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清朝和袁世凱君主立憲的失敗

(2007-05-17 12:23:38) 下一個
清朝和袁世凱君主立憲的失敗

評:一個讓人震撼的文章

抱歉,原作者是誰我不知道,文章基本上是客觀的。作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把洋物運動的最大功臣。慈禧是支持洋務派的,但是,作為最高領導者還要平衡手下反洋務派的頑固分子,最高領導者最主要的是政權的穩定,而醜化慈禧的就把慈禧支持頑固分子的言論當作頑固分子反洋務,這是錯誤的。是慈禧最後慢慢的消除了頑固分子勢力,否則洋務運動怎麽會展開呢? 洋務運動的發動和倡導者並不是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等重臣,而是愛新覺羅奕?? 恭親王的思想發生更大轉變的, 是他深受了魏源《海國圖誌》的影響。 中國的近代史被國民黨等等醜化和扭曲的不成樣子了,現在開始恢複曆史真相的書出版了。詳細的請看我的另一個帖子:慈禧mm萬歲,萬歲,萬萬歲!

作者洋物運動的功績說的很好,甲午戰爭中清朝士兵的勇敢也讓人激動,但是,作者的最後結論,我不能同意。甲午戰爭的失敗並非象作者所說的。甲午戰爭,中國之所以失敗,是複雜的,但慈禧“挪用海軍費”決不是主要原因。
  
  1。李鴻章的腐敗和錯誤的外交策略:李鴻章最大的錯誤是幫助日本打敗蘇聯,日本 勝利了又來打中國。李鴻章由最大“聯俄防日”論者一變為最大“聯日防俄”論者, 對中國的損害是難以估量的。過去,說李鴻章是漢奸,後來又有平反的架式,現在 看來李鴻章的平反很難了。李鴻章的腐敗葬送了北洋。李鴻章把琉球白白送給日本, 期間他還愚蠢的請日本人的後台美國總統格蘭特將軍來調停。1866年,李鴻章把曾 國藩造的幾艘軍艦(春日山號)賣給了日本薩摩藩,結果幫助薩長同盟打敗了幕府, 這造就了日本日後的維新成功,李鴻章是日本的大救星,大功臣。1877年日本西南 戰爭,李鴻章無條件地贈送給日本政府幾十萬發子彈作為軍事援助。1879年,李鴻 章寫信給朝鮮的太師李裕元,勸他們跟日本搞好關係共同來對付俄羅斯,幸好當時 李裕元已經因為朝鮮內部外戚鬥爭下台了,才沒讓李鴻章的計劃付諸實施。 1884年, 中法戰爭和甲申政變在中國南北兩地同時展開,軍事戰爭結果都是中國勝了,可李 鴻章沒有乘勝追擊,相反卻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又把朝鮮一半的宗主權交到 了日本手中。如果李鴻章強硬一點的話,日本沒那麽快就出頭的。
  
  2。清政府為緊急購買艦船大舉借債,而西方國家的戰艦不是緩不濟急,就是故意延 宕,甚至以次充好,乘火打劫,勒索高價。李鴻章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購的鎮遠、 定遠、濟遠三艘裝甲巡洋艦在中法戰爭爆發時本已建造完畢,但是德國政府以中法 爆發戰爭為由,下令暫緩交貨,以免對法國不利,影響德法兩國關係,致使三鐵甲在中國最需要它們的時候卻不能發揮作用。
  
  3。修建頤和園是光續的主意,但所用款項並非海軍軍費,那些錢也不足以左右那場 戰爭。關於慈禧的挪用海軍軍費被無限的歪曲和誇大了,那些國內所謂的曆史學家, 為了醜化慈禧,把那場戰爭的失敗完全歸罪於慈禧,有夠無恥的。1906年,清政府 國家歲入隻有8000多萬兩,而無畏級戰列艦則達到2000多萬兩至3000多萬兩,無論 是前無畏級還是無畏級戰列艦的造價,都是清政府根本無力支付的。戶部每年從全 國鴉片生產(國內每年生產約33萬擔)稅厘收入2000萬兩中撥三成即600多萬兩用於 頤和園工程開支。清朝是重視軍隊的,1885年後清廷每年軍費開支高達4200萬兩以 上,而國家歲入隻有8000多萬兩。
  
