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大腳皇後——明太祖朱元璋妻馬秀英

(2007-05-15 23:07:37) 下一個

大腳皇後——明太祖朱元璋妻馬秀英
作者:招福 
  
  一、皇後丈夫的人生
  
  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孫忽必烈定國號為“元”,都燕京(稱大都,今北京)。同年,在杭州城南宋皇宮內,度宗皇後全氏生下了嫡子趙顯。這個嬰兒的人生,注定是一場悲劇,而悲劇的直接策劃者,就是遠方大都城的主人元世祖忽必烈。1276年,元兵攻陷臨安城,五歲的趙顯做為南宗小皇帝被俘,他的弟弟衛王趙昺及其生母楊淑妃則在混亂中逃脫,和同樣脫難的大臣們組成了南宋流亡皇朝,1279年,小朝廷與元朝追兵在廣東新會縣進行了最後一場崖山大戰。兵敗之後,丞相陸秀夫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自盡。南宋滅亡。弟弟死後第十年,1288年,忽必烈將趙顯送往遙遠的西藏出家。1323年,53歲的趙顯去世。據說他是被賜死的,原因就是他居然成了高僧,號合尊大師,不但徒兒眾多,還在藏區娶妻並生子完普(趙完普亦為僧)。
  元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趙顯死了不過三十來年,元王朝就結束了它統治中原的曆史。就這麽短暫的時間,卻更換了十一個皇帝,而其中皇權正常交替的還不到一半。
  朝政的混亂和統治的殘暴,促成橫征暴斂,與人禍如影隨形的,還有天災。百姓在這樣兵荒馬亂的年月,為了活命不得不到處奔逃遷徙。在江蘇沛縣,就有這樣一家姓朱的貧戶。這家人在元初隸籍淘金戶,必須四處淘金,即使無金可淘也要交大筆稅款。無奈之下,朱家的當家人朱初一不得不舍棄微薄的家業,到處逃稅。在很短的時間裏,這家人先是遷居句容(朱巷通德鄉),又遷居蘇皖兩省交界地帶的泗州(今安徽泗縣)。
  元朝泰定帝四年(公元1327),朱家的一家之主朱初一病逝於泗州城北郊孫家崗(盱眙縣仁集鄉明陵村)。連年災荒又加上一家之主的棄世,朱家兒孫不得不再次灑淚相別,各尋生路。朱初一的次子朱世珍(又名朱五四)帶著妻子陳氏、長子朱重四、次子朱重六、三子朱重七以及兩個女兒,再次離開孫家崗,遷居嶽家所在的木場津裏(今安徽明光市明東鄉趙府村),成了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赤貧佃農。
  做為這個佃農家庭的主婦,陳氏每天都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兒啼女哭中苦度。她怎麽也不會想到,自己這樣一個生不如死的貧婦,竟在冥冥中與宋元明三個王朝的興亡更替緊緊地聯係在了一起。
  陳氏的父親姓名不傳,史書也僅稱他為“陳公”。陳公的人生就是一部傳奇,他早年在鄉間諳習巫術,後來從軍做了名將張世傑的部屬,並參與了南宋滅亡前夕的最後一戰:崖山之戰。在戰役中,陳公被打落大海,又奇跡般地漂到岸邊得了活命。由於這樣的經曆,陳公在逃生返鄉路上也經曆了百般艱險,最終也不敢久居家鄉,而是避居津裏,靠著早年所習的巫術維持生計。擱在今天不折不扣就是一個“巫師神漢”。巫師陳公隻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招了個姓季的女婿,生下的長子傳了陳家香火;二女兒則嫁了朱家。陳公的人生雖然艱難,卻活到了九十九歲,總算扯了個平。
  
  舉家遷至津裏的第二年,即元文宗圖貼睦爾天曆元年九月十八(公元1328年10月21日),明光東風湖荒灘上的朱家窩棚裏,陳氏生下了她最小的兒子朱重八。他就是未來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這個兒子的孕育過程,史書上寫得天花亂墜。說是陳氏在夢中遇神人授給她一個“置掌中有光”的藥丸(恐怕說是明珠更實際些,反正姓朱)。陳氏在睡夢中將這丸藥吞入了腹中,醒後口中尚有餘香。等到孩子出世的時候,就更是紅光滿室,導致鄰裏都誤以為朱家起火了,紛紛趕來搭救時才發現不是那麽回事。
  事實上,史書上的這一段說辭,與朱家乃“上古顓頊帝之後”的說法一樣,都是出身貧寒的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自高身份的說法,現實中的朱元璋,是在苦難的家庭中度過青少年時代的。在中國曆朝開國皇帝俱樂部裏,朱元璋是唯一一個出身貧寒徹骨的成員。
  
  朱家逃荒的腳步,並沒有停止在東風湖的荒灘上。此後朱世珍又拖家帶口地到處流浪,兒女乞討,夫妻做雇農,先後去過虹縣、靈壁,最後來到了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縣太平鄉孤莊村)。
  “上屋搬下屋,不見一籮穀”。經過了多次搬遷,朱家的處境,到了貧寒都不足以形容的地步。在傳說中,兒時的朱元璋曾經饑餓得想去挖小老鼠吃,卻在鼠洞中發現了大老鼠儲存過冬的各種糧豆。於是大喜過望地兜回家中,讓母親將這些糧豆煮成了一鍋粥,飽餐了一頓。對這鍋粥的記憶,一直在朱元璋的腦海中盤旋,當他登基為帝後,還特意要求禦廚在那天熬製。據說,這一天就是臘八,而粥就是臘八粥。今天的人們仍然在臘八這天食用各色糧豆雜果煮製的八寶粥,又有幾人體會得了朱元璋兒時的痛苦。
  
  在艱難中,時間推移到了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這年朱元璋十七歲。對於朱元璋來說,這個甲申是他一生都不願回想的年份。就在這一年,江淮大旱,蝗災又起,瘟疫隨之肆虐,逃荒的、病死的、餓死的,江淮一帶十戶九空,朱家也未能幸免。四月六日至二十二日,短短的十幾天裏,瘟疫和饑餓就奪去了朱元璋父親、母親、大哥、大哥長子,共四口人的性命。
  人死了總不能留在家裏。可是這時的朱家窮得四壁蕭然,哪裏出得起棺材錢?朱元璋隻能和二哥一起,將親人的屍體用草席裹著先抬到村外去。據說玄乎的事情就在這時候發生了:地麵居然湧成墳塋,將朱世珍夫婦給掩埋了。在傳說中,這是老天爺為朱元璋這個未來皇帝選定的“風水寶地”,而且還特地為他做苦工,免去他挖土之累。與這樣的玄乎相比,另一種說法更靠譜:兩兄弟不忍將父母兄侄丟棄在亂葬崗,卻又根本買不起葬地,於是抬著破席卷不知該往何處,隻能在村外徘徊。縛席的草繩早已陳舊,一來二去的就散斷了。兄弟倆無奈,隻得將屍體暫時放在一處山坡下,兩人先去向雇傭自家的大戶哀求,指望能施舍一塊葬地。再怎樣的苦求,也沒有激起大戶絲毫同情。朱氏兄弟隻能痛哭著回到山坡去。卻吃驚地發現,方才一陣雷雨竟引致山上泥石崩塌,將家人遺體都掩埋了起來。目瞪口呆的朱家兄弟隻能回村求助。幸好,這片山坡地屬於另一富戶劉繼祖,他一口答應朱家兄弟就地為墓,埋葬家人。
  據記載,鳳陽是劉氏聚居地之一,此地先祖可上溯至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先前拒絕施舍葬地給朱元璋的大戶也姓劉,與劉繼祖還是至親。二十年後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劉繼祖被追封為“義惠侯”。
  “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多年後朱元璋追想父母的死葬場景,依然難以控製情緒,嚎啕痛哭,這也成為他稱帝後拒絕慶壽的原因。
  
  朱初一死後家人各奔東西的場麵再次重演。隨著朱世珍夫婦的棄世,朱家兄弟也不得不各謀生路。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朱興隆)寡妻王氏帶著剩下的一雙兒女(後來的江西大都督朱文正及福成公主)投奔娘家,二哥留在破屋裏為朱家守業以祭奠父母,三哥就近做了另一戶人家的上門女婿(此戶也姓劉)。
  最後是朱元璋。據說朱元璋小時候常患重病,曾在當地寺院中寄名,後來家庭難以維持生計,而他出生前後又“異樣”連連,母親陳氏做為算命先生的女兒,認為這個小兒子實在“命硬”,不止一次想要幹脆將他送去出家,都因朱世珍反對而中止。如今朱元璋沒處歸著,又想到了母親當年的計劃,幹脆自己把自己送進了寄名的寺廟皇覺寺當了和尚(原址在安徽鳳陽縣鳳凰山日精峰下)。
  然而破屋偏逢連夜雨。朱元璋本以為進了寺廟就能有片瓦遮蓋,有充饑之食,卻沒有想到饑荒之年,寺廟所得施舍也極為有限,根本養活不了一眾僧徒。和尚當了才個把月,朱元璋就不得不四處托缽遊方。
  
     
  
  和尚遊方,是好聽的說法,但實際的情形卻與沿街叫化乞討沒什麽兩樣,還少了些頭發。朱元璋在外遊食,破衲芒鞋,走遍廬州(合肥)、光州(潢川)、汝州(臨汝)、潁州(阜陽)等地,不但風餐露宿,而且途中臥病幾死,曆盡艱險和炎涼,才在三年後返回寺廟,過上了雖然貧困卻還有屋頂遮風擋雨,也有粗衣淡飯保障的生活。這樣的日子,大約是自朱元璋出生以來最舒服的了。
  一眨眼,又是五年過去了。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紅巾大起義爆發。
  
