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20p)中國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謊言 謊言沒有終止

(2007-05-17 10:53:29) 下一個

(20p)中國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謊言  謊言沒有終止


大躍進時期畝產萬斤等謊言,加上自然災害,大食堂,多征購,據絕外援,確實餓死了很多無辜的百姓。

 

但是,謊言沒有終止。關於餓死多少人的問題,國內主張民主的精英學者,還有海外反華勢力,把這個數字大肆誇張了,有的說4000萬,有的說3000萬,其中3千萬幾乎成了公認的。這也是不符合實際的,見附文。中國謊言不斷,百姓不幸,也是國家災難。大躍進的謊言,沒有加速國家建設進程,反而導致一些人餓死;後來過度醜化大躍進的人,沒有達到反毛的目的,相反,因為大量社會常識可以揭穿3千萬的謊言,於是,網上反而出現了毛澤東熱,催生了中國的新左派。

 

 

 

 

 

 

 

 

 

 

 

 

點擊在新窗口查看全圖CTRL+鼠標滾輪放大或縮小 

 

 



 

 

 

 

 

 

 

 

 

 

 

 

 

 

 

三年自然災害

一。三年自然災害是存在的
1。特點是集中在主要產糧區河南、山東、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龍江等省區的旱災,占全國成災麵積的82.9%,而且各種災害交替出現。
2。特點之二是受災麵積與曆年比並不高,比例30.8%。於是李銳等玩平均什麽的數字遊戲,就說沒有三年自然災害,這是不應該的。中國麵積大,但主要產糧區也就占30%左右,三年自然災害正好是在這些主要產糧區,所以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

二。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造成餓死人時間事件,裏麵有人為因素,比如辦大食堂,上交糧食過多而導致有的農民沒有足夠的口糧。但這不能否認三年自然災害的存在。
這裏提一下,在中央下令停止辦大食堂後,有的地方違反命令,繼續辦大食堂,詳細的參見文章:麥苗青麥苗青黃。

三。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造成餓死人,除了上麵的天災人禍外,還有美國等的封鎖因素。伊拉克曾經是那麽富裕的國家,但在美國封鎖後餓死了那麽多孩子,就可以想象西方封鎖的危害之大。

四。餓死總人數:國內外學者都是以所謂出生率和嬰兒死亡率等推測的,數據本身就不準確,所以得出的三千萬或者兩千萬都是不準確的。而唯一可信的是當時人均壽命57歲,這個是真的。以人均壽命57歲進行數學計算,最多死亡人數是400萬,這隻是推測。

五。中國曆史上人口大量丟失的例子有唐朝的安史之亂,加上後續的史思明叛變,一共9年,死亡才3000萬以上;太平天國共13年,死亡2000萬以上。辛亥革命後的軍閥混戰,死亡2000萬以上。而三年自然災害隻有三年,加上大家都挨餓,救災的糧食支援比過去及時多了,怎麽可能會死亡才3000萬以上?而上述例子不但有災荒還有殺戮,持續時間長,中央指揮失靈,才造成那麽大的死亡的。因此,從曆史來推測,所謂的3000萬是個謊言。

---------------------------------------
算命 -- 兼為秋實先生延壽
作者:delphi

這好不容易又到周末了。這個帖要和各位商榷一個十分嚴肅的話題,就是“人命”還有人命怎麽算的問題。想談四層意思。一.右派不關心人命,二.人命指標好,三.好在什麽地方的證明,四.應用。需要說明“人命”一詞在本帖中有特定的含義,指“人均壽命”或曰“期望壽命”,主要從統計的角度。

一. 右派不關心人命

在野右派們自稱“為民請命”,雖一盤散沙,也大旗舞得獵獵的。新觀察堪稱“為民請命”之旗手吧,不謂不光榮。但是偶要說的是,右派其實並不關心人命。偶的證據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在新觀察的鎮壇之寶《大饑荒檔案》裏麵,竟然找不到一篇文章或是一個數據涉及到人命這個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指數。第二個證據是,右派對於左派或中間派人士一直提倡的用科學和客觀的態度來研究大饑荒死人問題的呼籲,一貫采取極不嚴肅的態度,皮裏陽秋。

