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子孫,漢人與唐人(一)
商丘
現在常有人自稱炎黃子孫, 貶別人為胡人,蠻人,甚至假漢人的。那麽究竟誰是炎黃子孫?誰是漢人?誰是唐人?
不妨說說炎黃子孫,漢人與唐人的來源。這裏不想挑起各地方人矛盾或煽動地方主義。如你是中國人,漢人也罷,鮮卑人也罷,苗人也罷,旗人也罷, 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若你自認是漢人,南方也罷,北方也罷,正宗也罷, 旁支也罷, 別人不認也罷,又有何妨?筆者隻談概念不涉及袌貶。
中國人現在常常自稱炎黃子孫。不過這隻是近百年來的一種說法而已。很大程度上僅僅是一種政治的需要。曆史上未必如此。這與韓國人有意虛擬曆史也有一點相象。有漢人非炎黃子孫的, 也有炎黃子孫並非漢人的。就看你自己認不認。
也有人說現在的中原人應是漢人的代表。因此不妨先從古代中原人說起。
有曆史說,在中原先有泰而後有炎帝。炎帝神農氏的部落好像比較雜。有西邊薑水的也有江漢南方的,有苗黎。好像以南方為主。炎帝部下最為出名的恐怕就是祝融了。炎帝與黃帝打仗靠的就是祝融。 這祝融者乃重黎之後的黎苗。炎帝部下的黎苗還有昆吾,蘇,顧, 溫, 董諸姓。炎帝好像比黃帝早出好幾代。可後來又與黃帝爭中原。可能是炎帝的後代吧。也許仍稱炎帝。炎帝後來被黃帝打敗了。黃帝好像是從西邊來的。黃帝姬姓。 但炎帝之後的蚩尤,這位三苗九黎的首領好像不買黃帝的帳。與黃帝在中原反複交戰。最後在涿鹿被打敗了。黃帝得到了蚩尤的大批俘虜。黃帝的部落稱為百姓而那些俘虜稱為黎民(也就是炎帝或蚩尤的後代)。現在的苗人還有比漢文的古史更為詳細的關於蚩尤與黃帝打仗的傳說。不過大致相同。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打敗了蚩尤後才代神農氏的。而黃帝打敗炎帝也在涿鹿。也許講的是同一件事。反正,皇帝打敗了炎帝的後代蚩尤,把炎帝趕出了中原地區。當我們說炎黃子孫時,至少應知道炎帝與黃帝曾是仇人。可能在當時還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好像後來舜還與苗爭過。再後來大禹建立了夏。
這部分中原人自稱為華夏人。如果這些人的後代是漢人的話,其中自然有許多黎苗的血統。百姓黎民。後來又說成黎民百性。可見蚩尤的部下的後代,也就是炎帝一部的後代,或古代這些黎苗的後代自然是後來華夏的主體之一。如果你認為自己是華夏人的後代,最好不要隨便貶稱別人南蠻,苗蠻。 因為自遠古以來南方的苗黎就是華夏的主體的一部分。
從語言學來說,現代漢語(包括北方各方言,西南官話,粵語,吳語,客家,閩南,
福建,贛南,湘西)為漢藏語係一支。漢藏語係中與漢語最親近的有黎,苗,泰(傣)
壯,彝 等。漢藏語係還有藏,緬等。南亞的馬來語則與漢藏語係無關。西亞,北亞,東北亞的突厥諸語(維吾爾,卡薩克,阿讚班疆,烏茲別克,土庫曼,土耳其等),蒙古語,滿語,通古斯,韓語 都同屬阿爾泰語語係。也有把日語算入的。 這些語言與漢藏語係在語言學上毫無關係。 當然,突厥,鮮卑,蒙古,滿語對漢語的語音演變還是有影響的。比如卷舌音就是典型的非漢語特征。當然今天大多數講漢語的人的語音裏是沒有卷舌音的。卷舌音用的最多的是北京方言。現代“您”這一用法出自阿爾泰語特有的敬體。大概日常生活中用“您“一詞的主要在北京附近。
語言學不能用來完全確定血統。但可以確定文化關係。 中原遠古時代的文化來自南方不會有錯。
但是上麵說到的大禹的夏人不等於是後來的漢人。當時夏其實隻不過中原的一部分。夏人有一個首領叫桀的。好像沒人願意說自己是桀的後代。桀無道。後來東邊的子姓的商人把大禹的子孫從中原趕走了。其中一支逃到了西邊的周原。商其實並不在夏之後。夏時一直有商存在。夏商並存。商人自約3600 餘年前起,入主中原。商人好像是東夷的一支。好像上古時與舜有些聯係。但卻不是夏人。子姓的商人與夏人是有很大的不同。如你是商人的後代那也很好。中華的青銅文化當以商為代表。沒有商文化就沒有中國文化。
我們的祖宗有許多不那麽偉大的領袖。商紂王算是一位。紂王被周武王姬發打敗了。周人祖先是薑嫄後人。這薑嫄未必是一人,好像是一起源於薑水的母係部落。 周人好像是夏人後代的一支。所以周人的確是炎黃一支的後代。周人在羌人的幫助下打敗了商。周人入主中原。周的疆土好像比商大些。周的統治靠封建。周人雖然是炎黃之後,但是是旁支。 周封炎帝之後於焦,封黃帝之後於祝,封堯之後於薊,舜之後於陳,禹之後於杞。 周時其它的封國大都是姬發的親戚。也有薑姓的。望封在齊。當時的齊不過是今山東的昌樂而已。其東大多為東夷。周未封少昊之後,顓頊之後和帝嚳之後。
