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西北回民大起義真相 屠殺漢人千萬

(2007-05-12 21:58:48) 下一個

讚揚慈禧   西北回民大起義真相 屠殺漢人千萬

摘要:人們很少知道1862年西北回民大起義的真相,現在有人說他是反清的義舉,是正義的,但這明顯違背曆史。事實是當時的部分回族人和俄國勾結,並對當地漢族等屠殺上千萬,而清朝在對付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的同時,又去保護西北的領土和人民,當時,賣國賊李鴻章是反對出兵的。最令人憤怒的是,今天,有的學者試圖繼續歪曲這段曆史。

轉一個帖子,是說西北回民大起義的,作者不詳,數字也許有出入,僅供參考。這裏沒有什麽民族爭端問題,隻是想說明回族在清朝的強盛,說明明朝時候回族得到了怎樣的發展。這次爭端有俄國人的影子,正如西藏有英國人的影子一樣。為了七分中國,瓜分中國。這裏不得不讚揚一下慈禧支持左忠堂收複新疆的偉大,當時的清朝可是內外交困啊,這次戰爭,李鴻章是反對的,,,

陝西回民趁清朝軍隊到南方鎮壓太平軍,準備屠殺漢人.目的是將陝西的漢人殺光.起義前,他們秘請鐵匠打刀,刀打好後將鐵匠殺掉,以防泄秘.為準備殺人的竹杆,將街上的竹竿買光了.大荔縣有一個漢民大村八女井,回民起義第一次殺人就是將此村的漢人全部殺光,一早上殺了一萬多人.緊接著,挨村殺,不分男女和老幼,很快大荔,渭南,華縣的農村被回民殺光.殺完了農村,再進攻縣城.一些縣城的老百姓進行了頑強抵抗.在臨潼縣,一個有文化的回民教師在接到第二天的殺人傳貼後,緊急報告縣長.縣城緊急關門,才保住了一些人.而渭河兩岸的漢民村莊,全部被殺.全縣被殺30萬人,不留一人.回民組織了30萬人的軍隊,在關中平原殺人.幾個月時間殺了五百萬人.80%的漢人被殺,隻有一些縣城保住了少量人口,向北逃的人都被回民殺了,少量逃進驪山裏的人,因回民不敢進山殺人而留了下來. 

清朝將軍勝保,看回民人多勢眾,不敢出城迎戰.任由回民屠殺.後被慈禧太後賜死.湘軍將領多隆阿,作戰勇敢,將回民趕出陝西,救了陝西人的命.當年,關中到處都有多將軍的忠義祠,現在他則成了罪人.那個向臨潼知縣通報情況的回民老師,通報情況後,知道回民不會饒他,殺了自己的老母和妻子兒女,然後自殺.當年臨潼人為他修了祠堂.但現在已沒有人知道,這個勇救漢人的回民.

陝西回民1862年起義,又不斷動員甘肅回民起義.甘肅回民1863年開始起義,甘肅回民殺漢人鄉鄰難以下手,從陝西逃過來的回民則走一路殺一路.甘肅漢民被殺了600萬.甘肅全省人口減少70%,中部地區的漢民幾乎全部被殺. 這就是回民起義.回民為了在黃河以西地區建立一個純粹的回民國家,借著清朝後期的衰弱,對中華民族發祥地上的漢人進行種族滅絕大屠殺,一年時間殺了1100多萬漢人. 

之所以有這麽大的損失,是因為漢人的傳統是不私藏兵器,所以遇到問題沒武器可用,而當時的回族一般都有,第二點是回族有騎兵,漢人沒有,騎兵對步兵,勝負是明擺的,第三點是回族聚集之後(估計人數最少有幾十萬),首先不是攻擊城市,而是以上百倍的兵力集中掃蕩各個孤立的村莊,村莊人口少,所以被整村整村滅絕,而中國當時農村的特點是農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90%,  另外一點是屠殺來得突然,各個農村來不及組織聯合以及防禦,很短的時間內,陝西就被殺了幾百萬農村人口,後來的城市由於孤立,在局部戰場而言,回族武裝在人數上反而占壓倒性多數    


陝西回民的首領之一白彥虎殺人最凶,殺遍陝西殺甘肅,最後投靠外國勢力分裂中國.一些曆史學家以這個人敢造反,譽此人為民族英雄.現在還有人準備給這個人過節日.而平息了回民起義的左宗堂,現在則成為罪人. 回民起義是典型的種族滅絕大屠殺,比希特勒屠殺猶太人要殘忍得多.比南京大屠殺嚴重得多.可惜的是,沒有人願意告訴你這悲壯的曆史.反而要把它說成是義舉.

