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從宋朝滅亡看汪精衛 與勾踐的賣國與救國

(2007-05-17 12:10:26) 下一個
從宋朝滅亡看汪精衛 與勾踐的賣國與救國

  1269年,蒙古在滅了西夏和金朝之後,對宋朝攻擊,從遊擊戰改為攻堅戰,襄陽被圍困。 宋朝皇帝趙孟啟手下的賈似道掌握全國軍權權,賈似道不斷派出援軍赴援襄,但派出去的援軍像羊群一樣,一批批被蒙古吞食,最後他命他最親信的大將範文虎,也許是範文虎貪生怕死,也許是實力不如蒙古軍隊,範文虎在包圍圈外紮營,隻是偶爾截擊一下蒙古的巡邏部隊。襄陽被圍五年後,糧盡援絕,1273年,蒙古兵團運來回回巨炮,一炮就把城樓轟碎,守將呂文煥望著首都臨安痛哭,開城出降。
    1274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宣布宋帝國叛盟和扣留使節郝經的罪狀,對宋帝國全麵進攻。蒙古兵團在大將伯顏率領下,攻陷鄂州,順長江東下。同年,宋皇帝趙孟啟逝世,他的四歲兒子趙顯繼位,由孩子的祖母謝太後主持政府,孤兒寡母隻能倚靠賈似道。賈似道親征,進抵蕪湖,橫江布防,任命範文虎當海陸聯軍總司令,據守安慶。1275年,蒙古兵團迫近安慶,範文虎竟然全軍投降。賈似道隻好議和,而伯顏根本不相信賈似道,拒絕賈似道的密使要求,大軍在蕪湖江麵,擊潰宋軍最後一道防線。賈似道逃到揚州,把囚禁已達十六年之久的蒙古使節郝經釋放,企圖緩和蒙古的憤怒,但為時已晚。
  謝太後把賈似道免職,直接派人向伯顏乞和,願降為屬國。怕顏同意南宋的投降,蒙古最初的目的並不是非要消滅宋朝不可,不過是要求宋帝國像安南王國和高麗王國一樣,作一個臣服的附屬國既可。

可是,當蒙古使節廉希賢前往臨安談判,走到獨鬆關時,被一位愛國心強烈的守將殺掉。謝太後在驚恐中,第二次派特使向伯顏解釋誤會,保證嚴懲那個守將。伯顏第二次派出使節張羽,走到平江,又被另一位愛國心強烈的守將殺掉。伯顏怒不可遏,發動進攻。 蒙古兵團在毫無抵抗的情形下,進抵臨安,宋政府瓦解,包括宰相在內的當權官員,以及日夜都在思念忠君愛國的道學家士大夫群,大都逃走,謝太後和不懂事的孩子皇帝趙顯,隻有投降, 南宋滅亡。

南宋滅亡有宋朝重文輕武的原因,但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實力的絕對差別,蒙古當時已經消滅西夏和金朝,國土麵積和軍事水平都是南宋所不能相比的,蒙古軍隊有戰馬,這是當時的“坦克”部隊,宋朝的步兵怎麽打得過呢?而且,蒙古還有現在的“原子彈”,也就是回回巨炮,宋朝想要據城而守,也是不能,襄陽的陷落就是最好的例子。那麽,宋朝是應該學朝鮮一樣做蒙古的附屬國好呢,還是最後滅亡好呢?從理想主義角度看,抗爭但滅亡了,也是光榮的,但從適者生存的角度看,忍一時之辱,更為明智,就如朝鮮做了中國近千年的附屬國,但人家今天確是獨立的國家。而且,如果南宋保留附屬國的身份,那麽,在元朝在內鬥和天災時,取代元朝的就很有可能是宋朝,而不是變態的明朝,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一改宋元的鼓勵商業製度,開始禁海,搞文字獄,太監橫行,廷杖等等,對中國的發展實在是一大害。遺憾的是,曆史不能假設。

下麵說說汪兆銘,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字季新,號精衛,曆史上多以「汪精衛」稱呼。他早年是革命分子,相當於今天的海外民運,在中日戰爭期間因有與日本合作的事實,被公認為中國最大的漢奸。1901年參加科舉考試,以廣州府縣第一名考取秀才。清朝鼓勵學生出國學習,於是,1904年和胡漢民等人一起考取赴日本政法大學速成科的公費留學生。1905年7月參加廣東人的留學生組織「興中會」,這個相當於今天海外民運的一個分支組織。1907年開始隨孫中山遊走越南、馬來亞等南洋各地,為革命拉讚助,在馬來亞的檳城結識了華僑富商陳耕基的女兒陳璧君。

通常人們以為他的前期是如何的英雄,而後期是怎樣的漢奸賣國賊。我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前期不過是個不通世事的書生或者叫憤青,而後期被人稱為漢奸的行為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汪精衛成名是因為行刺攝政王載灃,他的目的並非一定要刺死載灃,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賭氣行為,也就是一個不隻天高地厚的憤青。原因是梁啟超等改良派主辦的《新民叢報》上批評革命黨的破壞行為,而且譏諷汪精衛等隻是嘴上喊口號,讓別人送死,自己卻沒什麽實際行動,嘲笑汪精衛這些海外人士是 “遠距離革命家”。於是,有了所謂的汪精衛行刺,被逮捕,清朝對這種行為都沒殺了他,足見當時清
朝民主自由的程度。下麵看看汪精衛獄中親筆供辭。

汪精衛說,“至於日本,則所謂最重君權之國也。其憲法上君主之大權,還非德國可比,微論英國。今中國之言憲政者,或謂宜以日本為法,或謂其君主大權過重,戾於法理,為不足學。”。中國,日本和朝鮮一樣,都是儒家的文化圈子,正適合君主立憲,汪精衛連這個也不明白?非要美國那種民主才是民主麽?