商人被周占了中原是反抗的仇恨的。武庚就反了。許多殷商人逃到東夷。箕子據說去了朝鮮。(東夷與今之韓人恐有點關係。今韓國人說有起源於山東的 也未必完全胡說。)商人還有不食周粟的。 後來周封子姓的商人之後於宋才慢慢平定下來。因此,武王後的周人增加了炎黃堯舜禹的後人和殷商後人的宋。
但周人並不等於漢人。商和西周初期,中原和中原周圍還住有:東夷(人方),西戌,羌,巴,蜀,北有鬼方,土方,北戌,燕亳,肅慎,南有楚,吳,越,百越等。相互有多種交往。
東方:齊原不過今山東的昌樂,後來把許多東夷的地方和人收入為齊。鐵器起於東夷。而東周列國以齊首先使用鐵器。薑齊成了田齊後得了東夷之助。齊後來強大起來。到了戰國,齊人中有許多東夷的血統。東夷當然不是炎黃子孫。
西方:周穆王滿西征犬戌。戌秦附之。西周時秦人為周養馬。初時秦人完全是畜牧的。周孝王時周分土使其為附庸。為的是和緩西戌諸部。以秦為西邊屏障。秦當時是西戌諸部中的強者。孝王還說秦馬養得好 賜姓嬴。秦在周平王後乃至齊恒稱霸時,還有很濃的畜牧味。 秦人當然不在原華夏之列。
南方:周時南方有楚,吳, 越,百越。 楚雖說在南方,其實上就在漢水,淮水,長江南北。
楚強盛時國土延伸至今河南葉縣一帶。其實也就在中原或中原邊緣。夏商周的國土從來未到達漢水流域。 周一直想擴張到漢水。周的第四代王,昭王瑕伐楚。這昭王瑕是穆王滿的父親。昭王伐楚集六師之軍。浩浩蕩蕩。一直打到漢水邊。強迫楚人當船夫。王師所到之處,燒殺擄掠,攪得雞犬不寧。據說楚人非常反感。楚人弄詐而使這位昭王落漢水而死。楚軍乘機反擊。周軍大敗。周侵楚六師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楚國不在周土之內。周人不包括楚人。楚的疆土不比周的疆土小多少。 楚文化有別於周文化。 楚文化不亞於周文化。楚有老子,楚辭,屈原,離騷。周之諸侯國君都稱公者,侯者,也有稱伯者。楚君竟稱王與周王平起平坐。周時列國最不能容楚的就是這一點。楚王甚至還要問鼎。因此盡管西(東)周列國都不願意,或不認可, 事實上,在周時,楚是與周抗衡的一大國。 所以即使在當時周也不能單獨代表中華文化。當時中華文化至少有周楚二個並列的相互影響的文化。
到了春秋時,東周列國,特別是邊緣諸國向外慢慢擴張。楚,吳,越相繼稱霸。南方各國也向北發展。秦也開始向東發展。各國人也開始流動。老子耼是楚人,孫武是齊人仕於吳,而名揚天下。其後代孫臏則為吳人卻成了齊將。 魯之汪踦乃汪芒氏之裔出於今浙江。是越人。
春秋戰國五百餘年,周,楚,吳,越,秦各國人民與文化開始融和。 一個新的文化與民族漸漸形成。
秦最後滅了六國。也就是炎黃子孫,殷商的後人和楚人,吳人,越人統統做了亡國奴。 但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建立了。秦的疆土的南端還包括了今日的廣東,海南和越南北部。
後來暴秦被六國之後人推翻。推翻秦的主力則是楚人與吳人。西元前206 年,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 漢人,漢文化終於出現了。
漢初的疆土比秦時小一點。 主要是秦將趙佗自稱南越王。 趙氏南越時降時反。到武帝時南越降漢。 漢置郡州。武帝又收閩越,又建立後來的甘肅。 漢代的本部包括今之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江蘇,浙江,福建,粵,湖南。湖北 安徽,江西,陝西,川北及四川盆地,黔大部,桂一部,另加今之甘肅。大致如此。 當時如有漢人一說的話,當然就是大漢臣民,那就是當時住在這些地方絕大部分人。
狹義的漢人就是這些人的後代。
漢時的北方人仍有自稱趙人,燕人。 但漢時沒有北方的漢人稱南方的漢人為南蠻又同時自稱漢人的。漢一詞當然出自漢水。 難道漢水邊的大漢臣民不是漢人,倒反過來住在黃河北邊的趙人成了漢人不成? 難道陳豨手下是漢人,而劉濞部下倒不是漢人?漢時有南北之分,趙吳之別,燕蠻之差。卻沒有北漢南蠻之說。有人會說, 等一等,不是有漢楚之爭嗎? 那是劉邦項羽之爭。在大漢建立之前。此漢非那漢也。如一定要說那時漢,那也是由川人,漢中的人來稱。 由劉邦封地的人來稱。怎麽也論不到關東東周列國的遺民來自稱漢人而指別的大漢臣民為其他吧?
