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學者:蒙古人大屠殺是謊言

(2007-05-15 12:31:59) 下一個
 

美國學者:蒙古人大屠殺是謊言

 

摘要:關於元朝或者蒙古帝國的大屠殺,幾乎是海內外曆史界和民間的共識,是一個常識問題,但是,這個說法受到考古學家的挑戰。秦殺找的遺跡可以找到,而所謂的蒙古人大屠殺的“記載”地址,卻沒有發現什麽大量遺骸。其實,從常識上推測,蒙古人的屠殺百萬千萬也是謊言,證據是近代的德國和日本用熱兵器的數日屠殺,也沒那麽大的驚人數字。類似的,還有所謂日本人偽造的揚州十日記,屠殺揚州80萬,已經被證明是謊言。之所以有類似的謊言流傳,是學者在“做”學問,觀點先行,再找證據支持其論點。本文涉及到美國人的一本書,蒙古人和滿族人朝代的統治差異,儒家文化是中國落後的禍根。不過,殺戮在古代是有的,但卻被無限誇大了。

 

正史的二十四史之元史,經常有類似於“宜山縣饑疫,死者眾,乞以給軍積穀二百八十石賑糶,從之。江西行省言,梅州頻年水旱,民大饑,命發粟七百石以賑糶”或者“西京饑,敕諸王阿隻吉所部就食太原。山東饑,敕益都、濟南酒稅以十之二收糧”這樣的紀錄

南宋時期李心傳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的紀錄,書中類似於“關中兵火之餘,戶不滿萬”, “既破兩河,赤地千裏人煙斷,燕京宮室雄麗,為古今之冠,韃人見之驚畏不敢仰視。既而亦為兵所焚,火月餘不滅”或者 “韃靼過關,取所掠山東兩河少壯男女數十萬。皆殺之”的東西也不少。

類似的紀錄也很多,比如說元人賀清權〈成都錄〉曰: "城中骸骨一百四十萬,城外者不計”,又引元人〈三卯錄〉曰:“蜀民就死,率五十人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積其屍,至暮,疑不死,複刺之。" 
 

 

撥開傳說的迷霧,還曆史真相!

在很多有關蒙古族、蒙古族曆史的論壇裏,都可以看到某些“有心”人在大肆宣傳幾百年前蒙古人屠殺和平居民的事情,而且信誓旦旦,有根有據,好象這樣的帽子真的扣在蒙古人頭上了,而且經曆了這幾百年,依然摘不下去了。

       而我們的很多人,也受到“國產”史籍或小說、影視等作品的影響,似乎也接受了這個觀點——當年的蒙古鐵騎,就是殺人如麻,掠奪成性的,極少有人反駁或根本就不想反駁,我自己也曾經這樣說過:殺就是殺了,而且那是幾百年前的事情,在那個曆史時期,很正常。殺就是殺了,誰還想報仇不成?

       前些天看了本美國的蒙古學專家寫的書,突然間發現,所謂蒙古人濫殺無辜、嗜殺成性都是不正確的描述——可以稱為廣泛流傳但未經考古學證實的說法(其實就是謊言)。

       該學者研究了蒙古人西征時期中亞的曆史,史籍和民間傳說。奇怪的是,中亞當地的史籍或傳說中均無蒙古人濫殺無辜、嗜殺成性的記載,相反多數都是:“他們(蒙古人)喜歡商人,尤其喜歡交換鐵器、珠寶和絲綢……,商人的地位僅居與僧侶之下……受到保護”。

       而俄文或漢文的著述中多數有描寫屠城、殺戮、焚燒等章節,而且其手段令人發指。為考證這些著述中的描述,學者們首先是計算了當時中亞的人口和軍隊數量。得出結論是,按當時正常的人口計算,如果確實存在屠殺的事情,也是很難想象的,平均一個蒙古人要殺掉300——400名當地居民,才可以達到書中描寫的“滅絕”的程度,要殺掉300隻束縛好的,乖乖的綿羊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俄文或漢文的著述中,常常將當時中亞的人口誇張到正常人口的5倍以上,按比例就是說,一個蒙古騎兵,要殺掉1500——2000人,這太困難了!而且太誇張了,導致其記載如此的不真實!遺憾的是,在此之前沒有人去對這些描述進行真正學術意義上的考證!人雲亦雲!

       經過計算後,學者們決定對當時的一些古跡進行考古學意義上的考察,經過先進的儀器的探測和地形地貌的研究,也沒有發現俄文或漢文的著述中的地點,在這些地方“……蒙古人動輒屠殺上百萬的和平居民和戰俘……”,沒有,什麽都沒發現!要知道,不要說上百萬的屍骨,就是同時在一個地點發現幾千具屍骨都沒有!

        “……他們到來,他們殺戮,他們焚燒,然後他們離去!……”假的!全部是假的,這是對無法戰勝的對手的赤裸裸的汙蔑!

       那麽,這些對蒙古人殘暴的描述是從那裏來的呢,是什麽人要這樣描寫,為什麽要這樣描寫呢?

       大多數這樣的描述來在俄文著述,一部分的著述是在俄人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後(這統治長達400年,是迄今為止俄人唯一被外族統治的經曆),為彰顯其推翻合法政權的“正義性”,而著述的所謂“蒙古人統治殘暴的描寫”,這是政治需要。

         而在衛國戰爭前後,一部分蘇聯的禦用作家,也纂些了很多有關蒙古人,成吉思汗的西征的小說、著作等,大多數情況下,將成吉思汗描寫成希特勒式的人物,將蒙古鐵騎描寫成德國軍隊的形象,借以鼓勵人們英勇抗敵,這是戰爭需要。

      中國對蒙古統治者的記載非常少,原因是用漢字記載曆史的絕大多數人認為蒙古人的統治不是正統的朝代,是恥辱而拒絕記載,而蒙古統治者記載自己的史籍又多是漢人無法辯識、閱讀的(巴斯巴文字),因此在明朝占領元的都城後,“……將其焚毀,以絕後患……”了。

      後來為了在學術上與“老大哥”蘇聯統一,大量引進了俄文的著述,因此在蒙古史的研究上,俄、漢版的著述基本上可以說是不嚴謹的,甚至是不嚴肅的!

        蒙古帝國的滅亡,並非由於所謂民不聊生、農民起義等等。實際上當時世界上有4個蒙古汗國,元隻是其中之一,農民起義最多可以推翻元,而其他3個汗國也相繼垮台。——朱元璋的農民們不會有這樣強大的力量的和遠見。

       學者們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線索,13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初,元朝4年換了4個皇帝。而在13世紀初,在當時的安南、爪哇曾大範圍的流行鼠疫。根據史料記載,蒙古皇室曾患的疾病的症狀,與淋巴腺鼠疫的症狀極其相似,這樣,就在曆史上串起了一個巨大的,由瘟疫造成的災難:

      13世紀初,在爪哇和安南爆發的鼠疫,經過海上路線到達今福建泉洲,後經陸路輾轉到河南、四川、大都,最不幸的是,元朝的皇室也感染了這種使人痛苦的死去的疾病。鼠疫是絕對的商業疾病,通過元朝時期發達的商業路線,擴散到元上都、中亞、印度、俄羅斯,最後達到地中海沿岸並進入西歐!14世紀的時候造成歐洲的所謂“黑死病”的大爆發。這場瘟疫過後,當時的元朝人口,剩下不到一半。中亞受到重創,人口銳減到三分之一。歐洲自不必說,關於“黑死病”的恐怖記載比比皆是!

