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晚清也是國際強國--用數字說話--中國近代史上擊斃西方侵略軍最多的戰役

(2007-05-15 14:30:32) 下一個
晚清也是國際強國--用數字說話--中國近代史上擊斃西方侵略軍最多的戰役

一。經濟
康雍乾盛世不提,道光年間(1821─1851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仍居世界之首,高於整個歐洲的 總和,1700─1820年間的經濟增長高於日本。

清史稿 誌一百 食貨六 :
光緒十七年,戶部奏更定歲出歲入,以光緒七年一年歲出入詳細冊底為據。言:“統為歲入八千九百六十八萬四千八百兩有奇。”

據安格斯·麥迪森的統計,1820年中國GNP(國民生產總值)是歐洲的1.22倍,1890年中國GNP是日本的5.28倍;中國的GNP增長率從1700至1820年間一直領先於歐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後的20年即1840年,中國卻被英國在鴉片戰爭中打敗,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又被日本打敗。


二。軍事
陸軍: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從裝備上看,大清陸軍都是世界數一數二。 大清國在與西方軍隊以及洋槍隊(常勝軍)共同剿滅太平軍的過程中,開始認識到用洋槍洋炮來改進部隊裝備的重要性,首先在部隊中組建洋槍隊,次年又組建了洋炮隊,逐漸淘汰了舊式武器。此後,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不僅淮軍、湘軍、練軍以及部分綠營兵和八旗兵,均裝備了從歐洲進口或中國軍事企業仿製的近代槍炮。 70年代以後,西方更為先進的後膛槍炮開始輸入我國,導致淮軍裝備的又一次更新。英國的馬梯尼、士乃德、法國的哈乞開司、德國的老毛瑟、美國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槍種,均進入淮軍部隊。 90年代部分部隊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後膛連發槍,主要槍種有奧地利的曼利夏、德國的新毛瑟和中國江南製造局仿造的快利槍等。如趙懷業部即"皆係一色快槍"。還裝備了新式毛瑟槍和克虜伯炮。即使一些內地省份如江西、貴州、雲南的練軍,也都在70-80年代,裝備了近代槍炮。清軍還是亞洲第一個裝備了七連發槍和十三連
發槍的國家。
  在炮兵裝備上,有英國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魯森式和德國的克虜伯式後膛炮。僅1871年至1873年,大清就購置了德國克虜伯後膛四磅鋼炮141門,到1884年淮軍配備的後膛鋼炮已達370多門。自1886年起。廣東又陸續撥解北洋鋼炮100多門,其中"光緒十二年(1886年)粵解八生脫鋼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粵解七生脫鋼炮一百二尊,十八年粵解八生脫七鋼炮三十尊"。這期間北洋自購者尚不在內。另外,至1904年,江南製造局共造出後膛大炮145門,大部分用來裝備了淮軍。淮軍火炮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魯森式鋼炮還是西方80年代末才發明的快炮(速射炮)。由此可見,淮軍的裝備無論是質與量,都是堪稱世界一流的。
對比鄰國日軍裝備,至1904年其陸軍使用的主要是國產的青銅炮和村田式單發槍,性能上遠不如中國進口的西方新式連發槍和後膛鋼炮,其全軍擁有的野炮不過300門,數量更比我軍少得多。 1895年冬季漢陽兵工廠開始仿造德國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槍(仿的是Mauser M88 Commission Rifle。 德國最好的兵工廠[如: Loewe,Schilling和Steyr]指定生產的1888式毛瑟步槍被稱為Mauser M88 Commission Rifle),因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為88式, 其全稱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槍。 使用圓彈頭。 同時生產子彈, 每月能生產十三萬粒。

海軍:1875年,清朝政府開始重視海防建設,任命直隸總督李鴻章出任北洋大臣,創設北洋水師。1875年,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曆史。其後,先後訂購定遠、鎮遠等多艘艦艇。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

三。外交
總理衙門的設立,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歡迎,英國公使魏妥瑪聞之“甚為欣悅”,法國公使布爾布隆更稱讚這是“中外各國永敦睦好之最妙良法”。 1902年,英國與日本結成同盟,在遠東找了一個“小弟”。德國人的設想則更大膽,打算與中美結成同盟,抗衡英國。 1906年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親自召見了清朝新任駐德公使孫寶琦,提及德國想要和中美結成三角同盟,“維護世界和平”和中國的“獨立”。