  會爆發起義,當然是因為天怨人怒積累已久,事實上在元朝統治的中後期,起義就一直沒斷過。而紅巾起義最終結束了元朝的統治。
  點燃那根爆發起義引線的不是火,是水。黃河水。
  自至正二年以來,黃河就象瘋了一樣,連年決堤泛濫,百姓民不聊生。拖到至正十一年,元政府終於議定了修複河道的主意。
  四月,元順帝命工部尚書賈魯為河防使主持治河。賈魯動用民工15萬,再加淮揚駐軍2萬,共計十七萬人之眾,耗銀“中統鈔百八十四萬五千六百三十六錠有奇”,在短短五個多月的時間裏,就修整了沿河缺口一百零七處,堵塞決口並使黃河回歸故道。對於賈魯的修河成就,明朝人曾評價說:“賈魯修黃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載後,恩在怨消磨”;認為賈魯“竭其心思智計之巧,乘其精神膽氣之壯,不惜劬瘁,不畏譏評”,完成了一項澤惠後世的功業。
  然而這項治河工程,在當時卻是實在勞役太重、時間太緊,加上直接役管的官吏不但鞭役務工的軍民,還克扣他們的糧餉,更何況這些軍民已經多年在災害中飽受苦難卻被元朝廷棄之不顧,積怨已到爆發的邊緣。
  穎州(今安徽阜陽)人劉福通和欒城(今河北欒城西)人韓山童早已經在策劃造反,並利用白蓮教宣傳“天下當大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還編出民謠廣泛流傳“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此時他們看準時機,將一隻鑿好的獨眼石人埋在黃陵崗(山東曹縣西南)附近的黃河河道處,有意讓民工掘出。
  獨眼石人出現的消息很快傳開,使早已對韓氏父子深信不疑的教眾群情振奮。劉福通又宣布說韓山童乃是宋徽宗的八世孫(先生貴姓?),定能“重開大宋之天”。決定擇日起義,並以紅巾為號。
  既是皇家後裔,預了要做皇帝的,當然要有點派頭,搞些儀式。然而就在眾人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消息卻泄露了出去。還沒能正式成事,韓山童就被捕殺,隻有其妻楊氏和其子韓林兒僥幸逃入武安山。(虛榮心害死人啊)劉福通當即奔至穎州,宣布造反。
  由於策劃已久,民怨又深,起義勢頭極佳,沒多大功夫,紅巾軍就占領了穎州、上蔡、毫州、項城、息州、光州等地,直屬人馬超過十萬。聞聽消息,江淮各地紛紛響應,濠州富戶郭子興也是其中之一。
  郭子興祖籍曹州,其父原是個到處遊走的算命先生。某日這郭先生遊至定遠(今安徽定遠),正遇上城中某巨富為嫁女發愁。皆因此女天生盲眼,裏人害怕日後兒孫亦盲,因此根本無人敢於問津。郭先生便“見義勇為”地應承了下來(恐怕他自己視力也不佳)。婚後盲小姐不但為郭家生了三個身強體壯的健康兒子,還帶來了大筆嫁妝,郭家從此大富,也為郭子興後來結納四方強梁、擔當領袖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郭子興是那位算命先生的次子。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春,郭子興集中自己平日交結的數千人,攻占了濠州(即鳳陽),從此也成為紅巾軍的一路統帥。
  
  而此時的朱元璋,正再次陷入走投無路的絕境之中。
  元將徹裏不花被派來平息濠州民變,然而他根本不敢與紅巾軍正麵交鋒,唯一的本事就是四處殺戮平民搶掠財物冒充軍功俘獲。至正十二年的二月,災難波及皇覺寺,寺院不但被元兵搶掠,還被放火焚燒,幸虧和尚沒啥頭發難以冒充敵首,僧徒們的吃飯家夥才得以保全。二十四歲的朱元璋也隨著逃命的僧眾離開了皇覺寺。然而眾人皆有去處,他卻發現自己留在家鄉的二哥三哥以及各自妻兒都命喪兵亂了。朱元璋隻得回到一片狼籍的寺院,在神像前動用起外祖父的本事,向天占卜吉凶。可是無論是當和尚還是重拾家業,問卜的結果都不吉利。他想起曾有紅巾軍中的同鄉勸說自己投軍,決定為此再卜一次。結果這一次得了個上上大吉,大喜過望的朱元璋遂於閏三月甲戌(4月15日)這天投奔濠州郭子興,開始了他的軍伍生涯。
  
  二、締結姻緣
  
  無論是當時的實際情形,還是後來的曆史發展,都證明投奔郭子興對朱元璋的人生,乃至千萬世人的命運,都是一次根本的轉折。
  朱元璋投軍之初,便被郭子興收為麾下親兵;他做過和尚略識文理,水平遠非一幫目不識丁的老粗所能比,而且他初次參與戰事就非常英勇,表現得完全不象個吃素的和尚,立即就立下戰功升為十夫長。朱元璋的表現使得郭子興一家都對他刮目相看。尤其是郭子興的媵妾小張夫人,她一見朱元璋就認定他是個“異人”,勸郭子興進一步招徠。郭子興采納了張氏的建議,決定將朱元璋召為女婿。
  從有限的記載來看,郭子興的兩個妻妾都姓張,大張夫人生了三個兒子,可惜老大戰死了,隻剩了老二郭天敘老三郭天爵,小張夫人除了親生一個女兒之外,還有一個養女。郭子興經過一番掂量之後,決定將養女嫁給朱元璋。
  
  郭子興的養女姓馬,據說閨名秀英。她不但出身寒微而且身世淒涼。她的父親馬公早年與郭子興是摯友,大約也不是什麽善男信女,而是郭子興傾家結納的市井強梁之一,理由很簡單,他原本是宿州人氏,卻因為在家鄉地方殺死人命,不得不亡命天涯。
  躲避追捕的馬公在定遠與郭子興成了好朋友。據史書的記載,馬公的妻子鄭氏“早卒”,可能在亡命途中喪於定遠,也可能更早,丈夫犯下命案前她就在女兒極幼弱的時候就去世了。再強悍的男人也不能忍心不顧自己的孩子,馬公逃離故鄉時害怕女兒被官府捉去,沒有將她留給親戚,而是帶著一起走的。此時他沒有家眷更無親屬,又背負著命案,遂將女兒交托給郭子興的夫人照料。淚眼中父親止步於郭府內宅門口的那個模糊身影恐怕是小馬氏對父親最後的印象。她再也沒有等到父親接自己回家的那一天。馬公此後的經曆不見於史書,似乎沒多久也死去了。小馬氏從此成了郭子興的養女。
  
  
   
  雖有撫養之恩,但總體來看馬秀英在郭家仍然是寄人籬下處境艱難的。得出這個推測結果的原因有幾條:
  第一個理由,傳說中馬皇後有雙大腳。馬氏品德超眾,相貌氣度都無懈可擊,唯一的“缺陷”,就是她的那雙大腳。據說明朝建立以後,曾經就有這樣的好事者在燈會上亮出了一道燈謎,謎麵是一個懷抱西瓜的大腳女人,謎底是“淮西大腳女人”,暗諷皇後有雙大腳。結果此謎語恰恰落在朱元璋的眼裏,他在大怒之下竟要將掛著此燈謎的那條街上人家統統抄殺,幸好被馬皇後及時勸阻。那條街因此被京城百姓稱為“滅街”,又訛為“篾街”,由於這名字實在不吉利,街上又設有糖作坊,最後被改稱“糖坊廊”,位置在如今南京中華路至長樂街之間。
  中國漢族女人的裹腳風氣由來已久,據說始於南唐後主宮妃窅娘,又說在此之前雖不曾明確裹腳,卻也自古就認為女人雙足纖巧才美觀,可以說是早為裹腳埋下伏筆了。到元朝的時候,漢女裹腳已經蔚然成風,世上人看女子美不美,首先看的不是麵貌風姿,而是看她有沒有一雙好小腳。不裹腳的女子也是往往嫁不到財勢丈夫的。因此但凡是成個規模的人家,都要咬緊牙關讓女兒裹腳,淮揚一帶風氣更盛。郭家做為安徽地方的大富財主,當然家中女子都是要裹腳的。可是他的養女馬秀英卻偏偏是一雙沒有纏裹過的“天足”。現代人聽說裹腳都覺得太不人道,可是在那個年代不為女兒家裹腳,其嚴重程度不亞於毀了女孩兒的容貌,完全可以算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當然,馬氏沒有裹腳還可以有另一種解釋:她自幼喪母,父親根本不知道如何照料女兒,結果就耽誤了裹腳的時機。然而她出嫁的年齡和所嫁丈夫的身份,卻是另兩個理由,也足夠讓我們明了她的處境。
  馬秀英出嫁之時已經年滿十九,在那時候完全夠得上“大齡”老姑娘的標準了。就算她有雙大腳不好求配,但能耽擱到這年齡,郭子興對這養女的上心程度也就有限得很了。除此之外,為她選擇的夫婿是朱元璋,更是一個顯示出郭家並未厚待養女的重要理由。
  
