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誣蔑清朝的十大謊言

(2007-05-01 12:52:36) 下一個

誣蔑清朝的十大謊言

滿洲人不是遊牧民,而是漁獵民族,屬於定居民族,定居文化,是最擅長學習的民族類群,滿清在中期以後落後於西方,大漢是要負很大責任,滿洲人進來虛心學習漢的文化,漢的科學技術,漢的國家管理手段,結果,你們看,你們看,大漢都教了滿洲什麽東西?有30畝地1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目標,有易經八卦陰陽五行的科學理念,有科舉尊儒的國家官員選拔製度,有太監,有裹小腳,有妓院,有中國獨大鄙視外夷的狂妄自大。

我靠,你還能指望滿清能有多大提升?

滿清學習了漢的一切,而且有益的東西,絕對學的比漢還更精通,至於垃圾當然也學了不少,但並沒有全部發揚廣大,如果真是全盤照搬了,那中國恐怕真要完蛋了。  

滿洲人入關也帶來了他們的好學優點,對中國整個傳統文化而言有去邪扶正的作用,清朝沒有荒唐離譜的皇帝,沒有怕功臣功高震主而自毀長城的事情,而其他任何朝代都有,封建製度的所有優點實際上在清朝已經達到了頂峰,所有封建王朝中治理的最好的就是清朝,而且直到清帝退位,國家依然擁有龐大的軍力,國力,這是以前任何朝代都沒有過的事情,即使在清末,清軍也依然可以遠赴新疆擊敗沙俄吞並新疆的野心,可以肯定,如果孫中山不鬧革命,宣統變法順利實施下去,中國隻會更強而不會更弱,日本之所以支持孫中山革命就是希望中國因革命發生的戰亂而長期一蹶不振,你當那日本是傻子是為了無私援助中國,幫中國發展呀?事實上,目前中國的沒落就是因為清帝退位後造成的軍閥混戰造成的,整個混戰時期對國家沒有絲毫建設性可言,反而把清朝留下來的家底變成了“一窮二白”。

清朝身為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朝,開創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先河,第1條鐵路誕生,火車輪船機器的生產使用,現代槍炮的設計製造,電報,電話的推廣,發電設施的建立,現代科學理論技術的引進,現代工商管理手段與理念的引進,都在清朝,中國第1家郵局,第1家銀行,第1家保險公司,第1張新聞報紙,第1條自行鋪設的鐵路,第1條自行鋪設的海底電纜,第1家警察局,第1家消防站,第1個法院,第1支現代化軍隊,第1家現代兵工廠,造船廠統統都出現在清朝,晚清為美國製造了萬噸巨輪,體製上有君主立憲,今天的英國日本加拿大都是君主立憲製。

謊言1,“都是吳三桂放清軍入山海關才會導致明朝全麵滅亡。”
答:中國地大物博,關隘天塹眾多。華北有黃河,華中有長江(南北朝還對峙了200多年),西部有太行(閻錫山好歹還割據山西了幾十年),西南有巴蜀天塹(川中割據對峙乃至稱雄天下的太多了),華南地區也河道縱橫,廣東多山。。。怎麽丟了區區一個山海關就來了個全國被掃平呢?難道中國這麽大就一個山海關能守嗎?南宋抵抗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蒙古帝國也守了很多年,哪個時候的山海關早就不屬於南宋。

謊言2,“漢八旗和吳三桂的參戰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答:吳三桂和漢八旗數十萬兵馬,人數多於八旗兵,那麽多人為什麽都甘當“漢奸”?按比例可比抗戰時的偽軍多多了啊!其次,那麽多人八旗軍若不是有真實力硬本事如何能駕馭馴服的了?最後,南明,中原和川中(張獻忠)幾塊硬骨頭可都是八旗軍啃下來的。不過漢八旗確實也滅了兩廣和雲南的明朝殘餘。

謊言3,“李自成毀了明朝”
答:李自成攻克了北京不假,可是李自成也帶來了50多萬軍隊,並駐紮北京及華北一代。相比之下,八旗軍僅僅十萬餘人,雖有吳三桂20萬軍隊助陣,但也仍是弱勢一方。與此同時,明朝在南方,兩廣,福建,雲南,以及四川的張獻忠。。。也都抗擊八旗兵的,況且又有先進的“紅夷大炮”和其他火器。怎麽在人數,武器質量均占優勢的情況下輕鬆丟了天下給清朝?

謊言4
,“崇禎殺了袁崇煥,所以清朝贏了”
答:首先袁崇煥罪當問斬,見我的相關文章。其次,除了能證明偌大的一個國家僅寄希望於一個區區的經略,皇帝的愚昧多疑,君臣猜忌外,什麽也證明不了。不過,恰恰到能證明這樣一個昏庸到無可救藥的朝廷不滅亡才是怪事!

謊言5,“康乾盛世其實不如明朝。”
答: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康乾盛世研究報告》,“明朝末年漢族統治集團腐朽透頂,民不聊生,天下大亂。清朝前期滿族統治者朝氣蓬勃、奮發進取,在認真總結明朝滅亡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興利除弊,改善民生,振興文教,完善典章製度,強化皇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創造了康乾盛世的輝煌!乾隆朝,中原人口首次突破三億大關。兩相比較,明末與清前期,究竟誰才是“亡天下”?

明末最大的苛政莫過於三餉加派,清朝順治入關,馬上廢除三餉,並整頓賦役全書,廢除正稅外的一切苛捐雜稅。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康乾盛世曆史報告》在介紹清朝財政與社會經濟狀況時,指出:清朝前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水平,商品經濟水平與工商業繁榮程度,也達到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我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五老之一的範文瀾主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通史簡編》的修訂本指出:清朝前期的封建經濟比明朝更繁榮,手工業和商業在明朝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沒有所謂“停滯”“倒退”的意思。

按唯物史觀,經濟是社會發展基礎。國家的賦役製度反映了一定條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為國家教委哲學社會科學65項目之一的《中國賦役製度史》指出:明朝後期的一條鞭法在張居正死後,由於政治腐敗,在實行中走樣。清初整頓賦役製度,不僅僅是重複明朝的一條鞭法,更在其基礎上改進深化:一方麵更簡明了稅收程序,一方麵提高了賦稅貨幣化水平,總體而言,符合封建社會後期賦役製度的發展趨勢。滿族統治者的政治表現很卓越優秀,“補課論”對他們不適用。”

謊言6
,“明朝實行內閣製,在世界上很先進”
答:明朝的所謂內閣製,其實是不同地主階級妥協的產物,所以明代才黨爭盛行,禍亂朝政。這種所謂的內閣製跟西方資本主義建立在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人的“三權分立”“天賦人權”等學說基礎上的內閣製有著本質的不同。兩種製度建立的哲學基礎都不一樣,一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一個是落後的地主在朝廷內的割據。

謊言7,“清朝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慘無人道。”
答:清朝的左右兩中堂(相當於宰相)都是一名滿族官員,一名漢族官員擔任。其他各部的部長,及各省各市的首腦也都是滿漢官員對半。請注意,清朝各部門滿漢官員可都是對半。就連當今我國的少數民族官員不論是中央的還是地方的也僅僅是在各部門隻有那麽一兩位做個點綴。另外,還有很多民族團結政策,比如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的修建(為了團結蒙古族),滿漢全席(團結漢族),金瓶冊封(團結藏族)。第三,《中國民族政策簡史》:我國的民族團結政策是以清朝時期民族政策的原則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謊言8
,“清朝時期文藝,科技方麵毫無建樹”
答:正是因為明代晚期的極端腐敗和黑暗,才有了晚明思想啟蒙運動。如果明代晚期的皇帝勤政而不是數十年不過問朝政,會有晚明的思想啟蒙運動?也就是說,晚明的思想啟蒙運動說明了明朝的黑暗和腐敗。有人對清朝文字獄誇大和醜化,這也表現在教科書上,比如說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是怎樣的反清複明,但卻不提黃宗羲後來的送子幫助清朝做事。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當時清代是多麽的寬容,幾乎可以稱得上“大部不抓,一個不殺”了。另外,按定義,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都是清朝人,是清朝的思想家,而不是明朝的思想家。白壽蠡的《中國通史》,遊國恩的《中國文學史》都是在清朝部分介紹他們的,他們的主要著作都是在清朝完成的,一些==思想也是看到明朝的覆亡後才形成的。《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死於清順治末年,也是清朝的著名科學家,而不是明朝的。 某些編輯教科書的所謂專家,有明顯的歧視少數民族心態,在敘述曆史和人物劃分上,采用春秋筆法或者雙重標準,黃宗羲等被劃為明朝的,而類似情況的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水滸傳》也被劃分給了明朝。我想,如此優待明朝,也許和明朝是“漢族”人執政的朝代有關,這是出於某些人狹隘的大漢族立場,但是呢,已經有數個專家證明,明朝也是少數民族的回回建立的。當然,對待這個事實,某些有大漢族主義的“國內專家”繼續回避回回建立明朝這個殘酷的事實。 總之,明朝隻應該獲得其中之一的,也就是說,《三國演義》《水滸傳》劃分給明朝,但是,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宋應星,則應該屬於清朝的;或者,把《三國演義》《水滸傳》劃分給元朝。《水滸傳》 發生時間:1370年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三國演義》發生時間:1371年 ,羅貫中,生卒年月不詳。卒於明初。 至於清朝反對==的行為,比如南山集案,清朝沒有錯,如此反==的行為,在現在的中國和美國都是不允許的。 清朝對中國的貢獻是曆代第一,國土不提,看看文化:

哲學思想        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激烈反對君主專製製度,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色彩。其主要著作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和《明夷待訪錄》等。王夫之是17世紀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主要著作有《張子正蒙注》、《周易外傳》、《讀四書大全說》、《黃書》、《讀通鑒論》和《宋論》等。顧炎武則不僅是反對君主專製的思想家,而且是著名的學者,他提倡的"經世致用"的主張,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主要著作有《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等。清朝時期,還出現了以顏元和戴震為代表的反對理學的進步思想家。顏元的主要著作有《四存編》、《四書正誤》、《朱子語類評》及《習齋記餘》等。戴震的著述很多,內容涵蓋哲學、天文、地理、聲韻及訓詁等方麵,後人編為《戴氏遺書》。 

考據學         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反對空談、提倡漢學,在知識分子中產生很大影響。同時,在清政府大興文字獄和提倡整理古籍文獻的影響下,遂出現了考據之風。乾隆、嘉慶時期,考據之風更為盛行,形成所謂"乾嘉學派"。
在清代,考據之學名家輩出,著述林立,如胡渭的《禹貢錐指》及《易圖明辨》,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在辨別古籍真偽方麵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乾嘉考據學派中以戴震為首的皖派和以惠棟為代表的吳派,都對中國古典文獻的整理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其餘如阮元、王先謙、段玉裁及王念孫等等學者,也都留下了獨到的著作。

史學       清代的史學成就頗大。其中官修的《明史》,被視為正史中較為嚴謹的一部。談遷所著《國榷》,是一部重要的明史編年體著作。其餘如黃宗羲的《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及趙翼的《廿二史劄記》,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清代私人修史者也很多。
章學誠的《文史通義》,是繼劉知幾之後的一部重要的史學評論專著。

清代官修大型圖書         康熙、雍正時期官修的《古今圖書集成》,共有一萬卷,是繼《永樂大典》之後的又一部大型類書。乾隆年間,清政府又組織編修了大型叢書《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類,共收錄書籍三千四百五十七種,七萬九千零七十卷。《四庫全書》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對保存珍貴的文獻資料有很大的貢獻。但清政府在修書的同時,大量銷毀和刪改舊書,又使文化遺產遭到了一次浩劫。

文學、藝術       小說 清代小說的盛行,是文學方麵最有成就的一個部門。其中最著名的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蒲鬆齡的《聊齋誌異》和曹雪芹的《紅樓夢》。
《聊齋誌異》是一部短篇故事集,文筆流暢,語言簡潔而生動,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儒林外史》,是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說,對封建的科舉製度和腐朽的官僚政治進行了有力的揭露。《紅樓夢》通過描述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故事,展示了封建家族內部的勾心鬥角及奢侈淫逸的生活,批判了封建倫理道德、禮法的虛偽和殘酷性。《紅樓夢》的藝術成就,達到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

戲劇       清代的戲劇有很大的發展。當時除昆曲影響較大外,秦腔、弋陽腔、徽調、二簧調等地方戲也獲得突出發展。這些地方戲以豐富的內容,質樸的表演,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影響日益擴大,並進入北京。此外,山西梆子、豫劇、贛劇、漢劇及湘劇等都逐漸成熟,成為獨立的劇種。
清代的優秀劇本頗多,其中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最為有名。

繪畫         清代繪畫成就斐然。清初,畫壇以王時敏、惲壽平、吳曆等所謂"六大家"為突出。清代繪畫成就最大的是清初的朱耷、石濤、肖雲從等和以後的揚州畫派。揚州畫派的代表是金農、鄭燮、羅聘、李鱓、黃慎、李方膺、高翔及汪士慎等所謂"揚州八怪"。他們擺脫了因循守舊畫風的影響,作品獨抒個性,給人以清新之感。

科技曆法和數學         清代曆算學家王錫闡,精通中西曆法,著有《曉庵新法》及《五星行度解》等天文學著作。梅文鼎對中西曆算學都有相當深的研究,著述甚豐。他的代表作《中西數學通》,總結了當時世界數學的大部分知識,標誌著中國數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蒙古族曆算學家明安圖,也在數學研究領域,特別是在用解析方法對圓周率進行研究方麵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地理測繪     康熙時期,清政府組織人員對全國進行了長期的大地測量,繪製了當時先進的《皇輿全覽圖》。乾隆時,又在《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繪製了包括新疆地區在內的《乾隆內府皇輿全圖》。

建築藝術       清代時期,園林建築取得很大的成就。如北京的圓明園,前後經曆百餘年修建,規模宏大,不僅綜合了國內諸多名園的特色,而且吸收了西歐園林藝術的成就的特色,是當時世界上最壯麗的園林建築之一。  清代修建的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拉薩的布達拉宮,北京的雍和宮等建築,也都各具特色,達到了很高的建築水平。
  
醫學      在清代,傳統中醫學繼續發展。當時重要的醫學成就有:乾隆時官修的《醫宗金鑒》,是一部介紹中醫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大量應用了解剖學知識,對祖國解剖學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火器       清朝的火器成就遠遠比明朝高,清朝在中期以後輕炮發展比較迅速,出現了多管子母炮等輕型炮,至於重炮方麵沒有新產品,但重炮的口徑與射程卻一直在提高,槍械方麵到清朝前期就已經使用擊發槍了,明朝則一直是用三眼銃,三眼銃在清朝那是民間紅白喜慶儀式上用的東西。清朝在中期以後開始出現後裝輕炮,但重炮與火槍還是前裝,鴉片戰爭時期火器的差距是後膛與前膛,線膛與滑膛,機械加工與鑄造的差距,但西方也是才有這些技術沒多久時間,明朝那種用了300年三眼銃的火器發展水平更沒用。而且清朝很快就引進了現代槍炮,比明朝引進的紅夷大炮強多了,何況紅夷大炮從技術含量上看,與那明朝三眼銃並無任何區別,而現代槍炮則於清朝的火槍抬槍有著跨越性技術突破,所以明朝引進紅夷炮那是無能,清朝引進現代槍炮那是好學上進。 明朝中期以後,火器就明顯低於世界水平,可明朝並未對外學習,要等到快亡國了,才買幾尊根本沒有任何技術進步意義的紅夷炮去照貓畫虎,也沒有學到多少西方的學術,純粹就是個愚昧無知不求上進,那紅夷炮實際不過就是個長點大點的三眼銃獨眼銃嘛,明朝居然靠自己的力量300年都沒搞出來,還要去買來照貓畫虎,而且居然連炮架都不能研製,照搬了別人的艦炮炮架,是個隻有4個很小實心木輪的木頭墩子,根本不合適陸地運動,發射時還要在炮架前打樁子,綁麻繩栓住炮架來反後坐,轉動炮架調整發射方向,那簡直是炮手的噩夢,當是固定在紅夷戰船上一樣,更是愚昧透頂,就象目前仿造的槍械一樣,連槍托上打幾個孔都一絲不變。紅夷大炮落到滿洲清軍手裏,不但立即就仿造成功,而且還改進了炮架,除了沒有炮管彈性後坐裝置以外,與現代火炮炮架結構是一樣的,有2個方便運動的大輪,並有長的炮尾柱鋤支撐,能方便的轉動炮架調整火炮發射方向,還能改變發射角度,可以很方便的用馬匹牽引或人力推動,發射也方便,不需要事先做太多的準備,放下就能發射,很方便的伴隨大軍南下野戰,並炮擊揚州成功,明朝所有的火器成就實際上都不如這個炮架技術含量大。炮台重炮到清乾隆時期,已經推廣了可以旋轉的炮座,雖然隻能靠人力推動,但那也是巨大的進步,比那明朝炮口固定的大炮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更別提明朝居然用了300年三眼銃了。沒有清朝,靠那用了300年三眼銃的明朝去戰勝西方列強,可能嗎?怕是連炮架都還沒來的及引進地麵型號,就被各國瓜分光了,中國也早就不存在了。