大漢可不是東周列國的繼續。劉邦出自沛。沛今江蘇。古為吳屬地。 還沒有趙地,魏地或燕地的人要把劉邦稱為南蠻而又自稱漢人的吧?說白了,楚地,吳地或越地的大漢臣民是地地道道,理所當然的漢人。而在原東周列國的屬地居住的臣民在這個問題上,當然沒有任何優先權。
漢繼承了夏,商,周及楚,吳,越,秦。大漢與周之不同就在於漢包括了楚吳越秦。漢還有閩,粵和甘涼。而原東周僅為大漢的一小部,也談不上是主體。漢人或漢族自秦一統起,經兩漢,四百四十餘年,漢本部各地方融和一體, 漢人,漢族,漢文化到了東漢完全確立了。 後經三國,西晉又約百年。 晉襲漢, 漢文化進一步發展。
明白了漢人和漢族的原義後,希望可以避免諸如古趙地,或古燕地的人指江蘇人為吳蠻,或指湖南人為楚蠻,而又自稱漢人的笑話。
炎黃子孫,漢人,唐人(二)
晉武帝傳位於衰,即惠帝。中國出了個白癡皇帝。司馬家族能人多的是。司馬炎自己兒子也有不少,偏偏讓一個白癡做皇帝。於是醸成“八王之亂“。司馬家族互相殘殺。 引來了一個自稱漢人的匈奴首領劉淵。 從而帶來了對古代漢人和漢文化來說的一場空前的大災難,滅頂之災。 所謂千古浩劫,莫過於此。
八王之亂後中原人口大減,民不聊生, 經濟蕭條。西元304年匈奴人劉淵乘機稱王。攻城掠地,在中原屠殺漢人。西元308年劉淵稱帝。西元311 年,劉淵之子劉聰的部將劉曜攻入洛陽,大肆燒殺搶掠。一次屠殺三萬民眾。洛陽化為一片廢墟。 西元316 年劉曜攻入長安。西晉亡。
漢族及其先人在中原苦心經營二三千年的家園完全喪失了。永嘉南渡,衣冠東渡。 北方“乞活”的流民相繼南逃,各士族舉族南遷。兵荒馬亂中,黎民百姓嚎哭數百裏。慘不忍睹。 匈奴,羯,氐,羌,鮮卑五胡亂華,橫行中原。劉曜,石勒 石虎及子孫,符氏家族,乞伏國仁,禿發烏孤,赫連勃勃,沮渠蒙遜,慕容,拓跋 在中原燒殺淫搶,無惡不作。陷一城而屠一城。 屠殺漢人一次就數萬乃至數十萬。甚至把漢人當烤肉食之。石虎一次一人就奪漢女九千。也有漢人殺羯人報複者,如冉閔。中國北方有時數百裏荒無人煙。屍骨露野。
晉書說,中原漢人永嘉年間十之六七都南遷。為安置大批北方漢人,東晉在江南僑立了淮南,鬆滋,魏郡,廣川,曹陽,黨邑等郡縣。 還有上黨百姓南渡,東晉在今蕪湖僑立上黨郡。江北還立了幽,冀,青,並四僑州。可見北方各地南遷規模之大。所謂立僑郡,就是,比方說,上黨人遷到江南,在江南劃一塊地,稱上黨郡,讓南逃的上黨人居住,上黨的官府繼續辦公。也好讓尚未南遷的上黨人以後再南遷。沒有立僑郡縣的北方漢人有進一步南遷閩粵的。這史上都有詳細記載(如唐時“閩中記”)。閩書雲:晉永嘉二年(西元308)中州板蕩,衣冠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
這隻是永嘉年間的大南遷。五胡亂華,一百三十餘年裏,還有大批北方漢人不斷南遷。北魏建立後還有北人南逃的。總之,自晉永嘉年後,漢人主流到了江南,漢文化的中心也就移到了南方。在中國北方還留有不少漢人。但再難代表漢人文化的主流。
(三百年後的大唐文化下麵再談。)
五胡亂華後, 北方原來的漢人所剩無幾。 偶有劫後逃生的北方漢人,一時逃不到南方,為了生存,或隱入山中者,或起兵依胡者,或被迫做漢奸者,或認胡人為父“曲線救漢”者(如冉閔),或嫁女與胡姻親者,甚至有寧做漢奸為胡人殺漢人也不願意事漢者(如王猛,張賓),凡亡國者求生之計,都有人為之。 匈奴,羯,氐,羌,鮮卑先後十六國,一波又一波地疊更,北方漢人一批又一批南逃。 匈奴,羯,氐,羌,鮮卑各部, 一次又一次的征服中國北方,重複地屠殺漢人。到了後來已無漢人可殺, 就互相殘殺。凡一百三十餘年。一直到了北魏時,鮮卑舉國遷入中原的無人之境,在中原建立了北魏鮮卑國。北方才開始相對穩定。北魏南遷之初,鮮卑人已開始在黃河以北逐漸農業化。黃淮間連年戰爭,已荒無人煙。連鮮卑人都感到太荒涼了,不原意南遷。鮮卑朝廷是被北魏孝文帝騙到黃河南邊的。但因此北魏得了千裏中原並得以均田。從而經濟迅速發展,人口也大幅度地增加。北魏強大了,北魏一統中國北方並得以鞏固。
北朝也有璨爛的文化。鮮卑自東漢崛起。鮮卑人從前燕慕容皩起,經後燕慕容垂,南燕慕容德,北燕馮跋先後經營中國北方有一百年。到北魏時,鮮卑拓跋氏統一中國北方。鮮卑無文字,用的是漢字。所以北朝的文字是漢字。北魏的人民以鮮卑為主體,包括鮮卑化的漢人,半鮮卑化半漢化的匈奴和其它胡人。 北魏的文化則以漢文化和鮮卑文化為主體。北朝的文化當然也是中華文化一部份。但說它就是漢文化恐怕有一點自欺欺人了。
自五胡亂華至隋,約三百年。 中國北方一直被外族統治。西元450-451年北魏南征的瓜步之役, 北魏鮮卑軍隊渡過淮河,在淮南殘殺大批南方漢人。還把漢人的嬰兒刺在長矛上舞盤,以作遊戲。北魏軍隊所到之處燒殺擄掠。北魏軍隊返回淮北後,江淮地區赤地千裏。