這不是右派和右派人口學家的光榮,而是他們的恥辱。

左派或中間派人士是不相信右派“餓死三千萬人”的鬼話的。左派或中間派人士提倡要用科學的客觀的態度來進行研究。在本壇,黑旋風先生、SUN先生、Lian先生等等都是著過先鞭的。在強國論壇,日前有數學先生又起呼籲。數學先生的重點在於證明大饑荒期間餓死人是美帝蘇修的責任,而不是災荒和中共的責任,所言偶部分讚同。他對於搞局部的調查驗證則較少熱心。在本壇,日前亦有elder先生建言呼籲對大饑荒中的餓死人數展開抽樣調查,希望能以科學的精神,而不是以先入為主、憑政治傾向來探討包括人命變化在內的幾個關鍵問題。elder先生所言本人無不讚同。

響應elder先生的呼籲,本人在日前往本壇投過一帖,是針對人命指標曆來在人口統計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談了談有關問題,並且利用推出的公式算出: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均壽命達到57歲的狀態下,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餓死”人口數不會超出447萬。好象很觸動了一下右派的神經。當然啦,這個結果在給出嚴格證明之前是不會有人相信的。既然偶們要提倡科學精神,就不能象右派那樣,僅僅靠列數字、充大個、說硬話、拋天馬行空式的文字來活命。在本帖子裏偶會給出推導的(很簡單)。不過在做此事之前,偶必須使用大量的篇幅來論述人命指標的重要性,偶不願意看到如此重要的一個指標竟然會被有意或是無意地疏忽掉。
偶不能說右派一定就有意疏忽,偶也不懷疑他們做“學問”的功底。路人皆知,在野右派們說關心的,不過是在人命以外的其它東西。

所以偶說,右派並不關心人命。

二. 人命指標好

右派人口學家如秋實先生即使在其十分清醒的時候,也不會懂得人均壽命這個指標的重要意義。這不是貶低他,事實就是,偶沒有能從他拋出的大量的天馬行空大文和五花八門的數字術語中看到任何的蛛絲馬跡。就講前兩天拋出來的《營山縣誌》吧,被指出毛病之後,慌慌忙忙補進去一大堆數據。可是從那當中偶還是沒有能夠找出有關人均壽命的數字。秋先生是很會拋數字、充大個說硬話的專家。這位專家不太會做分析綜合。堂堂秋專家,曠日持久大論爭,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哀。當然,如果要求這樣的“專家”去致力所謂的科學精神,恐怕還不如去求肩客豁出他的本錢來去做賠本買賣(當然啦,偶並不認為秋肩客是毫無本錢的,嗬嗬)。

右派人口學家一定會辯解說國家統計局沒有公布人均壽命的統計數據。看來國統局是存在一定的問題,至少沒有意識到該指標的重要性。但是偶認為國統局一定掌有人均壽命的統計表格,它不在網上公布,是否那局子裏的人認為人均壽命隻是一個導出量,不能作為基本數據來發布呢?假如國統局的人是這認識,這是不是說明他們對人均壽命本身從來就沒有做過深入定量的分析呢?偶想應該不會的,要麽有什麽原因。人命指標值就是把迄至某一時點的某個時期內所有的死亡人口的年齡加起來,再除以死亡人口總數得到一個平均值。事實上它既是導出量又是基本量。人命指標值裏使用了死亡人口數做基數,所以是導出量;但另一方麵它又包含有獨立於死亡人口數的年齡信息,因此更是一個基本量。不難理解,這個內外功夫俱全的東東一定會來得比死亡人口值來得值,來得好、來得更可信。

下一節要從數學上證明,人均壽命指標是“良態的”和”穩定的“。對數學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跳過所有的數學表述,直接看文字和結論就可。偶也是沒辦法。數學能人多得很,私心不過為引起一個討論。所謂良態(well-conditioned)是說指標值不太受數據誤差的影響,有時還有抑製觀測誤差的功能。穩定(robust)則是說指標值不怎麽受初值和中間突發誤差的影響,具穩定性。運用良態的和穩定的指標來推求其它新指標,得到的結果自然要比利用病態和不穩定的數據可靠得多。

