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新聞聯播》中露麵:“要吃米 找隆平”才是吃飯問題的關鍵解

(2007-05-22 22:03:46) 下一個
看強國論壇在《新聞聯播》中露麵:“要吃米 找隆平”才是吃飯問題的關鍵解

雲淡水暖


剛才看今日(2007年5月22日)的《新聞聯播》,其中的重點人物新聞又是談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大師,袁隆平大師的事跡,已經多次見報、現屏幕了,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今天卻格外不一樣,因為今天的《新聞聯播》一共用了兩條新聞來談,並且是以人民網強國論壇主持的袁大師與網友對話作為第一條新聞,標題是“袁隆平做客人民網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有幾位版主榮登央視屏幕,草民看到一個船山石版主的“大頭特寫”,鏡頭離得太近,以至於已經有點“光學變形”了,有點“委屈”了船山石版主的一表人才形象。但草民想,可能船山石版主專注地看著電腦的精神頭,令新聞編輯不忍將此段素材編掉,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到央視網站看新聞聯播視頻,那個“大頭”就是船山石版主的,先樂他一回。

相關的第二段新聞標題是“科學改變世界——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新聞用細節描述了袁大師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在湖南安江農民林去階的地裏轉悠(尋找雜交稻種)的時候,承諾農民林去階“我讓你地裏多長座米山”,根據林去階的回憶,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他家的稻子畝產隻有300多公斤,全家人都吃不飽飯。根據新聞的記載,這個“長座米山”的過程持續了15年,十五年的春華秋實,十五年的艱難跋涉,據報道袁大師的試驗次數達到數以十萬計。

當1975年第一代雜交稻成功推出的時候,農民回憶道“他帶到我們生產隊上實驗,每畝增產300多斤。”,記者總結說:第二年(1976年),國家開始大麵積推廣雜交稻,推廣到哪裏,哪裏就擺脫了饑餓。草民還在該新聞中聽到這樣一句話“這位幾十年把雙腳深深插在泥地裏的大科學家,為他的祖國以及世界上30多個國家解決了吃飯問題。”,這話可說的是理直氣壯,因為有國內外的數據在支持這個偉大的結論。湖南省副省長楊泰波麵對鏡頭說:它首先解決了一個世界性的大難題,溫飽問題。76年以來,到目前為止,累計增產5200億公斤,如果按照每年每人消耗500斤計算,那就等於他解決了20億人口一年的吃飯問題。據央視報道,在中國的幫助下,越南種植了65萬公頃,印度種植了56萬公頃,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在告別饑餓的同時,記住了袁隆平這三個字。

草民在農村的時候,記得種子問題和種植技術問題一直是得以非常重視的,,每年都有大規模的“換種”,由糧食局和農業局組織。每年冬季都組織大批生產隊長、農技人員到海南島學習種植技術,現在想來,恐怕與海南島的特殊氣候環境分不開吧,根據報道,袁隆平的一個育種基地,就在海南島。當時與生產隊的隊長和農民聊天,他們總感歎化肥不夠,產量上不去,殊不知良種的作用也是劃時代的,草民認為說集體經濟時代農民“偷懶”的說法是一種無視事實、的對農民的汙辱,農民從來就不偷懶,他們缺乏的是良種、化肥、先進的種植技術。要不然為什麽1975年在種植袁大師的良種後,湖南農村的生產隊稻米的畝產一下子提高了300斤呢,還更“絕對”的說1976年以後,袁大師的良種推廣到哪裏,哪裏就擺脫了饑餓。一直推廣到全世界,據說美國也在種植袁大師的良種稻米。

新中國的吃飯問題,確實是70年代中後期才得以突破性的解決的,突破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從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開始的良種培育工作,在70年代中後期開花結果了,今年的國家科學大獎獲得者李振聲教授的事跡,也強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李振聲教授被稱為“中國小麥之父”,其良種小麥的研究工作開始於上世紀50年代,一幹就是50年,1964年取得階段性成果,直到到1979年,李振聲的研究終於取得決定性的突破,據報道說,李大師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產、穩產、優質等品質於一身的小偃6號在大麵積推廣中獲得成功。當時陝西農村流傳的“要吃麵,種小偃”。

袁大師和李大師被尊為解決中國吃飯問題的“南袁北李”,而陝西農村流傳的“要吃麵,種小偃”的俗語,倒是令草民想起另外一個傳言,叫做“要吃糧,找X陽;要吃米,找X裏”,草民一直有點糊塗,如果地裏頭長不出來東西,找官員有什麽用,還是找科學家、工業化才是關鍵和根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