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華帝國擴張史

(2007-05-16 12:23:52) 下一個
中華帝國擴張史
          作者: 冰冷的眼神 來源: 子陵論壇 http://bbs.ziling.com/

在當今,世界地圖有兩種版本。一是世界普遍使用的,按照西方人的視角繪製而成的地圖:美洲和歐洲居於西方,而中國則地處東方,日本成了東方之極,是為“遠東”。我們一般稱呼的“東西方世界”即由此而來。而另一幅地圖則是中國人自己使用的。在這張圖上,中國幾乎居於世界的中央地帶,在它的北麵,才是歐洲與俄羅斯,南麵是印度,巴基斯坦,東南亞各國以及大洋洲,西方是連成一片的穆斯林世界和非洲,美國以及整個美洲大陸卻成了地道的東方。

中國人的地圖何以和其他國家的完全不一樣?究竟是什麽原因使得“中國人”要居中,而“西方人”卻要將之視為與自己天各一方的“東方”呢。

公元前6世紀,中華大地陷入一場血雨腥風的屠殺中,難以計數的諸侯們不斷催動著自己的戰車,用貪婪的眼睛盯著它國的土地,彼此進行著無情的廝殺。當大智大勇者不斷的改寫曆史,爭奪霸權的時候,一位冷靜的學者孔丘開辦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學院,授課地點叫做“堂”。孔丘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六經》作為授課的課本,其中《禮記·王製》中有這樣一段話:

“東方人叫夷,披頭散發,身有花繡,食不烤火。南方人叫蠻,額刺丹青,腳趾相向,食不烤火。西方人叫戎,披頭散發,身穿獸皮,不吃五穀。北方人叫狄,身披羽毛,居於洞窟,不吃五穀。”還有這樣一句話頗為重要:“中國以及夷蠻戎狄都有安定的住處。。。”此時,“中國”一詞正式出現了。

居“中”有尊貴之意。五帝中的軒轅黃帝,他的帝號“黃”即在五行裏居於正中,東方青帝伏羲,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顓頊,南方炎帝神農都隻是他的陪襯。

在戰亂中,孔子創建的儒家學派始終有條不紊的培養著思想家。儒家聖人孟子在《滕文公上》篇中說:“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師出儒門的莊子於《田子方》中寫道:“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 。那時的中國,僅指山西、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然而,中國——這個文明一脈相承的國家,又是怎樣把領土擴張到江南,福建,東北,台灣,海南,廣東,新疆,西藏,雲南,蒙古等地,並屢次的將越南,日本,韓國,泰國等古國掌握於手中,成為他們的宗主之國呢?

如今,沒有人願意提起這些。

一方麵,中國的“民族魂”們要打倒儒家文化,他們不惜公開撒謊說:“中華民族是個對外妥協,對內殘忍的民族,這一切都應拜儒家所賜。”儒家帝國開創了江山,在遼闊的中國疆域內撒下這樣的彌天大謊,是人類史上罕見的滑稽和高度的無恥。然而,謊言重複千遍就是真理。中國青年寧可抱著代有種族歧視色彩的“狼圖騰”理論瘋狂叫好,寧可崇拜著被中國打敗的眾多“夷蠻狄戎”,也不願承認自己的武力。在中國,一百個周邊民族中隻要有兩三個僥幸擊敗中國的政權,就足以讓那些具有“挖祖墳”病症的人找到自虐的鐵證。當然,早已亡國的羅馬也是親手焚毀自己的文明轉而滅亡的,因此,我們理當對之見怪不怪。

另一方麵,幾乎哪個國家都希望將自己裝扮成“老實大好人”。美國總統傑克遜真正做到了率獸食人,在塞米諾爾戰爭中,他不僅屠殺印地安人,還放出大警犬去捕食他們。然而,如果美國人著意的刻畫這類曆史,人們將怎樣看待美國呢。

因此,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中國似乎是在糊裏糊塗的擴大著。在當今,中國民風不再好勇,孔子說的“見義勇為”早已成為空洞的口號,下等的懦夫們在論證著“董存瑞,黃繼光沒什麽了不起。”以為掩蓋自己的卑怯。上等的懦夫們在忙著將賴寧,狼牙山五壯士趕出課堂,以為自己做更光彩的懦夫。有閑錢無文化的懦夫們則在效法性解放,他們誤把西方殖民者開拓疆域的火槍當成了胯下之物,對內殘忍的懦夫們則高喊“民族魂”的口號,瘋狂的刨挖著嶽飛的陵寢,並“呐喊”:“儒家是對內殘忍的!”

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大概真的要終結了,和羅馬人一樣永不存在。當年,推翻勝利女神雕像,並豎起基督教十字架的羅馬人,臨死前不是已經昏聵不堪了嗎。。。。。。

我寫下這篇文章,以為對戰死在邊疆的中華帝國戰士們的紀念。

願他們不要詛咒我們。

願他們原諒可能退出曆史舞台的,昏聵的我們吧。。。。。。

一,龍現中原

《聖經》一書充滿了神話色彩,但我們也能從中讀出早期以色列人的生活狀況。羅馬始祖羅穆路斯也出現於神化色彩較重的傳說中,但帕拉丁地區出土的殘片也能證明當時確有人類在此活動過。。。許多國家無可考證的神話並非完全出於杜撰。在中國,傳說中最早的征服戰爭當是黃帝對蚩尤部落的進攻。距今4856年前,黃帝誕生於河南新鄭的軒轅之丘。據說,黃帝的母親附寶在外出郊遊的時候,遇到了傾盆暴雨,期間一道閃電隨霹靂聲從天而降,繞住了附寶的身體,電光並不傷人,隻是在纏繞了很久以後才離開,並直飛向北鬥而去。不久,附寶懷孕了。曆經兩年零一個月後,河目龍顏的公孫軒轅誕生於世,這一天是農曆二月初二,至今,中國人還將這一天稱為“龍抬頭”。

在上古,一個個部落彼此進行著征伐與兼並。在今天看來,當年的一場失敗足以使一個民族永遠的沉寂,一次勝利則不足以使一個民族永遠的保持強盛。一個龐大民族的誕生,他的基礎是:祖先所在的部落必須屢戰屢勝。因為,每個部落的人數都不算多,誰也輸不起,敗不起。

黃帝的異母兄弟是薑榆岡。他的降生與中華民族的圖騰“龍”有著密切的關係。據說,其母女登在華亭遊玩時,一條神龍悠然前來陪伴,女登因此而懷孕,但是,當生下炎帝後,人們卻發現這個孩子卻長著蠻牛一般的頭顱,哭聲震耳欲聾。父親少典麵對這個醜陋的嬰兒十分不悅,拂袖而去,最終,他將女登母子倆驅逐到薑水河畔。於是,黃土高原這片險山惡水成了雄奇少年開闊自由的天地。

薑榆岡聰明好動,對自然充滿了好奇之心,漸漸的,他對植物產生了興趣。他用一條神奇的赭鞭四處抽打著百草,以驗證它們有無毒性,是酸苦還是甘甜。後來,他幹脆自己親自品嚐各種植物,將其中可以治病的草藥揀選出來給人治病。聰明能幹的醫生很快受到了民眾的擁戴,年輕氣盛的薑榆岡開始展示出他好戰的性格。他高舉繪有神牛圖騰的旗幟,率領自己的部落沿滔滔黃河一路征戰,在黃河戰鼓般的濤聲中,部落軍團打過了河北大平原,打過了炎熱蠻荒的湖北,一直東進至中國聖人孔子的故鄉,並昂首挺進中原大地。最後,薑榆岡決定定都於河南淮陽,“中國”終於有了一個最初的眉目。

巫師為之占卜,揚言薑榆岡以火德而旺,因光明而強。從此,這個雄壯好戰的首領便被稱為“炎帝”。

黃帝因天降雷電生,炎帝因天降神龍生,這兩個中國的擴張者,是真正的“上帝之鞭”嗎?

在河北,山西以及山東以西這片廣闊的地帶,盤踞著一個強大的農耕部落,他們的首領叫蚩尤,這是一個脾氣暴烈並熱中於搏鬥的猛士。《廣雅釋詁》上說:“蚩,亂也。”《說文解字》上則將“蚩”字解釋為“蟲”。《尚書》對之描述尤為殘暴:“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戳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可見,在中國人的筆下,蚩尤是一位猥瑣陰險,好亂樂禍的首領。他的相貌被越傳越可怕:筋骨如鐵,兩足如牛,四目六手,齒長二寸,堅不可摧。。。他的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野獸一樣的體魄,並以沙土為食。這個部落此時已經學會製作盔甲和鐵器,《世本·作篇》上說:“蚩尤以金作兵器”。“金”即是銅,他們“銅頭鐵額”的高舉鐵戟大弩,在部落角逐中狂飆般殺來殺去,殺得天下民眾無不心膽俱裂。

英雄的炎帝遇到了對手,一山不容二虎,兩個以好戰而聞名的部落展開了拚殺。蚩尤勇猛超人,更有八十一個兄弟呐喊助戰,炎帝百戰百勝的部隊霎時被擊垮,在陳州,曾經所向披靡的炎帝兵團一潰而不可收拾。他們敗曲阜,走孤泉,退涿鹿,跌跌撞撞一直逃到他兄長公孫軒轅的疆域。此時的公孫軒轅已經是一位成熟的部落領袖,與他弟弟不同的是,軒轅並不好戰,他的民眾更喜歡飼養牛羊,播植五穀。豐富的財力資源使軒轅部落具備了雄厚的戰備,而軒轅本人更喜歡用他那敦厚質樸的性格收攬人心,比起兄弟來,他的部落更具備民心歸向的凝聚力。