順便說明,有一些基本量(比如死亡人口總數等等)通常具有誤差或不定性。利用這樣的數據來作差值運算,是一個典型的“病態問題”(ill-posed problem),運算結果可能會帶上比原有誤差大得多的新誤差。要說明這一點很簡單的,比如一個時域觀測或統計f(t) 染上了頻率為◠的正弦誤差,

   f(t) = fo(t) + A·¤sin(ωØt),

A是誤差幅度,可能很小很小。fo(t)是真實信號。現在求f(t)的微分,也就是求f(t)隨時間t的增加或減少的速率,得到

   f(t) = fo (t) + A·ωへ·¤cos(ωØt),

偶們看到在變化率f(t)裏,誤差項幅度被“放大”了◜倍,成A·ωへ了。誤差通常變化很快很快,所以◡遠大於1。病態問題是Hilbert總結的十大數學難題之一,通常須配以使用正則(regularization)濾波來求解。偶在《局部不信,全般皆疑》一文中提到的天文的例子,在對射電天文數據處理時通常施加Strack高斯微分濾波,就是一種正則的法子。

通過上麵的分析,偶們明白了使用人口總數之類來計算諸如增加率呀減少率呀,潛在危險該有多麽的大!!!人口數字竟然如此不可靠,可是呀可是,偶們的人口專家如秋實先生居然還在那裏大嚼吐沫,津津樂道於他的什麽增加率呀減少率呀,一會兒又是什麽插值呀AR回歸的,拿著病態MM當令箭,顯他學問高。偶告訴秋先生,如果模型建立和計算過程不當,約束(參照)數據選擇和使用不當,又不加正則,那麽您那插值啦AR回歸啦什麽的依然是病態,最好別再用,好吧。在自然科學領域,會點插值、回歸予測什麽的也太小兒科。
三. 好在什麽地方的證明

為了表明嚴肅和科學,偶在下麵稍稍認真地作一點考察,分析一下在對死亡人口進行統計的過程中,如果存在有象秋實先生一言以蔽之“大量可觀”的漏報和多報的情況下,人口數字的誤差與人均壽命的誤差之間會存在怎樣的關係。秋專家不怎麽會做分析,對人命也不關心,所以往下偶就不去理他了。各位對數學不感冒的朋友也別理會出現的數學表述,竟直跳過去看文字和結論。需要講明,這裏的東東不需要什麽人口學知識,象偶知道的也就一點點常識,皮毛。

數學推導也太長太枯燥了,相信沒人喜歡看,所以偶就隻給出誤差式子在下麵,然後給出解釋。

(1)  δ(L) ≤ δ(N) -│N-·L- - N+·L+│/(Nt·Lt).

其中 δ(L)=│L - Lt│/Lt 是人均壽命的相對誤差
   δ(N)=│N - Nt│/Nt 是死亡人口的相對誤差
   N,L 分別統計死亡人口與統計死亡人口集合上的人均壽命
   Nt,Lt 分別真實死亡人口與真實死亡人口集合上的人均壽命
   N-,L- 分別為漏報人口與濾報人口集合上的人均壽命
   N+,L+ 分別為多報人口與多報人口集合上的人均壽命
   Nt = N + N- - N+.

式(1)說出來一些非常非常有趣的事兒。

第一,人均壽命值的誤差更小,用這個比用人口數字讓人放心。

δ(L)不會大於δ(N),可以證明第2項 ≤ δ(N)。

第二,根據人均壽命值,甚至可以找出死亡人口統計值中的差錯。

比如漏報和多報人口差不多,即有N- ≈ N+,那麽死亡人口不存在誤差,δ(N) ≈ 0,問題被掩蓋過去的。但是人算不如命算,這時的誤差δ(L)是

(2)   δ(L) ≤ 2N+/Nt, 對N- ≈ N+

通過核對本年與上年的結果,如果N正常,但δ(L)有一定值的變動,而本年內又不存在重大環境變異的因素,則能夠斷定這個N是不真實的,也就是說存在著近似等量的漏報人口和多報人口,並且可以根據(2)式反算出漏報(和多報)人口的概值。

第三,即使死亡人口的統計數值不準確,在一定條件下,人均壽命值很可能是準確的。

這太有趣了!在大樣本下,漏報集合,多報集合,真正的死亡人口這三個集合的一階統計量(如人均壽命)很有可能非常接近。設有L- ≈ L+ ≈ L,將這個條件代入式(1),有

   δ(L) ≤ δ(N) - │N- - N+│/Nt =δ(N) - δ(N)= 0.

