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崇禎皇帝可恨

(2007-05-27 08:52:28) 下一個

作為帝國的首腦,他所需要做的工作是總攬全局,選賢任能,賞功罰過,從而保證帝國正常運轉。
  
   朱由檢執政後,大明政權處在東有後金、西有農民起義軍的兩麵夾擊之中,他對這樣的危險局麵沒有深刻的認識,不能統籌全局,製定切實可行的宏觀戰略規劃,完全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待陝西農民軍,他經常在剿撫之間搖擺不定。就撫而言,從未抓住機遇,把和談進行到底,從而達到平息農民的目的。早在崇禎二年春天,三邊總督楊鶴就提出對起義農民以招撫為主、追剿為輔的方針,朱由檢對此事認可。但崇禎四年正月,他派禦史吳甡往陝西放賑是,僅撥給吳甡區區十萬兩的帑銀,麵對餓殍遍地的饑民,無異於杯水車薪,“所救不及十一”。很快,已經投降的起義農民,為了生存,又再度起義漸成燎原之勢。此後十幾年間,明廷與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曾多次和議,均以失敗告終,在很大程度上,都與崇禎的缺乏果斷舉棋不定有關。
   對待關外的後金方麵,華夷之辨的觀念深入人心,朝野中所謂的正人君子理學門徒竭力反對與後金講和,他們認為議和就是賣國,誰倡議和誰就是賣國賊,袁崇煥被殺時,與後金講和也是他的一大罪狀。
    在國事日壞中原鼎沸,兩線用兵困難重重的時候,崇禎想到了與後金議和,他清楚,攘外必先安內,隻有這樣才能騰出手來剪除流寇。然而他又是個自尊心、虛榮心極強、極好麵子的人,這種丟麵子傷自尊會遭到輿論譴責的事他是無論如何不肯先開口的。最終,一直有意議和的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動作出議和的表示,並讓大學士謝升出麵告知皇帝。崇禎帝大鬆了一口氣,有閣臣出麵提出此事,無論和談成敗,均可找出自己退身進步的理由。於是,他就讓陳新甲全權負責,派職方郎中馬紹愉等人出關與皇太極議和。而由於陳的不慎,秘密進行的和談被曝光了,弄得舉朝皆知。這樣一來,言路嘩然,群情激憤,崇禎更是大為惱火,找了些罪名將陳新甲處死!真是宋不當議和而和,明當議和而不和。他若有力排眾議乾綱獨斷的勇氣,能破除腐儒之見大膽與後金和談,或許不會那麽快身死國滅。
  

崇禎就豬頭一個。
  
  大明不缺良將。
  大明不缺謀臣。
  大明不缺賢相。
  大明不缺財政。
  
  大明魚龍混雜。
  
  如果崇禎真能用好這些良將,謀臣,賢相,財政,別說一個皇太極,10個皇太極也不是對手。
  
  皇太極喜讀《三國演義》。
  -----官渡大戰後,曹操曾歎曰:河北義士,何其之多,可惜袁氏不能用!如能用之,吾安敢正眼覷此地!!
  
  如把河北換成大明,袁氏換成崇禎,皇太極換成曹操,一樣正確。
  
  演義總結袁紹: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
  
  袁紹不聽勸告,吃了敗仗,反殺忠臣謀士。崇禎也是不聽勸告,吃了敗仗,殺袁崇煥,罷孫承宗,逼死滿桂,逼敗洪承疇....
  
  仔細比較崇禎和袁紹,竟發現二人幾乎一模一樣,雙雙落敗於對手,也就不奇怪了!!
  
  
 

崇禎固然有錯,錯不在他的政策!錯在他不是李世民,劉徹那樣的彪悍之君,也不象劉秀那樣能打,如果這也是錯的話。而他的運籌帷幄,已經是當時的極限了
  明是亡於後金的嗎?明是亡於流寇!降了反反了降,次次對其懷柔,菜鳥打成老油條,這就是所謂的“自己人”。
  京都被後金圍被蒙古圍沒要了明的命,一股流氓把明洗蕩了個幹淨,你們看看史書,張獻忠那個混蛋幹了什麽???把個四川殺了個幹淨,現在的四川人就根本不是那時候的四川人,單一個成都就幾十萬人啊,清初有什麽政策?湖廣填四川。一群盲流。
  而奪取中原大半功勞也是前明留下的軍隊,吳三桂,尚可喜,還有那位“君恩似海臣節如山”的大將軍,這些人為清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功勞,這裏麵有許多前明重兵大將之所以降清,是因為明政權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就亡掉了,象吳三桂,漢奸固然是漢奸,你讓他孤立守在山海關,沒有糧草,怎麽辦?打聽一下大順朝的意思,人家根本沒把你當回事,把你老婆也占了,你的軍隊怎麽辦?
  我說的這些不為吳三桂翻案,他就是個賣主求榮的漢奸,但是,你們應該看到,滿清固然彪悍,但還不具備入主中原的實力,實際上大半天下是流寇掃蕩加前明軍隊催垮的,直到康熙時代,清才具備了消除隱患前明舊部的實力。
  而又為什麽這些前明舊部會降?因為所謂的讀書人長篇大論,痛罵連聲把這些人腦子讀壞了,君王被賊殺了,將軍們不知道自己入主,隻知道投靠個有名分的政權報仇。後來為什麽好多人又反了?因為時間長了想明白了,或者仍念舊朝,所以又想反。給曆史留下了朝三暮四的一幕。
  讀書人啊,腦子壞了。罵把敵人罵不死的。最後讀書人幹脆一推,是崇禎你昏,我們忠心無罪。一群廢物。
  至於說崇禎殺袁崇煥,難道放到李世民劉徹那樣的彪悍之君就能重任他嗎?一個隨意處死同級封疆大吏接受其部隊,一個一紙書信比皇帝命令都管用的大將軍?這純粹是手握重兵擁兵自重了。
  到最後,你都推給他,好像自己純潔的跟處女一樣,怎麽不說,要你們滿朝文武做什麽呢?
 

 

 

我們來探討一下:
  一、
  1.陝北受到大災後,你認為應該加稅還是免稅賑災?可我們的偉大領袖崇禎皇帝就是要加稅!!!讓他免稅花錢,比割肉還痛啊!臣下驚得目瞪口呆!!!!
  2.大明缺錢嗎?NO!李自成打進北京,內庫(皇帝的私房錢)銀3750萬錠,每錠100兩;黃金700萬錠,每錠100兩。李自成瞠目結結舌。崇禎有這麽多錢,卻不肯拔10萬兩銀子賑濟陝北,不肯給寧錦將士發餉,還要前線將士羅雀掘鼠自己解決經費。荒唐不荒唐?
  3.大明國庫緊張,是事實。可皇帝私人如何豪富,正常嗎?朝鮮戰爭時期,萬曆皇帝從內庫支付1000萬兩銀子供應前線,保障了戰爭機器,取得勝利。整個崇禎朝,找不到這樣的例子。大概他認為,內庫是自己的,打仗不應該由皇帝自己掏腰包。滑稽不滑稽?
  4.崇禎上吊前一天,還是下昭收稅,當時李自成已經打進北京了。他還想多撈點稅,搞笑不搞笑?見過守財奴,沒見過崇禎這樣的守財奴!!
   有個笑話:海上船翻了,大家遊水逃生,很快都上岸了。可見一個平日的遊泳高手卻還在苦苦掙紮。大家問,你怎麽搞的?他說,我身上係著3000貫錢,遊不動啊。大家喊,快把錢扔了,高手死活不肯,最後淹死了。崇禎就是這個守財奴。
  
  二、
  1.內患遠大於外憂。如果大明不內亂,滿清再牛B,聯合蒙古,也不過和大明形成南北對峙。形成新的南北朝。這在曆史上並不鮮見。事實上,大明從建國到滅亡,相當長的時間裏一直和蒙古勢力形成拉鋸,現在長城就是為防禦蒙古而築,前後200年築城。蒙古雖有鐵騎數十萬(多於滿清)並一度打進北京,也不能降滅大明。最後還是退回大漠。事實上,大明並非滿清所滅,而是李自成。滿清不過是撈漁人之利。所以說,滿清滅明有很大偶然性,這和元滅宋的必然性是本質不同的。因為雙方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2.根據內外輕重關係。如果不能兩線作戰,寧可放棄關外,也要保障關內不亂。對於關內,隻要及時做好這些防災賑災工作,讓災民有吃有住,用錢用,並給他們規劃來年希望,絕大多數人是不會造反的。該減稅的減,該免的免。那麽內部矛盾就會緩和。即使有些零星的造反也容易撲滅,形不成氣候,成不了國家心腹大患。隻要穩住國內,再陳精兵良將據守長城險要,並以一定主力預備策應各要點,那麽滿清根本沒有機會叩關入長城。
  
 

三、
  1.殺袁崇煥。袁的確有問題。我並不為他辯護。他一是擅殺平級大將毛文龍(二人同受尚方寶劍)。二是要崇禎掏腰包。----這點我們的偉大領袖難以接受。三是監視對手工作太過失職。那麽長時間竟然沒發現敵人主力在幹什麽,到那去了。確實難辭其咎。搞得首都和皇帝,中央政府萬分危險,雖經血戰保住了京師,但皇帝和中央政府對他的能力產生嚴重懷疑。四是和嶽飛一樣,把國家軍隊帶出了一定的私人性質,連皇帝都調不動。但說袁通敵賣國顯然荒唐,崇禎自己也不信。他對袁是失望加憤怒。袁死必然。但袁畢竟是有戰功的,他將功折過保住了北京城,淩遲實在是過於殘酷和草率了。袁死後,關寧軍人心離散,戰鬥力大打折扣。
  2.除袁外,被崇禎殺死或逼得自殺的巡撫以上11人。最冤的是陳新甲。本是議和是崇禎和陳秘密商議的。但事情暴露後他為搪塞眾人,推卸責任,竟掩耳盜鈴地處斬老陳同誌。對偉大領袖忠心耿耿的老陳同誌就這樣一命嗚呼了。崇禎性格上有嚴重缺陷,金庸先生曾提議他受一定訓練後去殺豬比較合適。此後沒人再敢出謀畫策,更沒人也提意見了。文人膽寒,武將心寒的局麵,就是我們偉大領袖崇禎皇帝殺出來的。萬曆朝的時候,任何人都可以批評皇帝,絲毫不用擔心獲罪受處分。一些正確的意見,萬曆依然采納。天啟皇帝也能聽一些意見。可崇禎時,絲毫也沒有這種景象了。
  3.急於求成,不懂軍事偏要瞎指揮。
  不怕內行湊熱鬧,就怕外行瞎指揮。
  我們知道,戰爭是殘酷的,即使是內行,也要小心謹慎,所謂一步不慎,滿盤皆輸。這樣的戰例多得很。更何況偉大領袖根本不懂軍事。北京城下,他逼迫滿桂出戰清兵,滿桂和熊庭弼,袁崇煥等並肩戰鬥過,絕非怯懦怕死之輩,但沒辦法,明知草率出戰是送死,也隻好送死了。不出戰也必被皇帝處死。這樣身經百戰的總兵滿桂為國捐軀了。山海關外,本來洪承疇的戰術是且戰且守,步步為營。立於不敗之地推進。他卻強令洪火速推進。洪結令大哭,深知必敗。然袁的下場他是看到的,也隻好照辦,結果兵敗鬆山,半年後降清。孫承宗,這位在天啟朝守遼戰功赫赫的名將,建議修理必要的城防,因為防守是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的,可崇禎不聽,不等修好便強令出兵,結果大敗。罷職。天啟是孫的學生,對老師言聽計從,孫守遼四年,成就顯著,袁也是他提拔起來的。可崇禎對孫就沒這麽客氣了。後滿清入侵,孫率家人戰死。今山海關上,有孫塑像。這樣的皇帝下,孫吳再世,又能如何?
  四、
  張獻忠屠蜀。此純屬滿清汙蔑。張獻忠入蜀後確實有打擊麵過寬,鎮壓人過多的事實,但絕非屠蜀。如張果屠蜀盡淨,那麽清兵入川何以遭到頑強抵抗?難道是冤魂複活?湖廣填川是後來的事了。
  五
  吳三桂們 亂世之中,主上崩滅,在不足以自立的條件下,任何人都在找靠山。一點不奇怪。吳三桂們和滿清實質是打著君臣幌子的利益聯盟。所以當康熙要剝奪他們的利益時,他們必然要捍衛。也即所謂的“叛亂”和“平叛”。
  