  當然,光看外表朱元璋配馬小姐還是完全綽綽有餘的。說到朱元璋的相貌,民間一直傳說他長得極其醜陋,而且滿臉痘疤麻子,令人望而生畏,還有畫像為證。但是在明孝陵裏還有另一副畫像,像中的朱元璋著實相貌非凡。而在更多的曆史記載中,朱元璋形貌偉麗氣度非凡,後一幅畫像應該才更接近他本人。
  關於朱元璋的外表,《明史》稱其“姿貌雄傑”。而他投奔郭子興時發生的一件事也可以做為佐證。
  據說,當時朱元璋離開皇覺寺來到濠州城,向守門人表明自己前來投奔。然而同去的人都被放了進去,偏偏朱元璋卻被所有的門卒一致認定為朝廷派來的間諜,抓起來送到了郭子興麵前。紅巾軍絕多數都是鄉農傭工市井人家出身,大家眼中見過的奇醜人士恐怕遠遠多於端正漂亮的,朱某人假使當真醜到畸形,恐怕也不過是被門卒們譏笑一番罷了。能被認定是元朝廷所派的間諜,還被徑直送去見首領,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實在不象個窮困潦倒的醜八怪,而是長著一副百姓心目中“官家人”的好皮囊好派頭。(聲明,我絕不是歧視勞動人民)
  朱元璋的好相貌果然不凡,就連見慣世麵的郭子興都不禁嘖嘖稱奇,親自為他解開捆綁,還在交談後立即收做親兵侍衛。——這時的朱元璋還未曾立下什麽戰功,郭子興僅以“奇狀貌”的理由就收為親兵,當然不可能是因為他長得畸形,而是因為他長得儀表堂堂。理由?您在身邊瞧瞧,能跟在領導身邊的司機警衛秘書,哪個不是長得有模有樣的?幾時見過領導挑跟班的時候專揀醜的要?
  最後,促成聯姻的關鍵人物,是郭子興的小張夫人。她一見朱元璋,就認定他“異人也”。能使女人留下如此好印象,怎麽說也該是美男子,輪不到醜八怪。當然有時女人為逢迎老公,也會說老公的醜部下是個人物。卻絕不可能產生要招醜八怪為女婿,讓自己以後天天看那張醜臉的衝動。
  現在說起來,郭子興為養女選中的女婿既然一表人材,又是一代開國皇帝,似乎聽著格外不同,顯得老郭對養女多麽多麽好似的。但在許嫁那時候,郭子興可怎麽也沒有想到朱元璋竟會當上大明皇帝,當時在他的眼中,朱元璋長得再姿貌非凡,也不過是自己一個有些本事的和尚親兵而已,不但孤身一個,而且窮得叮當響。不過是想要收他做個親信,自己的女兒舍不得,就拿養女充數。——我這可沒冤枉郭子興。若幹年後朱元璋有了相當規模,郭家不禁對當年的婚配深為追悔,勢利使然之下,郭子興的親生女兒竟做了朱元璋的小妾,就是後來的郭惠妃(另有一位鳳陽籍郭氏為寧妃)。若是當真認定朱元璋是個人物將要大大出人頭地,郭子興當日絕對要把自己的親生女兒許嫁,就算年紀幼小也定要先訂下婚配,怎麽可能輪到養女。
  
  三、艱難的新婚生活
  
  在為養女招婿之後,郭子興對待朱元璋的態度,每時每刻都顯示出他把這對新婚夫婦當工具使到盡的態度。這個草莽英雄剽悍好鬥,脾性又急躁猜忌,還有一身的土財主習氣,雖然名份上朱元璋已經是他的女婿管他叫爹,算是“半子”,但他對待朱元璋與財主對待雇工、首領對待跑腿的沒啥本質上的區別,與他對待自己那兩個不成器兒子的態度相比,實在天差地別。在後來的一係列起義軍內部傾軋、對外作戰過程中,朱元璋的才智膽色表現得淋漓盡致,不但浴血奮戰,而且屢次冒死救了郭子興的性命。起義軍都公認他的本領無人能比。郭大帥當然也不得不承認這位女婿智勇雙全,言必有中。然而即使如此,他對朱元璋也沒什麽好臉色。
  郭子興對朱元璋的態度,簡而言之一句話:“拿我的碗服我管,任打任殺不許喊。” 出事了、有麻煩了,他就把朱女婿當成左右手般言聽計從,還附贈滿嘴甜言蜜語;隻要麻煩今天過去了,明天就把朱女婿丟在一邊,可勁疏遠打擊,甚至欲置之於死地。
  實話說,郭大帥的這種作風,隻怕也深入影響了他的忠誠侍衛朱元璋,後來朱某人對待功臣武將以及大明官吏的方式,更象是直接繼承發揚自老郭。
  
  然而無論受到的待遇如何,在郭子興本人未來的人生途中,朱元璋都對他極為忠誠,不計前嫌地竭誠效命。剛開始的時候或者可以說是因為他的命運已經與郭子興休戚相關,必須力保其平安成就,但到了後來就完全可以說他是真正對郭子興本人感激至深,一定要義氣到底。
  朱元璋對郭子興的感激之情為何如此深,還是很好理解的。
  
  
  
  首先,朱元璋做為一個剛剛飽嚐了世態炎涼的叫化和尚,自己都不把自己的性命當回事了,卻突然得到了大首領的賞識,傾刻間成了起義軍中的人上人——不管郭宅裏發生了怎樣的事情,在外人麵前,朱元璋的身份都是如假包換的“大帥女婿”。這身份對於他後來成就的功業起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郭子興確有知遇之恩。
  其次,朱元璋做為一個久無父母關愛的苦瓢兒,如今因為郭子興的關係,又重新有了父母兄弟——不管怎麽說,郭家也多少會給朱元璋一些“家庭溫暖”的,哪怕僅僅是出於施舍收買。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對於此時的朱元璋來說,實在是夢寐以求。
  更重要的一點,朱元璋做為一個自出娘胎就沒有過一天飽暖日子,在最底層的夾縫裏撐著長大的窮漢子,竟憑空得了一個知冷知熱的女人。郭家父子也許會對朱元璋百般刁難,但馬氏卻是真正將自己的人生命運都交托給了丈夫,對他愛入骨髓。朱元璋活了這許大年紀,頭一次知道有個好女人體貼的滋味。追根溯源,對郭子興和小張夫人的感激當然毋庸置疑。
  
  朱元璋與馬秀英成婚的時候,正是濠州紅巾軍內訌激烈的當兒。當然,這也是郭子興急於招徠親信,決定招朱元璋為婿的另一層原因。
  當初舉兵時,郭子興以家財富厚又有些學識的原故,被推出來當了首領,但這支軍隊中同時還有另外四人,也是首倡者,舉事初成後他們也和郭子興一樣被紅巾軍封為“元帥”。這俞魯孫潘四人雖然是窮苦人出身,腦子裏卻絲毫沒有同情廣大窮苦百姓的想法,根本就是窮凶極惡,不但粗野無文,更兼燒殺搶掠,完全是土匪兩雙。郭子興對這四人非常鄙視,而這四人也看郭子興不順眼,合起夥來想要搞倒他,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做法,凡事都是四人說了算,有什麽事都不與郭子興商量,將他晾在一邊。弄得郭子興隻能呆在家裏閑晃。
  朱元璋對這樣的情形非常擔憂,多次勸說郭子興,這時的郭子興卻還不曾真正領教女婿的本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至正十二年底,元兵在對紅巾軍的作戰中取得了一些勝利,擊敗了駐紮徐州的另一支紅巾軍(首領叫“芝麻李”)。這支紅巾軍的兩名將領彭大、趙均用便率餘部奔至濠州。這兩人入夥資曆比濠州諸帥都要久,又帶得有自己的私部,因此雖是敗軍之將,仍然在濠州吆五喝六,位居濠州五帥之上。
  拉幫結派的程序也隨之開展。彭大有些學問,郭子興與他交情好;另四人則與趙均用臭味相投。
  近乎套得差不多了,四人的領頭者孫德崖便趁機向趙均用說:“郭子興那個土財主,和我們這些窮光蛋哪是一條線上的呢,他眼裏隻有彭大,根本看不起你老人家。”趙均用聽說這話,氣得兩腳直跳。於是趁著郭子興的得力親信朱元璋不在身邊,自個兒逛大街的機會把他給當街活捉,送到孫德崖家關了起來,準備痛打幾頓然後一刀兩段。
  郭子興被擒的那天,朱元璋正好從外地返回。正當他毫無知覺地準備進郭府的時候,一個朋友及時地攔住了他:“你的主上被對頭抓了,下一個就要抓你了,你千萬別回家。”
  朱元璋說:“郭元帥對我有再生之恩,他有難我卻逃跑,還能算大丈夫嗎?”立即回去查看家中情形,卻發現隻剩了滿屋子女人,和郭子儀有關係的男丁們,無論是兒子、侄子還是外甥舅子,都統統躲了起來。朱元璋當機立斷,立即讓小張夫人找來郭子興的兩個兒子,領著他們去向彭大求救,使彭大能夠攔阻趙均用,延緩他下毒手的時間;自己則披甲執械親自領著屬下兵丁翻過孫宅圍牆去搭救郭子興。眾人在孫家屋頂上到處掀梁揭瓦搜尋,又向孫德崖的家人追問,最後把孫德崖的祖父母都給殺了,才逼問出郭子興被囚禁之處。打開地牢一瞧,郭子興戴著枷鎖銬鐐,全身肌膚都被打得片片脫落,若是朱元璋再來晚一步,不用趙將軍來砍頭,他也要教孫德崖給活活打死了。
  正當派係鬥爭即將進入最高潮的時候,元將賈魯率軍圍困了濠州城。亂成一鍋粥的濠州紅巾軍這才意識到大家都是一根繩上的蚱蜢,重新聯合起來。這一場圍城之戰,眾人苦守了整整五個月,直到賈魯第二年死掉,元軍沒了統帥才算熬過。困境解除後,盡管解困的真正功臣是閻羅王的生死簿,彭趙仍然論功行賞,自己封了自己當“王”,濠州五帥都要聽他們調度。彭趙二人的直係部隊更是狐假虎威,在濠州城裏橫行如螃蟹。
  
  由於遭逢荒年,又經過了元兵的長期圍困,濠州一帶糧草奇缺,郭家也未能幸免。朱元璋再次挺身而出,四處尋找門路,最後在一個朋友那裏求來了一批私鹽。在古代中國,販賣私鹽是必死無疑的大罪,私販百餘斤鹽就夠殺一個腦袋了。朱元璋又冒著掉頭的風險將私鹽運往懷遠一帶販賣,將所得利潤換了數十石糧食,盡數交給了郭子興。
  然而朱元璋的忠心和才幹以及人脈,看在郭子興兩個兒子的眼裏卻是不可饒恕的大罪。有句話說,能夠原諒別人的錯誤,卻難以原諒別人的正確。又說接受恩惠容易,感激恩人極難。這些話用在兩位郭家大少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做為一個養女婿,朱元璋先救郭家舉宅性命,又為郭家尋來續命糧草,將郭家的嫡出兒子們比得顏麵掃地。郭天敘郭天爵如何忍耐得住?他們誓要結果了朱元璋的性命不可。
  