注意│N- - N+│=│N - Nt│。

這太有用了。比如實死3000萬,漏報100萬,多報200萬,都是大數,各自平均後的結果,各各的人均壽命非常接近。偶猜一定時期內隻要沒有特異事件的發生,這種人均壽命非常接近的情形應該是經常出現的。這下偶們不用怕了,也不用去管死亡人口數N是真還是假,偶有人均壽命的數字,它壓抑來自N中可能存在的差錯!

第四,指導意義。譬如與上年相比,人均壽命出現了不合情理的變化,比方說誤差比死亡人口N的誤差來得還大,那是告訴偶不做複查不行了。於是偶就去做複查,複差減少直至消滅漏報和多報,使L-和L+走向零。那麽在複查之後,要是情況並沒有什麽改善,人均壽命中仍然存在著比死亡人口N大的多的誤差,這個事像指示,在死亡人口中一定有大量非正常死亡人口的存在。再下去,就是拿壽命值的正負和大小變化來判斷非正常死亡的可能原因了。

不消多說了,反正人命就是比死亡人口數值好。簡單想一想也明白的,象在前頭提到過,人命是一個基本量,在它裏麵不僅包含了死亡人口的信息,還包含了死亡人口之外的年齡信息。如要進一步問:這好究竟好到啥地方?界在哪裏?這偶就太累了,別為難偶了,需要用到漏報和多報集團的二階以上的分布。

這個必需由秋實先生那樣的大家來做。偶想這個課題是不是作為家庭作業,布置給秋先生去做啊?他一定會高興的,他看了這個帖子也一定會合不攏嘴地冷笑,這一笑,就有利於秋先生的延長壽命了(點題)。

4)應用

既然人均壽命指標這麽好,那麽應用它來算一算實際情況一定十分的精彩。是的,上次偶就算過一個了,在這一節還想舉幾個例子。不過太費時,也累了,先讓偶寫到這裏吧。
BTW 偶寫這個可不是為去統計局謀啥職事,偶隻是為了捍衛毛主席。其實能進統計局也很幸福呀,不就是統計人的生、死,對了還有結婚三種狀態嗎?太簡單了。比如有一幅彩色視像呢,光顏色就256x256x256=?種狀態的,那人除了統計局還不活了的是吧,哈哈。

 


續算命——應用之一:三年期間的餓死人數


偶寫了8000多個拜特的《算命》,為的就一句話:“人命”即人均壽命這個指標是良態的和穩定的,而通常使用的人口總數這個指標是病態和不確定的。隻要您同意偶這句話,偶那8000多拜特算偶白寫也成,有了共識偶們才好接著往下說。

既然人均壽命指標這麽好,應用它來算一些實際情況一定十分精彩吧。是的,偶現在就把上次算過的那個加上推導,放在下麵。再強調一次,人命指的是人均壽命。

4)應用之一:三年期間的餓死人數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有餓死的,人數記做Ne;有非餓死的,人數記做Nf,合起來總死亡人口就是N,N=Ne + Nf。“餓死”是個什麽概念想大家都清楚的,偶就不再特別加以說明。現在考慮把所有N個死者死時的年齡加起來,有

(3)    死亡全員的年齡之和 = 餓死者年齡之和 + 非餓鬼者年齡之和

象以前一樣,分別記Le、Lf、和L 為餓死人口、非餓死人口、死亡全員的人均壽命。對(3)式求集合平均,得

(4)    NL = NeLe +NfLf.

接下來偶們定義餓死人數Ne在死亡全員N中的比例為x = Ne/N,使用條件N=Ne+Nf,經過簡單的演算後就得到

(5.1)   x = (Lf-L)/(Lf-Le)
顯然
(5.2)       0 <x < 1。

用文字來表達,就是上次給出的那個形式了。(May 10, 2001 64.23.9.82/xgc/messages/66201.html)

(5.3)  餓死者占全部死者的比例(%)
  非餓死者人命值 - 全死亡者人命值 
= —————————————————— *100
  非餓死者人命值 - 餓死者人命值

先來討論兩個極端情形。

(A)假定餓死者的人命Le接近於非餓死者的人命Lf(說是正常死亡者人命也不失一般性),即Le ≈ Lf。由於x須滿足式(5.2),不可能是無窮大,此時必有Lf=L,也就是講正常死亡者的人命就等於死亡全員的人命。換句和講,不存在餓死者。

