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世紀末時朝鮮三國時代的版圖..."> 5世紀末時朝鮮三國時代的版圖..." />
5世紀末時朝鮮三國時代的版圖
朝鮮的三國時代 民國之後的“賣國”
Q: 東北工程本身就是中國社科院組織發起的。而且東北工程的報告書上明確寫著不反對韓國朝鮮將高句麗作為自身曆史。去年外交部還邀請韓國方麵參與東北工程的研究。
另外,從《舊五代史》開始一直到《清史稿》,高句麗都作為朝鮮曆史,中國在2002年之前的曆代曆史教科書也承續著該說法。
是不是你認為我國政府和曆代史學家都不懂曆史,就你一個人懂曆史,你一句話就可以把延續千年的曆史記述給完全否定?
我覺得現代的年輕人還需要學習再學習,不要受網絡上所謂的炒作影響太大,口出惡言幫別人亂改國籍也是非常可恥的事情。 ...
A: 你說的大致是事實
但是
不能不說,民國之後的做法是“賣國”行為
因為民國之後,現代的國家和民族理念引入了
然而,繼續這種說法,有兩層因素:
1。大漢族主義:儒教曆來鄙視少數民族政權
實際上,在現有中國土地上的所有政權,都是中國曆史的一部分
都應該公平對待
但是,遼,宋,金,蒙古(元),西夏這四個朝代
宋朝在教科書和網上出現的頻率簡直天差地別
難聽點說,除了宋朝,其他都是蠻夷,都不屬於中國
2。政治:
為了得到國際“友好”關係,不惜,,,,
比如,長白山的一半,,,,
總之,從高句麗起源來說,單獨屬於中國的曆史,也說得通
如果說是中韓兩國共有,更合理
如果說隻屬於韓國,那就是賣國,,,,,
朝鮮的三國時代(圖文)
三國是中國的一個曆史時期。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實際上以丞相的職位掌握東漢政權,取得“魏王”稱號,加九錫。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承其位,同年強迫東漢的末代皇帝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他,建立了曹氏政權,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政權正式滅亡,三國時代正式開始。221年,以益州為根據地的劉備自立為皇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同年,割據揚州、荊州、交州等地的孫權接受曹魏政權的冊封,開始稱“吳王”。229年,他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吳”,史稱“東吳”。已經事實上控製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於263年吞並蜀漢後,司馬炎於265年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西晉於280年攻克江南的孫吳政權,正式統一中國,三國時代就此結束。
中國有三國,朝鮮也有三國時代。特別指出的是,朝鮮的三國時代中的高句麗,其版圖部分位於中國的東北,因此,現在中國和朝鮮對關於高句麗歸屬於誰的問題有分歧。也許,類似元朝同屬於蒙古和中國共有一樣,高句麗也同屬於中國和朝鮮共有的朝代。
朝鮮三國時代 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占據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的三個國家高句麗(前37年-668年)、新羅(前57年-935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三國時代和之前存在的小國家和民族國家包括伽倻(42年-562年)、東穢濊、沃沮、扶餘、於山國、耽羅等國。公元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征服了百濟後,滅高句麗,因此結束了所謂三國時代。三國的名稱被用於朝鮮史書《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的標題。
《三國史記》是高麗曆史學家金富軾奉高麗仁宗之命在1145年以漢文所寫成的正史,記載朝鮮三國時代的曆史。全50卷。《三國史記》是由高句麗本紀、百濟本紀、新羅本紀、年表、雜誌、列傳等六個部分所構成,為紀傳體的正史。
《三國遺事》是由高麗時代僧侶一然所編撰,以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為記述對象的史書。該書由五卷、九篇、一百四十四個條目所構成,九篇的篇目分別為王曆、紀異、興法、塔像、義解、神咒、感通、避隱、孝善。《三國遺事》是朝鮮半島繼《三國史記》之後第二早的史書,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許多神異的民間傳說。從書名的“遺事”兩字就可看出,身為佛教僧侶的作者對於《三國史記》的編寫方針有所不滿意,而刻意收集遺漏之事跡加以記載。