來到兄長的疆域,炎帝稍稍安心了。有德高望重的兄長做後盾,身為敗軍統帥的炎帝竟有些忘乎所以。當部落武裝獲得整頓後,他便盛氣淩人的侵淩其他的小諸侯,以往好戰的架子又端了起來。這對於以德服人的軒轅來說是不可容忍的。由於政治方針不同,兄弟間爆發了爭吵,由爭吵到推搡,直到動手相打。終於在北京郊區的阪泉,雙方的軍隊發生了武裝衝突。好戰的炎帝第一次目睹的和而不同的偉大力量,不同的部落高舉熊,羆,貙,虎,貔,貅的圖騰向他衝來,三場大戰之後,炎帝屈服了,他向高人一籌的兄長提出了結盟的請求。華夏部落——這個代表著中國人祖先的部落從此產生。國歌有言:“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仿佛也寫照了當年的情景。新部落誕生的時候,即麵臨著強大無比的蚩尤部落的進攻,如果抵抗失敗,則有可能是致命的失敗。

黃帝與大將風後,力牧率兵與蚩尤在涿鹿交鋒時,才知道自己也並非蚩尤的對手。盡管雙方都已學會了使用金屬武器,然而蚩尤的部隊的確太勇猛了。黃帝圍城三年,城池堅不可摧。雙方會戰九次,都以黃帝的失敗而告終。黃帝屢戰屢敗卻不被徹底擊垮的原因,大概是因為他已經總結出一套較為成熟的兵法。拒傳:黃帝在屢次失利後來到太山,遇到一位形貌奇妙的婦人,她人麵鳥身,神采奕奕,送給拜服在地的軒轅一套兵書,名為《玄女兵法》。在獲得軍事專家的指導後,雙方再次展開大戰,《山海經》雲:“蚩尤作兵伐黃帝,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可見戰爭激烈的程度。在難解難分的混戰中,一場狂風暴雨使雙方軍隊都迷失了方向。士兵們不辯方向,盲目的砍殺衝撞。此時,黃帝部隊推出了一輛神奇的兵車,這輛車上沒有武士,隻有一隻小小的木偶。他的手一直指向南方,仿佛在告訴官兵們:蚩尤在這裏,衝上去,殺了他!

毫無戰力的指南車此時發揮了關鍵的功效。華夏士兵一致向一個方向撲來。在風雨雷電交加的迷霧中,蚩尤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他也許還在納悶:為什麽有那麽多敵人向他包抄而來,他的雄兵猛將已經看不到自己的首領,而敵人的官兵卻看得到他,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鋼筋鐵骨的蚩尤擋不住一隊又一隊的敵軍,衝不破一層又一層的包圍,終於撲倒在亂刀之下,粉身碎骨。此時,戰場上已是“屍橫遍野,血水漂杵”。。華夏勝利了!

然而,沒有多少人相信蚩尤這樣一位可怕的戰神會被公孫軒轅這個憨厚簡單的首領打敗。天下人都不相信,他們聽到蚩尤的壞消息後先是一愣,而後紛紛否定這一說法,並認定這是謠傳。黃帝不得不畫下蚩尤的頭像張貼於各地,以證實:這是他的首級,我獲得了他。蚩尤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他雖然戰死,但在幾千年後,千古一帝秦始皇和漢武大帝依舊用祭祀的方式對他表示了崇敬。司馬遷寫道:“秦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三曰兵主,祠蚩尤。”

勝利後,中原各地的部落首領全都賓服了。在釜山之巔,黃帝召開了部落大會,從此完成了征服中原的統一大業。會議上,有人提出以熊為圖騰,被黃帝否決。在先前,黃帝率領的便是一隻由六個形態各異的圖騰組成的聯合兵團,如今,又如何能用一種圖案博取大眾的認可呢。於是,他提議創造一種博采眾像的新圖騰:以蛇為身,以獅為頭,其抓如鷹,其角如鹿,並繪以魚鱗。這種代表各部落和而不同的新圖騰被命名為龍,“龍的傳人”一說就此產生。

多少年後,人們來到雲南地區,發現那裏的苗民講述著這樣一個傳說:蚩尤本是個善良勇敢的首領,他不僅精通武藝,還會靈活的使用120種草藥為鄉親治病。為了保護百姓不受垂耳妖婆的殘害,他挺身而出將其擊敗。妖婆不甘心,請來兄弟黃龍前來助戰,依舊大敗而歸。惱羞成怒的妖婆又請來赤龍,才將蚩尤擊敗。而後,八十一寨的苗民才被迫放棄中原故土,來到妖孽出沒的鬼方居住,這裏是日落的地方,環境險惡,土地荒涼。。。

從內容迥異的古老傳說中,我們品到了勝者王侯的味道,也品出了苗民對4000年前那場失敗深深的遺憾和永遠的失落。如果當年失敗的是華夏部落,如果沒有那隻小小的指南車,我們的命運又將如何呢。

兩種傾向不同的傳說,根植在兩個民族的心靈深處已有幾千年,兩個民族不約而同的講述著一個古老的傳說。

炎黃與蚩尤,真的隻是“傳說”那麽簡單嗎。
 
二,四方之民
          作者: 冰冷的眼神 來源: 子陵論壇 http://bbs.ziling.com/

中國有兩句成語:

東征西討,南征北戰。

這兩句成語概括了戰爭的覆蓋麵是無所不及的,戰爭從無禁地。

居住於中原的華夏人,在涿鹿大戰取得決定命運的勝利以後,逐漸繁榮起來,華夏曆經顓頊,帝嚳,堯,舜,禹,直至夏,商兩朝,一千年來始終被其他民族,部落和小國包圍著。這些或文明,或野蠻的勢力零零散散,如同密布天空的繁星,具有高度文明的華夏人居於繁星之間,一如眾星捧月般的醒目,也時常提心吊膽的防備著這些燃燒的星矢與之碰撞。

在華夏的北麵,流竄著狄。這是一群令人不安的馬上民族,他們不僅行動敏捷,快如閃電,而且強悍好戰,狠如鋼鐵。《疏》曰:“絕異壯大有力者,狄” 。《注》雲:“狄、滌,往來疾貌也”。王國維先生則認定,狄字還有一個更帶殺氣的解釋:“剔除”。這些馬快刀狠的野蠻人 出沒於陝北荒原及山西一帶,號稱北狄。當這一心腹大患橫空出世後,一百年間又相繼冒出了凶猛的赤狄,白狄和長狄。

在華夏的南麵,隱藏著蠻。他們是當時南方的各個部落,有三苗,有巴楚,其間,還出現了一個神秘詭異的名字,叫做“蠻貊”。何以為“貊”?與“貉”相通,此物晝伏夜出,以鼠為食。在迷霧重疊,怪樹盤根的原始森林裏,這些神秘人群被描繪得形狀怪異,近乎妖魔:哲學家孟軻說,他們的舌頭如同八哥般蜷曲,而《禮記》則記載:他們的腳趾十分古怪,其特征是相向的。遠古的傳說,則將入侵中原失敗後南逃的蠻人列為“四大凶族”之一。

在華夏的東麵,聚集著夷。在甲骨文裏,“夷”寫做“方和”,注意:“方”字如同一個人側身而立,歪斜懶散的站著。這種站姿與華夏人正襟危坐的習慣很不一樣。他們居住於山東,淮北一帶,約有九大支係,分別是:畎,於,方, 鳳,陽,以及黃、白、赤、玄夷等等。在古代,“九”有“眾多”的意思,他們人多勢眾,形同蟻聚,憑借數量上的龐大與周王朝頑強的抗衡,周公,成王的鐵騎將其消滅了一部分,厲王登基,他們又一湧而出,如蝗蟲般鋪天而來。

在華夏的西麵,橫行著戎。何以斷言其橫行呢?古人說:“戎者,兵也”,“凶也”。兵為武器,凶為暴徒。長期以來,這些持械施暴的“流竄團夥”一直是商朝王室“橫掃嚴打”的對象,戎族的酋長竟被稱呼為“獸”,可見這些勁敵的厲害!我們熟悉的羌人便是西戎的一支。“羌”與炎帝的“薑”姓通假,因此,他們竟然還與炎帝沾親。除氐羌外,遼闊的西部還有華戎與徐戎。總之,狹義的戎多指氐羌,而廣義的戎則是遼闊西部各個族群的共稱。

華夏人,就是“中國人”。中國人的東,西,南,北四麵盡是強敵,四麵合圍,就是一個窒息的鐵桶。千年以來,中華民族總是在最危險的時候與命運抗爭,夏商周三朝無不如此。期間,華夏能同化夷,夷竟然也能融和華夏。春秋戰國這一大時代的來臨,更為華夏民族內戰與外戰提供了機會。換言之,華夏民族對內統一,對外擴張的時期開始了。
 

2007-5-4 12:24    第3樓
冰冷的眼神 
三,東征序曲
          作者: 冰冷的眼神 來源: 子陵論壇 http://bbs.ziling.com/

山東半島到江淮一帶,是一片人傑地靈的寶地,居住於這片土地上的夷人,不像南蠻,西戎,北狄那樣被惡劣的環境所包圍,可謂是幸運的。

當少昊,伏羲兩大東方集團與華夏民族融合後,留下來的夷人依舊保持著海岱地區獨特的文化傳統,對華夏人影響較大的文化之一是“人殉”,或稱“人祭”。商朝人學來了這個本事,將人成批的殺死或活埋,以陪葬死去的主人,當時充當祭品的有華夏奴隸,更多的則是那些倒黴的羌人——這種野蠻文化大概是中國最早引進的“洋垃圾”之一,以至於孔子發出了“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詛咒。

據曆史記載:從夏後啟到夏後杼的半個世紀中,夏王朝一直與東夷進行不斷的搏鬥,戰場遍及魯北,豫東,豫北,冀南。從山東到河南再到河北,到處都是零星的戰場。後杼之後,焦點移至泰山東南,武裝衝突不時發生。捱到夏末,精疲力盡的雙方都不得不考慮改善關係了。在帝發元年,“諸夷賓於王門,諸夷入舞”,東夷開始展現出賓服友好的姿態。然而,令人尷尬的局麵出現了,暴君夏桀王在鳴條戰敗後竄於南巢,夏人也跟著逃難於淮河,太湖,杭州等地,他們逐漸的被當地的夷人或百越所同化。在中國人看來,華夏或漢族被它族通化的事例是不可想像的。

