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揭秘:秦檜不是狀元--宋代狀元地理分布

(2007-05-16 21:09:15) 下一個

揭秘:秦檜不是狀元--宋代狀元地理分布

--《續資治通鑒》有謊言

摘要:秦檜是奸臣的符號,然而,對於曆史人物要客觀公正,無論他是大英雄,或者是多麽的罪大惡極,這是曆史學者起碼的道德底線。可是,無意中,我發現了儒教曆代史大家醜陋的一麵。這些人竟然給秦檜安上了不存在的罪名。本文首先介紹研究宋史的兩個重要參考書,《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和《續資治通鑒》,之後,揭露其謊言。


《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原名《高宗係年要錄》,凡二百卷,南宋李心傳(1167—1240)著。李心傳三十歲進士不第,遂絕意於仕途,專心從事史學研究。李心傳以《高宗日曆》、《中興會要》等史書為基礎,又參考各類官書,以及一百多種私家記載、文集、傳記、行狀、碑銘等史料,進行詳細的考訂,仿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體例,編成此書。《建炎以來係年要錄》記述了建炎元年(1127)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共三十六年的史事,宋高宗一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有大量史料記載,如秦檜陷害嶽飛之事,此書記載甚詳。後來的《宋史》和《續資治通鑒》等作品,多以此書為參考。《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原書已失佚,今本是清人編《四庫全書》時,再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可與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互為補充。


《續資治通鑒》二百二十卷,清代畢沅撰。畢沅(1730年—1797年)字襄蘅,一字秋帆,號靈岩山人,江蘇鎮洋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湖廣總督。博通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著述頗盛。其《續資治通鑒》積二十餘年之力,四易其稿,以宋、遼、金、元四朝正史為經,以徐幹學《資治通鑒後編》為基礎,參以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葉隆禮《契丹國誌》及各家說部、文集約百數十種,記述詳明,文字簡要,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成書二百二十卷,展示了宋、遼、金、元四朝興衰治亂的曆史,其中北宋部分較為精確(一百八十二卷),元代部分較為簡略(三十八卷)。此書付刻未及半,畢沅生前僅初刻一○三卷,畢家因貪汙遭籍沒而止,書稿散佚,桐鄉馮集梧買得全稿補刻成二百二十卷。《續資治通鑒》跟《資治通鑒》有不少出入,續通鑒大量引用舊史原文,敘事詳而不蕪;僅有取舍剪裁,而無類似溫公的改寫熔煉,亦無〈畢沅曰〉等各家史論。《續資治通鑒》作者雖掛名畢沅,然清初名家錢大昕、邵晉涵、章學誠、洪亮吉、黃仲則等均參預其事,此書實成於眾人之手。

 

秦檜貪瀆之狀,出自宋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169:  
  “檜因結內侍及醫師王繼先希微旨,動靜必具知之,日進珍寶、珠玉、書畫、奇玩、羨餘,帝寵眷無比,命中使陳腆、續瑾賜珍玩、酒食無虛日。兩居相位,凡十九年,薦執政,必選無名譽柔佞易製者,不使預事,備員書姓名而已;其任將帥,必選駑才。初見財用不足,密諭江、浙監司暗增民稅七八,故民力重困,饑死者眾。又命察事卒數百遊市間,聞言其奸惡者,即捕送大理獄殺之;上書言朝政者,例貶萬裏外。日使士人歌誦太平中興聖治之美,士人稍有政聲名譽者,必斥逐之,固寵市權,諫官略無敢言其非者。自劉光世薨,其健康園第並以賜檜,及張俊歿。其房地宅緡日二百千,其家獻於國,檜盡得之。性陰險如崖阱,深阻不可測,喜贓吏,惡廉士,略不用祖宗法。每入省,已漏即出,文案壅滯皆不省。貪墨無厭,監司、帥守到闕,例要珍寶,必數萬頃乃得差遣,及其贓汙不法為民所訟,檜複力保之,故贓吏恣橫,百姓愈困。臘月生日,州縣獻香送物為壽,歲數十萬,其家富於左藏數倍。士大夫投書啟者,皋、夔、稷、契以為不足比擬,必曰元聖,或曰聖相,至有請加檜九錫及置益國官屬者。至於忘仇逆理,陷害忠良,陰沮宗資之議,其罪尤大。帝漸知檜跋扈,憚之,不敢發,至是首勒熺致仕,欲以次斥逐其黨,而國熱已不振矣。 ”


“秦檜的兒子、孫子,都被秦檜指令點為狀元”。也出自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168:
“紹興十二年科舉,諭考試官以其子熺為狀元,二十四年科舉,又令考試官以其孫塤為狀元。”