  據說,這兩位郭公子在用朱元璋提著性命換回來的糧食養足了精神之後,就不停地在郭子興的耳朵邊上灌邪風。郭子興為人偏激自負,又對自己的兒子無條件信任,不消多大功夫就把朱元璋的好處都拋到了腦後,對他起了疑心。很快就找了個岔子把朱元璋關了起來。這機會立即就被郭氏兄弟利用起來,他們串通府中上下仆役斷絕朱元璋的食物供應,打算餓死他。
  做為妻子,馬氏很快就知道了丈夫的處境,急切中她趕到廚房,趁人不備將剛剛出鍋的炊餅偷藏在懷內,偷偷地送給丈夫。滾燙的炊餅直將她胸前的肌膚都燙焦了。如此蹊蹺的傷勢,很快就在府內女眷中傳開。小張夫人趕來看望,聽了養女的哭訴後大驚,立即去找丈夫理論。
  郭子興雖然自知理虧將朱元璋放了出來,但是對朱元璋的疑心卻是不消反增,反倒覺得兩個兒子的行徑大得己心。從此後送到朱元璋夫婦房中的飲食,便公然打著“年歲荒歉”的幌子,少得可憐。
  麵對這樣的境況,馬氏想盡一切辦法隱瞞實情,不使丈夫感到委屈,以免丈夫在郭子興麵前露出怨色惹出禍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心疼丈夫的她隻能忍饑挨餓,將自己的一份飲食盡量節省貯存,供應丈夫的需要。於是,朱元璋的碗裏從來都綽綽有餘,而馬氏自己卻在饑餓中煎熬。這樣的日子一直過了四個多月,直到郭子興覺得朱元璋“態度良好”,自己又遇到了麻煩,重新起用朱元璋為止。
  
   
  至正十三年十月,總算消了氣的郭子興麵對濠州城內兩王五帥內耗,自己兵力有所不逮的局麵,決定派朱元璋外出招募新兵。朱元璋告別妻子,返回了家鄉。憑他的才能,很快就招得了七百多名兵士,他在其中選擇了二十四人做為管兵的大小頭目——這是他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親信,也就是後來的“二十四將”,包括日後的明王朝開國元勳湯和、徐達等人。
  郭子興對養女婿的收獲大喜過望,將七百餘兵統統納入自己軍中。高興之下也不再提想餓死女婿的事了,反倒封朱元璋做了“鎮撫”。這也是朱元璋從郭子興手裏得到的第一個官職,這才算是真正擺脫了“和尚親兵”的卑微身份,展開了他轟轟烈烈的人生。
  假如沒有馬氏的忍辱負重上下周旋,挨餓供夫,朱元璋恐怕是等不到官封鎮撫這一天的。
  朱元璋是個苦命人,馬氏也是個苦命人,兩個苦人兒都早失父母同命相憐,又在朝不保夕,時刻都可能沒了性命的起義軍裏相依為命,彼此憐惜;在孤立無援中誓同生死,依靠對方獲取一點溫暖,在這樣的環境裏培養出來的夫妻感情,是再不可能重新出現的了。朱元璋發跡後雖然姬妾成群,卻再沒有任何一個能夠取代得了馬氏在他心中的位置。事實上,姬妾們與其說被他當做自己的女人,不如說是被他當做自己的財產。在朱元璋的心目中,他隻有一個女人,那就是他的結發患難之妻。
  對於妻子給予自己的一切,朱元璋終身念念不忘。直到他一統天下做了皇帝,仍然時時向群臣講起,將妻子給自己的這些食物與史書上的“蕪蔞豆粥”“滹沱麥飯”相提並論,講到動情處,每每按捺不住將妻子比做唐太宗之妻千古賢後長孫氏。這樣的話他不僅僅對臣屬提起,在妻子麵前他也如此說。對於丈夫的讚美,馬皇後回答:“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妾同貧賤,願無忘群臣同艱難。且妾何敢比長孫皇後也!”——這大約是因為此時的朱元璋已經開始猜忌清除功臣的工作,馬皇後在謙遜之餘,希望能夠為元勳們挽回命運。
  
  四、戎馬倥傯中當上了“吳王妃”
  
  說起朱元璋稱帝後屠滅功臣,而在此之前即使是猜忌武將元勳的宋王朝也不過就是“杯酒釋兵權”,也不至於非置人於死地不可。很多人都認為朱元璋竟采取如此極端方式,是由於他兒時遭遇,因此脾氣古怪殘忍。這當然也是原因之一,不過這一點主要還是表現在施政猛苛上,論起屠滅功臣之舉,恐怕與他在郭子興父子身邊的經曆更有直接的關係。
  
  自從當上鎮撫有了帶兵權,朱元璋不但有了自己的親信,立下的軍功也越來越大。然而郭子興卻仍然把他當牛當馬使喚。招募七百兵丁後,朱元璋在緊接著的一次奉命外出時中途染病而歸,這場病來勢凶猛,很快就到了昏迷不醒的地步,幾乎奪了他的性命,總算命不該絕,最後總算蘇醒過來,揀回了性命。病剛有些起色,郭子興就迫不急待地在朱元璋臥房外做聲做色。朱元璋一打聽才知道,定遠有支匪幫“驢牌寨”,托人帶信來說打算投誠。然而這是一件極危險的差事,紅巾軍根本摸不清對方是否真心投誠,搞不好去招降的人就會被對方一刀兩段。郭子興既不舍得丟這塊肥肉,又知此事不是兒戲,自己的子侄非但不是這塊材料,自己也怕弄丟了郭家自己人的腦袋,便一心想要朱元璋去幹這事,因此對朱元璋養病十分不滿。
  朱元璋明白其中原因後,毅然主動抱病請命,郭子興大喜,假意推讓安慰一番後,就毫不客氣地下令朱元璋第二天便出發。
  由於病未痊愈,朱元璋在途中曾經兩次病倒,但在郭子興的催促下,他每次都隻醫治了三天,沒等病好就又起程。
  果然,驢牌寨的寨主在初見朱元璋時雖言之鑿鑿,沒兩天就又翻悔了。在這危急時刻,朱元璋硬是憑著自己的智計,僅用三百人就製服了寨主,收錄了寨中三千精壯兵員。
  七天後,朱元璋率領這三千軍士趁黎明時分突襲了元將老張的營帳。混亂中元將不知紅巾軍的底細,竟然棄軍而逃。僅此一役,朱元璋就又收得了兩萬多兵,並一舉奪得了滁陽。
  
  就在朱元璋縱橫轉戰之時,濠州城的紅巾軍正窩裏鬥得一蹋糊塗。彭大在火拚中丟了性命,郭子興也成了趙均用等人的甕中之鱉。
  朱元璋聽說這消息,便派人去賄賂趙均用的左右,並遊說趙均用道:“大王窮迫時,郭公開門延納,德至厚也。大王不能報,反聽細人言圖之,自剪羽翼,失豪傑心,竊為大王不取。且其部曲猶眾,殺之得無悔乎?”
  趙均用知道朱元璋得了滁陽,兵力已過三萬,畏於朱元璋的威名,不得不放了郭子興一家性命,還讓他帶走了名下的一萬餘兵。
  到滁陽後,朱元璋不但沒有仗勢報複郭子興,反而主動將自己千辛萬苦打下的滁陽城以及整頓得紀律嚴整裝備精良的三萬多兵將都交給了郭子興。靠著朱元璋,郭子興不但保住了全家性命,兵力派頭比從前還暴漲了數倍。
  照說郭子興應該很感激朱元璋才是,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對女婿的感激之情隻維持了兩個月,郭子興父子便故態複萌,不但對朱元璋百般猜忌,就連他的親信李善長等人都被郭子興強行召用。朱元璋倒是一如既往的逆來順受,李善長卻不肯離開自己投靠的主人,涕淚交流地拒絕征召。結果郭子興疑心更盛,此後再有出征帶兵的差事,統統都不準朱元璋沾邊。非但如此,就連朱元璋所居院落的門戶,沒有郭子興的允許都不得擅自在夜晚打開。
  然而郭子興雖有心扼殺朱元璋的領兵權,可惜他的親信子侄們與朱元璋相比,卻實在都是些草包貨色,有時偶遇元軍確有猛將統領,一大幫子人就都不敢應命領兵,個個甘當縮頭烏龜。無可奈何的郭子興隻能麵對現實,大半年後(元順帝至正十四年十月),又重新讓朱元璋領兵作戰。
  從此朱元璋的戰功更盛,投靠他的各路人馬也越來越多。郭子興雖然迫於形勢起用了朱元璋,卻始終對他百般猜忌,甚至於在他的身邊派“監軍”,即使如此,郭氏兄弟還是看得眼熱,還曾經試圖毒殺朱元璋。虧得馬氏聰慧警醒,不但時時向丈夫報訊挫敗養兄的陰謀,還將朱元璋部屬送給自己的所有物事都盡數轉贈給郭子興的妻妾,博取郭子興的好感,從而根本上挽救了朱元璋的性命前途。
  
  此後郭子興和朱元璋之間的關係,發展到最能胡思亂想的編劇也想象不出的地步。郭子興一麵完全依靠朱元璋應敵救命,一麵又在兩個兒子的攛掇下變著法子要置他於死地。可是當朱元璋被郭子興死敵孫德崖之弟綁架後,郭子興卻又驚恐得嚇出大病,不但立即答應放了孫德崖,還命令徐達去交換朱元璋回來。而且郭子興的這場病直到朱元璋和徐達先後脫身返回滁陽城,都未能痊愈,再加上眼睜睜地放走了孫德崖,就更是鬱悶。最後郭子興竟就這麽嗚呼哀哉了。
  
  
   