 


  關於崇禎的勤政節儉
  南朝梁武帝的勤政節儉不亞崇禎,大家可以讀讀史書。最後餓死皇宮。因為他不恤百姓,又不懂製衡朝中重臣。愚蠢到家,這樣的一個勤政節儉的皇帝不值得絲毫同情。
  崇禎表麵很節儉勤政,可對人民並沒有絲毫愛心和感情。就象一個億萬富豪,不肯給年邁的父母一丁點生活費,卻振振有詞地說:我一天都隻吃兩頓,連抽煙喝酒都舍不得,一雙皮鞋都補了又補,哪有錢孝敬父母?對這樣的一個吝嗇殘忍的守財奴,大家會僅僅因為他節儉勤勞就認為他是個好人嗎?
  
 

今日尚有以民族劃分是非,實為可笑。把一切是非道德化黃仁宇早就批評了。本人亦不想從道德角度評判崇禎。之所以說其可恨,乃應了民間那句“可憐人比有可恨之處”的老話。當然,明之亡,責任決不在崇禎一人,但說崇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非中興之主絕非過分。
 

 

 

至於張獻忠那個混蛋,殺人可是步驟精密邏輯分明,很有一套的,不是誰給他抹黑不抹黑,到清兵達四川的時候,川民居然就剩下逃入山林的“野人”,遍體白毛。相信曆史有其事,你對比下成都城人口資料去?清初,成都人口多少?快沒了!

 

 

我們來探討一下:
    一、
    1.陝北受到大災後,你認為應該加稅還是免稅賑災?可我們的偉大領袖崇禎皇帝就是要加稅!!!讓他免稅花錢,比割肉還痛啊!臣下驚得目瞪口呆!!!!----------=============================那要言官,幹什麽,言和他們大肆攻擊,這次卻目瞪口呆,一看就是底下欺瞞皇上,卻目瞪口呆,經不起推敲
  -----------------------------------------------------2.大明缺錢嗎?NO!李自成打進北京,內庫(皇帝的私房錢)銀3750萬錠,每錠100兩;黃金700萬錠,每錠100兩。李自成瞠目結結舌。崇禎有這麽多錢,卻不肯拔10萬兩銀子賑濟陝北,不肯給寧錦將士發餉,還要前線將士羅雀掘鼠自己解決經費。荒唐不荒唐?
  =============================================================真有那麽多錢,你發燒了吧,算一下,野史吧,後來錢都到那去了,沒下文了吧
  =========================================================3.大明國庫緊張,是事實。可皇帝私人如何豪富,正常嗎?朝鮮戰爭時期,萬曆皇帝從內庫支付1000萬兩銀子供應前線,保障了戰爭機器,取得勝利。整個崇禎朝,找不到這樣的例子。大概他認為,內庫是自己的,打仗不應該由皇帝自己掏腰包。滑稽不滑稽?
  ============================================================沒有嗎?你仔細找找,再找找大明皇帝一年內庫進多少錢,出多少錢,再算一下你上文的那麽多錢需要多少年攢下來
  =======崇禎上吊前一天,還是下昭收稅,當時李自成已經打進北京了。他還想多撈點稅,搞笑不搞笑?見過守財奴,沒見過崇禎這樣的守財奴!!
     有個笑話:海上船翻了,大家遊水逃生,很快都上岸了。可見一個平日的遊泳高手卻還在苦苦掙紮。大家問,你怎麽搞的?他說,我身上係著3000貫錢,遊不動啊。大家喊,快把錢扔了,高手死活不肯,最後淹死了。崇禎就是這個守財奴。
  =============================================================笑話也當真,哎
 

 

 

 

==========================================================
  建議你好好讀讀一明史相關書籍,特別從萬曆開始。
  張居正時,國庫充足,銀1000萬兩,餘糧可供全國人民吃10年,當然還是趕不上隋朝的60年。
  萬曆喜歡錢。他親政後,橫征暴斂,巧取豪奪,內庫日益充盈,遠超國庫。僅朝鮮戰爭他就一次性從內庫中調撥1000萬兩。
  明朝的正規年財政收入為400萬兩。(明朝人口一億,按1兩銀子購買力折合現在300元人民幣計算,相當於國家稅收才12億人民幣。可見人民負擔並不重,人均負擔12元。現在我們13億人口,國家財政收入4.5萬億,人均負擔3200元。)定陵就花了這麽多錢。一般有節餘。但萬曆開始大規模創收,內庫迅速增長。萬曆在位48年,有38年是親政。在他統治的38年中各種搜刮多如牛毛,層出不窮。明朝的國力不亞北宋,北宋最高時財政收入達到過1億兩銀子,一般是數千萬。單在萬曆二十七年的五天之內,就搜括了礦稅商稅二百萬兩。這還是繳入皇帝內庫的數目,太監和隨從吞沒的錢財,又比這數字大得多。據當時吏部尚書李戴的估計,繳入內庫的隻十分之一、太監克扣的是十分之二、隨從瓜分的是十分之三、流氓棍徒乘機向良民勒索的是十分之四。萬曆親政38年,收了多少?即使隻按每年200萬兩入內庫,也有7600萬兩。實際上不會一年隻收5天稅,那麽按一年隻收20天計算,那麽內庫收入3.2億兩白銀!!即使打5折,內庫也有1.6億兩!!有人會問,國家有什麽多銀子嗎?有!!!例如清朝平太平天國軍費前後花了1.9億兩,如果沒有,從何籌措?就象強盜搶錢,如果到窮人家,你厲害的強盜也搶不了多少錢。萬曆朝國力絕不亞於清末,而且崇禎斂財之殘酷,並不比他爺爺遜色。萬曆朝三大征隻有朝鮮他掏了腰包,其餘均是從國庫開支或臨時籌措。此外,沒有什麽記錄表明他又從內庫大筆開支,也沒有什麽記錄表明從27年後萬曆停止了內庫收入。所以,到崇禎時,內庫極其雄厚是可以肯定的。事實上,萬曆再怎麽收稅也沒有激起大規模的造反,是因為他選擇的是有錢人,至少是相對有錢的人。加稅使他們蒙受了重大損失或慘重損失,但不至於活不下去。而底層人民造反共同特點是活不下去了。也就是說,對富人加稅而把所得的一半或1/3用於窮人,足以解決窮人的生計問題,大多數窮是不會造反的。富人雖蒙受損失但決不致於為這些損失和國家拚命。比如現在,對一個高薪人員一月征2000元的稅不稀奇,但隻拿出其中一半1000元就能使5個極端困難的人獲得低保,那麽這5個人會跳出來造反嗎?不會吧?至少大多數拿低保的不會。其實中國的老百姓要求非常之低,隻要統治者不把他們逼上絕路,其統治是可以維持下去的。
  

 

楚霸王在悲劇在於,他沒有政治頭腦卻偏偏坐上了非有有政治頭腦,甚至很高的政治頭腦才能坐的帝位。崇禎也是如此,他沒有帝王的雄才大略,高超手腕卻偏偏坐上了非要有雄才大略,帝王之術才能坐的帝位。三國誌評價劉璋也說,非其才而居其位,焉能不敗?亂世中的帝國(或集團)就象一部高級野性的鐵甲戰車,皇帝(或領導)就是駕駛員,就是如果沒有出色至少是合格的駕馭能力,那肯定是要車毀人亡的。家天下的弊端,在於父子兄弟相承,哪怕是堆狗屎也要讓他當,如李世民,明明知道高宗無能,還是把皇位傳給他。司馬炎,明知兒子是白癡(至少是弱智),也要把江山交給他。結果國家承受巨大痛苦。真正按皇帝素質能力來考核,崇禎肯定不及格,就象根本不會駕駛的人,卻讓他開車上路。害了他自己,也害了大明。所以家天下必須徹底廢除,決不能讓無能者甚至白癡當國家領導人啊。對他本人,對國家都是極大的危害啊
 

 

“然有是君乃有是臣,而曰朕非亡國之君,天下萬世其誰信之。”(見趙宗複《李自成叛亂史略》)崇禎皇帝確實不被人看成是個好皇帝,單就袁崇煥的死就不能讓人接受。萬曆時,加賦白銀520萬兩;到崇禎時不夠,又加遼餉900萬兩,剿餉330萬兩,練餉730萬,總數是2480萬兩。錢從哪兒來?當然還是從百姓身上出。這樣做不就是竭澤而漁嗎?不就是逼民造反嗎?
 

 

拿靠天吃飯的自然經濟跟現代比,根本沒法比
   萬曆那時沒亂,那是沒什麽天災,天災頻繁時,就是不收稅,賑災不及時,也有人造反,天災時收稅釀成造反,那是選擇性失明,不過,崇禎離老毛是差點,餓死不造反那,這我承認,中國的老百姓要求非常之低,隻要統治者不把他們逼上絕路,其統治是可以維持下去的。怪就怪某些有野心的人的挑撥,還有崇禎沒老毛的魄力,也就是老朱的魄力,讓老百姓吃大戶,估計更亂,沒那群眾基礎和宣傳手段,
  
 