這些文字被《續資治通鑒》全盤摘抄。 《續資治通鑒》是清朝人寫的,當時秦檜的奸臣早已經被儒教定性,元朝把秦檜列入宋史的奸臣傳,明朝偽造嶽飛的滿江紅,並樹立秦檜的跪像。


1。《續資治通鑒》是清朝人寫的,當時秦檜的奸臣早已經被儒教定性。
2。既然秦檜的奸臣早已經被儒教在元朝定性,那麽,之後儒教弟子寫的所有關於秦檜的文章就會維護儒教的“定義”:秦檜是奸臣
3。宋朝史料非常豐富,有讚美秦檜的,也有誣蔑秦檜的。
4。儒林弟子盡管比較無恥,但通常不會篡改史料,因此,《續資治通鑒》等等都是采用了宋朝的史料。問題是:嶽飛孫子誇他爺爺的資料有誇大甚至編造的,而後世儒林弟子盡管引用的還是宋朝人的寫的史料,但不過是繼續散布謊言而已。
5。黑秦檜的材料來自《續資治通鑒》,而《續資治通鑒》的資料又來自宋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169,“秦檜的兒子、孫子,都被秦檜指令點為狀元”。也出自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168。
6。“秦門三狀元”的說法廣為流傳,如宋人李心傳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陳鵠的“耆老續聞”、清人顧炎武的“日知錄”和清代畢沅的《續資治通鑒》及今人梁羽生的“筆花六記”等書均載秦檜、秦熺(檜之子)、秦塤(檜之孫)皆為狀元。然而,這些說法全部是錯誤的。事實是秦檜為二甲賜進士出身,秦熺、秦塤均為一甲進士及第。
已經證明了“秦檜的兒子、孫子,一個都沒有被秦檜指令點為狀元”,也就是證明了,南宋李心傳在誹謗秦檜和他子孫。身為南宋人的李心傳,他怎麽會把三朝狀元全部搞錯呢?隻有一個可能,他在誣陷秦檜。而後世的儒林弟子繼續散布甚至誇大這些謊言。南宋李心傳對秦檜的其他指責也沒有任何價值,李心傳是沒有任何文人道德的文痞。秦檜的奸臣稱號就是這樣一代一代被偽造出來的,不仔細核查曆史,很容易被欺騙。

警惕啊,善良的人們!


《宋史 何栗傳》:“何栗,字文鎮,仙井(今四川仁壽)人,政和五年進士第一”。  在1115年中狀元的並非秦檜,而是何栗。而秦檜是這一年的進士出身。

秦檜子孫也沒有什麽狀元:

 