  郭子興死後不久,(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春天,劉福通終於找到了“宋徽宗八世孫”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將其迎至亳州拜為“宋國”皇帝,號小明王,以“龍鳳”紀年。紅巾軍起義算是有了一個說得過去的牌位。
  對於此時的朱元璋來說,郭子興的死和韓林兒的登基都是好消息。郭子興死後,韓林兒以“宋皇帝”的名義,封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舅子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統領滁陽紅巾軍。朱元璋的名銜雖然最低,但他的威望才幹遠比另兩人要高得多,軍中良將精兵都隻肯聽從朱元璋的調遣。
  不久,巢湖反元首領廖永安、俞通海率戰船千艘指名歸附朱元璋,滁陽紅巾軍從此有了水師,當年六月便渡過長江攻克太平(今當塗)。而倒黴的郭天敘張天祐卻在攻打集慶(應天)時上了詐降元將陳也先的大當,被元王朝的守將福壽給砍了腦袋。
  朱元璋遂帥部轉攻集慶,福壽苦守多日,最終在巷戰失利後自刎。自朱元璋起事以來,福壽是他所遇到唯一一個為元王朝死節的蒙將,他因此對福壽的英勇深表欽佩,予以厚葬。直到建立明王朝以後,朱元璋仍然對福壽念念不忘,直到洪武四年,仍然下令為福壽以大夫禮立廟祭祀。
  十月,小明王韓林兒下令提拔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李善長為經曆。不久又升其中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其親信大將均為元帥。而郭子興最後一個兒子郭天爵則為中書右丞。
  郭天爵對自己所得的待遇以及在軍中虛有其名的事實,感到憤憤不平,想了許多辦法要暗害朱元璋。然而此時的郭天爵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呼風喚雨的郭少爺了。事情敗露後朱元璋毫不手軟地誅殺了郭天爵。雖然小張夫人和郭小姐靠著馬氏的情麵留在朱元璋身邊妥善供養,但郭家卻就此絕後了。後來郭子興雖被追封為“滁陽王”,可是為他奉祀的卻隻有舊鄰舍了。
  
  與郭家父子的恩怨,看在朱元璋的得力部下眼裏,恐怕很容易使他們覺得自己跟隨的上司,是一個極有江湖義氣、滴水之恩報以湧泉的好主子(郭家雖然絕後,但郭小姐和小張夫人得到了優待,郭天爵之死也可算是咎由自取),加上他智勇俱全又有逢凶化吉的好運氣,誰都會覺得應該充分信任朱元璋,對他竭盡全力,也因此完全相信日後能夠成就功名,安享富貴。
  然而與郭家父子的前前後後,對於朱元璋本人來說,就是另一番滋味在心頭了。想當初自己是如何全心全意地報效郭子興?與自己對郭子興曾有過的忠誠和功績相比,自己的部屬們還沒誰能及。可那又如何?自己還不是變了麽?還不是絕了郭家的後嗣,奪了郭家名份下的權力麽?郭子興在生時曾經多次想向自己下手,最後總是功虧一簣,要是他毫不顧慮地當真下了殺手,隻怕郭氏兄弟最後也不會落得如斯下場。
  這麽一想之後,恐怕朱元璋在稱帝後很容易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功臣元勳們都是有真本事的,若想要保住自己的兒孫不重蹈郭氏兄弟覆轍,唯一的辦法就是把他們統統滅光。於是他順理成章地效仿了自己祖籍沛縣的老鄉劉邦,不但在稱帝後大封朱氏兒孫,還毫不手軟地將開國元勳們一個個地消滅幹淨。
  
  郭天爵死後,滁陽大軍無論是名份還是在事實上,都徹底由朱元璋統轄了。在很短的時間內,他的軍隊先後攻克了江陰、常熟、寧國、揚州、池州、徽州等地,並采納老儒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讓自己打下的地盤有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接受了小明王韓林兒所封的“吳國公”爵位。
  
  小明王韓林兒龍鳳九年,朱元璋率領朱家軍經過艱苦作戰,付出三十五名大將陣亡、數萬軍士喪命的代價,擊潰陳友諒的“大漢國”,豐饒的鄱陽湖平原就此成了他的勢力範圍。第二年(公元1364)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吳王,韓林兒也隻能默認。
  吳王朱元璋為自己設置了下屬百官(李善長為右相,徐達為左相,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
  與此同時,和丈夫相濡以沫多年的馬氏,也在她33歲這年成為“吳王妃”,她在戰事顛沛中生下的長子朱標則當上了王世子。這一年,馬氏已與朱元璋成婚十二年。
  
  五、當上皇後
  
  成為吳王後,朱元璋繼續馬不停蹄地四出征伐。隨著勢力越來越大,他與小明王韓林兒的決裂也勢在必行。龍鳳十二年(公元1366)五月,在聲討張士誠的檄文中,他公開宣稱“……愚民誤中妖術,不解偈言之妄誕,酷信彌勒之真有……聚為燒香之眾……妖言既行,凶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彌勒教”,就是白蓮教,亦稱明教,正是紅巾軍借以號召、韓林兒依此稱帝的根據。——朱元璋的這番宣言表明他徹底脫離紅巾軍,決定另立碼頭的意願。
  然而依靠朱元璋維持局麵的韓林兒卻還被蒙在鼓裏。就在朱元璋與他的最後一個對手張士誠作戰已經勝利在望的時候,也就是龍鳳十二年(公元1366)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韓林兒“駕臨”應天。雕梁畫棟的“龍船”剛至瓜洲,就莫明其妙地沉進了江底,韓林兒當了十二年“宋皇帝”,就這麽效法周昭王成了魚蝦之食。忠於韓林兒的紅巾軍也隻能去向江水問答案了。由於這起“事故”,朱元璋對廖永忠“大發雷霆”,判他軟禁數日,隨後以“戴罪立功”為名再次重用。
  
  韓林兒死後,龍鳳紀年宣告終結,朱元璋下令改用“吳元年”紀事。
  論起來,張士誠也是個“吳王”,而且稱王的時間比朱元璋還早。為什麽大家都稱吳王?據記載說,元順帝即位之初,民間便有童謠,說是:“富漢莫起樓,窮漢莫起屋,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國。”於是張士誠便在平江(今蘇州)自封吳王。而朱元璋則是被韓林兒封為“吳國公”,也在隨後稱了“吳王”。為免混淆,史書遂將張士誠稱為“東吳”,朱元璋稱為“西吳”。
  朱元璋的西吳元年(公元1368)九月,即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東吳王”張士誠所據守的蘇州城終於在八個月圍城之後被攻克。
  張士誠的王妃劉氏與私鹽販子出身的剽悍丈夫倒真是天生一對,在得知城破的消息後,她將所有嬪妾都強行和自己一起統統鎖入宮中齊雲樓縱火自焚,張士誠本人則在巷戰失利後自殺未遂被俘,又將西吳宰相李善長罵了個狗血淋頭,最後被暴怒的朱元璋活活打死,並焚屍揚灰。一十四年帝王夢,頃刻之間化為烏有,哀哉!
  
  “東吳王”張士誠敗死,朱元璋遂於十月派徐達常遇春北伐中原,開始了真正推翻元王朝之戰。
  十一月,徐達攻占下邳、沂州、太平、濟寧、益都、臨淄、昌樂,常遇春攻占東昌,元王朝的大都城已指日可得。看到這樣的局麵,各路武裝也隻能趕緊向朱元璋俯首聽命。浙東武裝首領方國珍就是在此時投降的(明朝建立後官封廣西行省左丞,隻吃幹俸不許上任)。
  
  
   
  在這樣的大好情勢下,李善長率文武官員勸朱元璋稱帝。在十二月十一日和十二日連續兩天的勸進之後,朱元璋“勉為其難”地接受了大家的意見,並於八天後搬進了新建的皇宮。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他同時宣布,若上天果然應允自己稱帝,則登基的正月初四日定當放晴。果然天從人願,紛紛揚揚的雪花和陰沉的天色都在這天一掃而光,應天城(今南京)一片霽朗。朱元璋正式稱帝,國號明,從此開始了洪武紀年(元年為公元1368)。
  就在自己稱帝的同一天,朱元璋冊封發妻馬秀英為皇後,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而在追封朱家先祖的時候,他也沒有忘記妻子的父母。洪武二年,連照麵都沒打過的嶽父馬公被追封為徐王,嶽母鄭氏為徐王夫人,在朱家太廟東向建祠祭祀。馬皇後以“孝女”身份親手將生身父母的靈牌捧入祠中供奉致祭。
  洪武四年,朱元璋打聽到馬公夫婦葬於宿州,又派禮部尚書陶凱前去當地立廟,並親自為馬公夫婦寫下了一篇祭文。
  文曰:“朕惟古者創業之君,必得賢後以為內助,共定大業。及天下已安,必追崇外家,以報其德。惟外舅、外姑實生賢女,正位中宮。朕既追封外舅為徐王,外姑為王夫人,以王無繼嗣,立廟京師,歲時致祭。然稽之古典,於禮未安。又念人生其土,魂魄必遊故鄉,故即塋所立廟,俾有司春秋奉祀。茲擇吉辰,遣禮官奉安神主於新廟,靈其昭格,尚鑒在茲。”
  
  “賢後”,這是朱元璋對妻子最真心誠意的讚譽。而馬氏在明王朝建立後的所有言行,都顯示著她確實無愧於“賢後”這個稱號。
  
  六、賢後舉止
  
  朱元璋生活節儉,馬皇後在肅治內廷倡導儉樸方麵,也與朱元璋互相配合。不但是平日自奉甚儉,遇到旱澇之年,還率舉宮妃嬪蔬食;遇有戰亂之年更是隻吃粗糧野菜。做為皇後,她的日常服裝不但毫無繡飾,質料也僅是粗絲所織,而且直穿到破舊時還不舍得更換。雖然自己如此節儉,她卻命人織造被褥賜送孤寡及老年人,又讓織工將剪裁所剩的原料殘絲再次加工,織造成次等帛料賜給眾王妃公主,警示她們當知百姓蠶桑艱難。
  