北魏時,漢人士族崔浩投靠北魏,結親與鮮卑貴族。在北魏做大官五十餘年。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大漢奸。崔浩晚年奉命修北魏史。寫了一兩件北魏的醜事。竟被尿身,受盡侮辱後被處死。可以說北魏的繁榮恐有粉飾迫害漢人之嫌。北魏時中原人口也增長了。但原因恐怕是大批胡人特別是鮮卑人舉國遷入中原奪取漢人家園造成的。 北魏時相對和平,鮮卑人口大增。許多生存下來的北方漢人士族以操鮮卑語為榮。 北朝人大都為未漢化的鮮卑人,鮮卑化的漢人,漢化的鮮卑人, 以及漢化或鮮卑化的匈奴人,氐人。鮮卑貴族娶漢士族女為妻以示時尚。漢士族娶鮮卑女為妻以求仕途。至北魏時,普通漢人與鮮卑人通婚也很普遍。到北齊,北周時,北朝人血統以鮮卑為主。漢人血統平均恐不到三,四成。當然,各地情況還有不同的。關中漢人成分要高些。關中漢人很少有機會南遷的。黃河兩岸的漢人成分要低一些。那裏的漢人南遷的占大多數。中原先是戰亂中心,後又是北魏鮮卑的統治中心所在。漢人殘留的要少的多。高歡算是漢人。但早已鮮卑化了,是鮮卑化漢人。他在統治北魏,東魏時,靠的是未漢化的六鎮鮮卑人和鮮卑化的漢人及鮮卑化的匈奴人。他不僅不提倡漢話,反而提倡講鮮卑話。恢複鮮卑體製。高歡的子孫後來成了北齊的皇帝,也不太自認為漢人。北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鮮卑皇朝。
自永嘉年間至隋大業三百年,一個以鮮卑人和鮮卑化的漢人為主體包括鮮卑化的匈奴及其它胡人的新民族逐漸在中國北方產生。 事實上,複姓長孫(拓跋),慕容,尉遲,呼延,宇文固然是鮮卑姓。而北方的周(普),奚(達奚),伊(伊婁),丘(丘敦),車(車焜),穆(丘穆),陸(步六孤),賀(賀賴),劉(獨孤,或 匈奴劉淵之後),樓(賀樓),於(勿忸於),連(是連),仆(仆闌),苟(若幹),梁(拔列),略(拔略),寇(若口引),羅(吒羅),茹(普陋如),葛(賀葛),封(是賁),阿(阿伏),延(可地延,呼延),鹿(阿鹿恒),駱(他駱拔),薄(薄奚),桓(烏丸),和(素和),侯(胡古口引),渾(古渾),婁(匹婁),鮑(俟力伐),盧(吐伏盧),雲(牒雲),是(是雲),利(吒利),副(副lu),那,如(如羅),扶(乞扶),單(阿單),幾(俟幾),兒(賀兒),古(吐奚),畢(出連),何(賀拔),莫(莫那),蘆(莫蘆),韓(出大汗),路(沒路真),高(是樓),解(解枇),房(屋引),狄(庫狄),潘(破多羅),薛(叱幹),費(費連),祝(叱盧),溫(塭盆),杜(獨孤渾),稽(紇奚),呂(叱呂),等等也都是鮮卑姓。在此還至少可列上幾十個漢式鮮卑姓。這些都是鮮卑統治者統一改的。後來長孫改孫或張,慕容改慕,尉遲改尉或遲,呼延改呼或延,宇文改文或宇。這些姓氏都是鮮卑的貴族姓氏。許多鮮卑平民,到唐宋時,幹脆就姓李,王,張(就像後來的契丹人)。
與此同時,中國南方情況則完全不同。自東晉起,北方漢人的主體遷入南方。北方漢人與原來在南方漢人進一步融合。由於南方除了侯景之亂外,比較安定。大批財富也隨北方的士族帶到南方。南方的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東晉初年北方漢人士族與南方漢人士族還有互相排擠和爭權。也有北方移民入嶺南後不與當地人漢人融合的。如客家人就是他們的後代。但是北方士族和江南士族後來還是混合了。南方的平民寒族後來代替了士族的統治地位。南遷的北方漢人與南方漢人經東晉,劉宋,南齊--梁,陳三百年繼承了大漢的文化。現在大多數江南漢人的家族史都從衣冠東渡開始的,而且大部從河南(也有從山東或山西)在東晉年間遷入江南的。
北周大象三年,楊堅稱帝建隋。至開皇九年,楊堅滅陳。一統中國。
楊堅不像劉邦或朱元璋,他不是平民出身。而是靠皇親篡位的,如王莽。不過,與王莽不同的是,楊堅不是以漢族皇室身份篡位的,而是以鮮卑皇室的身份篡位的。 楊堅家世代為北魏貴族。楊家世世代代與鮮卑貴族通婚。在北魏時就是一個地地道道鮮卑貴族。其父楊忠為宇文家族在以周代魏的戰爭中立大功而封爵為隋國公。楊堅家的鮮卑化程度恐比高歡家更深。楊堅從小就沒有用過漢姓,一直是隻用鮮卑姓名。他的外孫就是宇文闡,也就是周靜帝。楊堅好像最多隻有四分之一的漢血統。那楊廣就隻有八分之一為漢人。今日,自認漢人的人,既不必為有隋煬帝這樣的皇帝而慚愧,也不必為有楊堅這樣的皇帝而自豪。
如你是北魏,隋時鮮卑人的後代,那也很好。鮮卑人是隋唐時北方人的主體。鮮卑人是當然的唐人。唐人的後代那當然是中國人!