 是多隆阿將軍,鎮壓了回民叛亂,救了陝西人。是左宗堂左大人帶領湘軍平息了回民叛亂,救了整個西北地區的人民,包括回民。各位看官,如你是陝西人,請向多將軍表示敬意,不然我們的祖先早被殺光了。如你是西北人,請向左大人表示敬意。 我們無法再向古人說什麽,當你與湖南人打交道時,一定要對他們好點。因為是湘軍不畏生死,用生命拯救西北人民,對他們的後人好一點。   

 

清史稿  列傳一百九十六   多隆阿
多隆阿,字禮堂,呼爾拉特氏,滿洲正白旗人,黑龍江駐防。由前鋒補驍騎校。鹹豐三年,從勝保剿粵匪,解懷慶圍。及賊擾畿輔,僧格林沁督師,徵兵黑龍江,多隆阿率二起馬隊從克連鎮、馮官屯,擢佐領。
  五年,調援湖北,隸將軍都興阿部下。破賊黃州、新洲,從克廣濟。六年,克武昌、漢陽,加副都統銜,補協領,充行營翼長。進剿蘄州,敗賊於曹家河,複廣濟,次孔壟;賊複來犯廣濟,擊走之。時湘軍圍攻九江,賊於對岸小池口築土城,環以堅壘,附近數十裏內,段窯、楓樹坳、獨山鎮等處賊壘凡數十。七年三月,都興阿與鮑超攻小池口,令多隆阿趨段窯,甫至,賊數千來拒,一戰破之,毀其壘。揚言攻獨山鎮,而暗襲楓樹坳,賊三路分拒,分擊之。別遣隊繞山南襲賊營,賊陣亂紛竄,進殪三千餘,乘勝疾趨獨山鎮。四鼓至,月明如晝,見賊壘浚深壕,木椿竹簽環之,不易攻。以輕騎誘賊出,散隊設伏,伺賊至,以勁騎衝突,又分隊潛越壕縱火,賊大奔,追殺至曉,斃賊五千,生擒數百。自是賊畏其軍,見旗輒走。
  陳玉成率悍黨踞黃梅,連營百裏,官軍屢挫。六月,多隆阿偕鮑超赴援,戰於黃梅十裏鋪,分兵潛攻西路億生寺賊壘,賊出不意,駭奔,而十裏鋪之賊亦大敗;水師進毀童司牌賊壘,湘軍自九江來援,合擊,大破賊於黃蠟山,平賊壘凡百餘,逐北至宿鬆城下,遂克黃梅,以副都統記名。賊尋棄宿鬆而去,多隆阿率馬隊駐守。鮑超以步隊屯二郎河。九月,賊陷太湖,分路來犯,偕鮑超合擊於涼亭河,破之;又合擊於楓香驛,賊死抗,鏖戰逾時,盡破其壘,乃遁太湖。八年春,賊由渡船口等處上犯,將綴官軍,以緩九江之攻。多隆阿伺其初至,急擊走之。
  四月,九江克複,多隆阿從都興阿進規安慶,石牌為要衝,賊據山阻水為堅壘,水陸重兵守之。多隆阿攻上石牌,鮑超攻下石牌,同時並下。餘壘驚竄,馬步截殺及落水溺斃者六千餘人,其酋以數十騎逃入安慶;遂進軍逼安慶,破城外九壘,城賊屢出戰,皆擊敗之。會李續賓戰歿三河,桐、舒、潛、太諸縣皆不守。安慶圍師牽動,多隆阿退保宿鬆。次日,賊麕至,值大霧,多隆阿驅勁騎陷陣,敢死士隨之,斫殺無算。鮑超軍夾擊,呼聲震天,賊驚潰,自相踐踏,陳玉成精銳損失過半。自三河失利後,得此捷,軍聲複震。