        這場瘟疫才是直接導致蒙古帝國垮台的原因,因為瘟疫是外來的,是傳染性極強的,因此蒙古統治者根據當時的需要,封閉了道路,關閉驛站,關閉城門,禁止人員、貨物流通。這是對付大規模的傳染病的正確的手段(想想當年的SARS),但是長時間的封鎖導致了帝國的經濟命脈的崩潰,世界上第一種紙幣“鈔紙”因為無法兌現而迅速貶值,市場迅速瓦解,軍隊人心渙散。愚昧的農民為了避免染病而求助於鬼神——焚香聚眾,佩帶紅色布條(紅色在漢族的心理中具有獨特的辟邪作用),後來發展成聚眾鬧事,後來所謂的“紅巾起義”即源於此。

        4個汗國彼此無法支援,因為各個都自保不暇。

        瘟疫過後,元朝倒台了,但其他3個汗國雖渡過了難關,卻元氣大傷,再也無力恢複以前四通八達的商道和驛站係統。朱元璋及其繼承者在驅趕了外國商人,趕走了傳教士等以後,曾經試圖恢複元橫跨歐亞的商道和驛站,但最終沒有成功,就此封閉關卡,頒布禁海令。開始了中國曆史上長達500多年的閉關鎖國的曆史。

      為了重新打通歐洲到亞洲的道路,各國都曾經派使臣、商旅、探險家開辟道路,但由於伊斯蘭教的崛起,使所有歐洲的使者都被擋在亞洲的門口了。

      直到有一個叫哥倫布的人,上書給西班牙的皇帝,說:“……臣願從海上向西去契丹省,若無複還,鞠躬盡瘁而已……”,一年後,一個新的大陸展現在人們視野裏,而哥倫布卻頑固的說,這是馬克波羅描述的印度,那些土人就是“印地安人”。

      而最後一個蒙古可汗,1924年在阿富汗去世,據傳是伏龍芝大校將其後人全部處死。

      蒙古國獨立後,將成吉思汗家族的後裔,基本上消滅殆盡。

      1960年前後,蘇聯人在哈喇和林的寺廟中發現了成吉思汗的蘇魯錠,並將其帶走,從此後,再也沒有發現這個蒙古人的精神旗幟。

 

      蒙古人沒有他們描寫的殺戮,也不是嗜殺成性的劊子手。他們隻是盡可能的保護自己的利益。他們發動的每一次戰爭,都是正義的、是被迫的…… 再說濫殺者,就是誹謗!有本事,拿出證據來,真正的,考古學上具有學術價值意義的證據——連秦始皇時期被活埋的40萬武士的骸骨都找的到,為什麽蒙古人殺的上百萬人的屍骨就無影無蹤?!那些“……據廣泛流傳而未經證實的說法……”是純純粹粹的捏造,是對無法戰勝的正義之師的汙蔑!

 

與我們最近的兩場末世浩劫式的大屠殺,發生在上個世紀初期。

法西斯德國在奧斯維辛建立的集中營:1939年建立,1945年1月27日被蘇聯軍隊發現,近6年的時間裏,這個近乎瘋狂的現代化流水線式的殺人工廠裏,共有400萬人被殺害。

1937年12月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軍占領南京,進行了長達六個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殺,被屠殺總數達30萬人以上。

這些都是在飛機、大炮、坦克車、機關槍、毒氣等等發明後,而且是有預謀、有計劃的進行的真正的、慘無人道的、用盡了現代化手段的屠殺。

         可是,你怎麽想象?僅僅憑蒙古鐵騎手中的彎刀、弓箭、長矛;甚至當時最先進的投石機就能在幾天、幾個星期內殺死“幾十萬、上百萬”的人?怎麽可能呢?怎麽做到的?怎麽樣的方式?蒙古人都像電影《勇敢的心》裏的描述“……七英尺高!瞪個眼睛就能放出閃電,放個屁就能打雷,殺死敵人……?” 這不是純扯淡嗎?

 

統計數據總是有特定用途的,比如每年發布的美國人權狀況. "侵華",哈哈,這個民族的死亡人數總是令人觸目驚心,總感覺他們把戰爭中死的士兵都算是手無寸鐵慘遭屠殺的普通百姓了.熱衷於統計N年前的"民族屈辱史",然後將愛國宣傳成全民統一的,唯一的道德,卻沒有人去統計發布發生在40年前光榮時期的死亡人數.看看網易上網民的評論,能讓人或笑掉大牙或暈死過去.對911和校園槍擊案,表現得那個幸災樂禍精神,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網上投票,開展激辯,開博評論,對同樣數字的,死得更悲慘的自己的同胞,卻裝模作樣地設了個網上獻花的按鈕,把所有評論消了個一幹二淨.

 

 

直接參與奧斯威辛運作的德國管理人員與武裝警衛加起來事實上不過幾百人而已   蒙古軍隊一次則是出動幾萬乃至十幾萬人 人數就是殺傷力的保障? 那麽你所謂的"侵華"戰爭中,漢人的士兵數目怎麽也得超過蒙古人吧?不知道你這個幾萬,幾十萬的數字是從哪兒來的,至少現在蒙古國的人口加上內蒙古的蒙古族人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還是不明確的)也就600萬,你是不是還有文章可以轉載"證明"7個世紀以前的蒙古人婦幼老少都上過戰場,每個人屠殺過幾萬人啊?   實際的戰爭中不存在哪個國家用了現在國際上認為的殺傷性武器,在人口比例上也沒有數據證明哪個民族更占優越性,差別隻在於戰術和人口素質上.世界曆史上的征戰無一不是為了本國本民族的利益擴張,發動這種戰爭的不隻是一個蒙古民族,如果把13世紀蒙古人的崛起與納粹相提並論的話所有強大過的和現在強大的國家都是納粹當權.象南宋那樣積貧羸弱的王朝想不被打敗也難.戰爭中無辜百姓的死亡都被算做是大屠殺的話殺手就是他們自己的皇帝. 扮成怨婦,哭天喊地隻能更生動地說明這個民族的奴性.