西元618年,李淵稱帝建大唐。大唐時,中國各民族大融合,在東亞開創了一個空前燦爛的文化。幼時讀史,不知“中國各民族大融合”為何意。各史家有意說的含糊。幼時以為是漢人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融合。其實不然。這中國各民族大融合主要是指漢人與鮮卑人的融合。
當然還有匈奴。在隋唐境內和邊境的整個匈奴民族完全被唐化。匈奴人成為唐人。另外,羯,
氐也完全溶化在以鮮卑人和鮮卑化的漢人為主體的北方唐人中。
和楊堅相同,李淵祖上為鮮卑大貴族(李淵做了皇帝後非說自己是李廣的後代不可---也許是吧。李淵倒不說是李陵的後代)。 李家也世代與鮮卑貴族通婚。李家世代為鮮卑將領。李淵的祖父李虎是鮮卑化的漢人。李虎竭盡幫助宇文泰建立關中政權。是西魏的開國功臣, 北周代魏時,李虎又是北周的開國功臣。李虎死後被追封為唐國公。這唐國公是北周鮮卑宇文氏封的,不是隋朝封的。 李淵襲唐國公,是地地道道的鮮卑貴族。李淵同時又是後來隋朝的皇親(是鮮卑那一方血親而非漢方血親)。 李淵的血統,說多一點,恐怕也不會超過八分之三的漢人血統。有人不必為此不安。其實史家都知道,有的隻是不點明罷了。不過大多數還是從側麵把這一事實講了出來。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三漢人在當時的北方自認是漢人中是很正常的。更有些人根本不自認為漢人。
而中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的唐太宗李世民恐隻有十六分之三的漢人血統。而李治,唐高宗,很抱歉,隻有三十二分之三的漢人血統。
正如前所說,自北魏起,在中國北方一個以漢化的鮮卑人和鮮卑化的漢人為主體的新民族逐漸形成。而到唐時就成了北方唐人。唐朝的宰相至少有二十多個是鮮卑人。這在當時就明明白白記載的。這還隻是文官之首,其他的官員是鮮卑人的就多的無法記了。漢人學文胡人習武, 這是唐代風氣。(據說鮮卑女子也習武。李淵起兵時,李淵的女兒 竟自帶上萬娘子軍響應。)唐時最高級的文官中有這麽多鮮卑人,武官中鮮卑人就更不用說了。唐初將領鮮卑人為多。這是眾所周知的。說一個大家不一定知道其鮮卑背景,但卻眾人都知的初唐將領,薛仁貴。薛仁貴是一個唐化的鮮卑人。唐朝將領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其他胡人的將領, 後來還有高麗人為唐將的。一百餘年後的天寶年間,最出名的還有哥舒翰,安祿山,史思明。哥舒翰是胡人大家知道。史是唐化的鮮卑人也是眾所周知的。而安祿山竟是新來的西域胡商賈之子(一說安祿山是波斯商人之子)。
大唐的長孫皇後,是北魏拓跋氏皇族的嫡係。大唐以鮮卑皇族為後,而母儀天下。而唐高宗僅有三十二分之三的漢人血統。故有史家說大唐,至少初唐,是一個鮮卑皇朝也不算太過分。
所以,鮮卑人是地地道道的唐人。鮮卑人的後代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人。南方的唐人是東晉年間衣冠東渡的北方漢人與南方漢人的後代。北方唐人是唐化的鮮卑人與唐化的鮮卑化漢人的融合。經唐,五代三百餘年,一個新的民族產生了。那就是唐人。
但唐人不等於以上所說的漢人。唐初時北方唐人中的原漢人血統平均恐不過四,五成。唐中後期,南方漢人有流動到北方的。但數字上改變基因成分不多。 既不存在南方漢人征服北方的事件,也沒有南方漢人大舉北遷的記錄,倒是有突厥,沙陀人溶入唐人的記載。 因此唐末時,北方唐人中鮮卑和其它胡人血統平均仍有約五,六成。但唐文化的主體是漢文化的發展並吸收了鮮卑及中國北方其他各遊牧民族的文化。 如你是北方唐人的後代當然可以稱南方唐人的後代為南蠻,但最好不要同時又自稱漢人。 北方唐人也好,南方唐人也好。都是唐人。這些人的後代都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人。
炎黃子孫,漢人,唐人 (三)
大唐時,中華文化到達曆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唐長安是明長安五倍以上。像大雁塔是在長安城內東南部的一個中心。開元時唐長安人口有一百多萬。要知道一千多年後的倫敦,巴黎才隻有十來萬人口。難怪西方史家稱唐長安為“the capital of the continent “。唐的繁榮當然是唐人對人類進步的貢獻。這裏必須包括原漢人,原鮮卑和原匈奴人的貢獻。唐代本來就不分漢胡。唐中後期後,更沒有人來說誰是原來鮮卑後代或匈奴後代了。(金庸小說裏宋人把慕容看成胡人完全是胡扯。不過寫小說的要編個故事那當然可以。)唐時威脅唐朝安全的主要來自突厥。 還有常反唐的黨羌,契丹。
唐末,朱溫和唐化的沙陀人李克用爭奪大唐天下。 西元907年朱溫稱帝。就是梁太祖。大唐近三百年的江山落到朱溫之手。 不久(西元923年)李克用之子,唐化的沙陀人李存勖稱帝, 國號仍為唐,通常稱為後唐。五代十國後, 西元960年,趙匡胤建大宋。宋境內的唐人為唐宋人。宋繼承了漢唐文化並有了新的發展。宋的政治中心從唐的關中地區轉移到中原。 但河北北部,山西北部,所謂燕雲十六州,由唐化的沙陀人石敬瑭送給了契丹的耶律德光。西北甘涼成黨羌(黨項)人的地盤。即使是今日,西北還有西夏黨項人的後人。西夏黨項說是唐人多少有點勉強。也許唐代北方藏人更確切些。
契丹人則根本不是唐人。耶律德光滅後晉後稱帝,進入中原。他縱兵四出搶掠。一直到開封。
不久被迫北撤。燕雲十六州從五代起到遼,北宋亡, 凡一百九十年是契丹人的國土。