一。高句麗
高句(gōu)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又寫作高句驪。是古代位於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的民族國家,其人民屬穢貊族人,主要是居住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扶餘人、靺鞨人及古朝鮮遺民。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北韓國,雙方都聲稱高句麗是屬於他們本國的原始民族。
5世紀末時朝鮮三國時代的版圖
(一)。曆史與滅亡
相傳公元前37年由東扶餘人朱蒙(又作鄒牟王或東明王)所建,起初建都於紇升骨城(今中國遼寧省東部的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城)。此地在當時名為高句麗縣,於漢武帝前原屬衛滿朝鮮,後來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在當地設置玄菟郡。“高句麗縣”這名稱到底是因為有此縣名才形成國名與民族名,還是因為先有高句麗人的形成才確定該縣名,目前尚有爭論。
朱蒙建國後,沸流國(在今富爾江流域)亦加入高句麗。公元前32年,又發兵征服長白山東南(約在今朝鮮慈江道一帶)。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滅北沃沮(今圖們江流域)。
琉璃王(朱蒙子,名類利)時,因先受東扶餘、鮮卑攻擊,將王城由紇升骨城遷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又開始發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遊)。公元22年親率兵攻東扶餘(一說由其兒子),殺其王帶素,將來投的萬餘名夫餘人安置國內。接著,公元26年又通過兼並蓋馬國(在今朝鮮狼林山脈地區),殺其國王,收其地為郡縣。鄰近的句茶國王同年舉國來降。
公元53年,宮繼位(稱太祖大王,或曰國祖王),隔兩年攻取東沃沮(亦稱南沃沮,在今朝鮮鹹鏡南、北道),後又攻取東涉(今朝鮮江原道)一部分地區,拓地至日本海,並迫使夫餘稱臣納貢。為占有人煙稠密、物產富庶的遼東地區,宮及以後諸王對遼東地區擴張,先後受到東漢王朝、公孫氏、曹魏(246年,毌丘儉征高句麗)、慕容氏的多次打擊,有幾次幾瀕臨滅亡。
鹹康八年(342年),慕容皝攻高句麗,陷其都城丸都(今吉林集安)並毀之,俘虜五萬餘人回國,高句麗於翌年向燕稱臣。
313年,高句麗奪取樂浪郡,但向南進一步的發展則受到強大阻力。369年發兵2萬侵百濟敗還,百濟於371年傾全國之力發兵北上,圍平壤城,故國原王(名斯由,亦曰釗)出城拒戰,中矢身亡。自宮以後至此約200年間,高句麗在發展中再度受挫。
為了重振基業,丘夫(小獸林王)繼位後,將其主要精力用於內政:倡導佛法,統一思想;再建學校。經過十餘年的治理,經濟有了發展,軍事實力增強。384年伊連(故國壤王)為王,次年又開始向外發展。特別是談德(一名安,稱廣開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後,對新羅、百濟、夫餘等鄰近民族和地區進行掠奪和兼並。公元427年,第20代王長壽王高巨連將都城遷徙到今天朝鮮境內的平壤地區。
隋朝建立後,高句麗與隋朝建立外交關係。開皇十八年兩國發生邊境衝突(《隋書》:“元率革末革曷之眾萬餘騎,寇遼西”),隨後隋朝宣布對高句麗進行討伐。此次事件雖然最後以高句麗表示臣服隋朝而告終,(《隋書》:"及次遼水,元亦惶懼,遣使謝罪,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雲雲,上於是罷兵,待之如初,元亦歲遣朝貢。"),但卻為日後兩國間大規模軍事衝突埋下了伏筆。大業七年後,隋朝因為高句麗沒有按照要求入朝並暗中與突厥交往而前後三次發動對高句麗的大規模的軍事征伐,不過均告失敗。其後,隋朝在國內起義中而滅亡,唐朝建立。高句麗對於繼起的中國王朝唐朝仍然敵視,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為援助處於高句麗和百濟圍困中的新羅(《新唐書》“(百濟)與高麗連和伐新羅,取四十餘城。發兵守之,又謀取棠項城,絕貢道”,新羅告急),並因高句麗據有的“遼東”(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於漢朝四郡的範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但是,唐太宗的征討雖然重創了高句麗的國力,仍然沒有能夠實現滅亡高句麗或迫使其臣服的目標。直到公元668年(中國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由於高句麗又一次入侵新羅(《舊唐書》:"六年,新羅王金春秋又表稱百濟與高麗、靺鞨侵其北界,已沒三十餘城。"),唐朝重新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並將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俘虜。