  
  礦監稅使派出後的約十年間,為皇室掠取了巨大的財富。但麵對著此仆彼起的民眾的反抗,神宗也終於不得不做出退讓和妥協,對原來的掠奪方法做一些改變。一六○五年以後,陸續對有關製度作了如下的改動。
停礦——一六○五年十二月,神宗詔諭戶、工二部:“朕以頻年天象示警,心常兢惕,責己省衍,不遑寧處……其開礦抽稅,原為濟助大工,不忍加派小民,采征天地自然之利。今開礦年久,各差內外官俱奏出砂微細,朕念得不償費,都著停免。若有現在礦銀,就著礦差內外官員一並解進,馳驛回京,原衙門應役。凡有礦洞,悉令各該地方官封閉培築,不許私自擅開,務完地脈靈氣。”(《神宗實錄》卷四一六)
分稅——即將榷稅所得,分成兩份,一歸宮廷內庫,一歸戶、工二部主管的國庫。詔諭說:“其各省直稅課,俱著本處有司照舊征,解稅監一半,並土產解進內庫,以濟進賜供應之用,一半解送該部(按指戶、工二部),以助各項工費之資,有餘以濟京邊之用。”(《神宗實錄》卷四一六)
分解——分稅後,稅務征收統由地方官府掌理,稅銀的解送,進內庫者由稅監負責,進國庫者由地方官府掌管。《明史·李汝華傳》記:“三十三年十二月詔四方稅務盡領於有司,以其半輸稅監,進內府,半輸戶部。獨江西潘相(稅監)勒有司悉由己輸。汝華極論相違詔。帝竟如相議,且準行之四方。”據此,送內庫和國庫的稅收仍由稅監輸送。稅務征收在江西地區也仍由稅監管理。但在全國範圍內,地方有司統征稅收,已作為一種製度規定,從而消減了稅使橫征的弊病。
限製委官——各地中使隨帶的委官和役使人員,仗勢橫行,為害甚大。一六○五年十二月的詔書中明確指出:“其各處奏帶員役,隻著押解催儧錢糧,行文差用,不許私設關津,指稱委官,容令地方棍徒,肆行攘奪,致民生不安,商旅不行,反虧國家正課。”(《神宗實錄》卷四一六)
減稅——一六○五年以後,一些省區的稅額有所減輕。如一六○六年二月,山東巡撫黃克纘要求將山東六府之稅由六萬兩減至五萬五千兩,獲準實行。一六一四年三月,神宗諭:“各省額進稅課,準以每年所征三分,量減一分……其二分照舊征收分解進用,接濟急需。”(《神宗實錄》卷五一八)這是一次遍及全國的大幅度減稅。
留用——一六○五年以後,各地準留稅銀用於賑濟災荒。一六○八年準留儀真稅銀,一六○九年準留北直、河南、山陝稅銀。一六一○年準留福建四川稅銀,以賑災荒。一六一七年,江西水災,準留二監額稅銀二萬兩賑濟。次年,以廣東水澇災傷,準將四十五年解部稅銀留賑。應解稅銀,也間或準當地留用於軍費。一六○九年,遼東稅銀準留充本鎮餉,一六一九年,以天津、通州、江西、四川、廣西一年稅銀盡充軍費。
停遣中使——礦監稅使亡故或撤回北京之後,不再派遣太監接替,其原管事宜交附近稅監代管。礦監稅使雖然尚未全部撤離,有此規定,即可逐漸減少。
神宗對礦稅製度作了上述的改革,中使權限受到限製,有助於增加國家的稅收,減輕民眾的危害。但中使繼續留在各地,仍可恃勢虐民,依然是一大禍害。
  

萬曆喜歡錢。他親政後,橫征暴斂,巧取豪奪,內庫日益充盈,遠超國庫。僅朝鮮戰爭他就一次性從內庫中調撥1000萬兩。
    明朝的正規年財政收入為400萬兩。(明朝人口一億,按1兩銀子購買力折合現在300元人民幣計算,相當於國家稅收才12億人民幣。可見人民負擔並不重,人均負擔12元。現在我們13億人口,國家財政收入4.5萬億,人均負擔3200元。)定陵就花了這麽多錢。一般有節餘。但萬曆開始大規模創收,內庫迅速增長。萬曆在位48年,有38年是親政。在他統治的38年中各種搜刮多如牛毛,層出不窮。明朝的國力不亞北宋,北宋最高時財政收入達到過1億兩銀子,一般是數千萬。單在萬曆二十七年的五天之內,就搜括了礦稅商稅二百萬兩。這還是繳入皇帝內庫的數目,太監和隨從吞沒的錢財,又比這數字大得多。據當時吏部尚書李戴的估計,繳入內庫的隻十分之一、太監克扣的是十分之二、隨從瓜分的是十分之三、流氓棍徒乘機向良民勒索的是十分之四。萬曆親政38年,收了多少?即使隻按每年200萬兩入內庫,也有7600萬兩。實際上不會一年隻收5天稅,那麽按一年隻收20天計算,那麽內庫收入3.2億兩白銀!!即使打5折,內庫也有1.6億兩!!
  ——————————————
  1,北宋從來不用白銀計算歲入
  2,礦監稅使上繳的總數,按照王毓銓老人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 明代卷》所說,是五百餘萬兩,按照王宏鈞先生所說,是三百餘萬兩
  3,萬曆大榷天下稅收是從二十四年到三十五年這十年間,根本不是三十八年
  4,崇禎十六年打算發紙幣時蔣臣和蔣德璟估算民間有銀二億五千萬兩,銀子是不會憑空消失的,萬曆之後二十多年的崇禎年間全國不過二億五千萬兩白銀,萬曆朝哪來的三億多兩白銀充內帑
  5,朝鮮戰爭時一次性從太倉調出一千萬兩白銀?發什麽神經
  

 

2,礦監稅使上繳的總數,按照王毓銓老人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 明代卷》所說,是五百餘萬兩,按照王宏鈞先生所說,是三百餘萬兩
  -------
上繳多少和實際收繳多少是兩個概念!!!
 

 

明之滅亡很大程度是其財政上的先已破產,三餉的征收使得本限於經濟發達的南方使用的白銀大量流入經濟不發達的北方,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達6000倍.地方政府有半數拖欠稅款,整個經濟的瓦解隻是時間問題.
  
 

在位十七年內閣走馬燈般得換人,前後共任命過50位內閣大學士,以至被後世譏諷為“崇禎五十相”。被他殺死的首席內閣大學士有2人。他直接下令殺死的總督7人巡撫11人,被迫自殺的1人。1639年,朱由檢一次就殺掉文武官員36人,包括英勇尚戰的總兵祖寬,無罪有功的山東巡撫顏繼祖等。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在寧遠連續重創清軍並因使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命喪黃泉的袁崇煥被冤殺。充分說明崇禎多疑任察苛刻寡恩,既乏識人之明,也無容人之量,更沒有策略頭腦。皇太極用了一招“蔣幹盜書”的翻版,就讓這位皇帝沒頭沒腦的殺了這位敵人最害怕的將軍。
    
    
    
     朱由檢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妄想短時內扭轉萬曆以來的頹勢,使天下大治中興功成。他“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撫兩端,茫無成算,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賞罰太明而至於不能罰,製馭過嚴而至於不能製”。不停地更換閣臣,不斷地遣將調兵,而國事稍有不利,就將所有責任全加到大臣頭上,《明史》批評他 “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劇失措 ”,他至死都認為“皆諸臣之誤朕也”,而從來沒有反省自己,可謂死不悔改 。
    
    
     日暮思陵噪晚鴉, 悲哉!
  
  
 

可憐可恨的崇禎皇帝(一)
  
  在我們的印象中,亡國之君往往都是像夏桀殷紂胡亥楊廣一樣道德淪喪人格破產窮奢極欲禍國殃民頭上長瘡腳底流膿的淫鬼惡棍,崇禎皇帝朱由檢可要算是一個例外。他不貪財,不好色,不懶惰,天資不算低,身體也不差,日夜辛勞,廢寢忘食。可是,終究回天無力,後世常常把他當作中興之主,對他的際遇結局很是惋惜同情。李自成《登極詔》裏麵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明史》對他的評價是“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諡建陵,典禮優厚。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 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更是成了對他褒貶的通俗易解廣為人知的不刊之論。曆史果真如此嗎?他真的不用對明朝的滅亡負責嗎?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信王朱由檢接哥哥朱由校的班繼皇帝位,改年號為崇禎。朱由校幾年前的承諾兌現了(朱由檢曾問他哥哥:“你這個官我能不能做?”哥哥回答說:“當然可以,等我做幾年就給你做。”),17歲的朱由檢,成了大明帝國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後一位皇帝。
    
     崇禎皇帝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魏忠賢反革命集團”鏟除,沒給對手任何反擊的機會,以致於不僅是當時的滿朝大臣,就是三百多年後的我們,也在讚揚這位年青皇帝的足智多謀英明神武雄才大略。但是從這一後,他再也沒有幹一件值得稱道的事了,在以後的歲月裏,他表現得是那樣的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凶狠殘暴,最終國破鼎移身死廟隳,那麽到底哪個形象才是真實的他呢?曆史上宦官為禍最甚的是漢朝唐朝和明朝,漢朝的宦官勢力強大是因為皇帝年幼女主擅權,皇帝要用宦官對抗外戚,故壯大宦官勢力為自己向外戚所用。唐朝的宦官權勢煊赫是唐朝的儲君地位極不固定,宦官常在新皇帝登基時有擁立定策之功,被委以重任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掌握宮廷禁衛軍的宦官可以行廢立國君之事。而明朝的宦官完全是皇權的寄生蟲,離開皇帝他們沒有任何權力,如螻蟻一般任人宰割,故正德之誅劉瑾崇禎之誅魏忠賢易如反掌不費吹灰之力。魏忠賢及其黨羽輕而易舉地被鏟除實質上應歸功於皇權的強大而不是崇禎的雄才大略,明白了這一點,才能理解他的“ 前明後昏”。就在魏氏集團瓦解後,他繼續大量任用宦官,諸如長期主管遼東軍事的大太監高起潛,主管東廠事務的曹化淳,主管錦衣衛的駱養性等都深受他的寵信,這一點<<明史>>也說他“乃複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製置乖方”,哪裏還有半點中興明君的樣子。
    

袁崇煥被殺,一是自找的;二是黨爭過烈;三才是崇禎性格寡恩。
其實第三點還有些商榷,崇禎早期在行為上體現出的寡恩是不庸諱言的,可究其根源,我認為還是崇禎自小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權術教育,不懂得禦人之道的緣故。
我們可以考察崇禎後期,在一些大臣失職、叛變之後,崇禎所采取的一係列極端寬容的措施,足可以體現出當時的崇禎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醒悟到年少時自己偏激行事的惡果。
  可惜,當時已過1641年,對於明朝來說,已經太遲了。
 


 

崇禎上吊前一天,還是下昭收稅,當時李自成已經打進北京了。他還想多撈點稅,搞笑不搞笑?見過守財奴,沒見過崇禎這樣的守財奴!!
  ------------------------------------------------------------崇禎17年複頒罪己詔於天下曰:『朕承天禦宇以來,十有七年;夙夜不遑,思臻上理。流寇又作,調兵措餉,實非得已。乃年年征戰,加派日多;本欲安民,未免重累:朕之罪也。貪官汙吏乘機巧取,加耗鞭樸,日為爾苦;朕深居九重,不能體察:朕之罪也。將懦兵驕,莫肯用命;焚殺淫掠,視爾如仇:朕任用非人,朕之罪也。以致寇勢鴟張,脅從愈眾;如豫、楚、秦、晉,偏地受害;百姓忍怨吞聲,無所控訴。思我皇祖休養爾等近三百年,至今橫遭慘毒,有如此極;朕實痛之,有如焚灼!今巳調各路兵——天下忠憤之誌倡義勤王、誌取封爵者,水陸並進,為民報仇。今與爾士民約:錢糧、剿餉,巳行蠲免;郡縣官有私征私派、濫罰濫刑,朕不時密訪正罪。仍察天下大小將士戰守有功,立與升賞;官民男婦節義死難,從優贈恤。一切不便於民之事,盡行革除。至於被害紳士、軍民人等,一時畏死從賊,原非甘逆;除自成罪在不赦,餘偽將有斬渠、獻城,即與侯爵。其士卒來歸者,分別賞賚。願官者,一體拔用;不願者,安插寧家。近如金有章等擢用、黃閣等寬恤,朕心諒其不得已也。他如文偽職牛金、喻星上猷等、武偽職劉宗敏、羅戴恩等,皆朕之臣子,自陷賊庭;如乃心王室、伺隙反正,朕亦何忍棄之,悉赦罪複職。於戲!天心未改,祖德尤深。朕方罪己省愆,用賢圖治;改從前之敗轍,加與爾等維新。賊平之後,耕田樂業,永為王民,不亦休哉』!----------今與爾士民約:錢糧、剿餉,巳行蠲免;郡縣官有私征私派、濫罰濫刑,朕不時密訪正罪.
  明明錢糧已經減免,樓上的非要說崇禎上吊前一天還想多撈點稅,搞笑不搞笑?你這樣的水平寫文章,崇禎真冤枉.
 