  是年冬,都興阿以病離營,奏多隆阿素當前敵,請所部悉令統帶。詔責成督率將士,就近聽胡林翼調度。九年春,進逼太湖。諸將猶謂賊銳,宜稍避,多隆阿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賊憑城出鬥,力戰挫之,營壘乃就。胡林翼遣唐訓方會攻,而石牌複為賊踞,攻太湖城連月不克。多隆阿謂必先取石牌而後太湖可下,乃選精銳,自茶婆嶺進兵,用火攻困之。賊由潛山、安慶兩路來援,分馬隊擊卻之。九月,複猛攻,焚其壘,殲賊酋霍天燕、石廷玉等,遂克石牌,令部將雷正綰駐守之。時湘軍圍安慶,陳玉成糾合撚匪縱十餘萬來援,太湖當其衝。胡林翼調集諸將為備,多隆阿已授福州副都統,戰略威望最著,遂令前敵諸軍並受節製。歲將盡,賊分三路至,鮑超屯小池驛,蔣凝學屯龍家涼亭,多隆阿自以馬步各隊駐新倉,硃品隆與唐訓方合軍仍圍太湖,初戰,中賊伏,頗有傷亡。賊勢專趨小池驛,鮑軍為所困。多隆阿慮牽動局勢,僅分隊為護餉道。會金國琛等軍出潛山高橫嶺、仰天庵,密約夾攻。
  十年正月,賊移壘羅山衝、白沙畈,與城賊互應。多隆阿定計以大圍包裹援賊,以伏兵橫截城賊,令步隊誘敵,馬隊驟起圍擊。唐訓方鈔其後,硃品隆扼其右,鮑超遏其前,自率馬步衝突陷陣,賊大敗。次日,分軍三路,鮑超等東出小池驛,硃品隆等西趨羅山衝,多隆阿自居中路,見賊屯袤廣二十餘裏,陳玉成踞羅山衝,尤為悍賊所聚,列隊進攻,為賊陣所壓,遂督中西兩路效力攻山,奮呼直上,賊始敗竄。鮑超亦由小池驛連破四路之賊,合隊追奔,同攻賊壘,乘風縱火,賊柵、賊館頃刻延燒,大小營壘百餘,一律平毀。金國琛等沿山兜擊,賊前後受敵,奪路狂竄,連夜追剿,擒斬無算。城賊聞敗,宵遁,伏兵四起,截殺未逸者,盡數殲之,即日克複太湖,乘勝追賊至潛山城下,亦克之。是役時稱奇捷,推多隆阿首功,詔加頭品頂戴。賊既敗,回踞桐城,增壘為固。七月,多隆阿率軍進逼城西,晝夜環攻,其西北山岡曰毛狗洞,賊壘最據形勢,攻下之。俯瞰全城,掘隧道轟之,未克。陳玉成複糾撚匪自舒城來援,十月,於掛車河隔河而陣,連戰敗之。複與李續宜約期合攻,裹賊於中,戰酣,以馬隊鈔擊,賊大敗,殲殪近萬,解散脅從萬餘,賊棄壘夜遁,賜黃馬褂。
  陳玉成屢為多隆阿所挫,知不敵,乃謀犯湖北。是年冬,又糾眾繞英、霍,陷蘄水,掠黃州、德安。十一年春,折回趨安慶,經掛車河,耀兵而過。多隆阿曰:“此示假道,不欲戰也。”設伏山隘,令賊過呼噪勿擊,而以輕騎躡之,斬馘甚眾。玉成入安慶,築壘集賢關,多隆阿進駐高路埔。桐城、廬江諸賊二萬餘,將與玉成聯合。多隆阿分五路進擊,迭敗之於練潭、橫山堡、金神墩、新安渡,餘賊遁回桐城。未幾,悍賊黃文金糾眾二萬餘踞天林莊,擊走之。陳玉成留悍黨守集賢關,自率馬步五六千竄馬踏石,欲與桐城諸賊會合。多隆阿要擊於河岸,卻之。四月,玉成複率諸酋合粵、撚三萬餘人圖上犯,以解安慶之圍。多隆阿分路設伏,扼之於掛車河,左右往來衝擊,伏發,四麵夾攻,殲斃八九千,追剿,五戰皆捷。賊仍退桐城,安慶之援遂絕。
