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嶽飛北伐失敗的5。5個原因(圖文) --質疑兩位宋史協會主席

(2007-05-15 20:38:08) 下一個

嶽飛北伐失敗的5。5個原因(圖文) --質疑兩位宋史協會主席

摘要: 南宋期間,涉及一次嶽飛北伐,起初,嶽飛和南宋大將張浚一樣,受到皇帝命令,去援助劉琦,遺憾的是,嶽飛和張浚都沒有完成皇帝的命令。之後,嶽飛孤軍北伐失敗,為什麽嶽飛北伐失敗?過去,人們認為是高宗要議和,而本文卻提出其他5。5個。文章的開頭,是北大出身的宋史協會主席造出的新聞,最後,是我對兩位宋史協會主席的質疑。文章末尾附有跟貼,分別來自,北大曆史係的往複論壇,人民日報強國論壇。

一。王曾瑜先生對戴逸、龔書鐸主編《中國通史》彩圖版的批評。一個宋史專家,寫文章斥責兩個"未曾謀麵"的清史,近代史專家為"空頭主編"、"南郭先生"。說他們修出了"錯誤百出的學術垃圾"。王曾瑜先生在網上批評戴逸、龔書鐸主編《中國通史》彩圖版"一文經新京報轉發,並加上"‘中國圖書獎’獲獎書被指為學術垃圾。"成了史學界的一道新聞。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e/ef/Four_Generals_of_Song.jpg[/img]
南宋劉鬆年所繪《中興四將嶽飛、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圖》。嶽飛為左起第二人。 


二。從【宋史高宗本紀】看儒教的春秋筆法

據說孔子編寫《春秋》,在記述曆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卻通過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後人考證,《春秋》並非孔子的原創。但這不是本文重點,本文以從【宋史本紀第二十九 高宗六】來欣賞一下儒林弟子出神入化的“春秋筆法”。

以秦檜當時的職務,涉及秦檜的事件應該遠遠多於嶽飛,嶽飛在四大將中排在末尾,而且,嶽飛性格暴躁,幾乎和任何人都處不好關係,這可以從其下獄後和少有人為他說話看出來。但是,儒林弟子卻在高宗本紀中選擇的嶽飛相關事件遠多於秦檜。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元朝修宋史時候就定了調子:醜化秦檜,神化嶽飛;其手段有,大肆簡化金史,讓你難以從金史中看到宋朝軍隊的敗績;宋史中則選擇有利於宣傳儒教主旨的材料。儒教常常臭罵秦始皇焚書坑儒,但中國曆史上真正焚書坑儒的最大惡人,恰恰是儒教。
 

秦檜在【宋史】 本紀第二十九 ○高宗六:  
  八年三月壬辰,複以秦檜為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十一月戊辰,王倫言金使稱“詔諭江南”,其名不正。秦檜以未見國書,疑為封冊。帝曰:“朕嗣守祖宗基業,豈受金人封冊。”
  丁醜,詔:“金國使來,盡割河南、陝西故地,通好於我,許還梓宮及母兄親族,餘無需索。令尚書省榜諭。”庚辰,帝不禦殿。以方居諒陰,難行吉禮,命秦檜攝塚宰,受書以進。是歲,始定都於杭。  
  十年六月壬子,兀 及宋叛將孔彥舟、酈瓊、趙榮等帥眾十餘萬攻順昌府,劉錡率將士殊死戰,大敗之。初,秦檜奏命錡擇利班師,錡不奉詔,戰益力,遂能以寡勝眾。甲子,遣司農少卿李若虛詣嶽飛軍諭指班師,飛不聽。  
  九月壬寅朔,遣起居舍人李易諭韓世忠罷兵。時秦檜專主和議,諸大帥皆還鎮。  
  冬十月戊寅,秦檜上《重修紹興在京通用敕令格式》。  
  十一年六月乙亥,造克敵弓。加秦檜特進,進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秋七月戊戌,秦檜上《徽宗實錄》,進修撰以下各一官。丁未,加秦檜少保。甲寅,罷劉錡兵,命知荊南府。

 