 

 

萬曆大榷天下稅收之後明朝商業經濟有沒有破產呢?
看你用什麽標準衡量了,明朝當時經濟上受到摧殘是巨大的,但靠了萬曆留下的內帑,明朝還支撐了二十來年.
  在我看來,一個人如果身體糟糕到進了加急病房就算身體垮了,當然你也可以說他還活著,能說話,不算垮了.
 

 

所謂反間計隻是一般的看法,筆者認為袁崇煥被殺在於其殺毛文龍的獨斷專行,在於其可以一個手令讓祖大壽去而複返.至於說"崇禎自小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權術教育,不懂得禦人之道的緣故"本人認為此說法欠妥,崇禎不是有受到過良好的權術教育而恰恰是目睹魏忠賢一夥太多的陰謀詭計而變得對任何人都不信任有些神經質疑神疑鬼.
 



 

崇禎時期,明朝財政破產是勿庸置疑的。
    隨便用腦袋想想都會明白,想想看,長達十幾年的幹旱,特別是像河南那種三年幾乎不下一滴雨的罕見特大旱災,政府怎麽可能還有收入?政府怎麽可能不采取一些極端措施以解決困境?
  -------
李自成從北京的皇戚官員太監那裏最贓追出幾千萬白銀是怎麽回事?
  
 

這個通脹率是轉引自黃仁宇先生的著作,而黃是研究明朝經濟史的專家,本人對其是信服的.
 

 

“廷臣動請內帑,夫內帑惟承運庫耳,錢糧解承運庫者有,一曰金花,二曰輕齎。金花銀所以供後妃金花,宮人宦官賞齎。輕齎銀所以為勳戚及武臣俸祿隨發,非唐德宗之私庫,聚而不散者,安有餘資?野史謂城破時尚有大內積金十餘庫,不知十餘庫何名?承運庫外有甲字等十庫存方物也。。。城破時惟車裕庫珍寶存耳,烏有所謂十餘庫基金者。”(《崇禎遺錄》)
  
 

遼餉:
     天啟六年 崇禎元年 崇禎三年
    田賦: 4644918 5022917 6679208
    雜項商稅:2292000 972020 2010215
    鹽課: 547993 310632 939855
    關稅: 200240 200240 33600
    其他: 28970 334324 334324
    合計: 7714121 6831133 10299602
    
    根據畢自嚴的《度支奏議》,天啟六年國家正賦是350餘萬,崇禎元年為250餘萬。
    
    天啟六年全國稅入:正稅350萬+遼餉7714121=11214121兩。
    崇禎元年則為:250萬+6831133=9331133兩。
 

 

曆朝曆代的皇帝所學習的課程中有<<權謀學>>這門課嗎,在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明朝,有哪個大臣敢像馬基雅維裏那樣給皇帝上一篇<<君主論>>,宣揚君主要有獅子一般的凶狠和狐狸一般的狡猾.所有的權術學習都是修行在個人.隻可惜崇禎同學性格太壞天分有不高,偏偏運氣又出奇的爛.悲劇就發生了.
  
 

<<放寬曆史的視界>>一書,有機會一定要讀一下,很不錯的.
 


思宗有搜刮?
  -----
遼餉,練餉,巢餉三餉加派是誰幹的?"再累吾民數年"又是誰說的?
  
 
明明錢糧已經減免,樓上的非要說崇禎上吊前一天還想多撈點稅,搞笑不搞笑?你這樣的水平寫文章,崇禎真冤枉
  -------------------------------------------------------------
   豫、楚、秦、晉,地免稅,明知道這些地方已經被李自成占領了,還開這種口頭支票,他可真是大方,這些地方他統治17年不斷加稅,歸了李自成了,他過來賣好,免稅,哈哈,冷笑三聲
  
 

當時條件,即便是秦皇漢武也得認命!!
崇禎的為人用人失敗的一塌糊塗,為什麽有些人就是視而不見呢? 這個人除了想治理好大明這個目的是正確的,他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在給大明的棺木上釘上一根又一根的釘子.
  此人人格有缺陷,骨子裏不信任任何人,要用人的時候無比真誠,一旦有點變故,袁崇渙剮了,陳新甲殺了,楊嗣昌自殺了.誰能幫他?誰敢幫他?可自己又並不是經天緯地,無所不能的天才,國亡身滅,有什麽奇怪?
  
  
 

可天災頻仍、邊事一點不給崇禎政府絲毫機會,即便崇禎政府有心治理也是無力回天的。
============================================================
  太搞笑了!!
  唐高宗時,關中大旱10年,又受災四年----遠遠超過明末的3年吧?國境受到西突厥40萬騎兵的巨大壓力,-----遠大於皇太極的13萬軍隊吧(沒有什麽資料表明八旗是全軍騎兵化,如果有,請指出,讓我長點見識)?高宗采取的對策十分簡單。立即停止對外用兵,改攻為守(這大大節約人力物力)。調集人力,興修水利,調集糧食和錢財立即賑災。結果,無人造反,國家順利渡過難關。在積聚力量之後,終於一舉攻滅西突厥。崇禎即位之時,天下並未大亂,也就是說,除了對外用兵,並無巨額新增財政壓力。每年多收的600萬(萬曆時400萬稅收,崇禎元年1000萬),從中撥300萬還不夠賑災?即便沒有,一紙昭書,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人國支援陝北,陝北災民總有稀飯喝吧?唐高宗時國力算不上雄厚,唐高宗本人也絕非雄豪之主。但他都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內遭天災,外有壓力的問題,崇禎麵臨的問題比高宗小得多,大明國力比唐初差不了多少。可他就解決不了,越弄越糟,其無能豬頭可知。還說什麽上天沒給他一丁點機會,豈不可笑?
  
  
 

當時條件,即便是秦皇漢武也得認命!!
-----------------------------------------
中國能用17年收拾這個爛局麵的猛人不計其數。
  開朝的曆代猛人不說,你看看安史之亂的時候,李家的狼狽相,
  照樣不是翻身作主了嗎。
  
  說崇禎不是亡國之君,確實如此。
  但並不代表此人雄才大略到了他不能,秦皇漢武也不能的程度。
  
  宋明兩代,實在是漢文化的巔峰,然而卻又身陷蠻夷之手,
  實在讓人心碎得無以複加。往事不可追,隻望日後莫再如此循環。
  

 

明思宗的能力是一般,但其品德和良心是不容置疑的!
  ---------------------------------------------------------
   陳新甲是怎麽回事?
   他在位期間本該從官僚士紳手上弄錢,結果他弄的頭破血流,連自己孩子都被暗算死了,得罪不起士紳階層,就拚命欺負弱小群體,往老百姓手上死命的摳,這種欺軟怕硬的家夥不配談道德和良心. 
   他隻能說是可憐,可悲,可惡罷了.
 

崇禎帝在位17年,共殺首輔2人、總督7人、巡撫11人,其餘各級官員更是多得數不清。
  
   首輔被殺的是薛國觀、周延儒。首輔一職,在明代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說是貴極人臣,很少有被殺的。可是崇禎帝竟連殺了2人。雖說崇禎帝手下留情,皆令自盡,但仍相當慘烈。如薛國觀自殺後,因崇禎帝無旨,旁人不敢收屍,致使其屍被吊了兩天兩夜。
  
   總督被殺者,先後有薊遼總督袁崇煥、劉策,漕運總督楊一鵬,督師熊文燦,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薊州總督範誌完、趙光抃。
  
   巡撫被殺者,有薊鎮巡撫王應豸、山西巡撫耿如杞、宣府巡撫李養衝、大同巡撫張翼明、順天巡撫陳祖苞、保定巡撫張其平、山東巡撫顏繼祖、永平巡撫馬成名、四川巡撫邵捷春等等。
  
   其他被殺的各級官員,因人數太多,根本就無法詳列。
  
   這麽多官員被殺,固然與崇禎朝的多事有關,但亦與崇禎帝的做法是分不開的。仔細推敲一下,就不難發現,崇禎帝的殺人,在許多時候是毫無道理而言的,其後果也是相當嚴重的。
  
再來看看他的用人:
  
  崇禎二年(1629)底,崇禎帝竟又派宦官監軍、提督京營、九門。至崇禎四年(1631),宦官更被大規模起用,不僅監軍、監餉、監茶馬,甚至還總理戶、工兩部錢糧,勢力越來越大。
  
   崇禎帝之所以要重用宦官,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因為大臣們不實心任事,士大夫有負國家,一句話,就是宦官要比文武大臣管用、可靠。因此,不管大臣們如何反對,他就是照用不誤。
  
   不過,到了崇禎七年(1634)八月,崇禎帝大概也感覺到了重用宦官所帶來的弊端,而且其效果也並不像原先期望的那麽高,加上大臣們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對聲,於是便下令撤回了大部分宦官。可是到了崇禎九年(1636)七月,由於清兵入侵,崇禎帝再次大用宦官,不僅分遣宦官監鎮和分守,甚至還設了一位總監,直接指揮各路總兵,從此宦官權力大增。
  
   在崇禎十三年(1640)至十五年(1642)間,盡管崇禎帝又幾次對宦官權力進行了限製,但至崇禎十五年底,宦官又重新被重用。自此以後,崇禎帝便再也離不開宦官了。
  
 

總結我們的偉大領袖崇禎皇帝:
  
   他在位17年,始終處於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和衝突之中:
  
   他反對植黨,而黨爭卻愈演愈烈;
  
   他唯才是舉,卻沒有選拔用好一個人才;
  
   他懲治宦官,而宦官之勢卻越來越大;
  
   他嚴禁貪汙,而貪汙之風卻愈演愈烈;
  
   他整飭兵備,其結果卻是將不治兵、兵不殺賊;
  
   他口口聲聲愛民親民,而百姓卻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紛紛造反;
   ..........................................
  
   17年換了52任首輔(宰相),殺了無數文臣武將,重用無數太監壞蛋,收了無數稅銀糧草,折磨了無數人民之後,他終於走到了曆史和自己人生的盡頭,----------公元1644年,在李自成打進北京的當開,他無限倉惶、淒涼和迷惑地從煤山出發,帶著他那花崗岩一樣的腦袋踏上了陰曹地府之路,直奔同樣殺人如麻的老祖宗朱和尚腳下,痛哭流涕要老和尚告訴他這一切到底是怎麽回事..............
  
  

  
總結我們的偉大領袖崇禎皇帝:
  17年換了52任首輔(宰相)
  -----------------------就是金庸原文說的也是大學士,這裏直接說首輔了,真是強悍,您說了這話,那麽把這52個首輔找出來,如何?找不出來就把這話吞回去吧

 

 

我看的不是什麽金庸原文。朱和尚廢宰相後,首席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你隨便查查什麽都知道,並非我首創。一般稱首輔。
  大多數資料說明崇禎換了50個,也有少數說換了50多個,也有的說是52個。有版本差別。如隨大流,就50個吧。
  
  有人居然為他辯解說他是一個一個試用才換了這麽多,搞笑啊。作為大明帝國最高領導人,17年連個好宰相都找不到,說明了什麽呢?我權且推測(不對請指教):
  A.崇禎是豬頭,他發現不了真正的人才,故17年帝國無賢相之才;
  B.崇禎是天才,他發現舉國讀書人皆豬頭,故根本沒有賢相之才。
 

 

 

我來談談崇禎加稅的問題,三餉究竟占到明帝國田賦總收入的多少?三餉攤入田賦的是多少?三餉怎樣分配給各個地區? 明代真實的財政總收入是多少,明末軍事費用的總支出是多少?明帝國的財政結構是怎樣的?
    