四。版圖
清朝版圖達1200多萬平方公裏,疆域西起巴爾喀什湖和蔥嶺,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東至海,包括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南起南海諸島,西南到廣西、雲南、西藏,包括達拉克,北至漠北和外興安嶺。

五。中國第一次君主立憲製
據費行簡《慈禧傳信錄》載,早在變法之初,慈禧即對光緒說:“變法乃素誌,同治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製械,以圖富強也。”“苟可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製也。”光緒得到慈禧的同意,就和幾個書生行動起來,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務在一個禮拜之內便大功告成。因為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更因為康有為等,卻試圖把中國和日本合並,也就是賣國,還要夥同袁世凱綁架或者刺殺慈僖,把改革變成了政變,結果被鎮壓。

但是,改革並沒有停下來,慈禧說,“前因中外積弊過深,不得不因時製宜,力加整頓。而宵小之徒,竊變法之說,為煽亂之謀。業經嚴拿懲治,以遏橫流。至一切政治有關國計民生者,無論新舊,均須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廢食。” 可惜的是,此時義和團運動爆發,之後是八國聯軍侵華,慈禧西逃,回京後開始了清末“新政”, 與戊戌變法相比較,清末“新政”實際上是一場更具現代化性質的改革。政治上,設立外務部、商部、學部、巡警部、郵傳部等新的政府機構;經濟上,肯定了戊戌變法時獎勵工商、發展實業的各種措施,而後頒布《商人通例》《公司律》、《破產律》《商會簡明章程》等多種經濟法規;軍事上,用現代化軍隊建製編練新軍,軍隊組成、武器裝備和指揮水平明顯改善;文化教育上,廢除科舉製度,大規模地開辦新式學堂和派遣士人出國留學,並參照日本模式製定出中國最早的學製,《欽定學堂章程》以及《奏定學堂章程》。

遺憾的是,在中外勢利的逼迫下,慈禧在實行新政不久即轉入憲政改革,也就是犯了改革大躍進的錯誤,導致權力下放,政局不穩。當然,後者正是國內外別有用心者所期望的,否則,怎樣奪權?怎樣分裂中國呢?

1906年,清朝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回國,端方等人在《請定國是以安在計折》中,便奏請實行君主立憲,設立責任內閣和議會。奕匡認為:“首分權以定限。立法、行政、司法三者,除立法當屬議院,今日尚難實行,似暫設資政院以為預備外,行與政事則專屬之內閣各部大臣。”這一奏折得到慈禧的同意。

1907年9月,清政府下令設資政院,於1910年10月3日上午舉行開院典禮,攝政王,軍機大臣,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皆蒞議場,奕匡向議員宣讀了宣統皇帝的諭旨,載灃勉勵議員“殫竭忠誠,共襄大計,擴立憲之功用,樹議院之楷模”。這次會議以民選議員為主,資政院討論了許多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及社會風習等方麵的議案。

光緒三十四年八月一日(1908年8月27日)憲政編查館和資政院將《憲法大綱》《議院法要領》《選舉法要領》及《逐年籌備事宜清單》上奏,當天即經批準公布。清政府於1908年8月27日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憲法性文件。 慈禧和光緒還聯名發布了《九年預備立憲逐年推行籌備事宜諭》。上諭中說:“至開設議院,應以逐年籌備各事辦理完竣為期,自本年起,務在第九年內將各項籌備事宜一律辦齊,屆時即行頒布欽定憲法,並頒布召集議員之詔。”

這裏提一下楊度,1874-1931年,字皙子,號虎公,湖南湘潭人,他捉刀代筆,為載澤、端方等清五大臣的出國考察民主體製寫過考察報告,《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清政府關於“立憲”的文件多出於楊度之手,朝廷要搞“法治”了,號召王公大臣都要“學法”,於是,楊度被委任為高級“講師”,得以出入頤和園,為這些王公大臣們“惡補”法律常識,並開設了憲法講座。

盡管清朝的君主立憲最後因為和平退位而破產,但不能不說,清朝是中國曆史上最民主的時代。如果慈禧不早早過世,哪怕多活十年,袁世凱就不能得逞,中國的今天就很有可能是英國和加拿大的政治體製。