  做為皇帝,朱元璋妃嬪眾多。論起來他光是有名可查的妃嬪就有三四十人,總共為他生下了四十二名子女。對於這些分享了丈夫的女人和她們的孩子,馬氏也都一一予以善待,在妃嬪麵前她平等相待,在所有的兒女麵前她都是一位慈母。沒有象一般的婦人那樣哭天抹淚地控訴“吃了一輩子苦,男人一發達就搞狐狸精”,她恪守了自己皇後的身份職責,對於孩子們,她不但關心寵愛,而且還格外重視他們的教育;對於朱家的親眷,她也極其厚待,盡到了做主婦、做天下之母的義務。(再聲明,請大家注意五百年前的道德標準和婚姻製度。我可不是在鼓勵現在的男人出軌女人容忍,請不要給我上綱上線。)
  關於馬皇後教育子女的事,很多時候都有一個例子被舉出來。說是朱元璋的兒子周王就藩,由於這個兒子脾性不好,馬皇後對他很不放心,可是自己又不能隨行管教,於是當周王來辭行時,她將自己身上的紕衣脫下交給江貴妃,派她隨周王就藩,叮囑她若是發現周王有過錯,就披上皇後的衣服予以權責,周王若還不聽話,江貴妃有權馳報朝廷。——隻是在很多時候,這位“周王”被認為是朱元璋的第十五子朱植。然而朱植先為衛王後為遼王,離京就藩更要到洪武二十六年以後。而馬皇後早在洪武十五年就去世了。所以按年代推算,故事中的“周王”應該是朱元璋的第五子周定王朱橚,他於洪武三年封吳王,十一年改封周王,十四年就藩開封,時間正好合縫。
  
  對於自己的家族,馬皇後嚴格要求。由於馬公夫婦沒有兒子,朱元璋不忍見老丈人就此絕後,不止一次曾經想要派人在民間搜尋馬氏遠支族人過繼給馬公,並繼承馬公的爵位。馬皇後雖然終生思念父母,每當提及自己早逝的父母就要悲哀流涕,但對於丈夫的心意,她卻堅決地推辭,並說:“爵祿私外家,非法。”不願讓大明王朝又增多一個可能會擾亂朝綱騷擾百姓的“後族”。有了她這樣的以身作則,朱元璋的其它嬪妃家族、明王朝初期的各親王郡王妃家族,都十分收斂。
  
  如果僅僅是謹慎於妃嬪兒女與家族治理,隻不過是盡到了一個皇家主婦的職司,還不足以被公認為“賢後”。
  真正能顯示馬皇後賢德的,還在於她對待臣民的態度。
  馬皇後自奉節儉,對臣屬卻非常優遇。按製度百官早朝後由皇家供給飲食,馬皇後親自品嚐官員的食物,覺得滋味一般,便特地向朱元璋進言道:“人主自奉欲薄,養賢宜厚。”官員的夥食從此大大改善。有一次朱元璋視察太學歸來,告訴馬皇後已有太學生數千之眾。馬皇後道:“太學人才濟濟固然是好事,但是太學生就讀其間,隻有本人能得到微薄的生活費,他們的妻子兒女靠什麽養贍呢?”她就此設置了“紅倉製度”,用以供養太學生的家眷。這一製度自馬皇後手創以後,一直延續到明後期。馬皇後此舉不僅惠及讀書人,而且推進了明朝的教育水準,實在是中國封建教育史上燦爛的一筆。
  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七月二十八日,元順帝率後妃太子惶惶逃離大都(北京),奔往上都(今內蒙多倫縣)。八月初二,徐達率部進入大都,終結了元王朝九十八年的統治曆史。得勝而歸的將領們帶回了大量珠寶進獻皇帝皇後。馬皇後卻對朱元璋說:“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寶歟。”朱元璋立即明白了妻子的話外之音,回答說:“我知道了,皇後你的意思是得賢才方為得寶。”馬皇後立即向朱元璋行禮道:“誠如陛下言。妾與陛下起貧賤,至今日,恒恐驕縱生於奢侈,危亡起於細微,故願得賢人共理天下。”又說,“法屢更必弊,法弊則奸生;民數擾必困,民困則亂生。”朱元璋對妻子適時的進諫虛心以納,並感歎道:“真是至理之言!”命人記入史冊。
  
    
  七、皇帝丈夫的施政禦下
  
  論起來,朱元璋恐怕是中國所有皇帝中最儉樸最勤政的一位。據記載,在修建南京明皇宮時,他下令取消所有的華麗裝飾,宮室牆壁上僅有少許彩繪,而且內容都非常正麵:後妃宮室繪耕織圖;太子宮室繪朱元璋開國事跡圖;而他本人起居的宮室牆上更是連彩繪都沒有,全是曆代治國箴言。除此之外他還是唯一一個把禦花園改成“禦菜園”的皇帝。洪武朝的明皇宮內連假山花木都沒有,更別提造什麽庭園。所有的院落空地裏都栽上了菜,宮中菜蔬自給自足,朱元璋本人更是以蔬食為主,酒肉甚少。理政倦怠時時他便在菜地裏徜徉,欣賞眾人熱火朝天的種菜景象。這番風光似乎比小橋流水更能使他恢複精力。
  做為雇農加綠林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也按自己心目中的田園風光為農村製訂了細致的規律並要求百姓們嚴格遵守。在他的打造下,所有的鄉村都要選派有聲望的老人每月宣講道德規範,每到農忙季節,人們還必須在鄉中老人的監督下黎明即起忙碌農活,若有偷懶生事的,不但自己要糟(不好好幹活的,甚至會被流放邊疆),就連鄉老都不能避免責任。朱元璋同情百姓,厭惡淩虐百姓及偷懶不勞而獲者的情緒,在這道詔書中一覽無遺。
  詔曰:“天下大定,禮儀風俗不可不正。諸遭亂為人奴隸者複為民。凍餒者裏中富室假貸之,孤寡殘疾者官養之,毋失所。鄉黨論齒,相見揖拜,毋違禮。婚姻毋論財。喪事稱家有無,毋惑陰陽拘忌,停柩暴露。流民複業者各就丁力耕種,毋以舊田為限。僧道齋醮雜男女,恣飲食,有司嚴治之。閩、粵豪家毋閹人子為火者,犯者抵罪。”
  早在登基之前,朱元璋還親自帶著長子朱標在農家住了好幾天,要求自己的繼承人體味民生疾苦,稼穡艱難。洪武三年天下大旱,朱元璋不但第一時間下旨免了災區稅賦,還帶著所有的皇子在六月南京的烈日下爆曬,用這種中國民間最樸實也最自虐的方式求雨。這一曬就是五天,當大雨傾盆而落時,舉國上下都認為是皇帝的誠心感動了上天。
  朱元璋並不僅僅是要求百姓勤於耕織,他也對自己的工作兢兢業業。自登基以後他事必躬親,而且還嚴格遵守著自己製訂的“百姓黎明即起”的時間表,除非病得不能起來,他都在每天淩晨四點就開始早朝,無論寒暑秋冬都雷打不動。這一堅持,就是三十多年。麵對這樣一個“以身作則”的皇帝,臣民們也隻得將製度遵循不渝。
  朱元璋在郭子興手下討生活時,無論受到怎樣的待遇,都堅持要把自己接到的任務完成得盡善盡美。不能不讓人懷疑,除了忠心之外,他或者還有一種完美主義強迫症狀。也正是這樣的性格特點,不但促成了他成就大業,也清清楚楚地表現在了他的治國方麵:水必要至清,人必須克己。他自己是這麽辦的,也要求別人這麽辦,而且不許違反。
  然而如大家所知,一樣米養百樣人,世界上的事情一但到了極端的地步,即使出於好意,麻煩也就要大了。
  
  朱元璋出身赤寒,因此對底層小民百姓感情很深,對官吏士紳文人卻似乎有一種本能的厭惡。做貧農和造反的經曆,更使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官吏欺壓百姓是傾覆王朝的直接導火線。因此,為了避免百姓遭殃更為了鞏固政權,他對官吏采取了嚴格的管治,對農民卻頗為慈和。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他大力支持“民告官”,官吏若到鄉間騷擾被百姓抓住控告並有據可查的話,他絕對是一麵倒地支持,非但重處被抓官吏,還要重獎告官的鄉民。他還編製了《明大誥》,專用酷刑重處官吏。隻是此法實在殘虐,動輒為幾十兩銀子就將官吏剝皮楦草,或者並未貪汙虐民也照樣連坐,甚至砍頭淩遲。因此《明大誥》及相關法令在朱元璋死後就被立即廢止了。——事實上,百姓們雖然痛恨官吏欺壓,恐怕也沒有幾個人真願意為幾句閑話幾兩銀子就把他們處死,何況吏員們多是百姓鄰舍出身,祖輩相交,就更沒有誰願意造成如此後果。現在的一部電影《秋菊打官司》就很好地詮釋了這種心理。更遑論是這樣的酷刑呢!
  如前所述,朱元璋的人生經曆不但使他厭惡官紳文人,也使他不信任異姓功勳。對於這些引起他疑心的人,他也象嚴治農村嚴治貪官那樣用了最極端的解決手段。
  對於明王朝開國元勳們的死,史料和傳說都找出了若幹理由。但在事實上,猜忌並計劃殺戮功臣的事情,恐怕早在登基稱帝之前,在帶著兒子朱標過那幾天農家生活的時候,就已經在朱元璋的腦子裏成形了。
  洪武三年,元順帝北逃,朱元璋真正成了中原之主。就在這一年他大封諸子及開國元勳。受封的皇子皇侄孫共計十人,元勳三十五人。就在這一次封賞中,剛得天下的朱元璋就毫不客氣地顯露出了他對功勳們的忌憚。
  按照朱元璋的意旨,開國元勳的功績再大,也隻能被封為公爵,所得的俸祿是每年三千至五千石,次一等的元勳封侯爵,每年九百至一千五百石。
  然而對待兒女們,朱元璋可就不一樣了。
  他公開對元勳們宣稱:“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聯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製,為久安長治之計。”對於皇帝這樣的主張,群臣哪敢有意見?隻得稽首對曰:“陛下封建諸王以衛宗社,天下萬世之公議。”
  既是“天下萬世之公議”,皇帝也就不客氣了。
  於是:皇帝的兒子們封親王,歲俸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一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茶一千斤,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皇帝的孫子們歲俸六千石,鈔二千八百貫,皇帝的孫女們歲俸一千石,鈔一千四百貫……侄孫朱守謙封靖江郡王,亦有歲俸二萬石,鈔一萬貫,餘物比親王減半,馬匹草料月支二十匹。公主受封後歲俸一千五百石,鈔二千貫。——直到洪武二十八年,由於皇子鳳孫實在太多,不得己減少了俸祿,也達到親王一萬石、郡王公主二千石,郡主八百石的程度。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特命諸皇子親王在自己的藩國內豢養甲士,少則三千,多則一萬九千,並且要“常歲訓將練兵,臨視周回險易,造軍器務精堅堪用。”
  既然藩王們都有自己的甲士,當然就要應征出戰。於是在戰功封賞方麵,朱姓諸王所行也格外不同。
  洪武年間,秦晉燕楚湘等親王都曾經數次領兵出征,朱元璋據此給了晉王燕王各一百萬錠重賞,楚王所得最次,也達馬三千匹牛二千頭犛牛一千頭羊九千隻。
  與之相比,攻取元都定理中原的徐達隻得了白金五百兩,文幣十表裏;常遇春隻得了文幣一百表裏。
  對於這樣天差地別的賞格,就連後世記載此事的書生,都不禁要發出歎息:“難道說攻取元都所得的府藏不夠豐富,所以賞得這麽少嗎?”
  
