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關羽pk蔡鍔--私生子vs白玉堂

(2007-05-17 12:24:37) 下一個
關羽pk蔡鍔--私生子vs白玉堂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鬆坡,中國政治家、軍事家。幼年在私塾讀書。1898年考入梁啟超開辦的時務學堂,接受了梁啟超等人維新思想的影響。1899年,少年蔡鍔得到袁世凱的慷慨資助,順利到日本留學。梁啟超在蔡鍔追悼會上說,戊戌變法之後,蔡鍔要到東京找他,“湖南長沙出來隻借得二毛錢,到了漢口借親戚洋六元,由漢到京,袁項城借給他洋一千元,到東後以三百元為學費,其餘均為交友及公益之用,而自己出來則步行,未嚐坐過車子。”

在日本,蔡鍔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1900年隨唐才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鍔。複去日本,先入成城學校,後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1904年畢業回國,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省教練新軍。1911年初調雲南,擔任雲南陸軍第19鎮37協統,訓練新式軍隊。1911年10月30日與革命黨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領導新軍響應辛亥革命,蔡被推為臨時革命總司令。平定了雲南全境,成立雲南軍政府,被推選為雲南都督。後為矯正軍人幹政時弊,自請解職,入北京。蔡鍔辭職並不是袁的逼迫,早在1913年6月,他給梁啟超的電文:“久欲來京
與袁總統麵商各政要,並與各方人士接洽。惟因滇事重要,未敢即行。”梁啟超在《護國之役回顧談》中回憶:“民國三年春天,蔡公把都督辭掉回到北京。他辭都督並非有人逼著他辭,雲南人苦苦挽留,中央也不放他走,但蔡公意思一來因為怕軍人攬政權,弄成藩鎮割據局麵,自己要以身作則來矯正他,二來因為他對外有一種懷抱,想重新訓練一班軍官,對付我們理想的敵國,三來也因為在雲南兩年太勞苦了,身子有點衰弱,要稍為休息休息。他前後寫了十幾封信和我商量,要我幫他忙,把官辭掉,於是我們在北京常在一塊兒又一年。”

如同三國裏麵的關羽受到曹操的禮遇一樣,在北京,袁世凱對蔡鍔優待有加。先後給了他一連串的官銜,如政治會議委員、參政院參政、將軍府將軍、陸海軍統率處辦事員、全國經界局督辦等。還幾乎每天召見,磋商政要。袁曾對親信的曹汝霖說,蔡鍔“有才幹,但有陰謀”,以後事情的發展應證了袁的話。1915年8月以後,要求袁世凱稱帝的輿論甚囂塵上,先有“籌安會”,後有“全國請願聯合會”。蔡鍔韜光養晦,“終日沉湎於曲院,以示頹唐”, 一方麵卻與梁啟超,與雲、貴兩省軍界密電交加,密商大計。早在這年9月底,遠在美國的黃興有密函勸他設法“脫離虎口”,
起兵討袁。蔡鍔也派專人送了一封長達17頁的密信給黃興,告訴他自己準備返回西南發難的計劃。一方麵對帝製問題表態,留下了一份關於帝製問題的簽名書。由蔡鍔領銜,蔣尊簋、孫武、唐在禮、蔣作賓列名其後,還有蔣方震、張一爵、陳儀等一共12個將軍簽名。“主張中國國體宜用君主製者署名於後/八月二十五日/昭威將軍蔡鍔”三行字是蔡鍔的親筆。為此,當蔡鍔舉義之初,袁氏的統率辦事處責問他為什麽反複無常,他的答複是:“國體問題,在京能否拒絕署名,不言而喻。若問良心,則誓死不承。若雲反複,以總統之信誓旦旦,尚可寒盟,何論要言!”
  