唐人不是被殺了就是南逃到宋。原燕雲十六州的居民到西元1125 年時恐怕大都是契丹人。
北宋時北方人的血統中平均漢人血統比唐初有較大的增加。但到了五代以後唐人就是唐人。沒有人再來分什麽原鮮卑或原漢人了。
北宋近一百七十年。北宋一直想拿回燕雲十六州。宋徽宗采納童貫之計。聯金抗遼。西元1120年宋與金訂所謂的“海上之盟”。跟據“海上之盟”, 滅遼後,北宋收回燕雲十六州。宋要把給遼的銀兩,每年交與金。但後來女真拿下了燕京,卻要翻悔。可見那時的遊牧民族女真並無信用。後來童貫用100萬貫“代稅錢”的代價,贖回一座空城。後來完顏晟看出北宋無能。竟撕約南進。宋徽宗馬上讓位給趙桓。即欽宗。國難由他的兒子來擔當。靖康二年。開封城破。北宋亡。 女真搞了一個張邦昌漢奸政權。 不久女真金人入主中原。中國北方人再次被外族統治,又成了亡國奴。北方宋人的家園被金人所奪。大批的宋人死於戰亂,幾百萬宋人離家逃難。大批北方宋人南遷。又是一場浩劫。 契丹人除一小部隨耶律大石逃至西域(今卡薩克斯坦)外,也都成了亡國奴。自西元1127年起,至1234年金亡,一百餘年,中原和北方被金人統治。契丹遺民,宋遺民,古女真混居。 但以古女真為統治者。 西元1234年,金亡。中原大地在蒙古鐵蹄蹂躪之下。北方唐宋遺民又遭受一次滅頂之災。在中原的古女真人無法回關外,滯留在中國北方,也嚐到了亡國的痛苦。由黨項人和原西北的唐人組成的西夏則遭成吉思汗空前的血腥屠殺。上百萬西夏人在今銀川一帶,被蒙古人在幾天內殺得所成無幾。興中府(今銀川)城內男女老少無一人幸免。真是空前絕後。
南逃的北宋人和南方宋人在南方建立南宋國。南宋頂住了金人的南侵。南宋一百五十餘年。
南宋的經濟在這一百五十多年裏有較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技術的發展。南宋的財政收入超過北宋的一倍。南宋的強大的經濟力量使得它在金國多次攻擊下仍能得到安穩,後來又擋住了蒙古鐵騎多次南侵。成吉思汗及子孫橫行歐亞大陸,但拖雷,窩闊台,乃馬真後,貴由,海迷失後,蒙哥。約八十年都沒有打下南宋。但南宋政治上相當腐敗的。失去了許多北伐的機會。南宋對北方的軍事。不能與南朝相提並論。如南朝的桓溫曾收複洛陽。劉裕滅了南燕還達到了關中長安。南宋從來沒有像樣的北伐。坐等蒙古逐漸強大。蒙古征服中亞,西亞和中國北方後又入雲貴。再取道今越南。從南北兩個方向進攻南宋。忽必烈化了十九年的功夫終於於西元1279年亡南宋。
古蒙古人在中國北方橫行了七,八十年後才亡南宋。蒙古人在這七,八十年間在中國北方燒殺淫搶。殺宋人如切菜。北方宋人飽受亡國奴的慘痛。 蒙古自忽必烈起才開始建立一個像樣以中國為疆土的國家。從而結束了七八十年動亂。但蒙古人仍以征服者統治著中國。到了元末,中國北方人是北宋遺民,蒙古人,古女真遺民和契丹遺民的結合。殺淫兩字概括了征服者在基因上的優勢。燕雲十六州自石敬瑭為做兒皇帝而送給了契丹人起,到徐達大軍到達,約四百四十餘年。到元末,當地人恐怕很少有唐人血統,更不用說有多少原漢人的血統了。中國北方其它大部自靖康北宋亡至元末,二百四十餘年都在外族統治下。到元末時,中國北方人中唐宋人的血統平均不到三分之二,蒙古,女真,契丹合占三分之一強。 也就是說原漢人血統約占三分之一。蒙古時代,蒙古人按人種,把人分成幾等。南方漢人是最低等。蒙古元代統治依靠的除蒙古人外,是蒙古人稱的所謂的色目人。就是蒙古早期征服的西域人。據元史,“色目人:曰畏吾氏, 唐兀氏,康裏氏,乃蠻氏,雍古氏, 欽察氏。。。”等等。 大都為西域中亞原突厥諸部,後來也有波斯的。這些地方在成吉思汗時期已屬蒙古。比金亡早近十年。在南宋亡前七八十年就是蒙古本部。所以蒙古人利用了這些人。 蒙古人從法律上就明明白白地欺壓漢人。 從任何角度講, 蒙古元代對炎黃子孫,大漢子孫,大唐子孫來講都是一個極為黑暗的時代。寫正史的人,因各種原因,不好明言。筆者在此就顧不了那麽多了。 蒙古後人聽了可能不滿意。所以這裏還是把慘不忍睹的事略過。但曆史畢竟是曆史。後人也不必為古人負什麽責任。
元末,殘暴的蒙古統治使原宋民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終於四處反抗蒙古統治。以南方漢人為多。如郭子興,張士誠,朱元璋,徐壽輝,方國珍,陳友諒。朱元璋是繼劉邦後的中國的第二個平民皇帝。
朱元璋祖籍沛(劉邦的故裏)後遷濠州鍾離,即今安徽鳳陽東。朱元璋於西元1364年稱吳王, 1368 年建大明。七月,明軍揮師北伐。徐達率領以南方漢人為主的北伐大軍打進元大都。元亡。自唐亡後四百六十年,漢唐人的軍隊首次到達燕北。如不算隋,初唐時鮮卑--漢人聯軍在內,藍玉等平遼則是自曹操東征烏桓後一千一百餘年,漢人自己的軍隊第一次進東北。明在今東北設開原,定遼,建州,建州左諸衛。朱棣四次大規模親征漠北打敗了元蒙古的幾股殘部。這是自衛青,霍去病征匈奴後相隔一千五百餘年, 漢人大軍再次橫掃漠北。漢人皇帝親征漠北也是首例。明的疆土大小基本上與漢最強盛是相仿。明的西北端點在嘉峪關。但明在雲南,廣西的統治要比漢時完整。 雲南,廣西在明時成為二個完整的省。
明恢複漢製。漢人重新統治中國。明時,明人包容了契丹遺民,古女真遺民。他們完全融入明文化中。明初有南方漢人北遷的。有些是隨北伐大軍進入北方,有些隨朱元璋派往北方的官員或隨其子去北方封地時遷入北方的。朱棣於1421年遷都燕京。所以有不少南方漢人來到北方。中國的政治中心也就移到了黃河以北。明代漢文化也有發展的。手工業和商業都有較大的發展。