這就自相矛盾了。這個矛盾表明餓死者的人命Le不可能等於正常死亡者的人命Lf,且按常識有Le<Lf,餓死的人命總比正常死亡的人命低,且一般低很多。

(B)假定正常死亡者的人命Lf比餓死者的人命L大很多,即 Lf >> Le。由(5.1)得

    x ≈ 1-(L/Lf)

因為餓死者數x*N不可能超過總的死亡人數N,式(5.2)必須滿足,於是知L<Lf。

也就是講,正常死亡者的人命Lf肯定比全員死亡者人命L來得高。不然x就是負數了。正常死亡者人命Lf就是如果什麽也不發生情況下的全員人命L。

接下來基本上就是具體數值計算。偶現在不知道正常死亡者的人命值Lf和餓死者人命值Le,要是知道就能很快算出餓死的人數。哪位知道的請告訴偶。

也沒有關係,偶們來估計不利的情況。已知三年自然災害那時的全員人命已達55~60歲,就算L=57歲(順便,民國時期平均35歲)。按照(B)的討論,正常死亡者人命Lf不低於全員人命L。如果什麽也不發生,那麽Lf就等於L。比如現在咱們國家沒啥特殊情況,根據人口白皮書上說的現在的Lf ≈ L在68歲~70歲之間。而在60年代初期Lf當然沒這麽高,就算61年吧偶想Lf=61歲比較符合實際。代入式(5.1),得

  x =(1 -L/Lf)/(1 -Le/Lf)=0.06557/(1 -Le/Lf)

又,根據(A)的推論,有理由相信Lf比餓死者人命Le大得多,象丁抒形容的那樣,大批大批的兒童餓死了,使得餓死者集團的人命大大降低,偶們就算Lf/Le= 2.5倍吧。又,查三年(1959年到1961年)的死亡總數N=970+1693+939=3602萬人。代入上式得餓死人口的上限為

  x* N =0.06557 * 1.6667 * 3602 =394萬人
當然上麵隻是個概數,上限值,且3602萬的準確性有待證明。盡管如此。偶們根據人命即人均壽命這個不太會豁邊的指標算出了上述的結果,概算就是400萬吧。要是有具體的數字,也不用著偶這等勞累了,在(5.1)式那裏一步就能得出結果。關鍵,全員的人均壽命已經有57歲之高,在那裏擺著呢。三千萬餓死的鬼話可以休矣。

 

 

 

 

 

從現有的統計資料看,1959~1961年我國直接人口損失一千多萬,農業產出僅1959年就下降了15%。有關非正常死亡人口,國內外學者Ansley1981年估計的結果是1650萬,John1982年和Peng1987年估計為2300萬,Ashton1984年估計為2950萬,Banister1987年估計為3000萬。這場災難的起因至今也莫衷一是。1984年的Bernstein 指出由於政府的征購率過高導致農民剩餘糧食減少並最終導致饑荒;1996年楊大利指出饑荒是由於非理性消費(irrational consumption)造成的,公共食堂是公共財產,最終導致公地悲劇,造成過量消費,形成饑荒。

上述說法成立麽?

 

本文認為,真正的主要原因是天災,而且,非正常死亡人數遠遠低於海外人士的研究結果。  


 

以下數據資料摘自《中國統計年鑒》


54年總產量3390億斤,征購1018億斤(包括出口34億斤),……征購不低,沒餓死人
……
57年總產量3898億斤,征購 921億斤(出口40億斤),……征購適中,沒餓死人
58年總產量4000億斤,征購1035億斤(出口54億斤),增產部分全征購了,征購量高了,沒餓死人
59年總產量3400億斤,征購1282億斤(出口83億斤),征購沒有明顯增高,餓死人
60年總產量2870億斤,征購 930億斤(出口53億斤),征購下降到57年水平,餓死人

61年總產量2950億斤,征購 730億斤(進口89億斤),征購進一步下降,餓死人

 
58年基本沒自然災害,59年初怎會餓死人呢?糧食出口是增加了,農民每人攤到5斤2兩!!!怎麽會跟餓死人有關呢?

審視糧食總產量,征購數量,有無餓死人,得出結論:糧食產量下降,才是“罪魁禍首”。

“欠收”:

58年增產2.6%!

59年欠收600億斤!

60年欠收1130億斤!