附:宋代狀元地理分布

兩宋118名狀元中,目前尚有李景陽、張拱、劉察、劉寅4人籍貫等考,而王整、李釜兩人的籍貫尚存疑。其餘112人中,北宋63人,南宋49人。由於北宋建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而南宋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市),且兩者的疆域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必須有分有合地考查其地理分布情形。
先看北宋。
河南省19名:王堯臣、王拱辰、呂蒙正、安守亮、安德裕、孫僅、孫何、孫暨、劉蒙叟、許安世、李常寧、李肅、宋準、張去華、張師德、時彥、姚曄、賈黯、蔡薿。
山東省10名:王俊民、王曾、李迪、蘇德祥、張唐卿、胡旦、柴成務、梁固、梁灝、蔡齊。
福建省6名:葉祖洽、許將、徐鐸、徐奭、章衡、黃裳。
四川省5名:馬涓、何栗、蘇易簡、陳堯谘、陳堯叟。
江西省5名:馬適、何昌言、何渙、劉輝、彭汝礪。
江蘇省5名:王昂、呂溱、佘中⑤、莫儔、霍瑞友。
湖北省4名:馮京、畢漸、宋庠、鄭獬。
浙江省3名:沈晦、賈安宅、程宿。
山西省2名:王嗣宗、張觀。
安徽省2名:楊寘、焦蹈。
陝西省1名:楊礪。
湖南省1名:王世則。
可見,北宋狀元主要集中在河南、山東兩省。這兩省共29名,占63人的46.63%。福建省也較突出。北宋時代,它還算邊遠地區,狀元數亦占近10%。
北宋狀元集中在河南、山東兩省,這首先是地利使然。鹹平元年(998)孫僅那一樣共取進土50名,便幾乎都是河南省的舉子,而且其中大多數是京城開封府籍的(見《容齋隨筆》第371頁)。雖然不排除裏麵有冒籍應考者,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現象是顯而易見的。
另外,還有政治因素。太祖開科取土時,建都於杭州的吳越政權和建都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市)的南唐政權尚未歸附,而且前者占有今浙江及江蘇的西南部、福建東北部,後者占有今江蘇大部、安徽的中南部、江西全省及福建南部、廣西北部。南唐還自行開科取土,所以東南幾省的一般讀書人是不可能到汴京去應試的。到太宗朝,吳越納土,南唐被滅,但鑒於南唐君臣的荒淫誤國,南唐文人作品的浮豔輕靡,朝中大臣又往往看不起南方讀書人。直到真宗大中樣符八年(1015),擬在蔡齊(山東人)和蕭貫(江西人)兩人中挑選狀元之時,知樞密院事寇準還對真宗說,蕭貫是“南方下國之人,不宜魁多士”(見《續資治通鑒》卷三十二,總第713頁)。這種歧視南方士子的觀念,自然有利於河南、山東等地讀書人參與科舉競爭。
再者,北宋前期的元老重臣及操選政的大臣多為太祖、太宗從北周帶過來的北方人,而“糊名考核”的製度至淳化二年采納莆田人陳靖的建議方才確立(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十三,總第282頁)。即使糊了名,考官在感情上也不能說沒有傾向性,何況有22科並未糊名(見《文獻通考》卷三十二)。這方麵也不利於南方士子。
再看南宋。
此時,淮河以北大片國土已為金人所有,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都不在版圖之內,這些省份的舉子當然不可能到臨安來參加考試。由於都城在浙江省內,浙江人又得了地利,乃至人和。據《浙江通誌》載,僅鄞縣(即今浙江鄞縣市)一縣考中進士的,嘉定七年(1214)那一榜有17人,十年(1217)那一榜有20人。到寶慶二年(1226)那一榜竟達37人。當時,北方人不能過江南下,南方不少省份又因兵荒馬亂,不便到臨安,好幾次考試時,應試者多為江蘇、浙江人(見《宋史·選舉誌》)。鄞縣人讀書好學的多,所以每榜考上的進土都比較多。
具體說來,南來狀元地理分布如下:
浙江省20人:王十朋、王龍澤、王會龍、王佐、木待問、方山京、方逢辰、毛自知、劉章、劉渭、陳亮、張九成、周坦、徐儼、趙建大、姚穎、袁甫、留夢炎、傅行簡、詹騤,占南宋狀元總人數的40.80%。
福建省13人:吳叔告、餘複、陳文龍、陳誠之、鄒應龍、鄭僑、鄭性之、黃公度、黃定、黃樸、梁克家、曾從龍、蕭國梁,占26. 50%。
江蘇省5人:衛涇、阮登炳、李易、黃由、蔣重珍,占 10.20%。
江西省5人:文天祥、汪應辰、徐元傑、姚勉、張淵微,占10.20%。
安徽省3人:吳潛、張孝祥、周震炎。
四川省1人:趙逵。
湖南省1人:王容。
廣東省1人:張鎮孫。
這四省共6人,占12.24%。
南宋狀元分布情況最特別的省份是福建。它並不占地利,也許還占不到人和,但是狀元數大大超過了毗鄰浙江的江蘇、安徽和江西。人們說江蘇的蘇州為“狀元之鄉”,那是明清時代的情形。它在北宋沒出一個狀元,到了南宋也隻有黃由和阮登炳為蘇州籍。兩宋合起來,狀元最多的省是浙江,共23人,占總數(112人,下同)的20.54%。其次是福建和河南,都是19名,各占16.96%。
再次是山東、江蘇、江西,都是10名,各占8.92%。
其餘省份都較少。
若以現在的縣(市)為單位,那麽出狀元最多的是4人,這樣的縣(市)有兩個:
福建莆田縣:吳叔告、陳文龍⑥、鄭僑、黃公度。
浙江衢縣市:毛自知、劉章、留夢炎、程宿。
出3個狀元的縣(市)有7個:
河南汝南縣:孫何、孫僅、孫暨(三人為同一家族);
洛陽市:呂蒙正、安守亮、安德裕(二安為父子);
睢縣:許安世、張去華、張師德(二 張為父子)。
浙江溫州市:木待問、周坦、趙建大;
鄞縣市:姚穎、袁甫、傅行簡。
福建閩候縣:許將、陳誠之、黃樸。
山東青州市:王曾、蘇德祥、張唐卿。
總之,在宋代,福建省的文化教育是比較突出的,因而除都城所在的兩個省份外,它出的狀元最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