不久,商朝建立,華夏人仍與東夷打起了亂仗,卻始終沒有徹底的征服戰爭。在後世的卜辭中發現了這樣的話:“商人服象,為虐東夷”,“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還有這樣的:“紂克東夷而殞其身”。顯然,商朝時期華夏人與東夷依舊經常兵戎相見,而且,紂王這個野蠻的暴君就是因討伐東夷,損耗國庫而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牧野戰後,商朝覆滅,紂王自焚。寬宏大量的武王為紂王的親子武庚保留了祖先的土地,讓他依舊居於朝歌。然而,武王卻憂心忡忡,自夜不寐。商人的祖先,原本是從東夷分化出來而後加入華夏的,因此,東夷與商朝王室的關係畢竟有密切的一麵。為了杜絕謀反事件的發生,武王將監視武庚的任務委托給三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史稱“三監”。然而事與願違的是,這三個手足同胞竟在日後掀起了一場巨大的叛亂。

周朝克商後兩年,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由叔叔周公與召公輔佐。相比之下,周公對輔佐侄兒更加盡心盡力。在處理公務時,隻要有人求見,周公就會把嘴裏的飯吐掉,急急忙忙的跑來,以至傳下了“周公吐哺”的佳話。人太殷勤了,就會招致猜疑,“三監”看著自己的周公聲勢日隆,自己卻在垂頭喪氣的武庚王子身後做著“監控器”的工作,十分不滿,於是派人四處造謠說:無事獻殷勤非奸則盜,周公旦要當竊國賊了,周公旦急於當國家元首了。。。他們逢人便講,到出亂說,消息傳到王室,周成王和召公不禁起了疑心。

周公旦找到了召公,向他解釋自己的忠心。不料,召公先發製人的說起了怪話:“如今有人謠傳你我有篡位之心,我還是幹脆離開的好,不要再淌這個混水。你留在朝中繼續輔政,我就不能奉陪了。”周公哈哈一笑,出其不意的說了句:“你不用走,我走。”說罷揚長而去。留下自己的兄弟一頭霧水的愣在那裏。其實,周公離開鎬京隻是作勢,他是親自追查謠言的來源去了。當事情查清後,周公旦連忙找到成王,當著少年天子的麵打開了金滕之箱,出示策文,以示忠心。此外,他還贏得了德高望重的老臣太公望的信任。

此時,看準時機的武庚王子決定造反了,那些不爭氣的周室兄弟們正在製造著內訌,不趁此恢複商朝還等什麽呢?他找到"三監",經過一番“深刻細致的思想交流”,密謀者決定聯合向周王室發動進攻,當然,口號是冠冕堂皇的:為周天子清除企圖謀逆的周公旦。追隨叛亂者的多是夷人:除來自山東曲阜的奄國人外,還有徐夷、淮夷,庸,熊,盈和蒲姑。叛軍遍布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聲勢浩大,共有17國。

但武庚想恢複江山,三監想奪取朝權,夷人想西進稱雄,他們各懷鬼胎,後果當然是一盤散沙。身居朝堂的周公旦早已看出了這一弱點,他有條不紊的采用了各個擊破的手段。

成王元年,周公旦率領大軍,重新踏上了武王伐紂的道路。征塵繚繞,路邊似乎還能看到兩年前廝殺的遺跡。人民驚駭,他們想不到戰爭那麽快便又開始了。此時的周公似乎還沒有意識到:擾攘了1000多年的東夷如今是自己送上門來了。

打蛇先打頭,周公旦發出的第一箭便直射叛軍心髒。武庚王子剛剛做上天子夢,周朝大軍已經風馳電掣般殺到他眼前。此刻,管叔,蔡叔占據著戰略要地鄭州,並有奪取洛陽(成周)之勢,武庚則急忙將大軍集結於黃河以北,伺機而動。在洛陽城下,雙方軍隊展開了首次戰鬥。十分不幸,叛軍的司令部竟然不堪一擊。周公旦殺死管叔,將蔡叔流放,霍叔罪行較輕,被廢為庶民。周軍旋即飛渡黃河,與武庚展開決戰。黃河的隆隆濤聲如戰鼓般激發著周軍的鬥誌,也如棒喝般擊垮了商朝舊部的心理防線,周天子的雄師威風不減當年,而對手竟比牧野之戰中的潰敗還要迅速。朝歌城再次陷落,罪魁禍首武庚跑的比任何人都快,但在北竄的途中終於被人截獲,登時身首異處。商朝複國的迷夢徹底被斷送了,一代暴君殷紂的兒子也隨父親魂歸鹿台。

此時,叛軍的協助者們,那些東夷部隊好比沒有頭顱的野獸。困獸猶鬥,周臣辛公甲獻策曰:“服眾小以劫大”。周軍在攻滅叛軍後,對協助叛亂的東夷改變了戰略。在夷人諸國中,以奄國為最強。周公旦決定先剪除其羽翼,再行消滅。周軍麾師東南,向徐為首的淮夷各國發動進攻。大戰未幾,夷人紛紛請降。周公準降,並由南向北繼續進軍。殺至山東棗莊,伏繒國,追至聖城曲阜,收豐國,兩場戰役如同兩把剪刀,剪去了奄國賴以飛翔的羽翼。少年天子周成王不甘寂寞,特派毛叔鄭前來助戰,在兩路鐵軍的合圍下,奄國滅亡。大勝如破竹,周公旦決定一鼓作氣,將夷人徹底征服。周軍急速北進,殺至蒲姑,忽而掉轉方向,橫掃海濱。。。


在這期間,東夷亦向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地魯國發動了合圍.伯禽采用了一種特殊的方式進行了抵抗,他緊關城門,並作<費誓>說:"戰亂中如有牛馬臣妾逃亡,任何人不許藏匿,應歸壞原主.""不許偷竊他人的牛馬和臣妾,否則嚴懲不貸."在當時,伯禽的誓師存在著重大的曆史意義,他糾正了東方國家趁亂搶奪財物的惡習,並使軍紀嚴明,人心一致.紂王舊將飛廉攻城不下,有被成王的救兵夾擊,隻好逃竄.在難民般的敗軍之中,周朝士兵飛廉混雜在其中,於是一把揪出。這個擅長奔走的傳奇猛將被殺掉了。

周公完成了對東夷諸國的平定,這一戰曆時三年,斬首無數。《逸周書·作雒》篇有言:“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國,俘淮夷之族九邑”。《孟子·滕文公》篇記載:周公“滅國五十”。《逸周書·世俘》則說:周公共滅了國九十九國,使六百五十二個國家相繼歸順。這一戰,使中原男兒匯成一道鐵流,鑄就了華夏民族空前的勝利。這一勝,殺盡了東夷1000年來拒不臣服的威風,開創了中國曆史上長期東部少戰事的局麵。<中國通史簡編>記載:"東方諸夷沒有成立強大國,陸續被齊,魯,楚吞滅."應該說,這是周公東征帶來的長遠影響.

獲得勝利的周公旦深知,文化軟實力是一種比軍隊更有征服力量的武器,隨後,他開始潛心於禮樂的製作。

攝政6年,周公還政於成王,並做《無逸》,以告誡天子應以商朝的滅亡為前車之鑒,並囑咐遠在魯國封地的兒子伯禽,警告他“切勿狂妄”。

周公去世前留下遺囑,希望安葬於洛陽,他不想離開他奮鬥過的那塊土地。

不知是什麽原因,自幼以來,我對周公的了解有兩方麵最為深刻。一是不時的有人對我說:“孔老二帶著花崗岩的腦袋去見周公了”。一是有人經常哈哈大笑的挖苦道:“周公發明了太監。。。”(太監實為農耕時代中外大國普遍產物),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一個遺留著卑鄙者對中國英雄進行集體大迫害的時代。我不敢想像,明天的我們是否要麵對東羅馬帝國粉身碎骨的命運,那個國家,和我們一樣不需要英雄,也不需要傳統文化。

被打敗的東夷還有些零星的侵奪活動,有時還能獲得點優勢,然而,東部沿海再也掀不起滔天巨浪,東夷在一點點的萎縮著。

成王親政後,徐夷和奄又密謀反叛,成王征集大軍進行討伐,並決定禦駕親征。在青年天子的鼓勵下,周軍渡過長江,節節勝利.為了顯示寬容,成王沒有消滅奄國,而是命自己的勁旅在奄國身邊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宜國,在儀征地區監視奄國。1981年對四項山的考古發現:奄國在春秋中期被滅,從時間和地理位置分析,滅奄者正是成王安排的宜國這顆“定時炸彈”。

在這次勝利後,周成王熔兵戈為器皿,又使人作《多方》等文告,從此以後,東夷不再成為華夏的勁敵,周朝進入了一個40餘年不用兵刑的鼎盛時代——成康時代。

周穆王在位期間,東夷勢力集中於淮河流域, 徐國這個以鳥為圖騰的東夷國成了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徐偃王自稱王號,對抗周室,"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此次大規模的挑釁獲得了暫時的勝利,穆王恐懼,將東方諸侯的指揮權讓給偃王.偃王效法華夏人統治的秘方"行仁義",收服了三十六個國家.但是,偃王的強大也隻是曇花一現.不久,穆王在西巡時趁其不備,與楚國合力擊殺了偃王. 當然,仁愛的力量是巨大的,據傳,徐偃王後來逃到舟山隱居,跟隨他的百姓有上萬人之眾,直到解放前,舟山群島還保留著偃王的許多廟宇,畢竟,人民對於仁政是懷念的.