61年欠收1050億斤。

 

59年~61年三年間糧食欠收的數量加起來,相當於60年那一年的糧食總產量!

糧食欠收自59年,氣象水文記錄:59年~61年全國70%、72.5%、76.7%以上的耕地遭到了嚴重自然災害。等重新回到58年的糧食總產量水平(過4千億斤)時,已是66年,可那一年需要養活的人口數量,已經比58年高出一億多!“65年、66年那會子,各地東西都很便宜,農副產品相當豐富,……過日子算是不錯”。解放後第一個欠收發生在59年,61年後再次歉收,已是90年代、十多億人口的時候了。

發生糧食產量大麵積、大範圍下降、尤其是連續地欠收,在中國這樣一個以農民為主、農民以“勤勞忍耐”著稱、又有960萬平方公裏土地的國家,唯有天災、戰爭能做到,GCD政府即使“想”這樣做,都做不到,其難度不會比“畝產萬斤”小。

餓死人問題,建議思考一下:今年夏收(主要口糧來源,占全年70%左右)時,明年形式嚴峻已知道,還指望著秋糧(占30%)?在口糧不足的時候(甚至8個月不到),是看菜吃飯、細水長流,還是照常吃?中國農民大多數是采用細水長流的,不是那麽容易發生餓死人的。所以,“外推法算出非線性死亡人口”的方法在數學上站不住。

 

關於大鍋飯,55年就開始吃,1955年11月底的統計,全國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戶已經達到4,940多萬戶,比1954年的229.7萬戶增加了21倍多,占全國農戶總數的40%以上。 56年已經99%完成合作化,56年、57年、58年都吃,沒見到欠收,年年增收。結果是吃到80年代,一直吃著,既沒見到前麵饑荒、也見到後麵饑荒,饑荒跟大鍋飯政策沒有因果關係。 中國1959-1961年的農業危機爆發,原因是連續三年70%以上耕地遭受到的嚴重自然災害。

 

總之,1959~1961年中國大饑荒的人口損失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現在發表的數字普遍偏高,而災難的起因主要是天災,政府的征購率過高和公共食堂不是主要原因。

 

 

 

 

 

 

文革大揭密,兼談中國落後的根源

孔子要克己複禮,大公無私,舍身取義.  這個造就了毛澤東,袁崇煥這類英雄人物.  孔子說的人性本善使中國有和諧的社會,  孔子讓個人修心養性有助於個人的發展.  以上這些大家都清楚的.

也許不是孔子的本意, 但孔子的理論卻被中國人接受兩千年. 現在的今天大有抬頭之勢.

我認為中國因為儒家思想的“保守”“懷古”而落後, 曆史上的變法很多是因為這種思想的限製而失敗.  儒教期待和平是儒教泛濫之後的和平, 四書五經橫行, 科技被斥為奇跡淫巧, 百姓被儒教的牧民之術所欺騙, 主戰派的武將被以和為貴的狀元宰相所害死, 結果得到的是中國人受辱的和平.

漢武帝起初也是征戰四方, 後來也許是因為人老了,人變了.  董仲舒、公孫弘等人借此機會宣傳儒教,  漢武帝采納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朝的獨尊儒術在當代是有他的進步意義.  但是, 我認為, 中國曆史上最大最殘酷的文字獄就是漢朝的獨尊儒術.  自此以後, 中國再也沒有偉大的思想家出現嘍.  一個偉大的思想要借鑒其他思想,要和其他思想碰撞才會產生的.

漢朝之後的唐朝,因為離漢朝比較近,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還沒那麽厲害.  而之後的各個朝代就慘嘍, 中國不斷受到外族的侵略, 版圖越來越小, 最明顯的例子的是“送”朝.  宋朝當時的經濟是中國曆史上最好的一個, 而結果大家也之知道了. 造成“送”朝滅亡的原因, 我認為“獨尊儒術”的功勞大大的.關於嶽飛之死,有的說主要責任是皇上保皇位,有的認為是秦燴.   我要說,害死嶽飛的還有儒家的重文輕武。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也許是儒家為了抬高自己講的不負責任的話,  加上隋唐的科舉製度
更是限製了讀書人的方向, 如此的種種限製也難怪中國科技落後嘍.  而清代晚期廢除了科舉,  派人出國學習, 這本來是值得讚美的. 但實質上堵了一些所謂“知識分子”的升官的路, 因此清代被誣蔑也就多了一個理由嘍.