謊言9,“清朝時期資本主義萌芽被抹煞”
答:1930年,馬克思主義學者鄧拓最早提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他認為,“在西方列強侵入以前,中國封建社會的體內,已經存在和發展著否定它的母體的因素了。假設當時沒有國際資本主義的侵入,中國這一封建社會,也可能有其自體內所包孕的否定因素的發展而崩潰,蛻化為資本主義的社會的。可是外來資本主義的侵入,卻截斷了這一曆史的階段,使中國經濟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而轉向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但是,國際上,資本主義的定義還有爭論,馬克思的書中極少用資本主義這個詞。而所謂萌芽論的提出,是試圖證明中國現在的社會主義是經過原始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得來的,也就是“四段論”。因此,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萌芽論,很大程度上有政治意味,比如,鄧拓就把中國沒產生資本主義的責任歸給了國際帝國主義。有趣的是,一些極端民族主義者,現在又把這個責任推給了清朝。
 明朝朱元璋最恨的是商人。如果從私人作坊上講,宋朝和元朝的規模也不小,為什麽明朝約兩百年,怎麽沒有發展成資本主義社會呢?是不是可以說明朝扼殺了宋元的資本主義萌芽呢?當然不能。因為中國是農業為主的,地主階級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違反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在清朝前期,明朝,元朝和宋朝,是自發的私人作坊,沒有統治階級支持的,無法有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中國真正的出現資產階級,正是依然被醜化的慈禧的洋務運動的功勞,哪才是自上而下的,而且成果顯著,詳細的請見的我的另一個帖子:慈禧mm 萬歲,萬歲,萬萬歲!
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不可能演變為真正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國傳統的階層定位:士農工商, 注定了商人沒有社會地位,就算那些靠經商起家的財主,最終還是會把錢用在買房子兼並土地上,做個大地主以地租形式繼續積累財富,然後再培養出能致士的兒孫,逐步把家族帶入上層社會,這才是明朝時期中國前500名CEO的共同目標和夢想。明朝政治上的腐朽黑暗已經深入骨髓,就算沒有清朝,也絕對不會是明朝把中國再次帶入盛世。一個比較權威的研究成果:
“清代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也有了較大的增長。當時包含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手工作坊、工場較以往有顯著的發展,如絲織業工場主所擁有的織機數量有很大的增加。在清代,資本主義萌芽表現的另一種形式——包買商控製生產的現象,比過去也有一定的發展。如蘇州、江寧等地大商人開設的“賬房”,他們把原料,甚至工具分給小機戶從事生產。生產者最後將完工的綢緞,送歸“賬房”批售,“賬房”則支付他們的報酬。清代資本主義萌芽較以往雖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其發展既緩慢,又明顯地暴露出不平衡的弱點。”(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謊言10,“清朝時期開始實行海禁”
回答:明朝建立後,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禁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申禁人民無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明成祖永樂時期稍有鬆動,但依然把“海禁”政策當作不可違背的“祖訓”。此後,“海禁”政策時緊時鬆,總的趨勢是以“禁”為主。  “1433年,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歸來,明朝宣德皇帝突然下達禁海令,並通過連坐等殘酷的刑罰,限製沿海人民出海,而且對於超過2桅以上的船隻一律拆毀。到了清代,也長時間沿襲了明代的禁海政策,閉關鎖國。數千年的舟船航海文明曆史,一朝被摧殘殆盡,中國的航運業、造船業陷入停滯、倒退”(淺談海權教育與發展航運業 中國水運雜誌) 。朱元璋把鎖國定為祖訓,但為什麽後來有鄭和七下西洋? 七下西洋的目的有:揚明朝天威 ,尋找建文帝,打通到歐洲的海上貿易航線,發展和擴大海外貿易,實現海內外大一統的太平盛世,在這種宏偉目標的指引下,鄭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諸國,為實現世界“大同”與“和諧”的理想追求作了不懈的努力。 但是,從明朝歧視商人和曆來的禁海政策看,這些目的跟本站不住腳。揚明朝天威何不去用這些錢整備軍隊,收複內亂不斷的“北元”呢?那可是名標青史的,比到非洲去揚明朝天威不更好麽?鄭和七下西洋依然被大肆讚揚,什麽中國的海洋時代,其實,鄭和到過的地方,元朝時候就到了,還有的說鄭和發現了美洲,經常有人問這個問題,鄭和與哥倫布,為什麽鄭和七下西洋,而哥倫布卻比鄭和有名?類似問題一直在爭論,我認為,這些爭論可以結束了,因為明朝的皇帝是回族穆斯林,鄭和七下西洋,是和伊斯蘭教的聖地聯係,當然不會發現什麽美洲了,美洲哪個方向沒有伊斯蘭教的聖地,而元朝的時候,中國人已經知道伊斯蘭教的聖地在那裏了。不僅如此,鄭和七下南洋途中, 在東南亞的傳播伊斯蘭教,東南亞本來是佛教為主的,但因為明朝而變成了今天的伊斯蘭教基地,在世界人口中信徒人數最多。試問:明朝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如果沒有皇帝批準,鄭和敢在東南亞傳播伊斯蘭教麽?合理的解釋是,鄭和七下西洋的最終目的是代替明朝皇帝去“天方”(穆斯林聖地)拜祭伊斯蘭老祖宗去了。

看著一些極端民族主義者天天意淫太滑稽了。嘿嘿,沒別的,你們繼續,看看意淫者們能為數千萬人口的明朝,被十幾萬滿族人征服的曆史找到多少借口。


---------------
在中國,很痛恨!
曆史為什麽要服從政治呢?
曆史就是曆史嗎...誰都改不了.
樓主很客觀的評價為什麽遭惡毒的評論?
X族人還是不知道東夷、北狄、西戎都是帶有蒙古青斑的一個族。在自己老家門前看不到比關內大好幾十倍的蒙古大草原及西伯利亞廣闊草原,他們從來不聽不看其他任何人的有理論的文章。甚至連讓你說話的機會都不給(可能心裏有鬼吧)。
希望在博客中也居裏論證。不要水口大罵。
越是這樣罵人,越顯示華夏3700年文明(是我聽說的)“燦爛的犬聲”
本人同意“孔子的“春秋”筆法給後世帶來無窮的禍害”的說法是千真萬確的!!!


要是清朝沒有傾覆明朝,那麽簽下辱國條約的就是明朝,那那些謾罵清朝不承認清朝所做的貢獻的以漢人自居的人們是不是也要罵自己啊。公平的看待曆史,虛心接受別人的觀點,別把自己也侮辱了
---------------------------

駁誣蔑清朝的十大謊言   作者:共產主義我的信仰
 
滿洲人不是遊牧民,而是漁獵民族,屬於定居民族,定居文化,是最擅長學習的民族類群,滿清在中期以後落後於西方,(為什麽是中期而不是一開始?這說明一開始漢人打的基礎好,是後來者搞壞了)大漢要負很大責任,滿洲人進來虛心學習漢的文化,漢的科學技術,漢的國家管理手段,結果,你們看,你們看,大漢都教了滿洲什麽東西?有30畝地1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目標,有易經八卦陰陽五行的科學理念,有科舉尊儒的國家官員選拔製度,有太監,有裹小腳,有妓院,有中國獨大鄙視外夷的狂妄自大。我靠,你還能指望滿清能有多大提升?(要知道那時候對歐洲來說中國的一切都是好的,中國的老子、易經都是知識,中國的科舉製度是世界上第一種文官考試製度,即使現在,其製度上的公正性仍然是不容置疑的,中國鄙視外夷是因為那時候中國確實是當時最好的國家。) 滿清學習了漢的一切,而且有益的東西,絕對學的比漢還更精通,至於垃圾當然也學了不少,但並沒有全部發揚廣大,如果真是全盤照搬了,那中國恐怕真要完蛋了。 滿洲人入關也帶來了他們的好學優點,對中國整個傳統文化而言有去邪扶正的作用,(毫無內容純粹意淫不值一駁)清朝沒有荒唐離譜的皇帝,(清朝的荒唐皇帝可不少,第一個順治搶了弟弟的老婆,然後皇帝也不當了跑道五台山去當和尚了。後麵的同治老去八大胡同,結果死於花柳病,中間的乾隆沒少幹荒唐事)沒有怕功臣功高震主而自毀長城的事情(是啊清朝的功高震主的奴才可不少,第一個叫多爾袞,皇帝拿他沒辦法隻能用皇太後的褲帶拴住她,第二個叫鼇拜,被康熙找個機會幹掉了,第三個是吳三桂,對滿清不可謂不忠,連南明的皇帝都幫他殺了,結果給康熙給逼反了。第四個是曾國藩,曾國藩還在打天京呢,四周就都被人給包圍了。逼得曾國藩剛打下天京就交出了兵權,後來封賞最重的卻是沒幹什麽屁事的曾格林信,不過這個沒用的曾格林信也沒什麽好下場,被個小小的撚軍給宰了。後麵又出了個袁世凱,滿清看他挺有本事的就把他逼去釣魚了,後來實在不行不得不請他出山。這下袁世凱學精了,掌權後沒多久就反了)而其他任何朝代都有,封建製度的所有優點實際上在清朝已經達到了頂峰,所有封建王朝中治理的最好的就是清朝,而且直到清帝退位,國家依然擁有龐大的軍力,國力,這是以前任何朝代都沒有過的事情,即使在清末,清軍也依然可以遠赴新疆擊敗沙俄吞並新疆的野心,可以肯定,如果孫中山不鬧革命,宣統變法順利實施下去,中國隻會更強而不會更弱,(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滿清滅亡的1912的72年間,滿清有一次台起頭來了嗎?漢人當政後,雖然經過數十年的戰亂。但隻過了三十幾年就敢跑到別人國土上和當時最強大的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軍作戰。為朝鮮收複了一千五百裏江山)日本之所以支持孫中山革命就是希望中國因革命發生的戰亂而長期一蹶不振,你當那日本是傻子是為了無私援助中國,幫中國發展呀?事實上,目前中國的沒落就是因為清帝退位後造成的軍閥混戰造成的,整個混戰時期對國家沒有絲毫建設性可言,反而把清朝留下來的家底變成了“一窮二白”。(滿清有什麽家底啊)清朝身為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朝,(是落後於世界第一朝吧)開創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先河,第1條鐵路誕生,火車輪船機器的生產使用,現代槍炮的設計製造,電報,電話的推廣,發電設施的建立,現代科學理論技術的引進,現代工商管理手段與理念的引進,都在清朝,中國第1家郵局,第1家銀行,第1家保險公司,第1張新聞報紙,第1條自行鋪設的鐵路,第1條自行鋪設的海底電纜,第1家警察局,第1家消防站,第1個法院,第1支現代化軍隊,第1家現代兵工廠,造船廠統統都出現在清朝,晚清為美國製造了萬噸巨輪,體製上有君主立憲,今天的英國日本加拿大都是君主立憲製。( 咋一看還以為這是滿人自己創造的,後來仔細一看原來漢人給幫著抄的, 還抄的都不象)