  如果光是封賞少還好說,最大的問題是,就連這麽些兒俸祿封賞,開國元勳們都不能保自己一生安享。
  民間有個“火燒慶功樓”的傳說,講的是朱元璋在登基後曾經大宴功臣,卻在宴中借故走開,並下令火燒宴席現場,將所有功臣全部燒死。
  這個傳說實在荒誕不經。不過事實上朱元璋的許多開國元勳們結局並不比燒死好多少。
  
  一般認為朱元璋殺功臣是由於忌憚他們日後擾亂朱家天下,是在為接班人“除去荊棘”。當然還有另一種觀點,認為朱元璋要求苛刻,不但是眼裏進不得砂子,根本幾乎連灰塵也容不得,而且從不講什麽功過相抵,功臣們也就隻得落得如此下場。
  
  由於皇帝多是如此手段,因此民間也就有了各種傳說。例如水軍統帥俞通海,他本來是在攻張士誠時受傷,於朱元璋登基稱大明皇帝前就病死了的(死於1367年四月初十),然而在民間傳說中,卻成了朱元璋派人在他家所住的街道上修了一座“百貓坊”(據說俞宅就在今天的南京彩霞街菜場一帶),把附近一條巷起名為“趕魚巷”(今甘雨巷),又派侍衛每天在秦淮河上釣魚,還將釣上的魚活活曬死。最終逼得俞通海隻能尋了自盡,雖然這隻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傳說,但百貓坊確有,位置也確在俞府附近,有可能遭殃的是俞通海的後人或親信吧。由此已足見朱元璋殺功臣事跡之一斑。
  
  在打擊官吏的時候,朱元璋更是毫不手軟,有殺錯沒放過。真正的貪官汙吏當然死路難逃,可是清正廉明的官員也照樣象割草一樣地被他一批批除掉。加上朱元璋並非什麽政經全才,很多時候他對很多事情也因此弄不清情況,可是即使如此,他在一頭霧水中也照樣喊打喊殺不誤。算起來,被酷刑殺掉的父母官恐怕比貪官汙吏還多。多少出身寒苦農家一心想要利民報國又維係著全家希望的讀書人,在十年寒窗苦讀後,才剛剛進入仕途,隻為真正是一點雞毛蒜皮甚至是根本沒有發生過的小事,就成了冤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過於當時的濟寧知府方克勤。他雖然當上知府,仍然是一件布衣穿十幾年,一日兩餐素食粗糧,治下百姓則富足安樂。當他要調離時,百姓甚至做歌謠挽留道:“使君勿去,我民父母。”可是這樣一個好官,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的潑天冤案“空印案”中,也被毫無理由地處死。——方克勤,就是後來著名的建文忠臣方孝儒的父親。——“空印案”說來其實很簡單。按規矩,各司府州縣都要將地方財政狀況上報戶部,由於財務表是人工核計,各地距京城路途遙遠,為防有何差錯跑冤枉路,官吏們都會帶上一些備用的空白蓋印文書,方便隨時修改。然而無論別人怎樣解釋,毫無會計知識的朱元璋偏要認定這是在貪汙,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做任何調查研究,就下令自戶部尚書起,到各布政司、府、州、縣,所有管官印的地方一把手都統統砍頭,副手杖一百充軍。上書辨冤的鄭士利則被罰做苦工。(朱元璋時代倘有現代大學製度的話,恐怕財經學院再無人敢報名就讀了。)
  
  更糟糕的是,朱元璋猜忌並報複強烈的脾性並不完全是針對元勳和官吏們的。
  當年攻打張士誠的“東吳”政權時,朱元璋的“西吳”軍曾經遇到過蘇杭百姓的強烈反抗,以致於蘇州一座孤城竟能在圍困下堅持九個多月,多死了不少將士。張士誠死後,朱元璋決意報複民間對張士誠的支持,他決定“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大幅度提高當地的賦稅。
  於是,在皇帝的親自過問下,蘇州鬆江地區的稅賦一古腦兒漲到了元朝的三倍、更超過了宋朝的五倍。一畝地的稅糧竟超過七鬥。蘇州一府所要交納的稅賦,竟達到全國稅賦總量的10%。除此之外,鬆江農民的活動範圍也被嚴格控製,總括言之,就是“不出一裏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相知曉”。由於朱元璋本人家族就是“逃稅流民”出身,外祖父又曾經是個打著算命先生招牌反朝廷(雖然是元朝廷)的人物,因此為了以防萬一,他還規定百姓們必須彼此互通鄰裏信息,對別人的家庭內務乃至活動場合都必須了解,誰要是想保留隱私瞞哄大眾,即可捉拿送官。行醫賣卜的人也隻允許在本鄉活動,若敢遠遊就要重治。
  這些規矩對民眾的約束,已經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皇朝,充滿戾虐氣息。而要求世人窺伺告發自己鄰裏親朋的規矩,更成為流禍久遠的重弊。
  
  朱元璋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剛愎自用,而且把人命完全不當一回事。無論什麽事,不用調查也不用研究,隻憑一時情緒,就“揮灑自如”地把好人或者輕罪之人統統殺了。如空印案就使人領略到了他的這一“特色”。
  說到這個,蒙古族官員道同的冤案就不能不提。
  道同先世蒙古,後改漢姓,是河間人。明朝建立後,他出任番禺知縣,是一個出了名的孝子,也是一個誠意為民的好官。史書稱,番禺守軍蠻橫,胡作非為,幾任縣令都不敢為民出頭,直到道同蒞任,才改變這一狀況,“民賴以少安”。
  誰知不久永嘉侯朱亮祖到了番禺,這家夥在地方上作威作福欺壓百姓,卻幾次三番被道同頂了回去。當地豪門大戶知道朱亮祖與道同不“道同”,因此紛紛賄賂朱亮祖求他為自己出頭,朱亮祖便請道同吃飯,要他釋放被當街示眾的富豪悍仆。道同立即厲聲質問:“你也算是堂堂大臣,怎能與這些人為伍?!”朱亮祖啞口無言,宴席不歡而散。
  朱亮祖回到家裏,越想越是惱怒,立即派人強行打碎鎖栲放了那幫地痞,又把前來論理的道同鞭打了一頓。此後番禺地方的惡霸們以為有了護庇,紛紛得意忘形。尤其是朱亮祖在當地所納小妾羅氏的兄弟,更是在地方上橫行霸道。道同為民出頭,將羅氏兄弟抓了起來。誰知朱亮祖竟動用軍隊包圍縣衙,強行將人犯給搶了出來。而且還向皇帝上本,彈劾道同“傲慢無禮”。
  事情到了這一步,道同就是想忍讓也不可能了,也隨後向皇帝遞送奏章。他原以為按常理,皇帝怎麽也要派人調查核實,才會最後做出決定。可是朱元璋一看了朱亮祖的告狀信,就立馬派人去斬殺道同。
  殺手出發不久,道同的報告也到了。朱元璋這才明白自己做錯了事,覺得道同鯁直為民,實在是難得,馬上派飛騎去追趕殺手。然而由於道同得罪了廣東布政使徐本雅,後一位使者雖與殺手同日抵達番禺,卻被人有意拖延,直到殺手處死道同,赦使才被放進縣衙。
  
  對於道同的冤死,番禺百姓都十分痛惜,紛紛在家中設立他的牌位祭祀。據說每有靈驗,鄉間從此傳說,道同已經成了地方之神。據說直到今天,番禺地方仍在祭祀道同神。
  
  
  朱亮祖的行徑引起了朱元璋的震怒,這個殺人隻憑一時性起而不是按司法程序辦理的皇帝在大怒下立即命人將朱亮祖父子鎖拿進京。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九月初三,朱亮祖與長子朱暹一起被朱元璋當廷鞭死。
  可惜的是,道同之死並沒有警醒朱元璋,此後仍然有數不清的人在這位皇帝的一時火性下無辜喪命,更糟的是他處死朱亮祖父子的方法:從此開了明王朝“廷杖”的先例。終明一朝,數不清的士大夫和清臣直士,都被這種極端的刑罰打掉了性命,打掉了人格尊嚴。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開殺戒的朱元璋漸漸覺得法規礙事,終於在洪武十五年決定改革禁衛軍為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出名也最為其重用的,則是“錦衣衛”。這個錦衣衛有“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的職能,處理皇帝欽定的案子,相當於皇帝的私人警察部隊,下設南北兩個鎮撫司,五個衛所,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在其中任職的校尉力士少則一千多則六萬,被稱為“緹騎”。他們有權自行逮捕刑訊乃至處決,錦衣衛將正常的司法機構視若無物。隻要他們(或者皇帝)看不順眼的,無論是宰相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不需要任何真贓實罪,都可以在片刻間家破人亡。(朱元璋的這一做法,在後來被他的兒孫們廣泛采用,終明一世,錦衣衛、東廠、西廠,攪得人世間血雨腥風,恐怖無比。)
  
