通盤籌議,稟複。


  西巡回鑾始末•235•


  由省局妥定章程,詳辦施行,切勿視為具文,是為至要。切切特劄。

[編輯] 山東滋陽縣徐賡熙稟呈袁撫台公牘節錄
  竊以民教不和,皆由於民教構訟。州縣迫於時勢,難以持平所致。今年滋邑仰托洪福,民教相安,並口角細故而亦無之。


  頃因安主教回堂,忽有:教婦梁李氏以會匪欺陵,呈控滋民楊懷珍一案;梁彩富以會匪藐法,呈控堂兄梁奉舉一案。二案皆構訟多年,無賴逞刁。卑職將二案卷宗檢齊,並摘敘曲直大略,函告安主教。次日赴堂拜會,親將教民逞刁事情反複陳說。安主教恍然大悟,麵許通行各教士,以後教民構訟不準寫教民字樣,是非曲直一聽地方官秉公訊辦。次日接到複函,亦以是為言。伏謂此次拳匪之禍,雖由奸民妖言惑眾,危及國家,而其所以能動良民之聽者,亦由平日積憤過深故也。經卑職商允通行各教士以後,教民構訟不準寫教民字樣,是非曲直一聽地方官秉公訊辦,則民教可以從此相安,而不致有不平之事。惟是安主教雖通行各處,而我各州縣尚無知者。可否由憲台據卑職之稟賜函答慰安主教,並通飭各州縣將安主教來信出示曉諭人民,以便周知。

[編輯] 董福祥上榮中堂稟
  中堂閣下:謹稟者,祥負罪無狀,僅獲免官,承手書慰問,感愧交並。然私懷無訴,不能不憤極仰天而痛哭也!祥辱隸麾旄,忝總戎任,一切舉動,皆仰春中堂指揮,無一敢專擅者,此固部將之分而亦敬中堂舍身體國,故敢竭駑力,犯眾怒,冒


  西巡回鑾始末•236•


  不韙而效馳驅。戊戌八月時,中堂為非常之舉,七月二十九日電飭祥統兵入京,祥立即奉行。去年拳民之事。累奉鈞諭,囑撫李來中,囑攻使館。祥以事關重大,猶尚遲疑,承中堂驅策,故不敢不奉命。後又承鈞諭及麵囑,累次圍攻使館,不妨開炮。


  祥始尚慮得罪各國,殺戮其使,恐兵力不敵,祥任此重咎,又承中堂諭謂戮力攘夷,禍福同之。祥是武夫,無所知識,但恃中堂而為犬馬之奔走耳。今中堂巍然執政,而祥被罪,祥雖愚駑,竊不解其故。夫祥於中堂,其效力不可謂不盡矣!中堂命行非常之事,則祥冒險從之;中堂欲撫拳民,則祥薦李來中:中堂欲攻外國,則祥拚命死鬥。而今獨歸罪於祥!麾下士卒解散,鹹不甘心,且有議中堂之反複者。祥以報國為心,自拚一死。將士鹹怨,祥不能彈壓!惟中堂圖之。

[編輯] 東撫袁慰帥批東昌府洪太守稟
  稟單並折均悉。本部院前以該守練達有為,頗加信任,在各守中為最優,意若東昌一府,委該守即可無西顧擾。孰意該府玩忽功令,袒庇拳匪,始終不渝,現各屬早已肅清,獨該府所屬仍有拳匪,甚至府郡縣邑釀成巨案,尚複成何事體!其始終縱庇拳匪,亦可概見。該守撫躬自問,將何以答本部院委任之意?本部院無知人之明,固當反躬自責;該守有僨事之名,亦當為同儕所譏誚。此案,現今本部院劄派雷管帶震春,吳管帶鳳嶺,各率所部會同候補知縣李令嘉等,前往搜捕。該守雖經準假調省,仍責成督會營縣認真辦理。務將此案滋事匪徒暨大師兄李懷珍,李樹田等,拘獲嚴辦,不許一名漏網。一麵飭由營縣酌派隊伍分赴各屬搜捕逸匪,務期有犯必獲,有罪必懲,以免死灰複燃。所有匪犯產業,均須照章查抄充公。所設拳廠,


  西巡回鑾始末•237•


  暨所有壇場,一律焚毀。蔣官屯,賈莊,盛莊等處,隨同徇隱之莊長,首事,地保,及匪犯父兄人等,並即照章分別究辦。


  務將境內拳匪搜捕淨盡,以期借贖前懲。倘再陽奉陰違,亦惟有據實奏參,為始終縱庇者戒。至曹令平日不能實力禁辦拳匪,致攖慘禍,亦屬咎由自取,姑念與郝哨牟因受重傷,免予參辦。


  所獲匪犯王□,□玉林等,應再提案嚴訊確情,追查黨夥。其供稱聽說教民私拿神拳兩人,究竟是何姓名,在何村莊,並令據實供明,毋任狡避,仍禁候獲犯質訊明確,即行照章嚴懲。


  此案關係甚重,該守務當振刷精神,實力協助,以杜亂萌,毋再玩忽。切切此繳。折存。

[編輯] 景州王檢予刺史通稟各上台稿
己亥九月


  敬再稟者,竊查義和拳教,自鄰封蔓延卑境,由西南而至西北,經卑職三令五申,勸諭示禁,視同具文。以現在情形而論,僅借仇教為名,尚無平民幹涉,將來羽翼既成,一發莫製,禍不勝言。本年自五月至今,拳教滋事之案,各屬接踵而起。


  卑州三月以內,即已兩起。雖皆未及決裂而了,實皆權宜處之。


  緣拳黨眾多,一呼百諾,動輒集眾千百,洶洶而來。無論欲拿不得,且實拿不勝拿。倘或冒昧從事,彼謂官長袒護教民,激成眾怒,必致不可收十。即使立刻請兵,亦屬緩不濟急。州縣限於權力,故不得不暫顧目前,以無事為福。各屬所了教案,約亦大同小異。卑職愚昧之見,此項邪拳匪□,□及早懲辦,或尚可為。似非奏請明禁,大震霆威,選任忠勇廉明沈毅之大員,假以重兵,認真剿撫,誅首要而散脅從,斷難絕其根株。


  大勢定後,責成州縣搜拿餘黨,恩威並用方足濟事,目下氣焰方張,燎原將遍,恐州縣之力,萬萬不能了此。卑職秉性柔懦,


  西巡回鑾始末•238•


  處此厝火積薪之勢,禍發不定何日。惟卑職一身不足惜,如大局何!如大局何!伏乞大人通籌全策,兆民幸甚,時局幸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