謊言1,“都是吳三桂放清軍入山海關才會導致明朝全麵滅亡。”
答:中國地大物博,關隘天塹眾多。華北有黃河,華中有長江(南北朝還對峙了200多年),西部有太行(閻錫山好歹還割據山西了幾十年),西南有巴蜀天塹(川中割據對峙乃至稱雄天下的太多了),華南地區也河道縱橫,廣東多山。。。怎麽丟了區區一個山海關就來了個全國被掃平呢?難道中國這麽大就一個山海關能守嗎?南宋抵抗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蒙古帝國也守了很多年,哪個時候的山海關早就不屬於南宋。
(這是誣蔑清朝嗎,最多隻能算是誣蔑吳三桂。不過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何謂導致——使產生,促成也。吳三桂放清軍入山海關促成了明朝全麵滅亡,沒有錯啊)
謊言2,“漢八旗和吳三桂的參戰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答:吳三桂和漢八旗數十萬兵馬,人數多於八旗兵,那麽多人為什麽都甘當“漢奸”?按比例可比抗戰時的偽軍多多了啊!其次,那麽多人八旗軍若不是有真實力硬本事如何能駕馭馴服的了?最後,南明,中原和川中(張獻忠)幾塊硬骨頭可都是八旗軍啃下來的。不過漢八旗確實也滅了兩廣和雲南的明朝殘餘。
(首先我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再說啃了幾塊骨頭也不能說成是主要原因)
謊言3,“李自成毀了明朝”
答:李自成攻克了北京不假,可是李自成也帶來了50多萬軍隊,並駐紮北京及華北一代。相比之下,八旗軍僅僅十萬餘人,雖有吳三桂20萬軍隊助陣,但也仍是弱勢一方。與此同時,明朝在南方,兩廣,福建,雲南,以及四川的張獻忠。。。也都抗擊八旗兵的,況且又有先進的“紅夷大炮”和其他火器。怎麽在人數,武器質量均占優勢的情況下輕鬆丟了天下給清朝?
 (李自成毀了明朝隻能算誣蔑李自成怎麽也不能算誣蔑清朝啊?)
謊言4,“崇禎殺了袁崇煥,所以清朝贏了”
答:首先袁崇煥罪當問斬,見我的相關文章。其次,除了能證明偌大的一個國家僅寄希望於一個區區的經略,皇帝的愚昧多疑,君臣猜忌外,什麽也證明不了。不過,恰恰到能證明這樣一個昏庸到無可救藥的朝廷不滅亡才是怪事!
(這也不能算是誣蔑清朝)
謊言5,“康乾盛世其實不如明朝。”
答: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康乾盛世研究報告》,“明朝末年漢族統治集團腐朽透頂,民不聊生,天下大亂。清朝前期滿族統治者朝氣蓬勃、奮發進取,在認真總結明朝滅亡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興利除弊,改善民生,振興文教,完善典章製度,強化皇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創造了康乾盛世的輝煌!乾隆朝,中原人口首次突破三億大關。兩相比較,明末與清前期,究竟誰才是“亡天下”?

明末最大的苛政莫過於三餉加派,清朝順治入關,馬上廢除三餉,並整頓賦役全書,廢除正稅外的一切苛捐雜稅。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康乾盛世曆史報告》在介紹清朝財政與社會經濟狀況時,指出:清朝前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水平,商品經濟水平與工商業繁榮程度,也達到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我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五老之一的範文瀾主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通史簡編》的修訂本指出:清朝前期的封建經濟比明朝更繁榮,手工業和商業在明朝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沒有所謂“停滯”“倒退”的意思。

按唯物史觀,經濟是社會發展基礎。國家的賦役製度反映了一定條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為國家教委哲學社會科學65項目之一的《中國賦役製度史》指出:明朝後期的一條鞭法在張居正死後,由於政治腐敗,在實行中走樣。清初整頓賦役製度,不僅僅是重複明朝的一條鞭法,更在其基礎上改進深化:一方麵更簡明了稅收程序,一方麵提高了賦稅貨幣化水平,總體而言,符合封建社會後期賦役製度的發展趨勢。滿族統治者的政治表現很卓越優秀,“補課論”對他們不適用。”
( 張瀚的《鬆窗夢語》雲:(蘇州)二三十年間,富貴家出金帛,製服飾器具,列笙歌鼓吹,招致十餘人為隊……人情以放蕩為快,世風以侈靡相高……
    何俊良頌揚鬆江之富:“吾鬆不但文物之盛可與蘇州並稱,雖富繁亦不減於蘇。”
    王士性的《廣誌繹》有雲:“杭城北湖州市,南浙江驛,鹹延袤十裏,井屋鱗次,煙火數十萬家,非獨城中居民也。”
    晚明文人在大量的作品中,稱頌城市之繁華,其中又以城鎮經濟極為發達的江南為最。蘇鬆隻是數十個繁華大都市其中的兩個,此外還有杭、揚、寧、湖、甬、景德鎮等等眾多商貿繁榮之市,這些大城市周邊又有無數經濟同樣可觀的衛星城鎮,編織成一幅巨大的明朝財富地圖。這裏的商賈不用交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消費稅,營業稅和管理費也少得可憐。低稅收刺激了紡織業、娛樂業、餐飲業等產業的全麵發展。
為了搜羅民間財富,滿清發明了捐官製度,也就是製度化公開的賣官鬻爵,靠這個來搜羅民間財富,買了官的人,再拚命的搜羅財富,所以清朝名義稅負不重。實際人民的負擔極其沉重)
謊言6,“明朝實行內閣製,在世界上很先進”
答:明朝的所謂內閣製,其實是不同地主階級妥協的產物,所以明代才黨爭盛行,禍亂朝政。這種所謂的內閣製跟西方資本主義建立在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人的“三權分立”“天賦人權”等學說基礎上的內閣製有著本質的不同。兩種製度建立的哲學基礎都不一樣,一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一個是落後的地主在朝廷內的割據。
(內閣製當然先進,要知道議會的目的就是讓代表不同利益的人達成妥協。要知道眾人之私即為公,大家就各自的利益達成了妥協,各取所需有什麽不好。還有中國的科舉製度是當時獨一無二最先進的文官考試製度,中國的文官製度也是現代文官製度的鼻祖。再說這和誣蔑清朝有什麽關係?最多隻能是你汙蔑當時內閣製不先進)
謊言7,“清朝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慘無人道。”
答:清朝的左右兩中堂(相當於宰相)都是一名滿族官員,一名漢族官員擔任。其他各部的部長,及各省各市的首腦也都是滿漢官員對半。請注意,清朝各部門滿漢官員可都是對半。就連當今我國的少數民族官員不論是中央的還是地方的也僅僅是在各部門隻有那麽一兩位做個點綴。