明朝皇帝在朱棣後沒有有作為的。腐敗的很。像英宗朱祁鎮就是一個地道的昏君。後來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幹脆二十餘年不上朝。也就是二十餘年不辦公。熹宗朱由校是個木匠皇帝。 真是聞所未聞的怪事。 其弟由檢繼位。 朱由檢和他的兄弟和父祖輩們很不一樣。 中國曆代皇帝中比崇禎更辛苦的恐怕就沒有了。但朱由檢自以為是,剛愎自用。比如,崇禎竟殺了袁崇煥,一個廣東來的抗女真將領。 而且是在皇太極兵臨城下時殺的。朱由檢最後成了亡國之君。
明亡始於李自成。李自成好像是黨項後人。但李自成並未能建成新的皇朝。西元1644年在遼東的吳三桂幫助下,清女真兵入關。滿清鐵騎橫行中原,殘殺明人, 如入無人之境。一直到了南方才受到殊死的抵抗。南方明人在揚州,江陰,南京,嘉定,湖南,福建,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與清兵血戰前後數十年。但南明在降清的北方明將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攻擊下終於失敗了。
明亡。 漢人又做了亡國奴。
滿清統治中國二百六十七年。清入關初的幾十年裏,殺的漢人可真不少。這些曆史大家都很明白。現在北方旗人不少,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不安定,通常很少說。這裏也就略過。但曆史畢竟是曆史。到了清末,北方人中的後女真血統大幅度增加。近聞有人做了DNA基因調查,努爾哈赤一個人的基因在河北遼寧一帶高達一百萬。
西元1911年,一批武昌清兵為軍餉鬧事。竟蔓延南方諸省。於是孫文,袁世凱紛紛投機。
滿清皇朝一夜竟亡。民國時好像把原明人的後代都稱為漢人,旗人願自認漢人的也就是漢人了。自認旗人的,五族共和。也很好。沒有漢人要真的什麽“驅除韃虜”的。那是孫文搞得什麽幫會的口令而已。後來在北方,還搞出了一個內蒙來。綏遠改成了呼爾浩特。其實綏遠城是明洪武年漢人建的城。滿清第一個綏遠將軍,因當地都是明代漢人,不好統治,自己改姓王。綏遠一帶,漢代就是大漢的疆土。東漢的呂布就出自此地。
西元1949年後又有人硬把廣西人劃出漢人的範圍。當時不少廣西人不明白為什麽做了上千年的漢人突然間成了少數民族。南方的一些山民有些是炎黃之後不願意和夏桀,商紂,或嬴政之類同流合汙,躲進了山區而已。南方有許多所謂的少數民族都是五十年代時發明出來的。硬把本來南方炎黃時期留下諸部,早在漢唐時就漢化或唐化的山民劃出漢人範圍。這大都是為了滿足某些意識形態和政治需要。更有人還造出文字硬要人家用,從而剝奪一些南方山民用漢字的權利。
但不管別人怎麽說, 隻要你自己認為是炎黃之後,大漢臣民之後,大唐臣民之後。自稱漢人,唐人有何不可。也請那些自認正統漢人的人。不妨讀讀家史,中國史。再妄指別人是什麽南蠻北胡的。
講現代漢語的中國人事實上並非一源。是幾千年來各先民融合而成。大可不必以其中一支為榮而看貶他支。要說到殺人,黃帝殺過炎帝的人,商人殺過夏人,周人殺過商人。秦王掃六合,又殺過多少趙人?楚人?殺過多少六國的人?衛青,霍去病又斬首多少匈奴人。冉閔殺了多少羯人?難道千年之後,他們的後代現在的要為他們負責?
本來大漢臣民的主體的後代為漢人,大唐臣民的後代為唐人這都是很簡單的感念。都因政治原因反而混了。炎黃子孫這個概念本來也不太難。狹義地講就是夏人,周人和九黎,三苗的後代。現在好像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這完全是政治概念。就好像北魏鮮卑統治者雇了幾個漢奸文人硬要說拓跋是土德之意,黃帝之後。在當時連鮮卑的大臣們都不信。但是有人要自認炎黃子孫那又有何妨? 若有人以後來考證安格魯-薩克孫是共工嫡係,或石勒的後人,
也不妨由他們去好了。
========================================================
Q: 答商丘先生 - 李世民是漢人,唐朝是漢人的皇朝,唐人就是漢人 包河
題外話
我的兩段跟貼引來商丘先生的一篇宏論,令深受網絡暴力之害的包某眼睛為之一亮。先生的文字流暢,語調平和,通篇討論充滿了追求真理的願望。對呀,這才是史壇應有的壇風及討論氣氛!
包某離國愈久,對“我從哪裏來”的命題愈感興趣。來到史壇就是想學學曆史,練練中文。從先生的文字可以看出先生必是讀史之人。非常感謝先生所回的貼子。能與先生討論曆史實在是包某的運氣。包某學的是理工,難免會有理工科思維。下麵的討論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先生見諒。
命題
從商丘先生最近的一係文字中,讀者不難看出,商丘先生為我們勾畫出這樣一幅圖景:李世民身上主要是鮮卑人的血統,李氏家族所建立的是鮮卑人的皇朝,唐朝使用了許多鮮卑官員,所以唐帝國是少數民族政權。請看下麵兩段引自商丘黎民《炎黃子孫,漢人,唐人(二)》的文字
“而中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的唐太宗李世民恐隻有十六分之三的漢人血統。而李治,唐高宗,很抱歉,隻有三十二分之三的漢人血統。”
“大唐的長孫皇後,是北魏拓跋氏皇族的嫡係。大唐以鮮卑皇族為後,而母儀天下。而唐高宗僅有三十二分之三的漢人血統。故有史家說大唐,至少初唐,是一個鮮卑皇朝也不算太過分。”
本文將要證明的是:李世民是漢人,唐朝是漢人的皇朝,唐人就是漢人。
求證
1. 假設李世民是鮮卑人。可是鮮卑人是什麽人?維基百科說“鮮卑起源自黃帝之孫曰始均, 《晉書》記載:曾在晉代受封為‘鮮卑都督’的慕容廆, ‘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有熊氏,就是黃帝部落。”原來,鮮卑人和漢人都是炎皇子孫。利用商丘黎民采用的血統論,鮮卑人和漢人來自於相同的血統。鮮卑人就是漢人。所以李世民是漢人。