滅亡 公元668年高句麗國王寶藏王投降後18個城堡(北夫餘城、新城、桃城、節城、豐夫城、大頭山城、遼東城、屋城、白石城、多伐獄城、安市城、鉛城、麵嶽城、牙嶽城、鷲嶽城、彎山城、積利城、木銀城)繼續抗唐。公元669年2月元高句麗士兵和4萬餘戸高句麗遺民奉寶藏王之子安勝亡命到新羅。公元670年3月元高句麗士兵在鴨綠江北岸的玉穀打敗唐軍。公元670年8月新羅把安勝封高句麗王,新羅和安勝聯合展開抗唐戰爭。公元671年唐將高侃占領安市城。公元672年唐將高侃在白冰山打敗元高句麗士兵。公元673年唐將李謹行在瓠濾荷打敗元高句麗士兵。公元676年唐朝因為新羅和高句麗遺民的抗唐戰爭把安東都督府從平壤退移到遼東城,失去朝鮮半島的大部分元高句麗領土。
公元670年開始的新羅和高句麗遺民聯合的抗唐戰爭之前的兩年,元高句麗領土基本上為唐朝所控製,靺鞨等北方的高句麗人被遷徙到營州(遼寧省朝陽市),寶藏王和一部分高句麗貴族被遷徙到中原。但是公元677年唐朝因為越來越激烈的新羅和高句麗遺民的抗唐戰爭,把安東都督府從遼東城移到新城(遼寧省撫順),把寶藏王冊封安東都督朝鮮王,被拉到中原的高句麗貴族跟著寶藏王回到遼東,統治高句麗遺民。公元681年唐朝發現寶藏王的反唐獨立的計劃,把寶藏王配流到邛州。與此相關的記載保存於《舊唐書》及《新唐書》中:"高麗國舊分為五部,有城百七十六,戶六十九萬七千;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又置安東都護府以統之。擢其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縣令,與華人參理百姓。乃遣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總兵鎮之,其後頗有逃散。儀鳳中,高宗授高藏開府儀同三司、遼東都督,封朝鮮王,居安東,鎮本蕃為主。高藏至安東,潛與靺鞨相通謀叛。事覺,召還,配流邛州,並分徙其人,散向河南、隴右諸州,其貧弱者留在安東城傍。";"總章二年,徙高麗民三萬於江淮、山南...儀鳳二年,授藏遼東都督,封朝鮮郡王,還遼東以安餘民,先編僑內州者皆原遣,徙安東都護府於新城。藏與靺鞨謀反,未及發,召還放邛州,廝其人於河南、隴右,弱窶者留安東。藏以永淳初死,贈衛尉卿,葬頡利墓左,樹碑其阡。舊城往往入新羅,遺人散奔突厥、靺鞨,由是高氏君長皆絕。"
公元686年唐朝把寶藏王之孫高寶元冊封朝鮮郡王,計劃控製高句麗遺民,但沒能成功。
萬歲通天年間契丹人李盡忠反唐,被遷徙到營州的元高句麗貴族的粟末靺鞨人大祚榮聯合高句麗遺民東遷到桂婁故地,建立渤海國。
高句麗舊地 唐朝在高句麗舊地設置了都督府,重新建立起中原王朝對遼東地區的統治,但是由於統治政策的失誤,高句麗遺民和新羅聯合的抗唐運動,以及唐朝因西方出現了強敵吐蕃而不得不將戰略重點西移等原因,唐朝最終放棄了遼東半島以外的高句麗領土,讓渤海國和新羅奪取。渤海國被契丹滅亡後,自稱繼承高句麗的高麗王朝進行北伐政策,接著渤海遺民回複到鴨綠江以南的高句麗舊地。明朝以前,如契丹(遼)、金朝等的王朝仍控製有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和圖門江以南的部分地區,元朝控製鴨綠江以南和圖門江以南的部分地區。元朝失去中原後高麗王朝再次進行北伐政策、再次回複到鴨綠江以南土地。李氏朝鮮建國過程中,繼承高麗王朝的北伐政策,派兵占領圖門江以南的女真部落。後來李氏朝鮮得到明朝封冊,正式明確圖門江為朝鮮和女真的界河。
二。新羅(公元前57年—935年)是在朝鮮半島上與高句麗、百濟並存的王國,被稱為三國時代。首都為金城(今慶州)。
據傳說,新羅的始祖赫居世是從天上飛來的白馬生下的紫卵中出生的。公元前57年,赫居世居住在今韓國慶尚南北道和洛東江一帶的辰韓六個部落推舉為國王(當時叫居西幹),稱國號為徐羅伐(或作徐那伐)。建國初期,王位由辰韓部落中勢力強大的樸氏、昔氏、金氏三家貴族交替。公元356年,來自金氏的奈勿王繼為後,金氏開始世襲王位。
直到公元3世紀,新羅仍限於今韓國慶尚南北道東部和江原道一部分地區。5世紀末,新羅在全國重要地點設郵驛,修官道,在慶州設集市。502年新羅廢除奴隸殉葬製度。503年正式定國名為“新羅”,原來的“居西幹”、“次次雄”、“尼師今”、“麻立幹”等稱呼改為“國王”。505年實行州、郡、縣製度,建立起效仿中國中原王朝中央集權的政權。