周夷王登基後。馭方叛周,東夷跟著打劫,威脅東都雒邑。此次叛亂聲勢頗大,周天子調動了大量軍隊,在西六師,殷八師的迎頭痛擊下,叛軍終被剿滅。

周宣王時,擊敗獫狁的尹吉甫征收東夷的貨物,南夷三見,南淮夷六見,淮夷一見,全部臣服華夏。《詩經·大雅》中說:“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遊,淮夷來求。”體現了當時東夷歸附的情景。

山東半島盤踞於昌樂的萊國,幾乎是唯一一個具有強攻能力的東夷之國,他們的戰車經常出現在營丘一帶。公元前567年,齊國攻克萊子城,滅萊國,土地麵積擴大一倍,成為真正的魚鹽海國。

在同化東夷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件意味深長的趣事。齊國和魯國的國君都在推行華夏文明。齊國采用循序漸進的辦法,“因其俗,簡其禮”,兼以“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等經濟開放政策,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魯國呢?他們是頑強的推行周禮,“變其俗,革其禮”,硬要東夷百姓“走向文明,接受新文化”。結果,齊在五個月內就獲取人心,並逐漸成為強盛大國。魯國則曆經三年才向周公報告施政情況。周公很奇怪,問魯國國君伯禽為什麽來的那麽遲,伯禽說:“我們在推行喪葬禮節,這個禮節需要三年才能完成,所以才來遲了。”周公歎到:“以後魯國怕要臣服於齊國了。”並留下一句格言:“平易近民,民必歸之。”看來,文化的推行需要經濟的推動和民心的歸向,關於這一點,當今

主張複興傳統文化的人也不可不查。

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的滲透也在深入著.

春秋時期華夏諸國與出國爭霸時,須句,顓臾,任,宿,莒,費,郯,譚等國都站在了華夏的一邊,僅保持了一小部分跟東夷的禮節, 舒鳩,淮夷,鍾離,葛,黃,江,英,六等國則與華夏通婚,並使用通行的華夏文字...就這樣,東夷在軟實力的進攻下逐漸被融合。至秦始皇統一天下時,三代東夷的後裔已散為民戶,融合於華夏民族。在當今中國的東部沿海,除了佘族以外,我們很難再發現其他民族的痕跡。

然而,夷人並沒有完全消失,散落於海外和東北地區的夷人反不斷壯大起來,他們最終一個個的成為中原乃至整個中國的心腹大患。

肅慎是最有活力的夷人之一。他們人後來發展成挹婁、勿吉、靺鞨、女真,赫哲、鄂倫春、鄂溫克、錫伯等民族,成為多民族的始祖。1644年,滿族殺入山海關內,通過屢次戰鬥和屠殺征服了中國,這個騎射為先的民族,其尚武精神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武王伐紂時期,肅慎上貢的禮物便是兵器:楛矢和石砮——後者是一種可做箭簇的石頭,這些兵器後來被刻上了“肅慎氏之貢矢”的字樣。《三國誌·東夷傳》說:“其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尺八寸,青石為鏃。。。”可見這個民族對兵器的重視。

夫餘的苗裔高句麗也在東北地區繁衍著,後來,他們遷移至朝鮮半島並構建了國家。在古代,這個國家屢次遭到帝國的侵略,討伐和欺淩。時值今日,北方饑餓的高麗人一麵接受中國的施舍,一麵罵罵咧咧,南方富足的高麗人則在中國大開工廠,用儒家文化精神欺壓著“不對內殘忍”的中國人,讓魯迅的民族魂大放異彩。這種尷尬的雙重局麵使中國人多少惱羞成怒,於是,滿街人都在咒罵著“高麗棒子”,並不時有人揚言要“打他們”。然而,自毀儒家“智,仁,勇”精神的人們,還能像帝國那樣去“打”人家嗎?

秦漢以後,日本也被列入東夷的行列。通過魯迅的神化,這個長時間內亂的民族竟被吹捧為具有“團結天性”的民族,造成了中國人對他們的“誤怕”,八年抗戰的慘烈戰爭,又造就了中國人對他們的仇恨。在當今,日本已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它幾乎衝破了聯合國的限製,野心勃勃陳兵海外,覬覦著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並占據著中國的釣魚島。。。這正是我們這一代人,乃至下一代人必然麵對的憂患。

東夷還沒有滅亡,而且正在壯大,三千年前中國人英勇超絕的東進,隻是一個古老的序曲。
四,南國天變
          作者: 冰冷的眼神 來源: 子陵論壇 http://bbs.ziling.com/

南方人還沒有華夏化時,被稱作“南蠻”。他們的居住範圍相當遼闊:從漢水到淮河中上遊、從長江延至珠江流域,包括雲貴高原在內,四處遍布著他們的足跡。

山清水秀的江南到處旅遊勝地和自然風景區。這裏曾出現過無數才子佳人,商賈巨富,他們憑借靈活的頭腦和浪漫的性格,留下一個個優美的傳奇,並營造了諸多燦若星辰的精致文化。可是,當我們翻開中國曆史的時候卻發現,當中國陷入南北對峙的局麵時,南方人總是敗多勝少。一說南征,十有九勝,若論北伐,則多是功敗垂成。陸遜,祖逖,桓溫,嶽飛等名將無不如此。

其實,早期的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為好戰。據說南方的三苗為了反對堯將帝位讓與舜,舉兵作亂,在丹水被擊敗後隱退到青海,四川一帶的三危。此所謂““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於是,楚人在荊湘地區代替了三苗,楚人無意保留原有的野蠻習慣,而是加快了華夏化的步伐。他們成為華夏明的武力傳播者,一個龐大好戰的國家逐漸產生了。

在楚國興起之前,周王室很久都沒想過征服南蠻。雄心勃勃的昭王即位後,興師大舉南征,不料中途失利,全軍覆滅,兵將大臣墜江而死者無數,這一役使得周天子聲威大損。周穆王——這位自稱見過西王母的天子南征,戰果不大。好戰的馬上天子周宣王命方叔興師討伐楚國,隻獲得渺小的勝利。宣王隻好將舅父申伯徙封於南陽,以加強對南方地區的鞏固。周平王東遷時,晉文侯輔政,曾協同蔡侯大破南蠻,但終究不能決勝。。。凡此種種遺憾屢次出現後,華夏對南蠻的進攻逐漸心灰意冷。

楚國本是丹陽地區一個很小的國家。居民穿的破破爛爛,交通工具為竹車,當年,周成王大會諸侯時,楚國的熊釋子還可憐巴巴的身裹布衣,看守著祭祀的火堆,這種不起眼的工作似乎找個農民工都能幹。但是,聰明的熊釋子看透了一點:他的小小地盤其實是一塊大有發展的寶地。

在這裏,華夏姬姓國家很多,文化發達,卻都是和他勢力相差無幾的小國。隻要他放大膽量,伺機而動,楚國的疆域就會逐漸擴大。當然,這需要相當的小心。於是,楚國人開始一麵開荒,一麵“械鬥”,做著不被發現的擴張活動。

楚國就這樣零敲碎打的積累著土地,對諸侯來說,那些遠在南方山林中的小規模爭鬥,根本不在他們的視線以內。這種忽視更為楚國提供了擴張的膽量。周穆王時期,楚國通過對徐偃王的征戰獨霸南方,夷王時,楚更強大,楚君熊渠接連冊封三個兒子為王,公開蔑視周天子,並開始步入大規模擴張階段。春秋伊始,殺兄篡位的熊通正式稱王了(楚武王),他不僅擁有遼闊的領地,還統率各支南蠻,因此,即使在名義上,他也不願再承認周天子。當華夏諸國被戰鼓驚醒時,他們才發現,長江以南一個空前強大的對手已橫空出世。

當西周破滅,平王東遷之時,南蠻曾趁火打劫,企圖侵暴上國,然而,這批蠻兵並不禁打,晉,蔡兩家的正規軍一到,那些走路都吊兒郎當,用竹槍棍棒武裝起來的矮子就被嚇跑了。南蠻偷雞不成,自己和自己打了起來。公元前699年,楚武王野心膨脹,攻打百濮,侵奪了不少土地,後又派遣屈瑕伐羅,卻被羅和盧戎兩家殺得大敗,屈瑕將軍的腦袋也被曬在了竹竿上。說到淵源,羅本是祝融部落的傳人,和楚國同宗,都姓熊。盧戎則算商朝舊人。自家兄弟一旦相殘比仇人更凶,武王實在咽不下這口氣,率領大軍拚死報仇。俗話說:胳膊擰不過大腿,到底是楚國人多勢眾,盧國終於被滅,羅人則殺出一條血路,逃到湖南湘陰跪地不起,當上了楚國的附庸。

隨著楚國擴張步伐的加快,南方能與之對抗的隻有庸國。楚,庸之戰也是決定南方局勢的一次重大戰鬥,影響深遠。庸是追隨周武王打過商紂的“光榮軍屬”,西土八族之一,有《牧誓》為證,那時“軍屬”都有封地,待遇較好,庸國的封地還不算小,從江漢平原到陝西安康一帶盡歸其所有,因此不服楚國。早在周夷王時期,楚子熊渠就興兵討伐庸國,一直打到湖北,並冊封三個兒子為王。到了楚莊王即位,連續三年號令不出,楚國出現饑荒。庸人看準機會,率領群蠻來攻,不僅如此,他們還獲得了麇蠻的支持。庸率領著群蠻,麇率領著百濮,鋪天蓋地,聲勢十分浩大。楚國驚懼,有人主張遷都,有人主張力戰,上下亂作一團。最後,戢黎硬著頭皮前去應付,馬上成了囚車裏的座上客,楚軍大敗,七戰七潰,被打得哭天喊地,滿地亂竄。然而“人怕出名豬怕壯”,一旁的秦國與巴國眼看這種局勢,越琢磨越不睡不著覺。庸國如此強大,萬一打到咱們頭上怎麽辦呐?於是,兩國幹脆“拔刀相助”,和楚國結盟共伐庸國。庸人哪裏料到半路殺出這麽兩個程咬金,登時措手不及。戰局驚變,情勢驟然逆轉。庸國和麇國在驚駭中相繼滅亡了。從此以後,群蠻幾乎全部歸附於楚國。前523年,楚平王伐百濮,收南方,楚國勢力獲得了進一步的鞏固。

南國的天空在不斷的變色。從勢力上上看,楚國成為當之無愧的天南霸主,從文化上講,楚國逐漸華夏化,南蠻之地出現了中國文明的曙光,南方人越來越多的感受到自己也是“華夏人”了。在長江以南,不僅楚國在變,西南的巴蜀,東南的吳越也逐漸自發的將南蠻的身份變為華夏。