嶽飛在【宋史】本紀第二十九 ○高宗六  
  壬戌,嶽飛乞增兵,不許。  
  壬辰,加嶽飛、吳玠並開府儀同三司,楊沂中太尉。  
  丙子,賜李顯忠軍錢十萬緡。是月,嶽飛入見。  
  六月甲辰朔,以韓世忠太保,張俊少師,嶽飛少保,並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  
  丙辰,嶽飛將牛皋及金人戰於京西,敗之。  
  甲子,撒離曷攻青溪嶺,鄜延經略使王彥率兵戰敗之,撒離曷還屯鳳翔。命士亻褭主奉濮王祠事。張俊遣左護軍都統製王德援劉錡,德暫至順昌,值圍已解,複還廬州。遣司農少卿李若虛詣嶽飛軍諭指班師,飛不聽。  
  庚午,以劉錡為武泰軍節度使、侍衛馬軍都虞候。韓世忠遣統製王勝、背嵬將成閔率兵至淮陽軍南,與金人遇,擊敗之。是月,金人圍慶陽府,權守臣宋萬年固守,金人不能下。嶽飛領兵援劉錡,與金人戰於蔡州,敗之,複蔡州。  
  壬辰,嶽飛遣統製張憲擊金將韓常於潁昌府,敗之,複潁昌。  
  丁酉,嶽飛遣統製郝晸等與金人戰於鄭州北,複鄭州。  
  秋七月癸卯,嶽飛遣將張應、韓清入西京,會李興複永安軍。  
  己酉,嶽飛及兀 戰於郾城縣,敗之。  
  甲寅,嶽飛遣統製楊再興、王蘭等擊金人於小商橋,皆戰死。乙卯,金人攻潁昌,嶽飛遣將王貴、姚政合兵力戰,敗之。壬戌,飛以累奉詔班師,遂自郾城還,軍皆潰,金人追之不及。潁昌、蔡、鄭諸州皆複為金有。甲子,以釋奠文宣王為大祀。乙醜,增收州縣頭子錢為激賞費。金人圍淮寧府,趙秉淵棄城南歸。辛未,金人犯盭厔縣,王俊逆戰於東洛穀,卻之。  
  丙子,趣嶽飛會兵蘄、黃。王德等敗金人於含山縣東。  
  庚辰,嶽飛發鄂州。  
  三月庚子朔,張俊進鬻田及賣度牒錢六十三萬緡助軍用。壬寅,韓世忠引兵趨壽春。癸卯,複張俊特進。金人圍濠州。嶽飛發舒州。甲辰,張俊、楊沂中、劉錡議班師,乙巳,沂中、錡先行,俊以輕兵留後。丙午,詔釋淮西雜犯死罪以下囚。丁未,金人陷濠州,執守臣王進,夷其城,鈐轄邵青死之。戊申,張俊遣楊沂中、王德入濠州,遇金伏兵,敗還。己酉,韓世忠至濠州,不利而退。辛亥,嶽飛次定遠縣,聞金兵退,還屯舒州。楊沂中歸行在。壬子,金人渡淮北歸。癸醜,張俊歸建康府。丁巳,劉錡歸太平州。甲子,行營統製張彥及金人遇於汧陽之劉坊砦,第八將張宏戰沒。  
  辛巳,以王次翁兼權同知樞密院事。韓世忠、張俊、嶽飛相繼入覲。壬辰,以世忠、俊並為樞密使,飛樞密副使,命三省、樞密院官複分班奏事。  
  癸未,張俊、嶽飛至楚州。  
  己未,加張俊太傅。癸亥,大雨。是月,命張俊複如鎮江措置軍務,留嶽飛行在。  
  八月戊辰,立祚德廟於臨安,祀韓厥。甲戌,罷嶽飛。  
  冬十月丙寅朔,金人陷泗州,遂陷楚州。乙亥,兀 遣劉光遠等還。 下嶽飛、張憲大理獄,命禦史中丞何鑄、大理卿周三畏鞫之。壬午,遣魏良臣、王公亮為金國稟議使。乙酉,虛恨蠻主曆階詣嘉州降。癸巳,韓世忠罷為醴泉觀使,封福國公。是月,金人陷濠州,邵隆複陝州。
  十一月己亥,範同罷。責降李光為建寧軍節度副使、藤州安置。辛醜,兀 遣審議使蕭毅、邢具瞻與魏良臣等偕來。丁未,範同分司、筠州居住。罷判大宗正事士亻褭、同知宗正事士撙,申嚴戚裏宗室謁禁。己酉,雷。壬子,蕭毅等入見,始定議和盟誓。乙卯,以何鑄簽書樞密院事,充金國報謝進誓表使。庚申,命宰執及議誓撰文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辛酉,以張浚為檢校少傅、崇信軍節度使、萬壽觀使。是月,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割唐、鄧二州界之,歲奉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詔川、陝宣撫司毋出兵生事,招納叛亡。駱科餘黨歐幻四等複叛桂陽藍山,犯平陽縣,遣江西兵馬都監程師回討平之。十二月丁卯,責降徽猷閣待製劉洪道為濠州團練副使使、柳州安置。癸酉,命尚書省置籍勾考諸路滯獄。乙亥,兀 遣何鑄等如會寧見金主,且趣割陝西餘地。遂命周聿、莫將、鄭剛中分畫京西唐鄧、陝西地界。癸巳,賜嶽飛死於大理寺,斬其子雲及張憲於市,家屬徙廣南,官屬於鵬等論罪有差。