(清朝有左右兩中堂這個官職?我怎麽不知道?清朝學明朝設內閣內閣的首輔大學士以及協辦大學士都被稱為中堂,即宰相的別稱,但實權則由軍機處掌握。
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隻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
漢人和滿人真是一半對一半嗎,讓我們看看清末的統計要知道那是漢族的勢力可是有了極大的提升的。
滿洲人之在中國、不過十八行省中之一最小部分耳,而其它於朝野者,則以一最小部分。故十八行省而有餘。今試以京官滿漢缺額觀之,自大學士、尚書、侍郎滿漢二缺平列外,如內閣和衙門,則滿學士六,漢學士四,滿、蒙侍讀學士六。漢軍、漢侍讀學士二,滿侍讀十二,漢待讀二,滿、蒙中書九十四,漢中書三十。又如六部衙門,則滿郎中、員外、主事缺額,約四百名,吏部三十餘,戶都百餘,禮部三十餘,兵部四十餘,刑部七十餘,工部八十餘,其餘各部堂生事皆滿人,無一漢人。而漢郎中、員外、主事缺額,不過一百六十二名。每季《扌晉紳錄》中,於職官總目下,隻標出漢郎中、員外、主事若幹人,而渾滿缺於不言,殆有不能示天下之隱衷也。是六部滿缺司員,幾視漢缺司員而三倍(筆帖式尚不在此數)。而各省府道實缺、又多由六部司員外放,何怪滿人之為道府者,布滿國中也。若理藩院衙門。則自尚書、侍郎迄主事、司庫皆滿人任之,無一漢人錯其間(理藩之事,惟滿人能為之,咄咄怪事!)。其餘掌院學士、宗人府、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祿寺、鴻臚等,國子監、儀衛諸衙門缺額,未暇細數。要之皆滿缺多於漢缺,無一得附平等之義者。是其出仕之途,以漢視滿、不啻霄壤雲泥之別焉。故常有滿、漢人同官、同年、同署,漢人則積滯數十載不得遷轉,滿人則俄而侍郎,俄而尚書、俄而大學士矣。縱曰,滿洲王氣所鍾,如漢之沛、明之濠,然未有綿延數百年,定為成例,竟以王者一隅,抹煞天下之人才,至於斯極者也。向使嘉、道、鹹、同以來,其手奏中興之績者,非出自漢人之手,則各省督、撫、府、道之實缺;其不為滿人攫盡也幾希矣。又使非軍興以來,雜以保舉軍功捐納。以爭各部滿司員之權利,則漢人幾絕幹仕途矣。至於科舉清要之選,雖漢人居十之七八,然主事則多額外,翰林剛益清貧。補缺難於登天,開坊類乎超海,不過設法虛糜之,以改其異心。又多設各省主考、學政,及州縣教官等職,俾以無用之人,治無用之事而已、即幸而億萬人中有競登至大學士、尚書、侍郎之位者,又皆頭白齒落,垂老氣盡,分餘瀝於滿人之手。然定例漢人必由翰林出身,始堪大拜。而港人則無論出身如何,均能資兼文武,位兼將相,其中蓋有深意存焉。嗚呼!我漢人最不平之事,孰有過此哉!雖然,同種待異種,是亦天演之公例也。
        然此僅就它製一端而言也,至乃於各行省中,擇其人物之胼羅。土產之豐阜,山川之險要者,命將軍、都統治之,而漢人不得居其職。又令八旗子弟駐防各省,另為內城以處之,若江寧,若成都,若西安。若福州,若杭州,若廣州,若鎮江等處,雖閱年二百有奇、而滿自滿。漢自漢,不相錯雜。蓋顯然有賤族不得等倫於貴族之心。且試繹“駐防”
二字之義、猶有大可稱駭者。得毋時時恐漢人之叛我,而羈束之如盜賊乎?不然、何為而防,又何為而駐也?、又何為駐而防之也?。
滿人中有建立功名者,取王公加拾芥、而漢人則大奴隸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之倫、殘殺數百萬同胞,挈東南半壁,奉之滿洲,位不過封候而止。又試讀其曆朝聖訓,遇稍著賢聲之一二滿大臣,獎借逾恒,真有一德一心之契。兩漢人中雖賢如揚名時、李紱、湯斌等之馴靜奴隸,亦常招譴責挫辱,不可響邇;其餘抑揚高下,播弄我漢人之處,尤難枚舉。
我同胞不見夫彼所謂八旗子弟、宗室人員、紅帶子、黃帶子、貝子、貝勒者乎,甫經成人,即有自然之祿俸;不必別營生什,以贍其身家;不必讀書響道,以充其識力;由少爺而老爺,而大老爺,而大人,而中堂,紅頂花翎,貫搖頭上,尚書、侍郎,殆若天職。反漢人而觀之,夫亦可思矣。)
另外,還有很多民族團結政策,比如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的修建(為了團結蒙古族),滿漢全席(團結漢族),金瓶冊封(團結藏族)。第三,《中國民族政策簡史》:我國的民族團結政策是以清朝時期民族政策的原則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什麽是最好的民族政策?沒有民族政策才是最好的民族政策,漢族為什麽這麽大,這是由於以前的漢族有極強的包容心,融合了無數其他的小民族而形成的。以前的中國沒有民族政策,隻要是中國人大家都平等。滿清為什麽要有民族政策?主要就是為了分裂中國人民,他對不同的民族給於不同的待遇,從而挑撥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為此其無所不用其極,硬是生造出許多民族來,比如回族。所謂回族其實就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漢人而已。除了遵守伊斯蘭教義其他和普通漢人沒有區別,但是清朝就因為其信仰伊斯蘭教就把他們從漢人中割裂出來,其心不可謂不險惡。可笑現在的中國政府仍然沿用清朝的留毒,把人分成不同的民族。硬是要在出生時就定下來,並記錄在每個人的身份證上。首先造成了民族的分裂,然後再用各種民族政策來彌補。真正的愚蠢至極)
謊言8,“清朝時期文藝,科技方麵毫無建樹”
答:正是因為明代晚期的極端腐敗和黑暗,才有了晚明思想啟蒙運動。如果明代晚期的皇帝勤政而不是數十年不過問朝政,會有晚明的思想啟蒙運動?也就是說,晚明的思想啟蒙運動說明了明朝的黑暗和腐敗。有人對清朝文字獄誇大和醜化,這也表現在教科書上,比如說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是怎樣的反清複明,但卻不提黃宗羲後來的送子幫助清朝做事。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當時清代是多麽的寬容,幾乎可以稱得上“大部不抓,一個不殺”了。另外,按定義,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都是清朝人,是清朝的思想家,而不是明朝的思想家。白壽蠡的《中國通史》,遊國恩的《中國文學史》都是在清朝部分介紹他們的,他們的主要著作都是在清朝完成的,一些==思想也是看到明朝的覆亡後才形成的。《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死於清順治末年,也是清朝的著名科學家,而不是明朝的。 某些編輯教科書的所謂專家,有明顯的歧視少數民族心態,在敘述曆史和人物劃分上,采用春秋筆法或者雙重標準,黃宗羲等被劃為明朝的,而類似情況的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水滸傳》也被劃分給了明朝。我想,如此優待明朝,也許和明朝是“漢族”人執政的朝代有關,這是出於某些人狹隘的大漢族立場,但是呢,已經有數個專家證明,明朝也是少數民族的回回建立的。當然,對待這個事實,某些有大漢族主義的“國內專家”繼續回避回回建立明朝這個殘酷的事實。 總之,明朝隻應該獲得其中之一的,也就是說,《三國演義》《水滸傳》劃分給明朝,但是,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宋應星,則應該屬於清朝的;或者,把《三國演義》《水滸傳》劃分給元朝。《水滸傳》 發生時間:1370年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三國演義》發生時間:1371年 ,羅貫中,生卒年月不詳。卒於明初。 至於清朝反對==的行為,比如南山集案,清朝沒有錯,如此反==的行為,在現在的中國和美國都是不允許的。 清朝對中國的貢獻是曆代第一,國土不提,看看文化:

哲學思想 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激烈反對君主專製製度,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色彩。其主要著作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和《明夷待訪錄》等。王夫之是17世紀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主要著作有《張子正蒙注》、《周易外傳》、《讀四書大全說》、《黃書》、《讀通鑒論》和《宋論》等。顧炎武則不僅是反對君主專製的思想家,而且是著名的學者,他提倡的"經世致用"的主張,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主要著作有《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等。清朝時期,還出現了以顏元和戴震為代表的反對理學的進步思想家。顏元的主要著作有《四存編》、《四書正誤》、《朱子語類評》及《習齋記餘》等。戴震的著述很多,內容涵蓋哲學、天文、地理、聲韻及訓詁等方麵,後人編為《戴氏遺書》。