華夏的文化征服戰似乎永遠是悄然無息的進行著。沒有一個周禮的傳教士為文化而殺一個土著,蓋一座“教堂”。

生活在西南的巴人和蜀人也是南蠻中重要的兩路人物。巴人很有來頭。據說當年五姓爭王,大家跳到水裏打賭,隻有廩君不往下沉,因此被推為共主,廩君十分崇拜**,**是殺星,又是戰伸,因此他們十分好戰。據說,他們竟能射死鹽神。巴人參與過周武王伐紂,《尚書》說:“巴師勇銳,歌舞以淩”,他們資格也老,戰鬥力也很強。楚文王元年,強大的楚國又和巴人發生了衝突。後者攻打那處地區,嚇得當地官員撒腿狂逃,被惱羞成怒的楚王處決。轉年,楚國出兵教訓巴人,將巴國擊敗於津,但巴國的元氣並未受損。時至春秋中期,巴國已經發展成為鼎盛的大國之一,在大西南和當地強邦蜀國並稱兩強。公元前337年,兩強發兵攻楚,占領茲方,威脅郢都。楚國不得不於清江下遊建立防線嚴陣以待。

然而到了戰國時期,天下隻存七雄,其餘多被淘汰,巴國亦在被淘汰的國家之列,川東地區盡為楚國所占有,此後更是在外戰中頻頻招架。秦孝公即位時, 江南的西陽,秀山,彭水,黔江等地以不在巴國的版圖之內。至楚威王時,巴人連貴州南部的舊地也丟失了。 巴國隻能龜縮於四川東北一角等待亡國。前316年,秦惠王滅巴,**之神退出了曆史的舞台。而後,西南的文化也逐漸變遷,巴人隨著南國各個民族一起走進了華夏文明的大熔爐。

蜀人比巴人更有來頭,據說是黃帝的後裔,具有正宗皇室血統。當然,是真是假則不好說。這裏天高周公遠,民強屏障多,天子根本管不到。物產又極其豐富,號稱天府之國,壁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錦繡應有盡有。蜀國的杜宇麵對大好環境,竟然在周朝初期稱起“帝”號,建立了獨立王朝。後來,杜宇禪讓於治水有功的鱉靈,稱開明帝。曆經叢帝,盧帝,保子帝,一傳十二世。秦惠文王後元九年,也就是巴國滅亡那年,秦攻滅蜀國,蜀亦逐漸華夏化。

在江西,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一帶,分布著南蠻百越。其中參與中原爭霸的有吳國和越國。關於他們的故事,我們大概已經十分熟悉。吳人在壽夢以前,從屬於楚國,壽夢三年,出兵伐楚獲勝,使很多南蠻歸附於自己的麾下。越人奉大禹為祖先,最早受封的王叫無餘。幾乎與吳國同時興起,這對冤家可謂有些緣分。

壽夢死後,諸子弟爭奪王位,公元前515年,公子光遣勇士專諸刺殺王僚,又遣死士要離用斷臂的苦肉計換取信任,出其不意的刺殺了力大無窮的慶忌,隨後自立為王,是為闔閭。闔閭任用楚國逃亡大臣伍子胥,軍事家孫武整頓國家軍隊,使吳國迅速強大起來。前506年,闔閭率領吳,蔡,唐聯軍猛擊楚國,並攻克楚國郢都,其後搗毀銅鼎廟宇,大肆強暴婦女,並掘墓鞭屍,瀾殺無辜,野蠻淫暴如同豺狼,天下諸侯無不被之震懾。

闔閭19年,吳國攻打比楚國小得多的越國,卻被越王勾踐擊敗,闔閭大腿中傷,氣急敗壞,大出血兼憂鬱症,不久身死,其子夫差即位,整頓兩年後擊敗越國,勾踐被迫降為附屬,並到吳國充當馬夫,期間,勾踐打雜,跑堂,燒水,搓澡,砍柴,做飯,甚至為病人夫差用舌頭代替顯微鏡驗**等。。。無所不為,終於騙取了夫差的信任。勾踐回國後,更是無所不為:任用良臣範蠡,文種整頓國家,收買吳國奸臣伯丕(暫用字)誣殺伍子胥,派遣絕世美女西施,鄭旦擾亂吳王神經,用假冒優質種子造成吳國的“自然災”,睡柴和垛,品嚐苦膽,早晨喊報仇的口號以激勵鬥誌。。。十二年後,大腦發熱的夫差北上與晉國競選霸主,並用身穿紅,白,黑三色軍裝的儀仗隊大做廣告,爭取選票(如火如荼成語從此而來),可惜,他大約隻做了24小時的霸主,就得到了越國軍隊抄其後路的消息。夫差匆忙回國,可惜大勢已去,隻好羞愧的蒙上雙眼伏劍自殺。吳,越,楚三國之間無所不用其極的爭霸手段,表現了南蠻的極端與執著,也為後世留下了無數或好或壞的口碑與傳說。

勾踐滅吳,又相繼討伐了齊,魯,晉,邾等國,臨終前知道自己的國家“難以久立”,並告戒後人“其慎之哉”。然而其子孫仍如吳國那樣窮兵黷武,相繼消滅了東夷的滕國與郯國,並與大國爭衡,被齊國稱為“孟虎”。

公元前379年,越王翳遷都蘇州,不久內亂爆發,接連三代人上演了弑君醜劇,但越王無疆仍舊妄圖和大國抗衡,興兵伐齊,兼打楚國,楚威王勃然大怒,反手擊殺外強中幹的無疆。此後越國破罐破摔,內訌更甚,終於在公元前334年被威王消滅。兩強俱亡,南方依然是楚國橫行的天下。

自楚國強大以來,北方的華夏各國都將其看成危險的國家。楚國君臣也樂於自稱蠻夷,並和北方華夏各國作對。在楚國,五年不出兵便是恥辱,無顏麵對祖先。因此,在整個春秋時期,誰要想爭霸,仿佛都要先和楚國較量較量。 早先,齊桓公就是用遏製楚國的行動為自己奠定了霸主的基業。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先後吞並三十多個國家,於公元前679年開始稱霸。此時,楚國連年攻打宋國,齊桓公便聯合魯,宋,陳,鄭,衛,許,曹等八國諸侯,進軍至召陵向楚國示威,並喊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這是華夏諸侯第一次聯合對抗南蠻大國,雖不能全勝,但終於使楚國不敢北進。

齊桓公以後,晉國逐漸強大,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公子重耳(晉文公)回國理政,逐漸使晉國邁向霸主的寶座。三年後,晉文公聯合宋,齊,秦三國對抗楚軍,先以退避三舍的方法使楚國輕敵,旋即於城濮大敗驕橫狂妄的楚軍。20年後,楚國似乎有點缺心眼的王子侶即位,是為楚莊王。此人三年不理朝政,任意享樂,被大臣視為昏君。三年以後,莊王一鳴驚人,滅庸,敗宋,擊敗陸渾,並問鼎中原,把矛頭直接指向周天子。楚莊王親率大軍攻鄭,與鄭的盟國晉惡戰於鄭州郊外,大獲全勝,從此楚國成為霸主。

楚,晉之間大規模的戰爭凡三次,晉兩勝一敗。但是到了前482年,當精疲力盡的雙方在黃池爭霸時,處於分裂狀況的晉國已不占優勢。尊王攘夷的霸業結束了,但北方國家畢竟勉強拖住了楚國的進攻。

戰國時期,楚國日益衰落,秦國則發展成為一國足以獨擋六國的強邦,政治家蘇秦製定了合縱戰略以應對秦國的擴張。然而,自以為是的楚懷王不聽大夫屈原的諍諫,為說客張儀所欺騙,撕毀齊楚聯盟,致使合縱計劃流產。先前,張儀信誓旦旦的宣布,隻要楚國和齊國絕交,秦國願奉送土地六百裏,可是兩過斷交以後,六百裏竟然變成了六裏,這種無賴式的欺騙在外交史上還不算多見。等楚懷王發現上當後,這個昏人又盲目出兵,結果先敗師於秦,後充當俘虜,甲士戰死八千,舉國軍隊全被擊潰,楚國從此國勢大衰,漢中,上庸,漢水以北相繼丟失。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攻破郢都,號稱百萬大軍的楚國隻剩下十萬殘兵,隻有束手待亡了。

公元前223年,楚國繼韓,趙,魏以後被大秦消滅,這個橫跨長江流域,在七雄中麵積第一的大國,這個雄踞南方四百多年,使齊,晉,越等列強聞風喪膽的國家,這個最大的南蠻王國,在完成了對南蠻的統一和自身的中國化以後,終於不情願的,也是徹底的投入了華夏的懷抱。

南方的蠻夷被楚國統一,楚國則大力吸收華夏文明,華夷的界限逐步消失。到秦滅楚的時候,已經屬於統一戰爭而不是對外征服了。中國這種文化征服很有意思。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羅馬人和中國人都企圖征服印度,羅馬人是發兵硬打,打下來之後再推行自己的文化,這種戰爭是典型的外戰,當年征服高盧就是如此。但羅馬一崩潰,高盧就獨自開夥,不認他了。

中國則是大力向印度推行文化,從方塊字到宗教儀式,從飲食起居到思想觀點無微不至,逐漸使印度人自認為“我才是中國人”,而後再行征服——這種征服仿佛是內戰,但是要比羅馬的外戰更加偉大,秦征服楚國就是如此這般。這樣一來,即使中國版圖暫時崩潰了,也不會構成致命的打擊——晉朝時,南方人已經是漢人,自己就去興師北伐了。而幾乎在同一時代,當羅馬的版圖被蠻族踏碎後,西班牙,高盧,不列顛..。這些地區的人民誰還管它的死活呢?

這正是華夏文明的卓越和微妙之處。
 
< language="Java" type="text/java">
2007-5-4 12:26    第5樓
冰冷的眼神 
五,西風漫卷
          作者: 冰冷的眼神 來源: 子陵論壇 http://bbs.ziling.com/

何謂西戎?