“甲子,.....軍都統製王德援劉錡,德暫至順昌,值圍已解,複還廬州。遣司農少卿李若虛詣嶽飛軍諭指班師,飛不聽。 ”

   為了催促嶽飛主力部隊出發,支援劉琦,宋高宗一連發了九道禦劄(相當聖旨),命令嶽飛出兵。由於路途關係,其中一道嶽飛出兵後收到,其它八道,均是在嶽飛出兵前送達的。當然,這不是最多的一次。最多的一次是紹興十一年的援淮中,宋高宗係先後發了十三道禦劄,命令嶽飛火速援淮。鑒於種種原因,嶽飛沒有完成援淮任務。皇帝的惱火是可以想象的。 禦劄如下:
  
  一、近據諸路探報,虜人舉措,似欲侵犯。卿智謀精審,不在多訓,更須曲盡關防,為不可勝之計,斯乃萬全。朕比因傷冷作疾,凡十日不視朝,今則安和無事。慮貽卿遠憂,故茲親詔,想宜知悉。   付嶽飛。 禦押  
  二、金人過河,侵犯東京,複來占據已割舊疆。卿素蘊忠義,想深憤激。凡對境事宜,可以乘機取勝,結約招納等事,可悉從便措置。若事體稍重,合稟議者,即具奏來。付卿親劄,想宜體悉。   付嶽飛。 禦押  
  三、(不祥。據下劄中“,已委卿發騎兵......”推定,先有此劄。)  
  四、覽卿來奏,欲赴行在奏事,深所嘉歎,況以戎事之重,極欲與卿相見。但虜酋在近,事機可乘,已委卿發騎兵至陳、許、光、蔡,出奇製變,因以應援劉錡,及遣舟師至江州屯泊。候卿出軍在近,輕騎一來,庶不廢事。卿憂國康時,謀深慮遠,必有投機不可淹緩之策,可親書密封,急置來上,朕所虛佇也。遣此親劄,想宜體悉。   
  五、金賊背約,兀術見據東京。劉崎在順昌,雖屢有捷奏,然孤軍不易支吾。已委卿發騎兵策應,計已遣行。續報撒離喝犯同州,郭浩會合諸路,扼其奔衝。卿之一軍,與兩處形勢相接,況卿忠義謀略,誌慕古人,若出銳師邀擊其中,左可圖複京師,右謀援關陝,外與河北相應,此乃中興大計。卿必已有所處,唯是機會不可不乘。付此親劄,想宜體悉。   付嶽飛。 禦押  (注意:“見據”,即已占領,不同“來犯”。)  
  六、【六月六日】劉錡在順昌府,捍禦金賊,雖屢殺獲,其賊勢源源未已。卿依已降詔旨,多差精銳人馬,火急前去救援,無致賊勢猖狂,少落奸便,不得頃刻住滯。六月六日巳時。    付嶽飛。 禦押  
  七、已降指揮,委卿遣發軍馬,往光、蔡以來,策應劉錡,以分賊勢。緣錡首與虜人相角,稍有剉衂,即於國體士氣,所係非輕。卿當體國,悉力措置,無致少失機會。付卿親劄,想宜體悉。  付嶽飛。 禦押  
  八、 覽卿奏,已差發張憲、姚政軍馬至順昌、光、蔡,深中機會。卿乞赴行在所奏事,甚欲與卿相見。緣張俊親率大兵在淮上,已降指揮,委卿統兵並力破賊。卿可疾速起發,乘此盛夏,我兵得利之時,擇利進取,候到光、蔡,措置有緒,輕騎前來奏事,副朕虛佇也。付此親劄,想宜體悉。  付嶽飛。 禦押  
  九、【六月十一日】覽卿親書奏,深用嘉歎,非忱誠忠讜,則言不及此。卿識慮精深,為一時智謀之將,非他人比。茲者河南複陷,日夕愴然。比遣兵渡淮,正欲密備變故,果致俶擾。劉錡戰退三路都統、龍虎等軍,以捷來上。顧小敵之堅,深軫北顧之念。卿可附近乘此機會,見可而進,或掎角擣虛,或斷後取援,攻守之策,不可稽留。兵難遙度,卿可從宜措置,務在取勝,用稱引望。已進卿秩,並有處分,想已達矣。建不世之勳,垂名竹帛,得誌之秋,宜決策於此。他處未曾諭旨,今首以詔卿,蔽自朕意,想宜體悉。十一日。   付嶽飛。 禦押  
  十、【六月十二日】累降詔旨,令發精銳人馬,應援劉錡。今順昌與賊相對日久,雖屢殺獲,恐人力疲困不便。卿可促其已發軍馬,或更益其數,星夜前去協助劉錡,不可少緩,有失機會。卿體朕此意,仍具起發到彼月日奏來。六月十二日。   付嶽飛。 禦押  
  十一、【六月十九日】劉錡在順昌屢捷,兀術親統精騎到城下,官軍鏖擊,狼狽遁去。今張俊提大軍在淮西,韓世忠輕騎取宿,卿可依累降處分,馳騎兵兼程至光、蔡、陳、許間,須七月以前乘機決勝,冀有大功,為國家長利。·稍後時,弓勁馬肥,非我軍之便。卿天資忠智,誌慕古人,不在多訓。十九日三更。  付嶽飛。 禦押  
  十二、金人再犯東京,賊方在境,難以召卿遠來麵議。今遣李若虛前去,就卿商量。凡今日可以乘機禦敵之事,卿可一一籌畫措置,先入急遞奏來。據事勢,莫須重兵持守,輕兵擇利。其施設之方,則委任卿,朕不可以遙度也。盛夏我兵所宜,至秋則彼必猖獗,機會之間,尤宜審處。遣親劄,指不多及。 付嶽飛。 禦押
  