考據學 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反對空談、提倡漢學,在知識分子中產生很大影響。同時,在清政府大興文字獄和提倡整理古籍文獻的影響下,遂出現了考據之風。乾隆、嘉慶時期,考據之風更為盛行,形成所謂"乾嘉學派"。
在清代,考據之學名家輩出,著述林立,如胡渭的《禹貢錐指》及《易圖明辨》,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在辨別古籍真偽方麵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乾嘉考據學派中以戴震為首的皖派和以惠棟為代表的吳派,都對中國古典文獻的整理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其餘如阮元、王先謙、段玉裁及王念孫等等學者,也都留下了獨到的著作。

史學 清代的史學成就頗大。其中官修的《明史》,被視為正史中較為嚴謹的一部。談遷所著《國榷》,是一部重要的明史編年體著作。其餘如黃宗羲的《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及趙翼的《廿二史劄記》,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清代私人修史者也很多。

章學誠的《文史通義》,是繼劉知幾之後的一部重要的史學評論專著。

清代官修大型圖書 康熙、雍正時期官修的《古今圖書集成》,共有一萬卷,是繼《永樂大典》之後的又一部大型類書。乾隆年間,清政府又組織編修了大型叢書《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類,共收錄書籍三千四百五十七種,七萬九千零七十卷。《四庫全書》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對保存珍貴的文獻資料有很大的貢獻。但清政府在修書的同時,大量銷毀和刪改舊書,又使文化遺產遭到了一次浩劫。

文學、藝術 小說 清代小說的盛行,是文學方麵最有成就的一個部門。其中最著名的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蒲鬆齡的《聊齋誌異》和曹雪芹的《紅樓夢》。
《聊齋誌異》是一部短篇故事集,文筆流暢,語言簡潔而生動,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儒林外史》,是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說,對封建的科舉製度和腐朽的官僚政治進行了有力的揭露。《紅樓夢》通過描述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故事,展示了封建家族內部的勾心鬥角及奢侈淫逸的生活,批判了封建倫理道德、禮法的虛偽和殘酷性。《紅樓夢》的藝術成就,達到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

戲劇 清代的戲劇有很大的發展。當時除昆曲影響較大外,秦腔、弋陽腔、徽調、二簧調等地方戲也獲得突出發展。這些地方戲以豐富的內容,質樸的表演,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影響日益擴大,並進入北京。此外,山西梆子、豫劇、贛劇、漢劇及湘劇等都逐漸成熟,成為獨立的劇種。
清代的優秀劇本頗多,其中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最為有名。

繪畫 清代繪畫成就斐然。清初,畫壇以王時敏、惲壽平、吳曆等所謂"六大家"為突出。清代繪畫成就最大的是清初的朱耷、石濤、肖雲從等和以後的揚州畫派。揚州畫派的代表是金農、鄭燮、羅聘、李鱓、黃慎、李方膺、高翔及汪士慎等所謂"揚州八怪"。他們擺脫了因循守舊畫風的影響,作品獨抒個性,給人以清新之感。

科技曆法和數學  清代曆算學家王錫闡,精通中西曆法,著有《曉庵新法》及《五星行度解》等天文學著作。梅文鼎對中西曆算學都有相當深的研究,著述甚豐。他的代表作《中西數學通》,總結了當時世界數學的大部分知識,標誌著中國數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蒙古族曆算學家明安圖,也在數學研究領域,特別是在用解析方法對圓周率進行研究方麵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地理測繪  康熙時期,清政府組織人員對全國進行了長期的大地測量,繪製了當時先進的《皇輿全覽圖》。乾隆時,又在《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繪製了包括新疆地區在內的《乾隆內府皇輿全圖》。

建築藝術 清代時期,園林建築取得很大的成就。如北京的圓明園,前後經曆百餘年修建,規模宏大,不僅綜合了國內諸多名園的特色,而且吸收了西歐園林藝術的成就的特色,是當時世界上最壯麗的園林建築之一。 清代修建的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拉薩的布達拉宮,北京的雍和宮等建築,也都各具特色,達到了很高的建築水平。
  
醫學  在清代,傳統中醫學繼續發展。當時重要的醫學成就有:乾隆時官修的《醫宗金鑒》,是一部介紹中醫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大量應用了解剖學知識,對祖國解剖學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亂世更能出文化。因為亂世發生的大量的事才是文化發展最好的素材,清政府最主要的文化政策就是文字獄。為一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都可以掉腦袋。清政府對分化的鴨子可謂到了極點)
火器 清朝的火器成就遠遠比明朝高,清朝在中期以後輕炮發展比較迅速,出現了多管子母炮等輕型炮,至於重炮方麵沒有新產品,但重炮的口徑與射程卻一直在提高,槍械方麵到清朝前期就已經使用擊發槍了,明朝則一直是用三眼銃,三眼銃在清朝那是民間紅白喜慶儀式上用的東西。清朝在中期以後開始出現後裝輕炮,但重炮與火槍還是前裝,鴉片戰爭時期火器的差距是後膛與前膛,線膛與滑膛,機械加工與鑄造的差距,但西方也是才有這些技術沒多久時間,明朝那種用了300年三眼銃的火器發展水平更沒用。而且清朝很快就引進了現代槍炮,比明朝引進的紅夷大炮強多了,何況紅夷大炮從技術含量上看,與那明朝三眼銃並無任何區別,而現代槍炮則於清朝的火槍抬槍有著跨越性技術突破,所以明朝引進紅夷炮那是無能,清朝引進現代槍炮那是好學上進。 明朝中期以後,火器就明顯低於世界水平,可明朝並未對外學習,要等到快亡國了,才買幾尊根本沒有任何技術進步意義的紅夷炮去照貓畫虎,也沒有學到多少西方的學術,純粹就是個愚昧無知不求上進,那紅夷炮實際不過就是個長點大點的三眼銃獨眼銃嘛,明朝居然靠自己的力量300年都沒搞出來,還要去買來照貓畫虎,而且居然連炮架都不能研製,照搬了別人的艦炮炮架,是個隻有4個很小實心木輪的木頭墩子,根本不合適陸地運動,發射時還要在炮架前打樁子,綁麻繩栓住炮架來反後坐,轉動炮架調整發射方向,那簡直是炮手的噩夢,當是固定在紅夷戰船上一樣,更是愚昧透頂,就象目前仿造的槍械一樣,連槍托上打幾個孔都一絲不變。紅夷大炮落到滿洲清軍手裏,不但立即就仿造成功,而且還改進了炮架,除了沒有炮管彈性後坐裝置以外,與現代火炮炮架結構是一樣的,有2個方便運動的大輪,並有長的炮尾柱鋤支撐,能方便的轉動炮架調整火炮發射方向,還能改變發射角度,可以很方便的用馬匹牽引或人力推動,發射也方便,不需要事先做太多的準備,放下就能發射,很方便的伴隨大軍南下野戰,並炮擊揚州成功,明朝所有的火器成就實際上都不如這個炮架技術含量大。炮台重炮到清乾隆時期,已經推廣了可以旋轉的炮座,雖然隻能靠人力推動,但那也是巨大的進步,比那明朝炮口固定的大炮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更別提明朝居然用了300年三眼銃了。沒有清朝,靠那用了300年三眼銃的明朝去戰勝西方列強,可能嗎?怕是連炮架都還沒來的及引進地麵型號,就被各國瓜分光了,中國也早就不存在了。
(讓我們看看明朝的火器
   
    首創“水雷戰”擊沉日本戰艦
   
    早在16世紀,各種類型的水雷就已經成為明朝海軍的重要武器。1549年製造的“水底雷”,可稱為世界上第一枚水雷。該雷用木箱做雷殼,油灰粘縫,下麵的繩索連接鐵錨,控製深度,人工操縱擊發,比西方製造和使用水雷早了200多年。第一顆定時爆炸水雷是1590年製造的“水底龍王炮”。該雷用牛脬做雷殼,內裝黑火藥,用香點火作引信,憑借香的燃燒時間來定時引爆水雷。第一顆觸發水雷是1637年明朝末年製造的“混江龍”水雷,該雷通過與艦船直接接觸進行引爆。
   
    據史料記載,在萬曆年間的抗日援朝時期,明朝海軍曾使用“水底雷”一舉擊沉日本一艘大型戰艦,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使用水雷取得實際戰果,比日俄戰爭(1903~1905)中的水雷戰早了近3個世紀。
   
    “火龍出水”是反艦導彈“鼻祖”
   
    明朝在16世紀發明的“火龍出水”是一種用於水戰的兩級火箭。“火龍”的龍身由約1.6米長的薄竹筒製成,前邊裝一個木製龍頭,後邊裝一個木製龍尾。龍體內裝有火箭數枚,引線從龍頭下的孔中引出。龍身下前後共裝4個火箭筒。前後兩組火箭引線扭結在一起。前麵火箭藥筒底部和龍頭引出的引線相連。發射時,先點燃龍身下部的4個火藥筒,推動火龍向前飛行。火藥筒燒完後,龍身內的神機火箭點燃飛出,射向敵人。這種火箭已經應用了火箭並聯(4個火藥筒)、串聯(兩級火箭接力)原理。它用於水戰時,可在水麵上飛行數公裏遠。當飛向敵艦時從龍嘴發射火箭直接攻擊對方艦艇。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種從戰艦上發射的大型遠程火箭武器,堪稱“反艦導彈鼻祖”。明朝海軍也因此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支裝備和使用反艦火箭的海軍。
   