他又說,“夫民族主義,與民權主義,有密切之關係。民族主義,謂不欲以一民族受製於他民族之強權。民權主義,謂不欲以大多數之人民受製於政府之強權。然所謂強權者,即政治上之權力。今號稱立憲,而其目的在於鞏固君主之大權,是其強權,較昔加厲,其終於為民族民權兩主義之敵,不亦宜乎? ”當時的漢族也有 加入內閣的啊,數量不可以慢慢改變麽?為什麽要推翻重來?而最後推翻了,推翻後的結局呢?辛亥革命之後是中國最黑暗的時代,最後也沒有什麽民主。民權主義,謂不欲以大多數之人民受製於政府之強權?瞎扯,美國現在最民主,但美國人民不照樣受美國媒體的愚弄。'今號稱立憲,而其目的在於鞏固君主之大權,是其強權,較昔加厲,其終於為民族民權兩主義之敵,不亦宜乎?' 又是扯謊,正因為清朝的君主立憲而導致權力下放,導致清朝的最後滅亡。 總之,早年的汪精衛也就是個寫作水平不錯,但思想深度一般 的書生。

汪精衛為什麽後來叛國呢?先介紹幾本有關的書,[真實的汪精衛], 作者:林思雲,林思雲據我所知是個民主紅衛兵 ,但裏麵的史料夠全的,他對史料的解讀你可以自己判斷,我個人的觀點是不因人廢言。[汪精衛傳],寫的比較客觀,作者,出版社忘記了。 金雄白的“汪政權的出場與收場”,裏麵列舉了大量的論據,是否可信自
己判斷吧。

關於汪精衛為什麽叛國,說說我的觀點。當時單靠中國難以取勝,而國民黨的“敵人”gcd 卻在發展壯大, 在允許的範圍內和日本講和,不隻是汪精衛的觀點, 老蔣也這麽幹的 ,不過,老蔣的這類行為被掩蓋了 ,不隻是老蔣,孫中山的革命也是用領土等做交換以讓洋人支持他的革命 。如果叫汪精衛是漢奸,那麽老蔣和孫中山的行為又叫什麽?

事實是孫中山的革命後讓中國丟失了外蒙,還有相當於浙江省麵積的土地給印度 ,無論什麽借口,丟失國土都不是好事 ,如何理解一些政治人物嘴上愛國為民卻幹著另外的事? 建議你看看[社會契約論] - (法國)讓雅克。 盧梭 。

下麵來點評一下[真實的汪精衛]

//“二次革命”失敗後,汪精衛的人生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前汪精衛以為中國的一切罪惡之源就是滿清政府,隻要打倒了滿清政府,中國就一下會變成一個民主 強盛的國家。但是汪精衛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曾經為之獻身的革命事業,竟然得到這樣一個結局,革命不但沒有使中國民主強盛起來,反而比以前清王朝的時代還要糟 糕。//
這個觀點,孫中山自己也說過。一個國家打倒了容易,建起來難噢,汪精衛當初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相信他絕對不會搞什麽行刺的壯舉。

//陶德曼希望中國人吸取前車之鑒,不要象德國那樣搞到無條件降服的地步。1937年11月5日,陶德曼向中國方麵透露了日本講和的條件:(一)內蒙成立自 治政府;(二)華北非武裝區域擴大,主權歸南京政府,治安由中國警察維持;(三)上海非武裝區域擴大,治安由國際警察管理;(四)中國停止反日排日政策;(五)共同反共;(六)減低日貨關稅;(七)尊重外國人在華的權利。12月2日,蔣介石與顧祝同、白崇禧、唐生智等國民黨高級將領開會,征求大家對陶德曼轉達的日方和談條件的意見。與會者均認為日本沒要求成立華北自治政權,沒要求承認滿洲國,也不要求賠款,條件不算苛刻,白崇椿甚至說:“如果條件隻是這些,那為什麽還非要打仗不可呢?”12月2日下午,蔣介石會見陶德曼,表示中國願意接受德國的調停,可以以日本提出的條件作為和平談判的基礎,但華北的主權和完整不得侵犯,和談始終由德國擔任中介人。蔣介石還說:假如他全部同意這些要求,中國就會被輿論浪潮衝倒,中國就會發生革命。他要求德方、日方對談判一事嚴格保密。//
這個算賣國麽?