    
  上述十二道禦劄中,第一、二道屬預先號令,無令出兵。從第三道禦劄開始,就是出兵詔了。可以看出趙構急得象猴子屁股一樣,嶽飛不急不忙,直到六月二十二日左右才出兵。第十一道詔,嶽飛是在出發後路途上才收到的。第十二道詔是李若虛自己帶去的。寫成時間約在五月下旬,送達時間六月二十二日左右。李若虛從行在到鄂州一路搖搖晃晃走了近一個月,不知起馬還是坐轎。由此,又創造了一個嶽飛“違詔”出征的神話。好像宋高宗不支持嶽飛出征一樣。殊不知這次是宋高宗逼著嶽飛出征的。禦劄是最原始的資料,不容篡改,是推定曆史真相的依據。傳記和傳說,就難說了。  
  

時間:  
  紹興十年:  
  五月初六日乙卯,金人叛盟,宗弼等分四路入寇。   
  十三日丙戌,宗弼入東京。   
  十四日丁亥 ,劉琦(金旁) 至順昌府。  
  十六日已醜 ,金人陷西京。   
  二十五日戊戌,高宗詔諸路進討。  
  
  順昌府急報杭州,不需十天,二十五日左右高宗作出援救順昌的決定是順理成章的。不久,劉光世帶領的援救部隊在泗水附近就潰散了。嶽飛接到出援命令,嶽飛的主力最後出發中間隔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嶽飛首先派出張憲姚正的騎兵部隊支援,援兵2000餘騎占嶽家軍總兵力的2%,奇怪的是鄂州到蔡州600餘裏地,張憲的騎兵部隊晝夜兼程倒走了十二天!六月二十三日才在蔡州接戰。每天平均50餘裏!嶽家軍的身經百戰的精騎部隊,一天才走50餘裏,除了消極避戰外,做不出任何解釋。事實上等張憲趕到蔡州時,順昌之戰早就結束了。如果劉琦戰敗被殲。張憲等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撤退了。


南宋的各支大軍都有不相救的習慣。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九三指出:「(紹興九年二月)吉州布衣周南仲上書,書曰:“今之諸軍將帥,相視若冰炭,相疾如仇讎。假使一軍深入,其誰為應,一軍陷陣,其誰為援?劉光世竊琳館之清名,張俊負跋扈之大惡,嶽飛、吳玠、韓世忠之流,裹糧坐甲,首鼠兩端。所以然者,無主帥故也。陛下曩年躬擐甲胄,親冒煙塵,詔書具在,誰不聞知......今日諸將尾大不掉,陛下已失於初矣,尚此不決,何耶?......欲馭諸軍,不可不將將。”