  官文、胡林翼疏陳多隆阿樸誠忠勇,智略冠軍,為眾所悅服,於是奉幫辦軍務之命。八月,安慶克複,急令穆圖善攻桐城,即日克之。數日中連克宿鬆、黃梅,而舒城賊亦棄城走廬州,予雲騎尉世職。擢正紅旗蒙古都統,又擢荊州將軍。進規廬州,同治元年春,連破賊,絕其運道,賊黨相率投誠,散遣千餘人。四月,大破援賊,陳玉成戰敗不敢入城,竄走,遂克廬州。令穆圖善、雷正綰追玉成,玉成奔壽州,為練總苗沛霖擒獻勝保營,誅之。捷聞,優詔褒嘉,加予騎都尉世職。
  尋命督辦陝西軍務,率所部西征。時粵匪陳得才合撚匪薑台淩、張洛行眾二十萬,三路窺陝。多隆阿令雷正綰、陶茂林率三千人前驅,大軍繼之,七月,抵商南。陳得才躡後路,圖截餉道,乃率穆圖善回軍掩擊,大破賊於荊子關。賊夜遁,令馬隊追賊,步隊休息,自攜數十人入商南,薑台淩大隊突薄城下。調衛隊四營猶未至,陽示鎮靜,設伏城外,親率百餘人開城衝出,伏兵齊應,賊不知眾寡,倉皇退竄。次日,複出城誘戰,正與相持,總兵硃希廣率四營由間道來援,連日力戰,擒斬二千餘,賊乃西竄,檄溫德勒克西馬隊要截,王萬年步隊躡追。金順守荊子關,陶茂林遏武關,自率親軍於捉馬溝築壘,賊夜來襲,俟其近,排槍砲擊之,穆圖善自外夾攻,斃賊無算。至曉,見賊蟻聚,亙數十裏,令降俘指認賊旗居中之紅邊白旗為薑台淩,先集攻之。戰方酣,自率穆圖善從山側繞擊,賊敗如山倒,斫殺萬計,追至三角池,截其尾隊。薑台淩僅以身免,張洛行聞風亦遁。詔嘉其旬日內剿除巨寇,頒賜黃馬褂及江綢刀<角枼>,以示優異。
  時勝保入陝督師,移多隆阿赴南陽防剿,連敗賊於樊城、唐縣。尋複命赴陝。十一月,入潼關。勝保以罪逮,詔授多隆阿欽差大臣,督辦軍務。
  回匪方熾,遍擾東西北三路,陝南則為粵、撚、川匪所出沒。多隆阿令雷正綰任西路,自剿東路,克韓村、背坡諸賊營,同州解圍。二年春,督軍並攻王閣村、羌白鎮,破之。回匪自倡亂,至是始被痛創,遂進攻倉頭鎮。多隆阿積勞致病,將士亦多染疫,遣將分攻龐穀、雷化、喬千、孝義諸鎮,皆克,惟倉頭為老巢,負嵎未下。四月,移營進逼,揮軍縱擊,破其土城,賊大奔,追殺無算,東路肅清。令曹克忠一軍赴西安護運道,自率穆圖善等攻高陵,分路夾擊,八月,克之,掃蕩附近賊巢。
  關輔略定,而漢南諸賊紛擾。川匪藍朝柱近踞盩厔,三年春,親督兵力攻,城小而固,多隆阿憤甚,臨高指揮督戰,城已垂破,忽中槍,傷頭目,將士攻城益力,旋克之。事聞,溫詔慰勞,賜上方藥,遣其子馳驛省視。尋命督辦陝、甘兩省軍務。四月,創甚,卒於軍。贈太子太保,予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入祀京師昭忠祠,立功地建專祠,諡忠勇。未幾,江寧複,加一雲騎尉,並為一等男爵。子雙全襲,官頭等侍衛。