從6世紀初起,新羅走上向外擴張的道路。公元512年,新羅占領於山國(今鬱陵島);532年吞並本伽倻(今洛東江下遊慶尚南道);562年完全並吞了大伽倻(今洛東江中遊慶尚北道)。同時,新羅通過同高句麗、百濟的戰爭,占領了漢江流域和今江原道安邊等地。到真興王(公元540年至576年在位)的時候,新羅的疆域已經擴大到包括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整個洛東江流域、中部的漢江流域和今鹹鏡南道一帶的廣闊地區。
643年,新羅第一個女王善德王開始和唐朝交往,之後中國儒家思想傳入新羅,同時新羅開始效仿唐朝的律令製度進行改革。新羅和唐朝的聯軍660年滅亡百濟,663年在白村江口擊敗倭軍,668年滅亡高句麗,朝鮮進入了統一新羅時代。
唐朝在百濟故地設置了熊津都督府等5個都督府,在高句麗故地平壤設置了安東都護府,下轄9個都督府、42個州、100個縣。676年唐朝把安東都護府遷到了遼東;735年唐玄宗將浿江(今大同江)以南劃歸新羅所有。新羅首次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
統一後的新羅開始進行官僚製度的改革,之後新羅進入鼎盛時期,農業、商業、手工業、藝術、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發展,同中國、日本等國家的貿易、文化往來十分密切。
780年武烈王死後,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暴亂事件,新羅由此走向衰落。地方割據勢力強大,農民暴動頻繁出現。892年新羅王族建立後百濟、901年建立後高句麗,朝鮮半島進入後三國時代。後高句麗武將王建奪取後高句麗政權,建立高麗王朝,於935年滅亡新羅,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三。百濟(前18年-660年)是古代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國家。 在朝鮮,百濟與高句麗,新羅一起被稱為三國。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前期-慰禮城時代 在中國史書中,百濟這個名稱首見於《三國誌》,年代相當於朝鮮半島的三國時期。其中提到百濟又名伯濟,原是馬韓的眾多城邦之一。不過根據高麗王朝的史書《三國史記》記載,百濟在公元前18年由溫祚王(另說沸流王)創立,他帶領一群人自高句麗出發,到達朝鮮中部的漢水流域。
《三國史記》及《三國遺事》均記載,溫祚王是高句麗創立者朱蒙之子。朱蒙因受迫害而逃離扶餘,來到了卒本地區,在那裏與當地首領延勃的女兒召西奴結婚,並創立了高句麗王國。當朱蒙在扶餘所生的兒子到達高句麗後,找到了他的親生父親並成為王儲,就是日後的琉璃王。朱蒙與召西奴所生的兩個兒子─沸流和溫祚─認識到琉璃王繼位後,他們在高句麗將無法立足。因此兩兄弟決定離開高句麗並與他們的追隨者一起向南。聽從追隨者建議,溫祚在慰禮城(現在的首爾)建城,並立國號“十濟”。但是沸流不理睬這個建議,認為臨海而居更好,並在彌鄒忽建城。可是在彌鄒忽的鹽水和沼澤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難以忍受,與此同時慰禮城的百姓卻繁榮地生活著。沸流因為無視建議的羞愧而自殺。彌鄒忽的百姓於是搬遷到慰禮城,溫祚也高興地接納了他們並改國號為“百濟”。
居於慰禮城的百濟由於被馬韓包圍,所以經常受到馬韓的侵擾。而他們的都城亦經常在漢江兩岸不斷搬遷。至今,首爾在漢江兩岸仍然留有北漢山城(鄰近青瓦台)及夢村土城(鄰近鬆坡區)的遺址。當時,他們稱呼今日首爾兩岸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畿道仍然留有河南市這個名稱,以見證昔日的曆史。溫祚王在公元10年前後並吞了馬韓。古爾王(234年-286年)的統治時期鞏固了國家的製度。近肖古王(346年-375年)通過與高句麗的戰爭向北擴展了疆土,在戰爭中,殺死了高句麗王(即故國原太王),同時向南消滅了殘存的馬韓部落。這個時期百濟積極地吸收了中國文化和技術,達到全盛期。