2. 采用現有的史料,李虎,李淵和李世民均娶鮮卑人為妻。那麽李虎,李淵和李世民的妻子們具有純鮮卑血統嗎?現有史料沒有告訴我們。也許要等到將來把她們從陵墓中請出來,用基因研究的方法才能解決。不過,我們知道,鮮卑興起於西漢,到隋唐,鮮卑作為一個民族實體已經消亡。鮮卑為什麽會興起?原來是引進了先進的漢文化,起用了漢官員,自身發生了漢化。試想一個沒有文字的馬背民族如何培養出母儀天下的皇後?當然是漢化的結果。從西漢到唐初,經曆了大約850年的漢化,請問鮮卑人身體內還能殘留多少鮮卑血統?一個實體已經消亡的民族如何能保持其種族的純潔性?李世民一家世代與鮮卑人通婚。人同此心,對於仰慕漢文化的鮮卑人難道不願意與漢族人通婚?所以,李虎,李淵和李世民的妻子們身上不會有太多的鮮卑血統,而會有很高的漢族基因。你那個“十六分之三”和“三十二分之三”是沒有多少根據的。從鮮卑人慢長的漢化進程,我們可以說,到唐初,鮮卑人已經消溶於漢人的汪洋大海之中。那幾個鮮卑姓氏隻不過是殘留的鮮卑符號而已,豈可用來證明唐初鮮卑人血統的純潔性?由此可以推出,李世民是漢人無疑。
3. 在歐洲曆史上,國王迎娶外國公主為妻非常普遍。他們生育的子女當上國王後也從未有身份識別的問題。比如,菲利普親王“嫁”給了現英王,他們生下了查爾斯等王子。如果將來查爾斯登基了,你能說這英國就變成了希臘王國,或希臘不列顛混合王國。那不是要笑掉別人的大牙?在世界其它地方沒有問題,為什麽到了中國就成了問題?所以根據世界慣例,即使李淵和李世民的妻子們具有純鮮卑血統,李淵和李世民也是漢人的皇帝,他們所建立的皇朝是漢人的皇朝。
4. 我想商丘黎民不會否認,在李世民的唐帝國裏,漢人占絕大多數。在一個漢人占絕大多數的國家,加上已經漢化連自身民族實體都已經消忘的鮮卑,人民怎麽會不叫漢人?從古至今,唐人就是漢人,怎麽到你這裏唐人就有別於漢人了?
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得出,李世民是漢人,唐朝是漢人的皇朝,唐人就是漢人。
-----------------------
A: 筆者大談李世民的鮮卑背景。是因史家多少有意回避,而大家又不願意去認識而已。
其實筆者從來就是認為漢唐一脈。 也從來沒有要說唐是少數民族的皇朝。既然包兄是學理工。想必也知道筆者並無此意。既然大家有意, 不妨再這問題上再淡淡。筆者決無要與包兄爭出一個什麽共識。 筆者大談李世民的鮮卑背景恐怕不會有太多人喜歡。筆者自己也未必喜歡。
補幾點。
1. 鮮卑出自黃帝雲雲。 是絕不可信的。這最早出自魏書—帝紀第一—序。是北魏中後期,讓崔浩之流編排出來的。鮮卑人自己也不信那一段。 鮮卑語不在漢藏語係。有證據考鮮卑人是白人一支,或近突厥。但筆者不敢斷論---證據不足。鮮卑大的有好幾部。如慕容部,宇文部,托跋部等。北魏統治者以托跋部為主。直至東漢都是遊牧民族。西元1980,發現了托跋氏的祖廟石室。內有北魏太武帝托跋燾派大臣祭祀的石刻。這證明了托跋部的原居在今內蒙境內的大興安嶺北段。石室內其他跡象顯示鮮卑又與現東北北部和今俄遠東的韃坦諸部有關。與黃帝,華夏諸部不近。
2. 包兄提到了歐洲王族之間的通婚。說得一點也沒錯。若劉徹娶一個匈奴公主,朱棣納一個蒙古妃子又有何不可?雖然很難像想明朝能立一個蒙古皇後。但也不是一定不可以。不過這裏恐怕還有時間與國情不同。
若在中日戰爭(1931-1945)年間, 一個中國人當了皇協軍,娶一個日本女人, 或嫁女與日人。也許他感到光彩,也許無奈,也許為了生存,發達。 可在許多中國人眼裏恐怕不是簡單地娶了一外族女子的問題了。如果他與日人所生的兒子又在日軍中當兵當官。 中國人又能把他的兒子當成當然的中國人?恐怕有點問題。
當李淵或李虎的父輩,或楊忠及其父輩,在北魏為將,娶鮮卑貴族女的同時,李虎的山西許多南逃老鄉和其他許許多多的北方被奪去家園的漢人正在與北魏的鮮卑軍隊在淮河南北,漢水南北浴血奮戰。在這些漢人的眼裏, 李虎恐怕不僅僅有點鮮卑血統的問題了。就在當時在這些漢人眼裏, 李虎或他和鮮卑女生的兒子恐怕不能算作當然的漢人了。
後來李淵,李世民當了皇帝,長孫成了皇後,南逃北方漢人最後被尉遲敬德,長孫無忌,宇文士及之輩徹底打敗了。李虎的山西老鄉恐怕永遠也回不去了。李世民當了皇帝也絕不會讓南逃的北方漢人重新得到他們失去的家園。 他恐怕要維護鮮卑人的既得利益—無可厚非。但在這些南逃的北方漢人及後代的眼裏, 唐朝未必就是漢人建立的皇朝。這些漢人是不是大多數,筆者不得而知。恐怕不少。
(如漢時, 漢人的家園被匈奴占了。後來漢軍把匈奴打敗,原來的漢人就有機會把家園奪回。南朝劉裕打到山東就把慕容占的土地還給了南逃得漢人----南朝的許多軍人就是南逃的北方漢人。唐有別於漢)。
筆者有必要在說一遍隋末唐初距今一千五百年了。算這類帳自然沒有什麽現實意義。不過大家在這裏無非是聊聊而已。也許有人說得對。 曆史為今人服務。把祖上的有些事情都挖出來,搞清楚了,恐怕沒有人高興。好在已經過了一千五百年了,李世民是漢人或不是漢人,
反正他是唐人。對我們後人來講也無所謂。 李世民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帝皇這一點其實與他是漢人唐人也無關。
筆者有時講的比較激烈。不是很中聽。有些話,諸如南逃漢人眼中的李虎是什麽最後總算也沒講。還請包兄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