  4。太平天國運動:洋人先是支持 太平天國,後來又支持清朝鎮壓太平天國,如此 長年的折騰,清朝那個時候能維持統治已經很不容易了。
  
  5。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因為慈禧的改革,中央集權受到嚴重削弱,漢族地方軍閥勢 力大大膨脹,興辦海軍幾乎成了這些軍閥兼封疆大吏的私事,甚至出現n各自為政的 現像。這導致清朝的不同海軍無法協調。北洋水師、閩洋水師、南洋水師、粵洋水 師除了閩洋水師中法戰爭後受南洋水師節製外,三大艦隊一向互不統屬,甚至嚴分畛域,互不應援,見死不救。甲申閩海危機四十餘日,朝廷一再嚴旨催促派艦馳援, 隻粵洋水師派了兩三艘軍艦到閩江口外遊弋作勢,實力較強的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 卻以實力不敵,守口尚且力量不足為由拒不發兵。待到皇帝切責“實在可惡”不得 已出動時,福建水師已經全軍覆沒了。甲午朝鮮半島和黃海上空戰雲密布時,中國三大艦隊和甲申閩海危機時一樣,仍舊不能合勢禦敵。北洋水師既無望於南洋水師, 遂不得不孤獨的去搏日本全國海軍之師。

亂大清者當然是孫文,盡管袁世凱才是主要的,因為孫文的革命黨還沒有那麽大的實力,這也是為什麽辛亥革命後,孫文把總統權力不得不交給袁世凱。軍閥割據之禍首卻是孫文,在北洋政府是國際承認的合法政府時,孫文在廣州成立偽政府,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導致軍閥割據和混戰。軍閥割據也和孫文的“民主理想”有關,這裏打引號,是說孫文的“民主理想”不過是欺騙人的,用來打擊清朝和袁世凱的君主立憲,而孫文自己上台了,卻自己當皇帝,而他的皇帝是用美國總統和所謂訓政期偽裝了而已。這個淺顯的道理原作者不清楚,我很吃驚。清朝晚期和袁世凱的君主立憲的失敗,是內外勾結破壞的結果,君主立憲在今天也是先進的,何談什麽清朝失敗是製度不佳?改革是有風險的,改革會引起新的不公平,要穩定渡過是不容易的,如果這個時候再來個內外勾結,改革就會失敗,清朝和袁世凱君主立憲的失敗就是例子。


引用:

[轉貼]我們這個民族哪裏出了問題 
在這世紀末的最後一天,我又重新審看我們多難的曆史,我想,如果曆史重給我們一次機會,我們還會不會必輸給日本?

當我仔仔細細查看甲午前後的曆史數據時,我不禁十分驚訝:原來當時我們的國力不遜於日本,我們的軍力不遜於日本。

在甲午戰爭前我們也有近三十年的經濟改革(洋務運動)。“中國近代礦業已開始用機器采煤,僅開平礦務局,至1889年年產量已達247,000噸,有力地抵製了洋煤的進口。1882年輸入天津的洋煤為5,400噸,到1886年便減至301噸。1890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為了抵製洋鐵入口,開工興建漢陽鐵廠,至1893年全部竣工,該廠設備先進,擁有十個工廠,三千多工人,所生產的鐵除了供應本國外,還出口到美日等國。1879年,李鴻章在天津成立了電報總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設了電線,總長度達到一萬數千裏,連廈門、台灣之間都架設了海底電纜。輕工業也在此期間得到大力發展。1880年,左宗棠創辦蘭州織呢局,成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鼻祖。同年,李鴻章也派人創辦了上海機器織布局,中國近代紡織業從上海、寧波、鎮江、武昌等地向全國蔓延來。1882年,廣州開始有了自來水,稍後,武昌、上海也相繼辦起了自來水廠。近代化的機器繅絲、軋花、造紙、印刷、製藥、玻璃製造等民用工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

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後,網上的一些同胞就感覺良好,躊躇滿誌的話,那洋務運動三十年後中日的實力對比就更值得驕傲了,當時的清政府的歲入可不象今天一樣與日本有好大一段距離,而是日本歲入的1。5倍!我想有一個數字很能說明問題:1872年,李鴻章主持在上海建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招商局開辦僅三年時間,就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萬兩白銀,這是“經濟改革”的成就,而相比之下,直到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日本政府的總年收入才八千萬日元。軍事上呢?“1884年朝鮮“甲申事變”後,清政府設立海軍衙門,決定“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到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建軍,裝備了七千噸級鐵甲巨艦二艘、二千噸級巡洋艦五艘,加上其它大小軍艦,共二十多艘;南洋艦隊也擁有了二千噸級主力艦四艘,千噸級炮艦三艘;廣東、福建艦隊共有千噸級艦艇八艘。四支艦隊共計大小艦船八十多艘,這支龐大的海軍,居當時世界第四位。但這仍遠遠沒有實現李鴻章等人的理想,據他們設想,海軍主力艦要有二十四艘,而當時僅有七艘。八十年代開始,清政府還以巨資修築了旅順、大連、威海、煙台、吳淞、馬尾、黃埔等海防基地,裝備了最新式的克虜伯自動回轉射擊大炮,以及深水軍港、船塢等配套設施,旅大、威海、大沽等基地的營建,使中國擁有了當時遠東規模最大的軍港、船塢、炮台防禦體係。僅在旅順一地,就裝備了數百門德國克虜伯大炮,成為世界著名軍港之一。洋務運動期間,陸軍也開始過渡為專門抵抗外國侵略的國防軍,這是具有近代化意義的職能轉變。