高宗的這些禦劄說明,嶽飛的這次北征,是在趙構的極力催促下成行的,根本不存在高宗不讓嶽飛北征,嶽飛“違詔”北征的事情。李若虛送的那個詔,早就過期了。【宋史高宗本紀】把它兜出來到處招搖,而不提高宗發出的數道禦劄,如此,給人的印象是嶽飛堅決要求北伐,皇帝不同意,嶽飛愛國愛的不顧自己的性命。 而事實是,嶽飛先是不救劉琦,耽誤時間遠超過三天,宋朝法律規定,超過三天就該殺。看到沒有, 儒林弟子的春秋筆法多麽的神妙,本來嶽飛是死罪,是嶽飛後來被殺一大罪證,但經過儒教的微妙處理,嶽飛的不忠反而成了比忠臣還忠臣。

徐夢莘編修《三朝北盟會編》,對兩宋之際曆史大變動總結,“靖康之變”暴露了北宋的腐敗無能,文吏武將懦弱,雖有一二節義之士,但朝野上下多的是“偷生嗜利之徒”。而這一二節義之士,就有秦檜。


“甲寅,嶽飛遣統製楊再興、王蘭等擊金人於小商橋,皆戰死。.....累奉詔班師,遂自郾城還,軍皆潰,金人追之不及。”

“軍皆潰”,是說嶽飛的北伐慘敗,而“金人追之不及”是因為劉琦出兵救了嶽飛一命,劉琦出兵在這裏卻不提。先是嶽飛不救劉琦,後來劉琦救了嶽飛,對比起來,誰才是真英雄?最後,高宗製定的計劃是第一防守,第二第三還是防守,而嶽飛先是不協助劉琦守城,後來又自說自話的要北伐,因此得不到大本營和其他友軍的支援,結果慘敗。北伐沒錯,但是,成功的北伐至少要事先得到皇帝和友軍的同意配合才行吧?嶽飛為了貪圖功名,孤軍北伐,如何擔當得起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的稱號? 

 
[img]http://yuef.51.net/yfxz/img/22.jpg[/img]
三。鄧廣銘與王曾瑜的學術
王曾瑜,1939-,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 著名宋史學者,在遼金史方麵亦有所建樹,《嶽飛新傳》是王曾瑜的力作。

王曾瑜《嶽飛新傳》指出張俊受命解圍,一直遷延不行,而嶽飛也一樣,而王曾瑜卻不批評嶽飛。王曾瑜說的“違詔北征”更是不成立。高宗的禦劄說明,嶽飛的北征是在趙構的極力催促下成行的,根本不存在高宗不讓嶽飛北征。李若虛送的那個詔,早就過期了。《嶽飛新傳》的錯誤還有很多,而王曾瑜卻公開指責別人是學術垃圾,他自己又是什麽呢?什麽時候王曾瑜會謙虛一下,寬容一下。

 

鄧廣銘(1907~1998) 1936年國立北京大學史學係畢業,1980年當選為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和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曾任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他因其在宋史方麵超越前人的成就,成為宋史學界的一代宗師。代表性著作有:《中國史綱要·宋遼金史綱要》、《嶽飛傳》等。

鄧廣銘的《嶽飛傳》中,把宋高宗命令嶽飛援助劉琦這麽重大的事也輕描淡寫,沒有任何批評嶽飛的意味,相反,卻嘲笑宋高宗和指責秦檜,他說“南宋王朝這次被迫對南侵金軍進行抗擊,事實上卻還隻限於被動的應付,既沒有作出戰略性的決策,因而也沒有戰略性的部署和措施,隻在那裏左枝右梧,手忙腳亂”。 鄧廣銘還說:“嶽飛在連續不斷地收受到趙構的《禦劄》,督催他進軍陳、蔡,並出兵救援順昌之際,他不但把《禦劄》中的指示一一照辦了,而且還按照自己要“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壯誌雄圖而采取了種種措施”。總體來說,鄧廣銘的《嶽飛傳》比王曾瑜的《嶽飛新傳》要客觀一些,但也嚴重的違背了史實。宋高宗的整體計劃就是防守,因為南宋軍隊野戰不如金兵,南宋的勝利基本是守城或者水戰,北方軍隊向來水戰是弱項。此外,曆史上成功的北伐都要做哪些準備?嶽飛孤軍北伐是愛國呢?還是莽撞的貪圖功名?這個關鍵問題,鄧廣銘卻沒有足夠的論證,卻對嶽飛北伐大肆讚美,這些頌揚之詞合適麽?