 

蒙古的事情,已經太久遠了,跟德國不一樣   不過,這種事情,還是要學德國人,不要學日本人   這種舊賬,在具體的數量上麵肯定有出入,比如說,事實上可能隻殺了一千多萬,甚至是隻有一兩百萬。關於納粹德國的問題,我覺得沒有什麽討論的價值,毫無意義!將納粹德國將蒙古鐵騎相提並論,要麽是不了解實情(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你不了解實情,肯定是你的問題!)  要麽就是別有用心——你認為我的想法不正確,卻不能寫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
作者:(美)傑克·威澤弗德 著,溫海清、姚建根 譯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2-1 ISBN:7536674899 字數:250000 印次:1 版次:1 紙張:膠版紙 定價:32 元當當價:17 元節省:15.00 元鑽石vip價:17.00 元

當當: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125116
內容提要
幾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麵——邊境、政治、科技、戰爭、商業、服飾、藝術、文學、語言、音樂——都留有成吉思汗和他所創立的王國的印記。
本書再現了在世界的一個偏遠的角落,一位卓越人物是如何創造了自己的帝國,並以此揭開了現代社會的大幕。成吉思汗並不像從前西方人認為的那樣是一個冷酷嗜殺的暴君。事實上,他是一個高瞻遠矚的統帥,他的軍隊帶著東方的先進文化和科技進入了還處在黑暗時代的歐洲,並喚起了全球性的人類沉醒。在他的推動和刺激下,歐洲開始了空前的技術、貿易和思想革命。
在一步步登上權力頂峰的過程中,成吉思汗發展了自己的戰爭理論,創造了閃電戰和包圍戰等革命性的進攻戰術,先掃平了東亞的抵抗力量,進而從後方擊潰了整個伊斯蘭世界,最,後,讓歐洲陳腐的騎士方陣不堪一擊。在他的指揮調度下,蒙古帝國從未一次派出超過10萬人的大規模軍團,卻在25年的時間裏征服了比羅馬帝國400年征戰還要廣闊的土地。他建立的帝國邊界從西伯利亞直達印度,從越南直達匈牙利,從朝鮮半島直到巴爾幹半島。蒙古帝國重新勾畫了世界版圖,把原來相互隔絕的帝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為新世界、新時代的到來劃定了新的秩序。
作者告訴我們,蒙古人不僅僅是戰爭中的優秀征服者,他們還具備一種適應進步以及仁愛法則的稟賦。成吉思汗是一位富於創新的領導者,也是第一信在自己征服過的各市地多國家裏將法律的力量置於自身權力之上、鼓勵宗教自由、創辦公立學校、準予外交豁免權、廢除酷刑以及開通自由貿易的統治者。他所創建的貿易路線不僅是促進商業發展的通道,而且也促進了思想、技術以及專業知識的交流,並由此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
傑克·威澤弗德,著名蒙元史專家。美國明尼蘇達州保羅卡利斯特學 院人類學教授;獲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博士學位,並獲蒙古成吉思汗大學人文學科榮譽博士學位。代表作有:《印度締造者》、《鄉根》、《野蠻與文明》以及《金錢簡史》。

編輯推薦
歐洲人稱其為“世界之鞭”……其實他是名副其實的“人類之王”。世界秩序因他而改變。人類的世界觀因他而升華。
——華盛頓郵報
起於災難而終於卓越,除了耶穌,恐怕再難有人與成吉思汗匹敵。
——哈珀斯雜誌
威澤弗德是一個天才演說家……他從自己領悟的深度,成功塑造了成吉思汗的形象。威澤弗德的記述,從利弊兩方麵為我們提供了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先沁人心脾的觀點。
——出版家周刊
成吉思汗的成就是現代企業成功的典範,他把企業追求卓越與員工的忠誠有效地結合起來,因此受到企業家和普通員工的青睞。
——華盛頓郵報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幾乎將亞洲全部聯合起來,開辟了洲際的通道,便利了中國和波斯的接觸,以及基督教和遠東的接觸。……馬可波羅得到了釋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總主教。
——法國東方史學家 格魯塞
成吉思汗把東西交通大道上的此疆彼界掃除了,把阻礙經濟文化交流的堡壘削平了,於是東西方的交往開始頻繁,距離開始縮短了。
——著名元史專家 韓儒林
由於有了蒙古人,人類才第一次擁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強不拔、勇猛無敵的精神和機智敏捷的性格塑造出了偉大的成吉思汗……網絡還未出現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打通了世界各國的關係,建立了國際關係新秩序。
——韓國前總統 金大中
蒙元史專家威澤弗德並沒像以前西方人那樣把成吉思汗描繪為一個冷酷嗜血的暴君,而是認為,他統領著自己的軍隊,把東方的先進文化和科技帶到了還處在黑暗時代的歐洲,並喚起了全球性的人類覺醒。對成吉思汗評價如此之高,恐怕是所未有的。曆史當然不該是任人隨意裝扮的小姑娘,但變換視角去看或許能獲得新的啟示。
——中華讀書報

目錄
漢譯本代序:另一種視角的蒙古史
導言:消逝的征服者
第一部分 統一蒙古:1162-1206
1 一塊凝血
2 三河傳說
3 可汗之戰
第二部分 蒙古人的世界征戰:1211-1261
4 唾棄黃金可汗
5 算端與可汗的較量
6 發現歐洲、征服歐洲
7 權力場上的皇後們
第三部分 全球的覺醒:1262-1962
8 忽必烈汗和新蒙古帝國
9 他們的“金光”
10 帝國的影子
結束語 不朽的誌吉思汗精神

 

 

 

 

英曆史學家否定納粹大屠殺被判監禁三年



 英國曆史學家戴維·歐文因發表否定納粹大屠殺的言論,20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接受法庭審判,並被判處3年監禁。

  現年67歲的歐文長期研究納粹第三帝國曆史,他畢業於倫敦大學,著有30多部關於二戰與納粹大
屠殺的書籍,並為戈林、戈培爾、凱特爾、隆美爾、赫斯等幾乎所有的納粹高官作傳。上世紀70年代,歐文出版了備受唾棄的《希特勒的戰爭》一書,公開對大屠殺提出質疑。因為多次發表否定納粹大屠殺的言論,歐文成為英國最受質疑的曆史學者。

  歐文為納粹大屠殺的辯解開脫有三:第一,他聲稱死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猶太人大部分是死於傷寒,而非係統性的毒氣室殘殺,且死亡人數也比目前公認的數字要低得多。大屠殺幸存者都有“心理問題”。第二,他認為整個奧斯威辛都是戰後好幾年才破土興建,其性質如同遊樂場,目的無非是“吸引遊客”。第三,他強調希特勒對大屠殺一無所知,因為他當時全力以赴地指揮戰爭,無暇考慮如何處置猶太人,是希姆萊在完全違背希特勒意誌的情況下下令從肉體上消滅這些猶太人,這件事希特勒到1943年才知道。

  由於一貫發表否認納粹大屠殺的言論,歐文在歐美成了過街老鼠,官司不斷。德國、南非、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和奧地利都禁止他入境。1992年,德國一個法院判決歐文罰款3400英鎊,理由是他公然聲稱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納粹毒氣室隻是一個謊言。2000年,在與美國曆史教授兼作家達德特的官司中,倫敦高等法院判他敗訴,罰款15萬英鎊,歐文因此破產。

  1989年,歐文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和南部城鎮萊奧本兩度發表演講,否認納粹屠殺600萬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行為。奧地利法律規定, 任何人都不得公開發表開脫、否定納粹大屠殺曆史或使之合法化的言論。奧地利政府當年就對他發出通緝,並禁止他入境。因此,2005年11月,歐文再度入境奧地利並準備發表演講時,奧警方將他逮捕,拘押在維也納一所監獄內,並不許保釋。