當年,在華夏西部與周朝為敵的有大小很多部落,其中勁敵基本集中於周原以西的隴山一帶,故稱之為西戎。

有道是“東木,西金”。金在西方,屬白色,殺氣騰騰,西方神獸白虎更是爭戰之神。西戎亦好戰,且來去無蹤。

說到這些勁敵,和華夏人的關係還不算遠。尤其是其中的氐羌,與炎黃二帝關係甚是密切。《左傳》雲:“炎帝火師,薑姓其後也。”炎帝本姓薑。“羌”從羊人,“薑”從羊女,從甲骨文上看,兩字竟然通假, 國學大師章太炎也作證說:“羌者,薑也。”可見他們和炎黃後人還是親戚。在西周諸侯中,薑姓者不乏其人,周室的舅家人是這個姓,申,呂,許以及大國齊也都是這個姓。就連神話傳說中,共工和鯀也是羌人的天神和祖神。

西戎不但流竄於黃土高原,甚至滲透到河北大地,他們馬快箭準,刀鋒劍利,平時隱蔽於草原沙漠之中,他在暗處,你在明處,他找得到你,你卻追不上他,時間一久,華夏各國自然將其視作勁敵。一麵用“犬戎,犬夷,混夷”等惡毒的名稱來咒罵他們,一麵對之進行了漫長而艱苦的征服。

“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商朝滅夏之後,成湯便以強大的武力迫使氐羌歸順。商高宗武丁更是一位崇尚武力的傑出國王。為了討伐土方,他征集了5000士兵並親自作戰。上古戰爭記錄並不詳細,但從卜辭來看,顯然武丁獲得了勝利,卜辭記載了他對北羌的征伐以及北,馬兩羌對商朝臣服的事實。在獲勝後,武丁於山西河汾地區設置大邑,以作監視之用。土方失敗,一部分逃到了更遠的地方,成為中國來日強敵——匈奴的來源之一。

武丁耀武揚威,大殺羌人,古老的人殉開始了,無論是祭祖、祭天、祭河嶽,還是法災祈年,被殺殉葬的多是西戎俘虜,當然,也包括被迫充當供品的羌人。卜辭曰:“戊子卜,宕,貞畝今夕用三百羌於丁。用!”這裏的“用”字,即表示羌人充當了殉葬品,中華王國開始品嚐起征服他人後的血腥戰果。中國的尊嚴不僅是打出來的,而且還需用敵人的鮮血來維護。

商末,西戎依舊被動挨打。周文王的父親季曆對他們進攻十分頻繁。武乙三十五年,周軍鏖戰西部最強大的鬼戎,俘虜十二翟王。太丁四年,周軍攻克無餘西戎,太丁七年,克始呼之戎,太丁十一年,又討伐翳徒之戎。。。頻頻的捷報使周室走向強大,成為聲譽顯赫的一方勢力。文王繼位後,“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經過艱苦的戰爭,西戎“莫不賓服”,於是文王率領西戎討伐叛國以輔佐紂王。而後,商紂王又“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密須和犬戎相繼被他擊敗,周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麵逐漸顯露,為日後武王滅商奠定了基礎。

周武王這位敦厚的天子對西戎采取了比較溫和的手段,他將西戎各部放逐到涇洛以北,命令他們按時朝貢,這樣一來,從隴山地區到河套一帶、到處都是向周天子朝貢的西戎部族,戰爭算是暫時停止了,長期處於劣勢的西戎也緩了一口氣。

然而,西周的首都鎬京偏偏處於西戎的眼皮底下,常受威脅,於是,周天子決定用一次大戰來顯示他的威嚴。周康王兩次遣大軍擊敗鬼方,俘獲13081人,執獸三人。所謂“獸”就是西戎“酋長”。周軍將俘虜們的左耳割去,並掠奪了大量的財物牲畜。鬼方分布廣闊,影響重大。當大批臉頰血淋淋的西戎壯丁連滾帶爬逃到家鄉後,西戎震怒了,他們更加瘋狂的扣擊周朝的大門,但依舊難以獲勝。

周穆王即位後,大撻西戎,後者仍舊被打得四處流竄。隻因戎狄不想朝貢,就被周朝軍隊抓去五個王。在此期間,傳出一個浪漫的傳說:穆王西征來到昆侖丘,居然見到了西王母,並獲得了王母盛情的款待。這個傳說大概意味著,穆王見到了隴山以外的一名女酋長,從此以後,穆王便將部分西戎從隴西驅逐到了太原。然而,到了懿王時,情況發生逆轉,西戎的侵擾越來越頻繁,加之國力衰退,周室隻好匆忙遷都於槐裏。夷王以後,周朝更加衰敗,很多原先的附屬已不再朝貢。夷王憤怒,命虢公討伐太原的西戎,匆匆搶走了良馬千匹,算是挽回了點麵子。暴君周厲王時期,西戎襲擊犬丘,厲王派人征討,竟然不勝,華夏民族敗績的先兆出現了。

公元前827年,宣王登基,周朝中興, 宣王的威名正是因對外征戰而起,西北強敵自然逃不過他的視線。但此時華夏,西戎之間的撕殺已是各有勝負,中國常勝,西戎挨打的局麵被打破了。前824年,秦始皇的祖先秦仲伐戎,失敗被殺。宣王派遣秦仲的五個兒子率眾7000前去複仇,獲勝。到了轉年,周將尹吉甫擊敗獫狁,一直追殺到太原,西戎被迫投降。前781年,情勢逆轉,太原的戎族又將周軍擊敗。。。這種混殺一直延續到公元前789年,宣王終於決定親率大軍攻打薑戎。在此之前,周朝由於連續作戰,已是財源枯竭。宣王為了備戰,不顧實際人數,盲目的按照戶口收取賦稅,加大了農夫的負擔。結果周軍大敗虧輸,宣王本人幾乎被活捉,幸虧晉在汾隰擊潰了北戎,才使周室沒有完全威嚴掃地,然而,這次戰敗對華夏諸國來說無疑是一次慘重的打擊,周天子神聖的光環搖搖欲墜了。

到了昏弱的周幽王時期,中國發生了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幽王為了博取冷美人褒姒的一次笑容,不惜在無戰報的情況下點燃烽火,戲耍聞訊趕來救駕的諸侯。看到手下氣急敗壞亂哄哄的模樣,褒姒便哈哈大笑。周幽王博取了美人的笑容,卻付出了亡國的代價。公元前770年,犬戎攻周,無人救應,周幽王被殺於驪山之下。西周滅亡了,消滅西戎的重擔落在了兩個諸侯的肩上:同姓諸侯,中原霸主晉國,強悍的西戎世仇——秦國。

大秦的祖先非子,隻是為周孝王放馬的小官,因為工作認真刻苦,獲得了一小塊封地,名為“秦”,地處甘肅清水,與狄戎臨近,環境險惡。他們自稱顓頊的後裔,或說是杜撰,但他們與西戎有仇卻是真的。厲王時,西戎殺害秦仲同族,從此雙方結下冤仇。宣王時,秦仲在攻打西戎的戰役中英勇殉職,為了報仇雪恨,秦仲的兒子齊心力與西戎作戰,秦仲長子因功受封西垂大夫,是為莊公。秦仲的孫子襄公曾援救幽王,護駕平王,收複岐周,屢立功勳,因此,這個馬倌出身的家族獲得了諸侯的地位。麵對世仇,被粗山硬水,刀光劍硬磨礪出堅強意誌的秦人,始終沒有停止過與頑敵的較量。

從秦襄到至秦武公的百年時間,秦國按部就班的兼並著隴山地區西戎。大秦虎狼之師屢戰屢勝——公元前750年,秦文公擊敗西戎,將岐山東麓獻給周天子。數十年後,秦武公又消滅彭戲,小虢,秦軍的戰旗被插到險峻的華山腳下。 秦武公十年,秦國做了一件大事,在討伐河北地區的西戎之後建立了縣製。這是中華民族史上最早的縣製之一。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登基後,采用出身卑賤的百裏奚為某臣,開地千裏,吞並了十二個國家。這些國家的名字雖然無從可考,但可以看出秦穆公的功勳是卓越的。在西戎之中,最難對付的是強國義渠。這個國家的風俗異常古怪。其親屬死後,積累幹柴焚燒屍體,認定死者能隨青煙升天,以為吉祥。秦穆公麵對強敵,不敢輕易動兵,而是施展美人計,殷勤的送上女樂二八。戎王見到美色,終日淫樂,不思朝政,鬥誌完全喪失。一時間眾叛親離,大臣由餘更是因諍諫而遭排斥,最終投奔了秦國。秦穆公37年,由餘以謀臣的身份參加了對西戎的討伐,秦國疆域大開,西方霸主出現了。

不過,大秦對義渠的征服是艱難的:前470年,義渠帶來禮品,向秦厲公信誓旦旦的表明忠心,兩家和好。到了前444年,雙方反目成仇,兵戈相見,義渠王不敵,戰敗被俘,五花大綁進了囚車。前430年,義渠反打秦國,出奇製勝,一直殺至渭陽。前331年,義渠爆發內亂,被秦國撿個便宜,趁機擊敗。前327年,秦攻取義渠土地並設置縣製,義渠王再次臣。前317年,義渠又反目,居然在渭水以北打敗了秦軍。前314年,秦英勇作戰,再獲戰績,取城池二十五。。。這樣翻來覆去的混戰,直到前272年,秦國才通過“不太光彩的手段”將義渠消滅。當然,這次征服也是因為義渠王在生活作風上出了點問題。

義渠王本已臣服於大秦,卻色膽包天,泡女人泡到了秦昭王之母宣太後的身上,這個宣太後也是風流人物,不但不避嫌,還為戎王生下兩個兒子。終於,大敵當前,國家為重,宣太後為了霸業還是下了狠心。公元前272年,宣太後設計將義渠王騙到甘泉宮偷偷殺死。大秦隨後起兵,強大的義渠就這樣糊裏糊塗的斷送了江山——這真是一種想不到的勝利方式。此外,另一個頑敵大荔也在掙紮了三個世紀後,在秦國的鐵蹄下覆亡了。