論曰:多隆阿才略冠時,朝廷倚以剿回,中道而殞,未竟其用。
-------------------------------- 
  
 
 據鎮原縣誌:”四鄉堡寨攻陷無遺,而縣城獨全,蓋四鄉之人逃出虎口者,生後入城避難。是月初九日……(回民軍入城)……,全城糜爛,死者不知其數。”據《中國人口史》,回民屠城前全縣人口26.9萬,戰爭損失23.4萬,損失比例為87%. 
  
  據《中國人口史》,涇州四縣鹹豐十一年(1861年)有人口92.8萬,戰爭中人口死亡82.2萬,損失88.6%. 
  
  平涼。據宣統《甘肅新通誌》卷47,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回民軍隊”陷平涼城府官……員死節者百餘,士民死者十數萬。”據《中國人口史》一書推算,同治年間平涼府(包括華亭,隆德,平遠,海城,固原)人口損失249.1萬,占戰前人口的88.6%。一次被殺十萬人以上的例子很多. 
  
  在華亭縣,據記載,“同治二年十一月,陝回入境,焚殺極慘。初土回叛變,尚愛鄉土,不甚殘毒。及陝回入境,無所顧惜,焚殺慘於土回十倍。華亭從此丘墟。“”鄉鎮民屋焚殺殆盡,遺民數百悉逃蓮花台。“平回後招安遺民,歸城者僅七十餘人,男女老幼死亡數萬。據《中國人口史》,華亭縣鹹豐十一年(1861年)人口約17.1萬,戰爭中人口損失約達94%.也即基本上被殺完了. 
  
  隆德縣。據載:”同治四年縣破城,從此官逃莊浪,城空無主者五年.人民殺斃餓死十有八九,老弱逃盡,全縣無二三十人家。全縣村村焦土,十室九空.”人口死亡比例高達90%.而今這個縣的人口,基本上均是戰後移民. 
  
  固原縣。回民軍隊與清軍爭奪的重點。同治二年一份奏報稱,固原突被回軍攻破,”民殆盡”宣統《甘肅新通誌》卷47稱:”固原回叛……城內官民男婦共死者二十餘萬人。” 
  
  據中國人口史,慶陽府戰爭中損失128.7萬,占戰前人口的91.3%.漢民基本被殺光. 
 

寧夏府。據宣統《甘肅新通誌》卷47,同治二年,回民軍隊”陷寧夏府城,漢民十餘萬被屠殆盡”。同年馬化隆又陷靈州,”城中民人死者二萬餘”。整個寧夏府人口損失多達150萬,戰後僅存10多萬.當時有一篇祭文有如下描述:“……同時赴義,數十萬人,盡罹鋒鏑,天降鞠凶……“ 
  
  花馬池(現為寧夏鹽池),原有10萬人,戰後隻留下5947人.人口損失94.1%.漢人基本上被殺完。 
  
  陝回入甘經渭源、狄道至河州,屠殺甚慘。由於當時農村殺得很慘,能逃的則湧入縣城,借城牆保命。然而城破之後,則被血洗。如渭源城破後,“屠毒生靈以數萬計,滿城官員皆死之。“另一記載:“殘殺一日,輒死人民數萬,血流成渠,屍積如山,傷心慘目。”渭源人口損失90%,人民基本被殺光。十年後才設官府,招民種田,原有住戶隻餘十餘家。 
  狄道。宣統甘肅新通誌卷47記載,同治二年八月,回民陷狄道州城,居民十餘萬被屠。 
  靖遠。同治五年,“陝回陷靖遠縣城,陝回結靖遠回為內應,攻陷其城,靖民逃出者十之一二。《甘寧青史略》正編卷21則稱,靖遠破,“漢人死者男婦約十餘萬”。
   
  當代回族作家張承誌在其書《心靈史》中記錄了一首靖遠流傳的兒歌: 
   同治五年三月間,殺氣彌漫天。 
     十餘萬人一朝盡,問誰不心酸。 
     桃含愁兮柳帶煙,萬裏黃流寒。 
     闔邑子弟淚潸潸,染成紅杜鵑。 
     清歌一曲信史傳,千秋壽名山。 
   碧血灑地白骨撐天,哭聲達烏蘭。