  在20日的法庭上,檢察官指控歐文“不是一個曆史學者,而是在篡改曆史”,“濫用言論自由的權力”。法官判歐文犯有“種族主義、反猶太和說謊”罪行。德國和波蘭等歐洲國家均有反納粹的法律,但奧地利的相關立法及其執行更為嚴厲,近年來奧法庭平均每年要對25起有關納粹的言論做出判決。不知是否是懾於奧地利嚴厲的法律製裁,歐文21日對采訪審判的媒體表示自己已“開始認識到納粹係統性屠殺猶太人的確是史實”,在法庭上麵對法官的問話,歐文表示“我說奧斯維辛沒有毒氣室的話是錯的”。(本報倫敦2月21日電)

 

 

 

 

 

德國:“言論自由”不能抹殺曆史

  “歐文案”發生後,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國家,有道德義務對抗歐文所作的那種宣傳,關於此事我們不能拿言論自由來辯駁。”有分析認為,默克爾的這番話是有所指的。因為當歐文被判入獄後,很多英國人稱奧地利政府壓製“言論自由”。相比之下,德國人在這方麵的自律更嚴。據記者了解,1979年,德國聯邦法院的一項判決第一次對“言論自由”作出了嚴格界定。根據這項判決,猶太公民有權基於德國公民權的規定,要求納粹分子承認對猶太人的迫害;聯邦法院還認為,否認“第三帝國”屠殺猶太人的曆史,就是對每個受害者的汙辱,將給幸存者帶來新的傷害。1985年4月,德國聯邦議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將否定迫害猶太人的行為判定為對猶太人的侵害,應給予法律的懲處。1994年5月,德國聯邦議會加重了“煽動罪”的定罪程度。按照新法,在公開場合宣傳、不承認、或者淡化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罪行,可以處以最高5年的監禁。從2005年4月1日起,德國又有了新的法律規定,明文禁止極右翼分子在曆史紀念物前遊行。此類紀念物包括位於柏林勃蘭登堡門旁的大屠殺警世碑等。在執法方麵,德國同樣毫不手軟。1958年就移居加拿大的66歲德國人欽德爾,是個十足的“希特勒迷”。他曾出版了一本名為《我們為什麽熱愛希特勒》的書,書中的希特勒是個“非常高雅、平和的人”。對此,德國政府於2003年通過“國際通緝令”將他拘捕,並說服加拿大政府於2005年將他遣送回德國。 

 

 

 

 

 

忽必烈治理中原

  忽必烈是睿宗托雷的第四子,蒙哥大汗的弟弟。忽必烈以前輩的赫赫戰績為榮,並鑒其經驗與教訓,最終完成空前大統一中國之豐功偉業,成為中國曆史上一位享有盛名的開明君主。
  忽必烈還在"潛邸"時,就已結識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漢地的情況。在他的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以漢族為主的知識分子,成為忽必烈的幕僚。
  早在窩闊台大汗時期就已投靠蒙古貴族的漢族知識分子竇默和姚樞等先後被忽必烈招聘重用。竇默為忽必烈講解"三綱五常"、"正心誠意"之說;姚樞為忽必烈講解儒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忽必烈在和林結識的僧人子聰(後賜名劉秉忠),是一個"於書無所不讀"、"論天下事如指掌"的人,由於他博學多能,善於出謀劃策,深受忽必烈重視。1250年,他向忽必烈上萬言策,提出:"治亂之道,係乎天而由乎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主張改革當時的弊政,減賦稅差役,勸農桑,興學校等。  1242年,西京懷仁人趙璧也應召到忽必烈左右。趙璧學習蒙古語,為忽必烈譯講《大學衍義》。1244年,趙璧薦引金朝狀元王鶚到忽必烈王府,為忽必烈講《孝經》、《尚書》、《易經》及儒家的政治學和曆史,"每夜分,乃罷"。1247年,張文廉被子聰推薦到忽必烈王府,被任為王府書記,"日見信任"。1247年,史天澤的幕僚張德輝被忽必烈召見時,推薦了名士元好問等20餘人。
  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遂令忽必烈主管"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從此,一些流落的儒生和地方軍閥的門客陸續來到了忽必烈的帳下,大約10年間,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幕僚集團。忽必烈通過幕僚集團爭取到了漢人地主、士大夫的支持。他們了解到忽必烈的確舉良納賢,便禁不住造輿論曰:"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也!"前來投靠者絡繹不絕(郝經《與宋國兩準製置使書》,《陵川集》卷37)。
  在蒙古和金朝的戰爭中,金朝那些據地自雄的大地主軍閥紛紛投靠蒙古。蒙古統治者為了籠絡他們以加強自己的實力,一律"因其舊而令官",授與行省、領省、大元帥之類的頭銜,讓他們世襲管轄原來的地盤,軍民兼管。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後,繼續采取拉攏和利用地方勢力的方針。而一批北方漢族地主武裝的頭目也對忽必烈忠心耿耿,無論在爭奪帝位、鏟除政敵,或滅亡南宋的戰爭中,都立下了顯赫的戰功,贏得了忽必烈的信用,所以他們都成了忽必烈手下的重要統軍將領。
  對於其他各族上層貴族,忽必烈同樣采取吸收和利用的政策。不花剌人賽典赤·贍思丁(一名烏馬兒),其父苦馬魯丁很早就投靠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征戰中亞,賽典赤隨從東來,擔任宿衛。窩闊台至蒙哥汗時,曆任豐、淨、雲內三州都達魯花赤;太原、平陽二路達魯花赤;燕京斷事官等職。到忽必烈主管漠南漢地,賽典赤·贍思丁受到了重用。忽必烈即位,他任燕京宣撫使、吏戶禮部尚書、大司農卿、中書省平章政事,後出任陝西四川行省平章。40餘年,他在仕途上一直扶搖直上。畏兀兒人廉希憲,河西人高智耀,都是接受漢文化較深的少數民族人士,也受到忽必烈的重用。武將阿裏海牙(畏吾兒人),忽必烈在"潛邸"時,即任宿衛,後來隨忽必烈進攻南宋,屢立戰功,任湖廣行省左丞相。
  蒙古統治者進軍中原,滅了金朝,大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都歸屬於他們的統治。長期的戰禍,使人民傷亡慘重;幸存的百姓,也多已逃亡。農田荒蕪,水利失修,生產凋零。如何能使流散的人民安頓下來,恢複生產,是刻不容緩的大事。忽必烈主管漠南漢地之後,采取了招撫流亡,禁止妄殺,屯田積糧,整頓財政等一係列措施,初步扭轉了危機局麵。
  忽必烈首先將自己的封地邢州(今河北邢台)作為試點。在邢州地區重用儒吏,命其"協心為治,洗滌蠹敝,革去貪暴。"未出數月,邢州得以大治,"流亡複歸",戶增十倍(《元史》卷157《張文謙傳》)。
  為籌備進攻南宋之軍需,忽必烈十分注意屯田積糧,並實行鈔法。忽必烈在藩邸時,"極知漢地不台,河南尤甚"。1252年,宋軍攻打河南邊地,忽必烈請準蒙哥汗在河南設經略司,任命忙哥、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為經略使。他們到了河南,對"貪鄙殘酷,虐害遺民二十餘年"的軍閥劉福嚴加懲處;還有兩個橫暴的州縣官,亦被處以死刑。在河南的興利除害,深得民心,"境內大治" (《元史》卷155《史天澤傳》;《元史》卷146《楊惟中傳》)。忽必烈又向蒙哥汗建議在唐州(今河南唐河)、鄧州(今河南鄧縣)等地屯田,並在鄧州立屯田萬戶府,敵至則戰,敵退則耕。
  1253年,忽必烈又在陝西鳳翔屯田,用鹽換取糧食,以供軍糧;又立交鈔提舉司,印發紙鈔。同年,蒙哥分賞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遂"減關中常賦之半" (《元史》卷159《商挺傳》)。
  1254年夏,忽必烈駐六盤山,命廉希憲代楊惟中為關西宣撫使,姚樞為勸農使。廉希憲等到任後,"講求民病,抑強扶弱",頗能注意民間疾苦。他還推薦許衡為京兆提學,教育人才,在郡縣建立學校。窩闊台時曾下令不得俘掠儒士為奴,京兆豪強多不奉行。廉希憲下令將俘掠之儒士,一律釋放,"悉令著籍為儒" (《元史》卷126《廉希憲傳》)。
  1256年,忽必烈又增受懷孟州封地。1260年,忽必烈派幕僚覃澄在當地開渠,引沁水灌溉田土,講求農桑種植之利,促進了當地農業的恢複和發展。忽必烈對中原地方的治理,為他以後奪取政權奠定了經濟基礎,同時也博得了漢人地主儒生的廣泛支持。
  1251年忽必烈剛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後,便把他的藩府南移至金蓮川(今灤河上源一帶)。1256年春,忽必烈下令在龍崗(今內蒙古正藍旗北)興築新城,營建宮室房舍,3年後建成,是為開平府,作為王府常駐之所。
  開平府地處蒙古草原南緣,地勢衝要,既便於與哈剌和林((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的大汗相聯係,又有利於對華北、關中漢人地區的就近控製(以上內容主要參照內蒙古社科院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