  八、皇後,天下之母
  
  對於丈夫的這些作為,馬皇後深為憂慮。
  馬皇後是一位極有正義感又極善良的皇後,有時她的善良得甚至顯得天真。朱元璋定天下的時候,她雖然對丈夫千依百順,隻要丈夫需要,她就做一切力所能及之事,如親製軍衣軍鞋,又如統率部屬妻兒,或者將所有財物盡數犒軍。不過這些事情對於她來說,隻是恪守夫唱夫隨而已,對於丈夫的雄心壯誌,她也表示讚襄,隻是她同時熱切地希望並向丈夫進言:“男兒建功立業,你要定天下當然是好事,可最好是多行仁義以正道取勝,盡量不殺人少殺人才好。”
  對於妻子的說法,朱元璋“善之”,不過可以想見他也隻是“善”妻子的溫柔敦厚,對於自己娶了個好女人高興,而不是“善”妻子的意見。此後無論行軍還是施政,他仍然往往在一片草菅人命的血雨腥風中進行。在權勢富貴的鬥爭中,君子行徑和偶爾的善念,隻會讓自己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而朱元璋不但將這一點奉行不渝,而且發揮到了極端。朱元璋一定不明白,妻子讀了那許多書史,怎麽在這方麵偏跟自己差這麽遠。
  為了勸諫丈夫寬待臣民,凡事三思,馬皇後以“宋多賢後”的名義,在後宮中講訓宋朝家法。對於皇後的用意,曾有識竅的宮妃試圖阻止,說宋朝治國理家過於仁厚,不足以效法。馬皇後立即反駁:“過於仁厚有何不好?總要比刻薄好吧!”她又有意反問妃嬪:“黃老之術是什麽?為何漢初竇太後好此?”妃嬪答道:“清淨無為為本。若絕仁棄義,民複教慈,是其教矣。”馬皇後據此歎道:“孝慈即仁義也,詎有絕仁義而為孝慈者哉?”
  朱元璋時常因為宮人的細微過錯發怒,每逢這時馬皇後也故意發怒,搶在朱元璋處罰之前下令將犯錯的宮女送往宮正司議罪。朱元璋對妻子的做法非常不解,問皇後為什麽?馬皇後回答:“帝王不應以自己的一時喜惡決定刑罰封賞。陛下你在大怒之時判罪,隻怕宮女所受處罰會過於畸重。交給宮正議罪就會合適些。也希望陛下你在朝堂之上不要憑一時情緒就決定臣民罪罰,將論罪之人交給司法機構會更好些。”
  
  可惜,朱元璋雖知妻子諫言的用意,但是他仍然不願改變自己的處事方法。馬皇後不得己,隻能趁著他退朝還宮時,抓住少得可憐的機會勸說。虧了馬皇後的力量,總算還是有好些人的性命得到了緩救。
  
  曾經有人向朱元璋報告,說參軍郭景祥的兒子企圖謀殺父親,朱元璋立即暴怒,下令處死這個兒子。此事幸虧被馬皇後聽見,她立刻攔住,說:“郭景祥隻有這麽一個兒子,萬一人言有誤,你這不是把郭家的後代都給絕了嗎?!”朱元璋這才反應過來,連忙召回殺手,派人去調查,果然是有人企圖借皇帝的凶暴性子坑害郭家。
  李文忠是朱元璋早死的大姐的兒子,自幼跟隨在朱元璋身邊,做了他的養子,十九歲便成為一員驍將,為明王朝第三大功臣,於洪武二年封曹國公。他後來奉命鎮守嚴州,有人告他行止不法,朱元璋也立即聽信,打算將他召回來處治。馬皇後勸說道:“臨陣換將不宜,何況文忠多年緊隨,一向賢能,難道別人一句話就可以這麽相信?”這才救了李文忠的性命。而事實不久大白,果是誣告。
  宋濂是明初大儒,被公認為是世間第一才子,不但是太子老師,還主持編撰了《元史》。他本人也一向小心謹慎,總算平安退休。偏偏他的孫子宋慎被牽連進了“胡惟庸案”,倒黴的宋濂明明毫無過錯竟也不能幸免,朱元璋非要把一大把年紀的他捉來處死不可。
  麵對老師的悲慘結局,太子朱標傷心欲絕,苦苦向父親哀求,馬皇後也去求情:“老百姓對子弟們的師父,尚且要禮敬終身,何況天子之家?再說宋濂早已無官無職隱居鄉裏,也不可能被人網羅謀逆。”朱元璋卻不肯聽從。丈夫對無罪的老臣如此無情,馬皇後感到非常悲憤,於是當朱元璋吃飯的時候,她擺了滿桌素菜,一點酒肉都沒有。朱元璋問妻子為什麽?馬皇後回答:“妾要為宋先生做福事。”朱元璋見妻兒如此場麵,沒了辦法,飯也不吃,丟下筷子就走了。
  第二天,朱元璋終於下令免掉宋濂的死刑,改為謫配茂州。隻可惜老邁的宋濂難以麵對家破人亡子孫喪命的慘境,到茂州後不久還是憂憤而死了。
  
  
  沈秀是中國富豪史中的一個奇跡,此人出身貧寒卻白手起家,在明初時已經成為富可敵國的人物,以致於人們傳說他揀到了一隻“聚寶盆”,又說他挖到了逃亡的元將元帝藏財,稱之為“沈萬三”。在修築南京城牆時,初建的明王朝財力有限,沈萬三主動提出要出三分之一的費用,又願意出錢犒軍。
  沈秀的表現若是遇到了漢唐宋各朝皇帝,多半能得到嘉獎,現如今遇上節慶,百姓們也一樣能來個“軍民聯歡”,送些慰勞品。可惜沈財主偏偏遇上了朱元璋。這位出身赤貧的皇帝對於“富人”有一種近乎畸形的痛恨,聽了匯報後立即借題發揮:“一介平民竟敢來犒勞軍隊,莫明其妙!得要立即殺掉。”馬皇後雖然明知丈夫是在胡扯,也隻得順情勸說道:“我聽說法令隻用於誅殺不法之徒,而不能用於誅殺不祥百姓。沈秀做為不祥之民,自有上天降災於他,您何必動用刑罰?”朱元璋這才悻悻然地改判沈秀流放雲南。
  朱元璋又下令犯罪的囚徒築城,馬皇後說:“贖罪罰役,國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認為犯人已經疲憊不堪,若再服苦役隻怕不免喪命。朱元璋聽從了勸告,赦免了眾犯人。
  
  凡此種種,都說明了一個事實:當朱元璋以極端的方式大火力猛治家國的時候,人們隻有在馬皇後這裏,才能找到一絲安慰,看到一些指望。
  可惜的是,馬皇後不是神仙,她也是一個生死病死的普通人。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馬皇後臥病。八月,皇後的病情逐漸變重,群臣都請求廣覓良醫。而朱元璋的情緒也隨著妻子的病情起伏不定,他對著各處召來的名醫大發雷霆:“如果救不了皇後,我就要你們的命!”
  病榻上的馬皇後聽說了這個消息後勸說朱元璋:“人生在世,生死有命,禱祀又有何用?至於醫生,也救不了命數當死之人!何必為我而罪連諸醫?”朱元璋雖然應允了妻子,但是對丈夫的衝暴性子非常了解的馬皇後卻仍然從此拒絕服藥,堅決不給丈夫在自己死後殺戮群醫的理由。
  妻子不肯服藥,朱元璋雖然貴為皇帝也沒有辦法。很快,馬皇後的病情急轉直下,終於到了彌留的時刻。馬皇後臨終時,朱元璋守在妻子的身邊,問她還有什麽話要說嗎?馬皇後說:“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就在八月丙戌這一天,五十一歲的馬皇後離開了人世。九月入葬孝陵,諡“孝慈皇後”。
  對於患難與共的妻子如此撒手,朱元璋十分悲痛,他不止一次當眾慟哭。雖然他正在盛年,後宮又有許多嬪妃,但他從此再沒有繼立皇後。在他心目中,世上再沒有其它女人配得上享有馬秀英的地位。
  對於後宮的女人孩子們來說,失去這樣一位慈愛善良的皇後就更是無可挽回的損失,從此再沒有人能夠在易怒好殺的老皇帝麵前保護他們,也再沒有人能夠那樣真正發自內心地關愛他們了。宮人們做歌以寄托難抑的思念,歌曰:“我後聖慈,化行家邦。撫我育我,懷德難忘。懷德難忘,於萬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蒼天。”
  也許是始終難忘夫妻之情,當十年後皇太孫朱允炆長大成人的時候,朱元璋為繼承人選定的嫡妃是光祿少卿馬全的女兒。在老皇帝的心目裏,孫兒象自己一樣娶姓馬的女子為妻,應該是一件很值得安慰的事情。
  
  永樂元年(公元1403),明成祖朱棣追尊母親為“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後”,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明世宗朱厚驄再次追尊馬秀英為“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後”。
  
  史書多稱馬皇後為“千古賢後”,這樣的稱謂固然恰當,可是同時也多少讓人覺得不是滋味。對於馬氏來說,用這樣的稱謂恐怕既不合她的本意,而且扯上了權力意味,反而對她的品德是一種汙瀆。如果一定要說,那麽馬氏就是一個再典型不過的中國女人。看起來似乎柔弱,實際卻無比堅韌,平時柔順無爭,麵對人世的一切風雲變幻時卻有無比的勇氣充分的智慧明智的判斷,能夠承擔許多大男人都畏葸不前的艱難困苦。最典型的中國女人還往往擁有最難能可貴的善良,即使自己都吃不飽,也要省出口糧憐惜丈夫養活兒女接濟別人。而馬氏就是這樣的一個女人。而她最與眾不同的還有一點,正是這一點使無數人心服口服地稱她為“千古賢後”。
  
  ——在中國皇後群裏,出身貧苦的非常多,然而絕大多數在一朝登頂後都貪得無厭隻知攬權享樂,從前的少少優點也往往蕩然無存,顯露出一副暴發戶的醜惡嘴臉,對於自己出身的窮苦階層翻臉無情。——而馬氏,卻將她的善良睿智克己為人從微賤時一直保持到了睥睨天下之後,並終身如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