至於民國的孫文和老蔣,名字是民主共和,實際上是獨裁專製,不過是用美國的“總統”和中國特色的“訓政期”包裝了而已,連袁世凱都不如。袁世凱盡管比慈禧的本事差,但卻遠比孫文有才能,但袁的命運已經無法自己控製,這就是半殖民地國家的悲哀。在日本等列強和其支持的革命黨的聯手運作下,袁世凱的君主立憲(稱帝)也滅亡了,之後是外蒙古的丟失,洋人七分中國的陰謀部分得逞,中國進入
了最黑暗的時代。


六。晚清那麽強,為什麽有八國聯軍和甲午之敗?
通常人們認為是腐敗或者體製問題,這是錯誤的。戰敗的根源是太平天國運動,造成人員直接或者間接損失上億,更可怕的是,導致清朝對地方政府和軍隊的控製削弱,也就是形成了軍閥割據。甲午之敗的根源,見“英國海戰史學家揭開甲午戰爭的真相”。

八國聯軍怎麽失敗的呢?和甲午戰爭失敗一樣,不是因為裝備和軍隊素質問題,而是因為軍閥割據。甲午戰爭時期,因為李鴻章的保船政策而失敗,八國聯軍入侵,李鴻章故計重演,這次,不隻是李鴻章,還有擁有上萬精銳部隊的袁世凱也不參戰,成立了所謂的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指中國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之役期間,中國南方各省違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國開戰的事件。不參戰的有,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鐵路大臣盛宣懷,和閩浙總督許應、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他們不但不參戰,反而鎮壓當地的義和團。這就是中國人的劣根性,極端喜歡窩裏鬥,如果他們都是左宗堂,情況完全不同。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的窩裏鬥再次得到充分的體現。當然,中國雖然盛產漢奸,也有抗日英雄,也有抵抗八國聯軍的熱血好漢。

八國聯軍攻克北京後,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1900年10月率領兩萬德軍到中國,除開俄國派到東北的軍隊,德國是八國聯軍中出兵最多的國家,瓦德西任聯軍統帥,向東占領山海關、秦皇島。向西打到紫荊關、淶源。往南打到正定,向北打到張家口,蹂躪整個華北平原。在1900年10月到1901年4月間,瓦德西組織了四十六起“討伐隊”,其中三十三起為德軍,按當時教徒的記載,“南至正定,北至張家口,東至山海關,均在聯軍勢力圈內,往來逡巡,足跡踏遍。凡拳匪巢穴,無論官衙民居,遇則焚毀,
往往全村遭劫。”
  1900年7月27日時,德皇威廉二世針對中國發表一個臭名昭著的演講,中文摘譯如下:“……你們應該對不公正進行報複。象中國人這樣,悍然置千年固有的國際法於不顧,以令人發指的方式嘲弄外國使節和客人的神聖不可侵犯性,這樣的事件,在世界史上還沒有過先例。...你們如果遇到敵人,就把他殺死,不要留情,不要留活口。誰落到了你們手裏,就由你們處置。就象數千年前埃策爾國王靡下的匈奴人在流傳迄今的傳說中依然聲威赫赫一樣,德國的聲威也應當廣布中國,以至於再不會有哪一個中國人敢於對德國人側目而視。”德國軍隊在華北的行為,充分貫徹了威廉二世的主張,其行為比沙俄在東北的暴行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張家口保衛戰中,義和團首領大阿吾曾率眾設伏於城北煙筒山處,殺死德軍指揮官約克上校,導致了德軍搶劫明陵計劃破產。但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山西娘子關一線,清軍將領劉光才,李永欽指揮忠毅軍及武功、晉威各營,自光緒二十六年十月至光緒二十七年二月,連續擊敗上萬德軍,法軍的多次進攻,並殲滅其一部,關於此戰役,清方資料記載甚多,但不被人所重視。
  據2000年訪華德國學者提供的資料,在1900年10月到 1901年4月間,德軍在中國死亡近3000人,其中近半是在進攻山西中損失的。也就是說,在娘子關戰役當中,僅僅德軍就被擊斃1400人以上!這也是自明朝末年西方殖民者來華侵略到朝鮮戰爭爆發,中國軍隊一次擊斃歐洲侵略軍最多的數目!
在娘子關,東天門一線的保衛戰中,清軍僅有數千兵力,卻阻擋華北聯軍主力數萬德法軍隊幾個月之久,擊斃敵軍上千人,確實是個驚人的奇跡,但最後的結局,卻是那樣的無奈,這說明了中國人並非沒有戰鬥力,不到一萬的中國軍隊能夠抵抗當時歐洲最精銳的德法軍隊幾個月之久,已經充分表明了中國軍隊的素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