 

 

 

 

There is a perfect article wrote by a famous historian. He compares Mongol Empire and USA on the issue of Iraq .

         Genghis Khan: Law and order

How would four of the greatest war leaders in history have handled Iraq ?
By Jack Weatherford, JACK WEATHERFORD teaches anthropology at Macalester College . He is the author of "Genghis Khan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December 29, 2006

IN HIS FINAL televised speech to the Iraqi people in 2003, Saddam Hussein denounced the invading Americans as "the Mongols of this age," a reference to the last time infidels had conquered his country, in 1258. But the comparison isn't very apt ?unlike the Mongols, the Americans don't have the organizational genius of Genghis Khan.

In the 13th century, Temujin ?better known by his title, Genghis Khan ("world leader") ?headed a tribal nation smaller than the workforce of Wal-Mart, yet he conquered and ruled more people than anyone in history. After Genghis Khan's death, his grandson, Hulegu, further expanded the empire, easily conquering most of the Middle East and achieving the Mongols' aim: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rade corridor from Korea on the Pacific to Syria on the Mediterranean , one part of their goal of controlling the world.

So that every warrior knew his place within the struggle, Genghis Khan began each campaign with meetings to communicate to his approximately 100,000 soldiers where and why they would fight. The legal justification for the Mongol invasion of Iraq derived from the reluctance of the caliph of Baghdad to control the Shiite Cult of the Assassins, whom the Mongols accused of attempting to kill their khan.

The assassins operated from a series of fortified mountain camps spread from contemporary Afghanistan to Iraq , and the Baghdad invasion did not begin until the Mongols had eradicated the threat from the assassins and destroyed their fortresses. For the final attack on the caliph, the Mongols assembled a coalition of nations, and as their main army invaded Iraq in two columns from the east and the south, their allies approached from the north and west.

Genghis Khan recognized that victory came by conquering people, not land or cities. In contrast to the Americans in 2003, who sought to take the largest cities first in a campaign of shock and awe, the Mongols in 1258 took the smallest settlements first, gradually working toward the capital. Both the Mongols and the Americans used heavy bombardment to topple Baghdad , but whereas the Americans rushed into the capital in a triumphant victory celebration, the Mongols wisely decided not to enter the defeated ?but still dangerous ?city. They ordered the residents to evacuate, and then they sent in Christian and Muslim allies, who seethed with a variety of resentments against the caliph, to expunge any pockets of resistance and secure the capital. The Americans ended up as occupiers; the Mongols pulled strings, watching from camps in the countryside.

The Mongols also immediately executed the caliph and his sons on charges that they spent too much money on their palaces and not enough defending their nation. They killed most members of the court and administration. The Mongols took no prisoners and allowed no torture, but they executed swiftly and efficiently, including the soldiers of the defeated army who, they believed, would be a constant source of future problems if allowed to live. The first several months of a Mongol invasion were bloody, but once the takeover ended, the bloodshed ended.

By contrast, the American military campaign was quick, with comparatively few Iraqi (or coalition) casualties, but the bloodshed has continued for years. Constrained from decisively dispatching enemies of a new Iraq , the United States has allowed Iraqi terrorists to select who lives and who dies, including women and children, in a slow-motion massacre.

And while the violence continues, the U.S. can't come close to establishing a government that rivals what the Mongols achieved. They exercised a genius for speaking to people in terms that they understood. When conquering Muslims, Genghis Khan always announced that Allah willed the Mongol victory as divine punishment; to resist the Mongols was to defy the will of God.

Just as the Mongols perfected the list of who to kill in a conquered land, they knew whom to reward and how to do it. In Baghdad , Hulegu installed a government under Ata Malik Juvaini, a devout Persian Muslim, who governed for most of the next 20 years and whose writings survive as some of the great scholarly works of the Muslim world.

The Mongols spared anyone with a craft, such as carpentry, writing, pottery, weaving or metal working. They fiercely enforced religious freedom, which created an essentially secular state. In Baghdad , they gave many of the caliph's palaces to Mongol allies for more practical uses. They lowered taxes for merchants and eliminated them for religious, medical and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s. They educated women along with men. For all subjects, they instituted harsh laws enforced equally under nearly incorruptible officials.

Fundamentalist Muslims look back at Mongol secularism as a scourge. But, although U.S. rule in Iraq has produced a constant flow of refugees, particularly religious minorities, out of the country, under Mongol rule Christian, Muslim, Jewish and even Buddhist immigrants poured into the newly conquered Iraq to live under the Great Law of Genghis Khan. It was said that during this time a virgin could cross the length of the Mongol Empire with a pot of gold on her head and never be molested.

By the time of the U.S.-led invasion of Iraq , the polit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Mongols had been forgotten, and only the destructive fury of their wars was remembered. Yet under the Mongols ?and the legacy of Genghis Khan ? Iraq enjoyed a century of peace and a renaissance that brought the region to a level of prosperity and cultural sophistication higher than it enjoyed before or after. Any country with a bent for empire could do worse than learn from Genghis Khan.