正是毛澤東力挫儒教,  強國禦辱,  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讓中國再次站立起來嘍.

提到毛,不能不說點文革.  文革不止日本, 英國,法國等等都有類似的活動. 文革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百姓對權威的挑戰, 是割除限製中國人思維的儒家思想.  其意義是非同尋常的, 所以, 毛因此而成為偉人.  曆史上通常是百姓造反推翻政府, 而毛卻讓人民批判他和他的政府, 多大的氣魄哦!這才是真民主!  是屬於人民的民主! 偉大啊!  有人把文革和"辛亥革命"比, 我認為是對文革的侮辱.

關於文革 ,期間的經濟和科技也是有發展的 , 和通常人們的想法不一樣哦.  比如,文革時期整個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這個是經常看到的說法.  真的是這樣麽?請看: 從1967年至1976年,  社會總產值年平均增長6.8%。 工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7.1% ; 國民收入(淨產值)年平均增長4.9%。  這些數字來自武力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99》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     

關於文革失敗的原因, 我認為文革的失敗是多個原因造成的.  除了當時沒有建立健全好政治法律, 還有毛當時的解釋不夠, 比如什麽資產階級法權, 這個名詞我現在也不知道怎麽解釋.  我不是自誇,
但我的水平應該在一般水平以上的了, 但我都不明白呢.  另一個原因是, 曆史的環境限製.  比如當時的“走資派”有幾個知道是什麽樣子的? 當然, 現在看來, 毛的預見和當時的判斷是準確的.

最後,我認為文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文革觸動了上層階級的利益. 很難想象一個運動或者革命在得罪幹部和知識分子階層會成功的.  毛最後也妥協了,這說明了問題.   所以文革在毛絕對權威下失敗了,也不可能再來了.  因為哪個搞政治的想自殺啊? 得罪了整個上層階級和自殺無疑.

毛的一切是為民族利益出發的,不是為了他自己.但這樣的人物在政治界太少嘍,就是有也沒毛的權威.如果真的再搞類似文革的運動,不等他發動就被搞下台了. 因此 ,我認為提高全民教育慢慢消除封建思想的影響是唯一的出路 .但我們現在的教育。。。。。。。。。。

當今的腐敗沒幾個人喜歡的 ,都知道要整治腐敗 ,但為什麽成效差? 因為這涉及到上層的利益 .腐敗都控製不住 ,還想玩更大的文革? 不可能的 .

有人說,毛主席是偉大的軍事家,不消多說。治國上他老人家卻是犯了很多錯誤。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建國後老人家急流勇退,那他簡直就完美了!至於建國後老人家所犯的錯誤,後果是嚴重的,但把責任推給他是不公平的。製度的缺陷乃是根結。7分功勞,3分過失,功過不相抵!這個評價很恰當

這個說法表麵上正確,但我認為實質是錯誤的.毛如果建國後就讓位,毛就算不上偉人了,因為他不過是讓中國再次統一,而且台灣現在還沒解決,毛更沒有括大中國的領土.所以,毛在建國後讓位,毛不過是個普通角色.而毛的偉大是體現在建國後,毛的武功表現在朝鮮戰爭和對越戰爭,毛的文治表現在文革等等被依然誤解的運動.這裏說文革好,除了上麵提到的文革期間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更主要的是毛是第一個始終堅定為民的領袖.  有人說毛迫害了劉,林等等,這是錯誤的. 是毛的這些同誌改變了建國前的初衷,看看劉的太子寫他爹的書,看看林的571 工程紀要,在看看d 的所謂社會主義特色後的今天,他們都是走資的.曆史和現實證明了毛的判斷. 毛的係列運動是有代價,但功勞是主要的,功勞不隻是體現在思想上,更體現在實際中.  老百姓要的是什麽?一是公平,二是公平,三還是公平。 國不患貧,而患不均。毛時代的社會幾乎就達到了“國不患貧”這樣的一個境界。 而現在的中國社會正在向“國不患貧,而患不均”靠攏。中國的貧富分化的吉呢斯係數已經超過危險界限的4.0 .如果毛早早讓位,中國很可能早於蘇聯而解體。





這個圖是文革時期的部份科技發展. 改革30年了, 有什麽可以和哪個時代相比的科技發明麽?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