    最早使用觸發式地雷
   
    明代工匠設計製造了人類曆史上最早的、由鋼輪壓火擊發引爆的鐵殼地雷。明朝陸軍廣泛裝備了這種地雷,並用它在江浙地區多次重創進犯的倭寇。這是人類曆史上首次在實戰中使用非人工引爆的觸發式地雷,西方到18世紀以後才有類似的武器。
   
    第一支騎炮兵
   
    明朝陸軍曾裝備有一種“虎蹲炮”。此炮首尾長2尺,炮頭由兩隻鐵爪架起,外形酷似一隻蹲臥的老虎,看起來煞是威風。開火前,先裝填5錢重的鉛彈或石子上百枚,再用一個重30兩的大鉛彈或大石彈壓頂,發射時大小子彈齊飛出去,殺傷力驚人。該炮重量輕,體積小,非常適合騎兵用戰馬直接馱帶,由此便催生了明朝陸軍的騎炮兵。這也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支騎炮兵,又領先了西方大約200年。
這可都不從西方抄來的。
再看“紅夷大炮”
“紅夷大炮”其名稱由來,緣自此炮為荷蘭人侵擾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時被大量使用。
   
    紅夷大炮的設計比明代原先使用的“大將軍炮”先進許多。大將軍炮的外形有如大鐵管,炮身加上鐵箍以防膛炸。而紅夷大炮的前頭管壁較薄,後方管壁較厚,可承受爆炸時的衝擊力;炮旁則有兩個“銃耳”,可用以調整炮身角度,並有準星和炮門,使射擊更為精準。
   
    明天啟六年(1626年),袁崇煥取得“寧遠(今興城)大捷”,紅夷大炮功不可沒。寧遠城設有十一座紅夷大炮。在這次戰役中,明軍擊敗努爾哈赤大軍十一萬人,並將努爾哈赤本人打傷,最後鬱鬱而終。
   
    中國紅夷大炮哪裏來?最早打撈沉沒於東南沿海歐洲商船上的大炮而來。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九月, 荷蘭海船在廣東曲江近海沉沒, 地方當局派人下海打撈。在那個沒有潛水裝備的時代,人們的打撈方式相當巧妙:他們先將一艘大船載滿砂石,使吃水加深,再將船航至沉船之上,潛水將鐵鏈係在大炮的銃耳上,之後將砂石拋棄,借船身的浮力將原本死鎖的大炮與沉船分開,再以纖車絞起。經過三個月的努力,除了中小銃外,共撈得大銃三十六門。其中24門運送進京。第二年,又從另外兩艘沉船上打撈出一批。
   
    這些沉船“大銃”中,有一些出現在寧遠的城牆上,將後金的八旗鐵騎打得大敗。中國偷學的紅夷大炮如果不好滿清怎會大敗?
    先進的紅夷大炮不全來自打撈,天啟四年(1624年),中國南方已開始自造紅夷火炮,虎門白沙巡檢何儒就鑄造了14門,其中幾門也被帶去寧遠。能如此迅速進行量產,與中國當時鑄鐵技術優秀有關。
   
    我曾在沈陽的遼寧省博物館見到一門“定遼大將軍”,是由吳三桂於崇禎十五年捐資鑄造,全長約380cm,內徑為10cm,可能是中國大陸現存的紅夷炮中最長的一門。
   
    在不斷的仿造中,明代工匠改進了鑄炮技術———鐵心銅體鑄造法。它巧妙地利用銅之熔點(1083℃),遠低於鐵(1538℃)的物理性質,於鐵胎冷卻後再以泥型鑄造法或失臘法製模,並澆鑄銅壁。與先前的鐵炮或銅炮相比,此種新型火器不僅管壁較薄、重量較輕、花費較少、而且較耐用。
   
    北京八達嶺中國長城博物館藏有崇禎元年所造的前裝滑膛紅夷型火炮一門,從炮口可見其管壁為鐵心銅體,有準星、照門和炮耳。
   
       根據目前一般冶鑄史的教科書介紹,美國軍官托馬斯•羅德曼(Thomas•J•Rodman)在南北戰爭時曾發明一種鑄炮新法:采用中空的模型,並在其中導入冷卻水,可使鐵質炮管自內向外凝固,所鑄之炮可以更大,耐用程度可達到先前的五至數十倍,鐵心銅體的鑄法雖使用兩種金屬,但原理很接近羅德曼法的雛形,隻不過明朝的“定遼大將軍”比羅德曼早出現了兩個多世紀!
盡管明軍對紅夷火炮的仿製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但操作方法卻一直是當時許多明軍炮手的盲點。
   
    16世紀以來,西方科學家已經將數學知識變成簡明實用的儀器工具,這與中國全憑經驗發射火炮的傳統方式,形成強烈對比。
   
    這些工具有增進瞄準技術的“炮規”,這是最早的計算尺,它能將火炮發射所需的複雜數學和物理知識,變成簡單的標尺刻畫,可對射擊目標進行精確的距離測量和角度定位;此外,還有“銃尺”,可幫助炮手迅速計算出不同材質的炮彈和不同口徑的炮身所應填裝的火藥量。
   
    耶穌會教士將這些先進技術輸入中國,徐光啟最先學習。而他的學生孫元化於崇禎三年獲授登萊巡撫。他起用王征、張燾等信教官員或將領,並裝備大量的西洋火器,還聘請了以澳門的葡萄牙人軍官特謝拉•科雷亞為首的顧問團。銃規、銃尺和矩度等儀具的使用以及裝彈填藥技巧的掌握,都是當時孫軍中相當注重的訓練內容,這些也是一般明朝軍隊所最欠缺的。最終,孫元化的部隊成為一支受西式訓練、采用西方武器的中國軍隊。
清朝對火器的重視和發展又是怎樣的呢?
康熙五十四年,山西總兵金國正上言願捐造新型的子母炮22位,分送各營操練,結果皇帝竟然禁止地方官自行研製新炮。雍正間,清廷還將盛京、吉林和黑龍江以外各省的子母炮盡行送到北京。
   
    火器知識和技術的傳承失調,顯露在許多方麵。嘉慶四年(1799)曾改造一百六十門明朝的“神樞炮”,並改名為“得勝炮”,經試放後發現其射程還不如舊炮。

    到了道、鹹之交,中國軍隊連明末的水準均有所不逮,無怪在麵對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挑戰時,毫無招架之力!
謊言9,“清朝時期資本主義萌芽被抹煞”
答:1930年,馬克思主義學者鄧拓最早提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他認為,“在西方列強侵入以前,中國封建社會的體內,已經存在和發展著否定它的母體的因素了。假設當時沒有國際資本主義的侵入,中國這一封建社會,也可能有其自體內所包孕的否定因素的發展而崩潰,蛻化為資本主義的社會的。可是外來資本主義的侵入,卻截斷了這一曆史的階段,使中國經濟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而轉向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但是,國際上,資本主義的定義還有爭論,馬克思的書中極少用資本主義這個詞。而所謂萌芽論的提出,是試圖證明中國現在的社會主義是經過原始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得來的,也就是“四段論”。因此,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萌芽論,很大程度上有政治意味,比如,鄧拓就把中國沒產生資本主義的責任歸給了國際帝國主義。有趣的是,一些極端民族主義者,現在又把這個責任推給了清朝。
明朝朱元璋最恨的是商人。如果從私人作坊上講,宋朝和元朝的規模也不小,為什麽明朝約兩百年,怎麽沒有發展成資本主義社會呢?是不是可以說明朝扼殺了宋元的資本主義萌芽呢?當然不能。因為中國是農業為主的,地主階級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違反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在清朝前期,明朝,元朝和宋朝,是自發的私人作坊,沒有統治階級支持的,無法有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中國真正的出現資產階級,正是依然被醜化的慈禧的洋務運動的功勞,哪才是自上而下的,而且成果顯著,詳細的請見的我的另一個帖子:慈禧mm 萬歲,萬歲,萬萬歲!
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不可能演變為真正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國傳統的階層定位:士農工商, 注定了商人沒有社會地位,就算那些靠經商起家的財主,最終還是會把錢用在買房子兼並土地上,做個大地主以地租形式繼續積累財富,然後再培養出能致士的兒孫,逐步把家族帶入上層社會,這才是明朝時期中國前500名CEO的共同目標和夢想。明朝政治上的腐朽黑暗已經深入骨髓,就算沒有清朝,也絕對不會是明朝把中國再次帶入盛世。一個比較權威的研究成果:
“清代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也有了較大的增長。當時包含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手工作坊、工場較以往有顯著的發展,如絲織業工場主所擁有的織機數量有很大的增加。在清代,資本主義萌芽表現的另一種形式——包買商控製生產的現象,比過去也有一定的發展。如蘇州、江寧等地大商人開設的“賬房”,他們把原料,甚至工具分給小機戶從事生產。生產者最後將完工的綢緞,送歸“賬房”批售,“賬房”則支付他們的報酬。清代資本主義萌芽較以往雖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其發展既緩慢,又明顯地暴露出不平衡的弱點。”(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滿清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這些大屠殺大大摧殘了當時的資本主義萌芽。)
謊言10,“清朝時期開始實行海禁”