 

 

蒙古人善於自己打自己,都想做王,結果被滿清利用,讓蒙古人自己打自己,滿人得利。但是當時怎麽說也是滿清依靠了蒙古的力量,滿蒙是基本平起平坐的。所以蒙古人在當時還是很有一點地位的。咋說康熙他奶奶,也是個蒙古人不是?滿蒙聯姻幾百年,滿清王朝的一半血統都是蒙古血統。

 

 

蒙古人擴張(不要再用侵略之類的詞匯了)之前,中國版圖之內存在多少國家,您計算過嗎?中亞有多少國家您統計過嗎?俄羅斯有多少國家您計算過嗎?

         這些國家之間,由於政策、信仰、地域及民族之間的矛盾,互相之間難以調和,導致了商業貿易、文化藝術的交流難以通過國家之間正常渠道進行溝通、交流。就像是冷戰時期的東西方一樣,“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所有的貿易、文化交流都是民間形式而不是國家行為。“絲綢之路”上的商旅,時斷時續,有時甚至幾年都不見東西方的客商,被土匪、強盜搶劫的事情不難想象有多少。更不要說路過的這些關卡要征收的稅賦和惡吏的敲詐。

         蒙古人創建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廣闊的大一統的國家(或可以稱為最早的邦聯製國家的雛形),摧毀了這些紛繁複雜的各自為政的小國家,在蒙古人統治的區域內,宗教信仰自由,商業貿易自由,人員來往自由——這些做法都符合傳統的遊牧生活習慣。這種高度的自由化是建立在蒙古人創建的“憲法”——大紮撒的規範下的:隻要你不犯法,按政策納稅,就受到保護,就享有高度的自由。

        為了政治、軍事上的需要,保持與各個地區的信息溝通,其統治者建立了龐大的難以想象的官道、驛站係統。並賦予商人、旅行者、遊僧、外國使臣各種腰牌(最早的簽證),可以從驛站獲得各種幫助,自由通行於蒙古人統治的各個區域。

        為了鼓勵商人和使臣,窩闊台合罕更常常親自在哈喇和林的市場上,以幾倍於原價的金銀,購買客商帶來的貨品,並給予賞賜。由此各地客商雲集於蒙古帝國各地。合罕的使者從哈喇和林出發,經巴格達遠赴歐洲,拜見了教皇、法國國王、英國國王。而教皇和法國國王的使者也從羅馬出發,訪問蒙古的皇帝。這樣的交流是史無前例的。

         忽必烈汗為了鞏固在漢地的統治,更任用漢族官員,鼓勵開墾,重啟科舉,長期免予新懇農耕的賦稅,導致南宋的軍民成建製的歸順,直接動搖了南宋的經濟基礎。忽必烈汗在今福建泉洲,大興土木建立了港口。一方麵為了進攻海上的日本,另一方麵鼓勵海上貿易,沿海仿照驛站模式,建立供給點,直通阿拉伯海,紅海,與察合台汗國、術赤汗國通商。最遠的建立在非洲沿岸。

         由此,形成了一個空前的統一,貿易繁盛,物質極大的富足的國家。倘若不是被瘟疫摧毀,有什麽樣的國家或軍隊,能如此迅速的摧毀這個龐大帝國呢?如果這場瘟疫再晚到幾百年,現在的中東、俄羅斯豈不是中國的某個省?

          沒有蒙古人的擴張,俄羅斯肯定還是若幹的小的公國,甚至不會有現在的統一的俄羅斯民族!中國……,就不說了!

          難怪日本學者說,縱觀俄羅斯與中國描寫的蒙古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蒙古人最大的遺產,恰恰是現在的俄羅斯和中國。      

         沒有蒙古人的擴張,東西方的交流就是一句空話!西方不知有東方的存在,東方也不知西方有國家。對於西方來說,東方就是伊斯蘭世界而不知有中國(契丹)。對於東方來說,西方也是伊斯蘭世界而不知有歐洲。這個過程被稱作:世界的發現。

 

 

 

 

滿洲人也是受害者;他們的語言文字幾乎就要消失了——這個民族也到了消亡的邊緣。

        一個國家的頹勢,被歸咎於統治這個國家的“少數”民族頭上,看似冠冕堂皇,實際上的原因究竟何在?

        “……腐敗的滿清政府……”??!!

        為什麽一個強大到占領了全中國的“少數”民族,在統治國家幾百年後,擁有了更多的資源和更多的人口,接受了更先進的中原文化,卻反而衰落了?

        不要光看書,不要聽一麵之詞,仔細觀察,多角度考慮!這衰落原因就在“文化”這個骨子裏! 這個“文化”自從“罷黷百家,獨尊孔儒”和割掉了司馬遷的小弟弟後,基本上也被閹割了!曆史上幾個“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接受中原文化後,都迅速衰落了!

        其實滿洲人還是比較幸運的,畢竟他們下台的時候離現在還不太遠,世界也發展到了近代,最多給他們扣個“……腐敗、腐朽……”的帽子,還沒有人敢憑空把他們的故事發展成“……嗜血成性……”的劊子手!!!

       想想對於倒台後的滿清的描寫,不難想象出蒙古人走後,這些學了“文化”的“寫手”們是如何編寫曆史的!

 

 

 

 

滿洲人並不是受害者,自後金皇太極起在文化上開始首崇儒家,在這個時期東部蒙古與滿洲是君臣關係,是滿洲人的奴仆並不是早期的同盟關係.康熙時已經出現了滿洲貴族為自己家女孩纏足的怪異事件,到了乾隆漢化更為嚴重,滿洲人的老家東北遼寧一半滿洲人不會滿文滿語,而且從北京派到地方的滿洲官員普遍認為滿文滿語比漢文落後,不太重視自己的語言文字,清代中晚期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又將人口過剩的漢人移民到蒙古和滿洲地區,而且又不允許蒙古人經商,但卻鼓勵漢人經商,滿洲人還是有消亡蒙古的意圖.這種影響是不可能消除了,蒙古人選主子也沒有稱心如意的.可以看出滿洲人為了單一的物質利益,自願放棄自己祖宗的土地,滿文滿語和風俗習慣,又沒有在宗教和文化上有什麽新的見解和發展.滿洲人把漁獵民族善於撲捉獵物的這個民族特性發揮的淋漓盡致.再把捉到的獵物馴化成自己的忠實的工具.我覺得這就是蒙古人在清代的角色.當滿洲人失去了民族特性,蒙古人又被滿洲人消耗殆盡時,被漢人推翻也是順理成章了.還是不要稱呼"滿清",給滿洲人起碼的尊重,蒙古人被滿洲征服是蒙古人自己造成的,沒有滿洲人也會被其他民族打敗.現在滿洲人徹底倒下了,對蒙古人壓力太大.
蒙古人的衰敗來自於蒙古的內鬥,這與其它進入中原的民族不同,因為蒙古有自己的文化體係,但這種體係非常的不成熟.本來隻是內部矛盾,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被外人利用,就成了蒙古人的滅頂之災.明朝中國人在東部弱的時候支持東部,西部弱的時候支持西部,挑起蒙古人內部永無休止的內亂,同時唆使東部與女真人搏鬥.農耕民族是一個善於使用陰謀的民族.在清代滿洲人完全奉行中國人的這種戰略.幾百年過後,這種做法是成功的,接近於完美.讓我想起了法國拿破侖時期,法國人為了消弱大英帝國堅決地支持美國獨立,雖然法國人會失去北美大片的殖民地.這種戰略上的打擊隻有後人評價了.