在近肖古王的統治時期,百濟的疆土包括現在西朝鮮(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絕大部分。由於與倭國(日本)統治者持續的親善關係,百濟得到了日本的物資和軍事援助。也是在這個時期,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學者來到百濟進行教育和文化交流,這樣的例子包括在奈良(部份學者認為是以百濟詞“王國”命名的城市)由百濟移民設計和建造的兩個奇觀,寶塔和木結構寺廟法隆寺。 許多百濟王族和貴族成員與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廣泛承認的,即使是現在的明仁天皇也承認這個事實。據《續日本紀》記載,桓武天皇的母親高野新笠是武寧王的嫡係子孫,而明仁天皇是桓武天皇的後代。在那個時期以後,百濟在高句麗持續的南向軍事威脅下撤退,公元475年, 首都被高句麗的侵略軍所蹂躪。這次入侵後,百濟遷都熊津(現在的公州),與新羅簽訂對抗高句麗的軍事合作條約。公元538年, 聖王移都泗沘(現在的扶餘郡), 並重新鞏固了皇權,把他的王國重建為一個強大的政權。從那時起,改國號為南扶餘(因為百濟將扶餘國當成他們的發源地)。
泗沘時代正值百濟文化的全盛期,以及佛教的發展期,佛教、工匠、工藝品和皇族習俗一同傳入了日本。
===============
中國社科院出版物認定古朝鮮高句麗屬韓國史
星島環球網 www.singtaonet.com
【星島網訊】中國社會科學院在2005年11月出版的各國概觀書韓國篇中,將古朝鮮和高句麗全部認定為韓國的古代國家的事實在最近才被知曉。這與“古朝鮮和高句麗、渤海全部都是中國地方政權的曆史”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的東北工程研究結論完全相反。
韓國的《東亞日報》29日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列國誌》編輯委員會發行的《列國誌-韓國》第42頁《古代史-古朝鮮時期篇》中記述了“古朝鮮是在韓國島最初建立的國家”。
在該書第43頁的《古代史-三國時期篇》中還記載道:“古朝鮮和辰國滅亡以後,出現了高句麗、百濟、新羅等三個主要國家。”並寫道:“這在史書上被稱作‘三國’。”
此書由中國政府的最高智囊團——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屬的11個國際問題及外國問題專門研究所有關專家共同參與編輯。
但是《列國誌-韓國篇》寫道:“統一新羅以後,在918年發生政變,在鬆嶽建立了高麗。”至於渤海的曆史則完全沒有提及。
《列國誌》是中國政府為了提高國民對世界各國及國際機構的理解度而編撰的書,這是1949年中共建政以後的第一個係統性和正式性的大規模係列出版書籍。
韓國駐華大使館的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出版的出版物中,出現了與東北工程內容不一樣的內容,它客觀地記述了韓國的古代史,這一點意義重大。”
東北邊疆曆史與現狀係列研究工程,簡稱東北工程,是中國2002年開始進行的一項曆史研究項目,計劃為時五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東北三省聯合主辦。東北工程課題包括三大係列:研究類、翻譯類和檔案資料類。主要研究古代中國疆域理論、東北地方史和民族史、古朝鮮、高句麗和渤海史;中朝關係史等。
高句麗王朝統治著朝鮮半島的北半部和中國東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但中國在其教科書中稱高句麗隸屬於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
關於高句麗問題的爭議起源於兩年前。2004年7月中國將位於吉林省通化市轄下的集安市以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和朝鮮的高句麗墓葬群分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公元前37年,夫餘國王子朱蒙為避禍南逃到卒本川(今遼寧桓仁縣)稱王。公元3年(漢平帝元始三年),朱蒙遷都至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古城),並改名為高句麗。因此,中國史學界認為“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地方政權,存續於漢唐期間,與位於現在韓半島上的王氏高麗(建立於公元918年)是兩個除了名稱,在主體民族等各方麵都有著重大區別的國家”。但是,韓國的學者對此持有異議,並視朱蒙為先祖。
這些奴才們,不知道收了什麽好處,又說高句麗是韓國曆史,我他們沒話說了!
朱元璋割讓大片土地 這種事有誰知道? 高句麗曆史,中國人又有誰知道? 滿韓的仇恨? 明朝和朝鮮聯合欺壓滿族人呢? 為什麽單獨指責韓國? 現在 有多少人把滿族和清朝當成中國的? 沒幾個!!! 我這樣為清朝,元朝,滿族等說公道話的得到多少大漢族主義的攻擊? 不客氣的說 中國現在這個德性活該! 現在扯什麽滿韓仇恨 揚州十日這麽假的東西為什麽被當成信史? 欺負滿族人麽 而對韓國卻是另一副嘴臉 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