1862年李鴻章到上海後,命令淮軍向洋兵學習西洋槍炮和陣法,僅僅兩年多的時間,就把6,000多人的淮軍擴充到五、六萬人,洋槍三、四萬支,炮兵六、七個營。淮軍從1871年開始改裝當時最先進的克虜伯後膛鋼炮,到1884年已裝備370多門。左宗棠所部湘軍從1863年開始建立洋槍隊,1867年進軍西北後,洋槍比例增加到六成。八十年代以後,全部用西洋槍炮武裝起來的湘、淮等近代化軍隊已經遍布東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數剩左宗棠率軍收複新疆、馮子才在鎮南關大敗法軍等重大勝利,都是與清軍的新式裝備分不開的。中法戰爭中,出關作戰的滇軍主要裝備是毛瑟槍,另外還配備了哈乞開斯連發槍、克虜伯鋼炮等。陸軍不僅裝備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軍事訓練。許多軍官都經過軍事學校的培訓,軍隊的素質得到提高。清朝政府能在甲午戰爭初期,迅速調集二萬多軍隊開赴朝鮮和鴨綠江邊,說明軍隊的機動性也能得到明顯改善。”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七艘,共二萬七千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五艘,共一萬七千多噸。既使不能說清朝的軍力強於日本,也決不能說清朝的軍力弱於日本。如果我們想想今天的中日軍事實力對比,想想日本的八八艦隊,金剛級戰艦,宙斯盾係統,更不用提空軍的劇大差別。如果說我們2000年能達到小康,我問一句:我們何時才能達到象甲午戰爭時那樣的中日軍事力量對比呢?

近來一些文章,把一堆經濟數據堆起來,而且堆的很高興,就等著去東京大***了。且不說日本也會發展,中國發展到一定階段就不可能維持那麽高的增長率。我隻是想問我們以前是因為經濟的原因輸的嗎?如果我們對未來躊躇滿誌的話,我隻想知道為什麽我們以前在經濟,軍事實力都不亞於日本時輸給了它,而且輸的那麽慘。

甲午戰爭不同於鴉片戰爭,不是大刀長矛對抗堅船利炮的戰爭。我又一次打開那段屈辱的曆史仔細查看。是的,我們不輸在經濟實力,不輸在軍事裝備,更不輸在愛國熱情。清朝的普通士兵是很英勇愛國的。中日初次交鋒,日艦截住運兵船高升號,船上的清兵寧死不當俘虜,用步槍還擊日軍,最後被擊沉,絕大多數士兵遇難。在隨後的平壤等戰役中清兵也拚死一戰,日軍往往要集中炮火和成倍的優勢兵力,才能攻克一個陣地。根據日軍的""清日戰爭實記""記載:“大小炮彈連發如雨,炮聲隆隆震天撼地,硝煙如雲湧起,遮於麵前。在如此激烈的炮擊下,原以為敵兵會立即潰散。然而,我軍前進一步,敵軍亦前進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時,除使炮擊更加猛烈外,亦別無他顧。戰爭愈來愈激烈,乾坤似將為之崩裂。……”日軍損失慘重,中日的傷亡人數對比是基本相當的。

但我們還有一些敗類,如清軍統帥的葉誌超。當日軍拿下平壤外城時,當日戰鬥就戰死189人,傷516人,清兵傷亡人數少於日軍。日軍所帶的彈藥、口糧都已用盡,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處境極為艱難。葉誌超卻喪失了抵抗信心,傳令放棄輜重,輕裝持械,趁夜而退。當時,大雨傾盆,清兵冒雨蜂擁出城。清兵混亂中不分敵我,胡亂放槍開炮,誤傷累累。經過整整一夜,清軍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亂中死傷人數達到二千多,遠遠超過了在戰役中的損失。平壤戰役後,清軍全部退至鴨綠江邊,日軍於是完全控製了朝鮮。