 

 

 

清朝人口膨脹的根本原因在於新型農作物的引進與大規模的推廣

比如說,紅薯、南瓜、玉米和土豆等美洲高產作物都是在明朝末期清朝初期被引進的,然後經過了改朝換代的戰亂之後在清朝被推廣的

紅薯、馬鈴薯、玉米、南瓜的單位麵積產量,比中國傳統的穀子、高粱、小麥要高出許多倍,番薯“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穀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並且“不與五穀爭地,凡瘠鹵沙田勺皆可以長”,還可與其他作物(如小麥等)構成一年兩季收獲,從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所以成為當時中國的重要糧食作物。如福建“地瓜一種,濟通省民之半”。其他地方也有“紅薯半年糧”的諺語流傳。番薯、馬鈴薯的秧蔓又是極好的飼料。玉米以及土豆、紅薯的澱粉的耐儲存性,使得豐收年份的玉米和澱粉可以儲存起來,可以補充歉收年頭的糧食。

1492年哥倫布才發現美洲,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計有玉米、番薯、豆薯、馬鈴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馬豆、西洋蘋果、菠蘿、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陸地棉、煙草等近30種。而在當時交通、信息、戰亂等情況下,美洲作物陸續引入歐洲、從歐洲引入菲律賓、緬甸、越南等亞洲國家、再引入中國、試種推廣,完成這個過程沒有一兩百年時間是不行的。因此才有了中國人口在18世紀的快速增長。

 

 

 

我們倒成了破壞生態的元凶
嘿嘿
你知道為什麽那裏的樹木會消失嗎
那裏的道路基本上是在峽穀中行走    根本不可能有為了行軍而伐木的事情  
就算是伐了木,也不用伐全部的樹木
是因為漢人古代的宮殿基本上都是用木材建造的
所以才會一年一年的砍伐完了樹木!!!

蒙哥大汗之所以會陣亡是因為蒙古帝王都是身先士卒的勇士
不像你們漢人, 一個小排長都會躲在大石頭後邊高呼:“給我衝啊~~~”
這就是不同的文化造就的不同的人。

活下來的都是順民或者奴才???
愧你說的出,那你就是奴才的後代了?

沒有滿清的話中國就會走向資本主義?
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是由中國人的文化屬性決定的
一個封閉的民族永遠不會向前
在明朝,鄭和下西洋被大力宣傳
而鄭和的下西洋隻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並不是所謂的探尋未知的世界
而且每次下西洋就會花費大量的財力
明朝就是被這樣拖垮的

而且中國沒有原創性
每次社會發生劇烈變化,都會有一個帝王
而不像法國,英國,俄國等
20世紀的孫中山的大革命是從國外學來的
結果學歪了樣子
共產主義也是從俄國引進的
結果本土化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嘿嘿
難怪漢人說自己的文化是醬缸文化
放進去什麽都會變臭

 

 

 

 

國內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即便是歐洲,真正地告別饑荒也不過一百多年的曆史

一個極其典型的例子就是19世紀中葉的愛爾蘭,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大饑荒,饑荒造成大量的人口減少和大規模的社會破壞。在1845年至 1851年間,僅死於饑餓的人數就達100多萬,更有上百萬人逃離家園,遠走他鄉。饑荒的起因,是土豆晚疫病毒導致土豆植株的大麵積枯萎。由於土豆是愛爾蘭人的傳統主食,這一持續很久的災難導致了一係列的嚴重後果,因而被稱為“土豆饑荒”。 美國總統肯尼迪家族就是由於這場大饑荒不得不離開愛爾蘭而跑路美國波士頓掙紮圖存的,所以說肯尼迪家族其實也是“洋盲流”的後代。

而在波蘭,1844-1845年的饑荒,使大批農民破產、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乞食街頭,以至餓殍載道。在這種淒慘的景象下,農民與地主的矛盾更加激化,最終導致1846年波蘭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隻是19世紀末期由於德國發明了化學方法合成氨水,從而帶來了化肥革命,才結束了歐洲的饑荒。。。。。

 

 

 

19世紀的饑荒是因為人口增長過快,科技水平比較低,無法應對自然災害.現在不存在這個問題.

 

 

 

西方和中國曆史學界對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如何嗜殺成性如何殘暴的描述,認為很大程度上出於作為被征服者後裔的仇恨心理的演繹。作為蒙古人,或者出於對成吉思汗崇敬,就否認曆史上的屠殺,這也是不可行的。發生在中世紀——這是一個荒蠻的時代,一場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征服戰爭,注定是有不可計數的傷亡——軍人和平民。沒有搞過研究,沒法考證當年蒙古軍人到底殺了多少人,但我確信“他們(蒙古人)隻是盡可能的保護自己的利益。他們發動的每一次戰爭,都是正義的、是被迫的“ 看客這話說的太激情,顯得太幼稚了。對待曆史上的屠殺,試圖掩蓋它或者誇大它都是對曆史的不尊重。

 

 

至於ulan幾年來反反複複把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和二戰時的德國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相提並論,我覺得他有個根本問題沒有搞清楚。十三世紀和20世紀,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曆史時期。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兩個時代相隔有多久,而在於兩個時代的人類文明程度價值觀的根本不同。中世紀,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是一個野蠻的時代,即使在蒙古人屠殺之後很多年,歐洲還在以“女巫“的罪名處死成千上萬的婦女,中國的明清時期“張獻忠屠川“這樣“地道“的屠殺也比比皆是。所以那個時代蒙古人的敵人從這個意義上也並不比他們文明多少。甚至可以說西方的火刑中國的活人剝皮,在使用暴力的程度隻比蒙古人暴虐。而二次大戰是在20世紀,人類普適的文明,明確的國際法和國家觀念,以及尊重生命追求自由的價值觀已經建立起來——至少在西方,出現赤裸裸的軍事侵略和種族屠殺。兩個時代的倫理和價值觀根本不同,同樣是殺人這個事情,沒有理由說他們的性質是相同的。

 

 

蒙古起初征服都是出於本民族生存的需要,在金,西夏,宋,遼 混戰的亂世我不滅他,就要被人所滅,所以說誰也別罵誰了。成者王侯,敗者寇!
  不過聖祖升天後,蒙古的大汗所發動的戰爭是純征服。當時歐羅巴正處於中世紀王權和羅馬教庭血鬥時期,波斯的遜尼,什葉派也在刺殺當中。是曆史給蒙古一個天載難逢的良機。

 

蒙古缺乏類似基督教或者伊斯蘭教這樣的成熟宗教. 蒙古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那是寬廣的、深厚的、博愛的“長生天”崇拜!蒙古人相信萬物皆有靈——生而平等!我個人認為,這種模糊的信仰非常接近撒滿教,卻與撒滿又有略微的區別。也許各個地區的撒滿教本身就有不同之處罷!