回答:明朝建立後,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禁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申禁人民無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明成祖永樂時期稍有鬆動,但依然把“海禁”政策當作不可違背的“祖訓”。此後,“海禁”政策時緊時鬆,總的趨勢是以“禁”為主。 “1433年,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歸來,明朝宣德皇帝突然下達禁海令,並通過連坐等殘酷的刑罰,限製沿海人民出海,而且對於超過2桅以上的船隻一律拆毀。到了清代,也長時間沿襲了明代的禁海政策,閉關鎖國。數千年的舟船航海文明曆史,一朝被摧殘殆盡,中國的航運業、造船業陷入停滯、倒退”(淺談海權教育與發展航運業 中國水運雜誌) 。朱元璋把鎖國定為祖訓,但為什麽後來有鄭和七下西洋? 七下西洋的目的有:揚明朝天威 ,尋找建文帝,打通到歐洲的海上貿易航線,發展和擴大海外貿易,實現海內外大一統的太平盛世,在這種宏偉目標的指引下,鄭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諸國,為實現世界“大同”與“和諧”的理想追求作了不懈的努力。 但是,從明朝歧視商人和曆來的禁海政策看,這些目的跟本站不住腳。揚明朝天威何不去用這些錢整備軍隊,收複內亂不斷的“北元”呢?那可是名標青史的,比到非洲去揚明朝天威不更好麽?鄭和七下西洋依然被大肆讚揚,什麽中國的海洋時代,其實,鄭和到過的地方,元朝時候就到了,還有的說鄭和發現了美洲,經常有人問這個問題,鄭和與哥倫布,為什麽鄭和七下西洋,而哥倫布卻比鄭和有名?類似問題一直在爭論,我認為,這些爭論可以結束了,因為明朝的皇帝是回族穆斯林,鄭和七下西洋,是和伊斯蘭教的聖地聯係,當然不會發現什麽美洲了,美洲哪個方向沒有伊斯蘭教的聖地,而元朝的時候,中國人已經知道伊斯蘭教的聖地在那裏了。不僅如此,鄭和七下南洋途中, 在東南亞的傳播伊斯蘭教,東南亞本來是佛教為主的,但因為明朝而變成了今天的伊斯蘭教基地,在世界人口中信徒人數最多。試問:明朝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如果沒有皇帝批準,鄭和敢在東南亞傳播伊斯蘭教麽?合理的解釋是,鄭和七下西洋的最終目的是代替明朝皇帝去“天方”(穆斯林聖地)拜祭伊斯蘭老祖宗去了。
(漢回本一體,不值一駁)

 

 
作者:lovesue888

僅回答一點
我的一個朋友東方飛龍寫的
我也寫過“盛唐是怎樣意淫出來的係列”
你可以網上查


//中國鄙視外夷是因為那時候中國確實是當時最好的國家//

唐朝最強盛的時候,慘敗給阿拉伯帝國


怛邏斯川七萬眾盡沒-------

唐人杜佑在《通典》中這樣評價盛唐時期的對外戰績,“國家開元天寶之際,西陲青海之戍,東北天門之師,磧西怛邏(斯)之戰,雲南渡瀘之役,沒於異域數十萬人。天寶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島,置二萬人戍之。旋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沒。安祿山討奚,契丹於天門嶺,十萬眾盡沒。高仙芝伐石國,於怛邏斯川七萬眾盡沒。楊國忠討蠻閣羅鳳,十餘萬眾全沒。向無幽寇內侮,天下四征未息,離潰之勢豈可量耶?”


《資治通鑒》:“(大業五年)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裏,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裏。隋氏之盛,極於此矣。”。《資治通鑒》:“(貞觀十一年)於是唐地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唐太宗貞觀十一年疆域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9510乘以10918等於103830108) 隋煬帝大業五年疆域東西:九千三百裏, 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裏。(9300乘以14815等於137779500)隋大業五年137779500比唐貞觀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


貞觀時代與大業時代相比相差太遠,無論是人口、疆域、人才、文學、曆史貢獻等等貞觀時期都比不過大業時期。有大業盛世的存在貞觀時代吹噓得再美好再虛大也隻能稱之為“貞觀之治”而不敢稱之為“貞觀盛世”。“貞觀之治”隻是經濟恢複時期遠遠不及大業時代及開皇時代。百年以後唐朝才達到隋朝的高度。隋煬帝大業中期人口890萬戶,已墾田地5585萬頃。唐玄宗天寶十四年人口891萬戶,墾田地隻有1430萬頃。(隋婦女、奴婢都受田,唐婦女、奴婢都不受田)李世民永遠也達不到楊廣所達到的高度,李世民和楊廣比處處都顯得小家子氣。

盛唐指什麽時候知道嗎?短短二十年妄想代表腐爛不堪的近二百年?

唐朝是靠賣國出賣自己的女人、男人、財富、珠寶才死而複生的……

唐軍屢次大敗燕軍才不得不求助於回紇,唐肅宗竭力討好回紇不惜與回紇兵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同他先祖李淵對突厥的“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同出一轍。其無恥程度曆朝莫及,這種話也隻有唐朝的皇帝能說得出來。
“回紇大掠東都三日,奸人導之,府庫窮殫,廣平王欲止不可,而耆老以繒錦萬匹賂回紇,止不剽。”
“初,回紇至東京,以賊平,恣行殘忍,士女懼之,皆登聖善寺及白馬寺二閣以避之。回紇縱火焚二閣,傷死者萬計,累旬火焰不止。及是朝賀,又縱橫大辱官吏。”
“回紇登裏可汗歸國,其部眾所過抄掠,廩給小不如意,輒殺人,無所忌憚。”
“回紇入東京,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回紇悉置所掠寶貨於河陽,留其將安恪守之。”
“及收東京(洛陽),回紇遂入府庫掠財帛,於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所掠)財物不可勝記。”
“肅宗用回紇矣,至略華人,辱太子,笞殺近臣,求索無倪。所謂引外禍平內亂者也。(回鶻)夷狄資悍貪,人外而獸內,惟剽奪是視。”

如果明朝要是對女真人說“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明,金帛、子女皆歸清”那麽明朝還可以延續幾百年。

如果清朝要是對日本人說“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清,金帛、子女皆歸日”那麽清朝還可以延續上百年。

可惜中國曆史上沒有一個朝代像唐朝那樣無恥……

唐肅宗讓回鶻幫助收複兩京,並公開允許回鶻搶劫京城內的女人和財物,燒殺強淫三天,不敢苟同.史書記載,宮殿十不存一,居民衣紙.造成巨大破壞.

唐太宗可是一把好手,“渭水之盟”搞了“空府庫”,突厥人那個撈的爽阿!李淵也不差,叫來突厥雇傭軍打天下,土地歸唐,子女金帛統統歸突厥!武湄娘更是厲害,又送錢,又送鐵(當時是重要的戰略物資)送的突厥哈哈笑,最後還送上男人供突厥享樂(親王武延秀出塞和親,開創中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

《廿二史劄記》:“玄宗避祿山,有成都之行;代宗避吐蕃,有陝州之行;德宗避涇師,有奉天、梁洋之行。迨僖宗走成都、走興元、走鳳翔,昭宗走莎城、走華州,又被劫於鳳翔,被遷於洛,而長安自此夷為郡縣矣。”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唐玄宗逃往四川,長安被叛軍隊攻陷。
      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唐代宗逃往陝州,長安被吐蕃軍隊攻陷。
      公元783年(建中三年),唐德宗逃往奉天,長安被涇原叛軍攻陷。
      公元881年(廣明元年),唐僖宗逃往四川,長安被黃巢軍隊攻陷。
      公元895年(乾寧二年),唐昭宗逃往莎城,長安被岐州、邠州節度使李茂貞、王行瑜占領。
      公元901年(天複元年),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等劫持到鳳翔城。
      公元904年(元佑元年),唐昭宗被梁王朱溫強迫遷都洛陽後殺死,長安變成廢墟,從此再也沒有作為中國的首都。


後突厥、契丹、南詔、回鶻,哪個不是受唐封的“屬國”,哪個不是把唐打得鼻青臉腫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