嶽飛的北伐計劃,紕漏不少。首先是,和整個南宋軍隊的作戰計劃失去銜接,違背了南宋政府的整個戰略意圖。宋高宗的戰略構想。就是以江淮、荊襄鄂為依托,采取積極防禦的形式,抗擊金人的入侵。紹興十年的出征,一是對宗弼南侵的反擊;二是救援劉琦。並不是戰略總反攻。這是大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去搞個人的一套,必然導致孤立無功。這是顯而易見的。何況,高宗在禦劄中不止一次提醒嶽飛,這次反擊必須在閏六月底以前結束。做為戰區指揮員,是應該了解南宋統帥方麵關於反擊的決策的。即便是不同意,或者不讚同,也不能貿然自己去搞一套。嶽飛的北伐計劃和南宋統帥部的構想不一致,注定了嶽飛的北伐不能成功。這一結果,不是後來出現的,而是一開始在嶽飛構想北伐計劃時,就已經決定了。 一個脫離了統帥部的戰略構想,脫離了統帥部持續支持,脫離了諸路大軍的聯合支持的所謂北伐計劃,隻能是一廂情願的構想和一意孤行的行為,最後隻能接受北伐失敗的結果。計劃的開始就出了錯,這不是別人的錯,隻能是嶽飛的錯。上述禦劄可見,宋高宗北征的戰爭目標極為有限,對嶽飛的指令,推進到光、蔡、陳、許之間,就很滿意了。戰爭結束時間,大致在閏六月底,七月以前結束。這是趙構思想深處的構想。

嶽飛的北伐要取得成功,至少必須具備六個條件: 1.北伐進攻戰略總方針的確立。2.最高領導人的堅強決心和朝廷的鼎力支持。3.高度統一的指揮和各路將帥的聽命以及相互的配合協調。4.一支能征善戰,總兵力十分雄厚的軍隊。5.恰當的北伐時機。6.具有推進到長城一線的綜合力量。這六個條件,嶽飛擁有幾個?0.5個,能征慣戰。其餘五點五個,都不具備。這樣的北伐,能夠成功?


 

 

附1:摘自王曾瑜的《嶽飛新傳》:

違詔出師

六月下旬,宋廷特遣往嶽飛軍中“計事”的司農少卿李若虛來到鄂州,當時嶽飛已率大軍北上,李若虛趕到德安府(治安陸,今湖北安陸市),方與嶽飛會晤。嶽飛見到前任參議官,這本是高興的事,然而李若虛傳達宋高宗的旨意,卻是“兵不可輕動,宜 且班師”!嶽飛斷然不從,據理力爭。北伐的計劃已經延擱三年, 機不可失,豈容一誤再誤。李若虛本來就是違心地執行皇命,他激於大義,毅然主動承擔了“矯詔之罪”,在關鍵時刻支持了嶽飛。⒄

李若虛目送一隊隊雄赳赳、氣昂昂的健兒奔赴前線,不由得心潮起伏。他的故鄉洺州尚是淪陷區,胞弟李若水殉難已有十四年,看來雪國恥、複家仇的時機終於來臨,他衷心祝願嶽家軍的旌旗直指北疆,早傳捷報。⒄《會編》卷202,《要錄》卷136紹興十年六月乙醜,而《金佗稡編》卷8《鄂王行實編年》隱諱了嶽飛違詔出師的史實。
順昌大戰時,張俊受命解圍,一直遷延不行。完顏兀術(宗 弼)退兵後的第十一天,即六月二十三日,王德領數千騎兵姍姍來遲,抵達順昌府,算是盡了策應之責,旋即還軍。《會編》卷20l,《要錄》卷136紹興十年六月丙寅。

 

 

附2:摘自鄧廣銘的《嶽飛傳》

第十五章 從頭收拾舊山河
一、趙構連續以《禦劄》催促嶽飛出師

金人已經在向河南、陝西進軍的消息,陸續傳來南宋王朝之後,趙構也連續不斷地以《禦劄》督催嶽飛趕忙作些應急的軍事準備,並要他派遣部隊去應援在順昌抗敵的劉錡。單是收錄在《金佗稡編》卷二《高宗皇帝宸翰》中的,就有以下幾件《禦劄》:

六、覽卿親書奏,深用歎嘉。非忱誠忠讜,則言不及此。卿識慮精深,為一時智謀之將,非他人比。茲者河南複陷,日夕愴然。比遣兵渡淮,正欲密備變故,果致俶擾。劉錡戰退三路都統、龍虎等軍,以捷來上,顧 [彼]小敵之堅,深軫北顧之念。卿可附近乘此機會,見可而進,或犄角搗虛,或斷後取援,攻守之策,不可稽留。兵難遙度,卿可從宜措置,務在取勝,用稱所望。已進卿秩,並有處分,想已達矣。建不世之勳,垂名竹帛,得誌之秋,宜決策於此。他處未曾諭旨,今首以詔卿,蔽自朕意,想宜體悉。 (六月)十一日。

 

上麵引錄的這幾道《禦劄》,雖然並不是每一道都載明了頒發的日期,但就每一道中所涉及的事節看來,總還可以斷定,其中的第一道,最早也應在紹興十年的五月下旬,而最末一道則為六月十九日所發出。這說明,他們是在不滿一月的時間內所發出的。

從上麵的引錄的第一、第二、第八諸劄看來,嶽飛的聞悉金人變卦,並要用十五萬大軍南下收複河南、陝西之地以後,曾不隻一次要求到南宋王朝去麵陳用兵機宜,卻一直沒有得到趙構的同意。趙構隻允許嶽飛把自己的計策“親書密封,急置來上。”而從第六劄看來,則嶽飛確實親自寫了一道奏章送達南宋王朝,其中所論之事,卻完全不得而知,因為這道奏章已經散失不見了。但嶽珂在這道奏章前麵所加按語,卻以為是嶽飛陳請把趙伯琮(即趙昚)立為皇太子一事。這當然是錯誤的。因為,那是在紹興七年嶽飛在建康向趙構親自提出的,後來因遭受到趙構的責備,以後便永沒有再度提出過。所以在紹興十年內用上書的形式提出此事之說,完全是出於嶽珂的臆造,是並不足信的。

從第三道《禦劄》當中所說的,“卿之一軍,與兩處(按指陝西與河南)形勢相接”,“左可圖複京師,右可謀援關陝,外與河北相應”,可見當日的南宋王朝對於嶽飛和嶽家軍是如何地倚重,幾乎是把抗拒四路南侵金軍的重任一並交付給他們了。

從上麵這些《禦劄》還可以看出,南宋王朝這次被迫對南侵金軍進行抗擊,事實上卻還隻限於被動的應付,既沒有作出戰略性的決策,因而也沒有戰略性的部署和措施,隻在那裏左枝右梧,手忙腳亂。

 

三、嶽家軍直搗中原,目標在於收複河朔

嶽飛在連續不斷地收受到趙構的《禦劄》,督催他進軍陳、蔡,並出兵救援順昌之際,他不但把《禦劄》中的指示一一照辦了,而且還按照自己要“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壯誌雄圖而采取了種種措施。......當李若虛攜帶上述《禦劄》到達鄂州之日,嶽飛卻已經率領所部兵將北向進軍,其本人已經抵達德安府(今湖北安陸)。李若虛隻好趕往那裏去見他了。.....嶽飛當然不肯接受這一“亂命”。他依然按照原來的計劃和安排行事。李若虛本人事實上也是完全同意嶽飛的意見的,便又改口說:事勢既已發展到當前地步,當然隻能有進無退,那就照舊進軍罷。矯詔之罪,當由我承當。②於是,嶽家軍全按原定計劃前進。

②《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一三六,紹興十年六月乙醜記事。(《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二所記與此稍異。)


 

附3:在北大曆史係的往複論壇跟貼討論 
 於菟

 能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人,屈指又能數出幾個???!!!
然從中國文化傳承上講,王曾瑜的質疑與質疑王曾瑜者都值得表彰和推崇。

----------------------------------------------
 看過來看過去

 可笑的很。假如作者能對比著讀一讀金史和宋方史料(宋方史料公私皆浩瀚,措詞也大多公允平正),應當可以發現恰恰是金史含糊混亂而又謊話連篇。真不知清儒何以連珠價地稱良史?難道僅僅因為比宋史遼史簡短而文筆尚可一讀?
宋史雖然也有誇大其詞處,但僅僅不過潤色而已。畢竟還是有事實依據的。譬如嶽飛的北伐勳績,大都可以在係年要錄等其他史料上印證。
-----------------------------------------------
最初由 於菟 發布
能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人,屈指又能數出幾個???!!!
然從中國文化傳承上講,王曾瑜的質疑與質疑王曾瑜者都值得表彰和推崇。
-----