     不錯,很多蒙古人、蒙古牧民推崇喇嘛教——藏傳佛教,那是近代的事情了。但蒙古人與生俱來的對“長生天”的敬畏、尊重卻是任何宗教都無法抵消的。

     基於這種對“長生天”的崇拜和敬畏

     ——迄今草原上的蒙古人,依然保存著天性中的對自然的熱愛:他們不會輕易的破壞自己居住過的牧場,轉場的時候要將環境認真的打掃;不會隨意的傷害野生動物;不會輕易的砍伐樹木。——每一座氈房搬遷後,很短的時間內,牧場又回恢複到原生的狀態。

      ——老成生前沒有殺害過任何一個自己的大臣、將軍、近臣。這在人類曆史上所有統治者、帝王中是唯一的,絕版!

      而且我認為,蒙古人的這種無法形容的信仰(暫且稱謂宗教信仰),才是最好的,最博大的,最博愛的,最平等的。

      反觀佛教,過於沉溺於理論和個人的參悟修養,中國的佛教分支與儒家學說參和在一起以後更變得消極。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過“獨”,它們都要去“傳教”在教義裏明確的寫著“征服異教徒”。在它們的地域,不能與其他的“異教徒”相容,非要打個你死我活不可,他們現在不是還在中東打的挺熱鬧的嗎?

      絕大多數中國人實際上什麽也不信,又好象什麽都信!難以形容!而且很難解釋這個現象的成因!

      咱們先大致看看各地的神佛精靈有多少——

      媽祖;關公;尉遲公;秦瓊;狐仙;各種鬼(牛頭馬麵等等);龍王(東、南、西、北四個);觀音菩薩;送子觀音;千手觀音(實際上觀音就很多);文殊菩薩;地藏菩薩(實際上菩薩也有若幹);土地爺(各地不同);四大金剛;18羅漢;娘娘(各地不同);釋迦牟尼;佛祖(兩者不同,挺有意思);太上老君;張真人;最近好象還有人給毛澤東上香磕頭的;等等等等。

        ……太多了,數不過來,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統計一下,不過我估計很難做到!!!

        《西遊記》怎麽寫成的?……魑魅魍魎怎麽它就那麽多……

        蒙古人沒有那樣“成熟的宗教”,是“長生天”的眷顧,是幸運!

       感謝長生天!

 

 

 

 

 

內蒙集寧路城之毀滅


.................

張補財:這座墓葬也很奇特,它是一個圓形的大坑,坑內埋藏著兩個大人,還有兩個小孩 ... 這個……,是從中央10套看來的吧!您應該把整個節目的觀點都整理一下貼出來才好!

      所謂“文化層”可是個好東西,可以根據需要來分析的哦!甚至碳14也隻可以精確到500年左右吧。上述觀點當然是國產“專家”們的精辟理論。

      ……前些年,南沙群島發現了大量的古代沉船殘骸,出土了大量的青花瓷,經過“專家”們的論證,這些船隻被認定為宋代的了。至於為什麽是宋代的,說:來源於文化的分析。

      鄙人不才,略微聽說過元代是青花瓷的鼎盛時期;而某種產品要達到能夠進行大量出口,應該是在其產量巨大,而且工藝純熟後,方有利可圖吧?!

      而且青花瓷的釉料——不是要大量進口的嗎?而且是從中東地區進口!

      在南宋被金壓縮到江浙一帶,怎麽有能力大量的進口呢?即便是財力上沒問題,那交通上呢?從哪個渠道走呢?

      陸路是不太可能吧!——北麵有金;西麵有西夏;吐蕃;還有許許多多小的城邦國;依南宋的實力好象打不過去!

      海上嗎?如此大規模的海上貿易,遠航到中東,應該也是人類曆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比哥倫布可早了去了,怎麽沒有記載呢?!

      明朝的一個為了榮華富貴連祖姓都改了的太監,航了幾次海,還被記入史冊了呢。遠在幾百年前的曠世航海怎麽能不記載呢?

      奇怪哦!!!

      宋、元、明這三個朝代的考古,現在(以今天的眼光)看來好的事情不是宋的、就是明的,您看到幾件“好事”被說成是元的了?

       “少數民族”——嗬嗬!說來慚愧!再早的時候我們這類人被稱為“夷”、“狄”、“鶻”、“蠻子”、“羯”、“韃子”等等,有幾個稱謂是不帶反犬旁的?這些“蠻荒粗陋、冥頑不化”的“非我族類”,怎麽可能有如此先進的“文化層”、“文化遺存”呢?

       自然隻有“正統”的“宋”或者“明”才有這樣的“文化層”、“文化遺存”嘛!

      “國產專家”們曆來如此,他們的“學問”不是用來闡述真理的,而是用來“做”的。明白嗎?

      “做學問”?Yes!“做學問”!

       當學問開始需要“做”的時候,很多東西就不是其原來的麵目了!

 

 

蒙古人統治中國一百多年,所有的文物古跡都完好的保存不說,還興建了很多建築。如果如那位賽汗所說,蒙古人在一百多年應該早就把那些建築古跡全部拆毀焚燒了的,就像明朝焚毀蒙古上都哈拉赫林整個城池以及沿途所有蒙古印記,或者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打砸搶,能毀壞的,就不保留。就如清代管洋人叫做紅毛鬼,管外國人叫做蠻夷。等到國門大開,放眼世界,才知道,你們才是真正的蠻夷。中國文化固然曆史悠久,博大自有博達處,精神不健全的部分更多。赫赫。

 

 

 

滿洲保守派到了康熙時期還惦記著把皇宮改成森林裏麵的大帳,主張聯蒙排漢,用漢臣是忌諱的,對蒙古人最放心,皇帝的貼人護衛從來就是蒙古人!而且嘉慶遇刺時唯一出手保衛的3個人,2個是蒙古人。
根元朝比,清朝要做的更好,所有的需要看的漢文精華全部有滿文版,而元朝直接看漢文,忽必烈就很熟悉儒家文化,為了統治,滿蒙都不得不漢化,他們在刻意保護民族文化方麵比蒙古人強,看看浩如煙海的滿文資料,那是少數民族的驕傲,我多希望有同樣的蒙文資料!
元朝後期,在中原的蒙古人漢化的連毛都沒有,清朝300年後好歹有個旗人,心理認同跟漢人不同,而且慈禧會滿語,因為漢文也好才上的比較快,其他滿族婦女很多都不會漢文。
漢化是肯定的,要看誰挺的時間長,誰在刻意保持,這一點上,元朝做的不如清朝,忽必烈屠殺大量西部反叛者,滿情殺噶爾但,性質及其類似。
你以為元朝皇帝不說漢語?不懂漢文?清朝對漢臣的打壓,排斥更嚴重,滿蒙稍微懂些漢文化就能但很大的官,所以科爾沁人爭著學漢文化,源頭在那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