在春秋時期,看一個國家是否屬於華夏,最關鍵的是看它的文化。比如:杞國國君朝魯時使用夷禮,立刻被貶稱為夷,當他朝魯時改用周禮的時候,又被稱為諸夏。範文瀾先生說:“中國這一名稱,含有地區居中的意義,但更重要的意義則是指傳統文化的所在地。”因此,由於受到北方遊牧民族文化的影響,本是顓頊後人,並占有宗周舊地的大秦卻被視為狄戎。公元前753年,秦國引進了戎人的“西洋垃圾”——滅三族法(這種洋垃圾比肯德雞流傳久遠),這就更遭到了華夏各國的睥睨。所幸的是,秦國最終還是接受了華夏文明,並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集權國家。

晉國對西戎的戰績也很顯赫,而且征服手段更加靈活多樣。韓非子記載:晉通過連年征戰,共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居於深山,被小國環繞包圍的晉國也必須不斷的進行戰鬥,否則無法生存。險山惡水總是能磨練鬥誌的。

當年,晉穆侯因伐條戎失敗,將太子取名為“仇”,以誌不忘國恥,可見其對西戎的深刻仇恨。等到晉獻公即位,晉軍不斷興兵,連連獲勝,西戎不斷投降,霍,耿,魏,虞,虢亦被之消滅,晉國國土擴張的速度開始加快,並且成為一個地勢險要,馬匹眾多的國家。獻公不僅奪城掠地,還索要西戎的女人做老婆。在勝利之後,獻公連續迎娶兩個戎女為妻室,大戎狐姬生了霸主重耳,是為晉文公,小戎生了夷吾。後來,獻公討伐驪戎,得到驪姬,又生子奚齊。其實,這種迎娶也是和好的表示。不過按照用“漢朝和親”來論證“儒家文化劣根性”者的標準來看,這種和親仿佛該叫”狼圖騰文化劣根性“——其實都是欲加之罪的扯淡。

在晉朝國的恩威並施下,一些西戎相繼臣服了。

公元前628年,鄭文公,晉文公相繼去世。原本在鄭國守城的秦國大夫杞子差人報告秦穆公,建議偷襲鄭國,以求圖霸中原。前627年,秦國終行不義之舉,趁兩國新喪發動戰爭,此時,薑戎已經臣服於晉,於是出兵協助晉軍以抗秦國。秦將盂明視率部貿然突進,薑戎於崤山兩側設下伏兵,待秦軍鑽入口袋後猝然發起猛攻,晉襄公則身穿喪服揮劍指揮戰鬥,一時亂石弩箭俱下,血影刀光齊舞,哀兵必祥,強秦敗北。大將盂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全被俘虜,晉國的霸主地位獲得了進一步的增強。

前569年,年僅19歲的少年英才晉悼公又使手段,他聽取大臣魏絳的建議,推行“和戎狄”的政策,與晉國東北地區的西戎無終國修好,用大量物產換取西戎土地,這和西方殖民者用財務換取澳洲,美洲土著地盤的手法類似。不想,這種“不平等條約”反獲得了蒙昧西戎的支持,晉國歡歡喜喜又撈了一把。此外,晉悼公對內減輕服役製度,著力發展經濟,對外聯合吳國遏製楚國,連續三次率領諸侯攻打鄭國,迫使楚軍為這一盟友反複奔命,史稱:“三駕服楚”。晉悼公雖然隻有短暫的29年生命,但就其應對西戎,南蠻的成功戰略來看,他不愧是華夏諸君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

此外,還有一支強大的西戎名叫陸渾,又名陰戎,因其原住地有九州之名,故稱九州之戎——這個名字倒很狂妄。他們在南遷後,直接威脅到周天子,晉楚爭霸時期,他們夾在晉楚之間,糾集一群附庸趁釁作亂。前525年,晉國看準時機,動用武力戰勝陸渾,陸渾酋長逃亡楚國,他的附屬則全部歸順晉國。就這樣,晉國通過豐富多變的手段完全吞並了九州之戎,並大修城池,建立都市,仿佛當年西方人在美洲建立白人的城市那樣。

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和中國軍隊的武力打擊,西戎多數退出了曆史舞台。戰國時代,伊洛一帶的西戎漸漸為韓,魏所滅,豫北,豫南的西戎或歸楚國,或亡於齊,魯。河西走廊,新疆地區還存在著烏孫和塞種人,大月氏後來竟稱起了王,並南下印度,建立了貴霜王朝,一度和羅馬,大漢,波斯並列強邦。當然,那都是後話了。

比較幸運的是羌人愛劍。秦厲公時,有羌人叫愛劍的,在戰爭中被秦軍俘虜,後找準機會僥幸逃回了河湟,西戎中很少有這種大難不死的人,一時間,愛劍竟被捧做天神保佑的聖人 ,並被推選做首領。當時河湟地區五穀不生,禽獸橫行,愛劍就教授大家農業知識,隨著收獲的開始,愛劍威信提高了,部落逐漸強盛了起來。兩漢以後,河湟地區的羌人便多為愛劍的子孫。

謠傳的狼圖騰到底要被現存的龍圖騰所代替,這是有目共睹的現實,是人類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曆史舞台上反複上演的文化戲劇。
 
 
2007-5-4 12:27    第6樓
冰冷的眼神 
六,北疆獵狼
          作者: 冰冷的眼神 來源: 子陵論壇 http://bbs.ziling.com/

北方大地是一塊令中國人驕傲而痛心的地方,長城以外,無論是匈奴,鮮卑,還是突厥,蒙古,都先後成為中國最強大,最棘手的敵人。在千年的爭戰史中,中國有勝利也有失敗,勝時耀武揚威,直搗狼巢,敗時國破家亡,寸土不存,豐碑與血淚幾乎布滿了長城每一塊巨石。

自春秋以來,北方民族就展現出非同尋常的凶猛,北狄成為最難對付的一支勁敵,戰鬥力遠遠超過東夷,西戎和南蠻。《中國通史簡編》上講:“在今河北省境內,有北戎,甲氏,鮮虞,肥,鼓,無終,通稱為北狄。”“狄”是中原人對北方各個民族的稱謂。

春秋時期,狄,戎種族相近,地域不同,因此兩者多被混稱。北狄本身即源自鬼方和獫狁,乃羌戎中人。戰國時期,胡人興起,匈奴最強,北有丁零,東有東胡,他們亦被稱為北狄。胡人大批策馬南下,因為氣味相投,風俗相通,所以秦、晉一帶的赤狄,白狄多有與之混居通婚者。

因此,北狄與胡人存在著密切的血脈聯係。他們和西戎一樣,多為彪悍野蠻的馬上民族,終日以放牧,搶劫為生。當然,華夏人也要他們付出代價,東胡中的奚人,就經常被商政府抓來,披枷帶鎖充當奴隸,並取名為“奚隸”。

《春秋》一書詞義次出現狄的字樣,就有攻掠華夏的色彩。莊公三十二年記載:“冬,狄伐邢。”。從公元前7世紀中葉到前6世紀末的半個世紀裏,六部赤狄最為強大。此外還有鼓,肥,白狄,代狄,北戎,中山,廧咎如氏等等,這些人強悍好戰, 人數不少,支係龐雜,僅散居於犧穀一帶的戎人就多達100多家。但北狄和西方的高盧人一樣,有強大戰鬥力,無良好凝聚力,一盤散沙,沒有形成強大統一的國家,因此,最終被華夏一個個的擊破,征服了。秦穆公大戰西戎,拓地千裏,如入無人之境的原因,就是利用了敵人的一盤散沙。以下文章,便是北狄民族的失敗日記,更是華夏諸國的勝利紀錄。通過這些紀錄你可以清晰的看出:狼圖騰理論家們所說的“遊牧民族優越論”純粹是夢話,北狄被華夏擊敗並同化倒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北狄的一支叫北戎,分布在太行山兩側,長期侵擾華夏。《竹書紀年》記載:“晉人敗北戎於汾隰”,描述了華夏國家與之作戰的早期狀況。

公元前714年,北戎入侵鄭國,擄掠財產,屠殺人民。8年後又侵擾齊國,氣焰十分囂張。公元前650年,齊國,許國出兵太行進行反擊。早期雙方就這樣你來我往的相互消耗。

霸主齊桓公即位後,北狄進攻仍很頻繁。管仲進諫說:“華夏各國都是親戚,有難應彼此援助,滿足於安樂是下策,出兵救援才是上策。”公元前661年,霸主齊桓公為援助邢國和燕國,深入到燕山地區討伐北戎,兵戈直指孤竹,令支。前660年,北狄忽然南下攻衛,轉年又突然北進,大破邢國首都。齊國立刻回擊,並將邢國遷都至夷儀,勉強保其存在。不久,狄人攻衛,殺衛懿公,華夏震動,宋國前來援助,救出各處百姓五千。齊公子無虧帶領五百戰車,三千甲士擊退狄人,齊國又在楚丘蓋了新城,將遭到洗劫的衛國人遷到那裏,送牛羊雞犬三百餘,並助其修建宮殿。當時的人感激齊桓公,說:邢國人到了新的首都,如同回到了故土一樣。衛國恢複以後,人們忘記了亡國的悲痛。華夏各國就是這樣在危難中相互救應。但此役畢竟是狄人占盡上峰,侵占了邢衛舊地。齊桓公終於沒有製服這些野蠻的遊民。