    了解這些以後,我們才能做出判斷:明末三餉是否過分重到民眾不可接受?明帝國是否能夠在不征收三餉的情況下打贏國外國內戰爭?
  首先我們看看明末三餉的計算:遼餉,征收於萬曆四十六年遼東戰爭,總共為一千零二十九萬九千六百零二兩。《明史食貨誌》記載:“戶部尚書李汝華乃援征倭、播例,畝加三厘五毫,天下之賦增二百萬有奇。明年複加三厘五毫。明年,以兵工二部請,複加二厘。通前後九厘,增賦五百二十萬,遂為定額。”崇禎四年,“乃於九厘之畝複征三厘,共增賦稅百六十五萬四千有奇。”
    
    剿餉,征收於崇禎十年,共二百八十萬兩。《明史》記載:主要來源於“因糧”(畝輸六合,石折銀八錢,歲得銀百九十二萬九千有奇)、“溢地”(歲得銀四十萬六千有奇)、“事例”、“驛遞”(前此郵驛裁省之銀,以二十萬充餉)。
    
    剿餉,征收於崇禎十二年結束。
    
    練餉,征收於崇禎十二年。合計七百三十餘萬兩。《明史》記載:主要包括田賦(大江南北地狹糧重,乃照地畝,每畝加一分,共四百八十一萬一千八百餘兩)。以及賦役(七十萬)、兵部所裁站銀(五十萬)、關稅(二十萬)、鹽課(四十萬)、契稅(二十四萬)、賬罰(二十萬)、典稅(三萬)、公費節約(一萬),雜稅合之二百七十八萬。
    
    三餉同時征收時加起來大概有二千一百萬兩白銀。
    
    我們主要討論的加派中最大的項目——田賦。
    
    明政府采用的是萬曆六年會計錄所額定的田畝數,共七百多萬頃(折算七億畝,即七千萬畝),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派。
    
    遼餉加派計算
    
    序號田地基數(萬畝)加派率計算加派銀(萬兩)實際加派銀(萬兩)偏差率說明
  
  2 明末三餉
     170000.0352452000.82 萬曆四十六年加派
    270000.0352452000.82 萬曆四十七年加派
    370000.021401200.86 萬曆四十八年加派
    470000.03210165.30.79 崇禎四年加派
    (顯然,以上偏差是加派時對某些貧困地區的免稅造成的)
    
    整的來說,直接用畝來折合銀是不恰當的方法。土地有肥沃貧瘠,產量各不相同,如果僅僅按照畝來統一征收賦稅,顯然是行不通的。明代一般采用稅畝的概念來計算賦稅,大致認為每稅畝即能夠產一石糧食,這樣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一畝可以算一稅畝,而西北地區甚至要七、八畝才是一稅畝。然而,在明政府進行加派計劃時,並不做過多考慮,隻是簡單的用畝乘以幾分幾厘幾毫得出加派的白銀數量。這樣就給我們造成了分析上的困難,究竟明代田賦的正常稅率是多少?明代田賦的總收入有多高呢?
    
    我們來看明代的田賦稅率。
    
    1578年省直稅糧定額
    序號省份田地總數(畝)稅糧總額(糧食石)平均稅率(每畝石)
    1浙江46,696,982 2,522,627 0.054
    2江西40,115,127 2,616,341 0.065
    3湖廣221,619,940 2,162,183 0.010
    4福建13,422,500 851,153 0.063
    5山東61,749,899 2,850,936 0.046
    6山西36,803,927 2,314,802 0.063
    7河南74,157,951 2,380,759 0.032
    8陝西29,292,385 1,735,690 0.059
    9四川13,482,767 1,082,544 0.080
    10廣東25,686,513 999,946 0.039
    11廣西9,402,074 371,696 0.040
    12雲南1,799,358 142,690 0.079
    13貴州516,686 50,807 0.098
    14南直隸77,394,662 6,011,846 0.078
    15北直隸49,256,836 598,622 0.012
    16合計701,397,607 26,692,642 0.038
    
    
 

朱和尚廢宰相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可沒什麽首輔。內閣是老四創建的,在其兒子孫子手裏進一步完善的。
 

引黃仁宇著作摘自《大明會典》的這個數據顯示平均每畝約0.038石,較符合《大明會典》提到明初製定的單一稅率,民田每畝0.035石,官田每畝0.0535石。
    
    當然,以上稅率有一定虛假成分,稅率低的河南要承擔巨額的河工費,北直隸要承擔京師的各種沉重徭役,而稅率高的雲南、貴州則可以用水銀、丹砂、甚至貝殼來代替稅糧。不過作為簡略的全麵分析,這個數據還是很有參考意義的。
    
    明帝國田賦的總收入大概在2600萬石左右,黃仁宇推斷當時每石折合0.8兩白銀,那麽,明帝國來自田賦的總收入大約在2100萬兩白銀左右。三餉的加派共二千一百萬兩,則相當於將明代的田賦賦稅增加了一倍。   
    然而,明代田地總產量的多少,三餉占其比例是否非常高,這才是三餉是否明帝國百姓沉重負擔的關鍵。   
    不得不承認要了解明帝國田賦總產量的困難,缺乏土地數據、改折比例、農產品價格、會計方法等必要的數據,很難進行數學處理,對於明代經濟全麵而透徹的研究至少還會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黃仁宇是目前對明代經濟全麵考察的的第一人。他首先分析了具有代表性,並且數據較為清晰的1572年浙江杭州府(全府約田地四百二十萬畝)田賦的稅率,得出結論是稅率最高的仁和縣約為全部農田的10.8%,最低的富陽縣約為3.3%,全府稅收收入占該地區全部糧食和絲絹的6.7%。   
    然後又分析了1608年山西汾州府(全府約田地四百八十萬畝)的田賦稅率。得出結論是靈石縣稅率為12%,孝義縣為5.5%,全府平均8.3%。   
    黃仁宇還進一步選取了更多的典型案例:
    
    1、1543年的湖廣安化縣,稅率為3.9%;
    2、1569年的南直隸溧陽縣,最高稅率不到農田收入5.4%,最低不到1%;
    3、1570年山東省,最高稅率在8.6%到12.2%之間,最低在5.8%到8.1%之間;
    4、1573年福建省漳州府,稅率達12%(稅率過高的原因是同倭寇作戰而增加的附加稅);
    5、1580年左右山東曹州,稅率在8.5%到12.6%之間;
    6、1584年廣東順德縣,稅率在3.5%到6.1%。之間;
     7、1620年浙江開化縣,稅率低於6%;
    8、十七世紀初南直隸蘇州府吳縣,賦稅最嚴重的地區,實際不超過農業產出的20%。
    
    於是黃仁宇得出結論認為:十六世紀時候的明帝國,稅收不超過總產量的10%。這也符合明帝國“藏富於民”的基本國策。
    
    那麽,如果明帝國田地產量10%有2100萬兩白銀的話,我們可以知道明帝國田地總產量大概在21000萬兩白銀左右,那麽三餉的加派2100萬兩白銀大概是明帝國田地產量的10%。
    
    
 

我們知道,三餉真正同時征收不過兩三年,還不是全部都攤入田賦,至少有三百萬兩白銀來自於其他方麵。
    
    即使三餉全部攤入土地,明帝國末期老百姓所要承擔的田賦負擔共計4100萬兩白銀,隻是田地總產量的20%,僅從這方麵看,絕非沉重得不可接受。
    
    我們還需要注意另外兩個數字,一個是隨著海外貿易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出現了通貨膨脹,在十七世紀物價水平上漲了40%;另一個是即使在和平年代,明帝國稅收的完額繳納從來也沒有超過80%,資料顯示加派的稅收在許多地區可能隻完成了50%左右。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三餉的2100萬兩白銀還得大幅縮水,由此可見,明帝國即使是征收三餉的這一稅率也絕不會高到不可接受。
    
    我們還可以通過另外的數字來予以驗證。
    
    我們可以看梁方仲《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稅統計》統計的清代田賦數據:
    年代糧食(石)銀(兩)
    順治十八年6,479,465 21,560,006
    康熙二十四年4,331,131 24,449,724
    雍正二年4,731,400 26,362,541
    乾隆十八年8,406,422 29,611,201
    
    我們知道,十六世紀晚期到時期世紀初期,中國大陸經曆了長期的戰爭的破壞,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土地總產量大幅下降。
    
    梁方仲《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稅統計》統計的清代人口和田畝數據:
    年代人丁(口)田地(畝)
    順治十八年21,068,609 549,337,640
    康熙二十四年23,411,448 607,845,001
    雍正二年25,284,818 683,791,427
    乾隆十八年102,750,000 708,111,288
    
    我們不難發現,直到乾隆十八年,清帝國的人口和田畝數才相當明帝國萬曆年間的情況,這個時候清帝國的稅收,如果按照糧食每石1兩白銀來計算,則田地收入共計3800萬兩白銀,相當於明末田地正賦和三餉加派的總和,明末百姓的負擔和乾隆時期的負擔是差不多的,而乾隆年間,正是中國的“康乾盛世”,還是“永不加賦”的低稅統治時期。
    
    其實,清帝國在順治十八年到康熙二十四年期間,隻有二千萬人口和六百萬頃的田地,,還能征收2100萬兩和六百萬石糧食的賦稅,略高於明帝國至少六千萬人口和七百萬頃田地的正常賦稅,清初老百姓的負擔才是真的沉重呢。
    
    對比黃仁宇的結論與清代數據的核對,我們可以了解到,三餉加派隻不過占到明代田地總產量的10%,使田賦增加到田地總產量的20%,這樣的征收水平並不高,而且在清代以這種稅率水平征收並沒有引起普遍的反抗。
    
    何況三餉在明末因為通貨膨脹和嚴重的拖欠,導致實際征收數額遠遠低於政府所期待的數字。由此可見,三餉絕沒有到“直接導致了明帝國的滅亡”這種地步,明代的農業經濟也沒有到被榨幹的狀況。
    
  
我們知道三餉雖然成為了明帝國民眾前所未有的負擔,但其沒有耗盡明代的國力,稅率也在老百姓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可為什麽三餉在明末會造成這麽惡劣的影響,而且被一致認為與明帝國的滅亡有著緊密關係呢? 
    顯然,眾所周知的政府及官員腐敗之原因。
  如宗室、官紳不納稅,使許多有地的農民依附在不納稅的官紳身上,依法納稅的農民越來越少 。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地主豪強兼並土地又偷稅漏稅,地方行政官員胥吏營私舞弊,軍隊上軍官們貪汙浪費嚴重。可以想象,大量的負擔都被嫁接到普通農民身上,三餉成為了壓彎駱駝脊梁的最後一根稻草。
  偏偏崇禎年間北方連年大幹旱,瘟疫流行,農民無法完成納稅任務,隻得逃亡,明帝國政府的荒政措施沒有發揮作用,絕望的農民隻有造反起義。
    
    以往無論是傳統史觀還是階級鬥爭史觀,都集中在這些方麵進行批評,使我們對皇帝奢侈浪費、政府極端無能、王室貪婪自私、官員貪汙腐敗的明末亡國景象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可否認,這些現象是廣泛存在的,指責也不是毫無道理的,但是否這些現象就無可置疑的造成明帝國滅亡的結果呢?
    