1915年,蔡鍔由於“反對袁世凱稱帝”,潛逃出北京。最後,回到雲南,與唐繼堯等人於12月25日宣布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蔡鍔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納溪、瀘州一帶擊敗優勢袁軍,迫袁取消帝製。袁死後蔡任四川督軍兼省長。後因結核病赴日就醫,1916年11月8日卒於福岡。1917年4月12日國葬嶽麓山。

蔡鍔曾經支持袁世凱,反對孫中山的二次革命,佩服蔡鍔的偉大愛國心胸,比當時的政客強的太多。1913年2月25日,宋教仁遭暗殺,蔡鍔通電譴責“卑劣”的暗殺手段,但,他反對用兵,主張“宋案”應組織特別法庭,由法律解決,“勿挾成見,勿尚意氣,勿憑勢力而壞法紀,勿造言詞而亂聽聞”,尤其“嚴禁軍人幹預”,他說宋教仁“生前於南北意見極力調和,若令身後惹起南北惡感,恐九泉之下亦不心安”。8月4日,江西、南京等地戰事爆發,蔡鍔仍通電指出,“討袁”理由不成立,依據《臨時約法》,總統如果有謀叛行為,應由參議院彈劾;政治上有過失,則由
國務院負責。何況臨時政府已近尾聲,馬上就要選舉正式總統,如果袁沒有獲選,卻倚仗特別勢力不退職,屆時再以武力對付袁也不遲。蔡鍔反對內戰,認為“同種相殘,殺機大啟”,“非國家之福”,應該“為國家稍留元氣,並以免以暴易暴之譏”。

蔡鍔因為反對袁世凱稱帝,獲得了大量的美名,一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對此大加稱讚,而我則疑惑不解。袁世凱確實有野心,這是主觀上麵的原因,否則,他也不會利用“革命黨”欺騙清朝,誇大革命黨的力量,讓清朝和平退位,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和平改變政權,在蔑視當時清朝的無知的同時,不能不讚美一下清朝對中國的又一大貢獻,要知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何況當時的北洋軍隊並非鐵版一塊,否則,也就沒有張隕複辟了。之所以說蔑視清朝的無知,是國民政府從來沒有尊守和平退位的條約,後來更是掘了清朝幾個皇帝的墳墓,之後,造事者非但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還步步高升,這也許是後來滿洲國成立的原因吧。回到主題,袁世凱本可以輕易的消滅辛亥革命的,當時武昌軍人的數量和質量,根本無法和袁世凱的軍隊相比。但是,袁世凱之後的稱帝也有客觀的原因,比如,孫中山在南京是總統製,但在袁世凱接管民國後,孫中山卻讓國民黨搞內閣製,把袁世凱的權力架空,還有,為了維護權力的需要,國民黨當時控製了內閣的大部份席位,如果當時真的要選舉,袁世凱極有可能失敗。此外,中國深受儒家的影響,西方的民主體製不適合中國,從客觀上說,袁世凱搞君主立憲製沒什麽錯。不過,某些政客或者糊塗,或者為了爭權力,對君主立憲大肆反對。我看到的資料,都是正麵評價蔡鍔的,但我個人認為,蔡鍔比三國裏麵的關羽相差太多,無法想象,曾經留學日本的蔡鍔,不知道日本是君主立憲製,當時的日本很強大,英國也很強,為什麽蔡鍔要反對袁世凱的君主立憲?他自己解釋說,是“為國民爭人格”,當時的美國還不是現在這樣獨大,中國不一定非要搞美國的總統製度,袁世凱的英國日本的君主立憲製,怎麽就把中國的國家和人民的人格降低了呢?我實在想不明白。從事實和邏輯上推測,要麽,蔡鍔是個糊塗蟲,但以他的才智,這個是無法成立的;剩下的一個可能,蔡鍔不過是個忘恩負義的野心家,隻是是因為他當時的實力和洋人等因素,讓他無法最後得誌而已。蔡鍔整個高等教育和軍事訓練,都在日本,而反對袁世凱的君主立憲的正是日本,這裏有什麽關係?為什麽蔡鍔要破壞中國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為什麽蔡鍔要幫助日本破壞中國的君主立憲?總之,我個人對蔡鍔很失望,看來,民國裏麵真正的愛國忠信之仕, 隻有辯帥了。