確實如此。有個疑問,為什麽中國當代的曆史學家少有客觀公正的,海峽兩岸的,甚至在海外的華人曆史學家都算上。目前為止,唯一讓我佩服的就是顧誠(1934年11月28日-2003年6月25日),他敢說真話,他的《南明史》推翻了所謂李自成因為集體腐敗而滅亡的觀點,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畢竟這個問題有政治意味。當然,也有遺憾,他的書中竟然也把“揚州十日記”當成信史而引用。

--------------------------------------------------------------------------------
最初由 看過來看過去 發布
可笑的很。假如作者能對比著讀一讀金史和宋方史料(宋方史料公私皆浩瀚,措詞也大多公允平正),應當可以發現恰恰是金史含糊混亂而又謊話連篇。真不知清儒何以連珠價地稱良史?難道僅僅因為比宋史遼史簡短而文筆尚可一讀?
宋史雖然也有誇大其詞處,但僅僅不過潤色而已。畢竟還是有事實依據的。譬如嶽飛的北伐勳績,大都可以在係年要錄等其他史料上印證。
---

1。主貼都是宋史或者宋朝的史料
2。金史是良史是公認的吧?有矛盾的記載自然免不了。不過,我到希望其比宋史資料更多,哪怕比宋史更亂也好。
3。朝鮮人為什麽也重修宋史?
《宋史》在二十四史中又有繁蕪雜亂之稱。曆代常有重修宋史之議。清代陳黃中編《宋史稿》219卷、陸心源編《宋史翼》40卷,朝鮮的李算也編了一部148卷的《宋史筌》。這些改訂之作,雖然改進了《宋史》的某些缺點,但沒有一部能夠取代《宋史》。
《宋史》遵循程朱理學。清代史學家錢大昕說:“《宋史》最推崇道學,而尤以朱熹為宗。”《宋史》的修撰遵循“先儒性命之說”,“先理致而後文辭,崇道德而黜功利。書法以之而矜式,彝倫賴是以匡扶”。

--------------------------------------------------

最初由 邊緣 發布
挑點錯沒什麽大不了的。
樓主別以為因此就有指摘別人的本錢。
----

1。一點錯?嶽飛北伐的真相涉及到如何評價嶽飛,秦檜和宋高宗。這也涉及到王曾瑜的“新嶽飛傳”的整本書的主旨是否站得住腳。
2。“新嶽飛傳”的錯誤遠不止這些
3。我沒有懷疑王曾瑜的學術水平,正如我上麵說到的,我是在質疑他為什麽不敢說真話,也是我為什麽敬佩顧誠的原因。

如果研究曆史是以維護某個政治或者文化形象,這已經不是學術研究了,無論是對王曾瑜或者讀者,都是可悲的。

附4:在人民日報強國論壇跟貼討論 
第2樓  也或許你有別的原因------你是秦澮的.. 
[ 於靖城 ]  
 
第3樓  搬倒他們的民族榜樣,打斷他們的民族脊梁,毀滅他們的民族精神,讓他們的下一代都去追歌星影星和體育明星,都去崇拜你們刻意宣傳的各種偶像。 
[ 於靖城 ]  
搬倒他們的民族榜樣,打斷他們的民族脊梁,毀滅他們的民族精神,讓他們的下一代都去追歌星影星和體育明星,都去崇拜你們刻意宣傳的各種偶像。 
 
第4樓  脫脫為宣揚儒教刪減金史?就這水平還來質疑別人呢。 
[ 小米稀飯 ]  
脫脫為宣揚儒教刪減金史?就這水平還來質疑別人呢。 
 
第5樓  那年頭是金口玉言,沒什麽民主,嶽飛也根本沒必要問這個,自己因為什麽被殺,自己心裏最清楚,沒清楚那是智商有問題 
[ 子蒙 ]  
不說嶽飛~就說秦檜,曆史上最冤枉的夫婦,他是宋體的發明者、科考出身,身為宰相、不是為嶽飛不會留下這不好的印象,不是末須有,而是沒必要解釋,解釋什麽,皇上想殺誰就殺誰,那年頭是金口玉言,沒什麽民主,嶽飛也根本沒必要問這個,自己因為什麽被殺,自己心裏最清楚,沒清楚那是智商有問題,很簡單,秦檜隻是一個替罪羊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