但他認為:“初聞此曲時,我吃驚的是:與我們通常認為的大漢族主義壓迫少數民族這一認識針鋒相對,靖遠漢族知識分子認為,是回民的民族主義和國家對回族的優厚政策,導致了回亂時期苦難深重的靖遠漢族知識分子受挫。這是極其罕見的錯誤認識。我為這種認識感到震驚的原因,並非在我對它的不義的反感,而在我清晰地觸碰到的這種——人的隔閡。靖遠縣是否發生過同治五年三月回民屠殺十餘萬漢民的慘案,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回民一定有過對漢民的仇殺。人對人是殘酷的。
  亂世從來釋放殘忍。民族仇殺是曆史的一種真實。同治回民起義中,屠殺漢族無辜的現象在陝西回民軍中尤為嚴重——報應是後來陝西籍政府要員對回族的成見。繼承劊子手湘軍遺風的一些湖南人,以及保持對回亂懼恨的一些陝西人,將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理解回回民族的人。” 
  這個學曆史、搞考古的研究生水平的作家,對於“十餘萬人一朝盡”沒有興趣進行調查落實,一句“不知道”就說過去了。而且憑直覺給了一個“極罕見的錯誤認識”的主觀判斷。他隻對回民受難的曆史有興趣,對漢民“十餘萬人一朝盡”的曆史沒有感情。然後就感歎陝西人對回族有成見,是最難理解回回民族的。陝西臨潼兩年時間被殺三十萬,全縣無一村一戶幸免。這樣的曆史張承誌也是沒有心情去調查的。在他的書中,隻記述回民被鎮壓的悲壯的曆史,而不見回民對漢民瘋狂屠殺的曆史。這樣做不知是出於無知,還是為了其它。 
  知識分子應當追求真善美,以體恤生命為良知,熱愛和平,心存大同。無論你是寫曆史的還是寫文學作品的,歌頌屠殺、讚美屠殺,是沒有人性的,是不為人類所齒的。 
  
  以下是陝西各縣的殺人數字:整體而言,回民起義後,渭河兩岸各縣人口減少60%,


損失最慘的是臨潼縣,人基本被殺完。 
  臨潼縣。據複旦大學史地所路偉東研究,臨潼縣1861年人口是26萬。臨潼縣誌載, “1862--1869七年,臨潼縣死亡人口30餘萬.。渭河南北燒殺之災無一村一人而幸免.。”也就是說,不僅殺光了原來的人口,也殺光了這七年新生的孩子。《中國人口史》一書,列出了很多縣的死亡情況,唯獨對死亡最慘的臨潼縣沒有提說。 
  涇陽縣。據《中國人口史》一書,戰前一年的1861年人口17,7萬,戰後6。7萬,戰爭中損失11萬。 
  興平縣。戰前1861年18。4萬,戰爭三年人口損失7。9萬。 
  戶縣。戰前16。2萬,戰爭中人口損失比例超過三分之二。高陵縣戰前8萬,損
  失4。8萬。 
  富平縣,戰前31。8萬,損失20。3萬。  
  三原縣,鹹豐十一年(1861)三原縣人口21。6萬人,損失12。3萬。據三原縣誌記載,回民起義兩年間(1862—1863),“縣舊隸五百餘村俱殘破,僅存東裏、蔡王二堡”。  
  高陵縣。回民起義前的1861年高陵縣人口8萬人。高陵縣誌記載,“同治三年(1864),縣內人口銳減至32192人。”損失4。8萬。 
  大荔縣(舊製),戰前22。4萬,三年後僅餘72679人。損失67%。 
  合陽縣,戰前29。9萬,戰後餘14。6萬,損失57%。 
  澄城縣,戰前20。6萬,損失60%。 
  蒲城縣,戰前32萬,損失64%。 
  華州(現華縣),戰前17。8萬,戰後不到9萬。


以上回民起義死亡人數的資料均有據可查,主要是《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史部分)。另外,《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調查》一書,記錄了很多大屠殺的過程。 《甘肅新通誌》也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