    實際上,對於以上現象,學者文人們不無誇大之處。比如1587年刊行的《大明會典》記載的土地數據顯示:1393年為850,762,368畝,1502年為622,605,881畝,1578年為701,397,628畝。土地在明代中間的銳減被認為是土地兼並和有意隱瞞造成的,但最新研究的結果顯示明初的數據沒有經過全國性清丈,大多數數字隻是隨意估計的,實際明初納稅田土麵積要少於4億畝。
  
  
 其實,明政府對免稅土地限製非常嚴格,雖然不少皇帝對寵信加以賞賜,但有製度的約束,繼任者也會經常清理這些土地。
    
    《萬曆會典》卷17田土條載:“勳戚莊田,五服遞減,勳臣止於二百頃,已無容議。惟戚臣如始封本身為一世,子為二世,孫為三世,曾孫為四世,曾孫之子為五世,以今見官品為始,以今見留地數為準,係二世者,分為三次遞減。係三世者,分為二次遞減,至五世止留一百頃為世業。如正派已絕,爵級已革,不論地畝多寡,止留地五頃,給旁支看守墳塋之人。”
    
    明代製度如此,那執行的效果呢?
    
    我們來看一下黃仁宇統計的“免納正稅的田土”。
    類別位置畝數估計歲入估計支配
    皇莊順天、河間、真定、保定370萬畝(到1522年為止);200萬畝(此後)50,000兩(16世紀晚期)太後開支
    王府莊田山東、河南大部、湖廣一部,邊緣的山西和四川100萬畝(1500年左右);300萬畝(17世紀早期)任何時候都不可能超過100,000兩17世紀初福王受封200萬畝
    其他貴族莊田集中在北直隸440萬畝(到1530年為止);280萬畝(此後)50,000兩到90,000兩地方官員將收入解給勳戚重臣,有時也還田於國家
    京營草場北直隸未知11,000兩(到1580年為止);30,000兩(1596年)此收入解給太仆寺,有時也解給戶部
    太仆寺草場北直隸、南直隸、山東、河南300萬畝(1569年)92,400兩(1576年左右)解運太仆寺、南京和戶部
    皇帝禦馬、象房和苑囿土地北直隸、山東和河南超過300萬畝(1580年-1590年左右)50,000兩34000兩解送戶部;中官征收16,000兩。
    
    上表可以發現,真正免稅的田地落入王府和貴族手中的,任何市鬥都沒有超過30萬兩白銀,很難對明代經濟產生持續惡劣的影響。
    
    明末所暴露出來的經濟問題,很多是明代始終都存在的問題,並不能單單歸咎於明末的腐敗。
    
    比如農業地區田地的計量單位是畝,明代規定,五尺為一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在實際測量過程中,步有大小,就會造成差異。土地肥沃的長江三角洲,一畝可以產3、4石米,而幹旱的西北部,畝產不過半石。即使同是長江三角洲,土質也變化多樣,分別存在山丘、池塘、沼澤等地貌,再加上很多地區存在河水退落後形成的土地,在漲水時期則土地淹沒。明代田地還有官田、民田之分,官田還有一沒、二沒、三、四沒之分,稅率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官田征收的稅率要高於民田,以至許多人將官田當作民田報稅。這些使得稅收極其複雜,單一稅率根本無法適應不同的情況。
    
    與土地的複雜性相比,明代財政部門戶部人員嚴重不足。1390年,戶部官員隻有51名,加上160名處理文書事務的吏。十六世紀七十年代晚期,戶部官員增加到74名官員和165名吏。稅收任務不得不依賴行政官員來執行。
    
    而同樣的,明帝國的行政官員也極少。1371年,整個明代地方官員總數僅有5488名。十六世紀早期,整個帝國文官20400名,吏員總數為51000名(還包括了供職於軍隊的吏)。
  
一般來說,一個大約十萬人的縣,一般隻有6個正式官員和吏來統治。即使如此,縣官還受到諸多條件的限製。在十六世紀晚期,絕大多數的官員隻有三年的任期,由於“回避法”,他們被委派到遠離自己家鄉的地方,既不熟悉風土人情,又語言不通,等到稍微熟悉轄區內具體事務時,任期也快結束了。
    
    有明一代,而效率低下的行政機構決定了明代田地的稅率始終隻能保持在一個額定的非常低的水平上。何況任何征收賦稅的行為都會被認為是不道德和給後任留下難題的,多餘的賦稅也會被認為會提供給皇帝和王室浪費掉(這當然也是可能的)。
    
    可是,政府本來可以用多餘的稅收投入到興修水利、道路,進行投資、建設、研究、引進技術等公共服務事業方麵,從而發展經濟,但明代從來沒有進行過這方麵的考慮。明代所做的興修水利是為了保證漕運的順利進行,修長城是為了抵禦外敵,道路驛站維護是為了保證通訊方便。
    
    低稅並沒有藏富於民,財富被地方上熟悉情況、長期任職的幕僚以及當地的地主豪強攫取並囤積,而農民仍然是處於基本溫飽狀態。一旦帝國因為戰爭開銷不足而征收賦稅,首先抵製的是官員幕僚以及地主豪強形成的群體,他們完全有能力抵製政府對他們視為屬於自己之利潤的剝奪,於是農民的負擔加深,處於破產的臨界狀態。當帝國陷入長期的內外戰爭,又恰逢連年災荒時期,農民便隻有宣告破產了。
    
    在明代財政狀況惡劣的情況下,軍費開支不斷加大,十七世紀初期,募兵的年餉銀為18兩,加上城牆修築、火器使用、武器配備以及後勤供應的費用,一支845,000人的軍隊就需要花去軍餉2000萬兩。在明末,戶部每年四百萬兩的正常收入遠遠不夠,三餉加派勢在必行。
    我們可以認為,明代經濟的致命問題是明代一直存在的。隻是相對明末的政治腐敗時期來說,明初政治清明時期,財政狀況要好一點。盡管有明一代進行過楊廷和的節約計劃和張居正的財政改革,但隻能為明帝國帶來暫時的好處,卻沒有不能開拓新的、穩定的稅收來源。而崇禎年間非常不幸,萬曆三大征耗盡了張居正時代為國家積累的上千萬兩白銀,明清戰爭持續多年未能結束,國內戰爭又如星火燎原,再加上嚴重的幹旱、瘟疫導致糧食大幅減產,人丁減少,此種情形之下,確實回天乏術。即使存在傳說中3700萬兩的崇禎內帑並且投入國用,也不過暫短緩解明帝國的危機,延長幾年國運而已。
    
    
崇禎十一年,繼遼餉、剿餉加派以後,又再加練餉七百多萬兩,朝廷議論紛紛,當時楊嗣昌說:“無傷也,加賦出於土田,土田盡歸有力之家,增銀三、四錢,稍抑兼並耳。”我想,楊嗣昌是真誠的,明帝國政府並不明白為什麽三餉激起了人民強烈的反抗。
    
    明帝國的經濟破產宣告其經濟政策徹底失敗,但消極的因素並不代表其一無是處。畢竟明清兩代維持這種經濟政策在中國統治了五百多年,在缺乏周邊強大軍事實力競爭的中國大陸,或者這樣的政策才是維持長治久安的必要政策。
    
    我們可以看到明代征蒙古,征安南,可以看到明代抵禦瓦剌入侵,抵禦倭寇進犯。明帝國廣袤的領土,近億的人口,其經濟實力遠遠強於接壤的任何國家。隻要厲行節約,正如張居正那樣做一樣,帝國的積蓄就能提供巨額戰爭經費。可以說,如果沒有外來的非常強大的挑戰(比如工業革命之後的近代英國),這樣的帝國是可以永久生存下去的。
    
    明帝國的滅亡似乎推翻這樣的推斷。但我們不妨想想,世界上有哪個帝國能夠遭遇崇禎時期那樣的困境能夠繼續生存下去呢?
    
    國庫空虛(崇禎內帑經過種種分析是謠言)、政治腐敗,長期的國內國外戰爭,天災不絕。即使是現代國家麵對這樣的危機也一籌莫展,更不必說十七世紀的古代國家了。
  
  前麵諸位關於稅收說了這麽多,難道明朝的統治者沒意識到這些問題嗎?非也!
  崇禎7年崇禎在殿試題中關於稅收的問題是他的幾大問之一,崇禎親自寫道:“敵不滅,兵不可撤,餉不可減.......民為邦本,朝廷豈不知之?豈不恤之?但欲恤民又欲贍軍,何道可能兩濟?"--------具體理解就是東事危急,流寇蔓延,國庫空虛,糧餉不繼,進言的人卻不考慮國家大局,總是要求減免稅收。人民是國家之本,朝廷怎麽會不憐恤呢?但又要恤民,又要養兵,兩全之策卻不知是什麽。
  那麽樓上的說了這麽多的,你們來回答一下這道進士題,看能否中狀元?
 

  
  
明實亡於神宗,已經有人總結過了哦.
實亡於萬曆?
  哼哼!還不是人雲亦雲??
在我看來,萬曆要是再多活十年,明朝的財政狀況保證要好得多,至少後金在熊廷弼的打擊下,休想如後世那樣猖狂,巨額的軍費開支肯定要減少許多!!
崇禎盡管肯做事,但用人方麵實在欠缺經驗,
  而萬曆畢竟是張居正一手培養出來的,進入17世紀之後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整體的控盤能力比之崇禎肯定要好上不少,有他統治,明朝的結局如何還真另當別說!!
 

 

換了50位大學士居然跟換了50位首輔一樣了,你的“認真”在哪?懂不懂明朝的內閣製度!!!
明朝大學士的品級:
  中極殿大學士
  建極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內閣隻有首輔一人,其下才是次輔、大學士。。
 

看看你的這句話:
    “一紙昭書,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人國支援陝北,陝北災民總有稀飯喝吧?”
  -------
崇禎"再累吾民數年"說的是什麽?
 


 

“一紙昭書,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人國支援陝北,陝北災民總有稀飯喝吧?”
    
    根本就是小孩言語,弄不弄就皇帝一紙詔書,看什麽曆史書了?
    崇禎真要發了這樣的詔書,不成中國的查理一世才怪!!
    典型的小孩邏輯!!
  
  ===========================================================
  
  崇禎是的昭書對全國至少是他的控製區不起作用?是廢紙?或者他是傀儡?根本沒人聽他的?他加稅是時昭書,殺人時是昭書,支援陝北就成了小孩邏輯?你辯不過就開始耍賴?
 

 

 

 

內閣隻有首輔一人,其下才是次輔、大學士。。
=========================================
  
  隨便找本書,你讀完後再來發言。少鬧點笑話!!!
《正說明朝三百年》第122頁,內閣的形成。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孫景峰 李金玉等著
  
  
  
  另外明朝的“內庫”真的很變態,皇帝居然要存私房錢,可見他們這些皇帝都跟女人似的心胸,這樣的人怎麽能治理好天下?
  ——————————————————
  這有什麽奇怪的,皇家開支由內庫,國家開支由戶部,這個製度不是挺正常麽,算哪門子私房錢
 

 

 

 

明朝末年的天災可不是隻有三年,我舉那三年是連續時間最長、最嚴重的三年。
    明朝末年的持續天災是從1580年左右開始,一直持續到17世紀中葉,明朝滅亡不久才得以減緩。。
  
  ===========================================================
  告訴你,唐朝從太宗到武則天,蝗災(太宗吃蝗蟲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旱災,水災也經常有。這期間,帝國也頻繁對外用兵並戰果赫赫(不知道的補點唐史)。持續時間長?能和唐高宗時的關中14年相比?自然災害曆朝曆代都有。秦始皇時秦國大災,“蝗蟲從東方來,蔽天”水災旱災也是有的,內受大災,外有強敵。秦怎麽沒亂沒亡?
  無能就無能,把主要責任往天災上推,不可笑嗎?就象本朝餓死,說什麽自然災害,問過老年人才知道,很多地方當時可是風調雨順的,並非全國受災,可一樣餓死人。就象現在,中國比日本落後,一說就是中國人口多,底子薄。事實上,1840時,中國遠比日本雄厚。兩國基本上同時起步(大清還領先一點),今天差距這麽大,是一句人口多,底子薄就可以搪塞的嗎?領導的私心和無能才是真正原因!!!
 

