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為什麽說鄭和下西洋是航海大事

(2007-06-09 15:52:13) 下一個

為什麽說鄭和下西洋是航海大事

 

古代世界上的克裏特人,腓尼基人,亞曆山大時期的希臘人,羅馬人甚至後來的阿拉伯人,他們都進行過大量的航海活動。比鄭和的航程要大很多。
有幾個更富有冒險精神的“羅馬”商人,即他們時代的馬可波羅,還進一步東越印度,於公元2世紀和3世紀到達緬甸、馬來亞、蘇門答臘,然後經馬六甲海峽抵達河內,進而終於和中國取得了直接聯係。]這是我在全球通史裏看到的,說明當時羅馬人已經可以到達馬六甲海峽。
還有就是腓尼基殖明地迦太基和羅馬帝國的三次布匿戰爭,特別是漢尼拔指揮的戰爭,都是跨洲跨海作戰。
他們的時間比鄭和要早1000多年。
為什麽要把1000年後的鄭和航海拿來稱道呢?


1。國家性質的下西洋,人多,船多,船大,但船是宋元的科技成果,在明朝末年中國造船水平極度下降。
2。國人為了說明自己的“先進偉大”,狂捧
3。西方一些無聊者繼續扯淡,什麽發明了美洲等等

 

 

幽默: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有人問:“如果鄭和下西洋繼續下去,世界局勢將如何發展?  ”,這個問題的提出,看出中國曆史教育的失敗,真是誤人子第,毀人不倦啊。鄭和下西洋被吹的太神了,以至於有如此幼稚的問題提出,還什麽世界局勢將如何發展呢。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性質不一樣,他不是為了開辟新的殖民地,更沒有改變明朝朱元璋的禁海祖訓。下麵是鄭和下西洋目的的兩個版本。
 
    “正版 ”:
  一。推動我國古代航海事業達到頂峰,成為十五、十六世紀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
  二。促進海外貿易擴大,帶動了中外經濟交流與發展。
  三。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共同進步。
  四。推行親仁善鄰,鞏固和發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係。
  五。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開放進取、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六。發揚了中華民族重視海洋、探索海洋的科學精神,為振興我國海洋事業提供了重要啟示。
  
  [img]http://img.photoamp.com/i/po3fC.jpg[/img]


  爆笑版:
  一。曆史學家的意淫:早在唐朝和阿拉伯帝國戰爭中,有一個唐朝軍官被俘虜,後來乘阿拉伯商人的船回到唐朝,宋朝的航海貿易有60幾個,達到非洲,而元朝的航海貿易有300多個國家,所謂的鄭和下西洋路線從唐朝到元朝都走過的,仔細看鄭和下西洋路線,不過是沿著前人的路線而已,哪裏談得上探險?差別是明朝的官方行為,200多隻船,超大船就60多個,這種超大船又叫做寶船,人員達3萬。
  二。媒體的談資:中國的曆史學家吹,老外也信以為真,有個英國人還說鄭和發現了美洲,CCTV 也播放了。
  三。宗教傳播:因為鄭和下西洋才使東南亞成為穆斯林的,這就是鄭和下西洋的功勞,明朝的皇族和鄭和都是穆斯林,鄭和下西洋一是傳播伊斯蘭教,二是最後才達到穆斯林聖地麥加,去追尋明朝皇帝的遷移史。
  四。明朝的朱元璋有祖訓,要閉關鎖國,而朱元璋的兒子朱隸違背了祖訓,一次,朱隸修的明朝皇宮無原因的起火,朱隸迷信,以為是祖宗的懲罰,於是鄭和第四次下西洋被匆忙的招回了,朱隸甚至開始討厭鄭和。
  五。因為明朝整體是閉關鎖國,泉州在元朝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港口城市,但因為明朝的政策而衰敗。談什麽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海上貿易?有興趣的可以到泉州市的網頁看看泉州的曆史,看看哪裏是怎麽評價鄭和下西洋的。
  六。鄭和下西洋,每次都帶了大量的禮品,加上船隊巨大,人員幾萬,幾次下來讓明朝的財政吃緊,大臣們堅決反對,於是,在鄭和到達穆斯林聖地麥加後,明朝也停止了繼續“下海探險”。

明朝皇帝是回族穆斯林
鄭和也是回族人,而且是太監
當時大臣反對太監代表國家
但是
皇帝是讓鄭和代表皇帝家族朝聖的
而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地點正是伊斯蘭聖地賣加(天方)
之後,明朝再沒有下西洋而在鄭和到達賣加(天方)之前,無論大臣怎樣反對,皇帝依然派一個回族太監下西洋。
這也是為什麽鄭和七下西洋,而不是六次或者八次

此外,鄭和還在沿途傳播伊斯蘭教,這在東南亞有大量的證據,
誰給他這個太監的權力?
為什麽鄭和不宣揚中國的文化?
當然是因為明朝皇帝就是回族穆斯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