//1937年8月2日蔣介石召見蘇聯大師鮑格莫洛夫,請求蘇聯給與全麵的軍事援助,蘇聯方麵答應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但要求首先在兩國之間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互不侵犯條約”的主要目的是使中國承認以前被沙皇俄國侵占的領土,不再向蘇聯提起領土要求。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在南京簽字。//
這個算賣國麽?

//塘沽協定》公布後,社會輿論一片沸騰,強烈抨擊蔣、汪批準的這一喪權辱國的協定。當時的一份報紙這樣寫到:“如果要說那些以大刀、石頭及血肉之軀英勇與日寇拚死的抗日官兵值得後人永世頌揚的話,那麽南京政府,尤其是蔣、汪二人,實為出賣中國領土主權、出賣流血犧牲的愛國官兵、出賣愛國民眾的千古罪人。”上海的市民團體還聯合發出通電:“我全國民眾,誓死抗日,而汪精衛誓死媚日,
竟至敢冒不韙,繼《上海停戰協定》之後又簽訂賣國之《塘沽協定》,即加以賣國之名,豈得為過。”
麵對全國一片討罵汪精衛的氣氛,陳公博找汪精衛說:“簽了這個協定,先生遭到各界紛紛批評,我真不知道汪先生為什麽要背這個黑鍋?”汪精衛說:“我們要複興中國起碼要三十年,不止我這年紀看不見,恐怕連你也看不見。我已年過半百,無其他報國之道,隻要中國不再損失主權與領土,就可告慰平生了。”陳公博聽後感動地說:“曆代王朝危急之秋總有人站出來背黑鍋的。其實南宋秦檜也是一個大好人,他看南宋已無力與金抗戰,就挺身而出與金講和。我想秦檜是一名狀元出身的有學問的宰相,決不是傻爪。他當初何嚐沒有想過以後要被世人唾罵?但他還是以犧牲自己來換取南宋日後的中興。李鴻章、袁世凱也都想複興國家,都不想賣國。可是李鴻章死了,袁世凱也死了,中國還是不振,到今日國難愈加沉重。”陳公博繼續說:“現在有人說《上海停戰協定》、《塘沽協定》是賣國,我看與其說是賣國,還不如說是送國。賣國的人還有代價可得,送國卻是沒有代價的。今日要送國的人大有人在,又何必要汪先生去送呢?” 汪精衛聽後說:“別人去送國還不如我汪某去送。別人送國是沒有限度的,而我送國則有限度,不能讓他們把國都送完。”
陳公博又說:“不過我對於先生這種無代價的犧牲總覺得不值得。”汪精衛則說:“說到犧牲,都是無代價的,有代價便不算犧牲,我已五十出頭了,我決意當犧牲品。”//
這一段讓人深思哦

總之,評價一個曆史人物,要根據當時的環境。當時的國民黨因為老蔣和張學良的不抵抗而丟失東北後,實質上標誌中國抗日的極大劣勢,甚至可以說,國民黨必敗。因為當時中國的鋼鐵基地在東北,90%以上的鋼鐵在那裏出產。汪精衛投靠日本是老蔣同意的,因為老蔣要是真的殺汪,完全有機會,參見馮玉祥和李傲的相關回憶錄和評論。因此,汪精衛的偽政府不過是給國民黨提供了緩衝,而老蔣所謂派了多少多少殺手懲罰漢奸,不過是做秀。最讓我鄙視老蔣的是,此人在逃到台灣之前,竟然把汪的墳墓給炸毀了,太不夠意思了,人家卻為你永世承擔漢奸的罵名,讓你成了抗日的事實上的英雄。當然,也許汪的墳墓裏麵有老蔣醜事的文件之類的。有意思的是,二戰的兩大陣營裏麵汪蔣政府各自代表一方,也就是說,任何一方勝利,中國都是戰勝國。如果德國和日本最後勝利,汪的政府會怎樣評價老蔣呢?明確一下,汪精衛賣國是鐵板釘釘的事情,既然是賣國,不管為什麽賣國。

最後,以勾踐的故事結尾。勾踐是中國春秋時越國國君,前496年至前465年在位。勾踐即位後改稱國王。勾踐不聽範蠡勸阻,出兵攻吳,在夫椒大敗。吳軍乘勝占領越都會稽,將勾踐圍困在會稽山。範蠡建議勾踐用卑辭厚禮向吳求降,如若不允,就由勾踐親自去吳國做人質。勾踐采納了這一建議,用美女、財寶賄賂吳國。夫差於是與越國議和,率軍回國,勾踐去吳國給夫差作奴仆,最終騙得夫差的信任,3年後被釋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後發誓複仇滅吳,休養生息。一年,越國向吳國進貢蒸熟的種子,使第二年吳國大饑,削弱了吳國的國力。前482年,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攻入吳都姑蘇,俘吳國世子友。夫差返國後被迫向勾踐求和。勾踐不久後再次攻吳。勾踐二十四年,越軍圍困吳都三年後終於破城。夫差自殺,
吳亡。勾踐隨後北上遷都琅琊,與齊國、晉國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如果勾踐沒有最後勝利,又該怎麽評價他呢?

勾踐: 臥薪嚐膽


勾踐劍南博展圖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