 

 

王朝中前期和王朝晚期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有的比?我朝太祖時三年自然災害據說餓死了不少人,現在我朝年年有旱災水災地震什麽的,怎麽沒見餓死多少人,難道太祖的手段還不如今上?
 

 
  這有什麽奇怪的,皇家開支由內庫,國家開支由戶部,這個製度不是挺正常麽,算哪門子私房錢
  
  ============================================================
  你錯了,張居正時,中央政府年入400萬兩。其中規定120萬用於皇室開支。
  皇帝存私房錢不稀奇。晉武帝賣官所得全部歸已。東漢靈帝弄錢後還在老家大量殖產,似乎哪天皇帝當不成了還可以回家當富翁。搞笑吧
  
 

 

我朝太祖時三年自然災害據說餓死了不少人,現在我朝年年有旱災水災地震什麽的,怎麽沒見餓死多少人,難道太祖的手段還不如今上?
  
  ===========================================================
  告訴你,在治國上太祖就一昏君。畝產數十萬斤你相信不?可太祖相信!!!人民日報大幅刊登,放衛星(你可以找當時的報紙或問老年人)。58-59年你知道不?大煉鋼鐵,莊稼成熟不準收,人力全部煉鋼,結果莊稼活活爛在地裏。深耕密植知道不?地挖一米多深(簡直是在挖戰壕),數十倍地高產了嗎?恐怕你也不相信。可這些全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張居正時,中央政府年入400萬兩。其中規定120萬用於皇室開支。
  ————————————————
  你說的這個跟我有衝突麽?
法定入內承運庫的內帑是六省四百萬漕糧折銀共一百萬兩,稱金花銀,子粒銀四萬五千兩,這個不是張居正時代規定的,本來就是那麽多,後來加馬料銀和采辦銀三十萬兩,這部分錢外廷戶部官員根本管不到,是擺在台麵上的內庫收入,其他如藩庫和稅使上供等收入不在裏麵
  
  外廷收入則是入太倉太仆等庫的,本來就是跟內庫分開的,有問題麽?
  
  再一點,四百萬這個是兩稅賦役折銀的部分,米麥本色仍然在二千四百萬石左右,折色收入則有一千萬石上下
 

   

  
犯嚴重錯誤的不是昏君,難道不犯錯誤的如光武中興,四海承平的光武帝,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監獄常常是空的貞觀之治的李世民反而昏君?
 

崇禎17年用了50任首輔是明史千真萬確的記錄。你讓崇禎和明史作者和明史專家收回去吧。我承認我沒有這個本事。
 


  本朝所謂的“自然災害”餓死4000萬,文革“死了2000萬,整了一億人”(葉劍英語錄),文化大革命“慘絕人寰”,能活下來是“命大”(鄧小平語錄)
  看看,僅死在太祖手裏的就6000萬人,不要說中國,世界曆史上也是第一,空前絕後。如果你能證明有人超過他,請你列舉出來,讓我長點見識。
  沒有太祖地球照樣轉。人類照樣上月球,照樣發射衛星火箭。太祖拉撐了,神六不照樣上天?搞得象沒有太祖地球都要毀滅一樣。
  
 

   

 
 
 

“先後任用了50個宰相”,
  
  ================================
  原文如此。自朱和尚廢宰相後,有明一朝不設“宰相”或“丞相”,但首輔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是公認是事實。大學士分首輔,次輔和群輔,“泛泛而指大學士”,大明“宰相”這麽濫?泛泛大學士都能做宰相?
 

 

 

王朝中前期和王朝晚期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有的比?我朝太祖時三年自然災害據說餓死了不少人,現在我朝年年有旱災水災地震什麽的,怎麽沒見餓死多少人,難道太祖的手段還不如今上?
  
  
  
  有的王朝400多年,200來年時還是中期,有的王朝百來年就玩完了。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區別?還不是皇帝無能,連著幾個皇帝昏庸無能自然“晚期”就到了。
  搞搞清楚因果關係,明君麵對危局能化險為夷,昏君才會導致王朝進入晚期,沒天災都搞得一塌糊塗,再遇上點天災自然離亡國不遠了。
 

把責任都往老天爺頭上推也算是明粉的一大絕招了

 

 

  餓死多少人這個本來就是根據人口增長率推算出來的,並沒有誰挨家挨戶普查餓死人數最後算出總數的  
  ============================================================
  很多書因為政治原因,寫得比較隱晦,說是“非正常死亡”。其實大家都知道是什麽。我的老家,就有人吃人的事。一個老太婆把自己的小孫子殺來吃了。憤怒的人們打死了她。農村全家餓死的都有,一家餓死兩三個的根本不稀奇。我的老家很遠有一條偏僻的老路,非常荒涼(現在已修通公路了)我有個叔叔,現在60多了,他當年從那裏過,他數過,哪條溝裏一共躺了27具餓殍,有兩個是他看著倒下去餓死的,-----餓得發昏毫無氣力,一倒下去就再沒站起來。他說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能走多遠,還能活幾天。提起那段往事,他淚流滿麵。
 

 

有的王朝400多年,200來年時還是中期,有的王朝百來年就玩完了。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區別?還不是皇帝無能,連著幾個皇帝昏庸無能自然“晚期”就到了。
    搞搞清楚因果關係,明君麵對危局能化險為夷,昏君才會導致王朝進入晚期,沒天災都搞得一塌糊塗,再遇上點天災自然離亡國不遠了。
  
  ============================================================

 皇帝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國家的命運。
   最長的是宋朝,雖然弱了點,畢竟支撐了300多年。南明四分五裂,不好計算。
  兩百多年的有,西漢,唐,大明,滿清
  一百多年的有,東漢,元(含北元)
  曇花一現的有,秦,西晉,隋。
  
  如果把夏商周都算上,分別是400年,600年,800年。
  
  混蛋皇帝,用不著幾個,一個就足以玩完強大的帝國。如秦二世,晉二世,隋二世。
  
  
  
崇禎算不上明君,但離昏君還差得遠,算得上一個中材之主============================================================
  
  我已把崇禎和唐宗宗做過比較。崇禎算中主,高宗豈非明主,英主?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你比很多人要客觀,有人居然說“秦皇漢武也得認命”。更有人荒唐認為,如果不是崇禎,別人根本撐不了17年那麽久,也許秦皇漢武17個月就玩完。唉,無語!!
 

崇禎還不是一個昏君。
  大明帝國延至崇禎一帝,實已是積貧至極。
  遙想崇禎當年,雖有心強兵富國,奈何國祚已盡,有心而無力矣。
  錢法成 / 姚博初 / 胡月偉三人所作《萬曆五十年》說得允當——大明王朝實是亡於萬曆一朝。吾讚此說。其中原委,當請諸君讀史以明之。


 


 

崇禎五十相
  
  指明崇禎年間(1628—1644)先後出任宰輔的五十位大臣。清王士禛《池北偶談》卷十:“崇禎五十相:崇禎朝閣臣五十人:韓?、孫承宗、黃立極、張瑞圖、李國普、施鳳來、來宗道、楊景辰、李標、劉鴻訓、周道登、錢龍錫、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寵、錢象坤、溫體仁、吳宗達、鄭以偉、徐光啟、錢士升、王應熊、何君騶、文震孟、張至發(始由外僚入閣)、林釬、孔貞運、黃士俊、賀逢聖、傅冠、劉宇亮、薛國觀、楊嗣昌、程國詳、方逢年、蔡國用、範複粹、姚明恭、張四知、魏照乘、謝升、陳演、蔣德璟、黃景昉、吳甡、魏藻德、李建泰、方嶽貢、範景文、丘瑜。”
 

李標似乎是兵部尚書。
黃立極、張瑞圖、李國普、施鳳來、是天啟的閣臣,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換了新皇帝了,難道讓前朝的臣子病退,也算失誤?
周延儒、溫體仁是曆史‘公認’的奸佞之臣,最後被縊殺,似乎也不能算錯吧?
徐光啟是病死在任上的,難道這也要算崇禎的‘失誤’?
  
  五十相的說法可見是有謬誤的。
 

宰相這個詞在不同的朝代有具體不同的稱呼,唐之尚書令尚書左右仆射,中書令,門下侍中,宋之同平章事,參知政事,清之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等皆可名之宰相.僅把明朝的首輔定為宰相似乎不托.
 

楊嗣昌是兵敗後,自認對不起皇帝和國家,自殺而亡,這也不能算。
範景文是甲申之時,自殺殉國的,可見,崇禎用人是有眼光的。
 

這個名單怎麽把南京的鄭三俊給漏了?
 

 

 

他在位十七年內閣走馬燈般得換人,前後共任命過50位內閣大學士,以至被後世譏諷為“崇禎五十相”。被他殺死的首席內閣大學士有2人。他直接下令殺死的總督7人巡撫11人,被迫自殺的1人。1639年,朱由檢一次就殺掉文武官員36人,包括英勇尚戰的總兵祖寬,無罪有功的山東巡撫顏繼祖等。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在寧遠連續重創清軍並因使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命喪黃泉的袁崇煥被冤殺。充分說明崇禎多疑任察苛刻寡恩,既乏識人之明,也無容人之量,更沒有策略頭腦。皇太極用了一招“蔣幹盜書”的翻版,就讓這位皇帝沒頭沒腦的殺了這位敵人最害怕的將軍。
    
    
     可憐可恨的崇禎皇帝 (三)
  
     朱由檢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妄想短時內扭轉萬曆以來的頹勢,使天下大治中興功成。他“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撫兩端,茫無成算,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賞罰太明而至於不能罰,製馭過嚴而至於不能製”。不停地更換閣臣,不斷地遣將調兵,而國事稍有不利,就將所有責任全加到大臣頭上,《明史》批評他 “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劇失措 ”,他至死都認為“皆諸臣之誤朕也”,而從來沒有反省自己,可謂死不悔改 。
 

劉鴻訓是因為‘兼轄捕營’這四個字下的台。張慶臻為此也一同獲罪。
 

 

 

他在位十七年內閣走馬燈般得換人,前後共任命過50位內閣大學士,以至被後世譏諷為“崇禎五十相”。
  ******************
  人家牛二先生給出你名單了,趕緊做注到你的原文吧。
  
  再有:
  李標似乎是兵部尚書。
  黃立極、張瑞圖、李國普、施鳳來、是天啟的閣臣,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換了新皇帝了,難道讓前朝的臣子病退,也算失誤?
  劉鴻訓是因為‘兼轄捕營’這四個字下的台。張慶臻為此也一同獲罪。
  周延儒、溫體仁是曆史‘公認’的奸佞之臣,最後被縊殺,似乎也不能算錯吧?
  徐光啟是病死在任上的,難道這也要算崇禎的‘失誤’?
  楊嗣昌是兵敗後,自認對不起皇帝和國家,自殺而亡,這也不能算。
  範景文是甲申之時,自殺殉國的,可見,崇禎用人是有眼光的。
  這個名單怎麽把南京的鄭三俊給漏了?
  這麽來看,所謂五十相的說法,是有謬誤的。
 

韓礦(金廣)是病退的。不能算走馬燈似的換人,也無從談起‘譏諷’二字。
文震孟,明天啟二年(1622)壬戌科狀元,生於明萬曆二年(1574),寫《南宋書》,一部紀傳體著作。
  
  錢士升,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狀元,生於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
  
  這兩個狀元之才,後來也是病退的。
針對所謂‘五十相’的名單質疑!
  