在海軍上我們也並不輸於武器裝備與愛國精神。有關中日黃海海戰的參戰實力對比大部份人都看過,具體說來基本是雙方旗鼓相當,各有所長。中國軍艦共14艘,其中4艘因太小沒有投入戰鬥,參戰軍艦10艘共31000噸。日本海軍實際參戰12艘軍艦共38000噸。中方勝在巨艦大炮,裝甲厚;“定遠”、“鎮遠”都是遠東數一數二的鐵甲戰列艦。日方強在速射炮多,火力猛。中方各艦管帶不少是由中國留學擔任的,熟悉船舶。北洋海軍水兵也很勇敢,富於愛國熱情,士氣很高,並不亞於日本海軍。大家都知道致遠號在管帶鄧世昌的帶領下,彈盡艦傷之時勇撞“吉野”,不幸為魚雷所中,全艦官兵共252名壯烈戰死。可很少有人知到在同一場海戰中“經遠”號負傷後,管帶林永升(他是一個留學生)臨危不懼,操輪撞擊日艦。不幸,也中魚雷沉沒,全艦270人除16人獲救外,全部犧牲。

我們輸在哪裏?我們輸在製度的腐敗。象慈禧老佛爺,要做壽,要搞慶典,修園子;反正國家的利益在她的私人利益之下,北洋的經費她可以任意取用,揮霍,而使北洋艦隊老化,無錢按原計劃購新艦,連吉野也因此又中國定造艦變成日本艦。甲午海戰旗艦“定遠”更是因年久失修,開炮竟震塌艦橋,讓整個艦隊失去指揮。還有一幫清朝的軍需官腐化墮落暗飽私囊,購來一些低劣的炮彈甚至教練彈充數。因此雖然有多次日艦中彈,卻未見炮彈爆炸。

我不明白為什麽這些也是同胞的中國人這麽有“膽量”,直到今天還有人敢在假藥,工業酒精兌酒,修橋上玩這些勾當,他們沒想到這是人命關天的事?

清庭還是“威嚴”的。葉誌超,方伯謙之流全被斬首,就連沒勸葉誌超的將領也被誅殺。然而他們造成的損失卻再也補不會來了。問題是在這種製度下,再強調愛國,還是會有葉這樣的人官路亨通,還是有個誰也管不到的老佛爺,把一人,一家的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縱觀甲午戰史,葉,方這樣的人還不算太多,北洋艦隊的官員們還沒“都爛掉”。我不知要是大多數官員都開始發黴,發爛又會怎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葉之所以能爬上具有決定性的清軍朝鮮統帥的位置是因為他謊報牙山勝利。這種“大膽”作風讓我吃驚:難道就不怕被揭穿嗎?

我不明白我們這個民族哪裏出了問題,直到近百年之後還有人敢慌報各種信息,甚至畝產萬斤。官員虛報政績,邀功請賞,隻知官階待遇,無視民間疾苦,和晚清之政有什麽區別呢?

麵對曆史我默然無聲。從小時候老師就教我: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我沒認真想過這句話,直到今天我重溫曆史。

我在想,如果我們已知曆史,如果時間再重給我們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我們還是不是必負於日本?既使重來一次,我們還是必輸!我在內心痛苦地承認。任何一個史學家都知道:甲午的命運在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兩種不同的變革興起時就已種下。既使我們能僥幸獲得一二次的戰術勝利,也難逃最終的戰略失敗。

如果是經濟,我們可以強國;如果是軍事,我們可以強軍。但如果是製度的腐敗,我們又將何去何從?

回顧曆史,當1898年六君子蝶血菜市口之時,清政府還有消化的能力,引導的能力,控製的能力。等武昌起義之時,它一點討價還價的能力都沒了。一個權力的崩潰,另一個權力還不能有效建起,這時的改革是極艱難的,失去統一的政令與權威,破舊立新談何容易?當正常的“遊戲規則”無法建立時,剩下的隻有暴力、陰謀,或其他。天佑英國,天佑日本,但我族卻如此不幸。

亂大清者非孫文,軍閥割據之禍首亦非孫文,更非孫文的民主理想。可惜很少有人懂這層道理,就象很少有人真正明白俄國現在為什麽會亂。其實看看俄國,看看羅馬尼亞,當派去鎮Ya的軍隊扭轉槍口時,已標誌了一個??一個我們演過的故事。隻是希望他們在新權威建立之後能完成必須的社會變革。 曆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