上麵的話題太沉重了,下麵惡搞一下關羽,輕鬆一下。正史上的關羽沒那麽神聖,關羽本來就好色,降曹又叛曹,華雄是孫堅斬殺,顏良是他和張遼共殺。三國演義是小說,因為當時人心向漢,刻意塑造關羽這個人物形象。其實,小說中的關羽,也就是一個剛愎自用而屢屢壞大事之人,荊州失守導致蜀軍的彝陵之敗,張飛和劉備之死。但不管怎麽說,關羽有“武聖”之美譽,是中華文化的代稱,是儒家所敬仰的“義”,教人向善,民間對關羽的敬仰也是古已有之,曆朝皇帝都有不同程度封號。儒家向來是欺騙老百姓的玩意,仔細看三國演義,就可以找到儒家的虛偽。 關羽最被稱道的“義”表現在“降漢不降曹”,小說第二十六回,“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不和嫂子同居,普通人都做得到。但為什麽要站在門外呢?完全可以自己找一個地方去睡啊。如果說是為了保護嫂子的安全,也用不著“秉燭”,這樣目標不是太明顯了嗎? 關羽顯然是在做秀,不拿著臘燭,誰會看得清是關羽站在那裏呢?
  當 關羽知道劉備在袁紹處後,數次想拜辭曹操,曹操避而不見,張遼也托疾不出,關羽就留了封信,讓人去相府投遞,“一麵將累次所受金銀,一封一封置庫中,懸漢壽亭侯印於堂上”,將曹操送的十個美女扔在內室,便起程去尋找劉備。 這一段叫“掛印封金”,下麵看看關羽的虛偽。 第二十七回,曹操率人追上了關羽,準備送給關羽黃金一盤,關羽說:“累蒙恩賜,尚有餘資。留此黃金以饗將士。” 原來關羽並沒有把曹操給他的所有的錢都“封”了,還是帶走了一部分。 也是這一回,關羽連連過關斬將,到了第五關時,秦琪引軍出問:“來者何人?”關羽回
答:“漢壽亭侯關某也。”不是把漢壽亭侯的大印留在了許昌,表示自己不受曹操控製的朝廷封賞麽?幹嘛,自稱“漢壽亭侯”?
  關羽從一名在曆史典籍中隻占很短篇幅的武將,到廟食遍天下的大帝聖人,怎麽解釋這種現象?一是,在一個多難的年代,百姓希望能有一位心目中的守護神,保人平安。另一方麵,封建帝王把關羽這個忠義的化身,當做忠君報國的臣民模範。百姓和帝王共同造神,於是,關羽就成了千古的聖人,如同孔子這個私生子一樣。史記孔子世 家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這個私生子的意義就更加深遠了。

繼續胡扯,要說小說裏麵的英雄,還是不少的,比如,白玉堂的好,好在他除了帥幾乎找不出什麽好處。他想幫助別人,但是卻要把那人捉弄得無處可退。他知道自己也算好人,但從不想好好證明,他唯一想證明的是自己有能耐,但是他從來不想想他的作為會產生什麽樣的後果。他的脾氣壞得可以,十頭大象也拉不轉。因為他無事生非的脾氣,因為他無孔不入的俠氣,因為他無奇不有的手段,還有他無與倫比的帥氣。看著他, 生時快意恩仇,死也氣貫長虹,義氣,用生命實現了;俠士,用生命換來了, 莫名地感覺, 人生也有了希望與光明.。

稻鄉初雪晴,滿嶺梅紅傲。
雲山登臨處,鄰比天涯路。
蒼鷹萬裏高,百裏見旌毫。
雁雀莫相嘲,孤飛伴長嘯。
寄語天下士,斯人何幸邀?
知己縱難求,肝膽誰相照!
若得知音者,此生夫複求!
隨興飛駿遠,狂歌動九霄。
閑居饒酒賦,霜劍不歸鞘。
言誌抒情懷,煮酒論英豪!
物換複星移,惜得浮生老。
揚鞭隨兄去,赴義結深交。
盡我人生意,甘苦良難保。
三探獨往複,群烈慕英逍。
劍客丹血流,赤膽貫春秋。
昭然思歸客,玉堂染紅濤。
坐望曉山明,淒涼待酒澆。
若得友相見,襄陽夢裏遙。
來生續君誼,為爾已白頭。
故人今何在,滄海伴雲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