等到公元前676年晉獻公在位時,北狄方才遭到了較大的打擊。

獻公吞並了17個國家,征服38國,另有12次勝戰,可謂一代英雄。 被滅的國家中,韓,虞,虢,霍,楊,焦,滑,魏全是姬姓,狄戎部落也被合並不少。驪戎失敗後,晉獻公獲驪姬。為晉國埋下了可怕的禍根。據說,在出征之前,獻公占卜,得到了“勝而不吉”,“戎夏交摔”的結果,此後逐步應驗。在驪姬的安排下,晉獻公的親信梁五,東關五上奏說:“狄土廣漠,於晉為都,晉之啟土,不亦宜乎!”於是,三位公子申生,重耳,夷吾都被派往外地拓土。前661年,晉獻公組建上下兩軍,為獲得諸侯的重視,並達到“倉廩盈,四鄰服”的目的,命申生攻打山東皋落氏。當時在太行山兩側,以赤狄為首組成了聯盟,號令統一。地處山西省長治縣的皋落氏為赤狄中最強的一部。公元前660年,晉太子申生率兵進攻,掃清了通往周室的路線。關於戰爭的結果,《晉語》隻說“盡敵而返”。皋落失敗後成批遷徙至東北,一直跑到陽縣境內。

太子申生雖然有功,卻逃不出驪姬的陷害。於公元前656年被迫自殺。晉國諸公子也被牽連,結果重耳奔狄,夷吾奔梁,骨肉離散。三年後,晉國大將克裏猛攻采桑,戰果隻是“拒之而已,無速狄眾”。狄人立即進行報複,雙方就這樣不斷拉鋸作戰。不幸的事情出現了:公元前650年晉獻公去世,晉國內亂爆發,“國先自伐,而後人伐之”,北狄立即出兵占領晉國驪戎地區,滅溫邑,與周王天子隔河對峙。晉惠公時代,根本談不上啟土,反遭到了南下北狄的進攻,晉國都城也受到威脅。

前644年,霸主秦穆公以失信為借口討伐晉國,晉遭到了慘重的失敗,全軍覆滅, 惠公被擒。西北的狄人又找到進攻的機會,攻克臨汾市西南的狐廚,昆都隨之陷落。這兩個地方距離晉國首都僅50裏之遙,晉國的危險已是迫在眉睫。

雪上加霜的是:齊國也爆發了內亂,桓公去世後,諸子反目,大打出手。自不量力的宋襄公企圖趁機稱霸,被渡河的楚軍殺得大敗,南蠻勢力直逼華夏。情勢繼續惡化,強邦鄭國不去“攘夷”,更不“尊王”,反和自己人打了起來。公元前636年,狂妄的鄭文公欲攻打滑國,受到周天子的阻攔,文公大腦發熱,竟然將周周襄王的使節扣押起來。天子氣昏了頭,大腦比文公還熱,派大夫頹叔邀請赤狄討伐鄭國。大夫富辰力勸諫說:“鄭在天子,兄弟也。棄親即狄,不祥”。襄王根本聽不進去。於是赤狄大喜,手捧王命打倒鄭國首都百裏之外,肆意掠奪財物,殘害人民,周襄王也就這樣成了的祖師爺之一。這個狗竟然還要封豕豺狼,和北狄和親哩。

北狄哪裏滿足於現狀,他們的下一步計劃是挾天子以令華夏。襄王之弟王子帶早就垂涎王位,他私通北狄,希望借助外人的勢力奪取政權,終於裏應外合鬧騰了起來。周襄王大敗,厚著臉皮逃奔鄭國,北狄繼續大肆擄掠,周室大夫原伯,富辰,毛伯等人都被活捉。這確實是華夏文明史上一個慘痛的恥辱。就在這個危急時刻,流亡公子,春秋霸主晉文公登上了曆史舞台,也踏上了掃蕩北狄的戰車。

老混帳周襄王外竄以後,孤立無援,隻好麵向四處大喊“勤王”,西陲霸主秦穆公立刻率大軍趕來。此時,晉文公深知“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於是振奮軍威,興兵誅殺王子帶,並一鼓作氣殺向北狄。在強大的進攻下,昨日還驕橫無比的北狄棄甲亂竄,撒腿狂逃,野心也隨之破滅。

周王感激涕零,將從北狄手中收複的南陽之地送給晉文公,太行以南全歸晉國,文公的霸業建立了。從此以後的百年裏,盡是晉霸北方,楚霸江南的局麵。

齊桓公去世之後,屍體腐爛六,七十天無人收拾,滿是蛆蟲。他的那些不爭氣的兒子爭起了王位,四大公子與齊孝公發生火拚。衛國又欲趁亂兼並邢國,總之情況一團糟。。。狄人總希望華夏越亂越好,於是公開支持四公子奪位。公元前640年,狄,齊,邢三方會盟,共同對付衛國,雙方討價還價,徘徊不前,沒有達成什麽結果。5年後,晉文公的大部隊殺來了,一見客星,聞風喪膽,北狄馬快,扭頭就跑,他們在河濟之間的如意算盤完全破滅,隻有僥幸脫逃的一部分人還逡巡於宋,曹之間,不時搶點麥子,雞鴨什麽的。

城濮之戰,楚國失利,晉國勢力更盛,“作三軍以禦狄”。三年後,又“作五軍以禦狄”。當晉國國防勢力增強的時候,北狄已經不能自控的滑向了衰落。此時,北狄還亂哄哄加劇了窩裏鬥,因此命運更加不濟。正是:華夏連勝,勢如破竹,北狄偃旗,一潰千裏。

公元前628年,衛國趁北狄內亂揮戈而進,後者被迫求和。

轉年文公去世,晉襄公率部與秦激戰於崤,俘虜了隨軍的白狄官兵。

前616年,魯國公孫得臣又抓獲了長狄僑如。

公元前601年,白狄不堪赤狄的壓迫,主動和晉國結好,這標誌著以赤狄為首的北狄聯盟走向瓦解。白狄也成為日後秦,晉兩家拉攏的對象。

公元前598年,群狄不想再受赤狄驅使,大多數歸順晉國。

公元前569年,無終部落酋長嘉父送晉悼公虎豹之皮,用貨物換土地的和平征服從此開始了。

公元前530年,晉討伐鮮虞,打進昔陽,滅北狄“肥”。

公元前527年,荀吳帥師再次征討鮮虞,滅北狄“鼓”。

此外,另一支赤狄潞氏成為最強大的集團。他們推舉了自己的君長,號稱潞子。為了和橫掃狄戎的晉國交好,潞子嬰兒迎娶了晉景公的姐姐。但晉國不會因一次聯姻而放棄擴張的。公元前594年,潞氏的執政舒謀逆,刺傷嬰兒,殺其夫人,使晉國找到了出兵的理由。不久,晉國興兵討伐,俘獲酋長焚如,消滅了潞氏政權,晉景公將“狄臣千室”賞給了功臣荀林父。其餘眾將或分其土地,或擄其人口,高高興興的向周天子獻禮去了。

晉國的勇士們乘勝追擊,相繼滅掉了甲氏,留籲,鐸辰各部。倒黴的赤狄“廧咎如氏”先前不僅受晉國的攻擊,還受其它北狄的搶掠。公子重耳流亡期間,就常與白狄國君外出打獵,交情不錯。白狄攻打廧咎如,將搶來的兩個女子叔隗,季隗分別送與重耳和他的重臣趙衰。到了公元前588年,晉聯合衛國攻打廧咎如氏,迫使其一退再退,遷到了太行山東部。衛國收複了新築和馬陵,興高采烈,大建城牆。

公元前507年,晉國被暫時挫敗。北狄鮮虞於平中戰勝晉軍,大夫觀虎被俘。但鮮虞考慮到自己勢力不大,怕遭報複,於是沾便宜就派,策馬北上數百裏,在河北唐縣建立了中山國,後來還站在失敗的範氏,中行氏一方,參與了晉國大夫的爭鬥,結果被趙氏,智氏兩家大夫打得鼻青臉腫。戰國時期,北狄進行了最後的掙紮,曾在澮擊敗魏國,但連年的退縮還是讓北狄或死或散,留下的便逐步被通化為華夏人。公元前414年,中山國君自稱“公”,是為武公,爵位高於燕,趙國君的“侯”,引起列國強烈不滿。前408年,魏國大將樂羊取道趙國,猛擊中山,遭到血氣方剛的中山桓公頑強抵抗,三年後,曆經苦戰的魏軍方才攻克靈壽,中山滅亡。


此外,還有一個無終氏(又名代狄),建立了一個小小的代國。這個國家更好收拾。戰國伊始,代國國君被趙襄子用美女酒宴所迷惑,死在了伏兵的亂刀之下,代國也輕易的隨之滅亡了。

北狄一個個的退出了曆史舞台,但是,北方的草原荒漠卻沒有出現寧靜的氣象。新的敵人到來了:林胡,樓煩等胡人開始出沒於征塵之中。於是,燕趙之地的英雄好漢成了阻擋他們的第一到屏障: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通過引進新的戰術將其擊退後,開始修建長城,構造牢固的防線。

趙國大將李牧勇敢出擊,大破匈奴十餘萬騎,保持了邊塞十幾年的穩定,燕昭王將東胡擊潰於千裏之外,隨之也投入到修建長城的龐大工程中。。。這些炎黃子孫開疆拓土的英雄事跡,我們將在秦漢擴張史中捎帶講述,以將抗擊匈奴的事跡連為一體。

狄,戎進攻紀錄如下:戎攻打曹國,鄭國,齊國各一次,進攻周朝兩次,北狄大伐衛國兩次,伐溫國一次,入侵邢國,齊國,齊國各一次,攻打周天子一次,強大的晉國也被他打了三次。

華夏諸國的進攻為:齊國三次討伐西戎,魯國伐一次,虢國雖小,伐戎兩次。晉國攻北狄兩次,衛國攻北狄一次。。。總之,華夏攻打狄,戎大戰九次,狄,戎反打華夏大戰十六次,雙方敲鑼打鼓,喊殺衝撞好不熱鬧。然而,華夏國家何以取得最終勝利呢?《中國通史簡編》說的清楚:“因為華族知道團結,互相援救,”因此“魯文公以後,晉國霸權鞏固,戎狄國開始被消滅。”華夏人於危難之中相互幫助的精神,才使整個民族度過外侵的難關。

如今,我們中國人還能像以往那麽團結嗎?我不禁想問問那些埋骨北疆的華夏戰士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