  李標似乎是兵部尚書。
    
  黃立極、張瑞圖、李國普、施鳳來、是天啟的閣臣,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換了新皇帝了,難道讓前朝的臣子病退,也算失誤?
    
  劉鴻訓是因為‘兼轄捕營’這四個字下的台。張慶臻為此也一同獲罪。
    
  周延儒、溫體仁是曆史‘公認’的奸佞之臣,最後被縊殺,似乎也不能算錯吧?
    
  徐光啟是病死在任上的,難道這也要算崇禎的‘失誤’?
    
  楊嗣昌是兵敗後,自認對不起皇帝和國家,自殺而亡,這也不能算。
    
  範景文是甲申之時,自殺殉國的,可見,崇禎用人是有眼光的。
    
  這個名單怎麽把南京的鄭三俊給漏了?
  
  文震孟,明天啟二年(1622)壬戌科狀元,生於明萬曆二年(1574),寫《南宋書》,一部紀傳體著作。
    
  錢士升,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狀元,生於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這兩個狀元之才,後來也是病退的。
    
  這麽來看,所謂五十相的說法,是有謬誤的。
  
  另注:牛二先生的‘五十相’名單。韓礦(金廣)、孫承宗、黃立極、張瑞圖、李國普、施鳳來、來宗道、楊景辰、李標、劉鴻訓、周道登、錢龍錫、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寵、錢象坤、溫體仁、吳宗達、鄭以偉、徐光啟、錢士升、王應熊、何君騶、文震孟、張至發(始由外僚入閣)、林釬、孔貞運、黃士俊、賀逢聖、傅冠、劉宇亮、薛國觀、楊嗣昌、程國詳、方逢年、蔡國用、範複粹、姚明恭、張四知、魏照乘、謝升、陳演、蔣德璟、黃景昉、吳甡、魏藻德、李建泰、方嶽貢、範景文、丘瑜。
 

 

本人寫"崇禎五十相",絕對沒有認為這五十人都是庸才無能之輩,隻是意在說明崇禎至死都認為“皆諸臣之誤朕也”,而從來沒有好好反省自己.
 

找到了,杜車別先生的原文如下:
  李標“五疏乞休。至三月得請”,
  錢士升“引罪乞休,帝即許之。”,
  成基命受到彈劾後“帝慰留之。卒三疏自引去”,
  何如寵“副延儒總裁會試。事竣,即乞休,疏九上乃允”,
  錢象坤“五疏引疾去”;
  鄭以偉“累乞休,不允。明年六月,卒官”;(死於官位)
  黃景昉“連疏引歸”;
  王應熊“屢疏乞休去”,
  張至發“具疏自謂當去者三”,
  薛國祥“明年四月召對,無一言。帝傳諭責國祥緘默,大負委任,國祥遂乞休去。”
  範複粹“給事中黃雲師言‘宰相須才識度三者’,複粹恚,因自陳三者無一,請罷,溫旨慰留”
 

從這‘五十相’的興衰,可以看出,崇禎朝的官僚係統,已經達到了糜費的程度。頻繁更換內閣成員,對於朝政毫無益處。更何況‘座主’這個官場潛規則,更是令崇禎難以通暢的施行自己的國策。
  
  五十相中,絕大多數是‘廷推’與‘簽卜’方式選擇出來的,這樣也可以看出,當時的選材有多難,皇上連自己的閣臣都難以做主,可見他多難。
  
  我這麽說,也沒錯吧?
 

首席首輔大臣被殺,究竟是那兩位?周延儒是被勒死在北京南城。另一個是誰?我還真是不知道。
 

濟雪侯,溫體仁是病死的,韓是自己辭職的,孫承宗是因為大淩河之戰損失慘重,被大臣彈劾,加上自己也70歲了,連上17道奏疏辭職的.
  黃立極、張瑞圖、李國普、施鳳來、來宗道、楊景辰或是天啟的閣臣,或是魏忠賢的黨羽,崇禎即位後被換.
  其他內閣的文官們,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本身就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往往幹了沒有多久,就自知能力不足,或者自知瀆職,不斷請求辭職。比如李標“五疏乞休。至三月得請”,錢士升“引罪乞休,帝即許之。”,成基命受到彈劾後“帝慰留之。卒三疏自引去”,何如寵“副延儒總裁會試。事竣,即乞休,疏九上乃允”,錢象坤“五疏引疾去”;鄭以偉“累乞休,不允。明年六月,卒官”; 黃景昉“連疏引歸”;王應熊“屢疏乞休去”,張至發“具疏自謂當去者三”,薛國祥“明年四月召對,無一言。帝傳諭責國祥緘默,大負委任,國祥遂乞休去。” 範複粹“給事中黃雲師言‘宰相須才識度三者’,複粹恚,因自陳三者無一,請罷,溫旨慰留”
  獲罪的的大臣如下:錢龍錫因牽扯到袁崇煥案,刑部擬斬,崇禎覺得重了,改為流放,劉鴻訓因為私改聖旨流放,被判薛國觀、周延儒因貪汙被賜自盡,當然他們還涉及到其他的罪。
  
  其他的好象不是辭職,就是病死,當然也有被迫辭職的,要不然就是在李自成入北京時自殺或被李所殺。
 

非常反對一些人,一說崇禎,就說他‘走馬燈似的換丞相’。
  
  其實,這五十人中,不乏能幫他戰勝天災人禍的大才。
  
  徐光啟,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數學家和政治家。可惜的是英年早逝(雖說不年輕了。)最讓人擊節讚賞的是,徐光啟還接受洗禮入了教,可見當時社會文明程度有多高。
  
  孫承宗,最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可惜陷於黨爭。
  
  溫體仁、周延儒,玲瓏心竅,幹吏能臣,隻可惜私心有些重,但不乏治國的良策。
  
  楊嗣昌,青年才俊,其父楊鶴巡撫山陝,為國盡忠,父子同朝,理應佳話。可惜的是陳奇瑜貪心不足,連累了楊嗣昌自殺。
  
  賀逢聖亦是如此,可惜。
  
  其實錢謙益也很可惜,如果崇禎力排眾議就是用他,他也不會毫無負擔的投降。要知道,當時的‘士人’對名聲是很看重的。皇上請他當‘先生’(明代皇帝對閣臣的尊稱),他是不會輕易投降的。他在內閣,還會避免黨爭。
  
  李邦華、洪承疇、包括吳三桂,這些人都是文武全才,如果不是天災,想破頭皮也想不明白,大明怎麽會敗了呢?
  
 

還有熊文燦,估計也是‘誅殺多少總督’之一。
  
  從他招撫鄭芝龍的手段上看,其政治智慧非常高,並且從鄭芝龍盡力剿劉香來看,熊、鄭兩人的交情不錯,別說那個年代,就是現在,也要依靠私人交情辦事的。
  
  但是曆史上的定位確是“私德不好,巡撫廣東,貪汙納賄。”
  
  但是,他貪汙的銀子全部用來上下打點了,其實這樣的官員,現在也不乏。雖說貪汙,卻將貪汙的錢用來拉關係,這其實是生存之道。
  
  後來兵敗被殺,也不能算誰的錯,福王、代王等眾多藩王被流寇殺了,總是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的。
 

 

 

熊文燦該殺,張獻忠是他招撫的,他收了張的賄,後張要再次造反時,左良玉、駐紮當地的官員等再三告戒他,但他昏了頭,就連崇禎在北京都聽說了,但他不預先防範,張再次造反,崇禎大怒,讓他待罪立功,他不顧實際情況,催部隊盲目出戰,官軍大敗。明朝滅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對,熊文燦該殺,所以,所謂殺了多少總督的事情,絕對不能用來攻擊崇禎的用人。
 

當時的朝廷大員,除了襄陽分巡道王瑞旃外,無一沒有受過張獻忠的賄賂,一群蠹蟲把張獻忠又給逼反,崇禎解決不了手下的蠹蟲,他就隻能自己吞苦水去,誰也別怨.
 



數百年過去了,還有這麽多人為這個亡國皇帝爭論不休。
  
  一、崇禎之所以當皇帝,是因為他是皇弟,否則而且運氣又好,否則他隻有乖乖地到封地當王,默默無聞地過一世人生,和皇位八杆子也打不著。沒有什麽資料表明他早年即雄才大略,英武過人。
  二、皇帝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職業,一個國家隻能有一個。這個職業,尤其是在國家有問題或危機嚴重時,是需要一定的甚至非常強悍的能力。決不是隨便找個人都能勝任。將帥不是那麽好當的,不是隨便找個人掛帥都能打勝仗,同樣地,龍椅也不是好坐的,不是隨便哪個坐上去都能帶領國家走出困境。沒本事的人陰差陽錯地坐到上麵了,會刺得屁股難受,甚至丟掉小命,國家也玩完。孫子對選將提出了五條標準,皇帝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將帥對軍隊的重要性。《貞觀政要》對皇帝提出了很多要求和評判標準,對照這個標準,看看中國曆史上的皇帝,有幾個及格?我們能給這些皇帝打幾分(百分製)?
  三、努力節儉並不等於一定能取得好成績。否則南朝梁武帝就不會數十年如一日勤政節儉還落得餓死下場。如果沒有這方麵的天賦和才能,沒有正確的方法,單靠勤奮節儉是不會有效果的,有時結果更糟,如蒙哥馬利說過,愚蠢而勤奮的人,一定不能用,他越勤奮,隻會把事情越幹越糟,最後弄得不可收拾。職業天賦的確很重要,無數的運動員同樣付出了出數艱辛,有些甚至比冠軍還努力,還玩命,卻隻能一輩子默默無聞,有些甚至玩成了殘廢,有的走火入魔,結局悲哀。就說明了這一點。不是那塊料,再怎麽努力也沒用,比如猴子爬樹十分輕鬆,靈活瀟灑,狗就不行,它再努力也不行,逼它也沒用。
 

選拔人才,團結高層,懲治腐敗,打擊危害國家的豪強勢力,高瞻遠矚地規劃未來,製定行之有效的製度和政策是一個皇帝或者說執政黨的基本功,沒有這把水,就不要坐龍椅,否則早晚會死得很難看。怨不得誰的。
  
 

勤奮就象個放大鏡,隻起到加速的作用,本身無所謂好壞。
  
  做好事×勤奮=結果好
  做壞事×勤奮=結果大壞
  方法正確×勤奮=成功
  方法錯誤×勤奮=失敗,而且是加速失敗。
  
  明朝就象一個病人,是需要治療,甚至動手術,但是得找個高明的醫生。對症下藥。崇禎不懂治療,卻偏冒充內行,操刀動手術,而且十分勤奮。開天開顱,明天割心髒,後天切肝髒,第四天又砍腎.....隻能是加速死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